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范例6篇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范文1

一切似乎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厂房还是以前的厂房,织机还是以前的织机,人还是以前的人。然而,一切又和以前有着质的区别:企业从国有变为民营,职工全部进行了身份置换。经过半年时间的运作,位于西工业园区的石河子华孚纺织有限公司一季度生产全面告捷,扭亏为盈。

不独独是华孚纺织。石河子市所属的另外几家国有纺织企业――金天阳纺织、银河纺织有限公司、宏阳纺织、新润纺织,按照师市党委的结构调整战略,国退民进,去年年底分别由山东如意集团、浙江中圣纺织集团、西安唐成棉业等民营企业收购重组后,借助这些企业在管理、品牌、技术和原材料的采购等方面的优势,产品很快打开市场,一季度全面盈利,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国退民进,石河子市所属的国有纺织企业全部改制为民营,进入全新的运行轨道,标志着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对国有纺织企业的改制重组实现历史性突破。

历史的辉煌

石河子的国有纺织企业大多组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一棉纺织厂、八一毛纺织厂、石河子织染厂等企业,在上世纪创造过一个又一个辉煌。

八一毛纺织厂,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当时新疆乃至全国的大型毛纺织企业,八一毛纺织厂曾生产出雪松呢绒、华达呢、骆丝锦毛布、葡萄牌绒线等上千个全国知名品牌。产品从低端到高端,形成了“纺纱一织布――印染――服装”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该厂发展至巅峰状态时,职工达到8000多人,在新疆和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八毛视察,并为该厂题写了厂名。当时名不见传的山东如意集团等纺织企业,纷纷派出专人到八毛厂学习取经。该厂很快成了共和国军垦新城――石河子对外的一张重要名片,极大地提高了石河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八毛这个计划经济体制培养出的中国工业典型。终于没能抵抗住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因其依然沿用旧的机制、体制,管理手段落后,由盛而衰,产品严重滞销。1998年后,企业资不抵债,职工大量流失。

八毛这艘巨轮终于搁浅了!

为盘活国有资产,农八师石河子推出“三步走”战略,于2005年12月。对八毛进行破产重组,将其优良资产剥离出来,成立了金天阳纺织公司。

纺织企业的持续低迷,让金天阳纺织公司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其艰难曲折的道路。经过一系列的市场洗礼、碰撞后,去年年底财务报表显示;公司多年来累计亏损1400余万元。

国有纺织企业如何突出重围?

战略调整 国退民进

进入新世纪后,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采取外向带动战略,引进华孚等国内大型知名纺织集团,借助石河子已有的厂房、人员、原材料优势,在开发区兴建纺织基地。农八师昔日纺织行业的辉煌开始重现。

外向带动战略,是否能够成为盘活国有纺织企业的一条新路?

面对严峻挑战,顺应全国国有纺织企业纷纷退出纺织生产、经营领域的现实,去年6月,农八师石河子党委决定:国有企业退出一般性生产竞争领域,以净资产承债转让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进入。

在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的支持下,石河子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运作,去年下半年,先后从内地引进了全国纺织龙头企业:如意、华孚、唐成棉业等,分别参与金天阳、天宏新八棉、宏阳等国有纺织企业的改制重组。

分析国有纺织企业亏损的原因,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产品单一、附加值低,没有下游产品等原因。

如意集团的技术人员到金天阳公司考察时得知,其生产的毛布每米出厂价只有30元,而如意的同类产品却卖到了60元。利润空间大幅度缩水,势必让企业缺乏流动资金,失去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

面对激烈的竞争,纺织企业要想赢得更大生存空间,就必须延长产业链,走纺织一色染一色织―成农之路,即把产业链从前端向终端延伸。如意集团之所以能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毛纺织企业,就是其拥有毛纺织制造业从前端到终端的全部产业链。特别是其刚刚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嵌入式纺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世界毛布产品的流行趋势、毛料的走向等等,都是由如意集团的。

产业链越是从上游往下游延伸,利差越大,企业自我提升的速度就越快,在市场竞争中就越是具有话语权。这一切,令亏损中的石河子国有企业望尘莫及。

在这种情况下,要振兴纺织企业,盘活国有资产,有一条绕不过去的路,这就是尽快转变经营机制,引进适应市场经济的民营机制。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大胆探索,并于2005年首次提出战略性调整方针:不再办纯而又纯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纺织企业!

