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语文教学范例6篇

跨学科语文教学

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1

【关 键 词】农村教师;跨学科教学;学生·学校·教师;不利发展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44-03

汪清县乡镇中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在语文学科方面,乡镇学校的教师跨学科、跨年级从事课堂教学现象很多,不是个案。部分语文教师教两个年级的语文课,也有的教三个年级。更有甚者,有的语文教师兼教生物、化学、地理、综合等理科科目。乡镇学校严重缺乏专业语文教师,很多教师都教好几个科目,很令人感叹,这也许是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之一!

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再跨年级授课和跨学科教学是无奈之举。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无法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无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更没有时间集体备课、研究校本、课题以及教学发展趋向,成了上课的机器,玩偶,弊大于利。下面是两位跨学科、跨年级教师的感受: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学校工作需要,本学年由我担任八、九年级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弊端。语文教学繁琐而又复杂,既要检查积累、背诵,又要检查随笔,还要检查作业,批改作文,还要备课,况且语文学科涉及的面又太广。教两个年级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

九年级面临着毕业、升学,既要学习新课,又要复习旧知识,故时间倾斜要多一些,这样对八年级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影响。要想‘双面开花’有一定难度。”(百草沟中学语文教师)

“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理科知识扔得太久了。学校除了让我教三年级语文,同时又让我教全校的生物课。实际工作中真是困难重重,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在小科目教学上的付出也是相当大的。

对生物学科不能全方位把握,驾驭能力差。首先生物学科中的一些最基本常识性的知识得在备课中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一步步、一点点去抠、去记,无形中增加了我的工作量,特别是一些专用术语不能灵活运用。虽然有些知识凭借语文教学能力与现实生活能联系起来,但有时联系多了反而过犹不及,效果事倍功半。生物教研员给我的生物课的评语就像郭冬临的小品,有时讲得像快板一样,最终结论是:生物讲得像语文。其次,生物教学中科学实验是必做的,因为要填写探究实验报告册。作起实验来笨手笨脚不说,还存在演示不规范,手法不正确,用法不恰当等等不足。记得我在一次演示实验中,用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滴法不对,被教研员纠正过。这是生物教研员在身边可以及时改正,若不在,谁来矫正呢?当时我想:反正教学效果出来了就行,至于专业的操作那是专业教师的事儿。可凭良心细想,在其职尽其责,不能误人子弟。担心学生上初三以后,学化学后,学会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回头一想初一、初二做的生物实验一定会嘲笑我:这老师不懂装懂。对我的威信有一定的影响,教学压力很大。再有,书中的插图有的不理解,还无人请教。植物学还可以,动物学中的一些蠕动的动物和细菌、真菌的插图,有时备课时看得我直恶心、头皮发麻,讲课时不敢再去看。让学生自己观图效果肯定不好,心一横认真研究了也传授给学生了,可回到宿舍连饭也不想吃。明知道是心理作用,就是克服不了,脑中全是裸的动物尸首”。(天桥岭东新中学语文教员)

以上两位教师仅仅代表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师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感受,令人深思!这种现象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做法存在很多潜在的危害。

从事过教学工作的教师都知道:隔行如隔山。语文教员从事理科教学,学科本身没有交叉的地方,无法联系起来。教师本身不具有相关理科的知识理念,无法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和整合开阔视野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对课堂的科学、合理、规范设计、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成为天方夜谭。

即使教同一个学科的两个年级语文课也是不科学的。所有跨年级教学的教师首先是环境不适应,手忙脚乱,一切摸索着前进,感觉上课像走在两条平行线上,每天就像一个陀螺似的不停转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些常规工作都是不同的,需要花双倍的时间和精力,更不用说其它了。其次,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教材的内容使教师无法做到两方面兼顾。教师队伍中女教师偏多一些,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真正没有负担的老师很少。语文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语文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也很多。教师要细致深入的备课,同时对教材的知识点把握要准,对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也要理解得更深刻一些。语文教学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明确的要求,而且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机结合,并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能够把一个年级的语文教学研究透了,就已经相当不错了。既要传授背景知识、字词知识、朗读训练、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要求教师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延深拓展,更要把握三个维度,达成和谐统一。一个年级的备课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就已经够累的了,何况是两个甚至三个年级呢!教师根本做不到,上课只能照本宣科,效果极差。

