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初等教育范例6篇

普及初等教育

普及初等教育范文1

关键词 贵州;高等教育;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004-03

Abstract Affected by the local backward economic growth, Guizhou is a undeveloped province in, which is an unfavorable factor to local development. Taking Guizhou Normal College among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as a study case,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collection of wish walls and issues of college post bar, and analyzed the lack of sociality on local college education. Consequential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develop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llectual education has improved for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and moral education has obvious defect. The most of students demand for improvement of sociality.

Key words Guizhou; higher educatio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教育的功能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文化传承和社会道德的继承,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体[1]。教育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社会性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目前,中国的大学招生人数剧烈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2012年中国在校本专科生达2391.3万人,比2000年增长1835.2万人。相比之下,中学在校人数却下降1.9%,约合140.6万人。

在粗放型快速增长的经济模式下,中国教育主流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以个人为中心构建价值观[3]。有些学生缺乏明确的理想和积极的世界观,部分学生思想空虚、精神虚无,有的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公德意识淡漠。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由于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高,学生存在社会性普遍缺失的现象,主要体现为动手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差、性格浮躁、自以为是或缺乏自信、自私、冷漠[4],社会责任感淡漠等,已经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5]。

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结合心愿墙的调查方法和学校贴吧的主题搜索,分析当前贵州普通高校学生的社会性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考核题目设定等问题,探索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

1 研究方法

研究案例概况 贵州师范学院坐落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是贵州省八所省属高等院校之一,2009年由贵州教育学院改制而成,是贵阳市没有坐落在花溪大学城的少数高校之一。到2014年,学校占地面积1000余亩,学生1.3万余人,教师1000余人;有教育学、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史学、工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三个、重点学科一个、重点支持学科一个,教育部全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两个。近年来,学校有部级科研课题立项2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44项,厅级课题189项。学校馆藏各类纸质图书75万余册,电子图书125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八个。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青岛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有对口帮扶关系,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有合作关系,与美国、加拿大、瑞典、泰国、韩国等国的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研究目的和方法 通过学习生活情况调查,分析学生的社会性现状。基于本文研究目标,为了避免主动调查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在学生无意识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间接调查。为了得出真实的调查结果,本文对班级和学校社团主办的心愿墙进行调查,整合其他调查结果,对统计整理结果进行分析。调查的心愿墙有教室内的心愿墙(图1)、在教室外校园内的心愿墙。摄影调查获取心愿数2000份,然后在电脑上进行主题搜索与分析。

除了心愿墙之外,还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贴吧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动态,以进一步分析学校教育现状。到2014年7月16日早上11点,贴吧主题数21 373个,贴子数858 614

篇。由于数据量大,采用主题搜索的方法,对学生贴子进行分析。搜索的主题词来源于学校日常用语和贴吧主题关键词。

另外,还通过课程考核设计的方法,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统计学期末考试中设计了一个填空题:“请写出统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的名字。”通过对参加考试的93名学生的做答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2 结果和分析

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贴吧网页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与学习生活相关的词汇,比如“学习”“看书”“开学”“图书馆”“英语”“计算机”等,出现的频率为0;关于“国家”“北京”“母亲”“爸爸”“感恩”等传递正能量的词,出现频率为0;“新生”词汇出现频率最高,发贴对象为即将进入大学的新生,主要是这些新生对学校各种情况的咨询,包括学校位置、环境和风景,学校的学习氛围,以及学习专业的咨询;“放假”和“暑假”这对词汇出现频率为4694次,其中“暑假”出现3842次,是仅次于“新生”的最受关注的话题;“专业”和“志愿”出现的频率分别为为2982、1704次,与新生相关的词汇,出现12 354次;“考试”出现1278次,“数学”出现852次,“老师”出现426次,“实验”出现852次,这些都是和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话题;“论文”和“开题报告”出现850次,“学期”出现2130次,“摆摊”出现1278次,“男友”和“女友”共出现1271次,“爆照”出现2130次,“电影”出现426次,“学长”出现3408次,“学弟”和“学妹”出现3834次,“挂科”出现425次。

统计的心愿墙共2219张,来自教室的有1828张,来自校园的有391张。其中,与学习和考试有关的心愿375个,占16.9%;与爱情和恋爱有关的心愿有401个,占18.1%;与祈福和感恩有关的心愿165个,占7.4%;关于前途和理想的心愿189个,占8.5%;升官发财的心愿(不包括前一个心愿)324个,占14.6%;健康和美丽的心愿163个,占

7.3%;其他心愿602个,主要是没有明确主题,随意性很明显的心愿。搜索主题甚至出现“开房”等敏感词。

针对考核作答的93份答卷中,正确写出名字的58人,学生名字音同字异的21人,比如有一个答案包括“奇”字,可给出的答案有“琪”“其”“琦”。没有正确理解题意的有五人。所有答卷中,答案为自己的仅一人,可以说明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

笔者做了一个实验,以忘记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滑落等形式,落下一把雨伞。这个实验在贵州师范学院校园内针对学生重复了10次,在校园外做了10次,结果是校园内雨伞被带走的情况为0次,校园外雨伞被带走的情况发生9次,其中有工商银行、火车站、客车站、公交站台、公交车上、集贸市场、飞机场。通过对校园外实验对象的跟踪调查,交还雨伞的一人为中学生;带走雨伞的人中,四人为普通农民,四人为小商贩,一人为事业单位人员。实验结果反映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成功的一面。

但是,对学校贴吧的主题搜索和心愿墙的调查表明,贵州师范学院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社会性缺失倾向,主要问题是学生自我意识倾向明显,缺乏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3 问题及成因分析

教育现状

1)功利化倾向明显。当代大学生功利化倾向非常明显,社会公德意识淡漠,感恩心、责任心淡漠,环境意识严重缺乏。在心愿墙统计数据中,与自己相关的心愿1501个,占67.6%。从统计的心愿和贴子来看,学生的社会性较差,责任心不够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的调查,学校课桌椅和多媒体等教学设置以及教室门窗存在明显的破坏痕迹,尤其以多媒体的破坏更加明显。

