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雕刻技术范例6篇

石材雕刻技术

石材雕刻技术范文1

【关键词】三雕;装饰;现代建筑

中图分类号:J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88-01

近几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建筑设计理论相互碰撞,促使合成材料、玻璃以及混凝土等新型建材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中引入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那么能有效地增强建筑装饰设计的艺术魅力。因此,对于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雕装饰艺术及特征

(一)三雕装饰艺术内涵。所谓的“三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风格,主要包括木雕、砖雕和石雕,其在我国建筑装饰发展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历代建筑者智慧的结晶。例如,我国徽州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除了具有精致的装饰效果外,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文化。另外,不同地区的三雕装饰艺术也各不相同,但是三种雕刻技艺均兼有华丽和复杂等特性,蕴含着浑厚的雕刻文化底蕴。

(二)三雕装饰艺术特征。为了有效增强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效果,必须要明确其艺术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雕刻选材上。木材、砖和石是雕刻师所选的主要材料,借助他们高超、精湛的雕刻技法,可以充分赋予被雕刻物品的生命力和活力,有助于增强雕刻画面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而使欣赏者充分感受到雕刻艺术作品之美。例如,我徽州地区的石雕材料主要以当地的大青石和花岗岩为主,这些大面积的石材可以让雕刻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尽情雕刻,可以勾勒和雕刻出不同形式的图案,同时也充分蕴含了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和风土人情。

二是在雕刻手法上。木雕、砖雕和石雕的雕刻手法比较多,雕刻风格各式各样。以石雕而言,其既可以凸显古朴气息,又不失粗犷之情。常见的石雕雕刻手法主要包括浮雕、透雕和圆雕等。而从石雕的雕刻风格来看,其主要以平雕和浮雕为主,且可以配合圆雕的雕刻手法来增强石雕的立体感。另外,石雕的雕刻刀法细腻中透着大方,且可以配合砖雕和木雕等雕刻工艺来作为建筑门罩,这可以在确保雕刻质量的基础上,增强雕刻设计的灵活性。

三是在雕刻内容上。主要以动植物图案作为主要的雕刻内容。实际上,在建筑中应用雕刻装饰时,需要和雕刻师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愿望,以便将蕴含“大富大贵”“吉祥如意”等寓意的图案设置在建筑结构中。例如,“鹤”代表着长寿;“鱼”代表着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等等。

二、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行业迅猛发展。同时,现代消费者对于现代建筑装饰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随着绿色、环保性建筑装修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人们除了注重建筑装饰外表的华丽外,同样对装修本身质量和安全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三雕装饰艺术可以有效地融合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雕刻风格,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可以相辅相成,完美呈现建筑艺术美。

近几年,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的推广和普及,木材、石材和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应用的概率越来越小。此时如果可以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引入古代装修风格和技艺,那么不失为一种另类风格的装饰工艺。以我国徽州雕刻技艺为例,其在当地的建筑装饰装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成为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风格。从其文化特色角度来看,徽州装修文化充分融合了我国儒家等传统思想,有效地增强了建筑装饰的民俗特色和艺术特色。但是现代雕刻技术更为先进,雕刻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区域,可以将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成果融入到现代建筑装修图案中。因此,为了确保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必须要借助现代雕刻技法,充分吸收三雕装饰艺术中的优秀雕刻技艺和精髓,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需求来进行适当地改进和创新,并融入时代特色元素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传统文化魅力和内在底蕴,这样可以使现代建筑有一种浑然天成、回归自然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内涵。

总之,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借助传统建筑装饰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形式来增强现代建筑装饰的设计效果,增强现代建筑的生机和活力,这是现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无法达到的建筑装饰效果。因此,如何将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中进行有效应用值得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石材雕刻技术范文2

关键词:青田石;青田石雕;民族艺术;艺术特色

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6年研究课题(06N140)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在中国工艺美术长廊中,青田石雕以其石质晶莹剔透、技艺精湛绝伦而著名,堪称国之瑰宝。1964年,郭沫若参观青田石雕时,盛赞不已,题写了“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的赞美诗句。

2001年9月1——9月5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国石候选石展示会”上浙江青田石获:特奖4个,金奖9个(分别占总奖数的40%和33。3%)。

2003年,青田石和辽宁岫岩玉、福建寿山石、北疆和田玉、内蒙巴林石、昌化鸡血石这6个宝玉石品种作为候选国石,角逐“中国国石”封号。10月22——10月25在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珠宝展” 浙江青田石获:金奖10个,银奖8个,铜奖10个。依然列金奖首位。

历史渊源

青田石雕是中国传统石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早期多为殉葬、宗教和生活用品,后逐渐发展为风格独具的观赏艺术品。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作品是珍藏在浙江博物馆内的出土文物——六朝时期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卧猪。作品线条简练、造型古朴、形神兼备,风格上可见汉、魏风貌。

唐、宋时期,青田石雕有较大的发展。从浙江省龙泉县双塔内发现的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说明,唐代青田石雕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制作工艺,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并发挥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质、可雕性的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技艺的先河。多层次镂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精致入微的刻划和复杂层次的处理是任何玉石雕刻都难以做到的。

元、明时期,青田石被赵子昂、文彭等文人应用到印章篆刻艺术上,拓宽了石雕艺术门类。这一时期,青田石雕的创作,在印章钮头装饰方面得到长足地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的钮饰基础上,充分发挥青田石质特性,创造出独具风格的印钮雕刻艺术。

清代和民国初,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作贡品。乾隆八旬万寿节,大臣们用青田石雕制作一套(60枚)“宝典福书”印章作寿礼(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规模空前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青田石雕艺人周芝山、金针三的作品获得中国石雕工艺品中仅有的两枚银牌奖章,开始有了世界声誉。现青田山口镇的老街,又叫花旗街,因当地农民用青田石雕从美国赚回银圆盖起一条街的房子而得名。

新中国建立以后,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发展,近20年来,青田石雕发展迅速。目前,全县从事石雕创作、生产、经营的已有2万多人,产值达数亿元。作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海内外。至此青田石雕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的构筑,其雕刻技能、风格塑造、情趣意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化美奂程度。

