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基本原理范例6篇

钢结构基本原理

钢结构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钢结构 校内实训基地

近年来钢结构成为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而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一线的技术人员仍旧短缺,对口专业院校少,急需培养一批具备钢结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高职高专土建类钢结构专业及其他含有钢结构课程设置的专业,在钢结构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实践教学等环节均有所改革,但学生在钢结构这门课程及相关课程的学习中,由于钢结构课程及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感性认识差,对基本理论、施工工艺理解不到位,造成操作技能差,如读不懂钢结构施工图,无法进行放样、下料,在实践中遇到很小的问题也不会处理,无从下手,这使得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错位,严重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宗旨。为了紧跟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和职业素质高的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建设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势在必行。但是,如何构建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避免实训基地摆样子、走形式,使高额投资达到建设初衷,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

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应依托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需求,根据钢结构专业教学的要求,主要对学生进行钢结构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模拟实操教学与培训,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同时学到和掌握钢结构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

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成,应不仅能承担学历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也应使教师能够将教学、科研、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与应用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此外,基地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使学校实训基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二、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利用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更接近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基地内,我们的教学、学习、实践可以有机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实训基地讲授“焊接连接”,其中牵涉到焊接方法,就可以利用实训基地内的设备、工具现场给学生介绍焊接方法,而学生边看边听,就可以理解焊接的方法,再通过实训基地内的实践锻炼(自己焊接),就可以在实训基地内完成从教学到学习到实践锻炼的整个过程。

因此,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钢结构课程及相关内容的实训为出发点,从对钢结构原材料的了解、钢结构图纸的识读到构件加工制作等多个实训室,施工工艺从原材料检测、放样、号料到切割、制孔、矫正到表面处理,由易到难,逐步锻炼学生的动手技能。同时在钢结构实训教学中,建立配套的管理方式及考评体系,对钢结构实训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钢结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钢结构行业要求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三、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的构成

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应按照钢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设置,以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据,创立专业综合实训,努力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在真实工作岗位上顶岗训练,具备顶岗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根据钢结构课程的需要,将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按实训室进行分类,分成四大实训室:钢结构原材料及性能检测实训室、钢结构连接实训室、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综合实训室、钢构构件制作与安装实训室。目的是根据不同类型实训的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设计和配置,以有限的资金获得最大化的效益。由于场地所限,目前我院已有钢结构原材料和钢结构连接节点模型实训室、钢结构连接实训室,并在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下面具体阐述各实训室的设置和功能:

1.钢结构原材料及性能检测实训室

在钢结构原材料及性能检测实训室中,摆放各种实体材料,及材料检测所用设备及工具,使学生认识钢结构工程中所使用原材料的同时,掌握材料的检测方法及相关知识。

钢材的机械性能、钢材的种类、规格及选择是钢结构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以往上课由书本到书本,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机械性能不易理解,而现在利用实训室上课,上课的地点变了,教学工具变了,在教学中以实物讲解,既能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结合材料讲解钢材的机械性能和检测、钢材应用、储存堆放等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钢结构材料的种类、特点,区分不同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钢结构连接实训室

钢结构是由各种型钢或板材通过一定的连接方法组成的。因此,连接方法及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钢结构的工作性能。目前钢结构的常用连接方法有焊接连接、螺栓连接,各自的施工工艺和连接特点有很大差别,授课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辅以图片加强学生的理解,但谈到施工工艺,仍如同纸上谈兵。建立钢结构连接实训室,设置多种连接形式的实训模型用于教师授课,购置相关设备、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钢结构工程中常用连接方式的特点和施工工艺,及其各自在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对钢构件进行焊接连接、螺栓连接的实际操作,对钢构件连接的质量进行验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综合实训室

高职高专土建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涵盖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等诸多岗位。这些岗位的基本职业要求是按图能施工、按图能质检、按图能预算。解决了识图的问题就满足了岗位的基本能力需求,因此设置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综合实训室十分必要。

在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综合实训室中,陈列各种常见结构体系及节点的仿真模型,设置专用模型制作和施工图识读与绘制教室,进行施工图的识读,使学生加强感性认识,掌握不同钢结构类型的特点及各自连接节点构造,达到准确识读钢结构施工图,并能进行构件的放样及下料。

我院钢结构课程组教师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目前钢结构工程常用的有钢屋盖体系、门式钢架、钢框架、网架。实训基地建设时 ,可以考虑采用某种常用结构形式,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实例。学院建有轻钢结构的实训车间,采用了有檩钢屋盖体系,在教学中课程组教师先讲授基本知识,再带领学生进入现场教学,认识钢屋盖体系组成构件及相关关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进行钢屋盖体系施工图识读,使学生能够真正读懂并理解施工图,提高了教学效果。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综合实训室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陈列常见结构体系。