2)缺乏理想的支撑。扩招导致学生和教师数量剧增,师生素质都急剧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加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直接影响学生对前途的预判,金钱成为大部分学生最大的理想和追求,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明确的理想。对于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找个不错的工作是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理想。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基本生活压力、购房的压力、教育成本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职业不稳定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选择。

3)不良风气盛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背景下,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越来越大。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来自农村的学子大学二三年级以后,就从单纯上进的女孩变成浓妆艳抹的拜金女。从本次针对贵州师范学院的调查来看,学生的社会性意识、团队意识和团结精神比较缺乏。比如开放性考核试题的答案,那么多的学生,对班上最优秀学生的名字都没记清楚,学生之间的社会性明显需要改善。

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当前明显加剧的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免不了滋生拜金主义陋习,物质欲急剧膨胀。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在资源分配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加上当前的等不良风气,进一步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取向。教育现状的差异,也受区域和职业的影响。通过随机性抽样调查显示,由于对子女的教育时间比较充沛,加上方法相对比较科学,教师子女的综合教育素养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尤其是商人的子女。

2)个体因素。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比较大,这些学生缺乏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思想意识,依赖性较强。在德智体美劳中,智育工作做得比较好,其他方面都比较欠缺。除了部分综合素质比较高以外,大部分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缺乏集体意识和分工合作的观念,甚至有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当前中国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各种压力之下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不利影响。大学生处于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也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

4 建议和对策

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当前的智育教育工作非常受重视,但是其他方面却得不到足够重视。要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做好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科学的学科设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以及为人民服务意识的教育,多途径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先进和模范的引领示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契机。贵州师范学院以学生党员为模范,做好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再如诚信应考教育中推出党员示范岗(图2),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和引导 处于各种压力下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封闭、抑郁和神情恍惚。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组织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诱导,比较严重的,采取心理干预。通过合适的措施,使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德智体美劳的学习和锻炼中。

参考文献

[1]路淑英.高校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及互渗机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90-93.

[2]胡玮,刘剑利.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刍议[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2):144-146.

[3]张莉.高校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才智,2009(1):

243-244.

普及初等教育范文2

1986年和1987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对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作出了明确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初级中等学校,除了举办普通初中外,还可举办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与普及义务教育结合起来,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应当看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这个决定是从我国实际作出的。

但是,初中阶段教育分流的局面,直没有打开,其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就业者的政治文化技术准备缺乏应有的要求,在于历史遗留的鄙视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比如,1949年9月中旬在新政协筹备会常务会第六次会议上,有人提出,在《共同纲领》教育章内应列入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条款。会上一部分人反对,理由有三点:(一)职业教育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1(二)苏联无职业敏育;(三)中等、高等教育巳将职业教育包括在内。争论结果,主张列入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条款的意见被否定。可见,初中阶段不主张分流的思想是由来已久的。

为什么普通初中

的教育规模必须适度

适度的普通初中教育规模,是教育宏观指导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可惜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普通初中教育规模必须适度,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要求与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相适应。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受条件所限,在相当长时间内,速度不可能太快,相对规模不可能大。因此,明确坚持普通初中适度规模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转变单纯的升学教育。目前,我国农村普通初中毕业生只有少数能升学,百分之七八十要回乡劳动就业。单一化的普通初中教育,实质上是单纯的升学教育。农村教育应该从单纯为了升学转到为本地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技能的人才,并应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的方向上来。普通初中教育控制适度规模,有利于这一转变。城市的初级中等教育,也应改变单一化的普通初中结构。

2,有利于消除普通初中教育规模过大而造成的弊端。诸如:农村新补充的年轻的劳动大军,来自普通初中毕业生的,大多是升学竞争的失败者;学生中因升学无望,而厌学;因滋长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而,辍学流失等等。

3,有利于为农职业初中的发展“腾出地盘”,创造发展初筝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城乡初级中等教育的区别,应侧重在教育结构和职业敏育的层次重点方面。农村初级中学阶段,应有相当规模的农职业初中。而城市的初中阶段的教育结构,要以普通初中为主,分流只作为有益的补充。

为什么要区分劳动技术

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項十分重要内容,而职业技术教育则是职业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是关系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生素质的重大问题。

但是,两个“技术”教育不能混滑。界限不清,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教育指导思想上的混乱。在普通教育方面,容易把劳动技术教育,错误地当作职业教育加以排斥,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给基础教育带来重大损失。在职业教育方面,容易以劳动技术教育代替职业教育。认为普通初中有了劳动技术教育,就已经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发展了职业教育,就等于职业教育与普及义务教育结合起来了。这就势必影响我国初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村。

我圆需罗什么样的合理

普及初等教育范文3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5.04.007

一、引 言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殖民当局继承了“关东州”①的租借权,并开始经营“满洲”的殖民统治。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使东北成为其对外侵略扩张的桥头堡以及达到永久霸占的目的,殖民当局广泛地向该地区的中国民众传播殖民文化和奴化思想,殖民教育遍布整个“关东州”。根据竹中宪一(2000:76)的殖民地教育理论,在“满洲”的教育可以分为两种[1]76。其一是“内地延长主义”教育,即将日本国内的教育制度延用到“满洲”;其二是“现地适应主义”教育,即吸收“满洲”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等于教育之中。由于“关东州”和满铁在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学校经营权、地理位置及法理等。“关东州”在国际法上是日本的租借地,属于中国的领土,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北隔中立地带与中国相连,不受中国政府干涉,易于推行“内地延长主义”教育。伴随着殖民统治机构的稳定,服务于殖民统治的殖民地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也逐步地被“完善”起来,在丧失教育主权的“关东州”,中国人子弟被迫接受语言同化教育及灌输奴化思想。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以不同史料为基础,多角度对日本殖民时期在东北推行殖民教育政策进行了论述, 揭露了殖民教育的本质,如卢鸿德及齐红深等的著作;以及戴竹君和夏军等的论文①,但对“关东州”时期中日小学及普通中学的差别教育少有提及。文章以详实的史料为依据,对“关东州”的中日初等教育和中等普通教育的差别进行探讨,从本质上揭示出日本殖民当局的真正教育目的。

