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静电管理制度范例6篇

防静电管理制度

防静电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ESD;EPA;防护;防静电

中图分类号:TN03文献标识码:A

1静电产生的机理

1.1静电产生的原理

通常在工作人员操作或者生产活动过程中,材料之间的接触、分离或者相对运动都可以导致电荷的产生和积累。静电的产生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描述,宏观上,物体的接触分离、摩擦、电磁感应等行为都会产生静电,微观上讲,核外电子的转移,形成电子的不均匀分布,使得两个不同的物体带上电荷,进而产生静电。静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粉尘静电;(2)固体静电;(3)蒸汽和气体静电;(4)人体静电;(5)液体静电。

1.2静电的放电模型

静电释放的过程是一个随机过程,放电结果也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结果不尽相同,为了定量表征ESD(ElectrostaticDischarge,静电放电)特性,一般将ESD转化成模型表达方式,但根据不同场合静电放电的主要特点,可以大致概括为四种静电放电模型,即人体模型(HBM)、机器模型(MM)、原件充电模型(CDM)、电场感应模型(FIM)。

1.3静电防护的基本原则

ESD防护设计可分为单板防护设计、系统防护设计、加工环境设计和应用环境防护设计。静电防护的措施有多种,但静电防护的最基本原则是抑制静电荷的产生和集聚,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安全、完全的消除已经产生的静电荷。通常情况下,当静电荷集聚不可避免时,可以采取工艺控制法、静电屏蔽法和复合中和法等三种方法将静电产生的危害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工艺控制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静电荷的产生,从工艺过程中的器具安装、选材、操作和管理流程全过程采取防护措施减少静电危害;静电屏蔽法即采取接地的屏蔽罩将敏感物体和其他物体分隔开,根据隔离的形式又分为场内屏蔽和场外屏蔽;复合中和法一般通过静电消除器所释放的异性离子来中和带电体的电荷,进而降低静电危害。

1.4静电危害的特点

在电子工业领域,全球每年因为静电造成的损失高达近百亿美元,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静电的危害呈现出潜在性、隐蔽性、随机性和复杂性4个特点,静电对电子产品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使用寿命缩短、直接损坏、潜在的损坏和电磁干扰4个方面,往往比较重视电子器件的组装实验过程的静电防护,忽视了器件在拆卸、维修过程中的防护,这很容易对器件造成二次伤害。静电的防护贯穿于电子产品的全寿命周期中。电子装配生产过程中静电的危害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元器件制造,静电危害部位主要包括切断、接线、检测、传递、运输几个环节;第二阶段:单板制造,静电危害部位主要包括元器件检测、验收、分发、插装、焊接、清洗、检测、传递、包装、运输几个环节;第三阶段:单板调试,静电危害部位主要包括测试、焊接、插装、传递、包装、运输几个环节;第四阶段:整体调试,静电危害部位主要包括安装、测试、焊接、插装、传递、包装、运输几个环节;第五阶段:产品交付,静电危害部位主要包括产品的验收、包装、运输、通电使用等几个环节。

2静电的防护措施及具体做法

静电的产生、释放都具有不确定性,相应静电的防治是一项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要素,即防止静电荷的聚集、建立安全的泄放通道、防静电措施有效性的控制。静电的防护工作主要体现在对人、机、料、法、环几个环节的管控。

2.1材料和工艺的控制

材料根据不同的电阻率可以分为三种,即:表面电阻率<105Ω/m2的材料称为导电体;表面电阻率<105-1012Ω/m2的材料称为防静电材料;表面电阻率>1012Ω/m2的材料称为绝缘材料。在控制ESD材料选择方面,重点关注静电绝缘材料的使用,尽量少用或者不用绝缘材料,地坪、工作台或者操作台使用ESD地板或ESD桌垫。同时建立规范的工艺流程,制定ESD操作规范,在产品周转、运输过程中采取防静电措施,采用防静电电烙铁、镊子等防静电工具等。

2.2人员和设备的防护

静电防护区的工作人员必须配备防静电腕带、ESD鞋、ESD桌椅、防静电服等防护装备,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ESD培训,增强工作人员防静电意识,必要时进行考核;为了有效提高产品的防静电能力,设备可以通过接地释放静电电流,或者采取静电屏蔽法,隔离电磁干扰。即在设计阶段针对产品的电磁兼容性和静电防护,进行有效的静电屏蔽设计,将敏感器件或部件进行通过金属外壳进行屏蔽。

