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例6篇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1

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所有要素。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深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促进新型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各项服务措施,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建设美丽乡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节约利用,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节能减排和降耗治污的绿色城镇建设。因此,必须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切实抓紧抓好。

建设美丽乡村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地方与政府加强和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规律,更好的密切联系广大农民群众,有效地提高领导能力的科学性。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端正认识,充分了解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改革历程从农村起步和突破,改革开放又推动农村经济迅猛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呈阶梯式增长,农副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为世界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相比较,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程度仍存在很大差距,提升农民居住环境质量,推进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作体制不顺。受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前的基础设施情况也大不相同。经济好的地区基础设施会健全一些,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需要投入的资金和物力要多一些。有些地方政府在建设美丽乡村规划中,没有组织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走访调研,导致规划脱离实际,考虑问题不周全,或规划与施工脱节,建设中无人监管和指导等现象出现。

②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缺乏持续动力。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提高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还要拓宽农民就业和创业的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同赢。当前,多数乡村存在着生产生活垃圾随地乱放、化肥农业实用过量、非法占有耕地等现象。部分乡村为了优先发展经济,任由非法开采矿山破坏土地,接收城市淘汰的高污染企业等。虽能短时间发展经济,但破坏了环境,不能持久存在发展。

③农民主动性不能调动,工作缺乏主动意识。要建设美丽乡村,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民。建设怎样的美丽乡村,怎样建设美丽乡村,都应该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建议,不能忽略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如果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再好的政府规划,再多的政策扶持,再大的资金投入,也难发挥长久有效的作用。

④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制约突出。制约建设美丽乡村因素有很多,关键的一点就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乡村生态面貌的改善与农民整体素质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全面型高素质农民进行管理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美丽乡村,能把生态、文明、持久的理念渗透到农民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⑤基础设施管理难解决,服务理念缺乏。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责任划分不清,党群干部服务意识缺乏,常常会出现基础设施建设后,有人使用,却没人管理的情况。如乡村道路、公共设施、绿地等基础设施,因为长期没有人维护和管理,已经出现了坏损和荒芜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后,也将面临基础设施维护和公共服务事业管理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

建设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目标。建设美丽乡村,涉及范围较广,工作内容任重道远。要求各地方与政府,健全机制,加强监管,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做到工作细致入微,保障美丽乡村。

①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要立足改变村容村貌,通过整体规划和环境整治,配好相关公共设施,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基础保障,创新和推进环境长效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因地制宜,因点施策,统筹规划,把当地实际情况与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相融合,健全责任分工和经费保障体系,深入参与建设一线中,从整体上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

②重整产业结构,增强持久发展动力。美丽乡村以产业经济发展为生命线,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美丽乡村就不可能持久发展下去。建设美丽乡村要立足现有资源,坚持环境优势与人文特色相结合,保留传统农业,开发特色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鼓励乡镇、乡村投资建立绿色产业基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实现互惠互利,达到共赢。

③增强农民活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美丽乡村的创建与维护都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这需要各地方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增强农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只有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活力,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形成建设美丽乡村良性循环的互动局面。

④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人才制约问题。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引导农民自我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技术,提高文化素质。同时,还应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和创业,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和文化下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只有农民整体素质不断的提高,才能更好的管理和维护美丽乡村建设。

⑤健全保障体制,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美丽乡村的管理与维护,村里应设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处和保洁队伍,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卫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旧面貌。各政府应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明确分工和责任,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和内容,经常组织领导干部下基层,了解农民关心的问题,及时解决困难,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拥护,形成良好的干群氛围。

四、结语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2

创建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安吉县委、县政府

【实施背景】

近年来,安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特色实践,在综合评估现有实力与发展潜力、借鉴吸纳上级指导与基层心声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慎重研究、反复调研论证,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基本做法】

1、明确框架,完善实施体系。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省建试点、面向全国做示范”的基本定位,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

