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例6篇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1

关键词 超低能耗建筑 性能化设计方法 能耗指标 设计流程

1超低能耗建筑设计

目前,作为超低能耗建筑的一种形式,德国被动房被广泛接受,通常其最大供热负荷不超过10W/O、供热、制冷能耗需求量均不超过15kW・h/(O・a)、年一次能源总消耗(包括生活热水、供热制冷和烹饪)不超过120kW・h(O・a),由此可见,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不同在于从仅仅实现建筑功能到最优化建筑性能的提升,即实现满足能耗指标的性能化设计。

以能耗为控制指标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可以理解为:各分支专业均以优化建筑性能以及达到终极能耗指标为中心,通过充分利用建筑周围自然条件,各专业交互配合提出满足建筑功能及能耗指标的建筑体形系数、围护结构热工参数以及高效设备及系统方案,对其最终运行能耗进行预测评估,从而得出每一栋建筑最优化合理的设计方案。

相对于传统建筑设计方法,基于能耗指标的性能化设计有以下特点:

(1)以能耗指标为导向,协调各专业充分发挥设计师主观能动性。(2)初设阶段严格把控建筑形体和围护结构热工参数,最小化建筑能源需求,以能耗指标为导向,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相结合,同时对场地周围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储能技术和能量回收技术潜力进行研究。(3)不规定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具体节能措施,以建筑能耗表现为终极目标优化整合适用节能技术和设计方案。

2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流程及技术优选研究

2.1设计流程框架研究

在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探索中,很多研究人员根据应用地域、技术水平、国情不同,对超低建筑的设计流程进行研究,目标是为某一具体建筑或某气候类型下的建筑提供一个基本的设计概念和流程框架。

MathieuDavid基于法国被动房设计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热带地区零能耗建筑的设计流程,并将其应用于法国第一栋海外零能耗建筑建造中,达到能耗指标低于50kW・h/O的水平。该流程强调各部门协同设计、高水平设计工具应用与经济适用的方案,并注重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2节能技术优先性研究

在设计流程研究的基础上,有专家开展了对超低能耗建筑元素求解最优值、求解被动技术措施最优值的方法探究,为超低能耗建筑具体的设计步骤提供参考方法,具体如下:

龚新智将中国依据气候条件分为7个区域,使用正交法和列表法以能耗为目标函数得到7种被动技术措施适用的优先性排序,包括外墙厚度、外墙保温厚度、屋顶保温厚度、窗户朝向、窗墙比、玻璃类型、日光温室深度宽度,指出除了夏热冬暖地区,屋顶保温厚度、外墙保温厚度对能耗的影响分别占到70%和10%,应优先考虑。

孙永军提出宏观参数系统敏感性分析方法,逐一分析设计关键参数对零能耗建筑各系统规格的影响,得出影响最大的参数是室内设定温度、系统性能系数及室内得热密度,影响最小的参数是墙体厚度、窗墙比,渗透率及风管能量损失。

3超低能耗建筑的通用设计方法

3.1关键参数限额法

关键参数限额法即以减小建筑耗能为导向,充分利用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严格控制建筑关键元素指标,结合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基本满足用户舒适条件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依赖性不强,无需过多模拟计算,实质上是对现有节能标准控制指标的提升,应用此种方法旨在使建筑具备达到超低能耗建筑的潜力。

应用关键参数限额法达到超低能耗有3个主要技术特征:

(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提高和建筑整体气密性的提高。(2)充分利用被动式技术节能。(3)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

3.2双向交叉平衡法

双向交叉平衡法即以能耗指标、舒适度指标为导向,在优化建筑围护结构和高效新风热回收的同时,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建筑消耗的能量由可再生能源来提供,从而达到能量供需的平衡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中通过改变建筑朝向、窗墙比,将建筑本身围护结构与系统设备、可再生能源与高效能源有效组合。通过可再生能源达到建筑能源供需的平衡,可以充分满足用户的舒适要求。

应用双向交叉平衡法达到超低能耗有3个主要技术特征:

(1)充分优化被动设计手段。(2)主动优化提高系统性能。(3)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3.3经济环境决策法

