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例6篇

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27层净化”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的通知》(赣卫监督字〔2021〕15号)的要求,我大队派出了执法人员员于2021年4-6月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室、口腔科、手术室、消毒供应室、感染性疾病科、检验科(化验室)、重症监护室以及医疗废物暂存间等场所进行了监督检查,现将情况小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制定方案,落实责任。为确保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有序开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健全了制度,明确监督重点、监督要求,确保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到位。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方面,所有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均制定了各项措施,各单位疫情报告基本规范,有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员,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也基本齐全,未发现迟、漏、瞒报的现象。

(三)对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室、口腔科、手术室、消毒供应室、感染性疾病科、检验室等重点科室的监督检查,

一是均建立了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疫情控制、生物安全、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等制度及应急预案。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未执行一人一用一灭菌;实验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均使用高压灭菌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一级以上医疗机构按要求建立了预检、分诊制度;县人民医院规范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及发热门诊;从事传染病诊治的医护人员、就诊病人采取相应的卫生防护措施;基层医疗机构发现疫情时,为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提供诊疗或按规定转诊并记录;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运送车辆及工具以及医疗废物、污水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二是组织了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有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和手卫生设施设备并使用规范;做到了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较好;三是三个二级生物实验室都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感染应急预案,建立实验档案,实验室布局合理,有相对独立区域,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设施设备符合相应的条件要求,有生物安全标识和消毒设施,生物安全柜有定期进行检测。进入实验室配备个人防护用具齐全,实验室靠近出口处设洗手池或快速手消毒剂(二级实验室有洗眼器和喷淋装置);实验人员符合资质要求。实验室菌毒种及样本在同一建筑物消毒灭菌处理,按规定对空气、物表等消毒处理。

(四)在医疗废物处置方面,2家二级医疗机构、14家乡镇卫生院和疾控、妇保院能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包装、运送、暂存处理。大部分乡卫生室能按规定收集处理医疗废物。但少数单位存在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登记记录不全以及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不规范的现象。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污水都有统一收集并经严格消毒。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暂存时间有超过2天的现象;

(二)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缺乏对医疗污水的PH值、余氯含量的监测

(三)个别单位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登记不全。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达到自觉依法防治传染病的目的。

(二)强化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处置、消毒隔离制度和传染病疫情控制等工作的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职责,明确具体责任人。

(三)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特别是个体诊所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传染病防治有关工作规范,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2

《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文章《医院感染工作计划》正文开始》一、医院感染监测:

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全院住院病人感染发病率,每月下临床监测住院病人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督促临床医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

每半年采取回顾性监测方法,对出院病人进行漏报率调查。减少医院感染漏报,逐渐使医院感染病历报卡制度规范化。

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每月对重点部门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灭菌剂、消毒灭菌物品等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4、根据《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和《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做好手术室器械的清洗、消毒和保养工作。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根据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实施细则及抗菌药物合理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每季度调查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

三、督促检验科定期公布全院前五位感染细菌谱及其耐药菌,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四、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进行全院医务人员分层次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感染预防控制新进展、新方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等。对护理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消毒隔离知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及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保洁人员的工作要求、消毒灭菌的基本常识、清洁程序、个人防护措施及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等。

五、病区环境卫生学及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定期督查医疗垃圾分类收集及消毒处理情况,监督管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消毒毁形、回收焚烧处理等工作。

六、传染病管理:

按照要求搞好法定传染病管理及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的管理,防止传染病漏报及流行。尤其要加强对重点传染病的监控与防治力度。杜绝疫情漏报而导致疫情扩散的发生。

七、医院改扩建工作:

供应室、手术室的改建,应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污染物品的清理、消毒和灭菌必须有明确的循环路线,不能逆行;墙面、屋顶要光滑平整,以利清洁消毒。

院内感染工作计划(二)

在院部、支部领导下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以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控制院内感染为中心,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为了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进一步搞好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结合震后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20**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及业务学习

