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人才培养范例6篇

高水平人才培养

高水平人才培养范文1

编者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青岛科技大学由一所普通的化工学院发展成为以工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走出了一条成效显著的教育国际化道路。本刊近期专访了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庆领教授,详细了解了该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期望其一系列成功举措能为我国地方高校的合作办学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积极顺应时展,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世界教育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积极开展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请问,青岛科技大学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李庆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正成为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关注的课题。对于我国的高等学校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应立足本国基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和市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在推进学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青岛科技大学做了哪些努力?

李庆领:青岛科技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学校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学校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1年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我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现在,青岛科技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机为特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

作为一所多学科相互融合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外语及双语教学,通过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教育国际化开放战略,从博士、硕士到本专科不同层次、理工经管文多学科进行国际合作教育。其中,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已经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框架,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

此外,在中德科技学院的示范带动下,青岛科技大学与美国特洛伊大学,加拿大温哥华岛大学,法国勒阿弗尔大学,爱沙尼亚塔林理工大学,韩国汉阳大学、东洋大学、全州大学等国外高校举办了联合办学项目,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高校的优质资源,并进行融合与创新,逐步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您能否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该院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

李庆领:2001年,本着借鉴吸收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经验,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创建具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领导以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行动争取到了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ZIP),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组建了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中德科技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中德两种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中德两国的经贸、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国际化人才。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中德科技学院的教学工作在中德科技学院教学与考试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依托各学科和专业责任教授领导的研究所来开展。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结对”授课方法,即对每一门课程,由中德双方各派一名教师共同负责,使用中文和德文两种语言的教材,用中文和德文两种语言讲解,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标准均由双方协商决定。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中德科技学院把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融入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技能的国际化人才。

在与国外大学合作加强教学的同时,中德科技学院还建立了中德合作的机电一体化研究所、过程技术及装备研究所、节能及环保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已经开始引进并培养符合德国标准的博士生导师,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并将积极招收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留学生。

今后,中德科技学院将在中德两国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和德国各大学,认真总结办学经验,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拓宽办学专业,提高办学层次;继续坚持引进、融合、创新、提高的办学理念,争取用10~20年的时间,将中德科技学院建设成为多元化、多学科、多专业、多培养层次(学士、硕士、博士)的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二、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

《世界教育信息》: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放国内教育市场。请问,青岛科技大学在发展留学生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李庆领: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是推进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教育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青岛科技大学坚持教育面向世界,不断提高开放意识,多渠道、多层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由原来单一的语言生发展为短期进修生、长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多层次的留学生教育结构。

为了有效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学校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对留学生课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并充分整合、利用本校艺术学院和体育教学部的教育资源,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课,使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全方位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民俗和中国社会。

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学校举办了“中外师生友情互动”联谊活动,即面向学校广大师生(主要是面向广大学生)招募志愿者,与外国留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二对一的帮教或帮学,留学生帮助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同时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与关心。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外学生的交流,深化了双方的友谊。

为了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启动了英语授课本科项目(English Medium Program),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招收母语或官方语言为英语的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学位。教学语言以英语为主,逐渐向汉语过渡。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归国学者和教授按学科成立了教研组,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

为了推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计划在一些专业试行全外语(英语、德语)中外学生混班上课,即国内的学生和国外的学生在同一个班上课,专业课程全部使用外语讲授,教材以国外原版教材为主。随着这项工作的大力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与国内的学生成为真正的同窗。这将有助于提高学校师生的外语水平,营造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氛围。

三、加强外语及双语教学,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世界教育信息》: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了解外国文化的钥匙。请问,青岛科技大学在外语及双语教学方面有哪些特色?

