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例6篇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文1

关键词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特点;问题;防治对策;甘肃平凉;河川灌区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122-01

平凉市河川灌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地下水埋深较浅,农民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具有传统的精耕细作习惯,是甘肃省优质蔬菜主产区之一。随着日光温室以及大棚蔬菜种植年限的延长,病虫发生日趋严重,成为设施蔬菜生产中的严重生物灾害。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确保设施蔬菜优质高产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3]。

1 病虫害危害特点

1.1 流行速度快、危害重

设施生产条件下,低温弱光的特殊环境条件,导致植株抗病性及被害的自然补偿能力降低,造成病害快速流行,短时间内造成严重危害。例如,黄瓜霜霉病从点片发生至蔓延全棚仅需要5~7 d,一般产量损失10%~20%,严重时损失达5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

1.2 危害期长、损失大

日光温室内,适宜病虫发生的生态条件十分优越,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季节与大棚及露地栽培相比明显提前。温室白粉虱、斑潜蝇、夜蛾等害虫的发生周期由季节性变为周年性[4]。此外,温室蔬菜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明显大于露地,一般经济损失可达3.0万~4.5万元/hm2,较露地损失多2.5万~3.5万元/hm2。在30%左右亏本经营的温室中,约有70%左右的原因是由病虫害造成的。

1.3 病虫种类复杂

一是气传病害易流行。密闭温室空气相对湿度达90%~100%,利于多种病原菌的萌发、侵染和繁殖。防治不及时易引起病害流行。二是害虫世代期短。温度对害虫的分布、生育历期以及危害特点影响较大。三是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如黄瓜、番茄灰霉病、辣椒白粉病在露地栽培时不发生或发病较轻,而在温室栽培中发病严重,防治难度大,而且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四是土传病害日趋加重。多种病原菌随病株残体存留于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是蔬菜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五是生理性病害加重。温室栽培除了容易发生缺磷、钾、镁等生理病害,温室长期处于密闭或半密闭状态,若施肥不当,还会造成氨气中毒,影响植株生长[2]。六是超常规使用农药,使保护地蔬菜生产形成了对农药的依赖性。据抽样调查结果,温室黄瓜农药使用量超过450 kg/hm2以上的占调查户10%;使用量在300~450 kg/hm2的占20.9%,使用量为150~300 kg/hm2的占53.3%;使用量为75 kg/hm2以下的仅占6.7%。农药使用次数增加,使用量加大,导致病虫抗药性迅速产生,同时也使蔬菜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

2 存在的问题

2.1 重治不重防

在农业种植方面忽略前期预防,往往采取化学农药预防病虫害,不重视农业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提高作物自身对病虫害的适应和抵抗能力,从而增加了设施蔬菜栽培的成本,降低了产量和经济效益,制约了保护地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5]。

2.2 病虫害识别不准确

对各类病虫害识别不准确,随意用药或用药时胡乱混配,并随意提高使用浓度,导致成本增加,品质降低,效益下降[6]。

2.3 未从源头杜绝病虫害

不注意控制和消灭病、虫源头,温室或大棚外都散放有各种作物的残体,导致病虫害传播蔓延,继续危害。

2.4 消毒灭菌不到位

未实行轮作,换茬时不进行消毒灭菌,铲除室内病原菌和害虫,造成多种病菌、害虫在温室或大棚内长期滋生。

3 防治对策

3.1 积极应对灾害性天气

保护地蔬菜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菜农要经常注意收听天气预报,观察天气变化,同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大风、降温以及其他灾害性天气造成危害。

3.2 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

结合本地生产需求,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以推动保护地蔬菜品种的更新[7]。

3.3 应用高亲和性嫁接砧木和嫁接苗

选用抗土传病害、耐寒、不影响产品食用品质、与接穗亲和性好的优良砧木材料。如黑籽南瓜和全能铁甲2个砧木材料,与黄瓜嫁接的亲和性较好,而且是比较理想的黄瓜抗枯萎病、耐线虫病的砧木材料。

