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汉语言文学范例6篇

外企汉语言文学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1

最近几年,大学教育的改革,使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们国高校教育思路转变的得要方向之一。对于提出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根据传统大学教育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了学术性、学科性的人才培养,因此着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因而忽略了对人才的培养和于现实社会需要相结合的理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出现了一些无法适应社会的现象。特别是那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更是面临着日益减少的现象,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科。汉语文学学科是有关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研究的专业,又是民族精神,也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也是本专业的基本任务。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中,汉语言文学学科有很多的劣势和不足。由于高等院校近年来的不断扩招,以及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需求的变化,都成为汉语言文学学科就业前景越来越困难一个因素,同时专业空间及专业价值尺度逐渐变小,使其慢慢被淘汰和弱化。因此,更改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体制,探索并研究新的体制,便成为这一学科发展的紧要任务。另外,传统的汉语言学科内容过于注重理论基础性,从而缺少了鲜明的特色与实用性,表面上是万能的,却又不能独挡一面。就这一现状而言,现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国内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并且积极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或者是成立创新人才实验区,或者是改革出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措施都为现阶段的教育、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改革提供了帮助。特别近两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面对复杂的局面时,高校各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培养体制都会受到现时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样,作为传统学科的文史类的其它学科,也深其受影响。明白了这一道理,再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出发去寻找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也一定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着启发。

2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之可能性

实际上,如果在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层面上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就应该注意其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应用性及适应社会能力,符合各行业的需求,让各行业能“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尽量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拓宽行业应用领域。首先,重新探讨学科定位。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语言文学和其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论,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有其不同的需要,所以,传统的语言学所定义的规范以经不能表述和阐释出语言的发展了。因此,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也不再是传统文学所能概括。从这便能看出,想要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学科定位就能够明确定界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奠基石”。汉语言学科除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情操作用之外,还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适用于高等院校,这三大方面是:全面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位于职业技能与学科理论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大部分是由专业建设的应用效果所决定的,怎样去防止毕业生所学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仅仅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由此可见,汉语言学科对引导学生走向认识一与实践相统一的状态有着过渡作用。与此同时,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的关键之处。

3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点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学科而言,既有传统的中文专业或中文师范专业,也有由于分离出去之后,无法设立与原来相关的专业。而在传统的学科计划中,很多高校原本是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下开设了新闻等这样与语言文学同一理论层次的专业。而文秘这一专业,不少中文专业中也有开设,但因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中,只把文秘专业定位于高职高专的这一层面,这便给高校本科为设立文秘本科而增加了个障碍。现如今,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人才,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了较大的需要,所以经济的发展就为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了解社会需要,从而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随着传媒日益发展,经济活动对于文化素质高、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可以考虑在汉语言学科的基础之上增设“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两个专业。高级文秘专业建立在传统文秘专业基础之上,并且要与之有区别,不能相似。传统文秘专业多是从事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及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等方面。但是在经济活动充分发展的社会里,传统文秘并不适用于以经济活动为主体这一行业。如今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传统文秘以经无法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所以培养高级文秘就成为很好的人才培养方向。其次,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良好的形象宣传,除了是为了体现企业本身的良好形象,还要为了推销企业及产品。即使政府也需要对公众宣传自己的形象,拢络人心。除了传统的媒体宣传途径外,网络、手机等新传媒的宣传也很重要。同时,对于每一个行业也要塑造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形象,唤起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因此文化活动就成为每一个企业或部门形成凝聚力的核心。这样,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开设“企业文化传播”这样一个专业,就成为一个较好的专业方向增长点。综合以上两点,有必要建立合理灵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机制。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取向,即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设定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实践性教育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满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充分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地位突出,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启蒙民众思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多年来学科发展比较成熟,专业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课程建设颇具特色,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培养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行政管理部门、各层次中文教学及新闻传媒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看到专业辉煌过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正视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尴尬。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及能力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社会分工日渐精细,新的职业岗位对相关职业人群提出了更高的能力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不能满足新的职业岗位提出的能力需求,因而就业遇到了很大困难。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的尴尬处境,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就业市场变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寻求应用型专业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的上佳选择。

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职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媒体从业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行政助理、文秘;文案策划人员;政府公务员)。

