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范例6篇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范文1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气候的变化对全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很显著的,特别是对一些低海拔的国家和地区,气候变暖也将可能会国家与地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全球都在尽量适应气候变化的所带来的问题,也尽量解决这些问题。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本文主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相关研究基础上,着重对我国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论述。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首先就会表现在全球海平面的高度上,当全球气候变暖,就会表现在全球海平面的升高。主要就是因为气候变暖会加快冰川的融化速度,使得海平面容易上升。根据IPCC的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0年时间里面,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是每十年升高0.13摄氏度。全球温度的升高不仅导致了冰川融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而且温度的升高也会使得海水不断扩张,这也同样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于全球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这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也需要引起我国的重视与关注,特别是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诸多问题,更是应该引起各方的注意。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诸多影响已经显现出来,首先就是气候变化对我国的降水分布和降水强度都产生了影响。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同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比如西部地区的降水总量就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而西南地区的降水量就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因此,不同的地区在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时候在降水量上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气候的变化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频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频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就是东部地区的降水频率明显减少,而西部地区的降水频率有所增加。虽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是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增加,因为降水量虽然增加了,但是气候变暖之后导致的蒸发量的增多也会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气候的变暖也对我国冰川的融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加速了冰川融化的速度,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也减少了我国冰川的面积,这对我国主要依靠冰川径流补给的河流产生了很大影响,直接减少了这些河流的径流。最后,气候的变化也对我国水循环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对水灾害产生很大的影响,或者是引发一些其他的自然灾害,因此,必须重视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对气候的变化以及水文水资源的变化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控,并且结合科学的技术方法对水文水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预估,尽量预防一些灾害的发生,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我国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水文水资源的问题。

气候变化趋势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方向

在前文中已经论述了我国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很多影响都是比较负面的,这对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长期发展来说提高了难度,也使得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发展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在此背景下,结合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以及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发展现状,笔者将对气候变化趋势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应该客观正确认识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现状。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影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现在能做的就是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这个已存的事实,只有客观正确认识这个事实,才能结合这个事实以及科学的方法与成功的经验来开展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工作。我国诸多的水灾害事件已经很好地证明了我国水资源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而且水资源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敏感的。表现较为显著的就是水资源在面对洪涝、干旱或者其他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比较低,因此,这也是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在今后的水文水资源工作中重视解决这一问题,或者是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其次,除了正确认识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之外,还应该客观认识到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也包括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水资源管理机制的建设、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因素等。要加强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首先就是要强化水文水资源的专业知识,用专业的知识来分析我国水文水资源的现状,也用专业的知识来协助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其次,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问题,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以预防我国水文水资源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一些水灾害的发生。

最后,提高我国对水文水资源相关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这些研究的投入,以促进我国有更多的科学研究可以投入到生产和生活中,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而且也可以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事业的发展。

结束语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显著的,很多水灾害的发生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而且也提出了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发展趋势,希望可以提高我国水文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我国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的进步,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水利政策;粮食生产;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38

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导致气候事件发生概率加大,同时极端天气的频率也会较以往有所增加,土壤荒漠化与局部地域干旱化也日益严重。在2009年 ~2010年期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大旱现象,2010年冬季,北方多个省份发生连续干旱,据不完全统计,近8个省份的冬麦产量剧减,从而说明,农田水利工程的产能很大一部分受到气候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善与加强既解决农田排水灌溉同时在粮食安全战略层面上具有一定意义。综上所述,在面对气候变化时,增强我国农田水利政策的应对能力及研究对我国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1农田水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日益明显,IPCC权威报告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四种气候变化,即温度变化、降水变化、海平面变化、蒸汽散发变化均与农田水利有直接关联。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是造成局部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而农田干旱又给水利设施带来高负荷压力;农田生态圈中的水循环、碳循环,又受农田水利条件的改善的影响而变化,从而调节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气温的变化与全球范围的碳排放量息息相关,而水循环又时时刻刻的影响着碳循环,归根结底,采取相关的农田水利政策,可以有效的改善水循环,调节碳排放,从而达到改善气候环境,调节干旱对我国部分地区一直以来的困扰,从而达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目的。

