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假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假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假设

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假设范文1

摘 要:科学假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具有假设性、科学性、解释性与预见性、暂时性与检验性等特点。科学假说产生于科学发现中的“反常现象”,它的形成需要理性精神与灵感思维。科学假说可以向科学理论转化。建议科学教学中用科学史中的“反常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把构建假说的基本方法融入科学课堂设计;研究基于科学课程内容的假说构建过程与方法;把科学假说的基本思想融入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关键词:科学假说;科学理论;假说构建;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2-0001-4

当人们把现有的科学认识应用于一个新的科学现象时,可能会出现无法解释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肯定现象的客观性之后,往往会怀疑原有的理论体系可能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新的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学说。这种新的能够解释当前问题的学说就是假说。假说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假说可以推动科学研究突破原有的理论,使科学理论产生进步或革命性的发展。

科学假说是科学能力或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假说意识与能力,是理解科学本质,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假说的概念、假说的功能与作用、假说的基本方法等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科学本质的关键所在。

1 科学假说的概念

科学假说是人们在认识与研究客观世界时,依据原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是一种用猜测性的假定理论来解释新的经验事实的一种方法。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 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提出科学假说必须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 以已知的科学理论为前提。当人们面对新的经验事实无法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的时候,需要突破原有理论的界限,否定或修改原有理论,提出新的理论,使问题得以暂时性的“解决”。而提出的新的假定性理论是否正确还需科学观察与实验、新的经验事实来检。

2 科学假说的性质

显然,假说既具有猜测性,也具有科学性,它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过程,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假说具有以下特征:

2.1 假说具有假设

假说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释或解决新的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暂时性的假定,带有猜测性和或然性。显然,这种假定性“理论”与经大量经验事实证实的真理论是不同的。因此,假说并不是真理论。

2.2 假说具有科学性

虽然假说并不是真理论,但假说并不是胡乱的猜测。提出假说必须根据科学问题的解释或解决的需要,而且假说本身必须有理论自洽、逻辑过程清晰简单等特性。因此,假说与平时日常生活中对一个问题的假定性解释或假定性条件有本质的区别。

2.3 假说具有解释性与预见性

提出科学假说就是为了解释新发现的科学事实,因此假说的解释性是它产生的目的。例如:量子假说的提出可以解释黑体辐射中的“紫外灾难”。

假说又可以预见并未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例如: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光线经过星体引力场时会发生弯曲的现象。

2.4 假说具有暂时性和检验性

科学假说在新的科学事实面前被证实或证伪,可能出现几种情况:①新的经验事实与假说相符,证明假说正确;②新的经验事实与假说不符,但在修改假说后符合事实;③新的经验事实完全否定了假说。后两种情况显然说明假说具有暂时性,但第一种情况往往也是暂时的,因为假说在后续经验事实的数量增加的情境下,可能会“退化”到后两种情况。例如:原子模型发展中,当汤姆逊模型遇到了α粒子散射现象后,就提出了卢瑟福模型;但卢瑟福模型又受到了各种光谱线事实的挑战后,就出现了波尔模型;但波尔模型只能解释氢原子光谱……因此,科学假说是暂时的,因为它会不断地受到新的科学事实的挑战,它随经验事实的验证量的增加会进一步发展或消亡。

3 科学假说的形成与发展

3.1 假说来自于科学的“反常现象”

科学家在研究时,通常会遇到一些“反常现象”。这些“反常现象”不能被既有的科学理论加以说明,甚至与其相冲突。要解决这些困惑,科学家首先必须对“反常现象”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问题来概括“反常现象”。[1]在对问题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往往会大胆地提出带有问题解释倾向的初步假定。

3.2 假说的形成需要理性与灵感

科学研究者在初步假定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包括逻辑的或非逻辑的)、观察与实验等方式对提出的初步假说进行论证、修改与完善。当假说本身在体系上自洽,并与经验事实相符后,就形成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假说。例如:魏格纳观察到各大陆块边缘非常吻合、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种雷同这些奇特现象,于是就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归纳,并附之以灵感思维,提出了“大陆漂移”设想(初步假说)。然后对这一观念进行扩展和充实,论证大陆漂移的原动力、方向、速度等等。最后把其发展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科学假说,从而解释了观察到的各种奇特现象,并且预测到大西洋两岸的距离正在逐渐扩大,格陵兰与格林威治之间的经度距离正在增大。

3.3 假说可以向理论转化

如果科学假说本身的内容或其逻辑推论和预言在反复进行实践验证的过程中得到证实,科学假说便发展成为科学理论。科学假说发展成科学理论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科学假说能够用来解释与说明原有理论可以解释与说明的所有问题。即科学假说可覆盖原有理论,原有理论有相融性与自洽性。例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在速度不高的情况下,与牛顿理论是一致的;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运用于宏观物体时是没有波动性的。②用科学假说可以解释所有已有事实,包括新的经验事实。即科学假说能够解决原有理论与事实之间的所有冲突与矛盾。③用科学假说可以预见未发生的现象。科学假说不仅可以解决现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用推理或演绎的方法预见未曾经历的经验事实。例如: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发现的海王星就是理论对未发现的行星的预见。

当然,假说与理论有时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假说所经受的事实的检验量越大,它就越向理靠近了。而如果理论在新的事实面前又有“反常现象”,则我们又必须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假说了。

4 科学假说的教学建议

科学假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它是科学研究中对已有的理论或思维方式的革新或突破,是面对新情境、新问题的科学创新思维。假说是基于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科学事实、新的科学环境创生的,是创立新理论的必经之路。因此,科学假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4.1 用科学史中的“反常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矛盾冲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反常现象”是科学问题的开端。假说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反常现象”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往往用假说来解释科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解释了α粒子的散射现象;玻尔又否定了卢瑟福的模型,运用量子概念构建的量子化轨道模型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现象;……原子结构模型总是在新的“反常现象”中提出新的模型,解决新的问题。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科学史上的“反常现象”是科学认识的过程中原有的“认识”受到了新的“实践”的挑战,人们必须改变原有的“认识”以适应新的“实践”或经验事实。

从认知心理的观点来看,科学史上的一个个“反常现象”是人们科学认识过程中的“认知冲突”,而这种“认知冲突”正好是学习者进一步认知、解决问题(提出解释现象的假说)的心理动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科学发展史中的各种“反常现象”,以认知发生的原理为基础,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习者的认知过程符合心理建构的特征和规律。这样的学习活动既符合科学历史的发展过程,又符合学生科学学习的认知发展原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假说能力,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4.2 把构建假说的基本方法融入科学课堂设计

