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重建工作方案范例6篇

洪涝灾害重建工作方案

洪涝灾害重建工作方案范文1

关键词:山区 洪涝灾害 防洪减灾 对策

河池地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属云贵高原南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岩溶发育,洼地密布,素称“千山万弄”。全地区地形概貌是:9分山、7厘地、3厘水面和村庄,居住着壮、瑶、仫佬、毛南、苗、侗、水等8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境内有红水河和龙江两大流域,属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mm,每年到汛期都要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气候异常,生态失衡、人口剧增,洪涝灾害更有频发密现之势。特别是大石山区,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群众喜获温饱,却因一场洪涝灾害,温而复寒,饱而复饥,出现返贫。因此,对河池山区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其防御对策,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山区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历史重大洪涝灾害概况

据地方史料,1750年、1935年、1945年河池地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水。解放后几乎年年有水灾,特别是1970年、1983年、1987年、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发生了重大洪涝灾害。

1970年7月14日金城江龙江洪峰流量4550m3/s,洪水位为192.57m,达40年一遇洪水,造成街道进水1.5米深,112个单位受淹,城区直接经济损失达662万元。

1983年6月23日金城江发生建国以来第二次大洪水,洪水位为191.41m,受淹单位87个,经济损失达480万元。

1987年6月14日金城江城北二医院一带内涝,一片,受涝面积360公顷,损失100多万元。同日,东兰县城曲江洪峰流量417m3/s,达40年一遇洪水,街道一片,水深达1.5m,商店、民房、学校、单位被淹,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20万元。

1991年6月中旬刁江发生大洪水,日雨量达300mm,马陇水文站出现1946年以来最大洪水,洪水位为21.06m,永乐电站受淹,倒塌房屋1393间,农作物受淹面积226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50万元。同年6~7月,东兰三石至纳合一带,一片,内涝耕地面积达468公顷,受淹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淹设房屋416间,倒塌房屋22间。

1994年“6.13”特大洪水,龙江三岔水文站水位达111.3m,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都安县加贵乡金满村3000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三天三夜;罗城县双寨11个队3天时间,整个低洼地带滞洪库容就达5470万m3,水淹深达12m,一片,造成严重的外洪内涝,受淹面积765公顷,受灾农户938户,倒塌房屋3876间,4633人无家可归,受灾作物522公顷,减产粮食4000多吨,直接经济损失3724万元。整个地区因“6.13”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1.26亿元。

1996年“7.18”大洪水,罗城县融江河水位比1994年“6.13”洪水高7m,全地区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3.32万公顷,减产粮食14.79万吨,倒塌房屋5.13万间,214个工矿企业停业,铁路中断38小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44亿元。

1998年6、7月份河池西部发生内涝,大化县的六也至流水片被洪水浸泡两个多月,内涝面积615公顷,淹没房屋1250间,倒塌房屋45间,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损失粮食3600吨。

2000年6月11日宜州龙江出现131.14m洪峰水位,超出警戒水位4.14m,为建国以来最高水位,相当于三十五年一遇洪水,街道进水1米多,50多个单位受淹。同年都安县还发生了3起山体滑坡,造成16人死亡,17人受伤。

3 洪涝灾害的特点

3.1 季节性强

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4~8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8%左右,一般在夏季发生洪涝,多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生重大洪涝。

3.2 突发性强

由于山区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溪河狭窄,一旦暴雨,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洪峰,造成洪涝灾害。

3.3 局部性洪涝为主

根据1958年至2001年现有的气象和洪涝资料分析研究, 1~3个县同时发生洪涝的占总数81.9%,4~5个县同时发生洪涝的占总数9.6%,全地区性洪涝灾害占8.5%。所以,河池地区的洪涝灾害是以局部性洪涝为主。

3.4频发率高

河池山区的洪涝一般产生于大暴雨,日降雨量超过100mm或连续3天降雨量超过200mm,就可能引起洪涝灾害。据资料统计,1958~2001年共发生洪涝灾害157次,频率为365%。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平均每年发生4.5次大的暴雨灾害。

3.5内涝时间长、淹没深

据调查,东兰县的纳合、板坡、板华,巴马县的合康,凤山县的中亭、大化的六也、贡川、共和,罗城的双寨、下里等耕地面积达一万亩以上的连片弄场,淹没时间多数达半个月以上,长者达3~4个月,淹没深度达2~10米。此外,还有成千上万个小弄场属半淹没~全淹没类型。

3.6山洪诱发山地灾害

由于河池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遇暴雨,不仅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成灾,而且伴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岩石崩塌等山地灾害,形成多种灾害形式交织在一起。

3.7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恢复难度大

由于山洪、内涝、滑坡、泥石流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极度毁坏,农田被毁,粮食无收,损失巨大。而山区财政困难,灾后政府只能拿出钱来安排灾民的吃、穿、住问题,水毁修复难度大。

4 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4.1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

河池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湿度大,具有明显的山地小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mm。由于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一是降水量在年际间分配很不均匀,丰水年降雨量均值达1994.5mm,枯水年降雨量均值为1102.7mm,年变幅为891.8mm,丰枯年降雨量悬殊,年际变化大。二是降雨在季节上分配不均匀,降雨量多集中在汛期,一般4~8月份降雨量平均值为1020~1350mm,占全年降雨量的75~80%,年内变化大。三是降雨量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差异大。凤山县城至巴马甲篆一带、都安大兴至东兰武篆一带、南丹车河至河池拔贡一带、罗城龙岸至长安一带是四个暴雨中心点,年降雨量高达2200~2600mm。

4.2 地质条件差、地貌复杂

河池地区石山区占59%,土山区占30.7%,山高坡陡,沟壑密度大,地形地貌复杂。一是大石山区峰丛、峰林、谷地交错分布,漏斗、落水洞相当发育,地下管网立体交错,溶洞、地下管道易堵塞,造成排泄不畅,引起内涝。特别是在红水河上修建了大化、岩滩两座大水库后,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大化、岩滩水库分别使原来地下管道水位升高约37m和42m,减少了地下水再储空间,使原来无压流的地下岩溶管道变为有压流或由压力小变为压力大,使地下水力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排泄能力降低,造成岩溶低洼地、谷地在洪水季节发生浸没性内涝。据调查只要有一场降雨达100mm以上的暴雨,就会引起半个月之久的内涝。二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地表支离破碎,岩石,植被覆盖极差,长期侵蚀,岩性软弱,重力下移,易引起岩崩、滑坡、泥石流灾害。

