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直接投资的出资方式范例6篇

吸收直接投资的出资方式

吸收直接投资的出资方式范文1

一、跨国直接投资回升促进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

(一)跨国直接投资从2004年起重拾上升轨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加快,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进入“黄金发展期”。2000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达13929.6亿美元,达到30年来的顶峰。但受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影响,2001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连年下降,2003年跌至5600亿美元,创近年来的新低。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跨国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从2004年起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开始回暖。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0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达611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9%.该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各国投资促进机构,均认为2004-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保持恢复性增长,重拾上升轨道。

(二)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向是继续向发展中国家分流

在跨国直接投资中,发达国家始终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增长势头迅猛。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尽管仍达3670亿美元,但已比2002年减少了25%.其中,流入美国的跨国直接投资仅300亿美元,减少53%,处于12年来的最低水平。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则不断上升,达1720亿美元,增长9%.

(三)跨国直接投资的热点是亚洲、中东欧等一些新兴国家

近年来亚太地区一直是跨国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中东欧和非洲发展潜力较大。2003年流入亚太地区的跨国直接投资达1070亿美元,增长14%;流入非洲的跨国直接投资达150亿美元,增长28%.2003年流入中东欧的跨国直接投资降至210亿美元,减少48%,;而流入其他地区,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跨国直接投资则连续四年下降,2003年降至500亿美元,减少3%,是自1995年以来吸收跨国直接投资的最低水平。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调查表明,2004-2007年,亚洲、中东欧是最有吸引力的跨国直接投资地区;2004-2005年,中国、印度、南非、埃及、巴西、墨西哥、波兰、俄罗斯、美国和英国是跨国直接投资最青睐的国家。

(四)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已转向跨国并购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跨国并购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并购成为跨国直接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支柱。跨国并购销售额由1987年745.1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1438.2亿美元,年均增长23.4%.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股市大降,跨国公司投资能力下降,致使跨国并购明显降温。汤姆逊金融公司估计,2005年1季度全球并购交易额由2004年4季度的6700亿美元降至5130亿美元,下降23%,但这仍是自2001年全球并购活动停滞以来最高的单季水平之一,表明跨国公司正再度考虑将并购作为增加企业利润、解决战略性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跨国直接投资中服务业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在1970年代初期,服务业仅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四分之一;1990年这一比例还不到一半;而2002年,已上升到约占60%(估计4万亿美元左右)。

目前,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和金融领域。2002年贸易和金融领域占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存量的47%和流量的35%.供电、供水、电信和企业活动包括IT带动的商业服务等领域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例如,1990-2002年,发电和电力配送领域的跨国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了14倍;电信、仓储和运输领域增长了16倍;企业服务领域增长了9倍。

(六)跨国公司内部服务离岸外包方式愈来愈盛行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兴起以白领岗位转移为特征的第二轮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从节省成本、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已开始将部分服务外包出去。目前国际间外包业务只占全部业务流程的1-2%.2002-2003年全部以出口为导向的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项目90%源于发达国家。美国公司据主导地位,占全部面向出口的信息和电信服务项目的三分之二,呼叫中心项目的60%和共享服务项目的55%.离岸外移的很大一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如2002-2003年所有面向出口的与呼叫中心有关的跨国直接投资项目一半以上流入发达国家。

二、我国吸收外资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未来几年我国吸收外资仍具增长空间

1990-200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9%,中国年均增长22.6%,中国吸收外资增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由于未来几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外商来华投资信心明显增强,预计我国吸收外资仍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二)一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手机、个人电脑、住房等领域成为消费热点,也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2004年汽车销售达507万辆,增长15.5%;手机销售近2.3亿部,增长27%.2004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实际吸收外资分别增长39.1%、54.9%、11.2%和9%;2005年1季度,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吸收外资又分别增长29.1%、40.1%和25%,零售业、房地产业合同吸收外资分别增长360.1%、36.4%.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急剧变动时期,汽车、机械电子、装备制造业、房地产、零售业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继续成为外资争相进入的重点领域。

(三)服务外包逐步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一大亮点

当前全球服务外包正呈现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逐步拓宽、参与群体日益增多的趋势。我国是新兴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通过推动服务外包业务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吸收外资领域,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国际数据公司预测,未来5年中国IT产业将年均增长13.2%.作为继日本之后的亚太地区第二大IT市场,中国在该地区将日益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跨国并购日益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跨国并购法律法规体系,外资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我国已越来越多。据汤姆逊金融公司统计,2004年外资在华共完成2141个跨国并购项目,价值240亿美元,占我国实际吸收外资的近40%.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预计今后跨国并购在我国吸收外资中将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五)我国吸收外资地域格局将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稳步推进

目前,东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外资最为集中的地区。2004年,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85.9%,比1999年上升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全国的11.1%,比1999年上升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全国的3%,比1999年下降1.6个百分点。2004年,东北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9.8%,比1999年上升5.6个百分点。2005年1季度,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升至90.9%,中西部地区不足10%.

