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重要知识点范例6篇

流体力学重要知识点

流体力学重要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新教材 新理念 新学情

初中物理新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改变了旧教材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强调学科体系、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教师如何把握好、运用好新教材,关键是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要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到实处,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标准提出基础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知道一些必备的物理知识,与此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都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怎样把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用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新教材,弄清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实质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统揽新教材,深入钻研和挖掘新教材,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对新课程理念有哪些明显的体现,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其实质是什么,教材中所设置的每一个实验、每一个插图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运用好这些教学资源。

三、准确把握重点,找准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核心问题来设置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准确把握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目标中确定重点内容。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等因素有关。因此要找准教学难点,就必须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四、摆正教师的位置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即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和参与者。只有摆正了教师的位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会从这些角色出发进行思考: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会有哪些疑惑点?怎样予以恰当的点拨?在什么时候点拨?

下面结合本学期新教材内容“压强和浮力”一章中的“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谈谈对新教材的处理和设计思路。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全过程: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从学科体系来看应该到高中才开始系统学习,在旧教材中属于选学内容。但这部分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在日常生活和科技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新教材中把这部分知识作为必学知识,充分体现了“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二力平衡的条件、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知识之后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见过很多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实例,但对其原因并不清楚。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从身边熟知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要让学生能从实验现象中发现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比较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转贴于

3、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气体的压强和流速有关;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现象。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流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体验由气体的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2)重点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难点

使学生能从实验现象中发现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提出探究问题;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际应用和有关现象的解释(根据学情分析,确定难点)。

(4)教学设计思路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大环节:

①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探究的核心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科学探究过程就是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同时此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发现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

②根据提出的探究问题和猜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得出结论。

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此环节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因为科学探究需要把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来,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来验证猜想。要使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根据设计的实验来选择所需要的器材。

③联系社会科技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有关现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流体力学重要知识点范文2

论文摘要:“工程流体力学”作为能源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在本科生整个培养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现结合成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在成教热能专业中的教学进行了探讨,综合考虑教育对象和本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并结合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场经验在课堂上“讲授”,然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最后由老师精讲。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课程的统一。

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液体和气体两大物质形态,流体力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描述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确定流体经各种通道及绕流不同物体时速度、压强的分布规律,探求能量转换及各种损失的计算方法,并解决流体与限制其流动的固体壁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1]在实际工程的许多领域里,流体力学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水利工程、动力工程、航空工程,还是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都在日益广泛地应用着流体力学。就某种意义而言,也正是在流体力学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成就的前提下,才促进了这些工程领域的大力发展。工程流体力学是在阐述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和研究流体力学在工程上的应用,工程流体力学广泛应用于动力、水利、机械、化工、石油、土建、冶金、航空、航海、气象、环境等众多领域,是这些领域相关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选取

“工程流体力学”教材种类繁多,[2]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针对能源类本科成人教育《工程流体力学》教材,笔者通过对多种教材的研读,以及往年成教上课的经验,根据各教材所涵盖的基本理论,及描述流体特性表达式推导过程的深度和难度、教材内容的广度,最终选用杨建国等人编著的《工程流体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作为成教热能专业的临时教材。

“工程流体力学”的内容繁杂、学科综合性强,流体力学内容很抽象,偏微分方程几乎贯穿全部课程。流体力学欧拉方法的思路与物理及其他力学不同,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困难。[3]鉴于成人教育对象数学基础和力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在授课中应尽量避免大量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微元的受力分析,把第七章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作为自学内容,在讲解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和质量守恒定理时,把输运定理作为主要的公式推导工具,着重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

二、授课目标及教学方法

1.明确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成人教育是以提高社会从业人员的履职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其教育内容与职业需求联系紧密,以补充、改善成人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实用性较强。[4]

对于成人教育一定要明确教育目标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人教育对象(以下称为“成人”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成人”学生职业性强;

第二,“成人”学生都有固定的工作岗位,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某些方面的认识和能力要强于授课老师;

第三,“成人”学生专业基础课,例如数学和物理等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很难理解深度较高、难以理解的原理和公式推导;

第四,“成人”学生渴望获取知识,尤其是能帮助其解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

第五,“成人”学生一般工作繁重,上课时间一般是挤出来的,因此课堂授课的效率尤为重要;