4.3 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

山区人均耕地少,粮食产量低,人们不断开发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全地区2001年水土流失面积达6760.53平方公里,从而加剧了山洪、内涝、泥石流、滑坡灾害。一是森林被乱砍乱伐,矿山、石材开采不规范,陡坡垦植严重。二是人与水争地,挤占河道。三是河道设障增多,造成阻塞壅水,加剧灾情。

4.4 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调蓄能力差

河池地区的防洪工程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一是水土保持防治跟不上,涵养水源能力差。二是沟道防护工程体系不完善,河道下游缺少堤防保护,拦截、调蓄能力差。三是水库工程病险多,调蓄能力低。全地区202座,存在安全隐患25座,占12.4%,水库共有总库容4.04亿m3,防洪库容1.01亿m3,调节能力差,并且水库分布东部多,西部少,拦蓄能力存在不平衡。四是全地区11个县市没有一个城区设防,防洪标准低,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

4.5 防洪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

一是对灾害缺乏足够的重视。二是对山洪、内涝、泥石流防御措施不力。三是城镇、乡村规划缺乏防洪工程设施。

5 防洪减灾对策

河池地区的防洪保安工作坚持“以防为主,全力抢险,蓄泄结合,保安全,多蓄水”的指导方针,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对策。

5.1切实增强水患意识,牢固树立长期防灾减灾的思想

治水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活动之一,经济越发展,越要防治水患。山区的水患主要体现在水多或水少,防汛抗旱关键靠防范。因此,对洪涝灾害要确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做好“常备不懈,以防万一”的准备,坚定“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决心,不能存在半点侥幸心理,要采取超前性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建立健全防汛机构,进一步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责任制、分包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值班工作制度。

5.2工程防洪措施

5.2.1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山区特点, 水土保持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辅以能源措施和行政措施。生物措施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兴建谷坊、塘坝、地头水柜等拦沙蓄水工程,实施坡改梯地建设,搞砌墙保土,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能源和行政措施是以电代柴、以沼气代柴,严禁垦荒种植和滥伐林木,加强森林保护。具体抓好东兰县九曲河小流域治理、环江县龙岩野马河小流域治理、红水河河池上游段区域水土保持治理、红水河河池下游段区域水土保持治理4个项目建设,投资609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km2;抓好全地区85万亩250以上坡耕地还林还草工作。

5.2.2加快重点防洪排涝工程的治理

兴建防洪排涝工程是山区防洪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一项维系党心、民心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为此,地委、行署领导非常重视,列入议事日程,水电局也实地调查,编制了规划。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和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旱作物2日排完,水稻3日排完的排涝标准,对沿江河两岸的防洪排涝工程兴建以防洪堤为主,辅以抽排结合的工程措施;对山区内涝的排涝工程以兴建排洪渠为主,辅以打隧洞的工程措施。全地区11个县市需修建防洪排涝532处,其中,保护1000人或1000亩耕地以上的重点工程有83处,投资约3.1亿元。

5.2.3加强重点城镇的防洪建设

河池地区城区防洪任务比较重的有河池、宜州、环江、都安、凤山、东兰、巴马、大化、天峨等县市。其中,河池、宜州两市城区按50年一遇设防,其它县城区按20年一遇设防。9个县市的防洪规划投资达5.2亿元。因此,每年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尽快完善城区防洪体系,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5.2.4 加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

全地区202座水库,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群众上马兴建,属三边工程,质量差,隐患多。经过几十年运行,已老化严重,险病缠身,每年水灾,都发现新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发挥水库应有的调蓄作用。

5.2.5 建设一批以防洪为主的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

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库容大,调洪能力强,防洪减灾效益显著。因此,要加快龙滩水库和南丹塘仙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步伐,尽快上马下考、下桥和宝坛电站,提高下游的防洪能力。

5.2.6 加大山地灾害的防御措施

依法将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划为重点预防保护区,一旦出现危险症状,要果断组织群众转移,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对泥石流防治要采取“稳、拦、排、停、封、造”六个字对策,对滑坡防治要针对滑坡的成因、性质、发展趋势和危害“对症下药”,采取“避、排、减、挡、填、护”六个字对策。

5.3 非工程防洪措施

5.3.1 加快河池水利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

水利信息系统是一项采用现代化信息采集设备、通信工具、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手段,及时掌握水的有关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和水土流失,达到科学调水用水,水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因此,要逐步建立水利信息系统体系,为领导防洪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项目内容多,要分期实施,逐年建成江河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县市城区防洪指挥系统、洪涝旱灾采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

5.3.2 加强水文气象测报,强化通信联络,确保汛情、汛令及时准确传递

水文气象的预报和测报是防汛的耳目。因此,防汛部门要和水文气象部门建立报汛联络网,及时反馈水情、雨情信息,为领导防汛决策提供依据和保障。通讯工作是防汛的生命线,没有通讯,防汛指挥调度就形同虚设。因此,必须建立各级防汛调度通讯网、水库通讯网,保证汛情、汛令畅通无阻。

5.3.3 加强法制教育,依法治水,依法防洪

目前,河池地区许多河道遭到盲目侵占,在河堤上取土,在河滩上修建房屋,种植高杆作物,向河床倾倒废渣垃圾,特别是南丹和环江一些选矿厂乱排放废水、矿渣,不仅污染了河道,而且很大程度降低了河道的行洪排涝、调节洪水的能力,造成不应有的灾害。为此,必须加强《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依法治水,依法防洪,加强防洪设施管理,明确划定水域界限,严格禁止侵占,以利防洪、防汛。

5.3.4 加强工程管理和水库科学调度

工程管理不善,往往是造成水库失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加快水利工程体系改革,把工程效益、工程维修和工程安全落到实处。小型水利工程可采取租赁、拍卖或股份制形式由私人管理经营;较大水利工程经营要建立责权利明确的运行机制。同时,汛期要加强水库科学调度运用,病险水库运行方案要确保安全度汛,洪水时要优化调度,错峰削洪,避免或减轻灾害。

5.3.5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防洪抢险预案

防洪预案的制定和完善是配合防洪工程整体标准不高的一项重要措施。编制防洪预案的目的,一是确保工程安全,二是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才能争取主动。为此,要依据洪水特点、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洪水,制定不同类型的防洪抢险预案:水库预案、河道预案、城镇防洪预案。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标准、指挥机构、物资调度、人员转移、抢险队伍、防洪调度措施等。