二、不同层次的两种教育及差别

从“关东州”的教育行政看可分为日本人教育、中国人教育和中日同校教育三种形式。其中,中日同校教育由于受到当时的各种客观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为数甚少。所以,基本上可以认定为两种教育形式。殖民当局在对“关东州”实行殖民统治过程中,建立了多层次、不同阶段的面对中国人子弟的殖民奴化教育和面向日本人子弟的殖民主义教育的完善的殖民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这个体系覆盖全面,同时又有所侧重,即对日本人的教育采取“内地延长主义”的教育方针,实行一贯制教育政策,确保来东北的日本人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优先安排他们的就业,为其安心生活并扎根于此创造条件。而对中国人的教育则采取怀柔的先同化后皇民化的殖民教育政策,以普及日语教育为主轴,限制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而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非正常的教育体系。

(一)初等教育

1.中国人的初等教育

中国人的初等教育主要分为公学堂和普通学堂这两种教育方式。

军政时期(1905年5月之前),一切为战争服务,兴办教育以“安抚民心”。在日俄战争期间,军政署为了有效地统治占领地,在占领金州后,根据“满洲军政委员派遣要领”开始着手教育工作,于1904年11月设立了中国人在“关东州”最早的初等教育机构――南金书院民立小学堂。它是继复州日文学堂(1904年7月建立)、营口瀛华实学院(1904年8月建立)之后,在日本军政下成立的中国人普通教育机关,是“关东州”第一所中国人初等教育学校,被?胩锏烂殖浦?为“此实乃我关东州中国人教育事业之嚆矢”[2]17。南金书院民立小学堂虽然是殖民当局所建,但教育内容是根据清政府的《奏定学堂章程》进行的私塾教育,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准和科举传统的内涵。1905年3月伴随着学堂长岩间德也的到任,开始了以普及日语教育为主的殖民地教育,教授58名中国人子弟学习时称“东语”的日语及“新学”课程。4月,辽东守备军长官神尾光臣给各地军政委员会下发辽守军第2068号通令,要求各军政署因陋就简建立学堂,为适龄者创造学习条件。教学科目可参照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但必须“增设日语,聘用日本人教师,课程设置需征得军司令官认可”[2]117。

从1905年5月开始,行政事务由军政署转为“关东州”民政署执掌占领地行政,开始实施公办教育。《大连学堂暂行规则》的办学方针为:“诱掖指导清国官民,开发其物产资源,以图吾国国利之布殖……施清国人以普通教育,授以日语,以图文化之普及”[3]951。到12月为止,当局相继创办大连公学堂和旅顺学堂,签订日俄《朴茨茅斯条约》及中日《满洲善后条约》,开始了真正的殖民地经营。1906年3月,颁布了参照《台湾公学校规则》制定的《关东州公学堂规则》,但台湾与“关东州”有着领土和租借地的本质区别,在“关东州”不能像台湾那样实行“以涵养国民精神为宗旨”的教育方针,日语也不可作为国语进行强制教育,只能采取怀柔手段进行语言同化教育。鉴于这种情况,当局分别在1908年、1915年和1923年对该《规则》进行了三次修改:1.减少日语课时,增加汉语课时;2.汉语在课程顺序上排在日语前面;3.将6年学制的公学堂分为初等科4年和高等科2年,以利于普通学堂与公学堂的高等科接轨;4.为高等科设置预科。“九一八”事变后,殖民当局完全改变了汉语多于日语的格局,强制推行日语教育。

另一种中国人初等教育机构的普通学堂是殖民当局将蒙学堂和小学堂统一改造而成,它们的前身是分布于广大农村或渔村的私塾。南金书院民立小学堂、大连公学堂和旅顺学堂开启了“关东州”的中国人初等教育,但由于当时的民众一时还接受不了“新学”教育,并对日本侵略者有抵触感,因此,在“关东州”依然还是基于科举传统的有一定文化内涵和水准的私塾教育占据主流。当局为了推进日本的教育制度,决定在旅顺和大连管内设置进行公学堂初等教育的小学堂,在金州管内设置进行实用教育的蒙学堂,以限制或取代私塾教育,已期达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的。蒙学堂和小学堂的数量从1910年的22所增加到1914年的76所,而私塾则从1909年的634所减少到1914年的76所[4]550。殖民当局为进一步完善初等教育机构,于1915年6月公布了《关东州普通学堂规则》,将蒙学堂和小学堂统一改为普通学堂。该《规则》规定:普通学堂的批准权限由民政署长改为关东都督,废除“私立”,改为由“会”或“村”经营的“公立”;修业年限由3年延长为4年,以期达到与公学堂高等科接轨的目标。至此,“关东州”中国人的初等教育体系基本确立。

2.日本人的初等教育

日本人的初等教育分为寻常小学校、高等小学校和寻常高等小学校三种教育方式。

“关东州”不仅在教育方面,在行政方面也全盘倾向“内地延长主义”政策,但没有像内地那样实行义务教育。1906年3月,殖民当局公布了《关东州小学校规则》,5月1日成立了大连寻常高等小学校,该校设置在沙俄教堂,是当局在大连也是在亚洲大陆建立的第一所日本人小学校,1918年更名为伏见台寻常高等小学校[5]77。?胩锏烂衷?回顾道:“昔日为唱赞美诗和祈祷上帝保佑平安之殿堂,而今回荡着‘君之代’之国歌声并祈祷帝国之隆昌,此实乃我关东州教育史上荣光无上之一页”[2]44。在5月10日又成立了旅顺寻常高等小学校,这两所学校的设立被殖民统治当局看作是“在满日本人教育之嚆矢”[5]77。

1908年2月,当局根据《小学校令》对《关东州小学校规则》进行了修改:1.寻常小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高等小学校为2年,可延至3年;2.寻常小学校的教学科目中增加日本历史、地理和理科,女子增加裁缝;3.学费征收按照府令第20号公布的《关东州小学校学费规则》进行:寻常小学校月收30钱,高等小学校月收50钱,4.高等小学校增加英语为任选科。修身科教育以忠君爱国、尊重勤劳、自治训练等为主要目标,注重道德教化,重视礼仪教育。由此可见,“关东州”的日本人教育是根据内地《小学校令》等相关法规,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所做的补充规定,其教育宗旨及教学规则等与日本国内同类学校基本一致。1927年增设中国语为必修课,列入教学科目之中,目的是使学生尽快地熟悉现地语言及风俗习惯,逐渐适应“满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肩负起将来满蒙统治者的重任。

