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发展史范例6篇

流体力学发展史

流体力学发展史范文1

这是一次淬炼忠诚品格的精神洗礼!

这是一场砥砺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迁西县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要求,深度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目标,坚持不懈推进学习教育走心走实走深,坚定不移在百年党史汲取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凝聚奋斗伟力。

3月3日,迁西县委迅速组织召开专题常委会,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要求。3月4日,召开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制定下发《中共迁西县委在全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迁西县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等系列文件,县委组建了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材料简报组、实践活动组、新闻报道组和巡回指导工作专班、党史专题宣讲工作专班,建立完善定期例会、沟通联络、督促指导、情况通报四项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工作任务挂图分解、工作职责上墙明晰三项基本要求,确保学习教育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

为浓厚学习教育氛围,扩大学习教育的影响力,县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一方面在高速出口等醒目位置增设党史学习教育滚动展板,动员各单位充分利用标语、条幅、电子展示屏、橱窗、学习园地等载体,普及党史知识,不断扩大党史学习教育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县广播电视台、迁西、网信迁西等主流媒体统一开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专栏专题,对全县各地各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进展成效、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让党史学习教育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共刊播发稿件300余篇;及时编发反映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动态、特色亮点工作简报信息54期。

按上级要求,组建县委宣讲团和县委党史专家宣讲团,县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开展示范宣讲,各地各部门及时跟进,全县共组织党史学习专题讲座600余场,组织县(乡)科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专题集中学习研讨840场。在全县招募党史宣传志愿宣讲员50名,由县委党史宣讲工作专班对党史宣讲志愿者进行培训和管理,广大党史宣讲志愿者运用“红马甲”“小马扎”“大喇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革命先烈、英雄模范、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切实让全社会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截至目前,已开展志愿宣讲近2600余场,受众近270000余人次。全县各地各单位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韩东征纪念馆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作用,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大课堂”,广泛开展“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线上直播、入党宣誓等主题活动360多场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县科协把党史教育课堂开进板栗园,组织板栗专家先讲解中国农村改革历程,对群众进行板栗树的修剪、春季嫁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技术指导,手把手传授剪枝技术要领,让党史学习教育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针对流动党员分布范围广、集中学习难等问题,采取给流动党员打一个电话、要求流动党员主动汇报一次思想动态等形式,抓牢流动党员引线;依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迁西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打造“流动中的阵地”“指尖上的课堂”;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展“送学上门、服务到家”活动,主动上门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材料,让行动不便的高龄老党员在家及时学、随时学;建立老干部、流动党员“党史学习交流”微信群,邀请离退休老干部、流动党员加入,安排专人对老干部、流动党员开展线上学习、交流体会,让老干部、流动党员活动不落空、思想不掉队。

群雁高飞头雁领,万山磅礴看主峰。为增强科级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6月7日起至6月11日,迁西县举办了科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暨党史学习教育培训班。采取县委书记亲自授课、党校老师专题辅导的形式,分5期对全县832名科级干部进行集中全覆盖式培训,不断增强科级干部的政治领悟力、政策执行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能力。

广大党员干部在一次次集中“补钙”“加油”中,不断擦亮先锋本色,自觉投身“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既立足实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着眼长远简历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在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10件民心工程基础上,梳理出全县15家单位为群众办的69项实事,涉及疫苗接种、异地就医、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内容,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流体力学发展史范文2

近年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历史教学作为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来鉴是非、知兴替,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思辨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主合作教育”作为一种特色发展教育方式,在新课改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发挥了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自主合作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存在的不足之处,简要地分析了改善历史教学中“自主合作教育”的策略,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自主合作教育;历史教学;特色发展研究

“自主合作教育”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以群体动力理论、认知理论、选择理论等作为其理论依据,为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进行分组,以小组为教学基本单位,通过组内沟通交流、自主探讨、互动合作,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创新发展教学模式。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过度强调以历史教师为中心,知识单向度的灌溉历史知识,不利于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掌握历史脉络,探索和体验历史发展的过程,增强对历史的思辨能力,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教育”模式有重要的意义。

一、“自主合作教育”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当前,素质教育强调要以人为本。每个学生个体在历史学习各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传统的灌输式历史教学、一刀切的历史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压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而通过自主合作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够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己的舞台[1]。

(二)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活跃课堂氛围

“自主合作教育”模式强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的多样化、多维度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提升历史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这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展示与表达,自我评价与反省,在沟通交流中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

