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埂的康复方法范例6篇

脑埂的康复方法

脑埂的康复方法范文1

【关键词】脑梗塞 康复期 个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4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得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三大杀手”之一。脑梗死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脑梗塞是指有各种原因造成脑血管阻塞,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伴随缺氧,从而导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软化或坏死,最终出现脑功能障碍,比如嗜睡、谵妄、意识模糊、偏瘫、感觉障碍等[1]。临床上患者在经过急性期的抢救以后,即进入康复期的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主要通过系统的护理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骨骼肌肉、智力方面等进行锻炼,逐渐恢复其功能[2]。因为神经系统一旦损伤很难恢复,因此恢复期一般比较漫长,而且疗效不显著。我们的研究选取了2013年9月-2014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6例,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了2013年9月-2014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6例,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0.7±5.8)岁。所有患者均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脑梗塞。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有53例患者,各组均包括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2例。试验组平均年龄为(61.3±5.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9.7±6.2)岁。两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运动障碍,在年龄、性别、症状表现等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分析比较。

1.2 治疗方法[3-5] 在护理前对所有患者的情绪、智力、肢体功能等情况进行评估,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试验组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法。个性化护理方法具体包括:①康复知识的普及和指导:使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并发症等,改变生活方式,制定康复计划,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并认识该病恢复期的漫长。②肢体功能的锻炼和恢复:护理人员及家属可通过按摩的方式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在不影响生命指征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轻微运动,并辅以针灸、理疗等方式逐渐恢复运动功能。③语言功能的康复锻练: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语言恢复计划,设置常见的语言情景,先从简单的字词练起,逐步锻炼语言功能。④心理辅导治疗:脑梗塞患者通常会出现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应有计划地及时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学会接受现实,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情,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⑤纠正基础疾病,预防复发:遵医嘱服用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定期检查,预防并发症和急性脑梗塞发生。

1.3 疗效评定[6]: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改变情况,选用生活质量量表和认知能力测试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能力进行评估,调查患者及家属对于康复程度的满意情况。根据以上指标,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有效率使用χ2检验。P

2结果

经过针对性的系统护理,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起病急,症状明显,并发症多,治疗不及时容易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急性期抢救结束后,会进入漫长的恢复期康复阶段。脑埂塞的治疗原则是早诊断和早治疗[7]。除了药物治疗,恢复期的护理方式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患者预后。个性化的护理方式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护理方式,要求医护工作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但要密切观察病情,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法,同时注重患者及家属心理健康、功能锻炼、语言恢复、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的指导[8]。有计划、个性化的护理方式进行护能显著缩短患者病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樊忠荷. 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J]. 当代医学,2014,20(01):132-133.

[2] 侯焕涛,程瑞莲. 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214-215.

[3] 李仁梅.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J]. 护理研究,2011,18(22):110-111.

[4] 魏传珍. 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护理[J]. 现代护理,2014,01:156-157.

脑埂的康复方法范文2

关键词:助词“は”;“品定め文”;“物Zり文”;补语主题化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144―02

一、主题与句子的性质

我们最先接触的表示主题的日语助词“は”,是用于名词句与形容词句中基本句式“~は~です”形式。在某特定条件下可以将其换为“Nが”。在动词句中使用“Nは/が~ます”的形式,即“は”“が”各半存在。所谓“ハ・ガ文”,就是一个句子中使用“は”“が”两者,是基本主题句句式。通过动词句・形容词句・名词句叙述存在的事情。主题句是关于主体“あることを述べる(叙述某事情)”的句子,它的叙述方法有两种是特殊术语,叫作“品定め文”“物Zり文”。

1.品定め文

所谓“品定め文”就是叙述某事物所拥有的性质・特征等的句子。其有别于“名词句”与“现象句”的形容词句。例如:

(1)これは私の本です。(这是我的书)

(2)私の家はあれです。(我的家在那)

(3)田中さんは背が高いです。(田中个子很高)

(4)私は、今、暇です。(我现在休息)

“名词句・形容词句”是叙述某事物的状态・性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的句式。也就是,说话人的头脑中先浮现某事物,然后对此事物进行叙述。因此,理所当然地拥有主题。但是,形容词句的“现象句”却不同,且动词句中也有同类型的句子。

(5)彼女は中国Zができます/わかります。(她懂中国话)

(6)海水は一定量のc分を含みます。(海水含有一定量的盐分)

(7)彼は私の拘值埭说堡郡辘蓼埂#ㄋ正是我的堂兄弟)

像下面那样“V-ている”的句子也可以认为是一样的。

(8)地球は太のまわりをまわっている。(地球绕着太阳旋转)

(9)この椅子は足が折れている。(这张椅子的脚折断了)

这些句子都是用“Nは”表示基本主体的主题句。如果将这个主体变成“Nが”,便具有了“不是别的,就是这个”的意思。

(10)これが私の本です。(这是我的书)

(11)私の家があれです。(我的家在那)

(12)田中さんが健康です。(田中很健康)

(13)私が、今、暇です。(我现在休息)

同样,动词句也是这种情况。

(14)彼女が中国Zができます/わかります。(她懂中国话)

(15)海水が一定量のc分を含みます。(海水含有一定量的盐分)

(16)彼が私の拘值埭说堡郡辘蓼埂#ㄋ正是我的堂兄弟)

(17)地球が太のまわりをまわっている。(地球围着太阳旋转)

(18)この椅子が足が折れている。(这张椅子的脚折断了)

2.物Zり文

另一种主题句,是通过将某时间开始某时间结束作为前提进行表达事情的句子,动词句的主题句多是这种。我们称作“物Zり文”。

(19)中uさんはあそこにいます。(中岛在那)

(20)田中さんはさっきりました。(田中刚才回来了)

(21)あの人たちは9rまで残Iします。(那些人加班到九点)

(22)Iはこの引き出しにあります。(钥匙在这个抽屉)

动词“いる”表示(存在)状态,但如果与“食堂はあそこだ”等相比,可以考虑为时间限定。动词句本来的功能是描写动作的。如果照实描写事实,就成为了无主题句。相反,如果关于其中的某名词(多是主体)叙述了什么,就成为了主题句。

