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范文1

[论文摘要]介绍苯胺制造技术,并对各制造技术进行评述。

苯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由其制得的化工产品和中间体有300多种,在染料、医药、农药、炸药、香料、橡胶硫化促进剂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世界上苯胺的生产以硝基苯催化加氢法为主,其生产能力约占苯胺总生产能力的85%,苯酚氨化法约占10%,铁粉还原法约占5%。

一、硝基苯铁粉还原法

硝基苯铁粉还原法采用间歇式生产,将反应物料投入还原锅中,在盐酸介质和约100℃温度下,硝基苯用铁粉还原生成苯胺和氧化铁,产品经蒸馏得粗苯胺,再经精馏得成品,所得苯胺收率为95%~98%,铁粉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苯胺的产率。此方法因存在设备庞大、反应热难以回收、铁粉耗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设备腐蚀严重、操作维修费用高、难以连续化生产、反应速度慢、产品分离困难等缺点,目前正逐渐被其他方法所取代。

二、苯酚氨化法

基本工艺过程为:苯酚与过量的氨(摩尔比为1:20)经混合,汽化、预热后,进入装有氧化铝-硅胶催化剂的固

定床反应器中,在370℃、1.7MPa条件下,苯酚与氨进行氨化反应制得苯胺,同时联产二苯胺,苯胺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均在98%左右。该法工艺简单,催化剂价格低廉,寿命长,所得产品质量好,“三废”污染少,适合于大规模连续生产并可根据需要联产二苯胺,不足之处是基建投资大,能耗和生产成本要比硝基苯催化加氢法高。

三、固定床气相催化加氢

固定床气相催化加氢工艺是经预热的硝基苯与大过量的预热后的氢气混合,在触媒固定的反应器中发生加氢反应生成粗苯胺,粗苯胺经脱水、精馏后得成品,苯胺的选择性大于99%。

固定床气相催化加氢工艺具有技术成熟,反应温度较低,设备及操作简单,维修费用低,建设投资少,不需分离催化剂,产品质量好等优点;不足之处是单台反应器能力低,反应压力较高,易发生局部过热而引起副反应和催化剂失活,必须定期更换催化剂。

(一)工艺特点

硝基苯用合成气预热,氢气气混合后进入列管反应器;使用列管式等温反应器+堆床绝热反应器复合操作,反应放出的热量通过产生17bar蒸汽带出;使用铜催化剂,消耗为0.6kg/t;单套反应系统最大生产能力5万吨/年;需要大型氢气循环压缩机;带有脱水塔+轻组份处理塔、精馏塔+重组份处理塔、苯胺回收塔;精馏塔塔顶产3bar蒸汽;重组份的回收处理,轻重组份7kg/t。

(二)优劣势分析

1. 相对优势。固定床反应器操作稳定;原料硝基苯、氢气消耗较低。

2. 劣势。单条反应线最大能力5万吨/年;催化剂消耗高;需要大量的氢气进行循环,消耗蒸汽、循环水和电;蒸馏系统处理过于复杂;需要去除硝基苯中的二硝基苯,二硝基苯过高会引起催化剂中毒;催化剂更换时比较繁琐。

四、流化床气相催化加氢

流化床气相催化加氢法是原料硝基苯加热汽化后,与约理论量3倍的氢气混合,进入装有铜-硅胶催化剂的流化床

反应器中,在催化剂流化的条件下进行加氢还原反应生成苯胺和水蒸气,再经冷凝、分离、脱水、精馏得到苯胺产品。该法较好地改善了传热状况,控制了反应温度,避免了局部过热,减少了副反应的生成,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不足之处是操作较复杂,催化剂磨损大,装置建设费用大,操作和维修费用较高。

(一)工艺简述

氢气同合成气换热后,同硝基苯一起汽化升温,进入流化床反应,生成苯胺和水,经冷却、静止分离后为粗苯胺、苯胺水。苯胺水进入苯胺回收塔处理;粗苯胺经过脱水塔、精馏塔处理为合格苯胺。

(二)工艺特点

循环氢气同合成气换热;液-液静止分离;具有废水塔、脱水塔、精馏塔;单线能力大;反应器中安装有热交换束,该热交换束浸在流化床内。用水作冷媒,反应热用来生产蒸汽;催化剂需要再生,1-2月再生一次,再生时间月24-72hr;有废渣产生。 转贴于

(三)优劣势分析

1. 相对优势。国内技术成熟,投资费用低;触媒运行成本低。

2. 劣势。硝基苯、氢气单耗高,生产成本高;单条反应线最大能力7万吨/年;催化剂需要每1-2月再生一次,耗

时1-3天;生产产品质量随催化剂周期性变化。

五、液相催化加氢

硝基苯液相催化加氢工艺是在150~250℃、0.15~1.0MPa压力下,采用贵金属催化剂,在无水条件下硝基苯进行加氢反应生成苯胺,再经精馏后得成品,苯胺的收率为99%。液相催化加氢工艺的优点是反应温度较低,副反应少,催化剂负荷高,寿命长,设备生产能力大,不足之处是反应物与催化剂以及溶剂必须进行分离,设备操作以及维修费用高。

(一)工艺简述

硝基苯先被用作萃取剂从苯胺水中回收苯胺,然后经预热后进入反应器。苯胺料浆(含催化剂)、循环水、循环苯胺和氢气从底部进入,氢溶解在液体混合物中,和硝基苯反应生成苯胺和水。反应生成的少量焦油及催化剂从反应器侧线流出经催化剂稠厚器过滤后,催化剂回到反应系统。反应物以蒸汽形式从顶部带出,进入二级废锅、空冷器、水冷器冷却后,气液分离,合成液静止分离,粗苯胺通过脱水塔脱水后,进入席夫碱反应器处理低沸物,进入精馏塔处理高沸物。

(二)工艺特点

对氢气纯度要求较高,必须增加甲烷化反应器;使用精硝基苯萃取苯胺水中的苯胺;反应塔为立式、多级、柱塞流反应器,液相加氢;使用以碳为载体的钯、铂贵金属催化剂;反应生成的热量由反应物以蒸汽的形式从顶部带出;具有一套催化剂循环系统,需采购德国设备催化剂增稠器;可产中压和低压蒸汽;氢气、硝基苯投料摩尔比为小,过量氢气用小型氢气循环机循环;催化剂连续添加,不需要停车;脱水塔真空脱水;具有席夫碱反应器处理反应生成的低沸物;有废液产生。

(三)优劣势分析

1.相对优势:(1)原料硝基苯、氢气消耗低,单位生产成本低;(2)单套装置生产能力大,反应器可设计最大能力为30万吨/年;(3)反应器内部不需要机械搅拌,不需要大的氢气循环系统,氢油比低,排放时可减少氢气的消耗;(4)三废产生已达到了最低,接近了理论值;(5)省去了触媒再生时间,只需要较少的主要设备维修时间,运转率可高达98%。

2.劣势:必须增加一套甲烷化装置,增加投;使用贵金属催化剂,价格昂贵;贵金属处理系统复杂,设备较多。

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万能催化剂;反应类型;催化应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7-0063-03 中图分类号:Q554+.1 文献标识码:E

细胞色素P450是一类含血红素的酶,因其与一氧化碳的复合物在450 nm处有一特征光吸收峰而得名。P450是一种加单氧氧化酶,能使进入其活性位点并与血红素铁结合的氧分子的双键断裂,将其中的一个氧原子,加插到底物的氧化位点,使底物发生氧化。与那些有严格底物特异性的酶不同,P450能结合和催化分子体积不同、结构多样的底物,并能催化多种类型的化学反应。因而P450也被称为万能的生物催化剂[1]。P450酶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以及在药物代谢、激活、毒性降解等方面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受到多个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 3]。

