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例6篇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1

关键词:漫画教学 发散性思维 训练方法

就漫画教学而言,发散思维,即发散性思维,是指在漫画的构思过程中,根据已有的信息,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向外辐射(又称辐射思维),最大限度拓展联想思路,从众多的角度中,确定一种思维的切入点,再形成整幅漫画构思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漫画深受学生欢迎,但真正会画漫画的不多。由此,我就琢磨着“怎样让我的学生能画出漫画来”、“他们需要画什么、怎么画”。

一、漫画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1.美术老师对漫画教学本质理解的错位。

漫画归属于美术学习活动范畴,大致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漫画活动的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依《美术课程标准》而言:漫画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力表达的过程。美术老师过于关注对学生进行漫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导致漫画教学进入模式化,本质上是对漫画教学的错位理解,也就是对儿童的健康身心,以及富有创造力天性的摧残。

2.美术教师自身漫画能力的局限

如果美术教师自己无法理解漫画之道,缺少丰富的漫画经验,不懂得漫画的规律,在教学中一味儿走着单一的“欣赏+参考”路线,怎会领悟什么是自由抒发,表达个性和创意?也就不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又怎么能做好学生漫画创造性表达的引领者呢?

二、漫画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模式

1.几何图形联想

几何图形的思维训练是对基本形特征的记忆和表达,如教师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然后学生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经验来表达“像什么”,又或者在几何图形上进行添加使之超越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重新组合。

以简单的圆形为例(图1),学生沿着“像什么”去展开联想,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像皮球、像太阳、像月饼、像闹钟、像纽扣、像乒乓球……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出一连串来。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答案都是物体自身就具备了“圆”的特征,不同的是形态上的差异,平面或是球体。凡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学生一般只会表达“看什么”就“是什么”,至于“怎么看”往往会被忽视。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观察的角度去“这样看”、“那样看”,从而发现了一些局部具备“圆”的特征的物体,诸如锅、碗、杯、碟、瓶、桶等,又或者螺丝、铅笔、手指等,以及经过外力作用的瓜果蔬菜等物品的横截面。当学生的思维已有一定发散时,趁热打铁、层层递进引导他们进行更加宽泛的联想。

2.素材联想

素材联想是由某一人物、动物或其他物品而想起有关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通过思路的连接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事项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新的成果。

在三年级的漫画课堂上,笔者出示一张袋鼠的图片(图2),让大家说说“袋鼠妈妈有什么用处?”要求学生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起初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的问题,我便提示可以进行局部联想。马上有学生想到了袋鼠妈妈可以带着小袋鼠一起散步,一起跳跃,我便追问“为什么要一起?”,“因为袋鼠妈妈用口袋装着它”;有的学生想到了袋鼠妈妈可以参加跳远比赛,因为它有着两条强壮的后腿;有的学生说袋鼠的尾巴可以在跳跃过程中把握平衡,我都表扬了他们的明锐观察力。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却很有意思,他说“小袋鼠长大后不需要袋鼠妈妈的袋子了,就可以用来装东西了”。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育儿袋和和普通拎袋联系在一起了。随后学生便举一反三,分别以育儿袋、腿和尾巴为思维发散的中心联想到了浴缸、鱼缸、花盆、牛奶杯、升降机、秋千架、滑滑梯、绳子(拔河用绳)、扫把等。

3.命题联想

命题联想是创作者根据一个既定的题目或主题完成漫画创作的一种联想方法。命题通常只规定作品的内容范围,而不限制作品的形式和情节处理。因此,一个命题可以产生多种样式的作品形式。

小学生画命题漫画是“由外而内”,他们对事情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要表达的东西,只是为了交差。不像画家画漫画都会表达、抒发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或情感,即“由外而内”。美术老师就得投其所好地安排命题漫画的内容,让学生感觉一种亲近。在一节“一个爱唱歌的人”的三年级漫画课上,笔者从“看图说画”的游戏引导学生解读图3导入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我们来做个“看图说画”的游戏吧!

学生:……

教师:那你平时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吗?

学生:画完画,我的脸上都是五颜六色的油画棒。

学生:我给纸杯装饰,一不小心把水彩笔画在指甲上了,后来我还把其他的指甲也装饰了。

学生:陶泥课上,我会把自己弄得满身脏兮兮的。

教师:太有意思了!那你们觉得“一个刚上完音乐课的人”又有些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回教室的路上,我还在唱刚学的那首歌呢!总是忘不了。

教师:一路上都留下你的歌声。那路上的同学听了会做出什么反应吗?

