新产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

新产业发展规划

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

“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以、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为重点,建成太阳能电站500万千瓦以上。”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部分地区发展核电。加快沿海省份核电发展,稳步推进中部省份核电建设,开工建设核电4000万千瓦。”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的未来5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蓝图。

经济转型需要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比2009年增长5.9%。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强。

“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相关专家表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长期过度依赖不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不合理。

2009年,我国的全部化石能源消费约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90%。以煤炭、石油为主要燃料,导致对环境的污染,加上化石能源储量有限,继续依赖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步骤。”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执行会长张征宇表示。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建成10个规模较大的新能源基地,有近百座城市提出要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新能源产业将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

“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使支撑经济增长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具有刚性。”张征宇表示,一方面能源需求增长加剧,另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总量有限。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不可避免地要寻求新的供给渠道,新能源正好适应了这一历史需求。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跳跃式发展,到2010年年底,新能源年利用总量达3亿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9.6%,为降低排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到“十二五”末,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1.4%。新能源产业迎来巨大政策效应和经济效应,因此新能源领域的产业革命代表着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

规划美好未来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6个陆上和2个沿海及海上大型风电基地,新建装机7000万千瓦以上。专家认为,与近几年的实际发展速度相比,这个目标并不高。

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5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2005年,我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方向,极大地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2005年我国开始了百万千瓦级风电规划,2008年启动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2008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630万千瓦,排名全球第二,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22%;2009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1202万千瓦,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33%。至2009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由126万千瓦增长到近2412万千瓦,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远高于世界风电平均发展速度。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2011年1月联合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0》显示,2005―2010年,国内风电装机经历了5年的翻倍增长。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4183万千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

在发展太阳能方面,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为重点,建成5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电站。

“对于我国太阳能资源来说,这个目标并不高。”专家表示,我国太阳能资源被分成4类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资源很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资源一般的地区。最丰富的地区,比如、新疆南部、内蒙古等地区;第二类的比如华北地区,甚至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稍微差一些的,比如云南、四川、贵州。总的来讲,太阳能资源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充裕,都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只不过发电小时数有些区别。在我国,太阳能资源比水电和风电更加均匀,几乎所有地方都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

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核电发展目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表示,“十二五”期间,就运行核电规模来说,我国将进入世界核电大国行列。今后5年,将会有30台左右核电机组建成投产,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将达到3200亿千瓦时,核电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2%。

近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强烈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故引发人们对核电安全的担忧。我国目前核电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核电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此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实际上已指明了我国核电发展的方向。

据了解,2010年我国建成两台新的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营的核电机组增至13台,总装机容量达到1080万千瓦,占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3.75亿千瓦的2.88%;2010年我国新开工建设10台核电机组,在建核电机组达到28台,总装机容量为3097万千瓦,占全球在建核电总规模的40%以上。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风能、太阳能、核能几大新能源领域发展迅猛,多项指标已经跨入世界前列,但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比如,由于政策效应引发的风能与太阳能产业重复建设和分散经营,进而导致的相对产能过剩现象在全国已相当普遍,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直接影响了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与整体研发水平。

“与常规能源成熟的技术和庞大的市场规模相比,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普遍偏高。”专家表示,如果燃煤发电成本为1,则小水电的发电成本为1.2,生物质(沼气)发电为1.5,风力发电为2.3,光伏发电为4。高昂的成本是阻碍新能源市场化和商用化的直接原因。

“光伏电池在我国普通消费者中几乎没有市场,这与光伏发电的高成本有很大关联。”专家表示,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占据全球市场1/3的份额,但有近90%销往国外,国内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2

化纤新材料:引领纺织工业时代未来

化学纤维是采用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物质为原料、经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加工而制得的纤维的统称。因所用高分子化合物来源不同,可分为以天然高分子物质为原料的人造纤维和以合成高分子物质为原料的合成纤维,简称化纤。

