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文化论文范例6篇

玉石文化论文

玉石文化论文范文1

我与戴应新先生相识于2005年,先生儒雅的学者风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折服,他以渊博的文物知识,为我解读了许多困惑。先生《又见齐家文化玉器》一文中所载玉器,一部分便是我的藏品。

我认真地拜读了檀、刘两篇文章,有一些不同看法。檀文首先提出戴文中图8、9、10、13、17、21、22、23所示8件玉器的孔均为直孔,与齐家玉器的特征不符。俗话说“看玉先看眼”,檀文的切入点是对的。但仅凭几幅照片就断定是直孔,是很不妥当的。以檀文所提供的4幅图片来说,其中能看到穿孔的3件玉器应为“马蹄孔”,怎么看起来也像直孔?可见仅凭图片判断是靠不住的。实际上檀文所列举的8件玉器的孔均为一面坡的马蹄孔。

其次是皮壳、包浆。玉器的皮壳、包浆是由不同的玉质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呈现的一种着色现象,绝非一致。皮壳应与沁色一致,浑然一体。而包浆则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假玉器的包浆,有的做得也十分好。在这方面,要综合玉质、沁色、皮壳、琢工、打磨、包浆等进行全面分析,方可得出正确的结论。檀文所指8件玉器,表面干涩、灰暗、没光泽、无包浆等结论,可能过于武断。图片仅能反映玉器的大概轮廓,这是业内人所熟知的基本道理。实际上戴文所举这些玉器,大部分沁色丰富,过渡自然,皮壳老旧,包浆厚重,有岁月感,用手抚之,皆有婴孩肌肤之感,断然予以否定,有欠思虑。

第三讲沁色。高占玉的沁色成因十分复杂,绝非几句话所能概括。戴文中所载玉器大部分为蛇纹石类地方玉种,沁色普遍较重,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几同类玉质的玉器,沁色基本类同。近观实物就会发现,所有的沁色都按玉之纹理而分布、变化。大多已沁入肌骨,过渡自然有序,与假玉器的人工沁色有天壤之别。由于戴文所举器形较大,图片所反映的只是实物的几十分之一,能不失真吗?

第四是器形,齐家文化玉器以造型丰富有别下其他考古学文化而著称于世,拿今人的思维去判断古人的艺术手法,有些荒谬。檀文中图2,3所示,器形就十分怪异,为笔者所仅见,能依此而判定其为伪吗?

最后是关于绿松石之说。不知檀先生根据什么就判定是人造绿松石。诚然,现在市场上充斥着的假玉器上有不少是嵌着绿松石类的东西。笔者所见也不少,而戴文中所载嵌绿松石器,有随形稍作加工的,有椭圆的、圆形等各种样式,皆突出于玉器表面。这些嵌松石器,我们都逐一严格审定过,全是天然绿松石经琢磨嵌在玉器中。加工制作得十分精良、细致。

檀氏说松石间距随意,其实先民没有量具,尺寸只能基本等同,无一例外,请檀先生仔细量一下自己文中所载玉琮和裤衩状器的尺寸,看是否一致,左右是否等同,自然便知。

刘继涛《质疑》一文,首先用结论性的口吻总结了5点,认为戴文所载皆属伪造,并以甘肃庄浪、静宁二县馆藏齐家玉器予以佐证。

首先,我们要知道齐家文化涵盖甘、青、宁、陕西北部、内蒙西南部等广袤地区,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见1990年版《中国彩陶图谱》)。由于地域的关系,齐家玉器器型十分丰富,玉料更是多样,各地也不尽相同,岂能用庄、静二县之物去套用。

刘文中讲:“齐家文化玉器,钻孔多为一面管钻,孔呈马蹄形状,钻透的一面有裂纹毛刺。”请问,管钻如何能形成马蹄孔?这是何方技艺?笔者孤陋寡闻,只知实芯钻方可形成马蹄孔。管钻则为直孔,如良渚玉琮高40多厘米的孔皆为管钻所致。这是玉器加工的基础常识。

刘文中又讲齐家文化所用玉料,“常见的有新疆的和田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另外还有东北的岫岩玉等。”众所周知,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所谓新石器晚期,即人类尚未脱离石器时代,是玉、石共用时期,大多是就地取材。甘肃地产蛇纹石类玉石较多,如酒泉墨玉、武山鸳鸯玉、榆中马衔山玉皆为代表。还有青海的透闪石类白玉、青玉等。新疆的透闪石、角闪石类的昆仑玉、和田玉则为少数。这是不争的事实。刘文中所称齐家文化玉器主要是以新疆的和田玉为主的各色玉料,这种观点和今天人们的赏玉标准何其相似乃尔。刘文中谈到东北的岫岩玉也出现在了齐家文化玉器中,更是闻所未闻。齐家文化时期怎么又出现了一条几千公里的玉石之路?何时发现?实物在哪?

玉石文化论文范文2

一、辽河流域出土玉器

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东北地区均属于辽河流域。辽河流域在新时期时代先后有查海―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位于大凌河上游,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200年至公元前5400年;查海遗址位于辽宁阜新,位于西辽河流域,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

兴隆洼和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玉器。查海遗址出土玉器的种类有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前者有斧,后者有匕形饰、i、管。斧多为长方扁圆体,圆刃,间有斜圆刃。i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扁圆柱形,孔缘厚于外缘;另一种为立柱形,玉管的两端不平齐。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查海玉器所使用的玉料为透闪石结构。查海玉器表面均光素无纹,表面留有琢磨细纹痕迹,有初步的抛光,穿孔有单面钻和双面钻两种。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在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命名,该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及渤海沿岸,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文化遗存距今约5500年,红山文化玉器以牛河梁遗址为中心地区。

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主要有生产工具、装饰品、礼仪用玉三种。生产工具有斧、刀;装饰品有璧、双联璧、三联璧、环、马蹄形箍、镯、勾云形佩、玉龟、玉鱼、璜、兽面佩、丫形器、鸟形佩、蝉形佩等;礼仪用器有玉龙、玉猪龙等。几何型与动物型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主体。几何型有圆曲形,如璧、环、镯、马蹄形箍等;直方形如斧、刀等。动物纹饰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写实形象,如鱼、蝉、^等;另一种是神话动物,如龙、猪龙等。红山文化玉器的材料主要是岫岩玉,属蛇纹石类。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主要分片雕、镂雕和圆雕三种,使用阴线和阳线两

种线纹雕刻方式,器表琢磨光滑,抛光技术相当高超。

兴隆洼―查海玉器发展至红山文化阶段,已经品种齐全,数量可观。

二、黄河流域出土玉器

1. 黄河上游地区出土玉器

黄河上游泛指青海、甘肃、宁夏三省。新石器时代在黄河上游地区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出土的玉器。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年代为距今6000年至5000年。该遗址出土的玉器主要为装饰品和小件生产工具,有笄、坠、镯、锛、斧等共约10余件。其玉质有类似和田玉的,也有甘肃本地出产的鸳鸯玉。

关于马家窑文化玉器的报道较少,但也有零星的发现。位于青海乐都柳湾墓地的玉器多为工具类的玉器,且为实用工具。

齐家文化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齐家坪,距今5000年至4000年。齐家文化玉器主要有生产工具、装饰品、礼仪用器三大类。生产工具有斧、锛、铲、凿、刀等;装饰品有玉管、坠饰和牛、羊、猪等动物造型的配件;礼仪用器有璧、琮、圭、璋、环、戈、矛等。齐家文化玉器的玉料基本上都来自于新疆、甘肃和青海地区,有白玉、黄玉、青白玉、青玉、碧玉等,其中碧玉所占的比例最大,约为40%。齐家文化玉器多为片状,此外还有浮雕和圆雕。齐家文化玉器的体积普遍较大,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开料技术相当先进;大多光素无纹,多用阴刻线;穿孔多为单面钻;器表光滑,抛光技术相当高超。

2. 黄河中游地区出土玉器

黄河中游泛指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新时期时代黄河中游地区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有玉器出土。

裴李岗文化因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300年至公元前4600年。新郑裴李岗和沙窝李遗址出土有水晶石饰和绿松石饰。

仰韶文化以渭水、汾水、洛水等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为中心分布,其年代距今约6000至5000年。仰韶文化玉器主要有生产工具和装饰品两种,前者有斧、凿、锛等,后者有璜、环、耳坠、笄、珠等。器物的造型简单,且体积较小,仅3-5厘米,以几何造型为主,多光素无纹。仰韶文化玉器的材质多为河南独山玉,还有白玉、青玉和绿松石;琢磨不精细,钻孔也多不规整,且均为片雕。

