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信息资源范例6篇

广义的信息资源

广义的信息资源范文1

摘要:广东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本着教育公平思想和平等原则,以个体、学校和社会作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主体,进行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层次设计。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形成了“设施完善、网络畅通、资源丰富、应用高效”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体系,其均衡化发展经验值得全国借鉴。

关键词:区域教育;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普及、建设阶段发展到深入发展和全面应用阶段。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基础教育不均衡现象有所加剧。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广东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大省,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理念、制度以及实践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值得全国借鉴。

一、研究背景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立为教育公平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要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因此,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发展形成了新的“数字鸿沟”,不同人群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现差异,并进一步导致贫富分化。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在许多方面比经济更严重。[4]相关教育统计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广东的基础教育差距在城乡、地区、阶层之间进一步拉大。21世纪以来,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广东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的政府配套措施、中观层面的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微观层面的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广东区域基础教育非均衡化发展的现状

“均衡”这一概念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常常被用来描述事物或系统状态的基本量在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分布均等,如热力学系统内部的热力学平衡、热平衡、化学平衡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教育系统均衡主要指教育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建立稳定、协调、有序的关系。《广东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9.17%,是广东省西北两翼及山区生产总值总量的3.8倍,而东西两翼及山区仅占20.83%;人均生产总值差距更加明显,其中人均最多的珠三角地区是最少的东翼地区的3.55倍。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在教育发展上的差距愈加明显。《广东统计年鉴1990-2011年》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与粤东、粤西以及山区在受教育机会均衡发展方面(包括学生入学率、城乡学生入学率差异、城乡男女入学率差异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包括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学校校舍面积、图书资料仪器、教师合格率的测算等)以及教育均衡的结果方面(包括学生毕业率、辍学率、巩固率、教育普及率测度等)存在差异,而且有些指标如教育资源的投入、师资配备等差距在逐步加大。

(二)广东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与我国其他区域一样,广东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也呈现阶段性的特征。第一,机会均衡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追求信息化教育机会均等为主要目标。广东提出了实施“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工程,实现信息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第二,资源配置均衡阶段,以追求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为主要目标。广东提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粤教云”计划,建设一体化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从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在全省的均衡配置。第三,人才培养均衡阶段,以追求人的培养和发展为主要目标。广东先后实施了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和以统筹、投入及督查为内容的教育信息化保障能力建设,从而保障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第四,高水平均衡阶段,以追求教育现代化理想为主要目标。

二、广东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实践

广东省本着教育公平思想和平等原则,以个体、学校和社会作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主体,进行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制度层次设计:一是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从教育供给与需求方面实现全省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二是中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力图实现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均衡配置;三是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力图实现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内部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信息化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信息化教育评价的均衡。广东省在制定本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过程中始终紧扣国家发展命脉,依据国务院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政策展开。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整体部署,广东首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全省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战略规划,并将教育信息化设定为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首先,明确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到“十二五”规划结束,广东必须实现基础教育学校宽带全接入、多媒体教学班级全覆盖、基础教育网络学习广泛普及以及教育信息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等目标。到2015年,广东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全国领先的目标。其次,以规范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实现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为实现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条件建设层面的均衡化发展,广东先后出台《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加大资金投入、政策保障,规范学校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教育网络“校校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通过多年的建设,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教育差距不断缩小,区域内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缩小,全省粤东西北及珠三角地区朝着各具特色的“高位优质均衡”方向发展。再次,深入实施“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广东省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是“十二五”期间广东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举措,旨在加快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深入广东乡村学校,将广东省内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名师优质教育资源免费供农村中小学校师生使用。最后,实施“粤教云”计划。“粤教云”计划是广东为构建统一数据、彰显地域特色、实现全省数据互联互通的公共服务平台而推出的信息化试点示范性工程。通过多年的努力,广东省已基本建成一体化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相对完善的全省教育数据规范和标准。“粤教云”计划在全省基本建成10个教育信息化示范区、100所智慧校园和1000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在探索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途径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形成了广东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区域规模和品牌效应。