李庆领:加强外语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理解。高等学校要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外语教学,改变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近年来,学校建立了以第一专业知识、第二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为内涵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所谓“一体”是指学生的第一专业知识及能力,“两翼”之一是指其他(跨学科)专业知识及能力,“两翼”之二是指学生根据时代要求所应掌握的新知识及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逐步构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跨国交流与服务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学校建立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和改善英语教学。学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由常规系统和辅助系统构成。常规系统是指“大学英语课程”(1-4)。辅助系统包括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目前开设了英语视听说、高级口语、高级听力、商务英语、文秘英语、英汉口译、英语演讲、英汉翻译和影视欣赏等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另外,将课外学习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青岛科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的英语广播电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课外学习英语的平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口语大赛、英语角、英语讲座等是学生进行英语实践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学校根据青岛地区的发展和市场需要,开设了日语、德语、法语、韩语等学习课程,并通过开展“外语文化节”等各种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双语教学是高校培养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精神,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增强国际化就业竞争力,学校在加强外语教学的基础上,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双语教学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双语教学形式、开课要求、任课教师条件、质量保障、激励措施等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加大了对双语教学改革的过程监控,定期组织教学督导组深入双语教学课堂,并通过学生评教的方式调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保障双语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双语教学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 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加强高级专业人才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青岛科技大学构建了具有国际化意识大机械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通过教育部专家评审,获批为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请问,建立该实验区的初衷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李庆领: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基础宽厚、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本项目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以工为主,同时兼顾文理、工管结合、统筹设计,构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和高级工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为满足具有国际化意识人才的培养需求,学校坚持与国内外名牌大学进行合作办学,吸收它们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注式人才培养。例如,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韩国汉阳大学、全州大学进行合作办学,积极吸收它们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和一系列管理措施,加速大机械学科的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建设。

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青岛科技大学非常注重与国外跨国企业合作,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准,增强毕业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青岛科技大学在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吗?

李庆领:学校与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大宇宙(Trans Cosmos)公司等共建了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学士后流动站、大学生创业中心等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对进入培养基地的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语言、文化差异、礼仪公关等各方面的集中培训,以实现知识结构的“无缝对接”,缩短企业再培训的时间,培养企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2008年,朗盛青岛高性能橡胶研发中心正式落户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这是德国朗盛公司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研发中心。学校与德国朗盛公司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展开全方位合作。目前,学校已经与日本阿尔卑斯株式会社、大宇宙、美国泰科电子(Tyco Electronics)等世界500强公司正式签署了协议。这些公司将为学校的优秀学生提供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带薪实习活动。与跨国公司的这些合作,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而且通过引入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来校讲学,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使他们了解到国外科学研究的前沿以及企业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方面,青岛科技大学有哪些特色发展之路?

高水平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本硕博互动 本科生导师制 团队协作 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02-01

前言:创新人才是个性化教育的产物,团队精神与综合素质是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本硕博互动”的团队培养方式以学业指导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强调团队协作。本文研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自主个性化学分制、师生动态制等举措,开展“本硕博互动”培养方式,逐步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育人体系。

一、本科生导师制

1、 本科生导师制下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 导师们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个性特点制定成才计划, 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快速成长[1]。

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展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导师在与学生经常性的接触中,加深了师生的关系,更方便传播思想道德观念,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2、 本科生导师制下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办法

建立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制度。本着导师积极应聘、自愿报名,网上公布导师资料及指导意向,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和兴趣爱好选择导师的原则,实行双向选择。未能通过双向选择的导师和学生由学校相关职能部分统一协调安排[2]。

明确培养目标。集中对通过双向选择的学生进行集体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明确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目标以及查阅文献、科研选题、科研课题申报、科研课题结题、撰写科研论文等内容。

育人团队链的建立。由于学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籍贯、不同民族,根据多专业多学科互相交叉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科研小组,每组4-5人,每个科研小组就是一个科研团队,每个科研团队由一名研究生或博士生担任队长,建立“大团队-小团队-兴趣小组”组成育人团队链,以此来通过科学实验、项目攻关、团队协作提高本硕博的动手与实践能力。

指导学生项目选题。以各类创新项目为纽带,以创新平台及产学研基地为载体,构建本硕博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育人体系。学生积极申请各类项目,在项目中直接获得与专业方向吻合的知识学习和操作锻炼,与课堂学习和非科研专业实验学习相得益彰。

创新实践成果的转化。学生创新实践的成果主要通过学科竞赛、学术报告、论文撰写和专利申请等检验,通过团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团队协作实现成果的转化,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精神,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自主个性化学分

实行“自主个性化学分”教学管理制度,规定各专业学生可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参加科研项目、、获得认证证书、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自主学习形式获得学分,各专业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获得学分。学校各相关部门要为实现该培养目标做好条件保障:

1、 学校创新活动中心、实验室和机房要保证开放时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技术支持。

2、学校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要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学术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

3、积极扶持各类社团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三、师生动态制

以导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承担的各类创新项目为纽带组建专业互补的各个科研兴趣小组,这种小组随着项目的完成可以重新组建,实施动态管理,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实战条件。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如果频繁的打乱小组,将使刚产生的凝聚力消失,才培养起来的团体意识消解。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不很平衡,甚至出现教大差异时,导师应认真观察,对确实不能合作的小组,在两三周后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小组作出调整时要及时了解合作不下去的原因,让学生明白了此次调整的意图,以达到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的目的。

