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的科普知识范例6篇

向日葵的科普知识

向日葵的科普知识范文1

关键词 梵高 艺术 宗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乡村格鲁特・曾德特,从其一生来看,是一位职业牧师,业余画家。从事牧师职业的经历对其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其艺术形式,还是构成、绘画样式、绘画精神,都深受传统绘画、中世纪艺术和宗教追求的影响。《十五朵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他画过很多幅,这些普普通通的向日葵插在陶瓶里,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光芒。梵高以石头般质感的笔触塑造出浮雕的效果。温暖的色调营造出一个新的、完全超越了物质的激荡人心的世界。可以说,梵高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借鉴了部分东方艺术的特点,但是在情感与精神内涵的表达上,重点借鉴的则是中世纪的艺术,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让我们分析梵高的《十五朵向日葵》在艺术语言上与中世纪绘画的联系,关于意大利拉文纳的圣托教堂里的镶嵌画《狄奥多拉皇后》,首先,画面的色彩及造型借鉴了埃及艺术的装饰效果。在这幅画中,希腊、罗马艺术中的科学与写实精神已经让位于神圣的宗教气氛的表达。第二,人物形象上进行了变形,身体的比例完全不符合科学和现实。希腊、罗马的写实的层次已被简练的线条所取代,人物的姿态呈现高度的程式化,从而塑造出刻板而威严的形象,使作品少了现实的束缚。第三,利用一整套的符号组合出神秘的画面构成,在圣像营造出超越世俗的“精神美”,而不是对生活或情感的复制。这种“精神美”是“神的世界”的圣洁、崇高和完美。是天上之神的表达。目的是感受神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方面看,中世纪的绘画的精神性是最强的和最纯粹的。

通过以上对中世纪镶嵌画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十五朵向日葵》与其进行一番比较:《十五朵向日葵》在表现手法上我们过多的强调了梵高所受的日本浮世绘的影响,笔者认为单从手法上讲,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这涉及到意识形态与表现方法的关系问题,表现手法的借鉴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在内涵上也是截然不同的。《十五朵向日葵》中石头般质感的笔触塑造的浮雕般的镶嵌效果与圣维托教堂里的镶嵌画的镶嵌效果在手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十五朵向日葵》中所谓的“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浓的委罗奈斯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的色彩方式与中世纪镶嵌画和花窗玻璃的色彩效果是有相似性的,我们拿1150年左右选自(士瓦本的福音书)写本的《圣母领报》(图16)做一分析,画面中圣母和天使构成的色彩是主观的,黄色、红色与蓝色之间的相互穿插、过度、呼应,有很强的主观性与象征意味。

《十五朵向日葵》的光、色追求完全是形而上的,是完全的他个人心理世界中的“太阳之光”,难怪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再进一步地类比成他个人心中的“天国之光”也未尝不可。

从意识形态与表现方法的关系来看,表现手法的借鉴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在内涵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表现方法是手段,精神内涵是目的。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梵高的精神追求呢?

对任何我们这个是之前的所谓的“过去的艺术典范”的研究,都属于对传统的研究,都必然带有今天的审美视觉,因此,以上对一个世纪以前的梵高艺术的的图示研究是否出现自圆其说的揣摩猜度,确有疑问,因此我们有理由从梵高的文献中追寻其艺术的审美、精神取向。

在《十五朵向日葵》中梵高用自己的艺术手法所追求的精神不可谓不“极端”。要说明这个“极端”,以下将重点从梵高的人生追求、谈起。

从家庭的熏陶与梵高的自身经历来看,梵高是个职业牧师、业余画家,他生于乡村的新教牧师家庭, 24岁之前曾在伦敦、海牙、巴黎等地的古培尔画店当职员,后来子继父业成为义务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做义务传教,在狂热于上帝和愤怒于教会的矛盾中被解职。1880年,在度过极度失望和贫困的一段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与升华。