1937年11月,日本与伪满洲国签订《日满条约》,撤销其在伪满洲国的治外法权和移交满铁附属地行政权,满铁附属地归并入伪满洲国管辖,但日本人子弟的教育行政权暂时保留于在满日本大使馆教务部,由在满学校联合经营。1941年4月,日本国内实行国民学校以代替原小学校,与之同时,当局以关东局令第40号制定《关东国民学校规则》,调整关东州内国民学校的相关规则,小学校也随之改为国民学校。意为“以皇国之道为准则,实施普通教育”即按照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培养合格国民的学校[6]243。1943年4月,当局公布《在关东州及满洲国帝国臣民教育令》,同时以局令第35号制定《关东州国民学校规则》,从此,“关东州”日本人子弟与国内一样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3.中日初等教育的差别

同处“关东州”,但中日两国子弟的教育,无论是在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师资配备上等都存在相当的差别。以1924年至1939年中日适龄儿童的就学率为例,具体数据见表1①。

表1 1924~1939年中日适龄儿童就学率

年度 就学率/% 年度 就学率/% 年度 就学率/% 年度 就学率/%

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

1924 29.53 98.57 1928 27.76 99.51 1932 29.27 99.77 1936 38.64 99.56

1925 28.61 98.58 1929 27.31 99.59 1933 30.48 99.58 1937 41.94 99.83

1926 26.58 99.18 1930 27.66 99.77 1934 31.69 99.68 1938 41.93 99.85

1927 27.17 98.85 1931 28.17 99.53 1935 36.52 99.24 1939 51.31 99.88

日本适龄儿童的就学率最高达99.88%。但中国适龄儿童的就学率在最高的1939年也只有51.31%。仅凭这一点而言,就足以说明在殖民当局统治下的中、日两国初等教育是极其不平衡的。“关东州”日本人适龄儿童的就学率,不但远远地超过当地的中国人,甚至优于日本国内的一般居民。为了更为直观、更为方便地比较说明,现将1906年至1942年间的“关东州”中国人初等教育和日本人初等教育的基本数据统计为表2[7]397.385。

表2 1906~1942年间中国人和日本人初等教育的基本数据

年度 学堂(校)数 班级数 教员数 学生数 毕业人数

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 中国 日本

1906 4 2      ?      ? 9 10   176   490   -    -

1910 7 8 32 62 40 75 1 250 2 974   24   276

1914 7 10 53 97 67 111 2 098 4 456   277   724

1918 8 13 66 133 80 148 2 105 6 223   553   967

1922 9 16 108 215 153 276 4 306 9 260   828 1 530

1926 10 18 150 266 199 340 6 277 10 901 1 334 1 830

1930 11 22 186 246 259 440 8 396 14 833 2 084 2 080

1934 11 24 211 416 266 535 12 177 20 167 2 948 3 297

1938 16 29 310 505 396 664 17 533 22 561 5 202 3 737

1942 20 31 417 552 532 699 25 650 24 598 7 276 4 141

中国人学生数为:初等科+高等科+补习科+预科

“关东州”从1906年至1942年间的中国人公学堂和日本人小学校在学(堂)校数量、班级数量、教师数和学生数及毕业人数方面的基本数据。可以看到1942年中国人在校学生数达到25650人,而日本人达到24598人。但当时中国人适龄就学儿童的基数远远超出在“关东州”日本人子弟。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人学堂的各项数据指标也都远远落后于日本人小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如校舍及教学设备等就更是中国人学堂所不及。1944年《关东州人教育令》实施后,中国人公学校的教学用教材按规定“必须由关东局在满日本教育会或在文部省有著作权及由文部大臣审定并经关东州厅长官指定”,“歌曲和乐谱除在教材中已出现者外,必须经文部大臣指定”等。从这些规定中可以侧面看出殖民当局对中国学生思想的严密控制和“精神教育”的强化程度。

(二)中等普通教育

1.中国人的中等普通教育

男子中等普通教育在“关东州”初期时采取共学制,与日本人子弟一起在日本人学校接受教育。当时,在与日本人子弟相同的条件下,能考试合格的中国人学生为数极少,教学内容完全不考虑中国学生的存在,当局几乎没有意识到中国人的中等普通教育问题。直到1921年,才在旅顺中学校设置了一个中国人学生班,开始了中日学生分班授课,这是殖民当局对中国学生进行普通中学教育的开端。开设中国人学生班并不是出于殖民者为被殖民者在殖民地办中等教育的目的,而是由于其一全国反殖民地运动的高涨,当局不得不转换殖民教育政策的结果,其二公学堂毕业生的增加,办中等教育机构的呼声日益强烈。中国人学生班成立时有学生27人,1922年和1923年分别有48人和49人[8]162。从1924年3月起,殖民当局将中国人学生班从旅顺中学校中独立出来,设立中国人中等普通教育机构,同时将旅顺中学校改称为旅顺第一中学校,新独立的中国人教育机构称为旅顺第二中学校。其教育方针突出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重视德育。这期间较为淡化“同化教育”,担心与全国的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遥相呼应。另一所普通中学是在 1939年设立的,学制为4年的金州女子高等公学校。该校的教育方针注重家政教育,培养贤妻良母。招收公学堂高等科的女毕业生,学校实行住宿制,该校毕业生少数升学,大多数从事家务,带有女子学校的性质。

1932年当局将旅顺第二中学校和旅顺师范学堂合并,成立旅顺高等公学校,设中学部和师范部两科[9]111。并以第7号厅令颁布《旅顺高等公学校规则》,1934年重新修订该《规则》,在总则中“重视道德”,在教则中“尊重良好的风俗”。其涵义可以理解为重视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及最大限度保留封建礼教的习俗。殖民当局谬想通过封建伦理道德及礼教来约束中国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以阻止学生的反日运动。只有在这两所学校完成学业,才有资格报考日本大学的预科、高等学校、高等工商业学校、伪满各学校及其它专科学校等上一级的学校。

2.日本人的中等普通教育

日本人在“关东州”的中学教育始于1908年,为满足日本小学校毕业生升学的要求,3月26日当局以府令颁布《关东州小学校补习科规程》,规定各小学校附设修业年限为两年的补习科[10]95。最早设置补习科的是大连寻常高等小学校,这是日本人中等普通教育的开端。

