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范例6篇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1

关键词 食用菌;秸秆;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6.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124-01

在农村大力推广食用菌产业,既能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又能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越来越被人们青睐。利用麦草、豆秸、玉米秆立体栽培食用菌高产技术,是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栽培周期,提高菇的品质、档次及效益,是食用菌大发展的重中之重。

麦草、豆秸、玉米秆等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既不需要特定的栽培环境,也不需要任何机械化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小、成本低、投入小、效益高、实用性强的特点具有简化栽培程序、缩短栽培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优势。所需要的材料广泛,一年四季皆宜栽培。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秸秆栽培食用菌的品种

麦草、豆秸、玉米秆等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的品种只有平菇、秀珍菇、凤尾菇、杏鲍菇、双孢菇等。

2 栽培前准备

2.1 原料处理

麦草、豆秸、玉米秆立体栽培食用菌,预处理草料的好坏是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用稻麦草秸秆一定要晒干,霉变、腐烂的秸秆绝对不能用来栽培,否则不仅影响产量,严重者还会造成栽培失败。为了确保栽培成功和高产,一定要选择新鲜、无霉烂的稻麦草秸秆。栽培之前要将稻麦草秸秆用生石灰水浸泡[1]。

2.2 室内菇房选择

栽培菇房要求有光照,能保温,通气好。春夏季栽培,可选择闲置民房、仓库进行栽培,有条件的可建标准化栽培房。如果选择旧房,首先要把房屋打扫干净,用漂白粉喷洒1次,地上撒石灰,再打开门窗通风。

3 栽培料处理

3.1 建水池

在地上挖一个长4 m、深1 m、宽3 m的池子。池内放上薄膜,四周压实,水池面积一般定位一次性浸泡草料250~550 kg为好。水池要建在栽培场地附近,要有堆放草料的地方,有排水沟。

3.2 浸泡草料方法

先将水池放入干净的水,按1 kg水加入0.5 kg生石灰的比例,先把生石灰放入水池中拌匀,再将草料投入池中,边往池子扔料边压,要使草料全部浸入石灰水中,再盖上木板后压上重物,绝不能有草料露出水面。一般浸泡时间为2~3 d。

3.3 草料灭菌

为保证栽培成功,建议将草料去除多余的水后,进行常压灭菌。常压灭菌要使草料堆温达到100 ℃,保持6~8 h,才能达到灭菌效果。

4 菌包制作

栽培所用的打菌包模具是用木板自做的,规格为长120 cm、宽20 cm、高20 cm的长方型无底盖框架模具。打菌包薄膜,选择地膜即可,把薄膜剪成宽100 cm、长180 cm做包膜,同时要准备好捆包绳子,绳长为120 cm。把已灭菌好的草料、揭去薄膜,摊开冷却,草料温度下降到25 ℃左右就可打包。把模具放在平地上,在模具内放3道包扎绳,放上已准备好的包膜,用手将膜按到模具底部进行上草料[2]。

5 菌包培养管理

菌包培养管理是栽培最为关键的一环,管理最关键是温度控制,每天要密切注意菌包温度情况,在发菌时,菌包温度保持22~26 ℃菌丝生长最好,如果菌包温度超过30 ℃,及时将菌包层数降低,散开,打开通风道降温,仍然降不下温度就向地面洒水,直至温度降到26 ℃为止。其次要检查有无杂菌污染菌包,如果发现有杂菌污染严重的菌包,要及时把杂菌清除培养室,轻微的杂菌污染的菌包就采取补救措施。在发菌时要注意鼠害,发菌5~7 d反堆1次,把里面的菌包翻出来,上下翻。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20~25 d菌包长好。

6 菌墙垒制

菌包长好后,进行垒墙出菇。垒墙前,首先要将营养土配制好,选择水质好、质地松、无杂虫卵的深土层,加入0.1%尿素、1%磷肥、1.5%石灰、0.1%多菌灵,土的湿度为45%,用手捏成团,一触即散为宜,再喷洒适量的敌敌畏,用薄膜盖好闷2~3 d就可使用。其次要准备好垒墙用的泥浆和木桩。再次要将垒菌场地扫干净。垒菌墙的方法:将捆绑菌包的绳子解开,脱去薄膜,将菌包平行排放,菌包上面填好配制好的营养土,土厚1 cm,继续上包,然后再上1层营养土,接着放第3层菌包。菌墙垒好后在菌墙的两边各打一木桩,以防菌墙倒塌。菌包与菌包之间用泥浆抹平,菌包顶上用营养土覆盖,再用薄膜盖好菌墙[3]。菌墙与菌墙之间相隔60 cm,以便探菇管理。

7 菌墙出菇管理

菌墙垒好后,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7~10 d菌墙上就会出现原基,这时需在走道上空和地面上喷水雾以增加空间相对湿度,需要增加光照和通风。待菇蕾形成后,把覆盖的薄膜揭掉,要求哪个部位出了菇就揭开哪个部位。随着菇蕾长大,每天通风量、湿度逐渐增大,通风要开南北对流窗,通风不要过于激烈,以免吹干菇蕾,每天要喷水2~3次,空间湿度保持98%,有光照[4]。

8 采菇

菇的采摘选择生长中期最佳,品质、产量也最好。采菇的方法:一手按住草料,一手抓住菇体轻轻旋转即可摘掉。大菇用刀割下,放入框内。一般采大留小,采完1茬菇后,清理菌墙,把死菇、烂菇都摘掉,菌墙上泥土掉下要补平,停水3~4 d,养一养菌丝,再喷水,重新盖好薄膜增加温差刺激,要有光照,通风5~7 d后又会出菇。整个菌墙可出5~6茬菇。

9 参考文献

[1] 丁伦保.长稻麦草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高产新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40.

