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范例6篇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范文1

我们预测2011年1季度的消费增速在1.6%,大幅度低于2010年第4季度,这意味着短期内美国经济增速将放缓。欧洲央行加息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有限,美联储核心官员的表态说明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复苏还不那么放心。财政政策紧缩已经有了时间表,即从2012年开始财政赤字将大幅度减少,2011年的财政赤字将高达13990亿美元,2012年下降到10810亿美元,2014则要下降到5130亿美元,三年内累计降幅在60%以上。在财政刺激快速退出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可能会承担更多维稳的角色,2011年加息的概率较小。

欧央行加息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有限

欧央行加息拉开了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大幕,对美国货币政策构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决定时刻还没有到来,因为美联储决策的依据将主要取决于国内而非国际,同时特里谢的声明温和,意味着欧洲央行的加息周期将不会如疾风骤雨一般。

美联储副主席JanetYellen4月9日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表示美国经济复苏的现状尚不能支持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纽约联储主席Dudley警告不能对当前的经济复苏过于乐观。美联储的这两位核心成员的观点更能反映当前美联储的主要态度。美联储最关心的就业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是结构性矛盾重重,这两个领域的复苏将是异常漫长的。当前就业复苏令美联储谨慎乐观,而美联储最新的研究表明,QE1和QE2能够为美国增加300万就业岗位,这大约相当于2010和2011年新增非农就业之和。

必须承认,美联储和财政部一系列刺激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消费和就业市场,但是其代价是巨大的,其中之一就是通胀。自2010年11月美联储开始执行QE2以来,国债收益率和长期通胀预期均处于上升通道,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3.58%,长期通胀已升至2.57%,说明通胀预期已起。面对通胀形势,美联储可能更会像英格兰银行一样期待更多的经济复苏,而对通胀则保持容忍但密切监视的态度。

财政紧缩2012年开启

4月8日民主和共和两党最终就政府预算案达成协议,避免了美国联邦政府关门大吉的尴尬。对此事件,我们关心的有两点,一是美国政府对就业的重视,二是美国的财政紧缩将于2012年开启。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范文2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扩张型财政政策;经济发展

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什么是扩张型财政政策,自去年朱镕基总理提出我国要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时起,在经济理论界引起了争论,时至今日,仍未有统一的看法。其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利用各种财政手段调控经济的政策趋向。所谓的“积极的”,是指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在经济萎缩时采用扩张型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采用紧缩型财政政策,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态度是“积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和紧缩型财政政策均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这一点是必须首先加以说明的。

严格地说,从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渊源来看,积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的历史应当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但现代财税经济理论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型财政政策一般被认为是来自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参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正是凯恩斯主义者的极力主张,才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财政理论宝库的宝物的。后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对凯恩斯的理论有所发展,但其宗旨大致仍然不能摆脱凯恩斯理论的窠臼。

按照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财政政策通过调节总需求,发挥其调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下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财政学说为基础,按照既定的财政目标——赤字或盈余,通过税收、财政支出、公债等财政范畴和财政活动方面的相关手段表现出来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9世纪常见的中性财政政策已经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随着国家干预主义占据主要地位而退居次要地位,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成为政府刺激和抑制经济发展常用的财政经济手段。

从特征和产生的前提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产生,是因为国家采用干预主义政策,积极的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用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取代市场竞争那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所以,国家或政府干预经济和个人收入水平,既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前提,又是区别于“夜警”国家或政府的主要特征。

从积极财政政策的利用来看,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现代西方国家产生并被广泛利用,但由其特征和产生前提决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利用要早得多,也普遍的多。我国建国后,就一直运用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生活即生产(流通)和消费进行调控,且在各个经济时期都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保证了国家不同时期政治、经济任务的完成。但是,由于我们坚持的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思想,喊出的财政思想口号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好象没有采用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必然反对“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二者不存在二律悖反问题。只不过是我国以往实行的实质上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显得有些宽泛,没有西方国家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经济目的明确,而且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反对赤字财政,所以,一谈积极的财政政策,往往就是指西方国家刺激或制约经济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其实东西方国家都在积极的利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