经济环境决策法即以能耗、舒适度和经济性3个指标为导向,通过对建筑本身围护结构的优化,以及有效利用周围环境以及可再生能源,考虑经济可行性因素,不断优化建筑设计方法,直到找出使建筑物各项指标满足的设计条件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将3个指标平行考虑,需要循环迭代的计算和定量的分析,在最优化目标函数的同时满足业主和用户的需求。

应用经济环境决策法达到超低能耗有3个主要技术特征:

(1)同时满足3项设计指标。(2)充分主动优化设计。(3)经济可行性分析。

4结语

推行超低能耗建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建筑风格迥异、资源不同、经济水平发展不均。当前不同气候区域都已有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环境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分析适用于我国5个气候区域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方法势在必行。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2

关键词:被动房,规划设计,节能建筑,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德生态园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东北部,是中德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也是青岛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主要区域。被动房目前在世界各类节能建筑中具有领先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园区政府将被动房产业作为园区发展战略之一,在园区约0.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规划建设约60万平方米的被动房,本文对规划区域内的被动房建设做了相关设计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1 中德生态园被动房规划建设简介

1.1 被动房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被动房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明以来,出色的节能效果很快得到了各国建筑师和主管部门的认同与重视,在欧洲各地都出现了以这种标准建造起来的建筑物。截止至2010年,仅在德国就有13000 多座被动式节能屋投入了使用(2012 年全世界有37000 座),当前已建成的被动式住房大多数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气候和日照时间并不极端的地方,其他国家也逐渐开始实施,形式有独栋房屋、公寓、学校、办公楼、游泳馆等。特别是多层建筑,更能体现它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德国海德堡市(Heidelberg)火车总站南侧的新城区Bahnstadt,总面积达到116公顷。这个城市发展项目将全部采用被动式建筑标准建设,2009年开始地面施工,项目开发期为15-20年,目前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被动式建筑群。2010年5月,欧盟颁布了一项关于建筑节能的指令,该指令明确规定从 2020 年开始,欧盟境内所有的新建建筑都必须达到被动式住房的标准。随着被动房理念的不断推广,欧洲以外的国家,如美国、韩国等,也逐步踏入这一研究领域。

由世博会引入的德国汉堡之家是中国第一座经过认证的被动房建筑,实际上,中德早在 2006 年就开始了建筑节能的交流,德国能源署与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首次签署合作备忘录。此后双方共同编写《中国建筑节能手册》。2009 年,中德双方共同完成了中国被动房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2011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部签署了《关于建筑节能与低碳生态城市设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启了我国发展零能耗建筑的历程。根据中德技术合作的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大量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秦皇岛市的“在水一方”和哈尔滨市的“辰能・溪树庭院”两个示范项目。2011年4月,这两个项目正式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科技项目计划。2012年,有5个项目加入“中德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从示范区域来看,严寒地区1个,寒冷地区3个,夏热冬暖地区1个。从建筑类型看,除住宅之外, 2个是学校,1个是政府办公楼。截止目前,国内被动式建筑累计示范项目总面积达17.23万平方米。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探索适宜我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路线提供很好地借鉴,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促进节能技术产品的升级换代。

1.2 建设内容及园区现有条件建设分析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北部中德生态园内南侧,抓马山北麓。规划建设山景住宅区与创意智库区2个组团,共14个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47.71ha。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7.3万O,区域平均容积率1.2,绿地面积约18.4万O;各规划面积详见表1

表1规划建设内容表

中德生态园从2012年起开始筹建,目前处于园区一期开发建设期间,整个园区的市政管网建设比较薄弱,项目选址处周围无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尤其因为该处是山区地貌,地势起伏较大且海拔较高,市政供热管道较难到达,在此处建设被动房也充分利用了被动房靠自身的技术及构造措施达到舒适的室内环境的优点,同时节省供热管道的投资。