第六,“成人”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对于不相关的内容很少去涉猎,因此造成了知识面相对狭窄,从而增加了授课的难度;

第七,“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这跟现在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要时刻谨记以上七条“成人”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住“成人”学生的职业性,并注意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在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在提高教育目标理论水平基础上,使其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预判生产中出现重大问题的能力,对于某些技术人员,应使其具备流体设备及机械系统和装置的设计、运行管理的工程技术能力。技术人员经过理论知识的强化学习,再加上自身实践经验,最终可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增强授课内容的实用性是授课的关键问题之一,因为授课对象是能源类“成人”学生,因此笔者认为授课内容应该结合世界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也就是国家的重大政策——节能减排。当今世界能源越来越紧张,污染越来越严重,而且世界的大气污染形势和应对政策一直在变化,因此在授课中适度加入相关节能减排的内容,使“成人”学生了解世界,尤其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严峻性,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增加我国最新政策和法规的讲解,如“十一五”期间的烟气脱硫;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对氮氧化物进行总量控制等,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用到的必备知识之一就是流体力学。例如要想取得好的脱硫除氮的效果,就要把握烟气的流动,研究烟气流动正是流体力学的责任。我国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需要让学生了解污染物控制的发展趋势,如哪些理论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哪些技术是当今热点,使“成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容易找准方向。就笔者以往的授课经验,“成人”学生大多为热能专业的学生,而且大多来自发电厂或与发电厂相关的单位,他们对烟气脱硫设备比较熟悉,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参与脱硫塔设计或运行,因此将该部分作为本课程的一个重点。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视频讲解各种常用烟气脱硫中气体流动的特点,加入影响脱硫效果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主要是讲解烟气流动的流场、流线、流型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使“成人”学生系统掌握烟气脱硫技术中流体力学的作用。

总之,授课内容的实用性是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授课内容实用“成人”学生才爱听,效果才好。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成人教育的对象多数为参加工作多年和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即“成人”学生,他们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人”学生虽然专业经验丰富,但是专业理论相对薄弱,尤其是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用现在本科教育的术语讲,就是专业基础课不过关。从笔者实际函授授课的经验来看,“成人”学生专业基础课尤以高等数学的基础最为薄弱,然而流体力学的主要工具就是数学。 转贴于

因此,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一些概念和基本理论要细讲精讲,为了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在授课中多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实例,并加入一些图片和视频。例如在讲授流体的概念时,可以用“给他一点阳光他就灿烂,给他一点山花他就烂漫”这样朗朗上口的词句来形象说明流体的流动性;在讲授流线和迹线时,可以引用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的千古流传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形象地说明迹线的概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印象。此外,还可以在授课中适当插入一些图片和视频,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采用导学+启发式方法授课。实行“导学式”教学模式。即,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5]在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凭作者多年的授课经验可知,单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使加入大量实例,教学效果仍然较差,所以讲授中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讲课的方式,不是老师一个人讲,而是启发学生思考。[6]

“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讲解比较枯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经常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例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要把握“成人”学生的独特特点:那就是有自己固定的工作岗位,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对设备的结构和运行了如指掌,对设备处于非常规运行时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但是为什么这么处理他们并不清楚。例如,笔者在宁夏灵武电厂进行调研时,一个空冷岛运行专工在说到如何预测和解决空冷机组夏季出力不足的问题时,他们的经验就是大量喷水,但是他们不知道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最佳的喷水量,也不知道雾化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在授课中就要充分发挥“成人”学生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让他们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学解决问题并把自己的内容在课堂上“讲授”,教师对结果加以评论,并指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接下来精讲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及补充内容,并配以图片、动画、视频,鼓励学生思考,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出它们的优势和缺陷,并再次简要讲解相关理论,使学生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3)考核方式。由于成人教育不同于一般高校,因此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考核方式,最终合理地给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考勤、课堂讲授和问题回答情况、课下作业尤其是资料搜集情况、实验等,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平时成绩。

三、实验教学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很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验去理解、消化。因此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必备环节。

实验教学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直观的现象来理解课本知识,本课程精心选择了如下五个实验。