第一所日本人男子普通中等教育机构是根据1909年3月26日敕令《关东中学校官制》设立、5月开学的关东都督府中学校,是当时“满洲”的最高学府。1918年4月12日重新修订《关东都督府中学校官制》,将关东都督府中学校改称为旅顺中学校,1924年又改称为旅顺第一中学校。该校成立伊始,虽没有明文拒绝中国学生入学,但实际的考试及课程设置等都没有考虑中国学生的具体情况,入学极为困难。教学内容主要以考入上一级学校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为主,数学和英语的课程要比国内多出一节课时,星期天教师要给学生补习,还要进行国内口试练习,一切皆为应试准备。

第一所日本女子普通中学是1910年7月1日设立的关东都督府高等女学校,校则第九条中规定其入学资格为“第一学年入学者为寻常小学校毕业或年龄在12岁以上具有同等学力者,寻常小学校课程未完成者可依据考试鉴定其学力”[11]172。从入学资格上看,基本上是招收日本人子弟,中国人学生不具备资格。在金州女子?{等公学校成立前,中国人女学生只能考取旅顺师范学堂女子部或中华女子技艺学校等。关东都督府高等女学校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健美、质朴、优雅之女性,提倡身体与精神之健全发展,崇尚质朴、敬重节俭、热爱劳动,涵养高尚优雅之情操,以坚韧、正直、温柔之满洲女性,为国家之昌盛做出贡献”[2]198。1914年改称为旅顺高等女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员为目标。

3.中日中等普通教育的差别

中学教育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学校数量、学生数量、教师数量以及学校成立的时间上,具体数据见表3①。

表3 中日中等普通教育比较

学校名称 创立时间 学生数 教员数

日本人男校 旅顺中学校 1909年 768 26

大连第一中学校 1918年 1100 34

大连第二中学校 1924年 1015 32

大连中学校 1934年  815 37

大连第三中学校 1938年  966 21

中国人男校 旅顺高等公学校中学部 1932年  480 63

日本人女校 旅顺高等女学校 1910年   683 29

大连神明高等女学校 1928年 1 205 32

大连弥生高等女学校 1928年 1 091 30

大连羽衣高等女学校 1930年 1 020 30

大连高等女学校 1935年 1 057 24

大连昭和高等女学校 1937年   603 20

大连芙蓉高等女学校 1941年 1 029 24

中国人女校 金州女子?{等公学校 1939年   390 19

总计 日本12校                   11 352  339

中国2校     870 82

注:旅顺的学校为1942年度数据。

以上资料显示,殖民当局为中国人设立的普通中学各有一所,男子普通中学要比日本人的第一所学校晚15年,女子普通中学要比第一所日本女校晚29年。日本人男女中学共有12所,而中国人中学仅有2所,致使许多中国适龄学生失去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1942年2月实施的《关东州民籍规则》规定:不具有“州民籍”的中国人子弟不能升入中等学校。由于诸如此类的限制,在1942年中国人的两所学校在校中学生只有838人,加上在日本人中学就读的中国人学生也不超过1300人[12]95。由于殖民教育政策的原因,中国人的中等教育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学校并没有随着人口的增长、就学人数的增加而得到相应的发展与改善。这一时期的殖民教育政策是抑制中国人子弟的中等教育规模以发展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能为其开发满蒙资源而提供有一定职业技术的劳动者。“关东州”大连地区的人口最多,1942年公学堂学生有14005人,普通学堂学生有4666人,私塾学生有8383人[13]134,但却没有一所可供中国人子弟就读的普通中等教育机构。而占“关东州”人口13%的日本人,拥有普通中学生的人数为1.1万多人;占人口总数87%的中国人,拥有普通中学生的人数仅为1000多人[14]641。充分说明殖民当局抑制中国学生接受文化教育、提高知识水平,贯彻民族压迫、民族奴役的政策,同时还说明殖民当局为他们培养能安心于“满洲”的殖民主义者及实施殖民统治的后继者奠定了教育基础。

三、结 语

殖民当局在“关东州”实施的教育政策是对日本人子弟采取“内地延长主义”的一贯制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包含报考内地大学,殖民主义教育色彩浓厚;对中国人子弟则采取先同化、再皇民化的殖民奴化教育政策,以普及小学教育、适量增加职业教育、限制普通中学教育为方针。日本小学以内地《小学校令》为指导方针颁布现地教育法规,课程设置完全与日本国内一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加紧了全面侵华步伐,设置了拓务省,组织大批日本移民移居“满洲”,名义上是开发满蒙,实际上是对中国资源进行掠夺。殖民当局在移民的教育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学校建设迅速发展,最大程度地满足适龄者的就学要求。当局还优先发展日本移民子弟的中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满足升学与就业的需求。1943年公布《在关东州及满洲国帝国臣民教育令》后,“以皇国之道为准则,实施普通教育”,日本人子弟与日本国内一样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实行战时教育体制后,大力发展青年学校,进行军国主义教育,为其培养能适应现地生活的并甘为其侵略战争献身的后继力量,殖民主义教育目的昭然若揭。

普及初等教育范文4

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主要方式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

转贴于

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

普及初等教育范文5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全面建立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全面深化基础教育内涵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教基〔2018〕6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立德树人,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取向,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建立完善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各地和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突出素质教育核心理念,重视课程、实践、文化育人,做好体育美育工作,建立面向全体学校、全体学生的多元多维评价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坚持普职并重。按照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突出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制定招生政策,合理调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积极拓宽中职学校生源渠道,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

3.坚持公平公正。突出招生行为规范,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增强公信力。探索建立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4.坚持统筹推进。突出改革的导向作用,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考试与招生、初中与高中的关系,统筹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改革,推进教学、考试、招生有机衔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三)改革目标

——继续实施语文、数学、英语等9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省级统一组织考试制度。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2021年起,全面实施新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案,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继续推行全市统一组织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计划编制、考试报名、招生录取,实现招生管理更加规范有序、监督有力。

二、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组织实施,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保障义务教育基本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一)考试科目与内容

1.考试科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13门科目均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物理、化学、生物另设实验操作考试,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考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遵循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依据《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两考合一”考试定位,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做到题量适度、难易适当。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要求实施测试。

