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例6篇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法;政策议程;多源流理论

家庭教育立法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家庭教育立法对于完善我国家庭教育法律体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1]2021年1月《家庭教育法(草案)》,供大众阅览和建言献策,同年10月23日出台正式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是首次制定的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法,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家庭教育立法为何能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哪些因素助推了法律的确立与出台?本研究将在多源流理论视角下,依据问题流、政策流以及政治流三大源流进行政策分析过程,叙述家庭教育法律产生的动力机制,以期深入了解《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动态演变过程和价值。

一、多源流理论的框架分析以及适切性分析

(一)多源流理论的框架分析

多源流理论由金登最先在1984年出版的《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这一理论模式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因素对政策议程的影响,并指出这些因素会在某一时间点耦合,进而推开政策窗口,他把政府和非政府因素总结为三种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2]问题源流主要指社会中普遍发生并需要国家与政府出面解决的事件;政策源流是政府、专家学者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意见和方案;政治源流指的是执政党对于问题形成的意识形态以及国民的反应。

(二)多源流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适切性分析

多源流理论是基于国外发展水平和情况产生的,符合外国的情境和实际需求,我国的国情和环境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运用多源流理论分析本国政策过程,需要分析中国情境下该理论的适切性。在“知网”查阅文献发现,借助多源流理论分析国内政策的愈来愈多,涉及高职扩招、教师教育惩戒权、异地高考等政策的出台和制定过程,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表明基于学术研究运用,多源流理论在公共政策领域具备一定程度的适用性,运用此理论分析《家庭教育促进法》存在合理性,只是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国情对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多源流分析

(一)《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动力源:问题源流

1.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焦点事件涌现通常来讲,公共问题不会只因为一些指标的变化而出现,这些问题还需要借助一些推动力引起政府官员和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事件的出现往往能够反映社会问题和现实。[3]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对新事物感到好奇,又缺乏足够自我管理能力,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加之部分家长放纵型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甚至导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根据《中国法律年鉴》统计资料,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例如,2013年天津市李某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父亲忙工作,母亲患精神疾病,导致李某体会不到家庭温暖,为了寻求刺激去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2015年北大学子因不满母亲的教育与控制,计划并杀害自己的母亲。这一系列因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的焦点事件引起社会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意识到家庭教育立法迫在眉睫,亟需对家庭教育立法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以提高父母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2.对已出台政策的反思自古以来,我国宣扬“法不入家门”的传统,认为家庭教育属于私人事情,国家不应过多干预,从提出家庭教育立法至出台近30年,存在诸多反对声音,立法遭遇极大困难,虽然期间颁布不少相关政策,仍不能大范围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第一,从级别层面讲,地方性家庭教育法规的颁布并不能代表部级家庭教育法律。重庆市、江苏省、山西省等地区均制定了家庭教育条例,规定家庭教育行为,但良好家庭教育产生的巨大效益没有引起大部分省市的重视;各省市针对家庭教育条例的具体法则不同,名称、职责、法律责任均有差异,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实施过程存在难度,因此,需要颁布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法规以整合意见、规范要求、统一标准。第二,从领域层面讲,相对于学校、社会两大领域,家庭缺乏一部专门且独立的家庭教育法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构成了塑造人的完整教育体系,近些年来,学校与社会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明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原《婚姻法》等已颁布且实施多年,而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只是在学校与社会教育的条例中零散提及,缺乏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以及对家庭重要地位的认可。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可能性:政策源流

1.政府官员的政策引导整理、分析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政策发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与出台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2年《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从政策层面开始指导家庭教育,它是国家首次颁发有关家庭教育的指导性纲要。1996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2002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2007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家庭教育发展的规划一步步进入大众的视野。2012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2016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将十年规划分两阶段进行,分别指明了未来五年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规定了更加明确具体的家庭教育内容。除此之外,重庆市、江苏省、山西省等多省出台了关于家庭教育促进的条例,为国家层面独立法规确立奠定了基础,形成自下而上逐步推动的有效机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家庭教育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家庭教育政策不断被公众熟知,对于家庭教育独立法规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2.专家学者的积极献策国内学者针对家庭教育立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在论文、著作、会议报告等各种形式中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家庭教育立法基础、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立法研究。在家庭教育立法基础研究中,立足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阐述,不仅基于基本权利功能理论视角和学习权保障视角[4]看待家庭教育立法,而且着眼于家庭教育实践取得的成功经验,认为需要通过立法,来使其得到推广和提升。[5]在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应规定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大主体的职责,做到依法履责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立法研究中,指出留守、流动、残疾儿童等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量、缺位、缺失问题,政府应在政策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多方合力促使家庭问题有效解决。[6]综上,虽然学者们对于家庭教育立法的顶层设计存在差异,但都秉承着尽早实现家庭教育立法的宗旨,加快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

