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治理规划范例6篇

沙漠治理规划

沙漠治理规划范文1

摘要:在国家颁布《防沙治沙法》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逐渐已颁布实施了一批配套法规,加大了执法力度,使防沙漠化逐步走向法制化。各地方因地制宜的制定沙漠化立法,有着积极的意义一面,但是沙漠化立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立法中加以完善。

关键词:沙漠化,地方立法,立法体系 ,执法

面对比较严重的沙漠化问题,通过沙漠化地方的立法,来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在立法的基础上来对沙漠化治理加以规定,走生态化和谐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沙漠化地方立法,使人们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实现生态建设的良好发展。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使人们尊重大自然,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沙漠化地方立法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我国这地方经济、环境、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防沙治沙的地方立法及条例概况

1、甘肃为预防土地沙化,维护生态安全,治理沙化土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结合甘肃省的实际,2002年12月7日甘肃省公布《甘肃省实施防沙治沙法办法》,制定办法主要包括三十二条条例。

2、2004年7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自2004年9月1日起施行。主要内为:总则、防沙治沙规划、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法律责任、附则 。

3、新疆与2008年5月29日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办法在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实施办法》,新疆是全国沙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程度最严重的省区,沙漠化土地占全国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四成以上。从改变新疆生态环境、为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出发,在国家上位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实施办法》从防沙治沙基本原则、规划、预防、治理、保障、法律责任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依法防沙治沙提供了法制保障。

4、《黑龙江省防沙治沙条例》于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黑龙江省防沙治沙条例》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规划与分区管理,第三章土地沙化的预防,第四章沙化土地的治理与开发利用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5、辽宁省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条例》共37条,涵盖防沙治沙的组织管理、规划的编制实施、预防治理、开发利用、保障措施及法律责任等各个方面。各级政府对防沙治沙工作负第一责任,对各级政府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任期目标责任、组织治理等方面的具体职责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辽宁将对沙化土地实行分类保护。沙化土地分为封禁保护区、综合治理区、适度利用区。

6、《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于2010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宁夏通过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共分6章44条。为了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主要包括内容:防沙治沙规划与管理、土地沙化预防与监督、沙化土地治理与利用、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沙漠化地方立法的积极意义

1、沙漠化地方立法是对国家立法补充

我国沙漠化面积比较广,各地方沙漠化分布面积差异大,地区分布不一样,治理方式不一。决定了沙漠化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沙漠化地方立法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沙漠化治理既考虑到国家的整体规划,也要适应地区治理的需要。地方立法补充了国家立法,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地方立法取得一步取得的成就,为个地方治理沙漠化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应当大力推进地方立法工作。这只会更加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有利于地方和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

2、保障了土地资源,促进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沙漠化地方立法,为保障合理使用和利用土地防止其沙漠化,对一些生态脆弱的林区和草原加以保护,禁止乱砍乱伐,过度放牧,防止进一步沙漠化,对我这地方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地方立法与国家的立法的相互补充,各地具体条件、生产发展特点和现有基础的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生产布局和作物结构,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保障了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地方立法的思考完善的方面

1、完善沙漠化生态补偿立法体系

沙漠化治理立法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障来实现。沙漠化的法律体系已经开始初步形成,但还不完善。各地方依照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要增加法律供给,应该更细致的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条例、防沙治沙条例、森林法条例、草原法条例、水土保持法条例、土地管理法条例,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加大环境保护执法程序和法律责任的规定。其相互补充,互相协作,使防沙治沙法律则到位,构建地方的沙漠化的法律体系。

2、地方沙漠化立法完善一些惩罚性措施

目前,各地方沙漠化立法体系中关于关于对沙漠化中的一些惩罚性措施不足,还有法律责任责任不完善。防沙治沙条例中关于承担的法律责任比较少,一些规定并不明确,使执法尺度和执法力度受到一定影响,所以加强沙漠化立法中惩治性的措施。在对破坏土地使其沙漠化的一些行为,规定具体的对惩治措施;对沙漠化管理的行政人员和监督人员的执行不利,惩治措施很缺乏;对一些盈利性治沙企业和个人,对治理措施不到位,造成沙漠化扩张,对于这些个人和企业处罚性规定不明确。对一些惩治性的规定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缺失,使对沙漠治理时完全处于一种次要的定位,这对立法的效力和公平,不免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3、沙漠化生态补偿中的环境监察与执法完善

沙漠化中关于环境监察与环境执法的规定比较少,完善的环境执法和环境监察是沙漠化立法中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行政执法是沙漠化生态补偿的最重要的手段,环境行政执法是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有权行使环境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共同管理环境事务,并且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在沙漠化的法律法规当中也应该规定环境行政执法,从而使得沙漠化行政执法活动形成一种制度,可以联合执法,扩大执法的范围,要严厉的打击毁坏森林,无计划的乱砍乱伐和开垦等种种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以此来促进环境产业的良性发展,也促使沙漠化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对于沙漠化环境的监督也不能放松。行政机关、组织和公民对沙漠化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和管理。

