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例6篇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一体、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产城互动、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园林景观设计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兼顾为原则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功能完善、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

在以往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致使城市文化不清晰、规划理念不切实际、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园林景观设计与绿化配置水平较低,人居环境适宜度不高。

随着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在当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国家适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部署,并在积极制定《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河南省政府制定的《关于深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2016]62号)明确提出:有序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等28条实施意见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16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新型城镇化仍是重点工作,并积极投身制定本地区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城镇园林绿化则作为城镇化建设重要环节来抓。

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设计在推进城镇化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赢得了较好的机遇。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随着风景园林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呈日新月异之势,但两者的有效且完美结合方面则暴露出一些问题:

2.1 注城市形象,忽视了尊重自然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节能环保。事实上是城市建设让城市的自然湖泊、河流、山林沦为建设用地,而在城市内部却为打造景观进行大量的开湖堆山、构筑“假山、假水”的人为景观,违背了新型城镇化风景园林建设的原则。

2.2 抓绿化指标,忽视了绿化品质

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在于绿地率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因此,在城市的绿化建设方面则出现单一追求绿地面积,而对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不纳入绿地面积指标计算的绿化建设力度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为节省绿化资金,多数只进行低层次的草坪绿化,没有呈现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

2.3 求绿化形式,忽视了生态效应

风景园林建设不但有自然生态效应,更要有社会生态效应。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城市的园林建设只追求绿化的形式,搞“森林式”、“花园式”密植。一方面植物没有相应的生存空间,成活率降低而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挤占了本应有的公共活动空间,使得空间缺乏质性、多样性,降低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内涵。

3 解决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举措

3.1 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规划

在制定园林绿化规划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城镇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地区的生产、区位、生态实际,兼顾人本原则,以服务居民为目标,完善居住区与产业集聚区间防护绿地林地建设。

3.2 结合现有生态环境,拓宽园林绿化范围

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已经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人民群众的需求,滞后现象严重。因而,在推进城镇园林绿化工作中,要根据已有的市政设施布局,结合现有的生态环境,以及具体的环境条件进行园林绿化设计,对于园林景观的需求只能通过规划、新建距离居住区适中的公共服务园林景观。

3.3 合理布局,打造特色园林绿化空间

当前城镇居民对于区内园林景观、绿化景观的需求增长快速,不合理的绿化布局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因而,在城镇园林绿化设计中要合理布局、远近结合,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努力结合地区实际。在条件许可的城镇,可充分结合城镇文化特质,打造特色的园林绿化空间。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2

【关键词】杭州石龙山;矿山公园;景观设计

对于矿山主题公园而言,矿山文化是体现整个公园的精髓所在。由精髓所散发开来的各景观设计元素则直接关系到整个矿山公园的景观特色。在进行矿区景观设计及改造时,同时注重对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恢复,以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因此,在对石龙山矿区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对已破坏的边坡进行生态恢复,也要利用其现有的裸岩区域营造出新的景观环境,并注重环境与土地使用性质的和谐发展。

1 工程概况

杭州石龙山矿山主题公园工程位于杭州市西部仁桥村和冯家村之间,该工程废弃采石场主要包括仁桥、桃园、姚家坞等石矿,开矿采掘形成的边坡最大高差约120m,坡线总长约2500m,边坡坡角经设计后均为50°,总设计面积达到22设计面积m2。

2 杭州石龙山矿山公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

资源环境的开发及利用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该工程项目开发建设与游览线路的设计、基础设计以及服务设施配套等都需要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以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需求。

2.2 生态保护

矿山公园的布局必须是基于生态保护的原则,同时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及人类需求的相协调及统一,以处理好旅游分区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从而达到促进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3可持续发展

在矿山公园设计中,必须要充分认识与考虑风景区未来的发展空间,从而满足生态、经济及社会的共同发展,以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杭州石龙山矿山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3.1工业元素重塑创新

由于当地的石矿开采活动留下许多的痕迹,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工业元素,以体现出主题公园景观的特色。保留完好的运输载体,如铁轨、机械设备、地形原貌等,以完整展现出往日石矿开采活动的流程,并将这些工业元素作为景观建设的基础设施,通过重塑创新,以形成主题公园的景观小品。

3.2基于工业遗址进行设计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必须要基于工业遗址进行设计空间拓展,将石矿开采的遗址作为背景或视线焦点,也可以对石矿遗址进行改造,从而形成高可塑性的内部空间。而这种独特的场地体验感使基地变得更加主动,有利于走出矿区荒废、被破坏的困境。本公园的景观设计主题以矿山的轮廓作为背景,并以此为基进行空间拓展。在矿山公园景观中,必须要充分利用山体的作用,以起到营造景观、分隔空间、控制视线的作用。山体主要以石龙山的轮廓作为背景,根据景观内容和公园的总面积进行山体形状、大小、坡度及组合的全面考虑,可在山体内安置一些游乐设备,也可以根据山体设计相关的活动。在进行山体设计时,避免要确保面积较大的一面处于阳面,以方便公园主题景观的设置及数目的栽植。

4 杭州石龙山矿山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4.1发展空间区的设计

以石龙山的精神化身――“石龙”作为该区域的景观元素。充分利用山体岩石面和复绿植物的明暗结合,以自然的形态显现出龙形图案,使“长龙”时隐时现分布在石龙山山体,布于山间的两大平台结合特色种植坑形成了巨龙的前后双爪。在龙身区域以云纹图形衬托景观,以形成石龙腾云之势。对于马道的设计,改变原有的等分设计,以8m与15m的间距进行交错建造,并将部分马道改造可通行的游步道。