1P450的分类与命名

P450广泛地分布在动物、植物、低等真核生物和细菌的体内。到目前为止,已经命名的P450基因序列总数超过10000个。依据氨基酸序列同一性的不同,将P450分为家族和亚家族。氨基酸的序列同源性大于40%的属于同一家族,大于55%的属于同一亚家族。家族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亚家族用英文字母表示。例如:P450 3A4, P450 2C9, P450 1A2等等,其中P450 3A4就属于P450第3家族,第3A亚族的第4个成员。

依据P450催化循环中电子传递链的不同,P450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I类位于细菌以及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这类P450要求铁氧化还原蛋白(ferredoxin)和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参与传递电子。II类P450结合于内质网上。这类P450直接和P450还原酶作用,由核黄素单核苷酸(FMN)参与传递电子。III类P450和P450还原酶融合成一个多肽,不需要额外电子供体,从底物接受电子。IV类P450能够直接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接受电子。

2 P450催化的化学反应

P450催化的一般反应可用下面的通式(1)表示:

NAD(P)H+H++O2+RHNAD(P)++ROH+H2O (1)

其中NAD(P)H作为伴侣蛋白,在P450催化循环中传递电子;RH为底物;ROH为被P450催化氧化后的产物。在P450催化的氧化反应中,分子氧被分开。一个氧原子被加到底物中,使底物氧化;另一个氧原子与质子结合形成水而释放。作为一个万能催化剂,P450能催化氧化多种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按照催化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P450催化的典型化学反应[4, 5]

2.1.1催化烃的羟化

催化烃发生羟化是P450催化氧化反应中最常见、也是最多的一类反应。例如:由CYP2C9催化的异丁基苯丙酸(布洛芬):

2.1.2杂原子氧化

催化氧化杂原子是P450催化反应的另一类型的重要反应。已经报道的能被P450催化的杂原子有N、 S、 P和I[4]。如2-(2-氨丙氧基)-1, 3-二甲苯被CYP1A2氧化成其羟化产物:

2.1.3杂原子脱烷化

通过羟化与杂原子连接的碳,生产一个不稳定的中间体,从而断裂杂原子和碳之间的键。例如:由CYP2C9催化氟西汀,脱去甲基,生成其羟化产物。

2.1.4环氧化

催化不饱和烯烃的环氧化是P450能催化的另一个反应。如:CYP2A13和CYP2E1都能催化苯乙烯生成7,8-环氧产物。

2.2P450催化的复杂化学反应

除了以上几种典型的反应, P450还能催化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4, 6]。

2.2.1氧化酯裂解

Guengerich教授研究组发现CYP2C11能催化氧化羧酸酯氧化裂解成酸和醛[5]。实验研究证明,这类反应实际和杂原子脱烷化有相似的催化机理。

2.2.2增环反应

增环反应是P450所催化的不太常见的反应。主要通过一个不太稳定的反应中间体,然后发生重排,生成稳定的五元环或六元环。例如:由CYP2B1催化N-(1-苯环丁基)-苄胺生成2-苯吡咯啉。

2.2.3成环反应

P450催化的成环反应需要其他反应试剂参与。P450首先催化氧化反应物,使其活化,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一个新的环。如由CYP2C9催化辣椒碱可以生成一个大环产物。

2.2.4芳香环脱卤反应

催化环境污染物的降解毒性是P450的功能之一。最近有研究组利用基因突变的CYP101A1催化降解六氯苯生成五氯苯酚。

2.2.5环偶联反应

来自天蓝色链霉菌CYP158A2可以催化两分子的淡黄霉素发生环的偶联,生成其二聚体产物。晶体结构也证实在CYP158A2的活性位点,有2个淡黄霉素分子同时存在。

2.2.6芳香环迁移

植物CYP93C在催化异黄酮的生物合成时,包含了芳香环的重排迁移。

2.2.7缩环反应

P450催化的一个不太常见的反应是缩环反应。研究发现, CYP3A4可以催化2,2,6,6-四甲基哌啶转化为2,2-双甲基吡咯烷。

3 P450的催化机理

P450催化氧化化合物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催化循环来完成。通过氧气和质子的参与,血红素的铁原子和氧结合,形成多个活性中间体来完成对底物化合物的催化。对P450的催化氧化机理,许多研究者都进行过深入地探讨。目前,一般被广泛认同的机理是在催化循环的最后一步,铁和氧形成一个卟啉-氧自由基正离子中间体[4]。这个自由基正离子中间体的活性非常高,具有强的亲电性,能夺去底物碳上的氢,形成碳正离子;或者直接进攻杂原子,使底物形成一个自由基正离子,紧接着氧与底物结合,完成催化氧化。该机理能解释P450催化的大多数反应,如碳的羟化、环氧化以及杂原子的氧化等。

但由于上述卟啉-氧自由基正离子中间体非常活泼,目前在实验上还没有得到证据证实其存在。另外,这种机理还无法解释一些P450催化的反应(如醛的氧化),因而有人提出了可能存在另外的机理。Newcomb教授就提出在P450催化循环过程中,并不形成卟啉-氧自由基正离子中间体,而是通过卟啉-过氧化物中间体来催化氧化反应[7]:

4P450的应用

细胞色素P450由于具有强的催化能力、催化化学反应的多样性、以及立体和氧化位点的高度选择性而受到化学、生物、药学等许多领域科学家的研究兴趣。利用其强大的催化功能,P450已经被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

4.1基于前药原理的药物设计和基因治疗

由于代谢稳定性和细胞毒性等方面原因,有些药物需制成其前药形式。通过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使其长时间发挥药效,或者在特定部位(如癌细胞)发挥其功能。P450由于其独特的催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前药设计和癌症的基因治疗。实验数据表明,氯沙坦代谢物E-3174比氯沙坦亲和力更高,半衰期也更长。氯沙坦的降压作用部分是其代谢物所致,其生物转化主要由CYP2C9和CYP3A4完成。抗疟药氯胍必须代谢成环氯胍,才能在体内发挥它的抗疟作用。参与这种代谢的主要是细胞色素CYP2C1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环磷酰胺是用于癌症化疗的一种前药,必须被P450激活,才能达到其治疗效果,但肿瘤本身并不能激活环磷酰胺。利用这些信息,David Waxman教授研究组将CYP2B1基因引入肿瘤细胞,并结合环磷酰胺化疗手段,结果显示能明显抑制肿瘤增殖,并有效避免了药物的毒性[8]。

4.2 作为药物靶标用于新药发现

利用P450一些特异性的催化反应,多个P450酶成为新药发现的新的作用靶标。例如:芳香化酶CYP19A在人体内特异性地催化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而过多的雌激素会导致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因而,有效抑制CYP19A的活性成为开发治疗乳腺癌一个新的途径。当前有多个CYP19A的抑制剂作为治疗乳腺癌的药物临床上市[9],这些药物主要通过其杂环上的氮与血红素的的铁形成配位作用,从而抑制CYP19A的活性。其他的例子还包括CYP51是抗真菌药物的靶标;CYP2A6则成为开发戒烟类药物的潜在靶标。