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中游地区出土玉器主要集中于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神木新华、石峁遗址,河南龙山文化出土玉器相对较少。

陶寺遗址主要分布于晋南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陶寺遗址出土的玉器分为生产工具、装饰品和礼仪用器三大类。生产工具有锛、凿、镞等;装饰品有环、璜、梳、管、珠等;礼仪用器有钺、圭、琮、璧等。玉器的材质有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等。陶寺玉器的穿孔多为两面对钻,镂空和镶嵌技术发达。大部分的陶寺玉器都光素无纹,个别的玉琮、动物型饰上有简单的凹槽或线条。玉器大多都经过仔细的打磨抛光,光滑圆润。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年代与陶寺晚期相当或略晚,其年代约为距今4100年至3900年。玉器的种类有斧、锛、凿、铲等生产工具,环、镯、璜、璧、笄等装饰品,钺、刀、圭、璋、琮、璧等礼仪用器。总体来说,玉器的器型以片状为主,个别器体极薄。玉材有透闪石、大理石、蛇纹石、滑石和绿松石等。钻孔技术比较普遍,有管钻和H钻两种。大部分的玉器光素无纹,制作规整精美,且与陶寺玉器一样都经过了仔细的打磨抛光。

3. 黄河下游地区出土玉器

黄河下游地区主要指现在山东省,其境内出土有玉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主要分布在泰安周围地区,东起黄海边,西至山东西部边境,北达渤海南岸,南至江苏淮北一带,其年代距今约6300至4500年。大汶口文化玉器有铲、斧、凿、镞等生产工具,璧、二联璧、环、镯、指环、笄、项饰、管等装饰品,还有琮、钺等礼仪用器。玉器的造型有几何型和动物型两大类,由各式多个小型饰玉组成的串饰和项饰是大汶口文化装饰品的主要特点。玉器的材质有青玉、黄玉、碧玉、大理石和绿松石等,玉材多来源于泰山、邹县和莱阳等地。玉器的表面多光素无纹,也有部分玉器表面有细密的阴刻纹饰。

山东龙山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大汶口文化,其年代距今约4000年至3500年。玉器的种类有斧、铲、刀、凿、锛、镰等生产工具,璧、环、笄、虎首形饰、鸟形佩、璜、i、镯等装饰品和以圭、戈、钺、琮和牙璋为代表的礼仪用器。山东龙山文化玉器以几何型和人物动物造型为主;玉器的材质属透闪石类,有白玉、青玉、黄玉、魔域墨玉、绿松石等;雕刻工艺以片雕为主,镂雕为辅;纹饰有阳线和阴线两种,以阳线为主。

三、长江流域出土玉器

1. 长江中游地区出土玉器

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鲜有玉器出土,长江中游地区先后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则或多或少都有玉器出土。

大溪文化发现于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主要分布于湖北中南部、四川东部、汉水中游沿岸和洞庭湖北岸地区,中心地带在长江中游西段两岸,其年代为距今约5900年至4600年。大溪文化玉器有生产工具和装饰品两大类,前者有玉刀,后者有璜、i、璧、环、人面纹饰等;玉器的造型简单,其中人面纹饰造型简约,风格粗犷;器物雕刻不甚规整,表面没有抛光,总体风格简单粗朴,钻孔不规整,体现出制玉的原始性。

屈家岭文化发现于湖北京山县屈家岭遗址,主要分布在湖北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北起河南省西南部,南至洞庭湖北岸,东到大别山南麓,西至长江三峡。其年代约为距今5400年至4400年。屈家岭文化玉器种类较少,仅有铲、锛、璜、镯等,造型简单,表面光素,加工琢磨不甚精致。玉器的材质为白玉和黄玉。

石家河文化首次发现于湖北天门石家河古城内罗家柏岭遗址,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南部、湖南北部地区,其年代距今约4700年至4400年。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种类丰富,有刀、锛、凿、斧、钻头、纺轮、璜、管、珠、坠、笄、人首佩、虎面佩、鹰形佩、蝉形佩、钺、牙璋、琮、璧、环等,可以分为生产工具、装饰品和礼仪用器三大类。玉器的造型以几何型及人型动物型为主。人首、虎面、兽面、蝉形和凤形造型是该文化玉器的主要代表。玉器材质使用广泛,有青玉、黄玉、碧玉、水晶、玛瑙、绿松石、大理石、滑石等。使用了片雕、圆雕和镂雕等雕刻方式,其中片雕和圆雕并重是该文化玉器的特点。雕刻技法有浅浮雕、阳线雕、阴线刻以及镂雕。器物的钻孔主要用锥钻,有单面钻和双面钻两种。器物表面的琢磨一般来说比较精细,但也有比较粗糙的,相对于黄河流域玉器抛光度不高。

2. 长江下游地区出土玉器

长江下游地区有玉器的发展有两个系统:一是位于江淮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和凌家滩文化;一是太湖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北阴阳营文化最初见于江苏省南京市北阴阳营遗址,其年代为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北阴阳营文化玉器有铲、璜、i、管、珠、坠、环等,以装饰品为主;造型以几何形的圆曲形为主,装饰品体形较小;玉器的材质主要有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石英和玛瑙,器物多为厚片形,琢磨精细,表面光滑,穿孔很小,应为细锥钻钻成。

薛家岗文化发现于安徽省潜山县薛家岗遗址,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以东、巢湖以西的江淮之间。该文化的年代约为距今5200年至5000年。薛家岗文化玉器有铲、环、珠、管、坠、璜形饰、琮形珠等;造型以几何型的圆曲形为主,总体来说造型不甚规整,风格较为粗放。玉器的材质多为透闪石类,以青玉为主;钻孔除用锥钻外,还用H钻,且在孔壁上留下台痕;不注意抛光。这些都表现出制玉工艺的原始性。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西南凌家滩村,玉器是该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其年代为距今约5000年。凌家滩文化玉器可以分为生产工具、装饰品和礼仪用器三类,有铲、斧、环、i、璜、虎形佩、璧、镯、管、玉人、龟壳、冠饰、蝉形饰、玉猪、玉鹰、钺、戈等。玉器的造型有几何型圆曲形的环、璧、i、镯等,直方形的铲、斧等;动物造型有虎首、猪、蝉、鹰、龙等。玉材有透闪石、阳起石、叶蛇纹石、玛瑙、水晶、绿松石等。凌家滩文化玉器工艺的总体特点是以片雕为主,圆雕为辅,琢磨工艺大多比较精细。

河姆渡文化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该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部的宁绍平原,年代为距今约7000年至5300年。河姆渡文化玉器有i、璜、珠、管、环等。i为扁圆柱形,外缘及孔缘均不规整,缺口面不平直,器表粗糙,雕工不精细。璜为圆柱体,一段穿有小孔。玉器的材质以出产于河姆渡附近邓家村的萤石为主。

马家浜文化初见于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主要在太湖流域,南到钱塘江北岸,北到江苏常州一带。该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6500年至5500年。马家浜文化玉器的种类有璜、i、璧、环、镯、珠、坠等装饰品;材质多为透闪石类,呈现出灰白色、褐色、黄色等;琢磨不规整,多光素无纹,其工艺水平较河姆渡文化玉器有所进步。

崧泽文化最早发现于上海市青浦县崧泽,主要分布于太湖流域。该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化,距今约5900年至5300年。崧泽文化玉器主要有璜、i、镯、环、坠、管、珠等装饰品;材质有透闪石类,分为青玉、白玉等,还有少量的萤石;器物琢磨不甚规整,光素无纹;钻孔为单面钻或双面钻,孔缘多不规整。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镇,遗址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其南端到钱塘江,北至江苏常州一带。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以瑶山、反山和福泉山最为丰富和具有代表性。该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至4200年。良渚文化玉器可分为生产工具、装饰品和礼仪用器三大类。生产工具有斧、铲、凿、杵、纺轮等,装饰品有珠、管、璜、镯、带钩、锥形饰、鸟形佩、鱼形饰、、兽面纹环等,礼仪用器有钺、璧、琮、冠饰等。造型主要是几何型,分为圆曲形和直方形,前者有璧、璜、镯等,后者有斧、铲、凿;此外还有圆方复合型器,如琮、弧刃钺。纹饰有兽面纹、人首纹、神徽纹、鱼纹、蝉纹等。玉器的材质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可能来源于太湖附近的宜溧山、天目山和宁镇山一带。良渚文化玉器表面留有弧形切割纹饰,因此有说法认为当时已经有了陀机。钻孔主要用锥钻,有单面钻和双面钻两种,孔径较小。较大的璧、琮则采用管钻法。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多为细阴线纹,其特点是工整、匀细、密致、样式统一。