4.2历史印记区的设计

在历史印记区中,将现有的地形、生物进行景观重组,以形成全新意义上的矿山印象遗迹。共分为“岩层印象区”、“采石文化区”、“树阵休憩区”三大区域。1)岩层印象区,该区距地15~40m,是岩层变化最丰富的区域。在该区域上,可开挖出岩层观赏盆地,并连通游步道,方便在游客在岩层间观赏;2)采石文化区。该区域处于距地40m的平台,并在山坡下建设模拟石矿开采的场景,同时还原以前的开采工具、器械,并采用山上的矿石进行旧石场的改造,使游客不仅能感受到当时石矿开采的情景,也能从中了解石矿开采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4.3人居环境区的设计

在人居生活中会有圆形、方形的建筑物,且处处与七彩颜色密切相关。所以,在此区域的景观设计中,应景观设计中多加入多彩的几何元素,以起到亲近、表现生活的目的。在该区域内,石龙岩画中的龙身与龙尾应与多彩几何彼此呼应,从而营造出自然轻松的艺术风格。公园中的核心景点“览圣台”,位于该区中部,利用山体向外突出的空间,在距地约85m的第七级马道上。通过将山体推进,使50多米长的马道形成长达250m2的观景平台,同时在该平台上进行休憩树池的建造。对于公园色鱼鳞坑的设计,应以龙爪为设计元素进行创作,通过采用种植彩叶地被植物的鱼鳞坑,以云带式的形式与览圣台形成石龙的前爪,从而体现出主题公园景观的特色,从而打造出富有人居式的矿山景观。

4.4紫气东来亭与拂风赏月廊设计

在山底进行矿山文化情景雕塑群组的建设,将山体开凿进3~4m,以形成自然的情景展厅,并在壁上进行情景雕塑的背景设计,同时将群雕置于天然展厅内,将其作为整条游线西部起始点,以便作为上山的指引。同时在起点处离地15m第一级的马道处进行紫气东来亭的建造,在原有山体地型再加以适当抬高,风格与周边环境协调,以方便游客在亭中休闲及观赏群雕景观。东侧山角与西侧入口一样,都是山体开凿进3~4m,以形成自然的情景展厅,并设计情景雕塑背景及置于天然展厅内。在起始点通往栈道的地方清理场地,建造拂风赏月廊、花架和棋盘桌,以便于游客的休憩、娱乐。

4.5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在进行矿山主题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也就是尽量选择当地、易生长的植物进行栽植,并重视生物的多样性,以保证植物群落组成的合理性。景观设计不但要注重对已破坏的边坡进行生态恢复,也要利用其现有的裸岩区域营造出新的景观环境。对于植物景观的设计,必须要符合矿山主题、景观氛围、空间布局等方面,充分利用植物的形、色、声、香,以尽可能满足人们视觉、感观等方面的需求。对于主题公园植物景观的设计,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应选择与公园主题、当地气候条件所能符合的植物,不仅要表现出矿山地域的特色,还要表现出经济生态。另外还需进行植物配置,对于植物的栽植必须要遵循自然式、空间式的配置原则,并结合矿山特点进行设置,体现出不同角度下、季节下的景观特色,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杭州石龙现有的地形、地貌及特点进行杭州石龙山矿山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保护”、特色鲜明等设计原则,并采用工业元素及工业遗址等表现手法进行设计,充分体现出杭州石龙山矿山主题公园的特色、主题,从而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梦龙. 广西雷公岭国家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刘洋. 地域文化在森林公园广场的景观设计表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3]肖静蕾. 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3

关键词:声景 声景学 园林景观设计

前言

随着园林应用范围的扩大、层次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园林环境中各种景观要素的作用。但是迄今为止,在园林景观研究和设计中,对声音环境的研究非常有限,而即使有所考虑,也是从噪声控制的角度来进行,即把作为公害的噪声的预防和去除作为主要任务。在对声景的研究中,人是感受的主体,以往的设计大都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着手,较少有从人的主观感受方面去研究设计的目的与意义,而且不应只停留在预防和消除不理想的噪声要素的层面,而应有一种更为丰富的手段和积极的姿态主动地去设计和创造理想的声环境。而在景观研究和设计领域中,我们不应当仅仅从客观的物质角度去研究,而应当联系人文的、社会的因素来做通盘地考虑。

1 声景观的涵义及理念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噪声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又一大污染。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作曲家R,Murray Schafer首次提出了“声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听觉”行为进行再认识“soundscape”是“sound”(声音)和词根“,scape”(景观)的复合词,是相对于“视觉的景观”(1andscape)而言的听觉的景观(“soundscape”)。其意义为“用双耳捕捉的景观”,“听觉的风景”。“声景观”理念的基本特征体现在:

1.1 从部分(个别)到全体。传统意义上的声音,就是指“听到的某个或某些声音”,它们之间是互相独立、不产生联系的,常常是把个别的声音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对单个的声音进行认知和把握。而声景观的理念,是把这些个别声音的组合作为―个整体的声环境来进行捕捉。更进一步,声环境也不是孤立的声环境,而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也就是把声环境作为总体环境中的声环境来加以把握。同样的声音,如果所处的环境不同,不仅使声的传播、吸收、反射、透过等物理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听觉效果,而且由于环境氛围的不同,人的感受也会有很大差别。同样的声音,身处闹市与居于海滨、游于幽谷和九天飞瀑之下,其效果和印象迥然不同。

1.2 从单纯的物理现象到景观审美。历来对声音现象的研究,主要是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声音的物理特性,例如声压级、频谱分析、混响等等。而从声景观的角度看,声音不仅具有自身的物理特性,还附加了社会性、历史性、人文性的意义,并且根据人的个体差异,附加有不同的价值和文化含义。从人文学科的期度看,声音不仅仅是单纯的可以用声学测定和频谱分析来导出的物理量,而且是带有人的感彩的、文化的、社会的存在。同样的一个声音,根据受众的不同,其被理解的意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根据实验。人们对于环境中的众多声音要素,其接受是有选择性的。此外,作为该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声景观不仅包含了实体的声音,还包括了非实在的声音,如记忆中的声音、联想的声音等等,这些方面涉及到心理学的内容,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上述内容在声环境的传统的研究手法中是未能见到的。