四、“本硕博互动”培养模式的成效

1、全体参与,广泛受益

本科生一进校就被分配给各导师,参加导师课题组会议,参与研究生的科研项目与科研实践活动,这种培养方式使100%学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新训练。从近年来我院学生考研情况来看,参加科研创新实践的同学在研究生复试中更易受到导师青睐,同时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效果也更好,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广泛提高。

2、 因材施教,发扬个性

在学生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导师可以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有更为细致的了解,并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扬长避短,因材施教[3]。

3、 厚积薄发,成果丰硕

全体学生参与“本硕博互动”学习后,不仅能快速进入角色,丰富知识,而且得到了良好的创新实践训练,使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成效显著。我院自实行“本硕博互动”创人人才培养模式以来,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交叉创新一等奖;获首批“小平创新团队”,在与专利申请方面,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以学生为第一或主要发明人的授权或公开中国发明专利125项。在科研项目申报方面,2名在职博士生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名博士生和14名硕士生分别获得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11名博士生获得学校优博资助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立项100余项,其中部级12项、省级29项。这些成绩充分证明在高水平科研平台下,本硕博互动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4、辐射周边,社会青睐

毕业生深受企业和高校的欢迎,2012、2013两届本科生的按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均大于96%、考研录取率分别为23.5%、24.6%,就业率均为100%。已毕业的几届研究生的就业率均为100%。

总结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人才有创新型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性和独创性为特征,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实践证明,“本硕博互动”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曾凡东. 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2004,(10).

高水平人才培养范文3

凌花(女,汉族,1983~ ),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统计、工程经济等。

摘 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加强教育统计工作,对高校办学软硬件条件如:科研、师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影响等多方面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可以为高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也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提供科学的测评依据。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统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一、高等学校教育统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概述

当前,为了加强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管理,全国各级各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对本校教育资源、教育统计指标的科学分析。高等学校教育统计有着非常规范、严谨的操作流程,通过构建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统计人员对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资源要素,如:经费投入、教学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等指标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为政府、普通民众更直观的认识、了解高校教育教学现状提供便利。高校教育统计在教育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工作的重点,是制定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教育资产,包括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进行定量认识和定性分析,对高等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实施全方位监督、分析、评价,国家作为评估主体对高等学校办学状况等的考察,具有最高的权威性,通过采取分类指导、宏观调控等手段,找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督导各类高校通过整改,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教育统计的特征

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高校的教育统计也不例外。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是数量性,统计工作是靠数据说明和反映问题,通过数据揭示教育现象的。数量统计工作主要包括:严格按照评估要求统计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记录教学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统计教育经费的收、支分类;校、舍场地面积的计算等。第二是时效性,统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数据,掌握信息,从而制定相关的决策和政策。高校教育的统计工作具有严格的时效性,一般以一个学年度为时间单位,这样获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第三是科学性,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准确,采集到的数据要运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进行分析。第四是法制性,高等教育信息的统计要严格依据《统计法》的相关规定,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不得瞒报、漏报、谎报、错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及时上报,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修改统计信息。

三、高校教育统计与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关系

(一)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应突出教育统计的主体地位

如前所述,高校教育统计可以有效了解高校现有的师资、科研、学术、经费、设施等软硬件办学条件,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充分统计数据、分析,同时参考高校办学条件的一些基本指标和评估指标,对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从而发现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高校加大投入,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整改,从而增强办学实力。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教育统计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高校加强自身建设角度分析

(1)通过搜集、整理统计数据资料,利用EXCEL、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高校办学结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角度进行认证分析,高校自身可以发现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优缺点,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促使高校明晰办学思路和方向,进行科学定位,以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2)根据教育统计数据分析结果,高校可以充分、真实了解自身教育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配置现状,找出自身的优势,客观对待存在的不足,努力挖掘办学潜力,多方筹措,形成合力,实现学校办学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效率。

(3)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管理、监督和决策功能,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大众、校内师生进行统计调查,意见征询,对收集的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进行分析,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为学校各项工作计划的制定,领导决策和学校管理提供可靠的统计资料和依据。

2、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教育监管角度来看,教育管理部门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高校办学指标标准,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对获取的高校教育数据,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发现隐藏在资料内部客观规律和资料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全面评估全国各级各类院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与教学资源禀赋,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后期的教育发展政策、规划提供帮助。