青田石雕的艺术特色

青田石的质地晶莹湿润,色感雅丽,硬度适中,品类繁多。因其产区、坑洞不同,各显风貌性情。主色调清淡脱俗,亦苍亦翠,间赭间黛,或赤或紫,百面千态,和而不犯,同中有异,具雍容娴静之姿,无取宠献媚之貌。石雕艺人们根据石料的色彩、肌理、钉结等质地的不同,而随类赋形,因材施艺,根据石材的特点展开构思,因材施艺,依色取俏,化“腐朽为神奇”,对石材原有的不同颜色的斑痕作巧妙利用,把石材的缺点转化为艺术的优点,使动物、植物、人物的形体构成也有不同色彩的变化,从而增加造型接近自然物的幻觉,使青田石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雕刻家们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在艺术上进行创新,更注重作品造型的内涵和作者思想的展现。青田石雕在保留传统的镂空、精细的特点基础上,还涌现了一批追求国画意境或抽象表现的现代题材作品。

1、精细的雕工

没有精湛的雕技,再好的青田石亦无法达到形神合一。青田石雕刻立体、镂空、繁间有致,层次分明,充分运用多层次的立体镂雕,玲珑剔透,变化巧妙形。雕刻家创作时心、眼、手一致,进入所谓随心所欲境地。因材施艺使青田石雕不同于其它批量生产的工艺品。石雕艺人面对不同形状、质地、色彩的青田石,凭借深厚的艺术素质和精湛的手工雕刻技艺,充分利用石料的大小形状、色彩质地逐一进行构思创作,取势造型,雕刻出各种山水,花卉、人物等多种多样的作品,使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绝无重复,镂雕精细,层次丰富是青田石雕技艺的绝活,在石雕山水、花卉类中最为见长,石雕作品丰富的层次依赖于艺人高超的手工镂雕技艺。这种青田传统的地方技艺在历代艺师的继承、发展下,现今已达出神入化的地步。它使青田石雕具有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艺术境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2、生动的色彩

色彩丰富是青田石一大特点。天然的各种色彩赋予青田石极大的创作空间,而颜色的丰富无疑能触动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巧色雕刻又是青田石雕不同凡响之处,青田石的天然色彩十分丰富,石雕艺人根据石料不同的天然色彩进行构思创作,如青色可雕秀竹,紫色可雕岩藤,白色可雕飞瀑,在花卉类中,红的黄的部分可雕花朵,青的白的可雕枝叶。在人物类中,白的可雕脸谱,黑的可雕成衣裳,反之也可。俏色的巧妙运用,使青田石雕融自然美和工艺美于一体,形象逼真,绚丽多彩。有人说"青田石雕石头美",此话不谬。天然材质看上去给人以自然悦目之感,若染色的石料,颜色只存在于表面,且有某些化学反应的痕迹,总有一种呆板木滞的感觉。

3、多样化的题材

青田石雕,历史悠久,名师辈出,流派纷呈。大批艺人在花卉、山水、人物、动物创作上形成多种艺术创作风格,充分显示了青田石雕雄厚的创作实力。

花卉创作

花卉创作是青田石雕创作的强项,尤以解放后为盛,其精湛的镂雕技艺令世人赞叹不已。该项艺术创作以现实为题材,创作类型呈多样化。现代以来,从正面镂雕到立体镂雕,从单一的花类创作到复杂的花鸟群体创作,无不体现了几代艺人艰辛的摸索。 他们从雕刻室走向社会,从田园里汲取创作素材,从生活中捕捉创作灵感。采取特写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的多层次镂雕、圆雕技艺,精工雕琢,把自然作物的形态和神韵表现得丰富多姿。他们的艺术创举,在石雕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于是,以农作物为创作题材成为时尚,高梁、稻谷、小米、毛芋、南瓜、辣椒、扁豆、白菜、茄子等登上了大雅之堂。艺术家林如奎,开创青田石雕以农作物为题材的新路。代表作《高粱》构思巧妙,因材施艺,刀功细致精巧,把石色利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籽粒青中泛黄,黄里透红,几可乱真,几株红透壮实的高粱,沉甸甸地低垂着丰收果实,那淡绿的叶子像无数轻盈的飘带,拥抱住累累的颗粒,还穿插着金黄的小米和娇艳的山花,散发着田野芳香的气息,不愧是立意创新的成功之作。

山水创作

山水创作是青田石雕的传统题材,它讲究构图布局的整体性和随意性,讲究造型和章法。他们的艺术创作,时时体现着时代风貌,作品内涵丰富,情趣盎然。艺术家周百琦成功地创作出《春》,这件以青田封门黄冻石精心设计雕成的艺术杰作,突破了传统题材的框框,精雕破土而出的春笋,着意夸大锋芒毕露的笋尖,突出了烟雨三月的勃勃生机,揭示了美的旋律,将艺术创作和艺术构思巧妙地结合起来。

人物创作

人物创作素来是石雕创作的难点,但青田石雕艺人勇于探索,挖掘历史题材和革命题材,从单一的人物创作到复杂的群体形象塑造,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钟馗嫁妹》是青田石雕创作者经常刻画的题材,北京来的马兵借鉴京剧中的人物造型,创作的《钟馗嫁妹》人物喜气洋洋,主人公钟馗手握酒杯,开怀大笑地注视着送亲的队伍,使作品充满了人情味。

动物创作

动物创作源远流长,早在南北朝既已发现小石猪殉葬品。艺术家林耀光,在传统题材上大做文章,他首先改变了马在草地上奔跑的传统造型,于马腹后雕以飞卷尘土作带筋,使奔马后腿腾踔凌空,气势夺人,并以"赤兔追风,关公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创制了《千里雄风》这一人衬马、马驮人,人马合一的艺术杰作,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造型更加独特。

结语

青田石雕受世人青睐,不仅因为雕艺精湛,更因为它的载体青田石的名贵。青田石雕是一代代石雕艺人和欣赏者们共同创造的民族优秀文化,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其魅力是其他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丰富的文化积淀使青田石雕更具神采。干百年来,它让人向往,令人喜爱,给人启迪,把美丽和幸福赐给热爱它的知音。青田石雕是浙江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

参考文献

[1] 陈慕榕. 中国青田石——名石、名雕、名家. [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2] 雷铣修. 青田县志.[M].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5(民国二十四年重印本)

石材雕刻技术范文3

摘要:中国玉雕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在人类社会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能工巧匠雕刻了无数件精美的玉器工艺品,也积累了宝贵的雕刻技艺。玉器的雕刻品种很多,有人物、动物、山水、器皿等多种形式,每一类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雕刻手法,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玉石动物类雕刻的风格和技法。

