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范例6篇

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21-05

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Cycl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

Liu Zhaowe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011,China)

Abstract:Wetland ecosystem is one important carbon stock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In this paper,there was a detailed summarization of influence on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ecosystems on those factors,such as the climate,hydrology,bi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human behaviors.Meanwhile,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carbon cycl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an outlook of carbon cycle in wetland ecosystem was also given here.

Key words:Wetland ecosystem;Carbon cycle;Research progress

引言

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由湿地生态系统所吸收的碳量及所制造和排放的碳量,其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甲烷、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等方面。湿地生态拥有强大的碳库存储能力并且因此成为碳循环的重点研究对象。通常来说,湿地生态系统由于较低的有机质分解速率和较高的生产力成为了重要的碳汇。但是在对其进行大尺度评估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显著的不确定性。湿地生态系统当中的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可吸收外界二氧化碳变为自身能量,而通过调节气孔行为,植物可实现与大气环境的气体交换,从而影响周边环境的水分及碳循环。甲烷主要来源于湿地,不同研究报道中所的湿地生态系统中CH4的释放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就是在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湿地对于CH4的排放有着很大的影响。湿地甲烷的释放量主要取决于水体或是土壤的溶氧量,且环境含氧量越高,甲烷的释放量越少。湿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较高,极大地影响了全球大气碳循环,同时巨大的有机碳汇量也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影响。此外,可溶性有机碳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气候变化、水文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有着什么影响?要研究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湿地碳循环的特点、湿地水文过程与碳的输入输出,湿地碳循环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湿地碳收支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1 湿地碳循环

1.1 湿地类型 湿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湿地碳循环特征的描述很难统一[1-4]。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如图1,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5]。湿地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重要碳汇[6-7]。湿地面积虽然只占据全球陆地面积的4%~6%,但是其却包含着全球30%左右的碳[8],是全球最大的碳库[9]。泥炭地是湿地当中最常见的地型,也是当前研究较多的湿地类型。泥炭型湿地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其面积约为全球湿地的50%~70%,总面积超过4×106km2,其碳储备占全球土壤碳储备的33%左右。北半球泥炭型湿地的碳积累约为每年20g/m2,低于其他类型湿地。但因泥炭型湿地拥有巨大的碳储备,若气候条件发生改变,其可能会成为大气环境碳的主要来源[10]。按照国际上的《湿地公约》分类,湿地一般分为海岸/海洋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三大类,其碳循环情况如表1所示。

海岸/海洋湿地一般分布在海陆相交区域,在不同气候带,因温度、降水、蒸发、风等因素不同,风化作用的表现有所差异,进而影响到海岸你的发育演化,并使海岸发育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内陆湿地分布范围较广,像高山与平原,大陆与岛屿,湿润区与干旱区等,其因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淡水水体湿地是另一种重要湿地类型。通常来说,淡水水体湿地有湖泊、池塘、河流沿岸、水库等。据较早研究表明,湖泊属净碳汇,而据近些年研究发现,湖泊也属碳源。据相关研究表明,湖泊所贮存的有机碳大概为每年0.036Gt,全球湖泊所沉积的有机碳大概为0.051Gt,其中有0.035Gt源于大气二氧化碳[11];人工湿地分布范围也比较广,其气候温和,一般适宜人居和人工养殖等。

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小气候;校园;建筑;绿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35-02

一、引言

小气候是指在一个大范围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地区地形、植被、建筑群等以及人或生物活动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如农田、城市、住宅区的气候。由于小气候影响的范围正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研究小气候具有很大实用意义。通过研究和掌握小气候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例如:城市中合理植树种花,绿化庭院,可以使城市居民住宅区或工厂区的小气候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人们工作、生活的舒适度。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及周围环境的要求都在提高,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周围环境的小气候,安全、舒适、环保等已成为了普遍的共识。同样,校园环境小气候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小气候主要受大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建筑和绿化是影响校园环境小气候的两个主要素.本文主要研究建筑和绿化对校园环境小气候的影响,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小气候提供参考。