二、补语的主题化

叙述内容的句子分为无题句与主题句。这个主题句,像评定句那样不是叙述性质与特征的句子,而是将说话的场面或者逻辑关系中列举出现的名词变成主题,描写状态与动作。例如,将叙述内容的主体“Nが”变成表示主题的“Nは”,我们就把这个叫作“主题化”。然而在动词句中多为使用“が”的无题句,一般认为主题句是将无题句的某补语“主题化”了的。将补语作为主体的句式叫作“主题化”,存在句中可是接触此类句式。例如:

(23)部屋の真ん中に机があります。(房间正中间放着桌子)

(24)机の上には何がありますか。(在桌子上有什么东西)

后一个句子“机の上には”,在前面的句子中“机”已经出现,联想“机の上”作为后面句子的主题被列举出来的。这个表示场所的补语“机の上に”可以认为是被“主}化”了。

其他的补语“Nが”与“Nを・Nへ”等也可以主题化。可以说,至今为止,在动词句中作为“ハとガ”的问题来说明的只是“Nが”主题化的问题。如果“Nが”被主题化,那么“が”就变为“は”。与上面的例子“には”不同,不能变成“×がは”,在此“を”也要消失。如:

(25)そこの箱を片付けてください。(请收拾下那儿的箱子)

(26)この箱はどこに置きますか。(×この箱をは)(这个箱子放哪呢)

后面的句子中“この箱は”是被“(私は)どこにこの箱を置きますか”的“この箱を”主题化了的。

下面的例子是变成“~は~が”的形式:

(27)この}は私が自分で描きました。(这画是我自己画的)

这个是“この}を”的主题化:私がこの}を描きました。(我画了这幅画)

其他的格助词“へ・から・まで・で・と”后也可以接续“は”。如以下例句:

(28)]便局へは行きました。y行へは行きませんでした。(去了邮政局,没去银行)

(29)京都からは田中さんが来ました。(田中从京都来了)

(30)イギリスまではちょっとhいです。(到英国稍有点远)

(31)この店では日本Zの教科もQいます。(这家店也有日语教科书)

(32)あの人とはあまりHしくないです。(与那个人不熟悉)

[参考文献]

[1]王君.关于复合格助词「によつて的历时性考察[D].浙江工商大学,2015.

[2]孟瑾.简明日语语法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3]马小兵.日语复合格助词和汉语介词的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宣磊.论日语复合格助词“にして”的谈话功能[D].吉林大学,2011.

[5]李宣磊.复合格助词“にして”与动词“する”的意义[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0).

[6]日本Z教育学会.日本Z教育事典[M].东京:大修^店,2005.

[7]グル`プ・ジャマシイ.日本Z文型辞典[M].东京:くろしお出版社,1998.

脑埂的康复方法范文3

一、重形式,轻发展

案例1:打怪兽

首先,教师以奥特曼写信邀请小朋友帮忙打怪兽的情景引出活动,接着讲解活动过程:先爬过封锁线,再走过独木桥,最后来到布置好的场地,扔沙袋打跑怪兽。在整个游戏中,教师一直以帮助奥特曼打怪兽的情景为主线,串连各个环节。如,奥特曼邀请小朋友打怪兽,用“奥特曼”贴纸奖励勇敢的小朋友,怪兽重现时再次打电话叫小朋友帮忙……

从表面上看,这个体育游戏趣味性强、情景逼真,但缺少必要的体育元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幼儿把走、爬、投掷等动作演练了一遍,至于怎么爬、怎么投掷,教师一句话都没提。更不用说示范了。显然,教师比较注重游戏形式,忽视了游戏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尤其是身体素质发展的意义。根据新《纲要》精神,幼儿园体育活动既要重视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要引导幼儿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接受一定的挑战,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重计划,轻需要

案例2:会变的方向盘

某中班,教师让幼儿当司机,自己则扮演交警引出方向盘(塑料圈)。首先“司机”手握方向盘跟着“交警”玩“红绿灯”游戏,接着幼儿做了一段健身操。然后教师启发幼儿想象如何运用方向盘在地上创设各种情景,如把方向盘立起来当山洞用来钻,把方向盘套在身上当游泳圈过小河,把方向盘当作小推车用来推皮球……以此发展幼儿钻、推、跳跃、合作、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当游戏进行到穿山河时,政政提出不用自己穿山洞,直接坐飞机过去就行了,但教师未予理睬。接着到了过小河的环节,政政再次提出可以乘飞机过去,这时教师给予了回应:“你怎么老是想着坐飞机啊?”就这样,教师按照自己的计划带领幼儿完成了游戏,即将方向盘当荷叶跳、当山洞钻、当游泳圈游、当小车推。

在上述游戏结束后,有教师对活动中幼儿提出坐飞机越山峰、过小河的要求得不到支持提出了质疑,执教教师的答复是:“如果采纳这个建议,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我的活动目标就没办法完成了。因为下一个环节是要求幼儿合作过小河。”看得出该教师是以预设计划为中心开展活动的,而幼儿的真正需要被忽略了。试问,把方向盘变成游泳圈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而难道把方向盘变成飞机就不行了吗?在政政看来,乘飞机穿越山峰、过小河更方便,为什么不可以呢?同时,教师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量很重要。在该活动现场,笔者注意到了让幼儿把方向盘变成游泳圈过小河这个游戏环节,许多幼儿已经大汗淋漓。此时教师应考虑幼儿的生理特点,运用动作转换策略使幼儿适当休息。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妻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和真实需要,保证合理的运动强度与密度。

三、重角色扮演,轻生活经验

案例3:小鸡学本领

某大班,教师为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游戏的兴趣,设计了小鸡这一角色,并以小鸡学本领的情景为主线串连各个环节。游戏中。教师扮演鸡妈妈,设置障碍引导小鸡爬、跳、跨等。在活动最后,鸡妈妈对小鸡加以肯定和鼓励。