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扎扎实实把传染病管理和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拟定今年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传染病知识培训和院内感染知识讲座各两次,理论知识考试两次,并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二、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

2、进一步完善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日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每月底及时将传染病月报表XX县疾病控制中心并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

3、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好常见传染并重点疫情预警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今年主要一抓医护人员知识培训,二抓应急处置培训,三抓医疗救治培训,四抓病例监测培训。

4、进一步加强发热、腹泻门诊管理,按要求认真填写各种登记本。坚持发热病人每日零报告制。

三、加强死亡病例报告和死亡证明书的管理,

按照《XX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进一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及网络直报工作。加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出现居民死亡后,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死亡证明书内容,填写完后由门诊办公室盖章,证明书第三、四联交由死者家属,第一、二联由门诊办公室通知预防保健科收取,保健科将第二联进行网上直报,第一联保存在死者病历中。凡是我院收治的病员死亡后,才能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院外死者原则上不得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特殊情况需经院长、分管院长同意后方能开具。如因医师私自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概由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院内感染管理

(一)加强院内感染核心科室管理。

1、加强供应室管理,保障消毒灭菌包质量。供应室要认真组织学习、掌握各项灭菌监测技术,定期进行效果监测,并作好各种监测登记,认真按照《供应室工作质量标准》执行,保证灭菌物品质量,拒绝不合格的灭菌物品进入临床科室,坚持下收下送制度,保障临床科室无菌物品的供给。

2、手术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术器具必须做到一用一灭菌,手术器械尽量采用高压灭菌,须化学消毒剂浸泡器械首选2%戊二醛,必须达到灭菌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数,非手术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3、加强产科感染管理,预防产妇及新生儿感染,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相关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产房区域划分应相对明确,分娩结束做好消毒处理。

4、加强临床医技科室管理。

(1)胃镜室使用后的内窥镜及附件清洗消毒应严格按照《内窥镜清洗消毒操作规范》要求做好内窥镜清洗、消毒、登记工作。

(2)加强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管理:凡进入口腔内的所有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对进入病人无菌组织的器械必须采用高压灭菌,对需浸泡的器械必须使用高效消毒剂浸泡。

(3)病理科要认真做好废弃组织无害化处置登记等工作。

(4)检验科使用压脉带坚持一人一根,用后必须浸泡消毒。废弃标本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排入下水道。

(5)加强洗衣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划分污染区与清洁区,对各类衣物应分类清洗,对感染性衣物要经消毒后单独洗涤,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衣物应视同感染病人的衣物等同处理。洗衣机要定期消毒。供应室要做好洗衣房指导、监督工作。

(二)积极开展综合性监测和目标监测。今年拟邀请疾控中心对我院开展生物监测两次。院感科对手术室、治疗室、供应室、产科等重点科室的消毒灭菌物品,消毒液进行不定期监测,每季度对各科室紫外线灯进行强度检测,消毒隔离工作进行考核一次,并对各科室的感染发生率,部位感染率,各种感染的易感因素,病原体及其赖药性情况,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消毒灭菌效果和医护人员的不良习惯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和指导,给予有效控制。对院内感染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安全 隐患加以系统分析,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给各科室,提出解决办法和防范措施。

(三)各临床科室认真填写院内感染卡片,按时上报,如有漏报、不报者将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进行处理。

(四)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各科室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垃圾分类。加强对清洁工的培训管理,作好对医疗废物处理的登记,交接记录工作,严防医疗废物向外流失。

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工作

1、今年将在门诊、住院部设立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专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实际需要,及时更换宣传内容,拟定开展健康宣传活动4次,办传染病专栏4期。

2、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和职工健康档案。

3、配合疾控中心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保障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达100%,做好学校、社会群体大型预防接种。