人的能力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动手做”。构建假说的能力当然需要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投入于科学发现的“准真实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来构建能够解释“反常现象”的假说。构建假说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2]:

(1)类比方法。如果两个科学事物在现象与本质上有许多相似或相同点,往往它们的一些未知特征也相同或相似。科学研究中常常把两个相同模型或相似模型的特征进行类比,用迁移的观点找出某些未知特性,这种方法就是类比方法。如牛顿的“微粒说”是把光类比成“弹性球”而形成的假说;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是受到“太阳系模型”的启发, 再根据α散射实验结果而提出的假说;库仑定律的提出是把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万有引力原理进行类比而获得的。

(2)臻美方法。我们总是相信“上帝”创造的世界具有简单美,因此自然系统总是以最美的形式呈现的,这就是科学美的原理。科学研究中对美的追求或要求,可探索出科学本质与规律,从而提出科学假说。例如:爱因斯坦的光子说, 是在牛顿微粒说与惠更斯的波动说的基础上,吸收了这两种假说的合理思想而构建的。光子说既体现了光的粒子性又体现了光的波动性,光子模型体现了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波与粒子的完美整合。

(3)逆向思维法。科学探索中逆着前人研究的思维路径,可能会得出科学假说。1919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产生磁”。法拉第就认为:既然电可以产生磁,那么磁是否可以产生电呢?基于这种朴素的逆向思维方法,他坚定了“磁生电”的信念,经过研究,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924年,德布罗意思考:光量子假说能把过去认为本质上是波的光加以粒子化,那么本质上是粒子的实物粒子也可以看成波,也具有波动性。实物粒子“物质波”的假说,被认为是物理学发展史上最富有创新精神、最富有挑战性的科学假说。

(4)理想化方法。理想化方法是对实际问题的科学抽象,是抓住研究对象或研究过程的本质,而忽略它们的次要因素,使过程或对象的情境更清晰,更容易为我们所研究的一种方法。科学假说的形成离不开理想化方法。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就采用了理想化的抽象思维和合理的外推法,得出结论:“一切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那么物体将保持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4.3 研究基于科学课程内容的假说构建过程与方法

科学教育的课堂中,需要研究课程内容中的各种假说方法,搞清每一个假说构建的问题情境、提出假说的方法、问题解释的结果等因子,使科学假说的教育目标更清晰明确。表1以几个物理学有关假说的教学内容为例来说明构建假说的因子分析。

教师以自己教学的课程内容为基础,参照上表的研究方法,研究课程内容所涵盖的科学假说的内容和方法等因子有助于有效设计科学教学,有助于使科学教育的目标更清晰、过程更具有探究特性。

4.4 把科学假说的基本思想融入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科学假说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基于解决科学情境中的“反常现象”的问题而提出的。科学假说应该由科学观察与实验来检验。因此,假说应该有机地融入于科学探究教学。其实,科学假说本身就存在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如图1所示:[3]

科学假说是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思维形式,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所在。科学假说基于科学问题的解决,当然也可预见未见的科学事实。科学假说的教学设计应该基于科学探究、学生认知和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陈海明.科学假说探析[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7):2-3.

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假设范文2

关键词:电子商务会计;会计主体;货币计量

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及其迅猛的发展,电子商务会计理念为从事会计研究的学者所了解熟悉,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有关电子商务会计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本文以现阶段一些有关电子商务会计理论的研究误区为出发点,笔者认为,虽然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促使传统会计理论失去其应有的应用意义,相反的,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很好的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会计理论的观点。

1 电子商务会计主体假设进一步拓展

对于会计主体假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是否仍然适用的争论大都起源于“虚拟企业”的影响。所谓虚拟企业,是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互补资源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应对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实现共享技术与信息,分担费用,联合开发的、利益风险共享的企业联盟体。有观点认为,由于虚拟企业的出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主体假设违背了其理论提出基础,已经不满足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要求,即: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理论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对于电子商务会计主体假设是否受到冲击这一命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以任永平教授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虚拟企业不仅具有明确的企业边界,而且由于其核心功能的保留,也更具有竞争力的稳定性,因此,毫无疑问虚拟企业仍然满足会计主体的假设条件,不会造成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而以孙克新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虚拟企业不是也不可能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不因虚拟公司的存在而受到否定或变更”。以庄明来教授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实体企业和虚体企业尽管企业运作经营迥然不同,但其共性都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着,既然承认它是一个企业,因而也就不可能没有会计主体。两者因运作平台不同,因而其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也就有差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们无需质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是否有其存在的意义。因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虽然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边界变得模糊,但该虚拟企业仍明显独立于其他企业主体,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和财务活动,因此从实质上来说虚拟企业仍是一个会计主体。另外,类似于集团公司。虚拟企业往往也由若干个实体企业组成,所不同的只是其持续经营时间周期有不确定性。也许由于其所构成的价值链是最具竞争力的促使本虚拟企业得以存续较长的时间,也可能由于市场出现某项需求而临时组建虚拟企业,待完成该项需求后又立即解散。虚拟企业持续经营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否认会计主体的存在,只是将传统的会计主体的形式扩大化了,要求人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会计主体。

2 电子商务会计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的出现为传统意义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于虚拟企业是基于同一的短期或长期的战略目标而组建起来的,其也许会在较长时期持续经营,也可能很快被解散,更多的可能是随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组合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大大缩短了会计核算的时间界限,甚至使企业随时都有面临清算、终止的可能。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持续经营假设已不适应电子商务会计的核算要求,理由是: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假定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应在放弃持续经营假设的同时选择企业面临解散假设。并借鉴清算会计的某些理论对虚拟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笔者认为。将持续经营假设变为清算会计假设是不恰当的。因为,即便是“虚拟企业”,其设立的目的也是为了生存、发展和获利,在其存续期间内资产将被正常的耗用,负债也将按时得到清偿,信息使用者仍要求会计系统定期提供会计报告。这与清算会计的实质不符。事实上,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有存在的理由。我们从持续经营假设提出的月的就可以发现,正是由于企业经营持续期间带有不确定性,才假定企业可以永久地连续经营下去,从而使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虚拟企业”较之传统实体企业的稳定性较差,也更容易解散,但其存在的目的与传统企业是一致的,信息使用者对其提供财务信息的要求也与传统企业是一样的,因此,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是适用的。对于那些内部结构比较稳定,计划长期存续的“虚拟企业”来说,持续经营假设无可厚非,而对于单一由于市场出现的某项要求而迅速组建,而计划在完成该项需求后立即解散的“虚拟企业”,则可在其项目合作的计划存续期间作为其持续经营期,待合作项目完成后转为清算会计。