为了增加情趣,教师往往会创设一些情景,并让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然而,并非所有角色都适合幼儿,也并非所有的体育游戏都适合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从以上游戏看,教师设计的小鸡角色不太合适。一是因为大班幼儿对动物形象的兴趣已逐渐减弱,而对变形金刚、奥特曼、超人、蜘蛛侠等动漫形象更感兴趣,对现实生活中的军人、警察、奥运冠军等也十分崇拜。二是因为生活中的小鸡并不会爬、跨,这个体育游戏中的小鸡角色明显失真。笔者认为体育游戏中角色的设计应考虑适切性,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必要。也可不设置角色,只要情节设计生动、曲折一些,同样会对幼儿产生吸引力。

四、重模仿,轻探索

案例4:小青蛙学本领

某大班,教师以蝌蚪变青蛙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做准备动作,又以青蛙爸爸教孩子学本领的口吻讲授了青蛙跳的动作要领: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手指张开、手心向前放在头部两侧,膝盖弯曲,双脚用力向前跳。示范和讲解完毕,教师先请个别幼儿模仿,接着让幼儿集体模仿,教师指出不足后又进行了示范。此后教师通过组织游戏“跳田埂”引导幼儿分组练习。最后教师以“青蛙捉害虫比赛”的情景引导幼儿巩固动作,并结束游戏。

从表面上来看,教师注重游戏性、趣味性,整个活动按“小蝌蚪长大――学本领――跳田埂――捉害虫”的线索进行。但仔细分析,教师仍然采用“示范新动作――幼儿模仿练习――通过游戏巩固动作”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示范讲解多,幼儿主动学习少;教师控制多,幼儿创造少。当然游戏中教师必要的示范是不可少的,但不能忽略幼儿的主动探索,要防止幼儿机械模仿。事实上,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和相关能力已有较好发展,教师宜在游戏中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表现、大胆创造。如,在引导幼儿学习新动作时,教师完全可以不直接教授,而是鼓励幼儿边思考边探索。如“小青蛙们。前方有条小河,怎么办呢…‘请小青蛙们开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跳过小河…比一比自己和别人跳的方法有哪些不同”。通过自主探索,分享游戏玩法,幼儿既能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掌握动作要领,同时还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游戏方法、动作变化、规则以及材料等方面与幼儿交流、讨论,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或意见,使幼儿的自主性真正落实到游戏的各个环节。

五、重现代,轻传统

案例5:无人问津的塑料圈和皮球

某教师以分组形式组织户外体育游戏,她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育器材,如轮滑、滑板、坦克炮、皮球、吸盘球、塑料圈等。结果众多幼儿争先恐后选择了轮滑、滑板、坦克炮等现代体育活动器材,而传统的塑料圈、皮球无人问津。由于现代体育活动器材并不能保证每人一份,于是出现了部分幼儿宁愿轮流等待,也不愿玩其他体育活动器材的现象。教师见状,便要求那些没有玩到现代体育活动器材的幼儿玩塑料圈和皮球。见教师“下令”,幼儿只好不情愿地拿起塑料圈和皮球玩了起来。但只玩了一会儿,几个幼儿便丢下手中的器材玩现代体育器材去了。

脑埂的康复方法范文4

孩提时,从我家径直朝前就是孤自兀立的菸屋。这个建筑貌不惊人,四周陈砖旧壁,里外两间,外面是烤房,里面为烧炉兼起居室。下沉式的炉膛上面是用木棍支起的床铺,光溜溜的芦苇薄席上堆着床油脂麻花的破毯子,进门处卧着一块平平的大石头,上面歪着几把黑污污的茶壶茶碗,几只用麻皮缠绕的交叉板凳散落在的屋地上。

菸屋前搭着吊瓜架,长长的圆不溜秋的吊瓜从架上探头探脑地伸下来。从菜园过去,就是那一望无际绿油油的菸田了。比人还高的菸秆上,每一棵都错落有致地长着十几片蒲扇大的菸叶,一行行一排排整齐地朝远方延伸过去。微风轻吹,晶莹透亮的露珠从叶片上滚下,吧嗒吧嗒摔在下面的叶子上,最后纵身跳进离不开的大地……

我的老家位于十年九旱贫瘠偏僻的鲁中丘陵地区,故人怎么也想不到这儿竟然造就出种菸的风水宝地,繁衍已有四百年历史。坊间培植的菸因其色泽鲜亮,油分充足,香味醇厚而驰名。过去一直是种晒菸,吃旱菸。民国初年,随着胶济铁路上那一声汽笛,列强开始在铁路沿线建菸叶收购站,推广烤菸种植新技术。上过几年私塾的爷爷带着父亲捷足先登,砸锅卖铁盖起了菸屋,置办了火表、炉条、马灯、煤炭等家什,就开张了。

寒风刺骨的正月里,爷爷手把手地教父亲将黑黑的细小菸种放在盆里用温水浸泡,然后装进小布袋。一贫如洗的家里连炉子也没有,为了保持温度和湿度,就索性将小布袋用塑料袋套起来扎在自己厚厚的棉裤腰里,夜里睡觉时就搂在被窝中。

过了二月二大地刚刚解冻,爷爷就领着父亲去整菸畦。这活十分精细讲究,先刨地深翻,然后拉上线,沿线调出畦埂,用木棒槌使劲拍打,使畦埂异常坚固。在畦里施上底肥,再翻搅整平。这时,爷俩用体温暖出的菸种已经冒出白白的苍蝇卵状的微芽,他们掺上细细的沙土用筛子均匀地洒在浇透水的畦子里,又小心翼翼地在上面铺盖好毡草――真比女人伺候孩子还要仔细三分。中午太阳高照,爷俩慢慢掀开毡草一角,细心观察并用手轻轻抠抠,尔后对视一笑将毡草整好。很快畦田星星点点冒出绿色的嫩芽,几天下来便绿成一片,这时就需要间苗了。屁股坐在畦埂上,使劲趔趄着身体用两指将多余的苗连根抠出来,间苗需要好几遍才能最后定棵。留下的菸苗长到六七个叶子,让它在太阳底下好好壮实壮实后,就差不多可以移栽了。移栽时先将畦头挖深大约20厘米,形成一个剖面,然后像切豆腐将一棵一棵菸垛四四方方地放进篮子。这样,菸苗就带着母体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奔向了大田。

