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论文范例6篇

背景音乐论文

背景音乐论文范文1

1.1促进学生德育,美育的协调发展

教育的功能是相通的,小学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所独有的形式来表现艺术美,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在的音乐课不仅仅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教唱歌曲,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美好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中,学生就能生动形象直观的看到作品所描摹的景象和多姿多彩的活动场景,这样使音乐课堂提高了感染力,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只凭教师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情境。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音乐共悲共喜,真正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1.2丰富教学信息内容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程涵盖面非常广。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知识,歌曲和欣赏等都有所涉及,这实际上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但目前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和这个要求还不是很协调,很多教师对此还不是很了解,造成了课堂讲解的失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是非常发达的,全世界资源的共享很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音乐教师通过上网查找有关教学内容的材料,从而获得自己不理解和教学参考书中所没有的信息内容,这样就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避免了失误的发生。

2.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音乐课堂,构建一个新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那将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教学氛围,课堂效果也会大大的提升。

2.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合适的小学音乐情境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内容单一,形式上缺少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习的过程枯燥,更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把网络和多媒体运用到课堂当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境界,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力,并且使整个音乐教学活动过程显得形象生动。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声像具备的音乐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1.1创设情境导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助推器。小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喜欢接触新奇有趣的事物,并且对动态的事物更感兴趣。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短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一年级音乐《小鸭子》这首歌曲时,一上课就给孩子们播放有关小鸭子的的flas创设情境:碧绿的田野,逶迤清凉的小河,灿烂的阳光。同时再配上《小鸭子》的伴奏背景音乐,通过眼睛和耳朵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这时候再让学生为动画编歌词,最后再把原歌词加入到flas中让学生鉴赏。看着优美的画面,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小鸭子当时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他们更深刻的理解了歌曲所要表现的信息,体会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最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上的兴趣,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这样为以后学习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2利用情境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传统的教学,音乐教师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乐谱要自己制作,黑板上还要写很多板书,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枯燥乏味。现代的信息技术应有尽有,实物都可以在大屏幕上直接显示。用电脑制作课件,可以把乐谱直接放大显示出来,并且能通过变换不同的颜色和形式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冲击,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和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一些不太熟悉和外来的乐器时,把这些乐器的图片直接放大投影出来,可以使教师对乐器的介绍更形象,准确。

2.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合理的想象教学模式

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是无穷的,在很多方面,想象力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慧,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绪,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红帽》是小学二年级音乐的一首童话歌曲。这首歌曲也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具有浓厚的儿童情趣。里面主要叙述了小红帽在去外婆家的路上遇上大灰狼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把《小红帽》的音乐配上故事画面,并编制成动画,创设了演示的情境。上课时让学生分别模仿小红帽和大灰狼的形象,随着不同的风格乐曲做不同的律动,然后在大屏幕显示出做好的小红帽和大灰狼的形象,让学生模仿它们。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大灰狼和小红帽的性格特点,并且让他们说出故事的结局。通过让学生反复的模仿,增强它们对音乐的理解,促进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让他们做到在游戏中学习,在律动中学习和在快乐中,在想象中学习。

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在小学音乐的现实教学实践中,因为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者的重视度不高,也形成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现实教学实践应用中的误区,教师们一味的追求现代化,自动化的教学模式,盲目的使用多媒体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将多媒体当做录音机,投影仪来使用,忽视了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缺乏创新思维,没能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本和教学课件相脱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死板;还有些教师过分的追求声像效果的变换,却忽略了多媒体技术是以教学目标为前提的辅助教学本质,他们仅停留在表面的视听效果和动画效果的欣赏设计上,却淡化了音乐教学环节的内涵建设。

