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范例6篇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范文1

一、统计年度计生工作半年考核基本情况

(一)考核基本成绩

这次考核共设乡级样本点20个,村级样本点20个,流动人口样本点5个。其中,最大村级样本点样本量1229人,最小村级样本点样本量90人;抽样调查3052户,总人数9877人,调查已婚育龄妇女2272人。从考核情况来看,各乡镇办都高度重视人口和计生工作,工作力度普遍加大,计划生育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群众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

1.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按照“基层管理合同化、优质服务系列化、阵地建设标准化、干部队伍职业化、日常工作制度化”等“五化”标准,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城市社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责任制三块基石。村务公开制度更加规范,村级全部设置了计划生育公开栏,423个村居建立了高档次、永久性的公开栏。抽样调查显示,全区村级政务公开率、人口学校参学率、宣传品入户率全部达到100%;计划内引产审批率、节育措施落实率、长效节育措施及时率、避孕节育查体率、各类技术服务随访率、查体免费率等几大率均为100%。

2.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到位,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完善。各乡镇办认真落实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优先、扶持、保障、救助“六位一体”的政策,保障了计生家庭的权益。调查显示,优先优惠证发放率达100%,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晚婚晚育奖励费、退二胎指标奖励费、计生家庭奖励扶助金、基本技术服务免费等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利益导向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人口学校设施项数不齐全;

二是微机信息存在差错;

三是个别街道办事处妇查不到位。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希望有关乡镇办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抓好整改。

二、统计年度人口形势分析

(一)人口平稳发展,任务目标完成较好

截止年6月30日,我区总人口为449769人(不含在校生和户籍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576人,年增长速度为0.13%。年10月至年6月,全区共出生3036人,人口出生率为6.75‰,自然增长率为2.45‰,合法生育率为98.4%,出生性别比为110.5,大部分主要统计指标发展态势良好。

从总体情况上看,全区出生人数略增,合法生育率略有下降。出生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6人,增幅为1.54%,其中一孩出生2341人,同比增加67人;二孩出生675人,同比减少30人;人口出生率较去年同期上升0.05个千分点。全区违法生育50人,同比增加23人,合法生育率为98.4%,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高出市95%的责任目标3.4个百分点。

从出生人口分布上看,年10月至年6月出生人数同比略有增加,其它乡镇办同比均有所减少。各乡镇办违法生育人数分别为:梁才15人,北办8人,彭李6人,北5人,4人,市西、市中3人,2人,市东无违法生育。各乡镇办合法生育率分别为:市东100%,99.4%,市西99.1%,北99%,市中98.7%,98.7%,彭李98.3%,97.6%,北办97%,94%,大部分乡镇办合法生育率均高于与区签订的责任目标值。

从出生性别比看,年10月至年6月,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为110.5,与上年同期对比下降1个比值。其中,一孩性别比为108.6,同比上升2个比值;二孩性别比为115.0,同比下降11.4个比值。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部分乡镇办某一时期出现的自然现象,但也不排除有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可能。

年10月至年6月,全区计划生育手术总量增加,但综合避孕节育率和长效避孕措施落实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降低。全区共实施计划生育手术3638例,同期增加131例,其中绝育手术50例,同期减少9例;放环3119例,同期增加281例。截止今年6月底,全区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为87.1%。由于已婚育龄妇女人数增多,基数加大,综合避孕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

全区采取长效避孕措施人数比重为94.3%,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各乡镇办的长效避孕措施落实率都在93%以上。年10月至年6月,各乡镇办长效节育手术同比增加的是市西、市东、三河湖、北、杨柳雪、秦皇台、梁才7个单位。全区长效节育措施落实及时率较高,达到了85.8%,其中及时率相对较高的是,长效节育措施落实及时率相对较低的是,分别为45.5%和68.4%。

从统计年度看,根据孕情摸底,至今年9月底还约出生1164人,预计全年出生4200人,人口出生率约为9.5‰,能够较好完成市下达的人口出生率12.5‰、自然增长率6.5‰的任务目标。

从自然年度看,今年1-6月份,全区共出生2056人。根据孕情摸底,至年底还约出生2244人,预计全年出生约4300人,人口出生率约为9.55‰。根据近几年生育规律推算,若工作正常开展,均能顺利完成年度人口出生率指导计划和合法生育率责任目标计划。

(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今年来我区计生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

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为期10年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的人口,现已陆续进入婚育期,仅此全区人口出生率每年约上升2个千分点。此外,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也开始进入二孩生育期。

二是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群众希望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农村想生男孩的愿望仍十分强烈,稍有放松,违法生育数量将会迅速反弹。

三是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和低生育水平,是在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下实现的,工作基础仍需稳固。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我区控制人口低生育水平的压力仍然很大。