六、搞好医院环境消杀工作

每月对周围环境进行一次消杀处理,特殊情况遇环境污染随时消毒。

院内感染工作计划(三)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有效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防范医院感染,配合三级中医院的评审,今年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中相关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内容,并针对20XX年自治区卫生厅、银川市卫生局等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各部门考核细则,依据考核细则将平时考核与月底考核相结合,加强考核力度,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

二、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1、全面综合性监测 开展规范的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测,通过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临床病例资料的查询、检验科细菌培养结果的查阅、临床查看病人等,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病例,督促医生填报医院感染卡,并及时发现可疑暴发的线索。

2、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逐步规范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及时反馈信息给临床科室,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可靠信息。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

在开展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基础上,尝试开展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4、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配合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20XX年的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8月筹备,9月开展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1次,将调查结果上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5、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

加强同检验科及临床科室联系,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时指导、监督科室采取消毒、隔离措施,严防多重耐药菌的医院内感染及暴发发生。

三、感染病例汇总、上报院感基地

每月对出院病例按疾病分类及医院感染病例统计汇总,按规定向院感基地上报院内感染监测报表。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

针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通过对检验科细菌培养检测结果的查询,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加强对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监督与指导,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

五、加强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管理

1、根据《三级医院评审细则》的要求对重点区域包括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等物表、医务人员手、消毒灭菌物品及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细菌含量监测,每月1次。

2、消毒、灭菌后的胃肠镜、宫腔镜、腹腔镜及口腔科器械每月监测1次。

3、紫外线灯管的强度监测,由科室每半年监测一次并有记录,于月考核时检查。

4、平时及每月考核时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用试纸进行浓度监测(随机)。

对监测不合格的科室协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加强监督管理。

六、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

1、以科室为单位,由院感小组开展每月1次的院感知识学习,月底考核时以提问形式考核,使院感知识培训落到实处。

2、邀请外院专家来院及本院专职管理人员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三级医院评审院感防控迎评内容讲座1次及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专题培训1次。

3、完成实习人员、新聘等新来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岗前培训。

七、加强对消毒药械的管理,监督一次性医疗用品质量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的相关资质的审核。

八、加强对洗衣房、污水处理的院感监督和指导

九、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严格监管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集中暂存的各个环节,严格防范医疗废物混人生活垃圾污染周围环境。

十、规范供应室工作

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规定,与护理部配合,进一步规范医院消毒灭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

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基层医院;医院感染;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06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67-02

医院是患者的集散地,具备疾病传播的三要素[1]。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医疗高新技术的发展,是防范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和保障广大患者以及医务人员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针对医院感染预防及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组织机构不健全部分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预防感染的相关知识,有的医院领导认为院感科可有可无,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表面上看不见经济效益,因此医院领导往往不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资。部分医院感染委员会未履行委员会职责,未按要求定期召开会议及开展相应的工作。有的医院虽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系,但并没有实际运行实施[2]。

1.2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规范消毒灭菌用到的医疗器械、物品敷料的消毒灭菌未达到要求,很多医院都未采取器械集中清洗,多数医院无专门清洗消毒的供应室,都在科室作清洗打包再送高压灭菌。清洗步骤以及流程,内镜的清洗、消毒处理均不符合规范要求,无高压气枪、水枪,而且未使用酶洗,内镜数量不够,达不到消毒灭菌的时间要求。外加无菌器械超期使用,医护人员工作中不注意消毒洗手。

1.3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临床医师未正确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去执行,导致药物用法用量不当,选药不当等,缺乏应有的药理学知识,不仅会造成卫生资源浪费,还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引发其他疾病。目前,我国现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上不合理现象很多。首先,乡镇医院条件比较简陋,大多数医院不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而出现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其次,医院关于感染的管理不严,专职人员结构不合理,得不到医师或药师的效指导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部分医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外科系统科室手术后预防用药,无论手术大小,抗菌药物使用已成常规