此外,在广东石峡文化(距今约5700年至4000年)也有玉璧、玉琮、玉瑗、玉璜、玉i和动物形象的坠饰出土,从形制、工艺和纹饰上都与吴县草鞋山相似。

总体来说,新时期时代玉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首先表现在时间早和分布广泛上。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查海遗址出土的玉i、玉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玉器。从此以后,几乎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玉器的出土,并在新石器时展到顶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造和使用玉器的高峰。

接着是器种齐全。生产工具、装饰品和礼仪用器三大种类在新石器时代都有发现。早期以生产工具为主;中期以装饰品和生产工具为主,并在部分地区出现礼仪用器;直至晚期,大量礼仪用器出现,生产工具变少。多种玉器在选材、造型和做工上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为后来历代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装饰品和礼仪用器也在夏商时期被继承。

其次是制作工艺的完备。在玉器的雕刻技法上,有片雕、浮雕、圆雕、镂雕、阳线雕和阴线刻等六种方法;钻孔和抛光技术也相当先进。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出现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使人相信在当时玉器制作已经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最后是分期明确且地域性特征明显。新时期时代玉器按照其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产生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兴隆洼―查海文化是其产生的阶段,这段时期玉器的数量很少,体积较小,造型简单,工艺较为原始;之后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为发展期,这段时期内装饰品数量居多,生产工具开始减少,礼仪用器出现并逐渐增多,玉器的制作工艺也日趋精湛;发展至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玉器已经达到成熟,这段时期各种礼仪用器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玉器的体积越来越大,且制作精细,为夏商时期玉礼器奠定了基础。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为就地取材的关系,造成了玉器材质的多样性;同时由于全国各地区人民民族、地域、生产力发展情况和思想意识的不同,使各考古学文化玉器的品种、风格和文化内涵各不相同。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勾云形佩和马蹄形箍,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鹰纹、人面纹、兽面纹等,良渚文化神人骑兽面钺、玉琮、玉冠饰等,凌家滩文化鹰形佩、玉龟板等,石家河文化玉虎面饰、玉凤等,这些玉器在材质、造型、纹饰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4] 邓聪.东亚玉器[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8.

[5] 费孝通.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6] 古方.中国古玉器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7] 荆州博物馆.石家河文化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8] 杨伯达.巫玉之光―中国史前玉文化论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 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10] 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11] 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续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12] 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13] 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四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14] 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15] 于明.如玉人生―庆祝杨伯达先生八十华诞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玉石文化论文范文3

首先,要熟悉新石器时代各个考古学文化以及历史上各个时期玉器的材质特征,准确理解和掌握其常用玉材的质地、颜色、硬度、透明度、光泽以及其他物理特性。如红山文化玉器的选材,主要是岫岩一带的闪石玉,包括“老玉”和“河磨玉”。

“老玉”包括原生矿和次生矿两种。原生矿是指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细玉沟山顶原生矿采掘出来的闪石玉料。之所以称“老”,是由于山头有古代采玉矿坑,表明其开采时代久远,也有别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岫岩蛇纹石玉,主要产于瓦沟。

“河磨玉”是老玉的一种,即其次生矿的一个品种,是指细玉沟谷两侧凹地中或细玉沟沟口东侧的白沙河河谷底部及两岸一级阶地的泥沙砾石层中的闪石玉砾石。亿万年前,细玉沟头山顶的原生玉石矿于地表经过风化后成为大小不同的块状玉矿石,被山洪冲下山后,在河水里与各种滚漕河中的岩石一起滚动磨擦,日久天长便磨成没有棱角的砾石,因而被称为河磨玉。其玉体表面经土浸、风化等原因形成石状包裹物,表面看恰似普通的石头,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叫“石包玉”。

河磨玉外包石皮,内分绿色、黄色和白色,其中黄白和白玉质最佳,玉质纯净、坚韧、油脂感强,可与新疆和田玉相媲美。玉石在受沁的过程中,表面往往会形成一层氧化物,所以河磨玉一般会有红褐色以及黄褐色、土黄色和褐黑色等外皮。在辽宁省海城市小孤山仙人洞遗址,曾发掘出土距今1.2万年前的岫岩软玉砍斫器。

另外,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查海一兴隆洼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以及进入早期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民们所使用玉器的材质,绝大多数为岫岩闪石玉。因此,鉴别古代玉器,认识其常用的材质是鉴定的基础。

第二,熟悉新石器时代及历史上各个时期玉器的造型特征和使用方法,是鉴定古代玉器的主要步骤。在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地域性是其主要特色。红山文化玉器中的“C”形龙、猪龙、马蹄形箍、勾云形器、鹗、双龙首璜等特色鲜明,为其他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所不见。虽然其中部分玉器的使用功能在学术界争论较大,但这些代表性玉器的原始宗教性与氏族首领的特权性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时,必须清楚在这一考古学文化中都有哪些类型玉器的存在,它们的大小尺寸的变化,造型中的细枝末节,并从考古学报告中分析研究每一类器形的使用方法、使用的多寡以及它们的材质区别等容易被别人忽略之处,形成自己的一套鉴别方法。

第三,时代背景下的时代风格是鉴定古代玉器的一把钥匙。玉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把握同一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的状况,才能理解为什么某类型的玉器产生在此阶段而非彼阶段,进而了解这一时期玉器的总体时代风格。红山文化时期的人们正处于迈向中华文明的门槛阶段,玉“C”形龙、猪龙、“Y”形器、勾云形器等特殊造型,都是当时精神文化状况的直接反应,而绝非人们头脑一时的发热冲动和杜撰。现今人们没有体验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创造出符合当时人们心理的玉器,所以除了刻意模仿和臆测别无他法,所制作的“红山文化玉器”无非不伦不类,最多是形似而已。因此,研究并了解古代玉器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于鉴定古代玉器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玉器的纹饰以及残留的制作痕迹是最直观的鉴别依据。古人制作玉器时,纹饰的制作绝非仅仅追求好看,绝大多数有其特殊的内在含义,越是久远的就越是如此。而由于古代玉器制作年代久远,没有保留全套完整的加工器具给后人了解,文字记载玉器加工的程序和方法也仅仅是明代中晚期以后的事,距今也就几百年而已。所以残存在玉器表面的任何痕迹都是研究古代玉器制作的最佳线索,因此也就成为鉴定古玉的有力依据。

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表面很少装饰纹样,个别的如“C”形龙额部的网状方格纹,猪龙眼、耳、嘴部雕琢的线纹,勾云形器上镂空与打洼技法表现的“眉”“眼”“牙”等,经认真观察研究发现,这些纹样应具有特殊的含义,制作这些纹样则有一套成熟的程序与工具;玉鹗、玉蚕蛹等打孔痕迹,玉箍的中空取料痕迹均是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具与技法的最好实证。

另外,在古玉真伪辨别方面,有实践经验和认知水平较高的鉴赏家的看法也值得借鉴,如所谓的“包浆”“手头”“老玉新工”等。

包浆:包浆一词在清代文献中已存在,应指玉器表面的皮壳特点,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为沁色和盘色。沁色指玉器埋在地下,或传世过程中,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埋藏环境、保存条件等)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层颜色变化,多见白色、铁锈色、暗黄色、黑色、绿色,白色多称水沁,铁锈色有人称铁锈沁,有人称血沁,暗黄色称土沁。沁色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大体沿玉器染色、纹理与风化过程形成,又因玉器埋藏的时代、地区不同而不同。一般看,汉代以前玉器沁色较重,南方出土玉器称为湿土出土玉器,水沁较重。红山玉器被一些人称为北方燥土出土玉器,或无沁,或白色沁,或铁锈沁,或暗黄色沁,沁色一般都较少,少量玉器为较重的白色或褐色沁。

手头:一般指玉器拿在手中的重量感。与玻璃和塑料等仿玉材料相比,玉料的密度较大,即手头较重。许多仿玉大多在器形、纹饰、颜色、亮度等各方面都可以惟妙惟肖,但拿在手里一掂,却轻飘飘的。还有手感,是指玉对温度变化惰性的性质,常见玉料绝大部分是晶质集合体,有较好的传热性,所以手摸玉器,会有冰凉感。但有些仿品系用玻璃或塑料制成,用手摸,很快冰凉感即消失。再有光亮,玉器光亮有两种,一种叫“胶亮”,指玉件过完胶砣后,不用抛光罩亮直接上蜡。而“高亮”,指玉件过完胶砣后,先用抛光粉罩亮,再上蜡。

老玉新工:是指现代人利用古代出土玉器或遗留下来的老玉料、古玉残件等重新加工改制成的玉器。在造型、纹饰、工艺特点都符合古玉器时代特征时,还要进行玉器是否为仿制的判定,这主要在于对玉器新旧的理解。

