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范例6篇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范文1

根据《广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纲要》确定的工作任务,为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的宣传工作,确保实现“创模”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广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纲要》的总体安排和计划进度,将“创模”工作与创卫、创文明城市和城市管理年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发挥舆论先行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用宣传推动“创模”,用“创模”充实宣传,全面展示广州市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成就。大力推动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关注“创模”、参与“创模”,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工作目标和要求

“创模”宣传的目标是: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一种氛围、树立一个形象、达到一个目的。即紧紧围绕“创模”这个中心,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扩大和深化“创模”的参与程度,提高市民的知晓率,树立广州的新形象,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模”任务。,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创模”宣传要贯穿“创模”工作的全过程,密切配合“创模”的“三大战役”(即水环境、大气环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动态进程,针对“创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在全市掀起范围广、声势高、影响大、形式多种多样的“创模”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模”的宣传氛围,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竭尽全力提高“创模”考核指标中要求的公众对“创模”的知晓率和对环境的满意率。为此,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新闻宣传

在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等各大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开辟专栏和论坛,制作播放“创模”电视广播宣传片(节目),开展“创模”的专题宣传,组织新闻媒体记者代表前往省内外部分典型(对于我市较有借鉴参考作用)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和取经采访,对“创模”工作进行全面跟踪报道。

(二)社会宣传

在全市公众场所、交通干道、主要出入口(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以及各级党政机关和窗口服务单位营造“创模”宣传氛围;充分利用全市的公共交通工具及其他公用设施开展“创模”宣传;在全市各类宣传橱窗开辟“创模”宣传专栏。

(三)公众参与

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区、学校结合各自特点开展以“创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其他各类活动中增加“创模”内容。

三、工作重点与主要任务分工

根据我市“创模”进程的总体安排,“创模”宣传工作将划分为两大阶段:

(一)宣传再发动及全面推进阶段(2005年1~9月):对应于“创模”工作进程的前两个阶段(即“创模”部署、宣传再发动阶段和重点整治、全面推进阶段)

这一阶段要以“创模”工作大会为契机,在3月掀起第一波“创模”宣传高潮,重点宣传“创模”“三大战役”的任务与内容。以正面宣传为主,介绍广州“创模”的背景、条件和优势,以及广州“创模”总体进程的计划安排,解读广州“创模”的目的意义,着力于树立广州人“创模”的信心、鼓舞全市人民“创模”的士气,壮大广州的“创模”声势;解说广州“创模”工作所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对比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标准还存在的主要差距,即将采取的措施,指出尚须重点突破的方向;这一阶段的后期要发挥舆论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及时报道“创模”的进展、成果和经验,表彰环保的先进典型,抨击污染环境的行为,对“创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度曝光,督促有关责任单位按要求完成各自的“创模”任务;全面开展社会宣传,推进公众参与。全市各相关责任单位应完成“创模”宣传氛围营造的前期任务,如发出倡议书、张贴宣传画、悬挂标语、设置标语牌、电子显示屏公益广告等。主要应做好下列工作:

1.在全市各级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对外服务窗口营造“创模”宣传氛围。

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各区、县级市党委办和政府办,全市各级党政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及对外服务窗口,广州地区各大企业等

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

2.《广州日报》刊登“创模”公益广告,开辟“创模”专栏,开设“创模”论坛,在集团所属的报刊、杂志、大洋网开展“创模”宣传。

责任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

3.广州电视台播放“创模”公益宣传广告,开辟“创模”专栏。

责任单位:广州电视台

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

4.广州电台、羊城交通电台播放“创模”公益宣传广告,开辟“创模”专栏。

责任单位:广州电台、羊城交通电台

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

5.在飞机场、火车站、公共汽车站、码头的电子告示牌播放“创模”公益广告,在市区各大进出口适当位置设置“创模”宣传广告。

责任单位:白云机场、羊城铁路总公司、各公交公司、客轮公司、广州港务局,市公路局

配合单位:市交委,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6.在地铁、公交车的电视系统播放“创模”公益广告,在公交车、出租车、旅游车的车厢内外开展“创模”公益宣传。

责任单位:地铁总公司、各公交公司、各出租车公司、各旅游汽车公司

配合单位:市交委

7.全市社区、学校、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栏和宣传橱窗张贴“创模”宣传品。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市城管办

配合单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各区、县级市党委办和政府办,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市建委

8.组织广州“创模”进程新闻采访团,对“创模”“三大战役”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报道。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

(二)迎检宣传阶段(2005年9~12月):对应于“创模”工作进程的第三阶段(即自评申报、迎接考核验收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将在11月再次掀起“创模”宣传高潮,宣传的重点是报道“创模”工作的成就业绩,向省检查组、国家验收组和世人展现广州的风采,以隆重热烈的环境氛围迎接国家的验收。

1.组织广州“创模”巡礼新闻采访团,进一步大力宣扬报道“创模”“三大战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

2.各责任单位重点检查、维护、更新、补充各种“创模”宣传画、标语、电子显示屏、公益广告宣传栏、宣传橱窗等,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迎接省检查组、国家验收组的检查验收。

责任单位:白云机场、羊城铁路总公司、地铁总公司、各公交公司、各出租车公司、各旅游汽车公司、客轮公司、广州港务局、市公路局、市城管办,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对外服务窗口

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市建委、市交委、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3.各大媒体加大“创模”宣传的力度,通过专版、专栏、专题节目、专题采访和特别报道等形式,全面展示我市经过“创模”带来的各种新气象、新风貌,表彰宣扬在我市“创模”过程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的生动事迹。

责任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电视台、广州电台

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

4.围绕“创模”主题举办公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大的各种大型社会宣传活动。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市文化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经贸委、市林业局、市绿委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全市各街道办事处