4.3制造重要化工原料和化学中间体

将P450优秀的催化性能用于工业化生产一直是P450研究者的努力方向。P450在这方面也显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靛蓝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工业上一直利用细菌表达的萘双氧化酶进行催化生产。研究发现CYP2A6是一个催化氧化吲哚成靛蓝的非常好的催化剂[10]。 通过随机筛选发现的CYP2A6突变体其催化活性更高。Meinhold等发现CYP102的突变体能从乙烷产生乙醇,尽管其催化活性不高[1]。

4.4先导物代谢性质预测与结构优化

P450是人体最主要的I相药物代谢酶。据报道,临床使用的约75 %的药物都由P450来催化代谢。因而在药物研发的早期,利用P450来预测药物先导物的代谢性质,尽早淘汰代谢性质不合格的化合物,或者优化其结构,改善其代谢性质。基于P450预测先导物代谢,一方面可以提高药效,缩短药物研发周期,节约研发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临床上可能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利用计算机模拟预测药物先导物与P450的相互作用是当前国际的研究热点[11]。通过量子化学、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等理论方法,预测先导物可能的催化代谢位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和结构优化,提高其代谢稳定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降低药物的毒性。

5结语

细胞色素P450的研究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正在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其本质。本文所综述的化学反应只是P450催化反应的冰山一角。相信随着现代化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和提高,越来越多的P450的结构、性质以及催化反应的种类将会被阐明和发现。利用P450强大的催化性能来为医药以及化学工业服务的实例也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Bernhardt R.J. Biotech.[J]. 2006, 124(1): 128~145.

[2]Shaik S, Cohen S, Wang Y, et al. Chem. Rev.[J]. 2010, 110(2): 949~1017.

[3]Ortiz de Montellano P R.Chem. Rev.[J]. 2010, 110(2): 932~948.

[4]Guengerich F P. J. Biochem. Mol. Toxicol.[J]. 2007, 21(4):163~168.

[5]Guengerich F P. Chem. Res. Toxicol. [J].2001, 14(6):611~650.

[6]Isin E M, Guengerich F P. Biochim. Biophy. Acta[J]. 2007, 1770(3):314~329.

[7]Newcomb M, Hollenberg P F, Coon M J.Arch. Biochem. Biophys[J]. 2003, 409(1): 72~79.

[8]Chen L, Waxman D J. Cancer Res.[J]. 1995, 55(2): 581~589.

[9]Hiscox S, Davies E L, Barrett-Lee P. Maturitas[J]. 2009, 63(5): 275~279.

[10]Nakamura K, Martin M V, Guengerich F P. Arch. Biochem. Biophys.[J]. 2001, 395(1): 25~31.

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水;催化作用;氢转移;氧气活化;过氧氢机理

1引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1].水与众多化学反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在水介质中进行,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化学化工生产中,水作为最清洁最普遍使用的溶剂[2],为无数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媒介;此外,水本身还可以作为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等.尽管水与各类化学反应息息相关,但目前人们对水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提供反应媒介上,对水在化学反应中其他作用的理解尚属有限[3].随着现代实验检测技术的发展及计算化学模拟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水的各种作用.其中,水的催化作用受到广泛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水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存在于反应体系中,除了人们熟知的溶剂形式或为了需要人为加入的水分以外,在其他一些非水环境的反应中,水的存在也往往不可避免,如反应物中会掺杂水分子、材料表面会吸附水分子、空气中有水蒸气存在、反应副产物会有水产生等,这些水的存在都可能起着重要的化学(包括催化)作用.近年来,有关水的催化作用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在气相体系中,Abel课题组[4]首次从实验上发现,水在OH自由基与乙醛的反应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从理论上合理地解释了水的催化机理.在液相反应中,水的加入可以明显促进Mukaiyama-Aldol反应[5],加快P450StaP氧化色吡咯酸(CPA)反应[6].在非均相催化反应中,Haruta课题组[7]研究了纳米金颗粒催化CO氧化反应,发现水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催化反应速率及催化剂的活性.Ojeda等[8]开辟了以O2/H2O混合物为氧化介质,用Au/TiO2催化剂生产环氧丙烯的新途径,水在反应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Zope等[9]在醇的氧化反应中报道了水可以通过O2+H2OOOH+OH反应使O2活化,从而加快氧化反应速率.根据本课题组及其他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气相分子反应、液相反应、固体表面反应3个方面对水的催化或助催化作用进行综述.其中,水在气相及液相反应中的促进效应被称为催化作用,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的促进效应被称为助催化作用.

2水分子在气相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水分子在大气中具有丰富的含量,约为13×1016kg[10].在大气中,水主要是以单分子或团簇形式存在[11],并与大气中的其他分子或自由基形成氢键络合物[12,13],从而改变大气分子的反应机理.为了探索水分子在大气反应中的催化机理,化学研究者在实验和理论上做了一些相关工作[14~26].下面将选择几个大气反应的示例,对水在气相反应中的催化机理进行阐述.

2.1水分子催化乙醛、硫酸与OH自由基反应

OH自由基在大气中普遍存在,作为一种重要的氧化剂参与在诸多大气反应中.其中,OH自由基夺取化合物中的氢生成H2O是一类重要的反应.乙醛是大气中一种常见的挥发性有机物[27,28],主要来自于人为和生物排放,同时也是一些高浓度芳香烃的氧化产物.在大气化学中,OH自由基夺取乙醛中的氢产生CH3CO+H2O,备受研究者的关注.2007年,Abel课题组[4]首次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水分子在CH3CHO+OH反应中的作用.实验发现,水分子的存在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理论计算表明,水分子的加入使OH夺取乙醛中醛基上氢的反应势垒从约0.08eV降到几乎无势垒(~0.01eV),证实了水分子起到催化作用.从反应过渡态结构(TS,图1)可以得知,势垒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引入使CH3CHO、OH、H2O三者通过氢键形成络合物,有利于OH夺取乙醛中的氢.在该体系中,水分子本身并没有化学键的断裂或生成,仅通过与反应物构建氢键相互作用起到了催化作用.水在OH夺取硫酸中氢的反应中起到了类似的催化作用.在大气中,约90%硫酸以H2SO4•••H2O络合物的形式存在[29].因此,研究水催化OH自由基与H2SO4的反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无水情况时,硫酸与羟基的反应存在单氢转移和双氢转移两个反应通道的竞图1OH自由基在水参与时夺取乙醛中氢的反应前络合物、过渡态及产物结构[4](键长单位为)(网络版彩图)争[30].当水分子存在时,硫酸、OH、H2O首先形成三体氢键络合物(C1和C2,图2),这两个氢键络合物的结合能较大,约为0.87eV[30],其中在这两个氢键络合物中Ha•••O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一定共价键的特征.在络合物C1的八元环结构中,由于强的氢键相互作用导致以下两种反应机理:(1)单氢转移机理,即OH直接夺取硫酸中的一个氢,水分子未直接参与氢转移过程,过渡态结构如图2TS1所示;(2)三氢转移机理,即硫酸中的氢转移到OH自由基上,原OH上的氢转移至水分子上,水分子中的H转移至H2SO4中的另外一个氧上,这3个氢的转移同时进行,过渡态结构如图2TS2所示.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这两个反应路径的势垒比无水分子时分别降低了约0.26和0.07eV,体现了水的催化作用.此外,水分子在HOCl+OH[26]及HCOOH+OH[24,25]反应中的催化效应在文献中也有报道.