此外,钢结构的各种连接节点及构造问题一直是钢结构学习的难点。细部节点也是钢结构施工图识读的重点。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师必须在黑板上大量图示,这在教学过程中耗费了不少教学时间,使本来就少的学时更紧张,且学生很难有感性认识。如教师在介绍钢框架结构梁柱构件交接的处理时,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理解,如果通过实训基地的典型结构模型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细部构造,加强感性认识,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为引领学生读图,可以在实训室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型制作。制作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图纸节点,利用可利用材料如卡纸、胶合板,参考施工验收规范精度要求,按施工图下料制作案例模型。通过制作实物模型,动手又动脑,使学生在“做”中提升对图纸的认识。同时学生再按施工图检查实物,进一步“消化”施工图,丰富了解决图纸识读难题的方法和形式。

4.钢构构件制作与安装实训室

钢结构工程施工工期短,大部分工作在工厂车间里完成,现场做构件的连接工作。这项工作要求施工人员熟练掌握钢结构的制作安装过程,从而做到工作安排整齐而有序。通过在钢构构件制作与安装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全站仪测量放线操作和监控,施工方案的编制和进度计划的安排,构件吊装和构件连接,并对项目质量进行验收,使学生掌握全站仪测量放线的基本技能,识读较为复杂的结构施工图,熟悉构件吊装的方法和构件连接的方式,编制施工方案,安排施工进度计划,掌握施工质量验收方法、质量验收标准和验收程序,使学生熟悉钢结构构件加工制作的工艺流程、安装方式和过程,在实训基地内完成从教学理论到实践锻炼的整个过程。

四、结语

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成和利用,可以为社会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为钢结构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对钢结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基本思路及基地的构成进行了探讨,对提高科学评价实训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及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水平等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研课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与实践教学研究”子课题“钢结构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2)

[2]李志生.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初探.机械职业教育,2005(10)

钢结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原理;计算公式;加固方法;注意事项;说明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某钢结构厂房在即将建造完毕时发现,钢柱下钢筋混凝土上的独立基础混凝土的强度根本达不到规定的C30等级,其强度左右只有C10等级,属于典型的马面蜂窝结构现象。经过规范的测试,该工程只能达到Du级,这样的建筑房是不符合标准的,厂房的施工被强行停止。如果想要继续进行施工,相关部门指出必须对已经即将完成的混凝土独立基础部分进行加固和巩固。以下内容会在专业的角度下阐述如何对混凝土独立基础部分进行加固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它的重要性。

一、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加固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公式

(一)、根据在现场的调查发现,该建筑厂房的房柱需要承受的重物压力特别大,因此,专家得出它的基本设计理念是后加的荷载,简单说就是在建造好后期所给它的承受压力,因此,要进行必要的加固,以分担房柱的承受压力。故而,专家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提出了两种建议。一种是通过增大基础截面,并在基础底面加入比例合适的钢筋混凝土从而达到加固目的方案,该方案也是在处理这类建筑厂房问题时常用的。另一种则是在基础房柱的下部浇灌钢筋混凝土,在房柱的上部进行一定比例加钢的处理方案,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原来底部的混凝土转化为新加固独立基础的垫层,从而达到最有效的加固。

仅仅了解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加固的基本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它的计算方式也是关键的环节,一旦出现计算错误,所有的努力都会功亏一篑。以下是相关文献所提供的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加固的计算公式。V=V1+V2=(L搭×b×H)+ L搭〔bh1/2+2(B-b/2×h1/2×1/3)〕=L搭〔b×H+h1(2b+B/6)〕。式中:V――内外墙T形接头搭接部分的体积。V1――长方形体积,无梁式时V1=0。V2――由两个三棱锥加半个长方形体积,无梁式时V= V2。H――长方体厚度,无梁式时H=0。或是V=长×宽×高。V=∑各阶(长×宽×高)。V=V1+V2=H1/6×[A×B+(A+a)(B+b)+a×b]+A×B×h2。式中:V1――基础上部棱台部分的体积(m3)V2――基础下部矩形部分的体积(m3)A,B――棱台下底两边或V2矩形部分的两边长(m)a,b――棱台上底两边边长(m)h1――棱台部分的高(m)h2――基座底部矩形部分的高(m)V4= h4/6+[A×B+(A+a)(B+b)+a×b]。最终由V=V1+V2+V3-V4得出具体的所需数值。由以上的公式可以看出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加固的计算公式在整个的建筑加固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二、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加固施工的工作方法

(一)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下部的加固施工方法。

1、先将原来的基础底面作为地基,起到一个基础垫层的作用,再在基础底面的周边支撑模板,浇注建筑标准常用的C30混凝土在原来的原基础底部,大概浇注到短柱30mm处就基本可以了。

2、等到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百分之75以后,在按照原基础配筋在上面配置钢筋网片,然后再浇注C30混凝土,浇注到原柱顶以下的60mm出即可。

3、等到混凝土的强度设计达到百分之80以上的时候,再进行钢结构的具体加固施工,钢板与原基础的上部要留下至少50mm的保护层,之后要浇注M25膨胀的水泥砂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钢板与原基础的混凝土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一步是在支撑一边模板,在外侧浇注强度达到C30级的混凝土。