归纳起来有以下弊端和危害:

1. 它大大加重了老师的工作量,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不但身累而且心更累,教师工作本来是良心工作,教多教少由自己把握,脑力劳动占大部分,是非常劳神的。教一个年级有充足的时间备课,带两个年级就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尤其语文是个大学科,知识面广,字词句要掌握,阅读要训练;要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还要及时批改作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批改、讲评作文,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语文教师要具有广阔的知识面,要吃透教材教参,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必须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性,综合起来才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搞好双边教学,重视教法,解决如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并变成自己的能力,这些都要求语文老师要做到。教两个年级,教学任务多,批改任务重,很难做到以上各个方面的要求和任务。本身教一个年级从早到晚就忙个不停,再增加一个年级备课量,教师会感到身心疲惫,有损健康,根本没时间去认真思考上述问题,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更是不可能的事。

2. 它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语文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不停地总结、反思,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理念,提高教学水平。从事两个年级教学,思想混沌,精力不够,不能吃透教材。有时加大力度重点培养某一个年级,而必然忽视另一个年级,两个年级的教学质量都难以保障。而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常有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的现象。教两个年级虽然对于教材的熟悉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当教师在教学之后,发现了问题想进一步改进,在时间上来说就比较困难了。那个班级的课程可能已经上完,下一节课是另一年级的课,教师如想调整只能等下一阶段了。一般来说,主讲初三并兼带初一或兼带初二,这样的话侧重点毫无,往往是顾了这边,顾不上那边。理论上讲重点当然放在初三。学生在看,学校在看,社会也在看,它有个升学压力,教师要选题、找资料、做题、批改,迫使你必须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初三教学当中去。当初三的教学花去了大量时间时,必然会影响到初一或初二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进而影响到下一届或下两届的教学质量。反过来,由于初一或初二的牵制,必然也会影响到初三,因为初一或初二的教学也有备课,最简单的教案必须写,领导要检查的;同时作业要批改、要考试、要辅导,这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同样会影响初三教学,进而影响到初三教学质量,双方互相牵制。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有时兼带的年级课就只有敷衍塞责了。实际上教师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写写教案而已,调查发现:教两个年级的语文课,会有一个年级的教育质量很差,社会反响特别强烈。提高教育质量只是空谈。因为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更是有限的,到头来只会两边都不到岸,两边忙乎两边空,两个年级都没教好。教师忙于教学根本没时间学习进修培训,素质逐年下降,所以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较县城中学普遍偏低,高中都得降分录取,这和多数教师兼课有一定的关系。

3. 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因为任课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语文教师多数做班主任工作,对于学生的思想工作很难做好,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全面不透彻,也不会做到较为深刻的认识,管理不到位,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当遇到两个年级中有一个学习风气较差的班级时,教师很难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到头来,教师筋疲力尽,学生良好的习惯也无从做起。

4. 跨年级教学滋长了教师的惰性,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教学,校本研究和课题研究根本谈不上,又没时间外出培训,吃老本,一年一年只好用现成的教案,这样以来,年年老一套。有时上课连教案讲义都来不及写,甚至根本没写教案,就匆匆忙忙去上课,课堂上学生睡大觉也熟视无睹,学校领导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学效果如何无法顾及,何谈创新改革,教师抱着混的态度从事教学,学校的教学水平怎么会提高呢?

