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例6篇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

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16302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 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 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2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著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2]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3]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4]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5]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6]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7]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8]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9]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J].中国改革,2009,(1).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 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 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2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着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李鹏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J].中国改革,2009,(1).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5.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机遇

中图分类号:B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074-06

2007年春爆发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2008年夏的金融危机,目前这次金融海啸已经波击到了全世界,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实属罕见,众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介绍了金融风暴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原因以及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但这些文章大都着重分析了金融危机中的“危”的一面,即消除影响。然而,凡事皆有利弊,正如中国哲学中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附。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金融危机造成的困难和危害,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坏事之中蕴含的积极因素和危机中的机会,可能为中国未来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本次金融危机与1929经济大萧条的比较

巴菲特曾预言,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格林斯潘也说,美国正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国内的学者也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二阶段,其影响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李向阳,2009)。金融危机已成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危机(吴宣恭,2009)。那么,这两次危机究竟有哪些不同。

(一)背景不同

1929年大萧条的时候,全世界只有美国和欧洲两个强大的经济体,美国处于上升阶段,欧洲处于相对停滞阶段。从政治环境看,在欧美尚处于意欲殖民统治全球各地的理念的主导下,德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强国有挑战既有秩序的强烈动机;从资金流向看,当时美国对欧洲有很多借款,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美国信用收缩后直接导致欧洲资金回流从而挤压欧洲,很快欧美都处于流动性丧失状态;从国际协调看,1929年美国危机爆发以后,最重要的影响是国际贸易急剧萎缩,各主要工业国在当时盛行的激进民族主义倾向下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国家主义的名义推动了一同滑人深渊的结局。这是一个分裂的世界注定要承受的结果。

而这场危机在这三个方面都是不一样的。首先,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所建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和印度,都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并不存在挑战这个体系的强烈欲望;其次,从资金状况来看,在这个体系链条中,中国、日本、中东等自由贸易金融体系的受益者,握有总数上万亿美元的贸易盈余,总量资金充裕,并不存在1929年美国经济收缩而欧美都没有资金的状态;再次,激进民族主义的隔离政策到目前为止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市场,世界的整体性比以前有很大增强,各个有影响力的经济体并不希望原有国际金融贸易体系发生崩溃(刘辉,2008)。而是联手同时出台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

(二)机理不同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在此期间,社会经济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为眼前的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人们醉心于利润丰厚的股票等投机活动,股价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9年lO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人们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

目前这场金融危机:在放松抵押贷款标准、创新抵押贷款产品的情况下,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持有很多住房抵押贷款债权。这些债权在未来一般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但是这些债权的流动性比较差。为了迅速回笼资金,房地产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合作,将部分住房押贷款债权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以此为基础资产(UnderlyingAsset)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这样,住房抵押贷款债权就被证券化了。但是,证券化金融产品根据未来偿付优先权的次序不同进行分级,依次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相应地,优先级证券化产品的评级最高,而中间级等其他证券化产品流动性则较差。为了获得流动性,房地产金融机构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设立特别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Vehicle,SPV),特别目的公司购买中间级MBS等缺乏流动性资-产,再以该资产池的未来现金流为基础发行债券,即为担保债务权证(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CDO)。出于类似的分级,优先级CDO往往能够获得AAA评级,具有稳健的投资价值和良好的流动性,而中间级、股权级CDO因收益相对高于中间级MBS而受投机性投资者的偏爱。此时,中间级MBS等资产也被证券化了。实质上,CDO是中间级MBS等证券化产品的证券化,是一个再证券化(Resecuritization)的过程。这些证券化产品经过评级机构评级,再卖给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等。资产证券化和担保债务权证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规模巨大的流动性,为房地产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何德旭,2008)。

然而,2006年以后,随着美国国内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为避免通货膨胀,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水平。利率的上升加大了借款者的成本,导致浮动抵押贷款违约率提高,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次级贷款比重出现大幅攀升,美国次级住房按揭贷款的违约率创近10年新高。违约率的大幅提高拉响了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的危机警报,随着大量借款者无力偿还贷款,“次贷”风波迅速爆发和升级,并波及全球金融市场,演化为金融危机(于洋,2008)。

(三)原因不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在经济发展的本身又潜伏着严重危机。首先,美国20年代的繁荣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20年代,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有;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都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全国总收人中尚不足24%。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第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三,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非常猖獗,不但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极端,股票以其账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1929年10月,以纽约股市的崩溃为开端,引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

目前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发生以后。以及从次贷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危机的原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经济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原因,外国学者的主要观点如下:有的经济学者从房产泡沫破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比如,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前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ddstein)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银行尤利娅・德姆言科(Tuliya Demyanyk)和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奥托・范・赫默特(Otto VanHeme~)认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主要是由2006和2007发放的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造成的。有的经济学者从制度和政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克里斯托佛・惠伦(R.Christopher Whalen)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二是金融创新,三是会计准则。有的经济学者从综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美国房地产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伦・马利亚奇(Manmallaeh)认为,一些贷款经纪商的欺诈行为以及一些资产评估机构和一些借款人的欺骗行为等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李嘉图・卡巴莱罗(Ricardo J.Caballero)、美国哈佛大学伊曼纽尔・法希(Emmanuel Farhi)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技皮埃尔・奥利维尔・古里蔡斯(Pierre-Oliver Courin-ehas)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证明了持续的全球经济失衡、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和最近石油价格波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李羽中,焦志文,2009)。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整个社会对房地产泡沫急剧膨胀造成的恶果缺乏深刻认识,以及抵押贷款人的欺诈行为,对冲基金和信用评估机构日益膨胀的贪婪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失策(罗伯特・希勒,王燕燕译,2008)。有的经济学者从道德风险的角度分析了原因。美国CCH公司分析师卡塔莉娜・M・比安科(Katalina M.Bianeo)认为,道德风险在此次危机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导致了贷款标准和抵押贷款证券发行标准的放宽(李羽中,焦志文,2009)。