三、广东经验的启示

广东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大省,其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导致了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多年来,广东省从宏观层面的政府配套措施、中观层面的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微观层面的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理念、制度以及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国率先形成了“设施完善、网络畅通、资源丰富、应用高效”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值得全国借鉴。第一,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理念应本着教育公平思想和平等原则。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是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基本理念,对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各个维度进行内涵和层次的设计:一是通过微观层面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实现个体教育发展权利与机会的均等;二是通过中观层面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学校信息资源均衡配置;三是通过宏观层面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的制定,实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均衡。第二,以个体、学校和社会作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主体,多维度构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层次。个体、学校和社会的协调互动是实现我国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广东多维度协调个体、学校和社会互动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必须调动个体、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以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条件建设,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第三,通过多维度改革和实践,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制度设计和实践应该从宏观层面的政府配套措施、中观层面的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微观层面的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改革,实现“设施完善、网络畅通、资源丰富、应用高效”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从而促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教基一〔2010〕1号)[A].2010-01-04.

[2]顾明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22.

[3]胡钦太.信息化视野中的教育均衡发展:关系、命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9-34.

[4]袁振国.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教育发展研究,2005(2B):7-13.

[5]田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4:4-5.

[6]林君芬.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策略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6-18.

广义的信息资源范文2

摘 要:壮大县域经济,重在突出个性,形成特色。从地域自然资源特色与县域经济特征和发展方向的关系,整合狭义、广义资源特色,发挥综合优势等方面论述了地情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基础。并围绕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就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料,提出了强化地情文献工作服务特色经济的意识,按照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要求加强地情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和加工的几点具体建议。

县域特色经济是指以县的行政区划为单位,以县域经济资源特色为基础而逐步发育壮大起来的,具有与别的县域经济不同特点的经济发展类型。县级是我国功能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自古以来就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层次。县域经济的农业资源特色十分突出,而作为反映与揭示各类地情内容文献资料集合的地情资料与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地情资料的开发利用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 地情资料的开发利用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基础性工作

地情资料属地方文献信息类型,它主要包括志书、年鉴等,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纵的方面看,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连续性特点;从横的方面看,既包括反映地域内的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自然状况的内容,又包括反映地域内的人口、民族、行政区划、政策体制、生产力水平、社会文化等社会状况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地情资料的内容及其特点不仅是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依据,而且是进一步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重要现实基础。

1、立足县域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县域范围,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不同的县域,它们的土壤、气候千差万别,即使在一个县内,各乡镇的自然条件还会有所差别,在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时,千万别搞"一刀切"、"一窝蜂",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县的自然资源条件,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菜则菜,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怀化市就是根据各县区的自然资源特点确定了南林、北果、中药材的县域农业特色发展方向,现已初见成效。为了找准县域经济的特色,毫无疑问要先找到县域资源的比较优势。地情资料中的志书就详细地记载着诸如县域位置、气候、温差、降水量、日照、无霜期、地势、地貌、土壤等。实践证明,一县域的自然资源特色与该县的经济发展特征和方向具有相对一致性。县域内人们从事经济活动依据自然资源特点确定自身所处的经济区,并依据经济区划特点确定县域经济特色,这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来不得半点含糊。过去我们曾违反经济区划原则,盲目搞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种地,结果得不偿失,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后来不得不退田还湖,退耕还林,还自然资源以本来面目。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充分利用地情资料,认清和落实经济区划,是我们科学安排经济生产,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基础。

2、整合县域综合资源,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地情资料记载的文献信息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与经济发展有直接联系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同时还包括间接影响特色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应以现实的自然资源为根本,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经济,赋予县域特色经济更丰富的内涵。地情资料中关于历史人物、民族习俗、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对于特色经济的品牌创立、市场开发、民族特色的表现等都有着如虎添翼的作用。也就是说,影响特色经济发展的资源特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县域特色经济是地情资料中包含的狭义资源特色和广义资源特色相对一致的经济表现。各县在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时必须要认真考虑这个一致性,即依据自身的全部资源特色判断县域特色经济区是文化经济产业区、民族经济、科技经济产业区,还是文化旅游产业区、民风民俗旅游区、科技农业旅游区等。这个同样来不得半点疏忽。过去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曾存在着不顾广义特色资源优势,片面地依据狭义的经济资源特色发展特色经济的现象,使县域特色经济缺乏应有的文化、民族、科技等内涵,结果是特色经济不够"特",也"特"不起来。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充分利用地情资料,在认清县域经济现实经济资源特色的同时,还要认清县域经济历史的社会文化资源特色,把二者很好地整合起来,以丰富县域特色经济的内涵,让特色更"特"。