3.4 推广保护地蔬菜氮肥调控技术

针对保护地蔬菜主产过程中氮素化肥用量过多的问题,试验示范和推广保护地蔬菜氮肥调控技术,以减少生产中氮肥的使用量,降低蔬菜生产成本,缓解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土壤酸化现象[8]。

3.5 研究示范根结线虫防治技术

利用6―8月保护地蔬菜倒茬闲置时期,撒施麦秸9.0~19.5 t/hm2、氰氨化钙(石灰氮)750~1 500 kg/hm2,耕翻、做垄、覆盖地膜、灌透水,盖严薄膜处理20~30 d。黄瓜、番茄等蔬菜定植后,每株用阿维菌素1 000倍液250~300 mL灌根1~2次,可有效控制根结线虫的危害。

3.6 合理轮作倒茬

黄瓜、马铃薯、番茄、草莓、白菜、茄子、萝卜、甘蓝等都是容易发生连作障碍的蔬菜,通过轮作,可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几率,显著提高产量和产值[3]。

3.7 合理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可改良土壤团粒结构,维持和提高土壤生产力。在有机肥使用中,要注意人、畜、禽粪便、污泥和污水处理的产物、腐植酸类肥料、工业废弃物(蘑菇渣、饼肥、沼气渣等)、秸秆等交替施用或混合施用,避免长期施用一种有机肥[9]。在化肥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养分的均衡供应,特别注重中、微量元素的使用。

3.8 土壤消毒

根据生产需求和农户习惯,主要采用高温消毒法、石灰消毒法、热水消毒法、药剂消毒法、太阳能消毒法,以及蒸汽消毒技术、火焰消毒技术、生物熏蒸技术等。

3.9 生态防治

通过合理调控保护地内的温度和湿度、改善光照条件、调节空气湿度等生态措施,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蔬菜健康生长[4]。

4 参考文献

[1] 郑平,张维军,毕妍.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90.

[2] 曹子库,梅向阳,张振国.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瓜菜,2007(5):59-61.

[3] 田文华,康建军.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综合治理[J].中国果菜,2009(1):27.

[4] 张万民,洪晓燕,范垂鹏,等.辽宁省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现状及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0(3):22-24.

[5] 李云乐,白凤珍,王美玉.保护地蔬菜的科学用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87-288.

[6] 陈晶,董莉.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与防治[J].现代农业,2007(11):26.

[7] 朱旭.保o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8):160.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文2

某炼钢厂小扁坯生产线已建成投产,该生产线工艺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为有效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我们对其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分级调查。

1内容与方法

1.1 监测内容及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根据生产工艺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变化情况以及危害程度分类,对小扁坯生产线8个岗位进行分级,内容包括粉尘、噪声、高温及毒物。具体岗位及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表1 小扁坯生产线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略)

采样连续测定3天,每日上、下午各一次(高温除外)。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取样品不得少于3个,测试结果取其均值(噪声等物理因素测试结果除外)。

1.2分级方法 测定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生产性粉尘超标倍数。依据上述指标将粉尘作业岗位分为0、Ⅰ、Ⅱ、Ⅲ、Ⅳ五个级别[1]。测定等效连续A声级(Lw)、接噪时间对应的卫生标准时间(Ls),依据I=(Lw-Ls)/6计算I值,以指数范围分级,将噪声作业岗位分为0、Ⅰ、Ⅱ、Ⅲ,Ⅳ五个级别[2]。确定毒物危害程度级别、记录有毒作业时间、计算毒物浓度超标倍数,依据上述指标分别计算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有毒作业时间权数(L)、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按D×L×B确定有毒作业分级指数(C),以有毒作业分级指数C为依据,将有毒作业岗位分为0、Ⅰ、Ⅱ、Ⅲ、Ⅳ五个级别[3]。调查接触高温时间,计算WBGT指数(℃),将高温作业岗位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级别[4]。

2结果

对小扁坯生产线6个粉尘作业岗位的粉尘测定结果(mg/m3)分别为:喂丝机 7.04、大包平台7.66、中包平台6.28、副跨吊车4.43、中包准备区2.02、ZW-250搅拌机1.31,各岗位的粉尘浓度均未超标,分级结果均为0级。