4结语

背景音乐论文范文2

    1 十七年时期

    十七年时期(1949年-1966年),由保定抗战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有8部之多。它们分别是:《新儿女英雄传》(1951年)、《平原游击队》(1955年)、《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年)、《狼牙山五壮士》(1958年)、《小兵张嗄》(1963年)、《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白求恩大夫》(1964年)、《地道战》(1965年)。这些电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和毛泽东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创作完成的。它们历经建国初期的试探摸索,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最终走向六十年代的经典确立。这一时期,电影音乐主要采用了配乐的形式,用器乐演奏或无歌词的人声哼唱来表现影片内容。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仅限于渲染气氛和烘托情绪,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千人一面”。电影配乐呈现出依附于影片内容的特点,且创作形式单一,艺术性不强。究其原因是时代政治要求电影为抗战主题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歌颂服务。在简单意识形态功利目的的绝对支配下,过于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淡化了审美娱乐功能,电影的宣传教化作用被无限放大,从而制约了电影音乐参与剧情创作的深入。十七年时期的电影音乐自1959年后迎来了创作高潮,较为宽松的政策激发了作曲家们音乐创作民族化探索的热情。此时,《白求恩大夫》和《地道战》的影片配乐一改惯用的西洋乐队编配,转而采用新的中西混合乐队形式。作曲家对器乐音乐的民族化探索构成了影片配乐创作成功的关键。

    2 新时期

    1991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保定抗战影片《烈火金刚》。影片音乐《大平原》是一首地域风格浓郁的电影主题歌。全曲以“情”为主线,旋律跌宕起伏、千回百转,歌颂了对故乡、对战友、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流露出爱憎分明、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这一时期,电影《敌后武工队》(1995年)和《少年英雄》(2004年),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和《烈火金刚》(2004)的影视音乐均有出色表现。这些影视剧的音乐多采用歌曲的形式,既有高度概括剧情的主题歌,又有用于重要场景抒情言志、烘托气氛的插曲。英雄世俗化的创作理念,摒弃了高、大、全的审美观点,成功定位平凡与伟大的关系,歌词内容由单纯歌颂、教化转向对人性的探索和真善美的体味。剧中音画配置的关系已不再囿于音画同步的层面,音画对位、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的交替运用拓展了影视音乐的表现作用,多角度、深层次地揭示影片内涵。新时期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歌曲)的创作有了本质上的改变。对英雄主义的描绘由过去歌颂“神”变为歌颂“普通人”。歌曲表现的英雄形象有情有义,也有缺憾,呈现出追求自然、真切,具有情感共鸣和亲和力的生活化内容。影视歌曲成功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参与到剧情创作中来,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与消费社会的迅速形成,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迅速变革相联系的,是时代与变化了的观众在(影视)创作上留下的印记”。

    二 特点和文化内涵

    1 感情真挚,与时俱进

    这些电影音乐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充满了真挚的情感。由于作曲家大多历经枪林弹雨,经历过战火的考验,他们对生死、对和平的体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深厚的生活积淀为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中,他们把对国家、人民、故乡的挚爱融入艺术创作,创作出威震敌胆的李向阳、质朴憨厚的高传宝等多个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这些经典的电影音乐犹如战斗号角鼓舞了全体国人的革命斗志,既唤醒了普通民众的抗战记忆,又有以史为鉴、激励现世的意义。它所体现出的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至今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2 燕赵风骨,历久弥新

    文化的地域性是区域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结构交互作用的结果。保定地处燕赵腹地,兼有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亚高山草甸等地貌。历史上这里曾是农耕族和游牧族对峙、交融的前哨。频发的战争和民族融合,不但蕴育了慷慨悲歌、刚柔相济的燕赵风骨,也赋予保定人重义任侠、安土重迁的品格。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最突出的莫过于根植于乡土艺术中的燕赵风骨。《烈火金刚》里凄楚悲壮的冀中吹歌,《小兵张嘎》中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唢呐、管子、梆笛、板胡等特色民族乐器的运用,无不彰显着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浓郁的人文色彩。即使是细腻、哀婉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少年英雄》的主题歌),也浸透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风貌。这些歌曲和配乐与影片出殡、结婚等燕赵风俗描写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又增强了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染力。它所传达出来的燕赵风骨虽历经时间的磨砺却愈发生动鲜活。

    3 抗战文化,意蕴深远

    保定抗战影视音乐作为保定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影视剧播出以来,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不可否认,这种视听结合的音乐欣赏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广泛地传播了抗战文化。它们中有歌唱领袖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爱国爱家的《大平原》和《在太行山上》;有反映斗争生活的《地道战》、《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有歌颂军民鱼水情深的《子弟兵和老百姓》;有宣扬正义反对侵略、赞颂革命大无畏精神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和《五月的鲜花》;还有表现燕赵儿女勇敢正义、不畏强暴的电影配乐。这些影视歌曲和配乐融入时代、地区、民族和民俗等多种文化元素,真实地记录了保定抗战历史,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如火如荼的抗战生活。激昂、悲壮的音乐深刻地揭示了影片所蕴含的抗战文化,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影视音乐成功地作为一个独立的深层叙事元素与画面同步存在。音画同步共同塑造的综合视听艺术形象营造出超时空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 红色旅游与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文化开发

