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建设实施方案范例6篇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范文1

一、“高效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标准

(一)基地连片建设50亩以上,园相整齐,树势健壮。

(二)建有供水抗旱水池、供水管道等灌溉基础设施。

(三)建有机采操作道,实现机械修剪及采茶。

(四)园内悬挂频振式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等防虫设施,有专业机防队,病虫防治达到无公害要求。

(五)茶园栽植遮阴树30棵/亩。

(六)茶园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亩施配方肥100公斤。

(七)亩平产干茶100公斤,亩产值达到5000元,名优茶产量比重达到30%,名优茶产值达到70%。

(八)建有示范基地管理日志,产品达到无公害质量要求,抽检质量合格。

(九)以村为单位建设,村委会有专人负责,有基地建设和管理方案。

二、茶叶示范户评选标准

(一)农户建设茶园3亩以上,茶树按规格种植,亩平2900丛。

(二)茶园水、肥管理良好,树势健壮,园相整齐,园内无杂草及其它农作物。

(三)严格按技术人员要求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定型修剪,加强茶园病虫无公害防治。

(四)亩产干茶100公斤,亩产值达到5000元,名优茶产量比重达30%以上。

三、茶叶加工厂建设标准

(一)加工厂厂房建设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地面硬化,墙面白化,通风出烟良好,整洁卫生。

(二)加工机械至少要配置以下设备:60型滚筒杀青机一台,110型复干机两台,55型和35型揉捻机各一台,一拖二平板灶一台,并尽量采用不锈钢机械设备。

(三)有具备经营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较高的茶叶加工技术人员。

(四)证照齐全,管理规范,能严格按茶叶加工技术质量标准和市场准入要求开展生产。

四、“高效桑园”示范基地建设标准

(一)集中连片桑园50亩以上,地势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桑树品种良好。

(二)建园采取抽槽整地,施足底肥,标准化建园。定植标准株行距为0.4m2.5m,每亩不少于660株;定干高度30厘米,留足支干,按标准分季节修剪;园相整齐,树势健壮。

(三)抚育管理规范,田间无杂草。

(四)有采桑干线道路,有基本的排灌设施。

(五)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桑叶产量和质量良好。

(六)蚕农适时开展技术培训,实行小蚕共育、方格簇等科学养蚕方法,养蚕效益明显,每张蚕种产量达到45公斤以上,亩产值达到1500元。

(七)高效桑园示范基地以村为单位建设,村委会有专人负责,有基地建设和管理方案。

五、养蚕示范户评选标准

(一)农户建设桑园面积3亩以上,年养蚕5张蚕种以上。

(二)桑园建园标准,园相整齐,树势健壮。

(三)有标准的养蚕室,有配套的蚕具,能熟练掌握科学养蚕技术,年蚕茧产量225公斤以上。

(四)严格按技术人员要求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定型修剪。

(五)田间抚育管理规范,无杂草,无影响桑树生长的其他农作物。

六、农户养蚕室建设标准

(一)以农户为单位建设专用养蚕室,面积50平方米以上。

(二)选址要求:四周开阔干燥,通风良好;远离畜禽舍,临近水源。

(三)建设规格:一般蚕室长8~10米、宽5~6米、高2.8~3.3米;砖混结构,有对流窗(前后要开窗户);六面光(水泥硬化地面、石灰墙壁、屋顶要平滑)。

(四)基本要求:容易调节和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便于通风换气;室内光线均匀良好;能彻底消毒;有蚕架、蚕簇、蚕匾等蚕具。

(五)其他要求:蚕室终年严禁堆放粮食,柴草等物,防止产生壁虱。平时洼意关闭蚕室门,防止有毒气体或其它不良气体飘逸至室内。

七、烘茧站建设标准

(一)建设选址在镇规划范围内,交通便利,蚕农集中。

(二)站房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以上,地面硬化,墙面白化,整洁卫生。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范文2

关键词 绿色食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湖北鹤峰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040-01

鹤峰县位于鄂西南,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部级重点贫困县之一。全县辖9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205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 892 km2,总人口22.3万人。经过数年来的艰苦努力,茶产业现已成为鹤峰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19 466.67 hm2,茶叶年产量2.6万t,综合产值22.6亿元,茶农获现金收入6.8亿元,出口创汇达到911万美元。