1.伯努利方程实验

观察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能量守恒和转换的物理现象、测绘玻璃水管管路上测压管水头线及总水头线。

2.流速和流量的测定实验

了解文丘里流量计及毕托管的测速原理。

3.雷诺实验

观察各种流态、测定流态与雷诺数的关系、观察层流时管道断面流速分布。

4.沿程阻力损失实验

加深了解圆管层流和紊流的沿程阻力损失随平均流速变化的规律。

5.局部阻力损失实验

对圆管突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和突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进行实验验证与分析。

四、结语

针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学生的特点,对“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使课程更适合“成人”学生的特点,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了其主动思考的能力,丰富、深化了“成人”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为成人“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探索出有益手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立足学校特色优势,继续努力进行“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建设和探索,以期积累更多的经验和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卓如,等.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6.

[2]杨建国,张兆营,等.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孙恒朱,鸿梅,舒丹.“启发—联想式”教学方法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5).

[4]黄裕华.成人教育要突出“成教化”特色[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5,(7).

流体力学重要知识点范文3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我的理解是要从生物学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探究学习和小组交流活动,使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术语和内涵有更深层的理解,对于学生学好生物学基本原理、规则,掌握生物学基本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生物课标框架之下的知识外延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模式,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交流,懂得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并能够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概念”,这对学生学好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课标中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内容,既能让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生物学基本功,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既要关注“重要概念”学习的理论基础,又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为此我通过《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教学,来充分体现“重要概念”学习和探究活动应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一、设计理念与构想:

我们知道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本文由收集整理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在教学中,《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分4课时完成,其中“人体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这节的重点内容,用1课时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设计,即要充分体现《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又要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活动紧密相联。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人体的血液循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想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理解重要概念“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以及组织好实验探究活动是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交流,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的探究实验,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活动,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最终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知识的愿望,并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述血液循环概念、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说出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的基本知识,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2、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提高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复述血液循环概念、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说出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活的小鱼(养殖小金鱼或小鲫鱼,尾鳍颜色要浅一些),显微镜,培养皿,纱布等

课时计划:1课时

三、教学流程及分析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了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系统中不停地循环流动,它到底是怎样流动的呢?观看视频血液循环的发现,引出本课课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整理并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即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理解了这个重要概念,也就掌握了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过程,同时也为学习人体的能量供给、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等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即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条途径,为下一步的探究实验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活动二: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

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尾鳍颜色浅一些的活小鱼,4人一组,进行实验,1.用湿纱布包裹小鱼,只露出尾部,不要伤害小鱼,2.把小鱼放在培养皿里,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部,3.将培养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4.观察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时常用滴管向纱布及小鱼尾鳍上滴水,使小鱼身体保持湿润,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

在实验过程中创设问题:

1,如何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血管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怎样运行的?

3,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在实验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找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毛细血管,讨论血液在不同血管里颜色是不同,引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当血液中含氧较多时,血液呈鲜红色,这种血液叫“动脉血”。当血液中含氧较少时,血液呈暗红色,这种

血液叫“静脉血”。教师要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学生理解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重要概念,为下一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讨论,再根据血流的方向及速度,判断出动脉及静脉血管,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验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技能得到训练,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活动三:展示讨论问题,观看视频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及路线?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的?

3、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路线?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学生看完视频后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路线,教师找学生代表用笔在白板上一边画图,一边讲解,不完善的地方小组同学可以补充说明,突破重点内容。对于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让学生懂得体循环中,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网和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从左心室射出的鲜红色的动脉血,经体循环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而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进行气体交换。这样,从右心室射出的暗红色的静脉血,经过肺循环就变成了鲜红色的动脉血。而不是动脉里就流动脉血。静脉里就流静脉血。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静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血液在流动过程中成分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在这里要让学生懂得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这部分内容采取的是让学生观察视频,以问题为主线,小组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使学习深刻的理解了人体血液循环知识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知识延伸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讨论归纳出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为人体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的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要把知识延伸到课本以外。要让学生了解心脏内的血液循环,即冠脉循环:为心脏肌肉提供氧气、养料,运走废物的血液循环。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就容易引起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等。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调查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

知识梳理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你都获得了哪些方面知识?找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知识要点

