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节能技术规范范例6篇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范文1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因其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据2003年数据统计,我国建筑采暖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15%,一些寒冷地区采暖能耗占了当地总能耗的接近一半,如此,我国的建筑能耗指标是国外发达国家的2~3倍。能源的消耗量在不断增加,而能源的紧缺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已经把能源与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建筑能耗又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节能在供热行业尤为重要。我国供热事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套搬前苏联供暖技术到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建立我国的相关设计、生产、施工、管理、运行、检测等标准规范文件的过程,经历了规模有小到大,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节能工作也随着开展,并不断的提高和深入。新中国成立以后,供热技术才得到迅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建设了热电厂,有了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在此期间,建立了暖通设备的制造厂,主要是仿制前苏联产品,生产所需的暖通设备产品。6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从而促进了供热技术的发展,从仿制国外产品转向自主开发,开发了 我国自己设计的系列产品。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国家先后在北京、兰州、吉林、哈尔滨等城市建设一批热电厂供应生产和居民用热,为我国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有80%以上的热电厂的供热能力没有达到设计水平,供热规模不大、效益不高,节能工作也很薄弱。我国集中供热真正发展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节能工作也随之全面展开,并先后有三次高潮:

1、供热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是发展最快的时期。此期间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能源供应的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为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态,针对当时能源使用的状况,国家确定了“大力开展以节能为中心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的能源方针,供热节能工作列入日程,一方面改造全国20万台能耗高、效率低的小锅炉,另一方面推广集中供热,把集中供热作为建筑节能的一项重要途径在全国推广。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行业标准推动集中供热发展及规范行业市场,1987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1975)组织修订后改为《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C19-1987),并批准为国家标准,自1988年8月1日起执行。1989年建设部颁发了《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1989),1990年颁布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1990),尤其是1986年国务院22号文件的颁布,对三北地区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此我国供热事业便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1989年底,我国已有81个城市实行了集中供热,供热面积1.56亿平米,年节约标煤369万吨。这段时期以改造能耗高、效率低的分散小锅炉,代之以高效低耗的大锅炉区域供暖,积极实施集中供热的节能战略,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为此,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供热节能的第一次高潮。

2、进入90年代,集中供热继续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供热城市达到117个,供热面积达到2.1亿平米。随着集中供热的迅猛发展,从80年代末开始,供热行业同其它行业一样由于粗放式经营,能耗高、效益低等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同时国家经济形势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而变得相当严峻,使得国民经济不得不继续进行治理整顿。为了摆脱困难振奋经济,国家提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增加经济效益,开展企业升级工作。供热行业企业升级于90年代初全面展开。供热行业企业升级的目的就是大力节能降耗、提高供热经济效益,所以节能升级就成为供热企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颁布了《城市供热企业节能管理升级考核标准》,对城市供热企业节能管理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能耗定额、能源计量、能源统计、能耗考核都作了细致的规定,同时还制定了奖惩政策并以行政手段加以约束。从此供热企业节能升级活动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一大批供热企业通过狠抓基础管理、大力节能降耗,使各项考核指标达到规定的标准,晋升为成热供热企业节能管理二级企业。节能升级活动的开展不仅促使供热企业努力通过技术改造及应用新技术等措施节能降耗、增加收益,还促使供热企业节能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对供热企业节能管理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供热节能升级活动未能继续延续,但供热节能工作始终没有停止,而是作为强化企业自身经济、技术实力的根本而继续得到发展。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供热节能的第二次高潮。

3、进入到21世纪,供热企业回顾艰难发展的几十年,节能工作始终贯穿其中,已经作为供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经营策略。我国开始取缔无染严重的小型局部燃煤锅炉房,由集中供热及大型区域锅炉房替代。为贯彻节约能源的策略,扭转我国采暖地区建筑采暖能耗大、热环境质量差的状况,国家建设部也发文强制性要求“三步节能”的建筑节能工作标准,又提出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理条件等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既有建筑节能分类改造,这些都为进一步实现供热节能打下坚实基础。推进供热计量改革,是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供热市场化、商品化质的飞跃,它对于规范供热行业行为,改善居民取暖条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能够降低采暖能耗20~30%,促使供热企业进行技术升级,适应进一步的建筑节能要求。截至2010年,我国完成供热计量改造1.2亿平米。

纵观供热节能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节能工作是同供热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供热事业的发展、进步、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同节能工作的努力分不开的。

二、节能――供热企业经营的战略

三十年来,由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加强节能管理,供热企业节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虽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和资金,但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目前,由于能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供热成本不断增加,资金严重短缺,使得供热企业普遍举步维艰。供热行业的困境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外,主要是供热体制内部诸矛盾的演变和企业粗放经营的结果。供热行业要摆脱困境,必须改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强化自身,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节能减排当作企业经营的战略,狠抓节能基础管理,大力降低能源消耗。所以,把节能作为供热企业经营的战略,努力提高供热效益,开拓节能管理的新局面,是供热行业摆脱困境的需要,是供热行业大发展的保证。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节能管理工作

要建立或恢复节能管理机构,激发调动各级人员节能积极性,实行目标责任制,奖勤罚懒。抓紧争章建制,使节能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还要抓好企业内部节能宣传教育,强化全员节能意识,使企业节能目标由领导决策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2、强化节能基础管理

制定统一的、科学的、符合企业实际的能耗指标和定额。作好能耗统计和监测工作,严肃能耗考核工作,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超过能耗标准的,要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编制节能技改计划和规划,要目标先进,还要切实可行。淘汰落后的、能耗高的技术、工艺、材料及设备,开展节能技术创新。

三、节能的大趋势

随我国供热事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注入,供热设计、施工、运行和监测调节等方面出现了许多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推广使用,为节能工作的继续深化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可能和保证,从而形成节能的大趋势,为供热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1、实现热网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

