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例6篇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色彩形成于内涵;装饰风格;纹饰形式

一 漆艺的历史演变

漆画,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具有魅力的特殊材料创造出变化丰富的画面内涵而感染每一个接触到漆画的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对其他的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的漆画工艺早在两汉时代就已经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其他国家。其中这种工艺经过了波斯和阿拉伯和中亚人又再次传到了一些欧洲国家。在中欧航线发现后,我国漆器曾被运到欧洲的各个国家。那时起,我国漆器开始受到欧洲各个国家的喜爱。在17世纪,英国、法国、德国先后学习研究我国漆艺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漆工艺。由此可知,我国漆艺对促进了全世界漆艺文化的发展,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战国时期,漆艺逐渐兴起,并被应用到寻常百姓家,到了东晋时期,它逐渐地成为了皇宫贵族的陈设性器物,在这一时期,漆艺退出了百姓的舞台,由于它变成了陈设性的器物,所以也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漆器具有陈设性和审美性,双重功能。到了宋朝,漆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漆器的产业化,足见当时的普及性及其繁荣程度。后来的明清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熟悉的红木家具时期,在这一时期,漆艺家具登上了辉煌的顶峰,从此漆器艺术开始衰落。民国时期,漆艺也有所发展,但是它的发展程度远远不及之前明清时期,因此从上面对漆艺这一文化艺术的演变历史的简单分析中,我们能够得知,漆艺从开始到兴起及其后来明清时期的辉煌,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恰恰因为这种漫长的历史演变,使这种以大漆为主的艺术,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 秦汉漆器色彩的形成与内涵

秦汉漆器在我国漆器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红与黑的基本色彩特征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审美积淀,也影响了我国传统绘画的色彩。本文试从深层次上来理解和分析“红“”黑”色彩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义。

漆器的颜色一直以红、黑二色为主,这与漆色制作技术的特殊性也是分不开的。在天然漆液中加入黑碳粉就可生成黑漆,且这种碳粉极易获得,如木柴经燃烧后生成的黑烟、黑灰采集后即可使用,我国有些地方的漆工至今还在使用这种黑碳粉作原料,黑色就自然地首先出现在髹漆工艺里。红色主要是以矿物质朱砂入漆调制。朱砂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颜料,产自南方,有资料表明,它也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颜料之一。

在漆器的色彩处理上,秦汉的漆工艺人已经有了较强的装饰表现能力。从一些出土漆器可以看出,为了避免单一的色彩表达,他们利用一种特殊的视觉现象,就是被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所重视的“图底”关系:以红色绘出几何化的纹形,黑色的漆地则因红色的纹形而形成 S 形的 形纹,当我们注视黑色的 形纹时,红色的几何纹形则又转变成了底色,而当注视红色几何纹形时,黑色 形纹便成了底色。此外,他们还充分利用纹饰的粗细、疏密以及线条的错综搭配和形式的组合变化,使红色与黑色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绚丽的视觉效果,充分发挥了红色的鲜亮饱和与强烈以及黑色的博大宽厚而稳健的色彩特点,从而丰富了红、黑二色的艺术表现力。

三 秦汉漆器装饰风格研究

从秦汉漆器的影响力、艺术成就、工艺制作等诸方面看,秦汉漆器在中国古代漆艺史中占据了最辉煌最重要的位置,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现从其造型、纹饰、制作三个方面分析它的装饰风格。

1)造型继商周青铜器之后,主要器物的代用品就是漆器,涵盖面的扩大,数量的巨增,导致了品种和造型上的多样性,此时增加了大件器物,如漆鼎、漆访等,其它品种有耳杯、漆盘、漆盒、漆罐、漆仓、漆案等。秦汉漆器的造型比战国更为丰富,就耳杯为例,不仅生产数量多,而且双耳造型有变化,早期为椭圆形,晚期为菱形。漆盒的造型更是丰富多彩,有圆形、方形、椭园形、马蹄形,双菱形等。2)装饰纹样由于审美性在漆器工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装饰的问题便成了秦汉漆器的首要问题。如果说漆器取代青铜器,在战国时代还是过渡的话,那么到了秦汉时代,这种取代已成为定局了。装饰纹样的变化表现在:纹饰开始从单元的拘谨中挣脱出来,线条变长,变纤细,变舒缓了。回纹式线条的棱角圆顺了,繁密的线被飘逸的线取代,自由地在装饰底边上游动,线仿佛在秦汉漆器上活了起来。这种变化,不仅集中反映了秦汉漆器装饰的面貌,还体现了当时社会趋于自由开放的时代精神。3)装饰技法:秦汉漆器十分注重利用工艺特点来丰富线的表现力。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用生动的纹饰和熟练的绘画技巧来装饰漆器,出现了骨嵌和金银贴花等方法。从大量秦汉漆器中,可以了解当时漆器制作工艺亦丰富多彩。秦汉漆器的装饰美并非孤立的现象。在秦汉瓦当、汉代铜镜,尤其是汉画像石,画像砖和汉代帛画中,那种影像般简约的造型,自由流畅且富于弹性的线条,以及讲求整体统一的美学思想和气韵生动的风格与秦汉漆器的装饰均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四 秦汉漆器纹饰形式研究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秦兵马俑;西汉霍去病墓石刻;真实;象征

前言

秦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优秀代表,虽然这两个雕塑群年代相隔不远,但在雕塑语言上,两个雕塑群各有特色,这中间的差异除了受雕塑的功能和材料等条件外,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对比,探索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对秦兵马俑与汉霍去病墓石刻产生的影响。

