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法律意识范例6篇

增加法律意识

增加法律意识范文1

一、培养农民法律意识的意义

依法治国在党的十八届四中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它能够促进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城镇一体化的重要任务,新农村发展需要法制予以保障,而法制需要农民理解与运用,然而当前农民的法律意识普遍比较低。因此,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会促进新农村发展和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近些年关于三农的法律越来越多,然而也需要完善和改进,这些新颁布和修改的法规需要农民认知。知晓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农民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民主法制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只有在农村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才能增强农民的民主积极性、法制应用性,促进新农村发展。总之,新农村的发展、三农法律的运用、民主法制的实施和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农民具有法律意识,应加强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

二、农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农民缺乏法律认知力

应用任何事物,需要对它认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健全,涉及农民的法律也越来越多,农民对新颁布的法规和涉及农村的法律也有了一定认识,但认识程度还是很低,应用困难。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不能准确地说出法律适应的范围,甚至对一些法律根本就没听说过,如《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等。很多农民之间产生纠纷,若不能双方解决,不是寻求法律解决,而是请家族长辈或村干部予以解决。随着经济发展,农民法律意识逐步提高,但还是片面,他们知晓的是跟自己利益相关的法规,即使知道也是肤浅的。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 一是在农村法制宣传较少,使农民不能充分认知法律,即使有些地区进行了法制宣传也只是表面而已; 二是不能充分认识到法律权威,因为很多事情解决不是应用法律,而是利用权力,通过人情关系解决,这样使他们认为法律并无权威性; 再有,农民没有认识到法律的价值,只是把它看做是一种文件,一种政策,逼迫他们去遵守,同时经常听到一些司法腐败的实例,也使他们更加对法律不予认可。总之,农民对法律认知欠缺,致使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2. 缺乏以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和守法的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每个公民具有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然而农民知法、懂是付出的劳动者,应该履行各种义务,他们在履行各种莫名其妙的义务时,不能判断是否是自己该尽的义务,是否法规这么规定,并且不知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在外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虽然有跟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但还是不多,在发生纠纷时不是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解决,而是找单位领导解决或罢工,即使他们寻求法律途径予以解决,但往往不知道如何进入诉讼程序,即使进入诉讼程序也往往缺乏足够证据,这样往往会造成他们委曲求全。在现实中也有很多农民实施违法行为,然而他们确认为这是对的、合法的,如包办婚姻、遗产继承、在耕地上任建房屋等。存在这些情形是因为: 一是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着农民法制理念的形成,他们的心中始终存在着封建主义,这样致使他们忽视自己的权利; 二是农村法制教育效果不明,致使农民缺乏法律意识,很多地区在农村进行了法制教育,但缺乏实效性; 三是农民文化偏低,不能接受法律知识,农民大部分是初中文化,这样他们在接受法律知识时比较困难。

3. 农民行为意识匮乏导致法律意识淡薄

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具有权利和义务。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在农村选举中注重行使选举权的很少,往往是派出代表去参加,即使参加也倾向自己家族的被选人。有些人参加选举是为了获取利益,没有正确的参与意识,因为一些人为了当选村干部做一些赠与行为。可见,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甚微。农民纠纷很多,然而经诉讼解决的很少,因为他们缺乏运用法律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国家需要公民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但农民的平等、民主意识缺乏,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实际行动予以体现。造成他们行为意识匮乏的缘由如下: 第一,农村经济落后致使他们参与意识较低。农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劳动,没有时间和情趣参加各种行为意识的活动。第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突出,致使他们缺乏政治意识。对农村一直在强调解放思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效果不明显,还需加强。第三,不良现象影响着他们行为意识的形成,甚至出现厌弃心理。如黑势力操纵选举、金钱贿选等,这也使他们没有真正体会到村民自治。