多年前曾粗略地看过《梵高书信体自传》。今日重读依然感叹不已。在1878年12月从波里纳日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如果上帝保佑我,使我在这里得到一个永久性的职位,我会非常、非常高兴的”。1878年7月在埃顿给弟弟的信中写到“从黑暗中升起黎明,这不仅是福音书,而且是整个圣经的根本或者基础之一。从黑暗到黎明。是的,谁最需要它呢?谁要听它呢?经验告诉我们,是那些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在地心里行走的人,像在黑色煤矿中的煤矿工人”。“煤矿工人与纺织工人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别的工人及职工的社会,我对他们寄予很大的同情;如果我有一天能够画他们的话,我一定会感到极大的高兴,因为这样就可以把不为人所知的,或者很少有人了解的这些人的情形介绍给大家”。

以上可以明显看到梵高对上帝的狂热信仰、对人道主义的坚持、对社会底层的穷人的无限同情,梵高的这些个人经历与观点同当时的宗教发展的特定阶段也是紧密相关的,从西方基督教的发展演变看,16世纪左右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那之后发展起来的新教使得教会与社会各阶层有了更广泛和紧密的联系,新教主张只凭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这就把人们从教会繁琐礼仪和“赎罪券”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使灵魂得救成了个人的事情,给人以精神的自由。这个时期的新教教会的牧师普遍接触社会的最底层,用自己特有的专业知识来服务教众,郎世宁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从这个角度分析,梵高作为牧师并不以宣讲基督教教义为自己的终极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服务于自己所在教区的民众和探讨教义本身的永恒与公正,用自己的“献身”来服务上帝。引申到艺术上我们就能理解“我探索,我奋斗,我无条件地献身艺术事业。”这句话了。

《十五朵向日葵》中欢乐与苦难并存,向日葵像燃烧的太阳用颤动的光来慰藉人间,在艰难的岁月里,梵高不知疲倦地探索着人的本质,对人生、对社会、对信仰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彷徨是他的作品中的精神核心和最打动我们的地方,笔者相信这些是他的内心自发的宣泄,或者说《十五朵向日葵》只是他的与精神追求的变相的表达。他属于自己的时代,但又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欧文・斯通(Irving Stone )著.渴望生活――梵高传.常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4:525.

向日葵的科普知识范文2

《断臂的维纳斯》是学生熟悉的世界闻名的雕像,是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的。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大使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却不知农民伊奥尔科斯已将雕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已经装船外运。居维尔当即决定以武力抢夺。英国得知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个断臂女神。这是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心理。关于女神的介绍,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从审美角度向学生分析讲述维纳斯女神之美的具体表现。维纳斯脸部呈现的是宁静美,亭亭玉立的身材呈现的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曲线美,失去双臂而产生的又是一种残缺美。如果维纳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完好无损的形象,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支配着人们的精神。女神失去了双臂,失去了金苹果,等于失去了女神的身份,使她变成了一个抽象身份的女人。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魅力,更表现了一种内在东西——人性的美。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了丰富的心理内容。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

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画中人物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耶酥处于画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犹大则放在人群中,背景灰暗。在这里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把12位门徒分成了4组,4个三角形平分在耶酥左右,并用12人不同的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了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作品的主题——抨击伪美颂扬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画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向日葵的科普知识范文3

多莉 黄尾副刺尾鱼

在《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中,多莉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患有短暂性失忆症的多莉,需要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回家。其实,它的原型是黄尾副刺尾鱼,俗称“蓝唐王鱼”或“蓝倒吊”。那么,在现实中,黄尾副刺尾鱼也这么健忘吗?

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鱼的记忆很好。但已有实验验证,斑马鱼能在十天内记住进食的信号,金鱼能在一个月内记住躲避电击的技巧,大马哈鱼能在几年内都记住洄游路线,这些现象都能证明鱼类的记忆能力其实还不错。

研究还表明,压力过大和注意力分散都会影响鱼类的记忆。因此,影片中的多莉记忆力差,或许还因为太想记住回家的路线而压力值爆表,这就造成了负效应叠加,过大的压力反而影响了它的记忆力。在影片快结尾时,多莉终于找到了家,当它心中的压力释放了,记忆力似乎也变强了。

