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基本原理范例6篇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流体输配管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98-04

面对21世纪国际国内对人才的新要求和国家对本科专业的调整,原暖通、燃气、建筑设备3个本科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整合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从原3个专业近20门相互交叉、重叠的专业课中,凝练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组成新的课程体系。在全国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重庆大学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和广泛交流,承担了流体输配管网课程的创建任务。13年来,笔者所在的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课程已建设为重庆市精品课程、全国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重庆市推荐部级精品课程。在此,笔者希望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将课程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一)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各种工程问题有两类:流体输配和热质交换,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平台课程[1-2],它建立在专业基础课程流体力学基础之上,主要讲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所涵盖的暖通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供热工程、冷热源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建筑消防工程、工厂动力工程等工程中共同的流体输配原理、管网系统的设计与调控方法。学生通过本平台课程的学习,可理解流体输配管网在专业中的重要性,了解流体输配管网在各种工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工程其它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配合,掌握管网系统设计计算、工况分析、调试和调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与其他课程间的关系分析

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导论课程的关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导论是必须的先修课程。学生通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导论课程的学习初步建立“工程”的基本概念,了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作用,了解解决该专业工程问题的大致方法和途径,以及关于该专业工程系统组成的概略认识,帮助学生认识管网的基本构成、各构成的基本功能和相互关系,正确理解流体输配管网在该专业的重要性。

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是暖通空调课程、燃气输配课程的先修课和平台课。这两门课程中包含的共通性的实现流体输送、分配的基本原理,管网设计与分析计算方法,流量、压力调控方法在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中提前讲述。涉及到的上述理论知识可不必在其他课程中重复讲解,但需要讲清楚在不同工程问题中,流体输配管网的作用、承担的流体输配任务、基于工程具体特点对管网的特殊要求、与其他理论技术的联系,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所需的综合方法。

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关系。认识实习实践环节应在课程开课之前设置,帮助学生认识流体输配管网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课程应在生产实习之前修完,生产实习环节最好安排工程管网系统运行调试,帮助学生巩固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初步的管网工程运行调节与管理能力。

与毕业设计环节的关系。提供毕业设计开展管网设计水力计算、动力装置匹配、水力工况分析、工况调节方案制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毕业设计提供学生应用上述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过程,在实践中形成计算与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分析

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始终围绕课程属于本专业技术“平台”课程这一地位及其任务,提炼“共性”;二是围绕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三是及时吸纳本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工程技术创新成果。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和三个版次部级规划教材、教学软件与学习辅导教材编写过程的探索,提出如下教学内容优化方案。

1.加强流体输配管网功能与作用的讲述

增加绪论部分,引导学生认识流体输配管网的任务、基本要求及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并将第1章由原来的“流体输配管网类型与装置”改为“流体输配管网的功能与类型”,帮助学生理解“功能需求决定流体输配管网的类型和装置”。

2.加强流体输配管网共性的提炼

在流体输配管网的功能与构成、分类、管网之间的连接、管网水力特征与水力计算、泵(风机)与管网的匹配、管网水力工况分析与调节等方面努力提炼共性。将各种形形的管网归纳为开式与闭式、枝状与环状两大分类。在管网系统中应用能量平衡的原理,通过引入虚拟管道和虚拟闭合的概念,对各种枝状管网建立闭合回路能量方程,从而构建通用的管网水力计算、水力工况分析和管网调节理论。将管网的动力按照其特性分为重力作用力和压力两大类,并归纳出两类动力对管网流体驱动的共同性与不同点,及其对管网设计与运行的影响。

3.加强管网调节的内容

按调节的目标将管网调节分为初调节与需求工况变化调节两类,分析两类调节目标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按调节的措施将管网调节分为阀门调节与动力性能调节两类。分析两种调节措施对应功能部件——调节阀门和动力装置的固有特性及其在调节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归纳两类调节措施的优势、不足与适用场合。