(a)项目规划用地范围(b)项目鸟瞰图

图1 被动房项目规划示意图

2 社会效益分析

2.1 项目对产业发展的促进分析

我国是建筑业大国,每年完成建筑工程总量超20亿立方,约占世界年建筑总量的50%,建筑节能任务艰巨。被动房产业是建筑节能领域中的集大成者,其产业链涵盖节能技术、建筑材料、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产业链长,带动系数高,被动房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次被动房建设工程项目,通过与德方合作,引入德国技术、标准、施工管理与认证全过程体系。在学习掌握德国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研究适合中国气候特点,居住习惯的被动式建筑,同时以本项目为契机打造青岛被动房产业联盟,构建被动房全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带动产业发展,增加产业产值。

目前有50多家被动房产业链上的企业加入到被动房联盟组织中,园区规划了3000亩土地作为被动房产业用地,中德生态园与德国被动房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被动房产业在青岛的发展。

2.2 节能环保效益分析

我国建筑普遍存在能耗大、排污量高、能源利用效率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等问题,且具有夏季空调用电量大,冬季采暖能耗高的特点。相比于此类房屋,被动房具有超低能耗、超微排放、超高舒适度等特点。本项目通过各项节能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了建筑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主动式能源消耗的依赖,项目整体可实现节能90%以上的目标,远高于我国建筑节能65%的标准,节能效果显著。项目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我国环境保护与技能减排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对国内民用建筑的统计结果,2011年北方采暖地区城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建筑年采暖能耗为24公斤标准煤。本项目通过采用被动屋技术项目建成后,单位建筑面积年能耗为15.7公斤标准煤,每年可以比普通住宅节约标准煤475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663吨,以目前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每吨二氧化碳交易额约2美元进行测算,本项目可年实现碳汇收益34万元。

2.3 项目技术可行性与标准适应性分析

我国北方严寒地区及夏热冬冷地区在取暖和制冷方面有极大需求,因此推广被动房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被动房并非尖端复杂技术堆砌的产品,而是倚重于优化的建筑节能设计与细节处理、高效与适用的节能技术、严格的建筑质量控制来实现。国内被动房产业虽起步较晚,但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与自主研发探索,国内被动房技术发展迅速,也涌现出一批符合标准的被动式建筑。本项目在调研国内外被动房发展状况基础上,与德国权威机构签约,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引入德方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为项目高标准完成提供了保障。在技术经济性方面,我国节能建材与设备成本也随着应用量增大而逐步下降,使得被动房造价大大下降。由此可见本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我国建筑节能起步晚,考虑到各地经济水平、节能工作的基础和监管能力、配套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水平都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因此国家建筑节能标准水平要求较低,提高的进程比较缓慢。且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对能耗判定以建筑构建或设备的单项能耗为基础,缺少对整个建筑物一次能源消耗的定义与判断,难以评估一个建筑的实际能耗水平及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引入德国被动房标准进行建设,可为后续我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节能标准做基础。由此可见本项目符合国家建筑节能相关标准要求,项目标准是适用的。

2.4 项目的基础设施投资节省及示范效应分析

本项目采用被动房技术,可节省区域供热设施与管线投资约16788.9万元。按照供热能力50万平方米预测,可节省供热站投资,约3000万元,总体可节省区域基础设施供热配套投资约19788.9万元,减轻当地政府区域开发的资金压力。

本项目为中德生态园中德技术交流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通过引入德国先进被动房技术、标准及理念,打造国内最高标准的被动房建筑。项目贯穿被动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评价、资格认证全过程,是国内被动房示范标杆项目。中德生态园还将以本项目为契机,打造青岛被动房产业联盟,构建被动房产业链。通过本项目建设可为我国被动房发展奠定技术及标准基础,进而引领建筑节能新标准,推广建筑节能理念,推动我国被动房产业发展。

结语

被动房在欧洲已经发展了20 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套从法律法规、设计、施工、产品供应等各方面齐备的体系,其理念,发展方向,发展模式、解决的问题将对我们未来推动建筑节能向更深层次迈进,提供有益的帮助。中德生态园进行大规划被动房建设,将带动被动房产业链中的企业快速发展,促进当地乃至青岛地区建筑节能产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肖丹. 建筑发展新趋势―被动式建筑[J].科技信息. 2013,21:176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室内照明;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5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14X(2015)05-0065-03