信息核查数据显示,我区近几年违法生育人数呈上升趋势,从至这8个统计年度来看,合法生育率呈现下降趋势,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仍然严峻。

2.二孩性别比处于失调状态。信息核查回推数据显示,我区至统计年度出生性别比为107.0,其中一孩性别比为104.0,二孩性别比为115.4,总的出生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二孩性别比偏高。年10月至年6月,全区出生性别比为110.5,其中二孩性别比为115.0,都超出了正常值范围。由此可见,由于新情况、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行为的隐蔽性提高,部分群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旧生育观念、婚育观念未能根本转变,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非常艰巨的任务。

3.统计数据依然存在上报不实现象。受基础工作管理不到位,信息掌握不准确,作风不扎实等因素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依然存在着上报不实现象。信息核查数据显示,全区2005-统计年度违法生育漏报率为58.4%。

(三)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在今后的工作中,各乡镇办一定要找准差距,强化措施,严格按照省、市考核指标和上级部署的工作任务要求,扎扎实实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1.认真做好清理清查和上报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出生人口清理清查活动,对年1月1日以来出生的人口全面搞好清理上报。要强化村级责任,深入群众作详细调查,不走过场。对新清出的违法生育对象,要及时上报并下达《征收决定书》进行处罚。认真搞好对漏管已婚育龄妇女的清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下岗职工、空挂户、边角地带、死角村等进行清查,发现漏管的要及时纳入WIS系统,落实措施,建立档案,纳入管理。去年以来被省、市查实有出生人口漏、错报和已婚育龄妇女漏管的乡镇办,要作为清理清查的重点,确保不再出现问题。未发现问题的乡镇办也要高度重视清查工作,逐一进行清理清查,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范文2

作为一个在全国大局中具有生态、资源、稳定等方面特殊战略地位的省份,在教育发展上集中了高原地区、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办学条件落后,办学成本高,教学难度很大。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7所,其中小学1792所(不含教学点95个),初中315所;在校生73.84万人,其中小学在校生51.89万人,初中在校生21.95万人。

我省实施“两基”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年)。年,国家建立“两基”评估验收制度,国家教委下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办法》等文件。年,我省按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稳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两基”规划。市城中区、城西区,海东地区乐都县3个县(区)率先在全省实现“两基”,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为12.3%。

全面实施阶段(-年)。年,我省制定了《省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到年,有16个县(市、区、行委)实现了“两基”。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70.72%,比年增长58.42个百分点。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86%。

攻坚阶段(-年)。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我省制定了《省“两基”攻坚(-年)实施规划》。到年,有18个县实现了“两基”。年,我省最后9个县实现了“两基”。至此,全省46个县(区、市、行委)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比实施“两基”攻坚前的年提高29.28个百分点,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以上。

截至年,我省实现“两基”主要指标的情况为:

(一)普及程度达到验收标准。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58%,女童为99.5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3.62%,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0.55%;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11%、0.74%;16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75%、文盲率为0;18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78%。

(二)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全省有小学教职工27516人,其中专任教师26584人,学历合格率为99.64%;初中教职工15470人,其中专任教师14325人,学历合格率为98.94%;小学和初中生师比分别为19.52∶1、15.32∶1。年以来,全省教职工工资足额、按时发放,未出现拖欠现象。2001年以来新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小学、初中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为100%。

(三)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省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5.27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82平方米。2008年锁定的16.9万平方米D级危房已经全部拆除。小学、初中生均图书分别为12.36、15.79册。小学、初中教学仪器配齐率达到90%。

(四)教育经费达到国家要求。—年,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3.19%、16.72%、21.14%,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21.55%、36.03%、32.56%,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8.36、19.31、11.42个百分点;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733.17元、3395.54元、4126.95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991.36元、4052.02元、5366.32元;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436.96元、777.46元、1235.14元,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554.62元、1001.05元、1630.56元。全省做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教师工资逐年增长的要求。

—年,全省教育费附加应征额分别为1.99亿元、2.38亿元、2.99亿元,实际征收入库数分别为1.74亿元、2.18亿元、2.50亿元,用于教育分别为1.52亿元、1.80亿元、2.52亿元;全省地方教育附加应征额分别为0.33亿元、0.40亿元、0.50亿元,实际征收入库数分别为0.20亿元、0.29亿元、0.36亿元,用于教育分别为0.20亿元、0.20亿元、0.36亿元。全省教育费附加按照《省教育费附加收入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地方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征收、管理和使用。

—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分别为39.14 亿元、53.24亿元、70.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55%、36.03%、32.56%。

(五)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全面实行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推进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完善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断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学年,全省小学、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分别为99.98%、99.96%。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02-03

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存量极大的地区,武汉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从2000年实施实质性资源重组以来,在学科、层次、布局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但目前仍存在如专业结构不合理、形式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等问题。而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程度将直接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本文主要对武汉地区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提出结构调整的改进性建议。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分类