2.3对EPA区域环境的管控

对EPA(ElectrostaticDischargeProtectedArea,防静电工作区)温湿度及洁净度的管控是静电防护的重要工作内容。材料表面电阻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湿度,通常情况下,湿度与表面电阻成反比,提高湿度,材料表面电阻率下降,电荷泄放时间缩短,相应起点成都降低。当相对湿度<30%时,静电产生显著,当相对湿度>65%时,材料上积聚的电荷几乎可以完全泄放。在控制温湿度方面通常采用恒温恒湿调节器或者高湿度空气静电消除器,需要注意的是,高湿度环境本身增加运行成本而且过程产生静电,在使用中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应用时针对不同领域采取不同的方式。同时,对EPA区域的粉尘应加以控制,以提高静电防护水平。

3静电防护案例简介

本电子装配区域单块防静电面积为千余平米,提供稳定可靠接地,且接地电阻<1Ω,接地效果良好。针对防静电地面的材料,我们采用环氧防静电自流平地面,该地面防静电寿命周期长,且不受温湿度的影响,可靠性高,接地可靠;在主要入口处设有静电释放球,进入该区域的人员首先通过静电释放球消除自身携带的静电荷。地坪、人员、操作设备接地安全可靠。

3.1静电防护管理措施

静电防护区域(EPA)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在进入静电防护区域应张贴EPA警告标示,经典敏感原件、静电敏感工作区、静电敏感包装都应有明显的防护标记和标识,对进入该区域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ESD专项培训,进入该区域需按照要求穿好防静电工作服和防静电鞋,只有佩带好腕带或者脚带并通过相关静电测试才能接触静电敏感元件或者打开防静电包装。静电服、鞋严禁穿出工作区域,并按要求定时清洗。同时对进入EPA区域的物品也要严格把关,比如塑料、纸质物品等不得带进该区域静电防护区域的工作人员,每日在操作前必须对工位的接地线、离子风机、工作台面、脚环或者手环等进行常规检查以确保防静电效果良好,静电防护管理人员必须定期对接地设施、防静电服及鞋、腕带、EPA区域的地/台面等进行静电防护测试,确保其在静电防护过程中可靠、有效。同时建立一套严格的ESD培训制度,让员工从原理上、操作上明白静电的产生及防护,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静电防护工作中来。

3.2静电防护维护注意事项

首先,静电防护区域工作台是该区域的核心部位,它可以消除台面及腕带的静电,如果安装一台适当大小的离子发生器,则静电控制效果更优。其次,静电的破坏在不经意间,且不易发觉,必须严格控制进入该区域的人员身份,没有经过ESD培训的人员必须由专业人员带入。最后要杜绝工作人员的私人物品进入该区域,特别是纸质或者塑料物件,日常需要管理者加强对EPA区域工作人员的习惯培养和科学引导,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硬件设施可靠有效,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才能为有效的静电防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电子产品从设计之初到最终形成产品,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恰当的静电防护措施,只有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克服静电对产品的危害,提高产品成活率、延长使用寿命。然而,静电又被形象的比喻为科学之鼠,处处吞噬科学成果,也充分说明静电危害的紧迫性和静电防护的必要性。但是静电防护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可靠的硬件设施、齐全的静电防护设备、严格的防静电管理制度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足够重视,多管齐下,静电防护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宝铭,林文获.静电防护技术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2]刘尚合,武占成.静电放电及危害防护[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3]孙延林.电子工业静电防护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宋坤.防静电技术在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应用[J].电子工艺技术,2011,32(3):181-184.

[5]陈广文,常天海.静电防护的有效方法接地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5,28(4):111-113.

[6]李秀峰,邱扬,丁高.静电放电及其防护设计[J].国外测量技术,2006,25(2):9-12.

防静电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雷管 静电 生产安全 防护

一、静电的产生及特点

1.静电的产生

静电是由两种物体在接触分离的过程中,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并在接触部位两侧出现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两层电荷,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两个物体迅速分离就可能产生静电。在雷管生产过程中,静电对雷管的安全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其中的很多工序都容易产生静电,具体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雷管装填装配的过程,主要包括装药、压药等工序;(2)传递工序,由于板条与机器固定表面频繁摩擦产生静电,人员在频繁的走动过程中,也容易产生静电;(3)粉体物料的筛分、过滤工序。

2.静电的特点

(1)高电压,静电的电压通常可以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2)泄漏慢,由于积累静电的材料通常电阻率较高,导致静电长时间不能完全泄漏;(3)非接触放电,静电属于感应放电,它能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由一处扩散到另一处,这种情况会使工作人员突然遭受电击伤害;(4)尖端放电,导体表面的形状会对静电电荷的分布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在导体尖端部分,电荷密度最大且电场最强,因此,该位置最容易发生静电放电;(5)静电屏蔽,通过金属网、容器等能够对带静电物体进行有效屏蔽,避免静电对外界的危害;(6)影响静电的因素多,静电的产生及积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特性、工艺设备、工艺参数、湿度、温度等,不同的条件下,产生静电的几率和放电大小不同,因此,要实现对静电的有效防护具有较大难度,事故的发生几率也大大提升。