对小扁坯生产线6个噪声作业岗位进行了分级,结果见表2。表2 噪声作业岗位分级结果(略)

本小扁坯生产线6个噪声作业岗位分级结果均为0级。

对小扁坯生产线6个高温作业岗位进行了分级,结果见表3。表3 高温作业岗位分级结果(略)由分级结果可见,6个作业岗位WBGT指数值均未超过25℃。但因本次测试季节为冬季,室外温度较低,且生产线无供暖设施,考虑到拉矫区、大包平台、中包平台黑球温度较高,如在夏季测试,预测应属于高温作业岗位,具体分级结果目前无法确定。

本次共对小扁坯生产线3个岗位2种毒物进行分级,结果见表4表4 有毒作业岗位分级结果(略该生产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2种有毒物质均为Ⅱ级,且3个有毒作业岗位2种毒物的浓度均为超标,分级结果均为0级。

3 职业病防护设施情况

小扁坯生产线浇注平台操作岗位和拉矫切割区设置完善的防治热辐射的设施;连铸二冷室设有蒸汽排出装置,将其产生的大量蒸汽排出厂外;主厂房的屋盖设纵向和横向间断式采光及通风天窗;连铸机操作室、电器室、计算机房均设置空调系统(4台CFD-21W型冷暖风机);工人值班室、液压站、低压配电室等作业场所设有采暖、吊扇、壁式轴流换气扇,以实现防热防冻;浇注平台、中间包维修区、结晶器维修区等处设有移动式轴流风机(2×2000/1700m3/h)’可实现局部通风降温;水泵房仪表操作室设有隔音设施;小扁坯采用的动力设备(如风机、水泵)等均为节能低噪声设备,均采用减振降噪接头(如二冷室的排气风机等);设有完善的平台、低平设备吹扫、洒水点;作业人员均配备有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如隔热服、防护面罩等。

4 建议

该生产线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通过本次职业危害分级表明其总体作业环境较好。但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1)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维护及管理,保障其正常运转。(2)在炎热季节,为高温作业岗位的工人供应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饮料水温不得高于15℃。(3)一氧化碳、氟及氟化物属于高毒物品,按照国务院第352号令《实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的要求,应当进行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进行定期监测。

参考文献

[1] GB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分级标准[S]

[2] LD80-1995,噪声作业分级规范[S]

[3] 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标准[S].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文3

关键词: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1日光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特点

1.1土传病害发生普遍且严重

温室一旦建成,重茬连作不可避免,每年换土又不现实,易造成土壤中病菌的积累。如枯萎病、菌核病及根结线虫病等在许多温室、大棚内均成为主要病害,并有蔓延之势。

1.2低温高湿病害发生重

日光温室内的小气候可调节范围有限,良好的肥水管理,加大棚内湿度,客观上会促进许多喜低温、高湿病害如灰霉病、晚疫病等发生,成为秋冬茬日光温室番茄高产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据多年来生产调查,发病较重的日光温室减产损失30%~40%,个别严重地块高达70%左右。

1.3细菌性病害及病毒病日趋严重

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真菌类病害的防治,而使细菌性病害、病毒病乘虚而入,逐步加重。如细菌性疮痂病、溃疡病、青枯病和软腐病等均呈加重趋势;病毒病也由主要危害叶片,转向危害果实。

1.4新病害不断出现

特殊的栽培环境,良好的生态条件促成了一些新病害相继出现,并成为保护地番茄生产中新的制约因素。如红粉病、圆纹病等均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1.5生理性障害复杂且危害严重

日光温室内的温湿度等可调节范围有限,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条件,会造成棚内湿度大、地温偏低、通风不良等,从而影响番茄的正常生长,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造成植株生长失调而表现出多种生理性病害,并加重生物性病害发生。如低温障碍、生理性早衰、肥害、气害等。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如选用抗病毒的双抗2号、中蔬4号、强丰、早魁等;从荷兰引进的抗根结线虫病的GC779、W733等新品种。

2.1.2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依据番茄生理需求施肥,要施足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叶面施肥,防止植株早衰,增强抗病能力。