从现代西方常用的积极财政手段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有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扩张型财政政策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和扩大政府购买,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劳动就业的增加;举借外债和发行公债,以及采用相应的降低利率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刺激生产和近期消费。紧缩型财政政策是指提高税收,减少转移支付和减少政府购买,配合提高利率增加储蓄、减少现期消费的通货紧缩货币政策,抑制社会总需求。西方国家由于经常爆发经济危机,失业问题一直是一大难题,所以,现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比较注重研究和采用扩张型财政政策。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危机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商品过剩,生产下降,企业裁员产生失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用财政政策刺激需求使之增加,因为只有需求增加才会推动经济增长。

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其结果不是减少财政收入就是增加财政支出,这必然带来财政赤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综合运用以下四条原则,即坚持年度预算平衡原则、经济周期预算平衡、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原则、机能财政平衡原则,适度发行公债和举借外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并要注意处理好充分就业、财政盈余与财政拖累问题。

需要说明的问题是: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并不完全相同。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内涵大小不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扩张的财政政策的内涵和调控目的也不完全相同。

相同点:

理论依据相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施行主体都是国家或政府;奉行的都是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学说,都主张国家要积极的关注整个经济活动,对经济过程进行干预。 不同点:

(1)理论内涵不同。积极的财政政策表示国家干预经济的态度,包括刺激投资和消费的经济扩张的(性、型)财政政策,也包括抑制投资和消费的经济紧缩的(性、型)财政政策;而扩张的(性、型)财政政策只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子集或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扩张型财政政策本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一个方面。除扩张型财政政策外,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包括紧缩型财政政策。

(2)对应关系不同。积极的(性、型)财政政策对应的是一般的(性、型)财政政策,而一般的财政政策包括消极的收人型财政政策、追求财政平衡的需求型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扩张的(性、型)财政政策对应的仅是紧缩的(性、型)财政政策。

(3)调控范围不同。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控面宽,不但包括直接的减轻经济活动者的国家负担、增加其收入,还包括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因而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社会性、经济性,而扩张型财政政策则仅偏重于经济扩张性。

(4)实质不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从财政政策施行者本身的指导思想和施为方针方面来讲的,重点反映的是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态度和在某种态度下要采用什么样的财政政策;而扩张的财政政策是从财政政策的运作形态上来讲的,是国家对经济运行采用鼓励、刺激措施以促进经济扩张的财政政策。前者是国家经济政策在财政上的总体的反映;后者是国家启动经济的具体对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范文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本质,在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里,差别不大。财政政策就是政府的钱怎么用。货币政策则是控制金融机构向社会放出贷款多少,规定贷款的利息是高还是低。虽然在不同制度的国家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质相同。但不同的领导人因为个性风格和学识素养而形成的执政风格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却是极为关键的。欧洲在2012年这个大选之年,因为领导人的更换而引发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动荡便是最突出的例子。

法国新总统奥朗德上任之后,主张便与前任萨科齐不同,他认为不能一味地靠财政紧缩政策来实现财政平衡,声称要采取刺激增长和扩大就业的政策,甚至要重审之前签订的欧洲财政契约。法国此前与德国共同的主张是催促爆发财政危机的欧盟国家采取紧缩政策,开源节流。因为萨科奇的任期结束、奥朗德的上任,德国也逐渐改变了口风,不再一味强调财政危机的各国要履行财政契约,在要求各国实施严格财政纪律的同时,愿意支持各国采取刺激增长的措施,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在一次公开发言中说:“德国过去几年的实践证明,实行削减赤字、促进增长的组合措施是有效的;两者并不对立,而是一个奖牌的两面。” 实际上,关于法国的财政政策,另外一位法国人、政坛重量级人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卡恩,在2011年就主张政府在财政危机期间,应获得更多的资金资助。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和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观点不同,2011年夏季,随着卡恩因个人问题被迫辞职后,欧洲总体走上了默克尔和萨科齐主导的财政紧缩之路。