关键词:动物雕;风格;要领;原则;技艺

我们的祖先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不同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伟大的雕塑品。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晶莹璀璨的明星,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之一。

一、游锢嘤竦竦姆绺

动物类玉雕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传说中的动物,是人类根据想象而虚构的动物,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动物,是自然界的生灵。在雕刻动物类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它的体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其次要了解它的寓意和背景。动物类玉雕品一般都具有造型丰满圆润、敦实健壮,展现淳朴端庄、舒展开朗的北方特色。

二、动物类雕刻品的雕刻要领

雕刻动物类作品的玉雕师平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研究动物的大轮廓、结构和动态,特别要抓住动物刹那间的微妙的动作和表情。在雕刻动物类时要特别抓住它们的骨骼位置,骨骼位置要做出坚硬的感觉。

三、动物类雕刻遵循因材施艺的原则

这是雕刻的第一道工序,在雕刻构思立意之前,要进行创意构思,也就是设计前的酝酿,初步确定题材内容和立意,目的是正确合理选用玉石原料,以达到物尽其美。玉石品种多,变化大,首先必须判断玉石的种类及其质量,根据玉料的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指标来确定雕刻什么产品,力求优材优用,合理使用。选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富有经验的艺人,凭着一双慧眼,能认清玉石的本质,选材精确,巧妙用料,使产品效果突出,引人入胜。

俗话说“无瑕不成玉”,天然的玉石中多少会有一点瑕疵,内部和表面会有石棉、石纹、杂色等缺点,在雕刻过程中,象这样带有些缺点的料,只要有好玉存在,都是可选用的。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怎样把玉料吃透,仔细察看原材料的高、宽、厚、脏绺处和纵横性,然后通过挖脏去绺,找好下料位置,合理分割玉料,为雕刻动物类作品做好充分准备。

四、动物类雕刻中俏色的利用

“俏色”是玉器雕刻工艺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专业术语,是指利用玉石本来颜色并巧用玉料上的花色进行雕刻的一种工艺。俏色动物玉雕自古有之,是玉雕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将玉石中的俏色运用在雕刻题材中,既丰富了玉雕作品的色彩变化,又提升了观赏效果,增强的艺术品位,可谓是锦上添花。

动物类雕刻的俏色利用,可单独表现在动物的身体部位,也可用在陪衬物的题材上,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动物类雕刻作品在色彩运用时,要注意原材料主色要基本符合动物类的颜色,如白色的适合做小羊,黄色的料适合做鹿,黑白色斑纹的料适合做成熊或熊猫。在俏色利用时,就是雕刻大师们的技艺展示了,如有一块通体为白色的玉石,上面带有一些红点和黑点,经过雕刻家们的精心设计,雕刻成了几只生动活泼的大白鹅,玉上的红点成为鹅的脑门,黑点成为鹅的眼睛。但是其中一块玉上只有一个黑点,无法制成两只眼睛,雕刻大师们就让这只鹅的头向下歪,做成正在争食状态,只让人看到一只黑眼珠。这种作品就圆满地解决了巧用玉石本身颜色的效果。

我国对玉石的俏色雕刻工艺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俏色作品是河南安阳小屯村北出土的营玉鳖,为距今3000年前殷商时代的玉器。工匠巧妙地把握玉料的自然色泽和纹理特点,将原有黑褐色皮保留下来琢成鳖的背甲,头、腹、足均为青白色,黑色双目和白爪上都留着黑色爪尖,神韵天成,妙趣横生。

俏色玉雕不仅是动物类玉雕创作中的一种雕刻技法,也有着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似的表现技法和艺术形式,在雕刻过程中,雕刻家不仅要有个解读玉料的过程,还要与自身的艺术品位相吻合,把自己的创作思想、审美情趣更完美的与俏色玉雕相结合,进行更适当的俏色应用,更好地表现出个性创意与雕刻技法,使动物类雕刻达到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五、 动物类的神态和姿态雕刻技艺

动物类雕刻重点在它的形态和神态,在设计时动物的头部、脚部位置不能带脏绺,在雕刻动物的脚部位置时还要注意料的横性和纵性。掌握动物的体形,根据各种动物的身体差异,去分析他们的骨胳位置,把突出的骨节点找准的,动物的身体比例才能协调,在雕刻动物类的四肢时,应运用“先方后圆”的原则,控制四肢的结构比例。另外在雕刻时还要注意与肌肉和皮毛的协调,骨上有肌肉,肌肉上有皮毛,分层刻画,注意厚度。

动物类雕刻的神态刻画是雕刻的难点,面部和腿部是重要部位,面部雕刻要把眉弓做出来,否则眼睛看起来就会向上翻,耳朵要像大树那样做出根来,凡是有角的动物,它的两只耳朵和两只角大致成四方形。动物腿的长短粗细要符合动物身体特点,一般动物的前腿和脖子成正比例。

在进行动物的姿态雕刻时,要深刻掌握动物的立、卧、走、跑等各种姿态,在雕刻时,身体部位一定不要太直或太正,头向两边转最好,一般是头朝哪边看,身子就向哪边弯,使姿态的变化符合曲线美的规律,使雕刻出的动物更加神灵活现。

六、 动物类雕刻作品中陪衬物的造型技艺

动物类雕刻作品的题材广泛,同样的动物与不同的景物陪衬,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在雕刻时,可运用其它的动物或景物做陪衬,用谐音寓意等艺术象征,极大地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

陪衬物的设计一般要根据玉料的实际情况来布局,因为玉料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有时候在雕刻到玉石内部时,会出现与原玉料质地不一致的料质,这时就需要利用陪衬物的装饰进行二次设计。在设计时要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加以烘托和陪衬。如雕刻奔马时,可以用草原和白云来陪衬,烘托出马的勇往直前的奔腾之势,也可用秋风瑟瑟的河边为背景,烘托出马的健壮俊秀之灵气,也可雕刻上蜜蜂和小猴子,寓意为马上封侯,表达升腾的愿望。陪衬物雕刻对动物类作品的艺术效果起到了良好的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动物类雕刻中,常用高山、森林、老鹰来烘托猛虎的性格,也把蝙蝠做为大象的陪衬,象征着“福象”,把喜鹊做为豹子的陪衬,意为“报喜图”。在陪衬物的设计中,可以套用传统表达方式,也可按玉料的特性进行创新。