4.三农立法落后和司法不公、执法不正,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的形成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有很多法规与农村发展不相适应,相对滞后。三农立法应注重农村发展,体现农业特色,注重农民权益,然而很多涉及三农的法规很不完善,与农民的期望值相差甚远。有些法规在制定时,不注重农村实际,对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根本不予考虑,对农民的一些做法全盘否定,这样致使颁布的三农法规没有基础,丧失法律的权威性。关于三农立法比较注重行政权力,忽视农民权利,这样使农民的权利得不到根本保障。这种立法方式,使农民不能感受到法律保障性,压抑了他们学习法律、增强法律意识的积极性。法律颁布和实施,需要司法公正、执法合法,然而在农村司法不公、执法不正屡有发生。有些执法者执法能力较低、素质不高,致使执法不公现象频频出现。公正、公平是对司法的要求,然而在司法中有很多纠纷是通过不良关系、途径解决,使司法难以体现公正、公平,这样使农民难以体会法律的价值功能。

三、培养农民法律意识的策略

1. 加强法制宣传,使他们受到法制教育

法律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需要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应加大在农村的投入,大力发展经济,农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必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意识、价值理念,这时他们会对法律处于一种所求心理。农业的发展需要法律予以保障,因此应转变观念把农业发展放在需要法律的保障上。近些年,我国颁布了很多三农的法律,加强这些法律宣传使农民认识到法律对于他们生活的重要性,渴求了解、知晓法律。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农民的法制观念不予确定。因此,应营造积极有益的文化环境,这样加大了农村法制宣传,帮助农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加强文化宣传,促进农村法制教育,以使农民具有法律意识,需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因此,农村文化发展要大幅度投入,使文化事业的发展无形中推动农民具有法律意识,以增加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农村进行法制宣传需要加强农村教育,在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后,法律才能被农民真正接受、认可,因此,在农村应大力发展教育,为法制宣传提供条件,从而使法制教育顺利开展,将会使农民增强法律意识。在农村进行法制宣传,要使农民树立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同时,也注重农民权利意识、民主意识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增强他们法律信仰。当今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应充分地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如计算机、手机等,进而拓展教育途径。总之,从各个方面加强建设和拓展教育途径,促进农村法制宣传,进而使农民具有法律意识。

2. 规范农村执法,有效利用法律,体现法律森严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执法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发挥法律的威严性。在法执行时公正能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提升人们利用法律的热情,若是在执法中公平正义做不到,依法治国将会得不到认可,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以,在农村应规范执法,使法律有效运行,从外在因素上使农民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为他们具有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涉及三农的案件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强化监督机制,充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涉及农民的案件,诉讼程序在不违反诉讼法的情形下能简化就简化,同时在农村要建立法律服务组织,为农民法律答疑,进行援助,使他们在公平正义的司法活动中充分维护自己的权利。调解机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体现,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村应建立基层调解组织,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发挥其作用,要保证调解的合法、规范,体现法律的作用,这样会使农民在无形中接受法律、认可法律,成为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行政,使农民更加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总之,农村法制健全,执法规范,有效监督,程序简化等,会更加体现法律的威严,使农民认识到具有法律意识非常重要。

3. 加强农民行为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加速了城镇一体化的进程,农民的身份在不断转变,这要求他们具有强烈的行为意识,使其在行为意识中法律意识得到提高。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使其在农村积极地行使自己权利,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为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提供基础。农民普遍缺乏参政议政意识,在农村要积极开展参政议政教育,不断完善农民参与意识教育,积极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性。在农村各个方面要加强管理,为农民的行为参与创造一个有效的平台,增强他们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参与和监督农村事务,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以人为本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农村要切实认识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使其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样会使农民具有强烈的行为意识,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加强行为意识教育要多样化,内容要跟随社会发展,教育要从小抓起,这样会使农民的行为意识得到增强。一句话,积极培养农民行为意识,将会加速农民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

4. 加强三农立法,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增加法律意识范文2

1强化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强化法律意识是医院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及高新技术的应用,护士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对象不断增多,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处理不好则会增加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高水平的技术与高质量的服务,更应具有法律方面的知识。