[2] 孙勇,王小利,张肖林.秸秆栽培食用菌高产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8(5):46.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2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技术

Shallow talk a rightness edible germ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what time summary

Liu Shu jiao

【Abstract】Edible germ not only rich contain mankind life various protein for need, return can extensive used for a medicine etc. realm.Currently our country of edible germ implantation technique currently is be placed in to fly soon development stage, how science reasonable of carry on and eat germ of cultivation became development white agriculture of importance topic.

【Key words】Edible germ;Cultivation technique

食用菌生产的成败、产量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每个技术环节。为提高食用菌成品率,降低成本,获得较高质量和产量的菇体,现将食用菌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培养料的选择

培养料以桦木料的木屑为最好,配以棉子壳、黄豆杆、玉米心等,辅以麦麸皮、米糠,并添加微量元素。原材料新鲜、干燥、无霉烂变质、结块、虫蛀是成功的基础。

二、培养料的配制

培养料的配制先按比例将所需原料(木屑、麦夫皮、石膏)干料充分混合拌均,添加的微量元素倒入水中化开后加入料中,反复搅拌多次,使料干湿均匀,成团料要打散开。灵活掌握培养料的含水量,根据木屑质地软硬、粗细、含水量、空气湿度的大小等配比的含水量予以相应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直接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含水量过低会严重影响出菇产量。

含水量过高会使下面菌丝体缺氧而停止吃料,造成原料的浪费,同时还会导致杂菌污染。一般含水量达55~60%即可。

三、培养料的消毒

配制好的培养料最好在6~8h内装袋完成。装好的菌袋要及时进行灭菌,切忌过夜。装好的料放入灭菌锅内,尽快猛火升温到100℃,打开冷气阀排放冷气。待温度降至0℃关闭冷气阀,重新升温到100℃后保持10~12h,否则达不到灭菌效果。灭菌时要做到猛火升温、稳火保温,经常检查锅中温度,以防漏气、跑气。灭菌彻底是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环节。

四、优质菌种的选择及接种

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良菌株,严禁使用有杂质菌污染和虫害迹象以及退化、老化的劣质菌种。严格接种程序,确保接种成功率。接种室要求干净、干燥、密闭、远离污染源。灭菌好的菌袋及时放入接种室内,进行室内药物消毒,3~4h后待料温冷却至30℃以下即可接种。接种工具、接种人员的双手要用75%酒精消毒。接种要迅速准确,接种量不宜太小。

五、发菌培养

接种后的菌袋放入培养室内,调控好环境温度,培养室要求干净、通气、干燥,室温宜控制在20~25℃左右,湿度70%左右(视品种而定)。当菌丝长到5~10cm左右即可翻袋检查,及时淘汰污染袋。食用菌要靠基质内有机物的氧化来提供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基质内缺氧会使菌丝体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造成菌丝体生长缓慢、衰弱,甚至停止生长,严重的会因窒息而死亡,因此翻动菌袋位置以利于换气通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菌丝长到1/2时,再翻袋检查1次。整个发菌培养阶段不需要光照。

六、出菇棚场地的选择及建立

出菇棚要选择在近河流,空气流畅,四周宽阔,远离禽畜养殖场、酿造厂、生活区、医院、垃圾场的场地。场地要采取翻土、晒土、灌水等措施取代农药消毒。水源水质要求选清洁的井水、自来水,远离污水源。菇棚要求棚体牢固、地势较高、排水畅通,棚内不积水,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防日晒雨淋。覆盖物要厚一点,利于保温,四周用草帘围住,留通风孔。

七、出菇阶段的管理

菌袋经数月的营养生长后,转入生殖生长,当菌丝扭结、瘤状突起,达到生理成熟时,就要搬出发菌室进入出菇棚,由于受环境条件、栽培时间、发菌温度、品种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出菇时间也不相同,气温要在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内才能出菇。入棚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早晚进行,中午温度高不宜进行入棚,高温易使菌皮损伤,会推迟或减少出菇;切不可雨天入棚,雨淋会使菌袋表层污染而烂袋。菌袋上架每层并列排放,袋与袋之间间隔5~6cm,以利于呼吸和散热,要营造出菇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顺利出菇。

首先是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是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空气湿度过低,会加速子实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导致基质内水分的大量流失而影响产量;空气湿度过高,会使子实体表面水分停止蒸发,使营养运输受阻,同时呼吸作用受到抑制,造成子实体停止生长,长时期空气湿度过高,还会造成子实体从空气中倒吸水分,形成水浸样腐烂,招致线虫及细菌的滋生和大范围传染。

其次是通风。子实体发育需要充足的氧气,和人类的呼吸一样,食用菌的呼吸作用也是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适量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某些种类的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但是过多二氧化碳的积累会抑制菌丝体生长,甚至完全停止生长,高浓度二氧化碳长时间作用还会导致菌丝体窒息死亡。因此,需要经常对菇房空间进行通风换气,排除二氧化碳,保持空气新鲜。