    保定抗战文化挖掘由来已久。早在“十一五”规划和第九届党代会,保定市就提出把红色抗战文化品牌培育作为一项战略列入文化名城建设。2007年1月10日,保定市旅游局推荐的红色旅游线路——“跟着老电影去旅行”,被中央电视台完美假期评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由此揭开了保定抗战影视旅游的序幕。与此同时,保定市委审时度势以抗战文化为龙头,深入贯彻《2005—2010保定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挖掘抗战影视文化内涵,提出组织创作一批反映保定历史文化和主流人文精神的影视、艺术作品,推出一批具有保定特色的原创型文艺精品,并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诵经典、唱红歌、读红书、讲传统”活动,开启保定首届“红色文化季”,启动“跟着老电影到保定旅行——群星璀璨映保定”活动。2010年8月27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保定日报社联合推出,以保定抗战影视音乐为创作主旋律的大型交响乐史诗《太行魂》,再次掀起抗战文化建设的高潮,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然而,问题也是存在的。保定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对抗战影视旅游的开发还仅限于影视外景地和故事发生地。许多景点还是博物馆、纪念馆陈列,走马观花式的行程很难融入到当地特定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中,旅游产品简单化、程式化,客源老龄化,缺乏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虽然拍摄了《水上游击队》、《狼牙英雄》等一批反映保定抗战的新作品,组织排演了新剧目和文化节,但是对抗战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没有形成品牌,忽略了影视文化的传播功能,特别是影视音乐文化的传播。究其原因是思想认识不足,整改措施不到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完善对影视音乐文化的认识

    影视音乐文化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音乐文化创造。它包括影视音乐本体研究、文化和音乐的有机联系两个方面,具有群众性、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商业性的特点。影视音乐文化开发,旨在把影视音乐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和阐释,探讨其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保定抗战影视音乐根植于闻名中外的保定抗战文化,对它的研究不能囿于影视艺术的本体层面,应运用现代学术的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深入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更多地关注时代文化、经济教育、社会民俗、民间音乐等领域。一方面从时代、社会、文化的宏观层面剖析燕赵文化环境对抗战文化的孕育,探究保定抗战文学的成因及对影视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立足影视音乐是人的一种文化选择、一种文化行为的认识,围绕作曲家、剧作家的创作活动,追溯保定抗战的历史轨迹。

    2 依托影视科技,建立红色旅游创新机制

    影视艺术自形成之初就与人类的科技创新紧密相连,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其特有的视听语言、综合的表现手段、运动逼真的画面使人们普遍易懂、广为接受。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方式的运用,最大限度发挥影视艺术表现功能的同时,也广泛地传播了影视文化,特别是影视音乐。保定红色旅游不缺文化,缺少的是文化创新品牌和规模化、产业化机制。以抗战影视音乐为例,这些历史厚重、政治色彩鲜明的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与现代观念包装下的大众娱乐性质的旅游业宗旨相背离。因此,如何将丰富的抗战影视音乐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资源是急需解决的课题。出路在于政治娱乐化,树立品牌意识,建立红色旅游创新机制。一方面从市场出发,满足普通消费者娱乐、休闲的刚性需求,用通俗、时尚的旅游产业发展观来重新解构影视音乐资源,使影视音乐传播引发的旅游活动渗透至主题乐园、拍摄基地、音乐节等新领域;另一方面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结合,创建“嘎子嘎”、“魅力狼牙”、“浪漫白洋淀”、“地道惊魂”等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影视音乐文化品牌,运用新型技术和影音设备,开发手机铃声、无线音乐、动漫音乐、MTV、广告音乐等现代传媒,拓展红色旅游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背景音乐论文范文3

通过音乐鉴赏理论的掌握能够获得基本的音乐艺术审美素质,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一般音乐作品进行相关的审美评价,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审美探析是更深层次接触音乐艺术文化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于音乐艺术文化的热爱情感,从而进一步推广音乐艺术。