1、血液循环概念: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这一过程就是血液循环

2、动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多,血液呈鲜红色

3、静脉血:血液中含氧较少,血液呈暗红色

4、体循环路线:左心室(动脉血)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物质交换)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静脉血)

肺循环路线:右心室(静脉血)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动脉血)

4、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人体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的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课堂评价:分组出题,小组间进行互评,然后师评

一.填空:

1,下列管道中流动着动脉血的是(c)

a.肺动脉、左心房b.主动脉、右心房

c.肺静脉、左心房d.腔静脉、左心房

2、血液从主动脉到左心房流经的路径是(d)

a.肺循环b.体循环

c.肺循环体循环d.体循环肺循环

二.解释重要概念:

血液循环、动脉血、静脉血、血液循环意义

三.简答:

人体血液循环中体循环的路线和肺循环路线

四.分析:

用橡皮筋扎紧人的手腕,手面上的静脉就会变粗而凸显出来,请说明原因。

如果用橡皮筋扎紧人的手腕,手部血液不能沿静脉回流入心脏,会使手面上的静脉因充满血液而变粗并凸显出来。

课外探究:调查你的亲属中谁患了高血压?你对高血压有多少了解?什么是高血压病?用血压计为你的亲属测量血压

流体力学重要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知识流 高校核心竞争力 战略 路径

[作者简介]石贵舟(1974- ),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知识流与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7)余霞(1975- ),女,河南邓州人,南京林业大学在读博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苏 南京 21118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知识流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09SJB630032)、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和2010年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知识流的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Y201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017-02

高校是思想源和知识库,知识是其基本的操作材料和主要产品。如何让知识流动起来,使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让隐性知识外化为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因此,知识流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战略构想及发展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流和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的含义

知识流是知识在高校内各个知识驻点(高校的院系、部门和活动等)之间创造价值而形成的一系列积累、共享及交流的过程。知识流指知识的融合、序化、创新过程,是通过知识收集、知识组织、知识传播三个环节相互连接、循环往复的没有终点而进行的流动。

知识管理战略模式涉及高校开展知识管理的基本方向、开展方式、管理重点等。不同高校,因其知识流的结构组成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因而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也各不相同。汉森(Morten T. Hansen)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核心是计算机,知识管理的网格技术在知识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一是编码化战略模式;二是个人化战略模式。知识管理的编码化战略认为,知识管理者经过精心编码的知识存储在数据库中,使用者根据权限可以方便地调用,以此为起点开始组织知识管理变革。知识管理的个人化战略模式认为,知识跟开发知识的人员密不可分,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共享。计算机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交流,而非存储知识,它们从知识的交流、共享、内部化入手进行知识管理。

二、基于知识流的高校核心竞争力发展路径选择

基于知识流的高校核心竞争力发展路径选择实际上就是为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对知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这是高校战略的体现,与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保持一致。高校只有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高品质的创新人才,实现知识的创造价值,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知识流战略选择如图1所示。

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高校提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通用模式还是特定模式,这一点尤为重要。根据高校的特色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本科生教育普遍采用大众化教育的通用人才培养模式,编码化知识管理战略较为合适。而高校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人才培养采用精英化教育模式,其工作重点在于满足社会的独特需求,由于这些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编码知识的作用有限,因此,应采用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考虑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

流体力学重要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 教师角色;行动学习法;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35-03

An Analysis of Lecturer’s Roles from an Action Learning Perspec-

tive: Using Role play Method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urse

as an Example//LI Xiaobei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the context of class, lecturers mainly play three types of roles: specialists, process experts, and edu-

cators.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s of these roles and their associated functions in action learn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rticulate the roles

of lecturers from the action learning perspective. In addition, using the

concept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urses and action learning pro-cess design (role play), this paper further shows how lecturers might

integrate and shift from different rol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ec-

tures’ roles helps lecturers to effectively employ action learning method.