1.中小学语文教师。近十年来,国家对教育行业的投入不断加大,而民间资金对教育的投入也在迅猛增长,教师待遇比前50年(建国以来)有大幅提高。薪酬方面,在一般城市,教师收入水平已经处于该城市收入水平的中上层。在大中城市,教师的收人水平许多已超过普通白领,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更高,一些名牌中小学及私立学校,教师月收入更是超过5000元,有的甚至上万。而近两年来,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成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共同难题。

中小学教师收入不菲,且就业稳定,成为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许多都需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但是,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能力缺陷和不足,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成为“资深语文教师”的梦想。

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以下几项能力缺陷:(1)缺乏口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需要良好的口才。但是由于在高校没有对此进行专业训练,许多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强,教学内容交代不清,教学重点不突出,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教学目的。(2)文才有限。部分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写作水平不高,文不达意,对文法、语法、结构等更是不甚了解。(3)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不强。作为教师,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种基本技能。但是现实中,新毕业的大学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时,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的缺失却成为他们迅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短板。(4)教材教法知识的缺乏。因材施教,提倡的是教学方法的探究。但是由于近年从事教师行业的部分大学生没有接触过教材教法知识及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提不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媒体从业人员。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网站,编辑职位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时,将近三分之一的编辑写作职位都来自各类媒体包括报纸、书籍出版商、期刊杂志等。但是现在的媒体从业人员除应具有文章编辑能力以外,又有了新的要求和提高。首先要求有较强的独立采访能力。新闻事件每天层出不穷,这要求媒体工作者要有深入采访能力,在拥有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完成受到读者欢迎的新闻报道。

其次,选题策划能力。现在的媒体追求的是采编及制作一体。以前各人负责一块的模式已经被淘汰。从选题开始,采访、稿源组织、内外部联系、统稿、版面设计等都要求同一个人必须了解和全程参与。第三,熟练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大爆炸,来源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媒体从业人员从网上获取信息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和联系方式。不会网络和不懂新媒体技术信息和咨询,就无法在现代媒体生存。

3.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一个传统就职方向,利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面广的优势,可在激烈竞争的企事业行政管理人员职位应聘中取得先机。首先,应加强应用文和公文写作能力。

由于多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偏重于文学和语言教育,对公文写作能力有所忽视。现实中,一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新大学生却无力承担本部门的公文写作任务。其次,应加强沟通能力和公关礼仪知识的培训。由于行政管理是一个对内对外联系协调的工作,强调与人沟通交流,及接人待物能力。沟通能力和公关知识,都可以在大学校园里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要提高行政管理能力。企事业单位各项日程安排、人员的任命授权、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和执行,都涉及到行政管理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可在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作一提前探索,奠定适应未来岗位和职业规划的基础。

另外,文案策划、文化创意、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也是不错的岗位选择,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培训课程及修课程来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

二、专业改革的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职空间十分广阔,但岗位能力需求较高。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应用性的特点。

1.设定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即人才培养方案,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要素,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整体架构。明确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对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高校对这个专业的认识与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常常被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这种培养目标培养的是学术型、科研型人才,忽视或淡化了对学生将来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据此目标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现实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时新之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遭遇尴尬和冷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根据学生就业时的能力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构建一个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而非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这种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各高校表述不一,但应包含两个关键要素:高素质、应用型。高素质是基础,包含了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树人目标,尤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高素质不仅意味着自身人格的养成,而且因为将来出去从事的是社会人文类工作,这种素质还要求他具有像种子一样的推广传播功能,把已经内化为他的人格构建的现代人文精神传播实施到社会中去。“应用型”是提高,即是“立于一定的知识体系,以实际的操作技能来展示其能力水平。”-1]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在掌握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展示其教学能力,采访编辑能力、谈判沟通能力等。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方案。地方高校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不外乎两个系列:语言系列和文学系列。语言系列的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外语言学史等,文学系列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等。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典型地体现了学术型、科研型的培养目标,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保证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味”,也是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基础,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时,必须保证这些主干课程足够的学时。有些学校提出削减或整合这些课程,这种杀鸡取卵做法不足取。但这些专业课又不能沿袭原来的教法,语言类课程不能过分注重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与语言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应用能力,文学类课程不能只注重文学史的传授,而应着手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在保证“文味”的大平台之上,我们应花大力气去思考如何设置“应用性”更强的专业选修课,即“小模块”的课程。传统的汉语言专业的选修课设置多是基础课的延伸,具体的课程开设则视师资力量而定,各校不一。