二、静电对雷管生产的危害

1.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

静电虽然总电量较小,但是由于放电电压非常高,容易在放电过程中产生静电火花。在雷管生产现场,由于空气中充斥着具有爆炸性的粉尘,一旦产生静电火花,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火灾甚至爆炸事故。

2.造成电击事故

在雷管生产过程中,由于容易产生静电,如果人体接触带静电物体或者带静电电荷人体接近导体时,就可能发生静电电击。电击程度主要与带静电人或物体本身的电容大小有关,电容越大,电击越严重。但是通常情况下,由于静电能量较小,及时电压非常高,也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直接伤害,但是容易对人的心理和精神产生影响,导致工作人员的精神紧张,工作效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操作失误,引发二次事故。

3.阻碍正常生产

在雷管生产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对静电进行清除,就可能妨碍生产的正常开展。静电会使粉尘吸附于各类电器设备商,影响设备的运行精度及安全性。同时,对于带电容的设备,如果长期受到静电的影响,容易导致电容烧毁,而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影响雷管生产的正常进行。

三、雷管生产静电综合防护

静电是雷管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安全隐患之一,为了避免静电对正常生产造成阻碍,引发火灾和爆炸,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静电进行防护,保证生产安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保障生产环境安全

在雷管生产的过程中,允许人体所带的静电不超过104伏特,在常规的生产条件下,静电的发生几率在10%-13%左右。因为人体对地的总电阻值在108欧姆左右,针对这一特点,必须保证工作台的泄漏电阻小雨108欧姆,防止静电对人体产生危害。另外,要尽量避免静电火花的出现,因此,工作台的实际工作面积不能超过20cm2,如果超过这一面积,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接地处理,使其中所积累的静电电荷能够有效释放,避免静电的产生。另外各种设备及金属容器的表面也需要进行有效的接地处理。在容易发生静电的位置适当的安装静电消除装置,通过空气电离发发生装置将空气中电离出来的正负电荷进行适当的中和,这样能够有效降低静电的发生几率。

2.对环境湿度进行空气

环境湿度对静电的产生存在较大影响,当空气湿度较小时,静电更加容易产生。因此,通过提升环境湿度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静电产生的几率,防止电荷的积聚,同时还能有效提高静电的泄漏速率。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在雷管生产厂房中,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65%-75%的范围内,能够较好的防止静电的产生。因为如果湿度过大,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将湿度控制在75%以下,而并非越大越好。

3.做好工作人员的静电防护工作

在雷管生产过程中,人作为生产主体,其本身具有很高的电容,容易存储静电电荷,因此,做好人员身体的静电防护工作也不容忽视。避免由工作人员引发静电,就应该利用鞋与大地之间形成良好的静电通路。此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应该穿防静电服,并保证领口、袖口及下摆的紧收以及身体与防静电服的紧密接触,保证人体静电电荷能够利用防静电服良好的导出,从而避免静电的发生。工人在穿戴防静电服进入厂房之前应进行静电检测并放电;在脱下防静电服后需要使其在离子分机下清楚表面积累的静电荷。

4.产品自身静电的防护

雷管在装配制造以及后期测试分析的过程中都必须存放在进行良好接地的工作台上,存放过程中应该保障产品外观的完整性,并设置合理的静电保护装置。同时,产品的搬运过程应该轻拿轻放,避免产品之间的摩擦,同时要对存放的产品数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发生事故时因为产品数量累计过多而引发严重事故。

5.建立合理的生产规范

在雷管生产过程中,应该严格生产厂房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检查、记录和管理。同时厂房地面、工作台以及各设备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有效接地,对防静电服要定期进行检查,保证其可靠性。另外,企业定期开展安全讲座,为员工普及静电相关知识及防护措施,同时促进员工安全意识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雷管在工程建筑行业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其安全生产是支持工程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静电对雷管生产安全的危害非常大,为了避免静电的危害,雷管生产过程中,应该从厂房环境、设备、人员等多个方面采取全面的静电防护措施,将静电的危害降到最低,保证雷管生产工作的高效、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防静电管理制度范文3

1加油站的火灾危险性

(1)加油站主要经营汽油、柴油。汽油爆炸极限在1.5%~6.48%体积浓度之间,柴油爆炸极限在1.5%~6.5%体积之间,因而潜在着很大的火灾危险性。在正常温度下,汽油能挥发出大量蒸气,遇明火或电火花容易发生燃烧爆炸。

(2)加油站点多、线长、面广,经营成分复杂,既有集体又有个体,管理难度大,油站人员消防安全素质差,安全制度、消防组织不落实,重效益,忽视安全,个别油站经营中掺杂轻质油,更增加油站的火灾危险性。