2 园林声景观设计的要素

“声景观”思想的提出和发展,不仅给声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将为景观设计带来新的理念和切入点。在园林景观的综合设计中,加强对声音要素的关心和重视,把声音作为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进行积极主动的设计,利用动态的、生动的声景观设计,为其带来新的设计途径和考虑方法。在此,我们把声景观的理念引入到景观设计中,对声景观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与探讨。然后以景观研究和设计中的典型对象――城市园林景观为例,分析声景观设计的要素和方法。

一个好的声景首先是人、声环境、社会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要在不损害人、声环境、社会的基础上使其能沿着良性循环的线路发展;其次,声音的内容要丰富并且富有意义,任何一种事物都会产生具体的声音,人要通过感知声音的特性,从声音中把握事物的特征,即让声音成为事物表征自身特点的标志之一,通过这些标志特征,人们可以多方面地认识到主体的某些特征,进而认识主体;再次。声音应能让作为主体的人感到事物的存在,进而进行审美活动。不同的环境对声音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根据人们所处的环境、人的心理状态、生理因素、期望值的差异以及自然、文化、社会、地域等因素的不同来进行声音设计,让其所营造的声景满足特定的需求。

最早关于声景观评价的方法是由R.Murray Schafe出的。这个方法是被赋予了新含义的音乐学的一些术语在声景观中的应用。R.Murrayschafer区域声景观的声音分成了三个方面来研究:区域声景观的背景声定义为主音,主音是区域的基本音调;前景声音(即音乐学上的想获得吸引力的声音)被认为是信号音;在排除了主音和信号音基础上,能显著地被社区居民和来访者注意到的声音,被称为是该区域的标志音。这个划分,有助于表述一个特定区域的声音(它的主音、信号音、标志音),并在―定程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声景观进行区别。

根据声景学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园林景观中的声要素从功能上分成三类:①背景声:环境中存在的自然声、活动声等背景的声音。背景音清楚地表明了该地区的声音特征:通过对背景音的发掘和把握。在进行声景设计的时候以此为主调,突出本地区的特点。⑦信号音:广播、报时、危险信号等传达信息的声音,信号音的本质是进行提醒,如果在声景设计中考虑不当,极易引发游人的反感情绪,成为新的噪声。③标志音:运用声音素材,达到在特定空间形成演出效果的声音,一般以音乐和效果音为主,但是作为标志音,如何与公园声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进行调和,以及与公园其他环境要素的协调也非常重要。声景设计不是孤立地在园林空间中播放音乐,而是把音乐作为与公园环境共生的一部分而进行设计,进行总体上的考量。当然。与环境共生的设计理念并不只局限于标志音。

对于声景观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与视觉景观的协调,并且应和园林中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要素相互联系。在设计中,首先应该对每类声音进行最优化设计,然后对各种类型声音所组成的整体的声景观与其他环境要素进行协调性调整。通过这个过程,创造出最佳的声景观以及整体性的园林景观。

以往的声音设计。一般都是以人工声为主。而声景观的设计理念,首先扩大了设计要素的范围,不仅包括人工的声音,而且还包含自然声。在设计手法上存在正向、负向、零向三种方法:正设计是指在原有的声景观中添加新的声要素;负设计是对声景观中与环境不协调的、不必要的、不被希望听到的声音要素的去除;而零设计则是对于声景观按原状保护和保存,对该声景观不做任何更改和变动。

3 园林环境中的声音景观设计

园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的时代对园林的功能与审美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之上。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园林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园林中的声景观应当与园林中的视觉景观相互配合,方能产生最佳的效果,起到审美感知的联合与审美意象的发生。人对于环境中的声音根据个人的背景、经验,存在自己的理解与含义。在环境中存在的声音进入听觉器官后,能够引发人对声音的意象,进而对声音进行自己的价值判断。

本研究以玄武湖局围的公园为例,进行园林景观的声景现象研究,探讨了声景观的设计方法,具体分为调查阶段、设计分析阶段与声景观的协调管理三个部分。

3.1 对园林景观环境声景的调查。(1)实地调查。在2006~11月对玄武湖周围的园林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地理位置、声音环境的构成及空间分布等(表1)。

(2)问卷调查。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作了相应内容的调查问卷,为了了解人们对于园林环境中对声景观的评价,以及对于园林中声音元素的敏感度。具体的问卷分两次进行,采取当面填写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1份,回收率为82%。请游客对问卷中所列举的声音的好感(厌恶)度、与周围景观协调度进行评价及对这些声音的主观印象(表2)。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对公园各声要素的评价中。能让人们充分感受到自然气息的自然声(如树叶的沙沙作响、鸟叫虫鸣、风声、喷水声、流水声等)好感度与协调度的评价都很高,这与人们到园林中进行活动的目的非常―致。园林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是进行自然对话、休息娱乐、转换心情的场所,因此,能充分实现这些目的的声要素获得较高评价是理所当然的。与此相对应,让人们又重新回到城市生活和氛围的声音,如信息播放、车流声等获得较低评价也是很容易理解的。此外,通过调查我们还可以发现,好感度和协调度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好感度的评价得分顺序和协调度的得分顺序基本相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声景观好感度的评价与该声音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有很密切的关系。由此也可以充分证明声景观的特征:声景观是园林景观整体中的―个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3.2 园林景观声景环境的设计。根据声景理论对声音环境的理解,结合园林中应有的景观元素,声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当考虑:①自然声的保护和发展利用;②噪声的预防和控制;③提高声景观的质量。依照园林空间规模的大小,声景的设计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空间规模越小,声景观的个别性和多样性的要素就越强;而空间规模越大,声景观的公共性和统一性的要素就越强。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4