如我校开设的诗经研究、三国演义研究、红楼梦研究、鲁迅研究、张爱玲研究等等。这种选修课设置的依据是教师资源而非学生就业。这些选修课的设置脱离了社会需求,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并无多少实际的帮助,因此,在实际的开设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冷落,有的因为选修人数太少而无法开出。那么设置什么样的选修课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呢?根据前文对学生就业领域的调查,当前专业选修课设置应该分为三小模块,即中小学语文教师模块、新闻传播模块,企业文员模块。中小学语文教师模块可以开设语文学科教学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研究、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学现代诗文教学、中学作文教学、教师口语、班主任管理等教育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执教能力。新闻传播模块可以开设新闻采访学、播音主持、新闻摄影、网络编辑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新闻从业能力。企业文员模块可以开设秘书实务、应用文写作、谈判与沟通、办公自动化、公关礼仪等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企业文化宣传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迫在眉捷。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在教师。地方高校教师个人的发展方向应该适应学校的教学定位和专业定位。当前,许多地方高校致力于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正在寻求新的“应用型”发展方向。应用型学校和应用型专业需求的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当前,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大多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学术型青年教师,他们从名牌高校到地方高校,缺乏与所授应用型课程相应的实践经历,对社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知之不详。部分专业教师在专业方向的认识狭隘保守,生怕一旦离开自己原有专业就找不到个人发展方向。这种保守的认识和实践经历的缺失,导致他们不愿也不能胜任实践性课程教学。针对当前“跨学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师资紧缺”、“基础文科师资有余,应用文科师资不足”、“纯学术研究者有余,研究社会现实问题者不足”的诸多师资矛盾,地方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可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做法。“送出去”,即把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师资源进行整合,分为“基础文科教师”和“应用文科教师”两类,把“应用文科教师”送到“基层”即著名中学、新闻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体验”,使他们熟悉上述岗位的能力需求,提高他们从事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能力。“请进来”,即聘请新闻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坛新星、政府部门办公室主任、企业高级文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他们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一定会给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这样既可以解决实训师资紧缺的问题,又可以密切校方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为学生岗位实习创造有利条件。

3.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的重点体现在实践课的设置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批发式”讲授,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只有理论体系,缺乏实践能力的构成。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大致如下:国防教育、劳动课、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习(师范性质)、教学见习等。在这几门实践课中,国防教育、劳动课是通用实践课,旨在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劳动意识,毕业论文写作多为研究纯学术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学见习时间太短,学生只能走马观花,有的甚至连实习单位都没找到,根本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只有教学实习可以在一定程序上提高学生的执教能力。但教学实习目前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多数学校采取学生自找单位,分散实习的方式,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会,发放实习材料,实习结束后,召开实结会,对决定实习质量的实习过程却缺乏有效的监控。这种质量不高的实习又如何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呢?根据学生目前的就职领域,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其一,加强仿真性和真性实习基地建设。仿真性即岗位模拟,真实性即岗位介人。岗位模拟和岗位介入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岗位模拟需要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文科综合实验室。实践证明,这种作法效果良好。在实验室中可以开展电子政务、网络编辑、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等课程教学。岗位介入则必须建立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囿于工作性质、工作场所的限制,许多单位不愿接受毕业生的实习;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受限于教学统一安排,学生众多等因素,也很难集中安排实习。但各校可以结合实践教师的聘用,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教育、政府、企业、新闻媒体等社会资源,与地方上述单位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1983年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诞生,距今已有33年。而对外汉语专业(现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则在之后的1985年进入高校。1985年,国家率先批准在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高校成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在当时和稍后的一段时间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专业人才。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当年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有138所,截至目前,已有342所高校设立了这一本科专业,其中大部分为地方院校。

国家大批量地在高校中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汉语教师;但是从目前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其效果却并不让人满意。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令人堪忧,据有关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几率不超过15%。安博教育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2008年专业景气度调查报告》称,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为中等,其最为适合的TOP5岗位中均与汉语教育无关。