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们的思想基本一致,认为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主要是指高校内部的组成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等等针对高校个体围绕内部教学所形成的自身的联系方式与构成状态。本文研究中主要采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形式结构和专业结构。

二、武汉地区高校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现状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表1数据反映,2006年与2007年就业水平基本持平,但2008年的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按照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与出国留学人数。2010年的非失业率为89.1%,而2010年的考研率为17.99%,可以推算2010年武汉地区高校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71%左右,2011年的就业率也可由此推算出,与2010的就业率基本持平。由此可以看出,武汉地区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一直在推进,但是在促进本专科学生的就业水平方面的收效并不明显。下文将会分析武汉地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

备注: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次《2011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该报告首次采用“非失业率”指标评估大学生就业状况,“非失业率”涵盖“就业率+升学考研率+出国留学率”,即从2010届毕业生开始采用“非失业率”指标评估就业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2007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2008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2011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2012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整理得出。

三、武汉地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

(一)武汉地区高等教育形式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主要是指不同办学形式、学校类型的构成状态,普通高等教育、民办教育、高职教育是三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形式。近年来武汉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较迅速,2011年武汉地区普通院校招生规模已经扩充至278,678人,与5年前招生人数相比,增长幅度达到23.2%,民办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学校数量与在校生数量均逐年增加,但调整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非普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尽管近年来武汉地区的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均较为迅速,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都逐年增加,但普通高等院校的院校数量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幅度之大、发展速度之快,都是民办教育和高职教育所远不及的。

2.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错位竞争缺失。目前,武汉地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很大一部分没有找准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无办学特色,各种形式的教育之间存在无序竞争。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在思想上仍然处于和普通高等教育争地位的状态,对自己缺乏科学的定位。

3.对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有待加强。各种办学力量的争先涌现,给当地政府的宏观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被割裂开来,大量专业重复建设,导致毕业生无法在人才市场形成错位竞争;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办学定位模糊,没有依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优势资源,以此作为他们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①

(二)武汉地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来,武汉地区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也一直在推进中,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根据《2008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2011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2012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提供的就业水平信息,再结合具体实际可以归纳出专业结构调整中尚存的几个问题:

1.专业之间就业率不均衡。根据《2011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2012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整理得出,2010届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前十名专业分别为:交通运输、材料、土建、海洋工程、能源动力、机械、公安、电子信息、地矿、仪器仪表,其就业率范围为74.6%~62.5%,而2010届专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前十名专业分别为:能源动力、公共事业、交通运输、环保、土建、测绘、水利、机械学、材料、电子信息,其就业率范围为98.5%~89.1%。2011届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前十名专业分别为: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安、海洋工程、能源动力、机械、电子信息、地矿、交通运输、仪器仪表,其就业率范围为90.94%~74.77%,而2011届专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前十名专业分别为:能源动力、公共事业、交通运输、测绘、水利、机械、资源开发与测绘、环保、气象与安全、公安学、新闻传播学,其就业率范围为98.95%~91.74%。以上数据可以明显体现出,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高于本科毕业生,且理工科类专业的就业率普遍高于人文社科类专业。

2.本科专业平均就业率不容乐观。根据《2008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整理得出,2007届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前十名专业分别为:外语、管理、新闻、机械、经济、中文、电气信息、材料、法学、农业,其就业率分别为:77.44%、76.42%、73.12%、72.81%、71.36%、66.72%、65.91%、61.42%、60.50%、59.79%,2008届本科就业率前十名专业分别为:外语、管理、新闻、机械、经济、中文、电气信息、法学、材料、医学,其就业分别为:81.3%、80.9%、78.6%、77%、76.9%、76.7%、72.5%、71.4%、66.5%、65.7%。除了排名前十的专业以外,2007届本科专业就业率均低于59.79%,2008届本科专业就业率均低于65.7%,2010届本科专业就业率均低于62.5%,2011届本科专业就业率均低于74.77%,就业水平不容乐观。虽然武汉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一直处在良性调整中,但是对于持续几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并没有采取较为明显的减招、停招措施,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程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3.高等教育趋向综合性,专业特色不突出。从过去的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到高等教育均衡甚至是部分地区过剩,能促进武汉地区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但从整体看,武汉地区高等教育在逐步走向综合性,不乏这样的例子:理科类大学办艺术学院,工科类大学办财经学院,专业特色不突出。

四、提高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率的途径分析

就业率不仅是反映一个高校或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检验一个高校或一个专业符合市场需求程度的重要标准。基于以上武汉地区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问题及其对就业率的影响,笔者对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途径进行分析。