3 电子商务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称为会计年度或财政年度。会计分期实际上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一系列的会计基本原则,如收入实现,费用配比等都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

对于会计分期假设是否仍适用于电子商务环境,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虚拟企业很可能在短时间内组合、解散,因此会计分期失去存在的意义,应以交易期间来代替会计期间,而取消会计分期;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使会计信息的处理、披露将实现实时化,信息使用者可在网络上得到实时更新的会计信息,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因此,会计分期也就不必要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会计分期仍有存在的必要,而由交易期间代替会计分期是不妥的。一方面企业的交易期间有长有短,若某项目持续时间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则显然等到项目结束再提供财务报告的不恰当的。另一方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确使会计处理工作实现了电子化,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实时报送。但目前对于会计报告的审计工作并不能实现实时化,必须等到会计期末审计结束后。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而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实时变化的会计信息会无限增大用户的信息负担,用户往往为贪求更新的会计信息而陷入到不断重新搜索的困境中,而无法做出恰当的决策。鉴于此,笔者建议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应用会计分期假设。比如对于计划存续期短于一个月的虚拟企业,即可用交易期间代替会计分期;而对于计划长期存续的虚拟企业,则仍按照会计分期假设进行核算,由于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更为及时的会计信息,因此在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工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缩短会计期间。

4 电子商务会计货币计量多元化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计量有两层含义:第一,货币是众多计量单位中最好的计量单位;第二,货币价值稳定不变。选择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共同尺度,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代替了传统的物质资本等有形资产,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成为企业获利的主要源泉。然而传统的货币却无法满足对其的确认和计量。另外,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金在企业、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应建立多元化计量模式。在继续保持货币计量为主的前提下,引入非货币计量,增加对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计量以及对员工素质、企业竞争力等的非货币计量。而会计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的烦琐工作,提高了会计处理速度和精度,因此也使会计敢于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外,增加币值变动的计量模式,根据币值变动的实际情况记录经济业务。如在涉及外币核算时,可按照经济事项发生当时的汇率即时折算人账,以克服在会计一报告时产生的各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上的弊端。

5 结语

尽管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商务会计作为电子商务和传统会计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应用性学科,不可能颠覆传统会计理论及实务,而只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正、扩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任永平,电子网络回倾倒会计大厦吗,财务与设计,2001,(9)

[2]孙克新,虚拟企业与设计基本假设[J],上海会计,2001,(7)

[3]庄明来,电子商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刘丹,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

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假设范文3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质量 质量期望 质量感知 差距分析 SERVQUAL

[分类号]G250

1 引言

SERVQUAL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PZB(Parasura-man,Zeithaml,Berry)提出的面向顾客的问卷式服务质量评价工具。SERVQUAL自产生以后,虽然曾经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但最终还是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服务业服务质量的评价中。将SERVQUAL引入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是国外众多学者分别运用SERVQUAL对不同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就SERVQUAL在图书馆服务业中的适用性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次是国内一些学者也分别运用SE―RVQUAL对中国的图书馆进行服务质量评价。但相对国外来说,国内研究尚不够充分,对于利用SE―RVQUAL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适用性缺乏实证研究,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也不多见。

本文在对我国5个大学图书馆进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从可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分析SERVQUAL对于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适用性,并对不同类型读者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差异性展开深入分析,以期为完善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设计

2.1问卷设计

本研究依据SERVQUAL设计了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调研问卷。问卷共包含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读者的基本情况调查,包含5个问项,分别对性别、使用频率、受教育程度、使用目的和职业进行调查。

其中,问题“使用频率”提供“少、一般和经常”3个答项,问题“受教育程度”提供“本科以下、本科和本科以上”3个答项;问题“使用目的”提供“查阅资料、借阅书刊、学习和消遣”4个答项,问题“职业”提供“公务人员、企业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4个答项。

第二部分是测量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感知和期望,分成期望测量部分和感知测量部分,每部分都由22个问项组成,每个问项提供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7个答项。在遵循PZB提出的动态质量测量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对原始的SERYQUAL问卷进行了简单的修改,主要是一些用词和语气上的修改,并未更改原问项的含义,如表1所示:

第三部分是开放式问题,共包含3个问项,主要是调查读者对图书馆改进服务质量的建议。问卷设计好后,笔者还专门就问卷咨询了图书馆领域和管理实证领域的3位专家和教授,根据他们反馈的意见,进一步对问卷进行了修改。

2.2调研设计

我们选择了长三角区域的5个大学的图书馆作为实证调研的对象。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课题组内的5名硕士研究生同学完成,该5名同学均参加了课题的研究,也经过短期的调查研究的培训,对问卷题项的理解也没有问题,现场调研时能帮助读者正确理解问卷,避免由于读者无法理解题项而出现不选、多选、乱选的现象,尽可能的保证问卷的有效回收。调研采用的是多次到馆现场调研的方式。

3 实证分析

3.1问卷的基本情况

调研是在2008年10月至11月进行的,共发放问卷295份,回收问卷272份,除去一些缺填、多选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45份,回收率为92.20%,有效回收率为83.05%,回收率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3.2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方面,采用Cronbach的Alpha系数来衡量,并以系数大于0.6作为信度满足要求的标准。经计算,问卷各个质量维度的感知水平、期望水平及其差距水平的信度系数最小值为0.6823,最大值为0.9342,表明问卷的信度满足要求。

效度方面,采用因子分析来衡量。本研究首先采用样本充足度(KMO值)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评估样本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经SPSS计算,质量差距的KMO值为0.890,Bartlett球形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我们利用SPSS对质量感知和期望的差距进行了因子分析,来判断原SERVQUAL问卷的5个质量维度是否存在。利用主成份分析法,通过方差极大化正交旋转,得到了公共因子及其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并得到了因子载荷超过0.4的测量指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通过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共因子,它们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6.095%,说明问卷的效度基本满足要求。观察6个公共因子所解释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可以发现,公共因子1在KK2、KK4、KK1和KK3上因子载荷较大;公共因子2在YQ2、YQ1和YQ3上因子载荷较大;公共因子3在YQ5、BZ3、YQ4、BZA、XY3和XY4上因子载荷较大;公共因子4在YX2、YX1、YX3和YX4上因子载荷较大;公共因子5在XY1、XY2和KK5上因子载荷较大;公共因子6在BZ2和BZ1上的因子载荷较大。与原SERVQUAL问卷的5个质量维度对比发现,原问卷中的“有形性”维度可以完全被反映出来,“可靠性”维度可以较好地被反映出来(其中4个测量指标可以归纳到公共因子1),而“移情性”维度、“响应性”维度和“保证性”维度均不能较好地被反映出来,这说明了原SERVQUAL问卷用于图书馆服务质量在适应情况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原SERVQUAL问卷的质量维度进行重新描述,这也符合SERVQUAL创始人PZB的观点。