Key words lecture’s role; action learning; role play

自20世纪80年代起,基于行动学习理论视角的行动学习法逐步得到中西方各类工作者的关注。在学校中,尤其在商学院的MBA教学中,行动学习法也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指导方法。然而,行动学习在其他商业领域的使用(如企业内训),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变得模糊。行动学习法下,教师扮演怎样的角色?培训师?引导者?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园丁”?本文通过对行动学习方法的简要分析,提出在课堂应用行动学习方法,教师主要扮演三个角色:知识专家、流程专家和教育者。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及其应用行动学习的必要性和难点,本文进一步通过对变革型领导力的知识点结构和行动学习流程设计示例的展现,分析在不同环节中,教师对多种角色的扮演。

1 行动学习视角和行动学习方法

行动学习视角和行动学习法 行动学习的研究者[1-2]通过大量观察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能从项目实践和现实的工作经验中学习成长。Raelin指出,从解决实际问题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不仅操作性强,而且能直接改善人们的行为。基于此理论,行动学习法得到推崇。行动学习法可概括为在行动中学习,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或者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者的能力[3]。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学习方法更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为牵引,以学习者的成长为核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完成教学任务。行动学习过程由明确目标、实践、结构化的知识(即授课的知识点)、提问、反思等环节有机结合。多人的行动学习(如教学)还能够通过重复地实践、尝试、观察他人的反馈、反思和讨论想法等社会学习过程,帮助个体掌握结构化知识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20世o80年代后,行动学习方法开始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包括社区管理和公众领导力的培养、企业内训、课堂教学和各类会议引导等[4]。以课堂教学为例,教师需要通过对知识点的提炼与解构、课堂流程设计(如将知识点融入实践设计)、课堂引导、提问和反馈,以及行动学习方法(如德尔斐技术)和工具应用(如鱼骨图)等环节,帮助学生更主动有效地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应用行动学习法:教师的角色分析 在上述环节中,教师的角色并不是单一或一成不变的。如表1所示,行动学习法应用过程中教师主要有三大角色:知识专家、流程专家和教育者。知识专家主要对教学目标和知识重点进行掌握和规划。对于社会科学课程,对知识重点的甄选会反映教师的个人价值观。流程专家主要是设计和引导课堂流程,对每项活动如何展开、推进和反馈寻找合适的方法。教育者主要指教师通过课堂的言传身教和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并进行自我提升。每个教师角色虽然在行动学习法各环节中的重要性不同,但是不难发现,这三个角色基本贯穿课堂全过程。因此,要完成好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明确这三个角色,并在三个角色中进行整合或转换。

如在引导课堂流程时,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辅助行动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如调动学员积极性、创建讨论氛围、疏导负面情绪等。另外,在帮助学生反思时,作为流程专家的教师需要放空自身的知识系统,调动学生,进行个体或群体的辨析与讨论,从而体验、领悟和总结相应的知识。在反馈阶段,教师可能更多地需要扮演知识专家的角色,促进学生梳理已经发现的零散知识点,构建并呈现相应的知识体系,明确和巩固教学效果。另外,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耐心讲解与答疑,讲求伦理道德规范的传播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知识和流程,体现自我价值观和做到“无我”的状态。如果有可能的话,也需要将课程目标与学生自我成长目标相结合,同时扮演好知识专家、流程专家和教育者三个重要角色。

2 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引入行动学习法

组织行为学引入行动学习法的必要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个体、群体和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提高组织效能的学科,可以说是商学院本科生和MBA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强等特点。它的知识体系相对松散,如判断与决策,工作动机、领导力等,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因此,在授课时每个模块内容会单独展开。传统教学方法是通过传统案例教学、教师讲授等形式进行授课,存在3个弊端。

1)传统案例教学的普适性弱。以MBA学员为例,一个班级的MBA学员大多年龄差距较大,会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和企业与职能背景的差异。在挑选案例时,案例的选择可能会对某些学员来说较为合适,对某些人则相反。如研究表明,同样是个人参加多个组织内部非正式的小群体这一行为,在个人主义国家如美国,有利于个人的晋升;而在集体主义国家如中国,则不利于个人的晋升[5]。因此,在相关章节中如用外企案例,其最佳实践未必适用中国的环境;如采用民营企业的案例,则对大部分外企的学员帮助较小。

2)学生投入度较低。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教师授课,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是“要我学”,而非“我要学”的状态。遇到有挑战性的话题或者学生经验少的话题,如商业谈判等,有些学生会缺乏热情,无法投入。

