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兽医体系范例6篇

猪场兽医体系

猪场兽医体系范文1

一、实施对象和方法

全县辖区内所有生猪养殖场(户)全部纳入可追溯体系建设范围。

具体操作方法:由操作人员用智能识读器扫描二维码耳标——将耳标佩戴上猪耳——免疫后将免疫信息实时输入智能识读器并上传。重点输入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等强制免疫信息,有条件的还可以输入其它疫病免疫信息。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配备有专职操作人员,并经培训合格后,由本场操作人员具体实施。其他生猪养殖场户(包括散养户)在春、秋季集中免疫和平时补免时由镇街、开发区畜牧兽医站防疫人员实施。

二、设施设备配置要求

用于信息输入的智能识读器、IC卡、SIM卡和二维码耳标由县畜牧兽医局统一组织采购并组织技术培训,每个镇(街道、开发区)根据养殖量和防疫员数量配置相应的识读器。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配置用于防疫识读器1台。生猪二维码耳标统一由各镇(街道、开发区)到县畜牧兽医局登记领取,并发放到场(户);存栏1万头以上规模猪场以场为单位到县畜牧兽医局自行领取。

三、工作要求

1、确定实施单位和人员。各镇(街道、开发区)畜牧兽医站和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都要明确追溯工作负责人和具体操作人员,由专人负责追溯工作。追溯工作负责人、具体操作员名单(详见附件1)请于7月20日前上报县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科。

2、加强培训和指导。生猪免疫标识及猪肉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生猪养殖场(户)对这一新生事物认识还不够,尚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县畜牧兽医局要组织开展相关操作技术培训,并开展现场工作指导。各镇(街道、开发区)也要加强可追溯工作的宣传和日常监督指导。追溯工作负责人要定期查看上传的信息,及时掌握追溯工作进展,开展到场到户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可追溯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有序推进。

3、规范耳标使用。生猪耳标实行一畜一标,在左耳中部佩戴,从县外购入已佩戴耳标的生猪,需要再次佩戴耳标,在右耳中部佩戴。新出生仔猪,在国家规定强制免疫疫苗首次免疫时佩戴二维码耳标;从县外引进的,在到达本场10日内佩戴二维码耳标。佩戴的二维码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时,应补戴新的二维码耳标,如生猪死亡,应当注销该二维码耳标。

4、开展追溯管理。生猪出栏时,产地检疫要通过扫描耳标的二维码查询免疫记录,对检疫合格的,出具动物检疫证明,并上传产地检疫信息;到县内各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的生猪,要通过扫描耳标,读取防疫和产地检疫信息,才能进场,并及时注销二维码标识。达到免疫日龄的仔猪在调出县境时,必须加挂生猪二维码标识。如发现有重大动物疫病,应根据耳标编码追溯原产地,通报原产地及时采取疫情控制、扑灭措施。对养殖环节死亡的动物和屠宰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及其产品,要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并上传信息。

猪场兽医体系范文2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20*年度工作评议的日程安排,评议州畜牧局工作调查组在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国亮的带领下,于12月9日至12月18日,对州畜牧兽医局近两年来的工作,开展了评议调查。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体系及自身建设等内容,采取一听(听汇报)、二看(看现场)、三座谈(与干部职工、州人大代表等座谈)、四征求(征求州分管领导、纪检部门意见)的调查方法,对州畜牧兽医局的工作进行了评议调查。一是召开了州畜牧兽医局中层以上干部、离退休干部代表、二级单位负责人、县市畜牧兽医局长会议进行评议动员和测评;听取了州畜牧兽医局局长田凤培关于近两年来全州畜牧兽医工作的情况报告,并分别与参会人员进行个别座谈。二是在州直分别召开了与畜牧兽医工作相关部门、服务对象代表及恩施、宣恩两县市在州直工作的州人大代表座谈会议,进行座谈和测评,并走访和征求了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和州纪检部门对州畜牧兽医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到恩施和宣恩两县市分别召开了州人大代表和分管领导会议,对州畜牧兽医局、财政局、卫生局、环保局工作进行了评议和测评。同时,又分别到两县市的畜牧、财政、卫生、环保局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对州直对口局进行评议和测评。四是参观了恩施市华硒生态农副产品工业园和凤凰山种猪场的生产和建设情况。并于12月22日,听取了其他三个评议调查组对建始、巴东、*、咸丰、来凤、鹤峰等6县市畜牧工作评议调查的情况介绍。现将对州畜牧兽医局工作评议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两年来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州畜牧兽局是州政府承担全州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局,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畜牧兽医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负责动物防疫、检疫、兽医、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等监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及体系建设、生产发展等。