——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探索形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确保全国第一,力争全国唯一。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力争把安吉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坚持四美原则。①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避免不伦不类。②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③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不同类别,进行适当分类,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④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实施四大工程。一是环境提升工程。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巩固扩大成果,综合改善质量,全面提高品位。二是产业提升工程。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壮大集体经济。三是素质提升工程。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四是服务提升工程。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2、健全组织,落实推进机制。成立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组,分别由县分管领导牵头,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乡(镇)、村分别成立对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实施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村结对创业共建制度。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担任建设“中国美丽乡村”顾问,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家指导组。加强工作督查和考核,出台乡镇、部门工作考核办法,使各项建设工作的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

3、规划在先,明晰目标任务。2008年,全县共投入规划资金711万元,分别对县、乡镇、村创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三级专项规划。在制订《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下发《关于2008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完成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各创建乡镇(开发区)、村对照行动纲要、实施意见和总体规划要求,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有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创建任务。

4、落实政策,激励内在动力。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给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采取了“5+X”的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在建立200万元专项考核奖励基金基础上,对经考核验收达到标准的乡镇、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行以奖代补,2008年县乡镇两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7000万元,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亿元,其中带动各类金融资本投入3607万元,带动村集体投入9582万元,带动农户个人投入3762万元,带动社会工商资本投入1.1亿元。

5、合作共建,形成浓厚氛围。对内发动到底,对外宣传到位。全县召开推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万人动员大会,15个重点经济部门与乡镇、61个机关部门与创建村开展结对创业活动,179家企业结对169个行政村,累计各项支援捐助3186万元。各创建乡镇、村和重点职能部门以创建工作为抓手,结合各自工作职责,精心设计工作载体,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筹办“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的关注。

【成效评估】

按照总体部署,“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现已完成各类建设项目投资2.74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也逐步凸显。

1、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初步显现。围绕“四大提升工程”的实施,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乡村道路联网工程、“十万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两双”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和现代家庭工业、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升。多数创建村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中国美丽乡村品牌初步打响。着眼对内增实力、对外打品牌,通过举办2008安吉·中国美丽乡村节、“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安吉行”外宣活动、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创建工作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关注,扩大了“中国美丽乡村”品牌的对外美誉度。

3、示范带动的效应初步凸现。基本建成“开发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示范带,景观大道、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河道整治建设和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线美、点亮的精品示范带已初步显现,一批经典村庄脱颖而出。

【创新亮点】

1、最鲜明的特征是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安吉是国家林业总局在全国唯一设立的新农村合作共建示范县,也是国家环保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地区之一,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具有很强的借鉴、指导、示范意义。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3

关键词:非遗;保护;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41-02

一、引言

美丽乡村是指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其具体目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作为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文化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生活密切组成部分。在农村,传统文化及其道德素养能约束并维持群众生活、生产形成整体,并使社会文明与群众心态得以稳定。非遗充分彰显着乡村文明,是民族精神的个性化表现形式。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有效地利用并融合非遗,使其伴有浓密的本土特色,群众文化素质得以提升,非遗得到有力的保护,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

二、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随着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满足群众的殷切需求,全国范围内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得以逐步开展,而非遗作为活态文化,大多根植于农村。虽然此二者宗旨一致,即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繁荣,但实施中却存在部分抵触现象。

首先,传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新生儿,大部分群众都不甚知晓非遗,尤其是农村地区,从而使得人们对非遗保护与乡村建设的认识具有深与浅的冲突;其次,美丽乡村建设其工程需要考核、验收,实施过程需资金成本等,即便是各方协调共建少说也要两年时间,而部分农村具有非遗环境及其相关非遗名录,使其反而保护起来更为方便;再者,群众是非遗和美丽乡村的直接主体,如今的国情使得人们或向往美好生活或根生社会,使得非遗保护工作只得依靠相关文化部门;然后,美丽乡村更着重于诸如美化、整洁、次序等外在建设,使人很直观的感受到生活的变化,运用现代化技术其实现过程相对简单,但非则更注重其内在,表现形式大多被内化,穿插于日常生活中,使得人们认为理所当然而未察觉。一定程度上讲,美丽乡村的建设实效受到非遗的干扰,它也以相对的方式限制非遗的传承。

除此之外,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软硬与形神等方面都相互抵触,存在着矛盾争端。总之,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村庄的搬迁或整治造成了遗失,农村文化显得单调乏味。因此,两者通过宏观措施有效的结合,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利于两者互促互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措施

