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范例6篇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范文1

自办学34年以来,学校在湖南省内学生“三独”比赛中获一等奖31个、二等奖32个。近8年来,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九大音乐学院的学生共176人。

如今岳阳市七中已成为一所较有成绩的音乐艺术特色学校,其艺术之花为何常开不败?

一、理念为先,艺术教育引方向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坚持音乐艺术特色办学,引领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岳阳市七中人懂得:“教育的成功就是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校作为一所城区普通高中,大多数学生以低于市内4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00分左右的文化成绩进入,生源文化基础薄弱,教学难度大,教学成就小。单一的文化升学率、文化平均分为指挥棒的评价机制,使得很多不同类型的学生难以享有文化学习上的成功,更加难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发展的希望,其大多数学生将成为高考的“陪考生”,高中的“陪读生”,教师也难以收获教育成功的喜悦。发展音乐艺术特色教育,包容了学生的差异,使学生学习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成绩上。发展音乐艺术特长,让学生体验到了艺术学习的成功与自我价值感,让教师获得了职业的尊严感和成就感,更为避免“千校一面,万教一法”,为避免学校同质化办学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学校提出“让每一位学生享有音乐艺术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艺术学习的成功”。自1998年来,一直坚持音乐艺术教育。《岳阳日报》先后5次报道学校音乐特色教育。

二、模式为范,开拓视野重管理

2016年1月,学校《音乐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教研成果获岳阳市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音乐艺术生140人参加湖南省专业联考,合格率为100%。主专业80分以上者52人。2016年高考二本以上录取91人,二本以上录取率达71%。

教育是让师生享受幸福的事业,学校是让师生收获幸福的场所。艺术教育可以养就艺术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一批有艺术兴趣与天赋的学生在一块艺术的园地中争奇斗艳,让艺术的真、善、美渗透于校园的“神经末梢”,感受艺术教育的成功与喜悦,弘扬艺术元素是岳阳市七中教育坚守者们回味无穷的幸福美酒。

岳阳市七中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序列化的音乐艺术课程设置。一是学科课程制度化,艺术生的文化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为5∶1。二是校本课程规范化,学校组织编写了《器乐基础教学》《声乐学习基础》《艺术高中乐理基础教程》《影视表演入门》4本校本教材,其中《艺术高中乐理基础教程》被评为岳阳市优秀校本教材。三是活动课程常规化,每周二、周四第八节课为全校活动时间,在校大力普及了音乐艺术教育,做到了开设项目多样化,训练内容序列化,辅导工作常规化。四是教学模式个性化,音乐艺术生主专业教学实行“一对一”,副专业教学实行“一对三”教学模式,乐理、视唱教学分A、B两个层次进行小班制教学。在专业艺术教学中,“言教”为主变为“身教”为主。五是专业生管理班级化,全校高一至高三共12个音乐艺术班,学校单独成立了艺教处,对专业进行分片管理。音乐艺术实行了专业教学、培训管理集中化。

三、学生为本,尊重个性助发展

2015年8月9日,中国首届竹笛艺术展演在岳阳市举行,会后37名音乐专家与教授到学校进行了座谈访问,九大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对岳阳市七中音乐艺术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与意见,并纷纷题词。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张辉为学校艺术教育题词“岳阳楼下艺术之花,洞庭湖畔枝繁叶茂,祝岳阳市七中音乐学校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从教育的产生、学校的诞生那天起,特色就与学校紧密结合了。雅典学校重文化学习,斯巴达学校重军事锻炼,柏拉图的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校无不洋溢着独特的魅力。近现代杜威的芝加哥的实验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帕雷斯学校,陶行知的晓庄学校,其特色十分鲜明。

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不仅仅是艺术技能的教育,也是艺术素养的培养。学校艺术教育不能仅搞“精英”教育,而要进行“大众”教育。学校针对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推动音乐艺术教育,实现肓人环境的全覆盖。

学校“普、特”并举,全校共有学生1800多人,现有音乐专业生班12个,音乐艺术生502人,开设了声乐、器乐、舞蹈、播音主持、影视表演、模特六大门类,共22个小专业。坚持“让音乐走进学生,让音乐伴随成长。”注重以艺术活动来推动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学校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专业选择,充分尊重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组建了90人的合唱团,60人的管乐团,50人的民乐团,60人的舞蹈团。成立了学生话剧社,现代流行音乐社,键盘乐社,打击乐社等5个社团。在初中开展了音乐特长兴趣培养活动,每周一第八节课开展活动。