1 基本目标

以核心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突出强化示范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与转化、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标准化技术培训与推广、统防统治、档案记录及质量追溯、生产过程监测、品牌培育、包装标识、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切实提高产地准出控制能力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县核心示范区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基本实现组织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示范产品100%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实现品牌销售和订单生产。二是农业技术标准推广应用面大幅提高。标准宣传培训率、标准转化应用率、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入户率达到100%。三是质量安全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达到100%。农药统一管理、统一配送率100%,药物使用率降低30%以上,不使用禁用农药。四是辐射带动效果显著增强。带动周边同类生产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0%以上、核心示范区周边3倍以上面积实现规模标准化生产,同时,核心示范区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连续3年同比增长15%以上。五是产地准出制度健全有力。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有效推进标准化生产,基本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农产品包装标识率提高至95%以上,生产档案创建率达100%。

2 项目建设内容

2.1 制订茶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一是制订出鹤峰县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加工技术规程;二是编制鹤峰县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用手册,并发放给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农户手中。

2.2 示范区基地建设

一是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茶叶良种示范基地6.67 hm2,改造低产茶园66.67 hm2;二是搞好66.67 hm2投产茶园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三是推广“猪―沼―茶”生态模式66.67 hm2以上。

2.3 加强农业执法监管

整顿规范农资经营,禁施高毒高残农药,实行农药定点销售、分柜销售,严厉打击经营假劣农资和掺杂使假行为。

2.4 推行茶叶加工标准化

促使鹤峰县金阳特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鹤峰县骑龙茶业有限公司、鹤峰县鑫农茶业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化,带动示范区内10余家茶叶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企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2.5 品牌培育

坚持以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为基础,大力培育产地品牌,提升示范产品市场知名度和质量安全水平。启动金阳、骑龙、鑫农、龙福、雀语春茶业有限公司的绿色食品茶叶认证工作。

2.6 开展技术培训

2016年完成茶农技术培训1 000人次以上,通过会议、电视、报刊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知识。

2.7 产地准出制度建设

以质量追溯、包装标识、用药休药期、生产档案记录、产品准出检测为主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产地准出制度,包括运行流程、实施细则、产地准出办法等。产地准出中,对“三品一标”产品,实行查标验证快速入市。

2.8 质量安全监测

建立质量安全信息通报和报告制度,加大对茶叶产品实行定点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测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有受控的预警应急处置措施。

3 时间进度(2016年1―10月)

2016年1―3月,制订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编写技术培训资料,完成技术培训1 000人次;新建良种茶园基地6.67 hm2,完成66.67 hm2低产茶园的改造。4―5月,完成茶叶标准化生产培训1 000人次;搞好66.67 hm2标准茶园管理;同时在茶园施沼液肥66.67 hm2。6―10月,完成茶完成骑龙、金阳、鑫农、龙福、雀语春茶业公司的绿色食品茶叶认证工作。

4 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鹤峰县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工作专班,将加大组织领导和管理力度[1-2]。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执行,按时保质保量,强化项目资金专管,发挥项目建设效益[3]。三是加强企业带动。新建标准茶园6.67 hm2和改造低产茶园66.67 hm2,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行茶叶生产标准化[4]。四是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充分利用鹤峰县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的作用,加强示范区内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保证茶叶质量安全[5-6]。

5 参考文献

[1] 谭春凤,谭有熙,刘凤生.贵港市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农学报,2009,24(2):49-52.

[2] 孟祥生,夏依忠.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9(9):2295-2296.

[3] 段新友.现代茶叶产业基地建设的内容和方法[J].宜宾科技,2011(2):26-30.

[4] 刘建峰,伍锡坤,彭智平,等.建设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的实践[J].广东茶业,2012(6):5-6.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范文3

今年以来,__区农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致力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区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33亿元,夏粮产量11.6万吨,比上年增产0.5万吨,油料3.9万吨,收获__瓜片春茶3080吨。圆满完成了第一届__茶谷开茶节及其系列活动的筹办工作。全区68万亩水稻栽插完毕,目前长势普遍良好。

(二)工作举措

1、春耕生产及三夏工作扎实开展。联合质监、工商等部门及时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立案查处违规经营案件1起,保障了春耕农资市场的安全。组织科技下乡活动,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展了各类农业生产技术培训28期,受训种粮大户及农民达5200人次。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受到省农委表彰。积极落实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面积16万亩。通过改善生产、科技支撑、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实现小麦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502.2公斤,比全区大面积小麦361.2公斤增产141公斤,增幅39%。全区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率达80%,夏收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区实现秸杆禁烧。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等夏种夏管工作同步展开。