在看到面临的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吸收外资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随着跨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各国对跨国直接投资的争夺更加激烈。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2年和2003年各国新修订的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超过490项。韩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七免三减”;越南实行“四免四减”;马来西亚、印度实行“五免十减”;泰国为3到8年免税等。

二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有所降低。随着外资的大规模流入,目前我国局部地区已出现“民工荒”现象,造成工人工资全线上涨,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削弱。《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2005年2月外来打工人员的减少使广州市最低工资上涨34%.目前广州市工人月平均工资为70-80美元,比越南、柬埔寨高70%,比印度尼西亚高1.2倍。作者甚至惊呼“中国廉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三、若干思考和建议

(一)继续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方针

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今后要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把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要正确处理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提高外资质量的关系,扩大规模是提高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提高质量为扩大规模提供保障和动力。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好地发挥外资在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抓住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外资产业和区域结构

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加快的趋势,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强国内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更好地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跨国公司来华设立更多的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提高跨国公司的整体投资效能。支持跨国公司设立出口采购中心,鼓励扩大在华采购出口,更多进入其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吸引跨国公司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探索在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专业人才聚集的地区建立服务外包的试点基地。继续支持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全力打造政策优势,促进外资踊跃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三)积极稳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对会计、电信等服务业,实行全面开放;对商业流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业,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开放;对银行、证券、保险等服务业,要根据我国金融监管水平和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实行审慎开放。

(四)不断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顺应全球跨国并购迅速发展的趋势,积极引导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根据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继续试行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企业到境外发行证券并上市。严格控制外债规模和结构,突出外债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切实防范金融和外债风险。

(五)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规范招商引资

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减少和规范外资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加快外商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深入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招商引资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防止变相出台优惠政策、盲目攀比、层层压指标等无序竞争行为。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推动建立政府协调引导、投资促进专业机构实施、中介机构和企业广泛参与的投资促进机制,鼓励和规范民间投资促进机构发展。完善投资促进方式,更好地打造会展、电子商务、网站等招商引资平台,提高招商引资效果。

吸收直接投资的出资方式范文2

自1991年以来,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持续增长。2000年全球国际投资达到最高点1.38万亿美元,此后经历了三年下降。2004年开始回升,2006年达到1.3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国际组织预计,2007年增速有所回落但全球跨国并购已达58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预计全年总流量将达1.4万亿美元。国际投资出现新特点:

(一)发达国家仍是引资的主力。国际投资流量很多,钱都流到了发达国家。以2006年为例,发达国家吸收的外资增长了40%,国际投资吸收美国是第一名,达1700亿,英国第二,第三名是法国,第四名是中国,全部资金流量的不到40%流入发展中国家。所以说,不是有钱的地方往没钱的地方流,是有钱的地方往有钱的地方流。发达国家既是外资的提供者,又是外资的吸收者,2006年发达国家提供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总流量的80%,且其中一半来自欧盟。过去人们总认为钱多的地方往钱少的地方流,而实际上往往是跨国公司多的国家互相流动,流出的多也吸收的多。

(二)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上升较快。近20年来,全球跨国公司投资更多面向服务业,其比重在不断上升。到21世纪初,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流量已从50%上升到60%,特别是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的跨国公司和跨国转移,成为服务业跨国投资的重要形式。服务业外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这些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可贸易产品,这一行业也就成为可贸易的行业。因此,这一行业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引起了跨国公司的关注。服务外包的来源地主要是欧、美、日,美国占最大的比重是2/3,承接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上世纪90年代我国接受的是制造业的外包业务,特别是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大量发展都是因为接受了制造业的转移和制造业外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是服务外包,承接最多的虽然是亚洲,但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菲律宾等国。在未来十年,我国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也就是在服务业外包中能不能赢得像上世纪90年代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成就,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三)跨国并购是国际投资的重要形式。国际投资主要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来实现,还可通过绿地投资,也就是新建一个企业,但这一比重越来越低。收购、兼并的两种形式作为直接投资的形式越来越多,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并购投资占全球国际投资流量的份额一直保持在50%以上,凡是国际流量上升的阶段就是并购比重上升的阶段,凡是投资流量下降的阶段,就是并购投资份额下降时期。换句话,凡是国际投资流量上升就意味着跨国并购活动很活跃。现在正处在国际投资流量上升的阶段,达到13000亿-14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国际跨国并购活动非常活跃。并购的双方有可能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现有企业脱困,减轻失业压力;通过收购兼并,原来的生产能力得到稳定,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也避免了下岗失业的风险。并购投资需要的基础条件,一是东道国国内市场产能过剩;二是东道国产权交易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存在支持并购活动的法律框架。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不是在搞扶贫,不是解决弱势企业的下岗问题,而是看到企业有某种优势,甚至有的是好企业。跨国并购有可能是强强联合,不一定是强兼并弱,有的是强兼并强。这种经济现象必须这样来理解,否则容易产生误解。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情况

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630亿美元(不包含金融类),在全球已降到第四位,过去是第二,美国第一。2007年上半年吸收外资额达230亿,11月是616亿,2007年可能会略微超过2006年。资金来源地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外资的来源地结构亚洲的比重很大,第一是香港,然后是台湾,还有日本、新加坡、东盟国家,接下来的就是美国、欧洲,美国有四五十亿,欧洲也是四五十亿,来源地结构一直很稳定。这两年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自由港来的外资比较多,如维尔京群岛、开曼等地。这些资金来源地较复杂,还有一些是大陆自己流出去,在自由港注册又返回来,但这种情况很少。近两年也引进一些资金与技术密集型项目,如,韩国的起亚汽车公司发动机生产线及欧洲空客总装线在天津滨海新区落户,英特尔、微软、百事高公司在广州投资,这些公司都是资金密集度较高的项目。