四、教师为烛,照亮学生育人才

2011年,岳阳市七中刘芳老师在香港参加“纪念李斯特诞生100周年国际钢琴比赛”中斩获铜奖。自2011年至2015年,学校先后有青年教师张玉婷、文旭霞、段超在湖南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及音乐录像课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陶婷婷、黄海丹、邹蔚老师在岳阳市“金鹗杯”音乐科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拥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才能办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岳阳市七中现有51名专任音乐教师,其中临聘教师13人,大学客座教授5名。学校通过引进、聘请、转型等途径合理配备专业教师,以弥补专业师资结构的不足。学校大力开展音乐教师的学习培训与提高研究,以引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培训原则,以赛代训的方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年选送2名优秀教师到武汉音乐学院继续学习。美国著名钢琴家胡逸梅、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史密斯先生、中国著名小提琴家杜俊良、武汉音乐学院秦丹教授等先后来校讲学。“青蓝工程”促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名师工程”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发展动力。现在,学校音乐教师担任市级管弦乐、民乐协会会长2人,副会长3人,担任省级协会副会长1人,理事3人,20人曾先后担任省级、部级考级评委。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范文2

“京版”教科书采用的是五线谱,在乐谱的识读方面有较大变化,运用移动唱名法作为五线谱识读方式,并且在教科书中呈现了具体的运用策略。

一、首调唱名法的选择

“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 作为音乐知识与技能一部分的乐谱识读,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国内主要采用的乐谱识读方式有两种,即五线谱和简谱。其中,五线谱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记谱法,较为严密、准确和科学。五线谱的识读有两种方法:首调唱名法(首调唱名法即移动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

(一)国外首调唱名法的运用

在国外,小学音乐教育主要运用的是五线谱教学,识读五线谱主要运用首调和固定这两种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产生于11世纪音乐理论家、修道士圭多・达雷佐的拉丁文赞美诗,由英国女教师S.A.格洛弗(Sarah Anna Glover,1786 ―1867)首创,约翰 ・ 柯温使之完善。1937年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佐尔坦・柯达伊(Zoltan Kodaly,1882―1976)在他的教育生涯中首次正式提出首调唱名法。柯达伊认为,首调唱名法最大的优点之一,在于没有调性的限制,与固定唱名法相比更加适合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学生识读五线谱。

匈牙利的经验证明,使用首调唱名法可以帮助儿童很快学会读谱,对提高儿童歌唱能力、发展听觉、发展音乐思维有实际的效果,为建立和声听觉和学习和声学、钢琴即兴伴奏和移调演奏都带来便利,易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首调唱名法的选择依据

在国内,“课改”前的《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版)中关于五线谱的教学建议是:“五线谱教学用首调唱名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五线谱的教学建议是:“五线谱教学建议采用首调唱名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五线谱的教学建议也是:“五线谱教学建议采用首调唱名法” 。

通过以上文件可以看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五线谱的学习方式一直以来的建议都是首调唱名法,区别在于,从“大纲”时期到“课改”初期,学生在乐谱学习中,首先了解和认识这是什么调,然后在乐谱上进行识读,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C、G、F三个调上乐谱的识读;而“京版”教科书采用“移动的”进行乐谱的识读,学生先熟悉五线谱上各个音的位置与音高关系,只要确定“”所移动到的位置就可以进行乐谱识读,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在各个不同的调上,都能够进行乐谱的识读。

二、首调唱名法―“移动的do”在“京版”教科书中的呈现与识读策略

“京版”教科书在五线谱的谱面及活动的呈现方面跟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而这样的呈现方式恰恰有系统地体现了本套教科书首调唱名法―“移动的”的乐谱识读策略。

(一)“移动的”活动呈现及识读策略

1.教科书中“移动的”的音乐活动呈现

(1)第三、四册教科书的活动:C音唱作“”的五线谱识读。

例1 第三课《小雨沙沙沙》

(2)第五册教科书的活动 :“”移动至第二线,一个升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3) 第六册:“”移动至第一间,一个降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例3 第一课《摇船曲》

(4)第七册教科书的活动:“”移动至第一线,三个降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例4 第四课《月亮月光光》