经过对测量指标含义的提炼和升华,我们将因子分析得出的公共因子1命名为可靠性,将公共因子2命名为个性化需求,将公共因子3命名为魅力性,将公共因子4命名为有形性,将公共因子5命名为接触性,将公共因子6命名为情感性。其中,保留了原SE-RVQUAL问卷中的“有形性”和“可靠性”这两个维度名称;公共因子2能较好解释的3个测量指标主要反映的是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满足的情况,因此命名为个性化需求;公共因子3能较好解释的6个测量指标,如果图书馆在这几个方面能做得充分,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会更加满意;如果做得不充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读者可能也能理解,如测量指标YQ5(方便的开放时间)就是一种典型情况。根据KANO模型中魅力质量的概念,我们将该公共因子命名为魅力性;公共因子5能较好解释的3个测量指标主要反映的是读

者对可接触到的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因此,我们将其命名为接触性;公共因子6能较好解释的2个测量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图书馆与读者建立的情感方面的质量,我们将该公共因子命名为情感性。

3.3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根据以上重新命名的图书馆服务质量的6个维度,按照服务质量差距计算的一般方法,得到如图1所示的统计结果。

总体来看,6个维度的服务质量差距均小于-1(最小为-1.444,最大为-1.095),说明总体上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感知和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也较不满意。其中得分最低为魅力性质量,该维度质量评价相对最差;得分最高为有形性质量,该维度质量评价相对最好。各维度的得分分别为:魅力性质量为-1.444,个性化需求质量为-1.369,接触性质量为-1.167,情感性质量为-1.131,可靠性质量为-1.095,有形性质量为-1.055。

3.4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分析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我们根据问卷第一部分设置的题项,利用统计方法来分析不同类型的读者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差异性。根据第一部分设置的5个基本问项,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不同性别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感知和期望的差距有显著差异;

假设2:使用频率不同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感知和期望的差距有显著差异;

假设3: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感知和期望的差距有显著差异;

假设4:使用目的不同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感知和期望的差距有显著差异;

假设5:职业不同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感知和期望的差距有显著差异。

针对以上假设,我们均通过将其转化为均值是否相等的假设检验问题来验证,限于篇幅,不再给出具体的假设检验形式。假设1的假设检验问题,本文利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来检验该假设;对于假设2、假设3、假设4和假设5,均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来检验这些假设。计算过程均在SPSS11.5平台上完成。限于篇幅,我们仅给出通过验证的检验结果。

选择0.05作为伴随概率显著性标准,由检验结果可以得到:

・男性读者和女性读者在可靠性质量维度方面的感知和期望的差距有显著差异,在这个维度上假设1得到验证,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使用频率不同的读者在可靠性质量维度和个性化需求质量维度方面的感知和期望的差距有显著差异,在这两个维度上假设2得到了验证,具体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读者在各个质量维度上的感知和期望的差距均没有显著差异,假设3没有得到统计验证,拒绝假设3。

・使用目的不同的读者在各个质量维度上的感知和期望的差距均没有显著差异,假设4没有得到统计验证,拒绝假设4。

・根据问卷的回收情况,假设5无法进行统计验证,其原因是回收到的有效问卷97.5%份是来自于学生读者的,其他职业类别的读者非常少,数据并未通过方差分析的前提性检验(方差相等检验)。

4 结论

本文以SERVQUAL为依据,设计了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问卷,在对我国5个大学图书馆进行服务质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对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几点结论与启示。

4.1质量维度的重新描述

PZB(1990)曾经关于SERVQUAL的适用性强调过两点:一是将SERVQUAL应用于不同的行业时,必须对表中的问项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SE-RVQUAL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二是如果需要的话,服务质量的5个维度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对不同类型企业研究的特殊需要。在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卷的22个题项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到SERVQUAL定义的5个维度上,遵循PZB的观点,考察各公共因子上载荷较大的测量指标,我们重新将问卷的22个题项归纳为:可靠性、个性化需求、魅力性、有形性、接触性和情感性6个维度。这一研究结论为图书馆实际的服务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借鉴,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4.2有形质量较好,无形质量较差

由计算结果可知,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6个维度中,魅力性质量得分最低,其次是个性化需求质量和情感性质量,这反映出目前大学图书馆尚未做到“以服务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许多服务仍然停留在按照规章和制度强制性实施的层面,没有考虑到读者的实际情况,这也验证了何庆来提出的“我国的图书馆并非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服务机构”的观点。另外,有形性质量得分最高,表明读者感知与期望差距最小,相应的图书馆有形性质量最好。如按照于良芝等划分的图书馆“有形质量”和“无形质量”来说,统计结果反映出现在的大学图书馆有形质量较好,无形质量则相对较差。这一结果表明,大学图书馆在重视有形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无形质量的提升。这一研究结论对我国大学图书馆改善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4.3读者性别和使用频率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

我们发现,不同性别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有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可靠性质量维度上,其中女性读者的平均差距明显低于男性读者的平均差距。这一研究结论说明了图书馆应特别注意到满足女性读者的需求,提升她们对于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进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假设范文4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验设计、能力培养

实验设计是指正式实验之前 ,实验者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 ,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原理 ,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全部方案的制定。这在新的课程改革和考试与评价改革中 ,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谈谈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意义

由于新教材的实验以探究为主,着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设计实验能力,是中学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之一。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既是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生物实验中,其基本思想就是“对照”,大多数生物实验以对照性原则进行设计的,在实验设计中,通过设置对照组,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减少实验误差。笔者在教学视导中发现,学生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在实验设计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在设计实验时都能自觉设置对照实验,但是对于什么是实验组,什么是对照组概念模糊,经常张冠李戴。如初二上册P85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中找出每个方案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部分学生就非常模糊,思维混乱。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方向及质量,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上,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身首先明确概念,在各探究实验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和指导,使学生在设计能力、思维上得以真正的深化提高。本文对初中教材中出现的探究实验涉及的对照实验略作探讨。

2.关于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课程与教学中的实验设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局部型和全程型的实验设计。

2. 1 局部型实验设计 只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个环节 ,可以用于较低年级的学生 ,比较节约时间 ,学生可随堂完成。