七、 结束语:

动物类的玉雕创作,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专注于玉料上面,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在长期的积累中,动物类的雕刻逐渐地形成了行业上的审美标准,要求雕刻作品形状规矩,造型生动传神,肌肉丰满健壮,骨胳清楚,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合乎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神态和姿态要富有生活气息,造型上要敢于夸张。随着现代雕刻工艺的不断进步,动物类玉雕的技艺也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石材雕刻技术范文4

近年恚中国石材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汉白玉在建筑、雕刻市场上应用广泛。汉白玉本身的优势和特色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实力较为突出。汉白玉因其自身的石材特性除了具有建筑使用优势之外,还具有比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可以应用于艺术雕刻中,还可以结合旅游业促进多向发展。,汉白玉艺术雕刻行业与旅游业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关于这一点,文章着重以当前中国汉白玉储量最多和品质最好的雅安市宝兴县为例展开研究和讨论。

一、汉白玉艺术雕刻行业发展的研究背景

宝兴县素有“石材王国”、“石材博物馆”的美誉,拥有“宝兴白”、“青花白”、“东方白”等名贵石材30余种,储量达30亿立方米。其中最为著名的“宝兴白”汉白玉因储量丰富、洁白无瑕、质地细腻、抗折性强、硬度大、出材率高等特点闻名于世,与意大利“卡拉拉白”相媲美,享有“天下第一白”的美誉。宝兴县依托丰富的石材资源,建立灵关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已达200余家,被四川省经信委评为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雅安石雕,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享誉海内外,素有“雕刻之乡”的美称。位于四川雅安市高颐阙前的石狮子,芦山县樊敏阙前的石兽,都是东汉时期的遗物,其中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足以说明雅安雕塑雕刻的悠久历史。宝兴县的外郎石砚在清代更被定为"贡砚"。雅安雕塑的技艺在宝兴一直传承延续,宝兴县在2014年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石雕艺术)之乡”。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对于精神层面享受的追求,进一步提高了对于旅游的需求。科技的推动和产业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加深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联系。而汉白玉雕刻文化突破以往的建筑意义,被广泛应用于艺术雕刻行业和旅游行业,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汉白玉自身的条件优势,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带动产业经济发展。

艺术雕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增加旅游特点,还实现了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来看,我国石材产业发展较缓慢,企业效益增长不够快速、产品集约化程度较低。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首先就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品牌影响力,要保证汉白玉雕刻产业发展还需要大力开拓销售渠道、规范经营行为,积极寻求外部环境的支持。二十一世纪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了雕刻艺术产业发展,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石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全球对于石材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我国石材加工历史久远、经验丰富,汉白玉品质很高,但加工工艺和配套机制上尚且不够完善,无法实现产品的效益最大化,汉白玉资源不能做到充分利用。雕刻艺术作为我国的传统石材加工艺术手段,闻名已久,汉白玉雕刻产业充分结合了石材本身材料优势与雕刻艺术手段的观赏价值,可以结合旅游业的消费需求,实现经济的双向增长。

二、雕刻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一)雕刻业发展需求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形态的变化和进步,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制约了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雕刻产业的发展需要积极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生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更新。我国的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发展需要积极融合其他产业元素,实现产品之间的融合,依靠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解决好雕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雕刻产业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需求

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虽然还比较乐观,旅游经济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但旅游行业本身也需要积极进行产品的升级和转型。旅游业发展的状态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例如旅游业与农业经济相结合,实现农家乐和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行业的发展和升级。又比如,旅游业与时下流行的动漫产业结合,实现动漫旅游,这种新的发展形势大大引起了人们的旅游兴。事实上,旅游行业的融合性较高,单一发展的局限性较大,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需要结合旅游业本身的行业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其他行业,实现经济互惠、增长。

(三)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根据市场需要对旅游业的发展形势进行积极调整,旅游市场需要注入新鲜元素,汉白玉的艺术雕刻市场也需要其他经济发展形势的支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旅游的体验不只是停留在观光上,人们需要多方面的进行消费升级,比如动漫旅游、疗养旅游、影视旅游等,在旅游消费产品上也应该多样化,应该从一般的土特产、古董字画上适当的转移到艺术雕刻上面来,增加人们对于我国传统雕刻手艺的了解和关注,提高艺术雕刻品的市场价值。

三、汉白玉雕刻业和旅游业相融合产生的效益

实现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可以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产业自身发展的不足。目前,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社会的关注和市场的支持,而旅游业的市场资源丰富,但旅游业本身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元素,因此可以充分融合汉白玉艺术雕刻业和旅游业,取长补短,努力实现产业效益的增长和市场价值的提升。

(一)市场效益

产品融合可以促使产业链的重新组合,各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更高层次的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当消费者认可和支持某种产品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市场效应。汉白玉艺术雕刻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但一直没有好的宣传手段,导致人们对它认识不足,市场地位不高。因此,可以充分结合旅游业的发展特点,使人们更多的了解艺术、认可艺术,可以采用艺术展的形式,让游客游览、观赏,导游可以为汉白玉的石材特征和相关艺术发展历史做出讲解,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汉白玉的市场价值。另外在特产、纪念品购买上也可以为游客做出一些引导,这样不仅为旅游业发展增加新的环节和内容,还为汉白玉的艺术雕刻做了市场宣传,实现雕刻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市场效益。

当前人们实现旅游消费的主要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观赏、学习,考虑到旅游产品的丰富多样性和市场灵活性,需要不断满足人们旅游的体验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人们已经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需要更多的文化内涵体验。而汉白玉的艺术雕刻产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艺术意义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精神消费需求,因此,充分融合汉白玉艺术雕刻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就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实现产业间的互惠互利。

(二)产业效益

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起步不算晚,但发展水平一直不高。事实上,我国石材雕刻艺术历史久远,艺术手段和艺术价值都极高,一直没能有效的发展起来主要还是在产品消费市场占有率不够高,导致产业效益低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从长远考虑,若产品结构一直较为单一、落后,不能在旅游内容和旅游形式上作出有效更改和创新,其发展势必停滞不前,甚至会造成产业的逐步衰落。