(5)第八册教科书的活动:“”移动至下加一间,两个升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例5 第三课《春天举行音乐会》

(6)第九册教科书的活动:“”移动至下加二间,两个降号调的五线谱识读。

例6 第七课《平安夜》

2. “移动的”活动呈现所体现的乐谱识读策略

总结以上“移动的”乐谱识读的活动呈现内容:二年级C调的五线谱识读;三年级开始“”的移动,即“”移动至第二线、第一间的五线谱识读;四年级“”移动至第一线、下加一间的五线谱识读;五年级上“”移动至下加二间的五线谱识读;五年级下至六年级巩固练习“移动的”的五线谱识读。

本套教科书五线谱的识读,从二年级开始,一年的时间巩固记忆最基本的C音唱作“”的五线谱识读:第三册开始,从、、 到、再到、的五线谱识读,即七个音在五线谱上音位关系的识记、七个唱名与对应音高的准确视唱;第四册巩固练习“”在下加一线的五线谱识读。从三年级至五年级上,五个学期,每个学期巩固记忆“”移动后的一个调,包含一升、一降、两升、两降至三个降号的五个调上的五线谱识读。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基本能够掌握“”在六个调上的移动,学生只要知道“”的位置,就可以进行五线谱的识读。因为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五线谱上七个音之间的音位与音高关系,所以任意移动“”的位置,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进行乐谱的识读。

(二)“移动的”谱面呈现及识读策略

1.教科书中“移动的”的谱面呈现

(1)第一、二册的谱面呈现:乐谱上没有任何标注。

例7 《动物说话》

(2) 第三册的谱面呈现:乐谱前面标注“”的位置。

例8 《乃哟乃》

(3) 第四册的谱面呈现:乐谱前面标注“”的位置,前四小节乐谱上标注唱名首字母。

例9 《音乐小屋》

(3)第五册至第八册:乐谱前面标注“”的位置,前两小节乐谱上标注唱名首字母。

例10 《我是少年阿凡提》

(4)第九册至第十二册:乐谱前面标注“”的位置,乐谱第一个音上标注唱名首字母。

例11 《莉花》

2.“移动的”谱面呈现所体现的乐谱识读策略

综观“京版”教科书,谱面呈现与以往的五线谱版音乐教科书不同,首先一至六年级所有乐谱均为原调呈现,第二乐谱上会标注“”的位置。

总结以上的“移动的”谱面呈现方式:一年级演唱曲目的乐谱是原谱呈现,没有任何特殊标注;二年级演唱曲目第三册开始乐谱前面呈现“”的位置,第四册乐谱上呈现“”的位置,并且标注唱名首字母,标注的长度为四小节;三、四年级演唱曲目乐谱前面呈现“”的位置,乐谱前两小节标注唱名首字母;五、六年级演唱曲目乐谱前面呈现“”的位置,乐谱第一个音标注唱名首字母。

以上乐谱呈现的变化与学生识读乐谱的程度密切相关。一年级没涉及识谱,所以谱面上没有呈现任何标记;二年级之后开始进入“移动的”的五线谱识读,第三册开始标注“”的位置,第四册开始在乐谱的前四小节标注唱名首字母;然后到三年级乐谱的前两个小节标注首字母;直至五、六年级乐谱的第一个音的首字母标注。这样的呈现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识读乐谱规律的,即从不识谱(不呈现唱名首字母)到初识乐谱加辅助(标注四小节唱名首字母)再到识读乐谱逐渐减少辅助(两小节乃至一个音标注唱名首字母)。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音程 对比 识别

《音乐理论基础》教学是音乐教育的最基础内容,在《音乐理论基础》的教学中,“音程”是一个教学重点,它开启了“和弦调式”及“调式中的音程与和弦”的学习,只有正确掌握“音程”一章,才能确保以后理论学习的梳理、承接。而音程理论中,“音程的性质”又是重中之重,它包含了音程的几乎所有内容,而如何识别、构成音程就是“音程的性质”教学中的难点。本文就“如何用对比的方法正确快速识别、构成音程性质”的方法进行一个探索总结,与各位专家共同交流。

在“怎样识别、构成音程性质”的教学中,针对有些学生因为背记繁多的音数、级数的困扰,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让学生能准确又快速地识别音程性质。