农村中学的学生数和县城的学生总数差不多,近一半的学生处在不饱和教学当中,学生能力、成绩很低,所以汪清县在全延边州语文教学质量评定上得到“汪老八”的称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界定

教育部规定,2002年以后升格的本科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类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大多是在地方专科学校或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基础上独立或合并升格而形成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是时代对高校的客观要求;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可以有力地增强地方竞争力;再次,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主要方式是依托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开展知识与技术的传播、应用和创新,为地方各类社会组织提供人才输出、理论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在服务地方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如何整合内部的人才、知识、技术、经费和信息等资源来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的问题。

二、培养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国与国之间语言不同,文化亦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语言的生成、变化和发展。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正是社会事物和看法方面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差异,并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2)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与手段进行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超越文化隔界,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角度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即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多层面,多框架的建构跨文化教学模式,以期建立起科学、有效、全面的培养体制:强调词汇教学基础引导作用。在教词语时,尤其是一些和文化背景有关的词语时,学生不仅应通晓语义,还应着重解释它们的引申含义和跨文化交际实际情景中的含义;平衡好文化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联系和比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选取语言文化相似及相异部分进行对比,从而使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在对比中成为显形的,易于感受和理解的东西来完成教学当中的跨文化输入;借助多种途径与现代化手段,通过视、听、说等语言交际的真实场景,学生不仅能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能进一步理解语言在特定情景中的内涵以及交际者所表达的语言之外的内心含义;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需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行必要的讲解,以便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点。要进行两种文化对比,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对比的重点是相异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所在。通过文化对比,发掘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根源,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这种对比既可以把两种语言中有关同一问题的文化差异摆出来,又可揭示那些直接影响交际顺利进行的文化差异。外语教师只有通过对两种文化的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文化差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外语,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导入交际文化,介绍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差异。(3)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要想真正有效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还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具体、深入的相关课题的探讨与研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和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在这样一个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共存的复杂环境下,培养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输送合格人才,达到此类院校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新兴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办学定位的要求。应用型学科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速度越快,应用型学科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就越快。

参考文献

[1]傅大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方式与机制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1/2)

[2]周文伟.论文化图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主体意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2)

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跨学科教学;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04

翻开高中英语课本不难发现,英语课文的内容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教版英语必修1中Unit 4“Earthquakes”的主题是地震,融合了相关的地理学知识;必修3中Unit4“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的主题是天文学,话题涉及星系、物种起源、重力等,教材内容整合了生物、物理、天文等知识;必修4中Unit4“Body language”的主题是肢体语言,话题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因此,英语知识的学习伴随着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讲授英语学科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还要兼顾到课文中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那么,英语教师应如何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进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呢?本文就高中英语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高中英语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1. 新课程改革理念对高中英语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强调: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学习英语的过程,既是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和活动实践,逐渐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自身知识和生活经历以及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充满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普通高中现行教材的要求

为达成这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材的编写要能促进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而以内容为本的教学超越了单一的语言学习目标,倡导教材内容的语言与跨学科内容的一体化。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编写的“跨学科”性。在必修1-5册书共25个单元中,有19个单元有明显的学科导向,涉及语文、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生物、音乐、民族学、文学、天文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如必修2中Unit 4“Wildlifeprotection”的主题是野生动物保护,引出一个涉及生物学的问题,即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刻不容缓;必修5中Unit 4“Making the news”的主题是新闻,话题主要涉及新闻制作、报纸和电视节目。总体而言,此套教材的话题和内容,比较符合英语课程总目标提到的“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的基本宗旨。

3. 高考的要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掌握一门国际间通用的语言,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通过研究近几年的英语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卷中阅读类的题目涉及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广:科技、历史、文化、体育、文艺、娱乐等话题及内容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考试中。针对这一命题趋势,教师应在日常组织教学时帮助学生掌握积累更多的知识。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逐渐深化,教育的重心越来越趋向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英语教师要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即让他们用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并促进英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高中英语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