1.多力量办学应突出专业特色,错位竞争。目前民办高等教育、高职高等教育普遍盲目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甚至是教学方法上面都强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似性,缺乏专业特色。各种办学力量应花大力气凝练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与同类高校在人才市场上形成错位竞争。德国制造业走在全球前列,其决定性因素是其拥有数量庞大的高水平技术操作人才。德国的高等教育分综合大学、应用科学大学、艺术院校三大类,其中应用科学大学数量占全部高校的50%以上,应用科学大学一般规模不大,一般只设有几个专业,但特色极为突出,如工程、技术、农林、经济、金融、工商管理、设计、护理等,其课程设置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专业分类较细,教学安排紧凑,培养的是即用型人才,企业“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②。现在,武汉地区乃至中国的企业均迫切需要这样的高水平技术操作人才,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各种办学力量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适应市场需求。

2.高等教育需要具备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时代思维。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一方面必须加强对毕业生择业观的指导,另一个方面要把培养创业型人才纳入教育教学的正轨。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院校做出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必须让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时从心底里形成强烈的创业欲望,让创业成为学生意识领域的追求;第二方面是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首先需要创业氛围的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可以增强学生意识领域对创业的渴望,创业氛围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举行讲座、举办创业论坛、介绍创业明星案例等方式形成,能力培养其次有赖于学校办学思维的解放,学校应该把自己看成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如可以在学校成立学生用品旧货交易市场、鼓励学生自己开网店交易、举办创业竞赛、依托全国各种大赛如电子商务挑战赛、物流设计大赛、营销大赛等鼓励学生将大赛成果实业化等。

3.专业设置必须“以需定教”,服务市场经济。在前文提供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其就业率是较乐观的,例如能源动力、交通运输、机械等等专业,在近五年的武汉地区前十排名榜中年年榜上有名。从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专业设置是重中之重,合理科学的专业设置能够带动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教育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所以高等教培育应该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及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是多变的,独立学院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应对地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准确的预测,使学院的专业设置跟随市场发展的节奏,制定明确的知识能力培养目标,实行“订单式”培养,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做到真正的“以需定教”。

继2010年5月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后,湖北省劳动保障信息中心于2010年6月19日至30日,对武汉市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次调查按照武汉市2010届应届大学生人数(约25万人)约1%抽样,选取的样本院校中部属重点大学5所,省属普通院校5所,高职高专5所,共发放调查问卷2800份。调查报告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两高一低”的现象,即重点大学和高职高专就业率较高,普通院校就业率比较低。如:5所部属重点大学毕业生和5所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分别达88.2%和86.2%,均高出5所普通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近30%。这反映出重点高校知名度高,高职高专学校专业位置与市场对接较好,其毕业生较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报告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一个问题:普通院校如果不能在知名度上与重点高校相媲美,那么其专业设置就一定要像高职高专学校一样适应市场需求,与市场进行良好对接。

参考文献:

[1]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2007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Z].

[2]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2008年度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报告[Z].

[3]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武汉市人民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2011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Z].

[4]武汉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2012年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Z].

[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武汉市统计年鉴[Z].2012.

[6]王彬斐.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浅议[J].价值工程,2012,(25).

[7]司马一民.高等教育的结构是不是该调整[BD/OL].(2012-7-9).

http://.cn/05edu/system/2012/07/09/018640844.shtml.

注:

①王彬斐.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浅议[J].价值工程,2012,(25).

②高等教育的结构是不是该调整[BD/OL].(2012-7-9).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 LMDI方法;教育经费投入;GDP增长;关系

一、引言

较早涉及到教育经济的是亚当・斯密和马歇尔。亚当・斯密在1776年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研究》一书中提出劳动力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劳动率的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劳动力的消耗,劳动率的提高又依赖于教育的助推。马歇尔1890年在《经济学原理》中鼓励人们学习知识,并指出用于人的教育的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教育经费投入作为教育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必定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驱动能力。因此,本文拟对华东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华东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驱动中的影响规律。

二、模型构建

Ang首先提出了LMDI方法,此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不会产生分解剩余项,且允许数据中包含零。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应用LMDI法在能源领域,而其它领域问题的分析尚未涉及。鉴于此,选用LMDI方法对华东地区GDP增长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教育经费投入规模、投入结构和投入效率对GDP变化的影响程度。

(1)

其中,G代表华东经济增长(GDP),J代表华东地区教育经费总投入量,Ji代表第i个省的教育经费投入量,Fi(=Ji/J)代表第i个省的教育经费投入额在华东地区总教育经费中所占的份额,Xi(=Gi/Ji)表示第i省的教育经费产出率。

基期(T-1)和报告期(T)的GDP差异加法公式为:

(2)

(2)式中,分别代表活动效应、结构效应、效率效应。

根据LMDI分解法,在加法分解模式下可得如下式子:

(3)

(4)

(5)

其中,表示各影响因素在教育经费对驱动GDP的贡献率。

三、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择及数据的取得

本文模型数据主要取自于2003年到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上数据均转换为以2002年为基准的实际数据。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便于因素分解,我们选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的GDP总和来代替华东GDP总量,同时选用各省年度教育经费投入视为年度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2、数据描述