一、理性认识音程性质

(一)如何定义音程

在音程的教学中,首先要设计的就是音程定义的教学。笔者在教学中抓住了关键的“程”字,这个“程”字其实就是路程的意思,不过它是两音的路程,平常我们要说两地的路程有多远,通常会用公里、米、厘米等单位去衡量它们。两个音之间到底有多近多远,我们也有一个衡量的单位,那就是“度”。那么,度数越多,两音离得越远,度数越少,两音就离得越近吗?表面上看好像没错,但其实这个并不严密,如:减三度和增二度,它们的度数是“三度”和“二度”区别,但通过键盘分析,显然这减三度的距离就少于增二度的距离,度数大的却近于度数小的了。因此,这里就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两音之间的音数,其实,真正影响两音之间实际远近的因素就是音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音程的性质(名称)是由两音之间的度数和音数共同决定的。

(二)音程性质的互相转变的规律

音程性质的转变,其前提条件是音程的度数不变,在此基础上去改变它的音数,从而改变了其性质(名称)。它随着增加或减少原有音程的音数来改变其性质,每增加或减少半音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度数相同而名称却不同的音程。

例1:以大三度的改变为例

而纯音程的改变也不例外,例2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音程性质的改变规律是以增(减)半音为一级别进行变化的。

二、用对比的方法识别、构成音程

(一)基本音级构成的八度内音程识别

首先,我们来看以c1为低音往上构成的八度内音程表

例3:

总结之:以上这一至八度内音程中,只有两种性质,即纯音程和大音程;每个音程中若含有基本音级构成的自然半音有且只有一个半音存在(e-f或b-c)。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八度内的所有音程和上述例3相同度数的音程去对比,一比音数就可得出新音程的性质了。

如:纯一度音数是0,即本音到本音,而二度则是由半音或全音来定为小二度或大二度,对于度数多的,则可以如下例这样去对比识别或构成。

如何快速地识别上面三个音程呢?第一个音程是三度,我们将它和c1―e1的大三度比,少了半音,因此为小三度;第二个音程是四度,我们用它和c1―f1的纯四度对比,音级间没有半音关系,全部为全音,即多了一个半音,因此为增四度;第三个音程为六度,同样把它和c1―a1的大六度比,它包含了2个基本音级构成的自然半音(e-f和b-c),即多了一个半音,却少了一个全音,也就是实际少了一个半音,所以它为小六度。如此类推。以上这些都是由基本音级构成的八度内音程。换言之,音程度数为四度以上的我们可直接对比其中间包含的基本音级构成的自然半音数就可以了。

(二) 带变音记号的音程识别

熟悉了基本音级构成的音程的性质后,可进一步掌握加入变音记号的音程识别:我们先不看变音记号,而是识别出基本音级构成的音程性质后,再逐步考虑变音记号。

如: 音程的判断方法如下:f1―d2的六度,用它和c1―a1的大六度对比,只包含基本音级构成的自然半音一个(b_c),因此也为大六度,然后再考虑其冠音重升了,即在大六度的基础上多了两次半音,因此它为倍增六度。

(三)复音程的识别

因为复音程的名称是由它所包含的单音程名称而定的,因此,复音程的识别也是先识别它所含单音程的性质,加上八度外的度数,即得出其名称。

如: 音程识别如下:它所含的单音程为d―g,即四度,把它和c1―f1的纯四度相比,音数里都是只含基本音级构成的自然半音数一个(e-f),所以为纯四度,再加上八度外的三度,即纯十一度,又因为其冠音降了半音,所以它最后的名称为减十一度。

三、在调式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识别音程

学习了调式后,调式中的音程就复杂了。其实,调式中构成的音程也就是上述讲过的那些单音程或复音程。不过,调试中有固定调和首调两种,因此,我们去识别调试中的音程就要考虑这两种情况。如果我们一直用固定调去识别或构成音程,那就要时刻考虑到调号的变音记号,而如果我们用首调去识别或构成音程,那就不用考虑调号中的变音记号了。

如: 音程的识别有两种方法,其一,用固定调去识别它,f1―e2为七度,用它和c1―b1的大七度作对比,其中音数里也是只包含基本音级构成的自然半音数一个(b-c),因此也为大七度,但其调号中有bE,即冠音少了半音,而其低音又升高了半音,又少半音,所以这个音程为减七度。其二,用首调方法去识别它,首调中这两个音为|a、so|,|a-so|为七度,用它去和c1―b1的大七度对比,它的音数间含两个基本音级构成的自然半音(si-do\mi-fa),即比大七度少了一个半音,所以为小七度,而它的低音又升高了半音,因此,最终这音程为减七度。