这一观点的提出,预示着石河子国有纺织企业注定将面临一场全新的变革。

国有纺织 曙光初现

2009年12月至今年2月,天宏新八棉、宏阳几家纺织企业经过一场“大手术”,即被收购后,从国有变成了民营,员工全部进行身份置换,重新上岗。

企业完成了从国有到民营的转身。

西工业园区涉及6万多人的改制重组工作,波澜不惊,在平稳中过渡。

天宏新八棉改制为石河子华孚纺织有限公司后,引进华孚集团成熟的管理模式,先后投人146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色纺纱项目计划于4月底投产,将填补疆内无染色纤维的空白。

唐成棉业公司收购宏阳纺织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资金调度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等优势,加大原材料的采购力度,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一季度满负荷生产,已经开始盈利。

如意集团将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150万套高档西装生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如意集团以民营企业特有的市场敏感认识到,八一毛纺织厂创造的一系列品牌,至今依然拥有着独特的商业价值。该集团将逐步恢复“八一毛纺织”这个特定名号,借助其已经形成的品牌影响力,拓展市场空间。

恢复“八一毛纺”名号,对我们肩负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军垦人来说,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它将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解兵团发展历史。

大手笔,高起点。从单纯的纺纱到色染、色织、服装生产线,借助如意等集团拥有的技术、品牌力量振兴老工业基地及棉纺织企业,兵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打造西部纺织基地

2002年,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提出:把石河子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大的纺织基地。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当时师市的纺锭规模不到11万锭。

2009年,师市通过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外向带动,纺锭规模突破100万锭、达到150万锭。

今年,师市纺锭规模预计达到250万锭。

发展纺织业,农八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尽管如此,离西部最大纺织基地究竟还有多远呢?

建设西部地区最大纺织基地,师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一方面,全国三大棉花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新疆、长江中下游山东和河北一带,其中,新疆的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而八师石河子的棉花产量占新疆的九分之一,年产皮棉30万吨以上。棉花产量高、品质好、品种丰富,除没有长绒棉外。从中长棉到细绒棉、天然彩色棉,应有尽有。

另一方面,师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纺织业,尤其是1990年以前,在八一毛纺厂、八一棉纺织厂等大江雄峰集团和弘生集团洽谈合作,签署合作意向。2003年,由雄峰集团投资的新疆天盛实业有限公司和弘生集团投资的新疆弘生家纺有限公司,分别落户石河子开发区。

2003年9月,天盛实业有限公司棉纺项目动工,当年建设厂房27万平方米。在师市党委和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公司一期10万锭棉纺项目于2006年投产,此后每年增加10.75万锭,到2009年底,形成了44万锭环锭纺和2520头气流纺,总计55万锭的生产规模,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

2009年。在国家发展委提出的“推进纺织业梯度转移”,即“纺织业由东部向西部转移”战略带动下,师市先后引进的华芳纺织、中圣纺织、爱立泽纺织等纺织企业,使师市的纺锭能力于型纺织企业的带动下,纺织业一直是师市的支柱产业。这些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

令人遗憾的是,人才、资源优势并没有转换为产品优势。

毫无疑问,纺织业的利润空间主要产生于产业链的下游。

要尽快实现优势资源转换,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在本地企业不具备做大、做强的条件现状下,借船出海,走外向带动之路,引进有规模、上档次、有终端产品及成熟营销渠道、品牌的纺织和印染深加工企业,产业链由单一纺纱向织布一印染一家纺一成衣延伸,促进师市纺织产业优化升级。

外向带动产业升级

外向带动战略思想提出的当年,即2002年11月,八师石河子就与浙去年年底达到150万锭,提前完成了预期目标。其中,开发区拥有环锭纺76 24万锭,气流纺6660头,总计105万锭,占全疆纺锭规模的19%,工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成为开发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尽管如此,打造西部“航母级”纺织基地依然任重道远。

2009年4月,两安总投资达168亿元,预计生产规模为300万锭以上的西安市纺织产业园等11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西安计划用5年时间形成陕西乃至西北最大、最优,产值过百亿元的纺织产业园。

放眼沿海发达地区,我国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及出口基地――浙江绍兴县,年生产布料20亿米,占全国的20%,并形成了集纺纱、织布、印染、成衣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生产、销售体系。

面对竞争,我们该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升级?

延长产业链

发展中的八师纺织业,纺锭规模虽已位居西部第一,但产品结构是以单一纺纱为主,年织布能力仅为500万米。此外,印染、成衣方面几乎是空白。

建设纺织基地,要求我们必须在扩大纺锭规模的同时,提升整个行业的产业层次和装备水平,形成上下游衔接,集织布、印染整理、服装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完备的产业集群。

为此,八师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弘生家纺公司落户石河子后,以提高当地纺织工业质量和效益为目的,2009年引进的色织布技术,实现了石河子家用纺织品零的突破。其中宽幅无梭提花织机,填补了疆内空白。

2009年,天盛公司在北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年产6万吨毛巾、1亿米色织布料、2万吨针织面料项目。

2010年4月,浙江华孚控股有限公司投资1.25亿元,年产2万吨的纤维染色项目在石河子开发区北工业园开工建设,10月投产。

山东如意集团将投资2亿元,在开发区建设年产150万套高档西装生产线。

在大集团、大企业带动下,八师纺织产业链向终端消费领域延伸。

目前,师市正在寻求新的发展契机。积极推进江苏永大集团46万锭、1000台织机和河北宏润集团15万锭纺织项目落户开发区工作。预计到2015年,开发区纺锭规模将达到350万锭,气流纺2.5万头,织机1.2台,年生产布料7.5亿米,销售收入400亿元,将远远超过西安。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范文2