洪涝灾害重建工作方案范文2

关键词 防洪减灾;传统方法;高新技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与资产不断增加,即使发生同等规模的洪水,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是防洪减灾的主要目标。自从工业化以来,治河手段迅速提高,对洪水的调控能力显著增长,曾一度助长人们战胜一切洪水“人定胜天”的信心。但是当美国所兴建的水库库容相当于多年平均年迳流总量的60%的时候,水灾损失却依旧在不断增长。反思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必须努力适应自然,因为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己不能也不需要控制所有的洪水,但可以采取控制措施,也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如今这一认识又转而成为世界治水的主流派,被各国普遍接受。当然各国之间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社会状况也差异较大,在具体实施方面,又有各不相同的办法。

一 社会化防洪减灾体系之构想

1、提高工程防洪标准

(1)尽先安排经过论证的重要控制性水库建设和病险库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对削减洪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设想,在今后50年内全国水库总库容增加到1万亿立方米,达到可调蓄50%径流总量的目标是需要的。水库除调洪外,还有发电、灌溉、供水等多种效益,在水库上投资可谓一举多得。

(2)加固加高现有堤防。我国江河堤防绝大多数是土堤,是精华地区的防洪安全屏障,是防洪的重点工程手段。

(3)蓄滞洪区的运用和管理。垒国防洪规划确定100座蓄滞洪区,颁发了蓄滞洪区管理条例。但地方从发展经济出发,并未强调对蓄滞洪区的人口和经济实施必要的控制,以致有蓄滞洪区而难以启用。蓄滞洪区削减洪峰比临时决口的功效成倍增加,损失成倍减少,甚至在发达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防洪手段,因此,必须在强化管理和研究适当的开发方式方面下功夫。由于我国的江河洪水变幅较大,因此,蓄滞洪区在防洪工程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防汛抢险实用技术现代化研究‘98洪水显示出部队在抢险中的重大作用。而对于一般汛情,地方抢险突击队的组织和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堤防战线长,现场交通、电力条件差,普遍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困难,‘98抢险主要还是应用传统技术。因此,总结传统技术,同时应用现代设备、材料、工艺加以改进和完善是捷径之一。

(5)城市防洪中的雨洪排泄和利用。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和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不透水地面使水灾损失急剧增加。为改善城市防洪排水条件并结合水资源利用,应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灾害防御与水环境治理一起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将城市绿地高程降至下水道进水口以下,对于排洪和储蓄地下水有显著的效果。

2、调整社会以适应自然的减灾措施

这是针对洪水灾害社会属性的减灾对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环境建设发展与增长不能以透支生态环境为代价。加强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不单是防洪的需要,也是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改善中国大陆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东、中、西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基本保障。

(2)预留洪水的容身之地,退田还湖,湿地保护。实施的关键在于居民的妥善安置,因此必须科学地论证,细致地安排。适度退田应有标准,例如:以农田丰歉为准,近10年中有一半以上年份遭灾者还湖;以综合效益为准;以是否妨碍行洪为准;以湖泊淤积趋势为准等。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必须以全局利益为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3)加强法制建设以规范垒社会共同承担防洪义务。由于洪水灾害影响巨大,牵涉不同地区的安全和利益,有些防碍和削弱防洪运用的因素是水利建设本身所无法解决的,需要部门之间的配合,地区间的协调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因此尤其需要以法来统一协调各方权益和维护整体利益。在减灾社会化的推行中,需要依法办事。

(4)改进科学决策历史表明,治水方略的得失与资金投入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关。而决策的科学化对治水成败更有广泛的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方针、政策和法规方面系统的宏观研究。事实上,作为科学决策基础的宏观方针政策研究在我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 防洪减灾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防洪工程标准还不能一时达到较高标准,因此通过非工程措施达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更属必要。随着现代通讯、计算机、风险管理等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在防洪减灾中也出现了全新的技术方法。在这一领域我国尚处于较落后的局面。因此,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可大大提高我国防洪减灾的能力和水平,投资少而效益大。

1、洪涝灾害动态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应用3 s技术对洪涝灾害发生后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利用遥感监测淹没范围的变化过程,利用地面灾区淹没水深测量及卫星定位系统辅助遥感监测,再利用gis技术对大范围洪涝灾害实现用多媒体技术生动表现,提供洪涝灾害信息服务。

2、农业地区洪涝灾害减产幅度遥感评估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减少,我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将成为十分敏感的问题。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多层次分析,在对洪涝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的同时,判断灾后灾区粮食减产的幅度以利正确制定全国粮食供应计划。

3、洪涝灾害信息社会服务技术

洪涝灾害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用gis及多媒体技术可为社会交通、旅游、商业、企业等各部门提供通俗、生动、直观的信息服务。有关水情,灾情、预报、预警等各种信息按不同行业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服务。由信息中心统一加工后,通过网络系统供用户使用。通过及时、完善的社会信息服务,有利于各部门及时采取主动减灾行动,减少社会洪涝灾害损失。

4、流域产汇流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发

目前流域的产汇流模型种类繁多,多有其限定的适用范围,如选用不当,则造成洪水预报的重大误差。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流域代表单元的降雨信息,可直接预测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对有较长系列观测资料的流域,可实现较高的精度。

5、复杂河道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发

对复杂的河道,如网状河道、多沙河流、或改修河道,用一般水文预报方法难以准确,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适应新环境较快,经3—5年试用调整即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洪涝灾害重建工作方案范文3

关键词:遥感 洪涝灾害 地理信息系统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受灾历史最早、成灾种类最多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诱发的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五六百亿元计的直接经济损失[1]。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是威胁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

洪涝灾害的发生一般具有突发性特点,要进行洪涝灾害的预警预报、救灾和安排灾后的重建需要对洪涝灾害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可靠的采集和反馈[2]。而传统基于人工为主的信息采集手段、过程与水平已经很难满足防洪抗涝的需要。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遥感技术因其具有观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优点,在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在我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的起步阶段,8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90年代上半叶的快速发展阶段和90年代以后的实际应用阶段[3]。经过三四十年的探索应用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贯穿灾前、灾中和灾后全过程的遥感应用领域和方法。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