4.加强案例分析在课程中的比重

在专业理论的教学中,用典型工程案例来反映抽象内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将案例及对案例的分析贯穿全部章节,并在课程主要理论体系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增加一章,结合典型案例,系统分析、讲解如何应用课程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问题,使学生整体把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理论体系。

(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结果

优化后的教学内容按8章安排,各章节的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包括工程中的流体输配管网、流体输配管网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的作用。第2章流体输配管网的功能与构成,包括气体输配管网的功能与装置、液体输配管网的功能与装置、相变流与多相流管网的功能与装置、流体输配管网的基本功能与基本构成、流体输配管网的基本类型。第3章流体输配管网的水力特征与水力计算,包括气体输配管网的水力特征、液体输配管网的水力特征、多相流管网的水力特征、流体输配管网的水力共性、流体输配管网水力计算的基本原理、枝状管网水力计算方法、枝状管网工程水力计算案例(选学内容)。第4章泵与风机的理论基础,包括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结构、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方程——欧拉方程、泵与风机的损失与效率、泵与风机的性能曲线及叶型对性能的影响、相似律与比转数、其他常用泵与风机。第5章动力和调节装置与管网系统的匹配,包括管网系统中动力装置的工作状态点、单级动力源枝状管网动力装置的匹配、多级动力源枝状管网动力装置的匹配、调节阀的流量特性及其与管网系统的匹配,动力装置与管网系统匹配案例(选学内容)、节阀配置案例(选学内容)。第6章枝状管网水力工况分析与调节,包括管网系统的压力分布图、枝状管网水力工况分析方法、枝状管网水力工况调节、枝状管网水力工况分析与调节案例(选学内容)。第7章环状管网水力计算与水力工况分析,包括管网图及其矩阵表示、恒定流管网特性方程组及其求解方法、环状管网的水力计算与水力工况分析方法、环状管网的调节阀与动力装置的匹配、环状管网水力计算、水力工况分析与调节案例(选学内容)。第8章流体输配管网的工程应用案例(选学内容),包括城市热(冷)力管网案例、城市燃气管网案例、空调(采暖)冷(热)水输配管网案例、通风管网工程案例、建筑给排水管网工程案例、公共建筑流体输配管网节能工程案例。

课程宜安排的实验包括管网系统压力分布与特性曲线测定实验、动力装置性能测定实验、管网系统工况调节实验。

根据各学校和课程教师的具体情况,选择1个或以上实际工程进行全面案例剖析,主要从管网的功能要求、构成、布置原则和方法、水力特征、管网设计计算、实现管网功能和保障管网可靠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与装置匹配、管网的调试与调节方案、应用情况等方面展开。

按照教学计划,课程3学分,教学进程安排在第5学期,理论教学48~54学时,各章学时分配建议为:第1章1学时;第2章5学时;第3章6~10学时;第4-7章各6~8学时;第8章6学时。宜另安排课程实验3~4个,每个实验2学时。

三、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教学处理方法

(一)教学重点

管网系统的型式及其附属装置的作用;管网系统的共性特性;气体、液体、多相管流水力特征、共性与特性;管网系统水力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水力计算方法;不同类型管网、不同条件下的水力计算方法选择与步骤、共同点与区别;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基本方程、性能曲线、相似律及其应用;泵与风机在管网系统中的工作点、工况调节、性能曲线;管网系统动力装置(泵与风机)的选择与匹配;管网系统特性曲线的获得、影响因素及调整方法,管网系统的压力分布规律、压力分布图的绘制与应用;管网系统的水力工况分析方法,应用调节阀和动力装置进行管网调节的方法;管网图的有关概念,图的矩阵表示,恒定流管网特性方程组,环状管网的水力计算及水力工况分析方法,环状管网的水力计算及水力工况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难点