关键词:标志性景观;城市文脉

“我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我们不但抛弃了祖先们用生命换来的、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遗产――即大地上那充满诗意的文化景观,也没有吸取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教训,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土地的关系。大地的自然系统,这个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或不彻底的摧残”。――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在《北京》中的描绘。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千城一面”已经成为城市设计的背景和现状,不同城市、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城市,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不断扩张之中,城市特色越来越趋于相同,城市文脉的传承也被人为地割裂。如何在现代城市之中去寻找变化,追忆那已久久不见的乡愁;如何在现代城市之中,延续城市文脉的传承,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标志性景观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很好地作为城市文脉传承的载体。

2 标志性景观

2.1 标志性景观概念

标志性景观一般是指某一区域,某一场所中位置显要、形象突出、公共性强的人工建筑物,或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它能体现所处场所的特色,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具有辐射和控制作用,融合相应的人文价值。经时间的沉淀,成为人们辨别方位的参照物和对某一地区记忆的象征。

2.2 标志性景观分类

从标志性景观的主要功能来看,标志性景观分为标志性城市景观和标志性旅游景观,不过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标志性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卖点,只不过其主要功能是代表城市的灵魂;标志性旅游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但它的主要功能是代表城市旅游吸引力的核心景观。从景观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标志性自然景观、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和新建的人造标志性景观。

3 城市文脉的组成要素

(1)自然要素。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地貌、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植被。昆明的四季如春,重庆的崇山峻岭,桂林的喀斯特地貌等,城市的地域性决定了其自然景观的不同。(2)人工要素。人工景观在城市之中的表现有很多,例如,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形态、建筑等历史遗迹和构筑物。(3)人文要素。主要是各个地域人群长期形成的民俗民风、行为特征等,这是城市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体现。

4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分析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占地11hm2,在公园开放之初,就因历史而深沉,因文化而生动,成为了中山市的标志性景观,成为中山市的旅游景点之一。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创业的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面对未来美丽的城市,这里的来龙去脉,属于劳动与创造者的人文灵光。

公园设计者对场地上所有能够遗留下来的东西进行了最大限度地保留。从自然条件来看,场地保留原有的水体、树木以及发育良好的植物;从人文历史条件上来看,场地保留了许多不同时代的船坞、铁轨、变压器、厂房等,充分反映了这个时期、这个地点的生活和工作特点;在历史文脉方面,歧江公园保留了大量的生产机械,同时对生产机械进行抽象提炼与保留,让整个公园在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更具有视觉艺术体验。整个公园正如设计者所说的:“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错愕的美;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的文化”。公园在标志性景观与城市文脉的传承之中,获得了完美的统一。

5 标志性景观对城市文脉传承的意义

标志性景观和城市文脉的关系好比是人的内在和外在关系一样,内在是通过外在而体现出来,景观之中对于城市文脉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利用传统的工艺、材料,或者是图案等元素表现出来,而发扬则是通过对以往工艺的改良,或者是图案的打破、提取、加工等。正如中山岐江公园,在原有地块城市文脉的基础上,保留、提取原有要素,通过公园的外在形式,骨子里体现出来的是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历程致敬。

通过标志性景观在地理区域内的带动作用,其对城市人流的吸引力更大,因此,对城市文脉的传承更具有带头作用。如何让人们在景观中去感悟城市的历史,在景观中去倾听城市历史文脉的诉说,是每一个景观设计者在设计作品中需要去表达的。

参考文献

1 [美]格兰特.W.里特著,郑淮兵译.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5

1.1景观设计师的不同文化背景

1.1.1不同的生活经历每个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导致他们设计观念和思想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其作品表现形式的差异以及作品风格的不同[9]。俞孔坚倡导生态人文理念的田园风格在景观界引起了系列轰动,其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享受自然。他今天的设计思路和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受到了童年记忆的深刻影响[10]。

1.1.2不同的种族背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的设计思维。任何国家的人都遵循他们喜欢和习惯的方式去理解场地,并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去改造它[11]。文化的不同导致了大家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理解不同。西方文化崇尚修割后整洁的图案景观;日本推崇清幽素雅的禅宗思想;中国追求怀古情深、写景入画的山水景观。这些不同为本土设计师在景观构建中塑造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创作理念以及工作方法。

1.2景观感知者的不同社会背景

景观构建必须充分考虑满足景观感知者的景观偏好,而感知者对景观的偏好源于对景观美学质量的衡量,衡量的结果又取决于人类对景观的感知和认知。感知是对景观的直接理解,认知是组织、存储和回忆信息的方式,而感知和认知都深受文化的影响。Kaplan夫妇的信息处理模式理论、Appleton的瞭望与庇护理论以及Baker的生态心理学等研究综合表明:人类对景观对象的感知受到景观本身特征(包括形状、色彩、体量等视觉元素)与感知者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原风景、文化民俗等)的共同影响[12]。王之倩[13]等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人们幼年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显著影响了人们对景观的感知、态度以及行为,多数被调查者都偏爱类似自己原风景的景观。同时,文化民俗会直接影响人们所关注和感兴趣的景观类型,并引导人们创造出适应当地民俗与环境的地域景观,因为人们习惯在当地传统习俗的范围内进行设计和管理景观。例如苏式建筑粉墙黛瓦的风格与其地理条件、自然气候、人文环境、审美情趣等综合因素有关。因此不同个体的景观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事景观工作者和其他工作者不同;小孩与成人不同;居住于不同地方的人也不同。