二、校园小气候研究内容与方法

通过研究校园环境小气候变化规律,分析校园环境小气候变化影响因素,提出改善校园环境小气候的方法和措施,为同学们营造舒适、环保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参考。

1.研究内容。选择昆明地区云南师大附中校园环境里不同地方进行小气候的测量,分析建筑、绿化对小气候变化的影响。①教学楼温度、湿度比较。测量教学校1、3、6层所测温度、湿度,与昆明气象局相应时段的温度、湿度比较、分析差别,分析建筑高度对小气候的影响。②不同绿化条件处温度、湿度比较。测量校园中绿化好和绿化差的两个地方进行温度、湿度测量,与昆明气象局相应时段的温度、湿度比较、分析差别,分析绿化对小气候的影响。

2.研究方法。①文献法:查阅有关城市、居民区、校园小气候的文献;②实验法:开展校园小气候测量实验,记录数据;③观察法:观察校园绿化情况,选择取样点。

3.研究步骤。①研究地点:选取师大附中校园内不同地方为研究对象,图1为6个取样点分布图。

教学楼选3个不同的楼层进行温度、湿度测量和风向风速测量。选择绿化条件好、绿化条件差的两个地点进行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测量。图1中有颜色的地方为绿化带,图中的“学海”云南师大附中校园景观区,学海是绿化较好的地方,树多水多,操场绿化相对差一些。②小气候的测量实验:测量时间为2015年3月到6月,每月测4次,每次分早上(12:00以前)、下午(12:00~17:00)2个时段测量.记录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数据。③使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变化规律曲线图。.

4.实验器材。①朗迪信LS-202数字电子温度湿度计;②P6-8232便携式风向风速测定仪。

三、结果与分析

图2所示为师大附中校园内的温度与昆明气象局相应时段的温度差的平均数据对比分析,从图可看到,温度差别不明显,小气候主要还是跟大环境有关,但湿度有明显差别,比昆明气象局相应时段的数据要小,要干燥一些,如图3所示。

建筑对校园环境小气候的影响来看,一般情况温度在垂直方向递减,楼层高,温度相对要高一些,但也有个别时候例外,测量时瞬时风速大一些的时候,气温会低一点,例如,2015年3月27日各取样点温度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

教室里的温度要比走道的高一些,高0.2~0.7℃,湿度要低一些,低1%~2%。绿化好的地方,有水的地方,例如学海,湿度明显要高于其他地方,温度也比同水平方向(如1楼、操场)略微低一些。学海的湿度比排球场高1~5个百分点。

校园内的风速明显较昆明气象局的风速要小,校园内各个地方的风向略有不同,没有建筑物遮拦的排球场风速较其他地方大,教室内的风速要小于走道的风速,这说明风速风向受建筑物的影响较大,学校四周有围墙与外界相隔,有效地降低了校园内的风速。

图5为2015年6月2日11:00师大附中校园内的瞬时风速,昆明气象局所报昆明11:00的瞬时风速为3级风,即风速在3.4~5.4m/S,而校园内只有操场上的风略大,为2.8m/S,为2级风,其他地方均为1级风。

昆明气象局所报风向为西南风.师大附中校园内教学楼1楼、学海及操场均为西南风,而教学楼3楼及6楼是西风,3楼教室为南风。

四、结束语

小气候主要受大环境的影响。同时,绿化覆盖率、建筑布局等因素都对小气候有一定影响。这对营造良好的校园小气候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多种一些树,多增加绿化,多增加一些亭台水榭来调节校园环境小气候,建筑和绿化既可以形成风口也可以阻碍风,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风向和风速,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和良好的绿化,使同学们和老师们的学习环境得到改善,使学校环境成为宜居宜学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高建峰,庄大方,何玉琴,等.城市建筑格局对小气候的影响[J].地球信息科学,2007,9(5):14-18.