2. 1. 1实验目的原理的设计。题目给出实验题目及一些实验情境 ,让学生设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例如 :有人在室外空旷处 ,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触及幼苗的情况下 ,使幼嫩植株长成如图示 (图略) 形态。请写出该实验的目的 ,并说明实验原理。

2. 1. 2实验器材的设计。教师或教材提供了实验题目、实验目的或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根据现有条件 (如学校设备和自然资源) 完成实验器材的选择与使用的设计。如“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实验 ,可以让学生设计不同方案的实验器材及实验装置。

2. 1. 3实验步骤的设计。根据题目要求给定的器材以及实验提出的目的 ,设计或补全实验步骤。例如, 请参照“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过程,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进一步探究“洗衣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并写出实验报告。

2. 2 全程型实验设计 教师教材只给出实验的题目及某些附带的条件 ,实验的目的、假设、器材、步骤和预期的结果等都由学生完成。甚至实验课题的题目有时也可以由学生来选择和设计。这类设计提供的线索比较少 ,因而难度相对比较大 ,多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出现。它仍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教科书规定的 ,另一类是教材之外追加的。本文后一部分就是以这种全程型为例来说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问题。

3.分步细说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包括 : ①实验题目的确定 ; ②提出假设 ; ③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④预期实验结果 ; ⑤观察和收集数据 ; ⑥分析推理 ;⑦得出结论 ; ⑧讨论与交流。

3. 1 了解实验题目的确立 中学生物实验设计的题目虽然是教材给定的 ,但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立研究课题的过程 ,对激发学生的实验设计的兴趣 ,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实验题目的确定大致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普通现象中寻找同一性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是在普遍现象中寻找差异性 ,从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确立新的研究方向。

3. 2 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和依据的原理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方向和目标) 。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灵魂 (依据) ,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前应要求学生预习 ,通过讨论 ,使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所依据的原理。

3. 3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假设是实验者对自然界或生物学实验中的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推测或猜想。中学生物实验设计的假设一般是依据教材提供的事实和一定的实验原理而提出的 ,因此在指导学生作出假设前 ,应对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分析 ,从中找出共同性、本质性的东西 ,将感性的材料上升为理性的思考 ,从而做出合理的假设。

如何引导做出实验假说根据科学事实提出问题和假说, 这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从现行教材提供的材料看, 探究性实验和研究性课题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引导性探究和发现。一般情况下, 学生做出的假说无对错之分。这一原则旨在鼓励大胆做出假说,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但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学生做出的假说又有好坏之分, 这主要表现为: 一个好的假说总是和做出假说的前提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派生性和演绎性。作者曾以人类对于疟疾病因的探究过程为例, 较好地说明了如何在科学过程中有效地建立假说。

19世纪, 疟疾猖獗, 人们根据疟疾分布区的环境得出结论: 低洼多水、气温较高的烟瘴之区易发疟疾。为什么在这样的地带易发生疟疾呢? 人们设想: 污水可能是使人患疟疾的病原, 污水蒸发可能产生毒气使人生病。这是根据经验规律而提出的疟疾病因假说。当污水被清除后, 疟疾果然大大减少。这证明假说是正确的。那么污水是如何引起疟疾的呢? 若污水是直接致病的, 喝了污水就应该发病。 但研究否定了污水直接引起疟疾的假说。人们又发现: ①清除了污水, 蚊子少了, 同时疟疾也少了; ②住在低洼沼泽地、室外露天睡眠的人易患疟疾;③不用蚊帐的人易患疟疾; ④夜间在薰烟的火旁睡眠的人很少患疟疾。联系这些事实, 人们不尽假说: 疟疾是不是蚊子传播的呢?

法国 医生拉佛兰在疟疾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细长如丝的微生物。他假说微生物可能是疟疾的病原。这一假说和上述蚊子可能传播疟疾的假说联系起来, 使英国军医罗斯推想: 如果上述两个假说是对的, 吸了患者血液的蚊子, 体内就应该带有这种微生物。后来罗斯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说。罗斯还让蚊子吸麻雀的血, 定时解剖蚊胃。他发现这种小生物不但存在于蚊胃中, 并且能够繁殖。他又让感染的蚊子去吸健康麻雀的血液, 原来健康的麻雀发病了。进一步在志愿者身上试验, 直接证明了疟原虫在人体的传播与在鸟类体内的传播一样,都是以蚊子为媒介的。至此, 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假说得到最后的证实, 假说已转化为科学定理或学说了。

同时也从以上材料中总结出: 假说是问题的延伸,同时也是实验设计的基础; 做出假说和提出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 在这里, 科学问题、科学实验、科学资料、科学实践、生产实践、人文活动等都可能是做出假说的基础(下图中用“观察”一词来概括); 假说在科学过程中的地位及其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 4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设计是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提出的假设。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应遵循如下原则

:A、单因子变量原则 :控制其他因素不变 ,而只改变其中某一元素 ,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单因子变量有两层含义 ,一是确保“单因子变量”的实验观察 ,一个实验一般只设置一个变量 ,做到一个实验因子对应观察一个反应分子。二是确保单因子变量的操作规范 ,尽可能避免无关因子及额外因子的干扰。

B、设立对照原则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 ,通过设置对照实验 ,可以消除无关因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根据实验项目可以采用相互对照、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等。例如本实验采用的是相互对照。

C、随机性原则 :为了使实验更具代表性 ,消除或减少实验中的系统误差 ,从而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在选择样本时选择面要广 ,种类、数量要比较多 ,还要注意随机取样。

D、重复性原则 :某一具体实验的结论不一定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本质 ,必须进行重复验证。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 ,在同等条件下重复实验 ,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重复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扩大实验样本 ,二是将实验结果扩大到同类事物中去。

第三 ,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因为生物生长在复杂的环境中 ,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为消除无关因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可以通过设置对照组消除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 ,

第四 ,要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必须进行重复实验

第五 ,要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根据随机性原则 ,

3. 5 作出实验预期 预期是指检测假设之前提出的对实验结果的预期。它既是从假设中推测出的结果 ,又是检验假设的一个对照。一般情况下 ,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 ,则假设成立 ,若实验结果与预期矛盾 ,则假设不成立 ,必须寻找原因 ,修改实验方案 ,重新进行实验。

