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范例6篇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范文1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投资管理;风险;市场分析

在美国爆发次级贷款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金融进入到一个寒冬期,特别是整个世界的金融秩序都转入到一种新常态之中。而随着当前资产逐渐走向证券化经营,金融风险也就随着市场的演进和变化而产生。因此,不管是进行资产经营,还是投资管理,实际上都应该关注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的新动态。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经济触底,而且在下一轮的经济发展增长周期到来之前,世界的经济正处于一个逐步恢复的过程。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投资管理应该充分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特别是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当前的市场行情,从而做出更适应当前后金融危机条件的投资决策。投资管理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应该全面分析当前的企业发展状况,并且结合后金融危机之后的市场投资规律,谨慎做出投资方面的决策。因此,投资管理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行为,作为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方,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推动自身的投资发展。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管理挑战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其表现出的资本市场特征,不同于以往的资本市场表现,特别是从本质上看,其资本的特征也有一定差别,所以在投资过程当中,投资方应该全面分析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全方面分析当前的市场主要表现,抓住契机推动自身的投资项目得到增值。而后金融危机时代,投资管理也需要重视对其面对条件的解析,才能够把握住市场趋势,最终拉动自身发展。从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上看,投资管理所面对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当前整个世界生产和商业格局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结构上的调整将会深刻影响整个市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基本正处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之中,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存在发展停滞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对当前资本在整个世界各种市场当中的流动已经造成了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已经形成了贸易壁垒,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往往是质量较低,而且价格也相对低廉等,这些都对整个市场的投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第二,整个世界的金融投资市场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美国当前已经在世界经济总量当中的占有份额不断下降,而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美元地位也逐渐动摇,这些因素都导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金融投资市场出现比较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金融市场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所以当前市场金融投资管理面对的挑战更加复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盲目发展资本行业,特别是实体经济没有得到充分支持,金融不断扩大缺乏实体经济的充实基础,因此,投资方面的监督管理的强化,对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管理造成了一定挑战。第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革命也成为一项重要补充。金融危机和次级贷款危机等都充分表明,对于金融危机的监督和控制,实际上不能够仅仅依靠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也不能够仅仅依靠投资者或者资本运作的相关单位出现的道德自觉,而是应该采用各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监督之间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作用。此外,从当前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当前科学技术未必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生产的发展需求,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技术的革命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必然会对金融投资领域的稳定带来一定影响。第四,当前经济也从过去的污染性逐渐转变为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实体经济投资领域,之所以有部分企业出现了投资方面的快速提升,是因为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牺牲了大量的自然环境以及资源。但是,当前世界实体经济已经逐渐趋向于绿色和低碳的理念范畴当中,特别是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方面,全世界都正在付出努力。这也意味着当前的投资者应该充分看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状况,从而把握住当前的发展趋势,从而真正把握好投资的方向性。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投资方在把握后金融危机时的投资方向,以及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方面的一些管理调整上,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相对较多。特别是对于经济状况的把握,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抓住当前后金融危机的发展契机,特别是没有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具体趋势进行投资调整,就可能给当前的投资行为造成损失。因此,投资方对于后金融危机条件的分析应该是真正到位的,投资行为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2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投资管理的主要对策

