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安全论文范例6篇

乳品安全论文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1

>>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研究 乳制品供应链运营模式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研究 中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供应链问题 浅析乳制品供应链的改进 基于主成分与灰色关联分析的乳制品供应链风险因素评价 内蒙古乳制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分析 福建省出口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绿色供应链视角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探讨 新疆乳制品企业实施供应链战略联盟研究 从供应链的视角看新疆乳制品企业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上散装液体化学品运输安全监管方法 我国乳制品供应链现状及对策分析 呼和浩特地区乳制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探析 以加工企业为核心改善我国乳制品供应链 供应链视角下乳制品可视化策略分析 基于ZCNJ公司预付账款监管模式的供应链金融运作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方法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乳制品冷链物流的实时监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刘东、贾愚,2010:《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规制研究:以乳品为例》,《商业研究》第2期。

[4]梁敉静,2011:《恼人的食品责任险》,《金融世界》第7期。

[5]马士华等,2000:《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6]戚建刚,2011:《向权力说真相:食品安全风险规制中的信息工具之运用》,《江淮论坛》第5期。

[7]田源、张文敏,2008:《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生产力研究》第24期。

[8]吴定玉,2013:《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中国软科学》第2期。

[9]王彩霞,2011:《政府监管失灵、公众预期调整与低信任陷阱――基于乳品行业质量监管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第2期。

[10]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2012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宏观质量研究》第1期。

[11]应飞虎,2003:《我国悬赏举报制度构建之探讨》,《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

[12]应飞虎,2013:《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研究》,《社会科学》第3期。

[13]杨于泽,2012:《政府决策过程性信息不公开违背常识》,《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24日。

[14]祝捷:2010:《缺陷产品召回方式的立法思路评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15]祝捷:2010:《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广东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16]张煜、汪寿阳,2010:《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管理评论》第10期。

[17]安东尼・奥格斯,2008:《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丹尼斯・F・史普博,1999:《管制与市场》,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凯斯・R・桑斯坦,2008:《权利革命之后:重塑规制国》,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Breyer,S.,1982,Regulation and Its Refor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1]Henson,S.,and Caswell J.,1999,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 overview of contemporary issues,Food Policy(6).

[22]Golan,E.,Krissoff,B.,and Kuchler F.,2002,Traceability for food Marketing and Food Safety:Whats the next step,Agriculture Outlook(1-2).

[23]Golan,E.,Krissoff B.,Kuchler F.Nelson,K.Price G.,and Calvin L.,2003,Traceability in the US Food Supply:Dead End or Superhighway?Choices(Second Quarter).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2

关键词:乳制品消费;质量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5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3日

乳制品在人们饮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的一日三餐已经离不开乳制品。但是,近年来乳制品安全事件频发,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乳制品的信任程度。我国乳制品消费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于原料乳生产环节、奶站环节、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与我国安全管理体制有着直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积极重视乳制品消费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并积极探索乳制品消费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我国乳制品消费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不仅能够增强乳制品质量的安全性,而且对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我国乳制品消费质量安全问题

(一)原料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原料乳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如果原料乳存在着质量安全问题,则所制作的乳制品消费也会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现阶段,我国原料乳的供应主要包括农户散养、现代牧场和养殖小区这三种。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技术的进步,养殖条件不断优化,原料乳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农户散养和养殖小区的财力限制,养殖技术和养殖条件受到一定的限制,原料乳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例如,在挤奶的过程中,家庭散养大多采用手工挤奶,原料乳中含有很多杂质,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奶站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奶站主要负责集中散奶,并将原料乳运往加工基地。奶站环节也存在着一定的质量安全问题。首先,牛奶检测不完善,大多数奶站在收集牛奶之后会对牛奶进行z测,从理论上来说,牛奶检测能够保证牛奶的安全性。但是,大部分奶站只对牛奶的抗生素进行检测,而忽视了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细菌等。而且,牛奶检测大多采用抽查的方式,无法对所有的奶源进行检测,奶站检测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大多数奶站的设备卫生条件不高,设备清洁不到位,容易滋生细菌,严重影响牛奶的安全性。

(三)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乳制品生产过程容易产生安全问题:首先,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只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忽视了乳制品的安全性。这些企业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恶意添加防腐剂等有害物质,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在发生安全事故之后逃避责任,消极对待安全问题,没有进行安全质量改进工作;其次,部分乳制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措施不到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模仿其他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推销,导致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认识不够清晰,不了解乳制品的质量。

(四)乳制品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乳制品销售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首先,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乳制品在销售过程中需要冷藏保护,销售商应该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防止乳制品变质。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销售商没有建立完善的冷链物流,乳制品没有进行冷藏保护,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变质;其次,部分销售商在销售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非法操作。例如,有些经销商私自篡改乳制品的生产日期,销售过期变质的乳制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我国乳制品消费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原因

(一)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我国乳制品消费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乳制品消费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存在着管理权责界定不明的现象,监管体制条块不够顺畅,行政监管权纵横交叉,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重复现象严重,而且乳制品安全管理不够全面,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大的漏洞。另外,由于行政监管权交叉纵横,而各管理部门之间没有进行沟通与合作,乳制品消费质量安全管理效率不高。

(二)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虽然我国出台了相关的乳制品消费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视频安全法规,但是我国乳制品安全事件频发仍然暴露出我国的乳制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及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并没有完全覆盖乳制品质量安全要求。另外,我国乳制品法律法规安全监管机制执法不够规范,法律缺乏相应的威慑力,乳制品安全事件惩罚力度不够,无法制止乳制品的不安全因素,严重影响乳制品的安全性。

(三)安全标准滞后。首先,我国现有的乳制品安全标准混乱,乳制品安全标准包括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标准数量巨大,而且存在着重叠交叉现象,甚至有些安全标准是相互冲突的。安全标准混乱导致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其次,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陈旧,缺乏对国际标准的考虑,导致我国现有的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可操作性不强;最后,我国现有的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存在着一定的空白,缺乏对乳制品质量的全面管理。例如,我国现有的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在分类奶的包装和营养要求上处于空白,质量安全管理不全面。

(四)检测体系不完善。检测环节是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国十分重视检测体系的构建。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农业部、质检总局、卫生部、商务部等部门为主体的安全检测体系。但是,现有的安全检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不能够共同监督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另外,我国现有的乳制品检测设备较为陈旧,精确度不高,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精确性。