配合单位: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各区、县级市党委和政府

5.在全市主要出入口、路桥收费站、城市交通干线两侧等适当位置设置大型“创模”公益宣传牌,或利用这些地段的现有广告载体进行“创模”公益宣传。

责任单位:市公路局,市交警支队,市市政园林局、市城管办、市工商局

配合单位:市交委、市公安局、市建委、市文明办、市创模办

6.在全市主要宾馆、酒店、招待所的大堂、商务中心、餐厅和客房设置“创模”公益宣传品(如标牌、供顾客自由取阅的小册子、传单折页等)。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经贸委

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

7.全市大型商场、超市、连锁店、商业步行街等在显著位置设置“创模”公益宣传品(如标牌、供顾客自由取阅的小册子、传单折页等)。

责任单位:市经贸委、市工商局

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

8.全市各主要公园的显著位置设置“创模”宣传品(如标牌、彩旗以及供顾客自由取阅的小册子、传单折页等)。

责任单位:市市政园林局、市城管办

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市工商局

9.在高大建筑物外墙等处的现有广告载体进行“创模”公益宣传或酌情设置大型“创模”宣传牌。

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市建委

配合单位:市文明办、市创建办,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

10.在市内交通干线两侧目视可达的未完工高大建筑物临街面的现有广告载体及工地围墙进行“创模”公益宣传或酌情设置“创模”宣传标语。

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市建委

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

为统筹协调好全市的“创模”宣传工作,根据《广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规划纲要》和《广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总体方案》中关于营造“创模”氛围和声势、发动全民参与创建的要求,市创模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创模”宣传组,机构组成如下:

组长:张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副组长:李辛市环保局副局长

副组长: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一名领导

组员单位:各区、县级市政府,市委党校、市绿委、市建委、市交委、市经贸委、市无线电办、市爱卫办、市普法办、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市工商局、市市政园林局、市规划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体育局、市商业局、市民政局、市旅游局、市科技局、市人口计生局、市国土房管局、市环卫局、市卫生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水利局、广州港务局、市劳动保障局、市人事局、市税务局,市城管支队,市电信局、市邮政局、市公路局,广州供电分公司;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广州电台、羊城交通电台、市信息中心、市地铁总公司、白云机场、羊城铁路总公司。

(二)统筹督办

“创模”宣传组负责统筹协调,对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检查评估结果向市创模领导小组汇报并向全市各有关部门通报。

(三)资金保障

根据本方案确定的“广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宣传工作任务分解表”(见附件1)开展“创模”宣传工作所需的经费,由各责任单位纳入本部门专项预算,向财政部门申请划拨,同时报“创模”宣传组备案;全市性或区域性的大型宣传项目(如大型户外标语公益宣传广告牌、电子显示屏等)和统一制作发放的宣传品,其具体设计、制作、维护管理等均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项目招标。

(四)工作规范

各种户外宣传设施的设置均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不得影响城市景观,并应遵守《广州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和《广州市户外广告设置技术标准》等有关规定,“创模”验收完成后由原设置单位负责及时清拆;具体事宜由市工商局、市规划局、市环卫局、市公安局、市市政园林局等部门会审办理。

附件:(略)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范文2

2014年镇人口和计生工作的总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围绕我市“十一五”创建工作率先高水平通过省考核验收这一大目标,突出抓好人口计生基础管理工作、抓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两项重点工作,实现创新开发村(社区)全员人口信息应用软件、创新推行科学育儿运作机制、创新使用女性生殖健康IC卡的三项创新。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各项年度目标任务,确保我镇人口计生工作领先优势。

2014年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总目标是:

1.稳定低生育水平。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100%,“新人”计划生育率98%以上。

2.推进“世代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世代服务”的理念,品牌机构建设的标准,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要求,拓展服务功能,实现镇村社区服务体系100%全覆盖。

3.加强“新人”计生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率95%以上。

4.切实加强孕情管理和孕期服务。孕前优生优育保健率95%以上。

5.继续推进人口文化建设。以开展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为契机,推进人口文化建设,实现人口文化新景观进村入户。

6.避孕节育不良反应监测上报数达标。

7.实施新一轮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努力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围产期保健率、产前筛查率、新生儿疾病筛查率,优生优育疾病参保率,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

8.认真做好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工作。生殖道综合防治(含宫颈癌、乳腺癌两癌早期筛查)当年普查率50%以上;

9.全面推进阳光计生行动。100%的村(社区)政务公开达标;依法行政规范落实率99%以上,避孕节育随访服务率98%以上,群众满意率98%以上。

10.加大对人口计生事业的投入。人均(含新人)人口计生事业费投入30元,镇级投入15元。

为实现以上工作目标,2014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人口计生争先创优活动力度

一是要全力以赴做好市“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考核验收镇迎检工作。2014年是市“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考核验收年,作为城关镇的镇是必查乡镇。根据市计生委的统一部署,我镇的各项迎检工作必须在6月份全面完成,7月份开始接受省、市联合验收。做好镇的迎检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此,要求全镇各单位和相关部门要把做好迎检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来抓,要严格按照创建指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确保我市“十一五”创建工作在我镇不失分,少失分。二是要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我镇在全市考核中取得优秀。三是年底将召开全镇表彰大会,对在2008年度--2014年度人口计生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在2014年迎检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和表彰。

二.进一步提升人口文化建设影响力

2014年要继续开展好各类人口文化活动,扎实推进两级人口文化园(室)建设,全面启动新农村新家庭行动计划。

(一)继续创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主题。2014年“婚育新风进万家”主题确立为“和谐,幸福你我”。要围绕主题,城乡联动开展人口文化系列活动;要侧重“关爱”对象,突出关爱女性、关爱流动人口、关爱青少年、关爱女孩、关爱更年期对象等;要以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广场咨询、建立青少年基地、成立“红枫叶”之家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活动。

(二)举办《公开信》发表三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今年是中共中央《公开信》发表三十周年,也是计生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要深入企业、村、社区广泛开展系列纪念活动,扩大社会的宣传面和影响力。