根据对华东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与GDP产出的数据统计显示:华东地区在2002 -2011年间,GDP从42649.68亿元上升到178847.4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42%;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从1693.86亿元上升到6330.2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09%,数据反映出经济增长趋势跟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同向相关。但是14.09%小于15.42%,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低于同期GDP的增长率,单位投入的GDP产出由2002年的25.17元上升到2011年的28.25元,说明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的支持效率在上升。由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2002―2011年间GDP产出与教育经费投入都在持续增长。由图1可知,总效应在2007―2009年间大幅度下降,2007/2008、2009年间华东地区GDP总量分别为99289.66亿元、116267.02亿元及128690.10亿元,环比下降1.67%及6.41%;教育经费分别为3346.62、3879.16及4265.36亿元,环比下降了4.10%及5.96%。2009―2011年间总效应又大幅度上升,因为2010、2011年GDP总量分别为152580.14亿元和178847.49亿元,环比增长率分别为7.88%和1.35%;教育经费分别为5108.25亿元和6330.26亿元,环比增长了9.86%及6.16%。原始数据分析表明华东五省GDP总量下降幅度大于教育经费幅度,增长也小于教育经费增长幅度。

3、效应实证分析

根据(3)―(5)式可以分别计算出2002―2011年间华东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三大效应结果,基于以上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1)活动效应。由图1知,活动效应值均大于零,反应出其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持续正向推动作用;2002至2011年间总体活动效应是133756.81亿元,对地方GDP驱动贡献率为98.14%,其年均贡献值是14861.87亿元,年均GDP贡献率是10.90%。上述分析表明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驱动的最主要构成因素是活动效应。

(2)结构效应。由图1知,2002至2011年间结构效应呈水平线;其总体贡献值是80.93亿元,且对华东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贡献率为0.06%;其年均贡献值是8.99亿元,对地方经济增长驱动贡献率为0.00007%。上述分析表明华东五省教育经费投入的结构调整几乎不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3)效率效应。由图1知,2002至2011年间效率效应呈现较小的浮动, 此9年间,其总体贡献值为2451.00亿元,对地方经济增长驱动贡献率是1.80%;其年均贡献值是272.33亿元,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驱动年均贡献率是0.20%。而在2009―2011年间,效率效应略显下降趋势。上述分析表明对于华东目前而言,单位教育经费投入对GDP增长于平稳中略显下降趋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华东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具备持续性的推动力。活动效应对GDP增长贡献最大,可以认为是教育经费投入影响GDP增长的主要方面;省际结构效应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教育经费投入与省际区间的变化对GDP增长产生影响较小。更需引起注意的是,反映单位教育经费投入对GDP增长驱动力的效率效应并对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呈现负面影响趋势。基于以上结论,结合当前教育体制现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华东地区各级政府为巩固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将教育经费投入保持在一定规模水平,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与数量不下降。

第二,从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华东地区的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空间非常之大,不存在会影响到经济效率的问题。显然,教育作为百年大计的战略性事业,其发展不仅事关一地、一地区经济目标的实现,更事关一地、一地区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进而构成该区域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生活具体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三,华东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效率效应不明显,个别年份甚至为负的现实说明,该地区教育经费单位货币投入所带来的效益并不明显。华东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效率效应不彰凸显华东地区在教育机构做大过程中,急需强化内部质量管理,提高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亚当q斯密.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M].唐日松译.2005.P525.

[2] 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 严建国.人力资本理论下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浅析.科教导刊,2011.

[4] 陈彬.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关系认识的历史回顾[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高等教育),1996.4.17-21.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范文5

引言

科学预测区域人口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预测教育适龄人口的特征,可以为一定时期内教育规划科学制定、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等提供必要基础。本研究基于相关人口统计数据,对青岛市受教育人口(3岁-18岁)进行测算,预测2015-2020年的受教育人口年龄、数量、区域的分布状况;从而预测在校生规模,也为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提供人口测算依据。

一、青岛市受教育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结合青岛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及青岛市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来看,青岛市受教育人口数量及分布变化情况明显。2000年以来,幼儿园至高中各阶段的受教育人口数量表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同时,与2000年各年级受教育人口分布相比,2010年各年级受教育人口分布较为均匀,受教育人口数量发展趋于稳定。(参见图1-1)

从全市人口数量来看,根据2012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3月7日)201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69.56万人,增长0.42%,其中,市区(含原胶南市)363.9万人,增长0.74%;四市(县级)405.66万人,增长0.13%。全年新出生人口74910人,出生率为9.75‰;死亡人口62830人,死亡率为8.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7‰。