1.4规章制度不健全部分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只重视本科室业务,轻视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分配不合理,职责不明确,督导检查力度不够。此外,大多数医院缺乏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无法较好的落实管理制度

1.5医院感染监测工作不到位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健全。医院感染监测工作不到位,大部分基层医院由护理部主任兼职感染办公室主任,管理及业务知识欠缺,未开展对消毒、灭菌效果的有效监测,未对使用中的消毒剂浓度、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

2对策

2.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科是集管理职能与业务于一体的独立科室。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医院领导不能使管理人员一身多职,应设独立的科室,不断提高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贯穿于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涉及到医院各个科室专业,需要各级人员的协调配合。

2.2加强督导、检查加强持续质量改进大多医院感染管理单位检查之前,被检查单位已接到通知,在检查之前就做好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检查时就很难发现问题,从而起不到督导作用。因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要根据制度、标准要求,不定期的深入科室,督导检查抓措施落实,持续抓质量改进。对个人及科室,奖惩分明,并出书面整改意见每月进行反馈,年底奖优罚劣。

2.3加强医院感染培训基层医院必须宣传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多进行全员培训,让人人了解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强化医疗废物管理意识、手卫生意识、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标准化操作水平,进而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医院感染控制技能。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由多学科相互融合的新学科,多数在医学院校没有得到系统的理论教育。从而需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培训方式,结合医院院内的实例进行宣传教育。

2.4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建立医疗废物暂存的设施设备,使用标准包装物和容器;要分清医院废物和医疗废物。医疗废物交由指定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严防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等事件;医疗废物暂存处不可设在办公区以及病房区,要有防蝇防鼠的安全措施。对医疗废物进行全程规范管理,并且将其纳入长效管理体系。

2.5全面开展医院感染监测掌握监侧相关的知识,建立细菌室,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对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科室每月监测一次,院感科每季度抽查监测一次。此外还要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了解医院消毒与灭菌质量,为控制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

2.6强化标准预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标准预防及七步洗手法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时戴口罩、帽子,接触感染性标本时要戴手套,严格清洗处理废弃标本。此外还要加强医务人员正确洗手的重要性。

2.7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采用X2或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果

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之后,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所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要明显少于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反映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只有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医院的工作效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积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并进行监督执行,努力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率。加强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检测,为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提供依据。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之后,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所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要明显少于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管理尤为重要。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意识,减少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是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当做到的。对现代医院感染控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改变过去的工作模式,转变观念,学习新知识,根据新的标准和要求,依靠相应的科技手段,加强过程监督和指导,依法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4

[中图分类号]R18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93-01

口腔科与其他科室不同,患者多,流动性大,口腔专科治疗时医护患近距离接触,且绝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高速手机及超声根管治疗仪等器械的使用,增加了污染的机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程度,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值得深入研究。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

对口腔科医务人员要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无菌技术操作、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其掌握院内感染的知识和技术。有条件可分批参加全省或全国举办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学习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管理、消毒管理制度,医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的处理等,并严格按照执行。

2重视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灭菌

口腔中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存在,在口腔诊疗过程中,接触最多的物质也是最容易传播疾病的物质是唾液和血液[1],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口腔诊疗器械是造成医院交叉感染和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洗消流程,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或灭菌,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切断交叉感染的途径,是口腔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不定期对口腔科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等诸多环节进行检查检测,以确保患者的就医安全。

3空气污染及预防措施

当医生使用高速手机时,用来冷却温度的水雾使患者口腔内的各种微生物及血液随水雾折喷射进入诊疗室中并使医生的诊疗衣受到污染,据研究报道,在使用高速手机操作过程中,以患者口腔为圆心,半径约0.5 m的伞形区域内,被雾化的患者口腔内污染物具有相当高的浓度,在这一区域的细菌培养阳性率远远高于其它范围。因此,在治疗前让患者先漱口,同时要保持诊疗室空气流通。对于有HBV、HCV、HIV感染的患者,治疗后应及时更换诊疗衣。有条件的应在隔离的小诊室内进行治疗,并且作为空气污染预防措施的一个内容,根据诊疗室大小安装一定数量的空气离子交换器及电子灭菌灯对于改善空气污染具有很大效果。