“十三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指出,我国要加强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在“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10%,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照明能耗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建筑总能耗比例达到30%~40%,因此降低照明能耗成为了建筑节能的一项基本手段。现阶段实现照明节能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使用高效照明灯具,例如采用T5荧光灯及更加高效节能的LED灯具。在同等光通量的情况下T5荧光灯比T8荧光灯节能25%~40%以上,而高效LED灯具比T8荧光灯节能50%~60%以上[1-3]。

(2)使用合理的控制技术,如通过人体感应、照度检测、声控、智能化控制等手段可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同时减少照明开启时间。在走廊、楼梯间、办公区域采用合理的照明控制技术与传统常亮对比照明能耗降低40%~80%[4-5]。

(3)在建筑设计阶段进行照明优化设计,通过选用合适的灯具并进行合理布局,降低照明功率密度,合理的照明设计能降低单灯的功率及安装的灯具数量,因此也可以降低的建筑灯具采购成本[6-7]。在以上3种实现照明节能降耗的途径中使用高效照明灯具及使用合理的控制技术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在社会上有广泛使用。而在建筑设计阶段进行照明优化设计的技术手段并未进行大规模实施,现阶段照明设计计算还停留在用于满足相关设计标准的层面上。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办公建筑的设计阶段使用照明模拟技术对室内各功能空间进行照明优化布局,达成在建筑运行阶段降低照明能耗的目的。

1项目介绍

本项目为典型大型办公建筑,地下1层,地上17层,总建筑面积2.3万m2,标准楼层占总建筑面积70%,达到1.5万m2。项目拟申报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及美国LEED铂金认证,力争将本项目打造成为华南地区最具代表意义的超低能耗建筑(图1)。项目采用了大面积玻璃幕墙,自然采光条件良好。建筑运行相对比较规律,节假日及夜间很少使用,主要是工作日(8:30~18:00)使用。为达成超低能耗的目标,本项目未设置过多装饰照明,主要采用高效LED作为照明光源,灯具以悬挂式平板灯或嵌入式筒灯为主。

2计算机模拟

2.1模拟软件介绍

本项目采用DIALux软件进行照明模拟,此软件可免费获得,是当今市场上最具功效的照明计算软件,它能满足目前所有照明设计及计算的要求。同时,DIALux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它所有的更新升级版都供每个用户免费使用。DIALux软件中灯具的输入参数具有固定的文件格式,世界上主流灯具厂家的的相关灯具文件都可以通过DIALux中的内置下载链接进行下载。用户也可根据灯具厂家提供的参数自定义灯具,DIALux提供可生成标准灯具文件格式的工具,用户只需输入相关参数,即可生成可供DIALux使用的该灯具的参数文件。

2.2模拟设置

(1)模拟参数。本项目室内表面做法及其反射系数。(2)建立模型。根据家具布置图,建立室内空间的三维模型。选取不同的灯具进行模拟,将灯具布置到合适的位置,灯具安装高度离地面2.7m。(3)灯具布置方案。本项目以位于建筑南侧和北侧的两块主要办公空间为例,共设计了3个灯光选型及布置方案,其中南侧办公空间面积为408m2,北侧办公空间面积为264m2。

3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1)模拟结果。采用上节中的模拟设置对项目南北侧的办公区间进行模拟,模拟得到两侧各方案的点照度图所示:办公区1(南侧)(2)结果分析。对以上3个方案的模拟结果对分,方案二照度值标准较低,不符合标准要求,方案三平均照度值过高,会产生浪费,不符合本项目超低能耗的理念,而第一个方案平均照度与标准要求最为接近,故本项目采用第一种方案。因方案二计算照度不符合标准要求,因此仅对方案一及方案三进行对比分析。方案三比方案一,功率密度高出0.77W/m2,两块主要功能分区合计面积为672m2,因此方案三比方案二多安装约518.88W,按照现阶段LED市场价15元/W的单价计算,灯具初投资增加了7783.2元,17层共额外增加投资132314.4元。按照建筑年运行250天,每天运行8小时,共计2000h,年运行能耗增加1038kWh,电价按照0.98元/kWh,折合1017.24元。

4结语

利用照明模拟技术是优化照明设计的有效途径,通过模拟,优化灯具选型及布置方案,可合理布置灯具密度,在满足相关标注对室内舒适度的要求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照明功率密度的要求,减少初投资费用及运行费用。

参考文献:

[1]赵家敏.公共建筑照明灯具节能经济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4(3):27-28.