最后是光照。大部分食用菌品种的出菇阶段需要散射光刺激,少部分品种需要有较强的散射光,才能使子实体原基分化,极少部分品种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形成子实体。子实体的颜色也与光线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光线强,子实体颜色较深;光线弱,子实体颜色较浅。这就需要根据品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光线调控方法,可以通过挂遮阳网和拉、放草帘来调节温室内的光照。

八、食用菌生产中的有害生物及其防治

1.木霉

木霉又称为绿霉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残体、土壤和空气中。木霉靠孢子传播,常常借助气流、水滴、昆虫、原料、工具及操作人员的手、衣服等为媒介,侵入培养基内,一旦条件适宜就萌发繁殖为害。当生产环境不清洁、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种操作不严格,且处于高温高湿条件时,就给木霉侵染造成良好机会,尤其是多年的菌场和老菇房,常是木霉猖獗为害的场所。木霉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能分泌毒素。木霉是香菇生产的大敌,它抑制香菇菌丝生长。唯一控制的办法是创造适合香菇菌丝生长而不利于木霉繁殖的生态环境。一旦发生木霉为害,要立即通风降低湿度,以抑制木霉菌的扩展。处于发菌阶段的培养料感病后,可采用pH值为10的石灰水或石灰粉进行防治。

2.链孢霉

链孢霉生长初期呈绒毛状,白色或灰色,生长后期呈粉红色、黄色。大量分生孢子堆集成团时,外观与猴头菌子实体相似。链孢霉菌丝顽强有力,有快速繁殖的特有机食用菌栽培技术性,一旦大发生便是灭顶之灾,其后果是菌种、培养袋或培养块成批报废。防治链孢霉,温度控制在20℃以下,这样链孢霉生长缓慢,可减少污染。

3.毛霉

毛霉又叫黑霉或长毛霉,菌丝初期白色,后灰白色至黑色,说明孢子囊大量成熟。该菌在土壤、粪便、禾草及空气中到处存在。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率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基质中使用了霉变的原料,接种环境含毛霉孢子多,在闷湿环境中进行菌丝培养等。防治办法同木霉。

4.螨类

螨类包括红蜘蛛、菌虱。其发生环境主要潜藏在厩肥、饲料和培养料内。鸡窝畜舍、谷物仓库或环境条件差、腐殖质丰富的场所,往往也有大量的螨类存在。培养基发生螨害后,接种部位的菌种块不萌发或萌发后菌丝外观稀疏暗淡,并逐渐萎缩,严重时培养料中的菌丝被全部吃光,造成栽培失败。

参考文献

[1] 成群.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3

关键词 食用茵;林下栽培;国有钦廉林场:广西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127-01

食用菌具有营养价值高、口感佳、保健性能好等优点。市场潜力巨大。林下栽培食用菌是选择林下水源方便、干净的空闲地段,充分利用其遮荫、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有利条件生产食用菌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林下经济模式。由于林木生长周期比较长,林下栽培食用菌可以以短养长,起到长短期都有收益的效果,一方面,林场利用农林废弃物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变废为宝,既环保生态,又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废菌棒可转化为有机肥在林木抚育中循环利用,或将废菌棒作为育苗轻质基质循环利用,提高了林下经济循环利用的效果,残留地面的菌棒废弃物滋养了土壤微生物,增加了土壤养分,可促进林木生长。此外,通过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合作方式,鼓励职工或农民参与林下食用菌栽培,拓宽了就业渠道,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发展林下经济既改变林业产业单一的经营模式,对林业可持续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又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模式,促进其增收。

钦廉林场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适宜林下栽培食用菌。林下种植平菇,每季可产鲜菇48.75t/hm2,按照市场价7.6元/kg计,直接产值37.05万元/hm2;林下种植金福菇,每季可产鲜菇30.00t/hm2,按照市场价11.0元/kg计,直接产值33.00万元/hm2,可见林下栽培食用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 栽植地选择

选择远离污染源、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水源充足、遮荫好、散射光充足、便于管理的林下地块,林木株行距2mx3m。

2 品种选择

根据林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林下小气候环境,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高温型金福菇和广温型和平2号平菇。

3 食用茵林下栽培模式

3.1 林下行间地表栽培

地表栽培食用菌是将菌棒(菌包)摆放在林下行间的畦面上出菇的方法,适合地栽的食用菌有平菇、秀珍菇、鲍鱼菇等。地栽的工艺包括室内菌棒的生产和培养,室外林下菌棒摆放、出菇管理等。

3.2 林下行间覆土栽培

覆土栽培食用菌是在林下空地挖一定规格的畦坑。然后将菌棒脱去塑料袋摆放在里面覆土栽培的方法,适合覆土的食用菌有鸡腿菇、金福菇等。覆土栽培的工艺流程包括室内制作菌棒、室外整地作畦、菌棒脱袋覆土、出菇管理等。