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张掖湿地 ;气候特征 ;价值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在甘肃首个部级湿地公园,也是我国首个在内陆河流域上的湿地公园。张掖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大阶梯上,“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特征明显,受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共同作用,除祁连山地区属高寒半湿润、湿润性气候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属于温带干旱性气候,因其深处内陆走廊盆地,外加南部高峻的祁连山阻隔,海洋性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所以内部降水稀少,然而蒸发旺盛,山多川少,属于缺水地区之一[1]。如何解决居民正常用水、涵养水源是张掖人民需致力解决的问题。湿地无疑是张掖绿洲这一内陆干旱区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伞,因其水源涵养和水资源调蓄、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沙漠化和改善区域外气候等生态作用明显,只有深入了解湿地对各个气象要素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该生态系统的价值,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

1.张掖湿地公园概况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处于黑河中游祁连山洪积扇前缘和黑河古河道及泛滥平原的潜水溢出地带,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城郊北部,与市区紧密相连,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0°06′—100°54′,北纬38°32′—39°24′。区划面积6.2万亩[2]。地下水渗出是其主要水源,北郊湿地内有天然泉眼12202个、渠道3条、人工引水排阴沟17条[3]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区气候属于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年降雨量只有129毫米,并且年内降水时间分布很不均匀,集中在6到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9%,而春季降水总量只达到全年14%左右;但是年蒸发量高达2047毫米,干旱指数高达10.3;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太阳年辐射总量147.99千卡/平方米,年日照时数达到3085小时;多年平均气温为7℃,历年最高气温为37.4℃,最低气温为 -28℃,无霜期153天。全年盛行西北风,年均风速2米/秒,最大风速36米/秒,年均大风日数14.9天,最多天数40天,最少3天。灾害性天气有大风、沙尘暴、干热风、干旱、霜冻、初春低温等[4]。

2.近10年来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2.1 温度变化

结合李名骥、石培基对张掖地区近38年以来气候变化分析[5],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甘州区平均气温逐步上升,在1990年到2000年气温增高幅度达到0.47℃,在2000年到20006年升温幅度达到0.71摄氏度,在2006年到2010年升温幅度回降到0.45℃。甘州区位于张掖市中部,是冷凉型绿洲区与温和型绿洲区的交界处,由于张掖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再加上甘州区处于一个类似的小盆地中,温度波动较全国而言具有滞后性,全国气温达到极高值是20世纪末也就是1998年左右,而甘州区在2002年左右,在这一时间区间内,升温幅度也比以往较大,而在2002年之后升温幅度减小(图1)。

据资料显示,过去100年内,去全国平均气温升高0.65℃,而甘州区仅在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就升温1.05℃,远比全国平均升温速度快,赵宗慈等指出,在温室气体和硫化物共同作用下,模拟西北地区近百年气温变暖为-0.430~0.961℃[6] ,甘州区在10年间地面温度升高幅度超过这一指标,说明该地区变暖加剧,究竟会对地区生态系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有待观测与研究。甘州区是全国重点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对于农作物来说,温度较高会直接影响其授粉和灌浆,轻者导致粮食减产,重度者直接绝收。湿地具有良好的固碳作用,全球湿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4%,但其碳汇能力却与全球七成海洋碳汇能力相当[7]。保护和恢复湿地,增加湿地对温室气体的吸收和储存,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2.2湿度变化

甘州区近10年来空气相对湿度如图2所示,自2000年甘州区空气相对湿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也是甘州区向温湿型地区转变的一个信号。经过湿地表面的水汽蒸发及植被蒸腾作用,一部分水汽会被带到大气中,参与大气中水汽循环,使空气湿度增加,使气温有所下降,起到调节局域气候的作用。当水汽凝结,以降水的形式回落到陆地,又会增加局地降水量(图3),对比图2、图3,不难发现在甘州区,空气湿度与降水量基本成正比关系,尤其是2007年到2010年,空气湿度与降水量曲线走势一致。湿地能起到湿润环境和调控温度的作用,会使局地气候趋于稳定[8]。