制造业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六个行业,主要是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和通用设备制造业。2006年,这些部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总额的5l%。上世纪90年代外资主要集中在轻纺、轻工业、消费品、纺织工业领域,现在明显集中在资金和技术比较密集的行业。  我国利用外资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利用外资占全球外资中的比重下降。1994年,吸收外资337亿美元,占全球比重是13.5%。后来比重一直在下降,到2000年我国只占到了3.2%。2001年后国际投资流量在下降,但我国的比重在上升。到2005、2006年比重又在下降,2006年的比重已降到5%,在全球国际投资中的流量只占到了5.1%,2007年还会下降。2007年利用外资600多亿,全球资金流量达1000亿,利用外资比重要降到5%以下。近几年,我国利用外资成绩很大,但在全球投资金额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较低。近年来,国际投资主要流向服务业,但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每年都只能在23%左右,服务业吸收外资这几年都没有突破。 这两年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比较活跃。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比重仍占最大。2006年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比重达400亿,服务贸易领域仅是160亿,金融业是64亿,这都是几家大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吸收的国外银行战略投资,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商业银行,通过股改吸收的外资,总共不超过10家,所以主要还是制造业的投资。

三、认识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一些发展中经济体,包括我国,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加快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国际产业转移又有了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第一,日益向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转移。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重心。同时,发达国家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及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酒店业、交通业和通讯业等服务业成为多国服务业发展的主流。第二,国际产业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延伸。根据工序分工理论,可将价值链增值环节划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国际产品工序调整和转移表现为:在全球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移;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在生产环节中由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现在的分工越来越细,产业转移具有产品类分工的性质,要求更加专业化、集群化。原来条件好的地方更容易吸引外资;原来条件不具备,分工不发达的地方,更不容易吸引外资。第三,资本流动方向也更具水平性。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成为资本流动的两大主要方向。2005年,发达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59%,且其中90%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也在相互流动,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钢铁和石油化工等制造业。第四,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整合升级和转移。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加速了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和扩散,使多国的相对技术优势发生变化,强化了国际产业的集聚效应,并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高度和虚拟化程度。跨国公司通过控制一项品牌的营销渠道,然后把其他的生产制造研发环节转移到别的国家,并促使原有产业在结构升级中整合转移。第五,跨国证券投资和并购日益活跃。现在的跨国投资越来越多的是利用兼并、收购,兼并收购很大部分是收购股权。收购股权就离不开证券市场,因此,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间的界限在模糊,或者说活动发生了很大的衔接性。如,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吸收外资,外资进来相当于收购了股权,中行、建行20%的股权卖给人家,卖完之后马上在境内境外上市,上市之后又吸收外资。第一步是直接投资,收购股权,收购资产,其目的也是希望该公司上市,上市后其资金就可置换出来,置换出来后又可投资。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是比比皆是,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特点,吸收外资的工作就无法做。

吸收直接投资的出资方式范文3

关键词 外国直接投资 国民待遇

一、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概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渠道不断拓宽,方式日趋多元化,引进外资的行业和地域不断拓展,外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正面和贡献日益凸现。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下降趋势难以遏止,恢复增长乏力情况下,外商投资中国与外资在华并购的热潮正在升温。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相对呈持续增长之势。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平稳增长,1至6月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21688家,合同外资金额726.9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8.8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89%、42.66%和11.99%。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6965家,合同外资金额10158.2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3.54亿美元。鼓励和引导外资的流入,首先是从中国政府对引进外资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开始的。1979年7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奠定了中国引进外资的法律框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涉及合同、税收 、 外汇和其他与中国利用外资有关的基本法律。1986年《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的颁布及翌年公布的执行细则,标志了中国对待外来直接投资的态度由消极接受和等待向积极引进的转变。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更是加速了法律法规制定的步伐,以加强中国利用外资的法律框架,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政府切实履行我国在入世文件中的所有承诺,世贸组织诸多与国际直接投资有关的协议必将对我国外资法律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中国政府已加入了华盛顿公约《解决国家与其他国国民间投资争议公约》,并与41个国家签订了保护投资的双边协定,为外商来华投资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外国直接投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一直被认为是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直接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中国改革开的20多年也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逐步增加的20多年,实践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

(1)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长期以来,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除了充分利用好国内的资金以外,还应该积极地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以弥补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

(2)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外汇储备,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外国直接投资对一国的国际贸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出口和进口规模及结构的影响上,在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的今天,外国直接投资与贸易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互动的关系。1986—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由1.88%上升至44.06%,在增加出口的同时,亦刺激了进口的高速增长;大大改善了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家外汇储备的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3)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结构优化,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通常表现为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一揽子转移。投资者在为东道国带来资金的同时,还通过引进生产技术设备等方式为东道国带来其国内所没有的设备和管理模式。经济认为,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运用新技术在对自身现有的生产经营行为改造、升级的同时,也推动了东道国国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4)对我国的体制转轨起到了引导、借鉴和推动作用。外资的进入,使得我国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得以逐步建立。一方面加速了国内、国际市场的融合,推动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市场要素的形成和发育,加速了市场化机制的形成。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和现有企业利用外资进行改造,促进了传统所有制结构的改变,对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