因此,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将旅游业的行业元素有效注入汉白玉的艺术雕刻业中,可以增加我国石材雕刻的发展动力,为产品的艺术雕刻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另外,这种结合方式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新内容,丰富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将我国的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与时下较为流行的旅游行业相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手段,实现了产业间的效益增长。

(三)经济效益

汉白玉的艺术雕刻行业发展主要依靠雕刻手法、雕刻创意和雕刻技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创意性产业得不到快速发展主要还是因为人们对于汉白玉文化了解较少、得不到足够的市场支持,因此经济效益增长缓慢。要想促进产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就要积极转变发展模式,更新产品内容,有力结合其他产业的发展特点。旅游业的发展较好,市场认可率和支持率都较高,但文化内涵不足,精神性的消费价值不高,需要改变落后的旅游服务方式,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新的旅游内容,丰富其文化内涵。石雕、木雕等都是传统艺术雕刻手法,可以充分融合到旅游环节中去,像汉白玉的观赏性不言而喻,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可以有效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进一步实现旅游带动雕刻业发展,雕刻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经济增长。

四、汉白玉雕刻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支持条件

(一)政治条件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国家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和要求,为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方向和基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提倡发展多元化的经济。

在2013年芦山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根据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将雅安市宝兴县灵关镇建设为“灵关石城”4A级景区,并大力扶持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的发展,投资0.55亿元建设灵关石城汉白玉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内设有石雕工艺品示范加工厂(区)、石雕文化培训中心、石雕工艺品展示中心、艺术创意中心,石雕文化广场及石雕艺术走廊等。另在灵关石城还建有多条集中展示汉白玉石雕文化的“石雕产业一条街”、“石雕文化商业步行街”。

在国家的政治大环境要求之下,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为旅游业和雕刻业的融合提供了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政治保障。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文化意味浓厚,属于工艺美术的一种,融合到旅游业中,可以增加人们的艺术趣味。国家支持旅游业和雕刻业的融合,也是看中了它们各自的市场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二)经济条件

经济的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原动力。不管是旅游业还是艺术雕刻行业,都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实现产业效益的增长。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不断加深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合作,为经济大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机遇,各产业要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发展就要在生存中学会进步,在进步中迎接挑战。

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产业,政府不断予以旅游灾后重建项目财政上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它的发展前景较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旅游业的市场效益日益增加,要实现长久有效的发展,必须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下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融合其他产业的特点,实现改革、变通。而艺术雕刻产业很好的满足了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只有有效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和互补,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行业发展、经济增长。

(三)社会条件

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基本的物质消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了更好地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人们已经从传统的物质消费需求转变到精神消费需求上来了。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人们工作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生存,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这也为旅游业和艺术雕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基础。

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条件也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人们休闲态度的转变。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使汉白玉艺术雕刻技术不断成熟和进步,突出其工艺性和观赏性;人们的消费态度变化也为汉白玉雕刻产业打开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汉白玉雕刻要实现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就要抓住机遇,在提供的良好社会条件基础上,充分融合旅游业的发展优势,打开市场、稳步发展。

五、结语

济时代的到来,对于各产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要使产业特点不断突出,就要积极融合其他产业,实现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宝兴汉白玉艺术雕刻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但发展前景广阔,若能有效融合入旅游业,在芦山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大背景之下,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自身的发展优势一定会取得可观的市场成就。

石材雕刻技术范文5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境内有一座黄山,横卧东西,状若银龙。满山汉白玉石洁白晶莹,宜精雕细刻。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世代相传的雕刻工艺,使曲阳成为我国有名的石雕之乡。

曲阳是怎么兴起雕刻的?对此有许多说法。有史料记载的是,曲阳雕刻艺术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西汉始,曲阳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曲阳县城南有座“狗塔”,据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纪念一只曾保护他逃出大火的义犬而征召当地石匠修建的。北魏时曲阳石雕中的佛像、石狮已独具风格。当时,全国各地崇尚佛教,大兴土木,修建寺庙,从而也促进了曲阳石雕中各种佛像作品的发展。曲阳石雕佛像造型庄重优美,面貌严肃威武,或慈蔼端庄,线条流畅,至今仍是传统的主要石雕品种。1953年,从古刹修德寺出 土文物中,发掘出佛像、金刚像等石雕作品200余件。在这些雕像的底座上,均刻有北魏正光(公元520-524年),东魏天平等年号和作者姓名。经查明,上述这些石雕作者都是曲阳县人。

唐时曲阳成为中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至元代,曲阳石雕已享有盛名,涌现出杨琼、王道、王浩等一批杰出的民间雕刻艺人。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阳石雕艺人杨琼因雕技精湛,被任命为总管。据记载,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

明清时期,曲阳石雕工艺更加精巧,清末曲阳人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以致"天下咸称曲阳石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派慰问团到革命老区慰问,曲阳石雕艺人把他们精心雕制的各种石雕,赠送给慰问团。后来,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兴建,天安门的修复,纪念堂的建造,赵州大石桥的重修等重大工程,都有曲阳石雕艺人参加。他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现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中的历史名人浮雕,也是由他们完成的。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

在曲阳,说到石雕必提及三个人。元代杨琼的“一狮一鼎”作为贡品得到元世祖高度赞赏,称“此绝艺也”;清末刘普治的“仙鹤”、“干枝梅”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自此“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现代刘东元,古老的石雕艺术在他手里焕发了新的活力,其弟子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继承了传统技法,并用锤子钎子谱写了石雕艺术的新篇章。

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三人虽同出一门,却走着不同的艺术道路。卢进桥将石雕、牙雕、玉雕、木雕技法融为一体,独创出剥荒、定型、雕琢、磨光、打亮相结合的镂雕技法;甄彦苍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洋雕刻技法,开创了曲阳石雕的西洋流派;安荣杰发明并运用"安氏放大法",将"哼哈二将"、广东三水卧佛、山东蒙山老寿星像等巨雕工程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曲阳石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曲阳县的卢进桥和甄彦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曲阳石雕艺术风格

曲阳石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千百年来,为适应时代变迁,一代代曲阳石雕艺人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将人物、动物、花卉、器皿等雕刻与建筑、园林巧妙结合,创造了属于曲阳石雕发展的辉煌历程,并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曲阳石雕艺术风格从整体上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注重神韵