第二,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性质认识不清。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汉字,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对学科性质认识的模糊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该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突出相应的汉语言文字学功底,却对外语能力要求高。第三,教学计划模糊。在大家都在追赶“汉语热”的形势下,很多高校对该专业应制订什么样的教学计划却缺乏明确的要求与规定。多数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中文、外语、教育的混合,核心不突出,板块不明确,致使毕业的学生中语文不如中文系毕业生,英文不如外语系毕业生,教育不如教育学院毕业生,处于极度尴尬的地位。

二、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环境特点

地方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办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和环境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其人才培养环境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师资。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师为主,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较少。教师的专业背景将影响到教材选择及教师授课的模式与方法,对学生专业发展产生限制。

第二,实践基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实践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所在区域普遍存在经济欠发达、国际交流渠道狭窄、留学生资源匮乏的情况。缺乏教学实践基地,教学理论知识无法运用于实践,学生的学习技能也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反馈和检验。

第三,课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汉语语言学是主体和核心,教育类和文化类是其重要的“两翼”。以地方高校J大学为例,J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汉语语言学相关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六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0学时,占全部课程学时的12.05%,教育文化类必修课程所占比为21.39%,未能体现“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特征。

第四,就业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几率较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去向分布最集中的职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其毕业后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匹配度为中等。

三、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举措

1.明确身份地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汉语言文学进行区分。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上突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如讲解现代汉语有关汉语语言要素知识时,可结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常犯的偏误来讲授。

2.师资引进与进修

师资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及特色。地方高校应大力引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以及授课方式上能更具有针对性。对已有的教师团队应提供赴国内高水平高校本专业进行进修或参与本专业高水平研讨会的机会,以改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3.建设实践基地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加大力度建立一批专业对口实践和实习基地,加强与本地外企联系,扩大本专业学生与外国学生接触的渠道,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机会。并创造机会选派学生赴海外进行实习交流。

4.课程设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应遵循“三原则”:首先,应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原则。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等原则。在学习初期应开设基础类课程,如英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其次,应遵循第二语言教学原则。在学习中期开设与第二语言教学基本规律以及文化对比有关的课程,如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中国文化通论、跨文化交际等。最后,应遵循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在学习中后期应开设与对外汉语教学基本规律有关的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并在课程设置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辅以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4

企业外宣翻译作为企业对外宣传的主要手段,主要目的在于文化宣传与信息传播,因此其翻译质量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对外发展及走向世界的潜力。而企业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信息重构,又是其翻译过程中极易忽略的现象,从而为企业外宣翻译的精确性增加了一些难度,有时候,因为文化差异和信息传达的不标准,甚至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从文化宣传与信息重构的角度对陕西省企业外宣资料做实例分析,总结出可行的重构方法,以其更好的达到企业对外宣传的目的。

二、外宣翻译中信息重构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将所有文本分为三大类: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根据这一分类,外宣翻译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在翻译策略上应采取交际策略的方法。同时德国翻译理论家卡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和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也提出翻译目的论的功能翻译理论模式。主张目的决定翻译手段,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要求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由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决定。因此,在企业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到源语的语言特征与目的语受众的心理,运用适当的信息重构策略,力求最大程度的达到对外推广企业产品及文化的目的。

三、陕西企业外宣资料做实例分析与重构策略

翻译目的论原则要求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预期功能的表达和体现,外宣翻译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思想文化的不同和读者对翻译资料的理解,因此,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要本着“内外有别”的原则,即以目的语读者可接受的话语方式,在西方国家受众可接受的语境内进行翻译,才能实现企业对外宣传的目的。 要实现与原文在功能上的等值,需要以目的语文化为主,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要遵守入乡随俗的原则,最好采用文化性归化的翻译策略,对于某些必要的信息进行重构,从而适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理解习惯,达到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目的。

1、语言差异下企业外宣翻译的词汇删减与重构策略

从语言学来说,英语和汉语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具体而言,汉语重意,英语重形。因此中文企业外宣材料注重用较多修饰词和一些华丽辞藻,以求达到壮大气势的效果,而英语企业外宣只要求最通俗易懂的词语把企业推介给读者,同时照顾到不同文化层次的客户,要求尽量用最少的,最简单朴实的词汇,传形即可。