2.2水分子催化SO3、H2COO的水化反应

水分子除了催化自由基与分子反应外,也能催化一些无机有机小分子的水化反应,如SO3的水化反应,SO3+H2OH2SO4.在气相中,SO3与一个水分子反应时,首先形成SO3•••H2O络合物,然后水分子中的H和OH分别加成到SO3的一个氧原子和硫原子上,形成硫酸分子.在这个反应过程中,过渡态相对于反应前络合物的能量约为1.00eV[31].当第二个水分子加入时,水分子通过提供氢转移通道,将反应势垒降低到约0.30~0.43eV[32].反应机理如图3所示:H2O(1)中的一个H转移到SO3的氧原子上,同时图2OH自由基在水参与下夺取硫酸中的氢的反应前络合物结构(C1,C2)及基于C1的过渡态结构(TS1和TS2)[30](键长单位为)(网络版彩图)H2O(2)中的一个H转移至OH(1)上,H2O(2)的OH加成到SO3中的硫原子上.在整个过程中,H2O(2)被加成到SO3上生成H2SO4,H2O(1)先消耗后生成,起到了催化作用.在催化H2COO+H2O反应时[15],水分子起到了同样的催化作用.由于这一过程与SO3+H2O反应极为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2.3水分子团簇的催化作用

当水气浓度较大时,水分子极有可能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水分子团簇而发挥催化作用.Njegic等[33]报道了水分子催化ONONO2+HClClNO+HNO3的反应机理,研究发现当单个水分子催化该反应时反应势垒为0.23eV,而当两个水分子参与催化作用时反应势垒接近于零.其原因是两个水分子可以更好地稳定过渡态结构,使反应势垒降低.Santoyo-Flores等[34]报道了水团簇催化Br2分解反应,Br2+(H2O)nHOBr+HBr+(H2O)n1(n=1~4).研究发现,随着水分子数目的增多,Br2的解离势垒由2.53eV(n(H2O)=1)降低至~0eV(n(H2O)=4).由此可知,水分子团簇对于气相反应的催化作用更加明显.Anglada等[35]报道了大气层中的臭氧分子可以在小云滴表面形成OH自由基,其中水分子既充当反应物也起到催化作用.纵观以上文献报道,水在气相反应中的催化作用大都体现在涉及质子转移的化学反应过程中.至于水分子团簇比单个水分子具有更优催化性能的原因,Vuilleumier等[36]指出,当水或其他含氢物种构建起氢键相互作用链时,一端的氢质子可以沿着氢键网络跳跃.如图4所示,由4个水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簇可以自然形成紧密的氢键作用链,一端的氢原子沿着氢键作用链几乎无势垒地传递至分子链的另一端,致使分子链的起始端形成OH,终端形成H3O+.在该反应体系中,中间两个水分子通过构建氢键相互作用链起到了加速质子传递的作用.这种氢质子沿氢键网络快速传递的物理本质可归结为质子隧穿效应.近期,Meng等[37]采用“针尖增强的非弹性电子隧穿谱”技术在实空间直接观察到了质子在氢键网络内的协同量子隧穿过程,为解释水分子团簇加速质子转移提供了有力证据.

3水在液相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水分子在液相反应中的催化作用在文献中的报道相对较少,主要因为水在液相反应中多以溶剂形式发挥反应媒介的作用,其催化作用往往难以被识别.下面将选几个典型例子,阐述水在液相反应中的催化效应.

3.1水催化甲酸分解反应

在实验上甲酸分解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反应现象,即在气相中甲酸主要分解生成CO+H2O,而在水溶液中甲酸主要分解生成CO2+H2.为了探讨水在甲酸分解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Akiya等[38]采用从头算及密度泛函理论等方法对以上两条分解路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无水情况下,甲酸分解生成CO+H2O的反应势垒明显低于生成CO2+H2的反应势垒;而有水分子参与时,虽然两条分解路径的反应势垒均得到降低,但后者降低更加明显,以致HCOOHCO2+H2成为主要反应路径.该研究明确指出,水在甲酸分解过程中起到均相催化剂的作用,不仅提高了甲酸的分解反应速率,而且改变了反应的方向(即选择性).

3.2水催化羰基化合物的水化反应

在羰基化合物参与的化学反应中,水对羰基化合物中碳氧双键的加成(或称水化反应)往往是反应的起始步或决速步[39].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单个水分子对碳氧双键的直接加成比较困难,一般需要另外一个或多个水分子协助完成.根据文献报道,多个水分子对碳氧双键的加成存在两种可能的机理,即协同机理和分步机理.在协同机理中,当一个水分子中的羟基亲核进攻羰基中的碳时,该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在其他水分子的协助下同时转移至羰基的氧原子上,如图5(a)所示.在分步反应机理中,氢转移过程并非一步完成,而会经过H3O+的中间体,如图5(b)所示.对于这两种机理,研究者一直未达成统一认识.2011年,曹泽星课题组[40]采用杂化团簇模型和高精度从头算方法,分别计算了两种机理的活化吉布斯自由能,并与实验值对照,证实了分步反应机理在动力学上具有更好的可行性.对于这两种机理,实质上只有一个水分子加成至碳氧双键上,其余水分子通过构建质子传递通道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3.3水催化色吡咯酸的氧化反应

水是众多生命生存的环境条件,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物体内,水除了提供反应媒介和作为生命物质本身化学反应所必需的成分外,还有可能发挥催化作用.Wang等[6]采用混合量子力学和分子力学(QM/MM)计算方法,并与实验结合,首次揭示了水在细胞色素P450StaP氧化色吡咯酸(CPA)反应中的催化作用.研究者根据X射线测定的P450StaP-CPA络合结构,得知两个水分子(Wat644和Wat789)可以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将反应物P450StaP、CPA、His250连接起来,如图6(a)所示.在此基础上,结合QM/MM模拟,提出了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roton-coupledelectron-transfer,PCET)活化CPA的机理,即CPA上的质子通过水分子和His250构建的氢键相互作用链转移至P450StaP,同时CPA反馈一个电子至P450StaP,实现CPA的初步氧化.在该过程中,两个水分子(Wat644和Wat789)和His250均未被消耗,通过构建氢键相互作用链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此外,在生物体内水对氢质子在膜蛋白中的转移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1~43].

4水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助催化作用

在现代化学工业中,90%以上的化工过程及60%以上的产品都与催化作用有关.而水在大多数催化体系中往往难以避免,即使在超高真空环境中也会有痕量的水气存在,以致近年来水气在催化体系中的助催化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44,45].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气-固催化反应示例阐述水在固体催化剂表面的助催化作用.