强化法律意识是确保病人权益,优化服务质量的需要 病人就医标志着医院与病人建立了合同关系,彼此都具有了权力和义务。病人是市场消费的特殊群体,在接受医疗消费过程中,享有人身、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因此,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考虑到病人的权益,尊重病人的权利。了解自身行为的社会要求及社会规范,对护理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后果要有预见性,自觉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确实把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目标的整体护理工作做好。使每个病人都能得到安全、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

强化法律意识是确保护士合法权益、适应发展的需要《护士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护士的权力和义务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我国《宪法》也明文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权益,人格尊严不受任何人侵犯。护士作为公民,理应懂法,运用法律的尊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病人应用法律武器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服务性,稍有疏忽,难免发生医疗纠纷。一旦发生纠纷,护士可能成为被告、证人等角色,怎样承担这些角色,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有关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护士法律意识培养的方法

从思想上加强护士法律意识 从思想上改变护士旧的护理观念,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包括普法知识的学习,重点是相关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每个人都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法律身份,所负的法律责任,明确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树立法制观念。同时,建议护理教育工作中加强法律课程的设置。

从日常工作中培养护士的法律意识,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负责。工作中的任何纰漏和失误,都会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危急生命。工作中应加强护士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护士学习医疗护理有关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岗位制度、护理操作规程等,并对重点的护理制度、法律、法规加强学习。

增加法律意识范文3

【关键词】 病案管理;法律意识

病案是患者医疗质量的记录,是医院进行教学、科研的第一手资料,又是医疗活动中重要的文字法律依据。随着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特别是各种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病案已从单纯的医疗服务转向为医院提供决策管理,为病患、医疗保险、公检法服务。为此,加强病案管理工作,做好医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病案质量的重要性,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及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1 病案管理与法律的关系

病案管理与法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在医疗事故或事件发生后,要对病案进行封存,如因丢失、涂改、隐匿、伪造、销毁病案应负法律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因追究其刑事责任[1]。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健康意识、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病案也成为交通事故调查、伤残鉴定、社会医疗保险的赔付取证、公检法办案取证、人口出生证等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

2 在病案管理中加强法律意识

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承认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它赋予于患者复印客观病例资料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对病案管理应严格把关,在病例查阅中维护好医患双方的权利,依法提供病历复印资料或封存病历,充分认识到病案在法律上的重要性,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的要求,做好病案的收取、保管、查阅、复印等工作。

3 提高病案管理质量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病案作为医疗、法律文件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提高。为此,病案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提高病案管理质量也势在必行。

3.1 加强病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加强病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病案管理质量的基础。病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为此,病案管理人员应不断地进行基础医疗知识的学习,参加各种在职教育培训,不断完善和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其责任心,更好地完善病案管理流程。

3.2 严把病案质量关 病案质量的好坏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医务人员要认识到病案书写质量的重要性,做到各项记录完整无缺,及时完成病例,及时归档。病案管理人员在收取病历时要注意检查出科病历是否有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生及质控护士的盖章,做到医疗病例层层把关,提高病案质量,以减少和防范医疗纠纷及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3.3 严格执行病案复印程序 在各种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的今天,病例复印工作大大增加,为了确保医疗文件的安全,抽调病历必须由医务科同意,由病案管理人员进行复印工作,并对复印后的病历做好记录。

3.4 加强病案的信息化管理 病案的信息化管理不但为病例的查阅、抽调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而且也提高了病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为此,我院在病历归档的同时要做患者相关资料的录入工作,为了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要求病案管理人员掌握信息化工作程序,工作中不得有半点疏漏和马虎,录入后要认真查对,防止遗漏和弄错。

综上所述,加强病案管理,提高法律意识可以有效减少和防范病案医疗纠纷及医疗差错等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对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增加法律意识范文4

