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例6篇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左心衰竭;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基础上,由各种原因导致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阻塞管腔,造成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使相应的心肌持续性缺血坏死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该病是临床常见急症,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在起病数小时后,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可导致泵衰竭致急性左心衰竭,如不能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其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2]。我院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实施完善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心衰竭患者48例,均为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梗死部位主要为心室前壁和左室室间壁。患者表现为突发持续、剧烈的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呈压榨性,服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血压降低,心律失常以及、紧张、焦虑等,部分患者伴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呕吐。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42~76岁,平均(57.5±3.7)岁;心梗至入院时间为0.5~4h,心梗至发生左心衰竭时间为8d~4d,平均(1.1±0.8)d。

1.2 临床治疗 急性期绝对卧床,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镇静、止痛、调整血容量,积极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并发左心衰竭时,对症进行吸氧、强心、镇静、扩血管、利尿治疗。呼吸衰竭时,及时采取措施机械通气。并积极治疗心律失常、酸碱和水电解质失衡等并发症。

1.3 结 果 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48例患者抢救成功41例(85.4%),平均住院时间(14.3±2.8)d;抢救无效而死亡7例(14.6%)。

2 护理措施

2.1 疼痛护理 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供输血和补液。给予患者吸氧以改善梗死区心肌的氧供和减轻疼痛,氧流量2~5L/min为宜;遵医嘱给予患者皮下注射哌替啶、吗啡等镇痛药物,其中吗啡在镇痛的同时又可扩张机体小静脉,减少回心血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心衰作用,但在用药时应严密观察有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2.2 用药护理 ①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患者由于合并有左心衰竭,在用药或补液时注意控制滴速,不宜输入过快,一般15~20滴/min为宜[3]。②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应认真仔细,轻柔操作,防止药物在输液时发生外渗。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现象,可在局部使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避免发生静脉炎。③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以及硝酸酯类药物时,注意定时监测患者心率和血压,使收缩压维持在100mmHg以上。④药物不良反应:使用卡托普利时注意患者有无干咳;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脸红、头痛;长时间使用哌替啶或吗啡时注意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防止药物成瘾;使用利尿剂时注意检测血生化和记录出入量,防止水及电解质紊乱。

2.3 溶栓护理 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缩小梗死区范围,有效改善左心室功能,缓解病情,是挽救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关键措施。临床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前,常规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外伤史、活动性出血以及脑血管病史,抽血检查血小板计数、血型以及血常规, 排除溶栓禁忌证,严格溶栓指证。溶栓治疗中,密切观察有无呕血或便血,以及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4]。严格控制药物输注时间,对发现异常的患者应立即停止溶栓。

2.4 病情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1周内属于高危期,在此期间应注意监测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和心率等生命征以及心电图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促症状。常规行心电监护,每30min检测一次血压,发现异常时应迅速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理。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尤其是对于使用利尿剂的患者,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和性质。

2.5 心理护理 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多有紧张、恐惧和焦虑情绪,在发病前3d内尤为明显[5]。导致患者出现以上不良情绪的的原因主要有:剧烈疼痛及嘱其绝对卧床使其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对经济压力的担忧以及疾病知识的缺乏;对所处病房环境、仪器设备以及预后的担心。护理措施:热情对待患者,详细介绍病情和治疗措施,使患者对疾病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在疼痛发作、病情出现变化时,由专人进行陪护,仔细倾听患者感受,针对原因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和患者进行交流,根据患者职业、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家庭环境以及性格特征进行针对性护理,使其可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人员应具备熟练的护理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防止因突况不知所措而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保持病房整洁、舒适,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2.6 生活护理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发病1周内不可下床,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进行漱洗、饮食以及大小便;发病4~12h减少进食或给予少量流质饮食,不可进食过多,避免胃扩张以及膈肌上移而压迫心脏;少食多餐,以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为主;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引起病情加重。对前列腺肥大以及便秘者,可给予导尿管或通便处理[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可加重心力衰竭症状,护理人员通过积极沟通,针对性开导,缓解患者情绪,并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此外,针对患者病情和自身状况制定日常活动和饮食措施,积极促使患者康复。结果显示,48例患者抢救成功41例,其余7例因年龄和病情原因经积极治疗无效而死亡。这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患者实施精心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和控制病情,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宁玉珍,陈凤英,崔晓迎,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6):959-962.

[2] 石永丽,王颖,邹春杰,等.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现状及护理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968.

[3] 徐为裕.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10.