二、大力开发和利用地情资料,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服务

如上所述,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对于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地方党校文献信息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地方党校文献信息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一方面为党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增强教学科研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为当地党委、政府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服务。但是,目前有些地方党校对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认识不足,这项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有些地方党校虽然也在收集、整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但仅仅是为收集而收集,整理而整理,忽视了对地方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鉴于此,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工作中,必须注意研究和解决几个问题。

1、从服务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高度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地方党校对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不能只注重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及与党的方针政策有关的文献资料的采购、收集和管理,也要重视地情文献的采购、收集和管理。要充分认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在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用大资源、大产业、大开发、大服务的观念搞好资政服务。在充分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同时,不断发掘新的地方文献资料,研究和整理出地方文献信息中有关经济资源记载的特别内容,为发展特色经济服务,这是由地方党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广义的信息资源范文3

[关键词] 企业信息资源 网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资源已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因此企业非常重视信息资源的利用。而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文献逐步从手工过渡到计算机、网络时代,因此网络环境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企业网络信息资源概述

企业信息资源是相对于企业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而言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财富。从狭义上讲, 企业信息资源就是企业收集、开发、加工、利用的文献资料和数据。从广义上讲, 企业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和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存储、处理、传递及利用相关的技术设施、资金和人才。一般而言, 企业信息资源采用的是广义的定义。企业信息资源包括管理、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 除具有信息资源的有用性、可扩散性、增值性、能动性等特征外, 还具有自己的特点:(1)专业性。(2)及时性。(3)共享性。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等非印刷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同传统文献信息相比, 网络信息资源有很多新的特点:(1)内容丰富而广泛;(2)随时、随地都可查询;(3)信息的及时性和动态性极强;(4)有声音、图像、文字的多媒体信息更容易使人获得切身感受;(5)在使用中可及时交流。

二、企业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

基于网络的发展,信息检索方式也有所改变,我们常用的企业网络信息可分为三大类:各类数据库、搜索引擎和专业网站。

从信息搜集的角度来看,数据库信息服务是企业通过因特网搜集网上信息的主要渠道,网上数据库的类型很多,只有了解并熟练掌握各类数据库的检索特性和功能,才能最终获取所需的信息。例如: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是建立在网络上的大型中文信息资源系统,分为商务信息子系统、科技信息子系统和数字化期刊子系统。企业可以从中获取到各种企业的产品、经营规模、效益、组织机构、产品销量等很详细的信息。

利用网上搜索引擎是非常大众化的方法,搜索引擎就象信息海洋中的导航员,帮助人们快速查找信息。搜索引擎实际上是个专用的www服务器,其功能可分为两类:目录式搜索(通过主题目录逐层浏览)和索引式搜索(在搜索框中输入检索词直接查找 )。

国内著名的搜索引擎:

搜狐(省略);雅虎(http: //cn.省略);新浪〔http: // sina. com. cn);网易(http: //省略);等

国外著名搜索引擎有:

Yahoo(hLLp://省略);A1tavista (hLLp://省略);

Excite(省略);Infoseek(省略);

在查找企业网络信息资源时,不仅要学会使用搜索引擎,还要掌握一些专业网站。例如:综合性企业信息网站中国企业信息网(http:∥省略)、中国公司网(http:∥省略);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的网络形式中国黄页(http: ∥cn.省略);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http:∥chinese. alibaba. com)、21 世纪电子商务(http:∥省略)等等。

三、企业网络信息资利用的措施

首先要大力加强企业网络资源的建设,从上级领导部门做起,大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 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网,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站, 开发与引进先进的数据库系统,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大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应采用多种方式, 高效率地吸收有效信息,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传输网络体系,以便更好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貌的综合信息, 使企业及时的获得竞争对手的信息以及外部信息和国际信息。