1.3场地的多元文化

城市景观是对社会文化有形的公开描述,景观的外观形式传达城市的文化内涵。因此,景观的构建受到各种社会文化的相互制约。比如说,满足社会财富价值的城市景观要抵抗对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制;满足生态价值的景观要考虑社会的安全价值。因此,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路线等文化因素共同决定了其景观构建的形式。

1.3.1环境、生态与资源层面构建景观的目的是改善生活环境,为人类提供诗意的栖居。环境生态绿化是现代环境意识运动发展过程中注入带状绿地景观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从人类的生理感知要求出发,利用动物、植物、阳光、气候、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材料,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环境[14]。景观的构建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受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因素的限制,例如环县恶劣的地理环境、短缺的水资源等决定了风情线景观的构建方向。因此,带状绿地景观设计首先要对场地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规划与保护,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气候、光照、动植物等,寻找满足生态功能的景观实践策略。

1.3.2人类行为及其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人类行为及其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主要包括设计场所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风土民情等与人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明。城市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差异随着漫长岁月的洗礼而逐步发展,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承载了区域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促使城市个性化的形成。文化构筑景观,景观传达文化,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城市大众的生活质量,更是城市文化的外在形象表征,反映城市精神风貌。因此在景观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绿地空间与城市历史文化背景的融合,从人类的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构造文化与功能统一的绿地景观。

1.3.3城市经济文化层面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选择主题不仅仅是城市景观建设问题,更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反之,城市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景观类型。例如工业化城市在绿地景观构建过程中将重心置于生态修复,建立以绿色植被为主体的生态体系;以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手段的城市则更加注重地域景观的构建,结合城市的自然资源,挖掘地域文化,通过绿地景观展现城市文化特色。西安是中外闻名的古都,周文秦武,汉风唐韵,是人们梦魂萦绕的历史河流。随着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被不断挖掘后,西安的旅游产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事业接待型发展成为西安市真正的经济支柱和先导产业。这座城市开始逐渐深思它封尘的历史积淀,将景观的构建依附于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古城[15]。大唐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雁塔北广场、雁塔西苑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依附隋唐时期重要的历史遗迹,巧妙结合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再现了中国的大唐风韵,令人恍如梦回盛世。这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错的景观形式不仅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资源与文化价值,满足“发展旅游业,增长经济收入”的经济价值,更是响应了游客寻求特色景观的心理需求。

2基于文化视角的带状绿地景观设计实践创新

景观生态学中研究文化的基本前提是文化构筑景观,而景观传达文化[8]。文化与景观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景观是文化对有形物质空间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景观是人类感知和认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将意识形态的文化习俗具体化,具象地传达给人类[16]。文化是景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景观形式是无意义可言的。近年来,中国景观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案例:如苏州历史博物馆、岐江公园、沈阳建筑学院的稻田景观、苏州环古城西段风貌等,而这些作品的共同点都在于深刻挖掘了中国本土文化精髓,将理念与形式巧妙结合,观念新颖。因此,文化在作品中的运用是突破带状绿地景观设计传统实践、实现创新的关键。

2.1优先考虑自然资源文化,实现景观生态功能

对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场所,因首先调查分析土地利用、地形、水体、气候、光照、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状况,针对评价结果建立崇尚自然环保、促进资源持续利用、改善小气候的生态体系,保障带状绿地景观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2.2尊重大众行为心理,实现行为精神景观设计实践

带状绿地景观设计不仅要强调景观环境形象与环境生态绿化,最重要的是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当今社会人口增长、社会多元文化交流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设计的现代内容,其要求从景观感知者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依据感知者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以及精神生活的规律,通过心理、文化的引导,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思绪万千、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实现行为精神景观设计的实践。

2.3加强带状绿地整体性结构,提升场所文化的外在表征

整合场所文化,保留对景观设计有积极作用的部分。在充分理解场所文化的基础上,以地域文化为基础,梳理城市文化脉络,对带状绿地空间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解构重组,合理的构架绿地景观结构,将各种文化融于绿地空间结构中,形成场所文化的外在形象表征。

2.4将文化分解组合到设计中

文化因过分抽象笼统而无法使用,因此必须对其分解,并对其中的要素(如历史、经济、民俗等)进行具体分析,提炼出具体的物化形态,转化为景观的外在表象形式,在绿地中形成一定的文化序列,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实现城市文化继承与发展。

3实例分析———以环县环江旅游风情线为例

3.1环县的文化背景分析

3.1.1自然资源文化环县地属陇东黄土高塬丘陵沟壑区,北部与毛乌素沙漠衔接,境内梁岭交错,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多样。日照充足,降水稀少,年降水量350~500mm,并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蒸发量大,无霜期短。全县有沙漠化土地5400km2,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场严重退化。

3.1.2水文化环县内有环江、马莲河、蒲河、清水河4大水系,除蒲河为淡水外,其余为苦咸水。其中环江属于马莲河四川水系,其南北贯穿城市,构成环县城市生态轴线,形成城市内的绿色生态廊道,联系城北、城中、城南3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组团,形成环县中心城区最鲜明的景观特质。

3.1.3经济文化环县作为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全县经济格局中占首要地位,其主要收入源于草畜产业、农产品等传统产业。近年来围绕庆阳建设部级区域能源中心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分别开设了东老爷山、山城堡战役遗址、灵舞台公园、河连湾陕甘宁省政府旧址等旅游景点,意图借旅游业发展经济。

3.1.4地域文化环县是成长于黄土地上的城市,是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沙漠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的汇聚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农民诗歌、民间道情、民间艺术等极具农耕风貌的民俗文化传承于农民生活之中,风情独特,古朴而典雅。环县皮影历史悠久,于2002年6月被中国民俗学会正式评为“皮影之乡”。环县皮影戏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它把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艺术风采弘扬于给世界,堪称为断崖上舞蹈的文化精灵。