(三)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历史事件的解读角度是多维度、多角度的,不同的学生对待历史是见仁见智的。“自主合作教育”模式,通过组员的沟通交流,可以使组内成员对历史的看法相互碰撞,相互借鉴,产生更多的思想花火,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实效[2]。

二、自主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小组分配不够合理

在“自主合作教育”模式中,小组的分配至关重要,它是这一教学模式开展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有些小组的分配不合理,标准过于僵硬和固化。组员的层次差距过大,未能形成组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紧密配合,导致部分成员在组内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空间。此外,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些小组内部的分工不明确,任务、角色混乱,导致“自主合作教育”模式不能够充分发挥效果。

(二)教师缺乏有效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教育”模式,需要历史教师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但是,一些历史教师缺乏相应的素质,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不能够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历史教学方案和目标,不能够及时地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进步情况及时的历史教学的内容。

(三)评价标准不科学

评价环节也是“自主合作教育”模式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当前的评价环节、评价标准,评价过程仍存在一刀切的状况,用同一种标准和同一种方法来评价不同小组的学生,不仅会产生不公平,还会挫伤部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三、“自主合作教育”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化措施

(一)提升教师素质,科学设置课程

“自主合作教育”模式作为创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好地作用,就必须不断提升历史教师的素质,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合理的设置历史课程,及时调整历史教学目标,探索开放式、半开放式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思维、创设情景、自主学习等各环节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增强组织和协调能力,尊重学生对于历史的独到见解,对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及时的解答,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历史[3]。

(二)合理划分小组,建立有效机制

为让“自主合作教育”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对合作教学小组进行合理的划分,组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综合考虑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使小组内部成员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补结合,满足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不同需求,促进组内成员的共同进步。各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要基本一致。此外,必须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和多层次、立体化的激励机制,促使组内成员之间、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自主学习和进步。

(三)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学习实效

当前多媒体等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和手段。“自主合作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电影、视频、音频资料等方式,来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结语

“自主合作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经过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一定会使它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艳丽 单位: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本科

【参考文献】

[1]姜海英.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利弊分析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4.

流体力学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地图册;作用

图文结合是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途径,宋代学者郑樵有云:“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这就是说,学习历史应该图文并茂,互相佐证,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与课本教材配套的《历史地图册》就是一个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源库。这些历史图片与课本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是最便利、最有价值的直观教学资源。下面笔者以高中人教版教材为例并结合个人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历史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感

正如梁启超所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历史时序感,同样也要增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感。 历史空间感仅靠文字和语言是很难构筑起来的,《历史地图册》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充分运用它则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感,从而更直观地认识历史。

例1:课本对北伐战争的经过有以下文字描述

“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年,国民政府确定北伐……北伐军势如破竹,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以上文字包含两个历史空间信息。第一,革命势力范围扩大了。北伐前革命势力范围在广东,随着北伐的开始,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第二,革命中心转移了。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但是课本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匹配相应的历史地图,学生对以上历史空间信息的变化并未产生直观、具体的感受,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更会感到费解。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读图得出北伐前后的革命势力范围和革命中心产生了什么变化,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哪些省份。结合这一历史地图的应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增强北伐战争的历史空间感,更直观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本教材

课本教材由于篇幅所限,编写原则以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为首要,用语简洁精炼,重点突出历史主干。因此,对历史的展现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很多历史细节也没有提及。但是历史本身是复杂和多样的,不从多个方面细致研究就不能全面展现历史面貌,也就谈不上深入理解历史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课本教材基础上做适当补充,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本教材。《历史地图册》在这方面也有显著的用武之地。

例2:课本对汉字的演变有以下文字描述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段文字高度概括了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趋势,但它是抽象的,学生不能从中获得汉字演变趋势的直观感知,不容易理解其中所指。因此,教师就要想办法化抽象为形象,化一般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历史地图册》配套的“汉字的演变发展”示意图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此图通过五个同一汉字不同字体的渐变对比,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汉字从图画化向符号化、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以及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四种字体的各自结构形态特征。学生在这幅图的辅助下,理解课本汉字演变趋势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学生依托史料学习的史学意识