随着城市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供热管网规模越来越大,网络越来越复杂,逐渐出现多热源联合运行趋势,水力工况也越来越复杂,单靠工人手动来完成调节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采用智能监控系统取代人工手动调节来完成供热运行管理是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热网监控系统可以达到如下几个目的:一是及时检测热网运行参数,了解系统运行工况;二是均匀调节流量,消除冷热不均;三是合理匹配工况,保证按需供热;四是及时诊断系统故障,确保安全运行;五是健全运行档案,实现量化管理。热网的监控在我国的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检测阶段,即只采集、观测热力站的运行参数,不对阀门水泵等进行自动调节;第二阶段是在检测的基础上对一次侧的流量进行自动控制;第三阶段是在检测和控制一次网流量的同时,还对二次侧进行变流量控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三阶段的发展,这必将成为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最主要的节能方式。

2、实现热量调节量化管理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供热市场的需求,我国热计量仪表和自动控制产品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从而为供热系统实现供热调节提供了可靠保证。热量调节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供热调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实行热量调节法,需要在系统中安装流量计、供回水温度计和热量监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室外气象条件,给定每天或时段的供热负荷、供热量和供热系统的运行时间即可,同时还可以给出网路参考供、回水温度和概算能耗,以便知道管理人员计量供热,按需调节。

3、新建节能建筑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由于建筑护结构保温性能差,门窗不严密等因素,我国旧有建筑的供热能耗指标是国外先进国家的2~3倍,这也是供热能耗大而舒适性差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新建节能建筑的建筑节能标准,1991年―1999年设计建造的住宅与1991年以前建造的住宅相比节能30%(即一步节能);2000年―2004年设计建造的住宅与1991年以前建造的住宅相比节能50%(即二步节能);2005年以后设计建造的住宅与1991年以前建造的住宅相比节能65%(即三步节能)。根据《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JGJ129-2000)的行业标准,除了对既有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做了详细要求之外,规程还重点强调了三点:一是锅炉房的改造应设置必要的仪表加以监控,鼓风机、引风机等设备,凡与锅炉不配套的,应调整匹配;二是平衡供暖技术,包括采用平衡阀等专用仪表为核心的管网水力热力平衡技术机热源的供热处理和用户热负荷之间的供需平衡;三是提出分室控制室温的问题,如带温控阀或手动调节的双管系统,带三通阀的单管系统以及按户安装热表计量热量,后者为城市供热计量收费创造条件。

4、实现供热计量

在旧供热体制下,采暖耗热多少与居民经济利益无关,用户一半不考虑供热节能。室温偏低则告状,室温过高就开窗散热,导致供热能耗居高不下,能源浪费严重。这样既掩盖了供热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又阻碍了技术更新和改进管理的积极性。国家虽然实行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但现有供热系统不能调控室温,供热热量没有计量,供热体制又决定热费与耗热量多少无关,用热多少与居民经济利益无直接联系,造成用户对于行为节能无积极性。供热计量是以集中供热或区域供热为前提,以改善用户热舒适性和调动用户节能积极性为目的,通过一定的供热调控技术、计量手段和收费政策,实现按用热量收费。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范文2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节能系统;低碳技术;低碳理念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用水供应和污废水的汇集、处理,以满足生活、生产的需求,创造卫生、安全、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的工程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它是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应用面广泛,与建筑业联系紧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各类高层建筑、各种住宅小区不断涌现,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供水的水量、水质、水温和水压要求不断提高,直接导致建筑内部能耗增大,主要体现在两大指标:生活和生产用水量和耗电量增大。在满足人们生活舒适性的前提下,利用低碳技术设计节能型建筑给水排水系统,降低部分建筑内部能耗,是高校给排水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一、低碳技术及其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低碳技术源自能源利用,内涵丰富广泛,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减碳技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二类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三是去碳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及封存技术。具体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专业课,低碳技术是狭义的,主要指能够降低建筑物内部能耗的管理和技术,具体包含三点:一是合理确定系统方案,二是节能减排和中水回用技术;三是太阳能热水综合利用技术;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六版为基本教材,在传统框架体系下,精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偏向低碳技术及其应用,目的是提高学生低碳意识,教学实践特色如下。

(一)建筑内部给水系统设计。设计理念强化建筑节能,基本原则是:合理布置管线,合理确定用水量(包括冷、热水和其他用水)的定额,合理确定给水系统。在理论计算方面:除住宅采用概率统计方法确定计算管段设计秒流量外,其他建筑物生活和生产给水设计秒流量公式对应选用平方根法和百分比法公式。在方案选择方面,如尽量利用市政给水系统直接供水。由经验公式估算确定最不利配水点水压,结合资用水头合理进行竖向分区,平衡用水点的水压。水压不能满足的楼层或区域优先采用变频调节供水技术,其理论依据是流体力学相似定律,水泵流量、扬程和功率分别与其转速的1次方,2次方和3次方成正比,调节水泵转速可以改变水泵的流量、扬程和功率。在供水管路状态不变(供水管路阀门开启度不变)的前提下,水泵转速增大管路流量增大,水泵转速降低管路流量减少。根据用户使用水量规律实时调整水泵转速,大幅降低节流能量损耗,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变频供水技术是一种成熟节能技术,适用水泵间接抽水,如果建筑物内用水存在微水量情况,采用变频水泵并联小型气压给水罐节能技术;为了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对于住宅楼、居住小区、集体宿舍、宾馆、幼儿园、办公楼、学校、商场等民用建筑优先采用无负压供水(管网叠压供水)技术,水泵直接从市政管网抽水,既节能节水,又经济环保。例如:常规加压供水方式设有水泵、水池或水箱,将市政供水管网中的余压10-20m泄为0后,再进行二次加压。而管网叠压供水方式可充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叠加进行供水。如果按平均利用10m的市政供水管网水压计算,每1×104m3/d供水规模,一年可节约用电1.0×105KW・h;若最不利点所需压力为50m,较常规供水方式的二次增压模式节能效果为20%。由此可见,合理的给水系统设计,直接降低建筑内部能耗。

(二)生活热水系统设计。设计理念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人类对石化能源的消耗,加强余热的回收和利用,采用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原理主要是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作为生活热水系统的热水源,通过自动控制和辅助热源获得满足使用要求的生活热水。根据热水量大小,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有集中式和分散式。集中式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在我国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分散式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在我国已经普及。通常情况下,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能提供的热量可以满足40%左右的全年热水用水要求,太阳能作为建筑物内部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热源,低碳环保。