一、音乐鉴赏中的理性探析

音乐艺术的理性认知与审美有利于深化观众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对作品进行分析,且在理论知识上加入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才能实现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鉴赏与评价。在对音乐作品从艺术文化角度进行鉴赏时,应就其音乐风格、音乐体裁等进行分析。面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其理性认知的内容也都不同,因此音乐鉴赏中的理性认知主要从两类音乐作品入手:

(一)针对声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声乐作品是由多种音乐创作元素融合的音乐艺术,其中音乐旋律及音乐歌词是其主要部分。在对该类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时,不能将歌词与旋律互相独立,应在两者结合的状态下,根据鉴赏者个人的音乐理论知识分析,形成一定的音乐艺术审美感受。

(二)针对器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在对器乐作品进行理性认知与审美鉴赏时需要同时考虑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当时的情感以及创作目的等,相对声乐作品的鉴赏显得更加复杂深刻,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围绕器乐作品的深入探析来开展,这对于欣赏者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个人的音乐思想情感要求都较高。

二、音乐鉴赏的审美探析

音乐作品的审美探析与一般的音乐评论不同,音乐评论更多考虑音乐理论逻辑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而音乐审美探析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因音乐情感上的感受。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必须考虑多个艺术要素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首先,就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音乐艺术形式、情感等进行思考,就音乐欣赏过程中有关音乐作品个人的思想情感进行思考与深入理解,在自己的音乐感受中再建与创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内容;其次,在音乐感受基础上实现音乐艺术形式的再建与创新,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评价予以再次反馈。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不是停留在对于某个音乐作品的单纯评价与结论,而是将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论认知与鉴赏者个人的音乐情感、听觉感受等结合,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能力,使得音乐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达到进一步的深入。

三、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鉴赏与正确的审美评价

(一)注重音乐艺术文化欣赏。对音乐艺术的鉴赏首先需要对基本音乐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其次对丰富的音乐作品风格与类型进行深入了解,将音乐艺术融入于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艺术鉴赏。

(二)注重音乐作品背景文化的融入。对音乐作品的评价与鉴赏并不是单一的专注于音乐演奏技巧,音乐作品本身必须包含有大量的音乐艺术文化背景,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音乐知识深度与广度。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不能缺少对音乐背景文化的导入,对于丰富音乐鉴赏知识,提高音乐审美品味至关重要。

(三)对多地区音乐文化元素以及民族音乐作品的了解。世界音乐艺术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形成了相当独立且富有地区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在各个民族地区都拥有十分丰富的音乐资源,应作为音乐理性探析与审美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注重音乐鉴赏的实际效用性。随着音乐与艺术文化的不断累积与深入,音乐艺术的审美与鉴赏应与现实素材相接轨,音乐鉴赏过程中应注意音乐资源与素材的拓展,除了关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也要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鉴赏实践对实际音乐理性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提高。

(五)强化关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与探析交流。音乐鉴赏过程中应首先就某个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文化背景等内容进行探讨与分析,每一个鉴赏者都是一个单独的鉴赏个体,通过沟通与交流能够让每个个体充分发挥与贡献自己对于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在讨论过程中获取其他的人的音乐感受,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内涵的多角度思考。

背景音乐论文范文4

关键词:钢琴 影视 背景 音乐 地位 作用

背景音乐是影视作品的重要艺术元素之一,而在影视作品的背景音乐中,钢琴因素又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此,研究探讨钢琴因素在影视背景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一重要命题,无论是对于钢琴艺术,还是对于影视背景音乐、影视音乐,乃至整个影视艺术,均具有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作用。

具体而言,钢琴因素在影视背景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解析。

一、钢琴艺术的优长

要正确、全面地解读钢琴因素在影视背景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必须明确钢琴艺术自身的优长。

众所周知,钢琴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它具有世界公认的许多艺术优长,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悠久

作为西方的一种“洋乐器”,钢琴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12世纪就出现了古钢琴,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我们现在常用的“现代钢琴”,为1709年意大利的钢琴制造家克里斯托弗利在古钢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距今也已有300余年的历史。钢琴正式批量地传入我国,约在清朝末年,距今也有百余年历史。由此可见,钢琴艺术的产生已有相当的历史。

(二)使用广泛

钢琴是一件使用相当广泛的乐器,它可以独奏、协奏、伴奏、重奏、齐奏……从管弦乐队到爵士乐队、室内乐队、流行乐队,几乎都有钢琴的重要位置。

(三)音域宽广

钢琴从低音的27.5赫兹到最高音的4185.5赫兹,几乎涵盖了现代音乐最常用的全部乐音,是所有中外乐器中音域最宽广的一件乐器。其高音清脆,中音丰满,低音雄厚,可以演奏古今中外的各种乐曲。