(二)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的作用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高校教育统计在教育系统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高校教育统计不仅要以丰富、准确的统计数据等指标来展示高校办学的丰硕成果,还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统计指标体系,才能巩固高校教育统计在教学评估中的地位。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潮流,高校教育水平取得较大提高,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学经费投入逐步增加。与此同时,衡量教学质量、教育水平的参数指标也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做好教育评估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的作用。

(1)教育教学统计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高校不管出于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迎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的教学评估,必须经常性、系统性地对自身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测评,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根据教育部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应该着眼于以下指标来进行,具体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学风、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44个主要的观测指标。通过对这些观测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34个观测指标是通过数据体现的,约占整个方案77.3%,足以说明高校教育统计在教育评估中的重要意义。高校教育统计遵循着真实、可靠、科学、规范的统计原则,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奠定了基础。

(2)高校教育统计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管理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渗透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例如:在教学管理方面,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建设,从学生学习生活管理到教师工作管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所有的管理工作环节都需要数据作为支撑,数据最有说服力。再比如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通过对教职员工中专职教学人员、教学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总务后勤人员等各类人员所占的比例结构进行统计分析,作出总体性评价,可以准确呈现学校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育统计确定不失为非常实用的工具和方法,通过教育统计,可以从繁杂的数据和现象中梳理出一条思路,从个性中看出共性,由已知预测未知,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诊断、监督、激励和约束,进而推动教育改革,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水平。(作者单位: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东慧高校教育统计在人才教育培养评估方面的作用分析,办公室业务,2012年第3期

高水平人才培养范文4

侯俊侠: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中国青年爱乐乐团团长、北京国际低音提琴音乐节艺术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低音提琴学会会长、北京市优秀教师。

音乐周报:管弦系作为一个建系仅仅4年的年轻的系科,是如何确定办学定位和方向的?

侯俊侠:管弦系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一是与国际接轨,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致力于中国管弦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力求在中国作品演奏、教学、研究,以及诠释中国管弦乐作品方面达到国内最高水平。

音乐周报:在总体指导框架之下,系里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侯俊侠: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出发,探索构建“分层动态式比较学习培养平台”。力求突出四个重点:

1、突出强调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把课程体系建设落实在培养具有精深的专业素质、厚重的人文素质、对民族音乐文化有真情实感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上。

2、课程内容的设置力求面宽而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如:把专业学习内容分为四个方向,即针对独奏重奏方向、乐队演奏方向、教学方向、科研方向,开设不同课程供学生选择。

3、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动态衔接。打破垂直的专业课程界限,专业教师交叉授课,共同协作完成教学内容。

4、注重比较学习方法,力求中西融合。努力使学生能够在演奏技巧(基本技能)、乐感(音乐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与控制力)等方面,得到多层面系统培养。

音乐周报:经过4年的实践,这样的办学模式取得的效果如何呢?

侯俊侠:从实施的情况看,成效还是很显著的。具体来讲,实践性课程迅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十三名学生获得国际国内专业比赛奖项;“比较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公演中国交响乐作品、室内乐作品、独奏作品四十余部,得到社会广泛好评;教学互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融合,提高了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培育出良好的师生感情,形成宽松的学习氛围。2010年首届弦乐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达到了100%,即将毕业的首届管乐专业学生中,已有10人被国内各大乐团提前录用。

音乐周报:业内盛传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有一支豪华师资队伍,是由来自多个国家的专业教师组成的联合团队,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侯俊侠:师资建设方面,我们强调人才引进的高标准、多元化。管弦系专业教学团队由外籍、华裔、海归、乐团首席、教学名师共同组成。建系以来,引进的教师均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法国、瑞士、西班牙等国家的著名学府。大多数人在各类国际比赛中获得过奖项,同时还担任中外著名院团的首席,有着丰富的演奏与教学经验。另外,人才引进注重针对性。针对国内艺术院校管弦乐教学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如铜管方面,引进法国圆号教师、德国小号教师、美国大号教师;针对室内乐教学,引进瑞士室内乐教师。

音乐周报:系里是怎样调配这支教师队伍的优势呢?