2 我国农田水利的现行政策

建国初期,各地政府在《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到1975年前后,全国各地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5000多座,总库容42600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9.19百万平方米,初步构建了全国农田水利的主要框架。改革开发以来,政府对水利建设政策有所变化,水利发展增速放缓,直至1997年开始实施《水利产业政策》,确定了水利建设与产业相结合的政策,政府支持与农户配合共同参与水利建设,以农村小型水利建设为主,建立形式多样的管理新体系。

2000年以后,农田水利建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5年出台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 “民办公助”专项资金管理试点办法 》中指出“对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村组集体等自愿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项目,财政给予补助”。同年《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建设由政府主导、产业支持的组织建设关系,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为农田水利建设、改革注入了新鲜活力。2007年以后,农田水利对气候的影响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从八个方面开展农业重点节水工程被明确的提出,将水资源确立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从2004年到2011年,在农业方面,我国充分的认识到了水利对于农业生产的建设的重要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十二五”期间水利应对气候变化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十二五”的5年,是我国水利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有效新增灌溉面积增长到266.67万公顷,有效的节约了土地资金成本,提高农民收益,大大提高了产业在水利建设中的积极性。

综合建国以来我国各阶段对于农田水利的主要政策,基本形成了以政府资金为主导,社会多元化资金为辅的农田水利投资机制;水利工程按级管理;产权区分按“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多元化的投资、管理、建设管理体制,使得政府、农民、社会都与农田水利建设息息相关,加强了水利建设的多样性,增强了农田水利对于气候的变化影响,有效的改善了粮食安全性。

3现行农田水利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在各个阶段都非常重视,但由于不同时期国情不同以及农民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制约,在水利建设和工程管理的阶段依然存在一定问题。随着环境气候的影响,农田对于水利建设也有了不同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政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水利建设不足,建设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缺失,工程建设难以进行;管理体制不健全,部分过程阶段管理“真空”;气候变化应对速度缓慢,政策支持不足。气候变化与农田水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一变化,二者皆受其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策应对缓慢,严重制约了农田水利的建设和发展,从而降低了农田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

4结语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天气学主要研究的是和天气、气候相关的大气运动。其中大气运动要受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等相关物理定律进行支配。同时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尤其是工业生产不断发展造成的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以及水污染等。气象和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而恶劣气象条件成为的主要原因,比如说山体滑坡和连续降水导致的洪涝灾害,长时间内无降水导致的干旱等,一系列灾害都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水文水资源影响有关系。对此,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而研究和分析气候变化下产生的水文水资源影响,可以实现水资源科学、合理应用。

一、气候变化下水文水资源影响分析重要性

地球表层作为水。陆地以及大气层等实现相互作用之后的形成的场所,其主要包括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系统。现阶段,热口数量的不但增多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的更为舒适与温馨的生活空间,同时工业与农业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资源供应需求,导致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更为突出的矛盾。而水资源应用量的直线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以及工业生产废水的排放量,造成水资源发生各种程度上的污染,其中地表水资源环境遭受的污染更为严重。因此,针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进行保护与改进非常重要。在步入21世纪过后,全球已经发展到工业化与经济化时代,其中二氧化碳与微量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发生温室效应,而平均气温已经增加了0.5摄氏度。而且气候变化对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等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对水资源的整体质量造成严重冲击,限制人类发展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发展,严重影响农业和工业等有关工作。对此,针对水文水资源的相关体系与系统完成科学、合理、有效运用有着深远意义,唯有熟练、准确掌握气候变化具体规律,深入了解水文水资源具体运用情形,才可以为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依据,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国内研究状况分析

我国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文水资源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后期,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85年举办的Villach会议。为了能够处理国内西北和华北等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我国在国家的“七五”项目中制定了气候变化针对西北和华北等地区水资源影响研究。随后更加重视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在1991年的“八五”国家项目中,在全球变化预测和影响以及对策研究中制定了气候变化下水文水资源影响和适应措施。而在1996年初期的“九五”重要项目中,国内短期的气候预测系统相关研究主要包含了气候异常对于国内水资源和水分循环造成影响的评估模型研究有关专题,该项专题主要把淮河流域和青藏高原加入研究内容中。而在2001年的“十五”国家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中我国可持续发展信息体系开发研究创建了气候异常对于国内淡水资源造成影响的阀值和综合评价专题。近些年来,国内制定的许多项目,比如说国家973重点的基础研究科学发展规划项目等全都对气候变化问题完成了研究分析。纵观这些年来的努力,国内研究一般包含了气候变化对于水质和水域流量平衡以及干旱洪涝频率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在一些方面也得出结论。首先,热带和亚热带的湿润气候中水文轻视对于降水量比较敏感,但是温度地区对于降水与温度出现的变化并不是很敏感。其次,华北地区虽然降水量比较大,可是因为蒸发量直线上升,导致此地区常常出现干旱洪涝。再次,对于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地区,其中干旱频率加大然而洪水频率降低。最后,国内水资源系统对于气候变换相对比较敏感与脆弱的区域重点分布于黄海与淮海流域。

