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例6篇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1

(一)保本基金实际上是一种低风险的半封闭式基金

从资金的运作模式看,保本基金(principalguaranteedmutualfund或guaranteedreturnmutualfund)强调的是在一定的保本周期内,通过投资债券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市场的对冲操作等方式,给予基金投资者一定比率的本金的保证(通常是100%或者90%);同时,通过股票市场的杠杆投资,获得市场上的高风险投资收益。这使得保本基金具有结合防守和进攻的投资的独特特点。同时,因为保本基金存在一个保本的周期,因而可以归类为一种半封闭式基金产品。

从整个基金的产品线角度看,保本基金首先强调的是通过稳健的投资方式获得基本的保本保证,同时在条件具备时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操作,因此实际上保本基金是一种低风险的基金类别。按照其投资策略和成熟市场的实践看,通常保本基金在低迷市道是比较理想的投资品种。

(二)保本基金本身就是对一些传统的共同基金理念的突破

一些基金公司在论证保本基金的合理性时,通常过于强调保本基金在海外市场的大规模发展。实际上,从总体上看,保本基金在成熟市场基本上是一种不占据主导地位的、或者说是边缘化的基金产品。传统的共同基金通常是严格限制基金管理者对投资者承诺保本或者收益的,也很少采用保本基金所采用的结构性的投资策略。从主要的成熟市场看,保本基金在美国市场上的发展也仅仅是十多年的历程,传统上只存在于退休计划中,而且美国保本基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依赖自动加入的退休计划。中国台湾地区的保本基金也是刚刚得到监管机构的审批,并且对于其信息披露、基金的担保等作出了十分严格的限制。中国香港地区保本基金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是香港经济结构性大调整、股市的低迷和利率的低企的背景下出现的金融结构调整的反映,未必具有典型的意义。因此,从总体上看,保本基金所占据的市场影响力是有限的。

同时,保本基金也在许多方面形成了对于传统的共同投资基金理念的突破,特别是在资产组合、投资结构方面。因此,如果以传统共同基金的理念和标准对保本基金进行衡量,必然是存在不少难以理解的地方。

(三)保本基金实际上存在多种保本的形式

从发展历程看,保本基金实际上起源于保险公司,以GIF保本基金为代表的保本基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通常由保险公司设立保本基金,管理人将基金资产全部投资于一个共同基金产品,保险公司通过增加保本承诺和银行等的担保,构成一个完整的保本基金。在具体的投资组合上,为了达到保本的目标,有重点地将基金资产的大部分投资于债券来保证本金、剩余资产通过放大效应博取更高收益的投资策略,还有的保本基金更多地依赖金融衍生工具产品,也有采取相机抉择的方式动态地调整资产在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等之间的分布。因此,不宜以单一化的方式来理解保本基金。

二、保本基金在当前发展的积极意义

据了解,近期积极打算推出保本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基本上是在进行市场调查之后才决定推出保本基金这种形式的基金产品的,在市场调查中,一些代销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对于基金市场的了解也积极建议基金管理公司开发此类产品。看来,保本基金等低风险基金产品的现实需求是不小的。

从海外成熟市场保本基金的发展看,保本基金所具有的低迷市道中吸引市场资金的功能在当前中国的市场上同样存在,但是,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保本基金在当前中国市场上的积极意义还不仅仅局限于此。

(一)保本基金具有良好的储蓄替代功能

当前中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元,同时还有继续向银行体系集中的趋势,这种社会金融资源过分向银行体系集中的金融结构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如何分流这些储蓄?最为关键的是提供与这些储蓄者的风险偏好接近或者一致的储蓄替代品。目前看来,保本基金就具有较好的储蓄替代功能,因为当前居民的储蓄中,有相当部分是基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对于保本有强烈需求的储蓄,保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性能够较好地与其契合。

(二)保本基金具有培育投资者的功能

保本基金在证券市场低迷时,能起到培育资产管理行业的作用。在中国,公众对投资基金了解甚少,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基金品种为成长型基金,高收益伴随高风险,难以为普通投资者接受。相对而言,保本基金风险比较低,公众通过投资保本基金,了解基金的基本运作方式、而且基金公司的经营风险容易控制。所以,保本基金实际上起到了扩大基金投资的渗透力,培育潜在投资者的作用,这对我国年轻的基金业的迅速、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基金投资者结构的现状看,现有基金过度依赖机构投资者,这种投资者结构不仅不合理,而且蕴含了一定的风险。保本基金的推广,有助于改善这种局面。通常来看,大多数基金业发达国家的基金品种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低风险产品向高风险产品发展的过程,此时低风险基金产品的主要作用实际上可以归结为扩大基金对于公众的渗透率,推动投资者教育的进程,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开发风险逐渐增高、收益潜力也越来越高的基金产品。目前,我国基金市场上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居于主导的地位,这实际上也使得基金这一大众投资产品的公众参与程度有限,显然是不利于扩大投资者队伍的。

(三)保本基金的发展有利于构建更为完整、连续的基金产品线

保本基金作为一个新的投资品种,有别于我国基金市场上的其他品种。首先,保本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债券等风险相对不高的投资品种,基金保证投资者在保本期结束时可以取回本金,符合市场大多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其次,该种基金还可能获得一定的收益率,回报源于将债券收益乘以放大的倍数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投资。低风险类产品在目前仍然是投资者选择的重点之一,具有避险概念的产品将更容易为投资者认可,有利于弥补低风险产品不足的基金产品线方面的缺陷。

三、不必高估保本基金的风险

(一)具有保本性质的金融产品已经有了相当活跃的实践

从当前的金融市场看,实际上已经有多种保本性质的金融产品存在。例如,有一些投资公司、银行、集团公司甚至地方财政也对一些信托产品提供第三方收益担保。由于信托产品均采用“预期收益率”或“目标收益率”等不具法律约束力的陈述,因此所有名义上提供收益担保的第三方实际上承担了保证收益承诺的第一责任。同时,目前也较多地存在着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为企业债和可转债提供担保的实际案例。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相比,基金公司的内部治理、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更为清晰严格,因此基金管理公司的制度平台具有更好的条件来推行类似性质的金融产品。

(二)要区分整个保本基金的亏损和主动投资部分的亏损

当前一些分析者之所以容易高估保本基金的风险,原因之一是常常混淆保本基金中的两个不同的亏损概念,其中一个是整个保

本基金的亏损率,另一个是其主动进行相对较高风险投资部分的亏损率。基于特定的资产结构安排,整个保本基金保证不亏损并不是困难的事情,而高风险投资以博取收益的投资部分出现亏损则将可能是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