1 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

洪涝灾害背景数据的建立是洪涝灾害预警预报、损失评估和救灾的基础。背景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数据,包括地形图、气象条件、大气环境、坡度、土壤、地表物质组成、河流网络和湖泊的分布及其特性;再是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包括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状况等。由于遥感图像是自然环境综合体的信息模型,通过对遥感数据的人工解译分析或者计算机自动分类,能够直接得到的主要是自然方面的数据。

洪涝灾害背景数据的建设与更新一般在灾前进行,强调的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对于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要求高,而对于时间分辨率的要求相对灾中的灾情监测要低一些。常用的遥感数据包括美国的LANDSAT-TM、法国的SPOT-HRV、中国国土资源卫星数据、美国气象卫星NOAA-AVHRR和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以及目前正在成为遥感热点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和成像光谱仪数据。

NOAA-AVHRR数据的时间分辨率高达6小时,但其空间分辨率较低(星下点为1.1 km),主要应用于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过程监测。而在灾前背景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用于气象条件的研究,包括云量的估算[4]、云性质的分析[5]、太阳辐射量的监测等。洪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有降雨洪水,融水性洪水,工程失事型三种。利用NOAA卫星数据和地形数据的复合提取积雪信息方法,结合监督分类方法在地形复杂地区也取得理想的分类结果,并利用GIS进行了积雪遥感的高效实用的制图[6],及根据理论技术和数学模型,在引进温度、消融量、风速和地貌等修正系数后进行积雪量的估算,已经取得满意的结果[7]。以气象卫星和多谱勒雷达数据在降雨定量预报和测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已经接近实用化的水平[8]。这些遥感手段可以将传统的点雨量监测转变为面雨量监测,充分反映了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弥补了雨量监测站稀少或者没有的缺陷,为分布式水文模型提供了输入参数。

LANDSAT-TM数据由于具有30 m的空间分辨率、7个光谱波段和16天的时间分辨率,适合于进行1∶50000~1∶200000比例尺的洪涝灾害背景数据采集和更新。其中对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研究尤为普遍,虽然遥感土地利用研究的目的并不针对建立洪水灾害背景数据库。另外,通过TM数据也可进行河流系统和湖泊分布的解译、甚至进行湖泊和水库的库容测定[8]。我国的TM数据最早起于1986年,在此以前,应用较多的是具有??79 m空间分辨率的多波段MSS数据。

SPOT-HRV数据的空间分辨率高达10 m(多波段为20 m),而且具有立体观测能力,可以应用于更详细的地面资料的采集和更新。一般对应专题地图的比例尺可为1∶25000~1∶50000。通过对其立体像对图像进行立体重建,能够得到研究区域的数字地形模型(DTM),在灾前的枯水期可用于进行河道、河势、河中滩岛和植被的分布等影响洪水演进的因素进行研究。目前商用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越来越高,如美国空间图像公司(Space Imaging)的IKONOS卫星数据和以色列的EROS数据为1 m、俄罗斯的SPIN-2为2 m、印度的BhasKara-2为2.5 m等等[9]。这些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为采集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洪涝灾害背景数据提供了可能。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数据调查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另一方面,航空遥感由于分辨率高,灵活性高、不受时间限制的优点,也是建设和更新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的一个重要途径。

2 洪涝灾害承灾体的识别和信息提取

在洪涝灾害的发生过程中,灾害承灾体的信息提取是进行灾害损失动态评估和安排救灾、减灾方案的前提。洪涝灾害承灾体主要是指淹没区域内的各种地物及其属性,例如农田、工矿、居民地、道路以及人口状况等。承灾体的提取以前主要依靠利用专题地图和现场调查。而专题地图数据往往不具有较好的现势性,现场调查的方法费时费工,加之在灾中也无法及时进行实地的现场调查。如果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中的数据现势性好、内容齐备的情况下,从灾中的遥感数据中得到洪涝灾害的淹没范围以后,在GIS系统进行多个数据层的空间叠加操作(OVERLAY)即可进行承灾体的快速提取。例如在1998年全国洪水肆虐期间,中国科学院利用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快速识别洪水及其动态信息,完成遥感监测图象、图形70余幅,灾情分析报告和简报50余份,并快速传递到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有力地支持了抗洪救灾工作[10]。

淹没范围一般利用多波段卫星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提取水体信息和水体淹没信息,除了常见的计算机图像分类方法(如各种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以外,现已发展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新方法,如遥感波段谱间关系方法[11]和水体判别函数法[12]等。

由于在洪涝灾害发生期间,得到的遥感影像一般会受到云量的影响,因此单纯依靠水体的光谱特征还不能进行有效的水体信息的计算机自动提取。根据NOAA卫星的可见光波段和热红外波段,进行自动判别云,利用周期相近的图像资料相对变化率来反演替代云区的灰度值,可以保证淹没的范围连续性和客观性[4]。

排除云量干扰的另一个途径是采用雷达数据。雷达图像由于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对于洪涝灾害的监测更具有优势。我国利用机载SAR数据进行洪水监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在实时传输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8]。利用雷达数据提取洪涝灾害淹没范围也得到了实际应用[13]。

配合淹没范围内的数字地形模型,可以得到洪涝灾害淹没区域的3维信息。这种方法在江汉平原的洪涝灾害监测中已经得以应用[14],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直接对遥感数据进行分析是识别和提取洪涝受灾体空间分布信息的有效途径。对遥感数据进行目视解译来提取洪涝灾害承灾体时,需要专家经验和较长的时间,虽然不能进行日常性的灾中灾害承灾体的快速识别,但由于识别的精度较高,过去是、现在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15]。承灾体的识别和提取一般采用遥感图像分类的做法,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最大似然法。这种方法具体实施时需要各种承灾体的训练样本和先验概率且认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为了克服最大似然法的缺陷,近年来发展了许多新的承灾体提取方法,例如人工神经网络方法[16,17]、证据推理方法[18]等。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具有解决线性问题和非线性问题的包容性,不要求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统计假设,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已被应用于灾中承灾体的快速识别和提取[19]。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遥感各波段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应提取灾害类型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类型个数与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一致,选择样本训练网络结构以后,使用训练好的网络来提取承灾体的信息。另外,随着GIS应用的日渐普遍,GIS空间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也将日渐丰富,从数据库发掘知识并应用于提高遥感专题分类精度的方法也逐渐得以应用[20,21]。