三、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方式

(一)经验统计模型

依据同期降水量和气温以及径流量,针对观察资料完成数据对比,并且完成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分析,对长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创建统计模型。而在创建模型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环境要素造成的影响,比如说地质地貌和流域面积以及植被情形等方面。各个地域反蒸腾效应以及洪涝频率对于气温造成的各种影响,要在研究时充分结合地域具体平均变化状况,对于波动性相对比较大的效用要完成统计与测试,针对所有项目指标完成评估,才可以更为准确与熟练掌握气候的详细变化规律。

(二)长期历史资料研究分析

首先是时间类比,选择影响相对比较短的异常天气时间,依据历史有关数据资料的详细记载,针对气候变化情形完成冷暖期的有效对比分析,然后和目前气候情形完成比较,创建爱你分析模拟模型,了解未来气候变化相关情境。此种方法的优势为选取的气候变化全是自然变化。其次是空间类比,主要把某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形。因为区域气候会受到大气环流以及当地的地形等相关要素一定制约影响,通过此种情境对比数据通常不具备真实性以及可靠性。最后是古代相似法,此种方法主要经过对地质地貌进行考察,把古气候变迁相关规律运用在当今气候情境中完成分析比较,创建未来气候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情境,从而实现类比推理。

(三)概念性水文模型

在各种区域水量平衡前提下,陆地中的径流降雨主要经过蒸发和渗透以及产流的具体过程,在出口断面在重新形成径流的模型。此种水文模型通常是把水文物理现象相关物理过程当作基础,并且针对径流以及气候的有关因果关系完成研究,从而分析出流域中水资源形成效应。此种模型也存在许多问题,一般会忽视了土壤与地形等相关参数对于空间分布造成的影响。

结束语:

现阶段,国内在气候预测和评价等多方面依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时展那需求。有关人员应该积极学习现代化技术与理念,针对我国的气候变化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施雅风.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 10-12.

[2]吴金栋,王馥棠.利用随机天气模式及多种插值方法生成逐日气候变化情景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10,(2):129-36.

[3]刘昌明,李道峰,田英,等.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大尺度流域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3,(5):437-445.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范文4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等,不仅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而且也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今天,国际社会有志于推动这一事业的同行们,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反映了我们寻求解决这个难题的诚意和决心。这里,我着重介绍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影响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

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在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中国政府组建了国务院领导下的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积极参加了历次IPCC科学评估报告的编写和评审活动以及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先后签署并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取得了重要进展。

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义务,中国政府于2007年颁布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方案》体现"一个结合"和"两个推进"。"一个结合",是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国家创新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两个推进",就是要一手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一手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国家方案》提出,到2010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沼气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农牧业甲烷排放增长速度;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等等。

在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方面:力争新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5200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力争实现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1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力争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力争使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等等。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现有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未来将继续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农牧业生产、水资源供需、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沿海地带等的影响更为显著。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用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近40年来中国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中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为海河流域,其次为淮河、黄河流域,而整个内陆河地区由于干旱少雨非常脆弱。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未来50~100年,全国多年平均径流量在北方部分省(区)可能明显减少,在南方部分省份可能显著增加,这表明气候变化将可能增加中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几率。二是未来50~100年,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北方部分省(区)的人均水资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剧。三是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情况下,未来50~100年,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西北省(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冰川、冻土、内陆湖泊和湿地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近50年中国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冻土最大减薄了4~5米。未来主要变化趋势有:一是内陆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少数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高山、高原湖泊最终将缩小。二是冰川与冻土面积将加速减少。三是积雪量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减少,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这意味着冰川融水将使河川径流的补给和季节调节能力大大降低。

气候变化导致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呈上升加速趋势,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海平面及河口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中国沿岸海平面仍将继续上升,沿海淹没范围扩大。二是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几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三是咸潮海水入侵加剧,影响河口地区淡水供给。四是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也将加大。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战略对策