4.1水分子助催化CO氧化反应

20世纪80年代,日本科学家Haruta等[46]和英国科学家Hutchings[47]开创性地发现金颗粒缩小到纳米尺寸时,在CO氧化反应及乙炔氢氯化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这项发现在催化领域掀起了纳米金催化研究的热潮.为了探索纳米金催化活性的本质,CO的氧化反应得到了广泛研究[48~55].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水分的存在可以显著提高CO的转化速率[7,56~60].根据研究可知,在Au/TiO2催化CO的氧化反应中[57],水分浓度在3×103~10×103mL/L(正常反应条件下的水分浓度)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是0.1×103mL/L(几乎干燥)时的10倍左右.随着水分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随之增快,在~0.2mL/L时达到最大值,继续增加水分浓度,反应速率呈下降趋势.据推测过多的水分子会覆盖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从而导致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降低.Landman课题组[61]首次采用理论计算研究了水在CO氧化反应中的作用机理,催化剂模型采用的是非负载以及氧化镁负载的Au8团簇.反应式(1)~(5)描述了Au8/MgO(100)模型上有H2O存在时,CO氧化生成CO2的反应过程.H2O首先从气相吸附至Au8团簇(反应式(1)).H2O的存在有助于O2在催化剂上的协同吸附,共吸附能为0.4~0.9eV,大于二者单独吸附能之和.通过水分子和氧气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二者形成稳定的O2•••H2O络合物(反应式(2)).在CO的诱导下,水中的一个H原子转移至吸附态的O2,形成类OOH基团(反应式(3)),OO键长由自由状态的1.23伸长到过氧状态的1.48,使O2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活化.随后,气相中的CO进攻OOH的端位氧,生成CO2分子(反应式(4)),反应势垒仅为0.5eV.对于CO氧化反应,其决速步一般被认为是O2裂解产生活化的氧原子步骤.而此研究中由于H2O的介入,产生类OOH基团,改变了O2活化方式并且显著地降低了活化势垒,因而对加速整体反应速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CO夺取OOH中的一个O原子以后,H又反馈至原OH基团形成H2O(反应式(5)).从总体反应方程式中可以看出,H2O在整个反应中先被消耗而后又生成,起到了催化作用.近期,Saavedra等[62]从实验上获得了水在Au/TiO2界面助CO氧化的直接证据,并通过DFT计算提出OOH是CO氧化的关键氧物种.刘智攀课题组[63]对水在CO氧化中的作用也做了相关理论研究.他们发现,在无水的情况下CO的氧化需要通过3个步骤:CO+O2cis-OCOOtrans-OCOOCO2+O.三步反应的势垒分别为0.14、0.22和0.53eV.而在有水存在的情况下,CO的氧化只需两步反应:(1)CO+O2cis-OCOO,与无水时的反应类似;(2)cis-OCOO的直接分解,反应势垒为0.25eV.在这一步反应中,水通过形成氢键作用活化了cis-OCOO中的O–O键,使该键断裂成为可能.此外,水的参与使催化过程省去了一个基元反应,并且将反应势垒降低了0.28eV,从而加快了反应速度.胡培君课题组[64]在Au/TiO2(110)模型上研究了H2O在CO氧化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的机理.研究指出,H2O在TiO2(100)表面很容易分解成两个OH基团,OH的存在可以促进O2在TiO2上的吸附,并且有利于O2沿Ti(5c)通道扩散至Au/TiO2界面从而与CO发生反应.李微雪课题组[65]认为,H2O可以促进反应物在金表面上的共吸附.有关水在CO氧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还有其他实验与理论研究[66,67],在此不再赘述.

4.2水分子助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

2009年,Iglesia[8]、Molina[68]及Haruta[69]课题组,几乎同时报道了在负载的(亚)纳米金催化剂(Au/TiO2、Au6~10/Al2O3、Au/TS-1)的催化下,以O2/H2O混合物为氧化介质制备环氧丙烯(PO)的新途径.与传统的氯代醇、H2O2、H2/O2等氧化工艺相比,该类方法具有成本低、副产品少、环境友好、工艺简单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为了弄清H2O在丙烯环氧化反应中的促进作用,Haruta等[69]设计了以下几步实验:氧化介质只有O2时,几乎没有PO的产生;随后将H2O通入反应体系中,丙烯的转化率及PO的选择性明显提高;然后停止H2O的通入,转化率及选择性立即下降.再次通入H2O时,又继续上升.该实验清晰地表明,H2O在整个流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Iglesia课题组[8]的实验证实,C3H6+O2或C3H6+H2O作为反应物都不能产生PO,说明O2和H2O二者缺一不可.在反应体系中同时通入O2/H2O混合物时,UV-Vis光谱监测到333nm处有Ti–OOH吸收峰[69].通过原位检测发现,H2O的通入与OOH的产生密切相关,OOH可与丙烯直接反应产生PO.另有实验数据[8,69]表明,H2O在整个催化循环中并没有被消耗,仅起到了助催化作用.基于以上实验现象,本课题组[70]对H2O在丙烯环氧化中的作用做了相关理论研究.研究表明,在非负载的模型金团簇Au10和Au38上,共吸附的氧气和水分子很容易结合生成OOH和OH(O2(ad)+H2O(ad)OOH(ad)+OH(ad)),反应势垒只有0.18~0.26eV,这一现象与Landman等[61]的研究结果类似.此后,丙烯通过进攻OOH中已经活化的氧原子,生成环氧丙烷(PO)及OH基团.残留在Au团簇上的两个OH可以重新结合生成H2O和原子氧(OH(ad)+OH(ad)H2O(ad)+O(ad)),使H2O在催化循环中再生,水没有因为参与催化反应而被消耗,这与实验观测相吻合.整个过程中,水通过对氧气的活化加速了反应的进行.最近,本课题组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实时观测到了共吸附的O2和H2O生成OOH基团的过程,其研究结果正在整理发表中.

4.3水分子助催化醇氧化反应

刘智攀课题组[71]研究了苯乙醇在Au团簇上的选择性氧化反应机理.他们发现,由于强烈的极化作用,H2O的存在可以使O2在Au表面的吸附能增加到0.4eV,有利于O2的进一步反应.Zope等[9]在研究醇的氧化反应中,提出了O2在Au(111)表面与水反应的还原通道,即O2+H2OOOH+OH,计算的反应势垒为0.17eV,与我们的计算结果[70,72]相近.OOH可以与另一分子水继续反应OOH+H2OH2O2+OH,反应势垒为0.50eV.这两步反应中产生的OH很容易夺取醇中的氢生成H2O及醇的氧化产物.在此类反应中,H2O虽然参与了反应,但在后续的反应中又会生成,整个反应是一个自催化的过程.本课题组[72]最近对16种含氢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R–H(水、醇、有机酸、胺类、烃类、硅烷等)与O2反应的OOH机理(R–H+O2•R+•OOH)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化学研究.结果表明,OOH机理可以成为各类氧化反应的一个重要反应途径,值得实验科学工作者在设计和解释氧化反应过程中参考.除了水助氧气活化以外,本课题组[73]在甲醇的选择氧化反应中发现,水还可以与甲醇分子构建氢键相互作用链促进脱氢反应的发生,这一现象与水在气相和液相反应中的催化作用类似.如图7所示,单个甲醇分子中的氢转移至O2的活化能为0.91eV(无水路径),而当一个水分子参与其中时,活化势垒降至0.56eV.位于甲醇和氧气之间的水分子并未被消耗,通过构建氢转移通道起到助催化作用.