(三)《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可行性:政治源流

1.“加强家庭建设”的政治理念领导人的政治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政策议程和发展方向,它是政治源流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因素。2.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强烈诉求满足公众对家庭教育的需求是国家和政府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21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得以满足,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父母不止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愈来愈重视子女心理健康,却因自身素质有限,在家庭教育方面心有余力不足,表现在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恶化;忽视子女的心理发展,使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教育观念不合理,孩子叛逆不听劝等。这让父母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认识到家庭教育立法不仅能够约束自己和孩子的行为,而且提供诸多渠道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素质,实现自我能力提高和孩子健康成长的双重目标。公众的积极关注和呼吁,反映社会存在的缺陷,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推动国家重视此问题。家庭教育立法对提升家长教育能力以及孩子全面发展,既是必要手段,也是必然结果。

(四)《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多源流耦合

政策之窗能否成功开启取决于三大源流能否成功耦合。在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焦点事件涌现、对已出台政策的反思反馈背景下,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积极采取行动,使家庭教育立法的理念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推广,接着“加强家庭建设”的政治理念以及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强烈诉求为家庭教育立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专家学者等为家庭教育立法做出许多努力,通过论文、著作等文字形式建言献策,提出关于职责、法律责任、总则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某一政策领域或者地方性家庭教育法的出台有利于相邻政策领域的成功。重庆市、山西省等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颁布倒逼国家层面家庭教育法律的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领域法律文件颁布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提供了有益助力。基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在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关键节点上,人大常委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

三、结论与启示运用多源流理论对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家庭;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22-02

一、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发生作用的三个维度

人才的素质由德、识、才、学、体五要素构成。德,即道德,是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正处于成才的关键时期,虽然这个时期青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更多的是接受学校教育,但是家庭实施的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1. 为政治品德导航

政治品德在人才成长成功的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和精神支撑。没有过硬的政治品德,青年大学生的成才将无从谈起。家庭道德教育是青年大学生良好政治品德养成和保持的导航器,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及良好的家长作风为青年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政治品德保驾护航。一方面,关于涉及政治品德的问题,家长对子女的权威影响力会使青年大学生不自觉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即使离家万里,但是在心理上还是会有所顾忌家长的教导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轻易犯政治品德上的错误;另一方面,家长自身关于政治品德的行为方式会为青年大学生政治品德的形成起到“标榜”的作用。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年龄偏小,自我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的标准及为人处事的准则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感情上对家长为人处世的标准还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家长在处理事情时所表现出的政治品德的方式方法及态度渗透到自己的行动中。另外,家长对子女的道德理论教育也会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品德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高素质的道德理论水平会在更高的层次上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较高的政治道德奠定基础。反之亦然。

2. 为伦理道德设标

伦理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是青年大学生成才路上的必修课,也是其成才的有力支撑。没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品行,青年大学生的成才便没有了助推力。家庭道德教育为青年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的形成指明了坐标,设立了标准。首先,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的家庭道德教育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竖起了最为起码的道德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生命之间有互相尊重的义务和责任,任何一方没有权利去侵犯另一方。家庭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伦理道德观,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其次,家庭的良好德育氛围和习惯形成的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交关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技巧和艺术,为青年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网奠定了基础。

3. 为个性心理品质护航

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兴趣、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是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必备的心理品质。个性心理虽然更多的是在家庭从小对子女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并且这种影响在子女逐步升学的过程中会呈递减趋势,但是其不会消失。特别是对于当代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年大学生来讲,更不可能消失,因为家庭实施的道德教育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提供了保证。一方面,当代的青年大学生逐渐由“80后”过渡到了“90后”,“90 后”的青年大学生有的易冲动、感情用事、容易受挫折、吃不得苦、受不得累。这是时代给予他们的特质,但是特质不是特权。生于90后的青年大学生要成才,必须克服时代带来的不良影响。家庭的良好道德教育为指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力,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和支持。另一方面,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和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减轻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紧张感和压力,增强抗打击力。青年大学生由于对社会一些现象认识不充分,无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思想和行动上容易走极端。家庭和家长的适时引导和关怀,可以有效地提升青年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影响当代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良因素