曲阳雕刻艺人在创作时强调人物内心世界及情感的刻画,着重表达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气质,讲究人物间、人物与动物之间的呼应。中国传统艺术在选择“神似”与“形似”时,从来都取前者。具体反映在曲阳石雕神韵的造型中,即是不唯形似,去掉繁琐细节,抓住人的精神及结构的主旨,使用减法,以求造型在动态结构上达到传神的要求。因此,曲阳石雕的造型简洁、洗练,体态挺秀、舒展,丰盈圆满,线条流畅而生动。这一点至今在曲阳雕刻中仍能清楚地体现出来,如曲阳的观音雕像,衣饰、发型、手势、璎珞等变化繁多,但无论从外形怎么改变,其庄重、慈悲的精神主旨总能令艺人们所领会和把握。

(二)充分发挥线条在石雕中的作用

在中国,几乎各门类艺术都有“线”的表现。书法中的草、隶、楷、篆各种书体的文字书写艺术,都把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绘画从严谨的工笔到逸笔草草的写意,均是以线条勾勒为主要造型手法。早在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及各种图案的雕刻,已呈现出中国人在雕刻艺术中利用线条辅助造型的意向和能力。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上,将宴饮、乐舞、车骑等复杂场面及人物瞬间的动作、动物飞奔的姿态等飞扬流动的线条刻画出来,发展了阴刻、阳刻、阴刻阳刻结合等线刻技法,线条的表现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

纵观历代曲阳石雕作品,从秦汉时期用最简单的线条雕刻出古朴稚拙的石雕,到明清时期用精致的线条雕刻成的小型工艺品,都充分体现出线条的无穷魅力和概括作用。线条在曲阳传统雕刻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因线条作用造成的不拘泥于形体外表的空灵的空间感中,有着一种与西方雕刻的实在空间感大相异趣的美感。

(三)适形

“适形造型”是曲阳石雕造型的又一基本特点。如果说曲阳石雕作品的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及丰富的构图是艺人的巧妙设计,不如说是千姿百态的曲阳石料所提供的基本条件。原始手段的石料开采,无法控制石料体积的厚、薄、方、圆,这些异形的石料,正好可以使人们根据其形状展开丰富的想象。特定的立体形状限制了艺术手段的发挥。诗人歌德说过:“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石雕的创作正是在石形的限制下焕发出石雕艺人的创作与智慧,他们根据不规则石料的形状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翅膀,极大地发挥形象思维的能力,寻找表现对象的突破口,而后便挥动铁锤,一气呵成。

(四)灵活随机地并用各种表现手法

在中国的传统雕刻中,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常常不拘一法的混合并用在一件大型石雕中,如曲阳石雕中人像的头、手等部位为圆雕,而大部分身躯则是依附于石壁的高浮雕形式,衣饰等细部又是由线刻表现出来。同时,镶嵌、镂空等方法也时常被结合起来。

中国艺术融会贯通的表现手法,来自中国人整体把握事物的思想。既然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上就没有孤立的事物和现象,那么也就必然整体去表现一切。曲阳石雕融会贯通的表现方式,不仅体现在多种技法的混合并用方面,还体现在其构思之巧妙、设计选材之灵活等方面。

(五)深受民俗文化影响

曲阳石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诸多民俗事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深受其民俗文化的影响。曲阳当地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花会、乐会、曲艺说唱、戏剧等,再加上各种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从而构成了复杂的民俗文化体系。曲阳丰富的民俗文化对石雕艺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石雕的题材、内容、雕刻形式等方面。如曲阳传统石雕《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牛郎织女》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进桥根据《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创作的“三大仕”、“卧兽观音”、“坐兽观音”等。

(六)题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中国渐进发展的文化中,历史的发展始终夹带着原始文化的因子,故而远古图腾集体崇拜动物,以动物为祖先的意识得以继承,这样必然造成雕刻艺术中丰富生动的动物世界的形成。山水等其他景物之所以成为雕刻广泛采用的题材,显而易见也是人与自然未能分化的生活现象所致。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遗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雕刻名家。在曲阳,每个雕刻艺人都有讲不完的神话故事,而每个神话故事、美丽传说,都是启发他们进行创作的源泉。这种丰富的想象,这种理想的追求,这种人神合一、道佛合一的纯中国民族式的特点,大大扩展了曲阳石雕的题材范围,使他们走出了单纯的佛教题材,进而表达和塑造了中国古代传说中无数的人物和动物形象。曲阳境内黄山上“黄公庵”中的石雕遗迹,曲阳狗塔坡上残存的花草、鸟兽之类的雕刻,都显示了古代文化在曲阳石雕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作用。因此,观音、菩萨、天女、金刚、力士、龙、凤、麒麟、、狮、马等,这些人、神、天、地、兽之间的大融合,形成了曲阳石雕丰富的创作题材,进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雕刻题材的拓宽,是曲阳石雕艺术真正发展与成熟的标志。

卢进桥大师的雕刻艺术特点

当代曲阳石雕艺人把传统的浮雕、圆雕、镂雕等技法同现代透视学、解剖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这一时期曲阳传统石雕的代表人物是卢进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卢进桥是我国雕刻行业的一代宗师,他毕生致力于石雕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以发扬光大曲阳石雕艺术、为国争光为己任,其雕刻的《雄狮》、《嫦娥奔月》、《卧观音》等稀世珍品被世界许多国家博物馆收藏;全国许多地方的公园、广场、城市中心街景都留有他雕制的《天女散花》、《三大仕》等,多件作品被定为国宝永久收藏。

卢进桥大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8岁就跟随其二舅父刘东元学习石木雕刻,16岁时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石雕艺人,后来又到天津特艺厂学习牙雕。他精通木雕、牙雕,擅长石雕和佛像雕刻,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将牙雕玲珑剔透、木雕细腻入微、玉雕形象逼真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成功地运用到石雕上,把古老的石雕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在传统衣饰飘带的造型艺术上,采取了牙雕的艺术特点,将衣饰飘带远离主体,向一方向飘飞,并根据石、玉料质硬而脆的特点,利用衣饰飘带来回翻折与主体连在一起,克服了历代雕刻人物衣饰飘带紧紧粘在身上、死板僵硬的缺点,增强了人物衣饰飘带的动感。二是在传统人物发型、兽类鬃毛的造型艺术上,采取了有高有低、有疏有密、聚散结合的造型艺术,克服了历代传统人物发型、兽类鬃毛平坦规矩的弱点,增强了真实感。三是在传统人物的造型特点上,适当加大了人类某些部位的比例,既保持了传统人物雕像的古气,又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美感。