2、茶谷建设迅速推进。一是完善了一本规划。从不同角度,对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编制的__茶谷__段概念性规划进行完善。该《规划》经过3次现场踏勘,5次座谈评审,历时4个多月时间完成,为推进茶谷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宏观指导依据。二是整治了一片环境。区委书记、区长先后十余次带领区直相关部门及茶谷沿线乡镇主要负责人现场办公,督查调度环境整治工作,拆除违建和危旧房屋约15000m2,补植绿化树木近20000株,墙体刷白达50000m2,搭建竹栅栏近2000m,独山至龙门冲公路配套了反光镜、警示桩、边线边沟,茶谷沿线环境效果大增。三是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市茶谷建设指挥部下达的17项建设项目,除有2项因客观原因无法动工外,其余茶主题公园、茶博馆、百家冲茶园主干道及园内循环路等15项重要节点已按质按期完成。五是助兴了一方产业。新辟茶园基地2400亩,改造老茶园4000亩;茶谷沿线的齐头山茶业等7家茶叶龙头企业完成清洁化生产升级改造;__品牌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__茶业电商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位居__茶企首位;__篮茶得到恢复发展,填补了__黑茶类空白。

3、首届__茶谷开茶节成功举办。4月28日,备受关注的第一届__茶谷开茶节在我区__主题公园盛大启幕,为丰富内容,同时举办了__瓜片首届网购节、__瓜片采摘高手挑战赛、__瓜片非物质文化传承加工技艺演示、赏春品茗摄影、茶谷自驾游、蒿子粑粑旅游美食文化节及银企对接会议,开幕式及其系列活动无论在园区建设、场馆布置、交通安保,还是节目编排、氛围营造、产业推介等方面,均受到了国内外嘉宾和媒体的一致好评。有效提高了__瓜片品牌知名度,提升了__对外影响力,充分展示了我区推进茶谷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成就。

4、农业产业化持续加快。新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基地0.3万亩,新增毛桃、油桃、葡萄等经果林面积0.5万亩,全区经果林面积达5.3万亩,实现产值5亿元,无公害、绿色等农产品认证工作得到加强,打造农业物联网示范点3个,农业标准化管理有效推行。以“__茶谷”为载体的城效休闲观光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启动“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谋划了__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__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__茶谷、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规模化大型秸杆沼气集中供气等36个项目。

5、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开展。在做好试点乡镇石板冲乡资料建档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启动实施20个乡镇街和开发区130万亩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止目前,我区已完成组织建立、

宣传发动、业务培训、经费安排及摸底调查工作,等待测绘单位的进驻。全区共分为8个标段,根据测绘工作进度需要,每个投标单位最多只能中标一个标段,将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从省农委推荐的专业测绘公司中优选8家测绘单位,成立测绘组,进驻乡镇。现已有32家测绘单位报名,现正在实施投标、定标工作。6、农村经营机制保障有力。农村集体“三资”服务工作步入规范化。印发农民负担监督卡22万份,减负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29.3%, 500亩以上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12.8万亩。全区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名、优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日益增强。积极开展家庭农场发调研,规范家庭农场认证管理,优化家庭农场发展环境,全区已经登记家庭农场63家,家庭农场趋向规范化发展。

7、__现代农业示范区初具规模。该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已编制完善,示范区通过不同层次中心服务地的培育和交通系统的完善,形成了“一心一园三区”的空间结构,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格局。一心:以永裕现代农业生态园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园。一园:以石婆湖生态农业园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园。三区:高效种植示范区(高效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低碳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区(休闲农业)。

一是农业投入欠缺,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科技应用广度深度不够;二是受体制影响,粮食实际产量得不到认定,影响到产粮大县的申报和奖励;三是农技人员匮乏,自2000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由于老技术员陆续退休,部分乡镇甚至没有农技人员,加之现有农技人员职称长期得不到聘任,年轻人才留不住,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试验示范受到严重影响。

1、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抓紧建立健全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快以__镇__村为核心区、辐射面积达12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大项目整合和招商引资力度,入园企业3-5家,实现核心区初具规模。