(四)音色优美

钢琴的音色非常优美,丰富多彩,可以通过其音色的变化,表现各种丰富复杂的情感。

(五)音量宏大

钢琴的音量十分宏大,具有雄伟的气势。

(六)技巧丰富

钢琴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其技巧将轻与重、急与缓、刚与柔融为一炉,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七)成就辉煌

钢琴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古今中外出现了许多钢琴艺术的名家名曲,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八)一器多能

钢琴虽然是一件乐器,但它可以模仿整个交响乐队的演奏效果,功能强大。

由此可见,钢琴几乎可以与整个交响乐队相媲美,它是为各种艺术伴奏的最佳选择之一,影视背景音乐选用钢琴伴奏,也是必然的。

二、钢琴因素在影视背景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钢琴作为西方乐器,与源于西方的电影、电视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它们共同铸就了西方文化的底蕴。而

(二)渲染气氛

许多影视作品的背景音乐都选用钢琴伴奏,来渲染、烘托片中的气氛,或紧张、恐怖,或轻松、自由,或悲痛、愤怒,或欢乐、愉悦……所有的气氛,都可以凭借钢琴音乐得到充分渲染,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三)营造意境

意境是一个美学命题,它的主要特点是情景交融。中外的许多影视作品,都选用钢琴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例如美国影片《燃情岁月》中,有一个美国西部草原的画面,其钢琴背景音乐便以深沉、悲壮的旋律,与画面的背景色有机结合,营造出音画一体、情景交融的意境。

背景音乐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文化背景 中国钢琴艺术 形成与发展

钢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属于外来文化形态和艺术形式范畴,它想要在中国持续发展就必然会受到中国文化背景的影响,甚至还必须要融合一定中国的民族文化等等。可以说,社会大的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20世纪初期,社会上掀起了一场以探究“民主”和“科学”为标志的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思想文化热潮,使得“近代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景观、新气象,它们逐渐汇集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文化洪流”,也正是这场思想文化运动拉开了新文化的序幕,文化的转型使得我国的政治、经历、伦理、文化、艺术等都发生了创新发展,钢琴艺术也自然而然的有了创新形成和发展。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粗略的谈一下新文化背景下中国钢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音乐思潮的引进促使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形成

我国新文化倡导的是“民主”、“科学”,鼓励人们大胆的追求新知识、新文艺、新思想等等,提倡人们思想的解放,主张独立思考、言论自由等等。从而使得西方的一些民主思想、文化观点大量的引进中国社会中来,音乐思潮作为文化范畴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西方涌进的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普遍的文化思潮,在这样“西体中用”的文化背景下,促使20世纪初的中国音乐理论和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大都出外留学的学生开始开展各种音乐学习班、音乐演讲会、建设音乐社团等等活动,同时开始翻译一些西方的音乐理论、宣传和介绍西方著名的音乐家等等,尤其是将西方的一些钢琴的一些音乐作品、教材、作曲技法、音乐理论等引入中国,促使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形成。如:1915年,产生了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1916年,萧友梅创作的钢琴曲《夜曲》、《哀悼引》等等,这些都属于中国钢琴艺术形成的标志,也由此,钢琴艺术开始在中国道路上生根发芽。

二、钢琴专业的建立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钢琴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想要在中国大面积的发展,就必须以教育的形式来开展,即:建立一定的钢琴教育组织结构和科学体系,借以来促使钢琴艺术发展的专业化、科学化、普及化发展。中国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无论是经济、教育等都开始迅猛的发展,尤其新文化提倡的“教育救国”为中国钢琴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从而钢琴作为一种专业出现在教育领域中,如:1919年成立的由蔡元培任会长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以研究音乐陶养性情为宗旨”,下设“钢琴”、“提琴”、“古琴”、“丝竹”、“昆曲”等五个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始频繁出现音乐教育体系,而钢琴专业更是其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一直发展成为今天的高等院校的音乐系或者独立的高等音乐院校等等,以教育的形式培养了一批批的钢琴人才,拓宽了钢琴在中国艺术舞台活跃的道路,从而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大幅度发展,可以说,钢琴专业的建立为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三、民族化的融入确保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背景音乐论文范文6