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市场经济及西方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家庭在作为主体对青年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欠缺和局限。

1. 家庭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意识欠缺

一是家长认为子女进入大学就进入了“人才保险箱”,认为只要把子女送入高校,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或义务就已经完结,似乎可以一劳永逸了,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高校是青年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但是,当今的大学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已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入大学只是使子女有一

个提升素质和能力的机会,而不是为青年大学生的成才上好了万无一失的保险;二是家庭即使还存在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大多数仅仅停留在“孝”的层面,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其他方面。由于受传统道德的影响,家庭在教育子女特别是将成年或已成年的青年大学生时,更多的是要求青年大学生要逐渐对长辈尽 “孝道”,而忽略了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关于政治品德、心理品格,特别是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教育。这种家庭道德教育中的误区和缺陷往往使青年大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和情况时,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使其思想和行动走上偏激,有时不但违反道德伦理的要求,而且还会严重违反法律,甚至走上害人害己的不归之路。

2. 家长对青年大学生的功利性教育倾向明显

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具有功利性倾向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只是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和人们竞争意识增强的影响,这种功利性倾向有所加强而已。这种现象在以家庭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中也不例外。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一是重技能,轻道德。这种现象是我国教育的弊病,也是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面对我国没有多大改观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今天高校扩招造成的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外人才的大量引进,家长为了子女能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技高一筹,往往不惜花费精力和金钱支持青年大学生子女加入各种考证大军,而对其道德素质的培养完全忽视。二是重体质,忽视心理品质的培育。家长之所以会重视青年大学生子女的体质健不健康,忽视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的培育,这与传统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向来关心孩子的温饱和体质健壮胜过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表明家长在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修养到实践活动都存在着不科学性。

3. 青年大学生与家庭联系稀疏

当代青年大学生与家庭联系稀疏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例如,离家远或家长工作繁忙等,但是更多的是主观原因。一是青年大学生的独立性、叛逆心理逐渐增强,家长与青年大学生之间产生“代沟”。 青年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在精神上几乎是完全脱离了家长的束缚,犹如脱缰的野马,思想行动上无所忌惮。即使遇到挫折或心理问题也不会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如果家长和学校不及时发现、制止及进行有效地引导,这往往使初入校门的青年大学生误入歧途,荒废学业,甚至走极端;二是家庭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家庭教育对青年大学生有着权威性的影响,但是青年大学生离家求学,使家庭的道德教育处在了一种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境地,这就大大削弱了本身就已经很弱的家庭道德教育。即使家长想了解子女在大学里的状况,除了通过同子女一周一次或多周一次的电话联系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途径。在高校的大学生只有发生关乎生命的意外和犯特大错误,学校人员才会与家长联系。有数据显示,95%以上的青年大学生表示四年中学校没有与家长主动联系过,几乎100%的青年大学生表示四年中家长没有主动联系过老师或辅导员,并且绝大多数家长除了子女的联系方式外,没有其他的相关联系方式,例如,辅导员或院系的联系方式。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了家庭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的局限。

三、调控家庭道德教育中不良因素的有效途径

家庭在实施道德教育时不仅涉及家长,也涉及高校,更涉及青年大学生自身。对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局限进行可行性地、有效地调控,可以为青年大学生的成才提供有力保证和支撑。

1. 家长走出教育误区,重新为家庭德育定位

家长是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对青年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的重视体现在日常的家庭道德教育中,家长是否能走出教育误区,重新为家庭德育定位,事关青年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质量,关乎青年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是否走得久远。一要打破高校独立教育误区,重拾青年大学生德育的义务。家庭教育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的核心环节。“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家长要抛弃大学教育就是家庭“出资育人”,高校全权负责的偏颇观念,重新认清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为子女的成功成才提供有益的物质和精神给养。一要走出功利性教育误区,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培育。重视子女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为在将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增加筹码,本来是对的。但是因过于重视而忽视子女的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引导,这往往会造成致命的漏洞。因为道德是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即使将来青年大学生有一身技能,却没有过硬的道德素质修养,那么在成长的道路上犯罪犯法或承受不住挫折打击走入歧途是一种必然,甚至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家庭在重视培养子女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是一种必要。二要冲破狭隘家庭道德教育误区,完善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目前家庭对青年大学生在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狭隘,大多仅仅停留在孝道这一个层面,而关于政治、伦理以及心理品格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比较少,而且也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为了避免青年大学生在成才的关键路口犯错误,家庭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做有益引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错误的发生。