其次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不断提高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可通过人员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懂得怎样提供数据查询、数据传递等服务,并具备对信息描述、分类等信息组织能力和信息挖掘、传播、控制、检索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网络信息环境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思维方式、行为及处理事务的方式,是一场信息革命,为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入WTO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新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企业信息资源建设, 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逐步提高企业集约化经营程度, 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只有培养出高品质的信息人才, 创建出更完善的信息环境, 才能合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对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会产生极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1]谷宝华:论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6)2

广义的信息资源范文4

一、信息资源的定义

信息资源作为术语最早由罗尔科在《加拿大的信息资源》一文中提出。对信息资源界定做出贡献最多的是美国学者霍顿,他认为从政府文书管理的角度看,信息资源具有两层意思:①当资源作为单数时,指某种内容的来源,即包含在文件和公文中的信息内容:②当资源为复数时,信息资源指支持工具,包括供给、设备、环境、人员、资金等。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探讨信息资源问题,如乌家培认为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即指信息内容本身;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孟广均认为,信息资源包括所有的记录、文件、设施、设备、人员、供给、系统和搜集、存储、处理、传递信息所需的其他机器。①赖茂生、杨秀丹等认为,信息资源包括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所产生和有使用价值的各种信息集合,如数据的集合、(显性)知识的集合,包括各种来源、各种载体、各种表示方式、各种传递方式和渠道以及各种使用场合和用途的信息资源②。

由于研究的方法、侧重点、学科领域不同,对信息所下定义可以不同。在分析信息和数据关系、信息与知识关系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作出如下定义:信息资源是用来创造社会财富、增进人类福利、经过加工处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本定义有如下特点:

强调信息与数据的区别。数据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数据本身并不是信息,数据成为信息的前提有两个:或者是数据本身直接有用,或者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被利用。数据是客观的,我们不能修改数据,而信息是主观的,是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的结果,因此,相同的数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学者认为将数据和信息分开是很难的。

强调信息与知识的区别。信息是反映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识则是研究事物运动的规律的。只有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才能获得知识。相反,没有信息,也就谈不上知识。可以说,知识是信息升华的成果,也是一种浓缩的、系统化了的信息,知识来源于信息。

信息资源的分类。信息资源分为三类:①知识型信息,其特点是提供知识获得方法的信息;②经济信息,指对经济增长有直接作用的信息;③社会信息,指对社会进步、居民福利起作用的信息。

二、信息资源开发功能的分析

信息资源开发本身还可以区分为潜在的和现实的两大部分。潜在信息资源开发是指对贮藏在人的大脑中的信息资源的开发,教育及大众传播部门是开发潜在信息资源的两大主导部门,德尔菲法、面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试法等则是开发潜在信息资源的主导方法;就一般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而言,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即可视作一种潜在信息资源开发活动。现实信息资源的开发则是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它本身又可分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和网上信息资源开发两大部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以生产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新型文献信息产品为目标,以累积的信息资源贮藏为开发对象,以鉴别、加工、研究、编纂等为主要手段;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则以电子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形成各种信息产品(包括软件等)为目标,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

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信息产品,而这些信息产品又是开展高层次信息服务的基础。信息产品有多种类型,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简单的线索型信息产品(如书目、索引等)对应于语法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复杂的知识型信息产品(如百科全书、年鉴等)则对应于语义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实用的个别化信息产品(如决策内容、项目追踪报告等)则对应于语用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当然,三层次划分只是一种相对的分类,信息产品的开发往往涉及所有三个层次。

信息资源开发是一种市场导向性的研究活动,它需要深入市场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研究课题,然后通过信息资源的收集、提炼、归纳、整理、比较、分析、综合、演绎、推理、序化,以形成能够反映和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信息产品,并将这些产品推向市场,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信息资源开发的实质是一种研究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形成一种理论、一种学说或一种专利,相反,它是为这些理论学说的形成、决策的制定、课题申报与论证、信息消费等活动服务的,它是一种前导性的研究活动。信息资源开发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另一方面是其市场驱动机制,它直接面向市场,经济效益是其运行的核心动力,因此它又是一种实用型和经济性的研究活动。