全球变暖趋势已不可避免,我们要未雨绸缪,从最坏处着想,研究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战略措施,特别是要研究针对极端气象事件的有效适应措施,提高应对复杂条件下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强化水资源管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思路,在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退田还湖(河)、平垸行洪、疏浚河湖,对于生态严重恶化的河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修复和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建设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联通,逐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加强水资源控制工程(水库等)建设、灌区建设与改造,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

3.加大水资源配置、综合节水和海水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等。研究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重点突破精量灌溉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备,加强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加强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

4.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加快水电开发步伐,重点加快西部水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资源。通过上述措施,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亿吨。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范文5

气候模拟的结果显示,未来20年长江流域气温仍将升高,这与西南地区气候趋势相一致;上游地区降水量将会增加,将对三峡水利工程防汛安全产生一定影响;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可能减少,下游地区干旱将呈增多趋势。气象部门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服务能力,为三峡水利工程运行和长江流域防汛抗旱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此外,气象部门还将进一步强化重大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影响评估工作,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支撑。

一、近50年来三峡库区气候变化趋势与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基本一致

(一)近50年来三峡库区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三峡库区原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环境,终年气候温暖湿润。库区年平均气温17.8摄氏度;1月气温最低,为6.7摄氏度,8月气温全国最高,达28.2摄氏度。

1961年以来,库区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最近10年较20世纪60年代升高了0.4摄氏度。库区气温的变化趋势与西南地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基本一致,2004年库区蓄水后这种趋势没有明显变化(图1、图2)。

(二)近50年来三峡库区降水量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

近50年来,三峡库区降水量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为多雨时期,60年代到90年代降水略少;本世纪以来库区转为少雨期,是近50年来降水量最少的10年,年降水量由原来的1100多毫米减少到1000多毫米,减少了10%左右。库区降水的变化趋势也是与西南地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基本一致的(图3、图4)。

二、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库区与周边气候没有明显变化

(一)三峡水库蓄水后产生夏季降温和冬季增温效应

通过对靠近水库和远离水库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对比分析,近库区和远库区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但在2003年以后,两地气温差值增大,比2003年前的差值增加了0.3摄氏度。蓄水后近库区夏季升温幅度略大于远库区,两地气温差值减小0.1摄氏度左右;冬季近库区增温幅度略大于远库区,两地气温差值增大了0.4摄氏度左右。蓄水后使库区产生了冬季增温、夏季降温的局地气候效应。

(二)三峡水库蓄水后附近地区降水没有明显变化

分析表明,近库区和远库区年降水量的变化在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基本一致(图5)。两地降水量的比直可以认为是去除了大尺度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分析指标。近50年来,两地降水比值没有呈现明显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蓄水后降水比值的波动仍处于正常的变化范围内,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附近地区降水没有明显变化。

三、三峡水利工程对附近气候影响范围不超过二十公里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水库蓄水仅对附近2公里范围内的气温有明显影响;水库蓄水导致附近地区降水减少程度因季节有所差异,其中,在冬季水库10公里区域内降水仅减少1%~2%;夏季水库10公里区域内降水减少程度小于5‰总的来说,三峡水利工程对附近气候影响的范围不超过二十公里。

四、大气环流和大气下垫面热力异常是长江流域出现旱涝灾害的主因

(一)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发生在代际变化的少雨期

近年来,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先后发生严重干旱,其中包括2006年川渝大旱、2009/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以及今年长江中下游冬春严重干旱等。这些旱灾的发生与我国大尺度的旱涝转换规律和降水演变特征有关。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前后长江流域经历了一个多雨的时期,从1999年开始转为少雨期,近十几年来,长江流域降水量减少了10%~12%。长江流域的,干旱正是在这种大的少雨气候背景下发生的。

(二)大尺度大气和海洋异常是造成大范围干旱的主因

大气中的水分循环包括外循环和内循环,外循环即按地球自转规律水汽随大气环流进行输送的循环,内循环即局部区域内大气局地环流中的水分循环。就自然降雨而言,外循环的水汽对各地降雨的作用占95%,内循环的水汽对各地降雨的作用占5%左右。三峡水库蓄水虽使附近水汽的内循环产生一定变化,但这种水汽内循环相对于外循环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导致比它面积大很多倍的区域性旱涝灾害的发生。实际上,长江流域近几年发生的干旱和洪涝等气象灾害主要是由于海洋温度和青藏高原积雪的变化造成大范围大气环流和大气下垫面热力异常所引发的。