引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政治文化的统一带来秦朝艺术的发展。此后的西汉统治者在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力逐步强盛,文化艺术也日趋繁荣,也使雕塑艺术发展突飞猛进,成就辉煌。可能是秦朝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在美术史体例上,多将秦汉雕塑合并论述,在艺术风格上虽秦、汉雕塑都古朴、雄浑,但由于秦、汉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秦和汉特别是西汉初年的雕塑也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秦始皇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正是这两个时期的突出代表,也最能体现这两个时期的雕塑风格。秦兵马俑是秦代遗存至今最重要的雕塑,它也最能体现秦代雕塑逼真写实的艺术风格。两汉雕塑从题材到艺术风格都有很大发展变化。本文仅讨论西汉初期的雕塑艺术。在从秦灭亡到汉武帝这段时间出现了大量的兵马俑和石刻艺术。其中的霍去病墓石雕群概括简练、生动传神,最能体现当时深沉宏大的艺术风格。

一、 秦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石雕不同的艺术语言

历史记载,秦朝出现了大量的雕塑,有收天下之金铸成的十二金人,都江堰的石犀牛,还有石翁仲像和秦始皇陵的石麒麟等,可惜都在历史长河中湮没无迹了。只有埋在地下的秦始皇兵马俑得以保留。约于公元前209年竣工的秦兵马俑有骑兵俑、步兵俑、将军俑,文官俑、武官俑约8000余件,陶俑和陶马都与真人真马等高或稍高,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大秦王朝“奋击百万,横扫六合”的雄壮之师。

秦兵马俑规模大,数量多,人物精神气质方面的刻画成功,但给人最深的艺术感受还是高度的写实性。秦代的工匠们运用模塑兼用以及贴塑等办法逼真地塑造了八千多个兵马俑。陶俑的塑造从一丝不乱、各式各样的发髻到鞋子,甚至跪射俑鞋底的脚掌和脚跟不同部分的针脚也做的疏密有间,细致入微。此外那些陶马结构严谨准确,肌肉、筋脉都表现的非常细致,身高也严格按照秦王朝良马的标准制作,另外马嘴里的牙齿都没有被工匠疏漏,六颗牙齿表明马正处于壮年时期,此外兵马俑不但与真人相仿,而且连武士们所佩戴的兵器都是真正的兵器,所有秦俑的排列也是按照秦军阵不同的兵种分为左、右、中军组合排列的。

西汉初年随着生产的恢复,也产生了大量的雕塑。如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墓的兵马俑、汉阳陵兵马俑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兵马俑等,但在规模上、数量上、艺术成就上较秦兵马俑都有一定差距。除了各地出土的俑之外,还有一些著名的石刻艺术,有陕西长安的织女牛郎,还有霍去病墓石雕群。

建于汉武帝元狩六年的霍去病墓是汉武帝为了表彰在与匈奴作战中建立卓越功勋的青年将领霍去病,赐“陪葬茂陵,为冢似祁连山”。①墓冢雕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鱼、蛙及形象怪异的巨人抱熊、怪兽吃羊等十几件石雕。其中马踏匈奴是作为主体的纪念性雕塑放在墓前,在一整块巨石上雕刻出战马将胡人踩踏在脚下,胡人手握弓箭但犹作挣扎之状。马和人在空间上的巧妙结合使的整座雕塑充满整体感、厚重感。其寓意深远,运用象征的手法颂扬了霍去病乃至整个汉王朝在对匈奴作战的丰功传绩。利用马和人的一上一下、一动一静,颂扬了墓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古人对霍去病墓的记载是“在茂陵旁,冢上有竖石,墓前立有石人石马者是也。”②所谓“竖石”可能就是散落在墓冢上面的略有雕琢或未加雕琢的巨石。其中“跃马后腿曲蹲,前肢作一跃而起的情状给人以紧张激奋的印象。卧马虽暂作休息,仍昂首注视前方的动静,并未放松警觉,伏虎爬卧于地上,并无剧烈的动作,锐利的眼神和稍稍耸起的肩部仍使人感到雄健、凶猛。这些石雕皆巧妙地运用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而略作加工,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至于野猪、鱼、蟾等更是在巨石上略施雕琢使神态迥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予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③这些石雕又和未经雕琢的巨石共同烘托出祁连山的意境,更使人进一步联想到在荒凉险恶的祁连山作战的艰苦卓绝。整群石雕寓意深刻,工匠们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石雕的思想内容,紧紧抓住主题与“为冢似祁连山”的基本立意,堪称古代雕塑史中的划时代之作。

从秦始皇兵马俑到汉霍去病墓石雕群,相差只有一百来年时间。这两个雕塑群反映的主题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从霍去病墓中马、虎、牛等雕塑上也可以看出秦兵马俑逼真写实的影子,还有双方都采用了浮雕、线刻等多种手法,但是可以看到双方在创作构思上以及对待写实的态度上大相径庭。为了反映秦王朝强盛的国力和军事实力,秦兵俑利用的是如实地利作了成千上万陶兵马俑,如实等大的复制了一支秦国军队。每一个陶俑的制作从头发到鞋底可以说是细致入微,手法严谨的甚至可以说有一点刻板。而同样以建功立业、一统河山、展示国家军事实力的汉霍去病石雕,却在反映现实主题的同时采用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象征手法,只用了一马一人,就表现出了大汉王朝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以及汉民族在与匈奴作战中所显示出的民族自信心,寓意深远。

产生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除了雕塑的功能和材料对这两组群雕艺术语言的影响之外,我想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这两组雕塑的表现手法和审美追求上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的影响

史书中说“汉承秦制”应该说西汉继承的更多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因为在秦朝统治之后,汉高祖刘邦面临有三条政治制度可选择,一个就是周天子的天子之道,第二就是像齐恒公的王霸之道,第三种就是秦始皇的皇帝道路,很明显刘邦选择了和秦一样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意识形态方面秦和西汉仍有很大不同。