信息资源开发也是一种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它既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活动,也不是纯粹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两者的结合,是信息资源贮藏量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所设计或引进的一种“发电机制”,其目的是将蕴藏在信息资源体系中的“势能”转化为“电能”,变输“水”为输“电”③――虽然提供的服务内容有所区别,但服务形式是不变的。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谈的狭义的信息资源开发是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是立足于丰富的信息资源贮藏的一种信息再生产活动,它不同于广义的信息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认知与思维活动均属于广义的信息开发。

三、信息产品结构的分析

信息产品,或称信息商品,是指以信息为多项,经过开发、加工、组织、转换而形成的,能够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使用流通货币便可在市场中自由移动的信息媒体。它具有特殊的成本结构:一个信息产品从投入研究开发到单个产品生产,再到大批量的生产,都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可见,在成本最小化前提下,信息产品结构对其最终实现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我们在此要谈的信息产品是信息资源开发阶段的产品,是信息资源再生产的产物,它们不同于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和广播电视机构播放的节目,我们称之为再生型信息产品。生产型信息产品和再生型信息产品构成了信息产品两大板块。再生型信息产品因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趣的是,对于某类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是本职的工作,而在另一类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中则属于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反之亦然。但无论如何,再生型信息产品都是对生产型信息产品进行再开发的结果,都具有浓缩性、间接性和适用性等特征;若撇开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之间的区别,再生型信息产品大约可归纳为索引类、汇编类、综述类、述评类、预测类五大类型,这可以称之为再生型信息产品的种类结构。

索引类信息产品。索引类信息产品也称为线索型信息产品,其功能是为人们利用信息资源提供线索和指导服务。索引类信息产品包括各种目录、书目、文摘、题录、索引、广播电视节目预报、网址目录等。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有所谓的“目录公司”,他们编制商品分类目录,然后将这些目录塞满消费者的信箱,借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其他诸如各种联机检索中心、文摘社、索引社等,也可以说是一种“目录公司”。当然,索引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还是图书馆、情报中心及各类新兴的信息中心和网络公司。

汇编类信息产品。汇编类信息产品是根据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将相关的信息资源汇集起来,加以鉴别筛选,并按一定顺序编排而成的一种信息产品。它不仅提供线索,而更重要的是提供具体的事实、数据、图片、论文、名录等。汇编类信息产品主要包括各类文集、图集、手册、年鉴、大事记、人物年谱、机构名录、“新闻集锦”等。出版社、杂志社、报社、档案馆等是汇编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

综述类信息产品。综述类信息产品是针对某一时期某一学科或主体的信息资源进行较全面的收集和较系统的分析,进而归纳条理、综合叙述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产品。综述类信息产品主要包括各类综述、学科总结、专题总结、年度总结、年度进展、“一周新闻回顾”等。综述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是各类情报中心、信息中心和大众传播机构。

述评类信息产品。述评类信息产品是围绕某一学科或专题,在对大量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总结述评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产品。述评类信息产品主要包括各类述评、评论、点评等。述评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依然是各类情报中心、信息中心和大众传播机构。出版发行部门、图书馆是书评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

预测类信息产品。预测类信息产品是在大量综述和分析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相关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探测和确定其发展规律,并进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产品。预测类信息产品主要包括各类预测报告、展望、战略规划、趋势分析等。情报中心、信息中心、大众传播部门是预测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

再生型信息产品是信息资源开发过程的产物,如果我们将一个标准的开发过程分解为信息的采集、筛选、提炼、评论、预测、序化等六个主要环节,那么上述五类产品所内涵的环节数是不一样的。我们将每类再生型信息产品所内涵的环节数及其有机联系称为再生型信息产品的内在结构。上述五类产品的内在结构如下表所示:

采集 筛选 提炼 评论 预测 序化

索引类 √

汇编类 √

综述类 √

述评类 √

预测类 √

√ √

可以看出,信息产品所内涵的环节数越多,其开发就越复杂、越艰难,但同时其价值也越大,这是符合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的。

四、信息资源发展的利用及流向

信息接受者收到的信息资源包括三大类:

无用信息,当然这是基于信息接受者的看法,也许当时他认为无用,事后会发现可能是有用信息;