(二)考试方式与组织

1.全省统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实行书面闭卷笔试。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统筹管理,省教育考试院具体组织全省实施,市教育局负责全市考试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2.宁德市组织的考试、考查科目。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实验操作,实行现场操作考试,具体考试办法另文通知。

3.县(市、区)组织的考试、考查科目。音乐、美术、信息技术3门科目由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学校具体实施;学校结合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成绩。学校考试评价方案须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市、县(区)教育局组织过程巡视和成绩评定结果审核。

(三)考试分值与时间安排

1.考试分值。省级统考科目卷面满分分值,语文、数学、英语各15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100分。体育与健康40分。其他非省统考科目成绩只定合格、不合格。

2.考试时间安排

各科目分年级考试时间安排如下:

年级科目时间

八年级生物实验操作、信息技术4~5月

地理、生物6月中下旬

九年级体育与健康4~5月

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音乐、美术4~5月

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6月中下旬

(四)评卷与成绩呈现

1.评卷工作。省级统考科目实行计算机网上评卷。按照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制定的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以及网上评卷有关工作要求,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具体评卷工作。

2.成绩呈现方式。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初中学生毕业资格认定和升学录取的基本依据。各科根据原始成绩,划定五个等级,由高到低位次分别为A、B、C、D、E.原则上每个学科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5%,D等级15%、E等级比例不超过5%;A、B、C、D等级为合格,E等级为不合格。

三、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为了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根据省教育厅要求,以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内容,由学校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评定的组织与程序参照《宁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见附件)执行。

评定等级分为A、B、C、D四等,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评定结果既是学生毕业的主要标准之一,也作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初中学生毕业资格认定

初中学生毕业资格由学校认定,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学生综合素质评定“C”等以上(含“C”)、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均达到D及以上等级即可毕业。学生毕业当年未能达到要求的,可在离校2年内申请补考相应科目,补考通过的认定为D等级,应予以毕业。

五、录取总分

(一)考试结果总分的组成

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10门科目的考试成绩,按原始分数、折算分数相结合方式计入中招录取总分。2021年中招录取文考总分为800分,具体如下:

1.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按卷面原始分数计入中招录取文考总分,3门科目满分各150分。

2.体育与健康科目按《福建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指导意见(试行)》组织实施的考试成绩计入中招录取文考总分,满分40分;

3.物理科目按卷面成绩的90%、化学科目按卷面成绩的60%、道德与法治和历史2门科目均按卷面成绩的50%、地理和生物2门科目均按卷面成绩的30%计入中招录取文考总分。

(二)照顾政策加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大幅减少、严格控制中招录取加分项目,逐步将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我市将根据省教育厅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原有照顾政策。

(三)录取总分的呈现。高中阶段招生的录取总分由“考试结果总分”和“照顾分”组成。

(四)考试等级的使用。中招录取计分科目及未计入中招录取总分的市级统考科目,设定等级底线要求;对未计入中招录取总分的市级统考科目,探索实行等级奖励分政策,防止群体性偏科,确保国家课程实施质量。市教育局根据文理兼顾、全面发展原则,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各科等级在中招录取中的使用方案。

六、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

(一)合理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市教育局将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创建,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学校使用方案报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应至少提前一个学期公布,使用情况必须规范、公开。2019年起,普通高中自主招生须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到2021年毕业升学开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待条件成熟时,我市将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招录取的依据之一,探索基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内容,以量化积分或等级奖励分数方式计入中招录取总分。

(二)完善优质高中定向生和完成义务教育后的特殊群体升学政策

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按不低于50%的比例定向分配至各初中学校的做法,定向招生名额向农村初中和无选择生源的城区初中倾斜,促进初中学校均衡提升。完善优质普通高中定向生录取办法,合理控制定向生降分幅度并动态调整。

落实好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地参加中招录取政策。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享受与当地户籍学生同等的报名、考试、录取待遇。支持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通过随班就读、举办特教班等扩大招收残疾学生规模,招生考试机构应为残疾学生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供便利。

(三)完善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政策

实行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政策,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旨在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市教育局将根据高中多样化发展规划目标加强统筹,合理确定全市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时间,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严格审批学校自主招生方案(含学校特色创建目标任务、基础能力、主要措施、招生范围和人数、招生办法等),并及时将批准的学校自主招生方案汇总报送省教育厅。严禁单纯以学业成绩作为录取依据。全市每年自主招生比例严格控制在我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总数的5%左右。经市教育局批准的学校,自主招生比例控制在该校总招生计划的10%以内;经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的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校,可适当放宽至15%左右(但不超过100人)。自主招生一般安排在中考后进行。实施自主招生过程中,要重视招收农村学校学生和贫困家庭子女。要切实加强对学校自主招生各环节的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各校的自主招生方案和录取结果。凡被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均要参加中考,可不参加中招录取投档。

七、招生管理工作

(一)招生计划管理和考试报名

我市将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原则,分县(市、区)、分校一次性下达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自主招生数须纳入学校总招生计划数管理。已连续三年无实际招生或连续三年每年实际招生不足100人的高中学校,要停止安排招生计划。普通高中同一校区高中部招生计划均不得超过1000人、班生额不超过50人。各地要在宁德市中考报名管理平台进行考试报名,并于报名前报名条件等信息;各县(市、区)教育局和高中阶段学校不得在市级管理平台外自行组织报名。

民办高中(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下同)与公办高中享有同等的招生权利,支持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将民办高中统一列入招生计划。市教育局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制定民办高中招生政策,认真审核民办学校招生方案,根据学校实际办学能力逐校下达招生计划。未取得办学许可证(含筹设期间)的民办高中不得参与招生。

市教育局将每年适时向社会公布全市具备招生资质的高中阶段学校名单,并各县(市、区)、各校招生计划。所有高中阶段学校须严格按照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招生,不得擅自超计划招生,更不得无计划招生。