(二)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单独部分结构加固施工方法。

1、首先将原柱基础周边的混凝土凿开大约50mm至80mm,并将房柱基础连梁与原基础连接处的混凝土打掉,在施工的时候要避免震动,以防意外的发生。

2、随后在新钢板的下部绑好钢筋网片,并向下弯大约800mm,再在原基础的外侧绑扎新加基础部分的钢筋。随后是在四周支模板,浇注强度C30级的混凝土,等到混凝土的强度达到百分之80以后,用螺帽将新预埋的的螺栓拧紧,这样就基本是加固完成了。

(三)中柱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结构加固施工方法。

1、首先在原基础的外侧绑定新加的钢筋直到原柱钢板的底部,随后在原基础的顶部帮上钢筋网片直至外侧的模板处,再插入与原基础所预埋相同的螺栓。最后再一次进行支模板和浇注强度在C30级左右食物混凝土,等到混凝土的强度达到百分之80以后,将预埋的螺帽全部拴紧,加固工程就算正式完成了。

三、必要的钢筋抗震等级的计算公式

厂房在建筑的时候,不仅仅考虑的是承受力的能力大小,对于未知意外的发生也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而地震,就是对房屋建筑的最大威胁。但是如果在建造时能够提高钢筋的抗震等级,那么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下就是对于钢筋抗震等级计算公式的具体阐述。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为ιaE。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计算公式:ιaE=1.15ιa(8.2.3-1)。三级抗震等级的计算公式:ιaE=1.05ιa(8.2.3-2)。四级抗震等级的计算公式:ιaE=ιa(8.2.3-3)。相信在建筑厂房时具体的掌握了这些计算数据,就会避免很多麻烦的产生。

四、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结构加固施工需要的注意的问题和相关的说明

(一)施工时要避免剧烈的震动,切记不要随便扰动原来的混凝土。

(二)在现场加固使用的钢板、钢筋、以及混凝土都要保留一部分,然后送至相关部门的实验室进行测试,主要目的是测试它的强度是否合乎国际标准。

(三)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的图纸进行操作,在混凝土的浇注前必须要有建筑工程专门的负责人员进行验收及认证才可以进行。并且要进行详细的记录。

(四)在使用加固凿毛和剔槽时,要小心谨慎,注意不能伤害到主筋及其混凝土的内部。

(五)控制好水泥和石灰的比例,必须要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度高。

(六)严格按照国际的规范要求来进行施工。

(七)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同时也要保证施工的安全。

结语:

通过以上文字的论述,相信大家对于钢结构厂房柱下混凝土基础加固设计与施工已经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根据本文所提供的方案,不难看出该建筑厂房所选择的钢筋混凝土加固方案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施工的速度快、工期较短、承载能力度大、保质期较长等。如果再进行一次检测,该建筑厂房的钢筋强度一定会达到标准,并且很好的达到了加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秦京旗. 某厂房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的加固处理[J]. 铁道标准设计,2009(9)

[2]刘家明. 钢结构厂房柱下混凝土基础加固设计与施工[J]. 施工技术,2011(8)

[3]石建军. 独立基础的加固处理[J]. 中国建筑工业,2008(8)

钢结构基本原理范文3

1.1建筑、结构布置及使用功能调查

房屋平面轴线尺寸为37.8m×20.1m,总建筑面积约为1050m2。本工程原设计为电影院,现变更用途作为办公、住宿综合楼;屋面不上人,铺设架空隔热层。本工程为单层空旷房屋,原设计由轴大厅、轴前厅以及轴舞台组成,其轴山墙与相邻的综合楼轴共墙;大厅与前厅、舞台之间不设缝,采用预制桩基础。经现场调查、勘测,现状建筑、结构存在以下主要变更:原设计轴舞台已拆除,并增设斜坡道与综合楼连通;轴大厅屋架由钢筋砼屋架变更为钢桁架;大厅、前厅增设部分隔墙。其余建筑、结构布置与原设计基本相符。其中轴前厅为三层砖混结构,由240mm厚粘土实心砖墙与钢筋砼柱共同承重,楼、屋面板均为预制板,一层层高为4.8m,二层层高为3.6m,三层层高3.0m,房屋高度为12.0m;轴大厅为钢筋砼柱与钢屋架组成的单层排架结构,采用预制板屋面,排架柱标高为7.50m。