虚假信息,它和无用信息不同,有可能会干扰信息接受者,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因为当时他认为是真实的信息;

有用信息,有用信息包括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后者是指有用但不完全的部分信息,有时很难或者是几乎无法获得完全信息,所有这些增加了决策和信息利用的风险。

当这三大类信息到了信息接受者手中时,就面临着信息的处理问题。信息处理水平的高低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信息接受者的知识、信息处理工具和手段等。不同决策者对同样信息的处理方法的完全不同,也导致了信息资源利用效果的巨大差异。

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担当着信息把关人的职责,决定着信息资源的利用及流向。信息处理的结果有五大流向:

废弃。信息接受者对于没有价值的信息通常会选择废弃。

传播。信息接受者由于各种原因会选择继续传播信息,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信息接受者所传播的信息与他收到的信息相比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会出现信息失真,产生新的虚假信息或不完全信息,这是不可避免的。

存储。主要是针对一些有潜在价值而暂时还用不到又不适宜传播的信息。

产生知识。信息接受者在收到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产生新的知识。

进行管理决策,采取相应的行动,发挥信息的作用。其结果是带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结果又会产生新的信息,继续进行传播。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资源处理构成了信息资源的循环。

中外学者对于信息产业的界定并没有原则性的分歧。美国商务部所下的定义是: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生产、处理和传输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提高信息处理水平,促进信息资源的广泛利用,增加知识,改善管理的方式等。

2.信息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它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仅仅认为信息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深化信息资源的利用是狭隘的。

3.信息产业还带来了经济的创新,如电子商务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已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性资源,信息资源的流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促使信息资源的供给向用户导向转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新的挑战,而这又促进了信息资源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广均、霍国庆、罗曼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

2.赖茂生、杨秀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理论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3)。

3.霍国庆、尚珊,《信息咨询: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的接口》,《图书情报工作》,1996(6)。

广义的信息资源范文5

关键词: 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环境 ;教育资源;教育媒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044-03

在教育文献中,人们常见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媒体等概念术语。尤其在教育技术学的文献中,这三个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却常常被交互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名词概念是必然现象。同时,规范和界定这些名词概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故本文分别从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角度,对这三个概念关系给予分析。

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教育环境”是指与教育这个中心有关、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或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是教育活动一旦产生就被抛入其中的一种文化氛围。从宏观上看,它包括教育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从微观上讲,它又包括为具体教育活动展开所创设的种种条件1。“教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被教师和学生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设备、人员和场所等。狭义上的教学资源指资料、设备和场所。而“教育媒体”就是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存储、呈现、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环境包含教育媒体和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又包含教育媒体,也就是说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的范围依次递减(如图1所示)。

(1)教学资源包括教育媒体。从对教育资源的界定可知,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是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或加工、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明显的,教育媒体属于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可见,教育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媒体和教学资源密不可分,将不同的教育媒体综合运用于教学之中,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它们就成了教学资源。因此,如果说教育媒体反映了教学材料的客观属性、技术属性,那么,教学资源则侧重于教学材料的实用属性,即教学材料是干什么用的,为谁用的。

(2)教育环境包括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根据定义可知教育环境是围绕着主体并对主体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因此,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媒体,它们都是围绕于学习者周围的,都不外乎精神方面的和物质方面的,因此,他们都包含于教育环境的范围之中。

二、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

若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三个概念就有了新的特定含义,与教育学的角度就有所不同了。

教育技术学所说的教育环境,实际上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如何学好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环境。2在学校中主要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电视教学系统、数字语音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等。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环境相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更加注重的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即我们关注的是教育学角度下教育环境的一个方面。

而教育技术学所指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是指信息内容、材料和信息渠道,既包括教育信息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载体,还包括了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及其载体的综合。教育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信息资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现代生活中的信息资源,指师生在所处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事物、现象;二是由各种印刷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报刊、杂志,等等;三是各种视听材料和多媒体、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来源,即广义教育信息资源的第三部分。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处理,以多媒体方式呈现,以超文本结构连接;网络技术又将教育信息进行大规模、集成化的传播和交流,因而,此类教育信息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起来。3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重点就是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主要是对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开发。