4.4水分子助催化甲醇合成及(逆)水气变换反应

1987年,Chinchen等[74]发现,负载铜催化剂表面图7甲醇在无水和有水时转移氢至氧气的反应势能图[73](网络版彩图)吸附氧对甲醇合成及水气变换反应有促进作用.最近,Yang等[75]研究了Cu(111)面上甲酸根加氢合成甲醇的反应机理.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在Cu(111)表面甲酸根的直接加氢不能生成甲醇;当Cu表面用O2或者N2O进行预处理后,甲酸根的加氢会有甲醇的大量产生.他们推测,Cu(111)上的表面氧或其衍生物会对甲醇的合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赵亚帆等[76]采用平面波密度泛函理论对Cu(111)表面CO2加氢合成甲醇及逆水气变换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OH是CO2加氢合成甲醇和逆水气变换反应的共同反应中间体,而水对COOH的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前面的实验[74,75],Cu(111)表面用O2或N2O处理后,所产生的表面氧与表面氢原子反应生成H2O,是反应初始阶段体系中H2O的主要来源.计算结果如图8所示.在有水存在时,CO2加氢生成COOH的势垒从无水时的1.17eV,下降到0.17eV,极大地加快了反应的速度.反应过程中,水上的一个氢原子转移到CO2的氧上生成COOH,同时表面上的氢原子转移到水的氧原子上.由于水与反应物、产物的共吸附,反应热也从吸热0.18eV,变为放热0.52eV.整个过程中,H2O起到了传递氢的作用,总体上并没有被消耗.由于水的作用,使CO2加氢反应更容易选择生成COOH,而非HCOO.COOH可以继续加氢生成COHOH,随后分解为COH,再经过3次加氢依次生成HCOH、H2COH、CH3OH,完成甲醇的合成.此外,水的存在会增强单齿HCOO的稳定性,这一现象与Miller等[77]的发现一致.Tang等[78]研究了CO2在Cu/ZrO2界面加氢合成甲醇的反应机理.他们发现,在Cu/ZrO2界面CH3O和氢原子反应生成CH3OH的反应势垒高达1.31eV,反应吸热0.71eV;而在Cu表面,CH3O的加氢势垒也有1.01eV,过高的势垒限制了此反应的进行.如果用水作为氢原子的来源,加氢反应的势垒降低到几乎为零,反应放热0.01eV(即近乎热中性).水的存在不但改变了此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而且改变了反应的热力学,促进了加氢反应的进行.水在固体催化剂表面的助催化效应不仅与反应体系有关,还与催化剂表面的特性有关.水分子本身可发挥助催化作用,也有可能在高温下解离为H和OH后发挥助催化作用,其详细机理将在后续的综述文章中阐述.

5结论与展望

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硝基苯 苯胺 气相加氢 加氢催化剂 流化床 再生 活化

中图分类号:TQ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010-01

前言

兰州石化公司7万吨/年苯胺装置采用硝基苯催化加氢法生产苯胺,所用的加氢催化剂为Cu负载在二氧化硅载体上的Cu/SiO2催化剂。此催化剂设计单程运行120天,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此前催化剂单程运行周期从未达到120天。在充分考虑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因素后,确定了最佳使用条件,并按此组织生产。最高使催化剂单程运行周期达到了133天。

反应原理是以硝基苯、氢气为原料,在硝基苯加氢催化剂(Cu/SiO2)作用下,将硝基苯还原生成苯胺和水,反应方程式:

1.生产中影响Cu/SiO2催化剂的因素

1.1 基苯质量

硝基苯中含有的苯、硝基甲苯和二硝基苯等对催化剂有害。苯进人流化床后,容易裂解而炭化;硝基苯中含有的少量硝基苯酚对催化剂亦有显著的毒化作用,使催化剂很快失活。

1.2 氢气质量

氢气中含有的Cl2会与活性组分Cu反应生成CuC12;含有的H2S中的S原子有未共用的电子对,能与Cu形成较强的化学键而使催化剂中毒;含有的S可以与Cu反应生成CuS,造成催化剂活性中心Cu永久失活;含有的CO会在催化剂表面析碳,导致催化剂活性衰退等。

1.3 氢油比

氢油比是指进人流化床中的氢气与硝基苯的物质的量比。氢油比太大会使催化剂受到磨损,流失严重,导致流态化质量恶化,影响催化剂的活性;氢油比太低,空塔速度降低,分布板的布气效果差,流态化质量和传热效果均不好,致使反应物结焦炭化、催化剂表面积碳和微孔结构改变,从而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

1.4 原料进床温度

原料进床温度太低,硝基苯不能完全汽化,部分硝基苯成雾状进人流化床内,会使部分催化剂粘结成块。原料进床温度太高,则硝基苯和氢气在通过分布板后与催化剂接触时就会发生十分剧烈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不能被及时移走,这时可能会发生如下反应:

C6H5NO2+4H2C6H6+NH3+2H2O ⑵

C6H5NH2+10H26CH4+NH3 ⑶

C6H6+3H23C+3CH4 ⑷

这些副反应生成的碳极易积累在催化剂表面,覆盖催化剂活性中心,减小催化剂的有效表面积,降低化学吸附率。

1.5 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过高,除表面积碳使催化活性下降外,还会引起副反应,影响加氢反应的选择性,并增加产物分离的难度。当反应温度超过280℃时,催化剂会出现树脂化现象;当温度超过285℃时会发生以下副反应:

C6H5NO2+4H2C6H6+NH3+2H2O ⑸

C6H5NO2+13H26CH4+NH3+2H2O ⑹

C6H6+3H23C+3CH4 ⑺

反应温度过低,硝基苯不容易完全汽化,部分原料与成品气体冷凝成的液滴浸入催化剂表面,既加快积碳过程,又会因热应力的变化引起颗粒破碎、粉化,导致催化剂带出量增加。

2.Cu/SiO2催化剂的再生与活化

催化剂再生是一个根据还原终点(硝基苯含量)确定的周期性操作过程。在生产中,积碳导致催化剂表面附着一层树脂状物质,氢气中的少量氧气将活性铜氧化成没有活性的氧化铜,催化剂活性下降,须要通过再生和活化使其恢复活性。

再生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式:

C+O2CO2 ⑾

2Cu-SiO2+O22CuO-SiO2 ⑿

2Cu-SiO2+O2+2H2O2Cu(OH)2-SiO2 ⒀

活化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式:

Cu(OH)2- SiO2CuO-SiO2+H2O ⒁

CuO-SiO2+H2Cu-SiO2+H2O ⒂

3.Cu/SiO2催化剂最佳使用条件

结合文献资料与生产实际,分析原料、设备和加氢还原工艺条件等影响Cu/SiO2催化剂活性的诸多因素后,确定了最佳使用工艺条件:

锅炉水pH值:8~10

硝基苯等级:一等品或优等品

新氢纯度:≥99.0%(体积分数)

循环氢纯度:≥90.0%(体积分数)

氢油比:1:(9~12)

反应中心温度:240~275℃

流化床密相段中心温度:250~270℃

活化维持温度:190~220℃

活化温升速率:30~40℃/h

再生温度:360~400℃

再生温升速率:≤50℃/h

实际生产效果:

催化剂单程运行时间(天)

2009.4.28~2009.8.4 97

2009.11.25~2010.3.4 97

2010.3.12~2010.7.26 133

2010.9.4~2011.2.3 129

2011.9.28~2012.1.21 116

2012.2.4~2012.6.28 122

2012.8.16~2012.12.10 106

2012.12.24~2013.4.10 107

4.结语

根据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组织生产后,苯胺流化床催化剂单程运行周期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并在2010年达到了创记录的133天(设计值120天)。今后应把开发活性高、选择性高、寿命长、损失少的催化剂作为今后催化反应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吴永忠 硝基化物催化加氢及其催化剂开发进展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0

[2]周莲凤,徐宏,杨根山.硝基苯催化加氢制苯胺的技术概况[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7,28(2):39―41.