1.2结构构件工作状态检查

外观与内在质量:墙体:大厅、前厅增设部分隔墙,前厅后砌墙体与原有结构未咬搓砌筑,与原有结构连接处多处脱裂;大厅增设的墙体未设置基础,现部分墙体明显出现斜裂缝。钢筋砼结构:屋面板局部渗漏,其余钢筋砼结构构件未见明显异常。钢屋架:钢结构构件多处锈蚀,主要出现在桁架杆件双角钢肢背连接处、支承屋面檐口板的钢柱与钢梁及其连接件、屋面支撑系统杆件的端板与螺栓等;个别支座锚栓螺母缺失。大厅屋面大型屋面板:大厅屋面大型屋面板与钢桁架(或墙体预埋端板)未牢靠焊接,支承构造不合理。其他:屋面架空隔热层局部残损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布置17个测点量测结构倾斜。数据表明,轴出现较大的局部倾斜,其最大倾斜值为H/114,超过规范限值H/250的要求;但除大厅后砌隔墙外,其余上部结构构件未见明显不均匀沉降裂缝,现有倾斜不排除由于施工偏差所导致。实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为3.7~4.9MPa。砖抗压强度换算值的各项指标可基本满足设计强度等级MU7.5的要求。经现场量测,柱、梁截面尺寸与原设计基本相符。实测柱、梁现龄期砼强度推定值、柱、梁主筋根数与直径均符合设计要求。少数柱箍筋平均间距较设计值偏大。现场检查,墙体为均错缝搭砌,但大厅、前厅的后砌隔墙与原有结构未咬搓砌筑。预制板缝采用混凝土填实,预制板支座处有坐浆,但各楼层预制板面未设置钢筋网细石混凝土面层。各层均设置圈梁,未设置构造柱。

2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

2.1地基基础

子单元检测数据表明,(5-10)-(G)轴出现较大的局部倾斜,其最大倾斜值为H/114,超过规范限值H/250的要求;但除大厅后砌隔墙外,其余上部结构构件未见明显不均匀沉降裂缝,现有倾斜不排除由于施工偏差所导致。根据不均匀沉降在上部结构中的反应的检查结果,地基基础子单元安全性等级间接评为Bu级。

2.2上部承重结构

钢结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TU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6804钢结构代表了未来建筑结构发展的新模式[1],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已成为目前影响整个钢结构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成为推动建筑钢结构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2]。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渠道之一的国内各高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钢结构行业企业的需要,对钢结构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包括:(1)钢结构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钢结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钢结构课程教学特点、当前钢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方向和措施;(3)钢结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4)钢结构课程群设计及学时安排;(5)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等。

上述众多的研究都提出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在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采用的案例零散、相互间无联系,导致各课程各环节各自为政,不利于学生整体设计思维的建立和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且大多数教材所提供的工程案例,直接采用结构软件计算结果,计算过程和施工图简略,无法为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需进行手工计算的学生提供有效参考,不利于学生对设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本文将对钢结构课程案例设计及以案例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进行研究。一、案例设计

(一)案例的设计原则

以案例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中,案例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在进行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前提

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首先要满足教学内容的需要,能基本涵盖教学大纲中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其次,要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每个案例要向学生传授哪些理论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工程问题、能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都需要预先进行设计和考虑[3]。

2.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通过以案例为主线的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就能进行常规钢结构项目的结构设计。而不同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及适用规范都会有所不同,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通常只能对常见结构体系的设计进行讲授。因此在进行案例选择时,应结合钢结构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选择具有广泛应用性和代表性的案例。

3.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

本文所研究的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对钢结构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所选案例首先在内容上应具有完整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整体设计思维意识。其次,所选案例在难度上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在开始课程学习之前,对钢结构一无所知。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往往较复杂,不仅包含大量的背景信息和前提条件,还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过于繁杂庞大的项目容易让学生找不到方向和重点,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应符合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可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适当简化后作为教学案例。

(二)钢结构课程案例设计

以笔者所在学校(应用型本科)为例,钢结构理论课程主要开设钢结构设计原理(32学时)、钢结构设计(32学时),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1周)和毕业设计。设计原理课程内容重点是构件(轴心受力、受弯、压弯和拉弯)设计、焊缝连接设计和螺栓连接设计;钢结构设计课程内容重点是普通钢屋架单层厂房设计、轻型门式刚架结构设计、多层钢框架结构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榀钢桁架的设计;毕业设计选题为轻型门式刚架结构或多层钢框架结构。

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案例所肩负的任务是要将钢结构所有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和绝大部分知识点串连起来,使各课程间相互联系和衔接得更加紧密,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过渡得更加自然,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各课程各自为政、例题零散相互间无联系、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现状。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工程实际应用的广泛性,确定三大案例,如表1所示。表1钢结构课程案例案例名称案例内容案例1:某钢屋架设计(角钢桁架)基本资料;支撑布置;荷载计算;内力计算;杆件设计;节点设计;施工图案例2:某单层仓库设计(门式刚架结构)基本资料;结构布置;围护结构设计;抗风柱设计;支撑设计;檩条设计;墙梁设计;刚架设计;施工图案例3:某多层试验楼设计(多层钢框架)基本资料;结构布置及材料选择;构件截面初选;荷载计算;内力计算;荷载效应组合;构件截面设计;节点连接设计;施工图案例的编写应注意:(1)计算过程要详细。在实际工作中,结构设计计算通常由软件完成。但为加强学生对基本设计理论的理解,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中,一般要求学生手算为主、软件计算为辅。案例的计算过程应尽可能的详细,尤其在荷载取值、内力计算、荷载效应组合等方面,这样才能给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提供有效参考。(2)施工图应达到一定深度。钢结构施工图具有符号多、标注多、节点详图多等特点,与之前学生熟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在表达方式、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与案例配套的施工图应达到一定深度,以便于学生在识读、模仿绘图的过程中掌握钢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内容及常规表达方法。