对于高性能纤维的发展不只在纺织“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还同时在新兴产业规划和化工“十二五”规划中提了出来。新乡化纤董秘王文新向《中国纤检》记者谈道,纺织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关于重点发展纤维技术等举措对整个纤维行业来说是个利好。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提高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关键技术的创新,形成自主创新体系。在规划中提到,将提高超纺、高纺、功能性、差别化等纤维技术的创新,加强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的技术研发创新以及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纤维技术的研发。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在部分化纤产品的创新能力、 研发方面尚不足,而这部分正是此次‘十二五’规划重点开发的项目,这些项目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总体目标中强调了转型升级,这都说明我国对纺织业 发展的政策方向具有前瞻性,未来我国纺织业将获重大发展。”

熊晓坤认为:“强调对此类化纤产品的关注是由该类化纤产品本身优越的化学特性决定,并且其应用领域较广。 事实上,高性能纤维具有耐腐蚀、耐高温、高强度等特性,应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交运设备以及日常生活等,具有天然纤维和普通合成纤维无法比拟的特性。另一方面,我国化纤行业面临结构性产能不足的情况,加大对该领域的关注和行业转型升级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纺织业的综合实力。”

目前,我国传统化纤产能过剩,但对位纺纶、碳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性能纤维却仍需大量进口。其中对位纺纶全国年需求量约5000吨,进口依存度超过95%。

东兴证券研报指出,国务院新兴产业规划、化工“十二五”规划和纺织“十二五”规划均将高性能纤维作为重点发展行业,未来整个行业或将得到较大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性能纤维行业产值的年均增速为20%~25%。

化纤优势巨大,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泛,其纺织服装更为常用。在发达国家,人们认为化纤面料的性能优于天然纤维面料,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化纤面料在舒适性、功能性、高感性等方面更具优越性能。基于化纤以上的优点,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纺织服装领域,服装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服装。由于天然资源有限,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创新、发明、改进利用化纤材料。化纤服装不仅低碳环保,而且穿着舒适,品种多样,可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

产业用纺织品:为全球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产业用纺织品是区别于服装、家用纺织品,经专门设计、具有工程结构特点,应用于工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土工及建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农林渔业等领域的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是现代纺织工业的代表性行业,也是衡量国家纺织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2009年国务院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应用作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推动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速超过16%,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提高了6.4个百分点。但产业用纺织品总体发展质量不高,高技术含量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市场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开拓。“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产业用纺织品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朱民儒认为,中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十一五”期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体现在量上,在质上也非常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备的进步。近几年,我国纺织设备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些设备已经具备和国外竞争的实力,例如非织造布设备等。而且,我们的设备现在还进入到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印度、中东、欧洲甚至美国市场。这说明我们国产设备在质量水平上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逐渐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第二,原料的进步。随着近年来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料国产化大幅度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为开发高性能的新产品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其中包括聚苯硫醚、间位芳纶等,其中尤以各类工业丝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三,高技术领域应用成果的进步。工艺软件的调整、先进设备和后整理技术的应用等,使得我们的产品档次越来越高。例如,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高新防护材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且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在国际市场上都得到了广泛认可。产业用纺织品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如医用、建筑、环保以及航空航天和国防建设等。

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3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结合了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重特点,交叉结合并相互渗透,形成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日具活力,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健身锻炼的优先选择。

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除了自身是构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部分外,还兼顾推动旅游业发展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其特有的性质如下:一是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衣食住行游的集合,具有综合性质;二是能满足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而提供体育旅游的相关服务,具有服务性质;三要依托于体育旅游资源及国家经济发展及国民消费状况,具有依托性质;四能促进国家之间体育旅游活动的对外交流,具有涉外性质。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较晚,但速度却不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领域扩展速度加快、规模增大,质量有所提高,获得较高的收益,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也顺势成为市场经济的崭新门类,在社会主义市场浪潮中散发其独特的魅力。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促进了体育与旅游的灵活互动及相互融合,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面作用明显。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投资也在逐年增长,像潜水活动、登山项目、滑雪运动等成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亮点,积极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向前跨步。