2. 高校引发联动作用,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

青年大学生德育素质的高低关乎高校教育的成败。如何有效地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而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资源,用高校来引发高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联动作用,切实发挥家庭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之与学校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发挥教育合力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创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家庭教育在子女进入高校后失去了中小学时的效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不了解学生的状况,与学校联系甚少,有也只是为了升学或找工作。为此,学校要利用网络平台,例如,建立辅导员博客、BBS论坛或QQ群和通过电话渠道主动向家长反映青年大学生的在校的学习和身心情况,同时,积极引导家长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的道德教育和指引,并积极反馈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断提高家庭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反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试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不良影响。高校一向比较重视单一的主流教育教学的各项功能和内容,缺少对家庭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影响的足够重视,这造成了家庭道德教育负面影响对高校道德教育效果的冲击。要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就要主动地把对青年大学生有影响的家庭教育内容引入高校教学内容,指导青年大学生进行识别、判断和有取舍地吸收。例如,针对大学生家庭教育影响中形成的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要时常注意把他们置身于良好的集体之中。在集体这个大学生世界、社交生活的场所中学到自立、谦让、协作、服务等优良品德,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针对一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的弱点,要努力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采取有力措施限制不良家庭文化特别是浅层、低级家庭文化的影响,吸收积极因素,排斥消极因素,保证他们的主体意识有正确的导向,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引导他们具有崇高的追求,使青年大学生在高校和家庭的共同帮助下,形成有益于个人成才的道德素质。

3. 青年大学生积极回归家庭,提升家庭德育在自身成才中的功用

青年大学生要逐渐认识到,家庭不仅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经济后盾,也是自己成长成才路上的情感支撑和精神动力的主要来源,更是成才路上不可缺少的指南针。首先,青年大学生要学会与家长沟通。在沟通中增加对家长的了解,比如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在自己成长中付出的艰辛,同时,在沟通中也让家长了解了自己。例如,自己的能力水平、心理思想等。这样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在家长对自己了解的基础上,对家长有偏颇的教育方式或教育内容,甚至是过高的期望,可以以合适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争取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对家长的了解,可以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为人处世的良好方式方法。其次,青年大学生要学会向家长寻求帮助。家庭在青年大学生身上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青年大学生的经济支持上,更多的是思想心理上的支持。家长对子女的了解和关心程度远远胜过青年大学生对这种了解和关心的重视程度。所以,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有了障碍,要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寻求帮助,真正懂得父母是自己永远的老师,家庭是自己成才路上永远不会消失的驿站。

参考文献: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4

1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1与国际学校教育接轨的需要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教育,许多教育家都普遍认为青少年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由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信息的获取相当便捷,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渠道由过去单一的学校已扩展到家庭、社会各个方面,不少教育家都有这方面的论述,各国教育发展已出现令人注目的三大趋势:一是纠正迄今学历教育制度的弊端,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改变传统教育把教育对象作为被动型受信体,激励学习者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主动型受信体;三是健全完善“学社联携”(学校、社会和家庭)组织,创建“学社融合”体系,旨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更多地培养高质量人才。

1.2与国际学校体育接轨的需要

从国际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来看,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主题为“从终身教育看青少年的作用”的101个国家和地区体育部长会议,并重点讨论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衔接,使体育向大众化、社会化、生活化和终身体育方向发展的主题,从而在各国掀起研究的高潮。如日本1998年保健体育审议会咨询报告中提出学校体育应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形成开放的体育教育网络,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为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在教育工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学校体育担负着重任。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活技能素质教育等五大方面。其中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教育使学生具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及比较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具有终身体育观和终身健康观,形成健康个性心理结构,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培养良好的人际关夙为其它素质教育打下基础。因此其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

2.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2.1.1转变学校体育教育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结合的观念

21世纪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的教育,体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更不存在走出校门就不再接受体育教育的错误观念。要改变过去学校体育教育的封闭状态,将学校体育放在一定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背景中,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互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应各司其职,营造一个大环境、一个好氛围,形成全社会重视体育教育的合力。