二、以案例为主线的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一体化教学活动整体设计

赫尔巴特说:“如果缺乏背景经验,任何新的感知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在对以案例为主线的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时,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案例这条主线,把钢结构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和主要理论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工程案例为载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处于真实问题的情境之中,并带着问题设身处地地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式的学习,在获取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体验职业思维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钢桁架、门式刚架、多层钢框架三大案例为载体,开展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由于同一案例往往涉及不同章节甚至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把握主线、实现课程间的融合衔接是关键。同一案例用在不同课程教学中,其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原理课程关注的是案例中单一构件、节点在内力已知情况下的截面设计和连接设计;设计课程则侧重于通过案例帮助学生完成整体设计思路的构建;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参考、模仿案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习效果,实现对前两门课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案例为主线的教学实践

以案例为主线开展理论教学,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单独的案例教学活动。由于受学时限制,传统案例教学中很重要的课堂讨论等互动环节很难充分的开展。如何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把握好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的节奏,达到理论知识实现应用转化的最终目标就成为关键。基本思路是:基于案例中呈现的问题,以问题解决为指向完成理论教学。主要过程是:(1)问题铺垫:基于案例背景,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需解决的问题(做什么);(2)理论讲解:针对案例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基本设计理论知识的讲解(怎么做);(3)实践应用: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案例相关问题(怎么用)。

通过案例构建真实的实践氛围进行基本理论的讲授,以案例阐述理论,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学了可以做什么,怎么做”,体验到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减少了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感和迷茫感。

(三)教学效果反馈与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依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对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最有发言权。根据教学改革拟达成的目标,对学院2010级、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不具名问卷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2010级、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调查问卷结果实践证明,通过以案例为主线的钢结构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大的收获在于,学生在“提出问题”与“寻求解答”的交互中完成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在“案例”与“理论”交叉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从基本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换。整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将零散知识逐渐系统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应用能力培养和提升的过程。同时,教师在案例预设、教学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也不断成长,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结语

通过案例这条主线贯穿钢结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了基本设计理论、构件设计、结构整体设计三个层次教学的纵向联系,实现了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通过案例阐述理论,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差的现状,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整体设计思维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李永平.我国钢结构建筑行业发展研究[J].上海建材,2012(5):12-13.

[2]云朋.钢结构建筑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与钢结构教学改革[J].西南科技大学(高校研究),2011(4):55-57.

[3]刘文燕.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12):56-57.

钢结构基本原理范文5

钢结构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建立钢结构概念及开展工程应用实践,并了解该类型结构的发展现状是钢结构课程本科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文章对此作了探讨。

关键词:钢结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510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其核心主旨是强化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的优秀工程师,以满足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1]。

钢结构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对钢结构概念的建立及其工程应用实践,并了解该类型结构的发展现状是本科期间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实施和完成对课程教学有更高要求的“卓越计划”,应该重新设计和规划钢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

一、学科特点要求教学与实践具有系统性

土木工程是一个传统学科,它建立在力学理论、材料理论、工程机械、劳动组织,以及融资融券的现代金融手段和人类社会规划等基础之上,学科自身的高度系统性自然不言而喻。对初步进入学科领域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如何在教学规划和组织中帮助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训练,体现教学和实践的系统性,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中应该建立的观念和目标。

(一)系统设置课程体系

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课程设计、实习规划和内容等,是建国初期在借鉴前苏联相关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而形成的大土木的课程设置。近年来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科研和实践都有长足进展,然而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鲜有及时系统地编入本科教材,而传统的教材、课程学时计划等和当前行业的设计要求与手段明显脱节。表面上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越来越依赖成熟的商业软件,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构工程实践变得容易,恰恰相反,这样的进步对结构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功底要求更高,因为计算和控制手段的进步,意味着对结构性能要求更高,在技术上更加注重细节,对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接近结构的本质。因此,需要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认真研讨,及时补充新的设计要求和科研实践的新成果。

(二)系统设置实践内容

商业软件的成熟和快速发展,使结构设计手段完全脱离了旧有模式,表面看似乎一切设计程序都是参数化的,结构理论在设计过程中完全被参数取代,设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似乎无法体现。事实上,这种表象误导了许多人,尤其是年轻学生。目前,实践中结构设计更加注重结构真实性能的分析,对设计理论的应用和探讨更加深入。比如,30年前,结构工程的设计领域几乎不涉及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但是目前对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尤其是地震区的高层和超高层设计,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基本上是作为一个设计中必须的独立项目进行。欧美设计规范中应用较多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和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是中国旧规范中