(三)推进人口文化载体建设。2014年是人口文化载体三年规划建设的最后一年,要着力完善、拓展好镇级人口文化园,做强一个村级人口文化园,做精一个社区人口文化园。要抓住政府打造城北文体中心的有利契机,高档次建好镇级人口文化园;要把姜巷村打造成村级人口文化园的精品;要在城北街道火炬社区建成集“爱心超市、人口文化室、世代服务室”三位一体的社区人口计生多功能宣教服务室。通过镇村(社区)联动、示范带动,推进各街道在年内完成“一街一品”的人口文化园布点建设工程。

(四)全面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行动计划。结合镇妇联、宣传办等部门的“五好文明家庭”和“幸福家庭”创评活动,以庙灯村、姜巷村作为示范点,全面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行动计划。年内村创幸福家园参与率达80%以上,户创幸福家庭参与率达70%以上。主要举措是全面实施“两个提供”、“五个推进”。两个提供即: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优生优育、健康咨询等公共服务;为群众发展生产、移风易俗等提供支持和帮助。五个推进:即着力推进农村人口计生利益导向建设,推进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推进农村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推进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通过争创活动,真正使广大家庭成为富裕家庭、健康家庭、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和幸福家庭的“五星”家庭。

(五)创办镇人口计生网站。深化宣教平台,拓宽宣教渠道,自行制作人口婚育、世代服务、科学育儿网站,打造数字宣教服务的新模式。

三.进一步夯实人口计生基础管理基石

镇将2014年定为基础管理年,就是要围绕孕情管理这一目标,加快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

(一)加快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根据信息标准化建设要求,在镇人口计生办建设信息标准化机房,明确机房制度,完善机房设置;2014年镇要结合村社区特点,依靠市计生委的技术力量,率先开发适合村社区使用的全员人口信息应用软件;规范简化美化包括基础管理、优质服务、流动人口管理等各类工作台帐,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工作压力。

(二)全面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2009年城北街道海峰社区实行计生网格化管理成效显著,在全市起到了示范作用。2014年全镇社区要全面推行现居住地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力量,创新社区管理手段,将人口计生现居住地管理与以房管理相融合,以社区全员人口信息为目标,认真疏理辖区人口信息,做好重点对象的信息跟踪和管理服务,夯实基础管理。在不断探索“以房管人”新模式的进程中,2014年要以实施《市物业管理实施办法》为契机,协调物业管理企业积极“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和履行计划生育工作”。社区居委会要与物业管理企业积极沟通,在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中,补充有关计划生育条款,及时掌握信息,将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形成社区管理为主,物业公司为辅的以房管人的新模式。

(三)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强化信息化两级操作技能培训,开展信息操作练兵活动。同时完善信息管理各项制度,加大信息准确率、及时率的奖惩考核。

四.进一步优化人口计生公共服务水平

(一)完善计划生育两级“世代服务”体系。2014年镇世代服务中心站将全面开始运作,按照品牌机构建设的标准,中心站将开展B超、妇科检查、孕前指导、青春期指导、更年期指导等功能服务。同时要不断提升包括服务理念、服务态度、人员素质、服务技能等软环境建设,为社会提供科学、规范、人性化的优质服务。要做好世代服务向村、社区的延伸服务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建设世代服务室,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群众满意率。

(二)做好公共型、倡导型服务。做好围孕期保健各项工作,大力普及“两癌”筛查及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男性健康促进服务工作。要全面推进新一轮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努力提高“五率”,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2014年要创新做好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工作,制作使用IC卡,将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检查信息储存在电子卡中。镇的育龄妇女在市指导站、镇世代服务中心、市三院设立的检查点都可以进行检查,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

(三)做好科学育儿中心的运作指导工作。镇科学育儿中心将采用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模式在2014年6月前投入使用。运作后育儿中心将为社会提供每年两次大型亲子活动、孕育培训课程、母婴保健课程、婴幼儿探索体验课程等公共服务产品。

(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全面实施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投入的均等化服务,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卡制度的实施意见》,落实免费技术服务政策。

五.进一步巩固阳光计生行动质量

(一)创建市“阳光计生”示范镇(街道)、示范村(社区)。对照示范镇创建标准,2014年,确保100%的村(社区)政务公开规范达标;镇行政服务中心人口计生政务公开规范、完整;镇人口计生服务机构办事公开规范、服务优质;群众满意度95%以上。对照示范村(社区)创建标准,确保村、社区建有规范的计生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措施。实行首问负责制,告知便捷的办证服务、避孕药具发放、咨询电话、接待人员等事项。

(二)建设规范化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队。镇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队继续按照镇执法队和街道执法分队的机构设置方法实行分级执法。在人员装备的配置上也要进一步加强,执法人员统一着装,佩戴计划生育执法标志,配置执法监察专用器材,如照相机、录音笔等。要明确职责,建立制度,确保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办案有程序,监督有制度,检查有办法,过错有追究,促使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在执法队的运作上实行定期执法与集中执法、常规执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在生育管理中,要针对不同育龄对象,采取非强制方式,征得育龄对象的配合和同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推进便民服务新举措。要按照方便群众获取人口计生知识信息、方便群众办理各种证件、方便群众获得服务的原则,推进便民服务新举措。全镇所有的村社区有便民窗口的均要设立计划生育便民窗口,方便群众获得服务。今年上半年要集中对06年以来的服务对象开展服务群众“四上门“活动,即上门发放知识折页,提供宣传服务;上门便民服务,如帮助办理独子证、帮助办理再生育审批手续、帮助办理流动人口生育联系卡和服务卡等;上门奖扶服务。上门调查登记各类奖扶对象,并按时兑现,做到不漏一户家庭、不缺一个对象;上门关怀服务,整合社会慈善资源,通过计生“爱心超市”平台,使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得到救助。要充分利用镇科学育儿中心提供的公益早教服务项目,特别是城区的街道社区要广为宣传引导,组织吸纳居民家庭参加培训活动,为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提供前卫、贴切的服务。

(四)完善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和健全工作责任制,完善目标考核、首接责任、逐级报告、登记办理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坚持有访必接,文明接办,接办及时,办结必复,程序合法,台帐规范,确保工作结案率100%。坚决杜绝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有效抑制重复上访,努力打造和谐计生。