后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投资方管理,应该还是围绕投资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管理,也就是后金融危机的风险规避应该放在首位。一旦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能够有预先的措施降低投资方可能出现的损失。所以金融方面的安全是整个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管理重点和难点。从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管理风险类型上看,主要包括市场上产生的投资风险,以及被投资方的信用问题、投资操作方面的风险这三方面。从本质上看,当前的投资管理应该充分分析市场和自身存在的风险,特别是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自己的预测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投资方需要围绕当前市场的价格波动状况进行管理,并且要对多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避免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和冲突,这样才能够推动投资管理的科学发展。从当前后金融危机的条件看,投资管理的主要路径和对策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投资方应该对当前的金融投资市场状况有自己的评估体系,特别是根据当前后金融条件之下的金融市场环境,适当地调整和优化投资方的融资结构以及投资产品优化等,提高整个投资方的投资效率。因为在投资管理的过程中,投资方最大的目标实际上是实现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投资方的损失,或者利润的减少等。因此,投资方应该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状况来看,将当前的融资渠道进行充分拓展,将直接融资作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优化投资方的资本来源渠道等。资本市场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已经出现萎缩,所以资本市场已需要进行转型,很多投资方实际上都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融资,而这样的一种融资结构并不是直接融资结构。对于投资方而言,应该解决单一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模式,要从多元化的融资格局出发,开发一些直接投资渠道,真正意义上将投资行为的资本直接管理作为核心部分,降低银行内部出现的资金效率相对矛盾的状况,真正让投资方的资金得到活化。第二,投资方也应该对自身做空以及做大的工具进行优化和完善,以适应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资本市场特征。从当前的资本市场状况看,股票市场也经常会出现相对比较大幅度的调整状况,尤其是国内的金融市场也处在一个波动期,这些都要求投资方要根据投资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法规规定,调整自己的做大和做空工具,让自己做大和做空行为更有依据,真正符合投资方的基本利益。特别是当前投资方应该完善自身的做大金融衍生工具,只有投资方都具备了完善的做大和做空工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稳定整个金融市场,避免各自受到局部金融因素的波动而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对于未来金融市场而言,企业应该全面分析当前金融杠杆的规律和表现,抓住金融杠杆的基本特征,全方位地推出全面性的金融投资工具体系,从而更好地平衡投资方在进行金融市场投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风险,而拓宽金融投资渠道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当前的融资方而言,在投资管理过程中也应该相对应地提出一些配套的创新金融产品,避免当前整个资本市场出现金融产品同质化的状况,真正意义上保障投资方和融资方的利润和效益。因为当前很多金融基金产品,特别是投资或者融资类的产品其同质性问题比较突出,很多投资方都没有什么真正的选择性。所以面对当前状况,金融产品的差异化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推出更多新的金融产品,扩大基金产品的投资范围,以及银行业也应该创新自身的中间业务等。从金融茶品的创新角度上看,应该从防止整个金融市场出现失衡状况作为基本条件,从优化当前的投资和融资工具,推动当前信用贷款工具的证券化等方面进行防护。尤其是当前信用贷款方面,鉴于之前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的次级贷款问题,所以应该强化信用贷款资产的流动性,真正转变当前投资者的资金质量等,以此更好地规避当前市场可能出现的金融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也可以适当推出一些人民币的衍生工具,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第四,投资方应该对风险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不能够盲目相信投资过程当中的低风险。一些融资和投资者往往推出所谓的低风险债券,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低风险。投资方应该分析各种债券和基金的风险状况,从金融市场和整个实体经济的状况看,真正将主线投资和当前辅投资划分清楚,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整体的投资利润率,规避风险。当前的金融脱媒化已经是必然趋势,特别是银行对于债券的持有也会进一步增加。所以对地方债务或者是传统的低风险国际金融机构债券等,投资方应谨慎持有,不能盲目相信其没有风险,要强化自身对于债券风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等,真正做到在投资过程中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3结语

当前金融投资环境日渐复杂,特别是当前投资方所面对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现的经济现状和问题,所以应该更加审慎地处理当前的投资需求,要形成科学的投资策略和模式。投资管理的模式应该和投资方的自身发展状况相结合,也应该和当前投资方所面对的市场状况充分融合,只有把握住风险的种类和来源,才能够让投资方的投资行为更加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避免在投资过程中出现危机。防控投资风险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特别是投资方应该形成风险评估团队,对于当前市场所推出的各种金融投资工具进行甄别和分析等,只有具备真正具备实践意义的投融资判断力,才能做好后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投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文雯.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2]高晓雪.入世以来中国对外投资政策的演变[J].中国证券期货,2012(07).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8-0044-05