1秦、西汉初年,不同的治国指导思想

秦凭借法家思想强国,法家思想比较务实、重实效、重功利,这样法家思想渗透在秦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秦统一六国之后,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连秦国的兵器的生产也实行标准化生产,这种崇尚规范的作风也必须影响到制作兵马俑的工匠身上。而且秦法规定“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考其行,以穷其情。”④在秦兵马俑身上也发现了工匠的人名,比如“宫得、宫系、宫朝、魏臧、魏进、咸阳野、栎阳重”等。且秦法苛刻,刘邦初入关中时就说过“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于市” 在这种制度下工匠必然战战兢兢,努力追求真实,不能随意发挥。西汉初年的汉朝统治者对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废除秦苛法,采用道家之言,无为而治,予民休息。“西汉吸收秦朝覆灭的教训,实行宽松的政策,注意人,关心人,人性的觉醒也从这时开始,人性的自我意识,得以扬露”。⑤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下,霍去病墓的工匠们才能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秦、汉不同的文化根源

就文化传承来说,秦原处于陇西,后被封至关中,所以秦朝雕塑仍旧现出战国时期秦国关陇一带古朴写实的特色,而汉代多承楚风,更具有浪漫、夸张的成分。体现在雕塑作品上秦兵俑讲究的写实逼真,追求最大限度的真实,而汉霍去病墓石雕群讲究写实生动,不以酷似对象为满足,真实不再是追求的唯一目标。

秦国崛起于甘陕之地,发祥于陇西,虽受狄、戎等西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一直处于周王室的统治下,秦文化仍可以看作是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文化的延伸。此外,法家思想是秦文化的精神支柱,从商鞅变法到秦灭六国,秦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这些合起来就是秦朝的文化,充满着的功利和实用的文化。所以秦人注重现实,讲求实际,不善幻想,所以这样的朴实文化风气,肯定也是秦兵马俑如此写实的原因之一。

而汉的建立者来自于楚地,西汉的开国元老们几乎都是楚人。“西汉初年的文化背景带有很深的楚文化烙印。”⑥随着西汉王朝的建立,来自楚地的文化,被带入中原,与原有的文化融合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就是汉文化,所以说秦汉文化并不是一脉相传的。随着充满了自由、活泼、大胆想象的楚文化的注入,改变了原有秦朝雕塑的严格规范、整齐划一。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才有可能产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汉霍去病墓石雕群。

秦和西汉初年不同的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秦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石刻不同的艺术风格。秦兵马俑严谨简朴、务实求真、整齐划一,而霍去病墓石刻恣意奔放、自由多变。研习这些传统雕塑艺术瑰宝是我们的责任。同时研究它们的艺术语言对于我们对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和国际文化大环境下的当代雕塑语言的探索也具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通史》.王伯敏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2]《中国雕塑艺术史》.王子云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版

注释:

①《史记》.司马迁著.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年5月第1版

②《汉书》.班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③《中国美术史》.薄松年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④《地下军阵秦陵兵马俑考古》徐卫民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3

秦汉时期是我国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随着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巩固,以儒学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得到极大弘扬,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室内设计及装饰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较前代相比有显著变化。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重视对材料的装饰,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装饰文化现象。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及装饰注重意境的营造,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装饰绘画通过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对于当代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在中国美学史上,先后出现“立意尽象”、“象外之象”等各种观点。王国维则明确提出:“何意谓之意境?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可见,意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情景交融、主客统一的基础上,将客观物象转化为主题内在的情思,物我为一,虚实相生,能够使人超越感性具体,透过艺术形象,产生共鸣与联想,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想象,体悟出人生的哲理,得到更加广阔的艺术审美空间。

意境是一个最能体现和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独特追求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可以说,中国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追求对于意境的营造,使室内环境及氛围焕发出勃勃生机,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产生出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品位。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对于意境的追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室内空间的自由分割

在秦汉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概念及其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包括宫殿等高台建筑实际上就是“聚合许多单体建筑在一起的建筑形式”。①这些建筑室内的空间形态是由若干个小的矩形单元聚合而成高敞的大空间的。而当时的一般住宅同样注重室内空间的分割,一般的住宅的平面形态表现为“一堂二内”的结构,前后多重院落。据考证,秦汉时期,厅堂对庭院来说是敞开的,没有檐墙,而却有意识地在厅堂前设置帘帷等,而帘帷不仅有遮阳避雨的功能,而且起到了划分室内室外空间结构的重要作用。这种对于室内空间关系的区分,不仅明确了建筑物室内的空间形态,而且也使得室内空间的功能更为合理。②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随着全木梁柱框架结构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这一时期及以后的建筑空间内部体现出更加明显的高敞融通、自由分隔以及虚实相生的意境化特征。

(二)追求装饰风格的壮丽特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突出而普遍的特征就是重视礼制,在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而这种制度往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出来。在秦代之前,青铜器是国家重器,到了秦汉之后,高台建筑已然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成为权力的象征及封建礼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建筑装饰风格上,不仅体现出宏大气象,而且讲究壮丽的特征。据记载,汉代时期的未央宫“以木兰为棼撩,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壁当;雕楹玉碣,重轩楼槛;青琐丹墀,左槭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椒房殿则“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芬芳也”。可见,秦汉时期建筑的室内设计呈现的是富丽堂皇、刻镂施彩的装饰风格,通过壮丽的装饰风格达到彰显出“大一统”的气势。

(三)室内陈设讲求和谐有序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社会格局,使得交通空前发达,多民族相互融合,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频繁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室内家具的品种及陈设日益丰富,以低型家具为主的室内陈设品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家具陈设尊崇先秦礼仪制度,以长幼、尊卑为序。秦汉时期,床榻已被广泛运用,在当时以小榻为贵,专供尊者或长者使用,以表示对于尊者及长者的尊重。可见,由于秦汉时期低型家具的使用,厅堂家具的陈设体现出随用随置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要,家具以礼而置,置而有序,人与人、人与物在室内和谐共处,秩序井然,从而营造出室内空间的和谐有序之美。③可见,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注重室内空间的分割,追求装饰风格的壮丽特征,讲求和谐有序的室内陈设,突出了室内空间的审美特征和意境营造,使那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充满意境之美。