3. 6 组织讨论与交流 学生写出实验方案后 ,应组织讨论和交流 ,说明各自的设计思路、依据的实验原理、采用的实验方法、主要的实验步骤及对实验结果的预期等 ,在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基本环节、遵循的主要原则的基础上 ,着重讨论设计的创新之处 ,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顺序的安排等 ,通过交流学生间能相互启发和借鉴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学生修改和完善实验设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设计实验方案后 ,应根据方案进行实验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收集有关实验数据 ,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 ,得出结论。若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 ,则假设成立 ,通过重复实验的验证 ,得出肯定的结论。若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 ,必须分析原因 ,重新设计或修改实验方案 ,继续进行实验。在上述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既要尊重科学 ,也要敢于标新立异 ,大胆创新。

4.教学策略

4.1 教的策略

4.1.1 创设情境 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以真实的生活展示情境 ;以直观的实物(如模型、标本、录像、示范操作) 演示情境 ;以简洁的图画(包括简笔画、动画、图片) 再现情境 ;以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

4.1.2 启发思维 教师的启发性讲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 ,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两种常用方法。例如 ,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 ,可以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 ,在短时间调动起极大的创造力。实施方法为 : 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 ,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 ,尽快地说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方案。②由小组集中以后再向全班公布。③集体讨论各小组报上来的设想或方案 ,由学生自己判断其正误。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给学生以提示(但不是答案) ,给学生的讨论以正确的导向。这种讨论的方法犹如一场短时间的思维“风暴”,它既是思维的快速发散 ,又是信息的瞬间集中。这样 ,不仅仅能使学生相互启发 ,相互弥补知识缺陷 ,而且借助竞争气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

4.1.3 提供线索 线索是思维的方向 ,及时为学生提供线索 ,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 ,尽快实现目标 ,

4.1.4 传授方法 现行的生物学教材中很少有“设计创新性”实验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教师必须给学生补上“如何设计实验”这一课。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案包括的内容、设计实验的一般程序和遵循的原则;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实验器材的选择和步骤的安排、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结果的预测等。还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实验方案的正确性。

4.1.5强化训练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1) 引导学生改进教学实验过程传统的实验教学并不提倡对实验现象 、方法、材料质疑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 ,基本上都是验证实验 ,只需模仿 ,不需研究 。为此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实验的方法、步骤 、实验材料进行改进 、研究 。

[示例 ] 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一个验证实验 、两个演示实验进行综合设计 ,改进成一个多组对照实验方案 :选择两盆银边天竺葵 ,标记A、B 盆 ,分别选一片天竺葵叶 ,用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住叶片的一半 ,A 盆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B盆放入盛有等量清水的水槽中 ,分别放在两个玻璃钟罩内 ,经过黑暗处理 、阳光照射 、脱色等一系列实验步骤 ,可得出如下结论 :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 ;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

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 ,既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增加了学生进行实验创新的兴趣和信心 ,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收益 。

(2) 将验证实验设计为探究实验 将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必须考虑三个条件 : ①教材内容难易适中 ; ②学生对进行探究性实验已有一定的知识准备 ; ③教师恰当的引导和启发。

[示例 ] 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 CO2”,教师鼓励学生把它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学生设计探究的问题是 :“人体呼出的气体 CO2与空气中的 CO2含量的关系”。实验方法为 :A、B、C 三个试管装有等量的澄清石灰水 ,A 试管由学生用吸管向里吹气 ,B 试管用吸耳球向里打气 ,C 试管不做处理 。观察三个试管中石灰水的变化 。

(3)引导学生拓展实验内容 :

[示例 ] 如鉴定骨的成分实验中 ,学生有这样的疑问 : ①骨煅烧后剩下的是无机物吗 ? ②骨脱钙后剩的是有机物吗 ? 针对上述疑问学生设计出补充实验 :将煅烧后的灰白色物质投入另一只 装有盐酸的试管中 ,灰白色的物质产生大量气泡 ,最后全部溶解 ,液体呈无色透明状 。将脱钙后的骨用吸水纸吸干水分 ,继而燃烧 ,初时观察到骨受热缩成团 ,继而燃烧 ,证明柔韧的骨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

拓展实验方法:

[示例 ] “植物向性运动”实验 ,教师试着给出实验目的 (验证植物根具有向地性) 、实验材料 (几种植物种子 、培养皿 、纱布 、潮湿的沙土等) ,然后让同学们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植物具有向地性 。结果收效甚丰 ,方案十几种且基本简单合理、可靠性强 。比如 :

方案一 :将大小相似的几粒黄豆种子以不同的姿态 (胚根横置 、朝上或朝下) 播种到潮湿的沙土中 ,几天后观察它们的生长状况 。结果 :所有黄豆的根都朝下生长 。结论 :黄豆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 。

方案二 :选 4 粒饱满有生命力的玉米种子 ,平放到一个培养皿中 ,使种子的尖端部分都朝向培养皿中央 ,按上下左右位置安放妥当 ,用胶带纸固定 。玉米种子上面用棉花铺满 ,然后将棉花和玉米种子胶带纸固定并加水湿透。把培养皿竖起来放在橡皮泥或支架上固定 。几天后 ,从培养皿底部可发现所有的玉米种子根都朝下生长 。

方案三 :将几粒玉米种子放在湿润的土壤中 ,待长出 2cm 左右的长根时 ,小心仔细地挖出 。在湿润的沙土表面把带长根的种子一部分水平放置 ,一部分垂直向上放置 ,保持种子湿润 。过一段时间观察 ,玉米根仍向下生长 。

(4) 交流点拨 ———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由于实验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再加上每个学生自己独特的思考方法和不同的解决的途径 ,设计水平高低不同 ,得出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 ,在进行了一定数量的设计训练后 ,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或引导学生交流设计成果 ,总结出生物实验设计方案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 、设计简捷 、效果明显等) ,从而使学生巩固实验设计方法 ,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 ,丰富了学生的思路 ,启迪了思维 。

4.2 学的策略

4.2.1 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意识 ,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 ,大大加快思维活动 ,想出平时想不到的好办法、好主意、好点子来。

4.2.2 积极的个性特征 探究性学习需要脑力和体力的高度紧张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坚强的自信心与耐心 ,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恒心。因此 ,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

4.2.3 怀疑的思维品质 留心观察 ,勤于思考 ,常会产生疑问 : ①实验的材料能否用其它材料代替 ? ②能不能改进一下实验的用具和装置 ? ③实验的步骤是否可以设计得更简单些 ? …由观察 v生疑 v解疑 v创新 ,这是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4.2.4 合作的团队精神 不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体讨论 ,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接受同学们的评价。虚心向他人学习 ,学会与同学交流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东炎. 学生设计实验初探 [J ].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0 , (7)