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相转移催化剂;有机化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O615.4+2文献识别码:A

0前言

相转移催化剂可以使非均相转化为均相反应,加快了反应速率,缓和了反应条件,简化了操作过程,减少了副反应,从而提高了选择性,不论是实验室还是工业生产都很适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和应用。随着相转移催化作用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应用日渐广泛。

1相转移催化剂的种类及催化机理

多数的相转移催化反应要求催化剂把阴离子转移到有机相中,除此之外,还有些催化剂是把阳离子或中性分子从一相中转移到另一相中,按此不同,赵地顺等人将催化剂分为以下几种:盐类,如季铵盐等,它们发挥作用的是季或季铵阳离子Q+,Q+离子和试剂阴离子Nu-络合成离子对Q+Nu-,并利用这些阳离子自身的亲油性将试剂阴离子带进有机相;包结物结构类的相转移催化剂,如环糊精、冠醚以及近年来发展的杯芳烃等,这类催化剂均含有分子内的空腔结构,通过与反应物分子形成氢键、范德华力等,从而形成包结物超分子结构并将客体分子带入另一相中释放,进而使两相中的反应得以发生;开链聚醚类相转移催化剂,如聚乙二醇及其醚类等,与冠醚、环糊精类相似,它们也可以与客体分子形成超分子结构,不同的是开链聚醚类是“柔性”的长链分子,可以折叠、弯曲成合适形状结构与大小不同的离子配合,从而应用更广泛;其他类,如反相相转移催化剂、三相催化剂、离子液体、杂多酸类等。相转移催化剂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以盐类、包结物类、聚乙二醇类相转移催化剂为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的相转移催化剂也随之出现,如吡啶及其衍生物、过渡金属配合物以及手性相转移催化剂等。

以季铵盐为例,说明相转移催化剂的催化机理。一个互不相溶的二相体系,其中一相为水相,含有亲核试剂的盐类M+Nu-,另一相为不溶于水的有机相,其中含有与上述盐类起反应的有机反应物RX。季铵盐Q+X-既可以溶于水相又可溶于油相,当它在水相中接触到分布在其中的盐类时,水相中过剩的阴离子Nu-便与催化剂中的阴离子进行交换,形成Q+Nu- 离子对。其交换过程如下:

Q+X- + M+Nu- Q+Nu- + M+X-

水相 水相水相水相

要使PTC很好起作用,Q+Nu-离子对必须萃取入有机相。故必须具备如下平衡:

Q+N u- Q+Nu-

水相有机相

亲核试剂Q+Nu-一旦进入有机相,便与有机相中的RX发生反应而形成产物RNu。整个相转移催化过程如下式所示:

水相 Q+X- + M+Nu- Q+Nu- + M+X-

季铵盐 亲核试剂

----------------------------------------------------

有机相 Q+X- + R-NuQ+Nu- +R-X

目的产物有机反应物

在上述催化循环中季铵正离子Q+并不消耗,只起着转移亲核试剂Nu-的作用,在这里季铵盐起着相转移催化的作用。因此,只需要催化剂量的季铵盐,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上述反应。

2相转移催化剂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2.1盐类相转移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1.1取代反应

许多亲核取代反应在没有相转移催化剂时,反应很难进行;但是在合适的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就可以顺利进行,而且收率很高。如卤代辛烷和氰化钠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应,加热14天几乎没有反应,如果加入少量季铵盐,在室温下搅拌不到2h,反应就可以完成99%,降低了反应条件,提高了反应速率

2.1.2烷基化反应

烷基化取代反应包括碳烷基化、氧烷基化、氮烷基化以及硫烷基化反应,由于大多是非均相反应,应用季铵盐催化非均相烷基化反应,可以使反应顺利进行。如岑均达曾以烷基溴(氯)为烷基化剂、固体碳酸钾为碱、溴化四丁胺为相转移催化剂,相转移催化烷基化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使之转变为氨基酸,产率较高。

2.1.3氧化反应

中南大学的李小如曾研究了在季铵盐A-1:(C8~10H17~21)3N+CH3Cl-的作用下催化高锰酸钾分别氧化邻、对硝基甲苯合成邻、对硝基苯甲酸以及催化氧化邻对位氯代甲苯合成邻对位氯代苯甲酸的反应,考察了不同相转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高锰酸钾用量和反应体系酸碱性对反应的影响,并在最优条件下得到较高产率。

2.1.4还原反应

三乙基苄基氯化铵(TEBA)可用于杂环化学反应和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反应中,实际上在后一个反应中,季铵盐不是直接作为催化剂,而是与过渡金属生成配合物起催化作用,使得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可以被一氧化碳还原成芳胺:

ArNO2 + COArNH2

2.1.5加成反应

中南大学的李晓如还研究了季铵盐A-1催化二氯卡宾与环己烯的加成反应,实验证明,季铵盐A-1的催化活性要优于其他短碳链的季铵盐和聚乙二醇,并且在分离过程中不乳化,使产物易于分离纯化,为二氯卡宾与环己烯的加成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方法。

2.2包结物结构类相转移催化剂的应用

2.2.1冠醚类

冠醚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和配合性,相比于季铵盐与季盐,特别是在固-液相转移催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类反应中,反应物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此溶液与固体盐类试剂接触,当溶液中有冠醚时,盐与冠醚形成络合物而溶解于有机相中,随即在其中进行反应。常用的冠醚类相转移催化剂,环上原子数为18个,如:18-冠-6、二苯并18-冠-6、二环己基18-冠-6等。在有机合成中,冠醚的应用也比较广泛,也能发生类似盐类相转移催化剂的亲核取代反应、烷基化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加成反应等。

2.2.2环糊精类

由于环糊精具有疏水性空腔可以包结许多无机、有机和手性客体分子,形成主-客体或超分子配合物,因此其在超分子化学研究中成为继冠醚之后的第二代主体化合物得到广泛应用。纪红兵曾详细介绍了β-环糊精作为催化剂应用于液相有机合成,包括开环、脱保护、保护、氧化、还原、加成、置换等反应的研究进展。对β-环糊精的催化性能和反应底物选择性能进行分析,认为β-环糊精与底物的相互作用可有效地催化液相有机化学反应,提高反应选择性。

2.2.3杯芳烃类

作为第三代超分子主体化合物,杯芳烃在卤代芳烃的置换反应中具有优异的相转移催化性能,如天津大学的孟祥启等研究了杯芳烃在四氯对苯二甲酰氯氟化制备四氟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反应中的相转移催化作用,发现以杯芳烃作相转移催化剂使产品收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而且杯芳烃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可以回收利用,具有较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2.3开链聚醚类相转移催化剂的应用

开链聚醚类相转移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毒性小,合成方便,价格低廉,因此受到了较多的研究,它们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聚乙二醇和聚乙二醇二甲基醚,常用的催化剂有PEG-400、PEG-600、PEG单醚、PEG双醚以及PEG单醚单酯,可用于亲核取代反应、烃基化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制备等。

2.4其他相转移催化剂的应用

其他类的相转移催化剂如离子液体、杂多酸类、三相催化剂等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离子液体是由有机阳离子和无机或有机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或室温附近温度范围内呈液态的盐类;三相相转移催化剂(固载化相转移催化剂)是一类集高分子聚合物和相转移催化剂优点于一身的新型催化剂。如徐丹倩等研究了用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和相内反应催化剂,并利用四丁基氯化铵的相转移催化作用,在非均相的固相肉桂酸钾和液相离子液体/氯化苄体系中,在较低温度下高效地实现了肉桂酸钾和氯化苄缩合合成肉桂酸苄酯。李明强等曾以30%H2O2水溶液做氧化剂,以磷钼酸盐和其还原态的杂多蓝做催化剂,对苯甲醇进行催化氧化,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平伟军等以苯甲醛和丙酮为原料,在水-氢氧化钠体系中以聚苯乙烯-三乙醇胺树脂为相转移催化剂合成了苄叉丙酮,收率达92.5%。