[2]何叶.建筑电气照明节能技术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4.

[3]庞蕴繁,薛才之,毕晶权.照明基础和照明节能[C]//第七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

[4]刘家英.照明控制与节能[J].现代建筑电气,2010(6):12.

[5]王文升.智能照明控制与节能[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5(4):120-122.

[6]吴江燕,马小军.六安办公楼的照明模拟分析[J].电气应用,2012(18):35-37.

[7]谢敬,康毅.DIALux软件在照明优化中的应用及其精度验证[J].黑龙江电力,2015(2):19.收稿时间:2015-07-19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4

【关键词】水源热泵技术;绿色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 长沙绿色建筑开发现状

政府引导,技术科学,成效明显。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当今社会一项重要共识和举措,湖南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湖南的绿色建筑发展已步入快车道,从“十二五”实施以来,共完成绿色建筑创建项目67个,绿色施工示范项目13个,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5个,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示范项目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长沙湘江新区梅溪湖片区、洋湖垸片区、滨江新城站片区、高铁新城片区、株洲市云龙示范区、常德市北部新城等6个片区,开展了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创建有关工作。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湖南新建建筑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预计到“十二五”末,年新增新建建筑将达到1亿平方米。一份来自长沙市住建委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长沙市共批准了87个绿色建筑试点项目,试点示范面积约为1400万平米。

按照《湖南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到2015年底,全省城镇新建建筑20%以上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也就是说每年必须有20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华盛麓峰集团在梅溪湖核心即将问世的写字楼,将打造中国中部的“康舒绿色建筑示范基地”。项目将打破传统幕墙,利用“垂直绿化”,将一楼挑空种大树,二楼临窗部位也将被绿树遮掩,结合四季花卉与绿植,整栋写字楼将被生态花园包裹,像一棵参天大树。

二.水源热泵技术在湘江两岸绿色建筑中应用

所谓水源热泵技术,就是一种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即利用地下水或河流、地表的部分河流和湖泊作为冷、热源,进行转换的空调技术。夏季,空调主机制冷时产生了大量的热量,地表水通过空调主机的热交换,将系统中的热量带走排至河流,最终散发到空气中;冬季,低温地表水中包含大量的低品位能源,空调主机通过压缩机做功,将地表水中的低品位能源转换为50℃的热水供热,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水源热泵技术不同于传统空调技术最大的优势,一方面在于它可以集中在某区域大规模使用,另一方面则在于它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至少在30%以上。

长沙滨江新城有望成为长沙市首个以片区方式实现水源热泵集中供热供冷的生态新城。

能源站就是类似于“中央空调主机”, 再通过土地开发前期预设各种管道,投入使用后可利用湘江资源,通过水源热泵技术实现片区集中供热、供冷以及供冷热水。

建成后,一个能源站所能够覆盖的范围在1-5公里,基本可实现片区内100万平方米的建筑供热供冷需求。包括长沙洋湖垸、滨江新城和湘江新城还将投资10个江水源热泵区域供能能源站,采用湘江江水为本区域内近2000万m2建筑实现供冷供热。项目建成后,每年可降低标煤使用量20万吨,减排CO2约52万吨,减排粉尘约14万吨,减排SO2约1.6万吨,减排NOX约0.8万吨

水源热泵“更低的使用成本”。“运行费用比普通空调要大幅度降低,而初步投资则比传统技术高出10-20%。”可再生能源利用并不等于高成本。根据技术指标,水源热泵消耗1kW.h的电量,用户可以得到4.3~5.0kW.h的热量或5.4~6.2kW.h的冷量。与空气源热泵相比,其运行效率高出20~60%,运行费用仅为普通中央空调的40~60%。

不消耗水资源,不会对其造成污染;省去了锅炉房及附属煤场、储油房、冷却塔等设施,机房面积大大小于常规空调系统,节省建筑空间,也有利于建筑的美观;水源热泵系统可采暖、供冷,还可供生活热水。由于系统简单、机组部件少,运行稳定,因此维护费用低,使用寿命长。