以上观点是笔者从事音乐专业教学十多年来研究体会所得,用此方法对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讲授既易懂又简单,容易牢记。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学生能在几秒钟内就能准确地识别或构成音程,特别是一个八度内的音程,瞬间就能准确地识别出它的性质。这种方法,对学习音乐专业的人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范文4

一、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掌握系统伴奏理论

1.儿童歌曲编配伴奏大小调正三和弦及属七和弦。此类和弦应用较多,依次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根据不同情绪乐曲的演唱需要配之以不同的伴奏音型,如和弦型、分解、半分解和弦;和声进行的逻辑与方向;终止式的类别正格式、变格式、补充式分别应用的位置与相关和弦的关系;和弦音与和弦外音;掌握好和声的节奏;编配中的大小调交替现象,此类现象在小调中更为多见,如乐曲《瑶族长鼓舞》中段;伴奏音型中低音可以根据正三和弦及相关转位连接七个音的进行,和弦层三和弦可采用三个位置的和弦进行等等。

2.儿童歌曲编配伴奏大调副三和弦及副属和弦。副三和弦根据共同音的多少,将其划分为三个功能组,更好地配合了正三和弦,使伴奏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如Ⅱ、Ⅵ属于下属功能组,Ⅲ、Ⅶ属于属功能组,Ⅵ、Ⅲ属于主功能组。和弦功能相互替换以不影响作品的风格特点为标准。

不可喧宾夺主,没有层次感。同时和弦进行的强弱关系也是应该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四度、二度上行是强进行,(四度上行进行,有时作为弱起拍处理进行。如乐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其次是三度下行,根据作品力度增强或减弱的需要,可适当安排相应和弦进行连接。副属和弦中因为七级不具备稳定的功能因此一般不作为临时主和弦出现,而一级的临时主和弦本身是五级,因此也不另外单列,其它都相应有各自的临时主和弦,此时出现一些降七音、升三音、升三五音的情况,它们的手位与属七大小七和弦完全相同,应参照键盘多加练习。临时属和弦作为一种倾向性比较强的和弦急待解决,可进行适当的阻碍进行的练习。重属和弦也是一最常用的和弦,歌曲《七色光之歌》全曲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分两段,第一段结束处的歌词:“明天我们去创造七彩世界”。可用重和弦进行到属和弦结束。第二段伴奏音型可以根据情绪的需要改第一段柱式和弦为琶音伴奏。

Ⅱ级副和弦因为其第一转位是下属音,因此此和弦不管是三和弦还是七和弦都以第一转位用的最多,它可以接在Ⅳ级后形成功能替换进行。Ⅵ级副和弦可以接在Ⅴ级后作阻碍进行,也可以用在V或K四六和弦前,替代Ⅳ级,还可以用于Ⅰ、Ⅳ级和弦之间作为中间环节,还可以用在变格终止中如Ⅴ-Ⅰ-Ⅵ-Ⅰ。按照正副和弦进行规律,其进行方式依次是Ⅰ-Ⅵ-Ⅳ-Ⅱ-Ⅴ-Ⅷ-Ⅰ。Ⅲ级副和弦第一转位为属音,因此称为加六度的属和弦,通常上行四度解决到Ⅵ级和弦或是阻碍进行到Ⅳ级。《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表达了澳门同胞思念祖国的深切情意,打动了五大洲炎黄子孙的心。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童声领唱,又细分为两个乐句的乐段,第二句,低音和弦进行可采用Ⅰ-Ⅲ第二转位-Ⅵ-Ⅲ第一转位-Ⅵ-Ⅱ-Ⅴ-Ⅰ。Ⅵ级副属和弦可以进行到Ⅵ作为阻碍终止,如《纺织姑娘》高潮处。也可以接Ⅵ级解决。Ⅳ级副属和弦根据低音的半音规律,采用首调Ⅶ三四和弦/Ⅳ或Ⅴ二和弦/Ⅳ构成降七音的效果,降六音用降三音的Ⅳ级和弦达到其效果。