2.1.3改善栽培设施。日光温室应尽可能提高标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张挂反光膜;采用无滴膜,减少结露现象;全膜覆盖,膜下灌水,最好在棚内建蓄水池并实行滴灌,以有效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2.1.4合理间套作与轮作倒茬。连作重茬会造成养分失衡与匮乏,造成菌源积累,加重许多病害发生。可通过科学栽培加以调节,减轻病害发生,如番茄地混种韭菜,可防治番茄根腐病、萎蔫病;番茄与茼蒿同穴栽可抑制番茄枯萎病;与葱蒜类和十字花科类轮作,可有效控制枯萎病和早疫病等。

2.1.5清洁田园。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和杂草,深翻土壤,减少室内初侵染源;发病后及时摘除病花、病果、病叶,或拔除病株,带到室外销毁,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2.1.6换造。连作几年,土壤盐化及土传病害加重,可采取去老土换新土的方法来解决。方法是铲除耕层表土,换上无毒肥沃的大田土。

2.2生物防治

可采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培育抗病品种;对病毒病可通过生长点培养培育无毒苗,并采用病毒疫苗。如使用中国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弱毒疫苗N14在番茄1~2片真叶分苗时,将洗去土壤的幼苗浸在疫苗N14的100倍液中30min,然后分苗移栽,可产生免疫力。还可使用生物农药,如立枯病可用木霉菌0.5kg掺细土50kg混匀,然后撒在病株茎基部,用药22.5kg/hm2,能有效控制病情;青枯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

2.3生态防治

依据不同温室内的具体情况,科学管理,控制温湿度。尽量保持较低的空气湿度,避免出现高温高湿及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温度一般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13~15℃,适温范围内,采取偏低温管理;合理通风,适时浇水,改善光照条件等。用50~55℃温水浸种10~15min,可有效防治多种种传病害。抓住春秋茬之间的夏闲高温期翻地晒棚,进行土壤消毒,方法为每平方米铺稻草约4cm厚,加石灰氮0.1kg,深翻20cm,然后田埂间灌满水,用旧塑料薄膜盖上,密闭10~15d后,地表温度可升到50~60℃,灭菌及杀线虫效果显著。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文4

[关键词] 设施蔬菜 根结线虫 发生规律 综合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90-01

一、发生范围

根结线虫寄生范围广泛,可危害黄瓜、番茄、茄子,芹菜、菠菜、豆类等多种蔬菜作物,同时还能传播一些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因此防治十分困难。设施中由于经常连茬种植,轮作困难,为根结线虫创造了必要的营养和生存条件,加之冬季温室内根结线虫还可持续繁殖为害,并加重为害蔬菜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部分棚室甚至因此绝收。

1.症状识别

主要危害蔬菜作物地下根茎,以侧根和须根受害最重,常在侧根和须根上形成许多根结,初期根结发白色浅,质地柔软,后逐渐变为褐色和暗褐色,表面有时龟裂至腐烂。植株受害后地上部分长势衰弱,叶片发黄,株体矮小,发育不良,生长日渐萎缩黄花,果实小,畸形果率高。在中午气温较高时,病株呈萎蔫状态,当清晨与半晚气温较低和浇水充足时,萎蔫的病株又可暂时恢复正常,随着病情发展,植株逐渐枯死。

2.病原特点及侵染循环

根结线虫病主要是由根结线虫(低等动物)寄生所至。主要种类有:高弓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以及南方根结线虫。一般根结线虫在环境条件不适应或寄主枯死时,以雌成虫在根结内产出的卵囊团随病根残体越冬,不过在温室内病原线虫能持续繁殖为害。当笠年春季气温回升时,越冬卵孵化出幼虫,随土粒间移动到活体寄主,侵入植株幼嫩根部,刺激寄主细胞增殖形成肿瘤。