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来看,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综合成本不会很高,甚至还会有所降低,关键还在于理念的转变与绿色技术的综合优化运用。

三.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

常用的绿色技术十分关注运营后的经济效益,如绿色照明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雨水回收系统、节水灌溉等。这些绿色技术在项目投入运营后,将直接产生经济和生活效益,能直接给住户带来经济利益。绿色超高层建筑主要包括从节能与能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节水、室外环境与可持续场址、节材、绿色施工和运营管理这七大体系。

节能与能源环境:通过优化围护结构、空调系统、照明、电梯等,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作用。室内环境质量:通过增强自然通风、选水源热泵技术择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低挥发性材料等措施改善室内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通过收集利用场地雨水、建筑中水,采用节水景观、节水器具等措施减少市政用水需求室外环境与可持续场址:通过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光污染、增大室内渗透等技术达到减小对室外环境的影响的效果;节材与材料利用:充分利用3R材料、土建与装修一体化、采用当地材料和高强度材料等技术;绿色施工:超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应充分减少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达到减小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运营管理:通过执行调试计划对各系统进行调试、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利用能源分项计量系统记录建筑运行能耗情况,并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制定节能的措施以减少建筑运行能耗。通过这七大技术体系,绿色超高层建筑能比普通超高层建筑更节能,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缓解室外交通,节约市政用水量,整个过程中低碳排放,真正达到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在建筑活动的全生命周期内,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建设健康环保的人居环境"为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为代表,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鼓励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减少资源使用的同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迅速在最大份额的中低端市场推行以减少使用,合理使用资源为主要策略的低成本路线,即现阶段中国绿色建筑应以低耗为核心。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湘江两岸如何利用江水资源,开发绿色建筑技术意义重大,水源热泵技术节能效果明显,值得提倡应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5

关键词 :建筑节能 太阳能 风能 地热能

引言

随着能源供应紧张状况的日益加剧,能源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的根本出路和最优途径。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超过28亿吨标准煤,其中建筑能耗居各种行业能耗之首,约占总能耗的27.6%。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持经济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提出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消除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体制性和机制,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因建筑行业是耗能大户,建筑运行能耗已接近全社会商品用能的三分之一,节能潜力最大,所以,建筑领域在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和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和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对进一步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必将产生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和建筑能耗状况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尽管能源资源总量约为世界的 10%,但我国人均拥有的能源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40%。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等优质资源严重短缺,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仅占世界石油可采储量的3%左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能源供应长期面临着后备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的问题。 200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7.4 亿吨标准煤,2008年已超过28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速度已接近10%。另外,由于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一次能源结构长期得不到合理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例一直保持在65%以上,并且能源利用效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10 个百分点,单位GDP 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 倍。同时,能源消费过程中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加剧了大气的温室效应和酸雨现象。据统计,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和大气中70%的烟尘都是由燃煤造成的,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的CO2排放量也已占到世界的12.8%,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然而,在各种能源消费中,建筑能耗位居行业之首,其中采暖和空调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50%至70%。2006年,我国房屋建筑总面积为395亿m2,消耗商品能源约5.63亿吨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总能耗的23.1%。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既有建筑已超过400亿m2,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5~20亿m2,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筑面积的总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将新增房屋建筑面积250至300亿m2,而城镇新建建筑将持续保持以8~10 亿m2 /年的速度增长,如果延续目前状况,建筑能耗将超过目前的2倍,加之建材生产和施工耗能,将高达全社会总能耗的46.7%,对我国能源供应形成巨大压力。

因此,在目前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况下,为切实搞好建筑节能工作,改善能源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筑领域应加快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工作步伐,以尽快实现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常规能源的宏伟目标。

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现状

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而目前在建筑领域应用前景比较广阔且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是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

1.太阳能

太阳能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也是人类可利用的最清洁环保且取之不尽的优质能源。按照利用途径,太阳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技术可分为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利用和太阳能储存转换利用三大类。目前多数建筑对太阳能的光热利用还普遍停留在“生产生活热水”这样低水平的应用层面上,加之产品成本较高,价格恶性竞争等原因,一些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导致消费者对太阳能的技术产生信任危机,从而使太阳能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2.风能

