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雕刻与加工技术教程范例6篇

玉石雕刻与加工技术教程

玉石雕刻与加工技术教程范文1

关键词:模仿;创新;课程教学

玉雕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传统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玉雕艺术在当代蓬勃发展、成果显著,给广大的玉雕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玉雕艺术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在当今玉雕人才的培养上,也面临着如何创新的问题。如何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出一套良好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当代高端创新型玉雕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这一教学过程,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1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概述

1.1 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概述

玉器设计与工艺是我院特色专业,根据目前广东省的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主动为本土的玉器产业培养大批欠缺的玉雕专业人才,结合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特色,实施“分段递进、项目驱动、双能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构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体系。

1.2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概述

《玉器设计与制作》是我校玉雕艺术设计与工艺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玉雕设计与制作工作过程的课程。本课程教学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玉石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雕刻的专业技法,了解国内外玉石造型设计与雕刻发展的动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玉石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同时解决好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掌握玉器设计与制作的规律,导入玉器制作的基本流程、操作方法以及玉石材料设计的综合能力。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安排至第二学年下学期,以玉器鉴赏、玉器纹样设计、仿真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为基础,进一步为顶岗实习等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依据玉雕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需求,设置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2 《玉器设计与制作》实施模仿与创新的专业意义

2.1 传统玉雕艺术传承以模仿为主

在传统玉雕艺术传承中,玉雕工艺人才是“师带徒”式的培养模式,艺术传播过程最主要环节就是模仿传统的造型,根据笔者走访平洲、四会等玉器城调查发现,目前盛行于行业间的模仿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实物模仿,如雕刻玉米时,就会以真实的玉米作为对象进行写实模仿。第二,模仿优秀的作品,如颇具禅意的邱启敬系列作品,就是目前很多作坊竞相模仿的对象。模仿固然重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玉雕的从业者大都只停留在不断地重复固有的作品的阶段,难以有新的突破,从而导致玉雕技艺的创新之路发展缓慢。

2.2 创新是玉雕行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是传统工艺发展的动力。一个行业要发展,创新是重要的驱动力,玉雕行业也不例外。如果对其仅一味传承,而没有与时代融合,会限制玉雕行业的发展。受传统传承方式的影响,玉雕行业创新目前集中在题材上的创新,如近几年出现的以食材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将生活中常见的食材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创新方式虽颇具争议,但仍是一个探索性的方向。

2.3 模仿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模仿作为学习知识技能的第一步,在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模仿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了解已有的原始素材,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并在将其重现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与探索玉雕技艺和造型的基本规律,从而心、手合一,逐步获得相应的技能。初级的课程会选取叶子、如意等易于掌握的传统题材,加以讲解和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将一个现成的作品再现出来,让他们熟悉玉雕的流程,加强对材料和工具的掌握,具备入门级的雕刻技艺。

3 《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模仿与创新的应用

玉雕设计与制作课程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模仿,即通过对现有作品的模仿训练,具备初步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创新,即设计能力,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玉石材料,通过技艺的传达,将其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能力。

3.1 从“模仿”到“创新思维培养”

(1)初期模仿阶段。初期模仿是学习雕刻基本技能的基础途径,学生被要求对优秀作品进行简单模仿。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熟悉雕刻的工具、培养立体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学生们往往处于“知其美”却“不知其所以美”的状态,所制作的作品从外观上与原作非常接近,但这种结果却是在模糊意识的状态下产生的,并不完全是学生自发主观意识的结果。但大量训练是萌发创新思维的条件,在教学中,通过反复地训练寻找美的规律,逐渐为己所体悟,最终完全理解艺术精品的精华。因此,如何使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新思维的飞跃,是本专业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

(2)多角度观察培养阶段。对任何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如果从文化背景、象征寓意、雕刻技法、后世影响等方面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和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应当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的理解和解读,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式,多方面、多角度地阐释一个作品的意义,从而达到初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的效果。因而,通过这个阶段训练的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就会逐渐打破思维定势,就可以创作出丰富的作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传统优秀玉雕作品,用心感悟和理解作品的立意、构图、造型、技法等,再用自己的手尽力去尝试重复原作的创作过程,通过“眼观――心悟――手作”三大环节的培养,最终完成一件作品。笔者在进行授课时,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鼓励学生对同一弥勒佛像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并布置不同作业:第一小组侧重衣纹的变化;第二小组侧重弥勒佛脸部表情的变化;第三小组侧重整体动态的变化;第四小组侧重整体造型的简化设计。通过分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地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理解同一对象的能力。结果,学生在后期作品的细节把握上确实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3)横向拓展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式,形成固定模式的“匠人”,不但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思维模式,并且需要通过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和学习,加强艺术思维的横向拓展。而提高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采取横向思维进行突破创新,创造出更优秀的玉雕作品。例如,在玉器造型设计课程中,笔者在授课时,为了建立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全新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将玉雕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同样采取抽签的方式分组教学,将不同的传统工艺造型(包括木雕、佛山陶瓷、根雕、刺绣、雕塑等)让学生抽取,抽到同种工艺品种的为一组进行造型元素提取,并根据不同的石头进行设计。例如,抽取佛山陶瓷的小组,首先要收集大量的佛山陶瓷资料图片和历史发展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将其他特色元素提取出来,结合自己小组的玉石材料进行设计,课程最后每一小组进行汇报。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了对固有题材以及传统造型的思维定式,并吸取同类艺术的精华进行创作,大大丰富了创作的内容。

(4)思维创新阶段。本专业通过毕业设计和项目引进,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成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入企业项目,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运用平时积累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确定一个明确的创作主题,将自己的意识通过作品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完全属于自己创作的作品,从而跨出运用创新思维来进行独立创作的第一步。