(1)放松对产品出口的最低限额,容易形成局部垄断。我国修改前的外资法体系中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着明确的产品出口比例规定。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加剧以及我国入世谈判进程的加快,我国逐渐放松了对产品出口比例的管制。同时,制定了“以市场换资金”、“以市场换技术”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新战略。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大规模扩大其在华的产品销售数量,导致了部分行业如饮料、化妆品、通讯产品等形成了相对垄断的局面。

(2)谋求控股地位,致使中方利益受损。我国的外资法体系中只规定了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企业中所占的最低比例,在实践中,各国投资者往往要求能对投资企业拥有控股权,企业被外资控股后,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控制能力会随之下降,从而可能导致市场控制的失灵并引发经济动荡。同时中方对自身品牌的无形价值往往认识不足,出于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在引资过程中经常发生评估价值过低的现象。在外资控股后,企业往往着力于对外资品牌或新创品牌进行运作,刻意搁置我国的本土著名品牌。这种合资丢牌的现象时有发生。

(3)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和行业结构不合理。市场机制的作用往往导致外国直接投资偏离我国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布局策略。目前,外国直接投资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一般加工,对于国家大力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直接投资较少。截止1999年,投资于农业的外资占投资总额的1.76%,科研技术服务只占0.31%。同时绝大部分的投资集中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各经济特区,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吸引的外资较少,这也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状况。

(4)投机性的外资涌入和撤走,会放大国内资本的流量变化、导致动荡、引起经济失控。

(5)引资过程中仍有部分污染产业进入,不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些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竞争吸引政策的机会,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降低环保标准。

(6)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来转移利润,以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或推行其资本倾销的政策。跨国公司普遍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利用其全球,通过转移价格将高额利润从税率高的部门或国家转移到税率低的部门或国家,从而增加公司的总利润;或者在一个很有市场潜力但却竞争激烈的国家投资时,把其他地区的部分利润转让给新兴市场进行竞争的部门,以补贴该部门初期因实施资本倾销策略而产生的亏损。因此,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制止。

三、我国外国投资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1、我国外国投资法律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外资法纷繁复杂,但从整体上看,对外资的待遇表现为一定范围的国民待遇、优惠待遇和差别待遇三个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权掌握在政府手中,采用行政审批的方式,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

(1)三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长期以来我国对三资企业实行了内外倒歧视的“超国民待遇”,形成了我国企业界特殊的内松外紧的二元体制,使得国内企业与三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

吸收直接投资的出资方式范文4

关键词: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优势

中国从1979年开始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截止2002年底,累计合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8280.91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4479.23亿美元.从1983年到2002年合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年均增长率为21.92%,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年均增长率为23.77%,远远高于中国这一阶段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

2002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一年,中国合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金额达到82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9.6%,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达到527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2.5%。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以来出现的改革步伐的加大,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深入。本文引用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前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展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的邓宁提出的。他认为以往的理论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作出部分解释。并且它们无法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客观上需要一种折衷理论。邓宁建立的所谓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进行兼容并包,并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潮,包括海默以来诸人的思想,创立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一体的理论——通论。

通论认为,企业欲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三种优势:

1.所有权优势

它包括来自于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生产的优势、生产管理上的优势、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由于多国经营所形成的优势。

2.内部化优势

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有利。这种外部化是指通过与其他独立企业进行市场交易。企业使其优势内部化的动机是避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保持和利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垄断地位。市场不完全可分为结构性的与知识性的。前者指竞争壁垒等障碍;后者指获得生产与销售信息很困难或成本很高,因而在技术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以及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企业对其优势实行内部化,避开外部市场机制不完全,可以获得最大利益。因而企业将其优势内部化的能力成为企业进行竞争的关键影响因素。

3.区位优势

如果企业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皆有,那么,对该企业而言,把这些优势与当地要素,即区位因素结合必然使企业有利可图。而这些因素是指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及东道国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或限制政策等。要素禀赋一般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

区位优势具体表现为:东道国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生产要素的成本及质量、运输成本、基础设施、政府干预范围与程度、各国的金融制度、国内外市场的差异程度,以及由于历史、文化、风俗偏好、商业惯例而形成的心理距离等。企业从事国际生产必然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它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化生产的区位选择。

由此可见,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内部化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加以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因此,一定意义而言,外国直接投资的实现就意味着投资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最佳结合的实现。

我国引进外资,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利用外资经历了一个从数量小、范围窄、限制多的试点阶段逐渐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的格局。引进外资的数量从每年的几亿、十几亿美元,发展到每年几百亿美元;引进外资的地域从少数的沿海城市和特区扩展到所有的地区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不断扩大。目前,除个别关系国际民生的行业和一些特殊的产品外,几乎各行各业都已向外商开放;投资的外商来自 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1992年为界,此前为引进外资质量较差阶段,此后为利用外资改善阶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较差,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外商的直接投资是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为了转出过时的产业和技术,为了延长其产品价值链而进行的商业投资行为。如果没有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改变以及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没有东道国外资政策的吸引和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激烈市场竞争,跨国公司不会主动地把最先进的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正是由于区位优势的缺乏,导致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实现的限制,外资进入我国的水平不高。

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春天。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发表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第二次利用外资的高潮。以摩托罗拉公司为代表的高技术项目进入,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欢迎,吸引了一大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中国利用外资结构开始得到显著改善。