玉石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贾宝玉 来历 原型 人文意蕴

《红楼梦》的第一男主角贾宝玉,是作者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塑造和幻化出来的能够警示世人的旷世奇人,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对数千年中国文化进行反思的睿智之士,是作者“理想”的主人公,寄寓着作者的一切思想情感。贾宝玉有诸多绰号――色鬼、孽胎祸根、混世魔王、绛洞花王、无事忙、天魔星、富贵闲人、怡红公子等,这些绰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多面复杂的人格特征。贾宝玉的艺术形象有着极其广阔而丰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个艺术经典,具有重大的人文意义。

一、贾宝玉的三世机缘

冷子兴提到贾宝玉时,贾雨村似有所指地说:“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小。”“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西方灵河岸三生石,象征贾宝玉有三个来历,历经“三劫”,是贾宝玉三生三劫的见证者,正如脂批所说“三生石上旧精魂”。跛足道人曾对癞头和尚说:“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是谁“三劫”呢?无疑当指石头。此处甲戌本有眉批说:“佛以世为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相传黄泉路忘川河畔有三生石,上面记载着每个人轮回的前世今生。坡有《僧圆泽传》,讲了两位友人一世相谊,相约二世;二世一逢,又隐约三世的友情故事。其中一首诗歌说:“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脂批正是借用此诗来比喻贾宝玉“三生三劫”。

西方灵河岸有赤瑕宫。赤瑕宫,即采用带红斑的玉构建的宫殿,白玉而带红斑,俨如湘妃竹之斑斑血泪。赤瑕宫,就是专门悲悼、怀念闺阁女子的神殿,隐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悲惨命运。神瑛是赤瑕宫侍者。瑛,似玉的美石,有玉的光彩。这说明神瑛侍者也是一块兼有玉石两重性的奇人,他的职责,就是日夜守护这个为女子悲悼的神圣殿堂。他不仅侍奉赤瑕宫,而且还精心灌溉灵河岸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终于使其脱去草胎木质,化育成仙。神瑛侍者功德无量!由于神瑛侍者长期守护赤瑕宫,与人间女子――薄命红颜的亡灵相濡以沫,耳闻目睹了她们在人世间的悲惨生境,不胜痛惜,特别是他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女子的亡灵升入赤瑕宫,女孩儿的斑斑血泪,使得他日益不安,以至于愤愤不平:与其看着她们的亡灵与日俱增,还不如下凡去拯救她们。因此,誓欲扭转乾坤,决定铲除一切邪祟,不使绛珠仙子这般女儿再受魔挫。于是,他“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此处作者用的是“障眼法”,说是“偶炽”,实则是本着“普度众生”的理想善念到下界救济薄命红颜,故而天生就具备了“除邪祟”的先天本能。而所谓癞僧的“赋予”,只不过是作者故意点化读者的醒神之笔而已。神瑛这块似玉非玉的美石,是贾宝玉在梦幻世界中的真身, 也是贾宝玉的第一重机缘。

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塑造了贾宝玉在神仙世界的形象。女娲所炼五色石,就是有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癞僧又大施幻术将石头变成美玉。通灵宝玉“山石红丹,赫若彩绘”。癞僧说:“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美玉被携入红尘,身历“受享”经过,后将这段陈迹故事编述为文,问世传奇。第八回“二宝”初识金玉缘时,宝钗看这宝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上面有癞僧所镌刻的篆文,正面是“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因为癞僧赋予它这“三大奇贵”之处,故而能化险为夷,象征宝玉能够度过父笞、黛死、弃钗三次危机。它被癞僧藏在袖中携带下凡,托生于贾宝玉之口,从此便与贾宝玉合二为一,形影不离,并成为贾宝玉的化身――所谓“命根子”。美玉被携入红尘,身历“受享”经过,后将这段陈迹故事编述为文,问世传奇,即:《石头记》主旨所在。《礼记•玉藻》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可见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本来就是相得益彰、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贾宝玉如果失去通灵宝玉,就会黯淡无光,而通灵宝玉如果离开贾宝玉也就没有了皈依。无论是神瑛还是五彩石,本质上都是石头,也就是“假宝玉”。众所周知,脂批曾说:“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馀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薛宝钗曾指出:“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但是,这块石头却因“无材补天”,冤屈之极。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说《红楼梦》是一部“冤”书,“书中众女群芳,无一不冤”。以贾宝玉的冤屈之身来拯救普天之下所有蒙冤的女子,正是刘姥姥所说的“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因而具有“疗冤疾”的“特异功能”。

在现实世界中,只有贾雨村洞悉贾宝玉的来历。他曾经对冷子兴指出,贾宝玉乃是“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书中交代:“正邪两气相互激荡,不相上下,充斥沟渠。偶有溢出,所秉之者,既不成仁人君子,又不成大凶大恶,其聪明灵秀在万万人之上,其怪癖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唐明皇、宋徽宗……柳耆卿、秦少游,今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这是一种打破“正气为帝,间气为臣”的等级论的“异端邪说”。曹雪芹的世界观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间杂着朴素辩证法与宿命论,他的思想深受我国古代“气本原”论的影响。晚明思想家王廷相认为:“天地未生,只有元气”,黄宗羲则认为:“盈天地皆气”,“天地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气不仅是宇宙万物之本原,而且它变动不居,时刻流动。曹雪芹则进一步指出,气有正邪之分,“正邪两气相互激荡”。显而易见,世人之秉性皆源自“气”,“气”有正气,亦即清明灵秀之气,又有邪气,亦即残忍乖戾之气。秉正气者成“仁者”,秉邪气者为“恶者”。“大仁者应运而生,大恶者应劫而生。大仁者生于国运昌盛之时,且修治天下;大恶者生于国运衰亡之时,且扰乱天下”。正邪二气偶遇则“搏击”而不相让,气“赋”予人必然生出非大仁亦非大恶的第三类人,其突出特点是聪明灵秀在万万人之上、怪癖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宝黛初会时的《西江月》就是对贾宝玉这种人文意象的精妙刻画。贾宝玉是由“正邪”两赋而来的“情痴情种”,既“聪明灵秀”,又“怪癖邪谬”,因此,兼有“玉石”两重性,可谓福祸相依,灵顽一体。不论是福是祸,通灵宝玉都有感应。

通灵宝玉虽然有“三大奇贵”、三重机缘,但却不足以从根本上弥补贾宝玉“无才补天”的缺憾。它也只能在历经三劫之后,随神瑛侍者灵返太虚境。后部书中贾宝玉“悬崖撒手”,就是神瑛侍者对于他下凡初衷的反省和觉悟的具体表现,也是对末世社会最后的彻底失望。

二、贾宝玉的生活原型和名字意蕴

任何文艺作品中艺术形象地塑造,从根本上说都是忠实于生活原型的,同时又是对生活原型的超越,从而具有典型性。贾宝玉同十二钗一样,实际上都是出身或生活于金陵省,而金陵又名“石头城”,是国祚极短的六朝兴衰的古都,象征着贾宝玉与十二钗日益衰落式微的宿命机缘。古人常以石喻人,以石寄情。作为假(贾)宝玉的石头,具有“玉石两重性”。石性,就是形而下的原始自我,即:人的有欲望有我见的自然属性;玉性,就是形而上的超我,即:清心寡欲明心见性的社会理性。有意思的是,《红楼梦》有《石头记》故事,《水浒传》有“石碣书”天机,《西游记》则有“美石猴”传奇,这三部书似乎都在暗示着一种“石头精神”,石头仿佛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石头记》故事以石头喻人,象征着原始、厚重、古朴、冷峻、森严和沉静,具有对生命本原的思辨性解析和寓言。以此关照,明末清初的顺治、胤、纳兰性德、曹、张岱等人无不是石头,就曹雪芹本人的脾性来看也是一块冥顽不灵的石头。他们在那个时代具有相似的生命轨迹,他们的身世、经历、脾性、情致、品格、才思等都有贾宝玉的影子。鲁迅就认为《红楼梦》是“自叙性”的艺术作品。煌煌一部《红楼》巨著,其主人公形象绝对离不开艺术创作,贾宝玉的原型不可能单纯是曹雪芹或者具体某一个人。鲁迅的艺术典型论是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的,根据典型论分析,贾宝玉应当是曹雪芹在阐述自己身家阅历的基础上,集合以上诸人物的生活真实,并加以艺术虚构的结果。因此,贾宝玉也是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肉体生命七情六欲和生活感受的一普通分子,也是一个靠吃五谷杂粮而生存的有血有肉的“凡夫俗体”。他的艺术形象,既根源于生活真实,受世俗社会的熏染,又有对生活的提炼、塑造和虚构,从而被“幻化”成体现着一般生命个体特性的艺术典型。因此,便具有了极为普遍的人文象征意义。