(五)深化计生协会自治工程。要推进生育关怀行动,街道计生“爱心超市”运作正常,村计生“爱心超市”以片区为单位实现全覆盖。使全镇范围内492户低保独子家庭享受爱心援助,创全乃至全省乡镇之首。建立一个生育关怀基地,探索独生子女困难家庭扶贫帮困的有效途径,加大生育关怀救助力度。要扎实推进基层协会组织建设,积极争创市计划生育协会示范镇、村、社区建设,深化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和企业员工自治,促使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方针落到实处。

六.进一步探索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路子

扎实推进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程是2014年的重点工作,其工作的好坏、成效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我镇人口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在体制上要力求创新,在措施上要强化抓手。

(一)搭建流动人口集宿地计生服务新平台。在流动人口集宿地、大型企业、大型市场建好一个人口文化宣教载体,做好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建好富士康“育婴之家”,为公司的产妇提供一个哺乳的场所,并进行孕前、孕期、产后避孕等知识的宣传和心理咨询辅导。建好信谊陶瓷公司计划生育“温馨家园”,将世代服务与计生协会相结合,开展计生服务、计生指导,创新员工自治、以外管外新模式。建好同富公寓计划生育“流动人口驿站”,实行同住同管、以房管人、登记建册的全员管理模式,与阳光计生行动相结合,宣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公示各项便民维权措施,优化和规范各项服务。通过上述努力,力争镇流动人口集宿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创出好经验,创出新品牌。

(二)探索流动人口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在总结前三年流动人口集中专项整治的基础上,今年在全镇范围内上、下半年各开展一次专项集中整治;各街道执法分队开展一季度一次的综合治理(包括配合卫生部门的打击“两非”),一月一次的定期执法检查,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对象的即时执法;坚持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例会制度,进一步加大婚育证明的查验力度,形成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继续开展有奖举报活动,多渠道掌握孕情信息;加大《管理服务卡》发放力度,使更多的外来人员纳入到“同管理,同服务”的范畴,享受到的公共服务。

(三)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要依托我市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健全镇、村(社区)两级计生流管信息网络,逐步建立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采集、交换、应用体系;要加强部门间流管信息共享工作,加大全国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的应用,进一步加快与现居住地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反馈的速度,缓解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双向交流难的问题。

七.进一步打造人口计生系统良好形象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档案管理数字化

【引言】:计划生育档案信息数字化是计算机大量应用于计划生育管理的必然结果,计划生育工作需要查阅和建立工作地区范围内所有人员档案和户籍档案,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出现,使计算机从辅的工具很快发展成一种工作环境,并伴随着应用的普及而演变成一种工作方式。

1、 计划生育档案数字化、网络化存在的问题

1.1数字化、辅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现阶段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计划生育档案工作,主要建立在原有手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始终没有改变,档案信息作为管理的载体始终是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是管理的工作对象,其由原来的纸张、塑胶等一些载体材料转化成数字化的档案信息。

1.2计划生育档案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2.1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大部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没有统一机构的管理。上岗前,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相关的档案知识培训,档案收集意识比较淡薄。

1.2.2标准化水平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标准化水平较低,其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大多数的管理人员并不是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这导致了在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过程中工作前后脱节,容易导致工作失误,并存在一些档案的数量、材料等方面的问题责任不明、界限不清的严重问题。

1.2.3数据库建设滞后。数据库建设的滞后也是阻碍计划生育档案网络化建设的因素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大部分的计生档案部门建立起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但没有开发单独的计算机或相关的档案管理软件进行管理计生人事档案。在查阅相关人事档案信息时,仍需采用手工方式查找,很大程度上降低了n案工作的工作效率。

1.2.4经费保障率低。目前,经费问题仍是影响计划生育进行档案网络化发展的最大屏障。有些相关单位对计生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经费比较少,人事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完善,无力购置较好的硬件及软件设施,用来建立起点较高的档案馆网络。

2、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也在不断进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对于解决人口问题的现状起着很好的规划和管理作用。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进行了分析。

2.1加强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重要性的理解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注重理解计划生育档案文件管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应当加强档案管理的力度,并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进行理解。从而最终实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宣传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定期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宣传可以有效的使工作人员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有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认识。

2.2对计划生育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对工作计划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从而使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更好的权威性。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对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了了解和研究,并对设备系统进行定期维护,从而对计划生育档案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通过规范化管理使得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真实性不断提高,同时使计划生育档案规范化管理方案更具合理性,最终提高计划生育的信息管理水平。

2.3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人才水平和设备水平

对计划生育管理人才的专业培训应当在定期举办的基础上,不断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进行改革,从而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国家应当改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改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并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系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软件技术的发展也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检索系统和信息存储工具。

3、建立现代化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方法

3.1 数据管理先进化。通过网络化手段将分散的计算机相互连接起来,使其以不同的功能职责进行分类,实现既分散又统一的系统处理方式,最终实现整体的应用合并。

3.2 效率的工作方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档案信息量也在逐渐增加,应该通过计算机管理,将信息资料以重要性、价值、使用程度等情况不同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整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工作方式基本分为以下方面:首先针对开放性的档案和使用几率较大的档案进行优先处理,以此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另外档案管理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案卷类型不同,通过档案的中心内容和潜在特征将其著录,不但可以减少著录和录入的条目,而且更加节约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3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在计生档案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计生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对计生档案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现代化的计生档案管理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可以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数据的录入、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网络管理能力等。

3.4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计划生育政策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因此其档案管理也需要持续性和细致性,从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存使用,每一个内容都需要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错误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对计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结语

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有助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规划的改良和革新,并对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从而促进了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实用价值和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范文4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为载体,引导农民树立清洁生产理念,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建设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一)协调发展,互惠共赢

正确处理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大局中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紧紧围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这一重点任务,优先解决农村地区突出的饮用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重点保障农村污染防治必需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饮用水源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搞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