自从1995年以来,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结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仅达到1.6%的水平。2001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14.9%的恢复性增长,预计“十五”时期正增长趋势仍然有可能持续,达到年均5~10%的稳定增长水平。

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从有利因素来看:一、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环境为投资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区位优势”。

1、世界范围的资本活动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将会进一步趋于活跃,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

2、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对投资、尤其是外国投资的需求将会继续扩大;

3、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及其企业长期战略决策创造了良好预期,而且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外商投资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带来了最大的变化是,市场进一步向外界开放,首先向投资者开放。市场开放不光体现在单纯的市场准入方面,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在服务贸易领域等每个行业都有具体的时间表,有具体开放的条件,这是具体的市场准入的承诺,同时,更重要的一点,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能够符合世贸规则的,符合国际投资惯例投资的运营环境。

首先是透明度原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吸收外商投资上,不会再制定内部的文件、内部的政策规定。凡是要外商做的,都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一年多来,清理了整个的涉外法规两千多件,这里直接涉及到外商投资就有五六百件,外商可以很直接很方便了解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政策规定。

第二,关于国民待遇方面。国民待遇也是世贸的重要原则。按照中国做出的承诺和世贸本身对国民待遇的的要求,对于跨国公司或者说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在整个操作方面中国给予他们国民待遇。对于过去不符合国民待遇的做法,都在按照世贸的要求取消了。中国对国产化的要求,或者说过去硬性外汇平衡的要求,企业内外进出口比例的要求,生产的产品进出口比例的要求,这些硬性的规定,中国统统取消了。大家看到,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应该说更方便了,应该说市场更加向跨国公司进一步开放。

据惠州日报报道:12月8日,电影产业界期待已久的《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浮出水面。根据规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7大试点城市的中外合资电影院中,合营外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最高可达75%。这对外资投资中国电影市场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业内人士分析,新规定的出台将进一步鼓励外资投资到中国的电影市场。

4、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下岗,将使中国继续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将长期存在,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继续加快向中国转移的进程;

5、十六大及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次会议进一步放宽利用外资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并购重组国有企业,在今后时期内,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6、奥运、世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带来的难逢商机,是极具潜力的市场,对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商务部官员在日前举行的二00四年中国行业报告会上表示?加入世贸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市场进一步开放。可以说?加入世贸后?中国吸引外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据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三日电,这位官员分析?中国加入世贸十五年谈判最难的是市场准入?如今?中国正积极调整进一步开放市场。他指出?中国政府按国际规则修改法规本身就是市场开放过程。据介绍?一年多来?中国修改二千三百件涉外法规?调整或者取消不合规则的条款?以前吸收外资的一些做法如今也用法规的形式加以体现。取消关税壁垒也为市场开放服务。分销?电信?旅游等业已纳入准入行业。这些都为外资更好地进入中国提供了方便。

外资企业已经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数据显示?去年在全球投资锐减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五百二十七亿美元?居全球首位。目前在华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达二十三万家?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四?在出口最多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两大行业中?外资出口比例分别高达百分之六十八和百分之八十五。

另有数据表明?目前外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百分之二十七?产值占百分之二十九。中国吸引外资税收占工商税收总额的百分之二十点五?是所有税收中增长最快的。

商务部官员指出?外资企业也为中国二千三百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可以说?外资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今后?这一支柱的比重还要更大?领域还要更广?形式还要更多样。包括国有制在内的众多企业都欢迎外商投资进入。

二、投资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内部优势”,将增加投资力度。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产生,长期积累形成的“三资”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也将面临不断更新、改造、扩充的需要,现有企业的增资将继续构成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未来时期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利因素:

1、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出现局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国经济为首的西方经济尚未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这将严重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

2、许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大大加快,区域内投资的增长将远远超过面向区域外的投资,而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形成多边经济共同体的区域,因而面向这一地区的投资和本区域内部投资自由化的进程有所放慢;

3、世界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将明显加剧,不仅发达国家会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优势,加快吸收购并方式直接投资的速度,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开放换取外国的技术和资本。这将为中国吸收外资带来巨大竞争压力;

4、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资的收益预期将明显回落;新出台的新税法将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可能导致部分潜在外资撤离。

5、目前年度中国经济总量和新增外商投资总量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规模,相应的增长速度将会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

可以预见,吸收外资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将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

今后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会有以下变化和特点。

第一,外资企业将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区位优势”不仅包括资源和地理条件等自然禀赋变量,而且也包括投资软硬环境、市场因素、劳动力因素、聚集效应等后天形成的区位变量,影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区位变量主要有转轨变量、外资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等其他变量。显而易见,这些区位变量除了基础设施等内含自然禀赋变量外,基本都属于后天形成的区位变量。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独资化趋势的主要成因即在于此。