3.2基于环县社会多元文化的环江旅游风情线构建策略

3.2.1规划目标上融合环县社会多元文化,实现带状绿地景观功能基于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的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的构建必须尊重场地文化,同时考虑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1)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构建景观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人类创造诗意的栖居,所以景观的社会性是第一位[9]。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生态环境脆弱,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具短缺。据环县林业部门统计,环县荒漠化面积达5409.5km2,沙线由北向南平均每年推进0.54km,年均沙化面积扩大68.5km2。作为城市生态轴的环江,其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江两岸风情线的构建,必须充分利用环江的水资源,结合规范的植物配植,改善小气候,为环县人民提供一处山青水绿、具有良好自然风貌的城市公共空间。2)弘扬地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风景园林中的文化不仅再现地域文化,更能维护与延续场地的现有文化[7]。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环县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弘扬环县地域文化,实现部级园林城市建设,急需打造文化内涵丰富、景色宜人的城市景观。环江两岸风情线的规划建设是实施“四大战略”(绿色农业稳县、现代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兴县、生态文明立县)的文化宣传阵地,是发展环县旅游产业,展示环县皮影文化和农耕文化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的惠民工程。

3.2.2从环县社会文化中提炼城市特色,构筑绿地景观结构将文化根植于景观结构中,以“皮影文化与农耕文化”为文化依据,以环江为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景观节点,形成“一水两带八园十六景”的布局结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风情线(图2~图4)。环江以东规划为皮影故里景观带,以皮影文化为背景,以皮影发展路程为主线,设计根园、脉园、情园、缘园,从皮影的历史渊源出发将皮影的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传奇、演绎结合起来,弘扬并发展“环县皮影之乡”的皮影文化。环江以西规划为七彩环江景观带,通过红园、文园、绿园、黑园来展示环县浓厚的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沙漠文化、宗教文化与红色文化,体现环县蓬勃发展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民俗文化。

3.2.3将环县社会文化分解,重新组合至绿地景观具体设计中在对八园十六景的详细设计过程中,注入雕塑、浮雕、景墙、景观建筑、铺砖、坐凳、园灯、标识等景观表现形式来传达环县的地域文化。将文化因素烙印在景观元素之中,讲述环县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传奇,将意识态的文化具象的展示给人们。皮影历史的轨迹划过狭长的绿洲,轻轻描绘流畅的一笔,成为地块内深刻的纪念之路———皮影故里景观带。根园入口广场耸立着“开山鼻祖”解长春的雕塑,周边站立了无数造型简单的皮影石雕,皮影的历史便从这里打开。沿路的铺装倒映着皮影形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贯穿于根园、脉园、情园与缘园。设计师将皮影文化转变成一系列造园要素,以园林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亭台楼阁,雕栏玉柱,处处凝聚着皮影的点滴(图5)。从月牙纹、锯齿纹到现代图案,从花草虫鱼到飞禽走兽,随着景观路线的推移逐步进入皮影历史的高潮。另外更有浮雕墙、展览馆、表演馆向人们诉说皮影的传奇与未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皮影的渴望,破除未来陇东道情皮影戏被电影、电视所冲击的堪忧。文化塑造了景观的气韵,给空间以灵性,七彩环江景观带勾起人们无限的追思回忆:抗战年代的红军气魄、奋斗路上的革命英豪、五谷丰收的喜悦、经济蓬勃的朝气……红园中一颗颗矗立的火炬树,恍若千百面不倒的红旗,萦绕着红军二万里长征的革命精神。设计师从自然农田斑块中提炼出方格状的肌理,并运用这一肌理进行绿园的空间布置(图6)。在方格状的农田肌理中设计了农地、树阵、水池以及广场,分别象征了自然农田、果园、池塘和晒坝,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生机盎然的农田景观,向人们展现环县富庶的农耕文化。黑园是环县进入工业文明的象征,通过不锈钢及钢结构在园林小品中的广泛应用,体现环县的“钢城新姿”,展示环县欣欣向荣、展翅腾飞的现代经济与文化。

4结论

公园景观设计背景范文6

关键词 淮阳主题森林公园;梅园;规划设计;河南淮阳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168-02

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居周口市之腹,县城距省会郑州市214 km。淮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景点众多,生态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淮阳主题森林公园――梅园的建设将促进淮阳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淮阳庙会形成特色互补的旅游产业,同时也为淮阳增添一张城市新名片。

1 规划范围及场地条件分析

1.1 规划范围

东至羲皇大道,北至S329省道,西至现状水渠,南至现状乡村道路,总用地面积为31.96 hm2。

1.2 场地条件分析

临近羲皇大道一侧的13.47 hm2用地前期建设森林公园,已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及植物种植,植物多为片状种植,密度较大,也散植了一些不同品种的梅树。由于疏于管理,部分植物长势较差,一些基础设施也残破不堪。西侧18.49 hm2用地为二期用地,现状为基本平地,栽植有部分梅树。西侧紧邻一条水渠,南侧临乡村道路,道路南侧有一条排水渠。

2 设计原则、目标和理念

2.1 设计原则

坚持总体协调、注重文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2.2 规划目标

以淮阳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最大限度地突出梅特色、梅文化。通过对园区内以梅为主题的景点的打造及景观氛围的营造,形成以梅花观赏、梅文化研究、梅知识科普、梅品种研发为主,具有梅花传统文化特色、全国独一无二的梅花主题公园。通过传统园林理念与现代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建成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集休闲观光、养生保健、科普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景区,成为推动淮阳县旅游发展的又一动力。