二、中国书画在秦汉意境化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在中国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中,书画占有重要地位。在秦汉时期,宫室、殿堂、祠堂等是当时主要的建筑,在这些建筑内部,出现很多具有装饰功能的壁画。这一特征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帛画等绘画形式中就可以发现。

秦汉时期的建筑,由于室内空间高敞融通,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壁画的形式进行装饰。据大量实物考证,这些壁画上有车马、仪仗、人物以及云纹等各种图案纹饰。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对于当时建筑内部壁画如是描述:“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务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同时,大量秦汉时期的墓室中出土了大量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在这些墓室中,我们看到,秦汉时期用于室内设计的绘画题材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并且注重装饰性。

所以,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有意识突出室内空间的审美特征和意境营造,使那一时期的室内设计充满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化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书画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秦汉时期的装饰绘画注重题材,通过象征、模拟的手法,产生出立象尽意、引人入境的艺术效果,进一步突出了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

转贴于

三、书画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发展与运用

通过对秦汉时期室内设计的分析,在秦汉时期,室内设计与装饰追求意境化的特征,而装饰绘画及艺术手法的广泛运用,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化和突出了这一时期室内设计的意境化特征。而秦汉时期室内设计对于书画的使用,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一)书画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

在很多时候,书画艺术在室内装饰中主要是用于点缀和修饰,有助于调节室内环境,营造独特艺术氛围,在这方面,书画等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优势。书法以及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形式因素,字体多变,可以有效调节室内装饰效果,活跃空间气氛,产生出优雅且富于诗意的艺术效果。在室内设计中,可以根据居室面积及摆放位置,使字画的内容与室内装饰风格以及物品摆设等相协调,使书画与居室的空间布置相统一,从而使室内空间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和灵气。

(二)书画作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调节作用

在空间设计中,艺术作品在很多时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环境亮度,丰富室内环境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的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的境象,中国画以墨色为主调,利用白与墨形成对比,墨是实,白是虚,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无论从作者还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创造意境的基本美学原则。洁白的宣纸与浓重的墨色,有助于改善室内色彩的层次性,丰富了人们的空间想象感,进一步增添了室内的人文气氛和意境美。

(三)书画艺术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成因 史前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一、中国史前雕塑的成因

1、生境与选择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雕塑艺术的成因,都是与当地特定的地理与自然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生存与行为方式的“生境”,使得我们的先民们在面对自然世界时,只能根据其生存的环境特性来选择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模式,人在生产劳动中,与其所依赖的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各种因素及可能性,支配着人们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并成为原始社会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人文精神的起源,这种“生境制”和“地域性”对人们创作思维的影响,将会以一脉相承的语言及风格样式不断地传承下来,由此派生、衍化出了中国雕塑创作的特定的发展取向、表述方式、审美情结,并形成其鲜明的“风格”定式。

2、中国史前雕塑

中国境内的史前石器多以硬度在7左右的石英为主要原料,其结晶者称“水晶”,块体者称“脉石英”。如元谋人的石器原料是石英。打击时不易断裂、剥落的石英石,虽质地细腻,但却十分坚硬,对打制加工无疑造成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这也就从材料的选择上注定了中国无法形成以“雕刻”硬质石块为主的雕塑艺术。

直到新石器时代,由于石器打制的困难,可塑性的粘土逐渐取代了坚硬的石块,随着加工技巧的日臻熟练,中国逐渐发展出了以塑造软性天然材料(粘土)为主的艺术形式,中国史前人类逐渐形成了对“塑”的语言自如灵活的感知与体验。从而走上了一条以“塑造”为特点的雕塑发展之路。

二、中国夏商周、战国时期雕塑

进入商周时代,中国先民在保持与应用“塑造”这一语言的基础上,更日臻娴熟地去发掘与应用出“塑”的自身语言特点。这一时期,以青铜为代表的冶炼金属的出现使中国以“塑造”为特点的技艺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铸造工艺随着“陶范”到“失蜡”技艺的出现和转变,将易碎的陶土完好无缺地转换为青铜这一永久性的材质,再加之延用的土、石等材料,雕塑的材质得到极大的丰富。也随着塑型、雕模等技术的提高,装饰雕塑体现为在构图和造型上注重线的表达,追求线的韵律和节奏,形成了一种结构清晰、形象完整的东方艺术形式美,并带有以几何纹样为主的装饰风格。从殷商到秦汉,礼器、乐器、兵器和生活用具、装饰品都大量运用青铜等金属材质进行制作,繁缉、慎密、精湛、细腻、层次丰富的青铜器造型,正是“塑”造语言的典范之作。中国进入了一个让人惊叹的青铜时代。

三、中国秦汉时期雕塑

秦汉的纪念雕塑分为大型地面雕塑、陵墓雕塑。在内容和主题上以人物为主,兼有动物和事物的雕塑。由于中国的大陆型文化具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发展并战胜自然灾害的观念,并具有以崇尚内敛、信仰集体力量为核心的审美观。秦汉雕塑形成了委婉、内敛、保守,强调集体之美的艺术风格,秦兵马俑即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高峰,它不仅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开创了写真在中国雕塑艺术中的历史,是中国雕塑史上以人物进行创作的典范。秦俑的艺术特征表现出“大”和“真”的特点:

一是对人物的细部刻画和生活真实细腻的反映,使人物个性突出,类型鲜明,表现出写实的倾向。二是秦俑的数目之多,场境之大,其军阵排列和布局显现出威严雄壮的气势,整体肃穆有序,沉静生动的艺术氛围,表现出秦代审美文化中浩然壮观的“大美”品格。