20*年以来,全州畜牧业在遭受了生猪蓝耳病的入侵、特大冰雪灾害和生猪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州畜牧业生产仍然获得了快速发展,20*年全州畜牧总产值46.4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农业总产值的37%;预计20*年可望实现牧业总产值5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猪、牛、羊、禽出栏(笼)分别达445万头、6.9万头、45.2万只、1117万羽,同比分别增长17%、38%、22.8%、70.5%;肉类总产量42.7万吨,同比增长26.9%。两年来,州畜牧兽医局在依法履职,推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狠抓科技兴牧,壮大畜牧产业。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生产发展,州畜牧兽医局在全州结合实施相关项目,落实惠牧政策,从改造栏圈、改良品种、扩大规模、科学喂养等方面,引导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20*年以来,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建议州政府先后召开了四个专题现场会议。一是在来凤召开了生猪养殖大户发展现场会议;二是在恩施召开了标准化、规模养殖新模式推广和建设市场主体现场会;三是在巴东召开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四是在*召开了标准化模式养殖现场会,推介该市建设万头养猪场和畜禽规模养殖的经验,研究和部署了相关工作。在标准化养殖方面,重点是结合本州实际,狠抓了小户连片型、小区连户型、大场大户带动型三种养殖小区规模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州已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150”模式大户552户,山羊“1235”模式大户417户,林下养鸡模式大户1800户、“猪沼x”模式大户64011户、家庭牧场3019户。在规模养殖上,重点抓了生产大县、大乡、大村、大户的发展,预计今年出栏生猪60万头以上的县市可达4个,5-10万头的乡镇20个、5000-10000头的村500个、50-5000头的大户10000个。在栏圈改造方面,重点抓了现代化养猪场的建设,达到圈内温度可控、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全进全出。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拉动,全州已建成标准化的万头养猪场8个,千头以上的122个,500头以上的499户。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淘汰了劣质种猪1900头;狠抓了优化的多元杂交组合的推广;加强了“三群一站”的建设。

(二)狠抓“龙头”培植,发挥辐射作用。为了发展壮大畜牧业生产和加工龙头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州及各县市畜牧部门,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落户我州办厂(场);二是帮助龙头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三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四是在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等,有力地促进了畜牧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如恩施市建成了九洲牧业公司、好又多华硒生态园、凤凰山种畜场、大旺牧业公司、翔盛牧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市*公司年屠宰200万只家禽的自动化生产线已投入生产,土家牧业公司3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已正式动工兴建。同时,各类市场流通主体逐步兴起,全州涌现牧业专业合作社80个。恩施市盛家坝乡桅杆堡牛交易市场,以翔盛牧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建设山地黄牛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经营形式,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

(三)狠抓疫病防控,确保产业安全。抓好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全州畜牧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也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安全。两年来,州畜牧兽医部门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始终作为整个畜牧兽医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积极给政府当参谋,强化各级政府动物防疫的措施和目标责任。二是对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行动。三是加大对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的跟踪督办和检查。四是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全力果断处置。如去年的生猪蓝耳病发生后,果断采取措施,各地严格按照处置规范进行防控,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疫情得以控制和扑灭,并受到省里的好评。由于20*年的动物防疫工作动手早、抓得实,实现了上半年零疫情、全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防控目标。