2.3 设计理念

秉持“山水文园,梅舞龙都”的设计理念,打造以龙为脉、以梅为魂的生态主题森林公园;通过对梅花生长条件及现状地形特点的研究,在项目区内挖湖堆山,在北侧形成主要的山体,既可作为北侧的隔离,又利于在阳坡栽植梅花进行造景。在山体上植梅,以梅饰山,以山衬梅,更能营造无尽的意境。水体贯穿全园,形成小溪流、大湖面、生态湿地等多种形式,丰富了园内景观。在中心水体的营造中采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引入“一池三山”的概念,山、水、建筑与梅、梅文化构成了丰富的景观及无穷的园林意境[1]。

3 景观结构

3.1 一心两脉

“一心”即园区中心湖――凝香湖;“两脉”即山脉和水脉。山脉形成全园的骨架,形成丰富的植梅空间;水脉通过空间的开合形成不同的滨水空间。

3.2 三轴

“三轴”为联系全园的景观轴线,即主入口景观轴、次入口景观轴、统领全园的轴线。①主入口景观轴。结合主入口“梅开五福”景点延伸至中心湖区的凝香馆,同时又与西北角“青梅煮酒”景点相贯穿形成主入口景观轴。通过景石与造型树、梅桩景的组合突出主景,依次是梅花大道、梅花剪影雕塑的梅开五福广场,轴线广场的周边以规则大气的树阵种植形式突出梅花主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通过主入口轴线的延伸,将公园的重心引入二期景观。入口区域同时满通疏散、集会、停车、休息等功能需求,方便游客进入公园,也是展示淮阳的一张城市新名片。②次入口景观轴。位于公园的南侧,通过景观的逐步深入形成园区南北向的轴线,通过入口广场延伸至水体前的观景平台,及至主岛屿上的梅花展览馆。③统领全国的轴线。中心水系岛屿上的主题建筑梅花展览馆作为全园的中心位置,起到纽带作用。西北侧山体最高处的观景亭是全园最高点,景观亭与展览馆遥相呼应,形成统领全园的轴线[2]。

3.3 四区

“四区”即综合服务区、森林游憩区、特色游赏区、科技研发区。①综合服务区:主要用于园区管理服务。位于园区西南部,包含园区主入口广场集散空间及停车空间,在该区域设计文化管理服务中心,满足园区服务功能,同时还具备旅游产品的展示、售卖功能。②森林游憩区:为大众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空间。位于东侧区域,现状的一期用地内,充分利用现有植物及小空间的设置,通过组合引导形成适合不同年龄段活动的空间。③特色游赏区:打造不同视角欣赏梅花的空间,包括北部山体区域、中心水系区域、水系南侧区域3部分[3]。

3.4 六园

结合园区的设计理念及设计目标,结合景观O计特色,园区分为寻梅园、探梅园、赏梅园、问梅园、品梅园、咏梅园六大特色景园。

3.4.1 寻梅园。梅花被誉为十大传统名花之首,总领群芳。“梅妻鹤子”的林逋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神地表达出了梅的无尽意境。寻梅园也是对我国一些传统名花的展示,在点睛处设置梅花,突出了主题,丰富了园区的内容,对我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一种科普及宣传。同时,不同植物的花期不同,各个季节均有,延长了公园游赏的时间。

3.4.2 探梅园。探梅园为梅不同品种的主要展示区,从探寻梅花的品种中了解梅花的历史和文化。出土文物证实,中国育梅历史在4 000年以上。梅花经过数千年的人工培育,已是拥有数百个品种的大家族,主要分为果梅和花梅两大系统。花梅以观赏性为首选,按其生长姿态,可分为直脚梅类、杏梅类、照水梅类、龙游梅类;按花型花色,有宫粉型、红梅型、玉蝶型、朱砂型、绿萼型和洒金型等。其中,宫粉型最为普遍,品种最多;玉蝶型别有风韵,绿萼型香味最浓,尤以成都“金钱绿萼”为最佳。该园以花梅品种展示为主,在此园区内将饱览不同梅花品种的各种风姿,品味暗香环绕。同时,探梅园也是广义梅的种植展示区域。

3.4.3 赏梅园。主要分布于山体南坡及水溪两侧区域,是适合片植的梅花品种的主要展示区域。这些区域视线开阔,山坡阳面适合梅花生长。早春时节,在山坡的大背景下,春水荡漾的溪水之上,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一片香海。隆冬时节踏雪赏梅,别有一番意境。

3.4.4 问梅园。以科研为主的区域。梅,先为食物,后因形华色美成为审美对象。由食梅、植梅、用梅而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爱梅、赏梅,由梅品而人品,历代梅文、梅诗、梅词、梅画、梅乐、梅歌、梅饰、梅饮、梅食、梅药等层出不穷。随着人类对梅的研究、认识的深化,以梅象征中华民族品格和以梅为表现内容的形式也不断提高发展。结合中国园林的传统造景手法,在庭院中构成别具韵味的图画,园内独辟蹊径营造出幽静的休闲交流空间。

3.4.5 品梅园。重点展示梅花桩景的场所。梅花盆景是以盆为“纸”,以梅花、山石等为“绘”,通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育,集中典型地再现了大自然中梅之神貌。我国梅花盆景较盛行,有许多艺术流派,如疙瘩梅、劈梅、顺风梅、屏风梅、游龙梅、滚枝梅等。在此可结合景墙、景观长廊等设施与盆景Y合,形成园区内独特的景观空间。

3.4.6 咏梅园。自古对梅花描写的诗词歌赋颇多,与梅花相关的文化底蕴也很丰富。咏梅园给梅花爱好者、青少年等提供了一处了解梅文化、传统文化、梅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结合与梅相关的诗词歌赋形成特色的景观节点,对梅文化的科普与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3.5 十二景

“十二景”分别为梅开五福、青梅煮酒、岁寒三友、梅岭春色、红叶染秋、踏雪赏梅、花溪谷、古梅园、海棠春晓、凝香湖、凝香馆、荷香湾。

3.5.1 梅开五福。对现状入口进行提升改造,使入口空间延伸至园区内部,形成梅开五福文化广场。通过广场上镂空的梅开五福图案点缀主题,寓意吉祥,公园的建设将给淮阳人民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向往。