古时大家贵族小儿初进学堂,都应事先焚香沐浴,在至圣先师像前顶礼膜拜之后,由师长或尊亲正式取一学名,并赐之以字。按照贾府规矩,贾宝玉应随“珍珠琏”等,取单字名、排玉字辈;可是,由于他乃“衔玉而诞”,长得“如宝似玉”,故而取名“宝玉”。书中说,贾府小姐取名本随男子之名,但因元春乃正月初一出生,余者方从了“春”字。故而落于“春、红、香、玉”等俗套艳字。身为男子的宝玉却也取了一个带“玉”的艳字,可见作者是有意以宝玉来比附女儿,说明宝玉虽是男子之身,却是水作骨肉,有女儿之清雅。宝玉最为尊崇的男子――北静郡王则直接取名水溶,犹言北静王虽为男子,却也是水作的骨肉。这都是作者“崇女抑男”“女清男浊”创作理念的体现。其实,宝玉取名还有作者“念祖”“感恩”之意。曹雪芹的太高祖名曹宝,曾祖名曹尔玉,字完璧,康熙误写为曹玺,于是改名曹玺。这些名字中恰好有“宝”、“玉”、“玺”、“璧”字样,四个字都离不开一个“玉”字。众所周知,古传玉玺乃和氏璧,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君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嗣后,历代帝王都以得此玉玺为符应,奉为奇珍异宝、国之重器。得之则象征“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为“气数已尽”。后世所传玉玺一般都镶有金字,即:所谓“金镶玉”,而金玉搭配乃天作之合,故有金玉良缘之说。可见,无论和氏璧还是玉玺自然都是“宝玉”。因此,作者为主人公取名“宝玉”,既是为了怀念两代祖先创业维艰,同时又感念康熙大帝对曹家的隆宠,这才是“贾宝玉”之命名的现实渊源根由。

玉石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国玉文化;玉器;制玉材质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059-05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在近8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成为文明进步的佐证。古人云:“玉,石之美者。”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崇玉、尚玉,无论是祭祀神灵,还是显示权力;无论是推动生产,还是装点生活,玉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几乎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崇拜。与中国的青铜文化和瓷文化相比,玉文化的历史更加悠久,可以和石文化、陶文化、骨文化相媲美。

一、神秘的中国玉文化

中国有着8000年的用玉历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悠久、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做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道:“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玉器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上都发挥过其他艺术品不能取代的作用,中国古代玉器承载着颇多的文化内涵,并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这就是中国独有的玉文化。

(一)“玉”字的起源

“玉”字始见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

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如后世流传的“宝”字,即是由“玉”和“家”组合而成。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石)和艺术(美)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还有“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的象形字初意是将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代表天地人三通。

形容玉的种类丰富多彩,可谓之“千样玛瑙万样玉”;说明玉的天然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谓之“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表示玉的经济价值为它物所不及,可谓之“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玉的文化就是中国8000年的文化,它是惟中国所拥有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着中国的整个历史时期,有关它的趣闻,更是丰富多彩、光怪陆离。

(二)玉的美学价值

中华民族爱玉,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有或色泽美丽的外观,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美学价值:因为玉凝结着人们深深的感情——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这种恋乡怀祖之情,孕育着中国传统美学。

玉作为装饰品、作为信物、作为法器、作为礼物,都是实用的,都与人类息息相关。玉的美感源于此,终于此。玉的美学所追求歌颂的,是自然的象征,它是天、地、虹、日、月,是中国的宇宙观念。它是精神,是意念,是理想,更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升华。

“和氏之壁”,讲述的何尝只是一块玉的故事?歌颂的何尝只是卞和识玉的才智?他为了一块“楚山璞”而不畏刖刑,失双脚,多么感天动地的精神!这是在讴歌我们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也是从几千年前哲人口中发出的谆谆告诫:“识物,识人!”

“完璧归赵”,记载的何尝只是蔺相如出使秦国的故事?它颂扬的是一种玉的精神,是人类恪守信约的美德和舍生取义的情操。

“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已超越出咏物范围,而成了造就人才的箴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正是玉美的“人化”,它象征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气节,优秀的品德,以及生活的理想,玉的美在深化着人的灵魂。

玉,因其质美,色美,触美,音美,而在石中称王,为人们所喜爱。玉器工艺是生活的艺术。它的美是装饰的美、创造的美,自然的美,东方的美。

(三)君子以玉比德

玉是古代伦理道德的标识。古人从玉特有的温润缜密等自然属性中生发出众多的意义,从而赋予玉以种种美德。

《周礼》中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 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玉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这段文字,孔子归纳了玉的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把玉德与君子操行联系在一起,也表明在春秋时代,“玉”确已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从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来诠释玉,这是一种由自然进而人格化的解释。

汉语中,“亭亭玉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冰清玉洁”、“玉树临风”等词语,都是以玉的特性比喻人的德行。当然还有“金口玉言”、“金枝玉叶”等皇家专享的词汇。

玉的道德说对古代精神世界影响很大,无论天子还是士庶,都以佩玉为尚。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有道德、有修养的表示,同时还可以起到规范自己的品德、节制自己行为举止的作用。这一玉德观念,影响了数千年。为了将玉和石区分开来,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归纳为“五备”,概括起来可以解释为:必须是天然开成,具有一定的比重;必须是质地坚韧,具有一定的硬度;必须是光泽莹润,具有一定的透明度或不透明;必须色彩绚丽,具有漂亮的单纯颜色;必须是音色悠扬,具有发声的物理特性。上述五个条件,是古人对什么是玉所下的最科学、最完整的定义。

(四)神秘的玉礼器

玉器是神明的使者。古人把玉器作为沟通人与神的法物,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祈求护佑。更有甚者认为食玉可以益寿成仙。

玉礼器是指璧、琮、璜、圭、璋等器物,这些玉器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商周时代,是礼器系统的形成时期,在商代玉器中,礼器数量很大,除上述器形之外,玉钺、玉戚、玉刀、玉戈等玉制兵器也属礼器。

到了周代,对玉礼器的使用更有了明确地规定。《周礼》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把玉的形、色和阴阳五行、天地四方信仰礼学配合成套,成为崇天地、祀鬼神的供物。

在礼法确立以后,用玉的等级名分被严格地区别限定,并形成系统的使用制度。根据玉的品类、尺寸、纹饰、色泽、质地等来表明其品位的高低,社会各阶层人士则按照贵贱尊卑,分别执佩不同的玉以表示身份。

从战国到汉代,玉器发展的主流是理念化和神秘化。这一时期,不仅形成了完整的礼器体系和使用制度,并且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直到元、明、清时期仍见使用。

(五)奢华的丧葬玉

玉器是财富和权力的代表。在古代社会里,玉器大多被上层贵族所占有,从已发掘的古代墓葬中可以看出,氏族首领、王侯贵戚等往往随身陪葬大量精美的玉制品,不但反映出奢豪的经济财力,还显示了特殊的政治权势。

玉质温润细腻,晶莹坚硬,随着时光的流失,更显露出它神奇的魅力。古人期望人身真的如玉一样,可长生不老,死后不腐;于是食玉,于是用玉陪葬、用玉敛尸、用玉作殓服,祈求尸体不朽,再世再生。葛洪在《抱朴子》中有言:“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不朽。”事实上,人的尸骨并没有因用玉敛葬而不朽,最终还是要物化的,而真正不朽的是玉。

随葬玉中,种类颇为繁杂,仅九窍用玉就有眼睑、鼻塞、耳塞、玉琀、肛塞和用玉,其中最重要的是玉琀,多作蝉形。

《周礼·春官·典瑞》有:“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丧葬用玉中最高档次,当属金缕玉衣。《后汉书·礼仪·大丧》记“金缕玉柙如故事”,玉柙即玉衣。《汉旧仪》载:“帝崩,唅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在已发掘的汉墓中皆有发现,玉衣的外观和人体形状一样。最为完整和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六)祥瑞的玩赏玉

佩饰和玩赏,是玉器最基本的用途。中国人把佩玉当作反映美德的镜子,佩玉既是等级名位的“护照”,又是浪漫情感的寄托,传递着友谊和爱情,贵族朝聘馈赠莫不用玉。玉既能给人们带来福祉和快乐,也能避灾免祸,成为人们的“护身符”。玉的灵性,从《红楼梦》传神的语言描绘中可窥得一二,“通灵宝玉”驾驭着贾宝玉生死福祸的命运。

