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范例6篇

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

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范文1

一、制定科学规划,描绘美好蓝图,更好地发挥激励、引领和导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安吉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立县,生态环境良好,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是著名的“中国竹乡”、全国首批部级生态县和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在省委、省政府开始启动新一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时,安吉县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期盼,通过深入调研和上下讨论,在生态县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率先大胆地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开展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计划通过10年时间的努力,逐步把安吉所有的乡村都打造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使之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明显、社会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在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明确目标之后,安吉县坚持规划先导,把编制高水平的规划作为全面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他们按照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的立体格局,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乡(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对接。研究制订了《安吉县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安吉乡村风貌特色研究——营造技术导则》,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都编制了生态乡镇(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风貌设计,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同时,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全力规划和打造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白茶飘香、昌硕故里四条精品观光带,并根据每个村的特点和基础,按“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要求,将全县187个行政村划分为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2010年又专门制定了《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落实了行动计划,通过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融合共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些系统、全面、科学的规划,给全县干部群众描绘了一幅清晰、美好的美丽乡村蓝图,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让大家明确了今后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通过四年时间的成功实践,“中国美丽乡村”的品牌,得到了全县人民的认可和赞同,党委政府的决策已变成了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2010年12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提出要着力建设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已上升为全省建设生态省的发展战略,成为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绿色浙江的重要载体。

二、创建标准体系,实行分类指导,重点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美化问题

根据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总体规划和总目标,安吉县十分注重目标的统合、工作的统筹,强调标准的统一性,实施的分类差异性,制定美丽乡村标准化指标体系。首先,修订完善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设置了36项考核指标,根据工作权重,实行百分制考核,又根据考核分值高低,各村的不同情况和基础,划分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三个档次,按不同要求,给予相应的奖励补助,做到先易后难,梯度推进。在此基础上,又收集相关标准,通过整合、提炼、完善,制定《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等标准,出台《中国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形成了完整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体系,基本涵盖美丽乡村的建设、管理、经营等各方面的内容,使美丽乡村建设各个环节操作有据、各个项目实施有法、各个岗位考核有章。由安吉县创建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已成为部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2010年安吉县也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在创建过程中,安吉县坚持以人为本,把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和突破口。几年来,通过开展以“改水、改路、改线、改厕、改房和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使村庄人居环境达到“八化”(即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和服务强化)标准,农村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村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也明显增强。现在,全县所有乡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受益率77.3%;建立了“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运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收运一体化、处置无害化;引入低碳生活理念,实施农村沼气系统建设、农房节能改造,推广农业生产节水节肥节能新技术;太阳能特色村覆盖面达到98.3%。建成精品村150个、重点村14个、特色村4个,创建覆盖率达89.8%。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管理和长效管理,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申报和公开招标制度,每年组织创建村复评,巩固建设成果,对连续两年社会管理、长效保洁不达标的予以摘牌。积极探索城市物业管理进农村社区的做法,建立了县、乡镇、村、个人每个月各出一元的管护保洁经费筹措机制,确保农村环境长期保洁。

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范文2

一、总体要求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总的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总体目标,突出农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配套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保护农村生态和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天蓝水清、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精品村屯,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整体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创建示范活动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各类乡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注重文化,打造品牌。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的修缮和保护,积极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赋予特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地域美丽传说,收集祖训家规,弘扬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

――综合建设,整体提升。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综合发展,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时序整体改变农村面貌,整体提升农村建设水平。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根据各地特点,有侧重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民族特色型等美丽乡村典型,创新机制,创造模式,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注意典型集群建设,连点成线,扩线成面,连线成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

――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农民在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二、主要任务

(一)创建10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制定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按标准要求组织全省有条件的行政村创建美丽乡村。按照行政村年初申报创建、年中完善提高、年末验收评定的办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100个。已经获得部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的行政村,符合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条件和要求,可获得省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

(二)推进12个县(市、区)整县美化工程。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面推行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选择磐石市、通化县、集安市、梅河口市、敦化市、公主岭市、辉南县、伊通县、长春市绿园区、通化市东昌区、四平市铁西区和铁东区作为美化工程整体推进县,在村屯周围和农户房前屋后、农村公路两侧绿化美化,打造精品线路、精品村屯和精品景观,进而带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农民管理农村环境的自觉性。