(二)加强普通高中招生范围管理

严格控制跨市域、跨县域招生校数和招生规模。因国防建设、重大教育改革实验等特殊需要,确需跨设区市招生的公办普通高中,由双方设区市教育局协商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公办普通高中按照属地原则,在本地范围内招生。我市将进一步严格控制市域内跨县(市、区)招生的公办高中校数和招生规模并规范学校招生行为,对教育教学改革无实质促进作用的,不予批准跨县(市、区)招生。一般情况下,经市教育局批准跨县(市、区)招生的学校,其招生计划不得超过学校当年高中总招生计划数的5%.经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确认的示范高中建设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校,其跨县(市)招生比例可放宽至10%;学校因所在服务区初中生源暂时不足的,由市教育局和各县(市、区)教育局协商调剂。

民办普通高中跨设区市招生,要符合市教育局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申请跨设区市招生的民办普通高中,需市教育局确认后统一发函征求生源所在地设区市教育局意见(内容包括招生人数、招生对象、招生办法、收费标准等),经生源所在地设区市教育局同意,学校向生源所在地设区市教育局提交具体的招生简章,完成衔接后方可向社会公布。未经学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设区市教育局对接确认的民办高中,不得擅自组织跨设区市招生。民办普通高中跨县(市、区)招生政策,由市教育局根据招生规模比例、学校条件等进行核定。

跨设区市招生事项纳入生源地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招生录取管理。除对招收的学生具有体质、技能特殊要求外,不得安排提前跨市、县招生。跨市、县招收学生的学费按照招生学校正常标准收取,招收计划纳入生源地管理。

八、招生录取管理工作

(一)建立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信息化管理平台

市中招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组织管理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及在本地区招生的中职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完善全市统一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信息化管理平台,凡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均须经我市招生管理平台统一录取。未在我市参加中考的学生,一律不准录取。

(二)规范各类招生程序

1.严格做好普通高中学籍接续工作

全市普通高中招收的新生须经市中招管理部门审核并办理录取手续。跨设区市招生的在生源地设区市中招管理部门办理录取手续。所有普通高中均不得招收全市划定的普高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以下的学生,并确保农村初中和无选择生源的城区初中至少有一定比例学生被优质普通高中录取。跨设区市招收或经自主招生予以降分录取的,不得低于生源地设区市普高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

市中招管理部门核定的中招录取名单是普通高中学生学籍接续的依据。县(市、区)教育局要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加强高中招生和学籍接续管理。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严格按照市中招管理部门确认的普通高中录取名单,在规定时限内通过全国学籍系统为正式招收的学生接续电子学籍档案,对未经设区市中招管理部门确定招收的学生一律不予审核通过。涉及跨设区市招生的,生源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本设区市中招管理部门的录取花名册,及时在学籍管理系统上办理外地就读学生审核手续。市教育局每年根据全市招收录取结果,适时抽查各县(市、区)教育局办理的升学学籍接续情况。

2.拓宽条件做好职业教育招生

各县(市、区)要积极创造条件,留足职业院校容量,认真做好中职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有就读意愿的学生初中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要继续把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城乡劳动者纳入中职学校招生范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引导他们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支持中职学校根据自身办学能力,规范有序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

(三)强化招生监督检查力度

1.实行“阳光招生”。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实行“阳光招生”,主动、及时向社会公布学校招生资格、招生计划、招生专业和录取结果等。要加强招生信息监管,杜绝虚假招生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严肃查处违规招收借读生、择校生等行为;招生结束后,学校不得擅自招收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严禁以改革为名乱收费,坚决纠正公办学校变相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收费及举办“校中校”等违规行为,防止公办学校优质办学资源异化和流失;严禁学校、教师干预或代替学生填报志愿;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和招生秩序;严禁在中职学校招生中搞区域间、学校间生源封锁和地方保护;严禁初中学校或教师在招生过程中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虚假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中职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立异地分校、教学点。

2.加强高中招生工作监管。严肃招生工作纪律,通过专项督查、暗访抽查、来函来电随查等形式,及时发现、制止、严查各种违规招生行为。落实群众信访举报查办和督办责任,实行重点信访举报直查直办和通报制度。对屡禁不止、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乱招生行为,不仅要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党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还要严肃追究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并进行点名公开通报;对招生中出现的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权利寻租、利益输送和失职渎职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九、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不断加强中考中招工作党的领导,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把握教育招生工作的政治方向,教育纪检部门要切实加强考试命题、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检查监督,切实防范和打击考试招生腐败行为。要充分认识初中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重要意义,将进一步准确把握改革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落实计划编制、考务管理、评卷分析、招生录取等各项具体任务,确定专业考试机构负责考务工作,确保中考中招改革顺利实施。要从维护教育公平、社会稳定大局出发,有机衔接原有做法,科学确定考生志愿填报时段,科学制定招生录取条件和程序,科学划定普高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稳妥推进中招录取改革。

(二)强化教学管理。各县(市、区)和学校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课时,让青少年拥有光明的未来。要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快发展素质教育。要切实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资源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各县(市、区)要定期开展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评估,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据的分析应用,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三)提升保障能力。各县(市、区)要加强考试招生工作的基本能力建设,严格试卷运送保管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考试安全。书面考试科目必须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进行。要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为基础,建成全市统一管理的考试招生报名、录取管理电子平台,探索建设区域内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各县(市、区)要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标准和要求,统一设置考点考场、规范考试程序,并按要求加强考试、评卷及招生管理,确保中考工作有序进行。

(四)做好宣传引导。各县(市、区)要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要加大综合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纸媒和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国家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有关要求,重点解读和宣传国家助学、教育扶贫、就业和升学等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指导高中阶段学校组织好校园开放日、政策咨询会、宣讲会等活动,加大改革工作政策宣传。

十、其他事项

1.因休学原因转入2018级、2019级的初中学生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除已获得的初中学业考试成绩的科目,须通过其他科目学业水平考试。

普及初等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中等教育结构 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 启示

目前,世界各国在全面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都把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中等教育结构是指中等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教育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其中主要是指中等普通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两者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

一、国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类型

目前,世界各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分流”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指的是中等教育阶段分别设置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分别“流向”不同的“渠道”,分别接受普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

在美国,高级中学分设学术科、职业科和普通科,分别设置为准备升学的学术课程以及为就业或受中等及专门训练的职业课程。有些发展中国家从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就开始“分流”。在印度尼西亚,与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相并列,设置有职业技术初中和职业技术高中。职业技术初中招收小学毕业生,包括技术初中、商业初中、家政初中。职业技术高中招收普通初中和职业技术初中毕业生。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