商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玉佩饰多作器形为礼器或接近礼器的璧、璜、环、玦、珩、瑗、觽等,单独或组合佩带,取礼器本身所具有的圣洁、祥瑞之意。隋唐佩饰的品种增加,出现了钗、簪、笄、镯、戒指,玉器皿上装饰鸳鸯、莲瓣纹,圆雕动物也为鹿、狮等瑞兽。宋代玉器种类更为丰富,玉制的文房用具渐渐被人们所使用,玉制品多采用借象寓意的象征手法,处处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童子佩,将童子琢成行走状,手持莲花,肩负莲子,寓意“连生贵子”。

明清以后,玉的象征文化更为发达,无论是佩玉还是陈设玉,皆饰吉祥图案,多为祈求吉祥如意、多子多孙、长寿增福、官运通达、科举及第的意寓纹饰。如雕一马,马背上伏一猴,钻一孔,作坠饰,即称马上封侯;雕两个苹果、两只鹌鹑、几只谷穗,寓意“岁岁平安”。

二、中国的制玉材质

中国人用玉,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迄今所知,距今60万年的“北京人”,从居住地2公里以外的花岗岩坡地上找到水晶以制造工具。这就是我国玉器的最初萌芽。从它诞生之时即与石器共存,其功能也与石器一致。在先民眼中,玉器与石器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我们过去说过的玉、石俱在,玉、石不分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数十万年的玉石并存、玉石不分的历史时期之后,对两者的差别慢慢地有了新的认识,在距今8000年左右,出现了装饰精美的玉器。

(一)广义的“玉”与狭义的“玉”

中国古代所称的“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中国文化学和中国玉雕行业所广泛使用的玉的概念是广义的。广义的玉,内涵丰富。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载:“石之美者,玉也。”在此意义上,玉的含义十分广泛,它不仅包含了新疆玉、岫岩玉、南阳玉,而且还可以包括玛瑙、水晶、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彩石,即所谓假玉,有汉白玉、京白玉、南阳玉、蓝田玉等。甚至把硬度特别高,色泽光芒闪耀,在国外被称为宝石和钻石的矿物晶体泛称为玉石,将属于非金属矿物的珊瑚和珍珠也泛称为玉,硬玉——翡翠也当然被称为玉石了。

狭义的玉则是从矿物学上将玉分为两类,即软玉和硬玉,软玉在中国主要指新疆玉,硬玉则专指翡翠。无论是软玉、硬玉,它们的质地都非常坚硬,颜色十分璀璨,所以被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誉。

但像青田石、寿山石、石、田黄石、鸡血石及各种砚石都是美丽而名贵的石头,但历来却不属于“玉”的范畴。究其原因,大概与这些石头质地较软,加工制作方法又与玉雕不同,产品有其独特的用途和风格,并已形成各自独立的行业有关。

(二)软玉与硬玉

现在矿物学上所讲的玉是指角闪石。角闪石,亦称为软玉。摩氏硬度6~6.5度,比重为2.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状结晶体,有类似于凝脂的色泽。质地纯净者为白色,又有些角闪石里因含有少量金属氧化物离子而呈现为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我国的新疆地区是软玉的重要产地,故又称为新疆玉。

另外,矿物学上还有一种辉石类矿物,又称为硬玉。以绿色最为名贵,中国称之为翡翠。摩氏硬度6.75~7度,比重为3.2~3.3。辉石类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性水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藕粉、油青,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但辉石类——翡翠系1 8世纪之后才被广泛使用。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古玉制品绝大部分是角闪石,即软玉。

(三)硬度的表示

硬度是指用外力进行分割物质时的难易程度。玉石和宝石多采用摩氏硬度计来表示物质的硬度。摩氏硬度计是选定10种矿物原石,用它们代表10个级别的硬度,如果某种矿物原石在相邻的两级矿石上,分别能划出和不能划出刻痕,就表明该种矿物原石的硬度介于两级矿石硬度之间。

这10种矿物的硬度如下:

滑石1度,石膏2度,方解石3度,萤石4度,磷灰石5度,正长石6度,石英7度,黄玉8度,刚玉9度,金刚石10度。

硬度与物质分子结构中质点间的结合力有关。例如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成份都是碳元素,只是分子内的质点排列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地球上最硬和最软的两种物质。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下列物的划痕来大致把握硬度:能在纸上划痕者,相当于摩氏1度;与指甲相同者为摩氏2.5度;与钢铁相同者为摩氏5.5~6度;与玻璃相同者为摩氏7度。

宝石和玉石都有较高或很高的硬度。所以,硬度是宝石和玉石极为重要的属性。

(四)玉名与产地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玉,是指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的岫岩玉、河南的南阳玉、陕西的蓝田玉,这些都是制作玉器的主要原料。

我国古代给玉石命名,总是与其出产地分不开,因此,听名字便知产地。

1.和田玉

和田玉产于新疆和田,即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上。昆仑山横亘于新疆与的交界处,北临沙漠广布的塔里木盆地,南面是辽阔的藏北高原。和田玉玉矿的分布,西起喀什塔什库尔干的安大力塔格-阿拉孜山,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东到巴州且末的阿尔金山北翼肃拉穆宁塔格,绵延长达1100多公里。和田玉属角闪石矿物,硬度6.0~6.5。因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呈现白、青、青白、碧、黄、墨等色,以羊脂白玉为上品。和田玉是古代玉材中的主流。早在商周时代就被用来制作当时认为是最重要的礼器,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材,制成的器物越来越多,至清代达到顶峰,年用玉量可达几十吨之多,清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材重1.07万余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事实证明,我国历代都重视和推崇和田玉,并把它看成是最好的玉。

2.岫玉

岫玉产于辽宁岫岩县,又称 “岫岩软玉”。岫岩软玉的透闪石含量达95%以上,杂质很少。颜色主要有黄白色、浅绿色、青色和黑色,中间还有一些过渡的颜色,有玻璃光泽和油脂光泽,为蛇纹石矿物,硬度为摩氏2. 5~5.5,比重为2.91~3.02。根据地质产状的不同,岫岩软玉可分为原生矿和砂矿两类。原生矿即开采山料,俗称“老玉”,块度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多为棱角状,有的有白色风化表皮。砂矿指细玉沟旁河谷底部及两岸阶地泥沙砾石层中的软玉砾石,俗称“河磨玉”,系原生矿剥落的玉料在河床中长期滚磨而成,一般磨圆度中等,有褐红、褐黄、灰褐和黑色的玉皮。岫岩软玉的内部常见片状褐黄色,俗称“糖色”,系微量铁元素渗透扩散天然染色所致。这种糖色在老玉中较多,在河磨玉中少见。新石器时期,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玉器,其所用玉材即岫岩玉。商代妇好墓出土玉器多数玉材与岫岩瓦沟矿产岫玉近似。瓦沟矿岫玉开采历史悠久,储量丰富。为我国当前主要产玉矿区,产量占全国60%左右。

3.南阳玉

南阳玉产于河南省南阳县的独山,又称“独山玉”,简称“独玉”。南阳玉为斜长石类玉石,质地细腻,纯净,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或微透明。硬度为5.5~6.5度,比重为3.29。南阳玉为多色玉石。常见为两种或三种以上色调组成多色玉,颜色鲜艳,分别有水白玉、白玉、乌白玉、绿玉、绿白玉、天蓝玉、翠玉、青玉、紫玉、亮棕玉、黄玉、黄蓉玉、墨玉及杂色玉等。所以,外国人称其为“南阳翡翠”。南阳玉开采历史悠久,陕西神木石峁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玉斧、1952年发现的殷墟玉器、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玉器都发现了以南阳玉为玉材的器物。现陈列于北海团城的元代渎山大玉瓮,也是用南阳玉琢制的。据文献记载,南阳玉的开采在汉代已有相当规模,与和田玉一起成为主要的玉器原料。至今独山上还有1000多个古代采玉的矿坑,可见南阳玉开采的历史之久,规模之盛。南阳玉的储量相当丰富,至今仍可形成大规模生产。

4.蓝田玉

蓝田玉产于陕西蓝田县玉川、红星乡一带。主要是蛇纹石化大理岩,矿物成份方解石、蛇纹石及少量透闪石、绿泥石等,硬度一般小于6度,颜色有白色、灰白色、黄色、黄绿色、灰绿色、绿色和黑色等,大多不透明,其特点是多种颜色混杂一起,形成绚丽多彩的颜色。其中玉质最佳者为苹果绿色,杂质较少,透明度高,俗称“翠绿”。 蓝田玉开采历史悠久,见于《汉书》以及张衡及班固等文赋记载。现仍有玉石矿生产。因产量不多,汉代以后,各地均采用和田玉为玉材。所以蓝田玉开采和应用渐渐失传。以至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蓝田为葱岭(昆仑山)的别名,蓝田为储运玉石之地等推论。地质部门曾对现尚开采的蓝田玉进行了考察,据宝石协会副会长弈秉璈的研究,陕西咸阳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兽面纹玉辅首”即采用蓝田玉制作,可知汉唐人盛赞的蓝田美玉的产地即在当时京城附近。