(四)狠抓依法监管,切实履行职责。在贯彻实施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方面,首先是加大了学习宣传贯彻力度。重点抓了畜牧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的学习贯彻。两年来,先后两次举办了有400多人参加的培训班,对乡镇技术人员和防检员普遍轮训了一次。第二,依法加大了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一是狠抓了兽药饲料和畜禽产品抽样检查。20*年累计抽检兽药40批次,畜禽产品60余批次,合格率为95%;累计查处不合格蛋白饲料原料1.318吨、牛用浓缩饲料0.2吨、其他饲料16.38吨,涉案金额7.89万元;查处假劣注射液42963支、假劣兽药(粉剂、消毒液)5692公斤,涉案金额8.26万元;取缔无兽药经营许可证经营企业1个。从抽查的畜产品结果看,我州畜产品中未发现药物残留超标和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三是加快了无公害畜禽产品一体化认定认证工作。全州新增畜禽产地产品一体化认定认证16个。第三,加大了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到目前为止,全州虽然已有12家肉类加工企业和21家饲料生产企业,年可屠宰加工生猪250万头和生产饲料6万吨。但多数规模不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如肉类加工企业,大都只是简单的屠宰和分割,未形成知名品牌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二)牧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草食畜牧业生产是我州的一大优势,虽然畜牧部门过去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但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生猪的发展,草场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动物防疫所需的设施设备及经费不能保证工作的需要。一是州、县、乡三级均缺乏应急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尤其村级冷链设施断档;二是防疫收费从2009年起停收后,防疫注射经费急需落实;三是防疫应激死亡赔偿太低(50斤赔40元),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四是应急疫苗储备经费不落实。

(四)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全系统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近十年州县市局未进一个新人,乡镇兽医人员50岁以上的占6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二是基层集体兽医人员待遇不落实,生活无保障,多数地方集体兽医养老保险未解决,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是我州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五)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缺乏手段。目前州及县市均没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场所和仪器设备,凡抽检均要送省里检测。

三、测评情况及总体评价

(一)测评情况。参加对州畜牧局工作测评的总人数为332人,满意票为308票,占总测评人数的92.77%,基本满意23票,占6.89%,不满意3票,占0.8%。其中参评的州人大代表2*人,满意票188票,占90.4%,基本满意17票,占8.2%,不满意3票,占1.4%。

(二)总体评价。从评议调查总的情况看,两年来,州畜牧兽医局,紧紧围绕全州畜牧业的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一是围绕产业兴州战略,突破性地发展畜牧产业。特别是在争取和落实中央、省、州有关兴牧惠农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工作力度,创造了全州畜牧业发展“七超历史”的大好形势。二是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积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注重自身建设。现任领导班子是一个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求真务实、民主和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好班子。他们按照州委“两提高、两满意”的要求,坚持从教育入手,按制度办事,讲政治、顾大局,讲团结、守纪律,机关及系统形成了心齐、风正、干劲足的良好氛围。四是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均能做到按时办理和回复,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四、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畜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要做到有规划、有措施。要在解决饲草冬储上下功夫,在全州大力推广恩施市“1235”养羊模式和“12352”养牛模式。

(二)进一步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要在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效益上做文章;在形成产业链,即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形式上下功夫。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企业,要在提高工艺水平、增加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上下力气。

(三)进一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把春秋两季普注和每月补针的防疫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要争取投入,改善防疫工作的条件和手段;三是要研究解决生猪防疫应激死亡赔偿过低而影响防疫不到位的问题;四是防疫收费取消后,要向政府争取尽快解决防疫所需经费,以利“春防”工作顺利进行。

(四)严格执法,加大畜禽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重点要加大动物屠宰检疫、兽药、饲料市场监管和畜禽产品市场监管的力度。

(五)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增强畜牧兽医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加大对基层兽医人员技能的培训,改变目前多数兽医只会医猪的现象。二是逐步解决畜牧兽医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三是积极妥善解决集体兽医养老保险的问题。

猪场兽医体系范文3

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1、按照《市兽医局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安排》截止10月底全市全面完了动物防疫工作,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牛羊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五种主要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分别达到了98.2%、99.6%、100%、98.4%,免疫抗体监测均在80%以上。实现了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的形势。