到了卖菸的季节,爷爷年事已高,父亲和帮工小顺子各推一辆独轮车去卖菸场。那年这一带种菸的扎堆,一哄而上。卖菸要跑60里路到胶济铁路那个站旁去。一路上车子顶车子,光排队就足有四五里长,一连几天都进不了场子。列强把持的烟草公司随意压级压价,时收时停,无端刁难盘剥,好不容易领了号码进了场子,洋人一口价,爱卖不卖,嫌贱再出去重新排队。比他大几岁身高力大的小顺子推着一车菸仗着年轻气盛使劲朝前挤,不料与别的车拧搅在一起,车把被折断,露出斜面锋利的枣木茬子。小顺子将就攥住半截车把继续向前挤,没想到一阵骚乱推搡,锋利的半截车把深深了小顺子的肚子,顿时鲜血如喷泉涌流,父亲急忙抱着小顺子好不容易拔出车把。车把是出来了,肠子却淌出一大摊,屏住气好歹把肠子慢慢收进去,用自己的白布披肩将伤口包扎起来。人命关天,当然顾不上卖菸了,将小顺子抱到装菸的车顶上,父亲一边哭一边火急火燎朝医院跑。咕嘟嘟猩红的鲜血从焦黄焦黄的菸叶上流淌下来,洒满了一路。那黄灿灿的菸叶上有血有泪更有汗。可怜的小顺子终因失血过多被夺走了年轻的生命。

“”那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快要鼓破耳膜。就在菸刚打完头集中长叶的关键季节,老天一连下了七天大雨,地里进不去人,可打了头的菸棵上层层菸叉子在疯长,如果不及时打掉,地里的养分就会被它全部吸走,菸叶就会干瘪失去成色和分量。所谓祸不单行,另一灾害更是迫在眉睫,似乎一夜之间,每棵菸秆上都爬满了菸虫。菸虫长长的青青的,在菸叶上一咬一片,然后像弓一样隆起身子,快速转换到别的地方继续贪婪地啃咬。父亲知道,用不了几天,所有的菸叶就会成为筛子网。

情况十万火急,两害不除,百亩上好菸叶将不复存在,一年的心血将付诸东流。担任生产队长的父亲一方面请求上级支援,一方面组织父老乡亲组成了三个突击队:小孩摸叉,大人抓虫,女人喷药。整整拼了七天七夜,差不多脱了一层皮,他们才控制了虫害,锁定胜局。

孰料大炼钢铁的热潮将正常秩序彻底打乱,菸屋改成炼钢炉,上好的菸叶眼睁睁地被扔进麻湾和枯井里沤成了黑肥。心在流血的父亲,捶胸顿足简直成了疯子。

“卸菸炉噢――”忽如一夜春风来,总算熬到改革开放,种菸人盼来了好日子。吆喝声响起,是村里人最为兴奋的时刻。卸菸炉必定在晚上或者下半夜,卸下的菸需要潮湿后解下收储拾掇。人们从睡梦中被召集起来,青壮年首先钻进如同桑拿浴的菸炉,从外向里,一杆一杆将烤好的干干脆脆的菸递出来。其他男女老少像击鼓传花一样接过来再传递出去,由远到近,一杆一杆整整齐齐地排放在场院里。不一会儿,一片片的烟杆就呼啦啦地躺在了地上。朗朗的月亮下面,如黄金铺地,又如银河错落人间。

“解菸喽――”天刚放亮,父亲用手摸了摸菸叶,又跑到另一个地方再摸摸,再拿起一根菸杆整体摇晃了一番,发现已经不是刚出炉那样干脆哗啦了,出现油油的皮皮的软软的感觉,解菸就开始了。这活儿,大姑娘小媳妇是长项,手指利索,动作麻溜地将一撮撮菸从菸杆上解下,一会儿就积攒成一座座金山……

人生无常,乐极生悲。这天,父亲抱着一大摞菸从菸房里走出,或许是感慨高兴,或许是劳累过度,他一个踉跄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怀里的菸叶撒成一片,上面沾满了父亲吐出的白色口沫……父亲不幸得了中风,从此瘫倒在床上,再也没能力去侍弄那患难与共的黄菸。

谁能知道,金色黄菸里面,还有这鲜血的殷红、病沫的泛白和乌黑的辛苦!没过几年,父亲像一片斑驳陆离的菸片永远地飘逝了。

每年清明我去给父亲祭坟,别的都可以忘却不带,但必定会在父亲坟前,点燃三支他生前从未抽过的过滤嘴香烟……

我留恋故乡,更迷恋故乡那条河、那个湾。

故乡的那条河有个极其普通的名字叫石河,从西山蜿蜒而下,经村南调转头汇入弥河,继而流入渤海。

这是一条奇特的河,它不像河床洒满细沙的温柔平缓的弥河,也全然没有下游不远处盘龙湖那样秀丽和静谧。这河跌宕起伏,窄且陡峭,不太宽的河床上全是大小不一的石子,大的如南瓜,小的像鸡蛋,一层层一片片,常年被河水冲刷得洁白如玉,玲珑剔透。夏天人们赤脚踩在滚烫的石子上然后再跳进冰凉的河水,比现在的桑拿浴惬意多了。河水也是放荡不羁的,时高时低,时急时缓,似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

聪明的儿童对石子当然会做到物尽其用。每当夏季来临,他们就在河滩上垒子捉鱼。首先选择河床较窄落差适中的河段,用石子从两边八字形向中间垒砌相凑,中间形成一道狭窄的激流,激流出口处砌成一定高度的落差瀑布,在瀑布跌落口上接上柳条编的篮子,篮子里放上长满刺的棘藤,鱼随激流进去出不来,只有乖乖被人捉拿。夜晚来临,静静的河滩,老远就听到子的哐哐作响,让人们觉得既浪漫又温馨。