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潜力无限,但是由于发展晚、底子薄,其滞后性造成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管理缺乏健全机制;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意识比较淡薄,相对落后;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资源天然性强,缺少必要的维护和整修而导致品质不高;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不注重对环境及基础设施的保护,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设施设备的破坏;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缺少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在提供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发展咨询及服务时不能及时有效;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健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缺乏宣传。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观念更新的引导,十三五规划给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要协同体育发展和旅游产业,实施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正:对于体育旅游产业要加强监管,尤其是旅游相关部门要认真监督管理;提高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思想意识,主动促进文化社区发展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及人才储备;积极开发寻找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开设体育旅游产业新景点;促进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力度,加大体育旅游产业的规范力度,扩大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宣传途径和方式,积极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在十三五规划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将会以培育体育和旅游紧密结合点为重点,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上进行新出路的寻找。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既要考虑到体育活动和体育衍生产品服务的发展,也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及经济发展,在借助市场的调节作用之下,促进体育旅游产业消费额度的提升,拉动体育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合理有效的推动我国体育和旅游业双发展。

(一)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将体育赛事与旅游相结合。像国际马拉松比赛在中国的赛事,众多马拉松比赛的参与者及爱好者就会赶赴赛区,这就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人群,既能满足人们对体育的爱好和追求,又能刺激消费,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要合理运用现有体育旅游资源及相关设施,举办文化体育旅游项目。如吉林省的净月潭滑雪场,既能提供给广大的滑雪爱好者一片运动场地,又曾举办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集娱乐、文化和旅游于一体,利用净月潭广阔的雪原冰湖资源,同时结合萨瓦文化及东北民俗特色旅游,从而在体育旅游产业中产生较大影响,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要优化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环境,进行体育旅游产业人才培养,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及专业知识,推动体育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借此推动社会经济大发展。

四、结论

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创新;科学;发展;规划;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情况

我县,科技特色比较鲜明,产业优势比较明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先进装备制造初具规模,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结合自身产业基础优势,依靠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相关政策,以科技为统领,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大平台和科技生态城建设,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 规划布局依据

(1)《新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2)《新昌县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3)《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浙江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容区块产业发展规划》;

(5)《新昌县产业集聚新平台规划》;

3 产业布局规划

3.1 产业布局规划的必要性

近年来,县委县府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寻求发展之机,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随着发展阶段、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等等的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工业企业发展用地紧缺,企业增长后劲乏力,抗风险能力减弱等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对此,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民营经营、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等特色优势。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县委县府抓住我省的这一契机,立足新昌实际,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新昌丰富的台地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拓展发展空间,构筑产业集聚区,再造发展新优势的工作思路,不仅是提升我县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发挥原有优势并增创新优势,推动存量优化和增量提升的关键之举,而且对新昌长远发展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2 规划用地布局

根据我县土地资源分布特点,结合《新昌县域总体规划》、《新昌县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浙江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扩容区块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方案,在我县2010年编制完成的《新昌县产业集聚新平台规划》中将工业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分为东、西两翼。

3.2.1东翼

具体包括五个区块:大明市黄泽江以南(山头里村、丁家园村周边)河谷平原区块;大明市黄泽江以北(藕岸村周边)河谷平原区块、大桑园区块、大市聚新昌工业园区北部区块、青山工业区年岳和拔茅砖瓦厂北地块;规划用地面积约13.63平方公里,可供工业用地面积约7.6平方公里。

3.2.2西翼

即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西南部。具体指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梅澄区块(以高新园区扩容区块中未开发利用土地为主),规划用地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可供工业用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

附产业集聚新平台选址片区现状表

片区 区块构成 区块面积

(亩) 土地属性 土地开发潜力 选址依据

东翼 大明市黄泽江以南(山头里村、丁家园村周边)河谷平原区块 8950 部级良种水稻繁育基地 2011年部级良种水稻繁育基地验收后,部级基地政策扶持到期,可转为一般农地,通过异地置换可转为建设用地。 1、总面积约12.3平方公里,潜力空间充裕;