(三)用水计量方面,水表的选择不可忽视,合理设置和使用水表是建筑节水的重要硬件设施之一。以住宅建筑为例,适合住宅建筑的常用水表宜为旋翼式水表,其水表公称直径宜为20mm或25mm,以满足入户管设计流量、水表水头损失和水表计量精确度等要求。对公共建筑,为了方便日常维护和管理,可以通过增加设置高精度远传智能化水表实时检查管道各段的水量,及时找出渗漏点并予以修复,或及时发现不合理用水造成水量浪费的原因;还可以采用限量水表实现节水。

对生活给水管材优选市场推荐的PP-R等塑料管材,同时注意使用条件;水龙头选择带陶瓷阀芯的节水龙头,与普通水龙头相比节水20-30%,公共场所采用感应式水龙头,卫生方便。

(四)建筑内部排水系统设计。为了满足建筑排水系统的功能要求,即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的水和降落在屋面的雨水和雪水收集并及时排放,排水宜尽量采用重力流排水方式。优先采用室外雨、污水分流系统,室内污、废水分流系统,污废水管道的敷设应就近排放,避免压力提升;室外屋面雨水加以控制并综合利用。例如上海世博会场馆“沪上・生态家”回收屋面雨水,直接作为地下室水景补水,降低水景对市政自来水的消耗,达到生态节水目的,该建筑物非传统水源利用率2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50%,建筑综合节能60%,是绿色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典范。

(五)提倡建筑中水回用系统。采用中水系统直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预计居住区用水量可节省30-40%,排水量可减少35-50%,减轻城市排水系统负荷,有效利用和节约淡水资源,减少了对水环境的污染,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水系统设计关键是水量平衡,建筑中水处理工艺和设施仍然在不断的完善和开发之中。

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体现建筑节能、节水、节材要点,教师不仅要熟悉课程体系,而且要根据教学特色,构建低碳技术教学内容,剖析典型低碳节能系统,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新技术。

二、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强化学生低碳意识

低碳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一方面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另一方面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为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中强化学生低碳意识,突出专业技能的学习,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一)多媒体教学

我校已经全面实施多媒体教学。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简洁、直观,信息量大,效果良好。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将管线布置原则、系统设计原理、计算方法、计算步骤,调理清楚的呈现出来;不同管材、用水设备通过大量图片展示;复杂设备如气压给水设备等通过动画演示工作过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内容通俗易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教学采用多媒体,使学是与生动的“情景”联系在一起。比如,室内消火栓布置一般要综合考虑灭火安全、经济、美观、施工方便等原则,如果在讲授完原则后给出一个建筑平面图案例,要求学生据此原则进行消火栓布置。课堂上采用互动方式,让学生自觉分组讨论,由他们自发产生的代表提出各自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比较系统优缺点,确定出合理方案,并对学生的典型布置方案进行适当评述。这种互动式教学,基于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针对性强,则不但能对看似空洞的原则加深理解,更可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浏览专业网站,获取产品样本,了解不同厂家产品和设备性能。通过查阅资料,补充和完善课内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现场教学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完成建筑内部给水排水、建筑消防系统理论学习后,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标志性建筑物给排水设计,具体分析系统的优缺点,进行一次现场教学。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提升课程设计质量,培养学生低碳理念

课程设计是对建筑给水排水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利用低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我校给水排水专业该门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在两周内完成一幢多层建筑如公寓楼的给水、排水、消防(热水)系统设计,原始资料和设计要求任务书有详细要求。学生可先根据给出的题目观察日常生活中公寓楼的设计情况,结合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秉承低碳设计理念,查看相关建筑给水排水节能依据,了解法规、规范、标准等,主要资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与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GB50242-2002)、《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城市污水回用设计规范》(CECS61-199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等。

当然这些规范或标准在课程设计中,可能只有部分需要学生查阅,提倡学生结合课程设计成果要求进行全面了解。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开拓思路,提出多种方案,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恰当低碳技术方案设计。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规范和标准图集,系统设计计算有理有据,清楚表达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能力,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结合建筑给水排水教学内容,将低碳技术渗透到具体的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开拓学生视野;重视课程设计成果,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低碳理念工程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水浩然.管网叠压式(无负压)给水设备设计选用应注意的问题[J]. 给水排水,2006,(4).

[2]张亚峰,冯旭东,张伯伦,陈立宏.沪上・生态家给水排水设计[J].给水排水,2010,(12).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范文3

关键词:燃气锅炉房设计节能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燃气锅炉房与煤炭锅炉房相比较,前者更受到大众的青睐。但是在燃气锅炉房设计中节能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下面主要介绍几项节能技术、应用节能技术存在的问题、技能技术的应对策略三部分。

1、几项节能技术简介

1.1烟气冷凝回收技术

烟气冷凝回收技术是一项利用烟气冷凝回收装置回收燃气锅炉排烟余热的节能技术,应用烟气冷凝回收装置可将温度较高的锅炉排烟与温度较低的供暖系统回水进行热交换。

1.2气候补偿技术

气候补偿技术是在传统锅炉房供暖系统上应用一套气候补偿系统,该气候补偿系统主要由气候补偿器、电动调节阀、室外温度传感器、供水温度传感器等几部分组成。通过在气候补偿器中预设定锅炉供暖运行调节参数(曲线),并根据室外温度传感器反馈回的室外温度(变化),气候补偿器可计算出当前较为合理的供水温度,并依据该温度控制调节电动调节阀的开度(即调节供暖系统回水量与锅炉供水量的混合比例),从而调节系统的总供水温度,使锅炉房供暖系统可以根据室外温度变化实现“按需供热”。

1.3室外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技术

室外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技术通过室外供热管网各支路上的水力平衡装置来调节整个管网的水力工况,是一项解决供热管网系统水力失调的节能技术。