(三)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以“共建美丽庭院、共享品质生活”为主题,在全省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和一些重点村屯,选择一批经济基础较好、家庭经营管理有方、庭院布局整齐美观、绿化美化亮化到位、环境卫生治理达标的农户,作为美丽庭院创建对象,全省创建美丽庭院10万个。要实现庭院美、室内美、景色美、生活美、村庄美等“五美”的目标,带动美丽村屯、美丽乡村建设。

(四)打造30万户干净人家。在全省农村广泛倡导和积极推广干净人家创建活动,按照不求房屋漂亮但求室内干净、不求设施齐全但求物品摆放整齐、不求高标准绿化美化但求农户景致雅观,达到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的“五净”要求,全省创建干净人家30万户。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三、实施步骤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推进。

(一)启动阶段:2015年1~4月份,提出美丽乡村、美化整县推进、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示范计划,制定建设标准和创建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家论证,以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文件印发实施。

(二)申报阶段:2015年5月份,由县、市提出创建示范计划指标和总体工作方案,采取村申报、乡镇把关、市县审核的办法,综合提出创建各项目标任务,省里根据各地申报的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示范指标,进行筛选分配,将确定的指标任务下达给各地落实。

(三)创建阶段:2015年6~9月份,充分利用有效的建设时期,广泛开展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建设农村各项产业,精心打造村屯和庭院,全面完成创建示范的各项基础上建设任务。

(四)评审阶段:2015年10~12月份,对全省创建的美丽乡村、美化整体推进县、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进行检查验收,及时组织评审,合格的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文件,授牌授匾。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评审以市、县为主。

(五)完善阶段:2016年1~12月份,完善美丽乡村和干净人家创建档案,加强宣传。继续深化整县美化和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确保完成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是一项全新开创性的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配合、快速推进。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的组织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抓好创建示范的工作实施,各相关成员单位要积极主动配合,按照各自责任分工,抓好有关项目建设和工作责任落实。各市(州)和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将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作为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工作、主要任务,切实抓在手上,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确保创建示范活动圆满成功。各乡村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完善措施,履职尽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将各地开展创建示范活动情况,省里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评比奖励之中,开展好的将在新农村建设选点布局、专项资金分配给予适当倾斜。

(二)精心组织,科学推进。无论是创建美丽乡村、美丽庭院,还是整体推进美化县,以及打造干净人家,每项活动都需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屯和广大农户的精心组织、积极参与和有效行动,必须做到目标一致、协调一致、行动一致。在操作过程中,美丽乡村创建省里积极推动,地方搞好配合;整县美化、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以市(州)和县(市、区)推动为主,省里工作指导。

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范文3

党的“十”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是贯彻党的“十”精神以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北海如何建设美丽乡村是我们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正确妥善出理好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梳理出城乡一体化及美丽乡村的具体含义与建设要求。

(1)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包括城乡职能与空间的一体化等内容。

(2)美丽乡村

美丽是好看、漂亮,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对自己来说是视觉的享受。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等四个层面的“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创建“美丽乡村”是亿万农民的中国梦,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可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符合国家总体构想,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农业农村的实际,符合广大农民的期盼;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提升现代化发展程度,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广西自治区提出的“绿满八桂”生态立区、“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的要求,北海要建设美丽的休闲旅游度假天堂、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到2016年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第二,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村地区居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同时,要大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低碳富裕等现代文明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小康社会。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等各方面,进而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三、北海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是消灭城乡差别,而是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持续协调发展,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角度对乡村的发展进行较为科学合理定位十分必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北海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乡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乡村的交通越来越便利,农民增加了收入,然而从总体上来说乡村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城乡一体化仍然存在机制体制不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发展缺乏后劲、人才缺乏等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矛盾是制约我国全面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了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以2300元贫困标准测算,截止2012年6月北海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约有11.7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9.9%。贫困人口主要呈“插花”分布,大部分零星分布在市辖一县三区及涠洲管委会的丘陵山区、革命老区、海岛地区等二十多个乡镇,地处边远、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季节性严重缺水、灾害频发,这种贫困面广、致贫原因复杂、抵御灾害能力较弱、极易返贫的特点,使得人、财、物难以集中高效使用,扶贫投入成本加大。农村还有部分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道路还不够畅通,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