中国学者有以下观点,有人认为原因有三点:放贷冲动,风险集中释放和金融机构监管缺位(于洋,隋学礼,2008)。陈四清将危机的表面原因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贷款机构放弃信贷原则使次贷质量先天不足;二是投资银行高杠杆率操作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三是一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四是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本身存在缺陷;五是外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金融工具评级存在严重问题,六是政府监管缺位。深层次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经济运行进入下行周期;二是资产价格形成泡沫,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三是市场经济下“经济人”假设,使得各主体过度追求“利”,忽视了“义”;四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陈四清,2008)。葛奇将次贷危机原因归纳为五条:美国政府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对次贷发行的有力政策导向,贷款机构对次级贷款人资格审核流程的变化,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权威评级机构对次贷证券的评级并未体现真正的内在风险(葛奇,2008)。刘克崮则将次贷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次贷产品自身和运行机制的缺陷,外因是房地产走弱,利率持续上调(刘克崮,2007)。张炳辉则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过于宽松的房贷政策种下了危机的种子,资产证券化将房地产市场风险传递到整个金融系统,而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最终导致这场危机爆发(张炳辉,2008)。陈颖则认为次贷危机是由四大缺陷共同导致的“完美风景”。一是低利率条件下授信标准放宽带来的信用风险;二是一些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明显缺陷;三是评估机构对证券化金融工具评级存在严重问题;四是“发起一分数”经营模式下市场参考者的激励机制扭曲(陈颖,2008)。光认为这场危机的发生是源于三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美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二是金融运行机制上的监管缺失;三是危机发生的条件,包括三个方面,金融过度自由化、美元的世界主货币地位和宏观政策(光,2008)。胡汝银则认为这次危机是政治、经济、货币、金融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宏观经济层面上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房贷政策及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微观层面上的原因有三个: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管理层与员工激励机制失当,以及监管不力下的高杠杆和投标行为(胡汝银,2009)

除了以上综合的原因,有些研究者着重从单一方面对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比如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方面(邓翔,李雪娇,2008),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2008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声称已开始对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调查,以确定这三大评级机构是否在次贷危机期间出现违背法律和职业规范的行为(史健忠,2008)。金融危机标志美国超前的消费模式和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也标志着旧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崩溃(高辉清,2008)。金融危机中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何德旭,范力,2008)。

吴宣恭首先总结了外国和中国经济学家给出的原因:美国信贷环境急剧变化、金融衍生工具太多太长,贷款门槛太低,金融监管机构工作失误,美国监管体制存在重大漏洞,美国人过度透支国家信用和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然后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认为,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被美国信贷消费模式遮掩着、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是爆发这场经济危机根本的、深层次原因(吴宣恭,2009)。

(四)特征不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三个特征,第一,它范围特别广,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它持续时间特

别长,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第三,它破坏性特别大,不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甚至在危机以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而此次金融危机表现出系统性、全球性、交互性和集中性等特征。

1 系统性金融危机

本次金融动荡最初以次级抵押债券市场动荡的形式出现,影响范围限于持有或经营次级抵押资产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商业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及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子公司等。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冲减次贷有价证券,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出现净亏损。受此影响,银行业普遍收紧企业和消费者放贷标准、提高贷款条件,信贷紧缩开始困扰实体经济。至此,次贷危机完成了向信用危机的传递。信贷紧缩笼罩短期资金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基金的机构投资者面临陡然增大的资金赎回压力,流动性出现紧缺,货币市场总市值萎缩。信贷紧张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借款人房贷违约现象,并波及经营债务保险及信用违约担保产品的保险商,导致其融资成本升高,债权人相继要求其追加债务担保。除了商业信用市场、保险市场外,金融动荡还波及公司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股票市场、汽车融资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形成系统性的全面金融危机。

2 全球性金融危机

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随后的俄罗斯、巴西等金融风暴,均发生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边缘区域,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有限。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和波动幅度则远远超过历次新兴市场危机,是近年来罕见的发生在国际金融市场核心并冲击世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发生后,除美国银行业遭受损失外,从欧洲到亚洲,多家国际活跃银行因广泛参与美国次贷市场而蒙受损失,并大规模收缩相关业务,导致全球范围的流动性枯竭,迫使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央行纷纷加入救市行列,频繁向银行系统注入巨额资金。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美国股票市场大幅度下滑,并对全球股票市场产生了严重冲击。美国金融危机向欧洲蔓延,引起欧洲股市大幅震荡。

3 与实体经济交互作用的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源于实体经济,并作用于实体经济,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因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本轮金融动荡首先源于房地产市场的快速下跌。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数倍于实体经济总量,金融市场动荡严重冲击实体经济。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动荡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是:随着金融危机深化,信贷收缩笼罩市场,使企业融资成本快速攀升,甚至导致新增投资来源枯竭;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下滑带来强烈的逆向财富效应,抑制了居民消费。最终,金融危机从投资和消费两个角度导致实体经济下滑,从而完成了“房地产市场下滑导致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逆向反馈循环。因此,金融危机最终能否结束,将取决于美国经济的表现尤其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恢复状况。

4 各类金融风险集中爆发的金融危机

在次贷危机中向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中,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危机开始于利率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利率风险、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引起的信用风险;危机也因金融机构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减少同业拆放所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以及金融市场价格快速变动所导致的市场风险而不断加深,最后大量的交易对手违约导致的操作风险几乎使金融市场出现了去功能化的趋势(徐克恩,鄂志寰,2008)。

(五)影响不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可以从局部和整体两个方面进行归纳。从局部看,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有学者认为这场危机分三个阶段,由2007年初的次贷危机演化为2008夏以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现在处于由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演化中,最终能否变成经济危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2009年2月中东欧国家银行的纷纷倒闭,有人认为是金融危机的第二波,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由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经济体,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实实的金融危机。