2007年以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拖欠率大幅上升,引发了次贷危机,并进而爆发了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造成全球性经济衰退,因而这次金融危机已不限于金融领域,事实上已成为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古巴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奥斯瓦尔多・马丁内斯认为,这场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生产过剩,同时又是消费不足。“我们面临的形势已经超出了经济和金融危机,也是一场社会危机、食品危机和生态危机,是所有这些烈性危机爆发的综合性结果。”这次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中外学者见仁见智,各有见解。但其深层次的根源是什么?不少中外学者已“回归马克思”。因此可以说,危机的根源还需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去找寻。

一、金融危机根源的不同解释与理论分歧

对于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同立场、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其产生的根源做了不同的分析与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市场说”。即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三种。(1)消费需求过度论。将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居民收入,并得出启示: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认为由于商品的价值同使用价值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监管机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3)金融创新引起的一系列弊端论。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其主要观点是金融监管缺陷论。认为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重大缺陷:对金融机构实行分类监管的体制不完善;以机构监管为重点,功能监管薄弱,不能适应混合经营的特点,对一些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监管不力;过快发展的衍生产品监管滞后。金融监管缺陷论还认为,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受利益冲突的证券评级等,才是这次危机的主因。这种“制度说”,实际上是“体制说”,是从体制层面看监管制度的缺陷。还有人认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取代了原来由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模式,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地流动等等。它解除了对金融的管制,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论认为,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引起危机爆发,故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 “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2000年至危机爆发前,美联储14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与此同时,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推动居民消费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运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

4 “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也是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一种反映;是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或资本市场)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严重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二、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时曾指出,在支付手段的链条中,隐藏着危机的可能性。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才会成为现实性。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金融、信贷业广为发展,虚拟经济空前扩大,支付链条不断拉长;支付链条一旦断裂,就会发生金融危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金融投机活动猖獗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扩大信贷带来的营业活动过度扩大,是造成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马克思对危机根源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具有更加直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建立在货币危机理论基础之上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认为,货币危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在现实中表现为资金链条的断裂。商品不能转化为货币,使商品贬值;债务不能转化为现实货币,使债务到期无法偿还;信用货币不足,银行和工厂纷纷倒闭。在一般情况下,危机常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另一种是银行信用的危机。当前的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银行信用的危机或货币危机,但事实上却与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家为了帮助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并从中分割超额利润,设计出能够超现实买卖商品的金融衍生品,使之成为解决生产过剩的途径,结果造成了本来手中货币不足、支付能力欠缺的老百姓,在银行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超前消费,拉长了信用资金链条。而信用资金链条过长,则为货币危机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

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所讲的生产过剩是指商品生产过剩而非产品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只要社会上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最迫切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就“绝对谈不上产品的生产过剩”。“在这个意义上,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往常是生产不足……产品的生产过剩和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是资本家的利润,而非群众的需要。”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但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美国的房屋生产过剩表现在房屋空置率的不断提高上:由197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13%。这表明房屋的供给超过有效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已出售的房屋中,靠抵押贷款购房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靠抵押贷款购买的房屋占全部已售房屋的比例为68%。可见,次贷危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由房产供给的不断扩大而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积累造成的,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得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