学生:有时,他们会跟我们一起唱,因为他们以前也学过吧。

教师:是呀,你从嘴巴里唱了出来,人家从耳朵里听了进去,又从他的嘴巴里唱了出来。这就是一张有趣的漫画了。

(请一位画的好的学生画下来。学生会发现除了嘴巴张得很大,其他没什么特别的。)

教师:声音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我们一般不会画。但声音有很多种,就如音乐(没等我说完)

学生:可以画音符。

教师:你真聪明。(我立马添画上音符,学生恍然大悟。)

学生:我想到了一幅漫画:我在写作文,窗口传来美妙的歌声,结果我笔下写出来的正是这首歌。

教师:你的构思更好,因为你用上了漫画的“夸张”手法,你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声音和铅笔产生了必要的联系。

之后学生有进行了诸如“爱唱催眠曲”、“歌声很美妙或很刺耳”、“声音很响”等的发散性联想,他们举一反三,想到了好多的点子:清洁工人正在清扫一个爱唱歌的人留下的一路音符,;一个爱唱催眠曲的小姑娘把太阳下的一朵小花催眠了;一个唱歌唱得很投入的男孩被音符带上了天空(图4):一个爱唱歌的人为一群盲童铺下了一条光明大道……

4.续尾联想

不走寻常路线的漫画看点就在于“幽默”,且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四格以内的漫画短小精悍,风趣幽默,正迎合了我们小朋友的口味,也很适合喜欢漫画的初学者,从续画结尾开始,锻炼想象力,有助于寻求多个“正确答案”。本文图5就非常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续画联想。笔者在隐去了第四格画面后通过故事导读,请学生在画面中找出几个重要信息: 男孩(人物)、绳子(相似)、绕绳子(事情),确定事情因―根绳子而引起,继而从“绳子”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这是一根“什么绳子”、“来自哪里”、“有什么用处”等一系列发散性问题展开充分联想。有的关注它的材料,有的关注它的用途、有的关注他的形态,一根根五花八门的“绳子”(图6)创造了一个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在应试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三、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一般方法:

1)材料发散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图7)。例如:一根线条可以联想到的东西有很多,电线、风筝线、铁丝、铁链、绑发带、水管、铅笔……

2)形态发散法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例如:线条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又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折线、斜线、粗线、细线、虚线等;曲线又包括自由曲线、几何曲线、弧线、封闭线等;线条还可以分为粗线和细线,长线和短线,出于形态的差异,联想到的物品自然也就天差地别了。如上图,外圆环是一组从线条的直线形态进行发散联想而得到的事物,内圆环则是从曲线形态发散联想得到的不同事物。。

3)功能发散法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例如:一根线条的用途可以“辐射”出:做针织品、对物体进行捆扎或悬挂、测量长、宽、高,切开剥了壳的鸡蛋、搓脸等,又如袋鼠的尾巴、育儿袋也能发挥独特的功用。

4)组合发散法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在功能发散和组合发散的整合下,袋鼠的育儿袋不仅发挥了“装”的功能,还与浴缸、花盆、杯子等新事物产生了直接的联系,参见(图2)。

5)方法发散法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6)因果发散法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2.特殊方法:

1)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头脑风暴”,即若干人在一起商量,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困难问题的集会。民间认为诸葛亮是聪明人的典型,所以取做比喻。

2)假设推测法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漫画正需要这些或许能成为合理的构想。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虽然众多,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互相穿插,互相作用,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优化漫画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运用各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平时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

参考文献:

[1]程红兵 《发散思维创新、收敛思维创新与作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0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2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原则、方法。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怎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下面提一些初步意见,以请教于同仁。

一、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

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教学中的切入点很多:例1 已知p+q+1

二、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测定创新思维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例如:可以让初一的学生就零的内容展开联想,这样的练习,既复习了有关数学知识,又增加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对于冲破求同思维的模式大有好处,有易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2.引导学生做知识的整理工作,在整理过程中,对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等,解决具体问题时思路忽然开阔。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过程的多样性和多面性,是一种随机的思维。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它表示对问题能够迅速、全面、正确的做出判断,从而灵活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讲了一种类型的题目以后,教师往往喜欢用大量的同类型的题目给学生练习,这对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来说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因为在这种练习中,用的是同一思路、同一方法,解决的是同一类型的问题,这就容易产生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框架,造成心理上的思维定势。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绷紧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这根弦,经常在概念、法则、思路等方面做一些变式和变形的练习,做一些类比和对比的练习,以消除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4.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就是不拘一格地去分析、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出发,从数学教学的理念、语言、问题以及问题的条件、方法、情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拓展和发散,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究,从而拓宽解题思路,学会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材料,精心指导学生,通过实物感知、观察,并用听、闻、尝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去亲身感受,从而得到理性上的启发和联想,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更广泛。

5.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中促进发散思维的重要手段。

(1)以旧引新,恰当设置前提测评题,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设置悬念,即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

6.通过实验,增强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可以使几何图形与实物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逐步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并且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要制定试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很多教师看起来不起眼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所以要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注重实验教学与能力的培养,积极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加强学生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3

一、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发散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落俗套、多方位地思考,克服思维封闭性,从与问题相关联的结构中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并鼓励学生突破常规,跨越不同的单元内容,转化命题,构造模型,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思考来解答问题,这样就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而思维的广度又是指发散思维的开阔程度,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尔福特指出:“发散性思维具有三个特征:多端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即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就要对同一个问题,尽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常能取得拓思路,加大思维空间的效果,这也是训练思维发散能力的常用手段。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到问题的解决。数学学习和研究本来就是一种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更需要从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培养起创造性、发散性数学思维能力,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习惯与能力。这是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述解法不仅省时省力,更具有较大的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学会构造几何模型来直观描述一些教学问题,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通过数形结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4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意义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离不开思维。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数学能力中最基础、使用率最高的一种,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数学教学的效果。同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发散思维的特征也是相辅相成的。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多思路、多方面的思考问题,而不是一条路走到底;学会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思维训练,就会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策略