二是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制约,城乡发展极不协调。首先是人才缺乏。因规划设计、农技人员匮乏,村庄建设缺乏特色、公共事业规划不到位或与实际脱接,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县、乡(镇)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机构和人员更是严重不足等,极大制约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其次是投入不足。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要素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县(区)财政困难,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个别乡镇负债搞项目建设,增加了负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土地瓶颈。建设美丽乡村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新一轮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诸多因素影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建设。

三是社会管理及社会保障城乡差距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任务艰巨。长期以来城乡受二元结构的制约,城乡公共设施及社会服务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尚未配套;而且由于农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乡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短时期内很难根本解决。农民自觉参与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措施,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养老思想的影响,还短期间里也是难以全面铺开,收费管理乡村的模式短期内也很难在乡村全面推行。

四是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应对策略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构筑平等、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和农民的自觉参与,从北海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加大对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北海市要加大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别,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形成部门、乡镇以及村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村工作机制。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加快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公路网、聚集区和中心村路网。加快江河治理、海河堤标准化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重点水源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水能资源开发、城镇防洪排涝整治、水利信息化建设等骨干水利项目建设;推进千里乡村公路畅通工程;建立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二是以“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彻底改善乡村面貌。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建设高效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形成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部级生态乡镇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生物质能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利用技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步伐,推进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促进农村环境明显改观。实施乡村文明建设工程。发挥农村山水风光秀丽、农耕文化多样、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利用田园景观、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做活山水景,做深农家事,做乐农家游,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

三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的公共机构,逐步建立村级多功能服务站点。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通信覆盖率、电话普及率、行政村通宽带率。支持农业服务业发展,为农户提供销一体化服务,着力破解农产品销售瓶颈。实施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将公办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提高农村食品安全水平;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农民的再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出更多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推进会、农户座谈会等途径,发动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中央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一方面,是加强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宣传发动,使他们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引导他们克服“等、要、求”思想,从而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积极地制投身其中去;另一方面,要求各新闻单位通过开设“美丽乡村”专题栏目进行宣传报道和讨论,正面宣传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广开资金筹集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范文4

安吉县地处浙江西北部,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全县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2005年8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同志在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0年来,安吉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走出了一条极具安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10年来,安吉地区生产总值从89.28亿增加到285亿,全县财政收入从7.8亿元增加到50.0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6660元增长到2156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294元增长到3796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76 :1,是首个部级生态县,2012年获得联合国绿色人居奖和第七届中华宝钢环境奖。

生态立县一张蓝图绘到底

安吉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工业强县”到“开放兴县”再到“生态立县”的战略转型,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整治代价。2001年,安吉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标志着安吉生态立县战略正式确立。2003年,安吉县人大十三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生态县建设的决议》。从2003年至2007年,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创建、村庄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改善人居行动如火如荼进行。2004年3月25日,在全国首开先河,县人大做出决议确定县级“生态日”。2006年,安吉被命名为全国首个生态县。提出今后五年发展路径,全力打造“一地四区”,提出要把安吉打造成为长三角先进特色制造业的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休闲经济的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的样板区和创业与人居的优选地,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2008年初,安吉县人大十四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决议》。 2009年, “中国人居环境奖”花落安吉。2012年,安吉县又获得 “联合国人居奖”。2015年5月,以安吉县政府为第一起草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实施,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全国示范作用越来越深入。

规划标准引领养护绿水青山

2008年,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提出用10年时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提出要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从抓点连线,到最终成片,逐步把安吉所有的乡村都打造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使安吉的农村成为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社区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安吉县成为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以该县为样本,出台了全国首个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今年,安吉县政府又作为第一起草单位,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对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进行了规定,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目前,共有179个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建设覆盖面达95.7%以上,有12个乡镇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以“寸山青、滴水净、零污染、无违建”为目标,大力推动“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专项整治,全力推进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转化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让安吉人思考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环境资源变为经济资源,让美丽环境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让绿色带来发展的红利。在安吉,“生态”不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更是全面融合、渗透到了一产、二产和三产中。