从危机的演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危机的认识越来越刻,对于危机原因的探究越来越多,对危机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但很多负面影响超出了人们以前的判断和自身的认知。因为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远远大于次贷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从地域上看,可以由大到小分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和东欧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影响,从国别上看,中国学者研究最多的是对美国和中国的影响;从行业上看,各位研究者着重分析了对证券市场、对房地产和银行业的影响。

1 次贷危机对美国和中国的影响

在次贷危机阶段,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以巴菲特、索罗斯和其他学者们认为次贷危机会引起美国经济的衰退。以布什为代表的政府界人士认为,次贷危机不会导致美国经济的衰退,只能引起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这种观点也就导致了现在看来错误的决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对雷曼的救助。另外的解释可能是政府的相对乐观态度是为了稳定美国民众的信心。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压倒一切的看法是,直接影响有限,比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美国的投资损失占整个银行资产的比例非常低,不到l%,对银行业的业绩没有实质影响。但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影响非常明显,中国对美外贸出口大幅下降。更多的是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和信心上。现在看来,多数研究者对危机的影响偏于保守,次贷危机对美国银行业的影响不宜估计过重(董隽,2008)的观点是太乐观了。

2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人们对次贷危机的认识随着情况的不断恶化是逐步加深的,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全球的金融危机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已经显露无遗,美国三大汽车品牌濒于倒闭就是最好的例子,毫无疑问,金融危机已经实实在在的影响到了全球的实体经济,但是在是否定性为经济危机。学者们还有不同观点。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是触底反弹的“U型”,还是漫漫无期的“L型”,人们还不能确定。

最悲观的观点要数巴菲特,他认为他有生之年不会看到世界经济的复苏,他的有生之年到底是多少年我们不清楚,但他和格林斯潘认为这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的观点则得到公认。因此,这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长期、广泛和深远的。

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负债消费模式将会进行调整,美元汇率有可能再次贬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会陷入阶段性调整,困

挠清洁能源所形成的产业群有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繁荣的支撑点(李向阳,2009)。所以巴菲特向具有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投资了20亿。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低利率的通胀的时代(刘辉,2008)。世界经济将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经济调整是对美国过度消费生活模式的大纠正,旧的世界经济体系会崩溃,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机遇将大于挑战(高竣清,2008)。本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对东亚,特别是中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影响严重性还要看美国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黄朝翰,2008)。

(六)两次危机的相同点

除了不同点,两次危机也有一些共同点,背景方面,危机爆发之前的经济繁荣。“一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这次危机发生之前,美国经济同样呈现稳定持续地发展,7--8年的经济周期波动被熨平。原因方面,房地产泡沫、信贷过度扩张、投机盛行、股市暴跌成为导火索。特征方面,危机的负面影响范围广、程度深、持续时间长,影响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影响方面,大萧条的结果是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次金融风暴能否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还是未知数,但干预手段有相似之处,上次危机引起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盛行,而本次危机引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资本主义国家国有化程度的提高。两次危机给中国带来影响都很大。不过,上次是消极影响,这次可能积极的成分会更多。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机遇

从以上两次经济危机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点和相同点,但对中国的影响完全不同,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贫民穷,内战四起,对危机的影响只能被动接受。而今天情况完全不同,新中国已经建立60周年,改革开放也已30年,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已初步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近2万亿,中国政府拿出4万亿刺激经济,保持经济又好工快地发展。同年2月份,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日益强大的中国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我们需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迅速、高效、健康地发展。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利用金融危机,引进高端金融人才

利用英美金融高端人才被裁员或减薪之机加大引进力度,不仅有机会招到优秀人才,而且还有可能节约招聘成本和使用成本,有利于弥补国内金融人才结构缺陷。《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指出,目前上海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8万,仅占上海总人口约1%;行业领军人才,兼具金融、法律、外语、产业等知识,又能掌握金融服务运作惯例的中高层金融管理人才、高级专业金融人才尤为短缺。对于力图把上海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抄底”华尔街金融人才,以此来增强上海的软实力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难得的举措。

当然,有人会反对说,这些人曾搞垮了美国华尔街的五大投行,是引起这场金融风暴的“元凶”之一,把他们引进到中国来,可能搅乱中国的金融市场。对于这个问题,60年前就有了答案,共产党打败了,但重用了许多中的军事将领,当时许多共产党将领也想不通,成功的将军怎么能向败将学习。但事实证明:这些败将对共产党应对未来更大规模的战争还是很有价值的。同样,美国的情况是金融创新过度,而中国的问题是创新不足(胡汝银,2009)。与美国相比,中国的金融人才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的需求,难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从而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同时导致金融风险在低水平的金融体系中不断的积累,导致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脆弱与动荡。因此,在从美国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绝不能放慢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对外开放的程度将不断提高,最终会不可避免地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实现一体化。必须抢在这种一体化之前不失时机地发展国内的金融市场,使国内的市场参与者积累起足够的经验和市场运作技能,形成足够的竞争实力,不至于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沦为任由国外金融机构宰割的牺牲品。QDII、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等海外军团的在海外市场的全军覆没和巨额浮亏就是明证。还有黑石对摩根土担利投资50亿美元,现在仅剩10亿美元。因此,就国内市场和市场参与者而言,“发展是硬道理”,没有金融市场发展,就没有操作经验;没有金融市场发展,就没有竞争实力;没有金融市场发展,就没有成长空间;没有金融市场发展,就没有金融安全。必须只争朝夕地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经验,熟悉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的高端金融人才。

(二)利用金融危机,发展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

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10日至1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百余名专家围绕文化战略、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等展开探讨,普遍认为,在金融危机中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认为,虽然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但网络游戏、影视文化等文化创意产业却不断增长,已经远远超过经济增速。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一是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符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要求;二是符合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要求;三是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传统的出口企业,反而给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创造了机遇;四是从内需来讲,文化消费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新媒体、新文化业态的兴起也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也认为,经济危机出现时,文化消费需求反而有可能增加。近年来,文化产业逐渐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出台后,也有利于解决中小文化企业的融资问题。