例1.在陕西法士特集团的宣传资料中有一句:法士特人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此句中的“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等词的使用,意思相同的表达,突出了法士特人追求上进的精神,是非常典型的中文企业外宣材料,其美词之风更符合汉民族的审美心理,但英语企业宣传资料多要求语言简洁凝练,去繁从简。因此若将这些修饰性文字直译成英文,则会显得累赘和夸张。而如果使用选词翻译策略,将此类词语删去不译,则更符合目的语语言简练的特点,因此,翻译时省译“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因循守旧”将其信息重构并译为:The Fast people are dedicated to innovation and practice...应该更符合英语宣传材料的写作要求,并更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2、文化差异下企业外宣翻译的改写策略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的过程中,会带有各自不同文化的痕迹。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在尊重源语文本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翻译的目?和要求,采取灵活而恰当的翻译策略,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文化信息的抵触, 拉近与目的语读者心理上的距离,以求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心理认同,并为目的语读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在企业外宣翻译活动中,译者应尤其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对宣传文本做以改写,从而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并更易于其认可和接受。

例2.陕西西安的企业商标 “大唐芙蓉园”的翻译为“DATANG LOTUS GARDEN”。对于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可能知道“DATANG”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但对于对中国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却不知此“DATANG”为何物。另,译者将“芙蓉”二字译为“LOTUS” 译出了“芙蓉”的本意,却忽略了其象征意义。“芙蓉”在汉语中有着积极美好的意思,但在欧美语言中“LOTUS”仅仅是一种花,并不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因此,将之译为“DATANG LOTUS GARDEN”,达不到传达汉语中“大唐”的恢弘气势和“芙蓉”的积极美好之意,为了增强目的语读者的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并达到企业外宣的目的,将其译为“GRAND TANG GARDEN”或 “TANG PARADISE”更为贴切。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5

[关键词] 跨文化;商务往来;英语语用

[中图分类号] F7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1-0072-03

[作者简介] 黄晓雄,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江西 南昌 330099)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产品走向世界,中国和外国,东方和西方在商务交流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商务交流像一座跨越中西方商务的桥梁,把中国的企业、产品和服务推向了世界,把西方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资金引进了中国,使得中国的企业飞速发展同世界发达企业的发展在缩小差距。

这种跨文化商务往来从某种意义来说是通过语言交际来沟通的。在当今世界上,国际通行的商务语言主要是英语。我们知道,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两者局部交叉渗透。

语用学是一门科学地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就英语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思维、个性、价值观、言谈举止、风俗习惯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如果不注意这些不同,另一方面又受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中国涉外企业在商务往来中就极其容易产生文化迁移,导致英语语用失误,从而对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往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往来英语语用失误的原因

1.跨文化商务往来中受汉语的语用规则及汉语文化的干扰。“本族语者(native-speakers)和非本族语者(non-native-speakers)之间以及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形成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思维方式、说话规则、价值观念、词汇的社会内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误解或谈话中断,致使交际失败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s)”。“语用失误”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Thomas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中西方往来中文化语境不同,人们在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商务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容易形成“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民族中心主义往往表现在交流传递信息上,因此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本民族文化负面迁移。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商务往来的语用失败。

比如说在商务往来交际初次见面互相介绍场合,“老经理”是我们有时表示对年纪虽不老但资格老的人的敬语,而在西方文化里,“老”(Old)表示“过时”、“没用”,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被冠以“Old manager”(老经理)的“头衔”,西方人肯定迷惑不解甚至不悦。他们喜欢用“experienced”(有经验的)这个词来表示赞赏和尊敬。

2.对员工只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培训,忽视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无庸置疑,涉外企业对员工的英语掌握有一定的要求,非常重视对员工的英语培训。但是,培训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英语语言技能,反复练习英语的词句、翻译、会话等,却忽视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员工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并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显见,外语培训需要文化学的支撑。人们在使用语言交际的同时,又在传递着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所以,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不能缺少文化创造力的参与,文化创造力是员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往来语用策略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良好的商务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并不是说可以较好地运用英语语用策略进行得体的交流。在涉外商务交流中,由于语用失误而造成互相不理解、不接受从而丧失很多商务机会,甚至造成经济损失的教训很多。比如,北方有家企业向英国出口“山羊牌”羊绒被,他们把中文里的“山羊牌”说成英语“Goats”,结果虽然羊绒被的品质上乘,但却滞销,这是因为“Goats”在英语里含有“色鬼”之意。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中有一个语言的文化差异问题。英国语言学家Malinowski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中,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语言行为环境。要理解语言,归根到底要懂得说话人的 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我们在英语使用过程中,无论是理解或表达,都需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句。而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防止语用失误。因此,涉外企业提高自身跨文化商务往来的英语语用策略研究是必须的。