(3)加油站随着经营时间的增长,消防器材缺乏维修,电气线路老化,静电导除不良,设备容易出现跑冒滴漏,不安全因素增多,如果不及时消除,容易发生火灾。

(4)加油站外来人员多,个别司机、乘客防火意识差,站内存在着抽烟现象,因此更容易引起火灾。

加油站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加油站的设计、建设、竣工未经消防部门同意,先天不足,遗留火险隐患;二是安全制度、安全技术措施不落实;三是站长和操作人员消防安全素质差,消防器材配备不足、管理不善。

2加油站的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汽车油罐车采用敞开式和喷溅式卸油

加油站的汽车油罐车卸油必须采用密闭卸油方式,卸油管与油罐进油管的连接,应采用快速接头。因为不密闭的卸油容易造成油品的挥发,增加损耗,且油气还会沿地面扩散,若遇火源极易引起火灾。而喷溅式卸油容易使油品产生静电发生火花,引起着火。

所以,加油站的埋地油罐在设置安装时,必须按《汽车加油站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要求,向下伸至罐内距罐底200mm处。同时在卸油时要严格控制油的流速,防止流速过快而产生静电。

2.2对汽车油罐车卸油场地没有设静电接地装置

很多加油站是都知道应该设置防雷、防静电装置,但对汽车油罐车卸油场地应设静电接地装置的问题却忽视了。汽车油罐车行驶时产生大量静电,卸油场地如果没有防静电接地装置,车体上静电导除不掉,卸油时,很容易导致火花使油品发生爆炸。根据规范要求,卸油场地必须设置静电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Ω。

2.3电气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

很多加油站的营业室及值班室内的照明线路不按要求敷设,爆炸危险区域不使用防爆灯具、防爆开关。有的加油站虽然在建设时采用了防爆电气,但后期管理上不严格按照要求使用,私自乱接乱拉电线导致防爆电气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2.4加油站人员违反安全规定给塑料桶加油

用油枪往塑料桶内加油,汽油在塑料桶内流动摩擦会产生静电,塑料桶为电绝缘物不能及时地将静电导除,因而会造成静电积聚。当静电压和桶内的油蒸气达到一定值时,将会引发爆炸。这个现象在一些乡镇的加油站非常普遍。在加油站的日常管理中,一定要督促加油站采取严格的管理,杜绝此类危险操作。

2.5地下油罐通气管管口阻火装置安装错误

很多加油站的油罐通气管在安装阻火装置时出现错误。有的不分地下和地上罐都设置成呼吸阀,或者都设置成阻火器。《规范》明确规定,地下油罐应单独设置呼吸管,管径不应小于50mm,且必须安装阻火器,管口与地面距离不应小于4m。沿建筑物的墙(柱)向上敷设的呼吸管,其管口应高于建筑物1m,与门窗的净距离不应小于3m。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外面的的火源引入油罐内,造成事故。加油站的埋地油罐与地上油罐不同,埋地油罐内气体空间昼夜之间的温度无明显变化,不会产生小呼吸,而大呼吸时呼吸阀对减少油品损耗不起作用,所以只需要安装阻火器,而不需要呼吸阀,安装了呼吸反而增加了卸油时的阻力,延长卸油时间。但地上油罐却应该安装呼吸阀。

2.6给客车和摩托车加油时不按照规定操作

有些加油站为迎合一些怕麻烦的司机,在加油时不遵守规章制度。还有,按照规定在给摩托车加油时,必须在加油站内划出专门的摩托车加油区,将摩托车停放在划定的区域内用铁桶将油加入车内。但很多加油站却用加油枪直接给摩托车加油。

3加油站消防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1)从地址选择着手严把选址关:油站地址选择应符合城镇规划及防火安全要求,距重要公共建筑不能少于50m,距明火和易发火灾地点,一级站不能少于30m,二级站不能少于25m,三级站不能少于17.5m,并应避开人员密集地方,且架空通讯线路,架空电力线路,不应跨越加油站。

(2)严格审核,搞好验收。主要审核内容有:周围环境、总平面布局、防火间距、电气安装、静电接地、油罐及管线安装、消防设施等,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直埋式地下油罐,应搞好防腐及地座处理。应有防止油罐上浮或下沉的安全措施,油罐周围应回填不少于0.3m厚的干净砂子或细土,地上油罐应设防火堤,管线穿过防火堤,必须采用不燃烧材料严密填实;

②站内电力线路应采用电缆并直埋敷设,穿过行车道路部分应穿钢管保护,电缆线不得与油站管线敷设在同一沟内。油品管线管沟,电缆管沟必须用砂子填实;