灾中灾害信息的提取对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要求很高,目前广泛采用具有6小时的NOAA-AVHRR数据[22],例如在1998年吉林省西部的洪水监测中,通过使用NOAA-AVHRR数据进行了洪水动态的监测,并完成了以农田损失为主的灾情评估[23]。此外灵活性高的航空遥感数据也经常应用于受灾体的调查中。这样即可在数小时之内得到洪涝灾害的灾情状况,实现对洪涝灾害的快速监测。

3 洪涝灾害相关模型计算

灾害现象主要是相对于人类来说的,因此灾害的危险程度评价不仅取决于自然灾害本身的严重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受灾区域内人类活动的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利用遥感和GIS进行灾害损失评估中,一方面需要准确了解灾害本身的信息和灾害承受体的信息,另一方面掌握灾害发生前的背景数据作为对比。当然数据的精度越高,得到的灾害评估结果也就越详细和可靠。洪涝灾害具有时效短的特点,因此需要在精度和速度两个方面进行权衡利弊。遥感数据、往往是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作为一个快速提取灾害信息和承灾体信息的数据源,结合洪涝灾害的背景数据库,利用洪涝灾害本身的专业模型[24],例如洪涝灾害预报模型、洪水演进模型、危险度评价模型、洪水淹没范围计算模型、洪涝灾害淹没损失评价模型等等。在GIS系统中进行实时的计算,以期快速得到各种评价结果,为安排灾中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遥感数据在于获取信息的速度快,是这些模型计算的主要驱动数据之一;而GIS为模型计算中其它数据的快速获取提供了保证,GIS强大的空间分析方法也大大缩短了以往手工信息处理的时间,GIS丰富的数据表达能力有助于以直观形象的形式表达数据和预测结果。遥感和GIS一体化的洪涝灾害灾情快速评估系统在我国几次特大洪水灾害中得到了应用,2天内提供灾情的初步分析报告,大大提高了对洪涝灾害应急反应的技术能力[2]。例如在1998年全国特大洪涝灾害监测中,建立在遥感、GIS和分析模型基础之上的洪水速报系统,能够快速地进行洪水地动态监测、农作物损失地评估、防洪工程的有效性分析、长江洪水蓄洪分洪的必要性分析、防洪减灾的决策建议以及灾后的重建规划等等[10]。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模型是关键,要提高遥感洪涝灾害模型计算中的精度和可靠性,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洪涝灾害中的各种应用模型。另外,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还需要建立遥感洪涝灾害模型计算的技术规范,继承已有研究成果,促进不同评价单位之间的协同工作。

4 洪涝灾害救灾减灾应急系统

要了解洪涝灾害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灾害损失和灾害的预测,并为进一步的救灾和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必须将遥感技术和GIS结合起来,将遥感作为快速获取灾害背景数据、孕灾环境数据、致灾因子和灾害承受体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实现效率和效益并重的目的,将信息接收、传输、处理和分析全过程压缩到动态中,实现对洪涝灾害实时、准确的监测[2,23,25]。我国对于这方面的建设比较重视,目前已经建成了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10]并在1998年的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针对黄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卫星遥感灾害监测与评估系统也于2000年进入试运行的阶段[26]。基于GIS和遥感的灾害应急反应系统虽然各个地方的软硬件环境有所不同,数据结构设计也会有所差别,但系统的逻辑结构一般都可以用图1简要表达[27]。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制定出优化的减灾和救灾方案,例如是否启用分洪区、分洪区的选择、灾民疏散的最佳路径、灾后重建的功能分区等等。

5 结论和讨论

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的灾前预警预报、灾中的灾情监测和损失评估和安排救灾、灾后减灾与重建中都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遥感尤其和GIS结合后将有助于解决洪涝灾害减灾的两个核心问题,即快速而准确地预报致灾事件,对灾害事件造成灾害的地点、范围和强度的快速评估。预报的改进取决于对灾害事件及其机制的更加确切的了解,而灾害的监测评价基于地球观测系统的完善,必须使信息的获取既迅速又准确。只有在上面两个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并取得有效的成果,才能更好地为防灾、救灾和减灾提供决策支持。目前,以遥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组合的3S对地观测系统发展迅速,正在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多平台、多高度、多角度、多时相的立体综合系统[2],而对于洪涝灾害本身的成灾机理、预测预警模型的研究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3S技术应用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施雅风. 地学部“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和减灾研讨会”开幕词[A]. 见: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 编. 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和减灾研讨会[C]. 武汉: 湖北科学出版社, 1992. 3-4.

[2] 徐冠华, 田国良, 王超 等. 遥感信息科学的进展和展望[J]. 地理学报, 1996, 51(5): 397-406.

[3] 黄铁青, 张琦娟. 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的研究与应用[J]. 遥感技术与应用, 1998, 13(3): 66-70.

[4] 周红妹, 杨星卫, 陆贤. NOAA气象卫星云检测方法研究[J]. 遥感学报, 1995, 10(2): 137-142.

[5] 刘健, 许建民, 方宗义. 利用NOAA卫星AVHRR资料分析云的性质[J].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4): 449-455.

[6] 马虹, 姜小光. 利用NOAA-AVHRR数据进行积雪监测与制图的方法研究[J]. 干旱区地理, 1998, 21(3): 73-80.

[7] 王世杰. 利用NOAA/AVHRR影像资料估算积雪量的方法探讨[J]. 冰川冻土, 1998, 20(1): 68-73.

[8] 李纪人. 遥感与水问题[J]. 国土资源遥感, 1999, 41: 1-7.

[9] 李志中, 王永江, 徐少瑜. 微小卫星对地观测及其应用前景[J]. 国土资源遥感, 2000, 46: 1-4.

[10] 魏成阶, 王世新, 阎守邕 等. 1998年全国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的主要成果——基于网格的洪涝灾害遥感速报系统的应用[J]. 自然灾害学报, 2000, 9(2): 16-25.

[11] 周成虎, 杜云艳, 骆剑承. 基于知识的AVHRR影象的水体自动识别方法与模型研究: 遥感在中国[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6. 221-232.

[12] 裴志远, 杨邦杰. 应用NOAA图像进行大范围的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1999, 15(4): 203-206.

[13] 黄韦艮, 傅斌, 周长宝 等. 星载SAR水下地形和水深遥感的最佳雷达系统参数模拟[J]. 遥感学报, 1999, 4(3): 172-177.

[14] 邹尚辉. 江汉平原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方法[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6,30(1): 96-100.

[15] Cihlar J et al. Classification by progressive generalization: A new authomated methodology for remote sensing multichannel data[J]. ??Int.J.Remote Sensing,1998, 19(14): 2685-2704.