再次,资本主义制度加剧了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之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也是实体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形成的,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相关群众的收入减少,从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直线下降,并引发由虚拟经济造成的虚假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破灭。使实体经济中本来存在而被掩盖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显露出来,从而回归为实体经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实体经济的衰退,又反过来加剧虚拟经济的波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正是应验了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虚拟经济危机和实体经济危机的关系作过论述:第一,之所以会出现作为现实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是因为商业和工业危机的一切因素已经存在,货币危机是由商业危机所引起的。第二,就作为生产过剩危机的先期表现的货币危机而言,金融危机是实体危机的预兆、先声、序幕和第一阶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剩及其过剩危机:而且还揭示了金融危机作为工商业危机的一个阶段。是工商业危机的最一般的表现,因而金融危机的实质也就是生产过剩危机。第三,金融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这时,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这种危机只起次要的作用,或者不起什么作用。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在金融市场中,总的说来是头足倒置地反映出工业市场的运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金融市场对工业市场具有反作用。金融市场可能影响工业市场,从而影响到工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跳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表现出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于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二战后,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在经济发展中自我调节乃至实行经济计划化的政策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其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解决其基本矛盾,矛盾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依然和必然会爆发危机。因此,企求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或救助困难企业这类经济手段。来根本消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内生的消费与生产相背离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起一种治标的缓和性作用,而不能起治本的根本性作用。

三、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说明只停留在体制层面的救市措施解决不了制度根源上的问题。斯蒂格利茨曾批判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和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他认为,这无异于是向体内出血的病人输血,向投机者提供补偿。我们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局势,只能依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运转下去。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也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但我国的经济衰退不是始于金融领域,而是始于实体经济主要是出口经济领域。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低利率、低汇率、低要素价格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积极融入到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但是它们大多只充当了低层次的供应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广东和浙江一带的中小企业纷纷关门,掀起了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而仅2008年10月上旬,珠三角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据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万家港资企业中,2008年底可能会有四分之一即1.75万家企业倒闭。以一家企业倒闭导致500人失业计算,1.75万家企业倒闭就将导致87.5万人失业,而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反映中国经济总体状况的GDP增速下滑,对外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工业生产增速持续减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在下降,财政收入不容乐观。而来自典型行业的报告更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十分明显。如2008年10月初的钢铁行业的报告称,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钢材需求较大的实体经济部门,如房地产行业、造船行业、汽车行业等都造成了巨大影响。110

当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包括金融体制,没有完全融入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一体化当中,故我国不会陷入美国那样的深重危机之中。我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我国的金融

衍生品也没有像西方一些国家那样泛滥,因而我国金融体系所受到的影响不会很重。而且,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资本主义那样的基本矛盾,不存在产生过剩经济危机的制度性根源。人们有时会提到,20世纪30年代美、德等经济大萧条年代,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竟未受冲击,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会对社会主义的中国造成不小的冲击呢?这是因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内外情况与当时社会主义苏联不同。首先,当时还没有发展到经济全球一体化,苏联经济没有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之中,所以苏联当时没有我国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和两大市场体系。而我国随着扩大对外开放,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其次,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中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目前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其防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能力远不如国有经济;但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在大幅度降低,这会削弱我国防范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

关于走出这次危机的出路,不少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世界银行代表佩雷拉・达・希尔瓦说:“最后的可能结果是资本主义的终结,或是建立一种更加有调节的资本主义。”著名学者何明认为,走出资本主义危机的惟一出路是摆脱资本主义。到目前为止,惟一的结论是走向社会主义。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四点思考。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抵制和消除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有如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让人们认为资本主义的末日已经来临但又“起死回生”一样,这次危机也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终结,但可以说是美国原有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也可以说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模式的终结。中外学者进一步看清了新自由主义的危害。可以说,正是新自由主义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不断积累与激化,导致危机的爆发。美国著名学者斯蒂格利茨也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市场本身可以自我调节;认为这种教条造成了当前的危机。因此,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市场万能)以及反对国家干预,决不是我国改革的方向。当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依靠市场运作去解决这次金融危机,必须靠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目前“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其次,要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无序扩张;否则,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越远,产生的泡沫就越大,泡沫也就越易破裂,而破裂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就越大。要知道,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可能变成投机经济,带来不断增长的泡沫。美国近年来的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是一种值得汲取的教训。