4口腔科医护人员诊疗衣污染与防护措施

在患-患交叉感染链中,患-医-患之间的感染传播已成为交叉感染的重要形式,每一位来诊的患者,实际上均处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能够很容易通过黏膜等伤口浸入肌体内,从而引起患者的“复杂”感染。如果每治疗一位患者换一套诊疗衣,经济上,时间上都比较困难。但在牙周治疗,外科治疗及牙体治疗等一些有较多出血的操作,或者HBV、HCV感染患者的治疗时,应与手术时一样,每位患者换一套病员服较为合适,更换后病员服统一消毒处理,用后的器械按先灭菌浸泡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

在每日上下班更衣时,诊疗衣在放入更衣柜时应注意将污染面包在里面,以保持更衣柜的清洁,许多医务人员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另外,穿着诊疗衣去洗手间的做法也是不符合交叉感染防护原则的,医护人员应改变认识,注意加强自身的保护。在诊疗衣的款式上,笔者认为衣领应统一为立领(尤其是医生的诊疗衣),且在夏季也应穿长袖诊疗衣,以尽量减少污染及感染的机会。

5正确选用防护用具

5.1帽子来院就诊的患者及工作人员等人的皮肤、头发、衣服上都可落下污染物。防止这些问题比较困难,但至少对于在诊疗室内工作人员可控制。即医务人员上班必需戴上工作帽。头发长应注意用网罩或发夹等解决。这种方法作为诊室内的污染预防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应作为医护人员的常识。对于患者也应采取保护性预防措施,建议有条件的单位,每位患者在就诊时也使用经济、卫生的一次性帽子。

5.2口罩当口腔科医生使用高速手机等器械对牙齿进行操作时在患者口腔周围形成伞形的雾状污染区,故作为操作者(医生)和配合护士均必须使用优质的口罩,尽可能吸入过滤的清洁空气。应注意避免使用通过很大颗粒物质的口罩或口罩戴的很松散,使没有过滤的污染空气从口罩的两侧不断地吸入这种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如口罩发生潮湿及眼镜带雾等现象应及时更换,以保持清洁,减少污染机会。口罩的材料应选用滤过效率高,透气性好,不宜带静电的棉质材料,并以此为着眼点,进行加工和制作。

5.3眼睛防护以往认为,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针刺事故”,并认为皮肤与粘膜的接触并不能引起院内感染。但是,1992年在美国Florida的一位牙科诊所发现了并不进行外科操作的内科医生当中有4位感染了HIV,说明经皮肤黏膜也可感染HIV,根据这一事实,应注意加强对皮肤黏膜进行防护。

经皮肤黏膜感染,也就是对于通过皮肤上微小伤口的感染和毛细血管集中的黏膜的感染。对于前者,应戴手套或指套进行操作,对于黏膜,有可能引起感染的是医生口腔黏膜与眼黏膜,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戴口罩和防护眼镜进行诊疗。一般的眼镜对于预防院内感染显然不够充分,选用眼镜的上方和横侧都要挡板的样式对于预防感染会安全可靠。

6重视手的卫生,强化洗手意识

有研究表明,虽然患者是感染的直接来源,但是造成医院感染扩散的途径则主要是医务人员的手[2]。正确的洗手也是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仅此一项措施就可以使医院中感染率下降50%[3],所以治疗前后要洗手、消毒手,加强自身防护,定期体检特别是对HAV、HBV、HCV、HTV、TB等检查。同时提倡使用一次性纸巾,效果良好。

7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一次性医疗废物严格按操作流程执行,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并有详细记录,逐日逐项登记齐全。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而造成医院感染。

控制口腔感染,是一个连贯的、系统的、多方面参考的工作,尽管难度很大,但只要每位医护人员都能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中落实,就会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把口腔交叉感染的概率降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 章小缓,胡雁.牙科诊疗的感染控制.广州:世图书出版公司,2005:4.