关键词:纺织业;石家庄市;城市化进程;近现代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70-04

20世纪初,石家庄只是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仅几十年时间,便从小村庄发展成为省会大都市,成为中国典型的农村城市化个案,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农村城市化的一个缩影。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化过程,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过程、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即农业社会形态向工业社会形态转化的过程。①石家庄城市化开始于20世纪初,京汉铁路全线竣工和正太铁路通车,使石家庄市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以此为推动力,石家庄市步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铁路的兴建和运输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一个诱因,更为重要的是以棉纺织业为主体的工商业趁势崛起,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员和人口,扩展了城市版图,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大发展于50年代的石家庄市棉纺织业,使地理优势成为产业优势,并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棉纺织基地,并作为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石家庄的城市化进程。

一、棉纺织厂的兴建与纺织业的发展

石家庄发展纺织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东麓,西临煤炭基地,东、南、北三面横亘着辽阔的华北大平原,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区。其棉质色白质优,最适合纺纱。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石家庄市仍是获鹿县的一个小村镇,工商业不发达,机器纺织业更是空白,所产棉花多以外销为主。

1922年10月建成并投产的大兴纱厂使石家庄纺织业完成了由手工业小生产到近代化机器大生产的过渡,标志着石家庄近代城市化的开端和发展。大兴纱厂建成后,利用优越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迅速。1926年拥有纱锭2.5万枚,织布机300架,纺毯机8架,工人3 300~3 400名①;1928年拥有纱锭2.4万枚,织布机290台,工人3 100余名②;1933年拥有纱锭2.4万余枚,织布机390余架,工人3 200人③;1934年拥有纱锭3万枚,织布机1 000架,雇有工人3 600余名④。之后由于连年战乱,棉纺织行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到1947年石家庄解放时,只有大兴纱厂一家大型企业。1948年,石家庄私营小型棉纺企业纷纷兴起,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57个,其中轧花企业5个,棉纺织企业52个。但大型棉纺织企业仍然只有大兴纱厂1家。

“一五”期间,国家调整工业布局,重点投资建设石家庄棉纺织基地。1953年4月,石家庄纺织一厂破土兴建,1954年1月正式生产,仅用了1年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2个月,是“一五”期间国家纺织工程高速度、高质量的一个典范。之后又相继建成了石家庄市纺织厂(国棉六厂的前身)、国棉二厂、三厂、四厂、组建了国棉五厂(原华新纺织厂)、七厂(原大兴纱厂)几个大中型棉纺织厂。石家庄市纺织基地的建设,从土建工程、设备安装、新工培训到试车和正式生产都做到了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各棉纺企业投产后,都是一年半左右实现利税并偿还了国家投资。⑥1981年建立了联营企业棉纺八厂。1988-1989年又建立了华光纺织有限公司、石润纺织有限公司和明兴色织有限公司等3个三资企业。1957年纺织基地基本建成时,全市棉纺织行业共有纱锭462 420锭、布机14 964台;1970年有纱锭467 484锭、布机14 732台;1980年有纱锭517 488锭、布机16 254台;1990年有纱锭783 116锭、布机20 954台。⑥

从1921年开始筹建大兴纱厂到1990年,石家庄纺织工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单一生产到全面发展的艰难历程。1990年石家庄市共有区县以上直接从事纺织产品生产的企业81家,其中纺织局所属企业49家(含4个三资企业),区县所属纺织企业28家,河北纺校校办工厂1家,厂办三资企业3家,形成了从化纤生产到纺、织、印染、后整理以及针织、复制、色织、毛纺、丝绸、经编、服装鞋帽、纺织机械、纺专器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还有比较完整的与纺织生产相配套的纺织科学研究所、纺织建筑设计处、纺织供销公司,有配备了铁路专线、可储存3.6万吨原棉的仓库,有经营纺织批零业务的“纺织中心”商业大楼,形成了研究、设计、供应、销售的网络配置。图1―图4是1952-1990年石家庄棉纺织业经济运行示意图。

从图1、图2可以看出,石家庄棉纺织业在1956-1987年棉纺业占石家庄总产值的30%以上,1956-1958年和1963-1979年甚至超过40%,最高值1956年棉纺织业占石家庄市总产值的比重高达48.14%。据统计,1959年石家庄市纺织局所属的棉纺织企业利税总额共计16 157万元,是创利税的第一个高峰期;1970年利税总额共计20 639万元,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1981年利税总额共计31 031万元,是建国后的第三个高峰期⑥(参见图3、图4)。

石家庄市纺织业作为支柱行业,在全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0年石家庄纺织工业局共有在职职工96 260名,占全市45万名职工的21.4%;纺织工业总产值318 252万元(1990年不变价),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上缴利润(所得税)7 423万元,约占全市工业企业上缴利润的60%;外贸收购总值达115 715万元,约占全市创汇总额的80%。纺织业的发展为石家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资金和物质保障,为发展医药、化工、电子等新兴产业奠定了基础,纺织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人口积聚。

二、棉纺织业与石家庄人口的变动

在近代城市发展初期,人口的积聚往往是由某些产业发展带动的。棉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石家庄棉纺织业在近代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大量人口就业,促进了人口的积聚,从而开启了石家庄的城市化进程。