再次,要减少我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应主要依靠扩大消费需求,积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不仅有助于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最终需求,消费增长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受这次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首当其冲的是南方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许多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这正是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导致的消极后果。日本也是出口大国,其外贸依存度不过20%左右,而我国2004年曾高达70%,但1970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只有5%。这表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过快,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最后,要防止金融与经济危机危害的继续扩大,加强对虚拟经济的有效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但如果缺少有效监管。原来作为分散风险的链条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因此,我们既要避免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又要重视加强对其有效监管,处理好信贷、货币供应与信用这三个层次的关系;既要避免简单地模仿当今西方国家最前沿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又要结合我国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正确处理好经济与金融的关系。金融事业发展成功与否,不能只看金融自身的单项指标,还应看经济社会是否稳定增长与发展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宋晓平,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化和发展问题,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09,(5):10。

[2]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当代亚太,2008,(5):30,

[3]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人民日报,2008-1 1-21。

[4]陈华,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警示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9):17-19。

[5_吴建环,次贷危机真正根源究竟是什么[EB/OL],人民网,2008-10-24

[6]陈志武,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5-10。

[7]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红旗文稿,2008,(13)。

[8]申家驹,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人民日报,2009-01-10。

[9]吴晓求,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反映[N],中国证券报,2009-01-10。

[10j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85。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4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02,

[13]白暴力,刘永军,白瑞雪,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源与集中强烈爆发的原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14]张娜,王月金,田岳,金融危机致沿海企业倒闭严重引发中国就业难题,中国经济新闻网,2008-11-10。

[15]金歌2009年金融风暴下的中国[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5-27。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范文3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反思

前言:2008年,始于美国的一场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世界各个国家,致使国民财富严重缩水,实体经济大幅衰退,新自由主义是引发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我们应当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新自由主义进行理论反思,并明确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路线,实现自身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新自由主义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

(一)金融自由化导致国际金融危机

受到新自由主义理论基础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哈耶克自由至上思想的影响,美国实施了众多金融自由化政策,这种看似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换下,掩盖着众多不公平的事实,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如水中月亮般不切实际。新自由主义下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失控,对市场的自由化管理实际上是对市场的放纵,“自由”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自身发生了破裂,从而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私有化财产制度导致金融危机

私有化财产制度的主要核心是认为私有化能够实现自由民主和高效经济,新自由主义认为,公有制集体化的范围扩大并不会提升生产率,反而使经济向更加不好的方向发展。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私有化的政策,就连医疗、学校、交通等公共事业也变得私有化,这种私有化财产制度不符合国家、社会的平等性原则。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佩特拉斯认为:“新自由主义私有化关注的并不是生产而是利润”[1]。这导致了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对现有财富和资产进行剥夺,而不关心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

(三)反对国家干预导致金融危机

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自由程度,市场机制有能力自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严重反对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严禁国家限制市场生产、出售以及买进,认为一切干预市场进行自我调节的措施和手段都会阻碍市场的自由发展。但是,市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进行自主调节,放纵市场的自由发展,并不能提高社会效率,没有国家管制的金融市场十分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新自由主义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世纪以来,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蔓延、扩散,逐渐笼罩了国际金融市场,致使全球经济体系逐渐出现了新自由主义化特征,2008年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而美国正是新自由主义体系中的轴心国家,其世界金融资产比重、世界GDP比重、世界贸易额比重都是最高的,这就导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迅速蔓延,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可以说新自由主义对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范围影响是空前巨大的;此外,新自由主义还对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国家的应对造成了一定影响,许多国家还在顾及新自由主义提出的金融市场自行调节理论,导致08年国际金融危机许多国家应对的决策和行动迟缓,从而促使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新自由主义理论在美国根深蒂固,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后,美国政府及财政当局并没有做出及时的应对和救助措施,例如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在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时并没有受到来自政府的及时救助,致使其申请破产,造成了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从而使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2]。