(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统筹规划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规划“十一五”农村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以项目作支撑,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优先解决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的问题,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四)因地制宜,政府主导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环保对策和措施,重点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与环保能力建设。

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农村环保工作的相关政策,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落实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三、工作目标

到2010年,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饮用水环境得到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全面展开,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基本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目标。

——建设1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在全县选取并基本完成20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和30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项目。

——建设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建设4个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

——加强我县的环境监测、监管和宣教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3处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

四、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近期治理目标,重点要完成以下4项任务。

(一)加强生态保护

1.做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特别是农村人口相对密集居住区的集中饮用水源;防治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工作,建立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制度。

此项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工作。

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开展生态示范系列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努力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突出抓好县域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工作,

此项工作由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局及其他有关部门配合。

(二)强化污染治理

1.按照国家环保部部署,积极配合市环保局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工作。

此项工作由县环保局配合。

2.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对超标排放的养殖污染企业进行治理。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建设有机肥生产厂以及堆肥、工艺处理等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与达标排放率。

此项工作由县环保局和农业局按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3.治理乡村工业污染。在服从乡镇及行政村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制定乡镇及行政村环境保护规划,对乡村工业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工艺落后、设施简陋、污染严重的乡村工业企业,予以限期治理、取缔或关闭;乡镇工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污染进行集中防治。

此项工作由县城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部门配合。

(三)开展创优活动

按照《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要求,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环境的村镇率先开展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标准。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要着眼于以环境优化农村经济的增长,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提高乡村工业档次和效益。*乡村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秸秆等再生资源转化及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

此项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环保、农业等有关部门配合。

(四)推进环境建设,要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配合建设部门采用适用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强化农村环境监管。要在现有乡镇建保所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

此项工作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实施,县城建、环保部门配合。

五、重点建设工程

(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1.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示范建设

到2010年,完成20个行政村建设垃圾收集—转运设施。

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置:根据村庄规模和卫生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筒(箱),及时收集村庄生活区产生的垃圾废物。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清运路程,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圾转运工具、中转站。

2.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

到2010年,完成30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建设。优先在我县农村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选择沼气池、化粪池、污水净化池、人工湿地、地埋式污水处理等技术模式,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二)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程

到2010年,创建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4个。

按照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考核指标要求,在具有较好社会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的乡镇、村,率先开展环境创优工作,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实行以奖代补,对获得称号的乡镇、村予以奖励。

(三)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

到2010年,完成3处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优先在饮用水源水质污染较重、对当地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农村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选取3处农村饮用水源地,建设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布设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建设水源周边截污工程,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水源水质保护相关规定和办法。

(四)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

到2010年,完成1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重点在工业企业污染较重的农村地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部分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和完善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基础设施,鼓励、引导工业企业采用节能降耗新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五)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到2010年,完成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在重点流域、区域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根据养殖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沼气、堆肥、各类环境工程等技术模式,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力求实现养殖污染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六)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到2010年,我县要完成1—2个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

根据我县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有机肥、沼气、堆肥、粪尿处理及秸秆气化技术,综合利用各类环境工程等技术模式。

(七)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到2010年,完成建县绿色藠头基地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支持和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编制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开展产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

(八)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根据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有关数据和结果,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污灌区、固体废物堆放区、矿山区、工业废弃地等)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实施沃土工程,避免或减轻土壤污染,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搞好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理村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综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九)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和完善我县的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系统。要在现有环保机构和装备的基础上,加强环保人员和环保装备的配备工作,使之与我县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相适宜。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城建、财政、卫生、民政、交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调度、协调和考核工作。

(二)政策措施与资金投入

县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制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有机)食品发展、有机肥推广使用等有关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建设,引导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及时建立我县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专项资金,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专项资金的支持计划。这些资金重点支持以下工程建设:

——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示范工程;

——乡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程;

——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

(三)宣传教育

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实施《行动计划》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广泛开展“绿色村庄”、“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环境意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动员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通过树立和宣传典型,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范文5

(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制订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推动各地各校和有关部门落实相关任务和责任。建立贯彻落实与监测评估机制,开展约束性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评估。编制教育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导各地各高校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加强教育事业统计工作。

2.精心实施重大教育发展项目。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特殊教育学校提升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社区教育行动计划、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扩大教育开放行动计划等10项重大项目,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研究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力求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项目进度、质量和效益。

3.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抓好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闽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等6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组织实施10个方面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指导各地各校科学制订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落实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及时跟踪了解,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加强分类指导,总结成功经验,积极宣传推广。鼓励各地各校因地(校)制宜,找准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形成上下结合、全面联动的教育改革局面。

4.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持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调动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扩大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继续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深入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第十一届文明学校考评推荐工作。完善具有教育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5.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先行学校、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和安防能力建设,完善学校安全稳定长效工作机制。开展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考评。加强校园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继续开展“三项教育”和各类防灾抗灾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定期开展学校及周边安全督导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抓好寄宿制学校安全、校车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饮食卫生安全管理,预防和遏制重大校园治安案件和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深入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做好信访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时化解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抓好教育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

(二)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1.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导县(市、区)编制幼儿园三年建设规划。加快发展公办园,重点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实现农村每个乡镇、城市每个街道至少有一所公办园目标。扶持和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

2.多渠道补充幼儿师资。制订并颁布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全省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工作。通过扩大幼教师资培养规模、转岗培训农村小学学科富余教师、招聘非幼教专业师范毕业生、引导培训非幼教专业高校毕业生等方式,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启动实施“农村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园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3.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制订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实行幼儿园年检制度,坚决治理无证办园和乱收费。坚持科学保教,推进0-3岁婴幼儿教育指导工作,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三)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9.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构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诊断、反馈指导和改进教学质量监测机制。推进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推行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定向分配初中校做法。依托省市农村课改基地校,抓好课改样本校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继续加强课改网站建设,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参与网络学习交流。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