三、我国乳制品消费质量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一)完善政府监管体系。第一,政府应积极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的责任,加强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统一管理;第二,政府应积极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积极出台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调整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为乳制品质量安全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第三,政府应积极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加强对国际质量标准的重视,促进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第四,我国应积极完善乳制品质量检测体系,充分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提高检测的科学性。另外,我国应加强对乳制品企业自我检测的重视,不断提高乳制品企业的检测能力,进而实现乳制品生产质量的提升;第五,我国应积极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加强对质量安全认证知识的宣传,做好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并在认证之后,做好追踪监督工作,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二)规范奶牛养殖。首先,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规范养殖场的兽药使用情况,建立健全的养殖档案,严格控制养殖场的兽药来源。另外,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殖场兽医的教育,不断提高养殖场兽医的素质,使养殖场兽医自觉规范用药,保证牛奶的安全性;其次,我国应积极推进规模化的奶牛养殖,不断提高养殖技术,促进养殖标准化发展;最后,我国应积极开展奶牛循环经济养殖模式,根据养殖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选择低耗能的养殖模式,减少粪污的排放,不断改善养殖场的生态环境。

(三)提升乳制品加工技术水平。应积极推进乳制品加工科技创新,引进国外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加工设备,加快研发新的乳制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等关键技术,提高乳制品加工的技术水平。为此,乳制品企业应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成立乳制品研究中心,设立专项研究资金,加强对乳制品生产技术的研究。

(四)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功能。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的监督功能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乳制品消费质量安全管理应加强重视媒体的监督功能,运用媒体的监督功能弥补政府监管的漏洞,并通过媒体加强对群众的舆论引导。另外,媒体监督能够对企业形成压力,媒体通过向消费者宣传乳制品企业的生产状况与经营发展状况,能够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会自觉注重质量安全问题,加快生产安全产品,以获取消费者的认可。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建丽,叶树光,原磊.“三鹿奶粉事件”对乳制品消费及食品安全控制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3

关键词:乳品行业;信任危机;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G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099-07

2013年8月10号的凤凰卫视节目《一虎一席谈》以恒天然公司出现的“毒奶粉”事件为切入点,就该事件是偶然还是必然、洋奶粉是否对国内市场形成垄断、此事件是否给了国产奶粉重生机会等问题进行了辩论,各方争辩激烈,观点依据翔实,无论是支持国产奶粉发展的奶协、国内乳企、监管部门对国内乳制品满满的信心,抑或是揭露“三鹿”事件的当事记者、乳制品行业评论家的观望质疑态度,还是处在困惑当中的消费者,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即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奶制品尤其是国内的奶制品产生了不信任,从人人皆知的大品牌到无人问津的小品牌,整个国内的乳制品行业都面临着这种不被信任的尴尬境地。一般来说,如果一家乳企生产的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消费者就不会选择购买该企业的产品,这是常理。如果一家企业的产品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进而同类产品的其他生产企业也受到了牵连,这是行业内的“集体惩罚机制”在作祟。[1](P90)即便当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政府加强监管的时候,消费者却依然不能给予信任。当面临这样的现状时,企业、监管机构的努力已经不足以让中国乳业走出阴霾,各个相关的市场主体包括消费者在内所面临的也不仅仅是乳品的质量问题,他们所要应对的是更为深层次的社会层面上的问题。因此,用社会学的视角去分析当前乳业面临的信任危机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乳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一个社会问题

从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即“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国内市场对“洋奶粉”的需求与日俱增。首届中国(北京)国际乳制品交易会主办方――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于露给出这种需求激增的数据:2008年中国奶粉进口量为14万吨,2009年是31万吨,同比增长121%,2010年继续增长至48万吨,同比增长55%。“洋奶粉”的高需求也带动了其价格的猛涨,但其高价并没有让低价的本土奶企在市场占有率中获得优势。数据显示,抽查的中国母亲样本中有49%的被访者认为“高价格意味着高质量”,而且2011 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显示仍有7成消费者愿意花高价购买“洋奶粉”。很多人将之归结为国内乳企产品的质量问题。不可否认,质量上存在问题是阻碍消费者选择国内奶粉的最大因素,造成质量上出现各种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技术不成熟、政府监管缺失以及信用体系和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不严格、不完备,也包括整个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完善的经济缘由上的根本性问题”。 [2(P19)]虽然目前国内的乳制品行业的产业结构与欧美、澳洲相比还不成熟,但是近些年相继出现的事件也让本土乳企痛定思痛,中央政府也相继出台各项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07;《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008;《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2010)保证质量、加强监管,中国奶业协会也用翔实有力的数据保证中国乳企不存在问题;与此对应,国外著名的恒天然集团也出现了“毒奶粉”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消费者对“洋奶粉”的崇拜。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乳企奶制品的质量虽然有较大提升,但依然不能给消费者以信心。

前面提到过,无论是价格飞涨,还是近些年来曝光的“洋奶粉”频频出现的问题,都阻挡不了消费者追随的脚步。“三聚氰胺事件”后,AC 尼尔森的统计数据显示四大外资品牌(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的合计市场份额超过了60%。近日,雀巢、美赞臣、明治等各大奶粉洋品牌相继提价,消费者购买的热度依然不减,越贵越买,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行业的信任依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为什么消费者不能对已经在质量上有较大提升的中国乳企给予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单单从技术上、产业结构上下功夫显然不能有效地让中国乳制品行业焕发青春,更重要的是,须转变视角将目前乳业面临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待,即我国乳业的信任机制被破坏了,消费者不仅对产品的质量失去了信任,也对整个乳制品行业、监管机构、质量标准体系失去了信任,正是信任的极大缺位不可避免地成了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重大障碍,该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二、社会学视角下乳业信任破坏的机理

众所周知,奶源问题可以通过建设规范化牧场以及合作社来解决,质量上的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得到克服,在流通销售环节上可以加强监管、建立标准化的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即便每一个部门都能履行好职责,生产出好的健康产品,也不能明显地改变当前我国消费者信心不足的现状。那么乳制品行业的信任是如何产生的?其作用机理如何?又是怎样被破坏的?这些问题的澄清有助于认识当前乳业发展的现状和国内乳业的信任危机。而经典的关于信任产生、发展、作用机制的社会学理论会有助于理解这些问题。