三、国际金融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反思

(一)重视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思潮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能够误导国家许多正确的经济实践,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对新自由主义深信不疑,主要在于新自由主义理论中不仅包含大量的错误理论思想,同时也包含一些科学合理的成分,这就增加了新自由理论的迷惑性,其正确部分很好的掩饰了新自由主义中不合理的方面,致使其在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我国应当积极注意新自由主义理论思潮的影响,正是由于新自由理论思潮的不断影响,才使得许多国家放弃政府对经济市场的管制,任由其自由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日益密切,在这个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市场的理论和思潮终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按照市场经济需求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相较于传统的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有着产品现代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的特点,市场经济信息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同时市场中资源的配置不能任由市场自由调节,政府应当根据市场的经济形势以及市场的发展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和调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货币的形式逐渐由纸质货币向数字货币转换,信息交流逐渐加深,信息不对称程度非但没有得到减弱,反而变得更加深刻[3],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根据国际金融危机与新自由理论的关系进行反思,根据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进行反思,政府科学有效的市场干预并不会扰乱市场正常运行的秩序,反而能够对市场的正常运行起到有效监管的作用。

(三)合理进行金融创新

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鼓励金融创新,但一定要对金融创新秉持着严谨科学的态度,要对金融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要把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适度的金融创新就是在保证金融衍生物与基础产品相适应的基础上,体现出其规避基础产品市场的经济风险优势,保证基础产品市场健康稳定的运行,不能放纵任由金融创新,不能失去对市场的把握,一旦金融创新过度,其产生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就会被投机者利用为追求高额回报的工具,这样就会使得整个基础产品市场出现畸形发展,从而引发危机,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一旦金融创新过度,出现经济危机,政府的监管以及应对对策的作用是微小的,无力的,所以要鼓励金融进行合理科学的创新,将金融创新控制在政府部门监管的范围之内,防止创新过度引发危机。

(四)探索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

就目前来看,虽然美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严重,但其经济地位仍旧处于世界霸主位置,美元之所以能够充当世界货币,根本原因在于其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国应当积极拓展对外关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发展战略,要清醒的、理性的看待新自由主义理论,加强自身的反思,探索人民币国际化、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对外开放等一系列的长期发展战略。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新自由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新自由主义能够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并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通过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反思,来完善、规范、探索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睿.反思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D].辽宁大学,2011.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范文4

    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层次意思就是过度宽松的经济政策,即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先前一阶段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源头又于政府“放任经济、任其发展”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2)政策说。“政策说”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许小年指出,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机构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甄炳禧认为,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近年来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分膨胀,是近些年来其国内积累的金融和经济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也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及西方货币政策相关。美国的货币政策和与此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情的变化也是次贷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孙音则指出,自2000 年起美联储屡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鼓励消费,致使美国国内出现过低的储蓄率、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以及长期的经常性收支恶化,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按照这种形势维持经济的繁荣,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和不对等、不均衡、不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尤其是以美元本位制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内在的重大缺陷。

    (3)市场说。“市场说”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胜国指出,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和美国居民的过渡消费,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华尔街的经济精英们违背信用原则,漠视风险控制,缺乏制衡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迷狂中陶醉,将社会责任抛诸脑后;美联储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大幅度地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直接促使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而究其根源在于金融创新中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当。

    (4)周期说。“周期说”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一种反映,是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在上述四种说法里,吴晓求教授比较倾向的就是“周期说”。并且他认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会发源于美国、发端于华尔街。因为,在那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现代金融),无论在规模上, 还是在结构上都已严重失衡,华尔街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把这种失衡推向了极端, 从而使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单纯是监管不力,如果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

    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原因分析之外,还有的学者提出过度消费说,委托链过长说、流动性过剩说等不同的理论。