2、今年在“甲流”疫情形势下,我局立即在全市大、中、小型猪场、市场、屠宰场、开展猪流感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共设立监测点126个,累计监测生猪68万头份,坚持了周报制度,通过点面监测,生猪引种中转监测、交易屠宰等监测,目前,我市尚未发现疑似猪流感病例,保证了动物产品卫生安全和质量安全,目前猪流感监测工作仍在继续。

3、加强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信息的报告,及时报送兽医工作信息,截止10月底,全市已向省动物防疫网报送工作信息66条,其中: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报送48条。及时、准确的向省、市业务部门传递报送了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展和动态。

4、改进作风,宣传兽医职能,今年7月24日市兽医局领导带领动物检疫、防疫人员走进市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市人民介绍兽医工作职责,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承诺防疫服务事项,接听了群众对防疫、检疫问题的电话,宣传了兽医公共卫生知识,推动了兽医管理工作。

二、主要工作经验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市兽医局在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维护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和畜产品安全为已任,以保障畜牧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切实落实重大动物防控决策和部署,从思想上做到了高度重视,工作上密切监控,应急上积极主动,提出“政府保免疫密度,兽医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具体要求,营造了各行业支持关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氛围,形成了协作防控的合力。

2、开展防疫执法检查,近年来,兽医局坚持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市防疫进展、免疫效果进行检查和指导工作,通过检查对全市防疫进度、质量进行了通报评比,引起了县乡的重视,已形成了机制和规范。

3、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在完善市、县改革的同时,着力加强了乡村兽医防疫体系改革。目前,市县成立了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了兽医管理、兽医执法、技术支撑三大机构的改革,分别承担管理、执法与技术服务职责。全市102个乡镇设立了兽医站,为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乡镇级兽医已纳入财政全额供给,全市配备了1700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县、乡、村四级兽医体系。有效保证了兽医工作的顺利开展。

猪场兽医体系范文4

关键词能繁母猪;信息预警;现状;建议

能繁母猪信息预警体系建设是浙江省畜牧兽医局推出的一项智能化动态管理能繁母猪的创新举措,是该省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业、财政、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共享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该系统的建设是保持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基础[1]。该系统建成后,将有利于畜牧兽医部门及时掌握准确的能繁母猪信息,在生猪生产、宏观指导、政策落实和监督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保险机构及时掌握能繁母猪信息,及时开展能繁母猪的承保、核保、定损、理赔等工作;也有利于财政部门随时监督各项扶持能繁母猪相关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发挥扶持资金绩效。

1建设情况

温岭市高度重视能繁母猪信息预警体系建设工作,该市畜牧兽医部门成立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协调、安排和布置系统建设,制定了系统建设方案,并积极监督指导具体建设工作。为解决相关设备购置资金问题,该市畜牧兽医部门还积极向财政部门申请了15万元用于仪器设备的采购,为全市所有基层动物防疫员配备了无线射频识读器,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温岭市还专门邀请设备供应商技术人员对防疫员开展手把手的设备操作培训,确保所有防疫员都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此外,通过指定专人负责该系统网站基础数据的建立和维护,将防疫员信息、行政村信息和养殖场(户)信息逐一录入系统,以确保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实施。

在完成所有前期准备工作后,温岭市畜牧兽医部门还在部分养殖场进行了试点工作,并于9月在全市开展能繁母猪个体信息采集和核查工作。能繁母猪个体信息采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该市畜牧兽医系统克服多重困难,按时完成了对全市1.3万多头能繁母猪个体电子耳标钉载、基础信息的采集、数据上传和信息核查工作,并对能繁母猪的生产、防疫、保险、迁移、死亡和淘汰等进行动态管理,初步建立能繁母猪信息预警体系。