2、狠抓粮食生产。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积极推广良种良法,继续扩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争取资金投入,巩固拓展土地流转面积,精心打造5个绿色增产示范片、示范村及示范农场,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进一步落实水稻、小麦高产攻关技术措施,力争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跨入粮食产量大县(区)行列。

3、做强__瓜片茶产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财政支持现代茶产业项目实施,突破良种繁育瓶颈,加强行业自律;全力推进“__茶谷”建设,整合项目资金,集中人力物力,争取把__茶谷__段打造成为全市亮点;规范__瓜片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扩大营销宣传,争创中国驰名茶叶商标2个,部级茶产业龙头企业1家,实现茶农普遍增收。

4、提升农业产业化。制订实施《__区农业产业化“三年突破”行动计划》,整合项目资金,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重点扶持__瓜片茶产业、__白鹅、蔬菜产业、浀茶产业,支持重点企业创建部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

关键词:无公害茶叶栽培;研究;分析;评价;技术路线;创新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47

1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温和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四季如春”。全市年平均气温22.3℃~23℃,年降雨量1500~18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日照时数为1560~2160小时,宜茶地区无霜期在300~340天。而茶叶树为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栽培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8℃~25℃之间,年要求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由于昼夜温差大,山高雾浓,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生产高品质的茶叶提供了有利条件。

茂名种茶历史悠久,茶园面积保持在1万多亩,可采面积约1.15万亩,常年产量1720吨,产值3520多万元,生产茶类以绿茶为主。茶叶基地多位于山区和高丘陵地区,土壤以酸性红壤、红黄壤、黄壤的丘陵居多。著名的茶叶有高州新垌绿茶(出瑞龙)、化州榕树茶(琉璃茶)、信宜合萝茶等。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名茶历史,促进了茂名茶叶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茶园面积不断萎缩,二是茶树品种有待更新,三是茶树栽培有待标准化生产,四是产业规模程度低,五是产业化程度低、产品营销滞后,六是财政扶持力度小。

栽培技术不规范、不统一,直接导致了制作茶叶的质量不统一,茶叶质量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叶产业规模化的发展,使茶叶的市场营销底气不足。无公害茶叶栽培能否实现标准生产已成为制约茂名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

茂名市实现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更有利于稳定茶叶品质,有助于提升茶叶档次,有助于茂名市茶叶进入国内大中城市,按此标准生产的茶叶市场均价提高约20%。

由于实行标准化栽培技术措施,有利于茶叶单产的提高,保守估计每亩增产10公斤,每公斤均价120元,茶园采摘面积按0.8万亩计算,则由于增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为960万元。由于品质提高,致使茶叶市场销售价提高按每公斤20元计算,则由于茶叶品质稳定带来的经济效益为2400万元,以上两项带来的经济效益为3360万元。无公害茶叶栽培的标准化生产将会带动运输、包装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此外,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要求施用大量的有机肥,对培肥地力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因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将会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分析与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浙江、福建等茶叶主产区已制定了茶叶生产的相关标准,河南、山东、云南等也制定了本地特色茶叶的相关生产技术标准。这些标准既有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标准,又有绿色的生产技术和有机的生产技术标准;既有栽培方面的,也有茶叶制作方面的。这大大地促进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

茂名市目前只有无公害茶叶的加工技术标准,在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方面还是空白,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标准的制定将很好地使栽培标准与加工标准前后衔接,建成完整的无公害茶叶产业链。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使茶叶的质量更加稳定和统一。解除了茶叶市场营销品质不稳的后顾之忧,更加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

3茂名市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主要措施

3.1立足本地实际,开展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技术规范研究

立足本地农业定位、实际生产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生产习惯优势,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中心,提供高质量的茶叶产品为目标,总结当前茶叶研究成果,结合当前的生产实际,并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其他地方的标准,以建设现代化农业和生产绿色农产品技术为指导,从建园开始到茶叶采摘,在茶叶栽培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制定科学、合理、详实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具体包括:1.茶园的规划规范;2.茶树种植的规范;3.园地土壤管理技术规范;4.茶树栽培施肥管理技术规范;5.茶树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6.茶树修剪技术规范;7.茶叶采摘技术规范;8.茶园档案管理规定等相关技术规范。

3.2抓住无公害茶叶生产关键点,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3.2.1茶园园地选择与规范 在园地建设时对土壤酸碱度、灌溉水源质量、空气质量、重金属等指标的采集与处理,确保土壤、水、大气等条件满足无公害茶叶栽培要求。