2、西南接青山工业区、东南连新昌工业园区,产业依托有力;

3、区位西邻羽林街道,城市功能支撑较强;

4、104国道、36、38省道穿过,距甬金高速、上三高速较近,设施条件良好。

大明市黄泽江以北(藕岸村周边)河谷平原区块 2600

青山工业区拔茅砖瓦厂北侧地块和年岳地块 1250 农用地 通过异地置换可转为建设用地。

大桑园区块 2400 林地为主 现状耕地约400亩,王家园低丘缓坡约300亩,林地及其他用地1200亩,道路、水域等约500亩,可通过农、林地异地置换转为近期建设用地。

大市聚新昌工业园区 5250 农用地 通过异地置换可转为建设用地。

西翼 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梅澄区块 15810 农用地和村庄用地 农用地通过异地置换可转为建设用地。村庄用地可通过村庄整治和集中安置工程进行置换。 1、总面积约10.5平方公里,潜力空间充裕;

2、北接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依托有力;

3、东北延新昌中心城区、南接梅渚镇区,城镇功能支撑较强;

4、新磐线穿过,距甬金高速、上三高速、104国道南复线较近,设施条件良好。

4 产业布局规划方案

4.1 产业布局指导思想

4.1.1 注重整体协调。产业发展规划是特定地域空间的综合性规划,规划应统筹区域内的各项发展,协调好区域内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统筹好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按照“优(优化产业结构)、新(发展新兴产业)、高(提高科技含量)、特(发挥特色优势)”的要求,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协调发展。

4.1.2 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需综合考虑县域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从县域特有的比较优势出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因地制宜,对产业、人口、基础设施等重大布局作出合理安排,制定符合县域实际、彰显县域特色的发展战略。

4.1.3 体现空间引导产业。产业发展规划是对重要县域的战略规划和布局引导,必须选择出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建设空间条件较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空间载体,作为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集聚的平台,要有效整合提升已有的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各类平台(载体)。

4.1.4 突出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需充分考虑县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要严格保护水土和生物资源,避让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及生态敏感区。要注重集约节约,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共生发展。

4.2 产业布局用地选择原则

产业布局是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点,规划建设不仅要与用地空间拓展、产业现状基础和产业调整方向结合起来,还应与城市功能延伸、重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统筹考虑。因此,产业布局选址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空间开发资源充裕,且土地完整成片;

(2)产业依托有力,且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3)区位毗邻中心城区,且城镇功能辐射带动较强;

(4)设施基础配套方便,且设施网络延伸便利。

4.3 产业分布经济因素

4.3.1 聚集因子

产业区位集中,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是主要依据和动力。它减少前后关联产业的运输费用,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降低分摊的相应费用;便于交流科技成果和信息,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

4.3.2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不但包括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也包括为人类生活和发展服务的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设施、信息设施、能源设施、给排水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

4.3.3 市场因子

消费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对产业布局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作用。

4.4 产业规划布局选址方案

4.4.1 新大线以东区块

4.4.1.1 区块优势

(1)新大线以东为新昌工业园区范围,规划主要作为工业用地,有利于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促进和形成节约资源、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布局,同时以优势行业和企业为中心调整企业空间分布,引导关联企业集中布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2)该区块目前已编制完成《新昌县大明市(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昌县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根据《新昌县产业新平台集聚规划》,在新大线以东的大桑园区块和东高植物园区块,规划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用地,该地块地势较为平坦、独立,王家园至大桑园道路工程已进行拓宽改造,只要水电等配套完成后即可启动建设,因此前期开发建设条件较为成熟。

(4)新大线以东区块,用地范围广,可用地面积较大,将该区块作为产业布局重点地块,有利于园区整合,保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并能强化资源集约利用,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5)如对该区块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可通过整合资源来调整产业方向与布局,对给排水、供电、供气以及物流等生产条件要求相近企业就近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发展效益。