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5

耳鼻喉科门诊医院人员流动性大、病情各异、致病菌繁多[1],且其检查多需与患者口腔、唾液、血液等接触,发生感染几率较大[2]。本通过分析我院耳鼻喉科门诊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感染预防和护理管理方案,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耳鼻喉科门诊自2013年3月起开始实施感染预防与护理管理制度,以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作为干预前对照期,以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作为干预后观察期。

1.2 方法

1.2.1 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耳鼻喉科门诊医院的患者繁多复杂,病情各不相同,携带致病菌种类混杂,且人员集中、流动性大,极大提高了致病菌感染几率。其次耳鼻喉科门诊医院多数需接触患者口腔、唾液、血液等进行检查和治疗,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若门诊环境消毒、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医务工作人员无菌操作理念不强或不规范,则很容易成为致病菌感染的媒介。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医院各项感染监测情况分析表明:以手检阳性标本检出率最高,其次为一般物品表面和空气,无菌物品阳性标本检出率最低。

1.2.2 感染预防与护理管理 (1)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依据调研分析结果对《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3]进行健全完善,并成立由耳鼻喉科科室主任直接负责的感染质控小组,层层分工,各负其责,严格执行奖励与处罚制度;(2)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组织感染预防、消毒管理等相关知识学习培训课,加强医务工作人员无菌操作意识和感染意识,并定期进行相关技术与知识的考核;(3)加强门诊环境管理。采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对耳鼻喉科门诊环境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全面空气无毒害消毒,补充常规紫外线灯管消毒的不足,减少空气含菌量;(4)加强医务人员手消毒。严格规范执行手消毒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步骤及醒目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严格洗手步骤,为医务人员配置消毒凝胶以避免使用洗手液或毛巾造成污染,从而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洗手依从性;(5)加强医疗机械感染管理。目前,耳鼻喉科检查治疗中内镜、微创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多,如支气管镜、鼻镜、电子喉镜等,对于这类设备需采用专用清洗装置进行清洗和消毒。活检钳、异物钳等非一次性使用检查物品清洗后需高温灭菌后备用。(6)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耳鼻喉科检查使用的棉签、纱布、注射器等物品需分类放置,然后包装运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进行处理。(7)加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医务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防护镜,穿防护服,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对于已知感染源使用一次性物品等,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感染发生。

1.3 评价指标 比较干预前后(1)医院感染监测指标,包括手卫生依从性、医院感染知识掌握率及标准预防执行情况三项,采用抽查统计方式;(2)消毒隔离管理质量,包括无菌物品保管、废弃物处理、消毒灭菌及患者隔离防护四项 ,参照护理部检查得分情况,各项满分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监测指标比较

干预前抽查176人次,干预后抽查158人次,干预后医院感染监测指标明显优于干预前(P

表1 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监测指标比较 [n (%)]

组别 例数 手卫生依从性 医院感染知识掌握率 标准预防执行

干预前 176 89(50.57) 117(66.48) 109(61.93)

干预后 158 124(81.65) 141(89.24) 128(84.81)

x2 35.4724 24.5443 21.9845

P

2.2 消毒隔离管理质量比较

干预后消毒隔离管理质量明显优于干预前(P

表2 干预前后消毒隔离管理质量比较( )

组别 消毒灭菌 无菌物品保管 患者隔离防护 废弃物处理

干预前 83.3±7.6 79.6±9.7 75.9±8.8 84.1±5.7

干预后 94.2±6.8 90.4±5.2 91.2±3.1 90.8±4.6

x2 7.7075 7.0762 11.8252 6.5962

P

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内窥镜室;职业危险;防护

近年来,内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内镜在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内窥镜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经常暴露于各种危害因素之中,常常会受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物和气溶胶的危害,使得内窥镜室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提高内窥镜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

