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范例6篇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1

一、运用漫画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前提

1.教会学生分析漫画的方法。授予学生“鱼”固然重要,但授予学生“渔”更为重要。教会学生分析漫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漫画时首先要细观画面,分析画题,弄清画面表意;其次要透视直观,挖掘寓意,即要在弄清画面表意的基础上,挖掘其隐喻的本质含义;第三,要联想教材知识,以寓意为核心,发散思维,全面分析;第四,归纳总结,抓住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分析漫画,以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2.精选富有深刻内涵的漫画。漫画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现实性,一般都蕴藏了深邃的道理。但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它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道理必须覆盖课文知识点。首先,覆盖要有一定的广度。漫画的道理覆盖的课文知识要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或某一方面的多个知识点;其次,覆盖要有一定的深度。如果漫画道理太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三言两语就能说清问题,就达不到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但是,漫画也不能太深,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老虎吃天没处下爪”,极有可能挫伤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因此用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漫画,其覆盖课文知识点必须体现广度和深度的统一。

二、运用漫画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1.主体换位训练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在漫画中,主体一般有多个,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有的主体较容易为学生注意,有的会为学生所忽视,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就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不同的主体出发去观察和分析漫画。

2.角度转换训练。角度转换就是要求学生注重运用思想政治课中的经济、政治、哲学等不同方面的知识,多方位分析问题,而不是局限于单一学科的单一思维形式。它可以从某个主体出发,进行角度转换。

3.条件变换训练。

条件变换训练就是培养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另一种条件下,来正确认识该事物的方法,而不是“想当然”地去思考问题。 如在高二教材上册第104页中的漫画里,学生一般都认为篮板中间的那个篮圈就是重点、主要矛盾,在训练中,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改变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使他们的思维尽可能地向各种可能的方向变换。经过老师的启发,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在投篮游戏中,它可以规定投进中间的那个篮圈不算数,只有投进两边篮圈的才算数;还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投资者的资金投向哪个方面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不一定是中间的那个篮圈。因此,究竟哪个是重点、中心,就要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随大流、相当然。所以,条件的变换将会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变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运用漫画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关节点

运用漫画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关节点在于引导和启发。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就要使学生具备思维的流畅性。所谓流畅性,就是指思路畅通,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思维活跃。但有些学生在思考某一问题时,往往会受方方面面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他们的思维狭隘或思路闭塞,这时,老师恰当及时的引导和启发,就有利于学生打通关节点,使学生的思维能毫无阻碍地从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或其他更多的领域中去,这样就可能出现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新观点、新思想。在上述训练方法中,老师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出发,显然出现了一些新观点、新思想。因此,在关节点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四、运用漫画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综合复习政治高考内容。在政治高考复习中,精选寓意深刻的漫画,引导和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它既能较快地掌握高考知识点,又达到了锻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运用漫画来进行高考综合复习,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发散思维;小数数学;教学

思维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性、扩展性、想象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并进行训练与培养,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同时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昂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 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连环接一连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从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 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及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接过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即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

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发散思维 培养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 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 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 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4

一、创新思维训练法

就字面意义来讲,我们大体能够理解这个方法的含义:大体思路就是培养一个善于发现的习惯,善于在生活中找到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相同事物的不同点,并且发现生活中各事物的联系,以创新的视角来发明创造新的事物。下面介绍具体的方法:

1.求同

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脑海里想出四种完全没有联系的事物。比如一本书、金项链、一瓶可乐、一台电视。在我们睡醒的时候头脑里是很空旷的,这时进行思维的训练就好像新生儿一样,极大程度上锻炼了你的思维,使你的神经在昏昏欲睡中清醒过来。在你醒来想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抓住你的第一感觉,不用特意去想某个事物,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

这时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们进行分类,每两种事物都要能归到一类且与另外两类不同。比如:(1)金项链和电视属于贵重物品,书和可乐比较便宜。(2)书和电视可以承载大量的信息,戒指和可乐不能。(3)电视和可乐属于新兴事物,书和金项链很久以前就有等。

开始我们进行训练的时候会感觉很费力,这时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长时间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只要我们去想,就一定会找到。万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无论是什么联系,只要你能找到的就是。在这个训练中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要你自己能够解释清楚就可以。

每天早上就像这样对你想到的事物寻找共同点来分类,你的思维在一天之内都会非常开阔。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就可以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很容易找到,非常有助于我们创新。

2.求异

方法与求同恰好相反,类似于我们玩的找不同游戏。在一天之中去不断发现相同事物的不同点,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正如那些俗语所说:“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别人发表完观点的时候不要急于肯定回答,而是要想一想从你的角度来看的话是怎样的观点。人与人是不同的,你的观点不可能和某个人完全相同,只是你让你自己屈服于别人的观点,只去跟着别人的想法走,没有求异。求异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树立我们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

例如,有两家咖啡公司,一家依靠着自己历史悠久打出了“爷爷在喝,父亲在喝”的广告。而另一家咖啡公司另辟蹊径,找到和对手不同的一面进军市场,打出“年轻的一代,激情的一代”而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3.求合

求合就是在求同和求异的基础上将我们发现的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起来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中很多创新的事物都来自于多种事物的结合。

比如铅笔和橡皮,正是人们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在写字的时候用),所以有了铅笔上面的橡皮。二者结为一体使我们用起来非常方便。

求和的思维是创新的一个很高的境界,把不同事物的优点结合于一身发明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思维,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同样会用到这种方法将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无论做什么都是贵在坚持,创新训练也是一样,要想培养出良好的创新思维,就要每天坚持去做,坚持去想。只有这样,我们的大脑才能不断地开发,思维不断地创新,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全新的事物。

二、发散思维训练法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思维的训练要点如下:

一是把握好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关系。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向四面八方任意地层开想象时,也就是在进行发散思维。所以,我们在做发散思维训练时,应尽量摆脱逻辑思维的束缚,大胆想象,而不必担心其结果是否合理,是否有实用价值。

二是要注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要求,尽量追求独特性。当然,如果一开始产生不了独特性的思维结果也不要着急。从流畅性到变通性再到独特性,循序渐进,逐渐就可以进入较高水平的发散思维状态。

三是注意跳出逻辑思维的圈子。

四是根据不同情况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和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由教师统一掌握训练进度和时间,每道题以2~3分钟为宜。在课后自我训练时,时间可以长一些。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思维品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44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初中学生一般正处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阶段,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思维的训练,促使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必要,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是数学思维启发点

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教师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多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其一,设计一些具有多个解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质疑可能解,探究可能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二,教师还可以故意引入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惯性的犯错,在最后教师将正确答案指明出来,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从而在往后的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将更具逻辑性,更紧密,不断得到发展。其三,教师还可设计一些研究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究型问题具有提醒广泛,形式灵活的特点,十分适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二、发散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一)利用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类题开放型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二)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一题多变,发展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造思维品质的发展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各处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因此可提供一些一题多变的题目,使学生在寻求各种结果中,表现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思维的本质是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题目由浅入深,并多采用一题多变,由只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以上的开放型的变式训练。还通过题型的转换,力求通过填空、选择、判断、解答论证等形式的练习,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各种解题的方法。促进思维向着横向、纵向、逆向及发散等方面深入发展,从面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实践能力训练是思维的巩固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6

1 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3=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2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

3 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4 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