就受教育人口数量分布而言,全市共有各类大专院校(含民办高校)24所,其中普通高校22所,在校学生29.7万人,增长1.9%。普通中学292所,在校学生37万人,下降0.98%;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88所,在校学生13.7万人,下降6.9%。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2.5%。共有小学840所,在校学生48.5万人,增长1.1%。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

二、预测数据、方法与模型

1.测算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状态人口预测模型(PDE, Population-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alysis)对青岛市受教育人口进行测算和预测。该方法是对多状态生命表和队列构成预测方法的扩展,把人口按照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分为不同的状态。从上世纪70年代起,该方法就应用于研究多个国家人口迁移和分布模式的多区域人口预测项目。(Rogers, 1981)PDE方法在近年被应用于中国人口的预测。(蒋耒文和任强,2005;陈功和曹桂英等,2006)用来考察和预测区域人口发展趋势、受教育状况和城市化水平等。

2.分析模型

2.1确定主要变量

利用PDE模型分析受教育人口的数量和区域分布变化,对于人口数据要求较高。从人口测算的角度看,受教育人口的变化取决于几个因素的交互影响:

(1)区域内人口自然增长情况,需要获得青岛市人口自然增长过程的数据;我们需要通过该数据来测算入学人口数量。

(2)区域内人口迁移数据,最关键的是受教育人口的迁入迁出数据;我们需要该数据来测量受教育人口的变动情况。

(3)不同教育水平之间状态转换的数据;我们需要通过该数据确定受教育的趋势,来确定低年龄组人口按照队列向后自然移动的情况。这也就是教育转换率。

由此,构建模型的数据由以下几方面状态数据构成:(1)人口自然增长率;(2)生育率数据,可能包括会发生变化的生育意愿数据;(3)受教育人口迁移数据;(4)教育转换率。

2.2数据模型

PDE模型可以通过各种状态的组合来预测受教育人口的情况。这些状态主要包括上述分析中确定的变量:自然增长率、生育率、二胎生育意愿、人口迁移率、教育转换率等。

P(i+1) = Pi + Ni + Mi +S+ E

P为不同年份受教育人口的预测数;Pi为基数年受教育人口;N为受教育人口自然增长数量;M为净迁入受教育人口;S为单独二胎政策影响下产生的受教育人口增量;E为测算与实际情况的误差。

本研究采用两种测算方案考察青岛市受教育人口的分年度分区域变化情况。根据测算结果的高低,确定为低指标方案和高指标方案。两条方案的区别主要在于对于受教育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测算方式的不同。低指标方案基于人口普查的育龄妇女获得人口增长率;高指标方案则是基于在校生人数年度变化获得人口增长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种预测结果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教育人口自然增长人数统计口径的差异。低指标数据来自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0岁人口数;高指标数据来自于青岛市教育局受教育人口的统计数据。

3.高指标预测方案

采用PDE模型对青岛市2015-2020年受教育人口进行预测;实施高指标方案,测算结果是较之于2014年受教育人口(基数人口),青岛市2020年受教育人口将增加44.8万。

PDE模型是通过不同状态的组合预测受教育人口的情况。这些状态主要包括上述分析中确定的变量:自然增长率、生育率、二胎生育意愿、人口迁移率、教育转换率等。

P(i+1)= Pi+Ni+Mi+S+E

其中,P为不同年份受教育人口的预测数;Pi为基数年受教育人口;N为受教育人口自然增长数量;M为净迁入受教育人口;S为单独二胎政策影响下产生的受教育人口增量。E为测算与实际情况的误差。

本报告选定2014年青岛市受教育人口数作为基数年受教育人口数。其中,受教育人口数是青岛市3-6岁户籍人口与小学到高中在校人口数之和。

Mi 表示不同年份青岛市净迁入受教育人口数,既包括不同年份青岛市净迁入人口的总数,也包括青岛市不同年份分地区净迁入人口的总数。关于Mi的测算引入了一个公式:

Mi=k*(Pi-Pi-1)

其中,k为2014年青岛市受教育人口迁入率。由于不同市区迁入的受教育人口的数量不同,因此其迁入率也存在差异。所以需要对不同市区的k值进行测算。

本报告将不同市区的k值分别定义为k1、k2、k3、k4、k5、k6、k7、k8、k9、k10、k11,代表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李沧区、城阳区、黄岛区、胶州市、胶南市、即墨市、平度市、和莱西市,k值表示青岛市受教育人口总体的净迁入人口率。以2014为基础数据,k=M/Pi,测得k=0.369。根据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受教育人口的数据,以学生身份证号前四位为依据,将非3702的人口算入迁入人口,因此测得2014年受教育人口的迁入数,即为M。

Pi则为2014年全市受教育人口的总数。Pi-1为2013年的全市受教育人口的总数,此数据来源于2014年青岛市统计年鉴。Pi-Pi-1为新增受教育人口数,包括自然增长的人口数与新增净迁入人口数。同理,可分区市将各区市的迁入人口数相对应的k值测出。