2存在问题

2.1硬件设备不够稳定

一是无线射频识读器的设计问题。该识读器通过无线数据网络(GPRS)进行数据传输,在山区或者识读器使用高峰期,经常会出现网络信号不好或进不了系统等状况,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二是电子耳标问题。该耳标公扣质量较差,经常出现公扣钉载时断裂问题。同时,由于母猪之间有时出现互相撕咬的状况,极易造成耳标松动脱落而无法找到,阻碍后期识读的进行,无法实现对母猪生长信息的动态管理。

2.2系统建设维护难度大

一是温岭市能繁母猪基本上以家庭散养为主,大多数养殖户文化程度较低,难以按照系统建设的要求进行操作和配合,导致系统动态数据更新难度大。二是温岭市的基层防疫员队伍力量不足,年龄结构老化,整体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差,而该系统建设工作量大,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薄弱的技术力量给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2-3]。三是系统运行资金难落实,该系统的建设与动态管理维护需要一定的资金,防疫员额外大量增加的工作量也需要一定补贴,否则该项工作难以持续开展,但该体系建设需要的资金还未列入财政预算,将影响到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母猪动态管理难度大

一是温岭市除了10个规模养殖场自行购买无线射频识读器进行独立操作外,其余1万多头母猪都以散养为主,分布于全市2 600多个养殖户中,相对较分散,而要靠全市50位动物防疫员进行母猪的生产、防疫、迁移、死亡等动态管理,工作量太大,操作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二是母猪买卖流通速度快,已钉载电子耳标的母猪按规定应该在卖出前先由负责该辖区的防疫员进行迁出操作,在买入后由当地的防疫员进行迁入操作,但由于养殖户的不配合,常常直接将母猪卖掉,造成母猪流通管理混乱,致使系统网站动态数据难以更新。

2.4耳标回收难度大

钉载到能繁母猪上的电子耳标在脱落或者母猪死亡、淘汰后,需要回收到畜牧兽医部门。但是耳标脱落后经常是无法找到的,母猪的死亡、淘汰情况需要养殖户积极配合告知防疫员,并由防疫员回收交回畜牧兽医部门,由系统管理员将耳标注销[4]。这项工作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工作机制,需要广大养殖户的积极配合,需要一支强大的基层防疫员队伍才能顺利实施,难度较大。

3对策

3.1加强政策宣传教育

畜牧兽医部门应加强对能繁母猪信息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进行宣传,同时加强体系建设相关规定及操作要点的宣传,使广大母猪养殖户和基层动物防疫员提高生产认识,掌握能繁母猪信息预警体系建设的关键操作要点,积极参与和配合畜牧兽医部门开展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3.2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有关部门应切实改善畜牧兽医发展环境,提高畜牧兽医从业人员地位,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畜牧兽医行业,从而提高畜牧兽医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畜牧兽医部门应加强基层防疫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使其能熟练掌握无线射频识读器和耳标钉载的操作技术,掌握母猪生产、防疫、迁移、死亡和淘汰等日常动态信息的采集和上传工作,确保体系建设正常运行。

3.3落实相关配套资金

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把能繁母猪信息预警体系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从而确保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方面,要继续落实能繁母猪补贴、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母猪养殖户的资金补助力度,提高养殖户配合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出台激励政策,提高从事体系建设防疫人员的待遇,保障防疫人员切身利益,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参考文献

[1] 应华.能繁母猪信息预警体系的建设与建议[J].浙江畜牧兽医,2010(3):30.

[2] 袁正宇.余庆县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1):88-89.

猪场兽医体系范文5

关键词高职兽医;实践技能;模块;构建

中图分类号S85-4;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026-02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经过2年的系统学习,通过课程实验、课程实训、顶岗实践等掌握了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但由于实训条件(仪器台套)、时间等的限制,有些学生还不能熟练掌握[2-3]。

高职毕业生主要在养殖场、各级畜牧兽医站、饲料生产企业、兽药销售企业、生物制品厂、动物及食品卫生检验部门、宠物诊所、动物园等单位工作。同一单位(岗位)学生应掌握的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共性,学生的技能培养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不同单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有明显的不同,常规的实践教学模式由于实训条件(仪器台套)、时间等的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因此,针对各就业岗位的特点,构建相对合理的实践技能模块,在就业之前,根据就业岗位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使毕业生能直接上岗就业。