在如今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拟定以保护为主、科学运用的相关制度,充分利用政府的主观调控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指定保护战略,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落实保护资金,科学的投入专项经费为非遗保护提供资产支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文化部评定为中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包括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为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福建省文化厅分两批次确定了50个示范点、示范园区,并提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的建设思路,从下至下制定了详细的建设方案。泉州、厦门、漳州等各级政府也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资金上为非遗保护提供支持。同时,各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特别是南安市核定事业编制2人,成为省首个有独立编制的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非遗,让非遗保护的内涵深入人心,从而使全民保护意识得以提升。文化部批准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南安市丰州镇、石井镇因其较为完整、自然的传统闽南生态环境而入选《规划》的重点区域保护对象。南安市将美丽乡村建设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建设有力结合。一是开展调查,确定重点保护内容。调查内容包括民间信俗、传统习俗、民族心理等整体文化环境的调查,明确保护范围,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认真贯彻落实,使非遗不同项目之间、非遗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相关联,将单一项目保护模式转变为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保护。二是建立相关非遗保护制度。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中心,贯穿落实非遗保护制度,建立非遗名录制度、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记录非遗,征集相关非遗实物等,给非遗保护提供基础。三是搭建非遗传承平台。民间艺人、传承人队伍即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也为非遗传承及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南安市丰州镇建有 “蛇脱壳古阵法”非遗传习所,石井镇在闽南高甲戏的发祥地岑兜村建有高甲戏(陈列室)传习所,加强非遗博物馆、陈列室、传习所建设的举措,不仅扶持帮助非遗传承人通过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同时,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一定收入。总而言之,利用政府的宏观作用,使非遗保护渗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两者的协调共赢。

在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是其最直接的主体。因此,要明确群众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提升群众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拟定全民教育保障政策,加大农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结合农村实际状况,对其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科学合理的保护,并通过社会实践使非遗保护制度不断地完善、健全,从而在非遗保护中使人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继而全面提升非遗保护质量,在非遗保护和乡村建设中使群众成为生力军,提升其保护意识,以利于美丽乡村的建成。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加大非遗保护的宣传,利用“文化遗产日”,开展非遗进农村、进校园、进工厂等系列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手段,以制作电视专题片、网络、报刊、走进课堂等手段,拓展宣传渠道,定期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使群众尊重和保护非遗的意识得以培养与提升,从而激起群众的爱国情操与民族自豪感,养成保护自觉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考核细则中,加入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相关评定措施,奖优罚劣使得非遗保护得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尽可能地使非遗得以传承,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添乡村建设特色的同时,最大化为群众创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认真贯彻落实非遗保护工作,基于相关政策之上,使人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两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达成共赢。

参考文献:

[1]张金英.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刍论[J].青年与社会,2013(9).

[2]骆金伟.发挥美丽非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3.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4

美丽乡村建设为中国新农村带来崭新的面貌。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越来越多地谈论起“美丽乡村”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样儿的乡村才能称为“美丽乡村”?有人说,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是美丽乡村,生活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乡村。乡村之美,不仅是靓丽整洁,还要设施完善;不仅是山清水秀,还要产业发展。关于“美丽乡村”,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

当我们在谈论美丽乡村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美丽乡村,从不同的人眼中能够获得不同的结果,从不同的人那里也能够获得不同的解读。而笔者以为,美丽乡村无论是环境美丽还是风尚美丽,都是美丽乡村题中之义。但在这些题中之义里,更为重要的内容应该是“以人为本”。可以说,“以人为本”才是美丽乡村之魂。因为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懂得尊重每个乡村的现实情况,从每个乡村的现实出发,构建美丽乡村的框架;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够时时刻刻把“人”放在第一位,杜绝出现各种消极因素;也只有“以人为本”,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够实现“接地气”的目标。

美丽乡村,离不开环境之美,即生态上的完善。而各地却总是呈现不同的态势,比如塞北之乡村就决然不同于江南之乡村。那么,面对着如此差异,美丽乡村建设该如何处理呢?唯有“以人为本”,即尊重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从各地的自然禀赋出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尽管,我们有着《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这样的宏观政策的指导,但具体到实际情况下,不能够陷入“唯上”的藩篱中。同时,在尊重各地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获得美丽乡村建设的多元面貌,即能够感受到多元乡村的不同,在这样的不同中感悟乡村之美,这如果离开了“以人为本”就完全走不通。