印度的班加罗尔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而北京中关村和大连高新创业园具有很好的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和软件外包服务业面临着新机遇。

(三)利用金融危机,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 货币危机 国民资产负债表 资产运营一般模式预警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1-019-04

学术届对于金融危机的理解和定义各不相同,著名经济学家雷蒙德•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危机是指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一次性的、急剧的、短暂的、超周期的恶化,这些指标包括短期利率、资产(股票、房地产)、厂商的偿债能力以及金融机构的破产等。根据成因不同,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年5月)中将金融危机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股市危机和债务危机等。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危机成为金融危机最常见的外在表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体的内部失衡。银行危机、股市危机和债务危机常常是货币危机的直接诱因,并与货币危机相互交织,使得金融危机变得更加复杂(李小牧等,2001)。

Paul Krugman(1979)最早定义了货币危机,但至今争议仍然较多。Graciela Kamninsky等(1997)对货币危机的定义比较具有操作性,他们认为货币危机是指对一国货币的攻击所导致的该国货币大幅贬值或国际储备的大幅下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状态(刘志强,2000)。

国外对于货币危机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是由克鲁格曼在1979年提出的,它认为货币危机的基本原因是经济基础状况恶化;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是Obstfeld在90年代提出的,这种的货币危机理论更多地注意到政府政策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决策的非线性,并详细地探讨了政府与其它经济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它认为即使宏观经济基础没有恶化,市场预期的突然改变也可能引发货币危机;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是在1997年后提出的,其特点在于强调危机的传染性和微观性,危机传染学说的主要代表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流动性危机导致清偿力危机的理论,其代表人物克鲁格曼(1999)认为,经典的M-F模型忽略了实际汇率对投资的影响,因为企业的投资水平受制于它的财务杠杆和所有者权益的净值(张宝林,2001)。

本文在回顾上述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基础上,从国民资产负债表出发,根据资产运营一般模式和一般均衡理论,从独特的角度探讨了货币危机的机理,并据此提出了有关的预警指标。笔者认为,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美元贬值可能造成的货币危机将再次成为笼罩在全球上空的阴影,因而本文的研究意义深远。

一、国民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运营一般模式

货币危机最终表现为一个经济体的国际储备大幅降低或者货币大幅贬值,无法有效动用自身的金融资产甚至非金融资产抵御国外投机的冲击。因此,从资产运营角度诠释货币危机的机理,首先就应当从理解国民资产负债表开始。

(一)国民资产负债表

国民资产负债表就是将企业资产负债表技术运用于国民经济,这一构想最早是由H. D. Dickingson (1936) 提出的,

R. W. Goldsmith (1955) 编制了较为完整的美国国民资产负债表,之后的诸多经济学家在此有重要贡献。在1968年、1977年和1993年颁布的各种SNA文件中,联合国不断规范了国民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

这种标准将“国外”视同为一个机构部门,以反映本国各机构部门与国外之间的经济联系。“国外”部门与本国各机构部门共同构成国民资产负债表项目分类的经济主体,通过各经济主体分别核算之后再合并就得出国民资产负债表的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及其各细分种类。

(二)资产运营一般模式

本文从资产价值形态的角度将国民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重新归类,将金融资产中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保险专门准备金等称为现金资产,将金融资产中的贷款和其它应收账款称为信贷资产,将金融资产中的股票和其它权益、股票以外的证券称为证券资产,将包含固定资产、存货及贵重物品等各种生产资产与有形及无形的非生产资产在内的非金融资产称为实体资产。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个人或企业)对财富的追求使得他们愿意付出劳动,从而促使资产从一种价值形态向另一种价值形态转化,其结果便是资产的增值或贬值。因此,资产运营的过程反映了微观经济活动的内容,资产运营的结果又必然体现为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而加总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就得到了各机构部门以及国民经济总体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可用资产运营一般模式来分析货币危机。

资产运营一般模式是指通过如下三个步骤实现经济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一是确定现金资产、信贷资产、证券资产、实体资产及其组合;二是构建具体环节的“运营单元”,通过四类资产的16种可能转换,最终实现资产现金化;三是将不同的“运营单元”有机地连接成一个资产运营过程,实现连续的循环过程,从而为经济主体创造价值。

同时,本文还用如下的矩阵及运算表示出上述四类资产的16种转换。若用A、B、C、D分别代表现金资产、信贷资产、证券资产、实体资产,则可以用如下的字母组合来表示这16种资产运营方式,例如AA就表示现金资产现金化。

因此,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若用

分别表示A、B、C、D四类资产运营的利润函数,则微观主体的资产运营目标函数就可以

简单表示为最大化总利润:

二、四类资产市场的失衡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危机

货币危机就是经济金融的严重失衡,它的对立面就是经济金融的合理均衡,因而可以用资产运营一般模式和一般均衡理论来分析它。

假设一个小的开放经济体是完全竞争的,资本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并且在初始的约束条件下呈现动态均衡的状态。那么,在微观上,它就表现为个人或企业通过资产运营过程的连续循环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并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实现正常的资产运营过程;在宏观上,它就表现为现金资产市场、信贷资产市场、证券资产市场和实体资产市场及其子市场的动态均衡,国民经济就处于理论上的稳态增长路径。

如果外部主客观因素使得某一约束条件突然变化,比如政策条件或市场预期等发生转变,那么这种冲击就可能引起力量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原有的均衡状态发生某些结构性变化。并且,由于现代经济的特征在于价值运动引导使用价值运动,金融资产市场比实体资产市场反应更快、流动性更强。因此,现金资产市场常常会先出现失衡,进而通过资产运营将失衡传递到其它三类资产市场上,最终导致本币的对内通胀和对外贬值。