由于以上三大突破,便形成了卢进桥石雕作品“面部丰盈慈祥,发型真实感强,衣饰静中有动,体态比例恰当,形象古朴典雅、稳重大方”的佛教艺术风格和“有工有艺,形神兼备,仿古有古气,古中有美感,仿真有实感,实中有夸张”的艺术风格。

卢进桥大师雕刻艺术的另一大特点是:一不画稿,二不塑形,一把锤子,几根钳子,几把刀子,就能把死石头打成栩栩如生的活造型。这是他多年来在雕刻艺术道路上刻苦学习、研究与磨练的结晶。之所以这样熟能生巧,主要是他在雕刻方面具有三大能力和一大功夫。

(一)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熟练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特征,是雕刻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根据不同题材的需要,卢大师不但熟练掌握了历代人们的生活习性、服饰打扮,还熟练掌握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及政治、文化、经济状况,这些都是雕刻艺人需积累的必要素材,如果不掌握这些情况就会无从下手。否则,做出来的人物作品,就不会真实,就会失去时代感。

(二)构思能力

构思是大脑里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雕刻艺术跟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其产生需要先构思,通过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构思设计出作品的粗略模型,让艺术形象在心中逐渐孕育成熟,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卢大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在这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三)造型艺术

人体是一个高度精密的美的机体,是有思想的神灵之躯。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对人物动态、神情的刻画,揭示出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因此,人物造型的好坏、准确程度如何是雕刻作品的关键所在,来不得半点马虎。

石材雕刻技术范文6

关键词: 汉画像石雕刻技法 中国艺术 影响

汉画像石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不仅弘扬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雕刻技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汉画像石作为古代美术作品,着实功力不凡。其状人绘景十分逼真,凿牛刻马或工整细腻,或粗犷豪放,各有千秋。其笔法洗炼,刀工娴熟,可视为国画的先驱、版画的始祖。古代工匠们凭着长期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或特异形体的石材上雕刻出种种生龙活虎的形象。昭、宣时期至西汉末,汉画像石雕刻技法主要是阴线刻,另外还出现了凹面线刻。东汉早期是凹面线刻最盛行的时期,凹面深浅适度,外轮廓线清晰,根据不同需要而衬刻在轮廓内的点、线,既简练又准确。东汉中、晚期是汉画像石最辉煌的时期,各种雕刻技法均已齐全,并走向成熟,为后期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又进一步发展了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到了魏晋晚期汉画像石开始衰落,之后便尘封了近两千年,直到清朝末年才为人所知。汉朝正所谓“天下一统”、“四海一家”,处在这个大时代的造型艺术,随着社会统一的大趋势,由“分久”而至“合”,“各种艺术形式的物态化形式、媒介材料的差异性,使其中合中有分,而它们在传达审美艺术的功能上的共同性和交叉性,又使其分中有合”。[1]确切说是汉代国家统一的大气侯决定了汉画像石的综和性,其雕刻技法也不例外。它与中国民间剪纸、雕塑艺术、版画艺术、书法艺术、装饰艺术、泥模、糖人贡和泥玩具艺术等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对它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从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剪纸、雕塑、版画艺术等方面着手分析与探讨存在于汉画像石与它们之间的不为人知的某种联系与影响。

一、民间剪纸

汉画像石是以线为主的墓室石刻艺术,它像绘画一样,讲究线条,剪纸亦是,因而民间剪纸在一定意义上对汉画像石起到了文化意义上的传承。下面以陕北剪纸和徐州剪纸为例,来具体阐释这种传承轨迹。

李东风教授在其论文中指出:“画像石中表现牛耕、嘉禾、家禽、狩猎,以及表现戈射、收获、播种等场面,都以浅浮雕刻出情态动势的轮廓,删略了形体内在的一切细节,给人以深厚拙扑的美。狩猎、追逐、宴乐舞蹈、杂耍等形象,重在动态的表现,刻画出生动的富有动感的艺术形象。这种情态剪影造型方式被陕北民间剪纸继承了下来。”[2]“汉画像石以石刻为主,民间艺人又将刻制的技法应用于纸上,产生了‘刻纸’(其实也是剪纸的一种)。它是指一般用刀不用剪,多为彩色,常用以制作立体性的、较大的剪纸作品,如,闹秧歌时的‘旱船’、‘木马’、‘龙’等道具装饰,以及丧事中所用‘纸扎’的制作。制作时要先描画再以刀进行刻制,线条粗犷简洁,形象形态逼真,又不拘泥细节,善于艺术概括和夸张描绘,大胆追求神似,不失其真。一般‘纸扎’中的附件如碾子、磨、挑水的人、扫院的人、农具等都用类似画像石刻的方法,呈现浅浮雕的感觉。”[3]

另外,民间剪纸“生命树”与汉画像石中的“摇钱树”在雕刻技法上颇为相似,以树为主体形象,再辅以相应的图案,画面饱满,风格流畅,并有庄严、神秘的气息。“无定河边发现大量的汉代画像石,这些画像石高度地简洁,用剪影式的手法形象地将所要表达的对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黑白对比效果”。[4]这种视觉效果类似于汉画像石的阴线刻技法。“这种风格对安塞剪纸影响很大,简练粗犷、雄健豪迈,讲究大的效果,正是安塞剪纸特有的风格。其表现的题材和构图也深受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影响”。[4]

古城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都城。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反映在剪纸艺术上,徐州剪纸深受汉文化艺术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与汉画像石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关联。而在这么一个两汉遗存较丰富的地方,民间剪纸艺术家王桂英把这一特色发扬得充分透彻。她运用其独特的“在场艺术”方式(马凯臻语),对黑白关系进行大胆处理和把握。她的作品中时而会出现大面积的空白,时而在大面积的色块中不着一剪,时而又出其不意地在大面积的色块中镂出一些灵性的物像,使剪纸工艺简洁明快,画面朴实、大刀阔斧,保持了原生艺术的纯正品格。这种风格在徐州现发现的画像石中大量的出现,不能不令笔者思考一个问题:现存的民间艺术和古代文化之间的传承点在哪里,是如何跨越时代的隔阂,并且在怎样的境况下继承下来的。