认识各种管网的共性和特性;压力和重力综合作用下的气体管流水力特征;两相流不同于单相流管网的水力特性,三种两相流管网的共性和特性;均匀送风管道设计,从掌握一种液体管网的水力计算推广到掌握其它各种液体管网的水力计算;泵与风机的理论性能曲线、实际性能曲线、无因次性能曲线的工程意义和使用方法;泵与风机的系统效应及其对泵与风机选用的影响,泵与风机的理论性能曲线、在管网中的实际工作性能曲线、标准试验获得的性能曲线的区别与联系,工程应用中的要点;管网系统特性曲线、管网压力分布图的绘制、分析和应用;各类管网系统的定压、调压原理;调节阀的应用方法;网络理论及其在管网分析中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处理方法

(1)紧密结合工程案例进行理论教学。课程基本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工程实际,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工程实例,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解相关理论的抽象过程及实际应用。结合案例讲解的基本原则是案例要典型、有代表性,讲解透彻,切忌罗列案例;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管网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触类旁通”的分析能力。

(2)注重充分联系先修课程和实践环节,联系已学的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解流体力学中的基础理论与该课程有关理论、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流体力学中的能量方程、流动阻力的计算是针对一个流动段落的两个断面,而该课程将其扩展到管网中的任意回路。通过对比促进学生掌握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悟出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的作用。

(3)加强实验环节教学,特别是综合性的实验环节,并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自己动手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对照,加深理解。

(4)布置适当的与工程案例相结合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验”理论方法的应用过程,加深理解,并逐步掌握其应用方法。

四、对任课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具备坚实的流体力学、流体输配管网理论基础;了解专业全局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要求,清楚专业课程体系及各门课程、各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掌握所承担的课程与其他课程或教学环节的衔接关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解工程实践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具有新思想、新观念,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工程新技术研发经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付祥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设置平台课程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4,13(3): 58-60.

[2]肖勇全,张志刚,朱颖心,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平台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03,12(2):39-42.

[3]朱颖心,石文星.对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5):78-82.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fluid pipe network

XIAO Yi-min, FU Xiang-zhao

(Facul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范文2

摘要: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与化工原理课程相配套的一个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文章从理论学习、实验设计、设备选型、工程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等4个方面总结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提升化工原理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化工原理主要介绍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理论(三传理论)以及常用单元操作中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设计计算等知识ti.-I,教学内容中包含大量理论公式的推导和经验公式的运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化工原理课程的相应教学内容后所安排的教学环节,不仅与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紧密相连,还要运用计算机编程.AutoC aD机械制图、化工仪表自动化及操作控制、化_L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制图等先修课程的知识,是一项综合性实践训练阴。该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系统训练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和文献资料利用能力,逐步培养其工程意识;(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二(.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塑造学生良好的设计理念。

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需掌握厂程技术人员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工程素质,比如工具书、国家标准和规范的使用,经验公式和经验数据的选择,专业文献资料的查阅、设计成果的分析判断等等,因此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_L程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对学生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一次总结,更是对化工原理和化工设备课程教学效果的一次检验。本文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总结了课程设计在提升化工原理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1 加深学生对“三传理论”和单元操作的理解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理论(三传理论)以及常用单元操作是化工原理的主要教学内容,虽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课堂实验、课后练习、练习辅导等方面增强学生对化工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任务较繁重,学生自觉完成课程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单元操作的设计,愁一个设计任务一般均涉及物料衡算、热.衡算、相平衡关系、传热传质速率关系等典型单元操作的基本内容,经历流程设计到!几艺设计计算、主体设备结构设计和附属装置的选用等过程,因此学生在具体设计中必须全而理解和应用“三传理论”,并选用合适的单元操作过程。过程必然影响结果,课程设计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有效地督导学生加强对理论学习内容的消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培养实验设计和设备选型能力