(一)信任破坏后果

信任的破坏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安东尼・帕格顿(Anthony Pagden)在《信任毁灭及其经济后果:以18世纪那不勒斯为例》一文中就叙述了西班牙统治者通过破坏那不勒斯人互相信任的能力摧毁了整个王国的历史事件。这样的结果在一定的时代或许有其局限性,但也不能因此否认信任的缺失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尤其是经济方面,帕格顿指出“经济交易比其他活动更加依赖信任的力量”; [3](P162)另外,社会学家菲兰格利也把信任冠以“商业的灵魂”,其产生的信用被看作是“第二种货币”。由此看来,信任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经济运行甚至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作用巨大。但信任不是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认为“反复的信任行为才能使信任重建”,也就是说,信任一旦被破坏,就有恶化的趋势,就会引起连锁的反应,修复信任需要走很长的路。因此,国内乳制品行业在经历了2004年阜阳奶粉事件、2005年郑州山盟回奶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2010年三元“激素门”事件后,信任是一次次地被破坏,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尤其是婴幼儿奶粉的质疑度与日俱增,直到现在,即便是中国的乳制品质量已经达到了奶协所宣称的国家标准,依然没有更多的消费者将目光投向质量有保证、价格实惠的国产奶粉。总的来说,在这个行业中,国内的乳企已经无法单纯地从提升质量来挽回声誉,这需要动用社会的力量和建立完善的信任社会机制来获得。

(二)乳品信任建立到破坏与乳品信任危机

在社会学的信任理论中,卢曼认为信任是简化外界事物复杂性的机制。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周遭面临的事物越来越复杂,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未来的变幻与不确定性决定了普通大众只能得到片面的讯息,而信任刚好给予人们内心以某种力量,从而去面对周遭环境的不确定性,即“信任靠着超越可以得到的信息,概括出一种行为期待,以内心保证的安全感代替信息匮乏”。 [4](P10)把视角转回到中国乳业,参考中国乳业的历史,可以看到其发展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乳业到近代乳业,一直到现代乳业。在古代,我国的乳业多为手工操作,生产技术落后,近代尤其是现代以来,其生产水平上有较大提高,产业结构随着现代制度和技术的发展得以建立起来。中国的乳业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历程,如果没有信任的支撑,也不会走到今天。

国内乳制品行业在创立伊始,消费者是如何对国产的乳制品产生信任的呢?在信任的产生基础中,需要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彼得・什托姆普卡呈现了“反思性的可信性――声誉、表现、外表”(reflected trustworthiness)、“行动者的信任倾向”(agential trustfulness)、“信任文化”(trust culture)三种内部条件,以及“被信任者的责任”(accountability)、“事前承诺”(precommitment)、“引起信任的情形”(trust-incuing situation)三种外部条件。[5](P93)以“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主角三鹿集团为例,作为国内的大型乳制品企业,该集团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是声名远扬,1995年率先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黄金时段播放广告,2005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众所周知,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声誉会显著地提升品牌信任,进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倾向”。[6]在此种情况下,三鹿无论在声誉、外在的表现还是三鹿品牌信任文化的塑造,抑或是提升消费者对其信任的倾向上都做得很优秀,另外在外部条件上,三鹿也都加以满足。不可否认,事件爆发前消费者对于该集团是颇为信任的,在连年的市场份额中占据领先地位就是明证。

但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大品牌,早在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查出的不合格奶粉中,三鹿就赫然在列。但结果是此次事件并没有使三鹿陷入窘境,并且依然发展良好,2006年还与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制造商之一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建立合资企业,逐渐提升国际化水平,2007年被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在此期间,企业的成功和消费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吸纳一方面展现了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成功,另一方面这种成就也倾注了消费者的信任。直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刺痛了消费者的神经,不仅仅是三鹿,在当年抽查的22家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婴幼儿奶粉中,都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属于化工原料,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2008年10月8日,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公告,制定三聚氰胺在乳与乳制品中的临时管理值: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高于1mg/kg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液态奶(包括原料乳)、奶粉、其他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高于2.5mg/kg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含乳15%以上的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高于2.5mg/kg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2012年7月5日,联合国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了新标准,以后每公斤液态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毫克。,这证明了三鹿不仅仅是个案,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在暗示添加这种化工原料早已不是个案和秘密。从这以后,我国乳制品行业频繁出现各类问题,由于自“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以后人们更加关注此行业,积压的问题被频繁曝光。而在每一次乳制品出现安全问题的背后就是一次对信任的破坏,在国内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今天,正是信任机制的破坏致使中国乳业步履维艰。

(三)信任环境的缺失和“理性”消费者

产品的质量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但与质量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机制的运行也是消费者所关注的,这些机制包括企业生产制度、专家系统、政府部门的监管制度、媒体等等。这些制度在信任理论中被称作信任的客体,对这些制度的信任被作为制度信任而存在,而现在,消费者对于制度产生了不信任。遭受信任危机的乳制品企业作为生产产品的组织,没有履行被信任者的责任、兑现承诺,即便是营造了强大的品牌使消费者对之产生信任,而三鹿品牌的轰然倒塌却使得消费者无从信任,且其他企业品牌也在不断磨损消费者的耐心,这些后果都与彼得・什托姆普卡所阐述的信任的内外部条件相去甚远,不难设想对企业生产制度的不信任会在普通消费群体中逐渐蔓延开来。

在乳品行业内,技术层面的专家评判体系作为质量控制的要害系统承担着检验检测产品质量的职责,但是三鹿事件爆发前河北质量检验院的合格检测结果也反映出专家系统在职责范围内没有承担好该承担的职责;在吉登斯的现代化理论论述中,专家系统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抽离化”而形成的类型;在风险社会中,在一个不确定性的现代世界里,专家系统给信息量有限的消费者提供一种需要去信任的安全感,专家知识和行为指导干涉着个人的决策和行为;作为乳业里边的专家系统,乳业质量检验的专职部门和人员并没有提供令消费者信服的检验结果,自然对专家系统的信任就失去了依托。此外,国家监管部门的缺位及其与企业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政府不能放开手脚去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的不完备使消费者对国家监管部门失去了信任。这里不能极端地认为现在我国乳制品行业完全没有了信任的氛围,但是反观此行业:规范不健全不一致、市场秩序并不健康、政府监管部门并不透明化的运作以及消费者对于行业运行、内部链条的陌生和相关责任部门的不作为。在彼得・什托姆普卡眼中,社会良性的循环源于已经存在的信任文化,他认为社会规范的一致、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组织的透明、人们对做出选择环境的熟悉性以及机构的负责能够促使信任文化环境的形成,反之则是不信任文化的形成。如此看来,三鹿事件前后中国的乳业所处的各种环境均不利于信任文化的形成,而信任就这样被一步步地破坏掉了。