希腊是欧洲财政危机较为严重的国家,2011年来,曾接受两轮救助和一次债务减记,但为了得到欧盟的救助,希腊政府被迫采取财政紧缩措施,实施增税、降低公务人员薪水。税收增加之后,自然会引发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高企、居民收入锐减。民主制度之下,民众自然不愿意再支持政府,总理帕潘德里欧于2011年11月被迫下台。在今年5月6日的议会选举中,左派政党联盟以反紧缩、不要欧盟援助的口号而异军突起,他们甚至声称将终止希腊与国际债权人达成的两轮救援协议。因为得到民众的支持,左翼政党联盟打破了新和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长达38年之久的轮流执政格局,成为议会第二大党。组阁过程中,左派政党联盟拒不合作,希腊被迫在6月17日重新进行议会选举。

法国和希腊选举中,民众的反紧缩呼声在2012年逐步成为政坛的主流声音,今年3月,欧盟12国领导人联名致函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呼吁欧盟优先致力于经济增长。这12国是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爱尔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典、波兰和荷兰。12国共同发声被视为“集体反叛”德国与法国所力主的紧缩政策,此举令欧盟“发动机”法德两国颇为尴尬。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范文4

无论是从世界各国治理通货紧缩的历史经验,还是从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来看,缓解和消除通货紧缩的措施,既要从相关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结构调整等方面入手,以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障碍,又要适时调整政策内容,特别是加大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以收到明显的政策调控效果。

一、调整财政投资政策的内容和方向,尽可能放大财政投资政策的即期扩张效应及中长期的维持与推动效应。

正如买方市场条件下的需求不足,将是今后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一样,当前的政府(财政)投资拉动政策,是在我国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特殊举措,不可能长此下去。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拉动”和“带动”,而不可能是包办或替代——对民间投资的替代。因此,如何放大财政投资政策的即期乘数效应,并为中长期投资需求的增长奠定基础,就成了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功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有利于化解通货紧缩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必须适时调整扩张性财政投资政策的方向和内容。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方面可供考虑的举措主要有三:

——适当缩小国家财政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直接(全额)投资规模,抽出部分财政投资资金,通过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多种途径,以吸纳、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一则可收到放大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之利;二则可把近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在必要而合理的规模上;三则还可为国家财政直接投资规模的逐步缩减,以及积极财政政策的择机转型创造条件。

——调整财政投资方向。去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将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以及与之配套的1000亿元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推动当年和近期的经济增长,无疑起了明显的拉动作用。但从中长期来看,过分强调不搞加工工业,特别是不投入技术装备工业和技术改造的做法,将对后续的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把财政政策的短期和中长期效应有机结合起来,须对财政投资方向进行适时调整。即除了继续进行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应有选择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对关乎工业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加工工业,特别是技术装备工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需求,予以更大的财政支持。其中包括通过实行结构性的税收减免、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政策措施,以定向支持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那些具有旺盛活力与关联、带动效应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基础性的技术装备工业的升级换代,为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冲出由于实体经济不发达和低水平所造成的市场疲软、需求约束和通货紧缩陷阱而创造条件。这样做,不仅符合我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方向,而且是缓解乃至消除通货紧缩压力的一项治本之策。

——发行专项建设国债,一方面减轻国家财政的债务压力,提高投资效果,同时可收到更好更大的政策扩张效应。所谓专项建设国债,简而言之,就是将此类国债的发行,以及项目投资、项目经营和还本付息等活动,建立在运用这些国债所形成的资产及其收益上,并最终以(国有)资产转让和经营收益,作为还本付息的财产基础和资金来源。这种做法,能收到刺激经济、减少财政债务负担、提高投资的资本化(资本金)程度、增加国有资产比重和控制力、优化经济和产业产品结构等多重功效。事实上,除了某些所谓“纯公共产品”之外,现有的许多财政性投资对象(如公路、铁路、机场等),都可考虑和试行这种投资形式。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发行了大量的专项建设国债,用于满足某些公共事业、公共工程和大型项目的贷款需要,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采取积极措施,加大财政政策直接启动消费需求的力度。