[16] 王野桥. 遥感与多源地理数据分类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 地理科学, 1997, 17(2): 105-112.

[17] Bernard A C, Wilkinson G G,Kanellopoulos I.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Neural Network Soft Classification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ry[J]. INT.J.RS, 1997, 18 (8): 1851-1856.

[18] Winlinson G G, Megier J. Evidential Reasoning in Pixel Image Classification Hierarchy——A Potential Method for Integrating Image Classifiers and Expert System Rules Based on Geographical Context[J]. ??INT J RS??, 1990, 11(10): 1963-1968.

[19] 杨存建, 魏一鸣, 陈德清 等. 基于遥感的洪水灾害承灾体神经网络的提取方法探讨[J]. 灾害学, 1998, 13(4): 1-6.

[20] Li Tianhong, Ma Ainai. A Case Study on Rule-based Multiple Source Data Classification Supported by G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14(2): 161-167.

[21] 徐冠华 主编. 三北防护林地区再生资源遥感的理论及其技术应用[C].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64-68.

[22] Barton I J et al. Monitoring floods with AVHRR[J].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1989, 30(1): 89-94.

[23] 刘志明, 晏明, 逢格江. 1998年吉林省西部洪水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3): 98-102.

[24] 刘若梅, 蒋景瞳.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研究中应用[A]. 见: 何建邦, 田国良, 王劲峰 主编. 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进展[C].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8-34.

[25] 魏文秋, 张继群.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 灾害学, 1995, 10(20): 1-5.

洪涝灾害重建工作方案范文4

(一)负责全乡防汛防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全乡防汛防旱行使统一指挥权。

(二)负责全乡水源调度及防汛抢险组织、防汛物资储备使用、防汛防旱经费的使用管理等指挥协调工作。

(三)掌握全乡水情、工情、险情,研究制定全乡防洪预案、水源调度方案和乡管的水利工程抢险应急方案。审批各村、居、场和各部门防汛防旱工作计划,落实各项防汛防旱措施。

(四)协调与邻乡(区)间在防汛防旱工作中出现的矛盾。

(五)加强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建设,保证办公室正常开展工作。在汛情紧张时,指挥部领导要坐阵指挥,确保抗洪抢险工作顺利开展。

(六)及时准确地向县防指以及乡党委汇报防汛防旱、抗洪抢险工作情况以及重大问题,当好参谋。及时做好乡党委、乡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乡防汛防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防汛防旱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事关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防汛防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及各分指挥部要按照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统一部署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分工,各司其责,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共同搞好防汛工作。

(一)乡人武部

根据汛情旱情需要组织民兵抗洪抢险、营救群众、转移物资、抗旱救灾等工作。

(二)财政所

负责及时安排和调拨防汛、抢险救灾、防汛岁修急办及除险加固工程配套经费,督促村级自筹配套经费及时到位,并监督使用。

(三)派出所

1、负责维护防汛抢险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工作,确保汛期抗洪抢险救灾物资运输车辆优先通行。

2、依法查处盗窃、哄抢防汛物资及破坏水利、水文、通讯设施的案件,打击犯罪分子,协助做好水事纠纷的处理。

3、遇特大洪水,协助防汛部门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保护滞洪区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协助做好河湖清障及抢险救灾通讯工作。

(四)民政办

负责洪涝旱灾地区灾民的生活安置和救灾工作。

(五)农经中心

掌握农业、水产灾害情况;负责灾后救灾、生产恢复以及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负责抗旱排涝机械设备的供应和调配。

(六)卫生计生中心

负责组织灾区卫生防疫和水污染防治以及医疗救护工作。

(七)供电所

负责维护输电线路,保障排涝抗旱用电,保证滞洪区滞洪撤退时的正常供电。

(八)电信支局

做好应对特大洪水通讯准备工作;负责所辖通讯设施的防洪安全,确保汛期通讯畅通,及时、准确传递水情、险情、灾情和气象等防汛信息。

(九)广文中心

负责组织广播电视的防汛抗旱宣传工作。

(十)城管环卫服务中心

负责镇区排涝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确保镇区排涝工程畅通,加强汛期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搞好镇区防洪规划及防洪工程管理。

(十一)国土所

负责因暴雨洪水引起的地质灾害防治;制定实施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方案。

(十二)城管队

负责镇区抗洪抢险和清障工作。

(十三)安全办

负责防汛防旱重点工程建设管理的安全监督。

(十四)水务站

1、负责防汛抗旱工程的行业管理。提供雨情、水情、旱情,搞好防汛和抗旱水源的调度;制定全乡抗灾工程措施。

2、负责流域性水利工程的防汛检查,组织防洪抢险及水毁工程的修复。

3、提出防汛抗灾所需经费、物资、油料、电力、设备计划方案。

4、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乡属工程运行安全。

5、负责水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并实施一体化管理。

6、负责汛情、工情、灾情的综合汇报以及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

三、防汛分指挥部职责

(一)淮北大堤防汛指挥部

遇建国以来发生过的最大洪水:

1、保证淮河北大堤、大柳巷船闸防洪安全,保证镇区水系和下水道畅通,保证政府机关及镇区不积水。

2、保证滞洪区的滞洪安全。

3、做好迎淮、淮建、新淮、雪四、潼河、中潼(七咀)等村的境内河道畅通和农田、村庄防洪排涝工作

4、做好防汛抢险物资准备工作。

(二)老淮河左堤片防汛防旱分指挥部

遇建国以来发生过的最大洪水:

1、保证老淮河堤防及穿堤建筑物的防洪安全。

2、保证滞洪区的滞洪安全。

3、做好园区、淮胜、淮丰境内河道畅通和农田、村庄防洪排涝工作,保证雪枫圩电站、雪枫圩机电站正常排涝。

4、做好防汛抢险物资准备工作。

(三)怀洪新河右堤防汛分指挥部

遇建国以来发生过的最大洪水:

1、保证怀洪新河堤防及穿堤建筑物的防洪安全。

2、保证滞洪区的滞洪安全。

3、做好雪四、雪一、雪五、雪三、雪二、园区境内河道畅通和农田、村庄的防洪排涝工作,保证淮洪站正常排涝。

4、做好防汛抢险物资准备工作。

(四)漴南三圩片防汛防旱分指挥部

遇建国以来发生过的最大洪水:

1、保证走廊沟堤防及穿堤建筑物的防洪安全。

2、保证滞洪区的滞洪安全。

3、做好养殖一场、养殖二场、中潼(七咀)村、潼河村境内河道畅通和农田、村庄防洪排涝工作,保证漴南三南站、北站正常排涝。

洪涝灾害重建工作方案范文5

关键词:防洪规划;原则;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大量人口以及财富过分向城市集中,对城市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进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灾害。在我国各大城市的扩张中,防洪防涝一直是建设工作的重点。很多情况下,由于洪水的泛滥,城市各大排水系统往往供不应求,造成城市道路积水,公共财产严重损失,给城市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而因洪涝灾害引起的一系列如泥石流的自然灾害,更危机到广大民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城市的防洪规划必须严格的落实,相关设计要点也必须全面、合理、有效,进而保证城市建设工作的稳定进行。

二、城市防洪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各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在防洪规划上也应因地制宜的做出相关改进与优化。一方面,对于其地理环境的优势可以加以利用,以此减少工程投入,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而另一方面,防洪方案的制定也应结合城市特点,如笔者所在的西部地区就侧重于对内涝的治理。因此,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城市防洪总体规划中显得尤其重要,实地的考察,地理环境的分析,这些都是工作的要点,需要各级部门积极落实。

2.泄洪为主、调蓄为辅的原则

在洪水频发的季节,城市防洪的规划同样也应把握工作的根本要点。针对相关问题的产生,防洪方案的规划应以洪水泄流为主,同时加固城市相关防洪工程,使其能够有效应对洪涝灾害所带来的问题。而在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基础上,也应在后期做好河流湖泊的水利调蓄工作,加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控制水位标准,实现各城市对于洪水的有利控制。

3.与水利工程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与水利工程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总体的规划应有效协调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度。在制定防洪方案时,必须对于城市水利建设的整体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在这一点上,加大防洪管理部门与水利建设部门的交流必不可少,在相互的工作配合中,防洪工作能够得到有利的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得到一定的促进发展。只有在这种协调发展的模式下,城市防洪的总体规划才能有效切合实际,制定出最优方案实现城市防洪的有效管控。

4.科学防洪的原则

城市防洪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洪涝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的形势,要想彻底的解决其根本问题,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城市防洪必须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改变传统“年年防洪,年年洪涝”的工作模式,科学的实现对城市洪水频发现象的有效治理。在这方面工作中,需要避免对于森林的过度砍伐,同时大力植树造林稳固水土。而且,防洪的总体规划也应结合新时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制定最优防洪方案,以先进的技术理念保证城市防洪工作的最大实效。

5.分期治理的原则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工作,因此在工作态度上必须做出严格要求。在总体的规划方面,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不能因为眼前工作取得的效果而放松工作责任心,而更应该及时跟进,保持工作态度,完善后期工作的相关要点。而且,在分期治理的过程中,也能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要求,及时对防洪方案作出改进,全面的做好城市防洪工作,实现城市化推进的稳步进行。

三、城市防洪的设计要点

在把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城市防洪的设计要点也很容易就能把握,通过总结和分析,其大致集中与以下几点:

1.加强相关资料信息的整理搜集

现代化建设中,信息的获取及整理分析是保证工作效率的必要途径。因此在城市防洪的规划中,首先应积极落实相关资料信息的整理搜集工作。通过总结各地防洪工作的经验及教训,对于现有的工作模式进行改进,同时分析研究各城市的防洪要点,建立起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根据不同的工作要求制定不同的防洪方案。而通过搜集相关信息的一个过程,也能对于大部分城市的防洪工作效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进而就其落实工作的状况提出指导及批评,保证整体城市防洪工作按部就班的进行。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防洪标准

在防洪标准的确立上,需要对于城市的地理环境、水利工程建设状况、水上交通系统等一系列因素作出全面的考虑。在设立洪水及涝水的水位标准时,也应分析调查其不同时期的流量和流向,而且要综合考虑堤坝等防洪工程的泄洪能力及稳固程度,避免部分薄弱环节缺口甚至崩溃。而在雨季来临时,也应通过频率分析法实时监测降水量,然后计算出水位的上涨速度,进而在防洪设计中确立一个合理的防洪标准。

3.设立合理的防洪等级

对于有防洪任务的城市来说,必须就城市的整体水域覆盖面积加以分析,整理出各地区受洪涝的影响程度,从而以分区治理的理念进行防洪规划。而在设立防洪等级时,也需要就受灾类型、人口密度以及防洪工程的重要程度等作出妥善的考虑,根据国家城市防洪统一标准作出安排。当然,对于部分情况特殊的城市,也应将实际情况及时上报上级部门,经研究许可后对其防洪等级作出相应的调整。

4.找准城市核心要点,重视内涝问题

城市防洪规划往往涉及洪、涝、潮三方面的防护,然而就目前看来,近年来内涝问题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在防洪方案的设计上,必须在充分发挥现有排水系统作用的基础上,以低水低排、高水高排以及涝水抽排的理念来进行规划。当然,这也就要求利用高地势区域实现涝水自流,并由高处排水干渠排入外河,以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而对于地面高程相对于洪水位较低的区域,必须根据外河水位进行排涝方案的改变,常水位时以自流方式经低处排水干渠排入外河,高潮位顶托时则应及时做好干渠入河口的封堵,严防外河河水倒灌顶托问题的发生,进而有效避免内涝问题的进一步加重。另外,关于堤岸以内以及干渠出口的排涝泵站建设也必须全面规划,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泵站参数,进而实现涝区范围性雨水的有效排放。

5.精密计算审核防洪方案的实效性

确立防洪方案后,各审核部门跟应该对于相关工作进行,保证最后一道门槛的科学性及规范性。有鉴于此,不仅需要就其泄流量及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出复查,通过精密仪器精密计算,考证其防洪的理论实效,而且还应结合计算机技术就防洪方案进行模拟分析,综合考虑洪、涝、潮三水的遭遇,实验其最大抗洪能力,保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不留纰漏。

四、总结

总之,城市防洪的规划工作必要牢牢把握其核心原则,综合各方面细节要点制定相关对策。同时,防洪工程的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利民措施,不仅需要紧密结合时展的要求,科学有效的做好规划与设计,而且还应保持对其高度的重视,时刻关注防洪工程的建设实效,讲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保证城市化推进工作的有利进行,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GBS020-94,防洪标准Es3.