汉代的纪念雕塑在继秦之后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兴盛时期, 最具代表性的是霍去病墓前群雕,它是陵墓表饰艺术的代表。霍去病陵墓的整体设计和雕刻的塑这些作品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其间,使其形象即保持了自然的情趣,又达到了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显示了汉代雕塑丰富的表现力和概括力,它题义含蓄,意境博大,所具有的古朴浑厚、粗犷遒劲和深沉雄浑堪称中国古代雕塑的神品。

秦汉时期的陵墓雕塑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超过了同一时代的大型地面雕塑,不但成为该时期的雕塑艺术的范本,而且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雕塑唯一成为主流艺术的时期。

四、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主要以佛教雕塑为主,其艺术的风格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印度犍陀罗式的外来之风,一种是承袭汉代雄浑博大的本土造像之风。我们从雕像神情的传达、线条的运用、形式特征等因素进行探讨:首先,从雕像神情的传达上看,该时期佛教雕塑着重刻画了人物的神情面貌,魏晋早期佛像雕塑受到印度犍陀罗造像风格的影响,佛教造像表现为直鼻高额,神情冷静,眼睛半睁开状,强调睿智思索精神。面目神情通常是通过眼神和嘴唇变化、五官构造、身姿手势的刻画传达出来。其次,从佛教造像的线条运用上看,虽然该时期雕塑是重体积表现,但具有形式美的线条也起了重要作用。在佛教造像中突出线条作用是概括性极强的造型方法,粗硬、细柔均不同的线条广泛运用与雕像造型中。最后,从佛教雕塑的形式特征上看,该时期的雕塑主要是“秀骨清相”和“大丈夫之相”两种形式特征,具体体现为秀丽典雅和粗犷壮美风格。“秀骨清相”特色,即以“瘦”而骨气洞达、风度翩翩为特征,骨指“瘦形”的人面部骨节,又是人赖以立形的形体之骸,前者,后者是“骨”表露于具体衣褶转折中。清瘦的形体、宽大的衣服,体现出人物洒脱的神态与精神气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的另一种风格是“大丈夫之相”,这种风格体现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具有雄浑粗犷特征。

总之,从中国史前时期至魏晋的雕塑特征,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古人无比的创作激情和才华,其艺术成就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气息和文化素养,为世人所称道,为世界所赞叹。

参考文献: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汉代雕塑;艺术审美;美学特征

汉代雕塑在艺术选材上,巧妙地利用天然大体块石料的外形特点,综合雕塑艺术手法,运用线刻、浮雕等手段,展现出一种大气拙朴、传神写意、灵动浪漫、温婉恬静的美。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汉代艺术的审美情感,雕塑造型中充满了强烈的运动感和内在的力量感。汉代雕塑的初衷并不是单单为了审美的需求,更多的是在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和信仰需求,而附加的审美功能,也使得汉代雕塑艺术特征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更加丰富多彩并充满与众不同的魅力。

一、汉代雕塑艺术的“拙”“大”之美

在汉代雕塑历史发展长河中,汉代雕塑艺术自身的整体风貌把握的是“拙”“大”,主要代表雕塑作品是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卧马(图1)。从霍去病墓石刻造型艺术审美特征中,可以看出石刻卧马展现出毫无装饰的大气与朴拙;从石刻卧马的造型及神情可以感受到静中有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突显汉代艺术的审美意识,折射出当时汉代雕塑艺术整体造型之中的一种大气与古朴笨拙相结合的动力感。从霍去病墓地石刻对象选用的大量动物题材,以及石刻卧马从形到神的静与动,可以感受出汉代雕塑艺术追求的精神层面是将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结合,从而表达一种道家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与秦兵马俑雕塑不同的是,汉代雕塑艺术有自己的符号美学追求,当时的汉代雕塑并没有延续秦兵马俑雕塑通过写实表达雕塑艺术品质的道路,而是走向另一条创新之路,而这条雕塑艺术之路代表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方向的主流,就是从图像符号的视野来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汉代雕塑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线条美——粗实、拙朴,这种线条与造型折射出符号的意思,即为一种具有图像性、可模仿的符号呈现。汉代雕塑艺术线条的符号性代表的是对当时时代面貌的写照,而进一步探讨的话,汉代雕塑艺术是受当时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表达影响,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从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卧马可以看出,这一条条的雕塑痕迹折射出的大气而拙朴的美是汉代雕塑艺术不懈的追求。如此大气、拙朴的壮美,将汉代雕塑艺术要展现的张力和物象的生命活力追求到了极致,为当时时代的整体艺术审美风貌提供有力参考。为了达到朴拙雄厚的审美效果,当时的雕塑工匠们不仅特别着力于雕塑的总体气势美和总体动态美,而且尽力以大手笔雕之。因此,无论是艺术美学比例、动态,还是雕塑神韵,都竭尽所能地夸张。在选材方面,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大石块营造整体感,这是主张追求大气、拙朴美的结果。从当时汉代雕塑艺术总体造型上可以明显看到弧线造型的雕塑特点,这延续了青铜雕塑艺术的优点,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同时,在当时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汉代雕塑在选材方面主要挑选厚重的体量,采用大块面积的展现方式,不会去精雕细琢,只求大意蕴的表达方式,这也赋予汉代雕塑艺术风格一种笨稚、拙朴的大气美。