1.加大员工英语技能培训时跨文化交际的训练力度。在企业培训中,除了加强员工的英语学习,还要加强员工的跨文化训练,加强员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给员工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如邀请有经验的涉外专家对和本企业经常有商务往来的一些国家的历史和风俗作专题讲座或报告,通过播放录像、DVD等让员工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并对有关西方文化问题组织讨论;经常让员工了解有关在跨文化商务往来中英语语用出现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让员工结合自己在涉外工作中的经历分析和研究案例,并以此为鉴;引导员工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其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鼓励员工广泛地进行阅读,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必要时可以让员工进行角色体验型训练,就是训练者指定受训者一定的角色,由他们扮演,并体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问题,其目的是为了人为地制造另一种英语文化环境,让受训者在这种环境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此外,鼓励员工多和西方人士进行面对面交谈,或访问网站,与西方网友交流,让员工在直接的交流中理解外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

2.注意英汉语言的语用差异,恰到好处地使英语语言适合其语境。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语用失误表现在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时容易套用汉语的语言习惯、格式、套话,含有本民族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容易使对方产生歧义。

由于语境不同,双方又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其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对对方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否胸有成竹。我们在用英语语言交流时应该避免英语语言不适合其语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注意不要两种语言在用词上一一对应。这是在英语交流中常见的问题,汉语里喜欢用重叠的成语来加强语气,比如“处理和对待”、“贯彻执行”等等,如果在英语都去找其对应词,那么是不符合英语语言规律的,显得很生硬,有画蛇添足的感觉。二是不要把汉语里的“套语”完全“套”成英语。比如,在开正式商务会议时,发言人喜欢最后祝福与会代表“家庭幸福、合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等等客套语,如果把这种“套话”完全“套”成英语,未免使英语人士啼笑皆非,因为在正式会议场合,英语国家不用这么长的句子来表示客套,如果用,只需简单的词和句子一带而过。三是注意处理好汉语中的一些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独特”的语言。在汉语里,我们喜欢以简单的词和词组来概括很丰富含义的内容,比如“出口转内销”、“暴发户”、“五讲四美”、“八荣八耻”等,诸如此类的很多词在汉语里有着其独特的典故、历史背景,人文环境的内涵,对于这应该加以解释说明,以便让对方很好地接受,不至于产生迷惑。比如,在向外商介绍投资环境时,把一座城市的优点概括为“三城五优”,若只是把这四个字直译出去,不加任何解释,那么外商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如果我们把这四个字作进一步的解释,“三城”是指“文化名城、旅游名城、新兴的工业城,“五优”是指“优越的环境、资源、服务、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效益”。有了这些解释,效果就会极大的不同,生硬难以理解的表达一下就可以生动起来。四是切忌初次见面询问一些对方忌讳的问题。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 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懂得和了解这些一般商务往来英语语用常见的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3.克服文化自卑崇洋和“面子”心理,以平等的语用策略进行跨文化商务往来。有些西方大企业自恃资金雄厚,在商务往来语用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文化优势,涉外企业在这种情形下要采取应对措施,保持不亢不卑的英语语用策略。每一种文化都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结晶,不存在孰优孰劣。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借鉴和融合。所以,涉外企业无论在商务谈判还是在商务接洽时都应该采取平等的语用原则,以不变应万变。遇到对方挑衅,可以针锋相对,义正辞言。

另外,“面子”问题是一个老调重谈的问题。我们一贯强调中国是礼仪之帮,受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顾及“面子”,涉外企业在贸易洽谈中有时表现得过于恭谦和随和,强调客气。比如,喜爱用一些模糊词,如“也许/或许”( maybe , perhaps),“随便”(Whatever)等。虽然从汉语语境和文化心理上讲,我们做得很有礼貌和委婉,但这类词语在商务往来用得过多过滥便会起反作用。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性格开放豪爽,说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过多的模糊词给人模棱两可、缺乏自信、言不由衷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和中国人商务交往非常困难,会产生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公开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没有能力公开地阐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印象,其结果造成商务往来困难和无效率。涉外企业在对外商务往来中应该积极地以文化适应态度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进行交往,一方面,懂得英语语境和汉语语境差异性。由于商务往来在目前大多为英语,若以汉语语境和思维模式用英语表达,势必造成语用失败。因此,应该尽量适应和融入英语语境;另一方面,应该积极适时地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文化背景,避免由于文化理解可能造成的对外商务交往冲突。克服“面子”困惑,不要因小失大。