10.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制订中职中小学德育三年提升计划,全面实施《学校德育工作测评方案》,持续开展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动,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动态管理数字平台,健全学校德育考评机制。在全省中职学校全面开展“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启动万名骨干班主任、千名心理健康和生管教师、百名德育名师培养培训计划,建立一批中职中小学德育骨干实训基地。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指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创建活动。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评选省级示范基地。制订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规范管理办法。加强青少年养成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档案,加大帮扶力度。

11.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高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制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组织举办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组团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公布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重视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加大对传染病防控、食品(饮用水)卫生的督查力度,开展控烟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庆祝教师节文艺晚会及新春音乐会,推进高雅艺术和乡土艺术进校园活动。完善大学新生军训和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制度。

(四)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切实缩小校际差距。推动中小学布局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按标准配置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艺术教学器材和图书资料。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鼓励优质学校组建教育集团,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倾斜,改善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完善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招生划片或电脑派位等办法。妥善处置闲置校舍。

2.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加强远程教育硬件建设,探索构建以县为中心的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丰富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条目,力争覆盖省内中小学主要学科和主要版本。构建高效开放的农村教师远程培训体系,完善项目县(市、区)远程教育工程服务体系。

3.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适当增加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制度,继续实施“免费营养早餐工程”。指导县市做好中小学预算编制工作。

(五)创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1.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职教集团实质性运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制度,扩大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规模。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深化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模式。办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加强中职学校面向社会职业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继续抓好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2,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积极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和改革创新重点专业。鼓励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机械、通信、建工等省级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及设区市综合性或区域特色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3.完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贯彻省政府批转的《关于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协调各地和有关部门落实各项措施和优惠政策,指导中职学校用足用好政策。加强中职学校规范化管理,开展办学资质重新登记注册工作。启动新一轮中职学校合格评估和县级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评估。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统筹管理,指导各设区市制订区域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规划,增设紧缺专业。加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教学工作分类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学校学籍变动每月“零报告”制度和教育行政部门学籍变动定期巡查制度。

(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公布支持高校重点增设专业名单,组织开展年度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培训调研,制订实施海洋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师范教育等人才培养培训专项规划。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高校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等,资助1000个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深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区改革与建设工程。建立高校内涵建设主要指标监测机制。组织开展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情况、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组织开展本科高校教学水平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新建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检查。组织开展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专业的评估工作。推进地区大学新校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4.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技师、医生、教师、优秀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等,推动高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实施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试点项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轻纺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领域,推动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办学,建设一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推进大学“政府、高校、企业和中介”四位一体的工程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试点工作、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

5.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制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意见。组织大学、师范大学、农林大学和医科大学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推进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建设与高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工作。组织开展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

6.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团队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批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力争在省部级以上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组织省内外高校参加第九届“6?18”活动。举办“高校科技服务海西”活动。推动“蓝火计划”落户龙岩。开展高校科研成果奖励评选活动。继续做好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决策咨询。

(七)统筹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终身教育

1.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向市区、县城集中办学。加强优质高中内涵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鼓励普通高中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及各类教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2.切实抓好特殊教育。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提高特教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开展特教标准化学校评估,推动市、县两级落实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做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推动开设学前班,推进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开展“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试点。开展省级特教片区教研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3.重视支持民族教育。制订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意见,加强农村寄宿制民族中小学建设,完善少数民族中学生升学考试照顾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完成中央下达的内地西藏班、高中班扩招任务,加强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好教育对口库区工作。

4.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加强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协调机构建设。筹建开放大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和施教机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建设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推进计划。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培育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继续实施社区教育机构“十百千”计划和社区教育队伍“百千万”计划。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开展终身教育宣传表彰活动。

(八)认真落实教育惠民举措

1.认真落实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基本完成重点区域无设防和非重点区域C级及以上危房重建任务。新建、改扩建169所公办幼儿园,秋季开学前投入使用。新建和改造特教学校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对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实行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免除学费。完善大学生、普通高中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扩大普通高中资助覆盖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高中生助学金标准。实行全省城乡低保家庭入园幼儿保教费补助。新增学位4.5万个,解决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超大班额”问题。

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实施“选调生”、“选聘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建设,把创业就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加强创业就业课程指导教师和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开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做好首届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落实应征入伍毕业生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退役毕业生专升本等服务工作。

3.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进一步规范助学金发放行为,做好中职学生资助卡“统一办理、集中支付”工作。加强助学资金的监管,全面开展高校、中职和高中学生资助资金管理检查工作。健全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中学和中学民族班少数民族学生助学资金管理制度。完善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4.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档案。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义务教育政策。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中招录取的办法。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5.推进高招录取办法改革。完善普通高校招生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艺术类专业考试办法,实行“高职单招”“一档多投”录取模式。推进普通高校招生改革,开展高校按大类招生试点,规范加分政策。探索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加大招生信息公开力度,做好考试命题、试卷安全保密工作。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推进“专升本”衔接。

6.做好地区大学新校区管理服务工作。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拆迁交地工作,完成省重点项目建设年度任务。加大地区大学新校区环境建设和整治力度,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大学新校区整体形象。稳妥推进教师生活区限价商品住房销售管理工作,积极做好配套中小学建设工作。

(九)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以“学纲要、强师德、树形象”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召开师德建设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一批师德标兵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大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全面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2.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特岗计划、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加大农村紧缺学科师资补充力度。研究制订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实施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经济困难县农村教师培训。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做好百名教学名师和千名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工作,开展百名名校长、千名骨干校长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一批名师工作室。继续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名师送培下乡”活动。开展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达标评估工作。

3.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设置“特聘教师”岗位,鼓励中职学校吸收行业企业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级以上人员担任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建立健全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4.积极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订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与资助计划实施办法。做好国家“”和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推荐申报工作。继续实施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启动实施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优秀青年博士开展科学研究、优秀中青年教师访学研修或到海外高水平大学深造、实验室技术骨干人员到重点实验室和大中型企业进修学习。深入实施闽台高职院校联合培训师资计划。