室外供热管网水力失调分为静态水力失调与动态水力失调。静态水力失调主要是因为设计、施工、管路的管材管件等因素会影响管网各支路的管道阻力系数,致使管网各支路之间的实际管道阻力系数比值与设计值不一致,反映到流量上则表现为管网各支路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设计流量不一致,产生水力失调。水力失调直接导致热力失调,表现为实际流量值大于设计值的用户室温偏高和实际流量值小于设计流量值的用户室温偏低。静态水力失调是供热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安装并调试静态水力平衡阀加以解决。动态水力失调主要是因为管网系统部分支路热用户通过调节系统阀门改变系统流量,即调节供热量以适应其用热需求的变化。该部分支路热用户流量变化直接影响到管网其它支路热用户的流量,产生水力失调。动态水力失调是供热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通过应用自力式压差控制阀与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加以解决。

1.4系统循环水泵变频技术

系统循环水泵变频技术是根据人们的热需求来适当的调整水泵水量。该技术主要是通过控制系统压差、压力或供水温度等来实现循环水泵的变频运行。由流体力学理论可知,循环水泵的循环水量Q 与水泵转速n 的一次方成正比、循环水泵扬程H与水泵转速 n的平方成正比、循环水泵的轴功率Ps与水泵转速n的三次方成正比。因此,采用水泵变频技术,通过降低循环水泵转速可明显降低水泵功耗。虽然在水泵的实际运行中,水泵的轴功率Ps与转速 n不一定成三次方的关系,但据相关实测研究可知,其节电效果也相当显著。

2、应用节能技术存在的几个问题

2.1缺乏相关的工程及产品标准的规范指导

目前,烟气冷凝回收技术、气候补偿技术和循环水泵变频技术尚缺少相关的工程及产品标准,上述节能技术在设计、施工、验收和检测等方面缺乏技术标准的规范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述技术的有效实施。

以烟气冷凝回收技术为例,由于缺少工程标准,烟气冷凝回收装置的设计选型是否合理只能依赖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工程经验,装置的性能质量只能依靠生产厂家自身的质量控制。例如某座燃气锅炉房在应用烟气冷凝回收技术时,存在设计人员设计的烟气冷凝回收装置缺少冷凝水收集装置或该装置设置位置不合理的情况,导致烟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后回流至锅炉而使锅炉腐蚀,影响了锅炉的寿命。有的设计人员校核烟气冷凝回收装置的阻力系数不够准确,导致在加装该装置后锅炉烟道排烟不畅,而被迫开启烟道的旁通管进行排烟,这使得只有少量烟气可以从阻力较大的烟气冷凝回收装置中经过,大大降低了该节能装置的节能效率。

同样气候补偿技术的使用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缺少相关产品标准及相应的质量检测机构的监管,一些生产企业生产的气候补偿系统存在质量问题,气候补偿系统中的室外温度传感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存在温度漂移的情况,导致该温度传感器测得的室外温度与实际室外温度相差较大。室外温度变化是气候补偿系统调节供暖系统供热量的主要依据,室外温度传感器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气候补偿器调节的准确性,无法实现#按需供热$的节能运行。

2.2缺乏节能潜力分析、盲目选择节能技术

某些燃气锅炉房的产权单位或运行管理单位在选择应用节能技术时较为盲目,不注重锅炉房的供暖能耗监测与节能潜力分析,而是过分依赖各种节能设备的硬件投入,认为锅炉房的供暖能耗高只是由于未应用上述几种节能设备造成的。检测人员使用烟气分析仪对该锅炉房运行锅炉的排烟成分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烟气中的CO含量达到了1.45%,该数据接近检测仪表的检测范围上限,排烟温度仅为60℃ ,锅炉效率仅为80%。经了解,该燃气锅炉房仅在投入使用初期经过燃烧器供应商提供的燃烧器调试,之后运行的几年间,基本没有对该燃烧器进行过调试。对该锅炉房的节能量检测结果表明,该锅炉房虽然采用了气候补偿技术,但未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由此可知,在供暖能耗监测与节能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可在不增加节能设备的情况下,挖掘出节能潜力。

2.3 相关节能技术之间相互脱节

当前燃气锅炉房普遍存在室外供热管网水力失调的情况。应用室外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技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室外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是管网各支路循环水量等比例变化的基础,也是循环水泵变频技术的应用前提。否则,在室外供热管网水力失调的情况下,当循环水泵变频降低供暖系统总循环水量时,管网近端用户的供水流量从“过量”降低至“适量”,管网远端用户的供水流量则会从“适量”降低至“少量”。例如某燃气锅炉房在未解决室外供热管网水力失调的情况下,安装了循环水泵变频器,终因室外供热管网水力失调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而无法应用循环水泵变频技术,不仅未取得节能收益,还浪费了投资。

2.4 缺少节能技术的应用规划

有些燃气锅炉房在建设初期虽然有应用节能技术的需求,但因初投资有限,未能实施该项节能技术,也未开展节能规划。待日后具备安装节能设备的条件时,却因锅炉房内空间有限,无法安装节能设备。

另外,某些燃气锅炉房在建设初期缺少节能技术应用规划,倾向于多台燃气锅炉的备用及轮流使用,认为这种方式虽然大大增加了燃气锅炉的初投资成本,但运行较为安全。由于锅炉房的初投资有限,燃气锅炉的高成本投入相应制约了节能技术的应用规划与实施。例如某燃气锅炉房,依据现有的供暖面积运行3台燃气锅炉完全能够满足供热需求,但该锅炉房投资购置了5台同等容量的燃气锅炉,却没有采用气候补偿技术、烟气冷凝回收技术等节能技术,不但造成了锅炉回水温度偏低,同时也导致5台燃气锅炉存在不同程度的冷凝腐蚀问题,直接影响了锅炉的使用寿命。

3、节能技术的应用策略

3.1加强节能技术相关工程及产品标准的编制

目前,针对烟气冷凝回收技术、气候补偿技术、循环水泵变频技术等节能技术缺少相关工程及产品标准的现状,从设计、施工、验收和检测等方面编制相关的工程及产品标准,对上述节能技术的各个应用环节加以规范指导,已成为当前较为迫切的技术需求。相关技术标准的颁布施行是上述节能技术有效实施的重要技术保障,也是推广应用节能技术的重要策略之一。