1就业岗位与实践技能调查

1.1就业岗位调查

1.1.1调查方法。通过走访、座谈、电话了解近年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结合单位提供的就业资料,按从事本专业(分生产场厂、销售服务单位、宠物医疗单位、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观赏动物单位、自主创业等)、非本专业(分从事其他工作、升学、自主创业等)、升学等进行分门别类统计。

1.1.2调查结果。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有:生产场厂(主要是猪场)、销售服务单位、宠物医疗单位、国家事业单位及从事非本专业工作等。具体见表1。

1.2实践技能调查

1.2.1实践技能调查方法。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的单位走访、召开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座谈会、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单位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和学生在工作中最常用、最适用、最需要的技能。

1.2.2实践技能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就业单位(岗位)在日常工作最常用、最适用、最需要的技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猪场当兽医的毕业生很多人认为猪的剖检(大体解剖)很重要,他们认为能够有助于疾病诊断,除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外就是病理变化,至于实验室诊断,目前很多猪场条件还不具备,同时他们认为畜舍消毒、动物免疫技术、抗体水平检测、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母猪助产、小公猪(自繁自养的猪场)也很重要;在兽药、饲料销售企业当售后服务的学生认为与专业有关的最主要是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建议,一般这些单位要求从业人员有生产场(厂)工作的经历,在检疫部门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经常用到。

2实践技能模块构建

2.1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模块

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模块包含:动物解剖技术、动物器官形态结构观察技术、家畜的接近与保定技术、动物临床检查技术等。这些技能在常规教学中都需要实验动物,而实验动物日常饲养管理难度比较大,不可能长久饲养,平常的教学不可能把这些技能集中在一起,因此实验动物利用率低;而集中训练可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安排工作7 d集中训练该项技能。

2.2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

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包含: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方法,血涂片的观察,显微镜油镜的选用及细菌形态结构观察,细菌标本片制备及染色法,细菌的分离、移植和培养性状的观察,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检查,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常见疫病血清学诊断技术(快速诊断),超声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兽医临床常用生化检验技术。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在调查中有些不同看法,主要是现在500头母猪以下的场,很少建有完善的实验室,出现疫病时,主要是采取病料送检[4]。很多学生认为,一些操作简单、快速、常用的试验还是在场里做比较好,比如常见疫病血清学快速诊断技术(虽然结果不稳定,但可以作为参考)、药物敏感试验等。从现在猪场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动物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还是很重要的。

2.3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

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包含:灌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穿刺法、冲洗法、小公猪技术、动物助产手术及脐疝、腹壁疝、阴囊疝的外科处理等。在这一模块里,小公猪技术、动物助产手术、脐疝、腹壁疝、阴囊疝的外科处理无法做到现场多次反复操作训练,脐疝、腹壁疝、阴囊疝的外科处理可以用其他方法替代训练。

2.4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

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包含:动物畜舍消毒技术、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免疫技术、抗体水平检测技术、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等。在这一模块里,在场(厂)的同学强调动物畜舍消毒技术、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免疫技术、抗体水平检测技术、动物隔离检疫等很重要;在检疫部门则认为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很常用。动物检疫这部分的训练可以在屠宰场进行。

3结语

兽医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构建和实施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所不同,不同点在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而兽医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是根据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兽医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单位所需要的技能集合成的,在学生进行毕业生产实习前利用2个月左右时间集中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对主要技能的操作应用更加熟练,能在生产一线直接顶岗实践。

根据福建省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在集中训练时要有所侧重,特别是对于即将从事宠物诊疗的毕业生,要特别注重实验室诊断方面的学习,如超声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兽医临床常用生化检验技术等的训练。在就业单位调查中发现,兽医与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没有明显的区别,在猪场工作的毕业生认为人工授精技术、产房的饲养管理技术很重要。

4参考文献

[1] 范学伟.畜牧兽医专业(畜牧部分)实践技能手册的开发及在教学中实践效果[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2):95-97.