3.2.2品种的选择与引种 茶树品种的适应性筛选,制定茶树种植规范;通过品种引进实验、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等技术措施,逐步形成适合茂名市茶叶生产的种植技术规范。

3.2.3制定栽培技术要点 结合茶树品种,制定茶树栽培施肥管理技术规范,茶树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茶树修剪技术规范,茶叶采摘技术规范等。

3.2.4制定相关规定 制定茶园档案管理规定等相关技术规范,包括茶园管理档案格式制定,茶园管理日志的内容标准和填写规范等。

3.2.5严格的肥料使用规范,无公害茶园使用的肥料应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

在施肥过程中,要大力推广应用茶叶专用肥、农家肥和绿肥,禁用硝态氮肥,以降低重金属污染。并根据不同土壤理化性质、茶树树龄、设计产量、气候条件等,合理确定肥料使用种类、施用数量和施肥时间。农家肥在使用时,要确保农家肥无重金属等污染物。绿肥既可以在盛花期直接翻埋,也可以作堆肥或沤肥。绿肥还可以为茶园覆草栽培提供茶园土壤覆盖物。茶园施肥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与多次追肥相结合,土壤耕作管理与施肥相结合,并以根际施肥为主,根际施肥与根外施肥相结合。

3.3科学开展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集成工作

组织项目成员到本地茶叶主产区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实地资料,确保材料真实有效,以便指导本市茶叶生产工作;组织项目组成员到国内茶叶主产先进省份,如福建、浙江等地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调研,主要采集当地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的相关档案资料;组织项目组成员,汇总本地技术材料,结合外地先进经验,编写适合茂名市大面积推广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并在茂名市茶叶生产区开展实验示范推广展示,并根生产开展情况对技术规范进行逐步完善,使其更加符合生产实际;对形成的课题成果(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召开专家研讨会,充分征求专家和一线生产企业的修改意见。对专家和企业反馈回来的修改意见进行研究修改,并完善无公害茶叶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

3.4项目的创新之处

优化生态环境,茶园周围,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要保护高山茶园西北面的防风林带、森林中的有益鸟类、动物,从不同角度为茶叶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 立体生态茶园 茶本地交易 茶文化旅游

清远茶叶历史悠久,已形成以英德市、清新区、三连一阳为主产区的产业布局,市委市政府也下发《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将清远市打造成中国优质特色茶叶之乡。目前清远市茶叶良种率较低、品牌多而小、综合利用率不高、茶功能拓展不够广。因此,创新清远市茶叶产业发展模式,对于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大做强清远茶叶产业,打造高质量茶文化名牌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广立体生态茶园的模式

1、推广立体生态茶园的必要性

茶树是一种亚热带常绿植物,具有“耐荫、喜温、好湿、喜酸”的生态特性。目前我国茶园建设普遍以纯茶园为主,致使茶园更易受到冷、热、旱、虫、草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的选择已不是过去只单纯追求口感风味,而是更加关心有无农药、化肥及其他有害物的污染。目前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物已成为茶叶贸易和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清远英德红茶有着悠久的出口历史,出口70多个国家与地区,英国人尤其喜爱“英红”。因此,要保证茶叶中残留的农药、化肥及其他有害物不能超标。

2、推广立体生态茶园的效益

(1)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生态效益。立体生态茶园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茶园群落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控制茶树病虫害,有效解决使用化肥和农药而导致的茶叶农残问题。

建设立体生态茶园,主要是通过套种来改善茶园小气候,增加生态效益,提高茶叶质量。茶林套种比单一的茶园更能够保持水土、防止土壤的流失;茶草套种可以防止杂草丛生,能够减少茶的天敌,保护幼苗的成长;茶竹套种能够改良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质量,为幼茶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料;茶菌套种使优质的有机肥留在了茶园土壤中,使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

福建安溪县遵循生态农业和立体茶园的要求,通过实施茶―林―绿肥立体复合栽培、种植或保护梯壁绿草、合理配置水利设施和道路建设,形成“头戴帽、腰围裙、脚穿鞋”,四周有水源,梯层整齐的茶园结构,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固氮,还能吸引七星瓢虫等益虫,减少茶树病虫害。