电影中的多莉那么萌,现实中的黄尾副刺尾鱼就比较彪悍了。它们都有一枚尖利的毒尾棘,用来对付猎食者。黄尾副刺尾鱼的尾棘代表了它们的武力值,雄鱼喜欢通过炫耀尾棘来昭示自己的武力。当两条雄鱼越贴越近时,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的关系好,也可能是想用尾棘教训对方一顿。如果你想知道两条黄尾副刺尾鱼的关系是否亲密,看它们的体表就明白了!假如黄尾副刺尾鱼体表的蓝色发生改变,那十有八九即将有“暴力事件”发生。

还记得多莉勇敢地跳进饵鱼桶,跟死了的饵鱼们搭讪的情景吗?这不是编剧的突发奇想,而是黄尾副刺尾鱼确实有装死的天赋。它们天生胆子小,喜欢躲在珊瑚的枝杈间。一旦被掠食者发现,它们就会躺下装死。这时候,它们一动不动,甚至能保持连鳃盖都不动,有一些马虎大意的掠食者,还真的就被它们骗过去了。

尼莫和马林 眼斑双锯鱼

电影中,尼莫和马林这对父子档的原型,其实是小丑鱼大家族中的一种―眼斑双锯鱼,俗称“公子小丑鱼”,它们广泛分布在东南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的珊瑚礁里。

由于它们与海葵有伴生关系,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海葵鱼”。海葵负责为它们提供食宿,并用有毒的触手保护它们;而眼斑双锯鱼则负责吸引猎物,增加海葵捕食的机会。对了,它们还负责日常的打扫工作,帮助海葵去除坏死组织和寄生虫。

眼斑双锯鱼在选择安家的海葵时非常慎重。最受它们青睐的是地毯海葵。只要有地毯海葵在,它们的眼里就没有其他海葵了。它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公主海葵和红肚海葵。记住,绝对不要给它们紫点海葵。假如你敢用它们最讨厌的紫点海葵去慢待它们,信不信它们会给你上演一出家庭版“海洋生物研究所逃亡记”呢?要问这是为啥?其实,眼斑双锯鱼的体表有一层特殊的黏液,能保护它们不被海葵蜇伤,但这种黏液只对和它们建立共生关系的海葵品种才能产生免疫。这下就能解释清楚了!

在《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中,尼莫和马林父子虽然不再是主角,却延伸了父子情深的风格。那么,现实中的眼斑双锯鱼,也有这么情深意重的一面吗?

现实中的眼斑双锯鱼有极强的地盘意识。当一对成鱼占据一个海葵后,会想方设法阻止其他同类的进入。不过,假如眼斑双锯鱼占据的正好是一个大型海葵的话,它们也会“仁慈”地允许其他一些幼鱼加入。在这个家庭中,等级可谓十分森严:体格最强壮的雌鱼,是一家之主;排行第二的,是它的配偶;其他成员不是瘦小的雄鱼,就是未显性征的幼鱼,属于被支配者。雌鱼会追逐、压迫其他成员,迫使它们只在角落里活动。眼斑双锯鱼具有雄性先熟的雌雄同体特征,也就是说,它会先发育成雄性,再变异为雌性。如果雌鱼离开或死亡,它的丈夫会变成雌鱼,继承它的地位,而其他成员中体型最大的那只,会晋升为“男主人”。

现在,你知道马林对尼莫的感情,是多么珍贵了吧?

汉克 章鱼

汉克是《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中的新角色,在多莉寻找家人的过程中,汉克不但是它的好拍档,还是它的保护神,它曾多次从天而降拯救多莉于危难之际。在汉克的光辉笼罩下,尼莫和马林这对父子档显得有点黯然失色。那么汉克为什么能做到这一切呢?因为它的原型是条章鱼。

章鱼是一种软体动物。它有八条长短不一且长有吸盘的腕足,腕间有膜相连,故又名“八爪鱼”。不过汉克这只八爪鱼却只有七只触手。影片并没交代为什么汉克会失去了一只触手,但从章鱼具有断腕求生的天性来推测,汉克的断腕必定来源于一段惊心动魄的遭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汉克总能应对危机。