五、长江流域上游未来降雨将增加,中下游可能减少

气候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范文6

1.1水利工程建设对大气温度会造成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水库的区域原先可能是陆地,现在为了能够适应水利的需求,就将其改造为水面,这样大气和陆地之间的空气对流就变成了和水面之间的对流。所以能量的交换的强度和方式都与之前不同,那么必然会导致大气的温度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冬天的时候空气和水库之间的温度要比陆地的高,但是在夏天就截然相反,空气和水库之间的温度要低的多。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大气温度有明显的改变和影响。

1.2水利工程建设对雨水会造成影响

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当地的雨水的量和降雨的时间都会造成影响。在影响降水的诸多因素中,其中一个是如果温度比较高,导致水面蒸发的水蒸气比较多,那么空气中的湿度会相应增加,从而会导致降雨。另一方面,如果在起大风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流线辐射,这样对降水量会造成减少。因为库区是水面,若是在暖季的时候,水面的温度会比较低,其大气的结构会比较稳定,从而不容易发生对流,也会致使降雨量降低。由于水利工程的建成,就会有水库的存在,那么在不同的季节,就会对降雨有极大的影响。在空气湿度比较大的地区,其空气中蕴含的水蒸气比较多,那么这时降雨的条件就取决于对流的发展或空气上升运动的强弱,因此在气候较暖的时候,库区上方气压稳定,就会导致其附近的降雨量的减少。相反在气温比较低的季节里,库区的上方气温比较高,空气湿度大,所以就会导致附近地区气温降水比较多。对于在比较干旱地区建成的水库,由于水库的影响,水库所在区域常年的空气湿度比其他干旱区域要大的多,因此无论气温是高还是低,都会有较多的降雨量。唐康绥化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绥化152062

2.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坏境其他方面的影响

2.1对生物的种类会造成影响

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会对经过长期优胜劣汰形成了的物种平衡的一种状态造成影响。对于生态环境是需要平衡的生态体系和规律的,这其中生物的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种类的繁多对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构成环节。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中的生物和陆地上生存的生物都会产生影响,影响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据调查情况来看,在水利建设工程中对生物种类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在众多的影响中,对于在建造水利工程的水域中的生物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比如会导致在水库中的储存的水比外界的水位要高,那么在水中生存的生物如果遇到要产卵,其需要的坏境就发生了变化,就会比之前要困难的多。同时,水位的升高会造成河流的生态环境和系统发生变化,水中生物的生长环境也会受到影响。在河流中生存的鱼有其本身的生存习性,比如其每年都会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迁徙,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建成,造成其迁徙路线的路线被阻断,那么就会使得鱼的种类急剧的下降,从而对鱼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影响。不仅是水中的生物会遭到影响,对于陆地上的生物也不能免于受影响。如果需要建成一个水利工程,就会占用陆地,那么就会占用陆地生存的生物的土地,对这些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而造成的破坏是永久性的。因为水利工程的用地,那些生物永远都不能回到他们原来的家园。与此同时,对于水利工程所占用的地区的土地,其会造成土地的土壤的特质发生变化,其中土壤很可能会出现盐碱化和沼泽化,这样对生态坏境的破坏非常大。总之,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水会淹没大量的地区,夺取了各种生物的生存地点,和改变了它们的生存环境,这就造成了生物种类的急剧减少。

2.2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会造成影响

为了适应我国发展的需求,水利工程的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逐渐扩大,但是与此同时给生态系统的平衡也造成了巨大了破坏。水利工程的建成,可以对我国生产用水上有巨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根据意愿调节水量,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整个过程中,必然会占用土地,各种施工材料的运输,人员的工作,各种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在水库建成后,对当地的环境和气候也造成了改变,从而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此对整个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破坏。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淹没大量的草地和森林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使原先生存在那里的生物造成了影响,同时对气候、降水、土壤等各种方面都会造成破坏。而且水利工程的建筑选址会在高山峡谷地区,这都是一些生态坏境好和生物种类丰富的地区,但是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会使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了破坏,而且会造成永远也无法恢复的状态。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