【关键词】中职校;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一、中职院校教育现状分析

1.对专业认识不准确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园教师。对很多中职院校的师生来说,因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了解的不准确,进而也会忽视对学前教育的培养。如认为幼儿教师只是教唱歌跳舞,或是教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由于对幼儿教师职业认识的不足,也导致中职校领导和教师对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错误定位。幼儿教师通过各领域的活动,引导幼儿的认知、情感等个性的发展,达到教育的目标。在幼儿教育中,既可以是学习唱歌跳舞,也可以是学习各种知识,当然还有各种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教育群体。教师能把握和有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实现教育的目标。首先,可以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主要课堂纪律,让学生有意识的自觉遵守法律;其次,可以进行实现活动,通过实际活动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缺乏守法的自觉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觉守法是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的需求,学前教育法治化是构建完善教育法治体系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部分。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对法律知识也有一定的认知,但还是很容易去触犯到法律的相关规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自身遵守法律没有自觉性。针对这个问题,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一是社会教育的缺失。中职生很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自觉的会模范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认为那是自我的个性,渐渐地会养成不自觉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二是法律知识淡薄。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很多中职生对不守法行为习以为常,对法律存在一种侥幸的心理,甚至抱着这种心理以身试法。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就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3.法制教育的机构不健全据了解,在多数中职校中还没有法制教育机构,专业课教师多数也缺乏法律专业的培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对法制教育的不重视。而且中职校在法制教育的经费投入上缺乏保障,特别是社会的实践活动没有经费的投入,很难有效的开展活动。对此,在完善相关的法制教育的机构的同时,也要重视专业的课程,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

二、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法律意识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是他们综合素质构建的需要。除此之外,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法制为基础的发展需要。因此,要不断加强中职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来说,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浅薄,很容易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同时也给法治环境带来危害。对此,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做到知法、守法、懂法、护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勇于挺身而出,寻求法律的保护。另外有的同学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如毕业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打工拿不到钱等,面对这类情况,就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1.重视法律基础课和教育方法法律意识培养属于思想道德建设范畴,而法律教育也是中职生深入了解法律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中职校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适当的调整课程,课设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同时也要重视法律教学的基础要求和教育方法,在授课时,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构建法律知识体系,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法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贯穿法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门必修课,对于中职生来说,更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的法制普法大会和校园模拟法庭这两个活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非常大,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约束学生行为,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适当的引入法律教育。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可以通过校内广播、宣传板报等,潜移默化的接触到法律,深受其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的意识。

增加法律意识范文5

关键词:医护人员 法律意识 医疗卫生法律

1 概述

目前,在医学服务领域中医疗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并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热点和难点。现在国内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中排前三位主要原因为医疗合同实施过程监管缺失、医疗机构提供服务不规范、医疗机构主观过失。而导致这些原因主要与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有关。本文旨在通过对县级以上医院医护人员医疗卫生法律意识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其法律意识的现状并探讨增强医护人员医疗卫生法律水平的对策。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各医院共抽取120名医护人员进行有关医疗法律知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最后回收并且资料完整进入统计的117份,3份由于填写不完整,不计入其中,回收率及统计率为97.5%。

2.2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回收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分析。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资料由两人录入,发现有误数据进行核对原始问卷并进行校正,如两份及以上问卷答案雷同,则该类试卷为无效问卷,不录入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α值取0.05,P值均为双侧概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医护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得到有效问卷117份,问卷有效率为97.5%。其中:市级医院共发放60份问卷,回收60份,回收率100%;县级医院共发放60份问卷,回收57份,回收率95%。117名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31~35,其中男54名,女63名;中专文化者36名,大专文化者39名,本科文化者24名,硕士及以上文化者18名;在117名受试者中,医生比例为53.84%,护士比例为46.15%。