4.4.1.2区块劣势

(1)现状基础条件不是很成熟,没用相应的市政配套设施。

(2)现状土地尚未征用,局部地块的土地征用费用较高,如大明市区块。

(3)因用地范围较大,地块间有山地阻隔,如需连片开发建设,难度较高。

4.4.2新大线以西区块

4.4.2.1 区块优势

(1)交通便捷,可依托新大线的交通优势出行,便于员工上下班和货物运输。

(2)可对城北台地东侧地块的开发建设产生一定带动作用,能促进城北台地的建设。

4.4.2.2区块劣势

(1)该区块目前已编制《新昌县城北台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主要定位为生活旅游度假区、养生休闲度假区、教育科研办公区、铁路货运物流区、台地综合服务区、园林生态居住区和生态居住示范区,因此在该区块发展工业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

(2)该区块内现状工业较少,村庄较多,如安排少量工业用地,不仅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也不利于资源的共享。

(3)与该区块一路之隔(新大线)便是新昌工业园区用地范围,如再设置此处设置工业用地,不利于产业集聚发展和园区建设管理。

4.5 比选区块与影响因素比较

号 影响因素 新大线

以东(1) 新大线

以西(2) 区块比较

1 聚集因子 符合 符合 (1)优

2 基础设施 不符合 不符合 (1)=(2)

3 市场因子 符合 符合 (1)=(2)

5 结论

产业布局的选址涉及影响因素、基本规律、演进过程和产业布局的原则、模式、政策等问题,经综合比较,从有关产业布局因素和我县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考虑,新大线东侧区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

(1)竞争优势。地域面积较广,产业发展空间充裕,目前可用地面积约7.6平方公里,有利于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经济,获取更大的竞争空间。

(2)政策优势。目前,各地区政府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纷纷制定政策与规划推动工业园区的发展,我县工业园区建设也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园区具备较好的投资潜力。

(3)环境优势。该区域处于新昌台地,植被以茶园等农作物为主,环境优越,地势较为平缓,便于地块的开发建设。

(4)区位优势。因该区域紧邻县工业园区和拔茅青山头工业区,可依托现有的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区块建设,逐步推动整个区域的开发。

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5

关键词:新城规划;以产带城;产业发展;新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发展和规划都离不开模式的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城市规划的的品质,进而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现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城市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也向着多层次、多功能、多领域等综合方面进行发展。新城规划的范围日益扩大,“以产带城”作为推进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存在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中国城镇化程度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意识到城市发展如果单纯以城市用地的扩张作为筹码,盲目增加城市建设量,不仅不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城市土地存量的减少,城市过度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承受能力,提出不切实际的城市发展目标等。因此新城规划应倡导新型城镇化,走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以产带城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产城互动,使新城依托城市内部产业体系而发展,从而提高城市人口就业率,构建良性城市发展机制,将“土地城镇化”转变为“人的城镇化”以及“生产力的城镇化”。

一、新城规划与“以产带城”的发展历程

“新城”是20世纪20年代由恩温提出来推行霍华德的思想。“新城”的前身是称被为“卫星城”,人们发现了卫星城带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来源是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所以人们逐渐开始强调对卫星城的独立性,在卫星城中,各个方面都需要调节,和大城市拥有相近的文化设施设备,满足卫星城居民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保证各方面职能都健全的独立小型城市,比如现在的农村逐渐发展为城镇,城镇发展为小型城市。从1940年开始,人们开始对此类型城市进行规划建设,随后便统一被称作“新城建设”。