一是国内投资环境日趋完善,投资风险降低,合资企业优势效应弱化。随着时间推移,外国投资对中国的环境越来越熟悉,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在华经营的经验,以合资企业方式降低风险的必要性在下降,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自然会迅增加。二是随着中国外资政策的变化,外资的市场准入领域放宽,外资企业可以进入更多的领域。三是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为了加快技术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引进,摆脱合资企业的束缚。四是合作企业双方在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当中方的行为可能影响其整体发展战略时,追求企业的控制权就成为外方的必然选择。五是外方为了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需要在全球进行其资源配置。研究表明,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中,实现公司全球一体化战略性投资在不断增加,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地选择控制性更大的外资企业。六是进入的企业所拥有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其更希望通过企业内部化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通常认为大型跨国公司更具有企业优势,因此自1994年后随着大型跨国公司蜂拥而至,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第二,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实现直接投资的形式逐渐增多。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包括建立子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合同协议、交钥匙工程等等。跨国并购的方式对投资企业和东道主企业是目前情况下比较理想的双赢模式。目前跨国并购迅猛增长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跨国并购、特别是设计大型跨国公司、巨额资金和公司重大改组的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最明显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从这一角度来看,“绿地投资”虽然有利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产业,尽快提升一国的经济结构档次,但是它不能使存量资产得到优化调整。而且新增设备和技术形成新的生产规模后,还会造成原有生产能力和生产员工的更大过剩,形成对原有产业结构的巨大冲击。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就会加剧经济结构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压缩和优化存量资产。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劣势企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中国国内缺乏有资金、技术实力的企业,难以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的重组,所以吸收跨国公司并购重组国有企业,是新形势下的理想选择。而对于某些跨国公司而言,选择并购中国国有企业,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和技术改造型投资就是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区位优势已存在下的最佳实现。

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可以比新增绿地投资更快地收回投资,实现赢利目标;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国有企业的经验曲线和无形资产,如工人的生产操作经验、管理经验、营销渠道、品牌等,大大地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并购国有企业,还可以实现跨国公司的有效控制,减少合资中的矛盾和冲突,迅速提高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可以使进入中国市场较晚的跨国公司实现后发竞争优势。中国目前以并购方式引进的外资只占5%,通过并购方式吸引外资的潜力十分巨大。

第三,中国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比例将有所上升。

尽管中国西部比中国东部落后,增加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难度,但随着中国开发西部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西部特有的某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中草药、水利、旅游等,具有着自身的区位优势。

第四,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特别大的跨国公司,有些公司在加入世贸前还只是投资一些中小型的项目,或者说试探性的项目,但是最近这几年,很多跨国公司投资的规模都相当大,很多项目谈了十几年,也都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尘埃落定,进入世贸以后它放心了。不管石化也好,IT也好,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很多项目都是几亿美元几十亿美元的大型项目,成批的设立,跨国公司投资规模明显扩大。

第五,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技术含量显著提高。

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特别是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越来越从生产加工型向研发型进行转变。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显著上升,现在已经设立了四百家研发中心,设立的势头很猛,而且很多研发中心的研究,不光是应用技术的开发,甚至基础性的研究也放在中国进行。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技术含量、技术档次比以前显著提高。

第六,跨国公司投资的产业聚集效应越来越凸现。

在北京和沿海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形成了产业带、产业群体。以北京为例,诺基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搞了星网工业园。围着手机一个项目配套的企业几十个项目,形成几十亿美元的投资项目,投资一个产业群体。不光IT产业这样,化工产业也是这样的。上海的跨国公司形成的化工园,戴尔等很多跨国公司的项目都集中设在这些区域里,整个投资、整个物流配送、产品上游、下游连动效应非常显著,也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带。

第七,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显著增加。在北京、上海、广州,很多跨国公司纷纷设立一些地区总部,整个亚太地区的业务重心逐渐向中国转移,指挥中心也在向这里转移。

第八,跨国公司的本地化趋势越来越突出。不管是在企业内部的中层管理人员,甚至高层的管理人员,跨国公司本地化现在形成一种自觉的效应,而这并不是政府的硬性规定。

第九,投资性公司也在快速发展。最近这两年,特别是加入世贸以后,中国为投资性公司赋予很多特殊的政策,有很多跨国公司纷纷设立投资性公司,目前投资性的公司已经有230多家,重量级的跨国公司在华都设立了投资性公司。

参考文献:

[1]王玉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分析[J].国际商务,2003,(6).

[2]: 中国外资网.

[3]薛荣久.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张锡嘏,唐宜红.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吸收直接投资的出资方式范文5

关键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河北省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5-0068-04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服务业国际转移已成为新的热点,并且呈现出涉及领域广、市场增长快、发展潜力大的特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为了履行入世承诺,中国正逐渐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可以肯定的是,服务业将成为继制造业之后,河北省吸引国际投资的热点领域,这是由国际经济规律和中国的国情共同决定的。但由于河北省服务业不发达、服务体系发育程度低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以及对已吸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高效利用。

一、河北省近年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分析

(一)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正以惊人的速度大量涌入中国,中国正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作为跨国投资的东道国吸引力越来越强。而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利用外资中的主要形式。如表1所示,河北省2004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额的82%,2005-2008年分别为83%、84.5%、80%、81%。近五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占外资总额的比例一直持续在80%以上,尤其以2006年为顶峰。与其他形式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占据了绝对优势,成为河北省利用外资中的主要形式。

2.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迅速提高。如表1所示,2005年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17.8%,虽然2006年比2005年仅增加了5%,但2007年达到了新高,比2006年增加了20%。