1. 明确跨学科教学的任务及目标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自觉、有序、有意、有机地联系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关知识点、编织综合知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采用跨学科教学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优化综合素质有很大作用。

2. 认清跨学科教学的实质

跨学科教学是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如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大气污染等。教师不能把它作为一般的、简单的自然知识讲解,更不能将其设计成纯粹的语言知识课,而要把它作为一个“点”,让学生从这个“点”出发,将知识和思维的触角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用英语对生活常识、科学常识和人生哲理进行理解、思考和交流。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生应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把握跨学科教学的重点

教师应以文学、体育、音乐等学科为载体,以英语为媒介,让学生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现英语学以致用的工具性特征,使学生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和交际的习惯。以任务为基础、主题为线索、课堂活动为手段,辅以现代化教学技术,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实现语言交际性本质的最佳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4. 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教师通过大量的信息输入、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学科知识,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展外语实践的空间,拓宽外语学习的环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和英语思维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5. 提升学生跨文化的意识

跨学科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不能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民族习惯、风俗文化。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能够充满自信地与人顺畅交流并和谐共处。

三、跨学科教学的现实意义

英语是一门讲授语言知识的学科。既然是对语言进行学习,就会涉及到该语言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以及与本国语言之间跨文化的异同之处,也就是说,英语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各学科之间又有它自身的纵向紧密联系,还有与横向关联学科的联系。因此,跨学科教学是英语学科教学所固有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加强知识间的渗透联系与迁移运用,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教学意识

语言承载着文化,英语教学与文化传统有密切联系,所以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大学英语教学理论认为文化和语言教学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很大程度过于重视对英语语言学习,而缺乏对于跨文化交流教学的意识。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跨文化交流教学重视不足,同时英语教师也难以从具体的文化角度进行授课,影响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和掌握。由于缺乏跨文化教学意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甚至一些院校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流对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等知识很少提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教学经验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对国外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教学过程,如果大学英语教师具备跨文化教学的经验,可以促进学生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一些大学缺少有跨文化教学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就难以把握英语国家文化的特色,直接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不能有效符合跨文化教学理论的要求,造成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相互脱节,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相对于国外在语言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理论研究,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在这一方面研究相对不足,教育理论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大学英语教师不能有效运用到现实教学过程中。另外,正是受到我国跨文化交际教学理论体系研究不充分的影响,导致我国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训练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跨文化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定的模式,这与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训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所受到的跨文化训练越系统,其所具有的教学手段和技能也就越符合教学要求,才能更好提高跨文化英语教学的质量,但是英语教师学习了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也并不代表可以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比如当前即使一些英语教师接触过系统跨文化交际理论培训,但是也无法熟练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训练有利于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手段与技能。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加强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知

加强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知可以增强大学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意识,一方面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合理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思路,加强教师主体对跨文化教学的认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才能更好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另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跨文化教学体系,合理掌握本土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差异,推进大学英语体验教学,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二)增加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经验

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质量,要不断增加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经验,针对于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要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健全跨文化英语教学理论体系,同时也要加强对先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健全有效的动态化机制,进而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体系。

(三)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训练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跨文化交际理念运用到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实际应用水平,深化学生们对英语文化内涵的把握,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英语课程标准,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跨文化教学训练才能更好的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体系,进而帮助学生们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的作用,强化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文化交流也不断加剧,这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语言学习,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彼此的文化,所以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才能更好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杜晖.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4(05).

[2]霍兴丽.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6).