3.2 创新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玉雕企业要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技能熟练的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拥有源源不断创新的能力,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立足,然而当今企业中的创新型人才却极度匮乏。与此相反的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却与真实的市场存在一定的隔阂,造成了创意与实际作品的脱离。因此,我们将教学课堂与优秀的玉雕企业紧密合作,将企业的创作项目引入课堂,集思广益,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和展示创新思维的平台。在实际的玉雕课程中,我们定期针对一些特定的玉石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组创作构思,然后与学校老师、企业的玉雕师一起沟通,将优秀的、可行的设计构思加以遴选,转化成可以成型的艺术作品。这种模式的推出,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借助市场资源打造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提高人才的素质;对企业而言,则是拥有了高层次的发展动力,对于产品的创新和企业的竞争力都大有益处;对学生而言,则是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的机会,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从一般技能型人才到高端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重大飞跃。

4 结语

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发展,在玉器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通过模仿深刻认识玉雕纹样表现的特点和规律,又要培养其针对不同玉石材料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丰富的课程内容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的交叉碰撞、实操项目的引入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蜕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廖宗延,等.中国玉石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2] 迈尔(德).课堂教学方法・理论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玉石雕刻与加工技术教程范文2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课题项目“‘产城教融合’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证研究”(编号:MJZXZD1409),主持人:杨如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35-05

为满足当代信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当前,我国各区域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树立、能力培养以及社会创业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业已取得进展。但正如学者周桂瑾和俞林指出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十多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旧薄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缓解就业压力有效手段的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无法满足差异性人才培养需求。”[1]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多数学校已建立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创业实训培养机会。同时,外部区域经济环境的活跃也为当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养分与土壤。与此相较,广大西部民族区域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师资建设、经费投入等问题。本文以云南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2012-2015届毕业生为例,通过对保山学院所处地域、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因素的探究,以期对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作出“以小见大“的方法模式考量。

一、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基本情况概述

(一)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招生数据统计

2008年,保山学院立足地域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结合云南珠宝产业、文化产业状况及人才需求的实际,向云南省教育厅申请建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学制三年,为专科层次。招生至今,该专业现有6个教学班共188名专科生。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招生人数分别为21人、19人、32人、50人、68人、60人、60人。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专业的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增强,专业市场吸引力增强。目前,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招生数呈平稳态势,年均60人,招生数额已呈常态化,生源较为充足。

(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数据统计

截至2015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已培养四届毕业生,从2012届、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数据来看,历年就业率达100%。其中,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人数分别为20人、17人、29人、48人,各占??年专业毕业生总人数的95%、90%、91%、96%;四届毕业生的创业人数分别为6人、9人、15人、20人,创业率分别达到33%、47%、50%、40%。剩余从事其他工作的毕业生每届人数仅为1-2人。从图1可以看出,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对于从事玉雕领域工作的意愿强烈,这一点在大多数学生的创业选择上体现更为明显,四届创业人数占各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总数比例持续增加,增长率呈正值,显示了学生创业队伍规模持续性的扩大。

(三)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区域分布

从四届毕业生就业区域统计来看,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了当地的产业特色并满足了地区就业市场需求――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保山本地就业。据调查,四届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从事玉石雕行业或销售工作的学生留在保山当地从业的人数比例达78%,其余就业范围均位于临近保山附近的龙陵、腾冲、大理、丽江以及云南的省会昆明,流向省外的学生不足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通过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四届毕业生创业区域分布的数据汇总,90%的专业毕业生选择留在保山当地进行创业,选择云南省会的昆明作为创业地点的人数占6%,前往腾冲创业的人数仅为4%。

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创业能力培养方式

近几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该专业既注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又服务于当地经济与文化产业,并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四个一致性。

(一)培养目标与市场目标的一致性

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对于一个地域及社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以保山地区的南红玉石文化市场为例,其立足于当地南红矿产的丰富资源,通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聚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玉石从业者形成推动保山市产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南红玉石文化产业市场,作为提升保山自身文化自信和凸显民族文化特质的助推器,蕴含多方面市场目标。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从设立之初就力求培养目标与当地玉石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将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具有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本地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框架作为拟定培养方案的基准,以玉石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给予该专业学生创业基础技艺与创业素质的双重修养,最终达成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二)内部教师与外聘教师培养的一致性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人才创业能力的良好培养取决于是否具备一只实践经验充足的教师队伍,这是由传统玉雕工艺技术的特质所决定。因此,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在师资团队组建时,建立专业教师引进制度,一方面,对于外聘人才偏重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水平、专业实践经历及专业理论知识的高标准严要求;且外聘教师的校外经营者身份与校内执教者身份兼具,利于教师将自身市场创业实践、经营管理经验对学生言传身教,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养分。另一方面,校内教师作为宝玉石课程讲授者,既需善于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观与创业意识,也要给学生专业实践提供客观场所与社会实践机会和就业创业指导。总体上,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校内教师与外聘教师都要意识到玉雕技艺的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与玉石本身,还需延伸至实践操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完备自身专业教学的职业技能,丰富与市场挂钩的现实从业经验,从而让学生学到更多新的理论,具备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环境与作坊环境的一致性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建立以来立足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利用高职教育平台发展传承创新民间玉雕技艺的人才培养方式,创立与市场作坊环境相一致的新型工作室环境,利用典型项目引领开展教学。项目要求与市场要求一致,大量开设案例式教学和实操课程,使学生在习得传统雕刻技艺的同时,领会与掌握工艺与创意、传统与时尚、科技与艺术的融会贯通。课程方面,所有专业课程由一位校内教师和一位外聘教师共同完成;建立工作室负责制,由工作室聘用和培养专业带头人,以地区人文历史的优秀资源作为专业寓教的内容来培养适于当地经济与人文产业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职业熏陶与学生创业激情的一致性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四届毕业生的创业情况,不仅展示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性,培养过程中职业熏陶也起到重要作用。专业教师祝立业(现为珠宝学院院长)发觉该专业学生对于创业的激情很高,便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与实际操作过程中,侧重学生自我意识的表达与表现,雕刻不聚以同法,抓大放小,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乐于且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玉雕设计能力与雕刻技术,形成了具备良好创新性和个人追求成就感的氛围,形成自身创业的价值观和信仰。通过分享教师自身的创业经历与经验,指点学生在创业初期的困难与疑惑,并提供学生近距离接触创业市场环境的实践机会。定期邀请创业毕业生或同行分享他们如何从事创业活动和管理企业的经验,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因素分析