由于获得数据有限,本研究假定k值保持不变。N为2014年受教育人口的自然增长人数,基于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受教育人口的数据,由于已经设定迁移人口数,k为受教育人口的迁移率,为了避免重复计算,N=(1-k)*(Pi-Pi-1)。因此由于不同市区k值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市区所对应的N值存在差异,需要分别进行测算。

4.低指标预测方案

采用PDE模型对青岛市2015-2020年受教育人口进行预测;实施低指标方案,测算结果是较之于2014年受教育人口,青岛市2020年受教育人口将增加17万。

PDE模型是通过不同状态的组合预测受教育人口的情况。这些状态主要包括上述分析中确定的变量:自然增长率、生育率、二胎生育意愿、人口迁移率、教育转换率等。

P(i+1)= Pi+Ni+Mi+S+E

其中,P为不同年份受教育人口的预测数;Pi为基数年受教育人口;N为受教育人口自然增长数量;M为净迁入受教育人口;S为单独二胎政策影响下的受教育人口增量;E为测算与实际情况的误差。

本研究基于市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受教育人口的数据,选定2014年青岛市受教育人口数作为基数年受教育人口数。其中,受教育人口数是青岛市3-6岁户籍人口与小学到高中在校人口数之和。

Mi 表示不同年份青岛市净迁入受教育人口数,既包括不同年份青岛市净迁入人口的总数,也包括青岛市不同年份分地区净迁入人口的总数。关于Mi的测算引入了一个公式:

Mi=k*(Pi-Pi-1)

其中,k为2014年青岛市受教育人口迁入率。由于不同市区迁入的受教育人口的数量不同,因此其迁入率也存在差异。所以需要对不同市区的k值进行测算。为了避免误解,本研究将不同市区的k值分别定义为k1、k2、k3、k4、k5、k6、k7、k8、k9、k10、k11,代表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李沧区、城阳区、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和莱西市,k值表示青岛市受教育人口总体的净迁入人口率。以2015为基础数据,k=M/Pi,测得k=0.369。根据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受教育人口的数据,以学生身份证号前四位为依据,将非3702的人口算入迁入人口,因此测得2014年受教育人口的迁入数,即为M。

Pi则为2014年全市受教育人口的总数。Pi-1为2013年的全市受教育人口的总数(此数据来源于2014年青岛市统计年鉴)。Pi-Pi-1为新增受教育人口数。

由于获得数据有限,因此本研究假定k值在2015年到2020年保持不变。同理,可分区市将各区市的迁入人口数相对应的k值测出。N为2014年受教育人口的自然增长人数,由于已经设定迁移人口数,k为受教育人口的迁移率,为了避免重复计算,N=(1-k)*(2010年0岁人口人数-2014年高三人数)。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是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受教育人口的数据,测得N=10272因此由于不同市区k值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市区所对应的N值存在差异,需要分别进行测算。本研究假定N值在2015-2020年保持不变。

我们采用以下公式得出2014年各区受单独二胎影响的人口增减总人数,即S值。假设T总=该年度总和生育率,P增=单独二胎政策影响下的受教育人口增量为:

P增 =(1.8-T总)/35*育龄妇女人口总数=(1.8-929.20‰)/35*244133≈6074

根据有关文献,我们把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值确定为1.8。然后,通过《青岛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得出的各区人口占该年度青岛市总人口的比例,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各区(市)单独二胎政策影响下的受教育人口增量,具体如下:

三、青岛市教育适龄人口预测结果

1.高指标测算结果

根据PDE高指标数据模型推算,预计到2020年,青岛市教育适龄人口总数将达到1596926人。较之于2014年的受教育人口的基数,2020年的青岛市教育适龄人口增加了约48.8万人口。

青岛市教育适龄人口总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具体表现如下: 2016年1273366人,2017年1345145人,2018年为1422998人,2019年为1506925人,2020年为1596926人。

2.低指标测算结果

根据PDE低指标数据模型推算,预计到2020年,青岛市教育适龄人口总数将达到1313468人。较之于2014年的受教育人口的基数,2020年的青岛市教育适龄人口增加了约17万人口。

根据PDE低指标数据模型测算,青岛市教育适龄人口2016年为1208538人,2017年为1235300人,2018年为1261515人,2019年为1287529人,2020年为1313468人。

四、预测结果风险评估

1.经济社会变革影响受教育人口变化

随着青岛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城市化的进程在逐步加快。由图4-1可以看出,青岛市城市化水平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呈接近于线性地增长模式。在此背景下,城市受教育人口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存在大幅增加的可能性。

青岛流动人口1053449人,占青岛市总人口的10%。在行政分区上,城阳区流动人口最多,占总流动人口的24.04%;市北区紧随其后,占19.08%;另外开发区、崂山区、李沧区也都超过了10%。在性别上,女性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为83.2%。(参见图4-2)