3.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较低。通常一个省市经济规模越大(根据GDP衡量),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就越多,而河北省近年来实际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要少于应该吸引的数量,这可能是由于投资促进不利或其他因素所致,但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明,河北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二)河北省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从世界范围来看,服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其兴旺发达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河北省服务业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存在明显的“短腿”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其总量的比例低。如表2所示,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其2004-2008年比重分别为70.5%、83.52%、82.9%、83.34%、84.1%,一直呈增长趋势。而2004年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其总量的12.35%,2005-2008年分别为14%、14.5%、14.95%、14.3%。可以看出,2007年达到的最高值也仅有14.95%,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例低,与全国约41%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更无法与发达国家服务业相比。

2.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有较高的增长率,但现在基本保持稳定。如表2所示,河北省2005年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2004年增长了33.76%,2006年比2005年仅增长了9%,但是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23.7%,其后,近两年投资额基本持平。

3.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分布不合理。如表3所示,近年来河北省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投资在房地产业上,2004-2008年房地产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9.37%、34%、67.59%、71.73%、72.10%,一直呈增长趋势,后3年都维持在2/3以上;另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平均都保持在10%左右;而金融、保险业、开发研究业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这与世界服务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服务产业主导服务业的发展潮流大相径庭。

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型是河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相比,过分依赖制造业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一)河北省制造业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前3个制造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比重为14.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比重为8.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比重为7.31%)。显而易见,这些行业对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等的消耗较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与生态压力。如果一直过度依赖制造业而不改变过去的经济模式,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矿产的减少,最终将会制约河北省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而这也是与中国所主张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矛盾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服务业,它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很低,消耗少,对环境的污染更是少之又少。以用电为例,第三产业总用电量占全部产业用电量的比重仅为11.2%,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1.8%;第三产业单位GDP用电量仅为制造业单位GDP用电量的1/4。可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服务业比制造业有较大优势。

(二)河北省制造业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另一个主要产业是食品及服装、纺织产业

如食品类产业(主要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饮料制造业)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大约维持在14.45%左右;服装、纺织类产业(主要有纺织业和服装制造业)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平均为8.14%。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和服装产业收入弹性小,经济附加值低,也不利于河北省经济持续发展。需求收入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是用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的。像食品、服装这类生活必需品往往收入弹性小,因为消费者无论收入多低也要选择购买这类产品。而服务业往往收入弹性大,因为消费者知道如果他们收入较低,他们就可以不选择这类消费。

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河北省人均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产品需求的增加量要远远超过食品和服装制造业的增加量,特别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产品,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形成大规模消费,例如旅游、高等教育、休闲、健身等。随着河北省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用于此类消费的收入比重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另外,今后几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会增强人们即期消费的愿望和能力。可见,河北省今后对服务业的需求会进一步提高,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河北省保持经济快速前进的强劲动力。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可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移对于河北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河北省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基础设施落后,结构不合理

如表3所示,河北省服务业相对发达的部门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河北省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行业的发展很不协调。不仅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联系不够紧密,而且远没有和制造业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产业政策向制造业倾斜

产业政策是投资“政策环境”的重要部分,对外资投向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中国的领导政绩考核制度非常重视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往往对能较快带来经济效益的制造业给予政策倾斜,服务业长期发展受到忽视,河北省也不例外。这种政策倾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本建设投资向制造业倾斜;另一方面,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更多关注的是制造业而非服务业。

(三)城市化滞后

毋庸置疑,农民收入和服务消费能力很低,农村缺少服务基础设施和高素质服务人才,这些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显得乏善可陈。而河北省别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就算与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城市化程度也还是很落后,农村人口还占全省人口的大多数,滞后的城市化进程成为河北省吸引服务业直接投资的一大障碍。

(四)人力资源素质低

服务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较资本密集程度高,可见服务业的发展对人员素质高低的依赖程度很大,尤其是现代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更是如此。而河北省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这会极大地制约河北省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

四、对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要想进一步促进河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要加强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移,尤其是要抓住中国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的机遇。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环境将显著改善,外资进入服务业领域的一些限制将显著减少。正是在这一机遇和挑战下,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工作应围绕以下几个重点:

(一)优化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

1. 制定适当的政策导向,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服务业直接投资。应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从转变观念、规范行为和适当扶持等多个方面加以引导,吸引外资向服务业转移。

2. 大力促进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些新兴服务行业发展不够,甚至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明确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对于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明显的带动作用以及能代表未来整个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服务行业优先发展,并给以相应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

3. 提高政府行政服务效率,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外商投资审批和管理的全过程服务,加强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高监管水平等方面的能力。

(二)改善服务业吸引FDI的基础环境

1. 要进一步改善体制环境。要理顺推进服务业发展体制,明确各行业发展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细化落实行业规划、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要降低门槛,推动政府部门管理重点从审批环节转向监督、查处环节,在教育、卫生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引导外资向服务业转移。

2. 要大力培养服务业人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专业培训,对高校的服务业相关专业按照国际服务业发展趋势进行细分和调整,鼓励海外专业人才来河北省就业,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3. 要大力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为35%左右,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同时,按照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每年将城市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所以加快河北省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城市化为依托,推动房地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保健、休闲、法律顾问等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稳步发展,并且积极吸引FDI向这些领域转移。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经济年鉴(2005-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曾建华,周聪颖.地区经济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联性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

[4]丁玉春,杨逸.FDI流入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2009,(1).

[5]李珠峰.中国服务业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7).

[7]孙文博.90年代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投资环境因子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3,(10).