关键词:钢琴曲;茶艺表演;背景音乐;可行性分析

当前茶艺与饮茶一样,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当前各种茶艺表演已经发展成为人们对传统茶文化内涵有效认知的重要途径。而茶艺表演的成熟发展,客观上也表明了我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而在茶艺表演开展过程中,其背景音乐的选择对整个艺术表演观赏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钢琴曲作为现代西方的重要艺术形式,其能否承担其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要求,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探索。

1茶艺表演的发展过程及内涵分析

茶艺表演是从茶艺活动中不断成熟发展起来的,其通过形象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等一系列方式展现各种茶叶的冲泡过程,可以说茶艺表演的丰富观赏性及其完善的表演氛围和环境,都使得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充分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和情感,因此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整个茶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整个茶艺表演内容进行体系化分析,可以看到其中主要包含三类表演形式:一是民俗茶艺表演形式,通过对民风、民俗和社会化饮茶习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艺术化展现饮茶过程中的技巧。该类茶艺表演的核心在于反映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第二类则是仿古茶艺表演活动,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进行有效挖掘和加工,结合艺术化改造,通过有效反映历史内容,从而让观赏者感受其整体表演过程中所具备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三种茶艺表演则是通过对特点文化内容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通过选择茶艺作为展现载体来阐述茶文化内涵的茶艺表演形式。对于茶艺表演来说,其有着一系列条件要求,比如场地环境、服装道具、背景音乐等等。其场地环境在选择和布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观赏者的观赏要求,环境整体要干净且无嘈杂,通过在表演环境内融入相关艺术元素,从而使得观赏者在观赏表演的同时,感受到整个茶艺表演中所具备的内涵。而茶艺表演过程中使用的服装更是款式多样,类型丰富,整体服饰只要符合表演要求的服饰整体大方得体、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即可。而对整个茶艺表演活动来说,其使用的背景音乐有着重要影响和价值,良好的背景音乐能够有效升华人们对茶艺表演的了解和认知。而其背景音乐在选择和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到:选择的音乐从内容到类型与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相一致、相匹配,通过选择恰当合适的音乐内容,从而帮助人们全面认知整体茶艺表演。客观的说,相对于动作和表情表演来说,音乐更具有感染力,尤其是背景音乐与整个表演活动相结合,势必能够提升表演效果,帮助人们更好理解整个茶艺表演中所包含的具体内涵。

2钢琴曲的特点内涵认知

钢琴曲指的使用通过使用钢琴进行弹奏的乐曲,当然有的时候,钢琴曲也会与其他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钢琴演奏艺术,出现与欧洲,而经过几百年发展,整个钢琴曲演奏艺术也实现了全面发展。根据研究,通过倾听钢琴曲,能够帮助聆听者有效提升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习、聆听钢琴曲的过程中,也会让人们思考过程更加清晰完善,同时适当倾听钢琴曲也能有效释放聆听者的压力,使其整体精神得到有效放松。通过对钢琴曲及钢琴演奏艺术进行深入了解,不难发现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可以说在整个钢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极富人文情怀的艺术作品,很多经典的钢琴曲之所以能够传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创作背景源于具体的事例或者情感认知,也就是说钢琴艺术有一定真实性和生活化元素,正是其中融入了丰富的生活元素特点,从而使得该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生命力和价值。通过对钢琴艺术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真实了解西方文化。钢琴演奏不仅是一种音乐,一种艺术,同时更是具有自身独立风格、融入完善情感内涵的艺术,因此在演奏钢琴时,具有场合上的要求,可以说不同场合,其可以演奏的钢琴曲风格也有着不一样的展现,如果使用场合不恰当,那么不仅很难实现其理想效果,同时还会造成相应误会和麻烦。钢琴曲艺术分类极为多样,且整体内容呈现出体系化特点,不同钢琴曲中所诠释和展现的情感理念是不一样的,因此想要体系化应用钢琴艺术,就必须理清钢琴曲艺术分类,选择合适的钢琴曲目。随着当前文化交流逐渐发展成为新常态,如今我们在应用钢琴艺术时,不仅要感知整个钢琴音乐艺术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同时也需要选择与其相匹配的艺术风格。客观上讲,茶曲与钢琴音乐艺术都是情感内涵的诠释和表达,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使用钢琴曲作为茶曲表演的背景音乐。