二、汉代雕塑艺术的“浪漫生动”之美

以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伏虎为例(图2),猛虎做伏状,伺机捕抓猎物,全身刻有波浪纹,展现出皮毛的丰满与轻柔,卷曲线条在背上带有动态的浪漫感。汉代雕塑艺术中呈现出的一种灵动、浪漫、写意的美感。这样的艺术特征主要归结为受汉代雕塑艺术的楚、汉文化底蕴影响,主要是强调楚汉文化的结合,且以楚文化为主导所产生的汉代艺术美学风貌以及其浪漫精神。虽然汉代在制度上是继承秦制,但文化艺术特征上,汉代却仍然保持了南楚故土的乡土本质。所以汉代艺术中楚文化是占主导的影响因素,与先秦的理性精神相辅相成形成了汉代艺术风格,影响着当时的汉代雕塑艺术审美。此外,从石刻伏虎凶猛的神态与浪漫轻柔的卷曲线条,能够看出汉代艺术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艺术审美上的一种非写实性的具象表达方式。在整体艺术造型中追求气韵灵动的意象性与象征性的艺术特点,也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精神风貌的主要追求。象征性的表达不仅是艺术表现的形式及目的,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审美的情感,在霍去病墓伏虎的雕塑造型中就充满了强烈的外在运动感和内在流动的力量感。正是这种非写实性的表达,让汉代艺术充满着一种夸张与浪漫的美感。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伏虎具有的逼真写实与传神写意的艺术特征,反映出秦、汉两代雕塑艺术风格的差别。由于秦、汉两代社会发展状况和治国思想的不同,以及审美认知、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差异等,造就了秦汉两代艺术审美风格的不同。秦代雕塑更逼真写实,而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伏虎的汉代雕塑则巧妙地利用天然大块石料的外形特征,综合运用线刻、浮雕等手段,展现出传神写意、灵动简约的线条浪漫美感。因此,在汉代雕塑艺术中看到更多的是在大气磅礴之下所形成的一种接近浪漫主义的夸张、灵动和天真的审美特征。

三、汉代雕塑艺术的“雄浑刚健”之美

汉代审美精神的底蕴可以归结为战国时代的社会实践,而战国时代的精神风貌可以用“雄豪”两个字来概括。据《史记》记载,霍去病因有战功,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如今汉代雕塑“马踏匈奴”不仅是古代战场的缩影,而且突显出石刻战马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用“雄豪”两个字来概括再适合不过了(图3)。“雄”从总体上说,是指一种囊括天下的气势、吞吐宇宙的雄心;“豪”是指汉人对艺术美学不仅追求自由、洒脱、奔放的生活,并享受生活的开放性心态,追求自我个性的发展。它们都是汉代审美精神的基本侧面。这种雄豪精神中包含着一种雄浑刚健之美,构成集雄豪刚健于一体的汉代美学追求。因此,简单地把汉代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概括为拙朴而大气或者浪漫而灵动是不够准确的。从汉代艺术精神追溯到当时的传统文化精神,汉代艺术审美所体现的主要是汉代儒家、道家的传统文化精神,具体为包容精神、浪漫精神和雄壮气象风貌的总称,并且彼此相交、互融其意。这类艺术精神是对气韵雄厚、创新前进的汉代精神风貌的反映,对后续艺术审美的发扬具有划时代的典范意义。而汉代艺术精神风貌能够归纳为如下三点:第一,包纳精神,表现为汉画造型结构思想上的天人宇宙自然模式和艺术形式上的充实之美;第二,浪漫精神,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夸张的动态美以及雄浑博大之美;第三,雄豪气象,表现为生命的张力和动感流动的瞬间,对刚健之美的追求。笔者通过对汉代雕塑艺术精神的研究,折射出汉代艺术的审美文化和思想风貌,综合了三个方面的艺术美感来表述汉代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但是它们也相互融会贯通。霍去病墓地的大型石刻马踏匈奴也折射出汉代艺术的博大充实、雄浑刚健之美。以霍去病墓石雕群为切入点,能够看出中国汉代的雕塑艺术明显吸收了外来艺术——中亚和西亚艺术影响来加以融会贯通。这种避免早期雕塑技法生拙的弱点,来发扬气势雄壮的外在优势和内在流动张力处理的形式,成为汉代艺术风格的一大特征。而汉代不但延续和发扬前代优秀的艺术传统,并且大胆地吸取和借鉴外来艺术,以深厚雄大的气势展现出充满自信和创造活力的汉代精神风貌。

结语

汉代雕塑艺术审美特征中的朴拙、浪漫、刚健、恬静之美,体现中国民族美术写意大气魅力,丰富了汉代雕塑艺术以及汉代美学。笔者认为,这种汉代雕塑艺术美学中对所谓的“大”的追求,其根源是一种趋向崇高之美的体现。结合对汉代各个方面的了解,可以发现汉代艺术审美中正是体现出这样一种自然大气崇高之美,即一种诉诸于心灵上的生命本质力量。

参考文献:

[1]叶颖博.符号学视野下的雕塑艺术研究——以汉代雕塑为例[J].科教文汇,2009(36).

[2]孙常吉.两汉时期雕塑造型艺术的特点及成因[J].艺术教育,2014(10).

[3]肖长生.论中国古代雕塑的线条[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

[4]刘娜.浑然天成茂陵国宝——浅谈城市旅游雕塑[J].现代交际,2013(5).

秦汉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6

关 键 词 :瓦当 形神皆备 美学内涵

据文献记载,瓦的出现是在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的事。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材料,是中国建筑史划时代的进步。瓦的实物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遗址。中国古代的瓦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在房屋的顶部覆瓦时,相对宽大的板瓦先顺次仰置于屋顶,然后再以相对弧度较窄的筒瓦覆扣于板瓦与板瓦纵向相接的缝上。在最接近屋檐的最下的一个筒瓦头部有一个下垂的半圆或圆形部分,即瓦当,俗称瓦头。瓦当是瓦最出彩的部分。瓦当解决了屋顶防雨水问题,它的主要功能是起防风雨浸蚀、蔽护屋檐、延长建筑物寿命,又起美化装饰屋檐的作用。瓦当的实物最早见于西周中晚期陕西扶风召陈遗址。从考古资料看,汉代瓦当出土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质量最高,是我国古代瓦当艺术中的独一无二的珍品,汉代瓦当主要出土于陕西、河南和山东三省,其中陕西西安一带尤多,来自于建筑遗址、烧窑、灰坑及墓葬中,其最珍贵之处是它的实用与美观,功能与装饰的完美统一。