民族地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专业教师、外部资源环境的支持,本文通过对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个人成长特质,个人所在学院、所在企业、所在社区的创业环境作为其创业过程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在了解他们创业的过程、方法、需求的基础上,体味他们创业的艰辛与困境,感受他们创业的收获与成长,综合分析他们创业的特质,从而为其他民族地区高职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经验。

(一)个人成长特质

从事创业研究的学者一般认为,个体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作为自身成长特质影响了每个人的创业能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了解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培养是否基于对学生自身内驱力的良好考虑。

1.年龄。图2显示了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年龄分布,其中22岁-24岁年龄范围内的创业者最多,这表明,大部分从事创业活动的毕业生年龄与其接受教育的年限呈正相关,多数创业者通过高职阶段专业能力培训具备了基本的创业能力。

2.性别。图3左侧描述了2015年9月前已经毕业的四届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创业毕业生的性别比例。总的来说,男性的创业比例高于女生,图3右侧则描述了现阶段玉雕专业在校生的创业意愿,相似地,男生相较于女生从事创业活动的意愿更为强烈。

3.家庭收入水平。按照被调查学生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分布情况,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收入层次:低收入家庭人均500元-1500元,中等收入家庭人均1500元-3000元和高收入家庭人均3000元以上。图4表明,处于低收入群体的创业人数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这一结果与GEM参与国家和地区中高收入创业者或企业所有者最多,低收入创业者或所有者最低的阶梯式分布有明显差别,体现了西南地区职校毕业生创业群体的独特特征。

4.城乡居住地。城乡二元结构并存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城乡居住地成为影响毕业生从事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图5,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往届创业毕业生中农村人口所占比例?h远高于城市人口。

(二)创业潜能与素质养成特质

1.富于创新意识、良好的增长潜力。身为创业者除了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自立精神、闯荡社会的勇气,更为核心的竞争力是富于创新能力,例如,当下玉雕市场已形成山水、花鸟、人物(观音、佛像)、仿古、走兽几类固定风格,仅按照固有模型雕刻只能算低级玉雕人,如何根据玉石的颜色、材质、形状设计出形象新颖、构图美观、大方同时融入自身雕刻特点的作品,才是玉雕师追求的境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设立之初就认识到玉雕人才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与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侧重学生自我意识的表达与表现,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乐于且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玉雕设计能力与雕刻技术。在销售模式方面,创业学生们建立线上和线下互补的销售模式,建立完善的顾客系统及售后服务,一些创业学生的作品很受市场欢迎,作品雕件做出来后,拍照发到淘宝,一般顾客若预定,第二天就可以发货。

2.创新及创造性发展能力特质――以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同玉石雕刻毕业生作为创业主体的动机不同,其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以2012届毕业生和泉的“学院玉坊”为例,该店铺目前共容纳8名玉石雕刻技术人员,其中4名成员均毕业于保山学院玉雕专业,同时也有来自艺术系美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据创业者和泉介绍,公司近三年的发展目标是打造设计团队、雕刻团队、销售团队。和泉青睐于本地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培养的这批人才不仅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且思想新颖有特点,能够雕刻出不同于市场普通式样的玉石作品,同时自身企业完全有能力容纳更多雕刻人才的加入。据调查,当地玉石市场多数创业学生在经营过程中都会经历从个别经营到团队合作的过程,在招聘合伙人的过程中,集体倾向于应届或往届学院毕业的玉石及艺术类学生,认为当地的玉石市场能够充分容纳这些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社区环境特质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良好的社区创业环境,究其原因,所有的创业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政治经济体系中,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离不开社区环境背景下特定社区文化的影响。

1.学校创业文化环境。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从事玉石创业不在少数,不仅得益于当地政府为响应“玉回云南”的政策号召所营造的??松创业环境,鼓励创业者追求创新与个人成就,落实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等;同时,当地玉石集散市场聚集的年轻创业店铺较为密集,吸纳了多数该专业毕业生,继而对创业形成较好的社会认同感;其次,以和泉为代表的成功创业案例给无论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专业毕业生或是在校就读的学生树立了较好的模范作用,激励后继者也同样为追求个人的成就而去努力掌握玉雕技能、持续精进技艺最终选择创业。

2.市场创业文化环境。珠宝学院四届创业毕业生立足当地玉石市场进行创业,且积极响应政府建设“珠宝之都”的政策号召,通过和泉创办的学院玉坊总店动员,联合保山市四县一区的大学生创业者(包括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正携手共建适于保山大学毕业生创业发展的民间组织――“保山市大学生创业联盟商会”。该创业者联盟试图分别成立隆阳区创业组、腾冲县创业组、昌宁县创业组、施甸县创业组、龙陵县创业组,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联盟网络、微信平台,帮助成员创业项目推广宣传,方便成员交流创业经验,收集优秀创业者的创业故事,激励初创者,定期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帮助有志青年创业。

四、启示与借鉴

(一)民族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注重产教结合

云南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立足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满足市场创业就业人才需求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为民族地区的高职教育做出了有效尝试,可见,创设与地方人文资源相符合的高校特色专业,培育适于民族区域产业发展的当地技能型创新型创业大学生过程中,通过“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使得地方高校人才培育通过实施产教结合,实现高校技能型创业型毕业生的能力培养。

(二)民族地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实施职业教育的出发点[3]。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立足于发展玉雕人才的高职教育体系,其本身就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培育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使命。该专业致力培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需要从三个层面深度推进:产业层面要鼓励产业资本进入宝玉石加工人才教育市场,为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经费支持,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宝玉石专业教育视为地区玉石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供给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要把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教育提升到城市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并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为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机制保障。学校人才培养层面:需进一步深化玉石专业人才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围绕报玉石鉴定与加工学科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有效机制。