另外,美丽乡村之美更在于风尚之美,即文明的养成。而文明之养成,更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演绎。所谓“以人为本”,即需要从乡村中人们的心灵世界出发,找寻到符合乡村价值的“乡规民约”,从中能够总结出维系人们公序良俗的价值。在“以人为本”的道路上,我们能够从乡村秩序的建设出发,引导人们按照那些“乡规民约”传递的价值延续,不断赋予“乡规民约”时代价值,让“以人为本”能够在乡村价值建设过程中能够落地生根。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欣喜地看到,美丽乡村的秩序能够因为价值的凝聚力而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当然,美丽乡村建设贵在久久为功。“以人为本”的旋律更是应该时刻奏响,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环境之美,更是需要一种心灵之美;不仅需要每个乡村都“看上去很美”,也能够感受到其精神魅力所在。这才是我们期待着的美丽乡村。只是,如此美丽乡村必须要沿着“以人为本”的路径持之以恒,不能够有任何的松懈,更不能够有任何倦怠。唯有如此,美丽乡村的现实图景才能够向着我们徐徐招手。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海南有80%的农村土地,60%的农村人口,产业结构中农业占20%比重。乡村振兴是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必须迈过的“坎”,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2014年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

海南省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省政府先后制定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等,把美丽乡村分为产业特色型、滨海渔家型、乡村旅游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城郊集约型、农村社区型等八个类型来建设。截至目前,海南全省已经分两批建成520个美丽乡村,初步评选出第三批246个星级美丽乡村,成为美好新海南建设的重要载体。

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瓶颈,特色不突出是通病和顽疾。海南本身的休闲旅游需求很小,需要外部市场支撑,但外省游客在自己城市周边已有诸多乡村休闲游产品,海南的乡村休闲游如何能吸引到这些游客,那就需要打造出海南的特色。

海南省委外办积极发挥部门特色,利用外事资源优势,积极营造博鳌“外交小镇”特色,因地制宜,推动在博鳌周边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会客厅”,打造展现中国风貌、地方特色,面向世界的“会客厅”,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模式、新范本。

具体案例:北仍村、南强村、沙美村

一、首创性

创新点1:首创“部门特色+当地资源”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当地市县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事,也是其他各部门的共同责任。海南省委外办充分发挥外事部门优势,积极利用外事资源,推动博鳌周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了明显成效。

2014年4月9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及琼海市政府在博鳌亚洲论坛签署三方战略合作意向书,宣布联合共建“博鳌公共外交基地”,开启打造外事特色小镇和周边乡村新路径。

2015年打造北仍村为“夫人外交”活动地点。

……

近年来先后打造北仍村、沙美村、南强村建设的案例说明,若各个部门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个资源,在总体规划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将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创新点2:首创“美丽乡村+外事引资”美丽乡村发展新模式。

美丽乡村不仅仅可以休闲旅游,还可以招商引资。将海南美丽乡村作为省领导外事会见、招商茶叙、田园漫步的活动场所,举办“美丽乡村会客厅”系列外事引资活动,让“田园风”遇上“国际范儿”,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进行深度对话。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海南省领导先后与美国微软、韩国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举行32场签约活动。这些活动同时提升了琼海城市及周边乡村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带动会展、旅游等产业全面发展。

创新点3:首创“美丽乡村+外事推广”美丽乡村展示新窗口。

2015年论坛年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年会的部分外方领导人夫人参观富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村庄北仍村。从此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如今已是名声在外、红遍大江南北。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夫人外交”活动的影响力在持续发酵。

……

2019年,海南省外办邀请亚太15国记者团到沙美村、南强村采风,一时间,沙美村、南强村成为炙手可热的新“网红”。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6

阳春三月,山花烂漫。浙江安吉县向全国各地市民派发3000万元“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共享券,长三角地区优先发放,而杭州是试发的第一站。