(三)保本基金并不必然存在管理人承担或者分担投资者亏损的制度安排

目前常见的对于保本基金的批评之一,是其可能以其保本的承诺挑战了共同基金长期形成的“管理人不承担风险”的惯例。实际上,从保本基金的运作机制看,保本基金并没有要求基金管理人分担或保证分担投资人的亏损,实际上通常是从基金的资产中列支担保费用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保本基金更多的是一种严格地向投资者承诺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纪律,以便严格地控制基金出现本金亏损的危险。即使可能出现亏损的风险,真正承担风险的并不是基金管理公司,而是担保的机构。

有的分析者认为基金一旦有保本的经营目标,在资产管理中就可能很难勤勉尽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是一切以保本为出发点,而拒绝可能的收益。这可能是对保本基金的一个误解。保本基金就其风险收益特征而言,本来就是一种低风险的金融工具,这种金融工具强调的是保守的保本与进取的博取高收益的结构性统一。如果保本基金的管理者过分强调保本而忽视收益,其业绩表现必然显著落后于其他经营更为积极的保本基金。担保机构的引入,实际上是对基金管理人的表现引入了一个新的市场监督主体,只不过这个主体更为关注的是整个基金出现亏损的风险,但是显然我们也不宜过分夸大担保机构对于整个基金运作的影响力。

(四)在缺乏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环境下,保本基金同样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来达到保本的目标

常常有人以为,因为中国没有一个发达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因此保本基金的发展环境不成熟。实际上,从保本基金本身的发展轨迹看,并不是所有的保本基金都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在保本基金的多种表现形式中,同样存在通过资产配置来达到保本目标的保本基金类型。反观当前中国的证券市场环境,尽管我国的证券市场缺乏通过衍生工具进行对冲的机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也并不发达,但是,保本基金同样可以依靠资产配置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标。

仅仅以当前的市场环境为例,保本基金可以选择的操作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购买一定剩余期限的债券,从而锁定风险。同时,管理人将安全垫(风险损失限额)进行放大投资于股市,并随着时间的变化和股票资产价值的变化,不断调整计算风险损失限额,根据基金净值和风险资产值的变化,适当调整放大倍数重新计算股票投资上限后,按新上限相对于老上限的变化进行股票买入或卖出的动态调整。在具体操作上,确保基金保本的关键就在于保证股票在完全平仓后,其损失不超过安全垫。只要股票开始下跌,基金经理就会开始减少股票仓位,因此当股票损失接近安全垫,股票数量已经不多。因此当股票损失接近安全垫时的平仓即使有流动性损失,其损失也不会超过安全垫。根据中国证券市场波动的历史轨迹进行模拟,保本基金按照保本机制投资的保本概率几乎都相当高,不能保本的风险极小。从欧美、香港等市场实际运行情况看,至今尚未出现一例保本基金出现亏损、担保机构赔付的事例。

四、对于保本基金的担保,其风险程度明显低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担保,因而在初期阶段可适当扩大符合资本要求的担保机构范围

从对保本型基金的保本策略或保本机制上看,即使在中国这样缺乏衍生产品的市场环境下,基金也可以用债券的到期收益为限进行少量的股票投资,其风险已经锁定,本金不存在损失的可能性。对保本型基金到期的本金安全提供担保,可以说风险是相当小的。对保本型基金担保的风险在于如何控制基金管理公司严格执行其所承诺的投资策略,一旦其投资操作偏离既定的投资策略,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参照基金托管银行对基金操作进行监控的办法,基金担保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进行严密的监控。监督基金管理人按照基金契约规定进行操作的情况,防止基金管理人因违反保本机制而导致本金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实际上对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引入了一个新的市场监督力量。当然,在具体业务执行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基金担保的特殊性,有关的担保条款必须要列入基金契约之中,尽向持有人明示的义务。

实际上,由于保本基金的特定投资策略以及基金管理公司所具有的比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更为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担保的风险实际上是小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担保的。因此,从理论上说,只要能够提供商业担保的机构,在其风险承受范围之内,都可以承担相应的保本基金的担保。当然,监管机构可以设定信用评级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在目前情况下,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为保本基金提供担保还存在着理念认同等方面的障碍,因此,为了促进保本基金的发展,在保本基金的起步阶段,可以适当放宽能够对保本基金提供担保的机构的范围,具有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财务机构、证券公司、以及大型企业集团等都是可以考虑的对象。特别是一些证券公司、企业集团参与发起了基金公司,有的还是基金公司的大股东,对于基金公司的经营状况本来就有持续的监督和了解,因而由这些基金管理公司的有实力的大股东等机构提供担保,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从香港市场看,许多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保本基金基本上都是由金融控股集团下的银行或者控股公司来担保,这些同一控股集团旗下的银行和基金公司之间具有良好的信息沟通,可以降低担保机构的监控成本。

五、目前条件下推行保本基金并不存在法律问题,但从发展阶段上应只属于探索阶段

实际上,包括《信托法》、《担保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开放式基金试点办法》等在内有关法律法规都没有保本基金的禁止性条款,因而从现行法律法规来看,保本基金不存在法律障碍。

国务院1999年颁布的《金融机构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八条规定:金融机构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从事证券、期货或其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得为证券、期货或其他衍生金融工具提供信贷资金或担保。对于这一点的理解往往容易导致分歧,不过,市场上金融机构对于可转换债券等的担保显示,金融机构为保本基金提供担保也是完全可以的。另外,《担保法》中一般性企业对债权性担保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目前情况下,大型企业集团等非金融机构为保本型基金依法提供担保也是可以的。

《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指引》即准则五号的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公开披露基金信息时不得“保证获利、保证分担亏损或承诺收益”,该款的立法用意应当是规范基金的信息披露,防止虚假陈述和不正当竞争,而不是禁止设立保本基金。实际上其后出台的《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活动管理暂行规定》已对上述规定作了修改,其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投资人保证获利或者承诺最低收益,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特殊品种的基金除外”,实质上已经为保本基金这一特殊基金品种留下了创新的余地,作了一个例外规定。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2

本土定价权――意味着对境内上市的本土资产的准确定价以及对境外定价的引导作用。从同时在境内外上市的部分股票历史走势得出的经验是,当宏观背景向好时,境内投资者应该具有比境外投资者更高的信心,也应当给予境内资产更高的定价水平,这是本土定价权的外在表现。