(三)政府要给予当地服务型专业人才培养政策支撑与保障

坚实的经济基础是保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稳定成长、地区职业教育持续性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自成立以来,已经获得中央财政项目400万资金支持。2014年成功申报云南省工程中心建设项目,预期获得资金支持150万。同年,学院投资4000万建设15000平方米的珠宝大楼,大楼集实验实训、营销、学术交流为一体,将为玉雕专业教学与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介于工艺的特殊性质,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在培养环节仍亟需大量经费来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实训等场所的硬件设施与机械设备的更新维护,政府相应机构应继续制定培养支持政策,增加经费投入以适应培养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人才任务的需要。另外,政府应“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力营造全社会的创业氛围,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4],继而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

玉石雕刻与加工技术教程范文3

从美玉到顽石

攻玉山房,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工作室坐落于风景优美的竹山半山腰。每天,在辛苦劳作和严肃思考之余,陈培泽都会到室外透透气,换换脑。这个居高临下、视野辽阔的环境,对激发创作灵感颇有裨益。

外界都知陈培泽在石雕艺术领域独具特色,造诣非凡,谁曾想,他最初的艺术创作并非石雕,而是玉雕。

陈培泽是南投人,从小喜欢美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香港玉雕师傅来台湾授艺收徒,陈培泽幸运获选,尽得真传。出师后,他被台北一家艺术品店聘请,开始琢玉生涯。

传统的玉石雕饰,重在平安如意、龙凤呈祥、长命百岁、花开富贵等精雕细琢的吉祥图案,以表现人生的圆满。趋时近利的作品做了不少后,陈培泽深感创作的乏味。一次有幸见识了两位台湾石雕工艺师的作品,虽比玉雕粗犷,却表现出石雕本身的朴拙感。那一刻,陈培泽久违的创作激情苏醒了。

从美玉到顽石,原本应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但对陈培泽来说,材质的改变,并不是首要克服的问题,因为长期的严谨训练,在工具使用及技巧成熟上,任何材质都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思考。到底玉雕匠师的背景及对治玉思想的理解能为自己石雕创作提供哪些帮助?如何给创作方向定位?

“在我眼中顽石和玉并无区别。”陈培泽说,“我试图跨越玉雕与石刻的传统界线,揭示一种创新思维,在治玉文化底蕴里,发展出一种石雕的新貌。”所谓“物尽其用,体尽其形,色尽其巧,刀尽其极,瑜尽其质,瑕尽其掩,镂尽其丽,泽尽其采”,成为陈培泽创作依循的准则。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顽石与美玉价格相差甚大,直接导致陈培泽作品价格下跌。面对左手美玉右手顽石的博弈,陈培泽依然选择了在顽石上舞动。“就我而言,价格不等于价值。工艺的材质美,固然影响价格,但我追求的是作品能呈现的意义。虽然价格上有很大落差,但情绪反而得到较大慰藉,不再那么骚动不安。这种感觉有点像枯燥疲累的行程中邂逅一位温柔的爱侣,她抚慰了我艺术的渴望!”

妙契自然 随石赋形

陈培泽很谦逊,问及他最拿手的绝技时,他想了一会,才道:似乎我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绝技。或许,他早已将技艺融于骨髓,信手拈来,便是佳作。

锯剖、粗型、引洞、细雕、修饰、打磨、抛光、安置台座……陈培泽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全手工达成。别人刻石头可能是一颗颗地捡,一颗颗地雕,但陈培泽不同,他是一口气买进几吨石头,然后从中挑选适用的石材,因此他使用的石种非常丰富。“我对石材并不是太讲究,纯净与否、颜色分布、粗粝皮壳与肌理、瑕疵赘疣,如善加利用,有时反而成为特点。”

一块砂岩与太湖石共生的奇石,原本并不出众,陈培泽却独具慧眼,把褐黄色砂岩及岩上粗犷的裂痕看作峻岩峭壁,墨绿的太湖石是一望无垠的森林。于是,他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壮丽的山峦和蜿蜒的流水。就在这片高山流水间,以细腻的刀法,雕出一幅勤奋安详的农家乐。这件《山中乐岁》作品,在1996年获得第51届台湾全省美展金牌奖。即便后来获奖无数,陈培泽依然认为那是对他最重要的一个奖,因为那是一个里程碑。他的得奖,至少证明了玉雕的碾玉技法,已登入艺术的殿堂,对于从事玉石雕的人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风中之子》顺应天然原石的外貌,表现一个女孩在凛冽寒风中依然快乐戏耍的模样;《静山》以主体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山的气势与气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减去多余的描写与细节,提炼成山的想象之境……这些作品浑然天成,有时只是简单几笔,却让整颗石头有了新的生命。

永不止步的实验家

陈培泽并不是高产的艺术家,却可以说是一位永不止步的实验家。

迄今为止,他共创作300多件石雕作品,综合起来为6个系列。从这几个系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创作思考及风格演变,看到一个从匠气到创意、从工艺到艺术、从自然到现实、从建构到解构的实验过程。

以抽象形式呈现石雕,是陈培泽的独特之处。在他看来,以具象手法创作石雕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一个好的艺术家需要创造而不是固守,所以他尽量尝试一些新的题材,比如走向哲理、走向超现实、走向抽象等,让作品显现一种有别于传统符码的时代性与创新形式,并传达个人的思想特质。这些系列中,陈培泽认为最特别的是“超现实系列”,“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想法来自于达利写实的物象与神秘的构成给我的触发;玉雕的精雕技巧给了我道具,石头的原始面貌给了我背景,我要呈现的只是故事的剧本罢了。”