硬硬的石子也练就了河边人的秉直和豪爽。当时河两边分属两县,两岸虽有诸多亲戚丝丝相连,但遇到仨核桃俩枣的事儿,喜欢恶作剧的毛孩儿们就鹬蚌相争,随时随地动用滚圆的石子当常规武器,近时手掷相攻,远时就用长绳打成“悠子”,将不大不小的石子放在悠子的结扣上,晃开膀子用力转几圈嗖地甩出去,二三百米不在话下,打破头碰破脸的事乃家常便饭,大人们见怪不怪。

这条河也是条让人畏惧的河。记得我年幼时的一个雨季,天好像漏了似的大雨如注,早上跟大人出村一看,整条河一片,两岸几丈高的河崖都被汹涌的洪流抹平,河面上漂浮着树木、柴草、瓜果等,平时温柔的河一下变成了猛兽,吓得我直往母亲的怀里钻。大了以后,这种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直到学大寨那年上游修起了大坝,才算彻底锁住这条长龙。

听老人说,当年临朐战役时,三野在河北村后设立指挥所,挥师进攻临朐城,倾盆大雨下了七天七夜,河水猛涨,进攻受阻,无奈之下只好用碗口粗的缆绳连通两岸,勇士们抓住缆绳强渡。人多水涌,不幸将缆绳冲断,连人带绳卷入漩涡之中……

故乡那条河上有一个神奇的湾,就在村口对面河床拐弯处。一到夏天,风和日丽,妇女儿童就在潺潺流水的浅水处洗刷嬉戏,不安分的男孩子总是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一个最大最深也是最具刺激性的河湾里,他们把这儿当成天然游泳池和高台跳水塔。径直而来的河水在这儿碰到河壁,急转调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人跳下水就会顺着漩涡漂走,即使不会水也会把你卷起来冲下去,绝不会秤砣沉底,所以我们那儿的孩子都是游泳高手,好似天生,个个无师自通。

这个河湾叫“罢职湾”,我从小跟着大人叫,却从不知道是哪两个字,更不清楚有什么含义。少小离家老大归,直到最近才明白这里面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据乾隆十五年本村《王氏祠堂碑》记载,“吾族旧籍诸城琅琊,自明初迁居于此,立王家庄,生三子焉,乃吾族之所有始也”。还记载清康熙年间,村里出了个秀才叫王日升,字震旭,号裕村,康熙二十五年拔贡,29岁中举人,33岁因能在笔杆上写千字,芝麻粒上书“秉公执法,国泰民安”8个字被皇上破格封为独榜进士。因为他看不惯腐败的官场,执意不做官,也不领赏,四处云游,康熙三十一年曾在沂山东镇庙和百丈崖留下诗篇、立下诗碑。死后朝廷专门为他在村头修坟一座,并立碑一通。乡亲们就把这里叫“进士林”,进士林对面正是这个河湾。几百年了,这儿高耸的河崖均是泥土,虽常年被河流冲刷,却不坍不塌,有着和王日升一样的不屈精神,于是乡亲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罢职湾”,流传至今。

脑埂的康复方法范文5

我是一个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上海青年学生,还在牙牙学语时,就熏陶在“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亲”的社会环境中,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初期,由于在学校是团支部书记、“三好学生”,被推举为学校文化革命委员会的宣传委员。没多久,被红卫兵造反派解散,停课在家看书、健身、练习书法、拉二胡。复课后的1968年10月,我首批接到带队去江苏大丰农场的红色通知书,11月就要出发。当时我为之一震,怎么那么快就分配了?经过几天的苦苦思索,我决定不去大丰农场,理由很简单,苏北地区语言难懂、气候太冷,要去就去南方。后来受同学胡洪海在云南西双版纳一封鼓动信的影响,我不仅毅然报名要求到西双版纳,而且还邀约了一批同班同学组成上山下乡“战高原兵团”,学校还专门授了一面团旗,并赠送了钢板蜡纸等印刷工具。

1969年4月25日是我和全家终身难忘的日子。记得是党的九大闭幕后的第一天清晨,我们一行600多位上海知青在送行亲人的一片号啕声中,第一次坐上火车徐徐离开了上海蚌埠车站。告别时,我父亲、母亲和中专毕业刚分配到工厂的姐姐带着四个弟妹,全家都赶来送行。列车启动时,个个都以泪惜别。为不使母亲过度伤心,唯我还强颜欢笑,挥手告别。其实临别前几天,为了宽慰母亲的心,我白天装着无事,但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在床上以泪洗面,总想着将要离开生我养我的父母、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和上海故乡、同学,不知何日能归。谁曾想到,这一别竟弹指40载,我从一个在云南举目无亲的上海插队知青,已成长为一个省级工会的领导干部。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知青岁月仍历历在目。我插队的地点是文山州砚山县大稼依公社。记得刚到的第二天是1969年的五一节,我和孙世楚、顾家康、江风妹等8男3女分在一个集体户,我是户长,既要收拾整理自己的行李,又要张罗集体户自己开伙的各项准备工作,好在我们的带队干部是生产队的王老倌,四川人,整天戴着顶翻皮帽子,穿件土布大裤衩裤子,无论走到哪里手里都不离一杆长烟枪,开会时,那种老土烟味熏得我们几个特别是女同学够呛。王老倌50开外,浓浓的川音,是一个热心肠的老人,他帮我们买箩筐扁担,教我们如何挖马口自己种蔬菜,传授我们各种干农活的技术,每天一大早就来到我们门口喊“出工啦”,使我这个集体户长当的也轻松,只要每天组织好大家早请示晚汇报,学习学习就行了。而且,我们户有3位女同学,值班烧饭的事都是她们包了。

大稼依是个大集镇,10个生产队沿街排列,5000多人集聚在一起像个小城市,集镇上有小学、中学和县级的大粮管所,每个星期天都有大集市,周边几十里外的老百姓头天晚上就赶着牛拉着马来赶集,一公里多长的主街两边挤得水泄不通。当地老乡跟我们讲,解放前大稼依有“小香港”之美誉,繁华景象远近闻名。稼依中学的上游有一个大水库,流出的河水沿街而过,是全稼依的农田灌溉生命源。街边还有一条小溪叫沙拉河,是周边农民唯一的饮用水源。我们知青喝的,也是沙拉河水。取水时,我们挑着桶带个瓢,到溪边沙滩上拿瓢先刨出一个小坑,水就慢慢地渗进来,先轻轻地把混水淘完,待渗透进来的水清澈照人时,就把水一瓢一瓢舀进水桶里,挑水时在水桶里放一片南瓜叶子,水就不会晃出来,这也是农民兄弟传授我们的。