洪涝灾害重建工作方案范文6

2012年7月8日3时至10日8时,连云港市普降大暴雨,市区降雨量307.9mm,最大点雨量凤凰嘴440.6mm,据该市临洪站历史暴雨数据显示,该站最大24h雨量296.6mm,历史排位第一。市区80%地区积水深25~30cm,低洼居民区深达70cm。海州水厂因泵房被淹,一度停止供水达数十小时。本次降雨共造成连云港市150多万人受灾,部分公路、供电中断,一些堤防、水闸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7.49亿元。灾害发生后,省、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全力组织抢排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防止沂沭泗地区下泄洪水加重连云港地区内涝,省防指采取“错峰控量、分流减压、拦蓄尾水”措施,合理调度上游来水,将沭河上游来水由东调新沭河改为南下新沂河入海,防止石梁河水库水位过快上涨,腾出时间将新沭河行洪能力全部留给连云港市区排涝,减轻连云港市区排涝压力。连云港市紧急实施“外水外排、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低洼积水抽排”的抢排方案,迅速调度大浦水利枢纽以200m3/s进行自排和80m3/s强排,组织沿海口门抢潮排水,所有排涝泵站全部开足马力,并调集160多台套临时机泵突击抢排。经过11h的抢排,市区河道水位趋于正常,道路积水全部排除,大部分农田涝水先后排出,城市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但同时也反映出该市城市防洪除涝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尚有差距。2012年受第11号台风“海葵”倒槽和北方冷空气共同作用,8月10日,淮北响水、灌云、灌南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其中响水县城降雨量最大,最大雨量点5~17时达510.4mm,超过响水县“2000.8.30”暴雨强度。城区全部受淹,最大水深达1.5m,沿街大部分商铺进水,开发区企业受淹,县城自来水厂一度被迫停水,全县14个镇区40.5万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雨涝发生后,省、市、县3级迅速联动,紧急调运50台套移动机泵、3艘冲锋舟支持响水县抗击雨涝灾害,调度相关水利工程全力抢潮排水支持地方排涝。盐城市派出专门工作组进驻响水县组织开展防御与应对工作,调度灌河沿线涵闸和县城排涝泵站全力抢排涝水。响水县紧急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全面落实应急措施,各级干部全部到岗到位、一线作战,全县组织1万余人、1000多台套机械抢排涝水,不到2天时间县城积水全部排完、基本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农村积水也随后全部排除。但也暴露出,该地区存在城市地下管网标准偏低,应急管理和抢排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近年江苏部分城市先后发生的几次突发强降雨,虽然依靠多年建成的水利基础设施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社会损失,但也暴露出城市防洪排涝和应对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1)新城防洪排涝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严重滞后。“十一五”以来,江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明显加速,城市新区、各类经济开发区建设规模成倍扩张,许多城市新区和开发区没有系统的水利防洪排涝管网设施建设规划,甚至没有防洪排涝专业管理部门,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拓展速度,同时城市一些骨干河道多年未整治,淤积严重,大量河道被侵占填埋,严重削弱内部雨水调蓄能力。(2)城市地下管网工程标准明显偏低、地面透水性下降。目前,江苏各地城市地下排水管网排涝标准一般为1年一遇至5年一遇,与20年一遇的国家标准差距甚远。特别是许多老城区地下管网老化、破损,排水受堵;一些地方在老城改造中,原有排水管网已被破坏,新建的下水网管又不配套,一旦遭遇强降雨,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同时城市建筑物、道路等地面硬质化使城市不透水面积占比大幅增加,地面透水系数降低,形成径流系数和流量加倍,水流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也人为加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造成城市雨水易积易涝。(3)应急管理预案和抢险能力不足。一些城市对防洪排涝应急预案并未真正落实,或已有预案但多年未修订、未更新,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缺失;城市防洪和排涝工程缺乏专业管理和维护,应急抢险队伍和机动抢排装备不足;许多地下公共空间突发性水灾的应对措施缺乏针对性;部分中小城镇防洪排涝的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更是严重缺乏。(4)部分城市防洪排涝管理职能混乱。目前,全省部分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仍由多部门负责,城市的防洪主要由水利部门负责,城市内部的防洪排涝工作则主要由建设部门负责,无形中将城市防外洪与排内涝分割管理,加上牵涉的管理机构多,造成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导致城市防洪与排涝规划、建设衔接不畅,管理脱节,指挥调度不统一,给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带来困难。

(1)开展新一轮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服务于城市总体布局,因此,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的防洪、排水和供水、蓄水等问题。为解决当前城市防洪排涝存在薄弱环节,必须抓紧启动新一轮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并列为城市重要专业规划管理,为全面加强城市河湖水域管理和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2)理顺城市防洪排涝管理体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有关规定,理顺城市河湖管理体制,明确由水利部门统一实施城市河湖管理和治理;理顺城市防洪排涝指挥体系,实行城市、农村防洪排涝工作的统一指挥,切实解决城市河湖治理和保护不落实、防洪排涝指挥不统一的问题。(3)细化完善城市突发强降雨应急排涝预案。在认真总结近年应对突发性强降雨经验教训和摸清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系、工情等变化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量级的降雨,进一步细化完善防洪排涝应急管理预案内容和工作流程,明确城市防洪排涝预警预报、应急响应和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工程调度、机泵出动、经费保障等各种具体预防对策和措施,实现对强降雨的积极、主动防御。(4)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是抗御洪涝灾害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以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为依据,切实加大投入,加快城市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使重点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尽快达到国家标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要与改善城市水环境和城市景观有机结合,并与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综合功能效益。(5)强化城市突发强降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城市防洪排涝指挥组织体系,在将城市水系和供排水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建管权交由水利部门基础上,明确各地政府防汛指挥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处置城市突发强降雨等应急事务;城建(市政)、交通、民政、电力、卫生等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共同做好城市防洪除涝排水工作,确保防洪排涝、应急抢险和各项救灾工作安全、有序开展。加大气象、水文、防汛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增强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扎实细致做好汛前检查,及时疏浚城市内外河道和雨水管网,检验水闸泵站、强排机泵等是否运行正常,确保涝水排除通道通畅。强化应急排涝队伍和装备建设,定期组织城市抢排演练,加强车辆、机泵等排涝设备养护,及时增补排涝物资,切实增强应急处置的专业保障能力。

本文作者:王建郑福寿傅亮工作单位:江苏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