跨领域也一直是陈培泽想挑战的目标。一次他前往日本参观漆器,被漆艺呈现的美感所震撼,“漆的永久性、东方性的特质,可以给石头带来一些颜色的变化,并能给石头贴附各种材质,如金属、贝壳、蛋壳、宝石等达到富丽的效果。”回台湾之后,他拜漆器大师赖高山为师,并向台湾文艺基金会申请补助,开始实验传统漆艺与石材的结合。或将天然生漆涂在石雕的重点部分,或将各种漆色涂上,加以排比、层覆、磨蚀等步骤,让古朴的石材表现出难得的炫美之感,配合石雕本身的抽象风格,作品现代而前卫。

“我会在媒材的结合上做些实验,石、玉、漆、金属的结合,皆是今后作品着墨的重点。”不久前,陈培泽参加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的一个案子“机能性艺术物件”,做了一件名为《梦里琴声》的灯具作品,由此衍生了“梦塔系列”,并陆续做了7件作品。但最近他去厦门意匠做了几件大型木雕作品后,又兴起了下一阵子玩玩木头的念头。

回顾过往的创作,陈培泽认为,不同阶段的作品代表了当时的想法与技术,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当然会有需要改进的空间。就如他多年前创作的第一件石雕作品,现在看来也许不值一提,“那是一件小型头像,当时只用了一两个钟头就完成了。一种玉雕长期训练的熟稔刀法,行之于石头相对松软的材质之上,能快速成型,抛光亦不必讲究,但显现的是从玉雕的精细到石雕的粗简的第一次转化成型,这是一种既惊奇又悸动的奇妙经验。”陈培泽说。

过去的就过去了,唯有不断实验不断创新,继续创作新的作品,才是一位好的艺术家该有的时代使命。

陈培泽6大系列作品解读

1.“与自然共舞”:利用玉雕“随物赋形”、“契会自然”的工艺法则,以一般奇石、雅石为素材,藉“人功”呼应“天趣”,掌握刀锋起落间的偶然。

2.“心灵符号的解码-梦幻超现实”:藉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形态,以心灵拼图的方式,铺陈意象,以玉雕的精细雕琢,展现一种既写实又非现实的重叠与错置的意象。

3.“从重现到再现的推演过程-写实到半具象”:除传统人物外,亦着力于本土与原住民题材的研究挖掘;半具象作品,以个人偏好的冷峻、简化、线性的造型来诠释作品。

4.“以写实元素与造型共构的再表现”:以形式共构的方式,藉以呈现多元的神秘性,寓哲理于其中。

5.“形象的抽离到本质的追寻-抽象的析构”:以解析再构成的方式,提炼新的空间与造型语汇,或以漆艺增饰,增加细节的可读性。常以不同的材质、肌理、色彩,复合化地呈现作品。

6.梦塔系列:每个人都有梦,对事业、爱情、财富等的憧憬与盼望、艺术家创作的灵感,都会在梦中出现,这是本系列的主旨,探讨潜意识的“梦”对于人的影响。

对话陈培泽

您是从哪年开始转做石雕艺术的?石雕和玉雕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1993年,感知平凡石头的自明性,开始实验以玉雕技法与思维方式雕刻平凡朴素的石头。从宝采玉华到尚璞归本最大的差别,从我的观点来看,在各层面而言是有一些意义的。一是石头与宝玉各拥其美,各擅胜场,都值得去完善它、诠释它、利用它;另一个意义是以玉雕的长期训练背景来思考与利用石头,会是我们父辈少有尝试的做法,这在工艺史的历史纵深来看是会有意义的。

在您眼里,石雕的最大魅力是什么?最难攻克的技术是什么?

石雕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光泽鉴人,也可以粗犷质朴,并具备恒久不朽的坚韧特质。应该没有难以攻克的技术,有的只是体力日衰,人终究敌不过岁月的销蚀。

台湾石雕艺术家多吗?您接触石雕时台湾石雕行业是什么情况?现在有什么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您起了什么作用?

不太多。台湾石雕行业,在我初探这个领域时(约20年前),有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的前身台湾省省手工业研究所的林文龙、许庆福,两位老师做了少量的溪石作品。我当时受邀教授玉雕,见识到这类作品,领略到它们虽不需高明的技术,却朴素而直触人心。一晃20年已过,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其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我只知道,那是踽踽独行的寂寞长途。

在您46年的艺术道路上,你有何自己的坚持?

只谨守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本衷,不去做营生赚大钱的考量,不是我的坚持,只是我兴趣在此,将工作、创新、自我实现视为最大的幸福。

2006年您成立意匠工房,和攻玉山房有何区别?和厦门的意匠工房有何关联?

意匠工房是做可以量产的生活工艺品,台湾这边的设计由我主导,并与厦门意匠做生产与设计的整合。现今的重点放在:将台湾设计的文创产品与作家的艺术创作,推介到大陆,并与筹备中的厦门意匠基地的文创园区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工作。

您收徒吗?对于艺术传承和推广,您有何自己的方式和见解?

玉石雕刻与加工技术教程范文4

【论文关键词】玉雕经济;发展;对策

一、南阳玉雕经济发展现状

(一)南阳玉雕经济发展概况

南阳地处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产地,玉雕加工业历史悠久。石佛寺是南阳玉雕业的发展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玉雕镇,全镇22个自然村,玉雕专业村就有14个,人事产供销的人员一万八千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八千余人,年产销玉雕各类工艺品一千三百多万件。1995年南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玉雕产品不仅有中低档的大路货,还有精雕细琢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截至目前,南阳玉雕艺术大师们设计雕刻的“卧龙出山”、“九龙转动花薰”、“鹿鹤同春”、“万里长城”、“九龙晷”等40余件精品先后获得部级、省级奖项,多件产品被作为稀世珍宝由故宫博物院、美术馆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石佛寺镇上有各类玉雕经销店、摊位近四千个,日均客流量万人以上,日交易额约一百五十万元左右,另有庞大的销售大军常年活动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和知名旅游景区,石佛寺的玉雕商遍布各个城市的珠宝玉雕市场,大批玉雕还进入久负盛名的广交会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及欧美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南阳玉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散户加工,难以形成品牌