4 林下地表栽培平菇技术

4.1 栽培季节

林下栽培平菇是需要在林下自然温度下完成平菇的生产过程,应考虑菌丝对温度的要求,将平菇生长季节安排在8-11月,9月上中旬做菌棒,10月开始出菇。

4.2 装袋接种

选用90%以上棉籽壳和玉米芯为主原料,10%以下的尿素和过磷酸钙为配料,将其混合加水调匀,含水量为65%-70%;然后堆积发酵,料堆深处温度达55℃左右时。翻堆1次再堆积;待温度再次升至55℃左右时,保持24h,再翻堆散热,装袋后采用菌袋两头接种,菌袋长满菌丝,即为菌棒。由于林下空间广、管理粗放,自然环境难以控制。林下栽培平菇采用塑料袋栽培,在室内待菌丝长满菌后再移到林下摆放,出菇,以确保栽培成功。

4.3 场地准备

菌棒移到林下的前3 d清理场地,即将林下杂草、枯枝清理干净,整平地面,用0.13%敌敌畏溶液喷雾消毒场地,然后在地面均匀撒1层生石灰粉,以杀死林下害虫。

4.4 菌棒摆放

为避免菌棒与地面之间接触引起污染,在3m宽的行距里搭建2排离地面15cm的竹排或木头架子,将菌棒摆放在竹排上,连着摆放3层,可摆菌棒12万个/hm2。

4.5 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主要注重于湿温度的调节,湿度保持在85%-90%;温度控制在8-15℃。另外,阴雨天气,注意防风遮雨;高温天气,注意遮荫。

4.6 适时采收

菌盖充分展开,但边缘紧收,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下凹部分开始出现白色毛状物。

5 林下覆土栽培金福菇技术

5.1 栽培季节

为便于管理,金福菇栽培季节选择同平菇一样,8-9月做菌棒、覆土,10月开始出菇。

5.2 装袋接种

选择干燥、无霉变及不腐烂的棉籽壳60%、玉米芯24%和麦麸140%为主原料,1%石灰和1%石膏为配料,加水混合均匀,含水量为65%-70%,然后堆积发酵,pH值6.5-7.5;料堆深处温度达到60℃时,翻堆1次再堆积,待料温再次升到60℃以上后保持12h再翻堆;通常发酵3-4d,翻3次。可散堆降温,人工装袋接种。

5.3 畦床准备

菌棒覆土前10d清理场地,即将林下空地上的杂草、枯枝全部清理干净,再用0.3%敌敌畏溶液喷雾消毒场地;菌棒覆土前4-5d,在3m宽的行距里挖长15m、宽1.2m、深10cm的畦床(一般长度视林地情况而定),晾晒3d,然后在畦面及四周撒1层石灰粉灭菌杀虫。

5.4 脱袋覆土

将菌棒剥去全部塑料袋,横排放人畦中,每畦摆放550个菌棒,中间不留空隙,可摆放菌棒9.9万个/hm2;在摆满菌棒的畦上覆盖一层厚3-4cm、已消毒、土块细碎的塘泥,再喷水使覆土层湿透为止;畦上搭建高50cm左右的小拱棚,并覆盖薄膜进行保湿,四周用土压住薄膜。

5.5 出菇管理

覆土后,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75%,20-25d出菇,当菇体长至3cm高时,每天喷水1-2次,空气相对湿度85%-90%,子实体进入成熟期,停止喷水,避免烂菇。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4

>> 杏鲍菇不同培养料配方栽培的初步研究 优质杏鲍菇栽培技术 试论企业项目研发所用原辅材料的进项税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浅议中小食品企业原辅材料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6版《绿色原辅材料产品目录》正式 服装跟单原辅材料常见问题实例解析 苏北地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配方优化研究 杏鲍菇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玉米芯栽培杏鲍菇技术 冷库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 杏鲍菇覆土栽培技术要点 杏鲍菇袋栽丰产栽培技术 棉杆粉栽培杏鲍菇初探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海拔地区杏鲍菇反季节栽培技术 北方杏鲍菇工厂化无公害栽培技术 杏鲍菇丰产高效工厂化栽培技术 不同栽培方式对杏鲍菇产量的影响 有机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2015-2016年度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上)[EB/OL].[2016-11-16)].

[6]陈为平.珍稀菌蕈杏鲍菇特性及覆土栽培新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2,21(1):18-19.

[7]黄毅.图解杏鲍菇的特性与栽培(二)―菇房准备,原料及其处理[J].食药用菌. 2011,19(4):14-17.

[8]田景花,李明,王俊玲,武晓颖.杏鲍菇菌种培养基配方筛选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27(2):25-28.

[9]黄忠英,肖胜刚,刘叶高,等.松杉木屑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的试验[J].食用菌,2011(1):30.

[10]张明华,黄文,钟祝烂,等.桉树木屑栽培食用菌试验初报[J].食用菌,2001(5):21-22.

[11]袁绍保,侯建华,张朝宾,等.利用橡胶木屑栽培杏鲍菇试验[J].食药用菌,2014,22(4):270-271.

[12]杨敬涛,于景泉.玉米芯的加工与应用[J].农村新技术,2010,8:26-27.

[13]陈家明,余稳稳,吴晖,等.玉米芯的营养成分分析[J].现代食品科技,2012,28(9):1073-1075.

[14]李正鹏.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理化性质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1.

[15]李丽,游向荣,孙健,等.甘蔗田间废弃物及制糖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2013,34(7):170-173.

[16]Almazan O,Gonzalez L,Galvez L. The sugarcane,itsbyproducts and co-products[C]//Food And AgriculturalResearch Council.1998. [17]黎锡流,曾利容,保国裕.甘蔗糖厂综合利用[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8.