石家庄市人口的初步集聚离不开大兴纱厂等纺织企业的建立和发展。1917年石家庄的人口大约是1 000户,6 000余人。1925年休门镇并入后石家庄人口有大幅增加。据此推断,在1922年大兴纱厂正式开工时,参与工厂兴建和纱厂工作员工在当时是一个较大的比例。1926年,石家庄总人口约4万人,此时大兴纱厂就有工人3 300~3 400人,在全市人口中占8%以上①。1927年石家庄工人不足9 000名②。此时的大兴纱厂拥有工人3 030名,占石家庄工人总数比重超过30%。

纺织工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工厂的兴建和集中,导致石家庄人口积聚和消费集中,使城市的规模扩大。到20世纪30年代全市工商业已分为40行,商户约2 300余家,全市人口共计1 556户,人口达63 156人。⑤石家庄逐渐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社会经济中心,工业对城市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纺织业的发展为石家庄迁入了大量工业发达城市的高素质移民。“一五”期间,石家庄建设棉纺织工业基地,“纺织企业的职工来源是由老工业城市调入,人数比较集中的是上海、天津、唐山、高阳等城市和地区支援的技术骨干、生产骨干,在干部队伍中,一部分是由国家统一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学生和部分转业军人”。如1949年将天津市的原河北省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迁往石家庄。1953年,“华北纺织管理局从天津抽调大批有经验的纺织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到石家庄”。⑥1953-1954年石家庄第一棉纺织厂建立过程中,员工有来自“天津各纺织厂职员、干部以及从天津、咸阳纺织工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分配来毕业生”。⑦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说,“一座城市如果不能保证有新的人员补充,就无法生存下去”。移民特别是高素质、多员化的移民,不仅带来经济跨越式的发展,而且节省了大量教育培训费用,具备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从管理干部到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梯度人才,同时带来了多彩多姿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石家庄棉纺织企业逐步改革国营企业的经济体制和劳动制度,实行合同工、临时工、固定工等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纺织公司所属企业从1984年10月以后的招工全部为合同制工人。城镇劳动力不足时,经市政府批准,可以从农村招收,但不转户、粮关系。”⑥在这次改革以后,棉纺织企业的工人可以正常地从棉纺织行业进入或退出,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被割断的棉纺织业对人口的自然吸引部分得到恢复。但是新的招工制度出现了工人“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棉纺织企业招工普遍较难,特别是纺织企业中的一线工人,招工更难。这种劳动力短缺情况的出现,企业不得不在农村招收合同制工人,并且不断改善劳动条件。这一招工方式的变化不仅缓解了招工困难,而且加速了石家庄市周边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农业人口的大量吸纳,加快了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型,反映了工业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也使石家庄城市版图产生了巨变。

三、棉纺织业与石家庄城市区域的变化

据史料记载,“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仅有村民不足百户的小村庄,是20世纪初期石家庄的基本描述。京汉及正太铁路通车后,家属及商民多居住在车站以西,1921年前,“街市占地一方里有半,南北稍长”①,1922年大兴纱厂在京汉铁路以东的休门村占用耕地100亩作为大兴纱厂厂址。建成后,由于大兴纱厂及其他工厂、煤市等多分布于车站东,街市在需求中不断东扩。1926年,“石家庄东端已与休门镇相连,全市面积东西约八九里,南北约六七里”①。这种发展的态势,导致1925年石家庄与休门的合并,始称石门市,并逐渐形成了桥西为商业区、桥东为工业区的基本布局,初步形成了石家庄的商业区和工业区。1930年为方便职工上下班、运输煤棉等物资,大兴纱厂投资白银2 674.7两,修建了石家庄第一个地道桥,成为当时穿越京汉铁路东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在石家庄兴建由四个棉纺织厂和一个印染厂组成的纺织印染联合基地,使石家庄经济产生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地域极速扩张。其中,棉一厂地选址涉及石家庄市郊的任栗村、范谈村、八家庄、花园村四个村,共征用土地561.67亩,涉及277家农户。该厂建成后,占地总面积374 46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6 792平方米。之后,自棉一向东,征用农村耕地,陆续建成了棉二、棉三、棉四和第一印染厂,其中三个棉纺厂共占地总面积1 060 79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73 398平方米。石家庄棉纺一厂至四厂和第一印染厂自西至东连成一体,位于石家庄长安区和平中路北侧,连绵数公里。五个企业的生产区内部由水泥马路连通。棉一和棉二之间还配备了一个消防队。这个大型的纺织印染基地,人们习惯地称为“纺织大院”。这些企业的陆续建立,使大片农田变为工厂,多个村庄变为城市。