西汉自“文景之治”后,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说。商业走向繁荣,经济得到极大的复苏,故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西汉宫廷楼台秉承周、秦、楚遗风,气势宏伟雄壮,如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以及上林苑,各抱地势,连属成群,华丽豪奢,建筑规模宏大。这些为瓦当艺术在汉代大放异彩奠定了广阔的发展基础。而在这些建筑上必会配用造型精巧和意义深远的瓦当以显示皇家的气息与威严,从而构成了独具汉代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WWW.133229.cOM瓦当一方面是建筑实用品,同时又是一种装饰工艺品,故其自身所包含的上层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又在不自觉中成为上层阶级弘扬社会伦理、政治抱负、政治功绩和艺术偏好的附属品。汉代瓦当题材十分丰富,人文与自然并存,神话与现实并存,抽象与写实并存,其题材丰富、造型优美、结构多变,形神皆备的特点不仅体现了古人杰出的艺术技巧,同时也折射出高超的艺术成就和美学内涵。

一、题材丰富

虽然汉代盛行儒学和经学,且儒家遵从的“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被规定为从文学到绘画和音乐等广大艺术领域的功利职责,但是汉代的艺术创作的特点恰恰没有被这一思想束缚。汉代先贤的艺术嗅觉极其敏锐,艺术感悟极其深远。汉代瓦当选择的题材丰富多彩,取材几乎囊括了天上、地下、神话世界、人间生活的各个部分。瓦当题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图案纹瓦当、图像纹瓦当和文字纹瓦当。

1.图案纹主要有卷云纹、水纹、植物纹等,这类纹饰是对现实生活中具体形象的高度概括、提炼和抽象。图案已脱离其具体直观形象,是对自然中的行云流水、树木花草程式化的写意,既是生活的图案,又是纯粹的图案,它运用简略的几何线条描写勾勒,线条本身不断地产生新的生命力,具有抽象的美。

2.图像纹主要有四神纹、鹿纹、鱼纹、龙凤图腾纹、人物纹等。这类纹饰继承了周秦的风格,但不同于周秦狰狞的美,它变得更为自由、活泼、开放。如“鹿纹”瓦当就有鸣鹿、奔鹿、双鹿等不同的题材,形式自然。而1956年西安汉长城遗址出土“四神纹”瓦当气韵生动,形式大胆,想象力丰富,堪为精品。这类题材的瓦当,既是对动物形体的崇拜,又是对生命活力的向往,具有自然的美和浪漫的美。

3.文字纹在汉代最具时代特色,占有突出的地位,内容丰富,词藻极为朴实。其内容有吉祥颂祷之辞、纪实记录之词、趋利避害之语等。字数从一到数十不等,绝大多数为阳文。如祝福和祈愿之用,有“长生无极”“延年益寿昌”“与天无极”“万岁未央”等;记录标示之用,有标明建筑物的名称,如“长乐”“未央”“上林”等,分别表示“长乐宫”“未央宫”“上林苑”等汉建筑;表明官职之用,有“上林农官”“都司空”等;表示墓葬名称的,有“高祖万世”“长陵西神”“殷氏冢当”等;表示歌功颂德的,有“汉并天下”“单于天降”等。文字纹瓦当是汉代的主流,大都采用缪篆进行书写,气息高古,其高超的书法价值被历代文人墨客推崇。书画同源,瓦当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种类和审美现象,书法中美化的线条比彩陶纹饰的抽象几何纹还要更为自由,文字纹多样化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趣的气势力量。汉代文字瓦当是中国文字瓦当艺术的集大成者,它运用文字线条的伸缩,形成一种变化无穷的美的旋律,具有印章和书法古典美。

二、造型优美

西周早期的瓦当是素面的,呈半圆形,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瓦当,也是筒瓦的附件,瓦头一般呈圆形或半圆形。汉瓦当在成熟期的制作是当面和筒瓦为整体结构,一次成型。汉代瓦当实际上是指一种灰色或半灰色陶制品,人们常用“秦砖汉瓦”来形容那秦汉两代在建筑材料方面的成就。所谓秦砖,是指秦代炉火纯青的空心砖技术及质检技术;所渭汉瓦,是汉代独特的瓦当制作技术和造型艺术。通常瓦当的制作主要有几个步骤:制瓦当坯、续制筒瓦、切割晾干、焙烧。有花纹和文字的瓦当的制作方法,都是先刻出木模(阳纹),然后用木模压制出泥制瓦当纹(阴纹)。将瓦当范放入窑内烧好取出,便可使用。故而汉代瓦当很少有生硬的刀痕,极富弹力,朴素之中蕴藏着浑厚而沉稳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与汉代的制陶工艺有一定的联系。汉著名的宫廷楼宇,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圆弧造型既是建筑力学性能的考虑,又是一种富有动感和韵律美的造型,作为纹饰造型的背景和映衬,能更加突出整个画面方圆结合的呼应和统一,能够增强艺术形象的整体性的美感。

三、结构多变

汉代瓦当纹饰很讲究整体的造型,通常采用中轴对称结构、螺旋结构、发射结构、自由结构等造型,这些都体现出不同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

1.中轴对称结构

中轴对称结构呈现对称之美,这里是指等量等形、等量不等形、等形不等量等美学范畴。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也多是左右相对。这种空间位置的对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进而产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审美感受。汉代瓦当以中轴线或中心点为支撑,向上下左右配置相同或相近形状和大小的纹饰,使整个画面既统一对称、庄重大方,又富有节奏和韵律。所出土的瓦当如“树木双兽”,是典型的中轴对称结构,以抽象的树木为明显的中轴对称线,也有无明显中轴线的对称结构,如中轴树木的一边为一兽,另一边为一人,这是等量不等形,属于对称中的不对称,不对称中的对称。而大多数的卷云纹瓦当一般都是对称结构,以当心为中心点,上下左右分作对称界格,每一界格为一单元重复一个连续图案。主次、疏密都独具匠心,其线条变幻莫测,又给这种对称结构增添一种飞扬流动的美感。