③加油站房、加油岛、地坪标高应高出油场地坪标高0.2m;加油岛宽度不应小于1.2m;加油岛支柱距加油岛端部不应小于0.6m;直埋地下油罐进油管应向下伸至罐内距罐底0.2m处。

通气管公称直径不应少于50mm,高出地面不少于4mm,并应安装阻火器。

(3)搞好开业前培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易燃易爆、特种岗位人员经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通过培训使全体人员掌握油品的闪点、燃点、爆炸极限、火灾危险性、装油、卸油、加油中应注意的事项,消防器材使用及有关火灾预防常识,另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

(4)加强安全管理,开展经常性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险隐患,油站领导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教育职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特别是装、卸油及加油中的防火安全,经常检查电器设备、电器线路、静电导除、消防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并将油站自查消防安全情况定期向消防部门汇报,消防部门建立档案,对汇报情况进行存档,做到及时掌握油站安全情况,并对油站进行不定期抽查,及时消除存在问题。

防静电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输油站场 静电危害 重要能源资源

原油在储运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反复加温、不断加压。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适当的输入、输出。在这些程序中,很容易产生静电作用。一旦产生了大量的静电,就容易出现火花,进而瞬间引爆整个输油站场,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埋下巨大的隐患。因此,了解原油储运过程中各种静电现象,采用切实可行的手段进行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实现安全生产,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原油储运环节存在的各类静电现象

原油在管线内通过不断的流动可以同金属管壁进行充分的接触与分离。在原油经过各种输出通道的过程中,这种接触与分离现象会发生的更加明显,从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的静电问题。

1.1 在输送过程中,摩擦产生的静电

原油在管线内部通过与管道内壁粗糙程度较大、阀件较多、弯头较密的设备进行接触,很容易增大原油静电的电荷,且这种静电荷与原油的流动速度成正比,其会随着流动速率的提高而增大。在原油输送过程中,管道内部静电电流的增量远远高于泵内静电电流的增加值,极易形成各种爆炸事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灾害。

1.2 在过滤过程中产生的静电

原油在正式运用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滤设备,在经过泵式系统时,原油会产生大量的强电荷,这种电荷会在过滤器处达到最大值。

1.3 灌装过程中产生的静电

原油的使用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灌装便是其中之一。在原油灌装过程中,很可能发生因油料的高速喷溅而使液体快速离散,造成大规模的静电问题。此外,一旦原油以高速冲击管壁的时候,也很容易带来大量的静电,而且装油速度越快,静电越容易产生,其释放的能力也越大,造成的危险就越严重。

1.4 收油过程中产生的静电

在收油的时候,工作人员通常会将油桶罐底的各类杂质同原油一起搅动,在搅动过程中,就容易因相互的摩擦而产生巨大的静电作用。一旦当这种静电作用,强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放电等情况。此外,原油在强烈搅拌的过程中,很容易使油水和其他物质发生扩散。水分与杂质的质量相对大一些,会发生沉降现象,使油面电位被动提升,造成高位静电等问题,严重危害着公众的人生、财产安全。

2 关于防范和减少输油站场的静电危害的若干点建议

众所周知,原油静电的危害,就好比雷电的危害那样,一旦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其破坏力是不容小觑的。因此,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在坚持两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减少和防范输油站场的静电危害。原则之一是,尽量防止并减少静电的产生。原油储运组织应该严格把好油品的质量关,控制原油的流动速率,避免各种闪点不同的油品发生混杂,防止各类杂质和水分进入原油。原则之二是,如果静电无法被避免,就应该在静电产生之初做好相关措施,使静电被中和,或采用各种工具将静电导走,限制大量的静电被积聚起来。为了把握好这一原则,应该建立科学的原油储运体系,通过静电接地和静电跨接等手段,避免静电产生的危害。

2.1 尽量防止并减少静电的产生

2.1.1尽量控制原油流速

在所有控制和防范输油站场静电危害的措施中,控制原油流动速度是最为有效,也是最可行的措施。一般而言,在原油储运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应该事先计算好不同管径允许的最大原油速率,严格把握原油在运输过程中的流动速度。同时,相关储运人员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制定合理的原油流速,防止出现因高速流动而形成的喷雾问题。此外,在灌输原油的时候,还应该尽量避免从顶部开始灌输。

2.1.2减少原油内部的混合气体

原油都有一定的挥发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会产生与空气等杂质融合的问题。普遍的融合并不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只有当可燃混合气体处于着火上、下限范围之内的时候,才会容易造成巨大的爆炸事故。为此,有关储运人员应该积极做好对原油的通风工作,及时排出各类混合气体,使原油中气体的浓度不处于警戒区间之内,避免发生巨大的伤亡事故。例如,有关储运人员在选择储运油罐的时候,可以事先在油罐中填充一些惰性气体,阻止可燃性气体与原油发生混合。