风是一种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自然现象。风能利用主要是风力发电和风能动力两种主要形式,其中又以风力发电为主。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以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我国目前在风电技术和设备制造方面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务之急应当加快探索在我国沿海岛屿、城镇乡村的建筑领域、尤其是城市高层建筑因地制宜地发展直接利用风能资源技术。

3.地热能

地热能是贮存于地球内部的一种巨大的洁净能源。我国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全国地热资源可采储量是已探明煤炭可采储量的2.5倍,其中距地表2000米以内储藏的地热能约为2500亿吨标准煤。目前正在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且在建筑领域应用潜力巨大的是地源热泵技术,其最大的技术特点就是消耗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即能开发利用蕴藏在浅层地下的低品位能源满足建筑物的供暖、空调和热水供应需求,既实现了节能减排,又不污染环境,因此,利用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项新技术。但是,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热泵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其主要差距是我国各地区目前还缺少对岩土地质材料性质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和统计分析工作,地源热泵技术仍处于按经验设计实施阶段,热泵系统运行效果与设计要求偏离过大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热资源的浪费或不足。

三、改进和实施建议

在大力开发新能源的今天,建筑领域在有效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降低开发和转化利用的成本,摆脱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步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是当前新能源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国家应根据地方气候环境特点,分别制定和完善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按规划分步实施,同时进一步加强财政、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适时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在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国家应尽快完善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并强化从建设规划、设计、监理和工程竣工验收及运行效果各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尤其应重点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能效考评工作,以逐步形成可再生能源建筑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建设环境。

2.应该打破目前各自为阵的行业分散格局,在加强行业或部门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可再生能源产品与建筑产品的集成化技术研究工作,使太阳能、风能等相关设施与建筑进行有机结合,做到与建筑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满足与建筑主体围护结构的一体化同时设计、同步施工和相同寿命周期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解决建筑供暖、空调、照明和生活用热水等日常用能需要,使建筑产品在逐渐降低对常规能源消耗的同时,逐步实现绿色环保和低能耗的建设目标。

3.在太阳能的转化技术方面应该突破太阳能低温利用的制约瓶颈,加快研究开发中高温的太阳能光热利用核心技术产品,尤其应在研究开发新型高效中高温太阳能集热器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太阳能装置转换效率的基础上拓宽太阳能技术产品的应用领域。

4.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地热能这一宝贵的清洁能源, 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测试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并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统一管理”的原则,严格地热资源开发审批制度,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逐步推动地热开发利用的规范化、规模化,、商业化发展,以避免造成地热资源的浪费或地下水质资源污染的现象发生,使我国的地源热泵应用技术早日步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5. 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产品应用的宣传推广工作,在强化全民节能意识的同时,提高全社会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意识,同时根据地区环境建设工程示范小区,待技术成熟后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同时还应注重对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的真正落实工作。

结束语

建筑能耗位居行业之首,开源节流是降低能耗的关键。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节能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确保我国中长期能源供需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能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水平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但是,发展可再生能源需要政府的远见卓识,需要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大力支持,需要全社会各相关行业的积极参与和有机配合,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各种阻力,将全社会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从而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立法研究课题组2004可再生能源立法研究报告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3]王荣光 沈天行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2004

[4]徐伟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指南2008

[5]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8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6

 

一、智能建筑成本管理现状

 

有调查表明,我国约有30%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工程项目失败,其功能和性能均达不到预期的要求,超出预算较多,且项目越大,超出计划程度就越高,多数因为工程商的智能建筑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投资方对市场发展趋势把握不准。

 

1.成本管理主要问题

 

无论是投资方还是工程商,对于成本管理的认识和落实还比较肤浅,国内工程上更不重实际,引进消化国外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创新方法。

 

智能建筑工程费用居高不下有以下几个部分:

 

直接工程费用,指直接构成智能建筑工程实体的有助于项目完成的各种费用,包括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及现场经费。

 

直接费用:完成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而直接体现在工程上的费用。

 

其他直接费:包括施工辅助费,夜间施工增加费等。

 