的空白,几年前该内容仅仅出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课题中,教科书根本没有涉及。随着研究理论的成熟,特别是近年该学科的高速发展,中国即将颁布的新规范明确了这些设计理论,对设计人员的理论要求也越来越高。类似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等,诸多理论课程的结构动力学、混凝土非线性理论、结构有限元等,国内的本科教学计划却极少涉及。

如何适应行业实践的进步,特别是针对“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是高校土木工程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 钢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教材体系

目前,本科阶段钢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钢结构原理和钢结构设计;二是作为选修课的高层建筑钢结构、大跨度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其中钢结构原理是钢结构课程教学的基础、核心和重点,钢结构基本概念的建立和基本结构设计思路都是在这门核心主干课完成的。目前钢结构课程教材仍然沿用过去的结构“绪论—基本材料(钢材力学性能及影响因素)—基本构件的设计原理—简单结构设计”,课堂讲授也主要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由于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专业基础,对该阶段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材体系仍然适用。但是,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来说,让学生在本科期间这一有限的时间里,对土木工程结构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还需要任课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讲解。

(二)本科期间钢结构课程教学特点

本科期间,钢结构课程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钢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原理,其中结构钢的特性、钢结构的弹塑性性能、钢结构稳定性、使用环境和受力特点对钢结构性能的影响、钢结构的连接设计、连接构造等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难点。钢结构课程一般安排在土木工程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混凝土结构课程之后进行,一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基础,对结构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对于三大力学在结构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是历届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当代学生实践经验少,对工程材料和结构的感性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钢结构知识点的讲解应有一个系统全局的把握,从感性认识和理论上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好钢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工程实践的基本专业知识。

三、在钢结构课程教学中注重系统性

(一)钢结构本科教学中系统性的含义

目前钢结构课程教材以及教学设计实践,普遍围绕“基本构件”进行。这样的基础理论教学,往往缺乏实践性,而学生一旦从学校进入实际工作,面临具体的工程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乃至最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就要求具有“整体结构”的理念,所体现的是一个结构的系统概念;而且,本科期间对构件的讲解集中于理论讲解,对规范的理解应用涉及得并不多。这一课程设置,与“卓越计划”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土木工程专业重点的把握成为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笔者在多年的课程讲授和课程设计中积累了一些

经验,体会到系统性在土木工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门学科,应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系统性体现在各个环节。具体到钢结构课程教学,教师在具体内容的讲解过程中,

应把握局部构件在整体结构体系中的作用,整体结构中各构件工作状态的协同,构件基本材料的性能以及影响因素,制造过程与使用过程中对构件和整体结构性能的可能影响等等,引导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形成对土木工程的材料—制造—构件—连接—整体结构—使用影响—存在问题—最新的研究方向这一知识架构,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对结构设计施工规范的建立和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钢结构课程系统性教学实践

1.“绪论”部分的讲解

针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感性认识的现状,先不讲解“钢结构的特点,而是从从钢结构课程的“第一章绪论”开始讲解结构概念:屋面板(楼面板)— 梁 (梁格体系:次梁—主梁)—柱—基础—地基(岩土)。其中地基部分不属于构筑物,而基础是整个构筑物与大地的连接部位,是整个构筑物能否与大地紧密相连的关键。因此,它的设计施工,与上部结构有关,也与岩土状态有关,这个部分的知识放在“岩土力学”“地基处理”等课程中学习。而“基础”作为构筑物的一部分,因为往往位于岩土中,所以为了防止岩土环境中水分以及化学成分的影响,即使上部采用钢结构,但是基础仍然采用钢筋混凝土。而各种构件之间通过连接构造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同时,连接构造也是整体结构中构件之间力的传递中枢,因此连接构造的安全可靠至关重要,而钢结构中连接构造与混凝土结构节点由于材料性能的不同,其构造方式有本质的区别,这是相关章节讲述的重点。

对于梁格体系,虽然在房屋建筑学和混凝土结构中也会涉及,但是知识的反复出现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通过对梁格结构的进一步讲述,使学生深入了解楼板与梁系的连接,结构跨度对梁格体系组成的影响,加深对单向板、双向板,以及结构力学计算简图中均布力、集中力、三角形分布力和梯形分布力的由来的认识。

如此,在反复讲解结构概念的基础上,再来讲述钢结构的一般性能,并且与混凝土进行对比。提到塑性和韧性这两个钢结构显著的优点时,学生往往困惑于概念的差异,那么讲述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塑性对应于结构承受静力荷载时的变形能力,而韧性反映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瞬态响应,它们之间有本质的不同”。

2.“钢结构疲劳”部分的讲解

钢结构疲劳破坏是钢结构课程无法回避的问题。讲解中,应把疲劳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概念的几个要点作为重点讲解。