刚到农村,思念家乡和亲人是免不了的,特别是夜深人静或生病躺在床上的时候,脑海中全是父母兄弟姐妹在上海生活的情景,全是对同学和老师的回忆。我是一个感情丰富而又不轻易外露的人,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思考问题,在学校时同学说我少年老成,到工厂后上海同事称我为“小诸葛”,有事都愿意找我商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思念亲人关”还可以慢慢地适应。对知青来讲,最艰难、最磨练人的还是“劳动关”。刚开始下地劳动时,我们年轻气盛,总想着自己有的是力气,这些简单劳动算什么?谁知才干了两天,个个腰酸背痛,收工后一丢下锄头扁担就往床上躺,动都不想动。早上只要一听见王老倌在门口喊“出工啦”,就发毛了。有的知青干脆装着没听见,有的找借口不去了。我是户长,其他人不去,我也得硬着头皮去啊。在集体户里,我的体力不是最强的,一看就是个文弱书生,但我每月的出工率和王兆琪同学一样都是户里最高的。老乡称赞我是“拉超”(勤快的意思)。

在上海时,我们常听说“见人挑担不吃力”,到了农村我才体会到它的真正含义。记得有一次到远处出工,男的要顺带挑一担干牛粪,以重量算工分。我装了满满一挑,一称整整有120斤,谁知才走了二三百米,脚步就越来越沉重。虽然那时我已经学会了边走边换肩,但还是走一段停一会,6里路走了大半天,这是我一生中挑得最多的一次,也是最狼狈的一次。那些农村大娘和姐妹看到我们几个知青左支右拙的样子,个个捧腹大笑。还有一次,青年农民姚树林带我们上山砍柴,凌晨4点多钟,我们8个男知青扛着扁担、提着砍柴刀,每人带了一捆麻绳和干粮,打着手电筒摸黑上山了,太阳晒到头顶时才到达目的地。我们既不会爬树,又不懂如何捆柴,只能砍些小树枝或拣些地上的枯枝,大些的树枝都是姚树林帮我们爬上树去砍,又帮我们一个一个地捆扎好。返回时,想着总算走出了知青上山挑柴的第一步,我们个个心里都一阵阵高兴,8个知青柴夫紧随姚树林宛如一条长龙,在荒芜人烟的山间小道上一跃一跃地,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恰似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走着走着,知青一个个开始支撑不住了,长龙像散了架一样,相互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返回的速度也越走越慢,有的相隔百十米,走几步歇一会,实在挑不动了就把捆好的柴抽出几根沿路丢了以减轻重量,这样一路走一路丢,到天黑才走到村头,大家互相看看一天的劳动成果,不禁都笑了起来,除了姚树林挑的还是满满的一担柴,几个知青挑的一个比一个少,多的还有三分之一,少的只有细细的几根了。一天下来个个筋疲力尽,从此再没人敢提上山砍柴了。

在农村两年多,我什么农活都干过。挑大粪、薅地、手摇水车、种蔬菜挖马口、修水库、晚上住在坟头守玉米地,甚至到附近粮管所扛大包等。但我最害怕的农活是春耕挑秧苗。常人看来,挑秧苗有什么可怕的?不就是挑多挑少吗?其实不然,栽秧时节正逢雨季,我们几个知青戴着当地农民的大斗笠,穿着棕蓑衣,远看一样是个农民。我们先要把分散在秧田里农民拔好捆好的秧苗丢到田埂边,然后装满再挑到待栽插的田边,又均匀地甩到田里,以便农民姐妹栽插。看似简单,其实我最怕的是两个过程,一是怕下田,因为稼依的农田到了雨季蚂蟥最多,又大又粗,叮在腿上痒痒的,等你发现用手拉时,越拉越紧,最后还是农民兄弟教我们用手使劲在蚂蟥身上拍打,蚂蟥一缩就掉下来了。但被蚂蟥叮过的地方,半天都血流不止。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遭到蚂蟥袭击,每天都伤痕累累,一看到水田就害怕;二是怕挑着秧苗走田埂路,田埂路都很窄,有的只有一只脚宽,一到雨季田埂积水又湿又滑,就是空手都很难走,何况我们还挑着沉重的秧苗,光着脚全靠脚拇指嵌进淤泥里才能稳住身子,几乎每天都要摔倒几次,连人带秧苗掉在水田里,爬起来全身已湿透,还得自己装好秧苗继续挑着走。虽然很苦,但想想农民一辈子都是起早摸黑在地里劳动,比比他们有时也不感觉怎么苦。