5.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订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办法,完善中小学新任教师全省统一公开招聘工作。出台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闽侯等11个试点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修订教师职称评审文件,推进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工作。实施教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规范民办学校教职工聘用合同和档案管理。

(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1.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综合实验区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和大学新校区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建设。推动省重点建设高校与高校的优质学科专业资源在合作举办二级学院,推进“大学”筹建工作和“产业创新联合研究院”组建工作。促进交大、大学在厦门共同举办研究院。加强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与教学资源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校校企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办好“三个论坛”、“三个大赛”、“三项活动”等闽台教育交流合作活动,举办青少年文体比赛、学生夏令营和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加强与地区各层次教育的双向交流,推动高校与知名大学合作举办教育机构。

2.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推进高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创办国际学校。积极参与国家“海外名师项目”,吸引更多外国文教专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闽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积极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推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设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和出国留学奖学金。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十一)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

1.推进依法治教。制订“六五”普法规划。做好全省教育系统行政执法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和试卷命题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工作,做好行政复议和诉讼工作。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教育系统法制培训工作。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做好学前教育的立法前期工作,配合做好学校安全管理、老年教育等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加大对职称评审、招生考试、教师招聘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

2.提高经费保障水平。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落实增加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做好全省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统计监测和年度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通报工作,完善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的激励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完善中小学财务核算和管理体制,逐步健全中小学财务机构。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上下级之间经费投入约束反馈机制。加强高校和厅属单位财务管理,开展专项经费绩效考评工作。

3.深化教育督导工作。做好“双高普九”的过程性指导及验收工作。修订完善“对县督导”评估标准,开展17个县(市、区)“对县督导”和“督导考核”省级评估。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为重点,全面实施乡镇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制订“教育强县”评估说明和创建规划,组织开展试点评估。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为重点,落实常规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的学校评估制度。围绕全省教育工作重点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

4.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肃查处违规举办重点校、重点班行为。加大对违规组织学生节假日集体补课的查处力度,规范中小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家庭作业量、考试次数和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规范办学情况通报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学用书规范管理,完善教辅材料审读推荐机制,规范教辅材料的征订发行及优惠让利公开透明工作,做好免费教科书发放和循环使用工作。督促各地各校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5.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研究制订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教育政策,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做好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做好独立学院过渡期工作,推动独立学院规范办学。

6.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组织开展第十四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推动新闻媒体、行政机关、学校、公共服务行业人员参加普通话培训和测试,逐步推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做好首批部级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的抽查和推荐工作。举办“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第三届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第四届高校学生普通话大赛、两岸中小学生语言文字夏令营活动。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办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1-0064-04

风光旖旎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城南风景区,矗立着一所闻名遐迩的职教学府、理财家的摇篮——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徐州财校)。徐州财校创建于1964年,是江苏省财政厅主办的财经类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第二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

近年来,徐州财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抢抓机遇,以规范促管理,以创新促发展,办学质量持续提高,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等称号,已成为一所在江苏省及淮海经济区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

一、创新“国示范”项目立项建设,率先成为

苏北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院校

“人和、务本、求是”的校训,聚结了几代财校人的价值取向。学校依托财政主管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财经办学特色,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全面谋划学校可持续发展,在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曹华祝校长带领下,始终把“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形成了“办学生满意、教师满意、社会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校系二级管理、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预算管理、学籍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制度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了学校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精神,本着“骨干、引领、辐射”的建设理念,积极做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申报资料的准备、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于2012年6月正式获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进入两年期的建设阶段,也标志着学校进入新一轮跨越发展时期。

学校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率先成为苏北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院校。学校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服务方向,立足三产,联动二产,实施了“五大工程”战略,加强品牌建设、特色建设、发展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八项任务”建设工作进程,初步实现了学校创新发展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中“三基地、两创新、一示范”建设目标。2013年,与江苏师范大学联合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打通了“中职升本”通道,开发并完善了物流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中职与本科“3+4”的分段培养。

二、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形成教育管理新亮点

徐州财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育人品牌标识”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两项能力”: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着力提供“三个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和内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学技能”“四学”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加强“成功起跑线——中职学生入学引领教育实施方案”特色项目建设。将公民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专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设计了由4个制度、4个平台、4个载体、4个专题所构成的“成功起跑线——中职学生入学引领教育实施方案”框架体系;让学生在入学之初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培养正确的纪律卫生观念、养成勤俭自律的自觉行为、培养高雅的礼仪交往能力、扫除不良的心理障碍等方面入手,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造基本条件,为学生未来的成人、成才、成功做好铺垫。

实施《德育学分实施细则》,形成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激励机制。做实做活做优“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分管理进行目标细化,量化考核。学生对照考核细则,遵守规范,避免扣分,争取加分。凡参加校系组织的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和公益活动表现优秀者或因帮扶困难、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受到各类表彰者,均可经个人申请、学校认定而得到学分。教务处为全校学生建立了德育学分管理档案及学生德育考核体系。德育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学生文明素质的提升。

学校构建了由学校、家庭、社区、企业、网络组成的“五位一体”德育工作立体网络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主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线,进行劳动教育、责任教育;以社会教育为主线,建立德育基地,进行民主法治教育,遵规守纪教育;以企业教育为主线,建立实践基地,进行感恩合作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以网络、媒体为主线,设立“师生交流室”、开辟“心海导航”专栏,进行心理疏导,健康教育。

注重教学改革中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与模块的建设。在教学改革中将语文课程划分成美文精读、口语与沟通、应用文、语文素养等人文素养教学的4个模块,开设创业与就业、社交礼仪、成功教育等课程。建立选修课程体系,开发电脑DIY、健身瑜伽、股票操盘实战技巧等50余门具有学校特色的、打破学科体系、灵活多样的任意选修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创新专业发展机制,

促进专业建设工作良性发展

学校坚持“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适应职业发展用人需求建设专业,对接产业、企业、岗位提升专业品质”的专业建设原则,走“特色发展、品牌经营、质量立校”专业建设之路。形成了以会计类专业群为主体、信息技术专业群和商贸类专业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3个专业群。专业格局与徐州市及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适应度和吻合度。