3.2 积极开展供暖能耗监测与节能潜力分析

针对当前一些燃气锅炉房盲目选择应用节能技术,轻视供暖能耗监测与节能潜力分析的状况,采取措施加强供暖能耗监测与节能潜力分析,是合理选择并应用节能技术的重要策略之一。建议通过使用燃气流量计、热量表或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对锅炉的实际运行效率、室外供热管网的输送效率、管网水力平衡状况进行监测,使用烟气分析仪对天然气的燃烧状况进行监测,以及使用电功率表对循环水泵实际功率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进行节能潜力分析,

才能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并应用节能技术。

3.3加强相关节能技术的综合应用

针对目前一些燃气锅炉房相关节能技术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应通过技术培训强化锅炉房技术人员理解节能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室外管网水力平衡技术的有效应用是顺利实施循环水泵变频技术、气候补偿技术的重要技术基础;锅炉燃烧器的准确调试是保障锅炉燃烧效率、应用烟气冷凝回收技术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相应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强相关节能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有效实施各项供暖节能技术的重要策略之一。

3.4制定节能技术的应用规划

针对一些燃气锅炉房在建设初期缺乏节能技术的应用规划,导致日后节能技术难以顺利实施的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及相应技术支持单位应向供热单位加强有关节能技术应用规划方面的宣传与培训。

结束语

在燃气锅炉房设计中,由于燃气具有易爆、有毒、腐蚀性的等特,对安全技术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在设计中给予足够重视,努力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锅炉房能够平稳安全的运行、加强相关节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制定节能技术的应用规划是促进燃气锅炉房合理应用节能技术的几项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龙恩深等.冷热源工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杨世铭.传热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范文4

0引言

建筑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国策。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就是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系统效率和保温隔热性能,本毕业论文由整理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给排水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给水排水系统的能耗。建筑给水排水的能耗虽然在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降低其使用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节约用水、改善设计系统的效率、保护环境。因此,重视建筑给水排水节能的途径,对研究建筑节能将有积极的意义。

1建筑给水排水节能的依据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建设节能建筑的基本技术依据,是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基本要求,其中强制性条文规定了主要节能措施、热工性能指标、能耗指标限值,考虑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建筑给排水专业在建筑节能设计中主要所依据的法规、规范、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1-621-2005(北京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04(上海地方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住宅建筑节能检测评估标准》DG/TJ08-801-2004(上海地方标准)、《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7(上海地方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与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GB50242-2002、《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城市污水回用设计规范》CECS61-199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等。目前涉及建筑给水排水方面的节能标准并不多,但随着节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将逐步得到提高,标准也将不断完善。

2建筑给水排水节能的主要途径

2.1给水

合理确定用水量(包括冷水、热水及其他等用水)的定额。严格执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生活用水量定额标准,并非用水量越高越好。理设计建筑给水系统。主要可通过下列方法实现: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直接供水;合理进行竖向分区,平衡用水点的水压;采用并联给水泵分区,尽量减少减压阀的设置;推荐支管减压作为节能节水的措施,减小用水点的出水压力;合理设置生活水池的位置,尽量减小设置深度,以减少水泵的提升高度;优先考虑水池-水泵-水箱的供水方式。推广采用节水的卫生器具。如限制卫生器具的流出水头、红外线感应龙头和便器等,不应采用无控制花管、长流水的小便槽。合理采纳变频调速泵组供水。当采用变频泵供水时,应优先采用变频变压变流量的给水方式,其节能效果要优于变频恒压变流量的给水方式;当采用变频恒压变流量时,工作压力的设定应接近水泵工频运行时高效段扬程的下限;工作水泵应选用2台或2台以上,不同级配工作泵的流量宜以1/2的流量梯变,宜采用大小水泵搭配的形式,并设气压罐小流量给水。当市政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叠压供水设备。具备条件的,应当至少选择一种可再生能源(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用于建筑物的热水供应。热水水源的利用可采用太阳能、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技术。在采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技术时,不得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和浪费。如利用地下地温地源自动供暖制冷系统,就是通过表层地下水为载体,或将盘管埋在土壤中以盘管内流动的介质为载体,将这些地温热源输送到水源热泵进行能量转换,冬季输出45~65℃的热水。在太阳能的利用上,有条件的可采用太阳能蓄热技术,太阳热水系统的工程参数应结合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太阳能热水器的循环可采用强迫式、自然式循环太阳能热水器和直流式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应有温控装置,并应合理控制和设定热水的温度。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热能再利用与节水技术还应相互结合。太阳能热水器可作为热水供应的预加热措施,可设在其他热交换器的前端。热水系统宜机械循环以满足用水点的节水要求。合理设计热水供应系统。加强余热的回收和利用(包括工业余热、废热、烟气余热、蒸凝结水、热风能量的回收和梯级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城市热网或区域性锅炉房的热水或蒸气作热源。可采用专用的蒸气或热水锅炉制备热源,也可采用燃油、燃气热水机组制备热源或直接供应生活热水。当地电力供应较富裕的地区或鼓励夜间使用低谷电的政策时,可采用电能作为热源或直接制备热水。从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角度出发,应合理配置组合各种不同热源的比例关系。对集中热水系统远距离的少量供热点可采用局部加热方式;对不同场所可采用不同的热源形式。热水供应系统储水温度宜控制在55~60℃。应合理确定热水用水量定额、耗水量、耗热量、供水水温、水质等热水系统的基本设计参数。热水供应管网宜采用同程回水的给水方式。当采用电作为热源时,宜采用储热式电热水器,以降低耗电功率。热水供应系统宜缩短热水的给水时间,增加机械循环,并平衡冷热水的水压。对于适合热电联供技术的工程,应优先考虑。

2.2排水和雨水

①排水应尽量采用重力排水的方式。本毕业论文由整理②污废水管道的敷设应就近排放,并应避免压力提升。③中水的利用。④利用空调凝结水排水。⑤蒸汽凝结水的回收利用。⑥雨水的收集和综合利用。