实验设计能力和设备选型能力的培养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学习化工原理课程时,通过讲解、动画演示和参观等教学手段,学生熟悉了常用设备的基本操作规程,但大部分同学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设备选型能力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确定课程设计内容时,有针对性地选用部分化工原理中常用的单元操作,给学生下达一个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所确定的主题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具体的设计_L作。如,为加强学生对干燥单元操作的理解,可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离心喷雾干燥塔或设计气流干燥器。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涵盖一个完整的工段,为此学生需完成不同艺的方一案选择、设备选型论证、工艺计算,并根据计算与生产经验进行主体设备结构设计,然后确定设备总体尺寸、管口尺寸与方位,还要求进行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最后绘制主体设备图及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过程训练效果表明,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设备选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提高工程设计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为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设置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也是使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重要一环。每一个设计任务均涉及相应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并经历流程设计到艺设计计算、主体设备结构设计和附属装置的选用等过程。由于安排课程设计中只有任务而没有参数和条件限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选择设计线路,设定和收集操作参数,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

经济效益是判断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设备建设费和使用操作费是其中的关键,而设备费和操作费的综合考虑也是贯穿于化原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精馏操作是化_工生产中常用的单元操作,其中物料的回流比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操作参数C合理的物料回流比应使操作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之和最低在该单元操作中,操作费用主要取决干再沸器中加热蒸汽消耗量及冷凝器中冷却水的消耗量,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增大。设备折旧费主要取决于精馏塔中再沸器、冷凝器等设备的投资费,一般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降低。为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设备折旧费和操作费的关系。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公式应用和数据运算能力,同时学会了主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体会到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4培养创新能力

在完成化工原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有余力,且对化工原理问题确有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小组创造条件为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平台,即结合科研任务的需要设计一定数量的课程设计题目,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在设计过程中严格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创新为目标”的原则,有效地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工艺设计计算之后、整理设计说明书之前,要求全体课题组进行交流和总结,即每个设计课题组里选派1-2名学生代表,将本组设计情况在交流会_[向全体同学和指导老师进行汇报。交流时要求主讲人用图表、数据、结论等工程术语表达自己的设计,并在规定时间内着重讲解自己设计的特点,对设计结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突出自己的创造性。交流过程中,指导老师也主动指点设计要领,并对进行设计进行合理评价。这样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的收获不仅局限于自己所做的课题,对其它设计课题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更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化学;工艺;流程

一、专题特点

特点与作用:一是试题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为思路进行设问,使问题情境真实,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二是试题内容丰富,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方方面面,能考查学生对化学双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双基知识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三是试题新颖,一般较长,阅读量大,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资料的收集处理能力。

二、直击高考

近几年化学工艺与流程题热衷于以碱金属及其矿物、镁铝及其矿物、铁铜及其矿物为载体考查物质制备、反应原理、化学实验等有关知识点,具体包括:流程中的物质转化和循环,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评价;反应速率与平衡理论的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利用控制pH分离除杂;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实验基本操作除杂、分离、检验、洗涤、干燥等。估计今年的高考还会沿袭这一形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考查。

三、考查功能

化学工艺与流程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涉及元素和化合物、反应原理、化学实验等知识的方方面面,能力考查的范围包括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信息的提取和处理能力,能充分体现考查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

四、方法突破

要准确、顺利解答化学工艺流程题,除了必须要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知识以及除杂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技能外,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具备分析工艺生产流程的方法和能力。分析时,首先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生产的产品,然后整体浏览一下生产流程,基本辨别出预处理、反应、提纯、分离等阶段,最后分析流程中的每一步骤,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该步骤反应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反应,该反应造成了什么后果,对制造产品有什么作用。抓住一个关键点:一切反应或操作都是为获得产品而服务。

化工流程图题问题设置相对独立,无连带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不了不会影响下一个问题的解决,超纲知识题目中要么有信息提示,要么与解答题目无关,做题时提倡“各个击破”,争取多得分。

五、典例精析

题型一:化学工艺流程与物质的制备

要点提示:物质的制备的主线为:

规律:主线主产品、分支副产品、箭头为循环。

题型二:化学工艺流程与反应原理

要点提示:化学工艺流程常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有:(1)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应用:沉淀的最小浓度控制;沉淀转化的条件。(2)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反应速率控制;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反应条件的控制。(3)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应用:强弱规律、守恒规律、选择规律。(4)盐类水解的具体应用:水解规律、水解反应的控制(抑制或促进)。

题型三:化学工艺流程与实验技术

要点提示:结合化学工艺流程考查化学实验比单纯考查实验难度又上升一个档次,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实验知识仍是最基本的,如基本仪器使用、基本实验操作等,而基本实验操作中最常见的考点是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加入某种试剂除杂、调节pH值除杂、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如除去KNO3中的少量NaCl)、蒸发结晶、趁热过滤(如除去NaCl中的少量KNO3)。

常见文字叙述模式:(1)洗涤沉淀:往漏斗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等水自然流下后,重复以上操作2~3次;(2)从溶液中得到晶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等。(3)在写某一步骤是为了除杂时,应该注明“是为了除去××杂质”。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医药物理学课程 问题 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考核检验

一、医药物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做到与经济发展接轨,与产业发展同步,高校教育的相关课程的一定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发展性、平衡性和适用性原则,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物理学在现代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医药物理学作为中医院校高等教育中的一门传统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技能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方面应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训练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学习物理化学、化学分析、药物分析等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准备必要的物理基础。

物理课程作为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直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对于高等数学知识有要求等特点,少数学生由于数学基础不牢固,对该课程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入门学习困难,难以抓住学习重点,不清楚哪些理论、公式是重要的,哪些需要熟练记忆和灵活运用。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物理概念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使得所学知识点成为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孤岛”。并且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板书讲授为主,对于某些抽象性内容无法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无法进行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普遍反应学习较为吃力,难以调动学生兴趣,不及格率和其他课程相比偏高。

针对这些在教学中出现的情况,笔者认为必须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需要克服枯燥教材给学生带来的压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探研过程和科学思想的锻炼,可以采用“降低难度、加强探索、立足课堂、利用课外”的思路创造新的教学支撑条件,用有效的研究实践手段克服教学中的困难,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合作意识、交际与表达能力的发展,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的锻炼,以及个性与心理健康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考虑到物理学课程作为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规定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理论课教学内容涵盖流体力学、电磁学、波动学、波动光学以及近代物理学等章节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分析计算方法,为后续的物理化学,药物分析等课程打好基础。在理论课所开设的章节中可根据需要设计物理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及设计分析能力,体现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型学科的特点。

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应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理论课内容应讲授最核心的知识点,例如流体力学中的泊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稳恒电流中的含源电路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方程组;波动光学中的干涉、衍射原理等,对最具有迁移价值的学科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对于物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在教学中可采用尽量浅显生动的直观讲授,辅以视频,建模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力图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相关规律,熟悉相关的定义和专用术语,强化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选用典型的例题,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和启发式提问与讨论,深化理论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另外在具体例题的引入上,鼓励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知识出发,探索物理学知识在医药领域的具体应用,使所学知识能够适用于解决相关医药专业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创新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物理知识与医药学领域的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互相影响,转变其认为物理学于医药专业无关的想法。例如讲授流体运动学时,由于教材上所涉及的例题多为工程学上的应用,和医药领域的应用结合度不高,因此笔者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研究多种医药物理学教材以及在互联网上寻找与医药应用有关的流体运动学实例,在授课时首先向学生提问:研究流体在医药领域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然后给学生提出流体运动研究的许多医药应用实例,如人体内部的血液流动,制药行业的药液在管道内的传输,厂房的换气与通风,中药制剂药液里的杂质的分离等等诸多问题都牵涉到流体运动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物理学规律,使他们了解物理学和医药学专业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影响,明确医药物理学在其专业学科中的定位以及物理学知识对医药科技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提高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的改进