在饲养员的眼里,章鱼汉克绝对是最让人头痛的家伙。汉克总能从饲养员的眼皮底下逃之夭夭,这是因为章鱼拥有极强的伪装能力。章鱼体内有许多色素细胞,里面装着不同颜色的液体。每个色素细胞内部还有扩张器,它们通过改变色素细胞的大小,能达到改变肤色的目的。因此,汉克才能巧妙地“融入”环境中。要是它们实在伪装不了自己(参见汉克和多莉在游客体验区的历险经历),汉克还能使出终极必杀技―连续往外喷射墨汁,让周围变得一团漆黑。

此外,汉克的秘密武器也包括“辐射对称”的身体。由于章鱼身体的各部分是从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伸出的,要弄清它的身体朝向非常困难。章鱼有两套定位系统,能分别操控身体的朝向和运动方向。换句话说,它们面朝什么方向和它们往什么方向移动,根本毫不相干,因此,我们很难依据章鱼的朝向判断它的运动方向。

在《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中,汉克总能在关键的时刻拿出各种各样的容器,将多莉等各种鱼儿装进容器中去。这是编剧的空想吗?其实,这个细节也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这主要得益于章鱼独特的爱好。章鱼天生渴望藏身于空心器皿中,因此,它们对空心器皿有一种“恋物癖”般的执着。有潜水员曾经在一艘古希腊沉船里发现许多双耳瓶和大型水罐,令人惊讶的是,几乎每个容器里都有一条章鱼。鉴于它们喜欢钻器皿的嗜好,影片中的汉克总能及时找到各种瓶瓶罐罐,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运儿 鲸鲨

运儿和多莉是多年的“管友”。所谓“管友”,就是通过海洋生物研究所那四通八达的管道认识的。它们之间的交往,一直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身”,直到多年后,多莉回到海洋生物研究所,它们才终于见到了第一面。

运儿的原型是鲸鲨。鲸鲨的名字中带“鲸”,但它却不属于鲸类。它名字中的“鲸”字只是为了表明它的体型像鲸一样庞大。鲸鲨是人类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体长可达20米。它的皮肤表面散布着淡色斑点与淡色带,如同棋盘一般纵横交错,这些斑点,为鲸鲨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爪哇人曾这样描述它们,这是一种“背部拥有星星的鱼”。而在科学家看来,这些斑点是鲸鲨的身份标识,因为每条鲸鲨的斑点都是独一无二的。

还记得尼莫和马林吓坏了,冲运儿惊呼“不要吃我”的画面吗?造成误会的原因,除了运儿庞大的身躯外,还有它那张宽大的嘴巴。其实,鲸鲨是不折不扣的滤食生物,性情也极为温顺胆小,靠近它们几乎没有危险。

贝利 白鲸

贝利的原型是白鲸,它是一只认为自己的回声定位系统失灵的白鲸。在电影中,贝利出场没多久,就嚷嚷着自己的脑袋被撞肿了,所以失去了回声定位的能力。那么,白鲸天生就拥有的神奇的回声定位功能是什么呢?

所谓回声定位,就是某些动物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并利用折回的声音来定向和测距的功能。

那么,贝利的额头真是被撞肿的吗?白鲸的头部与其他鲸类不同,它们的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所以,电影中贝利的额头肯定不是被撞肿的。白鲸的额头在发声时会改变形状,并可能产生共鸣。由此可见,白鲸额头形状的改变不仅不会影响回声定位,还可能会助益于回声定位。电影的后半段,贝利在友谊的感召下,重新找到了回声定位的技能。它与视力超弱、听力超强的运儿双剑合璧,成为多莉强大的后盾。

贝琪 普通潜鸟

在尼莫和马林父子闯入海洋生物研究所时,贝琪发挥了空中支援的作用。那么,贝琪在现实世界真实存在吗?是的,它的原型就是普通潜鸟,又名“北方大潜鸟”。

普通潜鸟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北美洲的潜鸟。冬季时,它们会迁移到欧洲和北美的西北部海岸过冬。在潜鸟家族中,普通潜鸟的体长在61~100厘米之间,仅次于白嘴潜鸟。在《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中,贝琪有一张又长又尖的嘴,它不仅能啄爆米花,还能轻松地叼起小桶;现实生活中,普通潜鸟更喜欢用嘴来捕食小鱼和小虾。