定价权意义重大

本土定价权问题在2005年初曾一度被市场激烈争辩过。本土定价权并不必然意味着本土公司的高市盈率,所谓的本土定价权不应是为高价融资进行辩护,更不应是为相关利益集团避免进一步的损失提供理由,而应是决定与资产回报率相当的定价水平。在全流通与国际化背景下,A股市场原本偏高的定价水平将不可避免形成下降趋势,但这决不意味着本土定价权的丧失。

2005年市场的运行趋势验证了上述观点,股改促使A股市场残存的估值压力急剧释放,直至最后完全实现国际化接轨。而后,股改形成的对价支持、信息披露的价值挖掘效应和公司治理改善预期支持A股定价水平开始温和反弹。

中国经济正处于长周期繁荣阶段开始后的强势调整中,并有望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在趋势增长率以上的扩张状态运行,企业利润也将保持持续温和向好的趋势。

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前景日益清晰,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估值近年来一直在逐步上升,表现为2003年以来H股的持续大幅上涨和估值提高。近期雪津啤酒、广发银行、华新水泥、莱钢股份等几宗外资收购案件更折射出国际产业资本对于中国资产的高估值。然而,最近一段时期以来,A股定价表现为简单追随境外定价、却又低于境外定价的尴尬局面。许多大盘蓝筹公司(在考虑股改对价后)的境内定价相当幅度上低于境外定价,而这些公司正是构成A股市场的中流砥柱,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段时期里国内投资者真正放弃了对本土资产的定价权。

“两会”上,温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表明决策层开始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作用,并有意将A股市场建立成为国内公司上市的主导市场。这意味着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新公司将陆续在A股市场融资与上市。

在股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之后,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A股市场即将迎来其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这一大背景下,重新认识A股定价水平偏低的本质原因、探讨如何实现本土定价权就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

供需曲线失常抑制定价

A股市场目前失常的资产供需曲线是造成定价偏低的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在正常情况下,股票资产的需求和供给曲线都应当是凹型的,即资产需求对于价格的弹性较大而资产供给对于价格的弹性较小。当股票资产的估值处于合理水平或均衡状态时,市场应当具有相当的深度,即资产需求对于资产价格的变化将非常敏感,短期的估值偏低将能吸引足够多的套利资金介入并使资产定价迅速恢复均衡状态。与之相对应的,资产供给对于资产价格的变化并不敏感,至少短期内的定价偏高无法导致足够多的供给。

然而,A 股市场目前的股票资产需求和供给曲线看起来都是凸型的,即资产需求对于价格的弹性较小而资产供给对于价格的弹性较大。

首先是资产需求短期内存在瓶颈。在经历多年的下跌后,盈利效应的缺乏使境内投资者购买股票资产的意愿受到严重抑制,虽然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保、保险等资金入市,同时稳定地放开QFII、鼓励公募基金发展,并考虑推动私募基金合法化进程,但这些政策看起来收效甚微,场外资金在面临扩容的不确定性时同样缺乏入市意愿。这种状况意味着短期内市场的整体资金存在瓶颈,市场因此缺乏足够的深度,即使定价处于偏低水平也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场外买盘进入。

另一方面,潜在的资产供给量相当巨大。即使不考虑融资的恢复,相对于目前不足1万亿的流通市值而言,非流通解禁就意味着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将在三年左右的时间扩大到3万亿以上。同时,非流通股可能按照历史成本衡量其股权价值的高低,高额的账面收益将使其始终具有强烈的变现意愿,因而偏低的定价水平难以大幅减少潜在资产的供给。

正是这种失常的资产供需曲线导致了投资者的谨慎预期和偏低的定价水平。

扩容是吸引资金的根本之道

如何改善目前A股市场资产供需曲线失常的局面?增加资金供给、限制非流通股上市速度之类的措施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也确实有助于增加资产需求的弹性、降低资产供给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A股市场定价。但应该看到,这些政策只能改变资产供需曲线的斜率而非朝向,且具有相当强的短期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管理层近期已经在这两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没有收到明显成效。

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扩容却普遍不抱乐观态度。相当多的投资者仍然对新老划断和恢复 IPO形成的潜在扩容压力心存疑虑,推进QDII及金融市场全面放开可能导致的资金分流压力则构成另一种担忧,并且因此认为扩容与国际化压制了A股市场定价水平。恰恰相反,限制扩容和国际化进程正是导致A股市场定价偏低的关键原因。加快A股市场的扩容及国际化速度,才是吸引资金入市、提高A股市场定价、重拾本土定价权的根本措施。

资产多样化可以带来市场整体定价水平的上升。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假定存在两种资产,每股盈利均为1元且全部分红,增长率为零;预期收益率为10%,均方差也相同,但两者完全负相关。假如只有一种资产上市(或分别在相互分割的两个市场上市),且该市场只有这一种资产,则其定价将为10元。但若两种资产同时在一个市场上市,则通过构建相同持股比例的组合,将可实现10%的无风险收益率;如果资本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为5%,则套利资金的存在将推高这两类资产的至20元。

现实中当然无法寻找完全负相关的资产,但很显然,增加资产品种乃至放开对外投资的限制可以实现资产的多样化与风险的降低,投资者将能够得以在相同的风险条件下构建预期收益率更高的组合,从而增强股票资产对于债券资产的收益吸引力,这将带来对股票资产需求的增加,最终提高股票市场的整体定价。

就A股市场而言,目前的上市公司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不强。中国企业利润的三个长期流动方向分别是资源、技术和服务。然而,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强于A股公司,目前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总市值与利润总额均远超境内上市的公司。

从结构上看,境外上市公司70%以上的市值和利润由能源、金融、通信这三个垄断性最强、利润最丰厚的行业构成,而境内公司这三个行业的市值和利润占比仅约30%,反而是基础原材料行业利润占比超过30%,其中钢铁等竞争激烈的行业又占据主导地位。典型的,中国最大的资源公司、分别代表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的中国石油、神华集团、中国铝业均未在 A 股市场上市;最大的服务业公司、分别代表银行、保险、电信的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国移动同样未在A股市场上市。

这种结构性差异必然导致A股上市公司无法充分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受益者,然而投资者同时却要承担因资源短缺与垄断导致的额外的系统性风险。例如,油价上涨对多数制造业公司盈利构成威胁,但A股市场却缺乏中国石油这样能够从高油价中受益的公司,从而具有更高的系统性风险。

换而言之,优质资产不足导致A股投资者无法构建可充分分享经济成长、分散风险的有效投资组合。另外,在封闭的市场环境中投资者也无法利用境外资产构建更有效的投资组合。因此,境内投资者在承担同等程度风险的前提下必须对本土资产要求更高的预期回报率,从而导致了境内资产定价低于境外资产的现状。