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假设范文5

关键词:物理学研究; 科学假说; 科学性; 多样性; 易变性

       科学假说是“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一种猜测性的说明和尝试性的解答”,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 。这种猜测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它的科学性,减少它的推测性,以达到理论的认识。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科学假说,讲清这些科学假说如何被提出、验证,并上升到物理概念和规律,对我们的物理教学大有益处。

1 科学假说的特点

1.1 科学假说的科学性特点

科学假说虽然是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的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但它既与毫无事实根据的猜想、传说不同,也和缺乏科学根据的幻想和空想有区别。在物理学研究中,假说的形成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它必须经过实验数据、实验事实的积累。比如1766年德国物理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带电的空心金属容器内表面上没有电荷,而且对内部空间没有任何电力作用,他做了猜测,认为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万有引力相似,即与他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他仅仅停留在猜测阶段。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设计了精巧的扭秤实验,才直接测定了两个静止的同种点电荷的斥力与这两个点电荷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经过反复的思考,他又用电扭摆实验对吸引力测出了相同的结果,从而开辟了近代电磁理论研究的新纪元。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1886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1.2科学假说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

科学假说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所以对于同一个现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测和设想,而不同的观点必然导致不同的假说,它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会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完善。也可能会“死而复生”,也有可能重新陷入困境,需要加以改进,甚至要被新的假说所代替,使得假说具有了多样性和易变性。比如在物理研究中关于原子的模型。最早的模型是德莫克利特的原子模型,他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名为"原子"的小颗粒组成,而且原子有不同的形态。但同时期的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家都不赞成他,他们推崇的是"元素说",即世间万物都是由气、火、水、土四种元素构成的而且物质是可以无限再分割的。“元素说”占统治地位长达十余个世纪,直到1803年道尔顿原子模型的提出。他提出的原子模型如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非常小,不可再分,内部没有任何结构,就像一个小球一样。到了1904年,汤姆生做了加热金属丝的实验以后发现一种比原子更小的粒子,汤姆生将其命名为电子。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是:原子由带正电荷的主体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电子像镶嵌在蛋糕中的葡萄干那样处于正电荷的“海洋”中。这个模型中电子与正电荷的分布是处于想象的,因为没有实验证明。但是,1911年,卢瑟夫用一个放射源发射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以后得出与汤姆生的模型矛盾的结论。卢瑟夫的原子模型是: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绝大多数质量和全部的正电荷,电子在原子核外绕原子核转动。1913年,玻尔对卢瑟夫的模型进行了修正,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按一定轨道排列,就像太阳系中行星的轨道一样。随着量子力学的提出,原有的原子结构也开始受到挑战,至到1935年提出电子云模型后,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算是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2科学假说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2.1科学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物理科学理论的桥梁

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并非一下子达到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而通常要依靠提出假说,用原有的科学原理和事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规律,不断地积累实验数据,增加假说中科学性的内容,减少假定性的成分,逐步建立起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这样,假说就成为达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成为逼近客观真理的通路。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科学假说”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在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中无不体现了从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循环发展模式,而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对前一层次理论(假说)的继承、完善和修改,又是后一层次理论(假说)的重要台阶。因此,只要物理学发展着,假说便是永远不可缺少的一座桥梁。

2.2科学假说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对自然现象的大胆探索是假说,是创造性的猜测,是创新思维的体现,也是进一步探索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一个催化剂。我们还是以库仑定律做为例子:库仑设计了精巧的扭秤实验,才直接测定了两个静止的同种点电荷之间的斥力与这两个点电荷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经过不断的探索,他又用电扭摆实验对吸引力测出了相同的结果。至此,库仑定律得到了世界公认,从而开辟了近代电磁理论研究的新纪元。可见,如果没有科学假说,库仑就不一定提出库伦定律,没有库伦定律也许现在还有很多现象尚未发现,或者它们的性质特征现在仍还是一个迷。爱因斯坦把假说形象的比喻为猜谜,猜测一个设计得很巧妙的字谜。

2.3争论是物理理论引起突破的“催化剂”

首先,由于科学假说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从而引起不同假说“ 百家争鸣” 的现象,不同观点的争论,可以开阔思路,相互补充,启发思考,揭露矛盾,激发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引导学术界的繁荣,甚至有利于理论的形成,促进科学的发展。比如爱因斯坦和波尔关于量子力学的争论,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其次,在科学实践的发展中被证伪的假说对科学的发展也是有推动的作用。因为假说是以原有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为依据的,它原来必定收集了大量的珍贵事实或者甚至有部分正确的结论,这些都为新假说的成立减轻了负担。即便是错误的假说也可能打开另一个新天地,获得惊人的发现。比如,历史上关于“以太”的假说,曾经推 动了许多科学家去寻求这种神奇的物质,结果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可是却导致了相对论的伟大发现。

总之,上述可知,在物理学研究中假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但是事物是复杂的,人们的认识是局限的,人们的认识总是从对事物本质的猜测逐步提高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问题是产生科学假说的契机。因此在物理学教学中注重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深刻地领会科学假说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彭漪涟,马钦荣. 逻辑学大辞典[ 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567

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假设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会计目标;会计模式;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3-016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3.078

1 电子商务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传统会计模式中,将会计目标作为整个会计理论构建的基准,它的侧重点在于以受托责任论为中心,进行延伸与展开,从委托人方面看,主要是对其财产的有效管理保护进行明确化,对其保值增值进行确定;与传统会计模式进行对比,电子商务的发展增加了网络与信息知识,即数据信息、数据的了解程度、速度等,成为了会计核算中的增加要素;归纳起来,电子商务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就是形成了以受托责任论、决策有用论共存的发展理念。

2 电子商务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2.1 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通过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对会计工作的核算范围进行界定,而且使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拥有空间归属,让其以有形的实体表现出个体性。相比之下,网络公司营建了一个虚拟模式,以信息作为一种流通工具,构建了一个临时性的结盟体系,形态上多元易变,空间范围也不易界定,广泛性非常强。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主体的可变性明显,所以在认定会计主体时,困难程度更大、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的模糊性也会更大。以此推论,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在归属方面,空间范围也很难界定,因此,在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报告所反馈的信息、内容方面,就不能获得精准的了解与理解。从电子商务的影响来看,就需要利用“相对概念视角”来解决“虚拟会计主体”(即互联网上各个单独企业法人构成的联盟体)的问题;通过相对会计主体概念代替绝对会计主体概念,不但能够对会计核算空间范围加以界定,还可以对会计要素中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资产、负债等加以确认,并对利益相关者出示准确的财务报告。