2.3降水变化

甘州区地理环境复杂,影响甘州区种植的因素也很复杂,比如温度、风速、降水等。春季播种期间,如果气温过低,冻土难以消融或消融土层过浅,会导致部分作物错过播种期影响产量。比如今年(2011年),春季气温回升过慢,有些冬季灌溉过的土地未能按时令及时消融,部分地区错过了小麦播种期,部分农户直接选择放弃小麦种植,改种其它作物。还有一种气象灾害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粮食产量,那就是春旱。甘州区降水时段集中在7到9月份,而春季降水少(图3)。今年春季,在玉米发芽期,因为土壤含水量不足以植物正常发芽,降雨量又小,有些地区玉米在播种后未能发芽,有些农户不得不选择补种,费时费力。

湿地能影响局地气候,能影响一个地区的降水量,能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甘州区近10年来降水量总体呈现一个上升的态势(图3),尤其在07年之后,甘州区年降水量均在135ml以上。张掖市是个农业城市,发展起步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还遗留了一部分问题,比如市区绿化还有待加强,城市热岛效应明显,而毗邻市区的湿地公园在调节城市小气候过程中效果也尤为显著。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一方面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而我认为它在改善地区生态中的作用会远高于此,张掖地区人民靠祁连山雪水生活,现在全球气温升高明显,温室效应显著的情况下没有即时可行的办法来缓解温室效应,祁连山雪水势必越来越少,黑河流量在这种趋势下也会只减不增,会直接导致张掖人民若干年后用水局势紧张。湿地具有良好的涵养水源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局域降水量,使水汽较长时间在该地区循环、停留,缓解空气增温速率,从而减小祁连山区雪线抬升的速率,是今后地区发展的保障。

2.4灾害性天气发生频数变化

大风沙尘暴是河西走廊地区比较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在春夏两季大风发生频率较高(图7),尤其在春季,大风严重时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减产。张掖地区水资源不丰富,春夏季升温时地面增温快,容易形成强对流天气,最终形成大风和沙尘天气。而湿地具有削减风速的作用,如图6所示,甘州区近10年来大风发生频率明显减少,原因之一是该地区植被覆盖率明显增加,李明骥、石培基利用tm影像和土地详查资料得出张掖市自1986年到2005年间只林地面积就增加24.54%,牧地面积增加73.08%[9]。地表植被单一或者区域干旱严重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湿地内涵因子复杂,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还有利于防止土壤沙漠化,位于甘州区的国家湿地公园,植被丰富,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湿生植物、盐生植物与陆生乔灌林木、草原植被、荒漠植被镶嵌分布,形成的西部绿洲生态系统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具有典型性,世界范围内也具有独特性[10],生态价值显著,也能起到一定的防风固沙作用,因此甘州区几年来大风发生频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局域气候得以改善,在这当中湿地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既然湿地有削减风速的作用,那么它就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据测定新疆博斯腾湖湿地附近气温比该地区远离湿地地区的气温低3℃,发生沙尘暴的天数减少了25%[10]。沙尘暴也是甘州区多年来频发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在甘州区沙尘暴一般发生在春夏两季,尤其是在春季农耕时节,它对农业温室大棚和耕地保温薄膜危害相当大,降低大气透明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安全和交通安全,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在此期间发生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都值得我们关注。恢复湿地、保护湿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沙尘暴的危害,根据资料显示(图8),在2006年到2010年间沙尘暴发生累计发生次数比2001年至2005年沙尘暴发生次数减少了50%以上,甘州区近年来恢复湿地的工作初见成效。

2.5黑河水流量变化

表1.2000年至2010年黑河水量

tab.1 the black river discharge during 2000--2010 年度

年径流量(万立方米)