限制扩容与市场分割事实上是导致A股市场丧失本土定价权的根本原因,恢复新股上市、加快国际化进程将有利于投资者构建收益率更高的投资组合,从而吸引资金入市并最终提升市场整体估值。也只有在境内资产具备足够大的规模与足够强的代表性的基础上,我们才有望实现对本土公司的定价权。

潜在需求消饵扩容压力

将A股市场建立成为国内公司上市的主要市场,不仅是决策层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也意味着将有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公司陆续在A股市场融资与上市。如果要与中国目前超过18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相匹配,A股市场总市值规模在未来五至十年之内膨胀到10万亿元左右也不为过。

相对于目前约1万多亿元的流通市值而言,这种几乎趋于无限大的扩容规模是否将成为市场不能承受之重?回答是“不”!就像高投资率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而非中国经济无法承受之重一样,同样,大规模的扩容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市场完全能够承受未来的扩容压力而不会重现几年前大幅下跌的局面。

必须看到,中国对于股票资产的潜在需求同样也几乎趋于无限大。目前全球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总市值相对于经济总量的比率)为87.66%,而A股市场仅为18.8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最低。相对于约2万亿元的非流通市值而言,我们有18万亿元的GDP总量,有接近15万亿元的居民存款目前仍长期在银行账户上赚取微薄的利息,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由此不难想见中国资本市场具备消化存量资产的巨大潜力。估算每年可能有多大规模的非流通股解禁上市没有实质性意义,只要这些非流通股不是集中上市,相对于巨大的潜在需求而言,对于A股市场的冲击都应当是有限的,完全可以被逐步消化。

对于增量资产而言,从历史上看A股市场也具有相当强的消化融资压力的能力。1996~2005年十年期间平均融资额超过800亿元,2000年更是创下了1527亿元(含519亿元配股与增发)的融资额高峰,占总市值比重的年均值超过2%,占GDP比重的年均值为0.71%,在世界主要市场中均位居前列。

A股市场已经因股改而暂停融资接近一年,就像2003年以来对汽车和住房的需求在受到长期压抑之后出现爆发式增长一样,不难想象一旦股市步入良性循环,对金融资产的需求在受到长期压抑之后同样有望出现爆发式增长。过剩永远只是一种静态现象,就像经济总需求的增长将在长期内消化任何短期过剩的产能一样,对金融资产持续增长的需求从长期看将能消化任何规模的扩容压力。甚至于扩容预期的明朗即可构成A股市场爆发的导火索。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公司债券;对比分析法;非参数检验法

引言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公司债券市场的建设高度重视,2007年颁布实施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讲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仍然很不平衡:股票市场发展迅速,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公司债券融资额在债券市场所占比重较小。近几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股票市场低迷,利用股权融资方式募集的资金额较以前相比有所降低,利用债券融资方式所募集的资金额有所提高,但从整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时仍然比较偏好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所获资金占股权融资所获资金的比例仍然较低。债券融资是上市公司一种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对于调整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平衡发展及稳定国家金融体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学者很少从财务绩效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债券融资进行实证研究,所以本文结合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实际情况拟采用对比分析法和非参数检验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公司债券融资前后的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为我国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制定融资决策及促进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建议[1]。

1.考察指标、研究样本和研究时间的选取

1.1 考察指标的选取

本文对上市公司进行债券融资前后的财务绩效进行考察时选取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托宾Q值、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三者的计算公式分别是:

Q=(股权市值+净债务市值)/期末总资产(其中:非流通股权市值用净资产代替)

净资产收益率=[年末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股东权益平均余额]×10%

净利润增长率=[(本年末净利润-上年末净利润)/上年末净利润]×10%

上述三个指标中,托宾Q值能够很好的反映股东的获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净利润增长率反映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情况,是揭示公司成长性的最有力证据。

1.2 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对上市公司长期财务绩效进行研究选取的样本是2007发行债券的上市公司和境内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为了本文研究的需要,选取的样本公司需符合一下条件:(1)仅考虑增发A股的上市公司;(2)仅考虑非金融类上市公司;(3)所需的财务数据可以获得。

1.3 研究时间段的选取

对于上市公司进行融资后的长期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应该选取恰当的时间间隔,这主要是因为从上市公司融资到的资金投入项目需要经过建设期以及调试生产期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所以选取的研究时间的跨度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否则都不利于正确反映上市公司融资资金产生的效益。如果选取的研究时间跨度太短,投入项目的融资资金所产生的效果就不能被显示出来;但是若选取的研究时间跨度太长的话,就会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自身的再融资行为间隔比较短而容易引起两次不同再融资产生的效益混淆。一般情况下认为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前后的经营情况可以在四年这个时间段被充分的反映出来。因此,本文选取上市公司进行债券融资和进行增发新股融资的前一年、再融资当年和再融资后两年作为研究时间段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前后的经营情况进行研究。

2.发行债券对上市公司托宾Q值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根据企业融资理论可知,与银行存款和股权融资方式相比,债券融资具有很多自身的优势。另外,目前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进行配股、增发以及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得出这些股权融资方式及带有股权性质的融资方式会给上市公司带来负面影响。基于对融资理论分析和前人对股权融资及可转换债券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在对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后托宾Q值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时有如下假设:

假设一:上市公司采用增发新股融资的方式后,公司的经营业绩会有所下降。

假设二:上市公司采用债券融资的方式后,公司经营业绩的表现优于增发新股融资后的表现。

从图1可以看出,增发新股融资当年与前一年相比,托宾Q值全部上升;增发新股融资后一年与当年相比,托宾Q值全部下降;增发新股融资后两年与当年相比,除青松建化和康美药业的托宾Q值有所提高,其余全部下降,但与增发后一年相比,除了振华重工有所下降,其他公司的托宾Q值都有所提高。从图2可以看出,增发新股融资当年与前一年相比,有13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占样本总数的54.17%;增发新股融资后一年与当年相比,有7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占样本总数的29.17%;增发新股融资后两年与当年相比,有9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占样本总数的37.5%,但与增发后一年相比,有13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占样本总数的54.17%。