5.祁连玉

祁连玉产于甘肃酒泉祁连山脉,因而又称酒泉玉。矿物成份以蛇纹石为主称为蛇纹玉,以绿色为多,带有均匀的黑色斑点,硬度为4.5~5度。玉色暗绿,有较多的黑色斑点,地质学鉴定其矿物是蛇纹石,与岫岩玉相同,但玉色极易与岫岩玉相区别。祁连玉结构质地细腻,多为子玉和山水料,石中间有多种颜色,色泽鲜丽柔和,多呈暗绿、浅绿、翠绿、墨绿色、黄绿色等,质地细腻,韧性强;以闪透石、淡斜绿泥石为主的称软玉;以钙铝榴石、透辉石、斜长石等为主的有密玉、翠玉、白玉等,其雕制品细腻滋润,具半透明感,有较高的欣赏价值。酒泉玉的开采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武威娘娘台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的精美玉璧,即以酒泉玉制成。此外,晶莹剔透、名满天下的“夜光杯”也是用酒泉玉精雕细琢而成,相传早在周穆王时,西域曾向朝廷献“夜光常满杯”,此后,夜光杯成为人们宴饮、赏玩的名贵之器,后世文学作品中亦不乏对夜光杯的赞美之词,汉东方朔《海内十册记》说夜光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更有唐代诗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流传千古。

6.南方玉

南方玉产于广东省信宜县泗流地区,又称“信宜玉”。南方玉矿体赋存片岩类岩石的体内,为大面积的黑云二长花岗岩体,南方玉矿是由富镁质岩石深变质而成,并含有少量金云母、滑石、方解石、透闪石、绿泥石、绿帘石等。这种美石属透闪蛇纹岩,有美丽的花纹,4~5摩氏硬度。石质碧绿如翠,晶莹如冰,玉质柔润,石纹雅致,有黄绿、青绿、黑色等多种颜色。以淡绿为主,兼有黄、白、褐等色,质地较细腻,具油腻或蜡色状光泽,半透明。颜色常与岫玉不同,色调暗绿至褐绿。经过数十年的开采,信宜原来的南方玉开采点资源消耗殆尽,目前再无开采点。

(五)产出形状与玉名

我国使用和田玉的历史极为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制玉用材的主流。今天,无论是文物专家还是文物工作者,只要谈到玉器,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都是指和田玉。和田玉有三种天然产出形状,根据其产出的形状和位置,人们又赋予了其玉名。

1.籽玉

籽玉是指天然产出形状为鹅卵石样,表面光滑,大小、形状各异。籽玉外皮有白、黑、秋梨、芦花、糖红等多种。玉行中人常以籽玉外皮的颜色来命名籽玉。如白皮者,称为白皮籽玉;黑皮者,称为黑皮籽玉;似鹿皮色者,称为鹿皮籽玉等。

籽玉是软玉矿经自然风化、冰川、泥石流、河水不断冲刷等原因形成的。并由河水(洪水)带到山下的河床中,即经山水冲入河底呈卵石状。故籽玉的采集方法是“捞玉”和“取玉”。籽玉润美是其他种玉所不能比的。

2.山料玉

山料玉又叫“碴子玉”,是从山上开采的软玉矿石,呈不规则块状。玉行中人习惯上以矿坑分种类。山料玉能有体积硕大的材料,但质量出入很大。

3.山流水玉

山流水玉亦叫山料水玉,称“山流水”,是山料玉经风雨磨损失去棱角的状态,表面较平滑,质地界于籽玉与山料玉之间。也可以说是尚未完全变成籽玉的一种玉料。籽玉和“山流水”玉受凤化影响,玉质较纯净,多是好玉。

(六)玉色与玉的品种

玉,从色彩上分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黄岫玉、绿玉、京白玉等。 从地域上分有新疆玉、河南玉、岫岩玉(又名新山玉)、澳洲玉、独山玉、南方玉、加拿大玉等,而其中新疆和田玉是我国的名特产。

和田玉经济价值的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因此,可把和田玉分为如下8种:

1.羊脂玉

羊脂玉是指白色的籽玉,因色似羊脂故名。品质极纯净,质地细腻,“白如截脂”,特别滋蕴光润,给人以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这是白玉籽料中最好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仅新疆和田有此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白玉中的上品,质地纯洁细腻含闪透石达99%,色白、呈凝脂般含蓄光泽、同等重量玉材,其经济价值几倍于白玉。汉代、宋代和清乾隆时代都极推崇羊脂白玉。

2.白玉

白玉是指白色的玉料,含闪透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色泽莹润,为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是高档玉料。它以质纯、润和色白的程度来鉴别优劣。白玉中常带有杂质——石料。石料与白玉不相混的还好,如两者掺揉缠杂在一起,就难以使用了。白玉还带有杂色——糖色、秋梨皮、虎皮色等。籽玉表皮多有上述杂色,山料玉中的糖色可深入玉料的深处。在汉代、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的繁荣期,都极重视选材,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

3.青田玉

青田玉的质地与白玉无显著差别,仅玉色白中泛淡淡的青绿色,为和田玉中三级玉材,经济价值略次于白玉。

4.青玉

青玉以青色为主,包括淡青、青绿到深青各色料,又常被称为青白玉,比白玉料色稍重一些,虽然其颜色匀净、质地细腻、含闪透石89%,阳起石6%,呈油脂状光泽,质量与白玉要差较多,但储量丰富,是历代制玉采集或开采的主要品种。

5.黄玉

黄玉,以黄色为主,包括淡黄到深黄各色玉料,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是玉材中最名贵的一种。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密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密蜡黄、栗色黄极罕见,新疆黄玉较少,其价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玉器中,有质地相当好的黄玉,黄色纯正、娇艳,润如脂,是玉中佼佼者。由于黄玉与“皇”谐音,又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

6.墨玉

墨玉由墨色到淡黑色,呈蜡状光泽。在整块料中,闪透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浓重密集的称纯漆墨,即“黑如纯漆”者乃是上品,十分少见,价值高于用其他墨玉品种。墨色玉的成分有多有少,深浅分布也不均,和白玉相混而成,黑白对比强烈者,可作俏色作品,其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以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如果墨呈点状,散于白玉中,成为脏色,则影响使用。

7.碧玉

碧玉产于准噶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有灰绿、深绿、暗绿色或接近墨绿色,只有在强光照射下才透出绿色,且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碧玉质地不如其他玉均匀洁净,黑斑和玉筋明显,含闪透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碧玉的质量主要检验颜色,颜色要正,绿闪灰的不好,黑和玉筋虽不影响玉的质量,但越少越好。

8.糖玉

氧化铁渗入闪透石或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称“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色的称“粉玉”。糖玉多与青玉相连,块较小,属于从属地位,不单划成一玉种,色如糖梨之皮。不过白玉和青玉中的糖色很有利用价值,清嘉庆以后,糖玉作品渐多,常与白玉或素玉称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以糖玉皮刻籽料掏空制成鼻烟壶,称“金银裹”亦能增殖。

三、结语

玉石文化论文范文6

玉文化背景

玉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晚年完成并发表了两篇玉文化研究杰作,指出全世界有三个地方以玉器工艺闻名,中国最为源远流长。玉器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品,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或象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从世界文化多样性着眼,强调东方文化的核心载体是玉。

玉器制作的历史有力印证了两位专家的观点:早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就已经萌芽与建立。玉器记录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变迁。从旧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玉器的佩带代表着人们的社会地位。从碾磨的玉器到精美的玉雕作品,玉器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玉的文化随之日益丰富——新石器时代的玉龙、玉璧,商周的玉刀、玉戈,春秋的剑饰、带钩,汉代的瑞兽,唐宋的花乌发簪,及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特别是清代,雕琢艺术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玉雕史的巅峰。

中国文明史表明,玉器制品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玉的文化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因此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这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所以君子爱玉,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并期待借玉彰显和提升自身高洁之品位。

玉的功能属性。玉作为矿物质的一种,其价值大大高出于石,关键在于其自身存在的四种本质美感:一是质美:质地致密坚实;二是色美:色彩晶莹剔透:三是音美:叩之音色清脆:四是触美:触之手感温润。