[18]史建芳,胡明丽.小麦麸皮营养组分及利用现状[J].现代面粉工业,2012,2:25-28.

[19]肖云,张迎庆.米糠多糖脱蛋白方法及条件的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0):5014-5017.

[20]夏静芬,钱国英,陈亮,等.珍珠粉和贝壳粉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分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1,22(11):1467-1471.

[21]李智敏,胡镇修,朱作华,等.利用苎麻副产品栽培刺芹侧耳技术初步研究[J].食用菌学报,2012,19(3):41-45.

[22]谢纯良,严理,朱作华,等.青贮苎麻副产物栽培刺芹侧耳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39(5):510-513.

[23]谢纯良,严理,朱作华,等.利用苎麻麻蔸栽培刺芹侧耳技术研究[J].食用菌学报,2014,21(4):31-34.

[24]谢纯良,严理,朱作华,等.红麻副产物栽培刺芹侧耳技术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3,32(6):21-24.

[25]苏启苞.木薯秆屑、木薯渣栽培杏鲍菇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7,26(3):22-23.

[26]⒐诨埽徐大宝,屠洁,等.利用桑枝屑与蚕沙栽培杏鲍菇的培养料筛选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6:261-262.

[27]邹丹蓉,陈珏.葡萄废枝培养料栽培杏鲍菇技术[J].食用菌,2011(1):31,55.

[28]华秀红,宋金d,林金盛.农业秸秆在杏鲍菇生产中的应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4):390-393.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5

关键词: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1-0152-05

Abstract Edible fungi industry is one of the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to transfer Shandong Province from a big province to a competitive one is the key task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In order to enhanc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ible fungi industry, upgrad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we analyzed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dible fungi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Keywords Shandong Province;Edible fungi industry;Development trend;Countermeasures

山东食用菌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处于产业升级发展阶段,总体发展水平较高,横向比处于全国省域第一梯队,是生产大省,但还不是强省。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在科技创新、专业化生产、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发展空间很大。

1 关键问题和重点需求

1.1 目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1.1.1 食用菌主产品种过少,工厂化生产品种单一,多元化结构尚未形成 据统计,2015年山东省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香菇和木耳五类主栽品种产量已占到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80%,而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品种仅集中在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双孢蘑菇等少数几种,大宗菇类部分品种发展过盛,珍稀菇类规模生产的品种较少,尤其是适于工厂化栽培的珍优菇种及专用品种不足。品种结构和规模比例仍需进一步优化,珍优菇类如银耳、茶树菇、大球盖菇、猴头菇、白灵菇、长根菇、姬松茸、灰树花、绣球菌、羊肚菌、蛹虫草等价值高、市场畅销的品种需要大力引种栽培和扩大生产规模。

1.1.2 种质资源和新型基质开发不足,育种及制种水平较低,专业化生产缺乏,菌包菌料生产方式落后 山东省专用品种选育发展缓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食用菌名特优品种及野生珍贵食(药)用菌新品种研发、引进和储备工作滞后,工厂化生产、珍稀菇类新品种不足。制种水平和能力较低,工艺落后,尚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良种繁育生产,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优良品种和优质菌种的需求。菌包菌料生产缺乏专业化分工,产业标准化进程缓慢。新型栽培基质以及畜禽粪便、食用菌菌渣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1.1.3 传统栽培设施利用率不高,产业精准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尚不完善 山东省新型高效栽培设施更新缓慢,周年化生产覆盖率较低。目前食用菌生产以分散式季节性传统大棚栽培模式为主,一般为春秋生产、夏季闲置或夏季生产、冬季闲置[1]。通过品种优化选配和菇棚性能改进,可以实现周年生产,大大提高设施利用率和种菇效益。优势产区的园区化和精准化技术发展进程较慢,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效率不高、人才不足、科技平台和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工人队伍缺乏以及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凸显。

1.1.4 保鲜加工和菌渣综合利用等产后处理工艺层次较低,产业链延伸深度和产业融合程度不足 目前,山东省食用菌大多以鲜品销售为主,而鲜品保质期短,要延长其销售期,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必须进行精深加工,而现有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加工品种及产品单一,大多为初加工品,加工增值率较低,工艺技术研发薄弱,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大大影响产业整体效益。同时,食用菌菌渣数量大,而综合利用率较低,菇农处理菌渣一般是直接还田、弃置或燃烧,未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造成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并危及食用菌自身栽培环境,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研发不足[2],产业发展急需解决其共性关键技术。

1.2 食用菌产业链重点需求

1.2.1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选育补充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大宗菇类新品种,引进驯化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珍稀菇类新品种,丰富工厂化生产专用品种 应加强山东省食用菌核心种质库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技术工艺和设施装备水平的升级,逐渐实现菌种生产专业化、标准化,改变部分主栽菌种高价进口的局面。针对现有主栽品种,突出适宜新型栽培基质的品种创新,实现上档升级。大力开展平菇、香菇、黑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毛木耳、鸡腿菇、草菇、滑菇等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示范,着重在品种改良创新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针对珍稀菇类,突出适宜较大规模推广的品种创新,壮大生产规模。积极引进和培育猴头菇、白灵菇、秀珍菇、姬松茸、大球盖菇、灰树花、长根菇、羊肚菌等珍稀优质菇类新品种,形成成熟配套技术,不断扩大山东省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珍稀菇类生产规模,进一步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形成一批新的珍稀菇类优势发展区域。