2.3冷却水和消防给排水

冷却水宜循环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水源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采用江水、河水、湖泊水、海水、地下水等作为循环冷却水。合理选择冷却塔。在空气湿球温度较低的干燥地区,可通过设计计算来适当提高冷却水进出水温差,以减少循环水量和循环水泵的能耗,缩小循环管道的管径。合本理布置冷却塔。保证冷却塔之间的距离,有良好的气流组织条件,避免影响冷却塔的散热效果。针对不同的循环冷却水水质应采取化学(杀菌、灭藻等)、物理(过滤)的水处理方法,具有缓蚀、阻垢的水处理功能,减少管道和机组内的结垢、腐蚀。在一定的条件下,设置合用消防水箱,以减少消防水箱的清洗用水。利用消防试验排水,将消防排水返回到消防水池。增加消防水池、消防水箱的水处理设备。

2.4自动控制和计量

建筑中宜设置建筑给排水自动化的监控系统(温度设定与控制、水池、水箱的报警和监控)。变频泵供水方式宜采用管网末端压力表控制水泵转速的运行方式。针对不同需要场所及使用条件,应加强给水用水量计量。住宅应设分户水表计量用水。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应当安设分栋用热计量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公共建筑应当设计并安装用热计量、室内温度调控、多表远程操控系统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冷却水补充水、锅炉补充水、绿化用水、水景补充水、游泳池补充水、蒸汽应分别设置水表计量。其他需要独立计量的管道系统(如道路浇洒用水、汽车冲洗用水、地面冲洗用水等)宜设水表计量。企事业单位、学生宿舍的公共浴室、淋浴间等宜刷卡(或采用红外线、脚踏开关)来用水。

2.5其他

在设备、材料的选用中,应选用节能型、节水型等节能高效的产品,应禁用淘汰产品。宜推广化学建材,并执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推广目录以及限制或者禁止使用能耗高的技术、设备、材料和产品的目录。节水、节能型产品如:喷射式和压力流冲击式的节水大便器(冲水量≤6L/次)、免水冲小便器、陶瓷片密封水嘴、红外线感应节水装置、自力式平衡压力恒温混水阀、节能型热交换器、飘水量小省电型冷却塔、太阳能热水器、高效率的水泵等;淘汰产品如:多层住宅、多层公共建筑的生活给水管道禁止设计、使用镀锌钢管;小区建设工程中禁止设计、使用埋地铸铁排水管和水泥排水管;城镇新建住宅中淘汰砂模铸造排水铸铁管。在工业建筑中,应采用节水、节能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注意加强设备与管道的保温,应选用理化性能优良的保温材料,并确保有效的绝热层厚度。生活热水管管道的经济绝热层厚度可参考表1。对于管内介质温度在7℃常温时,采用柔性泡沫橡塑的设计厚度应按防结露要求计算确定;对于管内介质温度0~95℃的热水管道不适宜采用柔性泡沫橡塑材料保温。

在水泵的设计选择中,运行工况点应落在Q-H水泵曲线的高效端中,变频泵的选用工况点宜落在高效端的右侧。热水锅炉、热水器、热交换器等设备应高效率、节能,应采用优质的阀门、浮球阀等配件。在绿化用水中,尽量采用非生活饮用水,可采用雨水、中水等杂排水;尽量利用室外管道内水的余压供水;绿化用水宜采用滴灌、喷雾等节水技术。在道路浇洒用水中,尽量采用非生活饮用水,可采用雨水、中水等杂排水,尽量利用室外管道内水余压的供水方式。在汽车冲洗、地面冲洗用水中,尽量采用非生活饮用水,可采用雨水、中水等杂排水,并对冲洗用水回收利用。在游泳池用水、水景用水中,尽量循环使用,设置水处理装置。

3建筑给排水节能与功能、节水、经济的关系

3.1节能与功能

建筑给排水节能应用技术是综合应用的工程技术。在追求节能的同时,需要满足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基本功能要求,不能顾此失彼,失去功能要求的节能是没有意义的。不要出现以节约能源和节约用水的名义做出一些既不节能、节水,也不环保的措施。问题解决的根本还在于节能价值观的调整,设计应该树立一种全面的系统价值观念。建筑给排水节能的关键是从系统的设计抓起。合理的系统设计需要既满足使用功能又满足节能要求。节能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结合建筑的特点、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节能方式的组合。雨水收集与砂基渗水砖应用技术、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与中水回用应用技术就是建筑给排水节能与功能处理得较好的方式之一。同时,也需对因节能引起设计功能变化的问题进行处理。变频调速技术(如变频增压给水设备等)节省了建筑所耗电能,但由此产生的高频谐波,对内压较低的电器易产生冲击而造成损坏,其节省能耗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能还不足以弥补损失。

3.2节能与节水

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技术也是综合节水技术,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潜力很大。建筑给排水的节能和节水是相互联系的,在节水的同时往往也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是重点降低长期使用时的总能耗,节水是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材是重点研究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道路。对生活水池的大小尽量按经济、节地、节能的原则设计,从节水的角度出发,生活水池内采用釉磁涂料涂刷或采用不锈钢材料,确保卫生、减少水箱的污染和换水次数,以达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达到节能的目的。采用新型给水管道,如塑料管、不锈钢管、衬(涂)塑钢复合管等,同样是在节约用水的同时,也节约了材料和能源。在居住区排水中应用塑料检查井技术,还可达到节地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3.3节能与经济

建筑给水排水的节能是需要经济的投入,特别是建设初期。节能应强调建筑整体的效益,根据功能目标、使用性能、经济效益达到预期的目的。事实上,节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济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节能的经济性可以通过一定时期的运行来得到经济回报。本毕业论文由整理对于工程项目中建筑给排水有明显节能效果的技术措施,应进行节能量、投资额和投资回收期进行必要的经济技术分析。设计在考虑技术、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节能的先进性。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范文5

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成熟,相应产品也随之趋于完善、可靠,并越来越普及。日照港作为临海港口企业,本着建设节约型港口原则,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以及得天独厚的海水资源,具有发展海水源热泵这一先进技术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港口;节能:海水源热泵。