侯俊侠:针对来自8个国家不同音乐学府的6名外籍教师、3名华裔教师、7名海归教师、4名部级院团首席、以及不同专业的教学名师,我们选择所有教研室主任都由外籍教授担任。教学中注重同专业教师之间、相邻专业教师之间、不同教研室之间的相互协作;注重不同流派教学与演奏风格的相互借鉴。同时,重视与学院其他不同学科的合作。通过不同层面的整合、协作,外籍、华裔、海归教师比较快的融入了我院整体教学队伍,迅速进入角色,这种长期良好的互动也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迅速提高了办学水平。

音乐周报:请介绍一下管弦系科研建设的情况。

高水平人才培养范文5

论文摘要:针对档案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从分析档案与“评估”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论述了做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一、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意义及档案在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所暴露的问题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对全国高职院校加强宏观管理,以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手段。然而,在 “评估”活动实际开展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评估资料数量不足、内容不全、质量不高、查阅不便是各受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分散、混乱。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学校占地面积扩大、校区增多、校址分散,这无形中给档案管理增加了难度,加之有些领导档案意识淡薄,“重教学、轻档案”意识严重,在档案管理的体制上、制度上、职责划分、人员配备及资金投入上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了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等问题,造成了实际工作中档案集中管理难、收集归档难、查找利用难的局面。

2.日常收集不完整、不齐全,整理不系统、不规范。有些高校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上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日常收集、整理及鉴定工作均由档案人员自行随意来完成,平时收集只重视红头文件,不重视各教学系部教学、科研活动材料,在划定文件材料的保管期限上也没有严格规定和统一标准,更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打算,这些势必造成日后查找利用难的问题。

3.管理手段落后。有些高校在档案管理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薄弱,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管理模式上,档案信息存储量小,收集、整理、检索难,利用率低。有些高校虽然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但由于没有实现信息网络化,使档案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档案利用效率不高。

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顺利开展,有些高校为了能通过评估验收,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弥补档案的缺口,这既给学校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也影响了正常教学工作秩序,同时也影响了档案的原始、真实性。

二、档案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所起的作用及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

档案是“评估”的基础。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系统地搜集受评学校教育的主要信息,准确地了解受评学校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之后,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共有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2个观测点及1个特色或创新项目,每个指标体系、每个项目都需要大量的佐证材料予以论证,而这些佐证材料大多是由原始档案或以原始档案为基础进行加工过的二次文献组成。因此,完整、丰富、充实的档案资料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

1.档案是“评估”的依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专家组对学校进行了解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查阅由学校提供的各项指标体系的原始资料;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听取汇报、座谈、访谈、听课等形式获取有关信息。整个评估验收只有两三天时间,专家组要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对一所学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主要还是依靠查阅档案信息资料,通过手中收集掌握的档案信息材料,整理归纳出系列数据材料,最后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评估结论。因此,完整、系统、真实的档案资料是“评估”专家准确合理评价估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2.“评估”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由于档案在“评估”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所以通过“评估”也容易发现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可以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既是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也是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最好检验。“评估”之后,许多亲历了“评估”现场的教职工都不无感慨地说:档案工作真是太重要了!学校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也越来越重视,相继增加了资金投入,增添了人员配备,充实、更新了设施。档案工作的地位大大提高,全员的档案意识明显增强。

三、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进一步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范围。把档案工作列入领导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与管理目标中,并作为学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科学划分二级院系档案类目,明确院系档案管理职责范围,加强对院系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定期开展对院系档案工作的督查,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院系档案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指导,促使他们系统学习和掌握档案业务知识、业务技能,逐步实现工作理念、知识结构、工作技能的同步更新和提升。

2.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升全员档案意识。加强档案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全员建档、存档、用档意识,使全体教职员工真正认识到在日常工作及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材料都是学校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财富,必须及时完整地归档保存。档案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教职员工提供热情周到的档案信息服务,使每个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在利用档案信息的亲身经历中得到不断增强和升华。

3.加强管理和利用,提高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建立高标准、符合“六防”要求的档案专用库房,提高计算机档案管理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格技术逐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存储数字化、传递网络化、管理自动化、服务远程化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汇编资料的传送。积极探索利用途径,不断丰富检索工具,编制丰富的、适合高校当前发展需求的档案编研资料,使各类档案在服务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发挥其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沈萍. 教学档案管理在人才培养工作 水平评估中的作用[J].连云港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5,(12).