而“以产带城”的发展模式在我国是从90年代兴起的,在新城城市规划中,通过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区的新区方式进入快速经济扩展阶段,以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为首要代表,建立不同级别的产业新区。产业新区在这些城市中取得重大发展,给城市经济带来巨大推动后,全国其他城市逐一将产业新区放入城市新城规划中来,现今放眼全国,各大城市中均有开发区、高新区的存在。城市中的高新产业开发区通常选址在城市郊区或者城乡结合的地区,是可以独立于城市主要生活区的,有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功能相对单一,主要以产业功能的集聚为主,生活居住、交通出行、消费购物及娱乐等是依托与其相邻的城市生活区域或者城市中心完成的。在这种背景下的地域十分适合作为高新产业发展区。在城市建立新城带动城乡共同发展的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建设规划的主要特征和常用方法,即为相对单一的城市功能在城市集聚的扩展,也十分符合当前国家国情的城市产业发展模式。

二、“以产带城”模式下的新城发展策略

(1)加强对产业体系的良性建设

新城规划产业体系建设关键在于产业专业化程度与产业结构的合理搭建。加强新城产业区的集中化建设,创造集聚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应。促进企业关联,使具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产业企业联动发展;同时,促进具有上下游或产品互补关系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通过系统的协作作用,促进技术创新,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2)加强城市的科学管理与规划

新城规划与产业规划、开发区规划应该统筹考虑、有机结合。一方面,规划要明确产业集聚的重点方向和空间布局;另一方面,规划要确保新城产业区土地的集聚利用。通过科学规划,现代产业在开发区实现快速集聚,有利于实现其外部经济、成本节约和创新的功能。

(3)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有责任将分散的企业有效组织起来,增强企业的集体效率;制定质量标准,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区域产业集群的品牌;创建产业公共信息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网上交易渠道,促进专业市场网络化虚拟经营。

(4)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产业应该积极实施具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加大对产业技术应用的普及;鼓励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产业的结构性发展。

通过以上四点策略建议,保障 “以产带城”发展模式在新城规划中的实施。

三、新城规划中“以产带城”的实践经验

新城城市规划建设以产业为主导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固安新城实践“以产带城”模式为例,为新城规划提供了新型发展模式的宝贵经验。河北廊坊的固安工业园区就占到固安县工业产值比例达50%,可以说固安经济的半壁江山是由这个新园区带动的。由此可见,合适的产业定位是带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固安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零部件与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三大核心产业方向,在功能服务定位与发展方向上目标明确。以产业推动城市品牌发展是一种双轮驱动、双向提升的发展途径,产业新城促城市新形象的建立,城市新形象带产业新城全面发展。产业新城以产业优势打造特色城市形象,因此产业趋动是新城规划中打造城市形象品牌的关键要素。

以产带城是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的区域开发模式,体现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双向融合,其形成路径是通过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产城一体化,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匹配和融合发展。以产带城模式既继承了传统园区的优点,又弥补了其不足。产业新城实施的理念是"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市型经济转型。

四、“以产带城”模式的发展意义

“以产带城”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现在新城规划中新兴且广泛使用的模式。此种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功能复合,是指产业、居住、商业、娱乐等功能混合。城市新区的建设往往是从单功能结构的扩展开始的,在新建立了产业区后,慢慢地将产业区发展开来,将产业区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给城市带来高幅度的经济增长后,需要在产业发展区周围配备服务功能,这样在带动了消费后,也可以促进新城的全面发展。产业区不再是单功能区,通过植入居住、配套服务的功能,转为城市的综合功能区。在产业给新城经济带来进步的同时,通过多功能发展,促进新城的全面飞跃。在生活服务配套的前提下,增配高服务性产业,以改善日常生活水平为目标,吸引高素质人才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居民来进行消费,给城市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长。

结束语

“以产带城”这个理念是我国近年来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恶化、配套不足、缺乏人气等问题时才被提出的。以往的产业区占据许多较好地段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无法顺利进行,“以产带城”的发展模式因此受到了阻碍。所以,在以后的新城规划中,要先进行详密的城市规划,控制好居住和配套用地后再建立产业区,产业区发展起来后再带动新城其他功能区发展,同时做好景观规划工作,为新城可持续发展做好储备的工作,使新城规划在健康、和谐的前提下进行扩展,通过产业发展给新城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孙黎明.新城开发项目前期规划研究[D].南开大学,2013.