石家庄棉纺织产业集群建立的空间布局,转移、吸纳并导致了人口定居方式的聚居化、规模化和城市化。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及中期,随着棉六、棉五和“纺织大院”的建设,建成了成片的生活服务区。1955年棉纺一厂等3个单位共建职工宿舍楼96栋,建平房188排。1988年底,市纺织公司所属的32个单位中,共建家属楼342栋,平房376排,宿舍占地总面积达87.9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09万平方米。⑥80年代末,各纺织企业的职工宿舍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棉纺二厂的两座16层宿舍楼及一座25层职工宿舍楼与16层的“国际大厦”遥遥相对,蔚为壮观,成为当时石家庄市的一大景观。在棉纺织一厂至四厂及第一印染厂5个企业生产区和对面的纺织经编厂,这6个大型企业的职工生活区东西相连。这些生活区的建立,方便了职工生活,也带动了生活服务产业的兴起。每个生活区都设有职工医院、幼儿院、俱乐部、子弟学校,并设有银行、邮局、粮店、菜店、餐馆、商店。截至1988年底,石家庄共有17个纺织招待所,床位达1 311张。同时,石家庄还建立了河北纺织职工大学、纺织职工中专、纺织技工学校,为石家庄市的纺织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干部和技术工人。省内外著名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是由省纺管医院发展而来的。随着石家庄市城区的扩展和棉纺织工业的发展,纺织职工居民区南接河北省博物馆,逐渐演变成为石家庄市人口稠密、设施完善、繁华热闹的城市中心地区。

四、结论

在近代石家庄城市形成过程中,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相互促进,共同促成石家庄城市崛起,就石家庄的经济基础构建而言,前者更为重要。石家庄的近代工业中,“大兴纱厂与同时代的石家庄炼焦厂、车辆厂共同奏响了石家庄近代工业发展的序曲。在这3家企业中,大兴纱厂是同石家庄关系最为密切,对石家庄城市的兴起影响最大的一个。”③现代石家庄城市化进程中,石家庄的棉纺织业作用更为显著,棉纺织业促进了石家庄人口的集聚,扩展了石家庄城市版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石家庄工业产值中占重要地位,为石家庄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石家庄开始由轻纺城市向重化工城市转型,医药产业成为石家庄的“第一产业”,⑧棉纺织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其在石家庄城市化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值得人们长期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石家庄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181期,1926年9月25日。引自江沛的《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2005)。

②《各县工商调查(石家庄)》,1928年9月29日《大公报》,第8版。引自江沛的《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2005)。

③李静:《大兴纱厂概况》,1933年4月7日《大公报》,第6版。

④《石门大兴纱厂设立女子工读学校》,1934年2月28日《大公报》,第9版;叶元鼎、马广文:《吾国重要棉市调查》,《国际贸易导报》第6卷第9期,1934年。

⑤孟蔼盲:《石门指南》,1932年,第3页

⑥《石家庄纺织工业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⑦《一棉厂志》,1990年12月第1版。

⑧《石家庄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第1版。

Cott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Urbanlizaton Advancement: 1921-1990

Wu Yin

(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范文3

近年来,沭阳纺织产业发展迅猛,2013年11月,继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部级开发区后,相继获得了“江苏省包覆纱产业基地”、“国家墙布及窗帘产品开发基地”、“中国包覆纱产业基地”、“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江苏省中小企业集聚示范区”等荣誉,今年9月份,沭阳县委、县政府为提升纺织产业质态、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优化企业产品结构,积极促进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努力提升沭阳纺织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全力打造国内首个智能针织产业园――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

按照沭阳县纺织产业(2015―2020)发展规划,智能针织产业园在规划的6605亩纺织产业园内专门规划101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5年内招引和培育企业100户以上,投入袜机、圆机、包覆纱机等智能针织设备10000台以上。

龙头带动。由政府搭平台,由全国袜业领军企业投资建设样板工厂。开发区加大帮办服务,加快项目建设。通过市场引领+政府服务+大户带动+创业基地模式,加快产业园发展。

平台驱动。通过引进和建设金融投资平台(租赁公司)、人力资源平台、研发设计平台、网络信息平台、营销策划平台、咨询评估平台、综合配套平台等服务平台,同时建立大学生创业平台等,从而达到项目集聚、产业集群、优化服务、扁平化管理的目的。

县乡联动。把智能针织产业园作为袜子等纺织品的规模型、旗舰型大项目的研发生产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地方大户和外出回乡人员的发展基地,鼓励乡镇充分利用已有的标准化厂房为产业园发展配套分包项目,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产业园要在设备、管理、营销、环保等方面充分体现智能化要求。”沭阳县委书记、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胡建军介绍说。

据了解,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的入驻企业以智能针织袜品为主,向上下游延伸到锦纶、包覆纱、面料、服装等针织产品。为推进沭阳智能针织产业特色化发展,该产业园为针织袜机、针织圆机、包覆纱机、加弹机、一体机等设备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

在厂房租建方面,该园区实行租售结合的灵活政策。对租赁厂房的企业,按照租金每年每平方米50元的标准,暂定三年不变,所有入驻企业第一年租金全免,第二年租金减半;设备投入5000万元以上免租金两年,设备投资1亿元以上免租金三年,最长可免租金三年。对整体购买的,可分期付款,第一年付购房总价款的30%,第二年付购房总价款的30%,第三年付购房总价款的40%;投资较大或整体购买厂房等超过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