1.海水源节能技术现状

海水温度是海水节能技术应用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海水资源利用的核心问题。海水温度条件主要涉及到海水最冷月和最热月海水各层的温度,在这方面我国黄、渤海地区有很好的水温条件。海水温度最低的2月份,黄、渤海地区海水表面温度大部分区域在5摄氏度以上,可以满足热泵的运行条件。夏季在水深35米处,海水温度多在13摄氏度左右,山东半岛附近还可以取得温度更低的海水。

我国在海水利用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理论基础。我国海水管道及大型热泵机组生产水平较成熟。我国对于海水管道的设计、过滤、防腐、灭藻能力和换热器的防结垢问题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为海水空调的应用做好了技术上的储备。

2.海水源节能主要以海水源热泵技术实现

海水源热泵机组是以海水作为载体,冬季把海水中的低品位热能利用热泵原理,通过消耗部分电能,将提取出来的热量供房间取暖利用,而夏季把房间内的热量释放到海水中,以达到夏季制冷的目的,它具有以下特点:

2.1经济

海水源热泵系统集制冷、采暖和制取生活热水于一体,避免了制冷系统和供暖系统的重复投资,也节省了大面积的锅炉房,在初投资方面要比传统的中央空调系统要低,而在运行费用方面,由于海水源热泵系统的制冷系数和制热系数比空气源热泵高很多,一般空气源热泵的制冷EER值在3.8左右,制热COP值在1.8左右,而海水源热泵的制冷EER值能达到6.5以上,制热COP值能高达4.6以上,所以其运行费用只有其他形式空调的1/3到1/2。

2.2高效节能

海水源热泵系统是以海水作为冷热源,由于冬季海水的温度比环境温度要高,所以热泵机组的蒸发温度提高,制热系数高,一般可达3.8-5;夏季海水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要低,所以热泵机组的冷凝温度降低,制冷系数提高,可达6-6.5,就一次能源利用率来说,一般燃煤锅炉的效率为80%-90%,而以发电效率为30%计算,海水源热泵制热系数为4.5时,一次能源利用率为30%×4.5=1.35,都高于燃煤锅炉。

2.3环保

海水源热泵使用的是电能,电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供热时省去了锅炉房,没有燃烧过程,不向大气和环境排放任何污染物,制冷时省去了冷却塔,避免了冷却塔的噪音、霉菌污染及水耗。同时海水采取全部回灌和密闭循环,不消耗海水资源,也不污染海水资源。海水源热泵机组的运行没有任何污染,没有燃烧,没有排烟,不产生任何废渣,废水、废气和烟尘,使环境更优美。可以建造在居民区内,不需要堆放燃料废物的场地,且不用远距离输送热量。

2.4运行稳定、维护方便

水体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其波动的范围远远小于空气的变动,是很好的热泵热源和空调冷源。水体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更稳定,也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不存在空气源热泵的冬季除霜等难点问题。由于系统简单,机组部件较少,运行简单、稳定,相对来说维护费用要低得多,使用寿命可长过20年以上。

2.5应用范围广

可广泛的应用于宾馆、办公楼、学校、商场、别墅区、住宅小区的集中供热制冷,以及其它商业和工业建筑空调,并可用于游泳池、乳制器加工、啤酒酿造、冷轧锻造、冷库及室内种植和恒温养殖等行业上。

3.海水源节能技术的特点

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直接将海水引入热泵机组进行换热,取消了传统的、在海水与机组之间加装钛合金板式换热器的技术路线。与传统的技术方案相比,其新发明的海水源热泵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由于取消了中间换热装置,从而消除了中间换热温差,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海水源热泵技术的优势;同时由于取消了昂贵的钛合金板式换热器,从而大大降低了海水源热泵系统的投资费用,使其在环保的基础上更具有非常优秀的性价比。

4.海水源节能技术的实例及节能分析

4.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港口某项目海水源热泵中央空调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86000。需要实现夏季制冷和冬季采暖。本方案考虑利用海水作为水源热泵的冷热源。位于日照,濒临黄海,我们考虑取海水的方式为在沙滩打井的方式,根据经验数据当地夏季取水温度在20左右,冬季取水温度在8℃左右。

4.2项目设计方案

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等国家现行规范、规定及业主的要求本方案机组负荷确定为:

建筑用途 建筑面积(m2) 冷指标

(W/m2) 冷负荷

(KW) 热指标

(W/m2) 热负荷

(KW)

建筑项目 86000 90 7740 70 6020

根据设计负荷,选用2台LSBLGR-4300S海水源热泵机组作为空调机组,夏季,2台机组处于制冷工况,同时为空调系统末端提供7度冷水;冬季,2台机组处于制冷工况,同时为空调系统末端提供50度热水。机组为全智能化自动控制,可设定温度、时间,并根据设定的参数自动加载或卸载(25%,50%,75%,100%变频运行)。同时,系统故障自动保护,自动报警,自动记录,自动停机,能够很好的保护机组,又方便故障排除。

4.4经济对比分析

项目 海水源热泵机组 冷水机组集中热网 溴化锂机组

系统投资 890.56万元 1316.42万元 925.39万元

夏季空调运行费用 74.96万元 106.73万元 125.36万元

夏季运行费用指标 8.72元/ 12.41元/ 14.58元/

冬季空调运行费用 135.26万元 326.80万元 179.94万元

冬季运行费用指标 15.73元/ 38元/ 20.92元/

全年空调运行费用 210.21万元 433.53万元 305.30万元

全年运行费用指标 24.45元/ 50.41元/ 35.50元/

上表所述,海水源热泵其运行费用每年可以节省95-200万,节约率达到30%,-60%,已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

5.结论

海水源节能技术的运用,没有锅炉和冷却塔,除使用少量的电能以外,其运行不产生任何污染。其海水源热泵属于水冷式空调系统,运行费用仅为普通中央空调的50~60%。与传统供热方式相比,海水源热泵供热要比电锅炉供热节省三分之二以上的电能,比燃煤锅炉节省二分之一以上的能量。因此海水源热泵技术在港口的推广使用势必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单奕.海水源热泵技术在天津港工程中的应用.水运工程.2009,12.