(一)现金资产市场的失衡

在国民资产负债表中,现金资产包括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保险专门准备金。现金资产市场失衡通常表现为与现金资产有关的资产转换市场中的供求均衡被打破,包括现金资产现金化、现金资产信贷化、现金资产证券化和现金资产实体化这四种转化,因而现金资产市场就可相应细分出四个子市场。

由于本位货币的法定支付功能以及现金资产的相对同质性等特征,这四类资产转化又通常现金资产现金化开始。现金资产现金化是指将一种现金资产转换为另一种现金资产,从经济体的层面上来说,主要表现为外汇交易,其次是互换交易(Swap),其中前者占有绝大比重。因此,现金资产现金化市场的失衡主要表现为外汇市场失衡,在外汇供求上,经常项目中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和资本项目套利资金持续净流入使得外币供给持续大幅度增长,因而对于本币的需求也相应大幅度上升,而对本币持续的超额需求使得本币面临持续的升值压力。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它迫使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长期走势间的差异持续扩大;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它则会使得该经济体出现本币长期升值。

因为现金是不生息的,作为外币现金资产的国际游资在转化为本币现金资产后,不可能以本币现金的形式保存,而必然转化为其它资产形式。它们或者以银行存款的形式通过银行的资金运用转化为银行的信贷资产实现增殖,或者通过证券市场转化为证券资产实现投资增殖,也可能通过直接投资的渠道转化为实体资产进入实际再生产过程实现增殖。此外,由于贸易顺差而产生的本币投放也不可能仅仅获得银行存款利息,其中大部分还是可能会转化为实体资产、应收账款等,以获得进一步的价值增殖。因此,本币升值和资金在不同资产市场之间的流动必然会引起资产价值形式的转化,改变原有市场格局和利益分配,从而打破其它资产市场原有的均衡状态被打破。

(二)证券资产市场的失衡

国际游资通过现金资产现金化之后转化为本币现金资产,然后投资于该经济体内的证券市场,使得证券资产需求持续大幅度增加而供给相对不变,证券资产价格持续高涨,主要表现为股指的一路高涨。另一方面,在巨额外汇储备形成过程中,中央银行被迫投放大量本币,这些货币也可能由企业或银行最终投入到证券资产中以追求价值增值,进一步推高对证券资产的需求。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证券资产分为原生证券资产和证券衍生资产两大类,而两个细分市场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自循环机制。本币资金持续大量投入到原生证券资产市场,而实体经济既定的制度背景和再生产环节决定了原生证券资产供给的增加相对比较稳定,故原生证券资产价格便会出现持续上涨。同时,由于原生证券资产是证券衍生资产的基础,原生证券资产量价齐升就必然引起相应的证券衍生资产市场的迅速膨胀。

两类证券资产的量价齐升显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经济信心,并通过心理预期作用影响人们对原生证券资产收益预期和风险升水的主观判断。这两者是影响原生证券资产价格的关键因素,因为原生证券资产基本价格=实体资产预期收益/(贴现率+风险升水-收益增加率),而实体资产预期收益和风险升水又以实体资产一定的事态变化发生率为依据,原生证券资产的市场价格则受制于交易者对预期收益和风险升水的主观判断。如果投资者主观判断的证券资产预期收益率远高于由实体资产收益率,相应的风险升水又远低于实体资产所决定的水平,那么原生证券资产市场价格便将远远高于其基本价格,市场价格高于基本价格的部分即为资产泡沫。尽管原生证券资产的基本价格是由实体经济决定的,而且从理论上说,托宾Q(=原生证券资产市场价格/原生证券资产基本价格)可以用于衡量其泡沫性的程度,但在实践中原生证券资产的基本价格很难确定,故其泡沫性程度只能通过原生证券资产价格增长率与实体资产收益增长率的差异程度来判断。这种差距很大时就意味着原生证券资产市场出现了严重失衡。

然而,在实体资产收益率增长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依赖主观预期支撑起来的原生证券资产超高价格显然仅仅是资金推动型上涨的结果,属于一种典型的介稳系统,即具有耗散结构的自组织弱混沌系统,这种相对稳定的介稳系统必须依靠与外界进行资金交换才能得以维持,但又很容易被外界的微小扰动所破坏。这正如在沙堆垒集的过程中,偶尔会有一颗沙粒引起一个小的崩塌,随着沙堆越来越高,崩塌也越来越大。临界状态时,几粒沙子的运动就将引起大的滑坡(灾变)。某些特定市场信息,比如政治、经济、军事、地震或其它偶发性事件等,都可能引起投资者主观预期的突然逆转,证券市场急剧跳水和巨额赎回开放式基金,证券资产现金化就是国际游资大量撤资的过程,这种不规则的资金流动通过联动效应、操纵、蚂蚁撬动堤坝和逆向效应等常常可能引起该经济体内部、整个地区甚至全球性证券资产市场的崩盘和全面的经济金融危机,并最终表现为货币危机。

(三)信贷资产市场的失衡

信贷资产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贷款和企业的应收账款,前者为银行信用,后者为商业信用。由前可知,持续的贸易顺差和国际游资的流入引起外汇占款大量增加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日益被动,本币现金资产的大量增长相当于中央银行向社会投放相应的基础货币,也必然相应增加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由此引起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大量增加,而在企业信贷资产需求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就会引起信贷资产市场的失衡,引起企业盲目投资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使经济结构出现畸形化。另一方面,出口企业换汇的大量增加也使得它们因自有资金更为充裕,而降低赊销条件、增加应收账款,成果导致企业之间“三角债”的大量增加,此即为商业信用的盲目扩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三角债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杂织常常容易引起商业银行的挤兑危机、信贷危机甚至倒闭破产,由于商业银行内在的脆弱性和易传染性,进而可能很快演变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并最终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

(四)实体资产市场的失衡

金融资产运营虽然能提高经济效率但削弱了国民资产负债表的稳定性,加大了经济体遭受金融风险的概率。而实体资产的稳健运营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与核心。相对过剩的现金资产引起实体资产市场失衡的机制主要包括:一是由于利率的持续过低弱化了其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二是推动了楼市、土地、黄金、古玩、大宗原材料等稀缺性实体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三是通过FDI转化为实体资产造成了盲目重复投资。