1.2.2 突破工厂化生产、珍稀菇类栽培、周年化生产、新型高效设施栽培以及食用菌保鲜与精深加工等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 精准精致生产和合理优质优价将是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之一。在传统栽培方面,急需研发推广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生产适用的新型菇棚(房),示范推广夏季和新型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形成珍稀菇类高产稳产关键技术。在工厂化生产方面,急需集成工厂化生产调控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及精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在质量控制方面,急需建立食用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及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在保鲜加工方面,加快开展食用菌精深加工、贮运保鲜重大关键应用技术研发攻关,建立生鲜食用菌冷链物流技术体系,突破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的产业发展瓶颈,尤其是食用菌功能食品、休闲食品等加工技术急需研制熟化,食用菌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和化妆品、药品开发工艺亟待深入研发,形成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3],加快深加工产业化步伐。

1.2.3 以推进菌渣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产业由低值转化型向高效循环型转变,促进种、养、菌业的有机结合 产后资源再利用是食用菌产业链条延伸和整体提升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食用菌菌渣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有待进一步集成推广。积极探索适合山东省主栽品种菌渣的基质化、肥料化等先进技术,构建和示范推广“食用菌―有机肥(基质)―农作物―食用菌”、“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生产(菌渣)―二次种菇―还田”、“食用菌―菌渣饲料/垫料―养殖―沼气―农作物―食用菌”等多种生态循环利用模式[4-7],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通过农、林、牧废弃物的多元增值,实现种养废弃物菌业与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有机结合。

1.2.4 加大食用菌技术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强化技术推广与培训基地建设,培养培育产业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菇农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不断集成建立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培育建设业务精、素质高的产业技术转化型人才队伍,提升科技转化和示范推广能力,重点指导应用周年化高效栽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专业技术。在主产区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菇农,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面对当前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新型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精准化生产园区,实施食用菌提质增效和专业化生产示范推广工程,展示优势、优质、特色食用菌新品种和符合各生态区域特点的栽培新模式,重点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及新型栽培基质利用,增强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效果。

2 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预期目标

2.1 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围绕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以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增效益”的基本思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全力推进食用菌原料专业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加工精深化,全面提升基地建设、加工增值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打造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新格局,提高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效益,加快迈向食用菌强省的进程。

2.2 产业发展的指导原则

坚持质量安全第一,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坚持循环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为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实现食用菌产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坚持问题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技术水平,实现食用菌产品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着力调整生产结构,在稳定大宗菇类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市场潜力大、产品效益好的珍稀菇类,不断推动品种结构优化升级。强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强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的研发。深入推进原料和菌包的专业化生产、产品精深加工和菌渣综合利用,走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产业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菇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3 产业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山东省食用菌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550万吨、350亿元,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基地达到100个。预计消耗农作物秸秆800万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度高的食用菌名优品牌,保持和扩大产业竞争优势,产量、产值等主要指标仍保持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要以推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重点,实现“六大转变”:以推进优势区域布局为重点,加快产业由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推进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由粗放生产型向集约化发展型转变;以推进菌包繁育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由分散生产向专业化生产转变;以推进菌渣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产业由简单利用型向循环生产型转变;以推进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由产品优势型向品牌优势型转变;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3 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合理规划,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在山东省原有优势生产区域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导向,科学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和特色,注重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整合区域农业资源,进一步扩大优势区域,增加当地菇农收入,提高食用菌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

在大宗菇类生产上,突出提档升级。平菇优势产区拟以聊城、青岛、枣庄、临沂、济宁、滨州、潍坊、菏泽、德州等为核心地区;金针菇优势产区拟以济宁、临沂、德州、聊城、淄博、莱芜、潍坊、枣庄等为核心地区;双孢蘑菇优势产区拟以德州、济宁、聊城、菏泽、滨州、泰安、潍坊等为核心地区;香菇优势产区拟以滨州、青岛、淄博、烟台、日照、威海等为核心地区;木耳优势产区拟以日照、临沂、济宁、泰安、枣庄、潍坊、青岛、莱芜等为核心地区。不断扩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珍稀菌类生产规模,珍稀菌类优势发展区域拟以泰安、济宁、济南、青岛、烟台、临沂、潍坊、淄博等为核心地区。

3.2 以省食用菌创新团队为主体,提升产业关键技术

“十三五”期间,食用菌创新团队围绕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内外上下联合,相互补充协作,共同进行重点研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基于全产业链关键节点的共性技术和区域发展关键技术攻关。

一是优良专用食用菌品种选育和菌种优质快速繁育技术研究。通过食用菌野生种质驯化、珍优专用品种选育和菌种优质快繁技术的研究,建立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食用菌育种技术体系,全面提升食用菌种质创新和育种技术水平。围绕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品种、菌种的关键问题,驯化选育长根菇、花脸香蘑等野生及优异品种;创建工厂化主栽品种孢子资源库和优异基因转化体系;育成长根菇、绣球菌等工厂化珍优专用新品种;改良复壮双孢蘑菇、真姬菇等工厂化主栽品种,并建立工厂化菌种繁育、保藏、检测技术体系。