在农村插队期间,最难熬的莫过于晚上。那时稼依公社还没有通电,每家每户点的都是煤油灯,当地叫水油灯,一到天黑老乡们就关门休息了,街头静悄悄的,只有不时响起的狗叫声。没有家的知青们精力旺盛,不甘寂寞,很难打发时光。那时大家都住在一个大寨子里,队与队之间彼此相连,130多位知青分布在15个生产队,一到晚上就相互串门聊天,或三五成群在街上干吼干唱地闲逛,这还算好的。有的看谁不顺眼就邀约一伙人去打群架,还有的知青图好玩半夜起来偷鸡、偷狗、到地里割一捆甘蔗藏在床下,虽然只是极少数人,但在当地农民中影响很不好。稼依的老乡对上海知青总的反映很不错,特别是三队、四队、我在的五队、十一队、十二队等等,因为这几个队中高中生多、团员多,他们除了下地劳动就是学习。那时我也不会串门,也很少和其他队知青交往,每天晚饭后就和孙世楚在房顶上拉二胡唱样板戏,这是我们俩在农村的唯一共同爱好,然后一到天黑我就点着煤油灯自学,摘抄从四队知青陈申华处借来的《哲学词典》,翻看上海带来的鲁迅文学杂志以及我姐姐从上海寄来的历史文学书刊。从那时起我养成了作读书笔记的习惯,一直坚持至今。由于我在农村信守自己的诺言“洁身自好”,除了出工就是学习,1970年整团建团生产队全体社员通过恢复我的团籍时,在点着煤油灯的大院里,许多老乡异口同声地说我党员条件都达到了。当时我很感动,至今记忆犹新。1971年7月,我在农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担任了生产队的党小组长,担起了生产队保管员的重任。同年9月16日,我第一批被招录到国防云南机器五厂,当时100多位知青只有2名党员,我被分配在机关的组织干部组工作。当初为了想到车间当技术工人,不想留在机关,我还闹了一阵思想情绪呢。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知青的岁月是短暂的,从1969年4月25日离开上海到1971年9月16日离开稼依公社,前后只有二年零五个月,但这二年多对我来说,是最磨练、最难忘,也是最有收获的岁月。在那个政治纷乱的年代,使我懂得了如何洁身自好、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二年多的艰苦劳动,使我了解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和安分守己的传统本色,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思念、什么才是真正的艰苦磨练;在当知青的二年多时间里,我还养成了自学、独立思考、作读书笔记的好习惯,知识在于积累,直到现在,无论看什么资料、报刊杂志,只要有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生活、名人名言等,我都及时一一摘抄下来,以备后用;从当知青到今天,40年来我始终坚持每天早上6点30分收听中央新闻联播和云南新闻。我今天的一切都是在知青年代打下的基础,我从没后悔过我的知青生活,更没后悔过我到云南插队,知青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虽然经过自身努力和组织培养,我从一个在云南举目无亲的上海知青,成长为一个省级总工会的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成为一名正厅级的领导干部,我首先要感谢的仍是我的稼依老乡、特别是生产队的带队干部王老倌,可惜他已不在人世了。

在云南40年,经常有人会议论起上海人和上海知青,有的还当着我的面夸奖上海人最聪明、我是上海知青中的佼佼者。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每次我都婉转客观地纠正他们的说法,全国并不是只有上海人才最聪明,哪个地方的人都聪明,不同的是上海人生在大都市,见多识广、精明细致是上海人的特点;我也不是上海知青中的佼佼者,与其他许许多多上海知青相比,无论学识、能力、才干都算不上是最强的,只不过自己比其他知青幸运,只能说是个幸运者。

卢正国个人简介

脑埂的康复方法范文6

1984年秋,我出生在苏北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一家人过得平淡幸福。然而在我8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这平淡彻底打破了。父亲在工地不慎坠落,我成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以前的一切一切不复存在。

三年后,母亲为了生活,经人介绍,带着我改嫁给邻村的小篾匠张志明-张瘸子。当第一眼见到这个男人,母亲告诉我,以后他是父亲的时候,我满眼委屈地哭着跑出了家门。在我心里,无比地怨恨母亲,怎么能嫁给他!不仅是瘸腿,而且瘦小,长相奇丑,跟我的生父根本没法比,尽管怨恨,却无力挣脱。于是在接下来的近四年里,我尽着最大的可能带给这个男人难堪甚至屈辱。平日里我与他如同陌生人,鲜有沟通,对他的称谓也只有“喂”……

记得小的时候,我是个出名的捣蛋鬼,经常带着一群小伙伴,在村子里东闯西窜。我们捣蛋次数最多的要数村西头王婆家。太阳落山时把她们家的鸡放跑,偷偷望着她急急忙忙的把鸡往窝里赶;爬上屋顶,用青草死死塞住她家烟囱,远远瞄着她踉踉跄跄冲出厨房,边骂边咳,边咳边骂,心情无比畅快!

元宵节,农村有着放哨火的传统。96年的元宵节,虽然那天刮着大风,我与小伙伴们依然在村西头紧邻王婆家的河埂上放哨火,玩得不亦乐乎。然而就在我点燃河埂西头最大的一个枯草堆的时候,火借着风,迅速烧上了王婆家的东厢房,西北风吹着大火,顿时“哔哔啵啵”声肆起,火势越来越大,我们分散着喊人救火……

当邻居们把大火扑灭的时候,王婆家的东厢房几乎成了灰烬,只有四面被烧着炭黑,冒着热气的墙矗立着。我呆如木鸡地站在那里,耳朵嗡嗡直响。王婆一把将我揪了过来,嘴唇上下翻飞,狠狠地骂着,发红的双眼,狠狠地瞪着,手指头狠狠地戳着我的额头,恨不得深深地插进我的脑袋里。我害怕极了。

这时候,小篾匠来了,跟王婆不停的道歉,王婆放开我,一屁股坐到地上,开始号啕大哭“小篾匠,大妈待你不薄啊,婆娘帮你娶上了,却烧了我的房……”王婆的哭,邻居们的指指点点,让小篾匠火冒三丈,顺手抄起一根粗树枝,一把抓住我,一顿胖揍。我挣扎着骂道:“你不是我爸,你凭什么打我?我烧了怎么了,谁让她把我妈介绍给你这个死瘸子,丑瘸子……”小篾匠愣住了,我努力挣脱,瞥见他的脸涨得跟猪肝似的,脖子上的青筋高高地鼓着,王婆也停止了哭嚎愣坐在地上,邻居们唉声叹气地散去,我飞似地逃离。

在田埂上,一边走一边哭。不知过了多久,母亲把我领回了家,经过一翻教训与教育后,我跟母亲说了句“我要我爸爸!”母亲泪眼朦胧,小篾匠进来了,看到这一幕,不知所措,我狠狠地瞪了一眼,他知趣地走开了。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想起离我而去的亲生父亲,想起疼爱我的那一幕幕,无比的伤心。

然而有一次,夜里醒来,听到了母亲跟小篾匠的谈话,心里不惊咯噔一下。

“志明,你看我们年纪也不大,要不生一个吧?”

“不行,孩子都这么大了,再生一个,他怎么想!睡吧!别想了!”