总流量

莺落峡

正义峡

2000

146257

65000

211257

2001

130454

67600

198054

2002

161613

91280

252893

2003

192295

120352

312647

2004

147825

70896

218721

2005

183458

110753

294211

2006

179344

86380

265724

2007

206891

121803

328694

2008

190107

116132

306239

2009

210821

118403

329224

2010

172511

98352

270863

备注:2006年数据可能有误,正义峡9、10月无水量

河是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水是张掖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甘州区气候近年来向温湿型转变,气温骤然升高,祁连山雪线抬升,局部降水量增加,导致黑河流量稳中有升,这是气候转变的标志之一。如何稳定祁连山雪线,除了遏制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增加局地空气湿度,补偿一部分消融的冰雪也是可取的方法。张掖地区之所以是资源匮乏性缺水地区是因为该地区绿化面积比例小,年蒸发量大,无法有效涵养水汽。建造人工湿地,人工绿化带,增加水汽在局地的循环次数,也是改善张掖地区干旱气候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来黑河不仅肩负着滋养张掖人民的重任,还担当改善内蒙地区的生态环境的责任,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因为全国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内蒙古居延海曾一度干涸,沙尘暴肆虐,1992年之后,因为人们开始着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工作,年年加大力度调度黑河水至居延海,截止2002年居延海重新焕发生机,当地生态环境也得以改善,现在放眼望去,居延海一片,波光粼粼,野鸭成群。

3.湿地与人们日常活动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看江南”,这是诗人杜甫游览张掖后留下的美句,甘州区虽然不大,但是经过这几年建设,终于无愧于“塞北小江南”的美誉,湿地为这片土地增色不少。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湿地与张掖人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湿地资源的开发无疑为这片历史悠久的农耕之城寻找出了新的发展契机。

甘州区湿地也是城北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位于城北的乌江镇,自唐朝武则天命甘州刺史李汉通在甘州屯田引种水稻,甘州区就开启了种植水稻的历史,乌江大米因气候条件适宜,光照充足,生长周期长,味道格外醇香,曾一度成为贡米。明朝诗人郭绅有诗云:“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足见湿地对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甘州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与湿地水资源相得益彰,相互调节,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除此之外,湿地净化水资源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甘州区市区的大部分生活污水排放后,因为地下水比较浅,如果没有湿地的净化,地下水很容易遭污染,将直接威胁到居民的正常的生活用水。

湿地是甘州区人民生活的保护伞,甘州区地理环境复杂,大满红沙沙漠、丹霞地貌地区空气是十分干燥的,如果没有湿地向大气补充水汽,来补充这些高蒸发地区的水份,甘州区沙漠化不是没有可能,整个张掖地区的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也会徒增,气候恶化势必导致环境恶化,而环境恶化会进一步加速气候恶化,造成气候与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4.结论

一) 近10年来甘州区降水量和空气温度均波动上升,在2007年之前波动幅度还比较大,之后3年二者波动幅度相对减缓,空气湿度也呈现上什趋势,并且上升趋势稳定,说明甘州区气候正在朝温湿型气候转变。张掖地区气候变化具有滞后性,自07年以来甘州区年降水量比之前明显增多,体现湿地调节气候因子的作用。

二) 自07年之后,大风发生频率明显减少,甘州区近几年绿化面积增加,降水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这些都是大风、沙尘天气明显减少的重要原因。湿地具有增加局域空气水汽含量的作用,增加降水量,湿地中植被具有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因此张掖湿地的对生态恢复、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三) 湿地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碳放量肯定会激增,如何控制碳排放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湿地固碳能力是国际公认的,恢复湿地、保护湿地、利用湿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脚步,营造绿色生态甘州。

四) 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参考文献

[1].殷雪莲、贺建锋.河西走廊中部气候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应用,干旱区研究 ,2010(2):188-194

[2]百度百科,张掖国家湿地公园,[eb/ol] ,2011年8月6日

[4]frank\tracy,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eb/ol]/vr168/park/201003/14114.shtml,2011年8月6日