如果你仔细观察影片中的贝琪,便会发现,它的背上有漂亮的白色斑纹,这表明,影片中的贝琪正处于繁殖期。普通潜鸟只有在繁殖期时,背部的羽毛才会有白斑纹。

向日葵的科普知识范文4

一、运用诗词联语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消除杂念,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内容。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来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对寒山寺钟声的产生进行分析,进而引入物体振动发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知识。导入“植物的激素调节”时,先引用这样两首诗,“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太阳”(宋代刘《黄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然后提出问题,向日葵的花盘为什么总是跟着太阳转?为什么植物的叶片在秋末会脱落?这些现象都与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关,从而导入新课。

二、运用诗词联语讲解课文知识,可以将抽象的理综理论加以形象化。如讲“物态变化现象”时,引用《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说明露和霜实质上是同一物质(水蒸气),是经过不同物态变化过程而形成的。在讲授“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时,可以引用徐陵的《咏柑》中的“朱实挺江南,苞品擅珍淑”,温度对生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柑树适宜种在温暖的南方。讲授“植物的向性运动”时,可引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中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向光性使葵花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三、运用诗词联语解决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难为易。如讲授“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时,引用王安石《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讲授“生物间的捕食关系”时,引用王夫之的《蛛网》:“高低嘉树自成丛,敞进南窗坐好风。屋角一株秋网密,可怜无命致飞虫。”这首诗写了蜘蛛结网捕虫的生活习性,学生读后明确了生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猎取食物,捕食关系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

四、运用诗词联语进行课堂教学小结,使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如在讲完“鸟的多样性”后,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做总结,或引用包含各种鸟类名称的诗句做填充。如“晴空一鹤排云上”“草枯鹰眼疾”“千里莺啼绿映红”“旧时王谢堂前燕”“枯藤老树昏鸦”等。讲完“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后,可运用朱熹的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教育学生不能只谋局部利益,要从整体考虑,顾及长远。

五、运用诗词联语可以在教授理综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如讲授“碳酸钙及与之相关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时,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出,列火焚烧若等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教师借此教育学生要养成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刚正不阿的良好品质。讲授“物质变化”时,可引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教育学生要学习野草的顽强精神,在学习上要刻苦勤奋。引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教育学生懂得只有下苦功夫学习才能成功的道理。

向日葵的科普知识范文5

在此之前,养殖场里的育成鸡体重始终不达标,令这个养了20多年鸡的老人苦恼不已。“育成期的鸡距标准体重差1克,就相当于产蛋期少下一枚蛋。”经过分析研究,老人找到了问题症结。小鸡常年喝的是未经处理的地表水,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超标严重。

2011年底,刘清葵在山东畜牧业博览会上,见识了来自日照的日纳功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发明人陈罘杲带来的纳米场效应活性水质处理技术。没等展会结束,刘清葵就把陈罘杲和他的设备拉到了养殖场。

“喝了‘活水’不久,小鸡的体重很快就达标了,自身免疫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广谱抗生素类药物早就不用了,平时仅用点预防性的药物,不仅省了钱,还更环保。第一批鸡的产蛋高峰期比过去提前了20天。用不了1年就会把购买机器的钱给赚回来。”刘清葵兴奋地说。

在山东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笔者在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见到了纳米场效应活性水质处理技术的发明人陈罘杲。与传统的水净化主要采用过滤、添加物等方式来实现有所不同,陈罘杲采用的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效应玻参管技术,即利用光波、磁场、电场和纳米效应对水进行非接触性净化、催化、活化处理,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藻类、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分解去除,填补了水净化技术的空白。陈罘杲的技术得到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广泛市场的新技术在初期还是经常让陈罘杲捉襟见肘,“最艰难的时候,兜里只剩下1元钱。”同时,资金短缺也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市场推广。“在市场上赚来的钱都投入到研发中去了,没钱组建营销队伍,没钱投广告。所谓的市场营销,就是靠着4个车轮子和我的两条腿一张嘴。”陈罘杲无奈地说。