现场经费:指施工现场组织施工生产和管理所需费用。

 

间接费用主要指智能建筑工程实施现场以外为项目提供服务管理的费用,含企业管理费,上级管理费和财务费用三部分。

 

施工技术装备费,指为承包人逐步扩大施工技术装备的费用和实施方案设计费,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费用,以及根据发包人需求或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程实施方案所发生的费用等。

 

计划利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应取得的利润。

 

指按照国家规定应计入工程造价的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附加。

 

2.建筑能耗

 

由于智能建筑内设备复杂,许多设备都是24小时运转,再加上这些机器散发的热量,又增加了空调的负荷。所以比一般的大楼能耗要大,耗点要增加30%左右,这也是智能建筑的高成本的来源之一。

 

二、提高智能建筑经济效益

 

1.成本管理

 

智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要达到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信息共享提高公司效率

 

将成本管理相关的各类信息由相关部门分门别类地录入到系统中,通过系统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强化过程控制有效降低成本

 

通过制定相关的指标和参数准确及时地反映出整个成本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将事后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通过强化过程控制能够使问题及时暴露,使管理层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项目利润率。

 

完善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管理升级

 

结合系统应用规范性和严谨性,企业可以重新优化或调整成本管理中的部门分工与岗位设置。主要业务流程,使企业的各项主要业务流程都能够通过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并通过不断优化来持续改进和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

 

2.建筑能耗

 

建筑能耗,主要包括建筑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这些能耗问题,也对智能建筑的工业经济效益带来很大的阻碍。据专家研究,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大约是普通居住建筑的10倍左右,而大型公共建筑又多为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节能是个系统工程,比一般建筑的节能更复杂,既要考虑通常意义上的建筑节能,又要考虑到建筑智能化系统的IT节能,同时还面临各建筑智能化子系统的充分利用、降低能耗的问题。我们考虑到一下方式提高其经济效益:

 

国家应出台扶持政策、制定详细标准

 

国家应在税收、奖励、资金成本等方面扶持智能建筑在低碳建筑中的应用,制定、完善相关的国家标准。

 

合理增加相关投入

 

研究表明,如果采用节能标准化流程,增加总成本5%左右的投入,就能取得30%~40%的减排效果。从“建筑经济”的角度来讲,建筑有30~50年的平均寿命,而5%的投入一般在5~6年内即可收回。除了成本这个显而易见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开发企业的意识问题。政府项目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加大智能建筑的前期投入,降低能耗,眼光长远,以期取得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

 

提高设计水平、重视设计中的整体协调问题

 

智能建筑各系统是一个整体,只有充分认识到各系统的作用,在设计中把握好整体协调问题,才有可能充分发挥智能建筑在节能领域的作用。

 

大胆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首先,生产厂家要增加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比如,虽然综合布线系统本身并不属于高耗能领域,但其产品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所以同样需要节能。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改善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原料的消耗,才能在布线领域为节能做出贡献。另外,采用光效高、耗电少、寿命长、易控制、免维护的节能灯、LED灯不但能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也能够美化环境。

 

重视二次开发

 

首先,设计人员要有比较全面的技术知识,不仅要懂得智能建筑本身的技术,也要兼顾其他专业的知识,同时要有意识地去与其他专业人员协商、沟通,尽量在设计中体现出整体性、兼顾性、全面性。在安装调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不能为了提高“效率”,应当尽可能地把产品、系统的功能与现场结合,发挥其最大功效。使用环节中存在的使用率低等问题,事实上也反映出了系统设计与使用脱节,因此二次开发就变得格外重要。很多人都认为,二次开发多,就表明设计不合理。其实,智能建筑中的许多系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现问题,特别是楼控系统,不经过时间和实际使用的检验,就没办法给出最佳的控制模式,所以说重视二次开发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必需。

 

总结

 

在智能建筑的过程中,成本管理信息化是先进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的科学结合,有效地收集和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层能够在立项阶段准确评估项目的成本状况,大大提高企业项目投资决策的成功率,真正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智能建筑与能耗经济密切相关,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建设经济社会认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云计算”、“模糊控制技术”以及更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智能建筑必将为我们建设低碳经济社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