建立专业调研论证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了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实行“三三制”,学校领导、系部专业负责人、校外专家各占三分之一,校外专家由行业企业及财政部门的领导、专家组成。

定期举行专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专业发展论证意见,广泛征求建议,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正,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的工作机制,使专业设置和建设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学校围绕增强专业吸引力、竞争力,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把专业品牌建设作为提升专业影响力的关键,形成品牌经营、特色发展的良好态势。会计、会计与审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4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会计、电子商务为省级品牌专业,证券投资与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会计与审计会计为市级品牌专业,影视动画、动漫设计为市级特色专业。

学校把专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专业软实力的关键,把专业名师打造作为提升专业吸引力的关键,把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专业吸纳力的关键,把社会服务功能培强作为提升专业辐射力的关键,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建设氛围。学校被我国著名财政学家许毅教授誉为“理财家的摇篮”,并成为学校的品牌标识。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学校创新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在“双证融通、跟岗顶岗融合、实习预就业一体”框架下,完善了财经类专业的“五段递进学徒制”、商贸类专业“行业引领,企业实践,理实结合,实习就业一体化”、信息技术类专业“五年一贯,四段递进,项目主导,工程实践”等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符合职业综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学校特色的4个课程模块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指向的职业素养课程模块;以“理实一体化”为载体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提升专业技能为指向的专业实训项目课程模块;以模块(或单元)化组合成综合化课程的专业扩展课程模块。4个课程模块层次分明、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

以专业基本特征为依据,增强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在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学校引导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会计类专业重点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类专业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模式;商贸类专业推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模式;专业实训和技能课推行“实训项目化+岗位化”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的推行既丰富了课堂形式,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专题活动为抓手,提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学校实施了“有效课堂“建设工程,在全校教师中开展“说课程”、“说课改”、“说课例”、“打造优质课堂”等专题活动,多项举措推进了“课改进课堂”。

加强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三年来教师编写校本教材18部,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划统编教材3部,校级规划教材24部;开发了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0门;与行业企业联合研发了4个重点专业教学案例资源库;开发了60余门适合学生发展个性的任意选修课程。

五、创新教师考核机制,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一)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大工程”。一是“专业发展工程”,二是“青蓝工程”,三是“‘双师’工程”,四是“名师工程”,促进教师形成特色、成为名师。

(二)创新教师“职称相异、标准区别、平台统一、综合排名”量化考核办法,实施“首位奖励、末位警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全面、全程量化考核。《教师考核办法》将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纳入考核范围,有效避免了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的弊端。

2.积极推行“职称相异、标准区别、平台统一、综合排名”办法。

3.激励与约束并重,重在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配合《教师考核办法》的实施,学校配套实施了《教师考核“首位奖励、末位警示、休整”实施办法》。每学期学校按照教师课时酬金30%的比例设立教师工作质量奖,根据考核结果,拉开差距发放。每学期都设立若干单项奖,对教师工作予以奖励。50%左右的教师都能受到不同形式的奖励。

近三年来,教师素质和队伍质量大幅提升,高级职称教师占39.1%,“双师型”教师占63.2%。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职教名师1人、省职教领军人才2人、教授2人,校级专业带头人9人、江苏省“333”培养对象2人、徐州市拔尖人才2人。2012年度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双双被评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

六、创新“323”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并行的教学管理机制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构建“323”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即“政府—学校—社会”3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线,“校内教学—顶岗实习—毕业生跟踪”3个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体现教学质量监控的开放性,形成学校主体、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引导、行业与企业、学生与家长多方参与的机制,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密切合作的职业教育要求。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标准体系。由校内教学、顶岗实习、毕业生跟踪3个阶段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组成,从评教、评管、评学、评建4个方面分别制定教学管理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学建设质量评价标准。

立体化质量信息采集和反馈渠道。建成了以学校为中心,集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专家、教学督导员、管理人员、专任和兼职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采集渠道;建立教学工作例会、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通报等信息反馈渠道。

质量监控评价信息数据“5平台”。即评教、评学信息平台;教师教学业绩信息平台;学生学业成绩信息平台;顶岗实习管理及师生交互平台;教学信息反馈平台。

七、创新教科研激励平台,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学校不断创新教科研激励平台,完善教科研奖励制度,制定了《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系/部评选办法》、《教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健全了学校多层面的教科研奖励制度。近两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383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8篇,市级以上的获奖论文、教学成果等99项,13篇获省第七届职业教育创意论坛奖项,江苏省第一届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课题5项、徐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23项。

以科研促课改是徐州财校科研工作的一个特色,2013年,学校以提升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能力,收集、总结优秀教学案例,开发、提炼优秀教学成果为目标,组织开展了校本特色“微课题”研究,即“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践研究”课题专题教科研活动,共有89位教师申报了84个专项教科研实践研究课题。两年来,学校在省级“两课”评比中夺得了12个“省级示范课”、8个“省级研究课”的优异成绩。

八、创新技能大赛“覆盖”机制,

技能大赛成绩斐然

学校在省级技能大赛中共获得40枚金牌,68枚银牌,58枚铜牌;在国赛中取得了5金2银1铜的良好成绩,被评为“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2012年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国赛、省赛)先进单位”,并荣获“2010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业优胜奖(财会类)”、“徐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特等奖”。

九、创新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针对财经类专业在顶岗实习以及就业工作中具有量小、点多、难度大的特点,学校创新了“开门办学,服务企业,校企联手,培育人才”的校企合作之路,拓宽校企合作新领域,尝试校企合作新形式,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学校以“鹏程财经职教集团”为平台,实施“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校行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重点专业名师工作室和企业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建立校企联动、合作双赢新机制;成立“财缘会计咨询服务中心”,对社会开展审计、验资、资产评估、会计咨询、会计等服务,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结合机制。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并涌现出一批就业典型和创业明星。

On Developing Xu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Academ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I Guo-qing

(Xu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Academ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uzhou 221008, Jiangsu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