2.1.3防止水、空气与原油的混杂

同可燃性混合气体和原油接触一样,当原油中的水分和空气达到一定程度时,静电发生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相关实验表明,一旦原油中水分的含量达到5%左右的时候,静电产生的概率就会提高几十倍。同时,由原油与水分混合的时候,常会产生高位静电效应。因此,应该尽量避免采用蒸汽的方式处理油罐杂质,避免发生严重的静电事故。

2.2 通过静电接地和静电跨接等手段,减弱静电

静电接地主要是指采用设备容易和相关的管线,将金属导线和接地体共同连接到大地上,最大限度的减少或消除静电带来的危害。静电跨接主要是指用金属导线把金属设备同管线连接起来,形成等电位体。其实,无论是静电接地还是静电跨接,其主要目的都是通过避免大规模静电积聚,使静电被导走,并通过任务的设置减少等电位体释放的火花。

2.3 减少人体上带来的静电

每个人在活动的时候,由于各种接触作用,也可能产生高达几万伏的静电。尤其在冬季等干燥的季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此,人体静电的产生也会给输油站场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和威胁。为了预防人体静电带来的危害,有关工作人员在储运原油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穿上防静电的衣物。对重点防火岗位的人员,还应该配置专门的静电处理设备。

3 结束语

为了尽量减小和防范静电给输油站场带来的危害,有关工作人员应该树立起安全防范意识,熟悉各类静电知识,认清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现象,把握储运原油过程中静电释放可能带来的各种危害,切实做好一切防止静电产生的措施,保证原油的安全供应。

参考文献

[1] 郭洪余.油品带电的影响因素和减少措施[J].石油库与加油站.2011(01)

[2] 曾茹.油库静电危害综合控制方法的研究[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6(08)

[3] 谢俊.油库静电事故及预防对策的几点思考[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5)

[4] 徐大尉,万发力.油品储运中的静电与防止[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4)

防静电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油品;静电积聚;静电危害;油品流动;解决措施

在油品进行储运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静电。静电危害是静电的力学现象和放电现象引起的,积聚的静电荷构成电场并对周围空间有电场力的作用,此静电的库仑力可以对周围微粒产生吸附作用。这对于某些生产环节会造成故障,如粉尘堵塞、纤维纠合或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在油品的储运过程中,静电造成的危害性事故主要是爆炸和火灾。本文就油品储运过程中静电的危害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防止静电产生的有效措施,希望对加强油品储运安全提供参考。

一、 前言

油品在收发、输转、灌装过程中,油品分子之间和油品与其他物质之间的摩擦就会产生静电,随着摩擦的加剧,其电压也会增大,如果不能够进行及时疏导,当电压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静电放电现象,这样和很容易引起油品爆炸着火。 据分析,由于静电积聚引起放电而造成的爆炸火灾事故占油品爆炸火灾事故的绝大多数。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油品储运过程中产生静电,或者如何能够及时疏导静电已经成为油品管理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 油品储运过程中静电危害及产生

在对油品进行储运的过程中,静电产生的危害是储运生产安全的最大威胁。 静电产生的最大危害就是当静电累计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较大的电压差,从而放电导致油品爆炸或火灾。当油品在灌装、输送和运输等过程中经常会c管道、储罐、油罐车进行摩擦、冲击或溅射,尤其是当压力比较大,流速比较快,摩擦面积也比较大,容器壁粗糙等情况下,静电电荷会发生大量积聚,从而产生静电放电现象,引起油品爆炸和火灾。静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同物质进行相互摩擦,紧密接触或迅速剥离等而产生电子的得失,从而使物质失去电平衡。其中一个物体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另一个物体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这就产生了电压。如果该物体能够与大地绝缘,则电荷就会慢慢积聚,所产生的压差也就会加大,当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放电,从而造成事故。

在油品储运过程中,许多环节都有可能产生静电。首先,管道内油品流动能够产生静电,因素油品在流动过程中会与管壁相互摩擦、冲击,进而产生静电。带电的油品由于流动而形成流动电流。这类静电同油品的流速、管道和罐壁的粗糙度、弯头、阀门数量成正比。另外,塑料管道、橡胶管道比金属管道产生的静电要多。其次,在油品装卸过程中也会产生静电,并且危害巨大。例如,灌装油品时油流与空气摩擦并且在容器内进行漩涡状运动和飞溅而产生静电,这类静电中绝大部分会积聚在喷流出的油柱周围。产生静电的大小与装油的流速、管口形状以及材质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再次在运输油品的过程中,由于装油的汽车槽车、火车槽车、船舶在运输过程中的震荡、撞击与槽罐壁发生强烈的摩擦,会产生很多静电。另外,静电产生与周围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大气温度比较高,空气湿度比较低时,电荷就不容易从空气中消除,从而电压也就容易升高。