有些国家,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分流”的基础上,普通教育学校进行一些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在侧重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同时要求完成普通教育,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叉”,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韩国,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分别设置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除普通初中外,也有商业初中等),普通高中设有职业培训(男生)和家政(女生),均为必修课。职业高中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包括普通高中的全部课程,自1986年起至今,进一步提高了职业高中的职业技术教学水平。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

有些国家把普通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直至使两者一体化,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在瑞典,60年代中期以前就在中等教育阶段分设各自独立的普通高中、工业高中、商业高中和各种职业学校。1966年,决定调整为设置五种课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的高中和三种课制(社会科学、经济学、工业学)的两年制专科学校,保留职业训练学校。1968年,又决定将高中专科学校和职业训练学校加以合并,从1971年起设立综合制的高中(gymnasiaskola)。综合高中设置了两年、三年、四年等不同修业年限的理论性和职业技术课程,既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活生涯做准备,又为学生提供普通理论和实践教育,还为学生毕业后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做准备。从1988~1989学年开始,综合高中的两年制课程延长到三年,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比例得到扩大,但不会使两者之间产生任何矛盾。

有个别国家在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就开始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在坦桑尼亚,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水平中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和“高水平中学”(五年级和六年级)。普通水平中学课程实行多样化和职业化,分设农业、工业、工艺和家政共四种“技能侧重班”,每个学生入学时必须选定至少一种专业课程,通过毕业考试取得毕业证书,成绩优良者,可进入高级中学或技术中学和专业学校。

(四)普及义务教育后实行职业定向

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实行职业定向教育,在于使学生为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和选择职业做好心理上和实际上的准备,并紧密结合社会用人部门的需要定向培养,解决学校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矛盾。

在南斯拉夫,中等定向教育为期四年,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两年。实施定向教育初期,第一个阶段以讲授统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同时开设技术生产原理和实际训练课程;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具体的专业课的实际训练为主。从1986年起,采取从第一学年开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并进的做法。课程比例按两者成反比的方式安排。例如,第一学年普通教育占70%,职业教育占30%;以后普通教育时间逐年减少,逐步让位于职业技术教育。第四学年,职业技术教育增加为70%,普通教育则减少到只占30%。这样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对于今后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来说,在他们完成初等学校课程后,可以立即选择具体的职业。

二、国内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特点

当前世界各

国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所采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总的方面来看,各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1)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彼此渗透、互相结合,向统一方向发展(亦即人们所说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成为目前各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呈现出的一种明显的动向和趋势。(2)中等教育结构的层次和类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采用种种不同的形式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使得中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更趋于多样化。

笔者认为,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迥异,所确定的中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也不宜整齐划一,不可能也不应该来个“一刀切”。当然,具体到各个国家来说,总得有个“章程”。如何使中等教育合理、协调地向前发展,是我们乃至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需要积极探索和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国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因为我国的具体情况与其他国家不同,所以对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所采用的形式也不宜强求一律,更不应不问具体条件盲目地追求“向外看,齐步走”。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使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组合得当,保持一定的、恰当的比例关系,使各类中等教育合理、协调地向前发展。

(一)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多年来的中等教育重教强于重学,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单一和枯燥。久而久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储备知识的仓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思维活动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同其他中等教育一样,也必须走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学生对未来知识、高新技能探索发展的误区,以人为本,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通过教育创新,建立创新教育机制,创造有利于个性成长、个性特色充分发挥的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向创新型、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规范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及培养标准,加快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在管理体制上要扩大中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性,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发展多样性的需要。同中等教育一样,职业技术教育同样也需要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与交流,进行双向沟通,及时获得国际方面新信息。同时还要以市场经济的观念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树立竞争、优化意识,把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使之形成具有内涵的宽广性、内容的全程性、对象的全民性、层次和形式的多样性、体制的开放性和融通性、机制的灵活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新意识。

 (二)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材内容的陈旧与单一及在较长时期的相对不变,对在这些专业出现的国际新动向、教学针对性思路转变较慢,诸多种状况已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要推动新世纪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形成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形成强调基础、精练专业技能、重视实践、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其次,要开发建设一批具有相关性或融合性的多科集一科的综合性或现代化的新型课程,拓宽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再次,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先进设备引入到各学科中去,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接轨国际经济将带来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改组,社会对技术人才的专业、规格、类型等需要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市场经济具有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也是多层次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应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与调整专业结构,密切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大传授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力度,彻底改变单一类型、单一规格、单一层次人才培养的局面,切实根据社会各界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优秀实用型人才。

(三)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更需加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

第一,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其发展中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办学设施匮乏、师资水平不高、实训手段落后、教育质量不高和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所强调的实践教学条件,如果完全靠学校是很难实现的,特别对那些根据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新开发的专业来说。由于办学经费的不足,在短时间内投资建设功能齐全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是不现实的,即便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建立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可能存在与学生未来工作

的真实职业环境有一定差距的现象。而依托企业与之合作办学,即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又可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问题;既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接触到生产一线正在使用的设备、采用的工艺,又改善和充实了学校的办学条件,降低了办学成本。

第二,通过产学合作、校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设置,可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制定,可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习项目和实习基地,可保证专业技能的实践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保证师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应用的先进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顶岗实习和就业聘用工作,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稳定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要和生产实际,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四)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国际化、全球化,主要标志是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对正在走向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来讲,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以适应频繁的国际交往、广泛的国际合作。同时,我国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通过与企业、工厂、公司等单位合作,有效地把学校科研与企业密切联系起来,将学校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还可以通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吸取其他中等职业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等,有选择性地为我所用。这不仅对活跃青年教师的学术思想很有益处,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教师的创造意识与奋发向上的创造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普通中等教育的不足。不论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还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其目的均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则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国际靠近、接轨,就是使我国职业技术院校教育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和标准接轨,规范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标准,加快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体系,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也可参考“普及义务教育后实行职业定向”的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扩大职后培训的规模、层次、数量,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在发展中实现互补、互接、以我为主,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民族化与地方性相结合,立足民族之根,凭借地方之水,汲取国际之养分,把我国中等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结合道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7).

[2]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国外教育情况专题[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