高水平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青工;人才;素质;措施

现阶段煤炭企业青工不断增多,需要制定规划培养技术骨干,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员工的技能水平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正常有序的发展。企业要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搭建学习力转化平台;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职工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有力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探索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多种载体,不断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员工在思维方式、理想抱负、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技能素质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阻碍了企业安全生产。突出显现在:青工不愿学。厌学思想在年轻工人中较为突出,认为在工作岗位学多了,事情也就做得多,体力要多付出。再就是技术不精干,同志们信不过,关键时刻得不到实践的机会,不如少学点、少做点。碌碌无为,混日子、靠日子的思想有所抬头。

一、原因分析

(一)师傅不愿教

有的师傅认为“教徒弟”会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的属于技术保守思想。也有一些技术方面的老工人对不愿学、不认干的青工,产生反感情绪,对教学工作不主动。

(二)机制有欠缺

近些年来,煤炭企业虽开展了各种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每年也进行奖励,但技术好付出得也多,工资每月也多不了多少,与其对工作的奉献还没有形成正比,职工学习业务、主动钻研技术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同时也缺少对群众性的小改小革、一线工人先进操作法的正确评价,认为职工的创新项目是“小不点”,还没有真正意识不到点点滴滴的创新汇聚在一起,也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三)教培效果差

尽管采取了区科自主培训、每日一题、班前提问及脱产或半脱产等教育培训模式,但有些培训模式并不完全适应全体职工,比如班前提问缺少应知应会的内容,家庭作业缺乏活力,甚至流于形式,有的老工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正确,家庭作业只好让儿女,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二、应对措施

要想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填平技术断层,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抓职工培训

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法努力培养造就出熟练型的技术职工队伍。针对青年职工文化素质偏低,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差的实际,可鼓励青年职工报考职工中专、职工大学或大脱产学习,进行专业学历教育,提高青工的专业文化水平。为解决职工学习与工作时间的冲突,可以与有关大学联合办班,进行短期专业轮训,以尽快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并从中选优晋升不同级别的工人技师,使其切实享受一定的待遇,激发职工积极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情。在此基础上,严格“每班一问”、“每周一题”、“每月一考”、“区科自主”制度,形成指导学习、自我学习、互动学习、激励学习、制约学习的培训机制。

(二)抓技能大赛。知识创造财富,学习提升价值,技能改变命运

搭建职工传技术的“讲台”、亮技术的“舞台”、比技术的“擂台”,营造“比技术、亮绝活、当状元”的浓厚氛围,有利于锻炼职工队伍,培养造就技术能手。广大职工要把岗位练兵、技能大赛当作实现抱负、展现技艺的舞台,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身心地推入到活动中去。通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使“技能大赛”活动成为鼓舞斗志的催化剂、积累智慧的新课堂、展现技艺的主战场、推动发展的助力器。

(三)抓师徒帮带

深化“导师带徒”活动,对于加快青年人才培养,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形成“师徒教学相长、技艺薪火相传”的良好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技师要切实做到传经验、帮业务、带队伍,为培养更多的爱岗敬业、技术精湛的职工队伍多做贡献,着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广大职工要谦虚好学,积极拜师,主动求教,尊重师傅的无私劳动和高尚行为,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地实践,踊跃参加各种技术交流和竞赛活动,练就过硬本领,展现精彩人生。

(四)抓手指口述

“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是煤炭企业借鉴先进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的一种通过心想、眼看、口说、手指的指向性联动,达到强化记忆、过程控制的操作方法。它的最终效果显现在岗位、落实在现场,它将理论教学口语化、复杂记忆简单化,通过肢体和语言的配合,使每一步工作程序都在确认后进行。煤炭企业要因势利导、精心组织,全员演练、个个过关,评标树优、总结提升,使职工群众的安全行为由自发到自觉,由制度成习惯,彻底扭转习惯性违章行为,真正做到“行为零缺陷、安全零事故”。

(五)抓全员创新

创新就是创效,创新就是创业。小发明大本事、小革新大成就、小改造大效益、小设计大智慧、小窍门大理想,让更多的“五小”创新涌现出来,把职工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潜能凝聚起来、激发出来,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是国有煤矿干部职工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你有多大的才能,企业就会给你提供多大的舞台。只要全体员工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创新创效的实践,艰苦创业,岗位成才,自主创新,以永不懈怠的态度,着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就能奋力推进企业新一轮的发展。

(六)抓激励机制

要抓好政治、经济、精神三大方面的激励,吸收政治素质高、业务精的职工加入党组织,选举素质高的职工当职工代表。对注重提高自身素质、爱钻研、技术高、贡献大的员工应给予表彰奖励。要宣传职工自学成材的典型,切实调动起职工队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个学技术的热潮和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