四、结语沙漠化比较严重,面对比较严重点沙漠化形势,各地方经过一个漫长的实践研究,使沙漠化立法,逐渐的走向正规化、系统化、全面化。这对各地方的生态环境和经济长远发展提供保障。(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

参考文献:

[1]程楠 《我国防沙治沙法律体系的完善》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沙漠治理规划范文2

关键词:沙漠化;防治策略;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1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028-02

1引言

沙漠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大瓶颈,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荒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气候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一些干旱以及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在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中,沙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沙漠化的表现也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风沙严重、土壤盐渍化,使得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有较大的影响。更严重的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文环境发展。对于一些受到沙漠化严重影响的地区,我国正在积极加强对沙漠化问题的治理,我国出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有西部以及北部,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条件有极大的关系。

2沙漠化的危害

2.1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巨大,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30%左右,而且每年都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目前,沙漠化的态势还在逐渐蔓延,这使得我国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人们的生存空间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都不断缩小。

2.2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

沙漠化使得土地的营养力度不断降低,土地的有机质及氮、磷、钾等都不断减少和损失,使得草场的肥力也不断下降,最终导致生产力降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2.3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沙漠化会导致农业、林业等产业的生产受到影响,从而使得生产力降低,人们的收入水平降低,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经济损失,尤其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更为严重。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五六百亿元,而且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还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失踪,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重大影响。

2.4加剧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

沙漠化的一个直观表现就是水土流失,而且水土流失越严重,沙漠化的程度就越严重。比如各地的沙尘暴天气越来越频繁,沙尘暴带来的经济损失也逐渐增大,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降低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

3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沙漠化对于人类的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很大的阻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沙漠化的控制,以此作为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沙漠化防治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充分发挥政府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政府依旧是沙漠化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力量,具有主导全局的作用。政府部门必须把荒漠化治理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而且要将沙漠化治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对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具体说来,在主导工作的时候,应该要有全局意识,要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对全境内的调度管理。在治理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先进的治沙理念的应用,参照其他地区或者其他国家的沙漠化防治经验,并且有效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沙漠治理工作。在治沙理念上,要本着生态治理的原则,将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沙漠治理工作兼顾并行,使得沙漠治理的过程中也能做到生态保护,借助各种生态手段进行治理。

3.2标本兼治,进一步扩大治沙成果

沙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治理的过程也比较复杂,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不仅要扩大治沙规模,逐步向荒漠化核心挺进,更需要做到标本兼治,才能打好这场利国利民的战役。比如在具体的治理的过程中,可以做好荒漠化核心地段的调查规划,对当地的沙漠化情

况进行有效的了解,从而促进沙漠化防治工作可以有效的开展;在了解基础情况的前提下,要对样本进行采集和分析,并且提出完善的沙漠化治理方案,确定治沙过程中的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生态治理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比如栽种植物,是当前很多地区治沙的有效措施,为了保证沙漠化治理的效果,在植物的选择上,应该要有一定的原则,需要植物学方面的知识,也学要地理土壤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提供相应的数据,使得各项数据可以得到综合的应用,从而不断推进荒漠化治理工作。

3.3加大资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

充足的资金保障是沙漠化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沙漠化治理过程中的资金不足而导致沙漠化治理问题的地区还有很多,加强资金的投入,是提高沙漠化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此,一方面,政府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沙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可以制定更加完善的治沙计划,向上级申请资金,同时也能招募更多的社会资金,让社会资源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也能发挥出相应的力量。另一方面,对于各项资源应该要做到合理配置,防止资金的投入出现一刀切现象,使得各项资金以及资源能够用在刀刃上,而不会被浪费。

3.4创新荒漠化治理模式

沙漠化的治理不仅仅是局限于种树种草等传统的模式,传统的治沙模式可以实现沙漠化的有效控制,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沙漠自身的价值。从经济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角度来讲,沙漠化的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利用沙漠化治理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双赢。比如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就成功地将当地的畜牧业发展与畜产品深加工、畜产品的国际分工相结合,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发展,这些经验就值得学习,在栽树种草的时候,也应该要考虑到相应的附加值,不断转变生产方式,比如对于草原地区的沙漠化治理,可以实现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在恢复植被的过程中加强畜牧业的发展,一举两得,使得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同时也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4结语

综上所述,沙漠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加强沙漠化的控制是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应该要做到标本兼治,不仅要实现表面的治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根本治理,从而使得沙漠化现象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拓.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

沙漠治理规划范文3

关键词 沙产业;现状调查;发展对策;宁夏中卫;沙坡头区

中图分类号 S7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85-02

中卫市沙坡头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前缘,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靠近沙漠,属半干旱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沙漠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7.3~9.5 ℃,年均无霜期159~169 d。春暖迟、秋凉早、夏热短、冬寒长,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179.6~367.4 mm,年蒸发量1 829.6~1 947.1 mm,年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10倍,土壤荒漠化程度严重,特别是腾格里沙漠长期处于“沙逼人退”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由于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为保畅通,中科院1955年在中卫市成立了沙漠研究所,通过科研人员艰苦卓越的探索,在1958年发明的独特防沙治沙技术——扎麦草方格技防沙治沙技术,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中卫市沙坡头区的防沙治沙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功绩。经过将近60年的努力,沙坡头区防沙治沙及沙产业培植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沙坡头区在发展沙产业上,也还存在部分问题。为此,对沙坡头区的沙产业及防沙治沙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针对当地沙产业及防沙治沙现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合理化对策。

1 中卫市沙坡头区沙产业及防沙治沙的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成就

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沙坡头区通过防沙治沙来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历届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始终把防沙治沙、搞好沙区治理当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发展沙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及广大群众广泛参与防沙治沙开发建设,加快了沙坡头区防沙治沙的建设力度,使防沙治沙及沙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

(1)北部沙区形成的林纸一体化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北部沙区中冶美利集团以生产纸浆原料林为主的速生林基地10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每年以1 666.67 hm2的建设面积迅速扩张,目前该基地已发展速生林逾1.73万hm2,产值超过13亿元以上,在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在中卫北部腾格里沙漠前缘形成了一道防沙治沙的绿色长城,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林纸一体化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1]。

(2)北部沙区和香山北麓形成的林果一体化产业促进了沙区农民的增收。沙坡头区形成了以碱碱湖为核心区的葡萄产业,以香山北麓台阶地为核心区的苹果、红枣及枸杞产业等成为沙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截至2012年底,经济林产业栽培面积为7.54万hm2,总产量达到30.55万t,总产值达到29.72亿元。

(3)北部沙坡头景区为核心辐射形成的林景一体化产业促进了地方旅游的大发展。沙坡头区不仅在防风固沙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在开发沙漠旅游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沙坡头景区已是国家5A级景区,昔日令人谈之色变的万里黄沙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美景胜地,并以沙坡头旅游景区为龙头,建设了水稍子沙漠旅游区、腾格里金沙岛沙漠湿地森林旅游区、寺口子旅游区等一批沙漠旅游区,沙漠旅游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亿元。

(4)北部沙区工业园区形成的林能一体化产业初具雏形。在北部沙区工业园区,充分利用沙区光照等自然资源充沛的优势,在沙漠腹地规划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项目1 000 MW,风能发电产业项目已装机247.5 MW,引进新疆广汇和上海申能集团合作规划建设的4 000 MW发电项目,沙区能源产业初具雏形。

(5)横穿北部沙漠的包兰铁路及201省道两侧防沙治沙成果走在世界前沿。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创造了麦草方格治沙技术和“五带一体”铁路防风固沙体系,解决了防沙治沙的世界性难题。中卫市沙坡头区这一治沙成果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肯定,1994年沙坡头治沙成果荣获“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

1.2 存在的问题

认真总结防沙治沙及沙产业培植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防沙治沙建设形势严峻。虽然沙坡头区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沙坡头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又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大面积宜林荒山荒沙尚未得到有效治理。植被稀少,地表,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干旱和沙尘暴灾害发生频繁,野生动植物物种较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防沙治沙及沙产业的建设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2-3]。二是经济回报率低。大多数沙区由于立地条件限制,林业建设以生态效益为主,因林业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率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投资沙产业开发的积极性。三是林业投入不足,激励机制尚不健全。沙坡头区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对防沙治沙的投入有限,目前防沙治沙建设费用主要依托国家投入的项目资金,而国家项目支持的资金有限,投入不足,使沙产业发展严重存在着配水不足、科技人员服务功能不全、沙产业开发技术服务不到位、整体科技含量低等现象。投入不足和沙产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沙产业的快速发展[4]。

2 今后的发展对策

现结合沙坡头区实际,提出促进沙产业发展的对策:一是借国家发展林下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林果种植、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提高沙漠林业的综合效益,促进沙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二是以当地丰富的光热资源及广阔的沙漠土地为依托,制订优惠政策,引进资金和企业,鼓励发展风能发电和光伏发电等,促进沙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以中卫市建立生态旅游城市为契机,积极开发沙漠旅游,以沙坡头生态旅游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沙漠旅游景区,并带动发展餐饮、商品零售业,建立建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胜地,以促进沙产业的快速发展[5]。

3 参考文献

[1] 金正道.我国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林业经济,2011(1):36-39.

[2] 张翠红.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林业产业发展初探[J].宁夏农业科技,2011(9):39.

[3] 任莹,王文略,高立国.西部特色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甘肃科技,2013(3):6-8,26.

沙漠治理规划范文4

1经营现状

旅游区自2002年建设以来,已建成游客接待中心、蒙古包、农家小院等配套相关设施,可为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会议、食宿、娱乐、度假等服务。同时成功接待了连续4届武威市“天马”国际旅游文化节游客,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得到了省内外游客的普遍认可。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共青团武威市委确定为武威市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

2资源优势

首先,马路滩林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具备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和社会影响。先后被省计委列为万亩林果综合开发基地、万亩节水滴灌示范基地、甘肃省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被省林业厅列为名优新特林果基地及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并承担了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县项目、武威市10万亩酿造葡萄基地建设项目、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及利用日本协力银行贷款甘肃省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生产经营涉及生态治理、蔬菜种植、果品生产、种苗培育、农产品加工、特色养殖、科技示范推广和生态观光旅游等多个领域。

第二,沙漠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导向。把沙漠作为景区主体框架,融沙区高效农业示范、治沙成果展示、沙产业开发、大漠自然风光为一体的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则是与东南沿海地区加强交流和合作的文化平台和经济纽带。

3经营理念

马路滩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强烈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内涵的高品位旅游活动,指导思想是以保护荒漠生态环境以及河西走廊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科学、高效的管理为手段,以强化生态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为目标,紧紧围绕环境教育和保护的宗旨,努力发掘以科学研究、实地考察、大漠风情、寻古探幽、西部民俗等为目的的高层次旅游活动,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并从中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1林场园林化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成为一种向往。为此,需要把旅游区营造成一个休闲度假的绿色家园。

3.2生态经济圈思想由马路滩林场实施的河西荒漠区生态经济圈模式试点工程,总体上将经营类型划分为经济带―经济生态带―生态带―辐射区四个动态扩散、效益互补、渐进发展、各有侧重的区域。

3.3两大体系共同建立的思想把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建立比较发达的支柱产业体系有机统一,融为一体。生态环境建设就是旅游业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开发就是治沙成果的展示、生态文化的建立和传播、生态建设的产业延伸。

3.4两大景观相得益彰的思想两大景观就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包括观光农业、园林景点、节水灌溉、民调工程、三北防护林示范工程、生态经济圈试点工程等。自然景观就是北部广袤无垠的腾格里大沙漠,把传统观念认为的“沙害”变成资源,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4旅游定位

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中国治沙示范工程;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

5景区布局及功能区划

景区总体划分为五个地带即生态休闲地带、生态文化地带、治沙成果展示地带、沙漠动感地带、绿色行动地带:

5.1生态休闲地带

休闲度假区:在整个生态旅游区内建设一个集住宿、餐饮、商贸、娱乐、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具有良好商业、餐饮服务设施为平台的旅游休闲度假区。休闲度假区采用多元化的建筑风格,设计上要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整体贯通、相对独立,核心区域集封闭透明的生态休闲园、环形广场、花卉艺术长廊、彩色音乐喷泉为一体,并围绕此中心设置各类娱乐、餐饮、商贸服务区。

农业生态区:利用现有沙漠经济作物相应建设花卉及观赏植物园、大漠田园、农家乐、沙漠植物园、特色养殖、高效农业种植、沙漠农耕体验区、葡萄园、葡萄酒庄、核桃园等,园中有园、园外连园。主要供游览观光及体验参与性活动。

5.2生态文化地带

河西大都会:通过对河西走廊文化(即丝绸之路文化)、古代商贾文化、边塞诗歌文化、长城文化、匈奴文化、军事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古代多民族曲艺舞蹈文化、多边贸易文化等各类文化的挖掘,打造一个以汉唐为主要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隋为辅的融多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5.3治沙成果展示地带(沙漠绿色长廊)

世界治沙展示:以马路滩治沙展示长廊为基础,将世界各地的治沙模式,治沙技术,分片建设,集中展示,成为世界治沙的实验基地和培训基地。

5.4沙漠动感地带

划分为沙漠体育竞技区(沙滩球类项目、沙滩田径、铁人三项、射箭、拳击、摔跤、武术、摩托车、自行车);沙漠极限挑战区(沙漠探险:徒步、骑骆驼等、沙漠动力滑翔、跳伞、越野);沙漠拓展区――中国西部创意商战训练基地(营),结合企业内训,开展野外体能训练,锻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设计开展一些智慧、智能游戏如:抢滩登陆、 水上过桥抽板、水上独木桥、孤岛求生、解手链、地雷阵、盲人摸象、梅花桩、结伴同行等活动;沙疗养生区――沙疗养生园(开展沙浴、沙疗、沙滩按摩等养生项目);沙雕艺术体验区:包括沙雕艺术展示、沙艺实践、沙漠多米诺沙表演。

5.5绿色行动地带

在联合国绿色地球行动倡导下,围绕腾格里沙漠绿色行动,划区定片、播荫植绿,以爱心公益方式开展免费植树活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沙漠绿化事业,让人们了解沙漠、认识沙漠;提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唤起人们对地球的爱护,对生态的保护,促使人们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爱护地球,拥抱地球,保卫地球。

6景点策划

十大景点是沙洲城堡(匈奴帝国)、葡萄酒庄、大漠落日、古道驼铃、休闲农宅、西域风情、治沙奇观、现代农业、照子神树、千子百余(白榆谐音)。

十大游乐项目是沙漠越野、沙漠游泳、寻宝探险、篝火晚会、沙海驼舟、野营野炊、沙浴沙雕、休闲养生、动感地带、绿色行动。

7市场运作

7.1加大宣传力度

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广告策划和文化包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依据景点建设进度分析游客渠道,确定目标市场,选择合适有效的宣传方式和广告媒体,强化宣传力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辟目标市场到旅游区的旅游专车,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引导旅游消费趋向。

7.2彰显经营特色

饮食方面,突出“土门”羊羔肉、“黄羊川”小杂粮、漠原香“酱菜”,“红秃头”面品,强调地方品牌和绿色食品,并做好药材之中“西北三大宝,丛蓉、锁阳、甘草”的沙产业规模开发。住宿突出中西结合、风格独特的园林化建筑,强调田园休闲和纯朴自然。娱乐突出沙漠风情和西北特色,强调野外情趣。主题突出生态文化、自然风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7.3放活经营机制

不同的经营区域、经营项目,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机制,可以租赁、承包、买断、无偿开发使用,在符合总体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任何方式都可以采取。生态建设可由林场承担实施,服务设施可以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旅游服务业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运行模式面向社会诚招开发商和经营业主,大型盈利性项目可以采取股份制经营形式,组建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小型经营项目由管理机构提供基本经营条件和场所,通过收取管理费的形式,鼓励个人从事经营活动。

7.4分步实施开发

该旅游支柱产业开发建设区域大,景点多,内容丰富,为了进行生态旅游业的整体开发,进一步提高旅游区各项服务和承载能力,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基本框架下,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推进。在充分改造、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前提下,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的服务及娱乐功能强的项目先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克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7.5拓展投资渠道

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观光区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特别是服务型游乐设施和项目少,而旅游业开发又是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需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通过项目推动开发进程。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力度。三是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采取股份制形式运作。

参考文献

沙漠治理规划范文5

3月22日上午,春风和煦,艳阳高照。位于巴彦淖尔市巴彦套海农场七分场处的内蒙古兴套川林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兴套川林业公司)牧草治沙基地彩旗招展、热闹非凡,来自北京中元阳光农牧有限公司(下称北京中元农牧公司)和兴套川林业公司的30多名工人亲手在乌兰布和大沙漠种下了一棵棵既能防沙治沙,又能用来做牛羊等牲畜饲料的新型牧草——“神农草”。

其实,说是乌兰布和沙漠也不太确切,准确地说这里应该是乌兰布和沙漠最东北的边缘——巴彦套海农场。虽然,这里不是乌兰布和沙漠腹地,但一路走来记者看到的却也是茫茫大漠、遍地沙海。

据北京中元农牧公司总经理关德田介绍,此次之所以选择在千里之外的乌兰布和大沙漠种植自己精心培育多年的神农草,是缘于他的合作伙伴——兴套川林业公司。

兴套川林业公司是巴彦淖尔市当地一家专业从是林木和农业开发的民营企业,现已被国家林业局指定为“十二五”防沙治沙项目生态林育苗基地。目前,兴套川林业公司已建成2000亩的生态林育苗基地、3000亩的花灌木生产基地和3000亩的标准化葡萄园区以及7000亩的水产养殖水域。

“一个优质的牧草品种,只生长在良田沃土里不行,他们(兴套川林业公司)这有3万多亩沙化土地,我就是要让神农草在这种高寒、高热、干旱的沙漠里扎根、发芽、生长!”关德田信心十足,并对这次合作前景很是看好。

蒙西地区最大的生态林苗木基地

一畦畦、一垅垅、一块块两米多高,笔直挺拔的苗木幼林或整齐划一、或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上,在每一块苗木品种的埂垅旁都挂有该苗木品种的名称和简介,新疆杨、胡杨、青杨、白柳、白榆、旱柳、小叶杨……大有古代沙场争战排兵布阵之势,其场面煞是宏伟、壮观。走进兴套川林业公司苗木基地,记者的眼前突然幻化出与茫茫大漠、遍地沙海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这块苗木基地,整体计划是一万亩,2011年9月动的工,到现在一期的2000亩苗木种植基本结束,你看,这些苗木长势非常喜人……”兴套川林业公司总经理李永清向记者介绍。兴套川苗木基地是国家林业局指定的国家“十二五”防沙治沙项目生态林育苗基地,承担有很重的防沙治沙任务,将为1万平方公里的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提供生态种苗,要在乌兰布和大沙漠里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使西部“沙尘暴”的源头得到有效治理。

据了解,袭击我国的“沙尘暴”主要有四条路径,其中有三条都要经过乌兰布和沙漠的乌海风口,这里是西北、华北甚至全国沙化、荒漠化及“沙尘天气”的一个重要源头。

“十二五”期间,兴套川林业公司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十二五”防沙治沙区域、农垦经济转型等三大有利时机,争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大力发展苗木繁育及园林绿化等防沙治沙项目。自2011年4月公司成立至今,已投入数千万元资金,目前,该公司是内蒙古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生态林苗木繁育基地。

阴山脚下的万亩葡萄种植园区

在兴套川林业公司苗木基地采访时,记者正巧遇上巴彦淖尔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市农牧局局长、市林业局局长以及磴口县的主要领导前来视察、指导春季防沙治沙工作。听说是北京来的新闻媒体,贺宝福副市长非常高兴,与记者一同驱车前往兴套川林业公司万亩葡萄种植园区和牧草治沙区现场查看情况。

万亩葡萄种植园区位于兴套川林业公司苗木基地东侧10多里外的阴山脚下,放眼远眺,山脚下白茫茫一遍,犹如泛着层层涟漪的偌大湖面。然而,就在所谓的万亩葡萄种植园区,大家左右寻找但都未发现有葡萄苗木的影子。

“呵呵,你们看都藏在沙子的下面呢。”正当人们疑惑不解时,只见李永清下到沙地弯腰掀开了沙垅上覆盖着的白色地膜,然后扒开黄沙,葡萄幼苗的藤蔓便展现在众人的面前……“哦!不错,不错,你们的防冻工作做的很细致呀!”贺副市长连声称赞。原来,由于乌兰布和沙漠冬天的气温极低(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为确保葡萄幼苗的成活率,入冬前工人们就已把葡萄幼苗藤蔓全都埋藏在厚厚的沙层下,并用地膜覆盖在上面,以免葡萄幼苗被冻死、冻伤。所以,白色的地膜被风一刮,远远地看上去就宛如偌大的,闪着粼光的湖面,堪为壮观。

“‘桃三杏四梨五年,葡萄最多两三年’,这葡萄是去年春上种的,今年就差不多能有挂果的啦。”李永清说。

据了解,兴套川林业公司这块葡萄种植园区总体规划是1万亩,预计投资1.3亿元,目前,一期已完成500亩食用葡萄和2500亩酿酒葡萄种植,后期还要建葡萄酒庄,走葡萄酒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实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沙漠里种葡萄不像是在一般的土地农田里种植,沙漠里夏天气温高,冬天又极寒,沙子易漏水,保墒性很差,兴套川林业公司在茫茫大沙漠里要想开发出1万亩葡萄种植园区,还真是不容易。从立项到种植,兴套川林业公司动用各种机械数百次,平整沙丘沟壑10000多亩,出动劳动力达千余人次之多。为了改善土壤结构,他们还专门从附近的农场或养殖户家里购买大量的牛羊粪等有机肥料,给葡萄苗施压底肥,其目的就是要完全按照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标准进行种植作业,为以后能够生产出优质葡萄和葡萄酒做铺垫、打基础。

“我们计划利用与法国波尔多同纬度这一特点,结合沙地日照时间长这一自然条件优势,培育摩尔多瓦、赤霞珠、霞多丽、桑田尼等20多个品种的葡萄。届时,还可以通过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展草原、沙漠及沙葡萄酒文化旅游等项目,推动乌兰布和大沙漠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聊及兴套川万亩葡萄种植园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时,李永清脑子里有很多很多的规划与布局。

防沙治沙新型牧草落户大沙漠

与静谧的葡萄种植园区相比,其东侧的牧草治沙基地里则是机声轰鸣、彩旗招展,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的场面:拉运牛羊粪等有机肥料的农用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远处的沙丘后几台大型铲车不时冒出阵阵黑烟忽上忽下地在沙丘沟壑中穿梭奔波;靠近田埂已经平整好了的数百亩沙地里30多名工人正在划线、挖坑、浇水、施填有机肥料和放置牧草根苗……

据李永清介绍,这片牧草治沙区整体规划也是一万亩,前期准备先移栽牧草根苗200亩,育苗移栽2000亩,到2015年底将完成一万亩的牧草治沙基地面积。

“这两大卡车牧草根块,都是昨天晚上刚从北京运送过来的……”关德田捧过来一棵牧草根块放在地上向众人展示。

不远千里从首都北京运送过来的,既能防沙治沙,又能用来做牛羊等牲畜饲料的新型牧草引起了贺副市长注意。他饶有兴趣地询问了牧草的生长习性、适应能力、营养成分以及牧草深加工等方面的情况。

“这种牧草叫‘神农草’,属菊科多年生植物,一般株高2-3米,能抗拒40℃以上的高温和零下30℃的严寒,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15年以上。另外,它的分蘖能力很强,每棵牧草至少能分出20多个根芽,根系也极为发达,能扎到地下两三米的深度,因而,防沙治沙效果显著。这种牧草的干草和鲜草粗蛋白含量一般在15—25%之前……它不但能防沙治沙,为牛羊等牲畜提供饲料,而且还是一种人畜可以共食的高级营养蔬菜,同时,还能进行产品深加工,从中萃取黄金般价值的‘SOD’……”在听完关德田的介绍后,贺副市长极为高兴,表示两个月后会专程赶过来查看牧草的生长情况。

“苗木产业,葡萄产业,牧草产业、观光农业……现在看来,兴套川林业公司所走的这条沙产业之路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在参观完兴套川林业公司基地各种防沙治沙项目后,贺宝福副市长神情显的极为轻松愉悦,当场表示市、县两级政府一定会全力支持兴套川林业公司的沙产业项目。

沙漠治理规划范文6

河西走廊东起天祝县,西与新疆自治区相接,南以祁连山、阿尔金山北缘为界,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整个区域地处库姆塔格、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的前缘地带,属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走廊东西长1200km,南北宽40~100km,包括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和金昌5市的18个县(区),共占土地面积2763.10万hm2,其中草原面积983.51万hm2,耕地面积66.84万hm2,林地面积83.43万hm2[1-2]。该区域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130mm,蒸发量2000mm以上,年均太阳辐射总量5800~6400MJ•m-2,日照时数2600~3200h[3-4]。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战略长廊,承载着联通西部、建设西部、发展西部和维稳西部的重大任务,也是我国内地联通新疆和西亚的交通主干道。因受干旱和沙漠侵蚀,河西走廊沙化趋势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加剧发展,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生态安全堪忧,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1.1荒漠化导致生态危机 河西走廊地理环境特殊,北部分布着三大沙漠,东西风沙线长达1600km,约有30%的村庄、农户分布于绿洲北缘的风沙线上。由于气候干旱、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地荒漠化程度日趋严重。目前河西走廊严重荒漠化土地18.24万hm2,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2.27万hm2,盐碱化耕地7.08万hm2[5],盐渍化草地约140万hm2[6],现有沙漠、戈壁、山地约1750万hm2[7],占河西总面积的60%以上。据统计,石羊河流域下游荒漠草地“三化”面积超过100万hm2,下游民勤绿洲区三面环沙,活动沙丘每年以3~6m的速度向南推进,直逼民勤和武威绿洲[8]。作为调蓄、涵养水源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5万hm2减少到90年代的29万hm2,致使水源涵养功能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各流域下游地下水位下降[3]。河西走廊风沙线上,有主要风沙口846处,年大风天数平均为14~48d,最多年份高达105d,沙暴日数为2~37d,最多年份高达58d,近年沙尘暴越来越频繁[3]。在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中天然草原所占的比重最大。1997年石羊河流域植被总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48%,到2006年仅占12%[9-10]。河西走廊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沙尘源区,给国家的生态安全、社会和谐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治理,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不久将会在民勤会合,从而造成不可想象的环境灾难[11]。 1.2沙进人退引发生存危机 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被流沙埋没和因沙化而弃耕变为不毛之地的耕地接近13.3万hm2。此外,绿洲边缘已扩大的盐渍化、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土地近67万hm2,绿洲内还出现了近百处、面积达20万hm2呈斑秃状分布的沙化土地。河西走廊面临“沙进人退”的严峻现实,特别是走廊中段,沙化面积每年以1.47%的速度不断扩大[12]。民勤县处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之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化速度呈加快之势,其北部沙漠推进了50~70m,侵吞耕地约400hm2;西部沙漠东移30~60m,使近500hm2耕地沙化;另外,还有5300hm2耕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沙化[13],有近2.5万人因为沙漠南侵而成为生态难民[14]。地处库姆塔格大沙漠东部边缘的敦煌也同样面临着“沙进人退”的问题,库姆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m的速度逼近敦煌。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14880m2,最大水深为7.5m,1997年已分别降至5380m2和2m,2000年水深甚至不足1m,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也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3,14]。 1.3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由于祁连山雪线上升,加之人口增加、过度垦植、超载放牧等人为影响,发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黑河及石羊河三大内陆河径流由建国初的72亿m3减少至目前的66亿m3左右,减少量达16%[4]。据统计,河西内陆河地表水资源总量约63.441亿m3,纯地下水约为5.14亿m3,全区年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68.58亿m3,全区的人均占有量约为1440.59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人畜饮水标准约为每天50kg,远低于欧洲和美国的每人每天100~300和400~800kg的标准,是典型的水资源短缺区域[3]。河西走廊的农业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92.6%,以农业为主的用水结构致使河西走廊生态用水短缺,现有生态耗水量小于最小生态需水量6.34亿m3[15-16]。生态用水短缺,造成植被衰退、河床淤积及大面积超采地下水等,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草原是河西走廊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2.1草原生态功能强大 河西走廊地区天然草原不仅面积大,且类型多。其中温性荒漠类草原占43%,高寒草地占31%,以芦苇(Phragmitescom-munis)为主的低地草甸占6.5%,其他过渡类型占17%[1,17]。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走廊南部的祁连山地和北部的风沙沿线,不仅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北锁黄龙、南保水源、中兴绿洲”的重要生态屏障。不同类型草地上都有其适生的特别耐寒、耐旱、耐盐碱,以及适于沙生、旱生的草本和灌木植物。祁连山地草原和森林共同构成了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石羊河、疏勒河和黑河三大内陆河流的发源地,是维系河西生态平衡和灌溉农业的生命线。北部荒漠草原阻止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向走廊入侵,是天然的生态屏障。 2.2实施以草为主的治沙措施科学可行 #p#分页标题#e# 河西走廊平原盆地区年降水量50~350mm,北部荒漠区年降水量仅30~80mm,年平均蒸发量在2000mm以上[18]。在这种极端干旱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旱生及超旱生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及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是河西绿洲最主要的生态屏障。实践证明,防治荒漠化的技术措施中植物治沙最有效,在干旱、风沙、土壤贫瘠等条件下,林木生长困难,而草本和灌木植物较易生长[19]。按植被演替规律,对于条件恶劣的裸地,往往是一年生草类首先占据,然后是多年生草类和灌木生长;待水分和养分条件改善后,才能形成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所以,顺应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在河西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以草为主的生态治理措施是最科学可行的。“寸草遮丈风,流沙走不动”,实施草业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生态保护建设措施,是解决河西“沙进人退”的生存危机的战略决择。 2.3具有草业生态治理的良好基础和管理经验 甘肃人民在几十年的防沙治沙过程中探索总结出了草灌结合固沙、草方格压沙、挡风墙阻隔、禁牧封育修复、专群结合治沙等成功经验和治理模式,为河西走廊建植生态保护草带,构筑绿色长城提供了实践依据。各级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部门也围绕草业生态建设,从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组织管理等方面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经验模式,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技术示范区。如民勤县将政策、管理、工程、生产等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统筹考虑,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治沙和产业置换兼顾的目标,效果很好。主要做法如下:一是鼓励群众开展治沙,投入资金建立激励机制,使群众在治沙的同时有一定的劳务收入;二是从水资源利用这个生态矛盾的焦点入手,通过种草调整产业结构,压缩生产用水;三是发展后续产业,实现生产方式转变,保证了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产业配套;四是在后续管理中引入利益驱动机制,明确沙地“谁治理、谁承包、谁管理、谁使用”的原则,使治沙既有责任也有收入,并通过发证保障权益;五是就地取材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采用多种材料和技术措施治理沙地,探索出了秸秆、生态垫、生态袋、尼龙袋、尼龙网、挡风墙等压沙技术。根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与2004年相比,2009年民勤县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4294hm2,年均减少859hm2,年均减少0.07%[20],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总体呈减弱趋势,绿洲沙化状况开始改善。 3实施草业生态工程,提升河西走廊生态安全水平 针对河西地区面临的生态和发展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以保护为主,对重点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坚持统筹规划,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的原则。在国家支持下,实施以风沙沿线防风固沙生态保护草带、绿洲草畜转化生态产业带和沿山农牧互补生态恢复置换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草业生态工程,建起一条横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和河西五市,绵延整个河西地区的“绿色长城”,提升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水平,促进河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以保护现有草地植被为重点,构建风沙沿线生态保护草带 该区域包括河西走廊绿洲北部风沙沿线一带,涉及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金川区、临泽县、金塔县、瓜州县、敦煌市共8个县(市、区)。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沙漠广布,处于风沙最前沿,植被覆盖度低,且以旱生、超旱生及耐盐植物为主。由于干旱少雨,加之滥垦、滥牧、滥樵,导致荒漠植被衰退,草原防风固沙的能力减弱,固定沙丘“活化”,沙尘暴频发,荒漠化程度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方向发展。 该区域以防风固沙、保护现有草地植被为目的,生态建设和生产性建设并举,由政府牵头,相关业务部门参与,以农户和企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在风沙沿线风沙流动地段(如风沙源、风沙口、绿洲边缘的流动沙地等)通过建植固沙沙障和生态保护草带(草灌结合),实施围栏封育和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逐步恢复草原植被,阻挡沙化向走廊南部绿洲地区扩展。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中、长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发展草畜后续产业,确保生态保护区农牧民增收。 3.2以调整种植业结构为重点,构建绿洲草畜转化生态产业带 该区域包括风沙沿线向绿洲过渡带及绿洲内草畜业发展较好的地带,涉及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永昌县、金川区,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肃南县,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嘉峪关市和敦煌市共18个县(市、区)。该区域地势平坦,光热同期,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是河西农业的精华耕作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大省建设的重点规划区。但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农业用水严重侵占生态用水,沙漠不断侵蚀,绿洲不断萎缩,水资源危机威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 该区域以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引导农户和企业利用低产田、关井压田地和弃耕地建植多年生栽培草地,使种植业由玉米(Zeamays)、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棉花(Gossypiumspp.)等高耗水农业向粮、草、经多元结构转变;发展牛羊舍饲养殖和草畜产品加工业,加大秸秆饲料化利用力度,通过草畜转化,发展循环经济,培育草畜生态工程后续产业。 3.3以实施草畜平衡为重点,构建沿山农牧互补生态置换带 该区域包括祁连山北麓农牧交错地带,涉及凉州区、古浪县,永昌县,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和敦煌市共12个县(市、区)。该区域是典型农牧交错带,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农业结构简单,雨养农业特征明显,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草原超载过牧,饲草料供应不足而农区秸秆资源又未得到合理利用,区域内草畜不平衡,草原退化严重。#p#分页标题#e# 该区域以实施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和农牧互补战略为出发点,对牧区超载退化草原采取禁、休牧封育及综合治理,推行划区轮牧+舍饲的生产方式及异地育肥生产,将牧区超载分流和繁育生产的架子牛羊运送到农区进行舍饲育肥,有效分流草原载畜压力;同时利用农区弃耕地、坡耕地相对丰富的优势,建植栽培饲草基地,引草入田,进行草田轮作,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秸秆资源,并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草产品加工及贮存,重点解决牧区饲草料年度不平衡、季节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营养不平衡的突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