(2)提升茶叶品质,提高经济效益。茶园单一的品种,市场风险也比较大,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若同一块地套种多个品种,就基本解决了目前茶叶种植的风险,而且经济效益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四川省华丰村的“茶叶套种”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更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我的茶园茶梨套种,每亩茶叶可卖6000多元,梨子可卖4000元左右,产值超过10000元了。”近日,在四川省华丰村,茶叶大户龙希军高兴地说道。记者看到,在华丰村整整齐齐的茶园里套种着梨树,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3、选择清远各地的套种模式

根据清远各地的气候及地理条件,试验套种品种及套种的模式。

(1)茶树留养模式。采取每亩留养茶树160株,并合理配置其它树种8―10株,最理想的果树是根深,杆高,冬落叶。如:梨、柿子、李子、樱桃、大枣、枇杷、桃子、橄榄、杨梅、龙眼等。

(2)种植覆荫树模式。要求在山顶、园区四周、箐沟、道路两旁适当密植。茶园中以遮荫度在30%左右为宜。如:桂花树、檀香树、红豆杉、罗汉松、台湾相思、铁刀木、板栗、银杏、山苍子、桤木、合欢、黄柏、楝树、油桐等。

(3)防护林草模式。在茶园梯壁上种草。如:、金银花、羽叶决明、平托花生、豇豆、紫云英、日本草、红根草、绿豆、肥田萝卜、眉豆、无刺含羞、箭舌豌豆、苕子、苜蓿、紫花扁豆、爬地兰、黑麦草等。

(4)套种绿肥模式。在未封行的茶园和幼龄茶园行间套种绿肥。如:黄豆、花生、蚕豆、豌豆、木豆、猪屎豆等。

(5)套种食用菌模式。具有“生产周期短、易形成规模效应、附加值高”的特点。如:香菇、平菇、竹荪等。

经过几年的尝试,选出最适合清远各地的套种品种,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提高茶园的综合经济效益。

4、开展立体生态茶园建设

一是通过高标准、高质量立体生态茶园建设,集中力量利用三年时间将现有茶园建设成绿色、有机标准化茶园基地;二是每千亩村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三是做好立体生态茶园规划;四是是完善规范茶叶农资服务体系;五是市县乡全面实施立体生态茶园技术培训;六是全市所有茶园按照“绿色食品、有机茶”标准实施。

云南普洱市原生茶业有限公司实施立体生态茶园建设,通过套种柿树、桤木、香樟树等6种以上乔木,所种茶树不施化肥、农药,自然生态还通过了欧盟有机认证,售价是当地其他茶农所产茶叶的2倍,而且不愁销路。

二、推广茶本地交易的模式

1、推广茶本地交易的意义

在清远本地建设茶叶市场和茶叶网站,旨在以本地茶叶为依托,以本地茶叶生产加工企业为经营主体,构建起清远茶叶的网下网上营销平台,从而推动清远茶叶标准的制定、地理产品标志的保护,整合利用资源,提升产品质量,创建清远的茶叶品牌,打造成经营茶叶、宣传茶文化、欣赏茶艺茶道为主的茶叶网下网上专业市场。茶文化的网络传播具有持久性与长远性,茶产品的网络营销既可实现网上交易,同时也对网下的实体营销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解决本地茶农卖茶难、卖茶成本高、卖不好价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安徽合肥市南翔安徽华夏国际茶博城一期近日正式开业。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74万平方米,是一个集商贸物流、文化、休闲旅游、居住、金融办公、茶研科技和电子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顶级茶文化综合体。项目分三期建设,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交易量近5万吨,年交易额近百亿元。同时,每年可吸引近百万人次游客前来采购、休闲度假,带动旅游消费近5亿元。目前谢裕大、黄山毛峰、天方茶苑等400余家茶企已经入驻。在茶博城里,不仅有茶品交易,还有安徽首个茶文化体验中心――茶博馆,馆内涵盖中国名茶馆、世界名茶馆、茶具展示区等,为爱茶游客献上丰盛的茶文化大餐。

2、推广茶本地交易的方法

一是建立茶叶实体交易专业市场,市场内建设三区三中心,即茶叶批发交易区、茶文化欣赏区、茶叶加工贮存区、茶叶物流配送中心、茶叶品质检验中心和市场管理服务中心。二是建立茶叶网络交易专业市场,通过专业的茶叶电子商务平台来推广茶叶。三是茶叶实体交易市场和网站交易相互推广,资源共享,降低销售成本,扩大销售范围。四是每天更新茶苗和茶叶销售价格,定期公布茶预计产量、需求信息及实际交易信息,让茶农及时掌握茶苗和茶叶的供需与交易信息。