2.2 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是以永恒性为特征,针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假设,也就是说破产、转让、清算等,皆不能令其消失,以此构成资金循环,但是互联网的应用后,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及应用使得会计主体产生的多变性,原有的持续经营中的永恒性与现在的易变性相比,持续经营假设的适用性显著减低。然而,从经验可知,在企业破产清算会计中,破产清算、破产清算假设依然有效,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前提,展开对公允价值、权责生制等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通过对其确认、计量基础理论、现实意义的探究,而增加对“虚拟”实体的管理与监督。

2.3 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确定时间长度后,对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间断划分,即是会计分期假设的基本内涵。它的目的是利用划分会计期间,简化记录账簿、编制财务报告,为其提供精准的信息、便捷的操作方法。与之相比,电子商务中,会计主体会因交易成功而转变,不确定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原有的会计分期假设会更加困难,也失去了现实意义,加上运算、传输方面的功能性,财务管理的动态化趋向更为显著,造成了时间断点的破裂,而且运用一些相关的会计软件后,实时报告系统,也会较早地获得会计信息,因此,划分会计期间的必要性、功能性逐渐减少。

2.4 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记账本位币假设。在电子商务中,虚拟企业、电子银行采用网络支付的方式,增加了资本流通速度,而且在资金的融合与分流方面,速度更快、数量变化频繁、资本决策也较为迅速,因而币值不变的地位受到撼动,虚拟货币完全将记账本位币挤到了罅隙之中,所以会计主体货币风险更高、资本决策转瞬之间即可实现,使得货币计量假设也失去了用武之地。从当前来看,这种影响还未造成严重的摧毁性打击,仅仅是给予了货币计量假设以冲击,并对其作用进行了弱化,但是,国际通用的电子货币的发生概率在逐渐增加。比较之下,需要对这一假设进行一些现实意义上的修正,并对可能形态的货币计量单位进行全面化观察。

3 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基本原则的影响

3.1 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在传统财务会计中非常重要,可以为其提供安全可靠的客观因素服务与足够的可验性。其缺陷在于信息提供方面存在短板,以通货膨胀为例,在其环境下,难以为信息需求者提供足够精准的相关信息,所以时常因此而受诟病。但是随着互联网络交易的出现与普遍化,可以看到,虚拟企业的买卖对象以金融工具为主,所以股票、证券的价格易变,造成了历史成本计量的公允性缺失,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反馈更为滞后。另外,网络企业“来如风去无影”,聚集快、解散快是其主要特点,时间上的缩短更造成了现金流量信息的反馈问题,所以历史成本在此无法适应。静态性的计量属性也限制了历史成本在可变性的市场中发挥出动态优势,因而财务部门对其决策支持也会逐渐减少。

3.2 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的实质在于企业收入、费用的确认等,均需以权责发生关系为根本,并以实际发生、影响期限为依据。在此原则下,款项的收付无关紧要,主要是对于当期所属的收入、费用进行当期收入与费用处理,但对不属于当期性质的,则不作为当期收入、费用进行处理。注意即使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跨期摊配这类调配问题的发生概率也非常低,所以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成本、费用的分配清晰度、合理性也会增加,有效地避免了交易与支付发生时间不匹配的问题,因此,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的差异性将会逐渐淡化。

4 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4.1 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权益变动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共同构成了会计报表,并以书面文件的形式组成了财务报告,通过它可以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准确反映,一方面是向利益相关者进行信息披露;另一方面它也是服务模型的一种。从效果上看,此类报表通用性非常强,但是针对不同的决策模型,其作用与价值的局限性也较大。然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信息、知识成为了主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对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需要越来越大,标准设置也越来越高,动态性也越来越明显,所以通用型的财务报告在计量方面还是无法跟进,需要通过运用“会计软件”等“动态实时报告系统”进行整体财务信息的反馈,而且它所携带的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查询等功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对于关键性的资源信息披露性也较高。

4.2 电子商务对会计工作重点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存在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比如原始凭证造假、财务信息失真、财务信息保密性遭到破坏、网络系统被破坏等。所以会计工作的重点不仅是停留于原有的会计工作之中,还需要增加对信息安全问题的关注,并将侧重点进行一些转移。

4.3 电子商务对会计组织的影响

由于电子商务的基础建立在互联网络之中,所以要求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在其影响之下,会计组织中需要设置相关的会计专业技术部门,并将会计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组织。另外,还要求网络维护与安全人员通过网络技术工程部门的设置,在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同时,开发新的会计软件,提高自身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5 对策建议

5.1 培养符合电子商务环境要求的会计人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知识与信息是会计企业在未来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所以专业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增加,而且在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也会加强。这时需要做的即是搭建起一个好的电子商务平台,营造一个稳健、公平公正的环境,比如对电子单据方面的法律确认以及制定相关的约束性法律条文等,再如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推动企业财务、业务与财务报告的同时管理,并尽力支持电子货币,更改财务信息的获取方式、利用方式,还可以通过软件开发,增加其功能,使其更为安全可靠等。

5.2 发展、创新会计理论

由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普遍化,国际性的交流频率越来越高,而且资金的流动范围会越来越大,速度会越来越快,同时竞争性也会增强,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增加对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并且开发一些新型产品、扩大研究范围、创新新型技术,增加国际化融资、网络融资的水平。另外,需要吸收国外的一些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努力站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与企业发展的现实之中,发展创新会计理论。

5.3 改进传统会计软件

从目前来看,会计软件的主流依然以对手工记账程序的模仿为主,所以会计软件还较为初级,应该从会计决策方面入手,增加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并且尽可能地增加设计方法上的新颖性与全面性,以安全设计、弹性化设计为主,为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5.4 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需要增加对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企业内部,可以设置防火墙、虚拟专网,也可以利用安全性分析工具、信息网关、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等措施,增加安全技术方面的保障;其次,可以实施动态管理、全面管理,构成一个企业的动态安全模型,随时随地地进行安全体系的监控与检查。

6 结语

加强对互联网络时代下的“虚拟运营”的研究,增加对电子商务影响力的了解,并参与到电子商务应用之中,利用实践积累经验;另外,需要在原有的会计基础上,对电子商务进行比较分析,发展、创新会计理论,最好是尽早地培养新型会计人才,增加其对会计软件的应用操作的熟练程度,学习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知识,以此构建起安全的会计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菁华.未来会计并未动摇传统会计的根基[J].财会

通讯,2014,(3).

[2] 朱卫东,赵惠芳.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制约

系统研究初探[J].财会通讯,2015,(1).

[3] 沈珠珠,寇耀丹.基于电子商务商务环境下的企业内

部控制研究[J].商,2014,(14).

[4] 赵晶,朱镇.企业电子商务战略实施关键成功因素

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