教育媒体,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技术学则重点放在“现代教育媒体”,它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媒体和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工具。值得说明的是媒体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任何媒体都是由硬件设备和软件材料两部分组成的,即由设备和载有信息的材料复合而成。仅有硬件设备而无相关的软件材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媒体。因此,现代教育媒体不但包括基于电子、光学、机械等技术的视听媒体,基于电子、数字技术的互动媒体和技术,而且包括载有教育信息的相关软件材料等。现代教育媒体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教育技术学角度来看,通常所说的教育媒体即特指现代教育媒体。

依据前述的含义,即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现代教育媒体的含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新的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在学校里基本上是指六室(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三大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4,而现代教育媒体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材料。换句话说,现代教育媒体既包括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的内容也包括了相关的软件材料。因此,不难看出,现代教育媒体的范围要大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教育信息资源不仅仅指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而且包括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等,如影视材料、课件和网络等,也就是说教育信息资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教育信息及教育信息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目前,教育信息资源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有:试听教材(如幻灯片、电影片、电视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和教育网站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教育信息资源中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但却没有包含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因此,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而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在内容上是部分交叉的关系,如图2所示。

广义的信息资源范文6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一种商业贸易活动,主要是以电子信息、设施为载体来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其内容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目前,世界各国将提高文献信息服务能力作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任务,电子商务代表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应用于图书馆领域,更能增强数字图书馆在网上信息服务方面的竞争力,使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符合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及其模式 

电子商务(e一colnlnerce,简称ec)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技术,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领域,其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它是以电子信息及其设施为载体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其内容包括支付、服务及其广告等领域。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的选择、支付、交付以及服务等环节不仅能够在网上一次性完成,而且可以网上交易与物流配送相结合。 

对电子商务的定义,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电子商务是指一切采用电子技术手段或在电子平台进行的商贸行为。而狭义上的电子商务是特指internet为媒介的一切商贸活动。总之,电子商务是依靠电子技术或网络技术运行的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它突破了时间、时空的限制,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传统商业模式,它正以其成本低廉、方便快捷、跨越空间等突出的优势风靡全球。 

电子商务的模式主要是由其市场业务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电子商务的模式主要是由其交易主体的不同而分类的。 

b to b模式,即商家——商家模式(business to business),也称企业间模式,主要指企业既可以是买家也可以是卖家,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电子网络互相联系,并获取和提供货物、资源、服务等生产资料。b to b是电子商务模式中最有效降低成本,发展最具潜力的一种,日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和追捧。 

b to c模式,即商家——消费者模式(business to customer),也称企业商家模式,主要指企业利用web技术在网上创建自己的商务网站,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网上商店,其包括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业务,这不仅省去的诸多中间环节,而且提高了交易效率,方便快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c to c模式,即消费者——消费者模式(customer to customer),是指消费者互相之间通过电子互联网来进行交易的模式,它是广义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它类似于民间的"以物易物"方式的商品交换,实践中最典型的业务就是网上个人拍卖。 

g to b和g to c模式,即公共服务模式((government to business或government to customer)模式,其强调政府对电子商务的介入,主要是指政府通过电子互联网方式实施管理、不条理、手续报批、发放许可证、办理缴税交税、报关以及商检等。这可以有效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廉洁。 

二、数字图书馆的涵义及其特征 

数字图书馆(dibtal libraty,简称dl)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新事物,随着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因此,在学术界,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比较流行观点认为,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是指对传统的图书馆的数字化;广义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内涵较丰富,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教育平台、数字新闻平台、数字情报平台、数字娱乐平台和数字商务平台等。可见,广义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多样,更具现当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的内涵与意义。 

无论哪个层次和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其都离不开电子互联网技术、数码存储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只有依靠和运用这些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的。从现有的数字图书馆的模式和功能来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有: 

存储功能量强大,多媒体模式多样化。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纸质文献,而数字环境下,图书馆除了纸质文献以外,还要收藏声音、图像以及数字文本等模式的资料信息,而且媒体多样化是数字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一大特征。数字图书馆所存储的大量资料信息是以图片、多媒体的形式保存的,其所占的容量远远大于纯文本形式的资料。 