3.流行规律

根结线虫主要分布在20cm深的土层内,以作物根部区域3-10cm土层内数量较多。土壤过湿或过干均不利于线虫活动,适宜蔬菜生长的温湿度条件也往往适宜线虫孵化和侵染。一般土壤干燥、土质肥沃疏松及重茬地发病重;温室发病重于大棚,大棚发病重于露地。病土、病苗、土壤、灌溉水都是田间传播的主要途径,并且不当农事操作也会造成病害传播。

二、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蔬菜根结线虫较难,因此防控中应坚持“御线虫于种苗之外,防线虫于侵染之前,治线虫于定植之初,止线虫于繁殖之前“的原则,“坚持防为主,综防结合”,从而减轻线虫的危害程度,促进蔬菜产量、产质,提高经济效益。

1.切实落实农业防治

1.1清洁田园除去棚室病残体。棚室蔬菜毁茬后,将病株残、杂草等清理出棚集中烧毁,可降低棚内土壤中的根结线虫虫口密度;并对曾在病田块中使用过的农具进行消毒,以防根结线虫传播蔓延。

1.2合理安排茬口。选用抗(耐)根结线虫的蔬菜品种,如辣椒、芹菜、葱、蒜、韭菜等或其它粮食作物轮作,能有效防治或减轻线虫病的发生,抑制土壤中线虫数量增加,从而减轻对后茬作物的危害。

1.3更换棚室土肥。因为根结线虫主要分布于耕作层,应在前茬蔬菜收获后,要及时更换棚室内15-20cm的土层,并马上回填无根结线虫土壤,同时每667m2增施充分腐熟有机肥8000-10000kg,可大大降低棚室土壤中根结线虫基数,减轻危害。

2.加强物理防治

2.1高温消毒。鉴于蔬菜根结线虫及虫卵可在55℃以上高温下失去活性的特点,当前茬作物收获后,选择无风晴朗天气,以每667m2用8000-10000kg细碎秸秆或锯末均匀撒在土壤表层约4-6cm厚,用火煨,在无明火的情况下,接近地表20cm土壤温度升到60℃以上,可杀死成虫及虫卵。

2.2淹水处理。在夏季棚室休闲期,将地面淹水并用1个装有泥沙的塑料纺织袋在水中反复拖拉,使地面形成一层泥湖,从而使线虫在多水和缺氧情况下窒息死亡,之后再在土表覆盖农用塑料膜,然后密闭棚室1-10 d,可杀死土壤中90%以上的根结线虫。

2.3冷冻处理。在发病严重的棚室,可于11月中旬灌1次封冻水,不扣棚膜,使土壤结冰冻两个月,可有效控制根结线虫危害,来年再进行春茬菜生产。

3.科学应用生物与化学防治

3.1首选生物农药。如1.1%苦参碱、0.3%印楝素或1.5%阿维菌素在蔬菜定植前与土壤拌匀,均匀撒入定植穴内,每667m2用药量3-5kg,用药60 d之后再用苦参碱或印楝素2-3kg随水冲施1次,防效较好。

3.2石灰氮药肥熏蒸灭虫。一般在夏季7-8月份选择连续晴天,每667m2用玉米秸秆(铡成4-6cm长的小段)或生粪3000-4000kg再加入石灰氮80kg,深翻土壤20cm以上,做畦,畦内浇透水后覆盖地膜,密闭温室15d后揭膜晾晒3-5d即可定植。

3.3沟施或穴施专用杀虫剂。选用10%灭线磷或10%硫线磷或50%益舒宁或3%氯唑磷专用杀线剂,在定植行间开沟穴施,每667m2用药2.0-3.5kg或每667m2用药1.0-2.0kg,注意药土要充分拌匀,严防寄主根部与药剂直接接触避免发生药害。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各地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病害日趋严重。由于多年来反复使用几种农药,病菌已对农药产生抗性。针对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叶霉病,提出了比较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是温室蔬菜生产中常发性的3种重要病害,近几年来,随着各地温室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如何有效防治以上几种病害,保证蔬菜生产安全,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课题。