沿进出清远主通道,合理规划茶叶市场,吸引南来北往的商家前来交易,重点培育英红国际茶叶交易中心。整合我市各茶叶网站资源,借鉴中国茶网、中国普耳茶网等的运营经验,结合清远实际,共同打造中国英红茶叶网,来统一推广清远茶叶。

三、推广茶文化旅游的模式

1、推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茶文化旅游是指将茶业资源、茶叶历史与现代旅游活动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不仅能给游客带来游览、观赏的需要,还提升了产品档次,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产品,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四川成都市依托茶叶产业链,串起35个产茶乡镇打造休闲旅游品牌。蒲江已规划在成佳镇,以茶乡风光,绿茶公园,蒲江雀舌,倾力打造茶文化旅游核心观光区,成佳镇同心村将成为国家AAA级,每年举办的采茶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茶商和游客,除了观光,还可以体验现场采茶的乐趣,欣赏茶艺表演。

2、推广茶文化旅游的内容

茶文化旅游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良种茶苗繁育基地、生态有机茶基地为载体,以茶叶传统手工制作与现代自动化生产为特色,深入挖掘茶文化,研制开发茶点、茶宴、茶保健品等,以赏茶、采茶、制茶、品茶、斗茶为主要内容,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融科普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打造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体验式、观光型的生态茶叶文化旅游项目。

将清远市各茶园地的历史文化、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特色产品与观赏茶、体验茶、茶艺表演以及美食、奇石、书法、绘画、音乐、摄影、杂技、科普、商贸、养生、度假等结合,差异化发展,抱团发展,争取将清远市打造成中国茶文化旅游强市。

总之,若能够创新清远市茶叶产业发展模式,推广“茶叶套种”、“茶本地交易”和“茶文化旅游”三模式并行,将有利于防范茶叶种植风险,提高茶叶产业的附加值,有利于推动茶文化旅游,有利于打造茶叶品牌,也有利于把清远市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集茶叶种植、加工、展示、交易、旅游、文化于一体的茶叶强市。

【参考文献】

[1] 林钦固:茶乡安溪争创部级生态县[N].泉州晚报,2012-03-

16.

茶园建设实施方案范文6

关键词:茶区;茶旅;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44-03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社会已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表现出时代性、多元性、演进性特征。利用安徽茶区景观的新颖性、特色性、生产性的丰富资源,笔者开展了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力求构建生态茶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文化业高度融合的战略性新兴生态产业,实现茶产业和生态经济共生体的可持续发展。

1 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背景简述

安徽皖南皖西是我国江南江北的重要茶区,既有革命老区,又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越、产茶历史悠久、名茶享誉中外,安徽茶业在中国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14年,安徽茶园面积11.104万hm2、在全国排名(下同)第7位,茶叶总产量11.12万t、总产值76亿元、排名均在第8位,产量805.5kg/hm2、产值56187.15元/hm2、皆低于全国平均值,排名都在第12位。2015年,茶叶结构性矛盾显现,成本上升持续,采工短缺凸显,茶农增收乏力,总量位趋平行。面对百万亩茶园鲜灵、千家茶厂春茶后闲置、茶农忙于脱贫急切的现状,安徽茶业亟待作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深化综合改革、加大扶持力度的抉瘛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这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和时代担当。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茶业市场需求导向,紧扣经济发展的重大关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打通资源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解决投资需求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广袤无垠的生态茶园真正应用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把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态产业活动。由此可见,“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简称“示范区”,下同),就是坚持把提高茶叶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推进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遵循,转变茶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主要目标。“示范区建设”就是要将茶区变成景区,茶园变成公园,茶厂变成景点,茶文化变成休闲文化,茶农变成导游,一季茶叶加工变成全年生态文明创新实践,单独茶叶变成茶旅一体化生态复合型产业。