[2] 张学勇,李桂文,曾宇等.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J].规划师,2011,27(5)

新产业发展规划范文6

【关键词】 产业新区规划 电网规划 衔接机制 社会效益

一、现状分析

1、为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地方政府划定一块区域作为新的城市发展产业园区或者经济开发新区,“经济发展,电力先行”, 产业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电力的供给,而电力企业的投资建设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划、投资、计划管理制度与规范流程的,必须有相应的电网规划项目才能开展电力的落地建设,新区的起步与发展才有保证。2、新建变电站的站址与线路路径走廊是电网规划与地方城市发展规划的结合点,也是电网规划项目落地的重点与难点。3、产业新区的现状大多是大片农田与村庄,未形成完善的城市路网,穿越该区域内的电力线路占用、分割新区的整块土地,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约着产业新区起步区的建设。

二、对策及措施

1、政府部门与电力部门高层对接。地方政府承诺协助做好项目建设过程中站址用地、线路走廊和民事协调等相关工作。省电力公司负责做好电网建设规划的调整、优化工作,并将电网规划成果纳入城市新区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产业新区规划与电网规划联合规划。首先由政府规划部门根据各类规划面积及负荷密度提出近期、远期的电力需求。根据电力需求,电网企业编制产业新区的专项供电规划。最后,产业新区专项供电规划经过上级电网公司、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及政府部门的多方论证,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批,最终纳入到产业新区的总体规划中。3、建立月度对接机制,加快推进产业新区起步区电力建设。地方政府部门成立产业新区指挥部,每月与电网企业召开新区工作对接会议,全面部署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各部门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加速推进产业新区的建设。产业新区的电力建设已纳入电网企业的重点工作,实行“月计划、周调度、日汇报”的工作机制,快速推进起步区的电力建设工作。4、有序推进电力线路迁改工作,有效释放土地资源。为配合产业新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将原有电力线路迁移,沿产业新区规划路网架设,从而释放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整个电力改线工程,综合考虑产业新区的近期、远期规划、电网规划,同步预留高压线路走廊,合理配置主、配网、用户专用线路的杆线资源。

三、成效分析

3.1实现产业新区规划与电网规划和谐发展

城市产业新区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地方政府GDP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把电力规划纳入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与详细性控制规划,做到电力建设与新区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城市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电力支持。

3.2优化配置,实现电网规划边际效益最大化

通过省电力经济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与联合规划,电网规划与城市新区的发展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利用城市新区附近电源充足的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城市新区的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确定分期、分区供电的网架结构以及目标网架,既保证近期的电力需求,又兼顾远期的电力发展,描绘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宏伟蓝图,为当地经济社会提供优质、可靠、安全的电能,促成了能源、电网、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

3.3对接协调,实现电网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

政府部门与省电力公司的高层会谈、分管市长召开的新区建设协调会、与市规划部门的对接、新区指挥部的电力改线协调会均体现电力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电力要发展,必须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中,电力的发展壮大必须要取得当地政府的理解与大力支持,否则,任何完美的规划只是美好的设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4统筹协调,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城市产业新区新区的科学、合理的改线及规划方案,改变以前纵横交错、各行其道的电力线路现状,沿新区规划道路走线,同杆多回走线节约大量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释放,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结束语

一是通过与地方政府进行全方位沟通与合作,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对电网建设管理制度与流程的认识,使政府部门认识到电力规划是城市发展规划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二是通过开发新区科学、合理的改线及规划方案,改变以前纵横交错的电力线路现状,同杆多回走线节约大量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释放,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电网企业快速响应,用心服务地方政府,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赞扬,履行电网企业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局的宗旨。

参 考 文 献

[1] 张文哲,陈刚.电力市场下负荷预测综述[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7l~74.

[2] 程浩忠,范宏,翟海保.输电网柔性规划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19(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