1.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使每节课形象、生动,让学生乐于思维;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巧妙利用新教材中的“做一做”、“试一试”,让学生主动参与,给出多种解答方法,引领思维向求异、发散推进。教师更要及时鼓励、表扬,激发学生认知兴趣,让学生以更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新知,形成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能力。

2. 突破定势,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了一种类型题目以后,往往喜欢用大量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这对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来说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因为,在这种练习中用的是同一思路、同一方法,解决的是同一类型的问题,这就容易产生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框架,造成心理上的思维定势。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绷紧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这根弦,在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讨论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已经习惯的解题思路排除在外,让其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进行思考,力求找到新的突破口;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消除思维定势。

3. 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变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变”的方法,对原题加以演变。如:改变题目条件、结论、变换设问角度……从而由一题发散成多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再练习、再提高的机会,让学生对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合理的思维发散,充分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广度。还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变换思维方向,对同一问题从纵、横、侧、逆等不同方向进行思考,思路开阔了,思维的发散性自然就提高了。

4. 发散提问,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发散性提问可以直接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对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提出。例如,改变题设条件,变换问题情境,进行问题重组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开放式提问,让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激起学生改变思考方向,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水平。经常这样发散性地提问,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逐步养成思维发散的习惯。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5

一、营造愉悦的发散思维情境,大胆开放教学过程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与学中,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有效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我大胆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在学生分析、研究过程中,我始终参与他们的分析与讨论,认真听取他们发表新意见,提出新见解,尊重学生差异,充分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各层次的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空间。教学过程的开放,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发挥聪明智慧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发掘教材中的“发散”素材,培养发散思维的积极性

发散思维的积极性指的是数学心智活动的快速敏捷,能在较短时间内连接到或表达出较多的信息。数学教材是采用综合演绎方式编写的,将数学知识归纳于严格的逻辑体系,这样的形式和体系对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有利于发展发散思维的因素被这种体系本身所掩盖。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发散”因素。例如: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同学们很快得到结论:平行。师:为什么?生答: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师:还有补充吗?生答: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生答:平行…不一定。师:为什么?生答: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那么这两条直线不平行。师:如果把垂直改为平行,结论如何?生答:如果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将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进行对比,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建立。

三、一题多变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技巧

发散性思维又是流畅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表面看来一般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的问题,是一个可以发展和发掘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精心策划、设计、组织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去。教师要尽力施展自己潜在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纵、横向的拓展,使之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发散源,让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提高能力,在变化条件、发散结论、改变形式、转换背景、适时引申中使题目具有开放性和幅射性,通过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发散中求异”,在“发现中求同”。既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又培养了归纳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领略解一题,有多法;做一题懂一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加强对课本上例、习题和数学命题的变换、延伸和拓展,有如枝叶蔓延,纵横交错,既可丰富学生的表象贮备,扩大思维的流畅性,又能促使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的面越大越好,使学生对原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知识间的联系就会得到强化,思维的创造性素质必将得以发展。

四、指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常规思维方法的同时,探索一些不同寻常的非常规解法

发散性思维更具有独特性,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对一些构思巧妙,条件隐蔽的问题的解决,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常规思维方法的同时,探索一些不同寻常的非常规解法。如数形结合法、构造法、代换法等。通过运用非常规方法解题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独特的发散,学会了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解决数学问题,既克服了思维定势的束缚和知识的负迁移,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因为发散性思维在思维内容上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深刻性;在思维方向上具有逆向性、横向性和多向性,所以,发散思维对推广问题、引伸知识等方面具有积极开拓作用。对例题、习题的条件进行发散,一方面可以提高数学问题的层次,另一方面又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层次,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通过改编题目条件或结论方法,充分运用了变化的观点,不断变换问题情景,使知识纵横变通,纵深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是运用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好方法。

五、激励学生“联想、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思维品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44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初中学生一般正处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阶段,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思维的训练,促使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必要,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是数学思维启发点

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教师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多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其一,设计一些具有多个解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质疑可能解,探究可能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二,教师还可以故意引入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惯性的犯错,在最后教师将正确答案指明出来,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从而在往后的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将更具逻辑性,更紧密,不断得到发展。其三,教师还可设计一些研究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究型问题具有提醒广泛,形式灵活的特点,十分适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二、发散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一)利用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类题开放型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二)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一题多变,发展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造思维品质的发展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各处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因此可提供一些一题多变的题目,使学生在寻求各种结果中,表现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思维的本质是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题目由浅入深,并多采用一题多变,由只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以上的开放型的变式训练。还通过题型的转换,力求通过填空、选择、判断、解答论证等形式的练习,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各种解题的方法。促进思维向着横向、纵向、逆向及发散等方面深入发展,从面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实践能力训练是思维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