消费者对于中国乳品的不信任有大市场环境的影响,也有其微观基础。“信任是与其他的风险决策相类似的决策过程,主要受到理性选择模型和关系模型的影响”。 [15](P254)个体消费者在做选择时会经历一个思维过程,理性选择理论就是解释这样一种过程的社会学理论,它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一个理性的行动者会使用最优的策略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现代化的世界中,人们总会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做出选择,其中也必然有风险。 而“风险社会”正是应现代化而生,作为“与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怀疑的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后果”,风险无处不在。那么面对纷繁复杂、充满风险的世界,人们不得不选择规避,而规避的后果之一就是不信任信任度不高的外界事物,信任那些消费者认为信任度高的东西,即“信任是在权衡了理性信任成本和非理性信任成本后做出的决策”。 [7](P92)如此看来,在“三聚氰胺事件”出现之前,作为消费乳制品的个体为了规避风险而选择了大品牌(作为一种信任的无形资产而存在),一则考虑了产品的影响力、高质量,二则在感情上认同了“中国驰名商标”“商务部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等响当当的名号;而在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同样也是为了规避风险而选择了信任自己做出的选择,即把目光投向了“洋奶粉”。为了利益的最优,被国产品牌伤透了心的消费者在审慎地权衡了理性的信任成本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洋品牌”。从那往后,作为负面的不信任的社会情绪在群体中传播,在这个行业中逐步构建了一种不信任的文化,而没有信任的中国乳业,即便是提升质量、改进技术,也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当然,理性选择理论不能完全恰当地去解释消费者的选择和行为,因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个体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是以一个纯粹理性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应指出的是,消费者的选择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且消费者自身也不是完全理性。在面临中外乳制品都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国消费者犹疑彷徨是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也是其最大利益的体现,但是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盲从、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和不理性恰恰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图1显示了社会学视角下信任形成的内外条件以及建立和破坏的机理。乳业自创立伊始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信任的参与。作为处理现代复杂性的重要机制,信任的形成需要一些内外条件。当企业满足这些条件时就会产生稳定的品牌信任,当不满足这些条件时就会使得信任破坏,从而引发信任危机。

三、乳业信任危机的成因

(一)乳业信任危机的经济背景

就目前来说,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处在一个由传统乳业向现代乳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乳业发展思路、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不成熟。很多研究中国乳业发展的文献强调目前我国乳业的产业结构不太合理、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备。在很多导致目前我国乳业信任危机的因素当中,质量又是首当其冲;在目前的奶源上,虽然中国乳业正从小农户养殖向大规模牧场模式转变,但我国奶牛的养殖模式主流依然是散养,而经济学博士马红漫认为农户因为资金短缺往往难以保证饲养环境及安全,在此种情形下,我国奶源的质量很多时候不能保证。除了在整个乳品行业的源头,在产业链的其他它部分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这些因素同样也难以带来消费的旺盛需求。可以看到,我国乳企整体上与欧美相比存在着装备水平低、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生产水平低、产品结构虽逐渐多样化但依然不能很好地衔接市场、市场集中度低、市场机构不健全、产品消费结构和地域消费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企业行为与战略不成熟等问题。虽然不排除我国不少大型乳企已成熟,也不否认我国乳业正处于成长期后期迈向成熟期的大趋势,但整个产业结构上的不成熟不合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乳业的快速发展。当然,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结构优化升级、企业自主创新、规范体制机制、健全法制规章监管制度、完善各项质量标准体系来逐步解决。

(二)乳品信任危机的社会成因

当一个行业真正地面临信任危机时,所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了。当企业千方百计地提升质量而不能真正地打动消费者时,证明乳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从深层次上说实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的顺利营销是其最大的利益所在,当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购买意向并最终购买的时候,企业的目标就达成了。在乳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之中,什么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不信任并进而诱发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呢?笔者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别站在消费者主观风险认知的微观视角、媒体影响的中观视角以及现代化冲击、传统断裂的宏观视角去分析。

1. 微观视角――风险认知与信任

一般来说,在做出购买的选择时,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消费过程中的风险感知、信任度及其本身的支付能力”会产生相应的影响。[8](P22)支付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对于高低档产品的不同购买取向,这与产品的 质量问题并无多大关系;至于认知能力、风险感知、信任则不仅显著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且更大范围内的信任氛围会深刻地影响到产业的运行,因为很难设想没有信任支撑的某个产业会蓬勃发展。感知风险理论认为,“消费者对可能存在和发生的风险的心理预期会影响到他的购买行为”。[16](P163~P195)而消费者认知、风险感知这两个因素实际上也可以作为影响消费者信任水平的主观动因,因为一旦消费主体对其所指向的商品甚至其生产流通的各种信息明晓或熟知时,他(或她)就会很清楚自身是否能信任这个商品,而如果消费者能感触到或预知某商品会携带或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时,他(她)作为一个理性人完全可以选择不信任从而规避风险。毋庸置疑,除去支付能力因素,信任才是促使消费者大胆购买的真正内驱力,而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和风险感知作用的直接后果便是信任或不信任。因此,作为消费者主观认知、风险评估和消费倾向并付诸购买行动的中介变量,信任的关键作用无法替代。当我们考虑着到底怎样才能使本土乳业兴旺时,就会联想到如何才能使消费者放心无忧没有犹疑地去购买本土乳制品;当我们努力地寻找什么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诱因时,就会毫不犹豫地确定信任就是最有效的通行证,除非我们不需要这个商品。