新农村建设中亮出的第三张金名片

安吉地处浙江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也是著名的竹乡。三面环山,茂林修竹,被描绘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2008年1月15日,这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对安吉人来说,却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安吉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决议》,决策者的意志由此变成了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中国美丽乡村”也由此在全县拉开了大幕。2008年3月28日,安吉县召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万人动员大会,正式向世人宣告,一个美丽的安吉在不久的将来会展现在浙北这块热土上,同时也标志着继“中国竹乡”、首个“国家生态县”之后的第三个全国性品牌战役在安吉打响。

一个县域的一项活动,竟然冠以“中国”字号,这需要站在全国的高度去审视、去立意、去布局、去谋划,体现着决策者的智慧、勇气、胆略和魄力。

业内人士认为,十七大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旨在探索一种建设现代化农村的“安吉模式”。像安吉县这样在县域范围内全面铺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的,在全国来说尚属首次,也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实践。

安吉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唐中祥说:“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就是要把安吉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地区之一,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和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漫山翠竹,一湾碧水,安吉毅然要再现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令人陶醉的那片美丽山水。

青灰瓦坡屋顶,白色墙面上用木构架装饰,窗框周围也围上了木条框线,一幢古朴典雅的别墅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成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新景,两根圆木支撑的农家门前的亭台上悬挂着两只红灯笼,亭子的顶部用茅草覆盖着,显得别有洞天。走进庭院,绿草如茵,花香四溢;院墙一角,竹管引进的山泉水哗啦啦流淌不息,惹得池中的鱼虾乱成一团……这就是报福镇石岭村谢绍明的家。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幢普通的农家民宅,“我是按照设计师量身定做的规划图进行改造,房屋主体结构未发生变化,总计花不到4万元,验收后村里还要奖励2万元呢。”谢绍明流露出心中的喜悦。

谢绍明只是安吉县去年以来开展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首批受益者。

目标已经如此清晰:把一个县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用10年时间,把全县187个行政村打造成优美、和谐、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

县里为此制订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在此基础上,又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各乡镇也先后做出了对应性的分区规划,制订了“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设立了高于国家或省市相关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程。

优雅的农居和“农家乐”

安吉县通过2008年底的考核验收,有50个村达到考核要求,其中“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8个、重点村26个、特色村6个,基本建成了“开发区―皈山―孝丰―报福―章村”的示范带,初步打响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品牌。

从杭州出发到安吉,沿04省道一过幽岭隧道,路边就是霞泉村。作为安吉的南大门,霞泉村的村民真切体会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改变的一切。

霞泉村属于县城所在地递铺镇,背靠大山,面临公路,按常理来说,几乎没有挪动的空间。事实却恰好相反,霞泉村与公路之间横隔一条小溪,两岸种满杨柳,独享了一片喧嚣中的宁静。

这一切的改变都只源于一片宅基地的使用。响应县里“依山傍水”建新型农居的号召,村里请建设部门设计了4套农居方案,并择山地而建,这样把原先占用的平地腾出来用作公建配套用地。

为了方便农民建房,村里在山坡上划定的宅基地里建好了自来水、排污管等各种设施,甚至打好了地基。异地重建民居,不仅要有好的景观和节约土地的考虑,更要使农居的使用功能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使农民过上现代生活。

竹篱笆,鹅卵石,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厅堂内的木凳,水循环空调,书架上的精装书,还有那副竹子楹联“花木清香庭草绿;琴书雅趣画堂幽”透出几丝文雅气质。

安吉县2008年财政收入14.7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共约需120到140亿元的资金。钱从哪里来?县财政局长吴伟东说,安吉办事不是有多少钱做多少事,而是有多少事筹多少钱。县里设立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基金”,每年县财政将拿出2亿元左右资金,进行以奖代补。

为带动全社会的参与,安吉县还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纽带,以互惠互利为目标,吸引了大量民营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县里出台政策后,各乡镇也根据各自不同情况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县里奖一点,镇里挤一点,村里出一点,企业共建一点,招商引一点,市场筹一点。目前,全县已有136家企业与125个行政村进行合作共建,全县首批61个“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村推出的424个建设项目,已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3.7亿元。