青岛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增多,给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投入与分配带来难题。流动人口是构成城区受教育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势必增加城市原有教育配套设施供给的压力。因此,针对流动人口中受教育人口在城市中的教育配套设施的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

2.人口政策调整可对人口测算数据的影响

人口政策会比较重要的政策有两个,一个是关于人口计生工作的政策,一个是关于农业流动人口的政策。

当前都测算结果有影响的人口计生政策,主要表现在关于“单独二胎”的政策上。该政策的实施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二胎生育意愿将会导致受教育人口数量的难于测算,对教育管理活动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测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了二胎生育意愿的影响,目前要做的和已经做的中长期教育规划可能会部分地脱离现实。本研究在估算受教育人口时,根据计生政策在2013年的预期调整,测算了2016-2020年间各年度的受教育人口增量。

农业流动人口有关的政策调整会影响到受教育人口数量及其分布的状态。目前,在城市化改革进程中,各个城市对于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问题都很重视,很多城市也拟定了关于农业流动人口的相关政策。青岛市如果推进这些政策的修订、制定和实施工作,尤其是涉及到落户、住房和教育的配套改革政策时,将直接涉及其子女入学受教育的问题,也必然会对青岛市受教育人口的数量和区域分布产生影响。

出生率和生育率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生育文化;生育率;新型

生育率的变动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生育文化的直接影响。相较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影响生育率高低的最终因素,生育文化对生育行为有更直接的影响,生育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育文化的作用。

一、生育文化的内涵

学术界对生育文化的定义和内涵阐述较多,共同赞同的定义是生育文化是人类生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文化特征,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所形成的对待生育活动的一套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等。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层很重要的思想,首先,把文化界定为一种观念形态,把文化看做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生育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其次,生育文化是在生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这就将生育文化和其他文化区别开来。最后,指出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都属于生育文化的范畴,确定了生育文化的范围。

二、生育文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在影响生育率的诸多因素中,生育文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考察生育文化对生育率的作用可以采取多种指标,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靠性,我们采用贫困带各县生育率和超生罚款情况的指标,并与张家口的10个贫困县县域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凸显不同县域不同的生育文化对本地区生育率的影响。根据六普数据可知,河北省县域生育水平为38.81‰,张家口这10个贫困县的妇女生育率为28.122‰,明显低于河北省县域的平均水平。张家口贫困县的生育率普遍较低,其中蔚县相交于其他县来说生育水平最高为37.376‰。张家口10贫困县均属于农村二胎政策覆盖范围,生育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这些地区政策内和政策外生育的差异,生育文化的不同也是影响这个地区生育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根据张家口市各县调查数据统计我们发现,此地区农村出现超生情况的家庭很少,不仅如此,许多符合国家生育政策,满足生育间隔条件可以生育二胎的家庭也不再生育,甚至第一胎是女孩的家庭,也放弃生育二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来自经济的压力,坝上贫困县的家庭收入水平低,养育子女的花费大;另一方面是坝上县的生育文化,在坝上一些地方人们普遍认为生孩子会影响到他们原本较清闲的生活,人们早已形成了这种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生育文化。

生育率高的县,计划外生育情况也多。我们对贫困县超生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生罚款比例较高的县和生育率较高的县具有一致性,生育率高的县罚款比例也高。张家口10个贫困县中,蔚县的生育率最高为37.376‰,罚款比例也是最高的为17.33%。根据调研,蔚县地区生育二孩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家庭的生育意愿为儿女双全。这种生育文化的影响深刻,甚至是不在生育二胎政策范围内的公职人员,同样受本地区儿女双全等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生育二胎。还有部分人们对儿女双全的生育文化产生从众心理和示范效应,也是本地区生育率和超生罚款率高的原因。在生育问题上,人们受本地区生育文化的影响,内部的生育文化氛围就决定了人们的生育行为。同一地区中的人们,在生育意愿、对孩子的性别偏好等方面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有什么样的生育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生育行为,生育文化对生育率的影响比经济水平更直接。

三、加速实现新型生育文化

针对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张家口10贫困县受生育文化的影响生育率较其他地区来说较低,这和本地区人们“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生育观念密不可分。然而10贫困县中蔚县的生育率和超生罚款率和其他9县相比都比较高,本地区的生育观念仍受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从而可以看出不同的生育文化影响不同地域的生育率水平,生育文化比经济发展水平对生育率的影响更直接。虽然说传统生育文化已基本转变为新型生育文化,但是我们仍不可低估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传统生育文化观念仍然顽强的存在人们的意识中。

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应全方位的营造适宜生育文化变迁的环境,采取一些当地人容易接受的方法,努力挖掘传统习俗中积极的因素,使之与生育政策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生育观念的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