二是食用菌新型高效栽培模式和精准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开展优势、优质、特色菇类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以“精准节简,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周年、轮作、立体等高效栽培模式,专用设施利用、轻简化栽培及工厂化精准调控,新型基质专业化制备与优化配方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生产技术,集成完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三是食用菌冷链保鲜、加工提取和菌渣综合利用技术研发。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以优质供应、副产物增值、产业链高效循环为目标,形成简约冷链物流操作技术体系和产后加工技术体系,开发食用菌精深加工及菌渣系列产品。

3.3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生产基地(园区)

积极培育一批大型经营主体,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巩固强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8],形成“农、工、贸”有机结合和“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建设集菌包培育、出菇管理、产品加工、包装、物流配送及菌渣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食用菌产业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引导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栽培原料更替、品种更新、栽培模式升级、设施设备改造、营销方式转变、菌渣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进度。

立足优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相对集中连片、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技术模式领先、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特色标准化示范园区。通过建设集新品种新模式科研、示范、推广或培训、生态观光、采摘、餐饮为一体,以食用菌产业为依托的高标准现代化示范园区,充分挖掘食用菌产业的非传统功能,打造一、二、三产及多产融合的亮点和样板。

3.4 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培育创建知名品牌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竞争力为核心,引导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科技创新、质量管理、商标注册、品牌培育和菌食文化挖掘等手段,创建自身品牌,努力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菌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引导食用菌优势产区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统筹制定本区域品牌发展规划,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发展品牌,加快形成“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品牌建设良好局面。通过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鼓励食用菌生产加工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国内外知名品牌,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供需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份额[9, 10]。

3.5 培育信息化专业市场,激发菌品流通活力

依托食用菌优势发展区域,科学规划和布局,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建设或改造集交易、信息平台、仓储物流、产品展示、市场网络、菌业文化宣传和生产加工等为一体的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构建以交易规模化、空间信息化、冷链一体化、配套多样化为标志的四大服务体系,实现线下实体店与线上交易相结合的现代电商经营模式。积极开发二、三线城市食用菌销售交易平台,扩大销售范围,避免因产品局部集中过剩而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加快完善多渠道流通、多方式经营、多元化竞争的市场体系,搭建市场信息平台。

在食用菌优势产区,以区域性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覆盖周边区域的“互联网+”食用菌流通销售服务体系,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食用菌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应用[11],逐步推进对产品交易、受理、运输、仓储、配送全过程的监控与追踪,实现追溯体系对食用菌产业链的全覆盖,加强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风险因素分析[13],发挥电子商务拓市场、促消费、带就业、稳增长的重要作用,激发菌业产品流通活力,推动食用菌产业现代化进程。

3.6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培植壮大产业新型经营主体

目前山东省食用菌生产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工厂化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已逐步成为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但其技术含量不高,科技平台建设薄弱,专业人才及技术储备不足,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员缺乏,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亟需加大培植力度,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栽培料和菌包专业化生产,采用“原料专业化供应+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专业化出菇”的细化分工协作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食用菌生产[12]。同时,引导发展原料处理、出菇管理、储运销售以及精深加工等环节逐步实现专业化生产,加速产业从小规模粗放生产向机械化、专业化生产转变。强化加工企业与食用菌创新团队的合作,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共同开展食用菌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开发精品型、保健型、即食型、套餐型等产品,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整体精深加工水平,围绕调结构、降成本和补短板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7 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加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面向生产一线,建立“三系融合”,即“创新团队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食用菌生产经营体系”,并有效带动菇农的新型科技服务模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与普及,促进菇农增收、产业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在食用菌优势区域,重点选定食用菌产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莘县、邹城市、惠民县、东港区、齐河县等县(市、区),作为食用菌综合技术指导服务核心县,优先建设新技术推广与培训基地。具体由食用菌创新团队整体对接服务,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协调,各岗、站技术骨干参与和联动,以食用菌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为主要服务对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灵活高效的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和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提高一线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现代农业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并积极探索食用菌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及多产融合的新模式,为新型职业菇农培育提供智力支撑。

参 考 文 献:

[1] 庞茂旺, 赵淑芳. 山东省食用菌栽培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探讨[J]. 食药用菌, 2014, 22(4): 204-207.

[2] 张亭, 韩建东, 李瑾, 等. 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与研究现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 48(7): 146-150.

[3] 王文亮, 孙卿, 曹世宁, 等. 香菇风味物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 2015,47(6): 145-147.

[4] 单洪涛, 辛淑荣, 张昌爱, 等. 不同金针菇菇渣用量育苗基质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 48(5): 39-41.

[5] 王继磊, 宫志远, 苏建昌, 等. 杏鲍菇菌渣发酵料栽培平菇的基质试验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5, 47(10) : 42-44.

[6] 张书良, 张玉兰, 朱金英, 等. 杏鲍菇菌渣饲料对柴鸡和肉鸭增重效果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 48(6) :115-117.

[7] 盛清凯, 韩红, 韩建东, 等. 生猪菌渣发酵床垫料对小麦种子发芽及酶活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5, 47(3): 72-75.

[8] 葛颜祥, 郭志建. 山东食用菌产业组织模式比较及选择[J]. 山东农业科学, 2013, 45(3): 136 -140.

[9] 耿翔燕, 胡继连.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及战略选择[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6(4): 33-38.

[10]葛颜祥, 范芳玉.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及战略选择[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6):295-297.