有了资金的保证,“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之路走得顺风顺水,去年已初步建成了一批“中国美丽乡村”的精品村、重点村和特色村,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生态闻名的山川乡植被覆盖率达92%,森林覆盖率为88.8%,如何让一流生态高效产出、让优美环境高额回报?为此,山川乡大打“生态牌”,针对各村之间串点成线处仍存在不净、不绿、不亮、不美的现象,乡里实施了环境提升工程,进行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同时对垃圾回收处理、污水处理和农民饮用水工程进行扩面,实现垃圾处理网络覆盖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由中心村向自然村延伸,使污水处理率达到85%,大力开展农民饮用水工程,使自来水入户率达90%。同时做亮做精山区型小集镇,对芙蓉谷景区提档升级,做好毛竹现代科技园和绿色环保产业园。一流的自然环境和科学的环保举措,使得如今的山川“走遍全乡都是景,移步举目皆为画”。这个乡的高家堂村已经成为全国文明村、浙江省第一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生态村建设地方标准单位。

景美人向往,花香蝶自来。“海博山庄”和“竹海云都”就建在背山临水的美丽的高家堂村,“九曲瀑布”休闲项目和“奥普浴霸”企业会所也依托大理村的旖旎风光……面对纷至沓来的一批批客商,山川乡牢牢掌握开发主动权,对全乡进行科学规划,根据不同自然景观开发不同的休闲项目,变客商“要建设什么就建什么”为“我要建设什么就建什么”,从而使整个山川人与景和谐相处,农居环境优美雅致。

报福镇农民利用自己富余的农家楼舍,改造成“农家乐”,有餐饮、有住宿,四周花木扶疏,清新且有野趣,吸引城里人来此休闲。该镇石岭村现有“农家乐”28户,在镇里指导下,做好规划,打造“农家乐”的精品村、省级特色旅游村。为了美化建设公路,石岭村在5公里长的山道边种了2000多株紫薇。

大溪村是“农家乐”较发达的地方。这里几乎家家面山,户户临水,矮篱木扉,鸡鸣豕肥。村中溪涧水质清冽,放养着各家的鸭子。农家院子的主人会端出油焖笋、溪中小鱼、水芹菜、地衣、石木耳、石鸡、放养的鸡鸭烹制的各种农家菜来招待客人。

在安吉县,如今有500多家“农家乐”。县里在《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提出,要突出“田园、竹海、溪流、山野”等综合资源特色,建成一批以山林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建成若干个以竹、茶等为主题的生态观光旅游区,使安吉的生态旅游更具地方特色,休闲经济更具人文含量。

最近,县委副书记、县长单锦炎率代表团专赴联合国人居署,就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及有关合作项目与联合国人居署进行交流和会商。

听取介绍并交流后,联合国人居署对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安吉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居住的有益探索。联合国人居署决定吸纳安吉为联合国可持续人居合作发展网络成员,同意安吉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并推荐安吉作为最佳人居范例参加明年上海世博会人居展。这意味着安吉成为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同意申报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政府。

幸福感来自竹乡的文化魅力

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既着眼于农村环境建设,又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既着眼于农民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又追求社会的和谐安定和农民的幸福感,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目标。

黄杜村是溪龙乡的一个山区村,虽然全村总面积达12.5平方公里,但仅有水田915亩,其余都是山坡地。自从将长在天荒坪大溪深山中一棵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白茶王引进黄杜村后,全村通过技术培训,家家户户种了白茶。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生态农业的特色化提升。黄杜村有12家企业在国际国内茶叶评比中获金奖,形成了大山坞、溪龙仙子、玉叶等一批知名品牌。村里建立了三家茶叶生产合作组织,改变了传统“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形成了规模生产。会种茶更会卖茶,茶农薛勇除了将自家“雅思”牌白茶成功申请绿色食品和“浙江省名品正牌农产品”外,还在韩国和德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同样是白茶,他家的白茶价格却要高出一倍以上,他不用出门却有不远万里的外国茶商慕名前来选购。现在黄杜村是有名的“中国白茶第一村”,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600元。全村420户,除了8户病残低保户,其余的全部盖起了楼房,全村轿车就有100多辆。

通过黄杜村示范,全县把白茶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现有白茶9万亩,全年产值达到6.75亿元,仅此一项就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875元。