因静电放电引起爆炸和火灾的条件:(1)有产生静电的来源;(2)使静电得以积聚,并应具有足够大的电场强度和达到引起火花放电的静电电压;(3)静电放电的能量达到爆炸性混合物最小引燃能量;(4)静电放电火花周围有爆炸性混合物存在,其浓度必须在爆炸区间之内。

三、 防止静电危害的基本措施

防止静电产生危害的途径归纳起来有两个,一个是防止静电的产生,另一个就是及时将静电进行疏导,限制其聚集。

1.减少静电产生

减少静电的产生,首先要控制油品流动的速度。 油品的流速与其电阻率的关系十分密切。 研究表明,管道中油品流动过程中产生电荷与油品流速二次方成正比。另外,《 石油库设计规范》中也对油品的流速进行了规范。其次,保障油品流经过滤器时有充分静止时间也是减少静电产生的有效措施,这个时间要根据油品电阻率、储罐容积、气象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 再次,对油品装车方式进行改进也能够有效的防止静电产生,例如从槽车底部潜流装油,或者从槽车顶部喷溅装油。还要防止不同闪电的油品相混,在储罐内壁涂刷导静电涂料以防止静电的产生。

2.防止静电积聚

首先,在石油产品中添加防静电添加剂是防止油品储运过程中发生静电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石油中加入防静电添加剂,可增加油品的导电性能和增强吸湿性能,从而加速静电的泄漏,减少静电的聚集而消除静电危害。其次,要对设备进行接地和跨接。接地可以将金属设备通过金属导线与大地联通而形成等电位,跨接可以将结束设备用金属导线相连接,形成等电体。 再次,要在适合的地方设置静电中和器,通过向管道中注入油品电荷极性相反的电荷达到消除静电的目的。

3.防止人体带电

防止人体带电首先要要求工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鞋。另外在作业之前,工作人员要通过静电消除器对人体进行放电。在作业期间,要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禁止穿脱衣服、鞋靴、安全帽,禁止梳头等等。

4、经过过滤器时,油品要有足够漏电时间

经过过滤器的油品,由于与过滤器发生剧烈摩擦,大大增加了接触和分离的强度,可能使油品的电压增加10~100倍。为了避免静电事故,设备管线的合理布置对控制静电有很大关系,如过滤器不要靠近油罐、装油台,应留有一定的缓和长度;管线尽量少拐弯、变径等。必须使用软管的部位应优先选用导电橡胶管或导电塑料管。

5、防止不同油品相混或油品中含有水和空气

不同油品混合或油中含有水和空气时,都会使静电量增加,这是由于不同油品之间以及油品及水(或空气)之间相互摩擦而产生的。所以,为了保证安全和油品的质量,防止不同油品相混合,在油罐换装油品时一定要进行清洗。油品调和时必须有相应的安全措施。油品通风调和是十分危险的,建议使用氮气代替压缩空气进行调和。

四、结束语

在油品储运系统中因静电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已经发生多起.雷击事故多发生在钢筋混凝土地下原油罐,静电事故多发生在油品装车台或油罐收油过程.因此,熟悉静电有关知识,认清其产生原因和对储运生产与经营的危害,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防止静电工作,以消除火灾和爆炸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胡宏伟.油品储运过程中产生静电的分析及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84.

防静电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雷管生产;静电危害;防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TQ56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基础建设工程的不断开展,雷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雷管的质量和安全性能的提高将是未来生产企业实现竞争的重要砝码。因静电引起电雷管意外爆炸事故屡见不鲜,因此在雷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要做好人体静电的防护工作,只有做好人体静电的防护,才能避免雷管在使用中发生意外事故。

一、静电产生的原理

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一般情况下,人体活动的起电方式有3种:接触起电、感应起电和吸附起电。

在雷管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和积累危险静电的工序有雷管装填装配生产中:排管、装药、压药、药高检查等工序;传送工序:由于板条与机器固定表面频繁接触、摩擦产生静电,人员在频繁的传递和走动中,也会产生静电,积累大量的静电电荷:粉体物料的筛分、过滤、输送、干燥过程。如:重氮酚制药、筛药、传送、干燥等工序。

二、雷管生产中的静电危害

1、引起爆炸和火灾

爆炸和火灾是静电最大的危害。静电虽然电量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而容易发生放电,产生静电火花。因此,在具有爆炸性粉尘的雷管作业场所,很有可能会由静电火花引起爆炸或发生火灾。