[4] 周瑞兰,卓连兰,邓金梅,等.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15):130-131.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拟人护理;患者满意度;临床护理效果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aryileus,EPII)系指在腹部手术后早期(3d后),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若处理不当易造成肠瘘、腹腔感染和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2]。

本研究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拟人护理更好地改善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症状,使其尽快恢复健康。研究采用拟人护理(护士全面履行护理职责,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主动、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与常规护理对照研究的方法,从患者满意度与患者胃肠减压量、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中转手术率等方面来评价优质护理对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康复效果的积极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符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①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肠蠕动曾一度恢复,术后2w左右出现肠梗阻表现;②腹胀为主,阵发性腹痛,腹痛相对较轻;③停止排气、排便,腹部对称性膨隆,腹部压痛不明显,无肠型或蠕动波,肠鸣稀少,未闻及高调和气过水声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但较少发生绞窄;④虽有机械性因素,但大多数都是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⑤腹部X线检查轻度肠管扩张,有2~3个以上的气液平面;⑥腹部CT均显示肠壁水肿增厚,边界不清,无高度扩张肠管及肠间隙积液;⑦B超提示:腹腔、盆腔无明显积液,肠管壁增厚,肠管积气较重;⑧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制定排除标准 ①病情加重;②伴严重心、肺、肾疾病者;③肠瘘、肠造瘘者;④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⑤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⑥临床资料不全者。

1.3手术指征 ①非手术治疗2w以上,肠梗阻症状无好转,症状进行性加剧,出现肠绞窄征象;②腹胀、腹痛进行性加剧,出现明显的腹膜炎体征,体温与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

1.4选择对象 选择我院符合上述标准的60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患者随机分成拟人护理组30例(观察组),常规护理组30例(对照组)。

1.5制定拟人护理措施 ①基础护理:入院护理: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出院护理;②专科护理:观察病情、禁食,胃肠减压、.腹痛腹胀护理、营养支持护理、饮食指导;③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1.6护理质量满意度量表制定 从基础护理、观察病情、禁食,胃肠减压、腹痛腹胀护理、营养支持护理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方面测评满意度。

3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占术后肠梗阻的20%[3],它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腹部平片呈无机械性、完全性梗阻的典型表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具有病变复杂、病情多变、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的特点[4]早期炎性肠梗阻手术或保守治疗是尽快消除临床症状的主要手段,但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临床症状的尽快消失,疾病恢复与生活质量提高还得依靠护理措施的及时与合理[5]。

本研究根据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是关键,严密监测腹痛、腹胀变化是基础,提出拟人护理措施,从①基础护理:入院护理: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出院护理;②专科护理:观察病情、禁食,胃肠减压、.腹痛腹胀护理、营养支持护理、饮食指导;③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健康教育3个方面对患者进行适时、适度护理。在患者手术后或保守治疗后首先要采取观察病情、禁食,胃肠减压、腹痛腹胀护理,随时观察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或排便时间。术后要禁食和胃肠减压禁食和胃肠减压的时间,取决于病情的密切观察腹痛腹胀护理,腹痛腹胀消失的时间。太早、太晚排气或排便,都不利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一般应该在3d左右,最好规腹部听诊肠鸣音,3~4次/d,观察肠蠕动的动态变化[6]。其次是营养支持护理、饮食指导[7]。在胃肠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前,应动态观察患者腹部症状、体症变化,了解病变进展程度,防止术后肠管广泛粘连,充血水肿,脆性增大,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甚至形成肠瘘。由于患者还不能进食,必须实施胃肠外高营养,这时患者脉营养通路的保护是营养支持护理的核心问题,也是患者胃肠外获得营养的有效措施。患者排气、排便后,如何进食是饮食指导的中心工作,何时进何种食物?食物量、食物的搭配需根据不同患者的体征、体质、病情来制定,这是防止肠再梗阻的有效措施之一。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除在医院进一步治疗和接受相应的护理措施外,患者出院后,继续保护胃肠功能,防治旧病复发,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提出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对患者对术后肠梗阻出现担心、焦虑、忧虑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正确对待自已的病情,并接受健康教育,多掌握一些防止肠梗阻发生的知识,改善自已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本研究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人文关怀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患者手术后护理,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与常规护理比较,通过患者满意度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措施的测评,手术后排气时间、腹胀缓解时间、总胃肠减压量、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总有效率,两组均有显著差异。说明拟人护理措施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再手术或保守治疗的患者[8]有比较理想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玉真,赵传印.中医特色疗法在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11(10):120-122.

[2]章治平,罗开元,王明春,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及预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6):760-761.

[3]翟保平,任金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81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67.

[4]郭丽燕,覃洁.炎性肠梗阻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131-132.

[5]李爱霞.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6):118.