从图3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发债融资当年与前一年相比,托宾Q值都提高了;发债融资后一年与当年相比,托宾Q值都下降了;发债融资后两年与当年相比,有2家公司的托宾Q值提高,占样本总数的16.67%,但与融资后一年相比,有10家公司的托宾Q值提高,占样本总数的83.33%。从图4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发债融资当年与前一年相比,有11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占样本总数的73.33%;融资后一年与当年相比,有4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占样本总数的26.67%;发债融资后两年与当年相比,有3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占样本总额的20%,融资后两年与融资后一年相比,有7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占样本总额的46.67%。

从对图3和图4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发债融资当年的托宾Q值和净资产收益率与融资前一年相比,整体有明显提升,特别是托宾Q值,所有样本公司都有所提高;发债融资后一年与融资当年相比,两个指标整体有显著下降,特别是托宾Q值,所有样本公司都下降了;发债融资后两年与融资当年相比,两个指标整体有明显下降;融资后两年与融资后一年相比,两个指标又有所提高,其中托宾Q值有显著提高。从发债公司融资前一年、融资当年、融资后一年和融资后两年的托宾Q值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当中,我们并不能判断出上市公司发债融资后对其经营绩效有积极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发债上市公司在融资前一年、融资当年、融资后一年和融资后两年的托宾Q值的均值都小于增发新股的公司,但是并没有通过非参数检验。从表2中可以看出,发债上市公司在融资前一年、融资当年、融资后一年和融资后两年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也都低于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而且可以在0.05的显著性平水下通过非参数检验。所以,从这两个指标的比较中我们并不能判断上市公司进行发债融资后的经营绩效优于增发新股的公司,所以此检验不能证明假设二成立。

从表2可以看出,发债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明显高于发债前一年、发债后一年和后两年,现有假设三:发债公司在发债前一年、发债当年、及发债后一年和后两年存在利润操纵现象,且发债当年的利润操纵现象十分明显。

为了检验假设三,本文将上市公司发债当年的资产收益率分别与发债前一年、发债后一年和后两年进行了非参数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发债公司发债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发债前一年、发债后一年和后两年,且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非参数检验。这就验证了上述假设三的成立。

3.发行债券对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发债融资当年与前一年相比,有5家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提高,占样本总数的45.45%;发债融资后一年与当年相比,有3家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提高,占样本总数的27.27%;发债融资后两年与当年相比,有6家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提高,占样本总额的54.55%,融资后两年与融资后一年相比,有8家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提高,占样本总额的72.73%。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上市公司发债融资当年与前一年相比,净利润增长率提高不明显;发债融资后一年与当年相比,净利润增长率指标都有明显下降;发债融资后两年与当年相比,净利润增长率指标整体有所提高;而融资后两年与融资后一年相比,净利润增长率指标有显著的提高。

4.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发债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分析,以及将托宾Q值和净资产收益率与增发新股的公司相对比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上市公司发债融资后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优于增发新股的公司;上市公司发债融资后,托宾Q值、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这三个财务指标整体的变化趋势是发债融资当年优于融资前一年,后一年和后两年;融资后两年与融资后一年相比指标有所提高;发债公司存在利润操纵现象。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债券融资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获得节税利益;发行程序规范简化,发行时间更为宽泛;上市公司管理层更倾向于债券融资;公司债券的发行担保灵活,也可以免担保;发行公司债券募集的资金没有被明确规定用途;公司债券的发行价格市场化,公司债券在票面利率的设计上具有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和自由度等。但是从对长期财务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发债后财务绩效的表现不容乐观。这其中有金融危机和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但也有上市公司自身的因素。与盈余管理相关,上市公司在发债的前一年,发债当年及发债后都存在利润操纵现象,尤其发债当年利润操纵现象非常明显,这也可能是发行债券后一年财务绩效下滑较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监管机构对发行公司债券后的上市公司要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同时也说明单独依靠严厉的监管就使得公司绩效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是办不到的,要使上市公司的绩效得到真正的提高,只能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投资者的理性和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谷秀娟,孔亚平.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对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J].科技创业月刊,2009(10):

32-34.

[2]杨静.债券融资优势[J].技术与市场,2007(02):

45-46.

[3]杨坚丽.为什么要选择公司债?[J].中国投资,2007(11):118-120.

[4]杭蕊.企业债券融资优势的理论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01):77-78.

[5]张伟,张晓迪.中国公司债券的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9(02):55-58.

本文为“郑州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成果。

作者简介: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4

一、资本利得税对比现行税制的优越性分析

当我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固定的、双向征收的3.5‰佣金成本;二是固定的、双向征收的2‰的证券交易印花税。于是,在此种体系下,一笔交易的完成所需费用为5.5‰;与国际上佣金制度和税收政策的变革趋势相比较,我国证券市场交易成本明显偏高。分析现行税制的特点,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过高的交易成本损害了投资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信心,而如我们所知,证券市场是虚拟资本市场,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和利益对于这个市场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其次,高交易成本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培育;固定的高佣金制度实际上是对目前尚相当落后的证券行业的保护,不利于我国证券业的行业重组和业务创新,难以实现优胜劣汰。第三,高交易成本阻滞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大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和难度;这不仅削弱了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影响了现有企业的低成本重组,而且加速了我国资本的外逃。第四,现行税制对交易活动本身征税,而不论该笔交易的盈亏,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常常会起到拉大目前市场上已经十分悬殊的贫富差距的作用,有悖于税收理论中的量能原则和公平原则。

与现行税制相比较,资本利得税的优越性是比较明显的。

所谓资本利得税,简单而言就是对投资者证券买卖所获取的价差收益(资本利得)征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中,一般不征收或征收极低的印花税,代之以对资本利得征税。在这样的税收体系下,一般能起到“多获利者多交税”的效果,对资本市场的贫富两极分化能起到一定的自发抑制作用。不仅如此,当市场活跃时,由于获利者的绝对数量和获利程度都大大提高,税收收入将随之有一个较大的增幅,从而对正日渐升温的市场起到持续自发“抽血”的作用,有利于市场理性的维持和千衡发展的实现;当市场低迷时,获利者给予数量(通常会)下降,但由于做空机制的存在,市场上仍不乏投机获利者,此时对资本利得进行征税,在客观上起到了抑制空方投机获利空间、减轻(甚至免除)多方税收负担的作用,有利于市场走出低迷、重新振作。简言之,资本利得税体系及其内在的自发调节市场起落的机制有利于市场的稳健发展;当然,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也是经常起伏动荡着的,那是因为决定市场升降趋势的因素为数甚多,而税收对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也有其客观上的局限性。另外,资本利得税制度下“多获利者多交税”的具体实施效果比之印花税也更好地体现了税收征管的量能原则和公平原则。