郭沫若有诗云:“一箭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汉画像石和剪纸都是重骨法、略神气,重结构、略形状。在技法上,剪纸主要由阴剪和阳剪组成,阳剪以线条为主,保留造型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相互连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剪剪相连;阴剪主要以块面为主,它与阳剪恰恰相反,保留轮廓线以外部分。将轮廓线剪去,剪剪相断。这两种方法没有严格的区分,因此,我们所见到的大部分剪纸作品都是阳剪与阴剪的结合。极为巧合的是,阴剪与阳剪正好与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线刻类技法即阴线刻与阳线刻类似。由此,我作出了一个推断:剪纸艺术继承了汉画像石的“以其文化精神作底蕴形成简练、粗犷、大气”的特点。

二、雕塑艺术

上文从汉画像石线刻类技法角度分析了它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间的关系,下面将从汉画像石浮雕类技法角度出发,分析比较其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影响。

英国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在比较古埃及石雕与中国画像石艺术时指出:“中国艺术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状,而是比较喜欢弯曲的弧线。要画飞动的马时,似乎是把它用许多圆形组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雕刻也是这样,都好像是在回环旋转,又不失坚固和稳定的感觉。”[5]我对此深有感触,在对中国古代留下的诸多雕塑(佛道儒雕像)细致分析后更有深刻的认识,如此多的“曲线”在汉画像石上就如主题元素般时刻出现。关于“曲线”的认识,我认为这可能是汉朝人和古埃及人对自然认知上的差异,既有文化上的不同,又有现实的反差,在此就不详加叙述。

刘凤君先生曾说:“画像石产生于西汉,是中国造型艺术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目前,有些学者常把它们归在绘画类,是不对的。它们虽然与其它圆雕、高浮雕有区别,但它们仍是运用体积变异,有深度和高度的线条的流动,以及光和光影的处理等造成巧妙的艺术图象。所以,它们是雕塑艺术而不是绘画艺术。”[6]如是所说,汉画像石是以石头这种可刻可雕的材料加工而成的,由它塑造的形象可视、可触、可感知。并且雕刻出的形象具有一种石刻所特有的肌理――这是一种金属在石材上敲凿出的独特的金石韵味,或劈或凿或挑或磨。中国雕塑艺术便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汉画像石这种斧劈刀凿的冷俊之美。

中国是一个雕塑大国,几千年的时间沉淀了属于世界的雕塑艺术,勤劳的人民流传下了相当丰富的艺术财产,有圆雕、浮雕、纪念性群雕、建筑及器物的外观装饰雕塑等,如世界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充满崇高阳刚之美;汉朝的“马踏匈奴”展现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应物象形、随石附形”特点;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造型精华,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精髓,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从而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此外,中国雕塑的另一大特色“深沉雄大、浑朴古拙”也继承和发展了汉代画像石雕刻艺术的那种寓巧于拙的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塑造人物形象时,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神韵,通过大轮廓剪影式的雕画来表现。细节虽简略,但古拙简朴,夸张性突现了它们各自的特性,显示出一种豪放浑厚的风格。

三、版画艺术

鲁迅先生对汉画像石和版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撰写了大量的文章。版画是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胶版、铜版、锌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它与汉画像石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就像剪纸、雕塑艺术一样,从它们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代画像石雕刻艺术的影子。

第一,最直接的是,中国版画艺术的“版”就犹如汉画像石刻。

第二,版画有4种雕刻技法: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画。跟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即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相类似。尤其是凹版雕刻法中的古老的线刻法和浮雕法,线刻法即用实心尖刀,在铜版面上刻线,刻出的线明快而锋锐、版面精致而美观。中国现代黑白木刻版画与汉人运用的阴线刻造型在凹凸、平面化、纵横排列、层次变化诸多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原作拓印上也会出现异曲同工之处;浮雕法即让一部分版面深腐蚀,而且腐蚀的面积要大些,却不在上面滚墨直接放到凹版机上压印,纸面就显出浮雕式的无色花纹。这种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第三,版画中的一系列程序和汉画像石的复稿、磨光、剁纹、刻线、减地、凿点等雕刻形式体现出来的材料手法亦为接近,只不过版画家面对的是木板或者更加丰富的材料,而汉人面对的是石料而已。二者都是以刀,面向木质和石质,分别刻出了版味与石味,给人以美妙绝伦的艺术感受。

第四,刻刀是版画的主要雕刻工具,而汉画像石也是以刀在石面上进行创作。

第五,人们经常以拓片形式来欣赏和展示汉画像石,从某种意义上说,拓片本身就是以画像石为母版的“版画”成品。由此看来,中国版画艺术早已自觉不自觉地把汉画像石雕刻艺术当作了渊源与范本。郑振铎先生曾对其评价说:“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中国版画和汉画像石雕刻技法之间存在着许多互通互融的地方,正如艺术家郭希铨先生所说:“如果我们现代画家珍视创造,将现代版画称为创作版画的话,那么纵观汉画像石刻艺术全貌,毫无疑问也应当称得上是创作画像石刻,古代工匠艺人已经脱开传统艺术的程式局限,极大限度地流露出个人的审美意识和表现出自由洒脱的天性和灵性,这与我们现代艺术家所倡导与遵循的何其相似,这与我们现代版画的创作主旨又何其相仿。”[7]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历史的长河在滔滔不尽地向前奔流,淘尽了砂子,留给了后人灿灿的黄金。仅仅“艺术”二字就能让后人产生高山仰止的膜拜。本文主要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雕塑艺术、版画艺术三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着手,来研究探析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复杂多变,其独特的阴柔之丽、阳刚之美的雕刻技法被中国后世的许多艺术形式借鉴了过来,比如剪纸、雕塑、版画。当然像书法艺术、装饰艺术、泥模、糖人贡和泥玩具等皆与汉画像石雕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汉代国家统一的大气候决定了汉画像石的综合性。未来,这种趋势还将延续,我们应该继续借鉴这种技法,从而运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

参考文献:

[1]杨芳菲.艺术中的哲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7.

[2]李东风.陕北剪纸与汉画像石的比较.民族艺术研究,2006,(6):52.

[3]李东风.陕北剪纸与汉画像石的比较.民族艺术研究,2006,(6):53.

[4]方李莉.安塞的剪纸与农民画.文艺研究,2003,(3):125.

[5]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6]刘凤君.艺术考古学导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