3)教学效果有待改善。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的一个目标是改善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提高绩效。以领导力为例,就是需要提升个体的领导能力或者帮助个体发现自己领导力的欠缺之处,在日后改进。传统教学,一方面学生课堂接受知识的容量有限;另一方面,即使学生掌握了重要知识点,也未必能够做好。

组织行为学引入行动学习法的难点 可以从以上分析看出,要达成组织行为学的教学目标(如改善学生行为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有所欠缺,可以引入行动学习方法。行动学习方法和形式很多,如可以改善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由学生挖掘自身相关的案例,由学生互评进行反馈,由学生完成具体行动项目(如角色扮演、团队任务)等。进行合适的行动学习设计有不少挑战。首先,知识点与行动内容(项目)的匹配。行动内容设计需要与课程重要知识点相匹配,往往90分钟的课时单项授课可以涵盖多个知识点,而一个行动学习活动针对性一般会比较强,因此能涵盖的知识点会有限。这就对解构知识体系、突出重要的知识点的知识专家角色提出挑战。另外,重要知识点需要能够在行动学习内容上紧密结合,这对知识专家和流程专家的角色提出挑战。其次,课堂时间有限,需要完成活动、学生反思、教师提问反馈等环节,对流程专家角色的时间掌控能力提出挑战。

教师的提问、反馈和归纳环节有难度 虽然有些提问是能够在备课时准备的,但课堂情况无法一一预估。因此,教师需要有觉察的能力,根据课堂情况,或扮演引导流程角色,引发学生群体对话或讨论;或扮演教育者身份,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更了解自我;或扮演专家身份,给予启迪。反馈和归纳环节是知识产生和传递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发现或领域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梳理,需要扮演好内容专家和流程专家的角色。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能够改善自身行为主要是要进入“无我”状态,扮演好流程专家的角色。最后给予学生行为启迪则是需要进入“有我”状态,即告诉学生怎样做会对哪些组织有怎样的效果(知识专家角色),并提倡符合道德伦理标准的积极进取的行为(教育者角色)。

3 组织行为学引入行动学习法示例:变革型领导的角色扮演设计

如上所述,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课程流程设计,每堂课程会有所不同,在具体流程中,教师需要整合和转切不同的角色。以下以变革型领导这个知识点作为示例,探析教师的课堂角色。变革型领导是组织行为学领导力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也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主要的领导力行为。其核心问题包括:怎样的行为属于变革型领导力(定义为知识点A)?变革型领导行为是如何改善个人行为的(定义为知识点B)?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将理论模型和部分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授课,并进一步阐述中西关于变革型领导行为的差异(定义为知识点C)和在哪些情况下变革型领导力(定义为知识点D)更为有效。也可邀请学生或MBA学员分享实习或工作中的领导是否具有变革型领导特点及其效果(结合知识点A~D进行反馈)等。但按照之前讨论,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使学生融入,很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如何为变革型领导行为,它如何起作用)。即使熟记了这些知识点,学生也未必能够改善行为,做好能改变下属行为的变革型领导。

引入行动学习方法后,首先将知识点简化,聚焦于知识点A和B,即怎样的行为属于变革型领导力和变革型领导行为是如何改善个人行为的。将其余的知识点(知识点C和D)进行弱化。其次进行对行动活动的设计:变革型领导的角色扮演设计。具体而言,三人为一组,设置经理、下属和旁观者三个角色,经理和下属有各自的角色脚本。角色扮演情境概括来说,是下属在工作中呈现出不理想的工作行为,经理需要通过与下属谈话来改善他/她的行为。具体流程如表2所示,包括5个环节:角色扮演、组内反馈、组间反馈、归纳反馈和最后的总结。

1)角色扮演。通过10~12分钟的角色扮演,经理与下属进行对话、互动。旁观者进行观察。教师此时的角色主要是流程专家,在不同小组间观察他们的进程,比如:各小组是否清楚角色扮演的任务?是否进入角色?等等。

2)组内反馈。组内反馈主要由下属和旁观者对经理的行为进行反馈。下属和经理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自我(他人)反馈,学习知识点A和B。旁观者通过观察和反馈(思考),通过社会学习的过程,学习知识点A和B。在此阶段,教师主要有两个角色:一个是流程专家,主持流程的顺利进行;二是内容专家,到各小组了解情况,通过倾听和知识点连接,选择合适的小组进行组间交流。