去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需求起了明显的拉动作用,但对最终消费需求的提升作用还有待加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卖方市场——短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直习惯于把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投资和生产上,亦即放在增加产品供给上,因为供给的“短边”约束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在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的条件下,需要刺激的重点则是消费需求,有效需求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刺激投资和生产固然也是在提供需求,但这只是中间需求,它究竟能对经济增长发挥多大的作用,究竟能否提高经济效率,则取决于最终需求的状况。正是有鉴于此,近期就应适时加大直接启动我国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力度。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方面的突出矛盾,就是广大干部职工的低收入、高支出预期,已成了扩大即期和中远期消费需求的一个严重障碍。理论和国内外的实践都充分表明,稳定人们的收支预期,尤其是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补贴,不仅是在经济紧缩期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而且其直接转化为即期消费需求的比例也最高、最快;定向增加对国家工薪阶层的住房补贴,不仅可以缓解现行低工资与住房货币化的尖锐矛盾,而且是使建筑业成为支柱产业的一个重要推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尽快建立,则是消除目前大多数人消费后顾之忧,消费心理不确定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然而,无论是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还是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都需要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在国家财政长期紧张的情况下,如何筹措这些资金,就成了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难点和焦点。从当前我国的现实出发,满足上述需要的筹资对策有:

——调整国家的现有预算安排。

改善低收入者的收入状况,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及其预期,充实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等,就财政支出属性而言,均属于经常性支出的范畴,因此如何扩大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来源,就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其中,可供考虑的一个办法就是调整现有的国家预算安排,即把近年来的经常性预算结余,不再转入建设性预算,而留作用以扩大经常性预算之需。这可称之为“调”。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挤”出一部分财政资金用来满足上述需求。

例如,配合市场化进程和政府职能转换,适当缩减政府的支出与投入范围;配合国企改革,逐步减少企业的亏损补贴;在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大力压缩各种形式的价格补贴;配合政府机构改革,以及支出制度的创新(如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压缩行政事业费支出等等。

——通过对国有资产存量的有效利用,“变”(现)出一块资金来支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例如,对大中型企业的“办社会”资产部分实行“”剥离“,一方面可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同时又间接增加了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障来源。通过对中小企业国有资产的多种处置方式,也可变现出一部分资金来满足类似的需求。

三、从速推进费税体制改革,是持续扩大内需、遏制当前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通过费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企业和农民的非税负担,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为提高城乡市场主体的投资——消费能力奠定基础。

我国人口中的2/3居住在农村,农民理应是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却从“七五”时期将近50%锐减至1997年的39%。其中,农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水平低下,可说是一个基础性的原因。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则是“苛费猛于虎”,大量侵吞和蚕食了农村和农民的有限收入。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尽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下降2.36%,但农民上缴的三提留、五统筹仍比上年增长了1.4%, 加上各种摊派和罚款,比交纳的税金还多出13%。

至于各类企业所承受的各种非税负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此只列举三个数字就可见一斑:一是据初步统计,近年来企业上缴国家财政的资金,仅占各种收费摊派的1/3 强; 二是近两年取消不合理收费26710项,涉及金额每年985亿元,相当于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两倍;三是在有些技术改造项目中,除按国家规定上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以外,还要交纳各种费用20多种,两者合计占总投资的30%以上!难怪不少企业扼腕长叹: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范文5

[关键词] 财政政策;中国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个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宏观经济运行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讲,也就是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下降。应对通货紧缩局面,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第二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此时应采取稳健财政政策,即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质就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2005年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现就两种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作用综述如下。 

一、积极财政政策 

1、实施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进而演变为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世界经济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作为亚洲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亚洲金融危机无疑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冲击。从当时国内经济情况看,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出现不足,居民收入增长放慢、失业压力增大;同时,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了我国出口不振.大大降低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发展阶段。面对这种从未出现过的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地做出了实施以增发国债、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刺激消费、扩大出口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是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三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四是规范收费制度,减轻社会负担,推动扩大消费。五是支持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 