[6]Massey RL.Return of bowel sounds indicating an end of postoperative ileus:is it time to cease this long-standing nursing tradition[J].Medsurg Nurs,2012,21(3):146-50.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3

【中图分类号】R4735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26-01

脑梗死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不仅与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有关,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常规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脑梗死患者的护理需要,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护理效果。笔者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优质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2],均为初次发作,所选患者中无肝肾功能不全,排除有消化性溃疡、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不愿意参与本实验过程患者、不能执行医护操作患者。其中观察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4例和26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631±29)岁;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5例和25例;最小年龄46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628±3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观察病情、健康宣教和用药指导,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患者在优质护理模式下实施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在护士长总负责下成立优质护理干预小组,每个护理小组将任务和责任分配到人。护理干预小组成员由高年资和低年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干预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责任护理,高年资护理人员主要负责病情较重患者,低年资护理人员主要负责病情稳定较轻患者。②充分估计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及家属熟悉病房环境,协助患者使用病房内的相关设施,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在护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跌倒因素,并针对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进行有效预防,避免突发事件发生。③在护理小组干预下,对患者实施脑梗死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脑梗死的相关知识,教会患者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及应用相关器具,使患者了解导致脑梗死再次发作的相关诱发因素,并让患者做好预防。④建立优质护理服务考核程序,对护理人员的优质护理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在考核中,让患者参与其中,对护理人员实施的优质护理措施进行评分,提高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措施的认识,加强优质护理措施的实施。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进行评定)[1]和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进行评分[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低提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越好。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包括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物质生活4个方面)评分越高提示患者是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心肌梗死 院前急诊护理 HAMA评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0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57-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通常发病急、病情重,并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以及并发症。相关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大部分出现在发病后的6h之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同及时的诊断、有效的治疗以及科学的护理息息相关。而急诊护士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第一抢救者,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成功抢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前护理,临床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了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男性51例,女35例,年龄36岁―82岁,平均60.2岁。前壁梗死48例,侧壁梗死16例,前间壁梗死15例,下壁梗死5例,前壁并下壁梗死1例,前壁并侧并梗死1例,共有9例发生了心源性休克。86例患者中,存在冠心病史的患者35例,存在高血压病史的患者19例,存在糖尿病病史的患者15例,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11例,存在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病史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患者存在严重的胸闷症状;发生心肌缺血性疼痛的时间大于半个小时;患者应用硝酸甘油等相关药物不能缓解疼痛,或者疼痛缓解程度较小;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患者存在2个及以上的相邻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mV的表现,或者患者的胸导联抬高超过了0.2mV。

2 方法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及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院前急诊护理。具体为:

2.1 院前急诊护理。医院在街道患者的急救电话后应当立即出车,同时还应当通过电话指导患者的家属进行适当的救治,例如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及时服用速效救心丸,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情绪安抚等,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在医护人员到达后应当及时对患者进行吸氧、输液以及心理治疗等急救措施。在患者被转运的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并做好各项治疗措施以及护理措施的记录。

2.2 入院后的护理。两组患者相同的护理措施为:①基础护理,在患病的急性期保证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禁止患者的家属及其他人员的探视,以免导致患者精神紧张,心理负担加重。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卧床休息的意义,鼓励家属密切配合。吸氧的浓度应当依照患者的心肌缺氧的程度来进行确定,保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5%。②饮食护理急性期的患者应当进食流质或者半流质状态的食物,在病情得到好转之后可逐渐发展为普通饮食,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等食物,饮食期间还应当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③循环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的变化情况,定时对血压、脉搏进行测量。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发白,四肢是否发亮、神志状况、尿量多少等,以确定患者的是否存在休克整块。对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的患者应当及时告知医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④心理护理,注意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紧张、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多同患者进行沟通焦虑,及时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

3 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第7d的HAMA评分为30.9±4.1分,而对照组为50.1±3.8分,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发病较为突然,并且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并发症较多,在进行抢救时做好入院前的急诊护理操作对于患者的成功救治十分重要。本组研究中通过保证患者卧床休息、服用速效救心丸、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等院前护理操作,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HAMA评分同对照组相比降低了19.2±4.2分,患者的焦虑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此外,研究中患者的成功救治率达到了95.35%,而对照组仅为81.4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抚慰、卧床休息、病情监测等院前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状况,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小彤.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及PTCA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4)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5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护理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60例急性心肌梗塞死患者,随机的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0例,选择对常规的护理方法加以运用;观察组患者30例,采取了一系列的急诊护理措施,观察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在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16.7%,其他患者经过合理的抢救及护理后,痊愈后康复出院,总有效率为83.3 %;在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3.4%,其他患者通过采取了一系列的抢救及急诊护理措施,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痊愈后康复出院,总有效率96.6%。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P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出现了严重而持久的心肌缺血而引发的急性心肌部分坏死的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多为:胸痛、循环功能出现障碍、心肌缺血、坏死及损伤等。该病的发病率极高,是一种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快、病程短、病死率极高,容易出现心脏猝死等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的进行抢救及护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对恶性后果进行控制的最有效措施。为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及价值,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际经验,及我院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的平均分为两组,在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龄在54-71岁,平均年龄为62.45岁,在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女性14例, 男性16例;年龄在51-72岁,平均年龄为63.45岁。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与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相关的软件处理技术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两组间的比较选择t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心肌梗死部位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急诊护理