    2 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因再探讨

    上述关于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危机的成因。各位学者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每种分析也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都只是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或者具体原因,并没有揭示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或者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要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视角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本质,揭示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在完整系统的专着里给我们呈现,但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可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相对过剩”,它是针对“绝对过剩”而言的。马克思又指出:“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但是,要使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按一定的利润率剥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可见,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当代危机的产生流程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回到起点。通过增加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两个环节,一方面延迟了危机;另一方面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透支消费)。可见,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早已指出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从“9?11”事件后,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繁荣,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所以低估风险,盲目发放贷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透支消费,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

    可见,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导致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这也就引发了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出现了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此引发了透支消费,出现了违约率上升,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之后出现了当前的金融危机。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只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能最终解决这个对抗性矛盾。这也就揭示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仍将继续甚至更加频繁,资本主义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把握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本质和根源上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对今天而言,它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发展,事实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经得起考验的。

    参考文献

    [1]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

    [2]赵静.日共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J].当代世界,2009,(5).

    [3]李鹏程.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危机[J].知识经济,2009,(9).

    [4]许小年.次贷危机罪魁祸首是格林斯潘[DB/OL].

    [5]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6]孙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J].北方经济,2009,(5).

    [7]王胜国.全球金融危机的缘由及其主要经济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9,(4).

    [8]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9]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J].中国改革,2009,(1).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范文5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经验

一、机遇与挑战:科学地看待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环境

提起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不能不想到2008年源自美国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这一年,美国爆发以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紧接着,这场国内危机迅速演变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美国奥巴马政府一系列救市方案以及各国采取扩大内需、稳定资本市场的行动,都因危机之深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凑效。

什么是金融危机?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金融海啸”,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证,房地产,商业破产和金融机构倒闭数量等的急剧、短暂或超周期恶化。历史地来看,凡是危机到来,都必须经历一个阵痛过程。这次危机也不例外,它经由美国进而席卷美洲、欧洲、亚洲等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并引致严重经济衰退、政局不稳和社会动荡。直到今天,我们仍无法预期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何时终结。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依然保持着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速,还向世界上遭受重创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施以援手。从政治学视角分析,自这次危机之后,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应意识到,不能囿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在全球化时代,各国都难于独善其身,信心、交流与合作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的共识。此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极易感染的“全球病”。金融危机的破坏性不必细言,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做出分析和预言。而现实是,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化解由它引发的系列问题,如:全球经济的不平衡状态加剧,产业、区域、企业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加剧和全球性通货膨胀预期加快。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反思这次金融危机,从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来考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有助于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走向。

二、历史把脉: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出现4次重大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促使资本主义不断地发展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和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形态和思潮都是特定经济、政治、社会等3大结构变迁的结果,而首先是由科技革命带动经济的变革引起的。以唯物史观的立场,回顾其历史演变,有助于探析其变迁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

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实现了自然力取代人力的变革,使人类从工场手工业时期进入机器大工业时期,欧美发达国家普遍确立起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与此同时,生产和资本迅速集中,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主要现象,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竞争发展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以原子能的利用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电子化时代,创造了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日益加大,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以及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资本的社会化由国内扩展到全球,当代资本主义已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都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充分发展必然引发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资本主义危机不可避免,社会主义时代必将来临。

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2]伴随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在强大的资本主义阵营中诞生了社会主义俄国。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于1949年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中国周边,因为民族革命与解放事业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还有越南、老挞和朝鲜。然而,再强大的新生力量若不变革与发展,也必将遭受挫折甚至灭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便是明证。最终,两极格局终结,生存下来且走上信仰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只有中国、越南、老挞、朝鲜和古巴等5个国家。社会主义力量显著削弱,但影响不减。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事务并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正在蓬勃发展。“回首往昔,可以清楚看到,世界历史进程已经发生了4次重大转折,社会主义呈现由低到高、到低、再从低起步之势,标志着社会主义在斗争中、在逆境中顽强地生长。……在总体上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也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跨度。”[3]由金融危机或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引发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日益勃兴,虽然当下认为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还为时尚早,但各国学者对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剖析却广泛地给予重视并加以借鉴。