……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又是一个冬天。一天早晨,醒来,我躲在被窝里,看到窗玻璃上,糊着一层白晃晃的冰膜,心想,“下了一夜大雪,今天不上学多好啊!”在母亲地催促下,我磨磨蹭蹭起了床,推开门,顿时一股寒气扑面而来,迅速包裹着我,不禁打了个冷颤。到处银装素裹,冰棱像透亮的水晶小柱子,一排排地挂在屋檐上,就连门前河里也结冰了。

吃早饭时,母亲说“外面这么厚的雪,不好骑车,今天坐船去,河东头上岸就是马路,近很多。”这时,小篾匠,推门进屋,两只手,通红通红的,手指像煮熟了的大虾一样。母亲从锅里端出一碗酒,他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光了。

“吃好了没?”他看着我问道。

“嗯。”

“走!”

我背起书包,跟着一瘸一拐的他来到河边,上了小船,蹲了下来。

“慢点啊!”母亲叮嘱着。

“回吧!外面冷!”他冲着母亲挥了挥手。

这时,我才发现,河中央的冰,碎成一块一块的了,飘浮在水面上,向前方望去,足有2千米远,形成了一条小小的航道。小船开始缓慢前行,船体挤着冰块,吱吱作响。我回看船尾撑船的小篾匠,从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团团热气凝成了一层层霜花儿,冻在胡子上,那张脸像熟透了柿子,通红通红。只见他,双手握着竹篙,卯足了力气,向后一撑,小船儿向前挪两米,然后拔起,竹篙上的水也顺着他的手腕流进了衣袖,他却浑然不觉。徒然间,我感觉到一股暖暖的东西在心间流淌起来。是他,一点一点把厚厚的冰层敲破,一点一点撑着小船挤开冰块……就这样,撑开、拔起,撑开,小船在吱吱不停的响声中到达了河尽头。

上岸后,我转过身,鼓足勇气对他说,“衣服湿了,快回家换吧!”

“啊!”那一瞬间,他愣了一下,随后喜笑颜开,拍了拍硬邦邦衣袖,“没事,呵呵,你去吧!”。我抱以微笑,转身冲向了学校。几年来,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的跟他对话;第一次,认真的看他的笑;第一次,体味到一种让我温暖的东西。

随后的日子里,我从母亲那里得到更多关于他的信息,如他有一手编织的好手艺,少言寡语,实在,爱喝点米酒等等。渐渐的,我们之间有了点沟通,有的时候,作业做完了,我也会跟他一起编编篮子。渐渐地发现,他原来并没有那么讨厌,每次我编篮子都编不好,他总是默默地拆开重新编,以至于我后来不再动手编。渐渐地发现,他很聪明。他是周围几个村子编黄蟮笼编得最好的篾匠。渐渐地发现,他对我母亲很好,每次集市回来,买两个包子,一个给我,一个铁定留给母亲。

时光飞逝,我初三那年,体育课上一次意外,脚踝环节骨裂,医生建议静养。为了我不落下功课,每天就由他骑车三轮车接送。晚上9点下了晚自习,就由同学搀扶着我到校门口,他在离校门不远的地方,亮着一支发着橘黄色的灯光的手电筒,等到校门口同学们陆续被接走后,他才来把我扶上车。一天、两天、一星期、两星期……慢慢的习惯了校门不远处那橘黄的灯光。可是有一天,我站在校门口,同学们走光了,还没有看到那盏灯,心里很不安,不停的向远处眺望着。这时,那束橘黄的灯光,闪烁着由远及近,是他,是他,一瘸一拐的奔过来。

“等了吧?车子坏了!”他满头大汗,一脸歉意的说到。

“那怎么回家?”我不禁有点犯愁。

“我背你!”他看我有点迟疑,急忙弯下了腰,“来,上来!行的!”

就这样,他一瘸一捌的背着我,往回走。良久两人无语,我先打破了沉默,“嗯,你为什么,每次都等到同学们走完了,才来接我?”

“嗨!我这腿,同学们会笑话的!”

我没再说话,趴在他背上,不一会儿就感觉到他的呼吸越来越重,越来越急促,于是我说道:“放我下来,歇会儿,再走吧!”

“没事!再走一会儿!”

“爸,你放我下来,歇会儿!”

“啊!你叫我‘爸’了!”他突然大声地喊道,“哈哈,儿子,我们快到家了,不歇了!”

陡然间,他似乎脚下生风,走得更快了,没到家门前,就冲着家门喊到“儿子回来了,开门!”母亲,惊讶地把我从他背上扶下来。

“车坏了!我把儿子背回来啦!”他眉开眼笑地说。

“什么事把你乐得,衣服湿了,快去换。”母亲嗔怪到。

“呵呵,不说了,给儿子弄点好吃的,我也饿了!”父亲冁然而笑。

母亲一头雾水地看了看我们俩,去弄吃的。我看见他汗流满面,前胸后背也被汗水浸透,莫名的感动。

“爸,你明天,去校门口接我!”我对着正在坐在椅子上,心花怒发的父亲说到。

“哎,好!”

就在我跟父亲说话的当儿,母亲进来了,“噢,我晓得了,原来这么开心呢!嗯,就为了听儿子叫你一下啊!”母亲恍然大悟,一家人,相视而笑。

那天晚上,躺在床上,我又一次久久不能入眠。张志明啊张志明,你在我心里,早已是父亲,喊您“爸爸”,早已憋闷许久。

蓦然回首曾经的那个顽皮少年,而今已知是非温情;曾经的那个讨厌丑陋的张瘸子,而今在我心里早已是伟岸可敬的好父亲;曾经因你的残疾而害怕被讥笑,而今我却懂得残缺是种美。父亲,您不擅言词,但您的爱让我如沐春风,您用灵巧的双手给了我一个家;您敲碎冰面,冰水灌满衣袖,但您的爱让我的心悄然融化;您总在不远处留一盏灯,为了给我“尊严”而放弃亲近,但您的爱总在我心间;您一路把我背回家,汗如雨下,您的爱让我感知您的伟大与无私;您的爱总是那样的悄然无声,但我总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