在设备投入方面,该园区将对入驻企业年度内设备实际投资500万~1000万的给予设备额的3%奖励;1000万~2000万的给予4%奖励;2000万~3000万给予5%奖励;3000万~5000万给予6%奖励;5000万~1亿元给予7%奖励;1亿元~2亿元给予8%奖励;2亿元及以上的,给予10%奖励。

同时,该园区针对入驻企业的用水、用气价格,实行“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道路、绿化、亮化、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管网、电信、有线电视等予以全部配套,并将在销售收入、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鼎力支持。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范文4

这家企业的名称已经换了几次,但他们仍然在最近的报告上沿用了“八一毛纺织厂”这一旧称。2003年6月,新疆金天阳纺织有限公司接管了“八毛”2.4万枚纱锭,755台各类织机,228台服装设备。“八毛”主要的生产、销售业务均收在“金天阳”名下。

刘应忠一班人的主要职责是“留守”,本部有近千名职工上岗,但只是为“金天阳”做一些受托加工性质的工作。这家企业综合性生产的功能已于2003年6月终止。

“金天阳”就在与“八毛”老厂区一墙之隔的地方挂牌。它的第一大股东是具有农八师石河子市国资委背景的新疆天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天富电力因为“八毛”欠下的巨额电、热费而成为第二大股东。

“‘金天阳’具备年整理450万米各种呢绒产品的能力。”中国纺织网黄页关于新疆金天阳纺织有限公司有这样一段描述。

但是,今非昔比。去年,“金天阳”只发挥出三分之一的产能,它和新疆天川毛纺集团两家合一仅生产了300多万米呢绒。“葡萄牌毛线几年前已停产,现在的毛纺产品主要直接对服装厂,很少有零售。”刘应忠说。

“委托加工的订单少则几百米,5000米以上已是‘大单’,很难形成批量生产。”而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一个品种的订单就有几万米,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刘应忠对此无限感慨。

“八毛”遗留下的设备,装备水平可属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中上水平。中国毛纺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到“八毛”考察时曾语出惊人,他说“新疆已不具备毛纺优势。”

他的分析一方面缘于装备水平的考虑,另一方面则出于对新疆毛纺原料的担忧。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疆细毛羊数量连年滑坡,2004年细毛羊数量已不足900万只,年产毛2.7万吨左右,细毛羊数量占绵羊总数的比例由51%下降到30%,而且倒改(细毛母羊产土种羊羔)现象严重,导致了细毛羊的不断减少和整体生产水平的下降。“金天阳”目前所用原料的70%是澳毛,而国内最大的毛条市场目前建在江苏南京。

实际上早在1997年,江苏方面便向八一毛纺织厂发出了预警信号。阳光集团通过10年的发展,纺锭规模扩张至8万绽,成为国内第一大毛纺集团。江阴“三毛”也有6万绽的规模。与“八毛”不同的是,江阴“三毛”每万绽的用工只有1000人,而“八毛”当时1.8万绽的用工却有3800人。

江苏这两家民营企业老总当时甚至断言,中国仅有极少数几家毛纺企业能跨入21世纪,他们私下里估算的数字是10家。

预感到危机的八一毛纺织厂很快作出反应。1998年7月,“八毛”2883万元的技改方案获得通过,兵团、农八师将分别向“八毛”“输血”1000万元。当时的农八师师长丁兴端希望这笔钱能用在“刀刃”上,并且说“扭亏脱困关键还是要靠企业自己。”

“这是为数不多的几次,另一次是造纸厂要上一条纸浆生产线,师里给了500万元。”原农八师主管工业的副师长钟久回忆,“农八师对农业的投入很大,动辄几千万元,但对工业的投入少之又少。工业企业‘拨改贷’后,就基本上‘断奶’了。”

但是,这“最后的晚餐”仍未让八一毛纺织厂“起死回生”。

为“医治”“八毛”的“顽疾”,有关部门曾经开出许多剂“药方”,“八毛”也曾亲历过多种治疗方法。1994年11月,八一毛纺织厂被列入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1998年,“八毛”成为兵团第一批资产经营制试点企业,它的“产量工资含量,次品自己买回”分配制度曾备受关注。2000年4月,八一毛纺织厂成功实施债转股5.1亿元,资产负债率下降到33.7%左右。

石河子第一家上市公司的“入场券”曾在“八毛”门前停留。“当时最有可能的就是‘八毛’,它最先改制,又有品牌、资源方面的优势。”卢代昌当时负责上市工作,对此记忆犹新。

当时实行的是额度制上市,有关部门给各省份分配名额,计划单列的兵团好不容易挤进这趟末班车。然而,“八毛”却两度与这张“入场券”无缘。1997年11月,当“八毛”兼并位于伊犁垦区的农四师西部毛纺厂之后,有关人士无奈地表示,“它已经被拒于证券市场的大门之外。”

“除了一套设备较好,‘西毛’实际上一无取处,它的净资产‘不太健康’,地理位置又不好。”卢代昌十分谨慎地评价当年的“跨地区兼并”。

但是在1998年,兼并的热潮在兵团此起彼伏。1997年起,石河子被列入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均可列入被称为“输血工程”的“优资”工作。1977年至1998年,业内人士称作“8家兼并10家”的大规模兼并工作在石河子市展开。