一产休闲互动。按照“一乡一张图、全县一幅画”的总体格局,加快农业“两区”建设,已累计建成农业“两区”项目85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4个、粮食功能区2个。大力发展白茶、蔬菜、黄花梨、山核桃、青虾、生态甲鱼等特色种养殖业,积极开发一批农事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推进“产品变礼品、园区变景区、农民变股民”。目前,全县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有绿色食品64个,安吉白茶的品牌价值已达25.6亿元。

二产转型促动。取消工业考核,集中布局工业平台,大力促进工业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大力引进如总投资30亿元的安工机械、总投资50亿元的油页岩炼油成套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生物医疗、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全球首个“竹林碳汇试验示范区”,探索竹林和竹制品的固碳效应。突出典型引路、转型示范,推动传统工业向旅游转型发展,祖名豆文化、永裕竹家居、乌毡帽酒业等特色工业旅游产品逐步走向市场。

三产龙头带动。以全国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一核一环五区”为基本框架的县域大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立足“大好高”要求,大力引进一批优质高端的重大休闲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共引进凯蒂猫家园、乐翻天、港中旅、上影影视文化(安吉)产业园、戛纳电影城等重大旅游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布局形成25公里休闲产业带,项目业态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进一步优化了旅游产业格局,调整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惠民富民共享绿水青山

强化城乡统筹,加大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实施美丽乡村各类项目1957个,已实现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十一项公共服务全覆盖。基本形成20分钟康复服务圈,就业、社保、救助体系更加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2.9%以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省前列,已完成25家文化礼堂和9家农村数字电影院建设。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荣获省教育发展业绩考核一等奖;全国率先中国美丽乡村幸福指数,2014年幸福指数总得分为85.12分,呈逐年递增趋势;获得平安建设十连冠,社会稳定形势不断好转;村级事务准入制获全省十大“全面小康社会治理创新奖”。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全面启动“生态建设娃娃工程”,编写《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两本地方生态基础教材,将生态教育纳入小学课程。编写《生态安吉县民守则》,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各级媒体进行宣传引导,营造全民生态的浓厚氛围。在全国率先设立每年3月25日为“生态日”,面向全县民众开展系列生态活动,不断普及生态理念。不断加大县域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比重,提升生态文明厚度。建成中国东部首个县域生态博物馆,全省首个外迁省城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省自然博物院全面启动建设,全国最大的文化名人纪念馆昌硕纪念馆建成开馆,启动“百名硕博引才计划”,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07名。连续2年举办以经贸和文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安吉洽谈会,不断提升安吉美誉度。

绿色发展安吉样板的启示

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范文5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一、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

首先,农业是属于自然再生产跟经济再生产的交织产业,整个劳动过程是属于人与自然的一种物质交换。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资源等都属于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要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和农村的竞争力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强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标杆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将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跟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借助群众的力量、信任和支持推动历史前进。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党的执政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对于那些片面追求政绩或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要坚决抵制,将绿色GDP的推行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标杆。

(三)生态文明理念是基恩这美丽乡村的核心

生态文明理念可以创造农村新风尚:生态文明理念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态伦理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到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进而形成爱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里的新风尚。生态文明理念可以提升农民素质:生态文明的理念就是要构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始终坚持以环境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为前提,以自然的发展规律的准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转变农民生产:灌输农民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让他们自觉遵守实用节约和适度消费的准则,自觉追求绿色消费,自觉将生态文明理念运用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去。

(四)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保障

农村环境被破坏不单单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削弱农民的生产增收和农民的生活水准,还会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增加农民在医疗方面的负担。对于农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健康,没有健康就难以改善民生,就更别说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了。所以,要建设美丽乡村就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将重点工作放在解决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影响科学发展的环境问题上。呼吁所有农民共同参与到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中,创建一个良好的乡村环境,确保农民的身心健康,提升农民生活和生产质量,真正发挥生态文明理念的保障作用。