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两岸 跨文化交际学 研究 教育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14-02

一、引言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均大量引介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但是深究两岸的现状,两岸文化虽同属中国文化,但经过数十年的分隔,已经在思想、教育、文字、价值观与生活形态上产生了差异;文化的“同文同种”并不等于同一种思维方式、同一种价值观,海峡两岸呈现了异质的次文明。此外,海峡两岸由于体制不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不尽一致,所享有的师资资源也不均衡。因此,两岸跨文化交际学①因学校而异,可谓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少有相互借鉴,仍然像林大津在其《跨文化交际研究》一书中指出的“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表层差异与深层文化之间的联系尚缺乏深入、全面的探讨”。鉴于此,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现状及其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二、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现状

在整个传播学发展史里,跨文化交际学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年轻的领域。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所写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出版,该书首次使用“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被视为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此后,从60年代至80年代陆续又有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著作问世,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是更加关注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理论建构。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进入70年代,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愈来愈多,如今开设该课程的大学已有400多所,有的大W甚至还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一)大陆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中国大陆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大陆引进跨文化交际学的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外交流时出现文化冲突;外语教师走出国门后猛然意识到外语教育重语言知识,轻文化素养的弊端,回国后积极引进跨文化交际学。从80年代开始,外语界开始了对交际法的理论探讨。在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上。

自20世纪90年代起,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中国大陆开始普及并取得了稳固的发展和进步。从1990年开始,根据对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变迁和学术拓展,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至1995年为借鉴和初创期。在此阶段,还是延续着80年代对此学科理论的引进、介绍。这一时期的引介开始趋于活跃,但是多为译著型文献。1996年至1999年为提升和拓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大陆跨文化交际学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开始将西方跨文化交际学与中国大陆的实际相结合,拓宽了研究视野。中国大陆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国外接轨,学术交流活动增加,相关著作的译介进一步加强。从2000年至今为高潮和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主要表现为横向拓展和多学科交叉,许多学科包括语言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都从本学科角度出发介入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构建意识。

中国大陆关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散见于各种期刊杂志或专著中。从已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来看,“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2)非语言交际;3)中西习俗比较;4)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5)国民性研究。国内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有一些见解,但是,总的来说,这方面论著较少。”[1]大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研究非常缺乏,至今尚未真正形成自身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台湾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现状

台湾地区由于体制不同,中外交流相对于大陆而言,更早呈现出开放式。台湾地区引进跨文化传播学的主要缘由是80年代初新闻传播学界的学术研究背景,随后才是为适应全球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总趋势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台湾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成果中,影响较大的专著主要有汪琪的《文化与传播》,该专著为台湾地区第一本跨文化交际学的教科书。其后有陈世敏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翁秀琪的《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践》,黄葳葳的《文化传播》等十几部专著。发表的论文主要有:许力生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陈国明的“传播学研究概观”。这些成果仍以介绍国外传播理论为主,以台湾传播研究为基础而写成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教科书并不多见,反映了台湾传播学界还未能对于跨文化传播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发展出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论述。[2]

三、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教育现状

近年来,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频繁共进国际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但海峡两岸高校跨文化交际学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却未见涉及。在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和学术往来日益频繁的今天,对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设置情况、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育实践的实施等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促进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者加强信息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加强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设置情况

大陆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院系主要集中于外国语学院和传播学院,以及部分院系如国际教育、人类学等。很多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改善外语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授课者也多局限于具有外语或语言学背景的教师。此外,由于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类别针对性强、授课对象限制较大、课程开放性低,一般只有本院系的学生才能选择该课程,而且很大一部分是针对研究生而开设的,面向本科生的课程较少。因此,该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无法真正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台湾高校跨文化传播课程设置比较零散,每所高校课程都是根据该校的研究传统或授课教师的研究兴趣制定的,主要分散于各高校传播科系中。虽然台湾高校跨文化传播学课程主要是由传播科系开设的,但其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播学领域,而是注重跨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从搜寻所得的资料看,在台湾38所学校87个传播相关系所,约有54个学系开设与文化议题相关的课程。其中,以“跨文化传播”“人际传播”或“文化传播”为课程名称的科系约有27个,其他依各系的特色与专业需求以不同的名称开设与文化相关议题的课程。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