在我国,以资本利得税代替印花税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税种,还具有特别的意义。

如我们所知,我国股票一、二级市场在实际上是相互割裂的,二者存在相当大的价格差;并且一级市场资本利得收益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和单纯性特点,因此单对一级市场的资本利得征税,不但在现实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对解决目前市场中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将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如果按20%的比例税率计算,只要新股上市后涨幅在50%以上,则征收资本利得税所得就会超过按10%筹资额减持国有股的所得。因此,其现实意义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对一级市场征收资本利得税所获取的新增收益补充社保基金,就可顺势降低国有股减持售价,从而为有关利益方在定价问题上达成共识创造关键性的条件。其合理性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一、二级市场的割裂主要体现在二级市场价格水平远高于一级市场,由此造成绝大多数新股上市都有相当可观的涨幅,一些析股的涨幅甚至超过100%,一级市场普遍存在的这种超额收益与其所对应的风险是极不相称的,也是非市场化取向的。从公平税赋的角度看,应该对一级市场存在的这种低风险高收益征收资本利得税,这有助于维护投资者财富增量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其二,在很大程度上是国有股暂不流通导致了两个市场的割裂,那么对于由此在一级市场产生的超额收益,基础上实行加成征收,由此可以打击“恶炒”小盘股的行为,加强价值型投资的市场主导地位。再次,它可以促进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改革,为一、二级市场的接轨创造条件,最后,先行在一级市场试点资本利得税可以为我国全面推行资本利得税政策积累经验;毕竟,如赫如玉先生指出的,一般来说新兴证券市场征收印花税,成熟的市场则以所得税为资本市场主体税种;免征印花税、改征资本利得税随着各国证券市场的日渐成熟日益发展,将成为全球证券交易税制演变的长期趋势;从我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以资本利得税代替证券交易印花税,也是大势所趋。

二、我国二级市场推行资本利得税的可行性分析

尽管单就理论分析,以资本利得税替代印花税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二级市场)的主体税种具有必然性,但就目前客观情况看,笔者认为立即推行这一税收体系的替代时机尚未成熟。过去数年中,证券市场对开征资本利得税时有议论,但最后都未能实施,2001年11月间,为扭转股市连续数月的低迷态势,财政部还调低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而资本利得税的推行则仍被排除在政府的决策选择之外,足见政府对开征此税的谨慎。就客观情况看,目前在二级市场推行这一税种存在如下困难;

1.技术方面的困难,也即“利润确定”的困难性。是按当笔交易课征或是按当月累计交易所得课征?如果出现当期亏损是否可以抵扣?又如何进行抵扣?如此等等,都需要有具体的规定。同时,开征此税需要有先进的税务电子化系统和科学的稽查技术,才能对利润进行及时准确的确定,而目前我国显然还不完全具备这样的科学技术条件。

2.就监管方面要求看,显然对利得征税有其合理性,但因为利得税远较交易印花税复杂,核算利得困难而且操作可行性差,因此推行开来会对证券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征收交易所得税的国家,均对交易的损失补偿作了相应的规定,使得交易所得税是在净所得的基础上进行征收,而这一环节的完善不但需要技术上的配套,同时还需要监管体系的更加完善,以防止投资者通过资产的转移以规避交易所得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监管机构要想做到这一步,短期内是有一定难度的。

3.开征资本利得税必须充分估计到其对证券市场的冲击力。我国曾于1994年底盛传将开征证券交易税和股票转让所得税,引起轩然大波,股指巨幅震荡。而同期台湾证券市场也因拟开征资本利得税而造成股指大幅滑落,以至于台湾证券管理当局不得不宣布无限期搁置对资本利得税的课征。因此在国内设立资本利得税应持相当谨慎的态度,特别是在目前印花税率本已较高的情况下,设立该税种可能会使投资者产生增税的印象,从而引发市场大幅振荡。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

资本市场所层次;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114-02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准入条件放低,开放的市场不仅有传统的国有企业的参与,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市场经济的行列中。融资是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最为困难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有限。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资本在全球市场的流通和配置,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数依旧是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国家政策的制约。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一方面,并不理想。能够提供的贷款金额有限,并且期限较短,这就使得这种贷款并不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其面临的经济困境。程序繁琐、还款期限短,无法解决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这就是当前中小企业不愿意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来缓解自身的资金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的融资,除了解决眼前的问题以外,更主要的是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周转极为重要。当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通常只有一年的期限,对于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而言,一年的时间极为有限,即无法满足企业规模扩大的周期需要,同时也无法解决资金周转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方案,更如同“鸡肋”,很难引起中小企业的兴趣。

第二,我国的市场投资类型有限,能够提供融资的企业和机构较少。从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累积,我国虽然也出现了一批风险投资公司,但是他们主要的投资对象是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在中小企业中发展势头较好,已经初具规模的企业。一般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获得风险投资,还是非常困难的。除此以外,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暴露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针对这一问题,有些地区已经早早的开始利用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形式来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从其实施的效果看,并不理想,没有一个统一的担保机制,没有一个健全的运行维护体系,缺乏社会公信力,使得它最终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中小企业的融资,在未来依旧是困扰其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原因。

2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缺陷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当前的国际市场上,虽然资本的全球性运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我国的投资公司、风投企业等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还极为有限,能够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的第三方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通行的健全的体系。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得不到缓解,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发展落后有关。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显然是欠缺的。

第一,风险资金的退出困难。国内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方式包括股份转让、IPO和清算三大类,其中,股份转让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主要方式。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的运转应该表现出一种灵活自由的特性,既有开放的环境让资本进入市场,同时为资本退出市场准备好通道。从近期我国风险投资项目统计情况来看,有70%以上的项目退出方式为股权转让;只有20%的项目实现了IPO退出,其中,境外上市的退出项目又占IPO退出项目数的90%。

第二,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缺陷。风险资金的退出难,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在我国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中,存在着大量的缺陷。当前国内的投资市场上,除了主板上市公司的资金能够较为自由地退出外,其他资本形式要推出资本市场还有着诸多困难。我国主板市场虽然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其市场容量小,进入门槛高,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加起来只占全国企业总量的万分之一,融资能力有限;二板市场到现在未能建立,曾被寄予厚望的创业板现在已经演变为“四不像”的中小企业板,成为主板的附属,投入此板块的风险资本只能寻求海外上市来实现退出;三板市场目前刚刚试点,政府步步小心,未来很难定论,也很难将其视为一条可靠的风险资本退出途径。