就消费者的认知和风险感知来说,有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认知能力水平决定着消费者的决策态度和行为”, [9](P26)他们认为消费者的认知能力水平越高,购买行为的频率越高。当然不能因为消费者认知能力水平高就能判定他(她)就会施与信任,正是因为购买意愿和行为的发生,消费者购买此种商品就会更加清晰地预知到其是否会面临风险或风险的大小,从而会选择购买,恰恰是购买印证了选择比不选择能给他(她)带来更多的利益,而那些不熟知的人往往由于不知道“水多深”而止足不前,通常情况下,前者比后者会更多地去施与信任,因为后者往往由于不明晰风险压根就不产生信任。提到风险,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个人经历和特征因素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风险态度,而且对奶制品的感知风险则显著地受“阶段性因素”(包括新信息和新知识的摄取)的影响。[11](P2)其实,个人的认知能力水平和其风险感知是一脉相承的。有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与食品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之间在安全食品的质量标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17](P154~P174)消费者不能清晰地判断安全的食品标准及其被执行的情况,这很容易导致消费者的不信任,从而降低了其消费意愿。就乳制品行业的消费来说,消费者若是能了解到乳品生产销售的流程,获悉到奶源的搜集渠道、各种质量控制的步骤和程序、国家监管制度的实施,那么他(她)也必然感知到此行业是否存有风险,或者预知到风险的大小。那么依照奶协公布的99%以上的合格率,如果每一个消费者都能真正地去了解这些流程,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水平以及风险感知度,信任或许会成为每一个有乳制品消费需求的个体的选择。

2.中观视角――媒体影响与信任

其实,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对乳制品行业熟知显然是不可能的,若真是如此,他们都会成为行业内的专家。即便如此,上一条因素也不是没有任何可借鉴之处。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会去主动汲取关于乳品质量安全的信息和知识,但主动地向消费者去灌输这方面的知识和质量安全信息也不是不可能,反而被动的消费者因为这些正面讯息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国乳品是可信的。作为影响消费者信任倾向的另一重大载体――媒体,就显得责无旁贷。反观如今的媒体,却也不能受到消费者的信任。“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的几个月,河北质量院检验三鹿产品各项指标合格的检验结果由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专访播出;另外,“基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各大媒体报道内容同质化严重,对某一品牌危机过于关注,过分夸大,使得品牌危机上升为行业的信任危机”, [12](P133)媒体报道的复杂性、不成熟、不理性,误导了消费者。

在社会学理论中,戈夫曼关于“污名化”的研究契合了当前许多媒体的报道行为。戈夫曼(1963)认为,污名是“一种令人大大丢脸的特征”,同时,他还“构架了一种污名理论,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有时将基于其他的敌意合理化了……我们容易在最初的缺陷之上再加上一大堆缺陷,同时还容易加上某些值得拥有但蒙受污名者却不想要的特征”。 [13](P6)在当前中国的食品行业中,有一种共同处境,即当一种食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其造成的影响往往会波及其他行业;更为关键的是,我国的消费者往往把国内食品生产企业(包括乳品企业)产品和外国产品相比。的确,由于技术结构、体制机制的不成熟,加上一些不法经营者的掺假售假,消费者已经对中国的食品产生了一种刻板印象,而且总是会倾向于认为中国产的食品不如外国,把这种差别“合理化”,即在对前者“污名”的基础上进行“污名化”的管理。不仅仅是消费者,媒体也往往有这样的倾向;当前,许多媒体对于乳品行业“污名化”的报道信息不客观,一方面促发企业丧失了更多的信誉,另一方面也干扰了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风险认知和决策。

3.宏观视角――传统断裂、现代化冲击与信任

现代社会每天都会有新的事物出现,复杂性是这个社会典型的特征之一,随着复杂性的增加,对信任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因为作为理性人,我们需要信任来降低这种复杂性,进而更便利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但与此同时,风险性随着信任也会增加。但人们不可避免地生活于风险之中,因为随着抽象系统的发展,信任非人格化的原则以及不知名的他人,对于社会存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为了降低风险,我们必须信任成熟的制度和“不会犯错”的专家体系。

然而,受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传统文化、差序格局因素的影响,中国本身的制度化信任、系统信任以及抽象的信任体系还不成熟,依然是一个熟人社会。可以看到,中国正在经历转型期,国家取得的各项成就有目共睹,中国人的现代性理念(包括消费理念)也日渐成熟,专家体系、契约规则也渐渐为国人所信任,但这种信任的现状仍旧是破碎的。几千年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底还很深厚,对于国人意识的影响还很深刻,伴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迅猛冲击,国人体会到转型期的传统与现代的很多纠葛,这让国人的思想理念处于一种可塑性极强的境况当中,这些理念不是以一种稳定、成熟、理性的方式呈现的。结果是,中西文化的冲突、传统现代基因的碰撞让国人无所适从,迷茫而又盲从。而亟须信任的时代,信任危机却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地产生了,根本的原因,高兆明给出了哲学的解释:“日常生活世界根本性变革所造成的传统断裂”“存在的孤独”以及“制度性承诺的乏力”。 [14](P5)不难理解,传统现代的纠葛、制度不完善不成熟才是制约目前我国乳品行业发展的根源性问题。

四、乳业信任的重建――制度与理性的诉求

在重振乳业的道路上,信任危机这一关是必须要克服的,这一危机也是阻碍中国乳业发展的深层次力量。针对乳业面临的信任危机,需要承担责任的不仅仅包括企业、消费者、政府,更重要的,必须对这个社会进行反思,这涉及每一个人或集体。如今,在中国的乳制品市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高质量产品来源于国内乳企,这些企业知耻而后勇,不断改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生产出质量有保证、价格实惠、能满足消费者各类需求的产品,而且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多项专门条例来规范乳业,质量标准体系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可以说即便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关涉乳业发展的各个部门都在努力,努力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然而,做到这些并不够。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转型的社会,传统的信任体系即以熟人信任为主的体系虽逐渐失去效用,但依然在发挥作用;现代的社会信任体系正在形成,但并不成熟;而亲人信任、朋友信任又不能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的很多问题,比如消费陌生人生产的、销售的食品,所以在纠结之外,为了满足日常需求,我们不得不信任外界提供的必需品,即便这种信任中包含了大量不信任的因素。不过,这些必需品如果能提供规范的生产销售的标准检测体系,而消费者对其也加以熟知并做出中立的判断进而做出真正理性的选择,并且这种理性是建立在消费者对这些产品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成熟的消费心理的基础之上,那么这就会促成整个社会以现代化姿态呈现的社会信任体系的形成。因为消费者至少明晰了他们所购买的必需品是一个规范的体系生产并严格检测的。在整个国家和社会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信任也逐渐从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熟人信任体系转向到以契约规则以及理性构成的社会信任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需要个体、企业、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因为当一个社会陌生人之间开始信任的时候,简化复杂性社会的制度规则就建立了,那么这离真正的现代化已经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杨黛.信誉的集体惩罚机制与我国奶业的信任危机[J].当代经济,2009,(6).