首先,本币现金资产的相对过剩引起货币市场上供给相对过多,从而使得市场利率持续偏低甚至掉入了流动性陷阱,而利率作为最重要的资金价格难以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这势必引起整个经济体效率持续降低;其次,大宗产品和原材料等实体资产价格的上涨和预期利率的上升,将加大内向型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其盈利能力,而本币升值又会降低外向型企业的出口价格,因而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出口竞争力也相应降低;第三,FDI过多流入也可能扭曲实体经济结构,加大了对外资和外债依赖,使得出口依存度过高,,弱化了本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因此,实体资产市场长期失衡的结果就是降低了实体资产的收益率,最终损害的还是国内外直接投资者。实体资产收益率持续偏低的后果有三点:一是国外直接投资会逐渐退出,导致经济长期衰退;二是使得银行信贷资产不良率升高,企业三角债积弊难还,信贷资产市场严重失衡;三是实体资产收益率持续偏低,但以此为基础的证券资产收益率却相对过高,其差异主要由二级市场的价差弥补,由于要维持持续的价差就必须有持续的资金投入,一旦投资者预期发生逆转撤走资金,势必引起证券资产市场危机。比如,次贷危机的过程就是由于美国新房销售率下降较多,银行信贷收缩,收益大跌的预期引起房地产美股大跌,各国金融机构也因为持有大量次级债券而遭受损失。当然,其它两种情况也可能引起金融危机,甚至多种情况是共同发生和交叉传染,引起了全局性的危机。

三、货币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资产运营一般模式分析可知,四类资产市场的运作不但事关微观层面而且更与宏观层面直接联系,因而要建立货币危机的预警机制就必须从四类资产市场运作的有关指标体系入手。

从现金资产市场来说,其对内市场主要指货币市场、对外市场主要指外汇市场,因而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及其增长率毫无疑问应当成为首要的监控指标,其次就是国内外利差,影响汇率及货币供应的外汇储备也应当成为重点监控指标,第四就是M1和M2的超额指标,第五就是M2与外汇储备之比。

从信贷资产市场来说,商业银行存款总量、存贷比、国内信贷与GDP之比也是需要重点控制的指标,还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率也应该被考虑。因为商业银行自身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和独特的传染性,其负债直接影响派生存款进而影响货币总量,同时商业银行资产是否安全更是事关其盈利状况和自身的存亡大事。此外,国内储蓄率、国家外债余额/GDP、财政赤字/GDP也都是与信贷市场有关重要的预警指标。

从证券资产市场来说,股价指数通过加权形成,从总体上反应了整个市场的涨跌情况,也是危机预警的重要指标。此外,股市的平均市盈率、融资增长率、总市值及其增长率也应当为当局重点关注的指标。

从实体资产市场来说,GDP及其增长率、总产出、进口总量、出口总量、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贸易顺差及其增长都应该是货币危机预警的重要先行指标。此外,国内外相对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也应该包括在内。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文研究深度有限,货币危机的机理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尚待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和预警指标阈值和权重也需要进一步量化。而且,我们并未真正从国家效用函数角度出发以数理和也来以计量的方法进行模型化。这些都是以后值得重点深入研究的方向。

作者简介: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动荡;信用危机;世界经济

2007年4月4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由于刺激住宅抵押贷款业务出现亏损申请破产保护,次贷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截止到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持续了18月,其已经发展为现在所谓的“金融海啸”,昔日熙熙攘攘的华尔街现在却陷入了自1929-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到2008年7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一度出现了缓解的迹象,有经济学家乐观的断言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已经过去。然而到了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政府出手挽救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这个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现在正在冲击整个世界,其广度和深度也都无法预测。时至今日,美国次贷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而是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至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我将在以下浅谈几点。仅代表个人意见。

一、次贷危机的原因

为其影响,我们不得不认真的分析一下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简单来说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贷款危机及其在全球的扩散。从其表面来看,诱使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美国在“9.11”事件后为了刺激经济而不断采取降息的政策,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以及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金融全球化,而后房价的不断下降,以上种种都使得次贷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迅速的影响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基于一些学者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研究,一致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一种新型的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放大并移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资本渠道和贸易渠道扩展到整个世界。追根溯源,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而引起的。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长期失衡,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的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实质上是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并释放到真个金融领域而引起严重的危机。这次的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二、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一)美国实体经济低靡,处于衰退期。

美国经济低靡,正在经历衰退。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10月18日接受《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时称“美国经济正陷入严重衰退”。

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使得美国人尤其是持有与次级贷款相关产品的人们的资产大幅度缩水,势必会影响到投资、消费、就业等多个方面,从而对美国的实体经济造成影响。美联储已经两次调低美国预期经济增长速度。美联储曾于2007年11月了2008年美国预期经济增长率的为1.8%-2.5%,更改了先前预测的2.5%-2.75%。而进入2008年后,由于美国的房价比预期的更低,因此美联储也相应的重新了美国预期经济增长速度,于2月20日发表声明,新的预测为08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在1.3至2个百分点之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多次下调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测。同时,受次贷危机和石油价格的上涨等原因,美国的失业率也比美联储所预期的失业率高。美联储3月份预计08年美国失业率为5.1%,但美国从进入08年开始,工作不断减少,6月份,失业率到达了5.5%,达到了美国自2004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失业水平。最新的数据表明,2008年10月份的失业率达到了6.1%。而跟据保罗·克鲁格曼的估计,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失业率将达到7%,甚至是8%。同时,次贷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月份的110一路下滑到2008年10月份的38,而9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还处于61.4的水平。这个降幅水平出乎市场预料,已经跌至该指数创立以来的最低点。银行由于亏损而收紧银根,严格控制信贷,使得很大程度上需要进行信贷支持消费的美国消费总额下降。