2、造成电击

静电造成的电击,可能发生在人体接近带静电物质时,也可能发生在带静电电荷的人体接近接地体时(因人体所带静电电压可高达上万伏)。带电体的电容越大或电压越高,则电击程度越严重。在雷管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静电能量一般情况下较小,由此引起的电击不会直接使人致命,但有可能会引起工作人员精神紧张,产生恐惧心理,工作效率下降,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坠落、摔倒等二次事故。

3、妨碍生产

在雷管生产企业中,如不清除静电,将会妨碍生产或降低产品的质量。因为静电使粉尘吸附于工模具或电器设备上,影响工模具的精度及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静电还使粘浮于人体上的粉尘大量积聚,从而使人体带电,增加危险。此外,静电还可能引起电子元件误动作,使某些电子计算机类设备工作失常。

三、雷管生产中的静电防护技术

1、人体静电的防护技术

起电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起电量,是由人的操作速度或活动速度决定的。操作速度或活动速度快的起电效率高,人体带电电位也高;反之人体带电电位就低。在起电速率一定的条件下,人体对地电阻越大,人体带电电位越高;反之人体带电电位越低。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现代生产和运输达到的速度下,常常是电阻率高的介质(抗静电工作服除外)起电量大。对衣装来说,在相对湿度相同的条件下,棉布的表面电阻率最低,尼龙的表面电阻率最高。湿度对衣装表面电阻率影响是很大的,一般湿度在65%-80%为宜。

人体电容是人体对地的电容,它是随人体姿势、衣装厚薄和材质不同而不同的可变量,一般为100pF-200pF,特殊场合下可达300pF-600pF。从这些数据看,人体电容变化的范围是很大的,在操作现场很难确定一个准确的数据。人体带电后如果放电很慢,即人体带电量Q近似地视为定值,由Q=C・U可知,这时人体对地电容的减小会导致人体带电电位的升高,从而使静电能量增大,增加了危险程度。这表明在操作电雷管时,应禁止做不必要的动作。

2、减少静电危害的主要途径

减少静电起电的能量,即要抑制人体接触起电,就是抑制人体的最高电位(工作服上的电位),以免发生放电现象,要求人体表面的电场强度最大不超过30000V・cm-1。为了抑制人体静电,不应穿塑料底鞋与胶底鞋,也不应穿化纤衣服与厚毛衣,要穿棉衬衣或经过防带电处理的衣服。在工作场所,不要坐在人造革面的椅子上,以防起立时产生静电,特别是穿化纤衣服或坐着的人快速起立时,静电起电电位更高。抑制接触起电的另一个措施是操作人员不进行与人体接触起电有关的举动。例如在地板上无目的地来回走动或在工作室内脱换衣服等。对一些必不可少的活动也应尽量慢速进行。工作场所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因为干燥条件下,皮肤也能和外界介质接触起电。禁止无关人员从操作者背后走过以防止人体因感应而起电,也不应使工作场所的人员接近和接触带电量大的物体。工作场所应保持空气的洁净,以防止空气中的带电粉尘降落在人体上使人体带电。操作人员每次接触电雷管时,都应触摸一下工房或库房安装的接地棒,以消除人体静电。为了更有效地泄漏人体静电,工作人员应穿防静电服装。棉布服装在高湿度时的防静电效果比较理想。但相对湿度在50%以下时,棉布的服装和化纤服装一样有很多静电,不能作为防静电服装使用。不允许用橡皮、塑料布或有机玻璃等高绝缘性材料铺桌面或地面,必要时应使用导电橡胶或敷设铝层塑料膜,可有效地降低人体对地电阻,从而保证人体静电迅速泄入大地。

3、改变药剂成分

这一措施的依据是雷管点火药剂里面的氧化剂将会给药剂的安全性能及点火能力产生极大地影响,当氧化剂在其熔点的时候会和还原剂发生非常剧烈的反应,就使得其对电能非常敏感,容易导致静电检测的不合格。相对来说如果点火药中的氧化剂熔点比较高,那么其达到发火点的能量需求也就比较高,一般静电泄放时脚线和管壳间电弧释放的热量是满足不了发火点要求的,因此其更加的安全,具备防静电的效果。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使用高熔点药剂作为氧化剂,并对点进行调整来实现防静电的目的。

4、提升雷管封口塞的防静电能力

雷管封口塞所使用的材料是低密度聚乙烯,而这种封口塞由于不具备导电性,使其防静电能力比较差。基于此,我们可以使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当做基体材料,并对其添加一些类似于乙烯炭黑之类的导电物质,最终混合制成封口塞,这种封口塞由于导电性较好,一旦有静电积累既可以很快的泻放掉,起到了防静电作用。

结束语

总之,在雷管的生产过程中,由于静电导致的意外爆炸事故经常发生,给企业的财产安全及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地威胁。提升雷管生产过程中的防静电能力,是保证雷管的生产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