[2] 曲永利,张洪友,苗树君.畜牧兽医专业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40,42.

[3] 吴云,龚云登,向大育,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57-158.

猪场兽医体系范文6

一、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构建应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大部分中职生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就读中职学校,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缺乏学习主动性,如果学校仍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学科体系中适度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深入养殖企业,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职业岗位的意义,确定职业岗位中应具有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从而确定工作任务,并将其归类为8个行动领域、22个学习领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综合素质课、技能平台课、技术课和拓展课。其中,猪病防治是技术课的核心学习领域之一,是由动物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外产科学和中毒学等传统学科有关猪疾病部分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按照养猪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学生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如猪病预防、诊断、治疗、保健等职业岗位能力,为我国养猪业保驾护航。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种规模猪场、动物医院和兽药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猪病防治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猪病防治课程学科体系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深入养猪企业,对岗位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由养猪企业的猪病专家、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研讨,最后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按照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第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据,根据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关健技术和综合技能,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归纳为5个项目(猪场预防保健技术、哺乳仔猪疾病防控技术、保育猪疾病防控技术、育肥猪疾病防控技术、种猪生产疾病防控技术)和14个能力目标。

第三,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及时将猪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技术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四,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猪病防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实训场所,如猪病诊疗实训室、动物医院、校内实习猪场和校外养猪企业等场所建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第一,猪病诊疗实训室,包括猪病诊断室和猪病治疗室。猪病诊疗实训室内病理标本充足,诊断仪器先进、治疗设施完善,能完成常见病毒性、细菌性等猪病的实验诊断,能满足猪病防治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还对校外养猪企业开展常见猪病病原的检测与诊断。

第二,动物医院为周边养殖场开展常见猪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业务,并充分利用门诊猪病病例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猪病的诊断、检测和治疗等知识技能提供了与兽医诊疗机构一样的工作环境,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校内实习猪场为猪病防治课程的猪场消毒、猪疫苗免疫接种、猪药物保健预防及驱虫实训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实习情景中培养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四,校外养猪企业,即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养猪企业基本满足了学生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先后与广西畜牧研究所猪场等10多个养猪场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协议规定学生在猪场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猪场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可以将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专业技能。在服务于养猪企业的同时,学生的猪病防治技能也得到迅速提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

(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猪病防治课程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创新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是案例教学法。它是指在猪病防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包括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式教学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典型的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在具体的病例情境中主动参与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诊查思路和防治措施,最后,教师进行常规讲解。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就是在一个猪病讲授结束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猪病临床案例,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得出初步 诊断结论,分析诊断依据以及所须的进一步检查,然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是现场病例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动物医院或猪病诊疗实训室接诊病例,根椐临诊情况把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现场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对病例展开讨论,并针对疾病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病理变化、诊断依据和防治措施等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要让学生成为现场病例教学的主角。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达到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文本、图片、视频、声音等素材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平时拍摄的猪病症状和病变彩色图片、视频,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成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归纳,以加强学生对猪病症状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信息量,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

(五)完善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

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也是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学校教学改革前,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主要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即考勤占10%、实验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这种课程成绩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猪病防治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后,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猪病诊疗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学改革后的课程成绩评价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40%,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学习过程考核占3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病例分析报告;职业能力考核占30%,这项考核根据现场教学过程、实验实习操作过程和猪病例诊疗过程中学生表现及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实践证明,新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效

由以上对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分析可知,课程改革后,在教师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更明确,课程教学资源更充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对学生考核方法更趋合理化。课程改革主持人主编并出版了《中职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习题集》,发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猪病防治”教学中的应用》等3篇论文。

第二,课程改革制订的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等在畜牧兽医专业试验班学生中试用,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对猪病防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为93.2%。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猪病诊断和防治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学生参加中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达95.2%,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第三,猪病防治的课程改革后,最终集成了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习题集、授课教案、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创建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其教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同类专业课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猪病防治课程经过近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训环境的创建、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猪病防治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够紧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滞后等问题都有待今后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在钜.关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