2.螺旋结构

天道崇美,螺旋在大自然中到处存在,通常体现自然美。这些美丽的形状具有一种神秘的规律性,与周围杂乱无章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汉葵纹瓦当主要采用这种结构,葵纹花纹从运动状态向左右旋转,在几何轮廓内花瓣互相承接,强调追求内在的律动。整个画面活泼洗练,朴实美观,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发射结构

发射呈现一种扩散或收敛之美,指围绕着一个中心,形态均匀向四周扩展或向中心收缩。发射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形式,表示各个方向的力均衡作用。有一些云纹瓦以当心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出辐射线,以简练的线条刻画出强辐射的图式。其结构匀称稳定,又魅力四射,光芒普照,象征着圆满。

4.自由结构

在汉代的瓦当艺术中,自由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造型结构,造型舒展自由,不拘一格。文字纹瓦当和动物图像纹瓦当主要采用此类结构。自由结构脱离了对称、螺旋、发射、比例、和谐、层次、节奏等形式规律。布局依形的大小或多少而变,有一种活泼生动的美。如文字纹瓦当“万岁”,打破了静止的结构空间,点画调匀,线条上下均平,左右相顾,相互映带,气宇轩昂,精神洒脱。其气势铺天盖地,占去画面绝大部分,以不对称的灵活构图烘托出形象的动感,以浓重、粗拙的笔法渲染出一种单纯、烂漫的情怀,它与后世的轻巧灵活之美完全不同,也不追求浮华、奇丽,整个画面显示出朴实庄重和古拙的美。

一大部分汉动物图像纹饰也是这种任意结构,有一个主体纹饰满幅而来。特别是王莽时代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形式自由,堪称代表。四神是古代传说中的四方神,其中青龙能呼风唤雨,象征东方、左方、春天,为四神之首。朱雀是理想中的吉鸟,象征南方、下方、夏天。白虎象征西方、右方、秋天。玄武是龟和蛇的组合变化图案,象征着北方、上方、冬天。四神同时被认为是四种颜色的象征,即蓝(青)、红(朱)、白、黑(玄)。瓦当四神图案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即乳钉,它与雄厚的边栏形成呼应,在体例上给人以庄重的美。围绕瓦当四神图案这个中心,纹样稳定、丰满,富丽充盈,动静相生。

四、形神皆备

先秦的孔子和儒家强调礼乐文章,强调艺术的政治教化作用。汉代官方宗教神学体系则把儒家的这种美学发展成为神秘主义的美学。到魏晋南北朝,则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强调观赏自然本身的美,强调艺术要通向自然之道。而汉代是从先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的过渡环节。刘安的《淮南子》与王充的《论衡》是两汉时期重要哲学著作,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发挥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以对抗和批判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故王充自己也认为,他的天道自然的思想“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也”。《淮南子》中“元气论”强调:“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自然篇》)《论衡》中“形神论”则强调:“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原道训》)元气论”和“形神论”皆认为物质是气息、精神的载体;精神、意境是物质面貌的反映。“元气论”和“形神论”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当时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汉瓦当是充满着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异常热闹世界。古人以艺术特有的敏感触觉,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容纳社会生活中政治的、经济的、艺术的、文化思想的、宗教的各种内容。从现已出土的汉瓦当资料来看,其中体现了汉“形神皆备”的美学思想。

汉代与西周、先秦的审美不同,西周、先秦是图腾和氏族符号崇拜,崇尚神秘的与狰狞的美。西周、先秦瓦当呈现的是饕餮纹、夔龙纹、蟠螭纹、鹿纹、虎纹等。如鹿纹,秦国先民蜚廉因在狩猎捕鹿中善奔跑而成为秦族首领,鹿就成为秦族部落的图腾。秦人对动物观察十分细心,在瓦当表现手法上高超奇绝。瓦当上有矫健的奔鹿、机警的卧鹿、温情的子母鹿等,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秦人对先祖的崇敬与鹿的怀念。汉代主张“论贵是而不务实”“养实者不育华”。王充论艺术时有“真”“善”“美”三层境界,强调“真美”。汉代瓦当正是洗尽铅华,还原朴素、自然的真美。汉代瓦当中植物纹、动物纹、人纹、卷云纹和水纹等活生生的形象,这是古人心仪自然,怀抱自然的体现。而四神纹瓦当则是因为四神常与时间、节气、方位、星宿、阴阳相连,人必须借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来达到人神感应、灵魂升天,这也体现了形神相依的思想。

汉代文字纹构图样式丰富,在汉文字瓦当中表现为不同的字数不同的布局,有无界格、二界格、三界格、四界格等,如“关”“上林”“长生无极”“长乐未央”“与天长久”“寿老无极”等。文字瓦当常采用缪篆的形式与圆形边界结合,计白守黑,并考虑到文字的阅读序列,字与字之间的笔画空间借用和谐一致的思想。多元、自由、得体的空间划分能力比较成熟,瓦当上的文字井然有序,毫不散乱,每一个汉字造型的线条分布自称秩序,因而造成了不整齐中的整齐和整饬不乱的韵律。线条的粗细节奏与形态节奏有效地保证了当心和圆形边界的均衡与稳定,线条并非僵硬的模型,更多的是生命的律动,这显然已经达到了高超的书法与篆刻的水平,而且体现了书法的本体美感,是书法中形神皆备思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 :

[1]叶朗.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郑奇.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