二、如何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乡村

(一)积极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奠定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首先,将农村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积极主动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化,同时引进市场经济制度,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理念,将泉州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实现农村生态资源的经济化。此外,还要积极主动推进农村经济生态化。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改造,打造出经济化、生态化、合理化的农村生态产业,并且积极倡导清洁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率和最小化的环境污染率,真正实现泉州区域经济的生态化。

其次,落实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农村生态经济的重要支柱,能有效解决农村资源短缺、资金困难等问题,还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价格。此外,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的,这对农村生态环境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为农村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坚实的平台。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还能有效维护农业跟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稳定,促进农民的经济增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科学合理城乡规划,改进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首先,以品牌理念为基础制定城乡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有生态的主题,具备打造生态品牌的意识。以往农村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集山川、河水、田地、住宅为一体,具备着充满自然气息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在规划和设计美丽乡村的时候,要尊重已有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还原农村的本来面貌,实现有山有水的生态、美丽乡村的建设。

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范文6

关键词:美丽乡村三农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农村是推进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享受现代化成果的主体,是农民生产和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因此,科学的、合理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村庄规划对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美丽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回顾: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我市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着手实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初~1990年代初,采取局部试点;第二阶段是1996年~2000年,美丽乡村规划扩大到全市范围;第三阶段是2000年底至今,对全市的新村点进行新一轮规划调整,新村点集聚度得到了较大提高,但部分村庄的新村点数量、规模以及村庄总体格局等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在新一轮美丽乡村规划修编前进行反思和总结。

现状: 我市现有户籍人口6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外来人口30万人,下辖9镇3个街道,178个行政村,4126个村民组[【1】采用2014年5月桐乡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与思考》数据]【1】。2014底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0元。受各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理位置不同,美丽乡村建设亦存在较大差异。建设较好的有河山镇东浜头村,该村于06年8月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村庄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丰富多彩。此外还有濮院新星村、河山朝阳村等一批典型的优秀村庄。但也有一些村庄底子薄,基础弱,村庄格局散乱,不成体系,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还比较欠缺。具体情况如下[]【2】:

一、全市规划新村点规模情况:

二、全市规划美丽乡村实施情况

单位 美丽乡村规划点外现有农房数 落户率50%以上的新村点数 行政村到新村点道路未筑的 新村点内道路未筑的

数量 比例%

大麻 555 94 100 85 0

石门 5259 153 100 0 35

屠甸 3856 46 42.6 32.3 95.9

濮院 6194 7 15 67 86.4

河山 3953 22 29.6 17.38 67.38

龙翔 5759 5 18.2 40.2 32.3

崇福 755 269 99 200 600

高桥 1259 35 12.2 600 250

梧桐 186 47 85 55 40

凤鸣 3615 38 70 74 121

洲泉 3660 130 74 151 193

乌镇 823 195 100 127 212.7

总计 35874 1041 58.6 1448.9 1733.7

截至目前调查显示,全市现有各类美丽乡村居民点1630个,规划总户数132115户,现已实施54712户,实施率达到41.4%。

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存在的问题:受规划管理、村集体经济、农民风俗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美丽乡村规划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规划点选址不断变化,出现新、老点丛生的局面。2、规划新村点过多,点的形态不经济。3、建设无序,外观不协调。4、配套设施跟不上。5、实施问题。

根源: 1、土地问题。美丽乡村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一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新村建设用地指标偏小,新村规划的用地指标大于土地利用规划中建设用地指标,导致部分村庄居民点难以实施。其次,新村规划中农户相互调地难问题十分突出。2、经济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影响两方面,其一是土地流转,其二是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3、管理问题。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和审批方面由国土部门负责,在民房建设审批管理方面由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在农民承包土地管理方面由农经部门负责,在村庄整治方面由农办负责,从而形成了多头管理,标准各异,给基层操作带来困难。4、观念问题。农民长期处于自然择址而居的风水观念及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对新村点的建设秩序、管理及整体环境有一定影响。

对策: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伴随着 “三农”政策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也处于高速的发展阶段和最佳的发展机遇,如果这一时期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有序的实施、严格的管理,必将对新型城镇化良性发展产生重大阻碍。因此,在此时期应从宏观方面进行战略性研究、布局,从微观方面结合实际进行规划、建设,从而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性美丽乡村建设策略。针对我市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谈谈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