茶旅业是我国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程度,发展茶旅业对于促改革、调结构、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具有独特作用和现实意义。西安曲江“茶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采取产业重组、资源整合、城乡统筹、文化塑造、属性彰显的途径,具有示范推广的价值。池州市位处皖南国家旅游示范区、长江经济带重要旅游干线,茶旅节点众多、特色景点多样、立体交通快捷、区位优势明显。锦绣茶园集中连片,茶厂传统与现代特征鲜明,生态承载力强固,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丰厚,素有一圣一村一带、二山二湖二个自然保护区、三戏文明、五大古文化遗址、十二洞天世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总之,“示范区建设”将呈献出茶旅业政策所属、市场所需、企业所求、茶农所盼、发展所在的态势,重点扶持是必然的、可信的。“示范区建设”是寻求改革突破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提升生态平衡点、建成小康新亮点的产业创新标图,重点建设是现实的、可能的。

2 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基本精神“示范区建设”坚持以生态平衡、保护优先、环境友好作为基本准则,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根本途径,市场主导和创新驱动作为不竭动力,培育现代茶旅生态文明作为重要标志,示范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建成方式。在示范区,促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优化,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相对健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主流价值观普遍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功能产业体系逐步完整。

2.2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大部署 “示范区建设”将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和生态农业两大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和茶农2个方面积极性,竭力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茶旅新的发展动能,改造传统单一茶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叠加效应,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创造茶旅新业态,提高茶叶新品位,扩大市场新需求。

2.3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适宜中办国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战略决策 “示范区建设”围绕发展生态、特色、有机农业,创造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综合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有利于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更加稳定,有利于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更加完善,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五大体系”更加健美。

综上所述,“示范区建设”将成为茶旅功能主体与目标团体共同发展的纽带,创新内在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直接诱导产业公共效应行为自我变革的直接动力,资源整合利用提高生态文明质量的重大突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改善向生态文明全面感知和高效应用拓展延伸,实现生态经济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3 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倡导绿色价值取向、绿色行为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经过绿化茶区、美化茶园、香化茶厂、优化设施、强化管理、活化机制、感化游客的创新举措,力求连接千里茶区、整合百家茶厂、组织万户茶农;让生态保护、文明建设、精释哑陡叨热诤希使农业、工业、旅游业有机复合。可以将山水、森林、历史、茶旅、野生动植物、生态功能、绿色消费、休闲文化等特色旅游聚集成全新价值链和新兴产业共生体,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丰满内容和智力支撑,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安全、生态文化繁荣、生态文明昌盛、生态茶旅兴旺的新农村。

3.1 政府引导众创推进 由政府组织发改委、旅游、财政、农林等职能部门,协调网络媒体、宾馆、旅行社等旅游经济实体,形成工作机制和统一口径,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商业创新的有机统一和精准发力。组织审定、监管“示范区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规范、标准等,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生态保护、茶业发展专项、农业标准化等项目资金,加大切块统筹力度,让“示范区建设”进入“安徽省新兴产业化示范基地”的行列。出台相关文件,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政策,全面指导和解决休闲农业和茶旅配套建设的关键问题。殷切期盼政府相关部门对“示范区建设”关爱有成、扶持兑现、协调到位。

3.2 龙头提挈市场运营 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是“示范区建设”的主体。企业出资金、出人才、寻市场、找客源,合作社优化茶厂、美化基地,茶农管好茶园、办好农家乐,三方合约管理。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合同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合作联营制、形成价值责任共同体,以股份经营制、形成命运共同体。采取“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建章立制、统分结合”共同带有区别的经营模式,适时组建“安徽茶旅生态产业集团公司”。在沿山、沿湖、沿江、沿路相适相宜之域,做好茶旅人性化设计、专业化布局、标准化建设、时尚化配套的经营条件,形成茶旅生态文明产业带、产业圈;并使一幢幢山野别墅、一片片花果园林、一家家特色餐馆、一处处养生胜地、一座座艺术殿堂落地生根示范区;力求达到“建成一批、示范一线、带动一片”的成效。

3.3 特色定位体系支撑 坚持系统的观念、统筹的方法、信息的应用,立足茶旅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诠释民风民俗的乡情特质,深入挖掘休闲农林内涵,完善茶旅要素配套设施,研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举办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推介个性突出的旅游规则。推进乡村旅游精准脱贫,开展乡村大众旅游创业、万众创新就业行动,组合研学基地旅游,丰富老年健康旅游,发展中医养生旅游,培育复合功能旅游,提升“互联网+旅游”,竭力打造智慧景区和智慧茶旅乡村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