[2]王胜雄.促进我国乳业发展转型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2,(8) .

[3]郑也夫.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4]尼克拉斯・卢曼.信任[M].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程胜利,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6]何庆丰.品牌声誉、品牌信任与品牌忠诚度关系研究――以手机行业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

[7]许科.风险视角的信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8]刘华,陈艳.婴幼儿奶粉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市167 位消费者的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9]马骥,秦富.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认知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城镇消费者有机农产品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5).

[10]刘艳秋,周星.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费者信任形成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7).

[11]全世文,曾寅初,刘媛媛.消费者对国内外品牌奶制品的感知风险与风险态度――基于三聚氰胺事件后的消费者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1,(2).

[12]李倩倩.论品牌危机中的媒介恐慌――以中国乳业危机为例[J].新闻世界,2009,(9).

[13]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宋立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高兆明.信任危机的现代性解释[J].学术研究,2002,(4).

[15]Miller G J. Managerial Dilernllla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ierarehi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6]Mitchell V-W.Consumer perceived risk:conceptualisations and model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9. 33(1/2).

[17]Piggott ,N. E. & Marsh, T. L. Does Food Safety Information Impact U.S. Meat Demand[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utrual Economics 2004.86(11).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4

关键词:RFID;乳制品;流通

一、概述

(一)RFID技术简介。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它通过读写器发射的无线电波,可读取电子标签内储存的信息,识别标签内代表的物品。它的优点显著:不需人工干预、可非接触远距离识别物体、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可工作于恶劣环境等。近年来该技术被应用于生产、物流、交通、运输、医疗、防伪等领域。

(二)乳制品流通现状。近年来食品行业竞争加剧,乳制品的营养、价格、新鲜度等成为商家和百姓共同关注的焦点。“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等暴露出我国的乳制品安全体系的缺陷和流通中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利用RFID技术来提高乳制品产品的可追溯性,改善流通质量,确保用户食用安全。

二、乳制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一)奶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乳制品富含营养物质,但也是微生物的有利繁殖环境,这些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动物体、及外表面、挤奶设备等。另外,不法商贩为追求利益,向奶制品中肆意添加一些违禁物质。由于乳制品企业与奶牛饲养方信息的不对称,奶站或企业很难及时发现奶牛或牛奶的问题。

(二)仓储作业流程不规范。乳制品仓储存在仓库面积小、装卸操作人工化、库存管理手工化等问题。仓库面积小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与开拓市场,这是由于生产出的乳制品不能及时入库,且外销周转期有一定时间加之管理的手工化,容易导致货物无法得到储存。采用人工装卸方式效率低,不利于仓库的及时收、发货。

(三)冷链运输难以实现。无论自营配送还是第三方配送,即使所用的配送车辆都是冷藏车,也无法保证乳制品始终处于冷链环境下,因为企业缺少对配送车辆的监控,导致司机为了省油,通常会在半途关闭制冷设备。

(四)乳制品信息透明度低。前些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导致了中国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失望和恐慌。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对于乳制品信息不透明,因此,需要把乳制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让消费者知晓,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

(五)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较困难。乳制品的制造工艺、流程各不相同,多种原辅料也错综交叉,我国食品安全由多个监管部门分段监管,这些都造成了食品安全数据的多源、异构特性。而不同企业各自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考虑,以及政府部门分段监管对数据的需求等因素,使食品链追溯网络的构建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RFID技术在乳制品流通中可应用的环节

(一)乳制品生产加工环节。奶牛饲养过程中,饲料上的有毒物残留,还有奶牛自身健康程度,这些都会影响奶水的质量。为了便于对奶源质量的监控,在奶牛的身上安装电子身份证,即为每头牛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数码档案,标识每头牛的属性,利用RFID的标签原理,在奶牛的颈部或耳部安装电子标签,然后将奶牛的信息写入芯片中,比如奶牛主人、喂养情况、是否接种疫苗等。

(二)乳制品仓储环节。影响乳制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管理方式等,因此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记录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对乳制品的仓储,可借鉴RFID技术在其他类物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如在出入库过程中的管理、在日常的盘点和保管中的管理等。

(三)乳制品运输环节。乳制品运输中可结合GPS与RFID两技术对在途货物监控、跟踪。对货主,也可通过远程计算机网络准确的知道货物的状态,途中位置等,在通过港口接受查验的时候,查验人员不用拆开食物,需要用手持式阅读器扫描便可知道包装产品的明细,提高了港口检查速度而且缓解港口拥堵压力。

(四)乳制品销售环节。乳制品作为大众消费品,首先要保证安全性;其次,要保证其食用的便利性;第三,还要保证物美价廉。乳制品的消费特性决定了必须保证它在销售渠道上的质量,注意卫生和安全及冷链管理。使用RFID技术可以让乳制品的销售渠道畅通且时效性好,缩小乳制品出现问题的范围。

(五)乳制品的可追溯。基于RFID技术,乳制品的安全追溯从生产环节和质量安全等方面入手,不仅要分析原辅料、包装材料、温湿度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还要重视操作条件以及人员等人为影响。我们应探索一套乳制品质量安全管控和溯源的RFID解决方案,实现乳制品从原料乳收购到乳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追溯管理。

四、RFID技术在乳制品流通中应用的建议

(一)监控奶源采集与加工过程。一方面,通过使用RFID对牛棚微生物信息进行记录和监控,保证奶牛健康。另一方面,要确保牛棚的卫生水平和温湿度在适当范围内,还要定时检查奶牛身体各项指标并进行记录。最后,通过RFID电子标签,可以掌握乳制品的采集和加工信息,包括商品名称、出厂日期等。

(二)形成基于RFID的仓储管理系统与仓储作业流程。第一,出入库。乳制品装箱处贴上标签,然后装入同样贴RFID标签的托盘上,标签里面包含商品信息和入库位置。在入库验收和出库审核时该技术可提高效率。第二,库存。乳制品库存时,可以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温湿度报警和防盗报警系统。