3 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要健全资本市场的发展,多层次是必然的选择。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意味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定位来获得不同的融资帮助。当前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私募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私募融资的出现,在于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发展趋势的稳定,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得许多外国资本对中国市场有了更多的投资信心,当前国外私募资金在我国的运转,主要是通过收购优秀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运作。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私募资金,实力和整体运作水平已经非常成熟,这些私募资金创造的价值和财富也不容小觑。这些外国私募资金的出现,也为一些中小企业提供了机遇,但是最终的收益却是大部分流向国外。在这种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建立我国的私募融资制度,就显得极为必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所作的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中小企业的资金运转出现问题时,有高达60%的企业会选择向银行借款,另外一些则是通过向职工、亲友、朋友等非金融机构借款。也就是有40%左右的企业,本质上是通过民间资本的借贷来进行资金运转的,这个需求是非常庞大的。如果能够建立私募融资制度,就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中小企业对非银行贷款的需求。

第二,完善证券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证券市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进行证券交易的场所,一个国家设置证券场所的目的是为了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资本能够尽其所能地实现优化配置。在经济学上,判断一个证券市场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在这个证券环境下,企业是否能够均等地获得融资机会以及尽可能低的融资成本。但是就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水平来看,很显然是难以达到这一标准的。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当前层次单一,股票交易只有在沪市和深市两大证券交易所进行。而进入两家证券交易所的门槛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这种正规的证券市场来获得资金,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言非常不利。要建设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证券市场的建设就是一个必然之举。从证券交易所的数量来看,一个交易所能够接纳的上市公司不足3000家,而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上超过1000万家,当前深沪两所上市的公司不足2000家,从这个数据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数量上,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就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市场的需求。所以,仅仅靠深沪两家交易所来承担起我国中小企业在证券融资上的需求是不现实的。除了数量上的限制外,当前中小企业想要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的可行性不大,既然场内交易市场受到局限,那么只能积极地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争取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平台和融资机会。

第三,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所谓场外交易市场,指的就是与深沪两大正式证券交易所相区别的融资市场,它主要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场外交易市场的特点在于他的进入条件要远远低于主板市场的水平,这是由它的服务对象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历程短,企业规模下,资本积累不够雄厚,很容易受到市场环境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在其初期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场外交易市场上对企业自身的实力毫无要求,恰恰相反,场外交易市场上市公司一般都要求有高度集中的业务范围、严密的业务发展计划、完整清晰的业务发展战略和较大的业务增长潜力等特征。场外交易市场为这类企业的股份提供了流通场所,提高了这类企业股份的流动性对改善这类企业的融资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纪敏.为私募融资与场外市场打开制度空间[R].上海证券报,2006-03-27.

[2]张承惠.中国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J].中国改革,2005,(6).

[3]梁冰.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报告[R].21世纪经济报道,2005-11-27.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融资融券 证券市场 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88-02

一、融资融券的起源

融资融券,就是指证券公司向投资者出借资金供其买人证券或者出借证券供其卖出的经营活动。投资者向证券公司借入资金买人证券、借人证券卖出的交易活动,称作融资融券交易,又叫做信用交易。

融资融券交易起源于美国,19世纪,融资融券交易(也称信用交易)开始在美国出现并迅速发展。信用交易大大增强了美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同时,由于双向交易机制的存在,信用交易多次在股价被严重低估和高估时,发挥了促使股价回归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股市上涨的后期,卖空交易往往有助于抑制市场泡沫的膨胀。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使道琼斯指数下跌了近90%,虽然研究表明并非信用交易所致,但监管部门逐渐意识到信用交易过度的风险,开始实施法律管制。不久,美国国会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形成了美国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法律体系。200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制定规则SHO,取代《证券交易法》中卖空交易相关条款。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又采取颁布卖空禁令、修改规则SHO以及加强卖空交易信息披露三项措施,进一步完善信用交易监管体系

二、融资融券的特点

1.具有杠杆效应。证券融资融券交易最显著的特点是借钱买证券和借证券卖证券。普通的股票交易必须支付全额价格,但融资融券只需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即可交易。例如,如果交纳10%的保证金,意味着可以用同样多的金额进行十倍的操作。投资者通过向证券公司融资融券,扩大交易筹码,可以利用较少资本来获取较大的利润,这就是信用交易的杠杆效应。假如某投资者信用账户中有100元保证金可用余额。拟融券卖出股票A,融券保证金比例为50%,则该投资者理论上可融券卖出200元市值(100元保证金÷50%)的股票A。如果融券卖出的股票A股在卖出后上涨了10%,其市值由原来的200元变成了220元,此时,投资损失为20%;反之,如果投资者在融券卖出的股票A如期下跌了10%,其市值就变成了180元,此时。投资者收益率为20%。但是,广大投资者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融资融券的这种杠杆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放大了收益的同时,必然也放大了风险。投资者在将股票作为担保品进行融资时,既需要承担原有的股票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又得承担新投资股票带来的风险,还得支付相应的利息或费用,如交易方向判断失误或操作不当,则投资者的亏损可能相当严重。以融资交易为例,某证券公司为担保物价值为100万的投资者提供了100万元的融资额度,这样,投资者就可以运用200万元的资产进行投资,在不考虑融资利息的情况下,股价上涨一成时,他的投资收益就变成了两成;同样,股价下跌一成时,投资损失也将变成二成。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融资融券业务可以让投资者赚更多的钱,却也可能让投资者赔更多的钱,因此。投资者必须以谨慎的态度参与其中,时刻防范可能产生的风险。

2.交易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性、多主体、披露内容多、披露频率高等特点。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价格真实反映其内在价值,能调动各种资源在有序的竞争中实现更为合理和有效的配置,而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往往是证券市场失灵的主要原由所在。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对于增强市场资本运作的透明度,遏制欺诈行为发生,保护投资者的正当利益,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效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严格融资融券交易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有效监管的需要,也是保障融资融券这一新兴业务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需要。

融资融券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表现在以法律、法规、规章和市场业务规则等形式规定了披露的法定义务,强制要求相关当事人必须报告或相关信息,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多主体的特点表现在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的投资者、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等都是法定的信息披露主体,在规定的情形下,投资者、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市场主体都应该通过规定的渠道及时向监管机构报告和向市场披露规定的融资融券交易信息;披露内容多表现在每个交易日投资者可通过相关交易公开信息披露渠道了解到整个市场融资融券交易的众多相关信息,包括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的证券代码和简称、保证金比例、可充抵保证金证券的折算率、前一交易日单只标的证券的交易金额和融资融券余额、前一交易日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总量等;披露频率高表现为每个交易日证券公司都必须申报当日融资融券业务数据,证券交易所在每个交易日开市前。都会根据证券公司申报数据披露上一交易日全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汇总情况,披露的高频率保证了披露信息的及时性。