1.1感染性因素:在内镜操作中,患者的唾液、痰液、胃液、血液等,稍有不慎可喷至操作者头面及眼内,护理人员取活检时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当中可能有传染性病毒和细菌,如幽门螺旋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大肠肝菌等。同时由于内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使用后的内镜表面及内腔均被患者粘液污染,护理人员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很容易被溅起的水花、管道注液时射出的水线污染面部、衣物或操作过程中手套破损直接接触污物。有资料显示,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艾滋病(AIDS)的几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AIDS的几率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1]。

1.2环境性因素

1.2.1来自消毒液的危害:内镜室常用的消毒液是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75%乙醇、固定标本用的甲醛等易挥发液体,长期接触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存在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荨麻疹、职业性哮喘,产生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来自乳胶手套的危害:内镜室的护理人员使用的是一般性能的一次性乳胶手套,乳胶本身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极少数情况下还可以造成休克。手套内的滑石粉还可使皮肤失水干燥或皲裂,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有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乳胶过敏已成为医护职业性气喘最重要的过敏原。

1.2.3来自噪音的危害:内镜室是运用仪器进行工作的科室,仪器设备、电动吸引器等噪声污染及电离辐射等,使工作人员健康受到极大危胁,严重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对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1.3生理和心理因素:内镜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病人流动量大、工作琐碎、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时需长时间站立和接触大量的清洗液、消毒液和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活检组织。同时要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使护士身心疲惫,易患下肢静脉曲张、焦虑、颈椎病及各种感染、过敏性疾病。

2防范措施

2.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并强化其职业防护意识。有针对性地结合本科特点,提供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如接触HIV阳性患者——人员防护及物品消毒处理流程、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程序等,提高其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使护士对本单位关于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措施有所了解,有利于制度的规范与执行,尽可能减少职业感染现象的发生。

2.2控制感染源:内镜检查前首先确定有无感染性疾病,如先检查HIV抗体、HBs抗原、HCV抗体等,对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或疑似癌症患者根据病情同一类疾病可单独使用一条内镜,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可安排在每天最后诊治,然后按传染病消毒内镜、附件及其他物品。

2.3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视每1位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有传染性,预防污染其他物品。操作时戴手套、帽子、口罩、穿手术衣,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戴双层手套;配制化学消毒剂时,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立即用清洁流水反复冲洗;禁止一切危险行为。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及回套针帽;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洗消操作时佩戴防护面罩、戴手套、帽子、口罩、穿防渗透工作服。行ERCP配合时置铅屏、穿铅衣、戴铅帽和脖套,必要时戴护目镜。

2.4规范内窥镜室管理

2.4.1贯彻和落实卫生部颁布的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手卫生规范及院内感染制度,完善科内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做到垃圾分类放置、损伤性废物放入锐器盒,及时清理。

2.4.2注重环境管理:合理分区,把房间划分为候诊室、诊疗室、洗消间、镜房等,胃、肠诊疗及洗消分室进行。诊疗室于每天工作结束后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洗消间安装排气扇,尽量减少药物在室内的残留浓度,将刺激性气味降至最低程度。每日工作完毕后及时关闭电源、水阀、物品归位,清洁消毒环境。

2.4.3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和医护人员健康监测:了解内镜消毒效果、空气、物体表面及消毒液的细菌培养菌落数及医护人员肝功能、HP感染等情况,发现问题早分析、早处理、早治疗。

2.5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排班。注重沟通,了解护理人员需求,及时给予帮助支持。加强业务学习,建立高效的工作流程,实行各方面的持续改进。

3小结

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和设施,控制感染源 ,贯彻落实国家《护士条例》,对接触职业性危险因素的护士按相关规定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对患职业病的给予赔偿,使护理人员能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工作中,为医院带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