1霜霉病

霜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真菌侵染所致,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83%以上,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在阿克苏地区1年在温室中有2次发病高峰期,一次是10~11月,即扣棚初期,另一次是2月下旬至4月中旬,即气温回升到揭棚前。目前在生产中对霜霉病主要采用甲霜灵、恶霉灵、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但近年来随着病害的发展已对甲霜灵(瑞毒霉)、恶霉灵(杀毒巩)、苯霜灵、甲呋酰胺等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出现高度抗性,防效已下降到保护剂的水平,在生产上建议推广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氟吗啉等具有良好防效的新药剂。另外,长期连续使用单一的内吸性杀菌剂,易导致病菌产生抗性,因此建议把内吸性杀菌剂与代森锰锌、铜制剂等保护剂复配,可具有提高防效、扩大杀菌谱、延长药效期、延缓抗性产生等多重作用,但复配剂易对温室作物产生药害,应慎用。大田作物的苗期也应慎用,以确保安全。

2白粉病

白粉病是蔬菜常发生的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侵染适温10~15℃,分生孢子的发芽和侵入适宜相对湿度90%~95%,但无水或低湿也可发芽侵入,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病害极易流行。特别是在保护地栽培的条件下,近年来温室白粉病发展迅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逐年加重,温室发生危害期一次是9~11月中旬,另一次是3月底至6月,当前在生产中发病时主要使用的25%粉锈宁对白粉病无任何治疗和铲除作用,同时在瓜类作物上使用粉锈宁应慎用,建议在发病时用12.5%烯唑醇1000倍液,或45%烯唑酮1000倍液、10%世高可湿性微粒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3灰霉病

灰霉病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温室新上升的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病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0~23℃,并且随着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大,一般温室相对湿度在60%~70%,平均发病率为11.4%;相对湿度在70%~80%,平均发病率为17.3%;相对湿度在80%~90%,平均发病率为23.6%;而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温室,平均发病率高达45.6%。在阿克苏地区的温室中其发生高峰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从栽培技术来看,高垄栽培、全膜覆盖、膜下滴灌或暗灌,因其灌水量和蒸发量小,温室相对湿度一般可控制在70%以下,发病率较低,而末覆膜、明沟灌溉的温室,相对湿度一般都大于70%,发病率相对较高。对灰霉病目前尚无抗灰霉病的品种和种质资源,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来控制。灰霉病菌对常用的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来特)、二甲酰来胺类(如速克灵、扑海因、农利灵)、N-苯氨基甲酸酯类(如乙霉威)等杀菌剂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发病初期建议使用新型杂环类杀菌剂45%扑霉灵1500~20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另外,可在沾花时加入0.1%速克灵进行局部施药也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范文6

论文摘要烟粉虱是徐州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总结其危害特点,并对其重发原因加以分析,以提出防治对策。

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是我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自2001年在新沂市部分乡镇首次发现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受其为害,棉花、蔬菜等作物大量落叶、落果,煤污病暴发,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据调查,烟粉虱在我市适宜寄主近70种,包括棉花、大豆、蔬菜等作物及一品红、紫荆等花卉林木,这些寄主作物往往插花种植,播期又相互交错,许多成为桥梁寄主,为烟粉虱种群暴发提供了稳定的食料条件。

1危害特点

烟粉虱是一种寄主范围广、传播和蔓延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为害程度高、防治难度较大的危险性害虫,在适宜的寄主植物上具有趋嫩性,成虫喜聚集在植物顶部嫩叶背面活动,在植物的中下部叶片主要是卵及若虫。烟粉虱对植物的为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寄主营养缺乏,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使受害叶片褪绿萎蔫直至死亡;二是成虫可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传播病毒病;三是由于其分泌蜜露引起被害植物煤污病的发生,虫口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影响光合作用和外观品质。据调查,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危害症状,如番茄被害,表现为果实不均匀成熟;甘蓝、花椰菜被害表现为叶片萎缩、黄化、枯萎;西葫芦、南瓜被害表现为银叶;花卉一品红被害造成茎苍白,叶黄化;棉花被害,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出现成片黄斑,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近几年我市因烟粉虱危害造成棉花脱落成光杆、茄果类蔬菜减产超过5成以上的例子屡见不鲜。由于该虫迁移扩散能力较强,在发生量大的地区,秋季将大量向城区扩散,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甚至影响居民出行。