检索功能智能化,服务模式多样化。传统图书馆通常的检索手段是逻辑和加权检索等方式,这已经不能够满足数字图书馆海量信息资源的查检要求。由于数字图书馆资料信息海量,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来检索。目前,数字图书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更具个性化和快捷的满足了读者和消费者的需求。 

网络环境应用和管理相对优化。数字图书馆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受空间束缚,拉近了馆与馆、馆与读者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料信息共享,而这一切主要依赖于良好的网络环境来实现的。随着电子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环境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实现了电子业务商务化。 

信息传播强大,服务模式多样化。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收藏、服务、组织为一体的集成平台,包括了信息的生成、传播和应用等各环节,同时拥有了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功能,服务模式广泛,服务内容多样,而且具备了部分电子商务的服务功能与模式。数字图书馆能够对信息进行智能优化管理,能够及时更新和挖掘信息,创造更快捷、多样化的电子网络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实际上,在数字图书馆平台下,用户拥有了更加丰富的交互手段,其不仅成为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也是信息的提供和创造者,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三、电子商务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中应用的必要性 

作为现当代电子与网络技术的集大成者,数字图书馆也是一种商业信息产品,它完全可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可以实现互补互进,共同发展,可以达到多赢格局。在电子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可以为电子商务的实施和信息服务提供交易平台,而电子商务也可以应用到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领域。可见,数字图书馆与电子商务的相结合可以实现互补互赢的局面,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两者的结合并进一步发展深化不仅具有现实迫切的必要性,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密切读者间距离,提供零距离服务。传统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转播方式通常是相对简易并且是单向性服务模式。但数字图书馆存储的海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电子网络为用户提供更有效、更便捷的服务。而数字图书馆应用电子商务,使其传播的信息资料更具有了多样性、丰富性、快捷性和共享性特征,使数字图书馆在更大的时空、空间上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可以不受任何地理、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再不用费大量的精力,可以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料。同时,由于电子商务的优势是时互动式沟通,信息需求者或服务享用者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提供和服务质量的评价。 

(二)实现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数字图书馆应用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实现电子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优势资源的有机结合,而且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自身的再发展。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馆藏文本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存储海量而具有较高价值有序的数据库,并对资料信息进行智能化的管理、挖掘和更新,通过直观、快捷的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数字图书馆引入电子商务技术,进一步优化了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实现了电子文献的馆际互动与信息传递,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高质量服务,而且使有形物理馆藏与无形虚拟馆藏有机结合,实现了两者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互补,共存、共荣的格局。 

(三)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最核心的经营理念就是为需求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这可以弥补数字图书馆的不足之处。个性化服务是指针对用户所需求的独特信息资源进行独特的专门性的针对服务,更准确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不同层面的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浩瀚的、无序的信息要尽快予以整合,使之进入有序状态,要求数字图书馆建立相关专题数据库,提供个性化服务[1]。从个体视角而言,用户需求可能是特定的领域,不一定是大而全面的服务,而是特定的、针对性的领域。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以用户为中心,依据每一用户不同的需求,并通过向用户、传播和提供各类数据和产品信息等手段,为用户提供多样而个性的服务。数字图书馆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流通信息资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知识性、共享性的特点,为数字图书馆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满足用户对各种信息和知识资源的需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2] 

(四)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在数字图书馆中应用电子商务便可通过网络采购,采购时间较短、采购过程简单。网上读者也只需坐在家里轻点鼠标,便可很快获得所需信息。另外,数字图书馆正利用电子商务手段组织和开发信息,使原有信息不断地增值,用户只需通过电子钱包或电子转账等网上支付方式支付少量费用,便可立即拥有信息,真是"价廉物美"。 

数字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其免费的那部分信息资料服务之外,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模式,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活动使得这一工作变得更加简便,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3] 

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商务都是电子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儿,两者有着共同的地方,其结合可以实现互赢、共赢的局面。数字图书馆应用电子商务模式不仅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的运行和发展,而且可以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满足用户需求。随着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应用电子商务模式更为广泛密切,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其服务和适应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浩.浅谈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商务化[j].中国信息导报,200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