供热节能技术规范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给排水;节能技术;浅析

在当前的建筑中,无论在建设阶段还是在日常的使用上都会消耗庞大的能源。当今世界能源缺乏、生态环境状况每况愈下;所以,绿色建筑成为了当前的一种新型选择。绿色建筑可以将建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一、 给排水新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优势

给排水新技术不仅成本低廉,而且环保,符合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1]。另外,给排水新技术例如设置孔板,可以有效规避水资源的浪费。它为各行各业提供必需的水资源,同时有其独到之处。例如:消防给排水与生活给排水的相分离就使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浪费得到了有效规避。另外,给排水新型技术是国家大力倡导使用的一种技术,它对市政开发建设提供范本,并能保护环境,使建筑业走向一个良性发展轨道。

二、节能新技术的运用

(一)控制超压出流

按照我国颁布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1],虽然该规范对给水零部件和管道入口的最大压力值做出了一定的规定,但这仅仅是从给水零部件上承受压力过大易导致损伤的角度考虑的,并没有从超压出流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压力要求过于松懈,对限制超压出流来说并没有实际意义。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第3.3.5条中规定,高层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应竖向分区,各分区的最低卫生设备的静止水压不能超过0.45Mpa。如遇特殊状况,也不能超过0.55Mpa。

(二)高层绿色建筑中应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可利用水头H0。一部分建筑工程将管网进水直接导入蓄水池里,造成H0的浪费。尤其是当蓄水池处于地下建筑中时,H0的压力低于常规压力,无法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2]。而部分公共服务建筑例如:公共澡堂、洗衣房、汽车仓库、美容院等的用水总量很大,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也相对较大。若是全部由蓄水池和泵供应水的话,那将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注重H0的使用,可有效改善水力供应状况。

(三)上面已经提到,由于管道出水的压力过大,会产生超压出流从而浪费水资源。而对于常用绿色建筑的节能方面,这一点往往不能引起相关建筑单位的重视。由于分区之后各个区域的最底层配水点的静止水压已然可以达到300KPa到400KPa[3];而在计算水流量时,如果不采取节流举措,卫生用具的出水流量可以超过核定流量的4-5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水压会急遽升高,还可能出现液体流速发生急剧变化所引起的压强大幅度波动,从而使水管炸裂。

显而易见,要减轻水压、节约水资源就必须将配水点的水流压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针对这种情况,已经有了较先进的技术――在配水点水出口处装设节流孔板。其原理是:水流在管道内流淌时,因为孔板的局部阻挡力,使水流的压力减少、能量消耗。该现象在热力学上被称作节流现象。该方法是目前国内较先进的节流方法,比用控制阀的方法要简便。但必须合理选择,因为液体很可能产生穴蚀现象,从而影响管道的正常工作。

(四)生活给排水体系和消防给排水体系应该相分离

在设计绿色高层建筑时,应将生活给排水体系和消防给排水体系相分离。这是由两个体系对水的压力的需求不同所决定的。生活给排水体系静止水流的压力不应超过300KPa到400KPa,而消防给排水体系的静止水流压力不得超过800KPa。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按消防给水要求给生活给水管道施压时,就会导致生活给水管道超出压力的规定数值,从而造成超量供水。如果使用减压阀门降低压力节约能源,又会使电力浪费的现象出现。如果按生活给水水压为消防给水系统供给压力,则会增加泵的数量。

(五)科学化选择变频技术

变频水泵的运用可以规避老式的供水体系中对于水能和电能的浪费。它在资源严重匮乏的当今社会有着光明的运用前景。同时,在供给热水的体系中,随着水泵自我控制技术的发明,以及各种监测仪器和感温的原材料的出现,循环水泵的运转也能以变频的方式实现。而在水泵的出水口设置水流指示仪器或在配水点上设置感温部件的方法运用得最多。这两种设置可以将信息传达至循环水泵的控制体系中,依据热水的不同配水状况随机改变其运转数据,进而改变电能消耗状况。而采用变频技术设备比常规供应水的设备节约电能10%-40%。

(六)空气能热水器的运用

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与冷气制造设备一样,都要进行卡诺循环。而唯一与冷气制造设备不同的一点是工作温度范畴不同。一般来说,空气能热水器由压缩机、蒸发设备、节流阀、过滤设备、储存液体的设备、冷凝设备、水储藏设备组成。通常,空气能商品是以制冷工质为枢纽的。因为制冷设备的气体化温度较低(在-40度就能气体化),所以它与外部环境存在着温度差异。制冷剂在摄取了外部气温之后气体化,通过压缩机制造热能,变为温度高、气压高的气体,在经过热转换器时进行热量的转换,经过膨胀阀时,压力得到解放,从而变成温度低、气压低的液体;而通过制冷设备持续循环并与液体交换热能,将水的温度提高,达到冷却水再度制热的目的。

三、新型节能设施的使用

(一)中国以往使用的给排水系统是由镀锌管道组合而成,然而该种管道容易生锈从而影响水的质量。另外,在管道接口处会有腐蚀,从而形成漏水现象,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所以,在建筑给排水体系中应使用诸如三型聚丙烯管、硬PVC管等等[4]。

此外,阀门的选择对能源的节约也有很大影响。阀门是控制水流的,如果阀门不严实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所以,节能型阀门成为了首选。

(二)尽量选择节约水的卫生用具和配水用具

在日常的生活中,厨房和卫生间的用水量很大。所以,应选择能节约水资源的卫生用具。例如,以浴室里的喷头为例:旧式的喷头用水量是20L/min,而节水型喷头用水量仅为9L/min,节约水资源在50%以上,可以节约成本并节省家庭开支。因此,在绿色建筑给排水体系中,应在节约投入资金的同时,选择节水型的生活用具[5]。

四、结束语:

绿色建筑在节约水资源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它是节能建筑的典范。它不仅节约了水资源,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所以,在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上,眼光要放长远,应不断更新水资源节省观念,最大程度地造福于民,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宏伟,黄文忠,刘德明等.第五届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建筑节水展区简介[C].//2011福建省给排水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76-82.

[2] 朱云飞.我国绿色建筑给排水节能新技术的应用新探[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3,(7):557-557.

[3] 张丽丽.对绿色建筑给排水专业设计的探讨[J].新材料新装饰 ,2013,(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