3.5.2 青梅煮酒。节点设计时对现有景观资源进行利用,结合现状景观亭,亭内增加石桌,桌上设杯盘,一盘青梅,一樽煮酒。亭周围以果梅种植为主,周边环境围合,营造一个幽静的空间。

3.5.3 岁寒三友。以“岁寒三友”3种植物为主题,展示常青不老的劲松、君子之道的青竹、冰洁傲骨的寒梅。设计时,结合现有景观资源,设置精品梅花桩景,与现场已有的竹子、黑松、大叶女贞、海棠、梅花等植物进行搭配,同时融合已有的廊架、景观亭等景观元素,打造精品节点景观。

3.5.4 梅岭春色。延续主题山脉,在主入口中心广场通往水体中心的区域营造出山体余脉的感觉,坡上植梅,结合背景植物,形成一道梅岭,坡下以榆叶梅、白鹃梅、珍珠梅等开花灌木为主。形成在主入口及中心湖赏梅的最佳场所,通过梅及广义梅的种植,与景石、微地形、背景林等景观元素结合,打造梅岭姹紫嫣红的春色。

3.5.5 红叶染秋。以秋季景观表现为主,在园区主峰北侧,与高速相望,主要种植红叶植物,秋日时节叶红似火,为淮阳城市添得一景,形成园区主要的对外展示空间。

3.5.6 踏雪赏梅。园区山体的较高处有一景观亭,名为冷香亭,亭的周边种植腊梅及开花较早的梅花品种。隆冬时节雪花飘舞,寒梅盛开,游人踏雪赏梅,形成一处优美画卷。

3.5.7 花溪谷。融合中国传统梅文化,营造幽静的溪谷景观,展示多样的梅花韵味。沿溪流两岸以地被草花为主,结合地形上层以梅花营造为主,通过梅枝与水体互映展示“梅傍水”的优雅,展现出如诗如画的景观风情。

3.5.8 古梅园。园区内是以梅花桩景及梅花造型展示为主的园中园,结合亭、廊、山石等等景观元素,形成园区的一处主要景点。

3.5.9 海棠春晓。位于园区水系南侧与梅岭春色遥遥相对,草坡上片植海棠,丰富春季景观,春风袅袅中摇曳的身姿占尽无限春光。并结合配置了一些樱花、碧桃、红枫等植物,丰富四季盆景。

3.5.10 凝香湖。园区的中心湖区,结合3个岛屿及周边种植大面积梅花,设计引入“一池三山”概念,形成园区的中心景观。

3.5.11 凝香馆。位于凝香湖中心岛上的主题建筑,设计以梅花花瓣为造型,结合屋顶绿化,为园区的标识性景观建筑。

3.5.12 荷香湾。在水系的西北方位,是一处以植荷为主的观赏区域,结合景石、栈道、梅花等景观,以荷映梅,以梅衬荷,展现“韵梅吟骚客,微风动池荷”的独特景观。

4 种植设计

4.1 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是形象展示的主要区域,在主次入口处的显眼位置以植物景石造景、梅花造景为主,同时也注重高大乔木的运用,以营造壮观的气势。基调树种有梅花(造型)、雪松;其他树种有黑松、银杏、国槐、水杉、海棠、碧桃、桂花、迎春、榆叶梅等植物。

4.2 森林游憩区

在主入口处以大量梅花的种植渲染气氛。考虑到梅花的花期,周边配置碧桃、海棠等传统花木,延长入口观赏的

花期。其他游赏的区域结合现状休闲设施进行局部造景,还以高大乔木为主,局部点缀开花植物[4]。形成具有森林特色的游憩场所,同时也能体会步移景异的植物景观。基调树种有梅花、碧桃、海棠、丁香、紫荆、樱花;其他树种有核桃、黄山栾、紫叶李、大叶女贞、淡竹、木槿、紫薇、石榴、白鹃梅、珍珠梅、二月兰、萱草、狼尾草等。

4.3 特色游赏区

特色游赏区的植物主要体现植物与地形、山石、建筑、水体、小品等组合的造景,也是突出展示梅花品种、造型的主要场所。植被以背景林、植物组合造景、疏林草地、生态花镜、湿地景观等形式为主,形成人们亲近自然、自由活动的景观场地。基调树种有梅花(片植以粉红、白、紫红色梅为主,造景点缀龙游梅类、垂枝梅类及杏梅系、樱李梅系梅花)、腊梅、海棠、黑松、三角枫、馒头柳;其他树种有雪松、白皮松、淡竹、大叶女贞、水杉、椿树、白玉兰、紫玉兰、垂柳、白蜡、迎春、连翘、榆叶梅、白鹃梅、棣棠、绣线菊、南天竹、水葱、玉簪、鸢尾、菖蒲等植物。

4.4 科技研发区

科技研发区是以梅花新品种的研发、培育、推广以及专业人员学术交流为主的区域,是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建筑周边以梅花新品种及稀有品种的展示为主,是梅花资源圃。同时,以背景植物进行隔离。基调树种有梅花(多品种)、核桃、枇杷;其他树种有黑松、淡竹、白玉兰、花石榴等植物。

5 标识系统及环境艺术小品设计

园区主要的标识系统将文化与使用功能和谐统一,通过对文化符号的提炼形成园区的标识,寓标识系统于艺术小品中。小品的色彩以古典沉稳的红色为主,稳重大气,演绎陈风新韵。

6 参考文献

[1] 朱正斌,杨洋,柳庆英,等.近10年国内森林公园旅游研究进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8):43-50.

[2] 韦妮妮,李洪波,王兴国.休闲旅游视角下的森林公园研究综述[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