现今,玉雕加工门槛低,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有几个技术工人,就可以进行玉雕加工。再者,玉雕加工的利润很高,加上目前国内旺盛的需求,为玉雕加工产业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使得大部分生产商品牌意识淡薄。镇上几乎家家都在小作坊式的进行加工中低档的大路货,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甚至不惜以次充好,将玉粉浇铸在模具之中压制,看上去洁白,摸起来玉质细腻、柔和,仔细研究起来雕工又非常精致,因此这种玉粉所制的玉雕几乎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更有甚者,还在这种玉粉制作的“玉雕”中做出了“绵”等一系列纹理,这种作假让专家都真假难辨,需要仔细研究。同时,还有一些造假者在玉粉中掺入水晶等粉末,这就在硬度上达到了真正玉的标准,有时候就算是机器都难以检测出来。

2.作品质量不高,缺少创新

因作坊作业,创作人员不够多,尤其缺乏优秀人才,所以在产品款式的创新上很难有所突破。往往加工一些譬如观音、大肚佛、龙凤等比较传统的款式。缺乏艺术创造性,质量不高,大量的复制,使低劣、重复的作品充斥市场,使玉雕失去艺术价值。

3.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南阳政府每年都要举办“玉雕节暨玉雕博览会”,但是仅仅利用一次节会宣传的力度还是很有限的,并且博览会中参展作品往往都是高端的产品,作为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仅仅是饱饱眼福而已。

4.技术人员水平差次不齐

许多小作坊的技术人员在雕刻时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仅仅依靠以老带新传授经验。虽然在当地有专业的培训学校,但基础稍差,在技术创新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二、南阳玉雕经济发展对策

(一)坚持项目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玉雕产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产业协同整合,开展玉雕主题旅游,加快实施玉雕产区总体规划和重点支撑项目建设,以项目支撑产业发展。通过重大文化项目的全面建设,吸引各类企业入驻,实现各类要素集聚,加大基础设施配置力度,健全产业发展链条。

(二)加强玉雕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强势的品牌因为具有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为了获得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所以坚持品牌带动,提升产业层次。针对玉雕产业中低档次产品为主,缺少高档精品的现状,我们应该倾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扩规模,以品牌上水平。

根据“中华玉都”的总体定位,重点培育五大品牌。一是城市品牌。依托“中国玉雕之乡”、“中国新锐城市名片”等金字招牌,以玉雕产业核心区建设为依托,促进玉雕与城市建设、文化会展、影视演艺等产业结合,向外界展示南阳玉雕的独特魅力,把“中华玉都”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玉雕地域标识。二是企业品牌。积极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石佛寺镇玉雕公司、神圣公司、玉神公司、国际玉城、天下玉源、大师创意园等六大企业品牌,使之尽快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带动玉雕产业发展。三是门店品牌。优选一批信誉度高、产品档次高、规范经营的门店,进行重点打造。四是名师品牌。通过利用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家、玉石雕刻大师的示范作用,与知名院校联姻,整合县内现有玉雕职教资源,培育和引进高技能人才。五是节会品牌。以“中国南阳玉雕节暨玉雕博览会”为平台,和高校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每年举行文化高峰论坛,打造节会品牌。

(三)坚持创意引领,加大文化注入

文化是灵魂,把先进的文化创意手段,集中运用到玉雕试验区建设和玉雕产业发展上,重点抓好规划创意、品牌创意和宣传创意。在规划创意上,借助高层智力,加强对玉雕产业的深层次研究,制定玉雕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做好各项深度规划,提高规划创意水平。在品牌创意上,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和县内工美大师、玉石雕刻大师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作室,推行创作人制度,研发精品力作,争创知名品牌。在宣传创意上,加强与央视、旅游卫视等权威媒体和各知名网站等新兴媒体合作,面向全国征集试验区宣传标识、设计方案和广告短片,全方位、多角度、高平台宣传推介南阳玉雕。

(四)强化人才培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是聘请具有战略思维、熟悉国内外文化市场、实战经验丰富的策划、创意、营销人才,成立专家顾问团,对玉雕产业发展跟踪指导;二是引进职业经理人、策划师和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参与玉雕产业建设。三是抓紧筹建职教集团,与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外名校合作,设立玉雕相关专业,培育玉雕产业发展紧缺人才;支持县内有潜质的人才到高校学习深造,培养本土高端人才。

(五)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扩大产品影响力

玉石雕刻与加工技术教程范文5

玉雕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82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尽管原因尚无定论,但对于玉石崇拜的现象却遍布南北东西,并非偶然现象。

随着历史的发展,玉器的用途先后发生了多次重要变化。除了读者已经耳熟能详的红山、良渚、齐家等文化时期外,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距今4000至6000年的玉器。

从祭祀使用的“神玉”、代表等级规制的“王玉”走下神坛,流入民间,成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均为之趋之若鹜的风雅之物,这也促使民间制玉的技术和艺术水平不断提升,并根据各地人文特点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笔者在本系列访谈录中曾经介绍了多位来自苏州的玉雕大师,相信读者们对“苏作玉雕”的发展历史和工艺风格也已具备了一定了解。不过每当说起苏州的玉雕,人们往往都会立即联想到相王弄、光福镇这些关键词,如同舟山核雕,郁舍书画一样“标志鲜明”。这次,笔者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光福镇玉雕行业背后一支鲜为人知的骨干力量,那就是本文的主角――朱玉峰老师,以及他所在的迂里村……

人杰地灵・师出名门

自古以来,苏州便是一处风物清嘉之地,不仅物产丰富,更是人才辈出,素有“吴地风雅”的美名。苏作玉雕作为自古流传的一个风格派系,在整个玉雕工艺的历史中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当地的人文风土密不可分。