《历史地图册》中的各种历史图片都是重要的史料资源,并且运用《历史地图册》开展史料教学有三大优势。第一,便利性。地图册师生人手一本,史料现成,与课本配套,可随时随地参阅。第二,可靠性。地图册中的史料经过严谨编选,不断修改完善,史料价值有保证。第三,易读性。地图册主要是地图、图表、照片、绘画等直观史料,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善用《历史地图册》进行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依托史料学习的史学意识。

学生运用图片史料展开探究活动,得出结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沉重打击和有效牵制了日本侵略势力,极好地配合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上结论基于学生对史料分析得出,这正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综上所述,教师善用《历史地图册》开展教学,能帮助学生增强历史空间感,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本教材,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依托史料学习的史学意识,从而更直观、全面、深入地认识历史。

参考文献:

流体力学发展史范文4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史;讲授;学习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应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之中.“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对社会的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教育部将数学史正式列入高中数学选修课程.

在高中数学课程开设数学史,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理解,把握数学的本质和发展脉络,还能使学生在相对陌生而真实的环境里进行探究和发现,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进而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杰出数学家的生平和数学成就,还能使学生看到数学家是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如何一点一滴地完成创造过程,从而在前辈大师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震撼和激励下,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顽强学习的勇气,勇于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史选修课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进步,但是对于这样一门新课程,如何讲、如何学、讲什么、学什么是最大的问题.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史的讲授与学习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史的讲授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的一门科学,与具体的数学问题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来说,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史的教学,是一个崭新而又困难的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知识储备、教学态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1树立正确态度,充实自身知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史教学,已不仅仅是融人数学教学,而是要更多地起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传播“数学文化”的作用.因此,讲授数学史的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对数学史知识的观念和教学态度,不能仅仅只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趣味故事,罗列数学的发展历史,将数学史课当成历史课,而是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和教学要求,通过大量阅读数学史料,领悟数学史料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来充实自身的数学史知识,将数学史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授给学生.例如M.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等等,都是很好的数学史方面的材料.

1.2精选授课内容,注重专题形式。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史教学,要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使学生不仅能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而且体会到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人教版、北师大版的《数学史选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数学简史》等,都是根据这一要求编写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简史》采用专题形式,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尊重史实,突出重点为选取史料的原则,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初步了解新课标中关于学习数学史的要求….由于选修课课时的限制,对数学史的教学应采用专题形式,选择既能贴近中学生认知兴趣和实际水平,又能体现重大数学思想发展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内容.同时,各类专题中还应当包含一些辅助材料,如背景材料、数学?研究的问题等,还可以通过专题介绍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13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在选题时,还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探索性等原则.

1.3改革教学方式,整合现代技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数学史教学不能照搬故有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因此,数学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师生合作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

1.3.1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标准》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生产、生活为基础,创造一个实用、新颖、相对合理的问题情境,在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反思,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享受数学思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3.2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数学史的教学方式除了可以采取讲故事、讨论交流、查阅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之外,还可以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使得数学史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高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理解;更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数学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1.4营造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以生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角色,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授予者;要在创设学生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境中,营造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关心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师生的相互信任与情感交流,使得学生能够敢于提问、敢于讨论、敢于争辩,在数学史的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史的学习

《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史虽然不是高考的内容,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学生要改变数学史就是讲授数学的历史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学习.

2.1积极转变学习观念

“数学史不是高考内容,占用自己的高考复习时间”、“数学史就是数学的历史,学好了高考也不加分”等思想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材料等多种形式强调数学史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转变旧有思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要积极转变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自己从喜欢数学史到喜欢数学;要积极转变学习方式,主动收集、分析、整理资料,课上主动讨论、交流,课后积极探讨,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2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数学史为载体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通常是完美、和谐地相结合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比较能反映数学发展规律、展示数学学科整体概貌、蕴含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编写适宜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材料,结合具体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自学材料,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在课后进一步查阅资料,对材料中的要求和存在的疑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体现研究结果.学生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写出自己的报告.这些不但能丰富学生自身的学习内容,增加自身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自己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增长数学知识,促进课内的主动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数学成绩.