2007年10月,陈罘杲在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山东省日照市纳米科技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已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5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日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我很重视,免费为我提供了2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及生产车间,4年租金就能省下近百万元。没有这些支持,我的科研成果就是空中楼阁。”每念及此,陈罘杲充满感激。

目前,尽管年产值已达到两三百万元的规模,但陈罘杲坦承自己还是“小不点”。他笑称自己虽然是创业者,但更是“闯关”者。陈罘杲将制约类似技术型小微企业“长大”的困境概括为“五关”:

向日葵的科普知识范文6

关键词:梵高;作品;性格;影响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214-01

时间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一位艺术的殉道者,一位麦田的奔跑者――文森特・梵高在他前一天画过的麦田里掏出手枪朝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梵高死了,但他留下的千余幅遗作是他馈赠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主将,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知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就像一道光划过天际,照亮了人类绘画史的苍穹。他的人生和作品充满了神秘和传奇,吸引着众多的后来者心摹手追。今天,当我们欣赏梵高画作时,试图解读大师的内心世界。

1 在自画像中倾诉自己,是对自己的审视和观察

梵高一生曾画过38幅自画像,他用似火焰般跳动的笔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忧郁、悲伤、孤僻、呆滞和略带神经质的普通男子。梵高――不同凡响的名字总是与灾难、贫穷和失意紧紧拥抱在一起,他是艺术的殉道者。他曾说“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其中有一幅梵高的自画像是他割耳之后所画的,在那幅画中,梵高带着邋遢的毛绒帽子,向观看者投来清冷犀利的目光。他顶上那团灰蓝色的毛绒将他的额头几乎全部挡住了,看不到眉毛的消瘦憔悴的脸上,一双大眼睛耷拉着,蓝绿色的眼珠让人感到异常清冷,一幅形销骨立的样子,却有些纨绔地叼着冒烟的烟斗,他的右耳似乎还鲜血淋漓,灰黑色的大衣让他显得更加落魄和沉闷,只是背景的一抹红、黄色稍给人一丝安顿。在所有的梵高自画像中,拥有着相似的眼神,那么茫然、无助,却又似利剑一般穿透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到画家内心深处的无比孤独,他的眼神似乎是在求助,而又好像在倾诉,却又显得退缩、不可接近、不可捉摸,他没有朋友、没有家庭和爱情,直到最后在精神病的折磨下痛苦自戕。梵高自画像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审视这位画家的窗口,让我们去试图理解他孤独的心灵。

2 向日葵是梵高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是他苦难生活的缩影

文森特・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向日葵”昭示着生命的顽强与蓬勃,永向太阳的姿态,也是这位绘画“夸父”的姿态。他怀着一颗狂热的心,追逐着太阳,追寻着希望,用他那酣畅淋漓的笔触即兴挥洒,创作了流芳百世的《向日葵》,他酷爱阿尔的阳光,它们几乎都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阿尔所作的。梵・高笔下的向日葵,都有着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一朵朵生机勃发,它们都被画家注入了生命的张力与活力,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兴奋,心灵为之震颤。一位英国评论家说:“梵高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3 《乌鸦群飞的麦田》昭示着梵高的死亡,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绝命书

麦田也是梵高喜欢创作的主题,这与他受米勒画风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乌鸦群飞的麦田》是他死前最后一幅作品,画面上充满了不安和阴郁,沉沉的蓝天乌云密布,死死压住金黄的麦田,让人踹不过气来,一群乌鸦在凝固的空气中凌乱低飞,地震般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笔触更增加了画面的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极度骚动的画面,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麦田朝自己的心脏开了一枪。

4 自身穷困潦倒,不忘救济别人

梵高的生活万般艰辛,基本靠弟弟提奥救济,可他却随时都有献身给别人的爱、友谊和对艺术的热情。在比利时作传教士期间,他目睹穷人的艰难生活,决定义务收容那些受重伤而垂死的矿工,甚至把自己的居所让出来给弱者居住,自己却无家可归。他赞美劳动人民自食其力,顽强奋斗的美德,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吃土豆的人》油画的创作。他那颗赤诚之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并没有唤醒老板的良知,只干了6个月就被解雇,原因十分荒唐,是因为他对工作过分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