 2、积极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近七年的时间里.在促进经济增长、调节供求关系和克服通货滞胀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大规模的国债投资不仅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而且抑制了通货紧缩。1998-2004年间,国债建设资金年均拉动经济增长为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gdp年均增长8.56%,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2)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财政政策着眼于短期需求管理和长期供给管理有机的结合,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通过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税收政策等措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一些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3)增加就业。七年来,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项目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共增加就业岗位700万-1000万个,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 

(4)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通过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性财政资金安排,进行了诸如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六小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投资经营环境,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使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总之,作为一项反周期宏观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恰当的,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相对平衡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负面效应 

但积极财政政策毕竟是宏观“反周期”操作,是适用于经济低迷阶段的一种政策。从2002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2003年国民经济终于走过由相对低迷向稳定高涨的拐点,gdp增长速度跃为9%以上。此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并带来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 

二、稳健财政政策 

 1、实施背景 

 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一是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2003年gdp增长9.3% ,2004年增长9.5%,部分行业瓶颈约束或资源约束的出现,表明gdp增幅已接近潜在产出水平。二是物价趋于上升。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2%和0.1%,2004年则分别上涨3.9%和2.8%。三是失业率升势趋缓。2003年全国城镇就业增加8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四是出现局部投资过热。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高了17.6%个百分点。当年投资率上升到42.3%,比2002年增加了3.1个百分点,接近于1993年经济严重过热时的水平(当时投资率为43.5%)。为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货币手段(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等)和行政手段等,以逐步控制经济局部过热的迹象。虽然2004年5~6月在宏观调控影响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在2004年7~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又出现明显的反弹迹象,增长率分别为31.4% 、26.3% 、27.9% 、26.4%。在国民经济已发生经济周期阶段转换和出现局部过热的形势下,如果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同时,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尖锐。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 、42%、18%和7.3%,特别是2003年中国gdp占世界的4%,但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7.4% ,原煤为31% ,铁矿石为30%,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说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项紧迫任务。二是国内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下降。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近年来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由于中国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断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因而伴随积极财政政策而来的公共风险也在加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增长很快。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财政政策的调整、转型势在必行。

2、可行性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它的可行性。表现在: 

(1)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带动了投资、信贷增长偏快,结构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势必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对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合时宜,应当适时转向。 

(2)从规避风险的迫切性看,也需要加快调整现行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主要是通过政府大量发行国债进行基础建设投资而实现的,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份依赖于国债的发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债的规模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仅长期建设国债累计额就达到了9100亿元之巨,而且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经济中积累了大量的或有负债,增加了财政运行的压力。 

(3)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已基本上走出通货紧缩期,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期,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上已有大量的资金在涌动,人们的投资意识在逐渐增强,足以缓和由于政府减少投资而带来的对经济的波动。 

 3、目标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目标的确定必须服务服从于国民经济宏观的总体要求。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必将有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4、主要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控制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 

(1)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 

(2)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3))调整结构,就是在对总量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 

(4)增收节支,一方面,在总体不增税负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依法征税,堵塞各种漏洞,把该收的收上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收尽收本身就是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体现配合宏观调控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总之,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中央确定了财政政策的取向,做出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以代替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符合现实的科学选择。 

三、展望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处在高位运行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实施以扩张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但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加快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消费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面临支持各项改革、支付改革成本的压力较大。因此,也不宜实施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因而“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前期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应用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制度。 

 2、运用税收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环保、循环经济等项目加大税收扶植力度;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项目的企业进行重税。 

 3、放开针对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高科技、环保、旅游等的投资。 

 4、及时推出物业税、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实用房的规模,切实控制房地产的投机,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稳定社会,提高其他领域的消费。 

 5、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稳定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坚决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6、转变城市居民就业观念、通过培训、发展第三产业、继续引导民资、吸引外资投资实业,努力降低失业人口率,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冯海燕.积极到稳健财政策的转型分析.中国林业企业,2005,72(5):37-39 