3.2 研究对象对卫生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 本次117名中被调查医护人员在学历教育期间接受过医疗卫生法律规范教育的有93名,占79.49%。院内开展过医疗卫生法律规范专题讲座为82.05%,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医疗卫生法律知识专题讲座为78名占66.67%。说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后,医护人员提高了对掌握相关卫生法律知识的意识的重要性。在获得医疗法律知识途径方面新闻媒体为78名,所占比例最高,为61.53%。在认为对提高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最有效途径中专题讲座以占比例46.15%居最高,新闻媒体占比例38.46%紧跟其后,其次分别为发放知识手册、自学。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知,多数医学院校重视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教育,但仍有少部分医学院校或部分医学专业未开展医学卫生法律知识教育课程。[2]在对医院开展医疗卫生法律知识专题讲座方面66.67%认为非常有必要,说明大部分医护人员具有提高自身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意识。在最有效提高医疗法律知识途径中专题讲座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新闻媒体,因此院内开展医疗法律知识讲座具有必要性,新闻媒体等传媒应加强医疗卫生法律知识传播力度。

3.3 医护人员的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水平分析 经统计,117例被调查医护人员医疗卫生法律知识得分总分平均分为6.08±2.97,最高平均分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1.85±0.84,最低平均分为《医院感染管理办法》0.87±0.70,《与品管理条例》平均分为1.82±0.88,《传染病防治法》平均分为1.54±0.55。

3.4 不同特征医护人员的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总得分的比较 按性别分组,调查对象的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总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组,调查对象的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在26~30岁和16~25岁之间、31~35岁和>36岁的医护人员的卫生法律知识总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按学历分组,调查对象的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总得分差异有统计意义,表现为学历越高,卫生法律知识得分也相应越高。按工作年限分组,调查对象的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总得分差异有统计意义,表现为工作年限越高,卫生法律知识得分相应较高。按职务分组,调查对象的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医生卫生法律知识得分较护士卫生法律知识得分高。按所在医院等级分组,调查对象的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县级医院医护人员医疗法律知识得分比市级医院医护人员得分高,这可能与市级医院医护人员专注于医疗技术而忽视医疗卫生法律有关,且与医院领导人重视程度有关。[3]根据调查结果,应当注重对学历低、年龄大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卫生法律知识培训,并且提高有关领导的重视程度。具体见表1。

4 对策

4.1 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加强医护人员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普及 2011年是全国“六五”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局之年,为切实提高卫生系统全体人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国家卫生管理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卫生法律的普及工作: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建立考核制度、评估制度,出版医疗卫生法律知识读本及辅助资料,促使医疗学生法律知识学习制度化。[4]

4.2 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以往医学院校多注重对医学生的医学技能培养而在医学人文培养上有所欠缺,医学院校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医疗法律知识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培养,增设医疗法律知识课程、增加医疗法律知识课时,并配备优秀师资力量、提高师资质量。增强医学生对医疗法律知识学习兴趣,使医学生更易接受医疗法律知识教育。

4.3 医院领导加强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医院领导加大对院内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教育的重视,定时系统的组织院内开设医疗卫生法律知识讲座,加大对院内医护人员医疗卫生法律知识的培训。将医学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化:制定一系列规章、设立考核制度、奖励制度。院内文化宣传栏扩大医疗卫生法律知识内容板块,鼓励院内医护人员加入医疗法律知识培训,提高院内对医疗卫生法律知识学习氛围,以培养高质量医疗队伍。

4.4 医护人员自身提高医疗卫生法律意识与学习相关法律积极性。近年来医疗纠纷事件频频出现,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例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等,在医疗纠纷上医护人员有法可依。本次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医护人员学习法律态度较差,这为日后医疗工作中出现纠纷埋下隐患。因此,医护人员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尤为重要。学好医疗卫生法律知识既可避免违法,保护自己切身利益,又可保护和尊重病人合法权利,还可维护医院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柴会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当休矣[J].南方周末,2010,36(2):18-19.

[2]李红兵,杨金奎.关于加强医学生法学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5,20(3):30-31.