流体力学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发展;新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质量;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授课,使学生大致了解人类形成、国内外文明发展等相关史实,以达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目标。但目前,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初中历史教学的当下积累了一系列与发展目标不相符合的弊端,需要我们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有效的突破固有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高效的解决初中历史教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过渡到新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中,让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能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获取更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1]。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从认清教与学,发展教学新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增强交流与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展开一番探究。

1 认清教与学,发展教学新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作为一门以普及基础历史知识的课程而言,我们需要认清教与学的关系。顾名思义,”教”指的是老师进行的课程教学;”学”指的是学生展开的历史知识学习;”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学”是主体,“教”要围绕“学”而展开。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历史知识认识和理解程度而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教师可以不断深入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自由讨论等过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也要有效的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提问,主动探索,在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发问的过程中,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得到相关历史知识更为深入的理解。例如,在社会变迁这一讲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在课堂上展示;并设置如中山装、旗袍的演变过程、照相术的历史作用等问题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中去。

2 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就创新性教学手段而言,随着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中展开的探究,发展出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手段,其中,以情景式课堂教学[3]、MOOC教学等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在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群体中都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以情景式教学方式为例,第一,授课可以运用现成素材再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通过视频、图画甚至是VR技术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当时的情景;第二,通过课外活动的展开,拓展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如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s尧的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的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的不畏艰辛,为民造福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实践之,相互监督、一同努力成为一个继承传统美德的人;第三,通过课堂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比如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价值,通过课程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以不同派别的理念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理解和认识,从而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学会用历史思维看待问题,从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体验更加深刻。总的来说,要想让初中历史教学取得与时俱进的发展和突破,那么势必需要发展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模式中带着兴趣更好的学习。

3 增强交流与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无论是新的教学模式还是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措施,归根结底还需要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良好的沟通和反馈,只有建立良好的交流,那么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首先,初中历史课程学习,并非一门“灌输”历史知识和文化的课程,需要学生能够在穿插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而要想能够深入的了解历史背后的内容,这不但要求学生有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而老师在这个方面能够给学生很好的指导,因此,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能够从与历史老师的交流沟通中获得更多课本之外的信息和知识,而老师则能够从学生的存在的疑惑和兴趣点更为高效的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由此可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好交流与沟通,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4,5]。因此,我们需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建立良好的交流和反馈机制,通过丰富的交流与反馈措施,让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4 结语

新形势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发展之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紧紧把握发展的目标和趋势,认清教与学,发展教学新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那么就一定能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苏莹.浅析初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111-112.

[2]任斌英.试论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111.

[3]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流体力学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 历史课 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已经发生变化,同以往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结合教学实际,“一堂好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维目标清晰。

教师必须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需要重点讲解和解决的知识点,重点培养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学有所获。对教学难点,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浅出的、透彻的讲解。

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主要是看“学生的表现,即学生能否在教师的组织下获得有效的学习”,而衡量学生有效学习的标准是看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历史知识目标是否完整,课题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强。

我们比较强调的教学基本功是:对教材熟练,脱稿讲课;语言准确精练而有感染力,沟通协调能力突出;板书规范,字体端正;驾驭课堂和教学应变能力强。

我们尤其关注语言和教态是否有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所以音量、语速要合适,语言要生动、清楚、有鼓动性。而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有亲和力的教态,能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三、教学过程流畅,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堂优秀历史课的教学思路应该清晰、目的性强,教学策略正确,教学内容充实,衔接自然。讲解条理清晰,明白易懂。历史教学一定要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体现“以史为鉴”的特点。能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获得一种享受,获得人生体验。

四、构建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注重教学情感交流。

好的课堂应当是,能够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以知识交流为目标,以情感交流为基础,既使知识交流顺利开展,又使知识交流得到升华。

讲孔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他是一位追求政治理想,精心培育弟子,晚年整理典籍,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精神财富的哲人;讲司马迁,让学生感悟史学家的责任感和为事业忍辱负重的悲壮;讲张骞,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开拓”精神。在一堂好的历史课上,“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通过体验情感来熏陶情感,通过理解观点形成新的见解,通过探究切磋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反思培育历史智慧,好的历史课应该给学生精神享受和多种收获,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或采取启发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采取回顾式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或采取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取长补短,或采取练习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规范和强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要有“教学亲和力和感染力”,“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课内知识和课外拓展”。好课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动脑筋,焕发生命活力。真正让人发自内心叫好的课,一定有其独到的、体现教师个性魅力的东西:老师的个性品格、博学多识,老师的智慧熏陶和人生启迪,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巧妙设问引导探究的技巧。不仅吸引学生喜欢这门课,而且影响和塑造学生。好的历史课,应该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好课与好教师分不开,只有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对待学生、对待事业的教师,才能博得学生的喜爱。

六、教师重视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