史料中对苏州的制玉工艺不乏记载,尽是赞美之词。南宋范成大编修的《吴郡志》就有五代广陵王钱元V令吴郡玉工颜规于王府便厅解玉的记载,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上更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明代以后,苏州的玉工人才辈出,如贺四、刘谂、王小溪、陆子刚等的技艺都名震京师,誉满四方。尤其是陆子刚,在民间玉工行业中被奉为鼻祖,与他相关的奇闻异事数不胜数。直至乾隆年间,宫廷设立了“琢玉馆”,广召苏州工匠进京制作玉器,从此“苏邦”玉工和玉器便是声名远播,饮誉四海。

时至今日,喜爱当代玉雕的藏友对于相王弄的鼎鼎大名已经是耳熟能详。然而,90年代初才逐渐发轫的相王弄,在苏州的玉雕行业发展历史中相对只能算是“后起之秀”。

就近代玉雕行业的发展来看,苏州市光福镇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鼓励下,为民间手工艺从业人员提供了大力的扶持,以玉器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将曾经很多流散在外的工艺人寻找回来,并最终转变为玉石雕刻厂。经过系统地培训、管理和经营,不仅使民间艺人在技术和艺术上进行了全面提升,更将这一惠民产业大力发展,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广福镇就已经拥有从业人员千余人。

在光福镇的整体行业氛围影响下,迂里、山墩、浩度等村大队于1976年先后创办玉器厂,成为了当代苏州玉雕的先锋。直至九十年代以后,整个镇子中从事玉雕及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就已过万,成为了光福镇玉雕产业中重要的核心力量之一。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其名气并未随着业务的扩大而崛起,一直“低调”地向艺术品和收藏市场输送着精美的作品。

朱玉峰老师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光福人,可以说是自幼就在玉器的琢磨声中长大,终日穿梭于村里大大小小的玉雕工坊,耳濡目染。似乎对于他来说,从事玉器雕琢的工作就是如此的天经地义,顺理成章。

学校毕业后的他于1993年进入了东渚镇吴荣峰玉雕厂,开始了学艺之路。与其它学徒一样,为了更快、更完整地了解工艺步骤和生产流程,他们必须在师傅的教导和带领下将每项工作都学会,学精,面面俱到。从小型器物的纹饰琢磨到大型器皿的出胚成形,每道工序都要繁复尝试,不断练习。要知道一件玉器从原料到成品,其中几十道工序,全部做下来,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勤学苦练,努力钻研之外,更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要成为出色的玉雕创作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琢玉需要非凡的耐性和细心,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手上的劲道也要长期磨练才能到位,说是个体力活儿也不为过。在厂子里的这些年来非常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教导和栽培,正是他们的指导和信任为我的雕刻技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的。”朱老师如此回忆当年的情形。

学有小成之后,朱玉峰老师开始进一步探索玉雕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手段。即便不考虑技术难度和制作风险,也还要选择一个自己今后主攻的门类潜心钻研下去才能成功。玉雕种类非常多样,除了传统的把件、摆件、牌子、炉瓶外,还要考虑题材问题等。于是在起初的一段时间里,朱老师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也在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作品类型,希望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玉雕之路。 碧玉茶壶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朱老师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1996年,他有幸拜入上海玉雕名家严嘉德门下,正式成为了一名入室弟子,随严老师继续“修行”,精进技艺。严嘉德老师以古代风格玉器与动物形象玉雕而闻名,器皿件古意深厚,动物件栩栩如生。拜入他的门下不仅使朱老师的技艺日渐精湛,更重要的是也直接影响了他日后的玉雕风格及定位。

“严老师在我玉雕事业的发展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一笔,至关重要。在他门下学习的那段日子,老师对我们这些徒弟们如父如兄,除了把专业知识亲囊相授之外,平日也是照顾有加。”朱老师回忆到学艺时的情景,给笔者讲了个记忆深刻的小故事。

记得当年有一次,严老师给了他一个任务:雕一只小老鼠。这次任务的目的,一来是为了锻炼他的手力和眼功,二来也算小小考验一下。这个“命题作文”听起来容易,但仔细分析一下“作业”的内容,实则极为复杂:首先,小老鼠的手里要捧一颗花生,这对整个作品的构图、比例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况且花生表面的纹理需要极大的耐心仔细处理,着实不易;第二,花生壳要开口,里面的花生仁必须能够活动,又不能掉出来。要完成这样的设计,必须完美结合镂雕、掏膛等技术手段,同时还要考虑到花生仁的表面抛光等问题。丝毫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整个作品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作品的设计本身已经极具难度了,而为了完成如此高难度的“作业”,严老师只给了他一块极小的玉料用来创作。在这方寸之间做如此多的文章,还要做到面面俱到,细致入微,难度可想而知。

“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熟练的技艺之外,还要高度集中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容不得半点差错。”朱玉峰老师接着略带自豪地笑了笑,说道:“当然,我的作业老师还是满意的”。

喜爱传统玉雕艺术的读者可能知道,严嘉德老师无论在玉雕技艺还是教育方面都拥有杰出的成就。除了朱玉峰以外,另一位当代玉雕大师――俞挺老师也出于他的门下。然而白石先生曾有名言:“学我者生,仿我者死。”正所谓师傅领进门后,个人的修行才刚刚开始。如何探索适合自己的技术和艺术风格,灵活运用从师长处学到的知识才是迈向成功,自立门户的关键。

原则上说,要想取得杰出的成就,就必须对所研究的事物具有全面、透彻的认识与理解,这在任何一个领域内都是适用的基本原则。“老师于我有栽培点化之恩,我汲取老师传授之精髓,融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使其融会贯通到作品中,这样才能形成我自己的风格。”朱老师继续说道:“大巧不工,大拙胜巧。我一直秉承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在力求显现出玉石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感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掘、提升其自身价值。”