3相转移催化剂的应用新进展

近年来相转移催化发展迅速,相转移催化与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的联用,以及相转移催化氧化脱除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

3.1超声相转移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近年来,超声波在相转移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备受重视,超声波之所以能够改善相转移催化反应,是因为超声波能够产生空腔效应,从而在两种液体之间产生很大的相交界接触面积,这就使溶解于各自液体中的活性离子的反应性随之急剧增加。超声波既可以提高搅拌作用,又可以降低反应的温度和催化剂的用量,使得相转移催化更有效、快速进行。凌绍明采用超声波相转移催化技术合成了扁桃酸,探讨了最佳反应条件下产品收率可达86.1%,比传统的苯甲醛法(50%~52%)和常规的相转移催化法(78%)都高。

3.2微波相转移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微波作为一种绿色技术应用相转移催化有机合成,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反应时间,而且具有操作简便、产率高、选择性好、产品易纯化等优点,已经涉及有机化学的众多反应。

3.3相转移催化氧化脱除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燃料油中的含硫化合物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燃烧后生成的SO2排放到大气中形成酸雨,酸雨是困扰全球的环境问题之一,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研究相转移催化氧化脱硫的意义重大。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相转移催化剂的类型及催化原理,主要对各类相转移催化剂在有机化学上的应用做了总结性的介绍。相转移催化反应因其所具有的独特优点而在有机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也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转移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各种优势将会充分发挥出来,其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大和加深。

参考文献

[1] Starks C M. Phase-Transfer Catalysis. I.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Involving Anion Transfer by Quaternary Ammonium and Phosphonium Salts [J]. J Am Chem soc,1971,93(1):195~199.

[2] 赵地顺.相转移催化原理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 沈广志,樊俊杰等.相转移催化技术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08,4:36~38.

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甲醇合成 催化剂 中毒 使用寿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甲醇市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国新建了一大批甲醇装置,在原料上以煤为原料逐渐成为主导趋势,技术上合成催化剂由高压锌铬催化剂发展到低温铜基催化剂而且在节能降耗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就目前各个甲醇厂的实际情况来看,触媒的使用寿命普遍比较短。如何延长触媒的使用寿命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合成气中的导致甲醇触媒失活的各种物质的毒性机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我们厂的触媒平均每三年换一次。采用的是:低压法甲醇气相合成工艺,催化剂主要是铜系催化剂。催化剂的组成均在以下基本配比范围内波动:Cu/Zn/Al=6:30:10(摩尔百分比)。

二、催化反应机理

催化剂是这样一种物质,它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但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固体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是不均匀的,只有表面上某些有特定的原子结构、电荷密度、几何形貌的部位对特定的化学反应才具有催化作用,这些特殊部位称为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在活性中心上反应物分子先是被吸附在其上面。被吸附的分子在活性中心表面进行能量交换,形成类似化学键的形式,从而削弱反应分子之间各原子间的化学键能,使分子变形而相互重新结合,完成合成反应;或活性中心与被吸附反应物分子构成配价健,而使反应物分子活化,并促使其在配位上进一步反应,最后转化为反应产物。

催化剂的活性与催化剂活性中心的面积、数量有直接的正比例关系。活性中心,是催化剂的核心点,与催化剂的组成、制作方法,粘结性、比表面积、晶格结构有关。

延长催化剂活性寿命主要取决于三方面:〈1〉催化剂的稳定性。〈2〉气体的净化程度、装置的清扫程度。〈3〉使用条件。

三、催化剂的中毒

我们厂低压法合成工艺使用的是Cu-Zn-AL系催化剂,该系催化剂活性高,选择性强,但活性温度范围小,对毒物极为敏感,容易中毒失活,导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硫化物〈2〉油污〈3〉超温烧结

下面分别对上述毒物的来源和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及防范措施作以粗浅的分析:

1.硫化物

1.1硫化物的形态和含量分布

硫化物是最常见的毒物,是引起催化剂活性丧失的主要因素。硫在天然气中主要是以单质硫和硫氧化物的形态存在。煤气化过程中,因制气工艺的差异,硫化物的含量和形态的差异也很大。我公司煤气中的硫主要是H2S和COS,占总硫的90%,有机硫占5~12%。

1.2硫化物对催化剂的毒性分析。

通常认为H2S和活性组分铜起反应,使其失去活性,其反应式为:

H2S+CuCuS+H2

气相中硫浓度即使低于1×10-6也会被催化剂吸收,并累积起来,使催化剂寿命缩短。某厂所作的一组对比试验,其中一套反应器,在催化剂上部装有高效脱硫剂,另一套少装或不装脱硫剂,结果表明,在充分脱硫情况下,催化剂活性下降非常缓慢,在39天的试验中,每升催化剂累计产甲醇936升,活性损失很少,还可继续使用。未脱硫试验组,13天后,空时产量已下降为0.22l/L,基本已失去了使用价值。由试验还可看出,催化剂只要吸收硫2.4~2.8%时,其活性下降率达57%。同样许多厂对使用后的废催化剂作了硫检测,也得到相同的结论:催化剂平均吸硫3~3.5%时,催化剂基本丧失活性。

1.3硫中毒的防范措施

提高前工序脱硫效率,降低原料气中硫化物含量。我厂使用的低温甲醇洗工艺,基本上可以控制总硫含量<0.1ppm(指标)。虽然是微量的,但对催化剂的毒害不容小觑。以一年来算,合成工段每小时进来十二万多气量,将有八十多方硫进来,建议操作净化人员精心操作,尽可能使总硫含量为未检查。另外为了及时,高效,实时监测气体成分中硫含量,建议安装一个H2S在线分析仪表。

2.油污的影响

油污沉积,堵塞催化剂活性中心,同时油污中可能还含有硫、氯等毒物。油污主要来源是离心式压缩机的油,为了避免这些油污对催化剂的毒害,操作中一定要控制好压缩机干气密封隔离气前后压差,保证隔离气的压力足够高于油压力。

3.热老化

铜系催化剂很脆弱,它对温度太敏感,高温环境可以促使铜晶粒迅速长大,加快活性中心的丧失。实验表明单纯的铜微晶在200℃的温度下,处理6个月,最小微晶粒将超过1000A。而如果将温度提高到280℃,同样处理6个月,最小微晶粒更大达10000 A。可见温度对铜催化剂的活性寿命有着巨大的影响。

防止热老化的措施:

3.1开、停车过程中,一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防超温。对于二期,升温还原过程中严格执行“三低”、“三稳”、“三不准”、“三控制”,而且确保两个合成塔同步进行。

3.2尽量使两塔生产负荷相同,不偏流。

3.3在触媒使用初期,低负荷生产,尽量降低操作温度,充分发挥、利用好催化剂的低温活性,热点温度最高不超过230℃,合成塔出口温度为223℃。升温时要控制升温速率≤20℃/h,如果合成塔A的热点温度比B塔的高,那么在A塔开工喷射器蒸汽量不变的条件下,给B塔多加点蒸汽量直至两塔的热点温度近乎一致,确保两塔稳步进行,也为以后给管网并蒸气打下良好基础。

3.4适当维持合成入塔气CO2含量3%左右,缓和反应热效应。

四、结论

合成气中存在的微量的硫化物、油污是催化剂中毒失活的主要因素,由于操作不当,主要是温度控制不当、频繁开停车对催化剂的活性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规程,严格控制操作指标,不断优化工艺,有效延缓催化剂失活,延长催化剂寿命。

参考文献

[1]陈敏恒,《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