大陆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统一度比较高,国内教材主要集中于胡文仲和关世杰的著作,国外文献则以萨莫瓦与波特的著作为主。教材的内容往往是停留于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等方面的简单介绍,很少涉及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总体来说,教材内容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知识广泛,但对跨文化教育突出不够,文化内容偏狭、过时。二是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缺失。教材大部分内容的背景材料都来源于英美国家,以灌输英美国家的文化为主要目的,有关大陆本土的文化则很少涉及。三是重知识,轻态度与能力。这些教材比较广泛地介绍了跨文化教育的知识,但没有说明如何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形成积极的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能力。

台湾高校在选择教材时,比较注重教材的适用性与切实性。教学者在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材内容时,多半是自制讲义,或由不同的书籍整合反映台湾当今社会状况的阅读资料以符合教学目标;同时也尝试使用不同的教材,或是更换指定阅读的资料。因此,教材的选择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教材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以下议题:文化或族群的异同、文化差异对于沟通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的问题、非语言传播、文化冲击与同化适应等等。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由于大陆高校讲授跨文化交际学的师资队伍中本土教师居多,不少教师缺少留学经历,所使用的参考文献多为二手资料,缺少亲身体验,其跨文化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也亟待丰富和完善。这些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跨文化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很少结合社会文化因素来培养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思考的能力。近年来,虽然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课堂中,但是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台湾高校除了利用外教讲授跨文化传播学外,也有很多具有留美经历的本土师资。其教学方法更多地受美国高校的影响而摒弃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做单向知识灌输的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他们讲授的课程内容往往比较新颖,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也较具前沿性,学科交叉性也比较强,教学方式多样且较具系统性。教师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客座演讲及学生报告等几乎穿插在每节课当中,传统的以灌输语言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四)教育实践的实施

在大陆高校的一些学科教育中,虽然存在着一些零散、不自觉、不系统的跨文化教育实践成分,但是在高校的教育纲要中,并没有明确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的内容。大陆高校的跨文化教育研究及实践多数集中于外国语教育中。不可否认,在跨文化教育中,外语作为交流的手段必不可少,但是在高校的外语教学中,相对于言语应用来说,文化的学习还处于次要地位,更何况单一的英语文化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文化群体。因此,高校的跨文化教育应通过众多学科的统筹来进行系统、全面、深层的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此外,大陆高校的跨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大多只限于课堂教学中,对于社会生活教育中存在着的广泛的跨文化教育活动却很少涉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把社会生活纳入到学校的跨文化教育中,并加以正面的引导,使社会教育中的有利因素得到强化,其不利因素得到稀释。

与大陆不同,台湾高校“跨文化传播”这门课散布在不同的科系中,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学、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都有开设跨文化传播课程。台湾高校跨文化教育的学科分布比较广泛,授课教师也比较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情境相结合。为了兼顾知识的教育及其在生活情境中的应用,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以课堂时间传授理论或概念的知识,而实践的部分,则在执行活动与作业的过程中完成。

四、结论

没有比较便没有鉴别,没有鉴别便没有思路,没有思路便没有与时俱进的出路。通过全方位比较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与现状,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交流与合作,在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实践等方面互相取长补短。如果我们接受“任何两人之间的交往都带有文化交流性质”的命题,则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必能促进台海地区亚文化群体交流,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和学术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方面,台海两岸均非常缺乏,至今尚未真正形成自身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家古迪康斯特曾提及:“亚洲学者需要创建适合自己文化的交际理论”,胡文仲和贾玉新也指出:“只有学习和借鉴而没有发展和改造,没有结合自己文化特点的理论,是不可能把跨文化交际研究建成一门适合中国国情的学科的”。[3]台湾学者翁秀琪认为:台湾跨文化传播教育应以“在地思维,全球实践”为典范,以“在地”的传播问题意识为根本,并将研究与实践深耕于建制化的传播教育制度与课程中,方能使久居学术边陲的台湾传播与研究获得其主体性。[4]这与大陆学者提出的“特色研究”不谋而合,都是一种“立足本土,国际视野”的理论与实践的追求。这一追求对于创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新视角,对于克服简单化的“对台宣传”以促进祖国统一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台湾大多翻译成“跨文化传播”,为行文方便,本文将台湾相关研究的术语统一取“跨文化传播”,大陆相关研究的术语统一取“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严明主编.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6.