[7]葛顺奇,郑小洁.中国31省市利用外资业绩与潜力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2004,(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ttracting FDI in Hebei Province

Zhou Wenjun1,Wang Bin2

(1. School of Accounting,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2.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in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吸收直接投资的出资方式范文6

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2年~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1.6%。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对外投资流量达到87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发展中国家首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

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技术外溢,是我国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一国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主要途径有购买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等。由于国外企业不可能将其核心技术以技术转让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出去,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难以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获得国外先进技术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路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技术进步效应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走出去”战略中最值得关注的效应之一。因此,研究我国对外投资的技术进步效应,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同学者由于采用了不同方法,得出了不尽一致的结论。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考察对外直接投对我国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机理,并利用中国2003年~201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地区差异比较研究,深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二、 对外直接投资母国技术进步效应的机理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研发反馈、技术扩散、收益反馈和公共效应四个机制对母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其具体的影响路径分析如下:

(1)研发反馈机制。对外投资的企业通过到技术资源丰富的国家(地区)开设研发机构或者海外子公司,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是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技术资源优势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设立海外研发子公司,嵌入当地研发资源密集区,可以了解国外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合作或者模仿来利用当地先进的研发平台或者完善的基础设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然后通过公司内部将最新技术信息反馈给母公司,经由传播或扩散效应对其他公司产生影响,从而调整和优化母国技术研发方向,增强母国的吸收与研发能力,带动母国的技术进步。

(2)技术扩散机制。一般来说,越靠近技术产生源越便于分享技术扩散的外部性,母国企业并购东道国拥有适用技术的企业,对其核心技术内部化,能够有效地提高逆向技术转移的效率。通过跨国并购海外企业,既可以将原来的竞争对手变为内部公司,绕过技术壁垒,将其研究能力和研发成果为己所用,从而获得关键研发资源以及与母国企业互补的研发能力;还可以采取与东道国当地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开发和横向合作等方式,获得产品的技术支持,并通过公司内部交易等渠道将技术传递回母国。

(3)收益反馈机制。收益也是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经营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获得稳定的关键性资源供给,并通过竞争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实现母国利润的增加。然后,增加的利润可以加大母国自主研发投入,或通过购买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引进技术专家的方式,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进而促进母公司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可以绕开贸易壁垒成功地进入东道国当地市场,通过在当地生产和销售使海外子公司的财富增加,然后子公司又会加大研发投资,通过与东道国政府联合开发等方式,刺激东道国政府分摊部分研发费用,降低单位产品研发成本,促使母国企业腾出资源用于核心项目的研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公共效应机制。从社会以及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效应,即公共效应。首先,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投资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使生产结构得以优化,会引致正的生产溢出,使得母国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移动,从而使母国在高科技产业中比以往更具竞争力。其次,跨国公司通过向国外的扩张,使本国的出口得以扩大,在经营环节或资源获取等领域获取规模经济效应,提升母公司的生产力。再次,厂商间的逆向技术转移能够带来更为直接的外部性,即子公司通过吸收各种知识,会产生强烈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助于母国该领域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最后,增加的投资收益转变为国内企业的利润和居民收入,可以进一步带动国内的消费和投资,盘活国内市场。

三、 对外直接投资母国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分析

其中,专利授权量和研发投入来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人力资本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这些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1。

图1是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进步的散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存在非常明显的正向关系。

影响技术进步的变量有很多,表1中的解释变量是经过多重共线性检验选择的结果,接着基于F检验和Hausman检验对具体的回归模型进行判断,因为Hausman检验值大于临界值,因此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表2是基于全国层面数据的技术效应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中可见,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都对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对外直接投资虽然估计系数为正,但不够显著,即OFDI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一是投资动机和投资规模问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发展较快,但是投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小,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国外投资的比例相比差距明显,制约了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市场导向型的,技术寻求型在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很小,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创新路径产生了锁定效应,这是由于企业只要凭借既有的技术优势就能够实现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技术创新动力不大,对本国技术进步影响较小。二是吸收能力问题,技术外溢不仅取决于获得技术的途径也取决于吸收技术的能力,我国的研发投入不足,导致自身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不够高,会影响反向技术溢出的效果。三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和区位分布不尽合理,在行业结构上,我国对外投资侧重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偏低;在区位上,我国对外投资过度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少数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但对我们能从中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投资却较少,这一现实使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无法获取更多的先进技术,无法借此加快我国的技术进步。

从回归结果中我们看到,研发投入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高于对外直接投资,所以虽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获得国外技术,但自主研发始终是提高技术水平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我国应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与层次,加强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加快引进国外技术的步伐,从而增强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表3是分地区的技术进步效应回归结果。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方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没有什么显著差异,但是在研发投入上,中西部地区的作用更为明显,说明加强中西部地区研发投入的必要性。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通过10%显著性水平,显示出正向效应,但是中西部地区回归系数为负,结果不显著,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技术水平和吸收能力较强,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倾向于获取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会对当地技术进步产生正面效应。然而,中西部省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劳动者素质、研发投入等没能跨越引发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值,对外投资还不能显著提升当地的技术水平。

为了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外溢,应该针对东、中、西地区采取差异化措施,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研发能力较强的东部地区应加大技术获取型的对外投资比重,同时增加对技术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投资吸收海外的研发资源。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研发能力较弱的中西部地区应以增强其技术吸收能力为主,例如增加教育投入和研发投入、完善金融体制等,加快其跨越技术溢出的门槛值,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

四、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