[11]王鲁, 郭旭超, 蒋健, 等.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环境无线监控系统的研发[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 48(1) : 129-133.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6

关键词:营林;食用菌产业;林业生产;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在食用菌的利用与人工栽培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黑木耳和香菇。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营养丰富,一些品种的食用菌在人工种植后进入普通群众的餐桌,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树林是野生食用菌的重要来源,一些无法人工种植的珍贵食用菌主要来源于自然状态下的林地,如松茸等。在山区自然状态下,通常采取伐倒相应树种的树木,采取自然接种的方式,来获取培养香菇和黑木耳等食用菌。

1 我国食用菌产业与林业生产状况

1.1 食用菌产业状况

食用菌可以利用农业、林业与轻工业废弃物进行栽培,是高效生态农林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栽培食用菌的产量,还是其栽培种类,我国均位居世界首位。在国内市场上,常见的能够达到商品规模的食用菌种类高达40多种。在市场上销售的食用菌常以4种形式存在,即鲜品、干品、腌渍品和罐头与袋装食用菌。市场上常见的食用菌有双胞蘑菇、香菇、平菇、杏鲍菇、草菇、猴头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茶树菇、灵芝、竹荪等。香菇、黑木耳、平菇、毛木耳、金针菇和双胞蘑菇等栽培量较大,占到国内总产量的3/4以上;鸡腿菇、洛巴口蘑、白灵菇、茶薪菇和杏鲍菇等新品种发展迅猛,是食用菌产业中的新兴力量。食用菌栽培主要以园艺设施代料栽培为主,木屑、玉米芯和棉籽壳等为常见的培养料。

1.2 林业生产与食用菌栽培

林业生产是食用菌栽培的基础,为食用菌提供生长基质与营养,通过塑造局部环境创造利于食用菌生长的微生态。在林业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锯末、下脚料等,可以被用于园艺设施代料栽培,这也是大多数种类食用菌栽培中所需要的原料,大部分食用菌也是通过该种方式生产的。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野生状态和珍稀品种的食用菌需求不断增大,林下仿生栽培食用菌的生产方式已经为菇农们所重视,并作为一种新型林下经济模式在全国各大林区进行推广应用,对于生态林业建设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食用菌栽培与营林生产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林业废弃物可以为食用菌栽培所利用,废菌棒则可以改善林地生态环境。松茸等名贵食用菌只能在原始森林中采集,是林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2 林地食用菌栽培模式

林地食用菌栽培模式主要有3种,即林间覆土畦栽、林间地表地栽和林间立体栽培。林间覆土畦栽是指在林间空地整成畦坑,播种栽培平菇、姬松茸和蘑菇等;林间地表地栽是指置菌袋于林间地表,获得相应子实体,如黑木耳、香菇等;林间立体栽培是指在林间立体空间中挂袋,获取喉头、黑木耳和黄背木耳等。

3 营林食用菌栽培举例

3.1 北方杨树林地食用菌栽培技术

杨树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且大部分杨树人工林已经开始郁闭,林农套种模式已经无法继续正常运行。在杨树林下套种食用菌,能够充分利用林间微气候,通过反季节栽培技术获得大量的反季节食用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食用菌的生产在杨树林开始郁闭时即可进行生产,结束于落叶期。杨树林可以同时栽培多种食用菌,在春秋2季挂袋生产黄背木耳,搭配生产高温与低温品种平菇,并分2批林下套种鸡腿菇。平菇生产流程:建造畦床铺料播种畦床管理;鸡腿菇生产流程:建造畦床室内发菌脱袋覆土出菇管理;黄背木耳生产流程:搭建小拱棚室内发菌开口摆袋出耳管理。

3.2 南方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

以广西钦廉林场为例,其处于亚热带气候地区,雨热丰富。该林场林下栽培平菇和洛巴口蘑,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食用菌种植区域应该选择在地势平坦且灌水排水方便的郁闭林地,应该以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食用菌品种为主,如广温型和平2号平菇、高温型洛巴口蘑。

林下地表平菇栽培应选择在8~11月,菌棒制作在9月上中旬,在10月即可出菇。在林下状态,平菇菌丝生长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多,必须采取室内装袋接种获取菌棒。在菌棒移种前3d,清理场地,并做好消毒杀虫工作。通过搭建架子将菌棒抬离地面,并做好出菇期间的管理工作,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当平菇菌盖展开充分后,根据边缘和颜色等性状判断采收时期。

洛巴口蘑菌棒制作和覆土在8~9月,10月即可出菇。菌棒组成为棉籽壳60%、玉米芯24%、麦麸14%、石灰1%、石膏1%,并加水混匀堆积发酵。准备畦床,清除林下杂物,对畦床进行杀虫灭菌处理。菌棒入畦前脱去塑料袋,横排,并于菌棒之上覆盖3cm左右的消毒细塘泥粉,后喷湿覆盖土,建立小拱棚。在出菇期间做好管理,并适时采收洛巴口蘑。

4 林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从事营林食用菌产业的多以家庭小规模粗放型生产为主,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较为落后。菇农引进的菌种种类多,来源广,很难保证其质量,在栽培环境较差的环境下无法达到高产。由于在食用菌深加工上的科研投入不足,食用菌产业链条化生产的环节较少,无法为深化市场提供强大动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且食用菌生产较为分散,无法有效吸引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在缺乏带动作用的形势下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存在衔接不良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金霞,黄晨阳.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J].土壤肥料,2003(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