针对物理学课程基本原理、公式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中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解,力图举一反三,在公式原理的推导过程中要求学生建立在理解相关规律的基础上,不提倡机械记忆原理和公式,充分考虑问题的复杂性和条件的多变性,鼓励提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引导学生把握物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教师应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心态,讲解原理、规律时多加设问、对比和思考,向学生提出一些灵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探研问题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和校园网,在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在互联网查找与所上章节知识点和医药领域相关的科技新动态,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先进行讨论和分析,选择有价值的文献在课堂上给予介绍和推广,特别是现代物理技术在医药学发展中的新应用,比如利用光谱分析药物成分,纳米技术在医药学上的最新应用等,让学生接触到物理学前沿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使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了解这门课程的地位,起到辅助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研精神的目的。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物流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及服务水平与从业人员特别是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

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国内外物流业务必将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及相关服务市场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级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专门人才。

一、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从业人员既要承担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具体的物流活动,又要对系统中的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进行管理,并履行物流计划、质量控制、技术支持和经济管理等职能。因此,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

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在物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测算,现代物流主管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占其办公总时间的30%左右。即便普通的物流管理或操作人员,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网络通讯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现代物流强调功能整合。随着企业竞争程度的加剧和竞争范围的扩展,物流整合的范围也突破了行业和部门的界限,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对物流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人际沟通经常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其职位相称的专业技能。根据工作性质和层次的不同,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可分为管理决策型、理论研究型、理论应用型和实际操作型四种类型。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宽带”加专业方向――突出适应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专业平台、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五大模块,充分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课程内容紧跟市场需求――突出实用性。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许多新兴交叉课程。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可操作性。我国的物流管理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结合我国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如“物流配送实务”、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就十分适合多媒体课件制作。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尽量组织学生到仿真实验室上课,直观地进行仿真模拟实验,目前主要有flexsim仿真软件。推广案例教学手段。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以基础扎实,适应面宽,注重能力培养为特色。在具有工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塑造既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力,又适应企业物流管理,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管理、经营、决策的高层次复合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熟悉信息基础技术;具有较强专业实物运作能力;受到物流技术基本训练;了解物流法律法规,能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策划和管理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物流人才的职业层次。现代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职业定位对应的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同时,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岗位设置分工不细,商业连锁店的店长同时可以是配送调度员或报关员,也可能是仓库主管。因此,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宽带”型与应用型,讲求“宽口径”和综合型。其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既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能够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物流人才就业岗位群与能力结构。从物流运作的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物流网络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各有区别,需要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和课程优势,培养学有专长、独具特色的毕业生群体。

2.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社会导向原则。与产业界的密切配合,是实现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为此,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必须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宜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能力本位原则。这里所说的能力,不该狭义地误解为只是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Competence-Base)就是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能力本位思想构建课程体系,目前已为众多物流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采用。

学生主体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如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情感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最有效、最投入地学习。

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如何选择课程内容,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主要应考虑适应性、系统性、现实性与前瞻性、职业性与理论性及“以学为主”。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就是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具体讲就是要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利用多种物流管理手段(技术的或管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2l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集中实践环节内容及基本要求包括:认识实习、基础软件设计、管理学课程设计、邮政物流规划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配送规划设计、物流综合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从04级西安邮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运行情况来看,效果良好:认识实习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基础软件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管理学课程设计促进了学生对管理理论和管理领域软件系统的应用开发能力,邮政物流规划设计使学生对邮政物流的程序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运用所学物流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信息与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 周江华,刘桂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水运,2003,12:13-14.