三、反思与展望: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走向的思考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新的金融危机不再发生。按照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的剖析和批判,这只是当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产生的众多经济危机中的一个,所以绝不会是个别现象。同时,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不仅为全球社会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资本主义私有制及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始终没变,因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来的其他矛盾仍然存在,虽然表现形式与过去不完全一样,但其对抗性质并未改变。”[4]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说明资本关系的社会化在全球已几乎扩展到尽头,正如恩格斯所说,资本关系“被推到了顶点,但在顶点上是要发生变革的。”[5]因此,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而是离社会主义更近了。列宁曾形象地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称为社会主义的“入口”。“如果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入口的话,那么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则是迈向社会主义的最后一道门槛。”[6]鉴于以上分析,反思和展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走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就社会主义制度建构而言,在经济上要逐步形成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要逐步建立民主、富强、稳定的政治制度;在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要实现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与公平兼顾,大力推进惠民、安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从应对金融危机的效果来看,其显著的优势就是“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当探索和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与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道路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初期还需要国家机器的引导、规范、管理甚至有序的统治;与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还需要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和风尚。马克思主义者们始终坚信,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即其发展走向就是“前进是出路,后退没出路”。

第二,就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机遇与发展策略而言,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有优势就有资本,但因为世界体系规则、垄断等限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还要把握好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好机遇和策略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性。一位中国政治家说过,以前是学习、借鉴苏联,苏联解体之后,中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最终使中国走向改革之路、发展之路、成熟之路。中国共产党人早在革命实践中明确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国家要把握好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充分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发展经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更上新台阶。以建国初期的中国为例,当时整个国家一贫如洗,但因为中国共产党把握住向苏联学习的机遇,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进入新世纪,因为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经验,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正如一句中国古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策略便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2]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76

[3]王伟光.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J].求是.2010(21)

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范文6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比较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与货币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金融危机理论,这些理论精华都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巨著《资本论》中,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后,金融危机同样的出现,并有加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出发,分析两次金融的成因,从中找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一、金融危机概述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在广义的金融危机当中,生产即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的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的趋向。这个本质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的起点和驱动力,也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的基本线索;狭义上的金融危机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尚未拉紧到极限、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在当年总结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必然会造成经济危机并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消灭,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自资本主义制度确定以来几百年的历史中,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21世纪前后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持续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

二、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按照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亚洲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既有国际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经济格局、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秩序必然引发的矛盾,也有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开放、追求经济增长中缺乏对外开放条件下宏观调控经验而引发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失利的表现,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苏联、东欧和我国先后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反观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它的诱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委托链过长。金融创新并不能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抵押债券层层证券化,必然使委托链条越来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度消费。美国式的文化模式使其居民过度消费。美国只有依靠大量发行负债才能满足其消费欲望,从而造成美国债务存量持续增加,最终影响了国家信用,引发了经济波动。美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超过其收入水平,因此只有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才能满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债务越积越多,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对比两次金融危机的相似处

金融监管不健全是这两次危机产生的相似原因。金融资产质量差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政府对金融部门的监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资金的分配总量和结构,关系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金融机构设立比较混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薄弱,经营水平不高。同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对贷款风险分析重视不够,而只是较多地照顾各种关系,最终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坏帐。

这次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由于本国金融监管不力造成的。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已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失去了效力,这必然增加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因而政府的不力监管就成了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危机真正的根源在于美国监管机构失职、在于美国监管体制存在重大漏洞,在于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不到位、对次级贷款等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也不够重视。美国的监管标准不仅单一,而且明显滞后。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经济绝不是自发的自由经济,绝不能放松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尤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经济中国际间竞争十分激烈,政府若放松对本国经济的组织和管理,或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就可能在竞争中失利,就可能发生危机。四、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和对我国化解金融风险的建议: