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财源建设范例6篇

推进财源建设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1

xx县幅员面积2083平方公里,辖4镇3乡98个行政村、10个农林牧场,农业人口21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5;有乡级道路18条465公里;有村级道路123条652公里。2005年,我县交通在建项目6项总投资5123万元,为历史之最。其中:克昌公路建设工程顺利启动;南北大街拓宽改造全面竣工;克通公路全线通车。“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计划47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目标。年初,165公里通村公路建设任务下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领导组织,明确了“解放思想搞建设,广辟财源抓投入,千方百计抓落实”的农村公路建设基本思路,举全县之力抓建设。目前,2805万元农村道路地方配套资金正在以多种形式逐步匹配到位,原材料充足,标段划分、招投标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我们的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促发展

xx县由于县型小、财力弱,财政始终处于保吃饭状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账多。受种种因素制约,多年来我县在农村公路建设上主要以砂石路建设为主。随着飞鹤乳业等骨干企业的进驻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交通不便,特别是雨季农民送奶难、企业购销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面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新政策、新机遇,我们感到如果再错过机遇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就是对事业的不负责任,就是犯罪,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乘势而上。县委、县政府一改以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保守思想,确定了“五年工程三年干,三年债务五年还”的决心,通过实地调研、组织座谈、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在全县上下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打破了贫困县建设难、发展更难的思想桎梏,调动了全县特别是农村群众的积极性。

二、广辟财源筹措资金强保障

资金短缺问题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瓶颈,我们采取县、乡、村及社会各界四轮联动的办法,汇涓成流,积水成渊,积极破解了资金短缺难题。一是县级财政投一点。设立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户,按当年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将每公里6万元的地方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今年首期300万元建设资金将于近期拨付到位;按照工农产品每吨2元的征收标准,加大地方养路费征收力度,扩充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农村道路转移支付资金足额投入。二是受益村屯筹一点。积极调动受益村屯农民群众积极性,通过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一事一议”,采取出工出劳、以资代劳等方式,解决了受益村屯每公里11万元资金匹配问题。三是动员社会捐一点。采取给外地的xx人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和为捐资助路的企业或个人树碑立传、实行公路贯名制等办法,鼓励受益企业或回乡人员及社会各界人事捐资助路。目前,受益企业北疆集团采取一次性供货分期收款的办法,提供了工程建设急需的5万吨水泥。四是协调银行贷一点。在今年乃至“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工作中,将建立探索商品路、贷款责任路建设模式作为解决资金短缺的有效渠道,积极吸纳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五是抓住政策争一点。抓住整合新农村建设试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政策机遇,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确保足额投入。

三、统筹全局制定政策给扶持

工程未动,政策先行。年初,县政府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方商榷,出台了《xx县“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从政策、制度、管理各个方面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保障措施。一是明确了工程造价、建设标准和县、乡、村三级投入额度。二是明确了村屯对涉建道路先行改建,报交通部门备案,政府最终审批的路基储备制度。三是明确了受益村屯无偿提供水、电、原料场地和免除环评、规划设计、土地等一切相关税费的优惠政策。通过“三个明确”,为“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扶持。

四、落实责任强化措施重推进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2

关键词: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黄石正处于推进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财源建设要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强化项目生财理念,增强多元聚财能力、提升科学理财水平,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一、着力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财源建设基础

一是狠抓招商引项目。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打好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部级经济开发区等几张“优势牌”、“特色牌”,通过大招商促进大引资,大发展。二是立足调整选项目。要立足城市转型这个支点,在巩固和发展现有支柱产业和骨干财源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全民招商兴项目。要激活民间资本,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特别是要支持有资金、有技术、有实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内在动力。

二、着力推进园区建设,进一步壮大财源建设规模

一是做大“三园一带”。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订财税奖励政策、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方式,促进全市范围内产业、项目向“三园一带”集中,推动“三园一带”做大做强。二是做精特色园区。要把建设特色园区与发展产业集群有机给合起来,推动集约发展。当前,要重点抓好十大特色园区建设:东贝压缩机及配件工业园、换热器工业园 、汽车配件工业园、水泥装备制造工业园、山力科技工业园、劲牌酒业工业园、模具生产工业园、电线电缆工业园、宝嘉制鞋工业园以及新港物流工业园。三是做好园区整合。大冶、阳新原则上应只保留一个园区,在保护各乡镇利益的前提下对其引资项目,统一集中到县、市园区落户发展,实行统筹规划,集中发展;对城区现有园区内的项目,鼓励其横向间自由流动、搬迁,以促进资源集约和产业“抱团”发展。

三、着力突破企业融资“瓶颈”,进一步激发财源建设活力

一是要加大银企合作力度。要积极协调各金融单位支持地方企业发展,尽可能降低放贷条件和准入“门槛”,更多的向上争取放贷权限和规模,促进银企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二是要加大社会融资力度。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对外融资,组织关联度强的企业捆绑在一起,发挥专利技术、潜力项目和知识品牌等优势,走出去吸引资金;同时鼓励和支持大企业通过发行有限企业债券、独立上市、联合上市等方式,提高企业社会融资的能力。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要采取财政资本注入等方式,继续做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工作,增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融资能力;一方面,在财力允许条件下,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流动资金的贷款贴息,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四、着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财源建设后劲

一是大力发展物流业。黄石作为国家一级长江口岸城市,水上交通运输条件得天独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按照“市县共建、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快沿江新港物流园开发建设进程。二是突破发展服务业。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议对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安排就业人员100人以上、上缴税收100万元以上的第三产业新建项目,在建成投产2年内,将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予以扶持。三是加快发展旅游业,以成功举办“新两节”为契机,做好东方山佛教旅游、铜录山矿冶旅游等项目的包装、推介、宣传工作,增强景区接待能力、完善景区基础功能,提升景区旅游等级,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五、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财源建设的内在动力

一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关键是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财政资金由“鱼食”式投放为“鱼饵”式引导,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活放大功能,变财政资金分散投入为集中使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注血”功能;变财政资金硬投入为“政策”软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撬动效应。二是认真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要严格按照新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要求,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产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创投项目以及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发展,通过税收政策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要认真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既要考虑企业当前生产需要,不折不扣做好增值税轻型抵扣,又要考虑当前我市财政困难,采取“缓抵、留抵、分散、均衡、抵扣”等灵活措施,缓解财政压力。三是积极做好向上争取工作。要抓住我市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型转试点城市、创业就业试点城市等6个国字号试点城市的有力机遇,重点抓好在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衰退产业援助、保障性住房、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将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拓宽财政增收来源。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3

一、当前县级财源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安县财源建设成绩的同时,环顾周边的县市财源建设,目前虽然各县在财源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增加了财力,确保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保运转、保工资、保民生工作,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但县级财源建设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要想实现质的转变,还有很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

一是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过快,财力增长与需求增长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县级财政持续健康发展最主要的问题。

二是财政支出管理不够规范。表现为行政运行成本所占比例较高,预算编制尚不够严谨和科学,切块下达、分头管理的专项资金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三是政府债务过多,财政潜在巨大风险。近年来地方为了发展,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造成国债转贷、三年大变样拖欠工程款债务积累,对财政支出形成了沉重的包袱。

四是县级财源结构层次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新创造价值中劳动者报酬所占份额大,大型企业数目仍显偏少,整体产业结构规模不大,发展相对滞缓,税源缺乏强力支撑。

五是财政体制执行不均衡,由于直管县和市管县的区别,财政体制在执行过程中,税收分享、资金支持都执行了不同的标准。以成安县为例,成安县做为省级财政困难县,邯郸的经济不发达县,东县十县中唯一的市管县,上划县级收入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县市,地方可用财力的不足,导致该县无力加大财源建设力度,难以促使该县经济快速发展。

二、加强县级财源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加强财源建设是解决财政困难,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如何搞好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的地方来说,要想提高财政收入,尽快把发展搞上去,必须趋利避害,与时俱进,全面创造性地抓好财源建设。

(一)要以节支的理念支持财源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财源建设,不仅仅是只管抓收入,同时也是一个如何抓管理支出的问题。严格管好各项支出,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就等于相应增加收入。因此,必须坚持从紧度日的原则,严格控制一切非生产性开支,做到不该用的钱坚决不用,必须用的钱最大限度地节省用,确保财政资金在最大程度上支持园区项目建设。

(二)要以宽松的政策扶持财源建设。不同的财政体制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要加快这些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就应当对经济发展落后区域尽可能多给一些支持和优惠。一是要规范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提高税费征管和服务质量,杜绝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二是国家、省、市对所有的困难县,要执行同等的优惠政策,市级减少或免除税收分享,增强县级财力。三是省、市在产业聚集区建设和项目布局方面要给予资金倾斜,在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融资担保上要给予倾斜。

(三)要以借鸡下蛋方法助力财源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努力掌握国家有关宏观调控的新政策、新动态和新机遇,把对上争取资金列入重要的事议日程,在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及时选择一批事关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等对财源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力争挤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上争取工作,最大程度上争取上级资金,增强可用财力,减轻财政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财力支持。

(四)要以产业化的理念推动财源建设。要壮大财政经济,构筑起以财政收入为中心的经济运行格局,就必须坚定树立“抓发展就要抓财源,抓财源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抓产业”的思想观念,加大财源建设,增加财政收入。一是强化工业型财源观念,坚持走特色的工业发展道路,以增速提效为核心,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环境优势,采取有效招商形式,加强与国内500强和央字头、国字头企业合作对接,力争引进更多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支撑项目,着力提高产品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二是树立效益型财源理念。在发展经济尤其是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杜绝出现重数量不重效益的现象,要抛弃那种只要引得进来,就什么优惠条件都给,且期限过长,导致一些引进来的企业对财政创收贡献甚微的做法。三是树立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困难县一般都是农业大县,这些地区在发展中应该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幅度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产业链条,促使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要以创新的理念深化财源建设。不断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支持经济,培植财源也同样要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发展。一要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制定县乡两级招商引资激励政策,鼓励乡镇和各部门通过多渠道、全方位进行招商引资,并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收支挂钩,权责利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各乡镇、部门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二要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实行为企业贷款贴息及其它投资补助,以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壮大税源基础。三要在财源建设上深化服务层次,作为财政等部门既要重视资金扶持,还要讲求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引资政策、贴息政策和信息服务等手段,积极支持有潜力、有前景的产业、企业或项目大力发展。四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增强财政政策指导,并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产品结构向优质、低碳、高附加值迈进,实现企业技术和品牌竞争力“双提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4

2007年,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第三党代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要求,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集中财力办大事,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提供财力保障。

2007年全市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203547万元,增长10.51%;全市地方级一般预算支出计划306250万元,增长18.62%。市本级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52823万元,增长2.84%;市本级地方级一般预算支出计划52987万元,增长6.81%。为圆满完成全年的预算收支任务,2007年我市各级财政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培植财源,强化征管,努力做大财政收入总量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培植壮大财源,加强收入征管,保障财政稳定增收。

——加大培植财源力度。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以“一点一线一中心”为重点,积极整合财政资金,努力盘活资产资源,支持闽北产业集中区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动经济发展提速。致力壮大工业经济,多方筹集并管好用活工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和产业集群发展资金,支持发展优势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平台,推进工业突破,夯实增收基础。加大特色经济扶持力度,支持外贸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发展特色内贸、现代流通和新兴服务业,打造大武夷强势旅游经济,拓展增收渠道。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持重点污染源治理、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统一,保障持续增收。

——依法强化收入征管。围绕增收目标,进一步加大财政收入征管力度。健全财税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现代化征管手段,强化对重点税源、主体税种的监控,加强税收征管,促进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加大对各类专项收入、政府性基金、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确保各项收入及时入库,构建完整的财政收入体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二、加大投入,创新方式,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立足多予,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围绕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确保新增政府投资和教育、卫生、文化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全市财政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20873万元,比上年增加1503万元,增长7.76%。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一是加大对种粮、水稻良种、农机购置等的直接补贴力度,确保财政对“三农”的补助直接体现为农民的收入。二是继续实行农村“员”政府津贴,进一步加大对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农业信息等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的投入,切实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重点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林业生态、防灾减灾体系、农村路网工程、农村水利改善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办好惠民利民实事,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市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2831万元,比上年增加8522万元,增长19.23%,重点支持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完善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制度。

——支持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全市财政安排科技支出3121万元,比上年增加599万元,增长23.75%,重点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基础科研和科技成果推广。全市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0871万元,比上年增加12794万元,增长18.79%,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和武夷学院建设。

——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全市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2359万元,比上年增加6120万元,增长37.69%,重点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支持文体广电事业发展。全市财政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190万元,比上年增加1401万元,增长50.23%,重点支持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支持深化“平安**”建设。全市财政安排公共安全支出26236万元,比上年增加2561万元,增长10.82%,重点保障公检法司机关履行职责的经费需要,支持维护社会稳定。

四、推进改革,强化监管,加快建设公共财政体制

坚持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以改革求创新,用创新促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水平。

——深入推进财政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基本支出预算编制办法,开展项目支出按经济分类编制预算试点,稳步推进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跟踪试点。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市县两级同步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探索创新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全面开展“乡财县管”试点。落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农民减负增收长效机制。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5

[关键词]军队财务 信息化 建设

一、军队财务信息化的内涵

军队财务信息化,是指在军队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军队财务管理部门依托军队后勤信息系统和军队财务信息系统与网络,实现远程操作,开展始终动态和酸雨再现财务管理,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从而建立信息共享、进行网络化财务信息管理、网上财务业务处理和远程财务监督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当前主要工作是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对财务信息化建设认识的高度,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信息化财务;运用信息技术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规范,使财务保障供应实现一体化、网络化,以全面提高财务保障供应效能。

二、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和新时期我军财务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的客观要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全球进入到政治、经济、生活、军事的多维信息化时代。进入新世纪,新军事变革的势头更加强劲,整个军事领域正发生一系列根本性变革。我军必须顺应新军事变革的潮流,积极调整军事战略,尽快启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工程,逐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完成财务信息化改造,整合财务信息资源。这样,才能抢占财务建设的制高点,夺取信息战财务保障的主动权。

2.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现代战争形态转变和做好新时期战争准备、加强战时财务管理的重大举措。纵观世界风云,战争正向信息化形态快速推进。现代信息化战争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紧迫性,信息化财务部门能够通过测算各种需求,网络拨款、网络供应,提高电算化水平等途径大大缩短战前经费筹措时限,战时经费补给时限及战时业务处理时限。

3.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军队财务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军尚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保障阶段,支撑信息化建设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还较弱。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的历史使命日益紧迫,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把握规律、超越常规,走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推进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双重历史任务在财务建设上的具体化、系统化和实战化,开辟了财务建设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天地,将大大缩短新军事财经变革的历史进程,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

1.国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创造了必备的外部环境。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宽带网络的扩展延伸和商业信、信息安全等制度的建立完善,政企建设与运营、物资采购与投送、资金结算与支付等,将主要依托网络系统,以信息流为主要载体,采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货币等方式,从而实现商品流通交换和服务的电子化、这些为军队财务建设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可以利用的广阔空间。

2.军队综合信息网建设为军队财务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硬件条件。近几年,我军的自动化建设发展迅速,数字卫星通信系统和北斗星导航定位系统已初步建立,全军综合信息网络已初步形成,多数单位实现了光纤数据传输,依托网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机关网络办公等信息建设系统在各级部队得到广泛应用各级部队的自动化硬件设备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档次和规模,扩展升级的空间较大,为建立财务建设信息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

3.我军财务系统电子化建设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应用能力与经验。我军从1984年推广第一个会计软件包开始,二十五年来,中国军队财务业务电算化辅助决策自动化不断发展完善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预算改革集中采购和资金支付等改革的不断深化,网络银行网上监控和电子货币等新技术在部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财务部门的信息处理量越来越大,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化,内容更加鲜活,财务人员的网络应用能力和系统建设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和实践经验,为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制定总体规划。一项工作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领导是否重视,但是组织、策划与计划的好坏也将决定其能否成功因此,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制定财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它是财务信息化的重要环节,是财务信息化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制定总体规划,明确单位财务信息化发展方向及远期中期与近期财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并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分步有序地实施,以避免盲目性,保证前后阶段工作的协调,从而扩大财务信息化的实施范围,最终实现财务信息化的总目标。

2.创建信息化网络及其平台。信息化网络及其平台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载体,它主要包括传输信息的计算机网络与指挥通信网络,以及系统中一切与此相关联的财务装备它们是财务信息网络运行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因而也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要素。

3.汇集信息资源。财务信息资源,主要是有关财务建设任务建设力量建设对象建设资产等方面相关信息的资源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来优化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配置和运用,从而提高财务建设的效益和速度。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又好又快、优势优先”的发展思路,加强财政质量和财源税源建设,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坚持以民为本,优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着力改善民生民本;坚持依法理财,提升财政监督和管理水平;深化财政改革,构建安全稳定运行的财政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二、主要经济指标

今年我县财政收支预算的初步安排是: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保持15%左右的增速,分别实现46.7亿元、19亿元。

三、全年工作重点

1、加强财源税源建设,大力培植后续财源

一是支持工业园区和城镇化建设,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努力培育新兴财源。重点是建立促进乡镇工业园区发展的补偿机制,同时争取黄兴大道北延线、白石洞水库、退田还湖等大项目尽快开工开建。二是强化对新型工业化的引导。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和国有资本运营等手段,充分使用好工业发展资金,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壮大支柱财源。三是继续探索财政扶持第三产业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四是认真研究政策,紧紧抓住长株潭城市群和“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五是继续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两个考核办法”,修改和完善县对乡镇收入任务的考核奖励办法,进一步将培植财源税源作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夯实。

2、强化税费征管力度,确保收入应收尽收

一是全面落实财税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加强财税日常工作协调,做到信息互通,征管互动,并将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措施,确保财税收入应收尽收。二是强化税收分析。加强税收评估分析,完善税源监控机制,对重点项目税收实行专人管理,强化税收征缴率和入库率,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三是大力整治纳税环境。继续按照县政府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通告,认真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坚决制止随意减免税费行为。四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充分利用非税收入征管一体化平台,将国土收入、经营服务性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提高可支配财力总量。

3、严格预算支出约束,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一是切实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适当提高县直各部门的公用经费标准,以增强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同时增加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部门预算单位,切实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继续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加大对会议费、接待费、办公费等公用经费的管理力度,降低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执行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通知》,进一步细化全县财政资金支出和监督管理,切实控制各类非生产性支出的增长。特别是待中央制定的事业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出台后,认真做好我县的事业人员的津补贴改革工作。三是创新财政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的有效监控。加强对财政支出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的全过程监督,及时纠正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截留、挪用、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等问题。

4、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

一是认真完善“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的制度与办法,建立健全“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人事管理制度及乡镇政府采购制度。规范乡镇工业园、重点办及城建投资公司的财务核算管理,继续扩大涉农补贴资金发放范围。二是继续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确保教育系统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顺利运行,确保教育资金专款专用及教育系统的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管理。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改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并启动公务卡消费改革。三是认真修改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并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办法。四是认真推进政府采购“采管分离”改革,建立监督管理与操作相分离的新体制。五是进一步健全财政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财政的贴息、信用和担保功能,加大公共资产的整合力度。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和土地资产,增强向银行融资的抵押实力。

5、注重工作思路创新,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继续完善投资评审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建设,推进评审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全过程跟踪评审力度,将评审范围进一步向村级延伸。二是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审批程序,严格控制资金分散,集中财力办实事。加强项目支出管理,选择部分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考核试点。三是全面加强资产管理。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和对基金的监管,制定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固定资产动态信息库,规范资产处置、配置行为,促进资产优化配置。

6、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指数

一是继续将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重点保障农村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继续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等各项财税扶持政策。二是加大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力度。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使用的工作协调机制,积极主动向中央、省、市争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农庄的建设。三是积极推进消赤减债工作。继续落实化解乡镇和村级债务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化解旧债,同时防止新增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