2.1 做好现场的急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极为迅速,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必须做好相关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辅助医生快速的对病情作出判断,并适当的选择相应的急救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即刻让病人保持平卧状态,以免使病情得到加重,对于呼吸比较困难的病人取半卧位。遵照医嘱立刻给予患者吸氧治疗,以改善患者心肌出现缺氧的情况,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梗死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利于患者的康复[1]。同时,需要快速的打开患者的静脉通道,及时的进行有关药物的静脉滴注。尽量的缩短院前救治时间,快速的进入到治疗程序,避免猝死、室颤的发生,使病死率得到降低,保障后期治疗的顺利进行。

2.2 院内的急诊护理

妥善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排床位,将其安排在ICU病室,减少对病人的搬移次数,以免使病情得到加重。嘱咐患者保持卧床休息的状态,避免进行过量的运动,并对患者及其家属友善的进行病情介绍,以减少其心理负担,防止出现不良的刺激反映,积极的配合各种治疗措施的开展。同时,立即开展紧急救治,对患者进行给氧治疗,分析检查患者的各项吸氧指标,适当的选择给氧办法,对氧流量进行调整和控制,防止出现休克或心律失常;迅速的建立起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留置针静脉的穿刺,并对滴注速度进行合理的把握,同时遵照医嘱对各种检查及化验项目进行检查,分析其各项检查指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对其进行心电、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的监测,密切关注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入院时需要进行全导联心电图的监测,在后期的治疗过程中,每两小时需要再次描记,特别是在对PCI术及溶栓药加以运用时,应进行全程监测,这样便可以及时的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心律失常现象的发生,为抢救尽可能多的赢得时间[2]。

3. 常规护理

做好上述的急诊护理工作以后,若患者的病情已趋于稳定,就需要注重对患者进行相关方面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常规的治疗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对于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巩固和改善,有效的减少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通常情况下需要嘱咐患者注意饮食,所摄取的食物要清淡,尽量少食多餐,多吃富含维生素的瓜果蔬菜,活动量也需逐渐的进行增加[3]。同时,还需帮助患者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减少其悲观、恐惧及焦虑的心理,避免情绪出现过大的波动,加强与其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4]。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综合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b)-0135-0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1]。随着社会老龄化,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AMI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此病常突然发病,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会威胁生命,临床给予专业的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可提高其生存质量[3]。本研究对本院内一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AMI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和溶栓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符合AMI诊断标准[4]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37~85岁,平均(71.61±12.15)岁。对照组22例,男女各11例,年龄51~84岁,平均(70.00±8.8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性别=0.538,P=0.463;t年龄=0.506,P=0.616),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内科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根据病情安排病、监测生命体征、经常巡视、按医嘱准确给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以下综合护理。

1.2.1 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AMI的相关知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相应防治措施,尤其要使其掌握常用药物应用方法和急救措施,因人制宜地制订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

1.2.2 心理护理 AMI发病时患者常有濒死的感觉而产生恐惧,因此责任护士先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乐观心态,增强治疗自信心,减少或消除负面情绪。

1.2.3 溶栓护理 大部分AMI患者错过再灌注心肌治疗,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溶栓治疗过程中责任护士要做好心电监护,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有无出血状况,如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标准[4] 显效为胸痛等症状消失,心电图大致正常;有效为临床症状缓解,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无效为症状及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总有效=显效+有效。

1.3.2 护理工作满意度 自行设计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 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并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Excel2003和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6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0,P=0.026)(表1)。

2.2 两组满意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9,P=0.034)(表2)。

3 讨论

AMI是心内科常见急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而采取专业的综合护理措施在AMI治疗过程及预后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水平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对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疾病的控制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促进患者快速恢复的重要措施[5-6]。对AMI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7-9]。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是AMI患者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显著降低病死率,但溶栓后较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多部位的出血等,因此加强溶栓过程中的护理对于保证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10-12]。本研究通过耐心详细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的溶栓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对AMI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医护依从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6-255.

[2] 苏懿,王磊,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67-469.

[3] 石永丽,王颖,邹春杰,等.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现状及护理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968.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5] 何晓梅.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与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260-261.

[6] 林春喜,张友芳,周静文,等.综合护理干预对ICU急眭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86-88.

[7] 徐志莹,马杰,李晓燕,等.急诊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3(7):781-782.

[8] 李小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33-234.

[9] 修红,国红玉.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2):61-63.

[10] 韩小燕.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91-92.

[11] 刘俭葵,李淑芳,李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围溶栓期用药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