白茶书写着绿色传奇,养鸡也创造一项纪录。山川乡马家弄村、章村镇长潭村等一批养鸡大户利用山村一流的生态环境饲养竹林鸡,不用喂食将鸡散养在繁茂的竹林里,让鸡吃竹林里的野草和害虫,称之为“绿色”鸡。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安吉善于把自然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把环境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竹根做根雕,竹竿做地板,竹叶制黄酮,竹纤维、竹醋液、竹地毯、竹工艺品、竹家具……翠竹在安吉的年产值达到了98.7亿元,竹产业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565元。

资料显示,浙江农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8265元,安吉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0343元。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一村一品的特色村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使安吉农民进入了环境支撑产业、产业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既让农民从环境优势中得到了实惠,又使产业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安吉县不少村已彰显出特色和亮点。有的村巧打书画文化牌、畲乡风情牌、昌硕文化牌、邮驿文化牌,文化韵味浓厚;有的村集体经济显著壮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大提升;有的村致力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成为省级农家乐示范村;有的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花卉苗木、蚕桑、白茶、高山蔬菜、笋竹、有机绿色农产品、特色畜禽和现代家庭工业等,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村;有的村通过招商项目运作,强化经营村庄理念,达到“一家一品,一户一景”;有的村重视村庄风貌整体设计,使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气息交相辉映;有的村独具匠心,不搞大规模的整体拆建,而是采取自然零星散落做法,追求“竹海深处人家”、“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效果……

安吉县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这里气净、水净、土净、音净,安吉农村有山有水,配套齐备,交通便捷、物产丰富、可憩可游、宜商宜居,生活在这样美好雅洁的环境中,幸福是自然而然的了。

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的一句话:“人人幸福:就是通过农村乡土文化的个性化展示和农民素质的现代化教育,实现农村精神文明的长期繁荣,生活幸福感的有效唤起,为安吉农民提供丰富充实的人文环境。”

200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浙江省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一文。文中第三部分写的是个性化与幸福感体现的乡土文化。文中写道:“绕了许久盘山道,才到了良朋镇迂迢村。‘山环水曲疑无路;翰墨飘香又一村’,一副对联道出此村景致。

“村党支部书记康洪亮一见面,就送上村里的画册《书画迂迢》。这个群山环抱的山村,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尤以书画之风最盛。这个只有1630人的山村,竟有书画文化户近百家,书画爱好者数百人,其中还有5人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过。”

“白壁、黑瓦、马头墙,面前的小楼便是迂迢书画院。画室里,农民画家正在挥毫。他们除了创作,都在为纸扇厂画扇面,一天下来,能挣到两三百元。”

笔墨纸砚,丹青画轴,昌硕遗风熏陶下的玉华村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书画自己的美好生活。村民陈淑芳从小跟随父亲“浙北猫王”陈凡学习书画,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娴熟的绘画技艺,使求画者纷至沓来,并为村里扇厂绘扇面,每年创收3万余元。在陈淑芳的带领下,玉华村投入20多万元建成了农民书画院。村里“金銮殿”古迹将被修复,并建造“江南民间故居”系列石刻建筑群,天官墓等古迹也将共同开发,使之成为安吉最大的人文旅游景区。

浓厚的文化底蕴是美丽乡村的内涵所在。“黄浦江源头第一村”的长潭村,具有畲族特色的郎村,江南民居众多的章里村,已成为镇里的“文化名片”。郎村这两年重点发掘畲族文化,从三月三歌会到畲族民俗风情节,从建设畲族特色的长廊到搭建畲村门楼,都充满了浓浓的畲家风情。

打文化牌经营村庄,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已成为安吉农村一大亮点。作为县内第一批美丽乡村创建村,剑山村引入了乡村俱乐部、健身中心和汽车俱乐部等一批休闲项目,而乡村湿地公园、老年养生基地、乡村旅馆和生态屋群落这些项目的陆续建设,剑山村已成为安吉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皈山乡皈山场村有悠久的水运毛竹历史,通过建设博物馆,将这一段历史“复原”,反映古人与洪水搏斗、敢闯敢为的创业精神。洛四房村农民公园里,农民和书画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开展“我心中的美丽乡村”现场书画创意活动,秀美山色纷纷落入画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