[2]翁秀琪.台湾传播教育的回顾与愿景[J].新闻学研究,

2001(10):47-48.

跨学科语文教学范文6

一、职高英语的跨文化理解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词汇,其至少有文化及教育、跨文化及教育、跨文化交际及教育等含义,跨文化教育应当是三者综合后的统称。具体到职高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更多的具有一种职业指向,应当说这个领域还是有些冷门的,只有职业英语教育者才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对此,笔者的理解有三点:其一,英语教学的文化属性。英语是世界上的重要语言,而语言总是指向文化的,英语语言承载的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因此在用英语进行表达(也就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用”)的时候,既是在表达“意思”,也是在表达“意义”——前者是英语教学中所重视的,而后者则相对容易忽视。其二,职高英语教学的跨文化属性。跨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利用语言表达意思、交换意义。我们提出在职高英语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去教给、赋予学生以英语语言文化,进而让学生在对英语文化的感受中,获得一种职业认知,这样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就会超越“技术”层面,指向“素养”层面。其三,职高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促进学生成长的意义。职业教育的教师有“双师型”需要,笔者理解当时提出这一口号的背景在于以教师自身的“双师”素养,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解。在当下的职高教学中,学生在多门文化学习与专业学习中有相当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面对这些英语内容是视而不见,还是悉心研究,反映着学生的英语素养,因此在职高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实际上是在用英语语言的跨文化属性,来促进学生的成长。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理解,是可以让自己在英语教学中很好地实现跨文化教育的。

二、跨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面向职高学生的技能素养提升需要,职高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的具体策略是怎样的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一,在英语语言的累积中渗透文化性。职高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帮学生积累英语知识,教学经验表明,如果纯粹地帮学生积累英语语言知识,那效果是不彰的,反之如果用文化来滋润学生的英语学习,反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建构英语知识的大厦。第二,在英语“语用”中实现文化的交际应用。语言就是用来应用的,职中英语教学也需要克服“哑巴英语”的不足,真正让学生在运用中提升英语学科素养。但同样如上所说的那样,如果教师刻意营造所谓的英语运用情境而忽视了文化的交际性,那这种情境实际上是“伪情境”;反之,如果在“语用”中渗入文化因素,就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或类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英语语言的生命力。第三,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寻找英语语言存在的意义。职高学生有其特殊的学习需求,无论是对口班的学生,还是技能学习的学生,其最终还是指向具体的专业技能的学习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更倾向于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专业学习来建立英语语言的意义,而这也正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内涵。事实证明,当前职高所设置的专业可以开发出许多将英语学习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的学习情境,广告设计中英语呈现(如学生感兴趣的可口可乐的商标),机械、汽修专业的英语说明书翻译等。总的来说,跨文化教育要有“跨”的意蕴,要结合职高学生的特点,将知识累积与文化结合起来,将技能与英语文化结合起来,寻找教育契机实现“文化结合”,是英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

三、英语老师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笔者的经验来看,这似乎并不容易,尤其是当英语教师囿于教学传统的时候,要在传统教学思路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跨文化的意识,是很不容易的。而要让跨文化意识真正植根于教师心中,并能够在职高学生英语学习中发挥方向性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多研究职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研究他们的兴趣尤其是在专业中或明或暗的兴趣,同时通过自身的广泛英语阅读,以设计出有效的“跨文化教育”的英语学习情境。当成功引导学生入境时,跨文化教育也就发生了!须知,当作为文化学科的英语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技能素养时,就是英语教学植根学生的专业需要,发挥学科基础性作用,彰显学科价值的时候。

作者:程小凤 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