正因为玉具有上述四种本质美,所以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评价玉是“石之美,有五德”。

由于玉的稀有珍贵及其本身的独特美感,玉的珍贵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崇尚,并且赋予了它多种功能。各类玉器集中反映了劳动生产、典章制度、社会道德、信仰习俗、观念意识、艺术风格等多种文化特征。玉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玉器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玉的使用价值逐渐式微,而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日益凸显。事实上,从殷商时代开始,玉器的社会功能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商代青铜工具在制玉工艺中的应用,使琢玉技术显著提高,殷商玉器与原始社会玉器有了明显变化,殷墟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中,仅装饰性玉器就超过半数,多于礼器、仪仗、工具、杂类的总和,说明这时的玉器已转为赏玩之用,大多属工艺品。可以说,作为玉器基本价值之一方面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从商代开始已发生较大变化,此后逐渐取代其使用价值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玉的文化特征。玉的文化特征有很多方面,然而其最主要的有三个:

玉具有政治属性——玉的宗教用途、以玉为玺的权信功能和封建官员佩玉的品级规定,使玉具有了政治文化的典型特征。

玉还具有内在的道德特性——《五经通义·礼》说,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并系统化地论述了玉的“十一德”。后来,管子论玉有“九德”,荀子论玉有“七德”,刘向论玉有“六美”。到了汉代,许慎从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等五个方面归纳出玉的“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

对玉的道德特性的认识和赋予,把玉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统一起来,标志着玉器人格化的形成,从而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所以《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器本身被赋予的伦理道德内涵,使其在设计制作中更加追求符合文化要求的审美价值。

玉具有更为显著的审美属性——玉以其颜色的美、光泽的美和质地的美,被作为生活的装饰或实用器物。玉的稀有或美丽,玉的灵性、品性和物性,以及其丰富的内涵,使其在使用价值之外,附带着极高的审美价值。

作为随身装饰品的玉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现,如出土的耳部饰品块。殷商时代,作为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的配饰玉已经常见:战国时代更是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益增多,制作更加精致。除配饰玉外,陈设玉、赏赐玉、把玩玉等玉器制品各式各样,更加丰繁。玉器的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相得益彰,其审美价值伴随着人们对其的崇尚愈益凸显。

产业分析

国内玉石品种状况。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量极广,据《山海经》记载,我国产玉的地点就有200多处。全国现已发现各种玉石121种。其中:软玉、硬玉和蛋白石高档玉9种;其他中低档玉112种,包括石英岩质玉15种、蛇纹石质玉18种、独山玉等其他玉39种、印章石17种、彩石23种。

玉雕行业大都采用工艺名和矿物名相结合,颜色、质地和地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将玉石分为7大类。在这些玉石品种中,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湖北的绿松石和辽宁的岫玉,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玉”。

国内玉文化产业市场状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石、翡翠加工及消费国。从2001年以来,我国玉石产业以超过15%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出口增幅更是连续几年超过20%。珠宝、玉石及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也从当初的2万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万人。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国内珠宝消费市场的迅速成长,并且市场潜力巨大。珠宝首饰正成为继房屋、汽车之后,中国老百姓第三大消费对象。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我国珠宝首饰销量额达1500亿元人民币,2007突破1700亿元,2010年,我国珠宝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在珠宝消费中,翡翠玉石每年销售额约400亿元人民币。

总体来看,我国珠宝玉石首饰产业的特征是: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增长速度快。

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带来的收藏热。玉器作为一种价格昂贵的消费品,既具有彰显持有人文化品位的美学价值,又具有显著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些价值都是超越了实用价值的,是属于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高层次的消费品。而这些消费品的价值的实现则依赖于坚实的经济基础。正因为此,在古代玉器制品只能是贵族阶层的专用品。随着时光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玉器已经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较为普及的大众消费品,这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迅速恢复并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更是飞速增长,2012年GDP总量接近5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预测:到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而美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将滑落至17.7%。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908美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超过1260美元。按照国外经济学家的观点,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就是居民消费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重要拐点。

与此相对应,中国逐步步入奢侈品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黄金珠宝玉器的价格快速上涨,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翡翠的价格近年来年均涨幅30%左右,2011年一年之内翻一番。黄龙玉自2004年问世以来,短短7年间,从每斤几角钱飞涨到了万元以上。前几年还不为公众所知的小玉种碧玺,近五年来价格突然涨了至少8倍。过去一直不温不火的泰山玉,2010年下半年半年之内,价格飞涨达10倍之多。近10年来和田玉石的涨幅更是惊人地超过一万倍,而同时期国际黄金价格仅上涨了235%。青海昆仑玉于是如此,价格一路高涨,特别是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金镶玉’奖牌用玉后,更是一夜暴涨。十年来,昆仑玉价格上涨近万倍。

玉器价格的飞速上涨,既与国内经济增长的大趋势相吻合,又与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批新富阶层投资路径狭窄相关联,还与人民收入增加后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求相一致。玉器所具有的身份象征、欣赏功能和收藏功能,在这一大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喜爱,价格快速上涨就成为必然之势。

因此,大力发展玉文化产业,适应社会消费趋势,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大势所趋。

镇平县发展玉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

镇平县发展玉文化产业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悠久的玉雕历史,有着兴盛的玉雕产业。

悠久的玉雕历史。南阳是独山玉的产地,镇平县的玉雕工艺源远流长。考古表明,镇平玉雕生产始自新石器时期。镇平冢上寺出土3件玉斧属新石器时代文物,灰土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斧、玉铲等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文物,镇平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发现大量玉器,其中用独山玉磨制的墨绿色“圭形带穿玉铲”为夏王朝时期制品。

夏朝时镇平已有玉雕生产,秦汉时南阳(镇平)玉器制品已有很大影响。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宛珠之簮”,反映出秦时南阳产的玉珠已成为装饰物。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就有了当时玉石雕刻盛况的记录。宋元时期,玉雕工艺由北京、苏州等地传入,镇平玉雕业逐渐繁盛起来,玉雕产品已辗转出售到海外。到明朝时,镇平玉雕进入繁盛时期,石佛寺的玉雕产品已成为皇家贡品。清朝末年,镇平玉雕已开始小批量生产;至民国时期,从业者已有500多人,镇平玉雕在国内外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历史上就有“南阳产玉,镇平出雕”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镇平玉雕产业不断发展,加工规模、产品质量和销售实现较大突破,工艺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后,镇平县依托人才、技术优势,抢抓机遇,政策引导,倾力扶持,使玉雕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撑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富民产业。

其次,兴盛的玉雕产业。镇平县是国内最大的玉器加工基地。目前,镇平县玉雕加工遍布全县11个乡镇(办),100多个行政村,其中玉雕加工专业村50个,大小加工企业达4000多家,形成了20多个各具特色、规模不等的块状加工销售带。

镇平县是国内最大的玉器贸易基地。镇平县既是玉器加工基地,又是玉器贸易基地。该县在县城最先建起了南阳第一家也是南阳规模最大的“玉雕大世界”;在玉雕重镇石佛寺镇建成了贺庄摆件市场、榆树庄玉镯市场、翠玉玛瑙精品市场、玉雕湾市场等4大玉雕专业市场。全县共有玉雕专业市场10个,检测中心3个,各类经营门店摊位2万多个,从而使该县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镇平县的玉雕产品不仅销到国内各省市区,同时还销往美、日、德、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成交额达8亿多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县玉雕产业年生产产值100亿元,年销售额150亿,财政收入2000万元,年均创增加值30亿元。

镇平县拥有国内最多的玉雕加工营销人才。镇平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生产加工基地之一,玉雕产业已成为该县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全县从业人员20多万人,占全国玉雕人才的一半左右。其中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1人,部级大师3人,省玉雕大师19人,高级工艺师50人,玉雕工艺师1200人以及各类玉雕专业技术人才5000多人。仅2011年,全县共培训初、中、高级人才共1200余人。新增中国玉石雕刻大师6人,中国青年玉石雕刻艺术家1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19人,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13人,省高级工艺师18人,是玉雕专业人才获得职称荣誉最多的一年。镇平县的玉雕加工营销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不仅在大陆,而且在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不少国家的玉雕加工零售业,都可以见到镇平人的身影。

镇平县玉雕与文化产业的初步融合。把特色文化注入特色产业,通过嫁接融合,提升特色经济的内涵,是玉雕产业的特点。近年来,镇平县围绕玉文化产业做文章,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玉文化”博物馆,召开了全国“玉文化”研讨会,连续承办了九届中国南阳国际玉雕节暨玉文化博览会,组织了全省玉雕精品展评会等活动,为该县玉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