(三)增加物流作业的可视化管理,保证乳制品的冷链运输。运用GPS卫星导航定位、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实时实现对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的可视化与管理系统。给物流公司或乳制品企业建立GPS智能物流管理网络系统,以实现对食品冷链的车辆定位与食品温度实时监控,进行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四)提高供应链反应速度和物流速度。当配送中心将乳制品运送至零售商时,验货处阅读器会把RFID上的信息录入计算机,再核对后,工作人员将货物运往超市上架销售。零售商可以在乳制品的冷柜上安装阅读器,如果顾客购买了乳制品,那么阅读器就会将顾客的购买信息传到MIS系统,然后向零售商供货系统提交补货请求。

(五)全程跟踪追溯并共享乳制品信息。利用RFID设备采集数据,在消费者购买乳制品后,用户仅需输入其购买乳制品包装上的条码。通过追溯终端的个人电脑点击产品追溯,即可获得乳制品从原料奶、生产企业到零售商所经历的产品流通路径以及产品相关信息。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课题项目:2016西安市社科项目,课题名称:“一体两翼”下西安物流业现代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路研究,课题编号:16J164,课题负责人:雷宁,课题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 Supply Chopra,Peter Meindl.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Planning,and Operation.2011

[2] 颜波,石平,黄广文.基于RFID和EPC物联网的水产品供应链可追溯平台开发[J].农业工程学报,2013

[3] 杜峻.基于RFID技术的乳制品安全追溯应用研究[J].2013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5

关键字:乳制品;安全;质量;问题;现状;控制;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乳制品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再说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影响了人们的食用安全。其中,在两千零八年发生的三氯氰胺事件,给我国乳制品生产质量安全带来了冲击,整个乳制品生产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1世纪是竞争的社会,是科学快速发展的社会,所以,我国乳制品企业要想在新时展下走出困境,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乳制品产品生产的质量入手,全面提升乳制品的生产质量,逐步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同时乳制品企业要深刻的认识到,乳制品的生产质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在新时展下,我国的乳制品企业要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这一机遇,不断创新生产工艺、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乳制品的生产质量,来更好的迎接挑战,让广大人民喝上放心奶、吃上放心的乳制品。今天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乳制品安全质量问题现状进行研究,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研究经验,提出了有效控制乳制品安全质量的措施与方法,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乳制品安全质量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首先,我们来分析下我国现阶段乳制品原料的质量问题分析。我国地域辽阔,导致了我国各地乳制品原料源养殖参差不齐,因此也导致了奶源的质量不尽相同,有高有低,奶源质量是一直困扰我国乳制品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了乳制品生产的质量安全。一些企业为了经济效益,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断的拓展奶源生产基地,放松了对奶源的质量控制及深度开发维护,给乳制品的安全质量控制带来了难度。具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奶牛的养殖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就是居民的分散饲养和分散经营,第二是集体饲养集体经营,第三是大型的牧场饲养方式。其中大型牧场饲养方式所产出的乳制品奶源质量最好,因为其采用了较为先进的饲养方式,机械化的挤奶技术。

(二)我国乳制品安全质量问题现状分析。第一,液态奶。在液态奶生产中,有些企业采用廉价进口奶粉和低质国产奶粉做原料,还原加工成液态奶。这明显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只会存在于那些黑心的企业使用劣质低价的奶粉。而且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所有液态奶没有明确标明是否含有还原奶,也不注明牛奶中添加了多少奶粉与香精等成分,使消费者处于“模糊消费”的境地。液态奶中除了使用奶粉外(我国巴氏杀菌奶不允许使用奶粉),更为严重的是掺假掺杂,如淀粉、乳清粉、植脂末,甚至于液态奶中使用牛奶香精。第二,我们在来探讨下奶粉。奶粉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乳制品之一,其中老年人和幼儿食用最多。但就目前发展来看,我国奶粉的安全质量问题并不容我们乐观。一些小型的乳制品生产企业为了榨取利润,在生产中掺假现象时有发生,他们常常以低廉的价格、优质的包装及夸张的宣传来蒙骗消费者,影响了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

乳与乳制品的安全性措施

(一)原料收购的质量控制。现如今在原料奶中掺杂掺假的方式很多,我们只有知己知彼从其本质出发才能完全的控制原料的质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乳制品生产企业从源头上控制好奶源的质量安全,其中包括原奶的生产、运输、加工等过程,在这些环节中我们要严格把好质量关,把质量控制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生产过程控制、严把出厂检验关高品质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加工制造过程至关重要。生产人员要严格遵守质量规章制度及工艺纪律,对各生产线要进行全天候的巡检,对环境卫生情况,工艺纪律执行,设备参数波动,产品品质稳定性进行重点监控,并及时信息反馈分析解决,保证了个生产线运行的稳定性,确保原料不合格不投产,半成品不合格不转入下道工序。在生产的各个阶段,都要制定成文的操作规程,工人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减少由于人为操作造成的各种问题。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关键控制点要有明确的控制标准和监控措施。成品的出厂质量检验是对产品高品质的又一次验证。质量技术中心在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是具有高素质,高科技的技术团队,并定期接受培训,检测技能及素质过硬。才能把好检测关,出厂的产品指标全部合格,从而保证上市的每一袋产品为高质量的合格品。

(三)重视设备改造和项目建设。产品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硬件上舍得投资、大力改造,在软件上制度完善,科学管理。只有用一流的设备,方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硬件的先进不仅是质量的大幅提高,也带来效益的激增。乳制品企业还可以与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紧密合作,依托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系列益生菌奶功能食品和保健品,建立益生菌乳制品研发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促进我国乳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结语

食品的质量安全是食品企业发展所面对的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所以,我们乳制品生产企业要将这一问题重视企业,不断提高乳制品生产的质量,这样才能使我们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程漱兰,等.WTO背景下的中国奶业发展前景[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2]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液体牛奶市场分析[J].销售与市场,2001,增刊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6

关键词:乳制品;供应链;韦伯模型

中图分类号:F405 文献标识码:A

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乳制品安全引起人们的关注。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就是乳制品供应链的竞争,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就体现为供应链的安全。供应链管理不善就会对乳制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以下就我国乳制品供应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以加工企业为核心提出建议,以改善乳制品供应链运作,帮助提高乳制品安全。