3.资金疏通性。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两个市场间的资金流动必须保持顺畅状态,如果相互间资金流动的通道阻塞或狭窄,势必降低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信用交易机制以证券金融机构为中介,一头联结着银行金融机构,一头联结着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通过融资融券交易,引导资金在两个市场之间有序流动,从而提高证券市场的整体效率。因此,从信用交易机制的基本功能看,它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重要的资金通道,具有资金疏通性。

4.交易中存在双重信用关系。在融资信用交易中。投资者仅仅支付部分价款就可以买进证券,不足的价款则由证券公司垫付,而证券公司向投资者垫付资金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证券公司垫付部分差价款,是以日后投资者能够偿还这部分价款以及支付相应利息为前提的。这是第一层信用关系;另一方面,证券公司所垫付的差价款,按照一般的做法,来源于券商的自有资金、客户保证金、银行借款或在货币市场融资。这称为转融通,包括资金转融通和证券转融通。这种转融通的授信有集中和分散之分,在集中授信模式下,由专门的机构例如证券金融公司提供;在分散模式下,这种转融通由金融市场中有资金或证券的任何人提供。

目前我国已经正式开始融资融券交易的试点,从证监会出台的试点管理办法来看,还不允许证券公司进行转融通交易。证券公司若开展此项业务,只能以自有资金或证券进行。

三、融资融券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融资融券是股市最基本的业务之一。是现代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基础。从短期来看,融资融券启动,是政府的一个救市措施,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资金供应,增强市场流动性,活跃市场交易,暂时性稳定股价,为积弱积贫的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在市场内外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融资的风险比较大,大部分参与机构可能会更为谨慎。

世界各国与地区融资融券推出对其市场的影响分析:

1.我国台湾。在融资交易开展前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台湾市场处于牛市中,阶段性波动也比较明显,而推出后的两年里市场处于调整市,波动有所加剧,而之后市场指数依然存在较大振幅,但市场的波动减少并趋于平稳。

2.印度。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日内波动还是30日波动率,在融资融券交易实施后的短期内印度市场经过一次较大波动,指数也经历一次调整,但更长期来看,基本上指数波动与交易实施前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不同。

3.我国香港。我国规范卖空试验的推出是香港市场处于高点的时候,指数的下跌持续了一年的时间,但是前后一年相比,市场的波动程度基本没有加剧。而在更长期内,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波动程度有所下降。

4.英国。在英国的裸卖空政策实施后,并没有加大市场波动,金融时报指数的增长更趋平稳,而交易量也随着指数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在英国这样的成熟市场中,卖空政策有利于市场有效性的进一步发挥,也有利于激发市场的活跃性

5.韩国。当时韩国市场处于下跌行情中,推出卖空后不久又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韩国综指波动加剧,但不能将责任归咎于融券,究其原因,市场波动加剧原因主要在于金融危机长期影响、韩国大量引入外国投资者入市、以及民众对股市的积极投资等因素。

6.新加坡。新加坡是较晚推出卖空机制的市场,时间是2002年1月7日,由中央托收公司作为证券借贷中介。新加坡在经过金融风暴的剧烈震荡后,可以看到在推出融券制度以来,海峡指数的波动率都保持在较低水平。

四、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融券机制应起到“股价稳定器”的作用

从长期看,应该是中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融资融券的双向机制有利于证券价格的稳定,在一定程度起到“股价稳定器”的作用。当股票价格被高估时,投资者可以通过融券卖出股票,防止市场出现较大的泡沫;当股票价格被低估时,投资者可以通过融资为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促使股票价格趋于合理,改变证券市场长期以来“低买高卖”获取利差的单边做多交易模式,提供了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

1.完善证券市场交易机制,改变市场盈利模式,间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融资融券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种创新交易方式,它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赢利模式。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目前没有卖空机制,投资者只有在股市上涨时才能获利,集体做多导致市场非理性暴涨,暴涨的结果必然是暴跌,市场在暴涨暴跌中轮回。在下跌趋势中,由于做空机制的缺失,投资者没有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投资风险完全暴露,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融资融券则为市场提供了双向做空机制,使投资者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只要能够准确判断市场运动方向即可获利,无论市场处于上涨还是下跌过程。例如,某投资者预判某只股票在近期将下跌,他就可以通过先向券商借人该股票卖出,再在该股票下跌后以更低的价格买人还给券商来获取差价。因此,融资融券制度首先将我国证券市场单边盈利模式转变为双边盈利模式。其次,融资融券交易可以将更多信息融入证券的价格,为市场提供方向相反的证券交易活动,当投资者认为股票价格过高或过低时,可以通过融券卖出或融资买入,这有利于股票价格趋于合理。融资融券交易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资金和证券供求,增加市场交易量,从而活跃证券交易,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拓宽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证券公司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的运用渠道。

2.融资融券业务将改变投资者行为,丰富投资者结构,稳定市场。融资融券业务可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它既能够为风险偏好者提供放大操作、博取高投资回报的机会,也能够为风险厌恶者提供风险规避手段。这样将为投资者提供一种新的获利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在市场上涨的时候才能够获利。而目前在市场下跌的时候,投资者仍然也可以获利。这种双向交易机制的建立,加上机构博弈时代的到来,也有效地降低了单边投机市场走势出现的概率,为维护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作用。因而,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将激发投资者的参与热情。市场单边盈利模式为散户投资者参与股市提供了“搭便车”的便利。单边市场中只有在上涨中才能获利,这是任何人所熟知的公理,这也造就了当前行业研究员必须充分挖掘行业和股票上涨潜力进而极力推荐的研究模式,散户投资者也可以较为便捷地选择研究结论中极力推荐的股票。然而,当市场变为双边盈利时,不同研究员对信息的解读和判断可能差异较大,根据同一事实获得的结论也可能截然相反,由于唱空可以获利的现实刺激,此刻的“便车”已经变成具有两个方向。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更是整个证券信用交易市场中最为重要的借券方。因而,长期来看,市场将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金、保险资金等投资于A股市场,彻底改变我国市场缺乏长期投资者的现状。融资融券指的是两个相反方向的交易。融资指的是在市场持续走强的时候,投资者可以通过融入资金购买股票而放大获利倍数;而融券指的是投资者可以在市场持续下跌的过程中卖空股票再于低位平仓补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