3.儿童歌曲编配伴奏小调副三和弦及副属和弦。因为小调的Ⅲ、Ⅵ、Ⅶ为大调的正音级。因此,常会出现大小调交替的现象。《歌声与微笑》歌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两个八小节的大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句后四小节出现大小调交替现象。

二、即兴伴奏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的继续

即兴伴奏课程开课前在课程体系中设立了一系列必要的预修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系列课程,还有钢琴、声乐等技能训练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基本上保证了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所需要的演奏、创作、声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加强相关学科的渗透学习。

学习中不要每门课程孤立起来,即兴伴奏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乐理课中各调式,和弦的学习要从钢琴键盘上一进行弹奏。因为伴奏课中使用的是首调概念,在视唱练耳课中要求不仅要唱固定调的曲目,同时应注意加强任何升降号的首调唱名的问题。即兴伴奏目的是为歌曲服务的,要使自己的弹奏在音色、气息、情绪变化上与歌唱者达到默契。唱歌时对歌曲情绪、内容、风格的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切不可喧宾夺主。钢琴练习曲及三升三降调内的音阶、和弦、琶音需要依次弹奏,基本功练习要扎实,注意分析原作品左右手的织体结构,音级进行特点,及相应指法标记,灵活将其转入其他调中进行练习,天天练习,方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弹奏成品,积累经验

大量弹奏,阅读原谱伴奏大有裨益一些广为流传的钢琴伴奏作品,在和声配置、织体设计及其它音乐手段上都有许多精彩之处,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与弹奏,会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段,拓宽创作思路。在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中可专门留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弹奏一些经典的钢琴伴奏曲目,在集体回课时,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和声配置、伴奏手段的分析和对比达到借鉴、学习的目的。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范文5

抓好音乐教材培训,构建个案研究方式

2002年,作为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我带领本区音乐骨干教师,参加了在合肥召开的培训会,首次培训给我们的教育理念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使我们认识到,抓好实验教材培训与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因此教研活动的生命在课堂。传统的教学研究更多的是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由于观摩课常常是排练多次的,因此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学生真实的主体参与和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针对此问题,我们将个案研究方式引入教研活动中,具体做法是:成立了区音乐中心教研组,到各校随机听课,然后组织执教者和听课教师进行实质性的、面对面的交流,提炼共性问题进行研讨,真正互动起来。就整堂课或某个环节、某种方法,先由执教者自评,谈自己是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是如何实施教学内容、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等。然后由听课教师谈看课后的感受,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科研兴教,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是问题研究的参与者,工作的反思者,实践知识的创造者。要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既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生促进者的前提条件。几年来,我区音乐中心教研组带领教师在深入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积极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

2004年5月,我区被省教育厅立项批准并确定为阜阳市唯一一个“安徽省实验性、示范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省级科研课题《关于学习型学科组建设的方法和模式的探索》已结题;省级科研课题《农村中小学利用远程教育工程拓展音乐教育资源的研究》已开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乡土教材以补充到教学中去。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过程。

坚持送教下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区在开展城区音乐课程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又把眼光放到音乐教育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我们进行城区学校与乡镇中心校结成一对一联谊学校。实践使我感到,当我们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的同时,孩子们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是孩子们那纯真的笑脸、质朴的语言、渴求的目光、课上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发言与课堂表现,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心灵拓荒者”,他们让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年两次的送教下乡,也许并不能很快改变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在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方面,一定能取得积极而显著的成效。

立足课堂教学,音乐课改初见成效

音乐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效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动手动脑,体验音乐。如,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一个“爸爸和妈妈一起去散步”的节奏游戏,王老师就打破常规,自编教材,创设情境,融入教材。她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各自模仿爷爷、爸爸、儿子的走路,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他们走路的不同节奏。

在这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继续发挥想象,模仿动物的叫声,进而进行总结。

这样就巩固练习了各种时值的节奏型,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创编故事情节。

这种把生活的场景融入音乐学习中的方式,别有一番情趣,学生兴趣盎然,教学事半功倍,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对于基本乐理的讲解,我们的老师也别出心裁,不作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童话故事串接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基础上,很快地掌握了七个基本音符的高低走向。她先让学生说出七人小矮人的名字,然后说“七个小矮人还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吗?”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告诉他们是“1、2、3、4、5、6、7”这七个基本音符。整堂课轻松自然、愉快活泼、有趣有效。