流体力学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54-02

一、前言

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物流工程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加强学科交叉、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它是在学生修完“热工学”等课程之后进行的一门关于食品冷冻冷藏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体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的一门课程。除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外,食品质量与安全、热能与动力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也可选修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制冷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等领域应用的相关知识,了解当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相关的新技术,为以后独立从事专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该课程重点内容中各种制冷循环原理,都是在大学物理、热工学知识基础上建立的,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基础理论不扎实、抽象性较强,继而感到枯燥,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结合相关工程应用实例计算,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及应用技术等知识要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制冷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打好基础。

二、讲明课程脉络及学习要求

目前,我校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课程选用的教材为谢晶等编著的《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教材以讨论食品冷加工所涉及的制冷技术为重点,论述的制冷原理、制冷设备、制冷技术和食品冷藏链密切相关,结构清晰、系统性强,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注重了有关冷冻冷藏新技术、新动向的论述[1]。课程第一讲,除了介绍绪论部分制冷的发展简史和制冷技术的应用等内容外,重点要讲明的是本课程的知识脉络,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明确课程主要内容分为制冷原理(基础篇)和制冷技术(应用篇)两个部分。其中基础篇可分为制冷的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制冷系统的主机、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等五个模块;应用篇分为制冷在食品业(制冷应用最广泛、最早的行业)、商业、工业等方面的应用等四个模块。课程要求掌握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及简单的热力计算方法;掌握单级、双级压缩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其热力计算方法;了解各种制冷设备的结构、作用等;掌握食品冷却、冻结、气调保鲜的原理与方法,了解食品冷却、冻结、气调保鲜的设备与工作原理;了解食品冷库的简单设计和设备选用;掌握食品冷藏链的概念;了解冷藏运输的基本手段;等等。尤其要特别重视制冷基本原理的学习,为本课程的后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相长

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和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授课、自我学习、读书报告与交流讨论会综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2]。针对课程知识脉络体系,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内容结构划分为九个单元。理论授课采用自主开发的PPT课件为主,配以必要的课堂板书。讲解的内容以问题方式在课前提出,然后再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拓展相关内容,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PPT课件中配有丰富的图片和循环的流程,有助于学生认识实际的设备与系统;而对于有些课程内容,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立体的、动态的、全面的实践学习情景,例如对于压缩机的运行、循环的流程、食品的鼓风式冻结、接触式冻结、液化气体喷淋冻结、沉浸式冻结等冻结方式可以进行动画模拟,利用画面的色彩变化、慢速播放及关键步骤闪烁和相应定格等方式并同步解说,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能直观明了,深入浅出,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内容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则非常清楚明了,易于学生理解,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便于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获得接近真实的直观经验和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自学内容包括制冷剂、载冷剂和制冷油及工业制冰两个章节,主要是制冷剂的发展历程,制冷剂、载冷剂和制冷油的分类和特性以及工业制冰的原理、方法和装置,等等内容,教师布置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供学生掌握自学要点。读书报告是需要学生充分利用书本和课堂以外的资源,布置一些开放性、奖励性的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以外的和课程相关的近期研究热点问题,学后写出读书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抽出一部分学时或授课间隙中一小部分时间进行交流讨论,采用分组的形式,每组3~5名同学,题目自拟,进行PPT交流答辩。讨论中,教师应整体把握讨论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讨论交流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师不断进取,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水平,强化教学相长,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探索合理的考核方式

以改革考核方式为抓手,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实施中以重视课程学习过程和重视学以致用为原则,加大课程平时考核权重。具体地,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涵盖了平时的作业、出勤情况、课堂互动提问回答、小测验、实验、读书报告及分组辩论情况等,其中平时作业和测验占10%,平时课堂问答及出勤占10%,课堂讨论占10%,实验实践占20%,期末课程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考试成绩占50%,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掌握程度和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最后综合各环节评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五、结语

对于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较强的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注意采用多种合理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上作到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内容理解,不强调面面俱到,重点放在知识应用和能力的培养上,学以致用,同时还应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师自我知识也要不断更新,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水平,强化教学相长,勇于尝试改革,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使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