钢结构的疲劳问题主要源自钢材冶炼和加工过程,特别是焊接过程。这样,讲述焊接残余应力对结构性能的影响时,应再次讲解疲劳的产生。

疲劳概念的要素:(1)微裂纹的产生(对于钢结构来说,在冶炼和轧制过程中,夹杂,气孔等先天缺陷形成裂纹;焊接过程中钢材内部金属的物态变化过程形成微裂纹等);(2)反复荷载作用下,微裂纹处于高峰应力(应力集中),造成微裂纹的扩展;(3)直至钢结构有效截面逐步缩小,发生突然断裂;(4)疲劳破坏性质:脆性破坏,危害极大。需要在钢结构的加工焊接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并且进行质量等级检测。

检测的基本方法,因为微小裂纹的存在是钢结构疲劳破坏的关键,因此及时检测发现内部微裂纹是检测的目的。这种内部探伤常用的方法是超声波、X射线和磁粉。

3.“钢结构焊接残余应力”部分的讲解

目前常用的钢结构教材对于焊接残余应力的讲解采用的是宏观概念,即基于“金属在温度变化下的热胀冷缩的受限制”的讲解。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概念讲解常常使学生对“焊接残余应力是自相平衡的”感到困惑,普遍反映难以理解。因此,对于焊接残余应力,应更多地基于材料本质的“焊接”来进行补充讲解。特别是焊接过程中,金属的微观组成变化,即在焊接不平衡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下,材料产生物理和化学的不均匀性,焊缝金属中结晶偏析,低熔点共晶,组成元素S、P、Si等发生偏析,冶金过程带来的夹渣及夹杂,过饱和的N、H、O气体元素,热影响区中由于快速加热和冷却使金属中空位浓度的增加,材料组织转变等,在焊接应力作用下都是促成焊接裂缝产生和扩展的冶金条件[4],产生如图1所示的微裂纹。这样借助焊接专业知识和形象的图片演示,使学生对焊接过程中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以及钢结构疲劳、刚度降低对动力性能的影响的理解更为清晰。

4.“钢结构稳定性”部分的讲解

对钢结构稳定理论的理解对于本科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对“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概念的认识,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环节来理解:(1)变形现象的描述要明确;(2)丧失稳定性的原因要明确;(3)明确控制稳定性的手段:计算公式的推导和物理本质,构造做法和原理;(4)一些工程实例;(5)由于涉及到的钢结构稳定承载力验算有相当多的概念,因此,对设计规范公式里每个参数的含义应讲解清楚。

四、 结语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而言,系统性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值得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主动运用。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中,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建立系统的综合工程思维模式是值得探讨的课题。〖HJ1.8mm〗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四年制)培养目标[EB/OL]. http://edu. zgtm. com/jy/jy -pyfa. htm.

[3]曾家驹.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2(2):79-80.

[4] 李德林, 李砚珠. 焊接金相分析[M].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

[5]宁宝宽,陈四利,鲍文博,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45-47.

Steel structure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NG Ruolin, GUO Yaojie, DU Xinx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P. R. China)

Abstract:

钢结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预烧料生产线 配料系统 精度偏差 技术改造 产品质量

1 概况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磁性材料厂(以下简称“磁材厂”)2万吨预烧料生产线是以热轧铁鳞为主要原料,通过烘干、氧化、配料、球磨、烧结、冷却等工艺生产铁氧体磁性材料。配料系统主要由料仓、控制阀门、称重传感器、输送螺旋、输送皮带等主要设备构成,主要功能是完成原料与小辅料配比过程,配料系统稳定性和配料精度,是影响产品质量好坏的关键控制环节。

2 配料系统现状及精度偏差原因分析

从2013年6月份开始,配料系统料仓出现下料不畅,且精度出现较大偏差,每个班次都会出现几组配料不合格,经过数据收集与分析,配料准确率只有91%,对产品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配料过程各个环节现场检查和设备厂家技术指导分析,确定配料系统出现偏差主要有以下原因:

1) 钢平台的刚性不足,钢梁变形较大,在配料过程中随着配料量的增加,配料精度偏差加大。

2) 配料钢结构平台与主厂房钢结构相连,未独立分开,由于配料系统精度要求较高,其它设备振动会影响配料精度。

3) 所用配料秤量程是实际料量的2倍,对于计量较少的物料存在精度不足。

4) 小辅料配料输送螺旋受场地空间限制,选型长度较短,在配料过程中会出现冲料,影响配料精度。

5) 配料料仓下料口为方形口,易出现下料不畅,造成料量不稳,影响配料精度。

3 解决方案与施工难点

(一)解决方案:原配料系统设备安装在厂房钢结构上,而且小辅料配料精度要求较高,其它设备振动对配料精度有很大影响。为彻底解决振动干扰,必须重新浇筑基础,安装钢结构,将配料设备安装在新建钢结构上,形成独立的配料系统,阻断振动传递路径。经过多次现场勘验及方案论证,针对问题产生原因,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的解决方案:

1) 为消除钢梁变形和其它设备振动对配料精度的影响,重新浇筑混凝土基础,安装钢结构配料平台,将配料秤等设备安装在新建钢结构平台上,脱离与厂房钢结构连接,彻底消除其它设备对配料精度的干扰。