(二)美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仍在蔓延

对于美国而言,次贷危机带来的是一种信用危机,美国的金融行业进入了严重的动荡时期。

许多金融企业的账面出现了巨额的浮亏。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等大型金融企业在2008年5月既已报亏,有的出现金融困难。时至今日,美国的五大投行已成历史。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随后在9月15日,美国的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而美国的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则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21日,美联储宣布仅剩的两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变成了银行控股公司。

同时,美国的证券市场也出现了剧烈的波动。时至2008年10月7日,标准普尔500指数自2003年以来首次突破1000点,而道琼斯工业指数则创下1937年以来最大的年度跌幅。同时,三大股指的下跌速度也都达到了最高纪录。

金融市场上的信用紧缩非常严重,由于银行亏损,众多银行纷纷收紧银根,提高融资条件,减少了信贷规模,这使得流动性出现紧缩,同时融资成本增加,企业融资变得困难起来。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投资风险的增加,国际投资者的热情受到一定抑制,投资交易量低且交易缓慢。

此外,次贷危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元贬值和国际原油价格一度暴涨。次贷危机使美联储又原来以控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转为防止经济下滑的货币政策,自2007年9月开始连续下调利率,将商业银行隔夜拆借利率由07年9月的þ25%下降到现在的1%(如下图所示)。美元与欧元、英镑的利差增加,同时加上其他国家的银行纷纷抛售美元,使得美元下行的压力更大,时至今日,美元已经跌至自2002年的最低值。美元的连续贬值,加上投机炒作,使得原油价格一度暴涨。

三、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国经济的衰退,将严重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其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28%,同时,美国又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市场,2007年美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为9.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0%。因此,一旦美国的消费需求下降,这个严重的供需缺口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弥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拉美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22个百分点,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将平均下降0.13个百分点。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次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2007年7月份预测的5.2%降至2008年8月份预测的3.7%。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4月2日发表的《全球及地区经济前景预测》中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以令人预想不到的方式迅速蔓延,对市场及金融体系核心机构造成广泛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在失去动力,全球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从25%降到3%以下,这等同于全球进入萧条状态。 同时,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剧烈波动的时期。首先,大量房贷机构,特别是与美国次级贷款相关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陷入困境和破产。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50多家银行和对冲基金等受到严重影响。据日本综合研究所的估计,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金融机构和投资家的损失最大将达到4636亿美元。2007年十月以来,全球股市暴跌,全球股票市值损失高达7.7亿元。同时,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流动性不足。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风险的增大,使得信贷紧缩,同时,次贷危机也波及到一些大银行的杠杆业务,影响了企业的债券发行和并购。

次贷危机严重的影响了国际贸易和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次贷危机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的经济衰退也将会通过这一重要方式影响到全球的经济。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国,伴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而来的必然是美国人收入的降低,消费需求的降低,这样必将会对那些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其出口减缓,同时使这些国家GDP的增长。同时,伴随着美元的贬值,带来的是出口国商品的竞争力的下降,以上两种原因都会影响到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同时,美元的贬值也使得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和国际购买力大幅度的缩水。

次贷危机可能会减少全球的对外投资总额。一方面,由于次贷危机,会使得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减少,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备不时之需,因而可能会收回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

目前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次贷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并且还在向全球扩散。到目前为止,美国房地产市场仍旧面临着困境,受其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现在依旧存在着严重的波动,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人们的恐慌心理,使得美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安,同时,银行由于亏损,收紧银根,提高贷款的条件,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滞缓了企业兼并和收购的进程,减慢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对于世界经济而言,美国的次贷危机通过国际贸易和全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影响到了整个世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信用遭到了质疑,使得一向以借贷为基础进行消费的美国人不得不减少自己的消费,随着美国人消费需求的减少,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国家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减缓。而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使得各国的与次级贷款相联系的银行、对冲基金、私人基金以及国家主权基金等都蒙受了巨大的亏损。同时,给各个国家的股市、债市、汇市都带来了巨大的波动,及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资本市场并不完全开放的国家来说,仍旧通过影响人们投资的信心而使证券市场持续下行。

参考文献

[1]《美国次贷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刘辉.杜淑一.风险管理

[2]《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李若谷.冯春平.时评

[3]《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陈雨露.庞红.蒲延杰..全球瞭望

[4]《美国次贷危机简顾》.杰姆斯巴茨.格伦亚戈.全球视线

[5]《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及影响》.王东.当代论坛

[6]《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东南亚的影响》.尹福生.东南亚经济研究

[7]《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甄炳喜.亚非纵横

[8]《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分析》.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研究小组.中国经贸导刊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动荡;信用危机;世界经济

2007年4月4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由于刺激住宅抵押贷款业务出现亏损申请破产保护,次贷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截止到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持续了18月,其已经发展为现在所谓的“金融海啸”,昔日熙熙攘攘的华尔街现在却陷入了自1929-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到2008年7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一度出现了缓解的迹象,有经济学家乐观的断言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已经过去。然而到了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政府出手挽救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这个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现在正在冲击整个世界,其广度和深度也都无法预测。时至今日,美国次贷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而是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至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我将在以下浅谈几点。仅代表个人意见。

一、次贷危机的原因

为其影响,我们不得不认真的分析一下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简单来说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贷款危机及其在全球的扩散。从其表面来看,诱使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美国在“9.11”事件后为了刺激经济而不断采取降息的政策,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以及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金融全球化,而后房价的不断下降,以上种种都使得次贷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迅速的影响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基于一些学者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研究,一致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是一种新型的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放大并移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资本渠道和贸易渠道扩展到整个世界。追根溯源,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而引起的。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长期失衡,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的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实质上是资产价格的泡沫破裂并释放到真个金融领域而引起严重的危机。这次的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都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二、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一)美国实体经济低靡,处于衰退期。

美国经济低靡,正在经历衰退。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10月18日接受《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时称“美国经济正陷入严重衰退”。