[5].李名骥、石培基.黑河流域张掖市近38a以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中国沙漠,2007(6):1048-1055

[6]张书余.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农业问题[eb/ol].cn/system/2011/05/03/011976268.shtml ,2011年8月5日

[7]于洪贤,黄璞?,湿地碳汇功能探讨:以泥炭地和芦苇湿地为例,生态环境,2008(5):2013-2016

[8]李青山等.湿地功能研究进展,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11),972-976

[9]李名骥、石培基.黑河流域张掖市近38a以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中国沙漠,2007(6):1048-1055

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相关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日照、区域降水量方面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环境问题,应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从宏观角度上来说,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视角出发,从环境方面引起的变化着手。

1、气候的变化对全世界的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已经存在已久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北两极的冰川层开始逐渐融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的情况发生。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整体温度是过去一百年前的1.5倍,达到了历史新高,随着气候的逐渐恶化,这种情况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除此之外,海洋水也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形成了海平面上升的局面,并且降水量也有所上升。这些恶劣的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对于大气系统的影响,导致了大气中的含水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也能够解释某一区域的暴风雨天气但另一区域却极度干旱的形成原因[1]。

2、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的影响

气候变化也是加剧这些问题发生的速率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中,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径流量所受到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

2.1对年径流量变化的影响

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划分,我国水文水资源大可以分为七个流域,从相关数据分析中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受气候的影响,南北方的水体径流量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趋势的,并且径流量是维持在增减平衡的状态下的,但从整体上分析,是成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综合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对环境有所影响的诱因能够看出,淮北一带是水文水资源受到影响情况较严重的地区,与之对应的是黄河地区,其水流量在受到影响之前就没有过高的情况出现,所以这一地区的降水量不会有所增加,反而在大气环境的影响之下有所减少[2]。综上所述,能够看出水文水资源的年径流量有所减少是一定会发生的。

2.2对径流分配区域的影响

就我国而言,由于全国大部分都处于亚热带季风地区,全国范围的水文水资源径流量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径流量发生变化的时节主要集中于下半年中的七、八、九月,自此,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汛期。气候变化对于气候较为湿润的地区的影响并不大,产生差异影响的主要集中在半干旱以及干旱地区,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受到的影响主要是气候变化所导致的。

2.3对西北山川径流量的影响

从地理环境上进行分析能够看出,我国西北地区的地势较高且地形较为复杂,冰川融化时产生的水是此流域的主要水来源。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冰川融化的进程加快,夏季的降雨量达到了峰值,使得此流域的径流量形成了集结速率加快的情况。而降雨量较少的季节,河流的径流量下降的速度则有所加快,前后的这样的一个差异会对此流域的水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的变化已经形成,与此同时,水文水资源的感知能力有所加强,能够及时感应到外界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所以,流域内的水文水资源的修复能力则需要加强。

2.4对径流系数的影响

河流所在区域的湿润程度是受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所影响的。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尽一致,使得气候在变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对水文水资源有所影响的因素。一般来说,地区内的湿润情况基本上是通过径流系数呈现的,径流系数升高,说明这一区域内较为湿润,反之,区域内的径流系数下降,则说明这一区域内较为干旱,湿润度低。综上所述,水文水资源的径流系数是受气候变化所影响的,有关人员从径流系数的变化上就能够看出所测定区域内的水文水资源的详细情况。

3、气候变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多是全球变暖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也是水文水资源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

3.1对水文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人们生活于同一资源之下,其中大部分的资源是共享的,一旦资源受到不同程度上的破坏或影响,就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所影响。全球变暖,导致全球温度成上升趋势,这样的形势在某一程度上使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的:由于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半干旱、干旱区域的降水量有所增加,充足的水资源是农作物茁壮成长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恶劣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导致不同程度上的干旱以及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水文水资源也受到了影响,使得人们的生活不能够维持稳态。可见,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影响大部分是恶劣的,其范围之广且不能够避免也使得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3]。