兼并西部毛纺厂之后,“八毛”又相继兼并了石河子益群针织厂、天羊绒纺织厂。而后一家企业是在原破产倒闭的石河子第二毛纺织厂基础上重组的企业,“天羊绒”并入“八毛”距离第二毛纺织厂破产不足半年。

“这些都是沉重的包袱,只有等待‘八毛’进入破产程序后一并解决。”刘应忠有些忧心忡忡。

2004年,八一毛纺织厂费尽周折退出了债转股。长城、信达、华融、东方等4家资产管理公司全身而退,5.1亿元的债务再次回归八一毛纺织厂。“然而,真正的破产‘盘子’可能要超过10亿元,那几家被兼并的企业都要算上。”刘应忠粗略估算了一下。

招商引资、租赁、合资合作也是刘应忠“留守”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家内地客商借旧厂房与“八毛”合作经营300万米亚麻布项目,很快就要投产。还有几家民营企业租赁了部分厂房,搬来了织布机,做起了棉纺生意。与韩国一家客商合作生产牛仔布的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八一毛纺织厂原先单纯的生产区目前已成为各路客商角逐的战场。

“我们也看中了牛仔布项目,正在洽谈中,等‘八毛’破产后,那片地方将成为天宏发展纺织业的又一平台。”天宏纸业董事长王世超对此也十分关注,这家上市公司去年开始涉足纺织业,并承担着农八师、石河子市“振兴西工业区”的重任。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范文5

PU合成革是利用0.1dtex级别的超细纤维立体交织的无纺布,并浸渍于聚氨酯等材料中制成的。PU合皮革的表面及内部结构与天然皮革十分接近,和在针织、梭织基布上涂布聚氨酯树脂制成的PU人造革有很大区别。现在日本有可乐丽公司、东丽公司、旭化成纺织公司、帝人CORDLEY公司四家公司生产销售PU合成革。

2013年4月~9月,日本PU合成革厂商针对欧洲汽车座椅用途的销售获得显著提高。在这一领域,主要以起毛的绒面皮革类型为主,根据行业内的推算,使用绒面PU合成革的汽车座椅世界市场规模达到了300万平方米/年。世界各国汽车都普遍采用绒面PU合成革,旭化成纺织公司的绒面PU合成革销售额和利润都获得增长。东丽公司针对汽车内部装饰用途的产品也销售顺利。东丽公司的意大利子公司Alcantara公司的绒面PU合成革“Alcantara”也以旺盛的中国等海外市场需求为背景,对欧洲汽车厂商销售呈现增长态势。东丽公司Ecsaine事业部所开展的“Ultrasuede”也面向中国市场努力开拓销售。可乐丽公司、帝人CORDLEY公司也不断加大对汽车内部装饰材料市场的营销力度,并取得不俗成果。

另外,PU合成革的主要用途是鞋子,可乐丽公司的柔软亮面皮革产品针对中国内需不断提高销售业绩,此外,具有高强度特点的“TIRRENINA”则被用于户外活动鞋子的鞋面及足球鞋。

帝人CORDLEY针对运动鞋用途,推出了基布采用薄膜而不是无纺布的PU合成革,销售势头良好。除了跑鞋及足球鞋等运动鞋,还被用于篮球、足球等球类产品的制作。

实施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加强产业用途提高销售

皮革市场上天然皮革的供应量正在减少,价格也处于上涨趋势。再加上从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作为天然皮革替代品的PU合成革正迎来销售良机。另一方面,来自中国及其他海外厂商的激烈竞争给日本厂商带来很大压力。为此日本厂商努力提高成本竞争力。例如可乐丽公司实施结构改革,把常规的PU合成革生产移交给中国合资企业禾欣可乐丽超纤皮(嘉兴)公司,希望能打开新兴国家市场。另外,帝人CORDLEY公司也准备扩大在海外的生产,正在开发海外的生产基地。

同时竭力开拓新用途,加强针对产业用途的销售。在这一方面,不拘泥于PU合成革的外观,尝试利用其他生产方法推出崭新的商品。

旭化成纺织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占“Lamous”整体20%的产业资材用途销售,促进具有高捕捉性和高耐久性的涤纶液体过滤材料的销售。该公司的合成革是在特殊织物两侧层叠超细纤维并用水流使之交络的“抄造法”生产的,该公司把这种生产方法运用到过滤材料等的开发中。

另外,可乐丽公司则以“射出成形技术”为核心,加强针对智能手机壳及汽车中控台用途的销售。还努力开拓生产电脑硬盘时所需的研磨材料用途。

除此之外还积极采用涤纶以外的材料,可乐丽公司在新的环保型生产方法中运用了该公司所拥有的各种聚合物技术。

高品质具有优势环保也是强项

PU合成革是把超细纤维的无纺布浸渍于聚氨酯树脂中制成的。通过表面处理实现亮面或绒面风格。基本的生产方法是相同的,但各公司使用的材料及结构各有千秋。

在汽车座椅用的绒面PU合成革方面,正在逐渐被韩国产品追上,但在技术及品质方面“日本产品仍然具有优势”(旭化成纺织公司)。旭化成纺织公司在宫城县延冈的无纺布工厂生产基布,由于生产工序复杂,无法在海外生产,提出了“今后也将继续执着于日本国内生产”的方针。由于各公司的产品出口比例都很高,尽管各种用途情况有所不同,但日本生产的PU合成革所具有的高品质在今后也能保持领先优势。