2重发原因

据调查,烟粉虱在我市露地不能越冬,保护地可常年发生,呈现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根据调查分析,烟粉虱在我市发生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越冬场所充足

近年来,我市保护地栽培发展迅速,日光能温室、蔬菜大棚为烟粉虱提供了充足的越冬场所,特别是种植黄瓜、西红柿、青椒等烟粉虱喜食寄主偏多,有利于其取食繁殖,为翌年暴发危害提供了充足虫源。

2.2寄主范围广,防治难度大

由于烟粉虱可以危害我市种植的大多数农作物(在我市为害约20科60多种),同时可以在多种农田杂草上为害、繁殖,具有寄主范围广、食性杂、繁殖快、生活周期短、产卵量多、漂移性强、扩散性大等特点,极不易防治。

2.3抗药性强

由于烟粉虱发生世代多、繁殖速度快,对常规农药已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如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的抗性都比较高,再使用这些药剂已起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用药,单户单块地用药,而不进行联防联治,很难提高总体防治效果。

2.4对气候条件适应性强

据有关资料介绍及我市前几年调查观察结果证实,烟粉虱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干旱少雨,在6~9月遇到高温干旱的气象条件,烟粉虱常常暴发危害,但在夏季多雨的年份发生量较低。在近2年调查中发现,多雨天气对烟粉虱种群的发展影响不大,如2006年7月降水324.7mm,比常年多82.7mm,但8月各地调查烟粉虱发生量仍然较大,新沂市调查瓜菜田虫田率100%,黄瓜、甘蓝单叶虫量50~6000头,平均2500头。各地分别于8月底至9月中旬在露地蔬菜及棉花、大豆田达到虫量高峰。丰县植保站9月中旬调查,在40余种寄主作物中,为害达到3级(单叶虫量30~50头)的有6种,为害达到4级(单叶虫量50头以上)的有7种,其中黄瓜、豇豆、花菜的平均单叶虫量分别高达4.17万头、6871.1头、5788.2头,对产量及品质影响极大。

3防治对策

3.1加强测报技术研究,开展虫情监测工作

烟粉虱在我市发生后,市农业局植保站积极组织各县(市、区)植保站进行虫情监测并进行测报技术的研究工作,冬春季重点监测温室内发生动态,夏秋季重点监测露地主要寄主作物上发生动态。各地在主要农作物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烟粉虱监测调查规范,掌握其发生消长规律,提高烟粉虱测报水平。

3.2植物检疫

对于从外地引进的花卉苗木,要经过检疫没有虫源代入后才允许进入市场;否则必须经过处理后方可种植。

3.3农业防治

3.3.1减少越冬虫源。在温室内种植种苗前,清除干净烟粉虱寄主植物,并进行深翻,确保种植的种苗不带虫、卵。保护地蔬菜育苗前熏蒸温室,以减少虫口基数,在温室通风口加1层尼龙纱,阻断外来虫源。温室、大棚附近避免栽植黄瓜、西红柿、茄子、棉花等烟粉虱喜食作物,以减少虫源。

3.3.2清除衰枝老叶。烟粉虱高龄若虫多分布在下部叶片,黄瓜及茄果类整枝时,适当摘除部分老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种群数量。温室内作物收获后,及时清理销毁作物残枝落叶,防止烟粉虱滋生。

3.3.3清除田园杂草。及时做好农田及周边葎草等适生杂草的人工与化学防除,减少烟粉虱的田外寄主。

3.4物理防治

春季在温室内育蔬菜苗时,有条件的可用30目防虫网覆盖,控制虫、卵迁入苗床。利用烟粉虱成虫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温室及露地作物田间放置黄板诱杀成虫。其中,春季棚室内1m2插(挂)放1块18cm×9cm涂有10号机油的黄板,夏秋季温室附近的棉花、蔬菜等作物田1hm2放置450~525块1m×0.2~0.3m涂有机油的黄板,作物苗期放置与株高持平,成株期放置黄板顶部到作物株高1/2左右,每7~10d重涂机油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