4.在跨文化商务往来中注意非语言交际,以实现英语语用最优化。非语言交际是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服饰、体触、体距、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等。Samovar 说过:“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美国有专家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 ,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对于西方学者所作的这些调查和统计数字,我们的信任程度有多大并不重要,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一般是和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加重语气、重复、表明态度和好恶等作用,但也有不和语言一起使用的,比如时间观念、体距等等。一般来说,非语言交际如果能够配合好英语语言交流,那么对英语语用优化是一个促进作用,它能够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得体大方、彬彬有理;反之,则可能破坏语言交流的作用,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可见,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往来语用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如何采取恰当的跨文化商务往来英语语用策略,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是每个涉外企业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涉外企业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车丽娟,胡英坤.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冲突现象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5).

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6

关键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会展经济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50―02

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都在研究如何将人才培养与进一步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的结合,因为切准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输送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地方高校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武汉地区会展经济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充足的人才优势,应该在高铁经济时代来临和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充分发展会展经济走向国际化,因而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1武汉会展经济现状

2013年9月,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成都开幕时,第十四届机博会正在武汉举行。两场盛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华商大会是“世界级”,机博会是“国字号”,这或许巧合地显示出两个城市在会展业上的差距。(湖北日报2013年9月26日第013版)

从题为“江城会展盛宴难见大腕”的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虽然武汉所举办的会展数量非常之多,但是这个数字只是表面现象。大部分在武汉举行的展会或者展览性活动的规格并不高,特别是国际级知名的展会凤毛麟角。有数据显示,去年武汉会展业直接收入29.89亿元,拉动消费226.5亿元。而在同为中部省会城市的成都会展业直接收入50.2亿元,拉动消费超过420亿元。举办的展会数量多然而产值并不高这个事实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型会展占了主要部分。这说明,武汉的会展业并不是缺乏活力,与同为中部城市的成都相比较,缺乏高级别、高规格、高知名度的具有代表性的展会。深圳会展网的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5月31日,我国取得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展会共有58个,武汉并未位列其中,这说明武汉的会展业也缺乏国际认证的相关资质,与国际大都市的展会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近些年来,因为城市核心地带中央商务区会展场地不足,使得武汉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客观影响,从今年7月份起,华东地区规模最大、设计最先进的会展展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将开始投入营运,使得武汉举办大型会展的条件得到了全面地提升。虽然会展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其优势也很明显突出:

第一,制造业基础雄厚。众所周知,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得到政府支持的物流产业也已经成就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从建国以来就保持活跃的商业贸易,使得武汉的商品零售总额和资金流通总额一直处于同级城市的前列,还辐射影响周边城市。最近十年,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武汉市对“汉货精品”的培育收效良好。同时,还通过与武汉本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在光电子信息、汽车、钢铁、能源环保等支柱性产业中发挥了“中部崛起”的领头作用。特别是随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入武汉,法国的标志雪铁龙集团,日本的日产、本田这样三大世界汽车巨头齐聚武汉,已经构成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武汉板块。作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又称中国光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光谷的研发实力应该说已达到我国最高水平。在未来的五年规划中,武汉还将以“武汉光谷”著称的光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武钢”为代表的钢铁、化工及装备制造业、汽车及机电产业、食品共四大产业作为政府工业发展的主要对象,这些相关产业的兴盛繁荣,必将为武汉会展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物流交通发展迅猛。由于靠近长江枢纽,又居于便利的铁路网线,在建国前武汉就是战略要地。建国后,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使之成为华中地区水陆空交通枢纽。从中国的版图上来看,武汉距离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距离经济金融中心上海,都是一千公里左右。南往广州、西进成都、北往西安,武汉也可以承接东西,连贯南北。在有了高速铁路这一突破性的交通方式之后,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也在发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四小时经济城市圈已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城市间距离的理解,也成为武汉会展能够不断扩大其展会影响力、渗透力的重要条件。