环保特性优异也是值得强调的特点。可乐丽公司用新的环保型生产方法生产“TIRRENINA”,从有机溶剂改用水系聚氨酯,从而削减了99%的有机溶剂使用量,排水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分别削减了约70%和约35%。而且和以往的生产方法相比,生产工序最短可缩短到过去的五分之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35%。

针织厂和纺织厂区别范文6

【关键词】郑州 纺织业 特点 优势 措施

郑州作为建国后中部地区新兴的工业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就是纺织产业。从全国情况看,郑州纺织产业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较好的发展基础。当前,应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推进郑州纺织产业再度赢取辉煌,推动纺织工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一、郑州纺织业的历史形成及特点

(一)起步早

郑州的纺织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1951年在郑州建成了拥有3万枚纱锭的郑州棉纺织厂(郑州第二棉纺厂)。之后,在郑州西郊先后建成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5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一条从陇海铁路引铺的铁路专用线,把几个棉纺织厂汇集到了全国交通网中。当时,5个棉纺厂总投资1.76亿元,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形成了著名的中国郑州纺织城。

(二)基础好

郑州市是我国老纺织工业基地,50多年来,纺织工业作为郑州市的“起家产业”,为郑州市的财富积累、出口创汇、劳动就业、人才培养、城市发展等作出过突出的贡献。累计为国家创利税70多亿元,相当于国家建厂投资总和的29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郑州市基本形成了棉纺织、化纤、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相对齐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相当好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三)档次高

多年来,郑州市把纺织产业一直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投入,谋求创新发展。产品形成系列化。多次荣获国家金质奖、银质奖、部省优质产品奖、省级金奖枚、海内外用户赠送产品质量金奖等荣誉,并有多个品种被列入省、市免检产品。产品先后出口美国、德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四)改制顺

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变革,为拓展纺织企业发展空间,2005年6月,郑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改制搬迁、筹集资金、战略重组、加快发展,构建与郑州市工业城市相匹配的纺织平台”的战略决策,为郑州纺织工业的崛起定位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郑州豫丰公司(原郑州二棉)、一棉公司、瑞龙公司(原郑州六棉)先后与锦艺集团合作,三棉公司与河南平原控股集团合作,四棉公司与河南盛润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杠架协议,之后三家投资方又在目前全球经济滑坡,纺织行业大面积关门停产的情况下,毅然举牌受让了郑州一、三、四棉整体产权,给郑州纺织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纺织产业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1]。

二、郑州纺织业发展的优势

当前,郑州市发展纺织产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区位优势、创新战略、集聚发展、人力资源丰富优势突出,是促进现代纺织产业发展的四大重要支撑。

(一)区位优势的支撑

郑州地处中原,是中国铁路、公路、航空、通信兼具的重要综合通通讯枢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近二十年来,郑州形成了以银基商贸城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服装市场,聚合构成了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服装批发王国,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和物流中心,这给整个纺织产业链带来了极大的促进。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快速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为郑州的纺织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创新战略的支撑

目前,郑州正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促进了郑州服装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郑州服装业以每年近30%的速度急速扩张。服装生产企业2000多家,自主品牌5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30万。年生产女裤达1.6亿条,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50%,郑州女裤已成为全国女裤的领头羊,涌现出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企业。

(三)集聚发展的支撑

着眼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了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目前,郑州已规划建设了二个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其中,郑州纺织产业园总面积13平方公里。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形成了服装产品、服装生产加工、服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为把郑州打造成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人力资源丰富的支撑

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对用工成本也有较高要求。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为省会郑州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抓住这一优势,必将促进郑州市纺织产业快速发展[2]。

三、郑州加快推进纺织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当前,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特别应在优化发展环境、搭建支撑平台、强化集聚发展、加大创新推动四个方面下工夫,推动纺织产业快速发展。

(一)优化发展环境

认真研究郑州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仔细分析当前影响纺织产业发展的问题,结合郑州实际,制定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推进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协调解决目前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设立纺织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为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搭建支撑平台

纺织产业是融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综合体系,纺织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服务平台支撑。要积极构建集技术研发、网络信息、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一体的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为郑州纺织服装产业提供设计研发、科技、信息、服装文化、产销对接方面的综合服务,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的原则,争创省级和部级服装产业研发、培训和质量监控中心,推动郑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强化集聚发展

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有利于纺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前,郑州要进一步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进行规模化生产,鼓励名牌企业、著名设计师到园区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和投资办厂,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四)加大创新推动

大力推进创新发展战略,积极争创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加强纺织服装新产品研发速度,特别是要大力开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面料的研发,努力提高纺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市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展望[R],2013年经济蓝皮书《郑州经济展望》,2013: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