2.1.2改变学校体育教育只重视“竞技体育”而忽视“终身体育”的观念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体育竞技化的倾向非常突出,一味追求成绩,追求竞赛名气,只抓校代表队几个尖子学生,盲目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不顾学生的承受力,有的甚至搞所谓“超越身体极限”运动等,一切为了金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体育工作的开展和身心素质的提高,忽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体育活动不但不鼓励,不提供条件,不积极指导,反而诸多限制:课间不准打球、跑跳,放学后和节假日不得在学校进行体育活动这些都挫伤了中小学生自觉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尔、郎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人成年阶段以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在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中,不少学校体育教学还是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评价这一范围内。在教学目标上,过分强调竞技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2.1.3转变学校体育教育只重视体育教师的责任,忽视家长、社会应尽的责任的观念

学校、社会、家庭是体育教育的三个渠道。他们应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从不同侧面影响青少年。学校体育对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影响,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形成对体育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首任教师,而且是终身教师。家长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有义务和责任使孩子接受体育教育,为子女创设一定的家庭体育学习环境,保障子女获得体育教育机会和合适的体育教育。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目前还是比较淡薄的,不少家长重智轻体,把孩子关在家中,剥夺孩子从事体育活动的权利。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长应提高认识,共同承担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使其身心全面发展的责任。

推进素质教育。让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事,而应当是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校外教育机构也担负着教育青少年儿童的重任。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社区体育设施应向青少年儿童开放,社区应拥有一批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在校外对青少年儿童进行体育教育。

2.2丰富和革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要使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家庭体育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新审定各级教材的教学目标。过去的各级教材目标较多地强调技术技能学习,忽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忽视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衔接,教育目标单一、短浅。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简化竞技运动的难度,使竞技运动教材化,教材游戏化,适当引人娱乐体育、生活体育、休闲体育、保健体育的内容,完善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体系。#p#分页标题#e#

体育教学大纲应多纲制,允许各省市、各地区、各学校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逐步构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相结合的新的教材体系,以适应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发展领域。

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应”材施教,提倡健身运动处方。要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与培养体育学习方法相结合。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这就使得他们不能真正体会到学校生活的愉悦,体会到因主动性发挥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和能力的发展,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由“教”到“不教”,从“运动文化”到“个体成长”的真实、有效的转化。

2.3构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建立由家长、学校、社区三者参加的学区体育俱乐部,由学区定期组织活动,邀请家长、社区居民、学生参加,学校体育设施有组织地向居民开放。从学校“走出去”—把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到家庭和社区的成员,再“请进来”—把他们吸引到学校并参与体育活动。学校可以改革活动课模式,邀请家长参与、了解学校体育活动课的情况,以便回家后对子女进行体育教育。

学区体育俱乐部可举办家长体育学校、家庭体育辅导班,向学生家长传授体育教育的知识、方法、技术技能。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31-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但由于大多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误解,致使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落到了学校和教师身上。家庭教育的忽视和缺失,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幼年时期开始教育还并不那么困难,但以后矫正缺点的再教育就困难很多。因此,家庭教育把好第一关,打好教育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父母是幼儿的亲人,他们是幼儿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同时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所以,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幼儿心灵上起着决定作用。过去有些教育家把幼儿比作一张白纸,可以任凭你在上面画什么画。这种比喻虽然不很确切,因为幼儿的发展要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比喻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因为,遗传素质只是发展的前提,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更是起主导作用的。它可以改变一定的环境,或者利用一定的环境,使它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所以,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可以根据幼儿的先天素质和环境设计最美好的图画。幼儿从出生到他能够不依赖家庭而独立生活以前,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家庭教育,越是年龄小的时候接受家庭教育越多。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环节,在幼儿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

首先,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品,即文化素养。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对子女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有人对多个家长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恶劣、受过刑事处分的家庭做过调查,其中有90%家庭的子女违法犯罪或有劣迹。由此可见,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家长的文化素养并不等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家长的文化素养是指家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人类精神财富的多少和所表现出的理论知识水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文化素质高,孩子的发展就会比较好。所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二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关心孩子的家长。这种家庭下的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冷漠、厌世,变得消极、沉沦。还有些家长是太过溺爱孩子,对孩子,父母有说也说不完的牵挂和割舍不下的爱,真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结果是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小怕事,时常表现出心理学上所说的“退缩行为”。有的甚至还可能有任性、娇气、爱发脾气、唯我独尊等不良的人格品质,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特别重的毛病。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了。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