第三,人才资源丰富。背靠有着优良教育传统的湖北省,武汉市是全国的教育大市,人才济济,密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使武汉在科教综合实力方面在全国领先。武汉现有两院院士59人、政府科研机构100所、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部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8个,普通高校79所、在校大学生一百多万人。以高等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群,为武汉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的同时,也为武汉会展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武汉会展经济对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GDP已经挤入全国前十强。武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吸引了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一季度全市利用外资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8.1%;新引进4个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全市5亿元以上再谈工业项目共130项,协议投资659.7亿元。

从商务厅获取的资料显示,一季度,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个。其中包括3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新日铁投资和武钢集团合资生产镀锡板,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在信息领域和武汉宝特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以及美国辉瑞公司投资在东湖开发区设立的新药研发机构。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办厂,武汉对外资强大的吸引能力还在不断的向外扩大范围,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通过武汉举办的各种展会了解武汉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机会,武汉的会展业也急需通过高级别、高层次的对外交流介绍推荐武汉的投资优势,在此过程中,对于熟练掌握外语(不仅英语)、熟悉对外交往、有一定的商务沟通能力的人才,是武汉会展经济非常有利的强心针。

3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向

200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对外经贸大学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商贸,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专门知识,又通晓这些专业的英语专门知识的复合型涉外人才。这也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更规范,更清晰的发展空间。之后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几乎在我国所有开设英语专业的综合类院校和外语专业院校进行,在此方面,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外语专业院校积极创新,在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很多突出的贡献和革新,为商务英语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存在的现实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商务英语的人才仍然无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很多人才资源的浪费。如商务英语专业在区域内未能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性,专业性、技能型较低等问题的突出揭示出同质性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问题实质。

4适应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我国学者认为,会展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涉及会议学、展览学、经济学、管理学、策划学、设计学、营销学、物流学、广告学、旅游学、接待学、公共关系学、应用写作学等众多学科,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会展业也在不断加深其国际化进程。这必定对我国对外信息交流、贸易往来、文化沟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窗口作用。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语言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媒介,承担了多个学科和专业综合知识与文化的有效结合。在语言的辅助下,会展业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才能真正发挥实效,也只有通过恰当的语言,才能实现展会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按照以上的目标,为了更好的促进武汉地区会展经济发展,本地区的高校应该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方式上有着更加明确的侧重点,并且反映在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中。

4.1加强商务英语翻译、特别是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

随着会展业务的蓬勃发展,武汉所举办的展会在精通对外沟通技能的商务口译和笔译翻译人才方面缺口很大,而人才市场上此类人才本身量少,其中有很多又流向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所以在武汉地区就业能够提供给会展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数量很少。

4.2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的第二外语技能

从前文的数据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武汉地区吸引外资比较突出的有日本、法国、德国等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说明武汉地区经济往来比较频繁密切的国家除了传统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往来的大国美国之外,其他经济体与我国内地交往越来越多。在熟练掌握了一门英语作为外语进行对外沟通交流之外,虽然大部分的非英语国家人员都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如果能够使用对方国家语言进行沟通显然能够更快更好的拉近双方距离,提高沟通的效率,降低之间误解出现的几率。

4.3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的专业方向性

商务英语作为派生于专门用途英语分支的一个专业,毕竟语言能力、语言技能、语言基础是其一直以来最为看重的基础,也是在培养过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但是商务英语人才在社会工作中除了基本的商务往来之外,在会展整个程序中,经常需要与参展的相关行业产生联系,如国际性的机电博览会,肯定将接触大量的国际知名机电大企业,如医疗设备博览会,也会云集众多的医疗设备业内的专业人士,在这样的场合,完全不具备任何相关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会使得商务英语人才不知所措,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无法在专业环境里得到完全的释放和施展,就像被捆住了手脚一样。

5结语

语言既然能够间接的促进经济的发展,间接带来经济效益,那么对于语言的教育就更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出教育和经济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朱艳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之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1,(2).

[2]陈晓华,王红超.地方经济发展与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以邯郸市为例[J].科教文汇,2011,(11).

[3]李东亮.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专业人才――关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新余高新开发区发展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杂志,2007,(11).

[4]符昕昕.浅谈赣州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之关联[J].经济发展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