3.2对区域敏感性的影响

区域内的湿润程度也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湿润度较高的地区,其径流量会生成敏感度,且敏感度较高,湿润度较低的地区,其径流量的敏感度则相对来讲较低。气候变化在影响着我国流域内的径流量的敏感性,且敏感性在发生着不同程度上的改变。

3.3对用水供求的影响

气候变化也会影响着大气环流,其体现形式反映在降水量的数量上,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影响。城市方面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较大,气候变化导致区域内的降水量不能达到平衡,且全球变暖带来的气温上升的情况会加速水资源的蒸发,使得对于城市方面的供水量有所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不仅如此,在经济方面,由于降水量的影响,使得一些利用水资源较多的企业会形成资源供给不足的局面,影响企业的发展[4]。在进行资源开发时,需要注意到可能会对环境有所影响的方面并避开这些方面或改善措施,这样才能够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总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有关部门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水文水资源工作来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注意到气候变化对于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1]刘昌明,刘小莽,郑红星.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问题的探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21―27.

[2]张利平,陈小凤,赵志鹏等.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3):60―67.

[3]曹丽青,余锦华,葛朝霞.华北地区大气水分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5):504―507.

[4]范广洲,吕世华,程国栋.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的水文模式模拟,(2):模拟结果分析[J].高原气象,2001,20(3).

作者简介

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汽车;气候老化;环境;影响因素;

1、引言

为了不断增强汽车的环境适应性,提升汽车的竞争力,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研究汽车的环境适应性成为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汽车气候老化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

2、气候环境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在我国,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多变,南北跨度较大,高度相差很大,我国的地理条件导致我国各地气候特征也多种多样。汽车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因素,汽车的功能、性能以及寿命会或多或少被影响。具体的气候环境因素对汽车的影响如表1所示。

3、汽车气候老化试验

3.1 汽车气候老化试验概述

(1)自然气候老化试验

汽车气候老化试验中自然气候老化试验是将汽车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对某种自然环境下汽车老化的影响进行确定,包括黑箱试验、直接暴露试验以及太阳跟踪聚光暴露试验等。其中,汽车老化试验的典型气候会根据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调查研究发现干热气候和亚热带气候具有最为广泛的代表性,老化效果较为明显。而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干热地区和海南湿热地区是较为理想的气候老化试验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先后在海南、广州、重庆等地建立试验站,开展汽车自然环境暴露试验,而新疆吐鲁番于2005开始项目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全面展开工作。图1为汽车自然环境暴露试验图。

(2)实验室气候老化试验

实验室气候老化试验和自然气候老化试验有区别,主要在于实验室气候老化试验是一种模拟试验,比自然气候老化试验的时间要短许多。具体来讲,主要是人们通过调节温度、太阳辐射量以及湿度等方法模拟自然环境,来实现加速汽车老化的目的。

3.2 汽车气候老化环境试验方法

本文选取整车自然暴露试验方法,以QC/T 728-2005《汽车整车大气试验方法》为试验依据。试验场地选取为新疆吐鲁番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3.3 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汽车气候老化环境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温度、湿度以及太阳光辐射等,试验期间针对三种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一些规律。

3.3.1温度

温度对汽车老化的影响很大,主要在于温度会产生周期性变化,对造成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产生一定的机械应力,如果是极端温度,高温或者低温,甚至会对汽车零部件产生物理破坏。汽车上不同位置的零部件受到温度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气候老化性能也又有区别。

试验数据分析得知,汽车外饰零部件中会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而表面温度有差异,比如车顶处的表面温度要高于其他位置,汽车车顶中部的表面温度是最高的,温度会超过70℃以上,其他零部件温度一般小于70℃;整车自然暴露试验数据表明,车顶中部表面温度在某些月份甚至会达到91℃,最低温度为-17℃,一年平均温度在25-45℃。

综上所述,温度对汽车老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内饰零部件,比如仪表板上表面等位置,受到温度影响最为显著。