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使得美国人尤其是持有与次级贷款相关产品的人们的资产大幅度缩水,势必会影响到投资、消费、就业等多个方面,从而对美国的实体经济造成影响。美联储已经两次调低美国预期经济增长速度。美联储曾于2007年11月了2008年美国预期经济增长率的为1.8%-2.5%,更改了先前预测的2.5%-2.75%。而进入2008年后,由于美国的房价比预期的更低,因此美联储也相应的重新了美国预期经济增长速度,于2月20日发表声明,新的预测为08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在1.3至2个百分点之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多次下调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测。同时,受次贷危机和石油价格的上涨等原因,美国的失业率也比美联储所预期的失业率高。美联储3月份预计08年美国失业率为5.1%,但美国从进入08年开始,工作不断减少,6月份,失业率到达了5.5%,达到了美国自2004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失业水平。最新的数据表明,2008年10月份的失业率达到了6.1%。而跟据保罗·克鲁格曼的估计,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失业率将达到7%,甚至是8%。同时,次贷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07年1月份的110一路下滑到2008年10月份的38,而9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还处于61.4的水平。这个降幅水平出乎市场预料,已经跌至该指数创立以来的最低点。银行由于亏损而收紧银根,严格控制信贷,使得很大程度上需要进行信贷支持消费的美国消费总额下降。

(二)美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仍在蔓延

对于美国而言,次贷危机带来的是一种信用危机,美国的金融行业进入了严重的动荡时期。

许多金融企业的账面出现了巨额的浮亏。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等大型金融企业在2008年5月既已报亏,有的出现金融困难。时至今日,美国的五大投行已成历史。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随后在9月15日,美国的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而美国的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则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21日,美联储宣布仅剩的两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变成了银行控股公司。

同时,美国的证券市场也出现了剧烈的波动。时至2008年10月7日,标准普尔500指数自2003年以来首次突破1000点,而道琼斯工业指数则创下1937年以来最大的年度跌幅。同时,三大股指的下跌速度也都达到了最高纪录。

金融市场上的信用紧缩非常严重,由于银行亏损,众多银行纷纷收紧银根,提高融资条件,减少了信贷规模,这使得流动性出现紧缩,同时融资成本增加,企业融资变得困难起来。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投资风险的增加,国际投资者的热情受到一定抑制,投资交易量低且交易缓慢。

此外,次贷危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元贬值和国际原油价格一度暴涨。次贷危机使美联储又原来以控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转为防止经济下滑的货币政策,自2007年9月开始连续下调利率,将商业银行隔夜拆借利率由07年9月的þ25%下降到现在的1%(如下图所示)。美元与欧元、英镑的利差增加,同时加上其他国家的银行纷纷抛售美元,使得美元下行的压力更大,时至今日,美元已经跌至自2002年的最低值。美元的连续贬值,加上投机炒作,使得原油价格一度暴涨。

三、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国经济的衰退,将严重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其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28%,同时,美国又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市场,2007年美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为9.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0%。因此,一旦美国的消费需求下降,这个严重的供需缺口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弥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拉美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22个百分点,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将平均下降0.13个百分点。200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次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2007年7月份预测的5.2%降至2008年8月份预测的3.7%。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4月2日发表的《全球及地区经济前景预测》中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以令人预想不到的方式迅速蔓延,对市场及金融体系核心机构造成广泛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在失去动力,全球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从25%降到3%以下,这等同于全球进入萧条状态。同时,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剧烈波动的时期。首先,大量房贷机构,特别是与美国次级贷款相关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陷入困境和破产。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50多家银行和对冲基金等受到严重影响。据日本综合研究所的估计,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金融机构和投资家的损失最大将达到4636亿美元。2007年十月以来,全球股市暴跌,全球股票市值损失高达7.7亿元。同时,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流动性不足。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风险的增大,使得信贷紧缩,同时,次贷危机也波及到一些大银行的杠杆业务,影响了企业的债券发行和并购。

次贷危机严重的影响了国际贸易和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次贷危机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的经济衰退也将会通过这一重要方式影响到全球的经济。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国,伴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而来的必然是美国人收入的降低,消费需求的降低,这样必将会对那些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其出口减缓,同时使这些国家GDP的增长。同时,伴随着美元的贬值,带来的是出口国商品的竞争力的下降,以上两种原因都会影响到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同时,美元的贬值也使得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和国际购买力大幅度的缩水。

次贷危机可能会减少全球的对外投资总额。一方面,由于次贷危机,会使得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减少,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备不时之需,因而可能会收回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

目前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次贷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并且还在向全球扩散。到目前为止,美国房地产市场仍旧面临着困境,受其影响,美国的金融市场现在依旧存在着严重的波动,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人们的恐慌心理,使得美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安,同时,银行由于亏损,收紧银根,提高贷款的条件,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滞缓了企业兼并和收购的进程,减慢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对于世界经济而言,美国的次贷危机通过国际贸易和全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影响到了整个世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信用遭到了质疑,使得一向以借贷为基础进行消费的美国人不得不减少自己的消费,随着美国人消费需求的减少,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国家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减缓。而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使得各国的与次级贷款相联系的银行、对冲基金、私人基金以及国家基金等都蒙受了巨大的亏损。同时,给各个国家的股市、债市、汇市都带来了巨大的波动,及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资本市场并不完全开放的国家来说,仍旧通过影响人们投资的信心而使证券市场持续下行。新晨:

参考文献

[1]《美国次贷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刘辉.杜淑一.风险管理

[2]《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李若谷.冯春平.时评

[3]《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陈雨露.庞红.蒲延杰..全球瞭望

[4]《美国次贷危机简顾》.杰姆斯巴茨.格伦亚戈.全球视线

[5]《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及影响》.王东.当代论坛

[6]《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东南亚的影响》.尹福生.东南亚经济研究

[7]《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甄炳喜.亚非纵横

[8]《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分析》.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研究小组.中国经贸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