3)组间交流。按照结果分两类小组进行交流。教师的主要角色仍然是流程专家和内容专家:流程专家内容在于确保小组能够有序、充分地交流;内容专家主要体现在根据知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发言,对有价值的、重要的信息进行简要重复等。

4)归纳与反馈。归纳阶段主要是流程专家和内容专家,对所有分享的组员的发言进行梳理和归纳,与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简评。反馈阶段则更多觉察学生的个人特点,或者是对上下属之间的特点(如同为女性)进行提问,引发思考和评述。这一阶段也可能扮演教育者的角色,给个别学生细致的反馈,如某种领导行为特别适合某位学生等,并阐述原因,促进学生对自我认知。

5)总结。总结阶段主要是课程结束时对整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重述,并提出行为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知识专家和教育者的角色,加强学生对所有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掌握,并引导他们采用更有效、更符合人性伦理道德原则的领导行为。

参考文献

[1]Raelin J A. Action learning and action science: Are they different?[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7,29(1):21-34.

[2]Revans R W. Action learning: New techniques for manage-ment[J].London: Blond & Briggs,1980.

[3]Edmondson A.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2):

350-383.

[4]胡T兵.催化型领导力初探[J].领导科学,2012(30):

流体力学重要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流程图 生物学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 B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激感的主阵地,也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调研发现:学生时常会感到生物学科知识零碎、抓不到重点、理不清思路,有时对很多生理过程靠强性记忆,弄不清原委……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尝试用“流程图”进行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对构建流程图的思考

“流程图”经常在大多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备课稿中使用,使教师对一堂课的讲课内容及讲课次序在头脑中非常清晰;生物技术实践教材中流程图简洁明了、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怎样巧妙地借助流程图的优点解决学生生物学习中遇到的上述问题呢?教师可以创设不同形式的流程图,让它在学生学习生理过程的知识、掌握课堂教学的重点、理清专题知识点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熟悉生物实验的步骤与要点中绽放魅力和异彩,把想要学生学习、思考、理解的知识及问题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构建一个课堂教学的可视化的思维支架和清晰脉络,是笔者追寻和实践的主旨。

2 创设的常见流程图及其作用

2.1 生理过程流程图

此种流程图是将某一生理过程按主要环节及其成因梳理成一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的“主线”,让学生以此为依据尝试自主、合作学习。如减数分裂过程中,笔者围绕如何实现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DNA是原始生殖细胞中的一半先进行整体设计(图1),这样便于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的整体把握。

对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可以围绕初级精(卵)母细胞到次级精(卵)母细胞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展开,设计成如下流程图(图2)。

这一系列变化最终使得同源染色体行为如何变化?染色体、DNA数量如何变化?

同理对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可围绕非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展开设计,最终弄清染色体、DNA数量发生的变化。

这样设计,教师能始终站在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的立场上,由整体把握到分步细析、始终围绕生理过程的重要变化搭建主线;有利于学生知识理解,形成清晰知识学习、生成过程思路;有利于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有效开展,最终使学生具备清晰的思路,不仅便于知识把握,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2.2 课堂教学流程图

此种流程图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列出的本节课必须解决的重要内容,并将相关内容之间按一定的先后顺序梳理出的一条主线。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时,教师可将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成如下流程图(图3),让学生清楚地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这样,能让学生对本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学生弄清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课堂知识的主线,便于归纳总结。

2.3 专题复习流程图

此种流程图是将某一题材的内容按照课标的要求和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连接成一条线索,便于学生形成这一专题知识的整体架构。如有关“基因”专题知识的复习可归纳成如下流程图(图4)。

这样的架构以基因的探索历程为主线,把与基因有关的知识梳理在一起,把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贯穿其中,既便于学生区分各知识点,把相关内容读“薄”;又便于引导学生对照流程图思考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还教会学生在自己进行专题复习时怎样抓住重点知识、梳理网络,乃至站在编者的角度来审视教材的体系与编写意图。

2.4 实验教学流程图

此种流程图是将高中生物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在教材中用文字表述的也比较明晰,但既简明扼要又能突出各步骤的重点流程图,它可以把先后步骤及相关思考题、注意点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流程图如图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