3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可行性

随着当前人们对茶艺表演观赏需求量不断增加,如今优化茶艺表演内容,丰富茶艺表演素材,就成为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的时展要求。对于茶艺表演来说,其背景音乐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不仅能加深人们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也能升华发展整个茶艺表演的艺术品质和内涵。使用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是可行的,主要基于:首先,两种艺术都产生与社会生活和大众文化,而且两种艺术都是在经历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体系化文化内涵,两种艺术都融入了深厚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特征,正是钢琴曲和茶艺表演背景音乐都需要丰富社会气息和生活化内涵,才使得两种艺术可以予以融合利用。使用钢琴艺术作为茶艺背景音乐过程中,钢琴艺术的丰富类型和多样内容,使我们可以合理完善应用这一艺术形式。比如想要展现茶艺表演的优雅时,可以选择温婉的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其次,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正是当前茶艺表演艺术提升自身品质内涵的重要要求。随着当前人们对茶艺表演观赏要求逐渐提升,作为其重要内容和核心的背景音乐也在面临提升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对于传统的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来说,钢琴曲不仅内涵丰富,同时其整体演奏效果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对于当前茶艺表演活动来说,目前正处于品质提升的关键阶段,特别是整个表演活动的内涵与关联元素需要丰富发展。而使用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势必能够满足现代艺术不断发展背景下,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最后,正是因为钢琴曲和茶艺表演都需要充分展现和诠释两种艺术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内涵,而钢琴曲从内容到形成背景,恰恰都是对相应情感内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钢琴曲在演奏过程中,其给予听众的直观感受就是行云流水,气势磅礴,其通过音符和旋律所展现出来的情感内涵,更符合人们对艺术的要求和渴望。因此,可以使用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过程中所使用的背景音乐,这也符合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艺术体系化融入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

4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从唐朝开始,饮茶就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化大众的生活习惯之一。这就使得产茶、制茶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不断提升,而在产茶、制茶等茶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茶艺表演活动,通过对茶艺表演活动的形式及内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我国丰富的茶文化内涵,集中反映了人们在饮茶、品茶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茶艺表演通过以技巧的形式,提升了饮茶过程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成熟发展,茶艺表演已经成为介绍和推广茶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同时其表演形式也更加成熟,不仅备受人们关注,同时随着人们饮茶活动的成熟发展,茶艺表演的市场关注度更高。但是在茶艺表演过程中,其亟待创新和发展。结合钢琴曲的特点内涵,可以尝试将钢琴曲融入和应用到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但是将钢琴曲充当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时,不能死板硬套,要确保两者艺术形式能够体系化融合,从而实现“1+1>2”的演奏效果。因此在使用钢琴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做到:一方面,要确保选择使用的钢琴曲风格及类型符合茶艺表演的客观需要。钢琴曲类型多样,且内容丰富,想要实现两者有效结合,就得确保使用的曲目风格与茶艺表演的类型特点相一致。此外,还必须充分注意,在选择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时,确保茶艺表演风格与钢琴曲的风格类型相一致,也就是说应用钢琴曲的基础是风格类型上的一致性和匹配性。最后,使用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时,还需要注重茶艺表演者对演奏的钢琴曲有一定了解和认知。茶艺表演者只有熟悉钢琴曲的风格类型、特点内容、旋律节奏等等,才能确保自身表演与整个曲目相协调,当然熟悉钢琴曲,也是将背景音乐与茶艺表演有效结合的客观要求。

5结语

对于茶艺表演来说,其在对外表演过程中,也要融入适合国外表演的艺术元素,通过不断融入,从而符合国际传播要求。钢琴曲是一种西方艺术,通过借助钢琴弹奏各种旋律优美的曲目,钢琴曲弹奏有着自身极强的优势,无论是其渲染的感情,还是整个演奏过程中所具备的内涵和影响力,都是当代不可多得的艺术资源。通过对两种艺术特点进行全面剖析和认知,不难发现其从内涵到情感表达都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使用钢琴曲作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当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内容上的一致性和风格上的匹配性。

参考文献

[1]杨东娜.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音乐时空.2013(17):236-239.

[2]谭旭红.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4(14):321-326.

[3]程笑君.试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广东茶业.2015(17):126-131.

[4]秦笑笑.茶艺表演中的背景音乐研究[J].福建茶叶,2016(4):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