3.3.2 湿度

湿度对于汽车气候老化的影响非常大,主要是以雨、雪以及霜等形式作用在汽车的表面,会给汽车零部件造成机械应力,产生破碎、涂层剥离脱落以及断裂的情况。

试验数据分析得知,汽车气候老化试验中户外最高湿度是57.9%,最低湿度为16.3%,全面平均湿度为28.8%,基本上处于干状态。汽车内部空气相对湿度最高32%,最低为9%,全面平均湿度是16%,始终处于干状态。

综上所述,汽车的内外饰零部件会由于其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湿度。对比分析发现,汽车外饰零部件的湿度要大于内饰零部件的湿度。

3.3.3 太阳光辐射

太阳光辐射是导致汽车非金属部件和汽车材料气候老化最为关键的因素,其影响幅度主要是决定于汽车接受太阳辐射强度和辐射量的大小,研究发现太阳光辐射中起到最为明显破坏效果的是紫外光,波长越长,能量越小,破坏力也越小。

试验数据分析得知,试验站整车试验中外饰零部件接收紫外光340nm处强度是0.5-0.6W/,内饰零部件接收的为超过400nm的紫外光,以可见光辐射为主,可见光430nm处强度是0.7-0.8W/。两者对比发现,户外太阳光辐射量和车内太阳光辐射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夏季的七月份达到最高点,到冬季一月份最低。户外太阳光辐射总量为6138MJ/,车内太阳辐射总量为3187MJ/。

综上所述,汽车内外饰零部件会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也有所区别,外饰零部件的老化影响是以紫外光为主,内饰零部件老化影响是以可见光为主。

4、结语

本文结合汽车自然暴露试验,对影响汽车内外饰零部件气候老化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探讨了温度、湿度以及太阳光辐射对汽车气候老化的影响,为增强汽车环境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鱼鸿杰,芦珊.中国混合动力汽车产业的发展困境与出路[J]. 中国矿业. 2011(01)

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范文6

或许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喷漆房以外的天气状况是影响喷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有类型的汽车修补漆作业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溶剂性(油性)漆对温度较敏感,水性漆对湿度变化更敏感些,这是由水性漆的挥发性决定的。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因为温度湿度差异较大,会造成漆膜过干或过湿,不但影响水性漆的成膜效果,而且对同款颜色的匹配准确度也会有影响。

DeVilbiss TTS独特完美的智能雾化技术,以涂料雾化度的不同为考虑点,设计了三款雾化功能不同的空气帽。针对于湿热型气候、干热型气候、干冷型气候、湿冷型气候等,可以选择不同雾化度的空气帽,能确保每一位职业喷涂技师的技艺得到完美发挥。无论身处何地,也无论涂料品牌、天气如何变化,TTS独特完美的智能雾化技术能让每一位喷涂技师始终表现如一。

TTS智能雾化技术在水性涂料施工喷涂中具有超强的表现力。

湿热型气候。闷热潮湿度偏大的环境,选用High Efficiency TE20雾化空气帽,空气流量340L/min,空气帽气压1.3bar(1bar=10Pa),雾化度12um,加配液体流量达160~180g/min,1.3口径的喷嘴,喷幅在正常的喷涂状态中可自然形成偏干燥的喷雾,进而相应提高涂层水分子的挥发速度。涂料中的颜料、金属颗粒等能正常定位,使涂层颜色达到涂料品牌的标准色。

干热型气候。干燥炎热的环境,选用High Efficiency TEl0雾化空气帽(图1),空气流量270L/min,空气帽气压1.8bar,雾化度9um,加配液体流量达180~200g/min,1.4口径的喷嘴,喷幅在正常的喷涂状态中,借助大的液体流量喷嘴,提高漆料吐出量,从而形成较湿润的喷雾,进而相应减缓涂层水分子挥发速度。涂料中的颜料、金属颗粒等能正常定位,涂层颜色可达到涂料品牌的标准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