2) 根据计量设备选用标准,选用与实际料量相匹配的配料秤,更换现用配料秤。

3) 小辅料配料平台改造,安装长度较长的输送螺旋,解决配料过程冲料。

4) 更换现用配料料仓,选用锥度更小、下料口为圆形的不锈钢料仓,解决下料不畅问题。

(二)施工难点:本次工程为在线改造,在不影响大生产和其它设备运行的同时,合理安排施工内容,利用有限的生产间隙时间完成旧设备拆除,新设备安装。钢结构施工,受场地局限无法采用吊装机械进行吊安装,只能采用卷扬机配以手拉葫芦进行吊安装,且不能妨碍生产;故具有施工场地狭小,安装难度大,耗用人工多等特点。因此,施工前必须组织施工人员认真勘察每一个作业点,熟悉、掌握每一道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合理安排、密切配合、才能确保工程顺利完成。本次工程设计新建钢结构平台3层,钢材型号为Q235B、钢梁用材为HN400*200、钢柱用材为Φ426*8钢管,安装高度9.3m,钢结构制作完成后运至现场拼装。受厂房钢结构平台局限,Φ426钢柱必须分割为3段再进行现场组装,在不影响原厂房结构安全的同时,在各层平台开孔,确定安装中心,将钢柱安装在新浇筑的混凝土基础上。为确保施工质量及安全,主要采取了以下施工方法及措施:

1) 基础混凝土工程:由于施工场地作业空间狭小,无法采用机械施工,只能采用人工放坡的方法开挖和外运;土方开挖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地下管线确认,确认完毕具备施工条件以后,方可动工开挖。土方在开挖过程中按现场技术人员要求放线开挖,做到有顺序施工,由于地坑位于原厂房内,所挖土方必须随挖随运(厂房内无地方堆放,回填时再回运),严格控制好标高,以防超挖;并在地坑北面预留一个500*500*500的集水坑和临时排水沟,用来降低坑底渗水。土方开挖好后,进行验槽后方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在开挖前用钢栏杆进行围护,以防闲杂人员进入。

2) 钢结构施工:基础达到规范要求强度后,进行钢结构吊装。安装前应检查复核其定位轴线,基础标高、安装螺栓规格、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验收规范。钢柱、钢梁吊装,吊耳焊接在原有的钢结构梁,检查原有钢结构的牢固程度,吊装用2T手拉葫芦起吊,柱子安装到位后首先临时固定在原有的钢柱上,然后进行钢梁的安装,钢梁的吊装方法同钢柱。作业期间严格执行动火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监火,防止火灾事故发生。根据厂房平台层高,将钢柱分为3段,每层4根,共计12根。第一段安装在预先浇筑好的混凝土基础上,确定好中心位置和垂直度后,将钢柱底板与混凝土基础预埋钢板焊接牢固,安装柱间支撑。第二段钢柱从平台一侧用手拉葫芦导入安装位置,与第一段钢柱进行组对、焊接,定位好以后需测量整段钢柱中心位置和垂直度,防止安装误差累计超差,造成返工处理。第三段钢柱安装与第二段相同,定位好以后,需要测量整段钢柱中心位置和垂直度。钢柱安装完成,进行钢梁吊装,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新钢结构平台已经形成,但生产还在进行,配料系统依旧还在使用,还不能将配料平台与厂房钢结构脱离,需要与生产协调最佳停机时间,争取在不影响生产的同时,完成最后一步:钢结构平台切换与设备安装。

3) 设备拆除、安装:在生产备料充足的条件下,利用生产间隙时间,将配料系统平台与厂房钢结构连接拆除,安装在新建钢结构上。设备安装位置处于平台与输送皮带之间,作业空间狭小,设备拆除、安装时很容易对已经安装就位的设备造成损伤。这一施工阶段,必须充分利用生产间隙时间,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在合理安排施工内容同时,加强现场监管,避免发生意外情况影响生产线生产。

4) 安全防范措施:根据本次工程施工难点,制定周密的安全措施,也是本次工程顺利竣工的关键环节。配置专职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各职能部门在各自相应的工作范围内,对安全生产负责,使工程施工得以安全顺利进行。班组中严格执行班前、班中、班后检查的“三检制度”,及时排除各种隐患。各专业施工开始前,实行两级交底,即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各专业工长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专业工长对生产班组进行安全生产实施措施交底,保证每一位施工人员熟悉作业范围危险源,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4 结束语

本次工程2013年10月4日开始混凝土基础施工,11月1日施工结束,对配料系统原来存在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解决,充分利用厂房位置进行合理布局,保证了工程安装需要,施工质量较好,现场施工未发生质量和安全违规行为。该项目按时间节点竣工,配料系统稳定性和精度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改造前后配料数据统计与分析,改造前配料准确率91%,改造后配料准确率97%,改造后配料准确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产品质量得到了可靠保障。同时,小辅料配料时间由原来需要5分钟,缩短为2分钟,配料系统设备功能精度也较原来有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