朱老师认为,玉石乃是大地所结出的精华,得来不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决不能一概而论。玉雕艺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因势造型,如此才能创造出巧夺天工,精美传世的玉雕作品。在充分突出玉石本身优点,掩盖瑕疵之外,也要充分利用材料,不可浪费,将材料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

玉石雕刻与加工技术教程范文6

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作为特种工艺美术之一的玉石雕刻,则是中华文化缩影中的再浓缩。

玉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文化内涵最丰富、艺术成就最辉煌、经济附加值最高贵的特种工艺美术品,在历代政治、文化、道德和宗教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玉雕作品的价值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原材料价值;二是雕刻工艺价值;三是艺术价值。实际上这三个价值叠加,才构成一件玉器艺术品的全部价值。

玉器价值的三要素:玉石材料的完善利用(原材料价值);雕刻技能的精湛演绎(雕刻工艺价值);艺术神韵的巧妙传递(艺术价值)。

今天研究玉器价值的价值取向,提高对从玉石雕刻的商品向艺术品转换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玉器的艺术价值应该从玉雕大师的艺术地位、作品的艺术性、个性化创作、巧雕工艺的有效合理运用、作品艺术张力以及它在市场的占有率等方面得到体现。

在这当中还应关注其历史价值。例如明代的陆子冈,他是玉雕史上非常有名的雕刻大师,史册上有明确记载。也就是这位大师可以在中国的玉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那么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会很高。

玉雕大师的雕刻风格,也是研究作品价值的重点。大师作品的个性化往往体现在玉雕艺术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所以,艺术价值的构成,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是独特的风格,第二是市场的接受度,还有就是大师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所以,玉雕产品向玉雕艺术品的转换,实际上就是寻找大师价值的过程。

那么,如何实现玉雕产品向玉雕艺术品的转变呢?首先玉雕艺术大师应该具备的一些条件。玉雕艺术大师,指的是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成就,社会公认、受到尊重的德高望重的人。他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有精深的艺术造诣和渊博的知识;二是要有很好的为人之道;三是应该具有包容、教诲和提携精神。

艺术大师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是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第二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第三是博学多才的艺术修养;第四是德艺双馨、为人师表;第五是传承能力;第六是创新能力。

艺术大师还应拥有三项基础。第一是空怀心态,要虚心好学。第二是为人谦和,善待他人。第三是不断地苦练内功、提高修养。

第二个方面是玉雕艺术品的价值。玉雕艺术品的价值首先表现在产品材料和雕刻工艺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是玉器设计的第一原则。玉雕和绘画、雕塑不一样,它往往受到原材料的限制,所以在作品的设计过程中,作者要根据材料的实际状态创作构思具体的内容,由材料引发构思,先有材后有主题。第二是“因题取意”,要按照所确定的主题进行具体形象的创作。第三是“因意施艺”,遵循创意来决定雕刻的方法、雕刻的工序。要求运用恰到好处的工艺技法,大胆取舍、以少胜多,达到简洁而不单调,稳重而不呆板,生动而不烦琐;体现“天然形自然刀”的魅力,也就是说要求刀工精湛,自然。

在雕刻设计过程中,还应根据玉料特点,巧色的别具匠心设计,即是玉雕作品中的俏色应用,做到“一绝、二巧、三不花”,把那些瑕疵、斑点变成要表现的主题,变瑕为瑜。做到顺色立题、依形创意,注重巧形、巧色、巧纹路,合乎情理。设计理念上,做到“尊重是前提,少雕是要求,文化是根本,创作有思想”,这也符合玉雕界老师傅们“无绺不刻花”的教诲。

一件成功作品要求做到的是“形色相依,妙手天工;返璞归真,和谐统一”。例如,大师在白玉创作过程中得出了“两要三少”的经验心得。“两要”:就是要重视白玉材料的洁白和润美;要凸现白玉作品的圆润,造型简洁不扎手。“三少”就是:少支离破碎、少穿枝过梗和少玲珑剔透。

那么,如何提升大师的有效价值呢?

提升大师价值,有五大路径。一是博取一个好的名字;第二要有好的包装;第三是浓缩一个好卖点;第四是好服务,卖产品不如卖服务;第五是选取一套好的推广。

这“五好”,不仅仅说大师的名字好,对作品的取名也特别重要。

其实,一个好的名字是成功的一半。好名字可以使你的产品自己走路。曾经有一位大师的一件白玉作品,刻划了一位中年女士,坐在竹制的椅子上,很平淡的,旁边是一棵芭蕉树,女士手上捧着一只猫,大师给这件作品的名字取了一个“盼”字,就一个盼字把整个作品点活了。所以起名字很重要。

第二是包装,这里所指的包装是大概念的包装,而不是纯粹产品的包装。这里还有大师的形象包装和文化内涵方面的宣传等等。

一个好的卖点是作品核心价值的体现,是收藏者非买不可的理由,这个需要大师们努力去打造的。

第四是好的服务。现在很多大师的服务做得特别好,与众不同。不少大师把他们作品的整个设计、制作过程记录下来,作品完成后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一件玉雕作品。还有是这件作品诞生全过程的全记录。这种服务比其他的服务更容易见效。他实际上是将自己从原材料开始的构思过程、设计思想像讲一个故事一样,讲给消费者听。

因此,好的推广路径就是将大师的价值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

大师还要有自我完善意识。首先要注重于创新。创新是根本,创新是旧有元素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玉雕的五维创意思维是题材、工艺、材料、造型和对象的五维元素。所以玉雕的五维开发、创意可能为大师的创新提供一个捷径。

其次要注重积累、善于总结。玉雕是积累性特别强的专业,玉雕技术是一门经验学科,要“做到老学到老”。

大师的自我完善还要注重在技艺特色上单点发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大师的成功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某一方面做出特色的会迅速成功,所以大师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就是核心竞争力。要把机会和擅长两个叠加在一起,其中的叠加部分就是核心点,也就是核心价值。

第四是放大核心价值。放大核心价值有三个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