最后,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子来说,单亲家庭,它属于残破型家庭,父母缺少一方,在这种家庭中的子女容易出现孤僻、胆怯、冷漠得心理,或出现冒险、野蛮的心理。而现代社会讨论最多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独生子女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存在着许多争论。有些人认为独生子女是“特殊儿童”或“问题儿童”,认为他们缺乏独立奋斗的能力、依赖心十足、缺乏社交能力、早熟、孤僻、娇气、任性等。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心理学家通过对40万名中学生的调查、对比,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聪明、更富于创新、对事业更敏感。可见,上述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独生”上,这是不科学的。颜之推也说过:“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仍然很迷惘。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兼顾。在体育方面,要注意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和体育锻炼,防止营养过剩,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不利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在品德教育方面,要根据社会对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和儿童青少年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做到适时适势;在智育方面,主要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阔孩子的知识眼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辅助以及制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做到适时而教,遁序渐进;在美育方面,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创造美的意识;在劳动教育方面,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等。总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6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师 家庭 社会

20世纪后期,我国掀起了素质教育的热潮,引起了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关注。其实,早在20世纪初,中华大地就发生过令世人瞩目的教育大变革,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就是推动这一变革的功绩卓著之人。

一、以优良的师资队伍保障素质教育

当年,张謇先生就已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关键在教育。而教育的质量,关键又在教师,高质量的师资是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业务,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要有高尚的师德。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国的强盛才有希望。这一思想精髓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无疑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当今,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素质。因为搞应试教育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反倒是轻车熟路,可以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搞题海战术,而搞素质教育不行,必须面对全体,必须研究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情况,必须研究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并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时间,才能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观,要树立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的观念。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无论其知识多么渊博,身体多么健壮,事情多么会办,如果他们不会做人,那就没有什么意义,甚至适得其反。这就不仅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树立教会学做人的观念,还要做大量具体的工作,才能达到其效果。同时教师要自觉增强教育科研的意识,因为教师不只是承担教书工作,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新观念。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关键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正如张謇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必须以优良的师资保障素质教育。

二、以成功的家庭教育推动素质教育

纵观张謇的家庭教育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体能训练和性格培养,保证孩子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

2.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既生为人,当尽其职”、“与其得贪诈虚伪的成功,不如光明磊落的失败”,张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孩子实施“当尽人职”的人格教育,实施“留一二有用事业”的务实教育。

3.重视良好家风的建设。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对每个家庭成员施以良好的、有效的教育外,还必须重视良好的家风的建设。这方面,张謇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继承了张氏家族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了张氏家族特有的“张氏家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和竞争意识的增强,对知识、技术和能力的需要,愈来愈加迫切,现代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智力的发展,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放松了对其思想品德的要求。市场经济重视个人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也诱发了一些人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受其影响,一些青少年没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没有应有的法制观念,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很差,缺乏做人与处事的基本常识。这些都或多或少同他们在家庭所受的教育有关。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一些家庭对子女的娇生惯养、偏爱溺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掩其不善”、“爱忘其丑”,不但“恣其所求”,而且“恣其所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素质培养。人们常说,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从素质教育来说,家庭教育确实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家庭是一个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单位,在家庭中,有着特别的亲情之爱,有着父母和子女之间由血肉所凝结的淳朴的感情,在这种关系中,相互之间的感染、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有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从张謇的家庭教育观中应该得到众多启示,在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认真抓好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最基础部分。

三、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素质教育

张謇十分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主张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大课堂,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工农兵商都是学生的老师。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他根据教育的特点设立附属设施,他把图书馆作为吸收新的信息、探讨各种问题,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窗口。他创办的南通博物苑附属于学校又不封闭在学校大门以内,而是另辟天地,对社会开放。此外,他还重视学校实习实验基地的建设。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张謇的教育社会化以及他重视社会实践和学以致用的思想。

实施素质教育是政府行为,也是学校行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要推倒无形的墙,把学校融入社会中去,切不可把学校游离于社会之外。因为,远离了与社会的交流,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利因素。一方面,社会与学校在教育期望值的认识上不尽一致,学校所作的一切并不能全部为社会所理解;另一方面,学校远离了社会,对社会的人才需要只能凭借自己的思维惯势加以界定,忽视对现实需求的参照,因而在思想上缺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准备。

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社会的参与,学校就不可能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本身就给学校自身造成了不可跨越的障碍。社会要求学校为文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就要求学校主动地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没有社会参与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学校不能沟通与社会的联系也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应主动地弥合与社会的隔离,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使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特别是在加强素质教育上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也顺应了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金城.张謇研究论稿.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