增加法律意识范文6

关键词:法治教育 中职学校 开展形式

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使中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人们的法律意识仍有待提高,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措施对其进行督促。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之所接触范围有限,其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通过开展有效的法治教育,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为其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为依法治国做出贡献。

一、中职学校开展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大融合、科技的大发展造就了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这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其中也暗藏着诸多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由于其身心都未发展成熟,因此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非常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不仅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还会将其人生毁掉。因此,中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抵制不良诱惑,减小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的概率。此外,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在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法治教育,不仅是学校提升教学水平的需要,同时也是减少社会犯罪、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

二、中职学校开展法治教育遇到的阻碍

1.学生成员构成较为复杂

中职学校的学生具有素质高低不等、成员结构复杂的特点,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是因为中考不理想、家庭困难、父母离异等因素致使其没有考上理想高中,而进入中职学校的这些学生在性格等方面差距较大,个性较为鲜明,管理起来也较为困难,而且普遍存在不爱学习的现象。加之有些中职学校在管理上较为宽松,为学生逃课、接触社会不良人员提供了机会,容易诱导这些没有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犯罪,进而危害社会。

2.中职学校资金投入不足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学习才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和中职院校,都更加注重在教学方面的投入,造成法治教育资金的匮乏,效果也可想而知。不仅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对法治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法治教育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步履艰难。

因此,需要中职院校的领导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法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

3.法治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一些中职院校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时,缺少学习的兴趣,进而增加了学生逃课的概率。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法治教育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较为匮乏,在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对法律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造成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

因此,中职院校应加强对原有法治教师的培训,通过积极引进优秀的法治教育教师等方式,提升中职院校的法治教育水平。

三、中职学校开展法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

1.法治教育的主要形式

法治教育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编排课程等方式,讲授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这种形式的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法律知识。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家长以及亲友的影响下,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常情况下,家庭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向等有重要影响。社会教育主要是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接触社会人员等方式,从中掌握法律知识,这种方式的法治教育通常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对于巩固、深化学生的法律知识有重要作用。

这三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启蒙、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深化,因此中职学校在开展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三者结合,从而使法治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2.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增强法治教育的效果,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对法律知识进行掌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第一,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相结合。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不论哪种行业,都会与法律存在内在的联系。为此,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为增强法治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与学生未来即将从事的职业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法律与学生的距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卫校的学生,学校教师在讲授法律知识时,就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医疗事故或者医患矛盾的事例,讲解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第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时,还可以根据相关知识内容,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利用多媒体影音图文结合的特点,对案例情境进行再现,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授居民的基本权利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找到视频中哪些内容是合法的、哪些内容是违法的。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其他国家相关权利使用的视频,让学生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这在法治教育中也是适用的,高校教师在进行法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疑惑、组织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讨论等形式,营造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2)利用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通讯行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当前的年轻人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用微信、QQ、微博等进行交流、娱乐。教师在开展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到这种变化,并加以利用。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

第一,建立QQ群、微信讨论组。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微信讨论群,让班级学生都加入其中,将当前社会发生的热点新闻等到讨论组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并在恰当的时机适当对学生的评论进行点评,引出相关法律知识,从而让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掌握。这种方式的法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与掌握,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当前社会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建立学校网络法治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平台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登录网页,并且通过学校论坛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这种方式的讨论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等方式介绍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加学生认识法律的渠道。

(3)增强学生的对法律知识的运用。法律知识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法律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具体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开展。

第一,积极组织相关的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通过组织法律知识的辩论比赛等,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而组织活动的学生,在组织的过程中,也会丰富相关的法律知识。

第二,带领学生参观戒毒所、旁听法院审判。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的庄重性,从而增强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重视。此外,教师还可以模拟法庭,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在促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

此外,中职学校还可以通过积极宣传法治知识、邀请法治专家开讲座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讲授学生如何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四、小结

综上所述,法治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需要中职学校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活动,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与掌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知法、守法,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合理利用法律,为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鹏.依法治军背景下如何创新性的开展军队法治教育[J].法治博览,2015(12).

[2]沈百锋.法治教育背景下的体育课学生管理途径与方法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3]陈梦瑶.浅析高校在法治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姚建宗.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4).

[5]韦少雄.村民自治的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功能及其路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

[6]王俊杰.高校法治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初探[J].法治与社会,2014(12).

[7],刘延峰,刘生梅等.现行医学教育模式下护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