一、我国乳制品供应链现状

乳制品包括以生鲜牛(羊)乳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成的产品。乳制品供应链是原料奶供应商、乳制品制造商、运输企业、分销商和零售商将原料奶转化为乳制品,并将产品供应给消费者的系统。

在这条供应链上,乳制品制造商控制着关键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流通,在供应链中起主导作用,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的物流运作展开的。乳制品制造商企业物流包括:

(一)供应物流。供应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所需生产资料(主要是原料奶)的输入供应。在我国,原料奶的来源主要有:

1、规模化奶牛场。主要像蒙牛、伊利、北京三元等。他们拥有自己的大型牧场作为奶源基地,没有中间流通环节,只有生产和加工环节,牛场把原料奶直接送到加工企业或加工厂直接派车来取奶,减少了经过奶站的环节,奶源保鲜度更高,奶源质量好,但这种奶源只占我国总奶源的10~15%。

2、奶站。我国奶站主要有三种类型:

(1)养殖小区奶站。个人投资建设,招商奶户入住,自己也养牛(也有不养牛的),但同时又负责原料奶的收购。根据原料奶的流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只收自己养殖小区的原料奶,不收购养殖小区外的散奶,这种奶源受养殖小区从业人员素质、设备、技术水平的影响。管理规范、严格挤奶操作和奶牛疾病检疫的奶源在质量和安全上可靠。这种奶源占我国奶源的25%左右;另一种是不但收购自己养殖小区的原料奶,还收购养殖小区外的散奶。

(2)挤奶厅奶站。附近的奶农每天三次把奶牛赶到奶厅挤奶,奶站管理人员监督奶农挤奶。奶源主要来自散户的农民,农户养殖模式不一,饲料条件和卫生条件差别大,奶源质量差别显著。

(3)流动奶站,也就是奶贩子。这种奶源是存在风险最高的。他们没有固定的挤奶设施。在奶源紧张时,他们到处走街串巷挨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不具备机械化挤奶条件的手工奶,再以较高的价格销售给加工企业。这种奶源来源不明,最易掺假。

奶站收购的原料奶,由于来源广,质量不一,奶站与奶户没有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无法掌握奶牛的饲养、饲料组成及疾病情况。没有加工厂专业工作人员监管的奶站更是给许多不法分子掺杂作假提供了便利。

(二)生产物流。生产物流是指企业按生产流程的要求,组织和安排物资在各生产环节之间进行的内部物流。乳制品生产一般是连续性生产,不需要考虑物资的停顿、周转和搬动产品,在这个过程也是比较安全的。

(三)销售物流。销售物流是企业为实现产品销售,组织产品送达用户或市场供应点的外部物流。这个阶段包括订单信息的处理、产品的配送。

供应商与经销商普遍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分销商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向上级供应商订货,出于对提前期和需求波动的考虑,需求在各级被逐级放大,产生了牛鞭效应,造成各级库存积压,占用资金,影响产品保鲜。

产品配送方面,乳制品保质期短,产品配送中心一般设在离市场近的地方,但乳制品原料基地、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分布不均衡,配送难度大。以光明集团为例,原料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而光明销售市场则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企业将产品运往配送中心距离远,运输成本高,运输时间长,影响了产品的保鲜。

二、建议

目前,我国乳制品供应链存在许多不足,乳制品加工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应如何发挥作用,改善乳制品供应链现状呢?以下给出笔者的建议:

(一)运用韦伯模型,合理选址。韦伯模型又称生产费用最低决策模型,在只考虑运费的情况下,根据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运费指向论,工厂区位应该在运费最小地点(韦伯假定运费只和距离和重量有关),运费指向论主要使用原料指数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注释:局地原料是指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局部地区存在的原料,与之对应的是普遍存在的原料,即便在原料。

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原料指数>1,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1,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1,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

在乳制品生产中,原料奶是局地原料,原料指数大于1,工业区位应该选择在原料地。

(二)规范原料奶的收购和监督。原料奶的供应作为供应链的源头,其质量决定了最终产品合格与否,所以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采购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目前,我国原料奶来源中来自散户的占奶源总量的60%以上,这种类型的奶源来源多,不易控制,往往是导致问题的源头,针对在奶源收购中存在的问题,加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原料奶供应商选择标准,筛选出不合格供应商。三鹿奶粉事件后,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原料奶的标准做出了规定,企业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结合国家标准,制定符合企业要求的供应商选择标准。监督人员在奶站要对养殖户的每次供奶情况进行登记,方便随时查阅奶户供奶质量的好坏和稳定性,对奶户划分等级,优先收购记录良好的奶源,对供奶不符合要求达到一定次数的奶户应拒绝其供奶,优化养殖户结构。

2、将奶农纳入企业体系。借鉴美国奶农联合体模式,将奶农吸纳到企业中成为企业的股东,统一奶农和企业的利益,保障原奶安全和奶农收益。美国的Dairy Farmers of America就是采取这种组织形式的成功典范。公司主要以生产粗加工的鲜奶为主,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并不高,但它将大部分奶农集合起来加强了奶农对奶价的控制能力,保持较为稳定的收入和鲜奶价格。最重要的是奶农的利益从市场层面上得到了保证,能从源头上解决乳品安全隐患。

3、与下游供应链成员组成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两个公司之间一种典型的、多方位的目标导向型长期伙伴关系,它们共享利益,共担风险。战略联盟会为合作双方带来长期的战略利益。

为了降低库存,减少产品过期数量,加工企业可以与大型分销商和零售商建立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形式的战略联盟。乳制品制造商决定每种产品恰当的库存水平(在事先约定的范围内)以及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适当策略。

VMI系统的实施,能够帮助供应商掌握订货量情况,即意味着对牛鞭效应的控制能力,降低了预测的不确定性,减少安全库存,降低储存和配送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一定程度上消除影响乳制品安全问题的因素。

乳制品安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本文从担当核心企业角色的乳制品加工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企业在供应链上发挥主导作用提出建议。食品安全是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企业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国家应加强和加快相关法律政策及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在企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我国的乳制品乃至食品安全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娟,杨伟民,胡定寰,我国乳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畜牧杂志,2007.

[2]李胜利,曹志军,张永根,周鑫宇,杨敦启,如何整顿我国乳制品行业――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