 2、金人庆.关于财政政策的几个问题.维普资讯http//,2-12 

 3、苏明,陈少强.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上海经济研究,2005,9:15-20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范文6

我国自1996年下半年起出现通货紧缩,至今已历时六年,仍未见明显缓解。六年来,有关于通货紧缩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人们纷纷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理论和对策建议。比较著名的如流动性陷阱说、流动性约束说、货币流动性不足说、流动性滞存说等。这里,对流动性滞存说谈一些个人理解和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匡正。同我国自1996年下半年起出现通货紧缩,至今已历时六年,仍未见明显缓解。六年来,有关于通货紧缩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人们纷纷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理论和对策建议。比较著名的如流动性陷阱说、流动性约束说、货币流动性不足说、流动性滞存说等。这里,对流动性滞存说谈一些个人理解和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匡正。 同“外汇”一词类似,“流动性”一词也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一种资产能迅速脱手变现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不会遭受价值损失的能力,其二是指货币与资金。流动性滞存一词中的流动性,取流动性的第二个含义,指的是货币与资金。凯恩斯在《通论》中讲的流动性偏好,即指对货币的偏好。 流动性滞存说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解释流动性滞存和通货紧缩。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出产品,经出卖得到货币收入,这一货币收入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最后到达欲以之购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手中,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使随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卖出,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货币量,与最初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量并不相等。设其他因素不变,若在数量上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出现了流动性滞存。流动性滞存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社会再生产因产品难以卖出而不能顺利进行。货币可滞存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各个环节,其形式则有家庭和企业的货币窖藏(因非交易目的而持有现金)、银行存差(商业银行存款额大于贷款额的差额)等。流动性滞存使货币供给量中当期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减少,形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并不是总货币供给量紧缩,而是由于滞存货币量增加,使当期实际上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紧缩。 至于流动性滞存产生的原因,流动性滞存论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经济货币化、金融市场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等,这些都是长期的、趋势性的因素,不会引起短期经济波动。第二,由经济体制、生产技术以及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的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导致国民总储蓄率上升,总消费率下降,消费不足制约了投资,使储蓄的资金不能转化为投资,在银行形成存差。第三,由社会经济体制、技术以及法律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人们预期不良、经济安全感减弱,自我保障和自我保险意识增强,人们缩减消费,增加包括窖藏在内的储蓄,人们投资更加谨慎,使资金滞存于银行。我国2000年前后的通货紧缩,就是由后两个原因引起的流动性滞存形成的。 既然通货紧缩是由流动性滞存形成的,那么,要想真正解决通货紧缩问题,就必须从引起流动性滞存的原因着手,先解决流动性滞存问题。流动性滞存论者认为,解决流动性滞存问题有治标与治本两种方法。 治标法就是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缓解通货紧缩。由于通货紧缩是由流动性滞存引起的,所以,在通货紧缩时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会遇到以下问题:(1)通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和企业”这一信贷渠道,难以迅速有效地增加货币供应量;(2)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中,会有很大一部分滞存起来,只有一部分在当期购买商品和劳务;(3)由于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不足,利率降低未必会使消费和投资增加。这些都使货币政策效果减弱。若此时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由政府向商业银行和居民发行国债,把滞存的货币量变为政府的国债收入,再通过政府支出,使之变为即期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同时,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从商业银行手中买入国债,发出基础货币,可实现增加货币发行和增加总需求的目标。即是说,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效果要好。但由于通货紧缩时,居民消费倾向较小,财政乘数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也不会十分显著。 治本法就是:⑴、采取适当措施,在不损害效率和动力的前提下,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如实现竞争机会均等化、扶助弱势群体、利用财政税收手段改善收入分配等。⑵、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游戏规则、增加经济生活的透明度、努力消除腐败现象、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 我国自1996年下半年起出现通货紧缩,至今已历时六年,仍未见明显缓解。六年来,有关于通货紧缩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人们纷纷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