几年来,课堂实践锻炼成就了一批业务上的骨干教师,如:2005年尚琰老师、王珊老师在安徽省第四届音乐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2006年许静老师、李红梅老师获安徽省第四届音乐学科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孙晓梅老师获省二等奖;2007年戴鹏波老师获安徽省第五届音乐学科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08年李燕老师在安徽省第五届音乐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王瑛老师、王珊老师获省二等奖;2008年张黎老师、张玲老师分获省、市级教坛新星称号等等。同时,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壮大,又为我区音乐教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力量。

注重个性发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七年级音乐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音程教学 乐理教学 学习诀窍

音程是乐理学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熟练地掌握了音程的构成与识别,才能学习后面的和弦、调式等知识。学生对于音程学习的困惑有几点:一是概念抽象,二是枯燥无味,三是记忆量大。主要原因是入校之前一些学生没有专业学习音乐的基础,一些学生不识谱,甚至部分学生“五音不全”;大部分职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弱,与之相关联的是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对新鲜事物有一定好奇心,但是耐性不足。

如何让音程学习抽象变形象,复杂变简单,枯燥变有趣,学生学习被动变主动,学会变成会学,这是音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教师在音程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中必须做到思路清晰,活而不乱,扎实有效。

一、教学创意要新颖

教授音程级数和音数的认识与理解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图示法,通过列举生活当中“树”与“间”的例子,边画边与学生轻松谈话:这是什么?山坡下面re树,坡顶la树,之间分别有mi\fa\sol\树,问学生几棵树?树与树之间距离如何?引导学生了解音程的级数计算,就是计算有几棵树。音数计算,就是树木之间的远近距离。这样使学生对音程的级数与音数概念的理解变得直观形象。

为了巩固所学音程级数与音数的计算方法,可以采用激趣竞赛的方式,分组PK。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派两名代表上台合作演示,看哪组学生可以又对又快的算出几组音程的音数与级数。请优胜组的一名学生上台讲解做题的思路。其他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计算音程的音数与级数,还可以选几位提前做完的优秀学生在学生中走动巡视,帮助不理解、不懂的学生学会做题。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既强化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学生反思、整理、归纳、总结和交流的能力。教师应该给学生多架一些“桥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多快好省地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识。

二、教学手段要直观

乐理教学,关键是如何化难为易、化枯燥为趣味。针对幼师学生的特点,教师课堂上尽量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通过身势律动、语言直观唤起和形成学生对有关事物的表象,突出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音程教学中多采用手势表现,如在音程识别中扩大还是缩小,教师先让学生识别了没有变音记号的自然音程,之后通过两个拳头演示冠音和根音升高还是降低,这样可以形象地展示音程的扩大或缩小。

在根音与冠音同时有相同的变音记号时,音程是扩大还是缩小呢?教师打比方说电梯里进了一个人,到十楼出来后就变成了巨人,可能吗?学生哈哈大笑,一下子就领悟到了音程不变。

在音程教学中可以多采用视听结合、动手又动脑、直观对比等方法,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乐趣,比如让学生听辨后用手势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重视探究找规律

如何计算音程的级数和音程的音数?哪种方法最好用?由教师引导,充分给学生对话思考的空间,交流形成新知识,享受探索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学习乐理的方法。

例如级数计算:把音程所包含的线与间的数目数一数;把音程包含的所有音级用简谱写出来,有几个音就是级数或说度数,并且学生用手指算比较快。

音数的计算:把音程所包含的音级用简谱在草稿纸上写出;画出半音与全音图标,方括号和尖角代表全音和半音,音数半音1/2,全音1,计算总音数,找半音确定音数:在二三度中,有半音是小音程,无半音是大音程;在六七度中,有两个半音是小音程,有一个半音是大音程;在四五度中,有一个半音是纯音程。

学习基本音程时,教师引导学生在一一构成一度到八度的自然音程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发现并归纳要点及时做笔记:所有一度纯一度;所有八度纯八度;只有mifa sido小二度,其余大二度;只有dosi fami大七度,其余小七度;只有fasi增四度,其余纯四度等等。

探索找规律,正像高速公路的高架桥一样,缩短了运行的里程的同时,也给音程学习带来了生机。

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保留个人对概念知识的不同理解,可以保留自由想象的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习音程的剂。

参考文献:

[1]贾方爵.基本乐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